时间:2022-07-11 23:09:1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周国平人生哲思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也许,人们会说:复杂总比傻好吧!但事实表明,并不见得。生活中,特别是涉及健康问题,简单与单纯,有时远比复杂较真来得好!
徐女士,原上海环卫学校图书馆职工,2000年底得了胰腺癌,中山医院剖腹探查时见癌已裹住大血管,主刀的医生只能摇摇头,关了腹。紧接着,接受我的中医药治疗。徐女士有一种很好的性格,单纯,大大咧咧的,好像什么都不往心里去似的。家属哄她说胰腺全切了,她就真信了,一点不纠结。术后很长时间,她心窝下痛,其实是癌痛。问我为什么,我告诉她是刀疤痛,她也信了。约半年后,症状都消解了,想上班,我同意了,她也就上班了。结果,上班后没多久,一位多嘴的同事让她知道原来癌肿没切掉,换作别人,肯定急。但她也没特别的反应,自己很想得开。说反正已不痛了,没有任何不舒服,它(癌)愿意在里面就让它在里面吧!就这样,她单纯而若无其事地生活并快乐着,治疗着。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选入了周国平的寓言故事《白兔与月亮》和《落难王子》。其实,这两篇寓言在周国平的作品中并不是放在一起的,而在第二单元第八课中,这两篇寓言冠以“人生”之名组合在了一起,是编者的匠心独运,应是关注到了两则寓言之中的内在联系。第一则讲的是“得”带来“失”,第二则讲的是“失”亦可“得”。笔者还认为两则的共同点在于都用朴素的话语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人生。虽然平凡人的生活没有寓言故事中的大喜大悲,却也不免要面对得失之患。我们看到两则寓言中传递出的一种在得失生活中拥有快乐的生命大智慧,那就是:内心简单才能快乐,心态超然才能快乐。
《白兔与月亮》一文的兔子得失月亮的过程中收获的便是这样一颗慧心。何为慧心?原是佛教语,谓心体空明而能达观真理。空明之心不就是指简和,能感悟至理的心智吗?周国平在《其人生哲思录中》也说到“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一颗童心。成功了,却不虚荣,依然一颗平常心。兼此二心者,我称之为慧心。”老师们在课堂上多数会以“今泛指聪慧之心”一句带过对文中“慧心”的解读,而笔者认为文中的两处“慧心”体现的是白兔心智发展的两个阶段。拥有月亮之前那独具审美的慧心指的是兔子对审美对象善于进行感受、体验、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心理过程。我们最能够在孩子身上找寻到这种想象力和创造力,因为孩子们都具有一颗简单的心。兔子在皎洁的月色中闲庭散步,想象和创造着月亮之美,它获得了心理的愉悦,同时也获得了诸神之王的感动。可惜万能的上帝却没参透佛理,将兔子不配拥有的月亮慷慨地赠与它。一笔沉甸甸的财富压在了渺小的兔子身上,如千钧系于一发。心弦已被绷紧,内心无比紧张,月色还可能轻薄如纱吗?周国平如何形象地表现得失之患呢?看看孩子们的解读吧!从字形解读:“盯”字是目光如钉子般都牢牢固定在一个点上,说明兔子所有的心思都积聚在月亮上。可爱的孩子们还发挥想象解读道:“乌云蔽月,满月缺损时她会紧张不安,月朗星稀,月如玉盘时她还会紧张不安,因为别的动物多欣赏一眼月亮都会引发兔子的担心。兔子会不会因此疏远同类?会不会丢失友情、亲情呢?”这么一看,兔子在获取巨大的利益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宝贵的东西。课堂生成的文本解读又进一步挖掘了文本的内涵,亦让学生体会到周国平朴素的语言中富有深意的写作风格。
作者最后说“主人公毕竟慧心未灭”,选择了放弃。笔者更认为这份慧心是兔子在经历人生的得失之后悟到了如何寻找快乐的生活的真谛。心智成熟的兔子定是知晓了一份好的心境就来源于平和与淡泊:平和就是对人对事看得开,想得开,不斤斤计较生活中的得失;淡泊就是超脱金权世俗困扰,视功名利禄为过眼烟云。于是,兔子便能“去留无意,看阴晴圆缺”。这样的心态,正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兔子的慧心已由孩童般简单快乐的审美能力提升到了心体空明而能达观真理的慧心。人类呢?是不是也该拥有一颗简和的慧心,从而在浮华世界中找寻快乐呢?
再看,《落难王子》中那位原本多愁善感的王子在落难后又是怎么消解羁旅中的迷茫与愁苦呢?靠的是一种超然物外而又谛视人生的超旷自适。他正色道:“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得受得了。”周国平的解析是:“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苦难的,所以世上没有不可忍受的苦难。”既是如此,我们就不应纠缠于人生的遗憾,一遍遍地问天问地,只能增加你的苦痛。人首先要能正视人生的缺憾,在最短的时间接受下来,要懂得淡化世间的痛苦,让自己在失衡的人生境遇中重新获得心灵的平衡。苦难让这位原本最听不得悲惨故事的王子获取了一份生命大智慧,于是他拥有了强大的内心世界,他的内心定能从容旷达、安然快乐。他真的快乐吗?看,“相貌不凡”!这是文本中非常重要的词眼!在看相玄学中“相”的意义一般是指面相,也概指整个相貌,“相由心生”即是说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面相,一个人的个性、心思与作为,可以通过面部特征表现出来。落难前的王子遇到点事就往不好的地方想,长久如此,想必会气不舒、血不畅、五脏不调、六神无主、如此身体状况,脸上青黄腊瘦、暗淡无光,表情也常是蹩做一团,双目无神、半死不活,能说相貌不凡吗?衣衫褴褛、踯躅前行的乞丐却相貌不凡,这绝不是因为他曾经的王子身份,而是因为他的智慧、德行、教养、个性等心灵品质。周国平在《相貌与心灵》中写道:“在漫长的时间中,一个人的惯常的心灵状态和行为方式总是伴随着他自己意识不到的表情,这些表情经过无数次的重复,便会铭刻在他的脸上,甚至留下特殊的皱纹。更加难以掩饰的是眼神,一个内心空虚的人绝对装不出睿智的目光。”这正可文本互见,用来解读落难王子的相貌不凡。佛家说的“相由心生”,“相”不是简单指“面相”,而是有更广泛的意义,指的是精神状态、生命状态。王子的内心状态外化为外在气度,便是祥和淡定、安然舒泰。他大悲之后获取的正是一种身在现实中,心超尘俗之上的生命状态。人生得亦可失,失亦可得,为什么不守住一颗简单超然的心呢?
(高茜福建省福州第四十中学350007)
等孩子背起书包,说声“妈妈,再见!”我接着跟母亲说一声:“妈妈,我出去了。”就直奔魏源公园。
每次去公园,都有不同的收获,除了照相,还有更多的思绪。
我想起了与丈夫孩子一起在公园爬山、赛跑、打羽毛球的日子,那是丈夫还在县城上班和下岗之后打工回家的日子。他在县食品罐头厂上班时,魏源公园还只是写在纸上的蓝图,山上没有石板路,我们去爬山的时候,总会被比人高的杂草弄伤衣裤或皮肤,有一次还迷路了,困在山中不知从什么地方下山,因为平时上山玩耍的人很少,没有一条好走的路,所以一般情况下只来到山边看看。后来有人开发此地,在山上搞了烧烤,利用山下一个洞,在洞里面搞演唱、展览,最后因洞里太潮湿,没有继续开发下去,就搞起了房地产——如今的百龙观天下,就是隆回地势最高、环境最好的小区。在建设小区的同时,公园也得到了优化,一是魏源雕像和魏源公园四个字,让人们记住了这块神奇的地方;二是佛缘寺的兴建迎来了不少信男信女;三是用地板砖和鹅卵石构建的羊肠小道,令人喜爱;四是各种形状的凉亭、假山、操坪,可供人们休息、躲雨、遮阳、娱乐、健身。还有树上的秋千、单杠,路边的树木、花草,给前来游玩的人们以不同方式的喜戏和遐想……
我家因离这里近,只要有空,随时可以来这里游玩,随时可以看到大朋友小朋友在这里放飞梦想。我也有自己的梦想,希望与家人天天在这里散步、打球、享受家庭温暖。2002年丈夫因下岗不能守在我的身边,2009年,他从深圳回家,在家呆了几个月,我一下班就能吃上他做的饭菜,晚餐之后或休息日,我们带着女儿到公园散步、打球,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现在,他又在外面做事,大女儿大学毕业后也在外工作,只有小女儿陪伴我。尽管如此,我从没有感到孤独过,因为除了家人,还有亲戚朋友相伴。这个来,那个走,来来去去,人之常情,珍惜与他们在一起的日日夜夜,我的生活时刻幸福。
我想起了父母和兄弟姐妹,他们从来没有离开过我。无论工作多么忙碌,无论在哪里居住,我始终把父母和兄弟姐妹放在心上,结婚之后,更加热闹了,娘家的婆家的所有亲人都不分亲疏远近,只要她们乐意,随时可以到我这里小住几天,尽管在一起也发生过一些口角,但不妨碍我们的深情厚谊,如果可以,我愿所有的亲人都住在一起,就像小时候过年一样,全家团圆,热火朝天。虽然父亲、公公、伯父相继去世,但是,他们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每当我苦闷的时候,我就会回想起与他们在一起吃饭、交流的情景,我在心里告诫自己,一定不能让父亲们失望,我要做一个有志气的人,对得起整个家族极其亲人。
看到行人,我会微笑,因为我没有忘记所有的老师、同学、朋友对我的帮助,是他们的言行影响了我,助我从内向寡言向开朗活泼转变。我在学校、单位、社区及其他交流场所,聆听了众多于我有益的话语,好的我记住了,助我慢慢学好;不好的我忘记了,告诫自己所有的经历都是上帝安排的,在命运面前,我只能昂首挺胸地做人,绝不能放弃每一次锻炼的机会。不管别人如何看待我,我必须友善地看待别人,学会宽宏大量,才能给自己更好的施展空间。
我从公园回家,去医院拿了报纸,在很少人喜欢订阅报刊杂志时,我今年又拿出600多元订阅了七八种刊物。我认为,现在吃穿不愁,愁的是用什么来丰富心灵。喜欢看书读报,把文字当作知心朋友,可能是我最好的选择。我最近读了作家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受益匪浅。我愿始终做一个小学生,认真学习各种新知识,以弥补我过去读书少的缺憾。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0.020
一、从内容角度看主题:记忆是无形的力量
《老男孩》是11度青春系列短片中最长的一部短片,讲述了一对现已中年而生活不如意的中学好友组队参加选秀节目以延续年少的梦想的故事,影片以选秀节目现场为主线,通过多次的插叙完整地讲述了二人的青春旧梦。多时空交叉结构很好地刻画了人物心理。记忆是无形的力量,正如周国平所言:“逝去的事件往往在回忆中获得了一种当时并不具备的意义,这是时间的魔力之一。”[1]《老男孩》最大的优势是把握了人类共同的语言―情感。
影片以选秀节目现场评委的奚落开场,其间间或插入两人不如意的现实生活,现场的叙述在包小白的一句:“我们看他们表演吧”结束,镜头转向了二人的中学生活。那是所有80后的共同记忆,课间混乱的恶作剧,抱着吉他的自我陶醉,学生时代独特的小团体及“大哥”情节,为博校花一笑而使尽浑身解数,影片的黑色幽默一览无余。曲曲折折的小巷,泛黄的路砖,弄堂里飘荡的家常衣物等等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电影主角之一王小帅在一次被辱之后发奋图强,自学迈克尔•杰克逊的舞步终有小成,与肖大宝组队参加校文艺演出。灯光渐明,他们一出场就博得阵阵掌声,突然镜头出现了一只老虎钳,舞台电源被剪断,现场只剩下一片黑暗。这样共同的记忆是独特的,曾经未完成的梦是日后故友重逢共同奋斗的力量之源。
镜头重新回到选秀节目现场,肖大宝调整着话筒,传来刺耳的声响,影片开始了第二次长时间的插叙。婚庆现场的滑稽和混乱,理发店陈旧和寥落,肖大宝汽车上的那一段广播以对比的形式彰显了市井平民生活的无奈。偶像离去的消息让王小帅理发失神,得罪了顾客;让肖大宝开车失手,撞上了昔日的跟班如今的“包总”。两人为着曾经的梦想相聚,有过怀疑,有过犹豫。最终克服心理障碍,站在了选秀现场的舞台上。
包小白的那句:“我们看他们表演吧”再次打断正常的叙述,电影开始第三次插叙。镜头切换到王小帅在报考艺校时的失败经历,记忆不断浮现,二胡奏出别样的凄凉,偶像的伟岸也被负面报道削弱,急促的电话铃声让他更加纠结。最终他在肖大宝的吉他声中上场,两人以动听的歌声和惟妙惟肖的舞姿顺利进入五十强。而曾经的同窗好友包小白的记忆也在这一刻插入,他也暗恋校花,然而被身为大哥的肖大宝压抑,那邪恶的老虎钳背后有他阴险的笑容,记忆给了他邪恶的力量,他因为嫉妒和不甘暗箱操作,以制片人的身份要求评委打压“筷子组合。”当所有人为他们的命运揪心的时候,电影展示的是王小帅和他的妻子及肖大宝在校园散步的情景,明朗的天空,琅琅的书声,穿着校服的女生打伞走过,她的笑容羞涩而又单纯。可以想象他们此刻定在自己的青春记忆中穿梭,如此相似的场景,青春,多么美好。
电影重复了片头的场景,评委开始奚落,“你们一个是婚庆主持,一个是理发师?”“你们知不知道自己是所有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大的呢?”“你们觉得自己能红吗?”连续三个带有讽刺意味的问句,他们只是木讷地笑着。与片头同样的场景,可是经过中间不断的插叙和展示,观众已有了不同的感受。吉他声响起,舞蹈开始,这音乐撕扯出无数人的回忆。王小帅以赤手空拳和跃动身姿舞出痛苦和无奈,以飘扬的红绫映出回忆的色彩。红,象征着青春活力,此刻被一个中年男子把持,他在宣扬:“我也有过青春,我也有过梦想。”年少的记忆此刻浮现,给予他们倾诉的力量。
那些或悲或喜的记忆给了他们无形的力量,然而电影还是选择回归现实,最终,“筷子兄弟”止步于50强。
电影最后的镜头定格在一个下雨天,校花在吉他声中缓缓回头,她的回首实是对所有美丽的往事的留恋和告别,这是对青春旧梦的一个交代,正如简祯在《相忘于江湖》中提到:“回忆若能下酒,往事便可作一场宿醉……无须更多言语,我必与你相忘于江湖,以沧桑为饮,年华果腹,岁月做衣锦华服,于百转千回后,悄然转身,然后,离去 。”
二、从人物角度看主题:梦想与现实相撞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作品的核心。[2]
电影的两位主角,肖大宝和王小帅,年轻时有着大家共有的梦想:追求校花。肖大宝是学校的“大哥”,钟爱吉他弹唱。王小帅被肖大宝欺负后痛下决心苦练迈克尔•杰克逊的舞技,于是两人联手,在校文艺演出的舞台上一展风采。数十年之后,他们一个成了点头哈腰的婚庆主持,一个成了忍气吞声的理发师,各自过着平凡卑微的生活。但是现实没有消磨他们的梦想,岁月没有带走他们的青春,偶像的离去让他们痛彻心扉,再次聚首,为了延续旧梦。当记者问道他们为什么模仿迈克尔•杰克逊的时候,肖大宝给了这样一个答案:“Michael的逝世呢,我觉得是代表我们这一代人青春时代的终结,就好像一个美丽的梦终究要醒来,你不得不面对现实。”精神支柱的轰然倒塌让人猛然觉醒,然而“我们不应为某件事情过分高兴或者过分悲伤,原因之一就是一切事情都在改变,另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对于何为有利,何为不利的判断是虚幻的”[3],信仰和偶像的记忆只剩下回忆,他们离开,我们从梦想中汲取营养,勇敢面对现实。他们,是梦想的先行者。
电影中的反派人物包小白,则代表着变化的世事和残酷的现实。他是典型的扁平人物。他同样暗恋校花,曾经的跟班摇身变为如今的包总,本就十分敏感。他没有忘记学生时代的不平,他依旧嫉妒现在的“筷子兄弟”,于是他凭借自己的权利打压同窗旧友。电影中三次出现他的那句:“我们看他们表演吧”,似乎是以主宰者的姿态玩弄着他人的人生。
而王小帅的妻子,则是典型的圆形人物。影片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塑造了一个看似粗鲁实则温情的妻子,难以忘记她在黑夜里打着呼噜假寐,知道自己的丈夫心有不甘,她亦难眠。她作为现实的安慰者出现,在寻梦的道路上给予他们帮助和鼓励。
三、从剪辑角度看主题:我们都有过青春
影片共有5次插叙,几乎每一次都与人物的心理相联系,而心理式的结构“看上去有些散漫,实际上却是电影创作人员精心的编排。”[5]影片处理得较好的剪辑是视觉和听觉的关系。集中体现在影片最后画面与声音的关系。筷子兄弟50进10的比赛现场,肖大宝抱着吉他在台上深情歌唱,而王小帅则用舞姿演绎逝去的青春,白衬衫和红绫淡淡隐去,舞台上的歌声依旧。在这动人的旋律中,他们的记忆又被唤起,两位主角的青春往事历历在目。一抹红绫轻抚,歌曲又唱进了现实,感动观众,感动评委,感动曾经高傲的校花,感动如今已经奔向四方的同学―擦汗的厨师,工作的洗脚妹;感动为世俗所累的人们―穿着西装却在路摊吃着泡面的失意白领,夜里买醉的中年男子,争吵的夫妻,平凡的建筑工人…镜头扫尽社会中下层人物的酸甜苦辣。直到最后,包小白才缓缓摘下眼镜,他无法否认那些共有的独特的青春年岁。正如歌词唱的:“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看那满天飘零的花朵,在最美丽的时刻凋谢,有谁会记得这世界他来过……”
希望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回忆青春的时候,嘴角浮现的,是笑容。
注释
[1]《周国平人生哲思录》;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
[2]《影视作品分析》;尹立强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3]《人生的智慧》;「德阿•叔本华著,韦启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是的,我是农民的孩子,我的住址是土的不好开口的“某村某社”,不象街上的人是“哪条街多少号几栋几单元”的,听这些次也很洋气:直到现在我还对单元不理解,一听到它,我就想起读书时所说的单元测试的“单元”来。我们吃的东西只能是自己土地上种啥吃啥,他们想要吃的啥子东西都可以用钱买。我是农民的孩子,所以一生下来,就如同五脏六腑一样,随之而来的是分给我的人均一亩左右的责任田。虽然我还不能去经营,只有靠父母代劳,那是他们养育我的物质基础。我就是这样被国家抚养成人的,感谢我们热爱的祖国分给我了一块可以使用的土地,当然还有年复一年在这责任田里劳作的父母,没有他们的劳作,责任田里不会长处庄稼。种庄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要耗尽你一生的心血。在那个产量不高的年代,每年收获的粮食,除去上交给粮站的“公粮”外,自己所剩的或多或少,就全看那年的天了。我的印象中是每一年都青黄不接。所以每年,小麦和包谷是必须要种的,因为它们正是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成熟的,可以接济一下仓库里断续的大米。记得那时,要走亲戚的话,送的东西,就是几碗亲戚家断粮几个月的大米,招待亲人也是煮加上杂粮的大米饭,否则一般不在那个时节去的。即使是收获的冬季,也要节约,我最爱吃的是红苕干饭中的红苕了。
每年的热天,我和妈妈是不爱吃面的,我唯独对包谷情有独钟,直到现在仍然十分酷爱:夏天的早上太阳还没有出来,母亲就从地里掰回包谷,日盛时,就坐在家里把包谷米剥出来,再用磨子一推,由于包谷很嫩,不用加水就如同调好的面一样,再加上一些糖拌匀,用小勺一勺一勺的分进烧的正沸腾着的水里,煮个三起三落,就可以起锅,装在一个大盆子里凉着,当然最好吃的也是凉冷了的时候,汤也稠稠的,中午吃不完,还可以晚上再吃。我喜欢得不得了。记得在读高中时,我们对高考都不抱多大希望,即使考上了也没有钱,即使大学读出来也找不到工作,到头来还不如趁早点回家中自己的责任田。校长就特别对我们说,“要相信:‘一苗草,总有一颗露水养’”。难道那些包谷和小麦就是上天赐予我们那个年代的露水吗。我不知道。土地对农民来说是怎样的厚重,恐怕再没有人比他们更懂的了。一首诗说的那样“爷爷把自己埋在土地里,父亲把自己埋在土地里”。怎么才能离得开土地呢?
读书年代,看着村里的年轻人为了不将自己埋在土地里,离开学校就纷纷外出,天南海北的打工,年复一年,每年回家都到处讲自己在外一年所见的异域风情,那些或真或假的成功失败、或虚或实的灯红酒绿拨动着老老实实地在家种庄稼的人的心。于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成了我们的向往。记得同村的一个大龄小伙,外出两年,听说走遍半个中国,挣了不少钱,还把多年失修的土坯房子换成砖房,就这一点,足以让乡亲另眼相看,膜拜万分,还带回一个年轻女子,回来也不事稼穑,逢场就赶,还进馆子,一个十足城里生活过的形象。后来,不知道怎的,那个女人没有住多久就走了,连个孩子也没有给他生过。几年下来,责任田荒芜得几乎不能重新开垦。所吃的蔬菜也靠在邻家园子里去要。那开荒的艰苦是对几年在外晃荡的惩罚——如同咒语一般拴住身份为农民的每个人——农民怎能不做好自己的责任田?再后来要账的人隔三差五的来,操着各种口音问小伙家住哪。老实巴交的乡亲都大惑不解的如牧童遥指。
风靡一时的向往,使得不少人跃跃欲试地想跃出“农门”,当然也有很多人,他们通过多种途径实实在在地跳出了“农门”。真真切切地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这是一种离开土地的生活。
虽然很想摆脱土地的束缚,但是在迁户口的那一天,我突然有一种莫名的落空感——一失去了脚踏实地的厚重感——一种对土地的眷念。向往已久的这一天,我没有一点高兴的心情。我不属于土地了,我属于什么呢?读书期间,我属于父亲离家千里外出打工给我寄来的微薄的生活费,工作期间,我属于每个月所发用于购买油烟柴米的工资——它们如同土地一样养育着我的生命。我的土地呀,变成了一张放在小小衣袋里都显得还小的银行卡。虽然方便携带,但很容易弄丢,远不如那小时候那一亩望不到边的土地真切而实在。
离家在外漂泊多年,想有一个立锥之地都得付出百般艰辛,不就是一块土地嘛,我为什么要想主动放弃,又要竭力争取呢?我不知道,只知道必须要争取才行,否则我会夜宿街头。
“万能”的钱,可以用来买我想吃的很多东西:比如冬天可以买茄子和黄瓜,夏天可以买冬瓜和卷心菜,于是,春夏秋冬同呈一桌,夏天和冬天可以用空调驱除酷热和寒冷,一年季节在家里,只反应在台历上。每天坐着人潮拥挤的公交车,即使水泥路面,也隔着半个车轮的高度,就这样悬着,穿着套上袜子的皮鞋走在厚厚的水泥凝成的街面,远离泥土,楼房越来越高,电梯难道要把我们送到天上?我成了一片无根的浮萍,来路历历在目,去向却一点不明。
离开土地,我们容易失去本真,土地里长出的天然的哺育我们生命的大米,经过加工就变成了有毒的大米,还有很多很多……,水不再清亮,天空不再蔚蓝,空气也不再纯净。当然人心也早已不纯净,看城里有些人,为利益无恶不作。留下无尽的肮脏,远不是在土地上生活的人能想象得到的,与此同时,城市生态的自净化功能还远比农村差得多。简单的,比如城市的垃圾无一日不需要环卫工人的辛勤打理,而农村根本不用担心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