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6 02:16: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美术德育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0-098-001
习惯是一种行为方式,是后天形成的,它是相对稳定的趋于常规性的条件反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进而使学习变得更容易。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理论依据
总结成功人士的经验以及对习惯的研究发现,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这几方面理论依据:素质教育理论、叶圣陶的养成回归理论和德育回归生活的理论。
1.素质教育理论
以德育为导向,以心育为基础,以智育为主干,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叶圣陶的养成回归理论
养成良好习惯的论述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79年,叶圣陶老先生在当前教育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更是强调:养成良好的习惯的重要性。
3.德育回归生活的理论
德育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和实际结合,同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必须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得到运用,养成生活中的习惯,这样德育效果会非常明显。
二、小学美术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策略
1.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教育
通过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它对于自身的重要性,要通过说服或者运用其他成功的事例让学生感同身受,也可以创造一定的条件让学生亲身体验。但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反复训练,耐心教育。如:在培养学生观察细致的习惯时,应该课堂上要求仔细观察教师的范画、挂图以及出示的实物的形体、色彩,课后让他们对实物的形体色彩进行总结,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点滴做起,积跬步然后成千里
“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培养好习惯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由点到面,由单项到系列,日积月累,这样自然而然的就达到了目标。华罗庚曾经说过: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知道什么就积累什么,时间久了积累的就多了,而且都是好习惯。要在短时间内养成一个好习惯都很不容易,更不用说养成多个好习惯了,所以齐头并进是很不现实的。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出计划,分步培养,从简单到复杂慢慢提高。我们要求学生和教师一起下苦功夫,通过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小学的美术课都是在语数外之后,在学习完这些课后学生会很疲惫,都有一种懈怠的心理,带的绘画材料、工具杂乱地放在桌子上,既影响美观,又不利于作业操作。还有部分学生的材料、工具不齐全,在作业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此时,教师应合理处置以缓解课堂气氛,例如安排不守纪律的学生表演小节目等。在下课前总结本课的内容,并说明下节课需要做的准备。这样下节课学生就不会手忙脚乱,有利于好习惯的养成,更有利于教学顺利进行。又如在培养学生作画姿势时,要求上不同的课用正确的姿势,听课时把手背到后面认真听课,这样长期坚持练习,学生良好的写生习惯就得到了培养。
3.对学生严格要求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年龄越小就越有可塑性。培养好习惯就需要长期坚持,不能有停顿,稍微懈怠一下不好的习惯就会抬头,以前的努力就会白费,有一次的应付不用心就会加强不良习惯,就会给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增加一块绊脚石,甚至前功尽弃。我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准备,在上课时不能乱动教学用具,不能在下面做小动作,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上完课后搞好环境卫生,在每个阶段都严格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加强训练学生有计划、按步骤地上课的习惯,并巩固加强这种习惯,使学生逐步变成自觉的行为,真正做到了“自动化”。
4.身教重于言传
俗话说: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对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不仅仅需要在口头上提一些要求,在行动上为学生提供模范带头作用更为重要。如讲课速度快慢适中,结构体例清晰,内容简明易懂,板书清晰,普通话标准,语音和蔼可亲,这些都会让学生对教师有很好的印象,学生会潜移默化的向教师靠拢。应该及时表扬学生在绘画中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对进一步进步有更大的动力,找到学习中的乐趣,而且教师应该有专业知识,展现出绘画天赋,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崇拜之情,这样更有利于良好的绘画习惯的养成。
三、总结
以上是笔者对培养良好的绘画习惯的理解及措施,通过对照小学生行为守则,结合美术课教学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美术教学形式,探索多种高效合理的途径,结合普通教育途径来矫正学生不良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学习习惯,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促进小学生茁壮健康成长。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有利于教师对班级的管理,使其他各科的教学也能井然有序,还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此外,这也是学校对家长负责的表现,充分表现了教师和学校的负责任能力。相信只要在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小学生在美术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会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拓展美术课堂的创新视野
小学阶段作为学生脱离家庭环境,步入社会的第一个阶段,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而通过课堂知识的宣导,学生可以继承过去创新思维的结晶,也可以为将来的创新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努力拓展学生的创新视野也是广大美术老师的教学重点之一。在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因为没有必要的辅助学习资料和自身的年龄限制,对于创作感觉无从下手。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极大地拓展学生的创作思路,提高学生的信息吸收能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比如,在进行相关的设计课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课堂搬入到多媒体教室,教师通过多媒体电脑给学生们播放相关的光盘资源或者相关的音频资料,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和不同的手段来表现设计元素,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加强美术课堂的德育渗透
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是教学目的之一,也是教学的手段。美术教育作为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育培养方面也肩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大多停留在教师的课堂宣导和课下温习巩固上,德育渗透或者流于续表,或者成效甚微。多媒体技术作为最强的信息技术,它可以充分结合小学课堂的审美教育,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课本中的德育内涵,从而能够达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比如,在美术欣赏课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我们国画大师的山水画精品,带领学生们感受我们国画所特有的氛围,也感受到我们国家独有的文化魅力和国家的大好河山,通过多媒体课件,就可以将爱国心和民族情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了美术课堂教学中来,使得学生,们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而在《我爱劳动》、《美丽家乡》等主题创作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的创作素材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于劳动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憧憬,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
1988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指出:小学美术课应使学生掌握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能;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感,加强品德、意志的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知识技能和德育放在美育之前是这一时期美术教育的特点。
200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教学目的是: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从大纲制定教学目来看2004年大纲更注重素质培养,重视创造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不再强调对知识传授和技能掌握。
美国著名教育家维克多?罗恩菲德认为“艺术教育在于强调个人和自我创造的潜能,尤其在于艺术能和谐地统领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造就出身心健康的人”。他倡导美术教师不干涉儿童美术的学习过程,不要试图教儿童如何画画,而应按照其发展的阶段及年龄特点,为他们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美术教师要选择适当的表现主题与材料,引起并维持儿童美术创作的动机,让他们自由自在地以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方式进行自我表现,发展美术能力,这种自我表现的过程远比表现出来的结果显得重要。
奥地利的法郎兹?西泽克强调用自由联想与童话故事刺激儿童的想象力,给儿童提供大量的材料,激发其表现欲望,鼓励儿童用视觉形式表达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物和所发生的事件的感受。他认为,儿童美术教育的第一目的就是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美术教育要遵循儿童与生俱来的生长规律,顺应他们内在的法则,发展儿童这种创造本能和创造热情。美术教师的任务就是通晓并研究儿童的这些发展的规律,建立创造的氛围,给于儿童一个安全的、充满爱心的心理环境。
儿童美术教育不同于成人概念上的美术教育,这不仅是难易程度或循序渐进的问题,而是由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所决定的。儿童美术他们认知和表现的一部分,它既是儿童自身本能的欲望的表现,又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反映。他们不会按眼睛看到的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去表现,只是用心灵对知觉样式的把握和理解去表现。儿童美术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性教育功能特性。它的作用包括诸如培养美感、促进认知、发展智力、提高手、眼、脑的协调性和手的灵活性。促进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等等。这种功能是通过造形活动实现的。造形是儿童美术教育的核心,是儿童美术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最重要的内涵。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1引言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与发展,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各学科教育水平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其中,以审美、绘画为主要内容的小学美术课程在丰富课程种类、提高小学教育水准以及丰富学生生活方面逐步发挥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美术教育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尤其在新课程理念或标准下,如何充分有效发挥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作用与功能值得我们思考。基于此,文章首先从审美意识、审美理念以及审美水平三个方面分析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在此基础上分析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路径。
2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2.1塑造审美意识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塑造学生审美意识方面。进一步的,审美意识是指学生在初次欣赏美术作品时能够以美学的思考方式把握其内涵、意义与精髓,而并非运用单一的感性认知或理性思考。因此,加强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也就是加强学生审美意识的塑造与提升,学生只有首先掌握好审美意识,审美理念以及审美水平的培养与提高才能成为可能。也就是说,塑造学生审美意识是小学美术教育教学重要性的首要体现,是决定其他审美环节与审美过程的决定性因素。
2.2培养审美理念
除了塑造审美意识,培养审美理念也是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重要性的体现。具体而言,审美理念是指学生在具备审美意识的基础上,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认知以及审美态度,并且能够将以上两者体系化、思想化与理念化。如果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不以培养学生审美理念作为课程设置与实际教学的目标之一,那么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教育意义以及教育功能都无从谈起。也就是说,培养审美理念是小学美术教育教学重要性的另一体现,是决定小学美术课程设置与教学意义的关键因素。
2.3提高审美水平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塑造审美意识与培养审美理念方面,提高审美水平的重要作用同样值得我们重视。从根本上来说,塑造审美意识与培养审美理念的主要作用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然而,学生审美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与理论,还需要有丰富的审美实践经验。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审美水平还需要从两个方面下足功夫,即美术作品赏析水平与美术作品实践水平,两者缺一不可。
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路径
3.1以塑造审美理念为改革与创新的灵魂
通过分析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主要功能为审美意识、理念与水平三个方面,因此相应的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路径也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需要以塑造审美理念为改革与创新的灵魂。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将审美理念融入小学美术课程体系中,尤其在教学目标定位、教学过程制定、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选取、教学质量控制以及教学成果评估等方面都需要以塑造学生审美理念为核心。尤其注重美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检验教学体系构建的合理性、科学性与有效性,为提高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3.2以培养审美能力为改革与创新的手段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还需要以培养审美能力为改革与创新的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需要注重美术教育教学手段的创新与丰富,包括美术德育教学法、鼓励性评价教学法以及任务教学法等方法的应用与实践。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没有任何一种美术教育教学方法是一成不变的,同样也不是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思路,并设置配套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教师还要以形象思维为引线,在生动有趣的作画中引领小学生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带其进入自由自在的艺术天地和理想彼岸。
3.3以提高审美水平为改革与创新的目标
此外,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还需要以提高审美水平为改革与创新的目标。以提高审美水平为改革与创新的目标要求教师在课堂参与率、学习主动性、教学过程性以及美术创新性等方面进行努力。并且还需要转变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与理念,即放弃以学生美术成绩作为考核主要依据的做法,坚持以学生审美水平作为美术课程掌握程度的主要标准。因此,以提高审美水平为改革与创新的目标还要求教师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并且因材施教,既要提高学生的美术作品赏析水平又要提高学生的美术作品实践水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具备相当的知识储备,还能够具备丰富的绘画经验。同时,教师还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力的机会,调动他们内在的审美动力从而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4结语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需要关注学生审美意识、审美理念以及审美水平的培养与提高,充分发挥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作用。尤其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过程中,教师更加需要把握以上三个方面的关系,既不能孤立、片面地发展某一种小学美术教学功能,也不能追求“大而全”式的小学美术教育体系。最为根本的是,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确定最优的教育发展对策,因时制宜与因地制宜“双管齐下”,为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李国章 单位: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胡剑雄.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09).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审美意识和能力将是伴随学生一生的财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小学美术教师只有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教学策略,才能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提供更加宽广的发展平台,也为教学的与时俱进提供莫大的活力。关于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下几点将作出比较具体性的说明。【关键词】小学美术培养审美能力审美教育是一种感性的情感体验,是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交融,对于陶冶人的情操和审美情趣,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在传统教育观念中,美术课又称为“图画”课.由于这种学科本位化的狭隘教学观,束缚了教师的思维,因此,美术教师要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改变美术就是教学生绘画的传统教育观念,积极进行美术教学改革,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审美教育的理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以现实为题材,挖掘具有美潜质的事物
美术源自于生活,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艺术化和象征化体现,因而,在美术教育中,应该回归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具有美潜质的事物,领悟生活中所蕴含的独特美。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高山流水、瑰丽的晚霞、初升的朝阳、辽阔的大海、巍峨的高楼、浪漫的摩天轮、旋转木马等等,这些美丽的风景构成了学生身边的优美环境,同时也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生动的画面,在这些画面中蕴含着生命的律动和大自然清新美好的味道,对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绪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允分的挖掘学生生活周同的美术题材,将生活和自然带入美术课堂,让学生发现自己就生活在一个辽阔的美术世界里。例如在《大自然的奥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上的知识,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寻找课本当中的自然物象,让学生发现美,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寻找自己身边美妙的世界,让学生寻找美。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大自然瑰丽的美,如播放辽阔的草原、雄伟的海潮、美丽的花园等图片,让学生在视觉上产生美感;在课外活动中,比如“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公园和动物园,让学生亲自体验公园中美丽的风景和动物园中可爱的动物。同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描述这些自然现象美在何处,抒发自己对自然的喜爱,将自然带入课堂之中,让学生绘出自己喜欢的色彩,体验大自然带给他们美妙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审美情趣。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感受美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人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儿童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使学生在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创造激情的过程进行审美教育,学生的兴趣越浓,求知欲望越强烈,渗透审美教育越能见效。教师要运用自身的教态和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看电视、录像、范画、故事、游戏、音乐等)。以创造者的身份和学生一同进入教学情境中去。在这有声的环境氛围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无形中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感受美,认识美的兴趣。例如,教学《中国画.观赏鱼》一课时,在我的引导下,指导学生仔细观看各种鱼的图片,并说出这些鱼的可爱之处。惊喜之余,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不仅找到了自己满意的答案:金鱼的颜色艳丽,比目鱼的眼睛出奇,鲤鱼的鳞漂亮,鲫鱼的形状美丽等等,而且也感受到了颜色的美。但对小学教师来讲,并不等于就可以降低自己的专业技能,相反,还更应在拓宽专业知识面的情况下,注重技能的学习,正确理解这个“矛盾”的内涵。教师,只有具有精深的专业技能和广阔的知识,才能在未来的教学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在教学实际中把相关的学科和社会知识包容进来,体现出知识的纵向性和关联性,体现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科知识外延的扩展。
急用先学,随着学习、思考的深入,笔者仅就教学法中诸如美术教育的目的和目标,美术技能、技法与美术学知识、审美文化的选择,美术教学原则的重新认识和调整,美术教学中心的偏移等有关的一些理论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摆脱美术教育的“三个中心”,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论构成
在把握教与学这一对矛盾关系时,若依照传统的教学法理论观念,则一般都是站在教者立场和授方本位上阐述和思考问题。美术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美术课的教材与内容、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美术课的授课与考核、美术课的评价与标准体系等,无不是着眼于教师的角度和立场。教学成了教师的单边活动,教学方法论几乎成为教法经验谈。在这样的教学法思想作用下,教师的教学活动一般都停留在对传统教材的分析理解、对传统教法的拼装套用、对教学构成的分解组合、对技法因素的熟练运用等层面,也就是说我国的中小学美术教学一直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来展开;相应的美术教学法也是以此为本位,为理论诉求对象,形成了传统的经验型美术教学方法论框架。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无视学生的存在,势必造成教育价值取向的偏颇,这是美术教育的非审美性趋向,是教学法理论导向的误区。当今人们常说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我认为教学其实是一种文化、知识、技能的“转化”,是学生“主体”的学习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促进这种转化的理论技巧就是“教学法”。而设计教学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充分了解学生,正视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这一客观事实。在美术教学法理论阐述中,学生是主角、是决定性因素。如何调度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重心,这应该是教学法研究的任务。这种“学生主体”观与经验型美术教学思想有根本性的差异。
现代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教育教学影响只有在得到学生主体意识选择、支持后,才能对其知识、能力、个性品质、身体等各方面的发展起作用”①,教学中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学习的独立性、对教育影响的选择性、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等诸多层面。研究教学主体,我们还必须看到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均衡性和个体差异性特点。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教学要照顾到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美术教学中我们还须看到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生的潜在能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表现在感知、思维、想象、创造、兴趣、情感、美术表现力诸方面的显著差别。
关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哪里,在美术教学矛盾组合中应该以谁为中心的问题,根据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要求我们应该得出自己的判断。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在世界各国美术教育中风行的“儿童中心论”认为:美术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儿童自我表现的机会,以发展他们的个性、智力和创造力,教师只不过是材料供应者和鼓励者。甚至还认为:“教”会伤害儿童创造力或将成人标准强加于儿童,认为绝不可以“品评”和“等第”或以成人之见去评价儿童的表现结果……不难看出,这样的认识过分强调了少年儿童的创造性和学生的自我表现,压制和瓦解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后果是从总体上削弱和否定了美术教育的积极作用。显然,完全的儿童中心论的教学定位和教学法思考是难以操作的,是不符合时代需求的。70年代,国外教育者们开始正视这一理论偏颇,逐渐接纳优秀教育理论,看重课程结构,肯定和重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和相互作用。他们将强调创造性和自我表现的“儿童中心论”美术教育思想与“以学科为本的美术教育”(DBAE)(注:DBAE是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的缩写,国际美术教育界的代表人物w.迪文·古力(w.Dwaine.Greer)和E.w.艾斯纳(Elliot.W.eisnev)提出“以学科为本的美术教育”,主张以严谨的美术课程实现美术自身的价值。)趋于融合,“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逻辑与学科知识逻辑已被视为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②
总之,应该明确:美术教学就是以美术课程为中介的教师的“教”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教”与“学”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二者彼此依存、相辅相成,“中心”的偏移不利于美术教学的发展。我们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将学生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化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二、中小学美术教学原则应该体现审美教育特征
现有的美术教学原则含糊不清,指向不明,没有体现学科的特征。国家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育的手段,途径主要是艺术教育”。③有不少学者已经充分论证,中小学美术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审美教育,而不是德育、智育或者其他。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中小学美术教育能不能保持其审美教育本质特征,这不仅要处理好美术学和审美文化与美术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还取决于我们的教学是否把握艺术审美规律。“因此,中小学美术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还特别需要有具体的教学原则作指导。”④
曾有教育工作者为中小学美术教学制订过一些教学原则。如:《普通中小学美术课教材教法》的作者认为:中小学美术课教学应遵循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精讲善练原则和以点带面的原则;《中学美术教学法》的作者也提出:审美性原则、直观性原则、精讲善练原则、眼脑手协调并用的原则、创造性原则、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等。“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的规律制定,也是教学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正确贯彻教学原则,是实现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⑤我理解:教学原则反映教学规律,用来指导某一学科教学实际工作的教学原则,首先必须符合该学科既定的教学目的,其次它必须反映该学科教学过程规律。那些既不符合学科具体的教学目的,又不能充分反映具体教学过程规律的提法,是不宜被称为该学科的教学原则的。
前面所列举的教学原则摘自当前我们用于培养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教材,比照以上观点,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提法并没有突出学科特点,不能反映教学要求,不能体现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其中虽然有指向美术教学的,但基本上没有抓住学科本质特点和体现内在的教学需求。而大多数美术教学原则,实际上只是各个学科教学都必需遵循的教学基本原则。长期以来,我们把教学基本原则直接地当成了美术教学原则,实际上是抹煞了以审美教育为根本追求的艺术学科的特殊性。事实上,统率各学科的教学基本原则是不能取代或等同于某一学科特有的教学原则的。
那么,怎样的教学原则才能适应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需要呢?学术界有人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学者郭声健博士提出了“艺术融合原则、艺术参与原则和艺术愉悦原则”,并对相关的启动程序和规则展开了较为详实的论述,颇有说服力。当前,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中小学美术教材将会陆续出台,面对新的教学局面,到底应该如何论证和建树中小学美术教学原则,我想这应是美术教学法今后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美术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混淆,造成教学指导思想的混乱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法阐述中时常混淆“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定义,二者转换混用。如:“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德、智、体、美、劳五方虽有各自的特定的任务,……它们从各个方面共同保证着教育目标的实现。”⑥不难看出,这是同样性质的阐述,上述“教育目标”的意思等同于“教育目的”,如果说这种转换也许有修辞方面的原因或者是由于疏忽所致的话,那么,在传统教学计划中的“课程教学目的、单元教学目的、课时教学目的”安排,不能不说是理论认识上的欠缺。目的、目标不分,暴露了中小学美术教学法理论研究的滞后。又譬如:有学者一方面认为“中学学校美术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但同时又认为“教学目的,包括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目的……”⑦在这里“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成为同义或近义词,产生了混用的效果。
在教育学理论中曾对“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有过界定,“教育目的是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总的要求和共同的质量标准”,“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或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学校教育所要达到的总的目的或共同质量标准,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则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⑧
为避免因概念混淆而导致教育、教学的偏差,目前国外教育界也有人在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并努力将“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进行明确区分。在英语中,教育目的(Educational Aims)含有“方向”的意味,表现普遍的、总体的和终极的价值,具有相对宏观的指导意义;教育目标(EducationalGoals)或(Educational Objectives)含有“里程”的意义,表现个别的、阶段的、具体的价值,只指导具体的、特定的教学活动,前者规定了后者的性质和任务,而后者则是前者的具体化。。因此,学术界认为:教育目的体现了社会的意志和时展的要求,具有指令性和强制性,是相对稳定的时代要求;而教学目标是一种为实现教学目的而设置的教学策略,是可根据需要加以调整、变动的。在教学设计时,教育目的的表述,必须具体化为教学目标──一个系统的、可操作的、量化的标准,这个标准应包含要求达成的具体内容的明确规格;能用规范的术语描述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明细规格。
在传统教学法中,编写教案采用的是“目的”教学,“目的”教学侧重于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表达的是教师与教育学愿望相统一的、作用于学生心理变化的授课要求。在这里教学目的只是对复杂的教学活动作出笼统的、模糊的、原则性的规定,这显然是非常不充分的,同时,教学结果也是不易测量和评价的。课堂效果因没有具体的目标规格作界定标准,使得教学的好坏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业务素质和课堂机智。
总之,“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是两个不同的学术概念,实践中的随意混淆只能说明美术教学法研究的不足,其结果导致的是教学目的的背离和教学评价系统的模糊和软弱。明确美术教育目的,建立新的、具体的、切实可行的美术教学目标系统,以及相应的目标管理机制,是我们迫切的任务。
四、“异化倾向”是对审美教育要求的背离
当前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偏重技法技能训练的倾向,而其中绘画的技能技巧训练又首当其冲。美术课几乎等同于“图画课”、“手工课”,与之相应被利用的是精讲多练的教学法原则,教学中重视技术轻视理论、忽视人文精神教育的情况是有代表性的。有不少中小学美术教师反映:“长期以来,我们把美术课学习的‘双基’要求作为主要任务,对学生要求以技能学习掌握,画得像不像、做得像不像为标准”,“一味死抱素描,要不就钻在中国传统国画的套子里,在技法中磨来磨去”,“所以在实际工作中,美术教学蜕变为技能教学,教材变成了技法书”。还有教师指出:“历来把美术与绘画等同,于是形成了以绘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绘画技能训练,而把美术的众多门类排斥在外”,“美术课常常被绘画临摹教学所取代”,“学生们机械地临摹大师们的名作,‘依样画葫芦’,画虾必学齐白石,画竹必像郑板桥,连下笔顺序都安排好了”。⑨上述种种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美术知识技能教学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片面地受到重视、有的甚至把美术课等同于美术技能训练,掌握美术知识技能成为了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2.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没有突出美术学科的特点。主要采用简单模仿、重复操练、注重形似、强调准确的方式。3.绘画成绩成为了衡量教学的主要标准,成人化的绘画要求扼杀了儿童的审美兴趣。
显然,美术教学的“重技轻理”倾向,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不符,与审美教育的要求相违背。那么,在教学实践中,为什么还会产生这种普遍现象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需涉及到学科教育的历史原因,催发和滋长这一问题的教育大环境和社会大背景,值得深入探究。
我认为,在探究引发重技轻理的原因时,目前存在于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异化倾向”值得关注。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美术教育的非美术化”和“普通教育的专业化”。
其一,主要表现在中小学美术学科没有审美教育特点,而被等同为德育或智育的教学,使得美术教学与其他教学没有多大区别,学科教学评价也套用其他学科标准,将“技”与“能”这类智育上的传统追求来取代和掩盖教学上的审美的把握。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本应是普通和普及的艺术教育,而不是专业和职业的艺术教育。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中小学美术教育却往往有意无意地向专业艺术教育看齐,老师有时甚至将高校技能要求的那一套几乎全部照搬。我认为,由于有借用现成的教学套路,诱使美术教师陈陈相因,处于一种被动的惰性选择状态。而要突出审美特性的教学,是鼓励教师的参与融合,教与学成为一种双边的艺术创造活动,要求教师本身不但要具有美术技能基本功,还要具有美术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相关学科方面的广博知识和修养……二者相比较,不难看出:突出审美教育的美术教学比纯粹的知识技能教学要难得多,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高得多,这恐怕就是产生中小学美术教学中重“技”轻“理”倾向的一方面原因吧。
其二,是普通教育的专业化,还表现在美术高等师范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上。有学者为21世纪称职的艺术教师提出了几条标准:1.不是专业艺术工作者,而是艺术教育工作者;2.不是简单的裁判员,而是热情的欣赏者;3.不是单项型,而是全能型。我认为,这也是对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而我们现在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授课方式等诸多方面,并没有与培养画家、工艺美术家的专业美术教育拉开距离,不能体现出师范教育的专业特点。未来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们的专业思想不明确,知识构成也显得单薄,他们尤其不喜欢美术学理论,重“技”而轻“理”……在这里,我们所说的“理”,是指美术学内涵、审美文化修养和人文学科知识基础。然而,从多年高等师范艺术教育的实践来看,大量的师范生不会上美术欣赏和常识课,上课时只有技法的搬弄,而无思想的交流,根本谈不上开展创造性的审美教育。高等师范的专业美术教育存在着的不足和定位偏颇,应引起教学法研究的密切关注。
必须看到的是,在国家新颁发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已扬弃了旧教学方法论和重技轻理的非审美趋向,建立了新的课程目标、学习领域和实施建议,并提示了新的教学法思路,我们应该充分学习与领会。目前,中小学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发展思维、情感、创造性和培养全球意识的人才的重要学科。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美术教育一直是整个学校教育的较薄弱环节,这一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中小学美术教学法理论的研究和建设也几乎还是空白。本文对教学法非审美性趋向的几点追问与建议,作为学习心得,希望能对中小学美术教学法的建设有点帮助。
注释:
①②《美术教学论》,王大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哲学大辞典·美学卷》,蒋孔阳,上海辞书出版社。
④《艺术教育论》,郭声健,上海教育出版社。
⑤《教育学(修订版)》,邵宗杰、裴文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⑥《普通中学美术课教材教法》,吴东梁、樊学川,高等教育出版社。
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一门技术,它对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起到很大的作用。美术教师要与时俱进,具备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悉心研究教学教法,改进教学,这样才能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艺术。美术课程是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课程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审美,如何去认识生活。小学的美术教学要以审美教育为教育主线,通过审美能力的培养来促进学生的智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才能,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帮助小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日常教学中。那么我们要怎样进行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呢?本人将在此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作为一门高深的艺术, 优化美术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广大学生的潜力,并培养他们更高层次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想要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了解学生在每个年龄段的心理和发展方向,研究出独一无二的教学法。小学美术课程的进行是以小学生的美术素养为最终的培养目的,通过老师的指导与推进,促进学生拥有良好的审美能力。
1.帮助学生拥有良好的审美素养。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因素,激发学生去了解祖先创造的艺术文明。借助美育的形式,来提高德育的质量,让学生在美的境界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观念。如在描绘祖国美丽的河山,家乡的名胜古迹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育,从而培养小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加强其艺术修养。美术课程在现在的教学中,已不再是简单的第二课程了,而是一种文化学习,越来越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所以,通过美术教学,可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美术素养,帮助学生拥有健全的美术学习能力,挖掘学生的美术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其创新性。通过美术课程,可以让学生对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事物都充满想象,让他们不断地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创新,对自己的生活充满好奇。通过美术课程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释放自己的童心,张扬他们的好奇心,并通过一定的户外活动,可以让学生更接近大自然,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性。
3.提高学生对其他课程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得到暂时的放松,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的欣赏中,通过一定的休息,可以让学生在面对其他课程的学习时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促进学校教学效率的提高。面对小学美术教学,我们不能再像原来一样简单对待,老师应该开始重视这门课程,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培养出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策略
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小学美术教学,为学生创建一个更好的美术学习环境,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本人对此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全面提高美术老师的素质,为学生提供更高的教学质量。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主要起着指导作用,所以,一个老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学生水平的高低,尤其是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正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我们一定要全面提高美术老师的素质,让学生能够真正地从老师身上学到有用的知识和对“美”的认识。面对这样的要求,老师要做到自我充实,增强自己对美术课程的认识,为学生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热情和积极性。
2.多开展课外写生活动,增强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开展课外写生活动,是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接触大自然,让学生学会发现自己身边的美,发现生活中的美,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书本上图片的美。通过写生活动,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大自然的神奇,增进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从而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审美能力。
3.运用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进行教学的同时运用一系列的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视听说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到美术是什么,什么是美,怎样来评价美,从而摆脱了传统教学中老师拿着书本的呆板的美术教学方式,这样能够更加立体地、全面地为学生提供一个美术学习环境。
4.注重“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日常的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采用“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人。在美术课堂上,老师要让学生自行思考,学会对美术进行自我总结,鼓励学生互相讨论,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且对每一种想法都要表现出一定的支持态度,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促进了学生思考,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除此之外,老师要首先转变自己对美术课程的观念,充分认识到美术课程对于小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真正了解什么是“美术”。
三、重点发展个性化教育
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应该从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遵循重感觉、重创造、重思想、重表现、重实践、重发展的原则,强化小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做到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就必须要有所创新,要因人而论。这种做法,可以让学生因为自己的努力享受到胜利的果实,大大增强创作的自信心。对少数创新能力强的学生,我们应该给予支持,并在他们创造出独特的作品时给予奖励。而对于大多数创新能力弱的学生,我们也应当鼓励他们学着改变,慢慢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和探索的欲望,刚开始可以从很小的部分开始创新,譬如颜色、排版、语言等。个性化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一个突出表现。它要求我们不仅要承认学生的共性, 还看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发挥。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间的情感可以得到交流, 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发挥到极致, 他们判断好坏和自控的能力同样能得到锻炼。在实践中,有些教师之所以不能做到学生发展为基础的要求,主要是因为长期处在中国传统落后的教育思想下。以学生发展为基础的教学理念主要提倡老师把教学生绘画技巧和鼓励学生画出心中所想结合起来。传统的美术教学把老师当做学习的中心,着重点在于老师教学生画。现代美术教学倡导把学生作为主心轴,着重点在于老师帮学生画。
总之,优化美术课堂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在创新方面的能力。我们只有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水平,潜心研究实用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美术已经不再局限于画画、看画了,还是一门培养学生基础人格的文化性课程,是为了能够培养出多方面发展人才而开展的课程。只有切实改善美术的教学现状,才能为自己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为将来的发展提供更多保障。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47-01
美术课不仅能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净化学生的心灵,而且很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丰富学生空间思维,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其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但是有的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砍掉美术课,这是不符合小学教学规律的,就是上了学生也是蒙混过关,老师在黑板上画什么,学生能够也就跟着画什么,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没有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没有开发学生的潜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好奇、善于形象思维、长于幻想,老师要上一堂有趣美术课,我个人经过长期探索,认为有趣的美术课有以下几个参数,本文详细阐述。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有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他驱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一种恒定的内动力,学生不仅喜欢学、而且学的轻松愉快,始终保持敏锐灵活的头脑和旺盛的精力,对于美术教学更是如此,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呢?
1、充分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是一种将声音、图像、清晰地再现荧光屏上,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体味美丽的画面、悦耳的声音、生动的画面,在教学中学生能够清晰看到创作美术作品的表现手法,养成爱观察、爱思考、爱动手的良好习惯,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教学生画西红柿时,我播放了西红柿画法,学生想到苹果的画法有点和西红柿的画法有点近似,我要学生想象苹果咋画,学生非常感兴趣,根据自的想法画了苹果,最后总结两种画法的区别,学生总结非常好,其原因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教师要鼓励学生 充分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
小学生还处于儿童阶段,天生的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希望得到老师肯定和认可,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美术作品科学的评价方法,更多的是要包容、鼓励,对于好的美术作品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的作品优上加优,对于稍次一点的作品,要评价出它的优点,指出缺点,指明创作的方向,对于后进生要启发他们,让他们尽快走进美术的大门,树立学好美术的信心,让所有的学生都学有所获,感悟成功的喜悦,感悟美术的魅力。
3、开展画展,升华学生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美术的兴趣,我们可以举行课堂画展比赛,激发他在创作中进行创新思维、开发自己的潜力,升华美术表现手法和笔法,学生一看到自己的作品上墙展示,感到有一种自豪感,小小的成就感,认可感,这是激发学生兴趣有效的手段,可以把学生旺盛的精力引入到美术上来。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创新是教育教学永恒的主体,没有创新智慧又如没有芳香的花朵,人不创新犹如死亡,美术课不可逆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创作时要给学生富有启发性的示范和讲解,打开学生智慧的天窗,我讲了历史上的“踏花归来马蹄香”如何来表达这一主题,好对学生“踏花”的还能自言其说,说的还有道理,画一匹马在花海中朝着养马人的房屋奔跑,“马蹄香”就说不好了,我说“香”只能闻到,看不到,但是可以在飞奔的马蹄上画上几只蝴蝶,就能表现“马蹄香了”接着我让学生如何画月亮、画太阳、画风,学生进行了创新思维,进行自主探索,遇到难题进行讨论,有个学生画月亮,画了个圆、在圆的四周画了云朵,他说是画的月亮,有个学生反驳说,他为什么不是太阳,太阳周围也有可能有云呀,要我说话画月亮最好画过圆,在四周稀稀拉拉画上几个星就行了,星星在晚上才有,月亮不是在晚上出现吗?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了,那为什么星星要稀稀拉拉的,画密一点更好吗?这个学生反驳说,曹操的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月圆时星星哪是密密学生布满天空呢?思维气势磅礴,闪现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学生还要加强合作能力,手工作品的创作一个人很难完成,准备材料,设计步骤,表现手法的探讨,都需要学生合作,学生在合作中增强合作能力,树立合作意识,分工合作,树立在合作中的责任感,树立集体荣誉感。
三、科学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我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新的教育形式不允许我们在课堂上重复讲书,我们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不但注重集体的政治理论学习,还注意从书本中吸取营养,认真学习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
二、教育教学方面:
这学期主要担任三年级3班的数学教学和副班主任工作。因为已经接手第二学期,学生的思想、学习以及家庭情况等我都一清二楚,并且教材经过上学期的摸索,对教材比较熟悉,所以工作起来还算比较顺利。一学期以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表现在:
1、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在制定教学目的同时,我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编写教案,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我针对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
3、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培优扶差是一个学期教学工作的重头戏,对于后进生,我总是给予特殊的照顾,首先是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然后是在课堂上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的表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交朋友,使他们懂得老师没有把他们看扁,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最后是发动班上的优生自愿当后进生们的辅导老师,发挥“小干部”的大作用。这样,他们学得轻松,进步也快。
4、我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通过互联网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5、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吸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
三、班主任工作方面:
作为三年级3班的副班主任,我深深懂得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所以在工作中我一直遵循“严要求,高标准”的指导方针。
这学期班主任工作最使自己满意的是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工作。这一学期,我主动与家长通过电话、校访等方式进行密切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也向家长汇报其子女在校的情况,争取与家长的教育思想达成一致。当家长对我的工作提出意见的时候我非常乐意接受,并且调换角色站在家长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结果,绝大部分的家长对我是非常信任和尊敬。
总之,教育工作,是一份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辛勤的汗水和真挚的泪水,但同时我也收获了充实与快乐。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用心去教诲我的学生,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使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从1994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以踏实、认真的态度工作。因此所教的班级数学教学成绩都是年级第一,县抽考我所带班级数学教学成绩是全县第一,及格率是100%。通过努力,我还获得以下荣誉:
1、在绵阳市中小学美术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荣获市级一等奖。
2、在绵阳市学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中荣获市级二等奖。
3、在绵阳市中小学美术新课程优秀课展评活动中荣获市级二等奖。
4、在绵阳市中小学美术课堂作业评选活动中荣获市级优秀辅导奖。
5、指导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剑南文学》上发表。
6、指导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多次在省优秀刊物《青少年文学》上发表。
7、获得第三届“安县十大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8、在自治县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教学现场数学赛课活动中荣获县级特等奖。
9、在安县小学数学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县级一等奖。
10、在安县小学数学教学方案评选活动中荣获县级一等奖。
11、在四川省第二届“西部阳光”少儿美术作品评比中荣获县级一等奖。
12、多次在安县中小学美术教学方案设计活动中荣获县级一等奖。
13、在安县小学数学说课比赛中荣获县级二等奖。
14、多次给县教研室、进修校办的培训班献课。
15、因我在地震中的积极表现,评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16、多次评为县级、校级优秀教师、先进个人。
在七一实验小学,我担任3年级3班的数学教学和副班主任的工作。我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在同事的帮助下,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首先,让孩子喜欢上作为数学老师的我,进而喜欢上数学,让他们不惧怕数学,把数学学习当成游戏,增加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这次县统考数学成绩从原来的最后一名上升为第二,及格率为100%,我让他们相信自己有上升的空间。
其次,让家长信任我,放心把孩子交给我,并积极支持我的工作。
在这一学年中,我积极与班主任配合,做好班集体的工作,卫生与纪律评比多次获得第一名,由于严格管理,我们班以班风好、学风好获得《优秀班集体》的称号。我个人获得校级《优秀副班主任》称号。
美术教育通过对美的感受,进化为对美与丑的分辨能力,潜移默化地使人的精神在愉悦和操作中得到升华,在学校教育中,它可以起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作用。
一、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
1.教学内容的广泛性
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占据一定平面和立体空间的艺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设计等各门类。而中小学美术教育除涉及到以上各门类外还不同程度地编写了美术欣赏、美术史、书法、篆刻、手工制作等课程,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学科的课程内容归纳为“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述”、“综合与探索”等几个板块。丰富多彩的学科内容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全面地了解美术学科涵盖的领域,开拓学生关注生活的视野,拓展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毫无疑问,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如何把庞杂多样的教学内容、目标与任务贯注于每一堂课的教学中,如何在教学设备有限的条件下强化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必须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小学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为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除了传授美术技能基础之外,还可作为审美教育的主体,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激发他们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其全面和谐的发展,以达到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等全面素质提高的目的。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经历了由注重美术教育的德育化、智育化的倾向到当前课程改革后重新强调美术教育。这个转变过程,提出了综合学科的理念,将美术学科纳入艺术领域的大环境中,与音乐、戏剧、舞蹈等艺术门类相互呼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视野更宽阔、思维更活跃,在较大的艺术磁场中感受到审美欣赏和创造的愉悦。
3.侧重培养学生素质
社会的需要和人的发展这两个方面决定了我国的美术教育应以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点。小学的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还是在课堂里,学校的美术教育除了传授美术的基础教学外,还应向学生展开全面的人生素质教育,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向他们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等。我们知道,素质教育意味着人的知识的统一性和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素质教育的落实不能忽视学校的美术教育,这不仅是信息社会里我们需要更精致的审美眼光和更强的视觉形象,而且也是因为未来人类的社会生活品质的提高将有赖于人们的审美意识的提高。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课内外教学相结合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课堂教学应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课堂教学的结构不能只按一种传统的模式,即先讲后画。有些课可以安排先画后讲、边讲边画、边画边讲,老师设问学生解答,学生自学老师总结等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学生解问和自学过程就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能力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另外,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多种形式,例如以写生为目的的分组教学形式,以创作为内容的分散、竞赛等形式。如果条件具备,还可以带着学生走出课堂,采用组织观赏、欣赏、外出写生等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以研究和实践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一来,学习内容的多样性、趣味性都远远超过了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和探究、创造精神,创造良好的个性发展环境。为了调整好课内外的教学结构,优化学习环境,给学生创造参与社会艺术实践的条件,我校组织了网络校本教研,每位老师都在网络上搞了个博客,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心得与体会、本专业的最新发展等等。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也不例外,积极开办了美术博客,一方面提高了同行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又让学生可以在里面畅所欲言、汲取丰富的课外知识。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直以来,美术教学都是以学习知识技法为主要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多以临摹成年人作品为主,所以形成了一套模仿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而近年来,大家逐步认识到儿童的稚趣和成年人是不一样的,儿童的天性和个性不容抹杀,学生和教师必须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个性意识,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倡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主动学习,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导致教学方法的深刻变化,逐步由注入式、满堂灌向启发式、活动式、创造式方向发展;从以教师教为主变为师生之间教与学的结合。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积极性,还要灵活地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不断地进行教法上的改革和创新。教师既要研究如何教,同时也要研究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从写实性教学向表现性教学靠拢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当提倡儿童发挥艺术直觉,鼓励学生在观察与表现中不拘泥于客观事物本身,进行扩展与延续,让学生在“创作式”的作业中完善造型技能和提高审美素质。与传统的写实造型教学相比,表现性美术教学能较好地体现这一宗旨和要求,其借助客观形象强调主观感受,要求学生用最基本的美术技能结合自己的个性思维去观察对象,要求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与创造,抓住特征,夸张、超现实地表现,把与对象有关的人和事物联系起来或自己与对象之间的某种联系在创作中表现出来。我们知道,传统的写生课要求学生认真准确地观察物体的形状、比例、透视等客观属性,塑造出精确、完美的形体。而实际上,这对于儿童而言是一种被动的思维方式,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反而限制了儿童创造思维的活动。在写生作业中,如果我们让学生在抓住事物特征的同时,进行大胆地取舍、夸张与变形,留给他们更多的表现空间和契机,充分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那么就会使作品蒙上浓厚的艺术情感和趣味。因为儿童的天真好奇心使他们在表现物象的自然属性的同时,更容易联想到该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相通之处,然后进行艺术加工与发挥,这样可以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丰富的内心世界,调动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对客观对象进行超现实、超常规地表现。发现、组织和创造新的形象,使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感受能力与绘画能力同时进展。
总之,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要求,改变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我们必须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和制度,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兴趣和认识特点,真正为孩子们创造自由探索、自由表达的环境和条件,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注入营养。
参考文献
一、从美术教育的目的任务来看。
日本文部省(1980年实施)新订的小学美术学习指导精神(目的任务):①培养具有完美人性的孩子;②培养儿童热爱自然和社会的审美情操;③努力发掘每一个儿童独立思考的创造性智能和技能;④造就轻松、活泼、充实的校园生活气氛;⑤在尊重普遍道德原则的同时、对孩子进行适合其个性和能力的教育;⑥精选教学内容,调整授课时间;⑦各校谋求更加具有弹性的教育,即根据各地区儿童的不同情况,制定贴切可行、各具创意的教育方式。英国德育教育尤其看重生活感染和熏陶,他们的中小学道德教育主要有四点:尊重生命、公平、诚实、守信。让孩子懂得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懂得如何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道德是被感染的,不是被教导的",英国中小学并不要求孩子死记硬背道德准则,而是创造各种机会,使孩子们能够从心灵深处,从日常学习、游戏和生活中去领悟。能鼓励学生自己就音乐的综合理解和知识作出判断,并积极参与音乐创造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音乐分析与创作的能力及经验。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已成为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为培养和提高美国国民的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自1988年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提出美术教育的目的是:①小学美国家教委颁发的术课应使学生掌握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能;②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感,加强品德、意志的培养;③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从各国的教学大纲上来看德国、日本的美术教育注重素质的培养,重视人的创造能力与评价能力,强调个性形成。我国美术教育除了讲究智力和才能的发展外,主要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特别考虑政治前提下的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美育。
这说明中国在小学美术教育正在逐步向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方向转换。
二、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来看
德国、日本普遍重视美术,小学美术课时安排每周2-4小时,多于我国小学美术每周2课时(不能保证)的安排,从时间上保证了孩子们的学习。
美国的教育为社会上每一个人而办,不是专为少数人而设。用税款兴办的免费教育,除了设立一般学校的科目如数学、历史、语文外,还有缝纫、打字、无线电与汽车修理等科目。学生可依自己的兴趣、个人未来的计划和才能,从许多科目中自行选修。
美国、日本、英国注重学习自己去发现,去体验,去尝试。我国有基本形状和色彩的认识;画出生活中与此形相似的某些事物。我国的基础美术教育还需从教学的条件上来保证贯彻落实。
三、从教学的条件上来看
美国、、英国、日本属于经济发达科技先进的国家,有能力多途径支持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上充分体现出来。我国的经济起步迟,教育的投入很少,相比美、日、英的教学条件就显得寒酸。
四、从课程教学形式来看
美、英、日学校课堂授课完全是开放式的。教师只是提出任务,稍加启示,大部分时间都是让学生各取所需,各得其乐,让学生在成功里进步,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我国小学课堂授课绝大部分采取的严谨的准备,一环一环进行教学程序,追求课堂的主动性,以保证完成教学任务,主要还是教师为主导,学生大多只是被动地吸收。
五、从教学效果来看
德、日美术教育以全国的重视和有利的条件,保证了美术教育以至艺术教育的普及与实施。我国的美术教育效果和现状极不平衡,大中城市比乡村要好,沿海地区比内地、比边远地区要好。德、日学生整体艺术素质要比我国的高,以至于所有国民对工作、对生活的艺术品位都显得高雅、文明,对工作对事业也就求新、求异、讲究创造性。
综上的五点来看,我国的小学美术教育前景是较为可观的,在教育的目的、教学的内容、条件、效果上看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也再此上做了诸多的努力,并取得了比较好的回报,使之成为一段时间后的发展空间。还有我认为小学美术手工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其中较为明显的是;一般未考虑到合作学习的需要,随机组合就导致了有同组不异质的可能,不能保证分组的合理性。现在的小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强烈,浮躁、自我,没有合作精神。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不到位,评价方式单一,缺少激励机制,课堂管理缺乏成效。对此,我有一些自己的建议。在组建学习小组前,我先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做一些基本调查防止分组不合理,要使学生有效的进行合作学习,就必须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让他们懂得合作的乐趣。在收集资料阶段,教师应合理引导,做足合作前的准备工作,积极参与,为有效调控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制作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当协调者的角色。适当开展一些合作小组间的竞赛活动,以激发合作热情。采用鼓励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用激励性语言。
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注意采用鼓励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每一幅习作,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力求达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统一,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还应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鼓励自我体验,激发参与意识鼓励艺术表现,激发艺术创造。
随着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进步出现了一种新课程理念下美术课堂教学的转型作为美术教师我们都曾有过成功与收获的喜悦,也曾有过耕耘过程中不尽如人意的失落,学生一代接一代的在接替变化,教师也应有所变化,以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广大美术教师必须更新课堂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美术教师提供这个机会,通过新课标的学习和教学实践。再这说一些我对新的美术课堂教学有必要重新认识;1、教学民主,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2、强调审美,激发兴趣。3、师生互动,让课"活"起来。4、学科整合要适度。5、促进学生发展。
美术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过程巾有着它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正如美术教育家阿恩海妙所言,"美术在更大强度上,应该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智能、身心等方面和谐发展的需要",他把美术视为"整个文化的一部分",是每个受教育的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在现今素质教育的改革浪潮中,美术教育将发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望大家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