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3 10:48: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辅导员岗前培训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般来说,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分为两点:管理和指导,其中指导又分为教育性指导和规划性指导。相应的,针对工作内容的不同,角色定位也有不同的划分。针对管理层面的工作,辅导员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管理员;面向指导层面的工作,可以把自己定位为人生指导员。
(一)管理层面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的具体工作内容是除教学之外的日常事务管理,包括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安全、寝室生活等)。针对这一工作内容,辅导员应该具备学生管理员的职业技能。这项职业技能的重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辅导员自身应该具备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始终把学生缩遇到的问题放在首位;其次,要明确学生分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再次,要善于运用班长、团支书等优秀同学帮助,这样就能够更加全面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最后,要突出重点,把学生的学风情况和寝室的生活情况作为管理层面工作的着力点。通过这四点,能较为有效的处理学生的管理工作。
(二)指导层面――教育性
这里的教育性指导主要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政治教育工作是辅导员的本质工作,如何做好教育性指导,成为辅导员其他工作的基础。面对当前新形势新局面,学生的思想状况尤为复杂。如何让高校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也成为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题。所以,首先辅导员自身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其次,运用较为活泼多样的方法来让大学生提高政治素质。
(三)指导层面――规划性
辅导员的规划性指导是指对高校学生大学生生涯和其他的人生阶段进行较为科学的规划,具体包括大学生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指导。对刚进高校的新生来说,如何高质量的度过大学生活是所有学生的重要课题。许多高校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都反映,由于刚开始没有做好大学生涯规划,导致大学生活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对自身的发展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动。所以,在高校新生进校初始,辅导员就要帮助学生做好大学生涯规划,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建议,包括如何处理学习、社团活动、学生工作等活动的关系。其次,随着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多,就业成为了高校毕业生的一大难题,有些大学生在大一阶段,就在为了今后的就业做准备,足以看出就业的重要性。所以,高校辅导员要做到四点:(1)帮助高校学生做好职业定位,让学生了解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努力;(2)保持对学生的长期指导,因为随着时间的改变,就业形势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在紧跟就业形势的前提下纠正学生规划的偏差;(3)突出重点,对那些明显就业信心不足或者职业规划找不到方向的同学进行一对一专项指导。找出他们的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就业做好准备。(4)高校辅导员还应该具备相应的心理辅导能力。当今大学生由于人际交往形势较为复杂,所以容易产生负面心理。如何疏导学生的压力,防范负面情绪带来的影响,关乎学生的身心健康。
通过对自身定位和工作内容的界定,有助于辅导员了解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
二、辅导员职业技能的现状和不足
根据上文所阐释的关于辅导员的自身定位和工作内容,辅导员的职业技能按照具体来划分可以分为就业指导能力、心理辅导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这三种职业技能贯穿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的始终,是学生工作顺利与否的关键所在。
(一)就业指导能力现状与不足
根据对笔者学校辅导员的问卷调查,再结合其他高校关于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论文,笔者发现,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少自身的社会阅历和就业经验。笔者问卷调查了本校30位辅导员,结果显示只有4位辅导员有进入高校外社会就业经历,剩下的26位辅导员都是应届毕业生考入高校。这就造成了辅导员无法给毕业生进行深入有效的就业指导,或者辅导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2.缺乏持续性和长期性。就业指导应该是贯穿于大学生涯始终,并不是仅仅针对大四毕业生,也并不是最后突击的辅导,而是通过学生在高校期间提高自身能力来实现就业的。
3.指导内容相对单一。特别是针对创业学生,将近一半的辅导员不了解学生创业的操作步骤和相关流程,这样给指导带来很大的局限性,而且根据专业不同,就业的形势也会不同,由于现在客观条件的制约,辅导员的就业指导相对宽泛。
(二)心理辅导能力现状与不足
1.观察能力不强。在问卷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没有系统专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训练,30位辅导员中,只有3位心理学专业的老师了解心理健康问题诊断的标准和症状。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出现心理疾病初期时没有被及时发现,导致心理问题不断加深。
2.辅导过程中定位能力不强。心理辅导最重要的是与学生的沟通方式,但是大部分辅导员没有很好的在“导师”和“老师”两个身份之间转换。如果沟通变成了教育和说教,而不是引导。并不是从学生角度出发,而是以老师的身份出发,这会导致一些心理辅导不仅不能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
3.处理问题有待加强。由于一些客观原因,辅导员及时发现了部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但是高校辅导员也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当然,这与辅导员工作相对繁忙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做不到对个体的持续跟进。
(三)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现状与不足
1.信息不对称。由于长期在高校中工作,大多数辅导员并不了解当前的社会和就业形势,仅仅依靠书本知识导致了在辅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往往与现实情况脱节。
2.没有系统的专业培训。虽然现在高校对高校学生的生涯规划越来越重视,但是依旧没有较为系统的专业培训来提高辅导员的指导能力。虽然许多辅导员通过自学的方式在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但是在调查中发现,部分辅导员对指导学生生涯规划还是有些力不从心。
三、辅导员职业技能提升的方法和路径
通过厘清辅导员工作内容,找出自身缺陷,能够更好的找出原因以及提高职业技能的方法。笔者通过自身工作实践,总结出一些提升职业技能的方法和途径。
(一)辅导员职业技能提升的方法
1.专题培训法。通过学校或者政府组织相关的培训来达到提升职业技能的目的,通过培训,合格后发放相应的技能证书来实现择优上岗的目的。这种专题培训法在某些省份已经开展了较多年,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原因在于由于参加培训的高校辅导员人数过多,导致培训缺乏针对性。
2.导师引领法。学校可以在辅导员所需的职业技能相关专业设立辅导员导师,每位辅导员在非自身专业的其他属于职业技能的领域选择导师,这样在辅导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进行请教,并且在一定期限内提交学习成果,保证了工作学习两不误。
3.挂职锻炼法。辅导员可以在某些机构和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在拓展高校资源的基础上提升自己对社会的参与度,增加经验。由于部分辅导员并没有社会从业经验,这种挂职法有助于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参与度,增加指导学生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4.同行交流法。鼓励辅导员之间相互交流,在学校内部组织相应的辅导员交流会,这样可以分享学生工作成果,定期开展校内与校际的交流活动。
5.竞技法。通过把辅导员的职业技能量化,采用辅导员相互竞争的方法来达到提高辅导员职业技能的目的。
6.荣誉激励法。每学期针对辅导员的工作成果设立若干荣誉奖项,通过奖励机制来提高辅导员的职业技能,增加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7.定向培养法。学校内部可以通过专业的不同,开设不同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培训,以达到对学生的定向培养,实现成人成才。
(二)辅导员技能提升的路径
1.新进教师的岗前培训。虽然现在政府教育部分都开设了辅导员的岗前培训,但是由于教师人数过多,不可能很详细的来进行专门的培训。所以要求学校内部依旧开设专门的岗前培训,或者不同专业进行不同的岗前培训。
2.各项专题培训。(1)共青团系统的高校基层团干部培训;(2)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专题培训;(3)辅导员职业技能专题培训。
这三点可以弥补第一点培训缺乏针对性的缺点,由于岗前培训主要是面向所有辅导员,所以通过以上相关的专题培训,能够大大提升辅导员的职业技能,从而更好地在工作中指导学生顺利就业。
3.职业技能证书的考取。(1)心理咨询师;(2)人力资源管理师;(3)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
学校内部可以把有关职业技能的证书当成辅导员的考核标准,在入职一定时间内必须获得职业技能证书,才可以继续从事辅导员工作。
4.辅导员的挂职锻炼和借调。学校可以与社会企业相互交流,通过辅导员挂职和借调的方式来提升就业和生涯规划能力的提升。
作者简介:杨扬(1981-),男,江苏南京人,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助教。(上海 20009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0-D-06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112-03
一、充分认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培训的重要意义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培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中,培训也已成为核心环节,具有重要意义。
1.职业化培训可以提高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基础和核心。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高校辅导员必须全面引导和帮助学生,尤其侧重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培养他们的成长。当前高校辅导员尽管都是党员,学历层次也较高,但是专业背景却包罗万象、五花八门,这导致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参差不齐。因此,加强培训有助于使他们获得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
2.职业化培训可以提升高校辅导员服务和管理学生的水平
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中心不断由“日常事务”转向“专业事务”,因此,加强辅导员培训有利于帮助辅导员准确把握国家政策法规,快速适应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的发展、思维的转换、方法的更新以及重心的转移,使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不至于陷入知识恐慌,从而不断提高辅导员服务学生和管理学生的水平,[1]使高校辅导员更有效地服务和管理学生。
3.职业化培训可以强化高校辅导员角色的职业自我认同感
培训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是福利,更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推动器,它能使辅导员对自身的工作职责和目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培训,辅导员可以开拓眼界,提高其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真正认同和热爱辅导员岗位,增强其职业自信和自我认同感。
4.职业化培训是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管理学中的“庸人沉淀”理论来看,越是优秀的辅导员越是能够得到较快的提拔或转岗,这样使得优秀人才不断脱离辅导员队伍,而留在队伍里的越来越多的是平时表现一般的辅导员。因此,只有通过不断的有效培训,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和工作表现,强化他们的业务能力,才能改变“庸人沉淀”这种现象,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二、当前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培训的现状分析
为了充分了解高校辅导员培训的现状,笔者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上海7所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的培训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问卷发放140份,收回有效问卷109份,有效回收率为77.9%。
1.辅导员培训的频率与机会情况
表1的数据显示,工作2年以下的辅导员有11人,其中有90.9%的辅导员参加过1次培训,有9.1%没有参加过培训。由于按照一般要求,高校辅导员上岗前必须参加岗前培训,因此90.9%的辅导员参加过的1次培训基本可被认为是岗前培训。工作2~3年的辅导员有27人,其中有11.1%的辅导员仅参加过1次培训,88.9%的辅导员参加过2~3次培训。工作3到5年的辅导员有43人,都参加过不止1次的培训。其中,参加过2~3次培训的有27.9%,参加过4~5次培训的有62.8%,参加过6次及以上培训的有9.3%。工作5年以上的辅导员有28人,其中参加过2~3次培训的有17.9%,参加过4~5次的有75.0%,参加过6次及以上的有25.0%。这反映出高校辅导员整体参加培训的频率普遍较低,平均1年1次左右。从表2和表3的数据来看,辅导员接受培训的频率远不能满足辅导员参加培训的需求。认为学校提供培训机会较少的辅导员有51.4%,认为一般的有37.6%。同时,有56.0%的辅导员认为非常需要参加培训,有24.8%的辅导员认为需要参加培训,仅有19.2%的辅导员表示不需要参加培训或者无所谓。
2.辅导员培训的类型与内容情况
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培训的类型包括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以及职业化培训。辅导员岗前培训是指对新任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学生工作相关政策、心理健康教育及学生工作基本内容等方面的基础培训;辅导员日常培训是指对在岗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学生工作相关政策等方面的强化培训;辅导员专题培训是指根据工作环境、条件的发展变化对在岗辅导员进行特定方向、特定领域的专门培训;辅导员职业化培训是指根据辅导员的自身兴趣爱好和专长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或者心理健康教育等某一方面的研修深化培训。据表4数据显示,85.3%的辅导员参加过日常培训;56.0%的辅导员参加过专题培训;仅有23.9%的辅导员参加过职业化培训。
辅导员培训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突发事件危机处理以及诸如奖助贷、就业推荐、党建、班级管理等一般性事务管理。据表5数据显示,84.4%的辅导员参加过一般事务性管理的培训;70.6%的辅导员参加过思想政治理论培训;仅有33.9%的辅导员和26.6%的辅导员分别参加过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发展指导培训。
3.辅导员培训的师资情况
辅导员培训成效的关键取决于师资力量。从目前的师资构成来看,培训师资主要有优秀辅导员、学工系统负责人、企业高管、职业培训师、政府官员、学者以及境外专家等等。从表6可以看出,在辅导员参加过的培训中,接受过优秀辅导员培训的比例最高,达到84.4%;接受过学工负责人培训的比例其次,达到81.7%;接受过境内相关学者培训的比例为79.8%;接受过政府官员培训的比例为65.1%;接受过职业培训师培训的比例为52.3%;接受过专家型辅导员培训的比例为30.3%;接受过境外相关专家培训的比例为20.2%。表7反映了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对培训的师资需求。辅导员最期望的培训师资人选从高到低依次是专家型辅导员、境外相关专家、职业培训师、优秀辅导员、学工负责人、境内相关学者和政府官员。很明显,培训师资现状与辅导员培训的师资需求期望存在一定差距。
4.辅导员培训的途径与方法情况
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培训的途径主要包括校内培训、辅导员培训基地培训、专门机构培训、网上课堂以及境外培训等等。表8显示,有70.6%的辅导员参加过校内培训;有29.4%的辅导员参加过专门机构培训;有94.5%的辅导员参加过辅导员基地培训;24.8%的辅导员参加过网上课堂培训;仅有2.8%的辅导员去境外培训过。从表9来看,辅导员最期望的培训途径是境外培训,达到98.2%;辅导员期望参加专门机构培训的比例也较高,达到55.0%,显著高于辅导员参加专门培训机构培训的现状;网上课堂的期望比例也比现实高,达到38.5%;校内培训成为最不受辅导员期望的培训途径,比例仅为19.3%。
此外,表10显示了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培训方法的现状:接受过课堂讲授方法的辅导员达98.2%;接受过研讨交流方法的为88.1%;接受过案例教学的为44.0%;接受过情景模拟和视听技术的辅导员分别仅为19.5%和12.8%。然而,据表11显示,辅导员期望的培训方法依次是:课堂讲授,比例为92.7%;案例分析,比例为88.9%;研讨交流,比例为76.1%;情景模拟,比例为67.9%;视听技术,比例为23.9%。
5.辅导员培训的评估情况
培训评估可以分为过程评估和事后评估。过程评估是对培训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以期为了培训可以随时进行调整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事后评估是通过对培训结果的总结和分析来评估培训的效果,以便为今后的培训提供决策参考。表12显示了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培训评估的情况:接受过面谈或意见调查等评估形式的辅导员为47.7%;接受过培训心得体会总结等评估形式的为67.0%;接受过考试或测试等评估形式的为8.3%;接受过演讲汇报评估形式的为13.8%;接受过辅导员过程评估形式的为19.3%;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评估的占26.7%。
三、结论与相关建议
1.结论
第一,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培训意愿强烈,但机会较少。超过80%的被调查辅导员认为自己需要参加培训,超过50%的被调查辅导员认为自己非常需要参加培训。然而,有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辅导员认为学校提供的培训机会较少。从辅导员参加培训的统计情况来看,绝大多数辅导员平均1年仅为1次,频率较低,并且,随着工作资历的增加,只有极少数辅导员的培训机会有所增加。
第二,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日常培训较多,职业化培训较少。在当前的高校辅导员聘用体制下,绝大多数辅导员是欠缺工作经验的应届生,并且专业背景千差万别,甚至不少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与学生工作极不相关,因此,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只有通过职业化培训的途径来完成。然而,通过调查,目前辅导员培训多以日常培训为主,职业化培训较少,仅有23.9%的辅导员参加过,这对辅导员职业化道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第三,培训师资多元化,专家型辅导员最受青睐。当前高校辅导员培训师资呈现多元化状态,优秀辅导员、学工负责人、境内相关学者以及政府官员是辅导员接受次数较多的培训师资。然而,从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需求来看,他们更倾向于接受专家型辅导员、境外相关专家以及职业培训师的培训。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辅导员比较期望通过专门化的培训达成职业化道路。
第四,培训途径与方法较为单一,与需求存在差距。通过调查,辅导员有开拓眼界、国际比较、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强烈需求。此外,高职高专辅导员培训的方法也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讲授和研讨的形式,对辅导员期望较高的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的培训方式重视不够,有待加强。
第五,培训评估的意识较为淡薄,容易流于形式。培训评估是改进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果的重要保证。但是,从调查来看,辅导员培训“重培训、轻评估”,培训评估意识不强的现象十分明显,有超过1/4的辅导员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培训评估;仅有不足20%的辅导员接受过过程评估;事后评估中也以培训总结为主要形式,缺乏实质性客观评价内容,容易流于形式。
2.建议
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力度,强化职业化培训理念。当前不少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培训机会欠缺、培训质量不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培训经费的不足。然而,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言:“培训很贵,不培训更贵”。尽管增加辅导员培训的机会确实需要提高辅导员培训经费,但是通过加大培训的力度不仅可以解决辅导员“庸人沉淀”、浪费人力资本的问题,更可以建立起一支高效率、高素质、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去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学校服务。当然,在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力度的同时,要强化职业化培训的理念,避免流于形式、走过场式的培训,从而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
加强培训需求分析,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的培训现状,不管是从培训师资,还是从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来看,都与辅导员的培训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差距必然会影响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道路,比如,有志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所建树的辅导员鲜有此方面的研修培训机会,却常获得事务性管理培训机会。因此,为使辅导员培训工作的开展更有成效,可通过建立培训需求模型(主要有三种:一是培训需求差距分析模型;二是胜任特征模型;三是前瞻性培训需求分析模型),[2]从三个层次做好辅导员培训需求分析,即学校需求、工作任务需求和辅导员自身需求。
建立科学的培训评估制度,确保再次培训的效果。辅导员培训评估是一个完整的培训流程的最后环节,既是对整个辅导员培训活动实施成效的评价与总结,同时评估结果又为以后辅导员培训活动的培训需求提供了重要信息。[3]教育部《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也提出,要“制订辅导员培训质量评估标准,建立质量评估制度”,[4]这足以说明辅导员培训评估的重要性。科学的辅导员培训评估制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分析培训需求、确立评估目标、收集评估数据、选择评估工具、建立评估模型、反馈评估结果。其中,最常用的培训评估模型是柯式模型,它包括四个层次,分别是反应层次、学习层次、行为层次以及结果层次。[5]
综上所述,辅导员培训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成败。只有通过加大培训力度、强化职业化培训理念、加强培训需求分析、建立培训评估制度等一系列的措施,才能保证和提高辅导员培训的质量,从而促进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程军.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现状与建设对策[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17-119.
[2]王丽梅,张宗坪.有效的员工培训:效率+效果――基于成本收益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5):120-124.
[3]陈雁枫.培训效果评估及其在企业的运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各高等院校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切实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辅导员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力量和主力军作用,将辅导员培养成为学生在政治、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指导者和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等方面的组织者。高职院校就应该对辅导员有一套系统、科学的培养工作机制。本文从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培养工作机制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严格的选聘机制,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工作机制的基础。
1 高职院校辅导员选聘的原则、标准
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辅导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在选拔辅导员时应坚持“严进”原则,从源头上保证辅导员的质量,既要求担任辅导员的候选人是党员,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又要具有心理学、教育学或是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学科背景。在选聘过程中,坚持“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并同时考查是否具备热爱学生、善于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否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学生工作能力。以及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等,以期把德才兼备、乐于奉献、热爱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人员选聘到辅导员队伍中来。
2 高职院校辅导员选聘的方式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选聘的方式,大多数采用传统的面试、笔试、心理测试等方式,虽然这些选聘方式具有一些优点,但是,要选聘出高质量、高素质、德才兼备、热爱学生工作、乐于奉献的辅导员,还有些欠缺。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采用王政书教授等所提倡的“能力模型选聘模式”。辅导员的能力模型包括服务及管理素质、服务及管理技能、自我发展三个方面。其中,服务及管理素质包括:专业素质、服务意识和职业忠诚感:服务及管理技能包括: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计划组织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自我发展则包括:持续学习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
在构建出能力模型后就着手建立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辅导员选聘方案,大胆采用“文件筐测验”+“心理测验”+“面试”的组合方式,其中文件筐及心理测验采用的是集体施测方式,而面试则采用个体施测方式。文件筐测验着重测量应聘者的问题解决能力、计划组织能力、服务意识、持续学习动机、沟通(书面)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及专业素养;心理测验则偏重于情绪稳定性及调适能力;而在面试中则更多考查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计划组织协调能力、情绪稳定性及自我控制能力、求职动机与辅导员岗位的匹配性、仪表举止等。在组合方式上,文件筐测验成绩占总分数的40%,面试成绩占60%,而心理测验结果则作为参考,不列入总分数。
二、全程的培育机制,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工作机制的保证。
高职院校对辅导员的全程培育工作的机制,包括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育两个连续不间断的培育过程。通过实施对辅导员的全程培育,努力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工作。
1 岗前培训
辅导员岗前培训坚持“培育辅导员整体育人理念,帮助辅导员成长成才”的原则,充分调动学校各方力量,为辅导员走上工作岗位上好第一课。各学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全方位的培训工作。岗前培训涉及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及教育、学生奖惩管理规定、学生资助制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程就业指导、网络思政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同时,各学校还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辅导员岗前素质拓展培训,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团队服务意识,促进感情交流。
2 岗位培育
高职院校要对辅导员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有考核、有奖励地开展岗位培育工作。岗位培育内容包括工作实务培训、工作案例交流、学生工作讲坛、辅导员沙龙和德育专题研究等,同时广泛进行心理学、教育学、政治思想教育理论、方法的培训。做到既有理论培训,又有操作技能培训,使辅导员成为懂教育、懂管理的人才。同时,社会考察培训是岗位培育的重要内容。社会考察培训包括暑期社会考察、校企交流和校校互访。各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拨出专项资金用于辅导员与企业、与社会间的互动交流。社会考察注重对国情、民情的体验,“红色之旅”加强辅导员革命传统教育,校企交流帮助辅导员学习知名企业先进管理文化,校校互访学习兄弟院校先进经验。
三、完善的考评机制,是辅导员培养工作机制的重点。
高职院校制定完善的考评机制,是促使辅导员工作进步的有效途径,更是辅导员培养工作的重点。高职院校完善的考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工作制度。
1 走访工作制
高职院校辅导员应深入走访学生的班级和宿舍,及时了解和反映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走访工作的细则。例如,可以规定辅导员每周到班不少某次,深入寝室每周不少于某次。并同时做好考核登记,作为津贴发放、评优评奖、晋升的标准之一。
2 班会工作制
高职院校辅导员应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定期组织主题班会。班会的内容有形势与政策教育、政治理论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班级学习讨论会、班级工作安排和总结等。班会的开展形式可以根据班会的主题内容多种方法、途径进行。同时,还要形成定期的班团干部会议,以研究和部署班级各项工作的开展。
3 记录工作制
记录工作制就是辅导员及时将学生在学校的各方面情况如实、完整地记录下来。准确详实地做好辅导员各方面日常工作记录,包括撰写必要的工作日志,对学生进行的入学教育、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就业教育等内容,每次班会情况,班团干部会议情况,听课记录,以及与学生个别谈心的记录。
4 听课工作制
高职院校辅导员应有计划地对所带班级进行随堂听课。辅导员随堂听课不仅促进了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而且对辅导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引导提供了真实材料。同时,辅导员通过深入学生课堂,了解学生专业学习状况,听取任课教师的意见,对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有重要作用。
5 谈心工作制
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定期与班级学生进行谈心。通过谈心可以及时把握学生学习、生活、心理动态,通过谈心可以实现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因此。辅导员应该专门设立与学生的谈心时间,主动约学生谈心。做到与困难学生谈心,与班团干部谈心,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谈心,与发生突发事件的学生谈心,与单亲家庭的学生谈心,与违纪学生谈心,与少数民族学生谈心。同时在谈话过程中,努力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关心学生全面成长。
6 例会工作制
高职院校辅导员应该定期参加由院、系组织的工作例会。各种工作例会有统一思想,总结、交流、研讨、布置工作的作用。例如,辅导员在工作例会上可以学习文件,汇报工作,交流经验,总结工作方法,研究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接受上级布置的工作。
7 联系工作制
高职院校辅导员应该定期、不定期与班级教学教师、班级学生人住公寓的管理员和学生家长建立联系。辅导员应加强与班级教学教师的联系,了解班级学习状态。积极听取任课教师的意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工作;加强与班级学生入住公寓的管理员联系,及时掌握班级学生在公寓内的学习、生活动态;在联系工作制中,重点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向家长通报学生获表彰情况、学生违规违纪情况、学生学习、生活等日常表现情况,同时积极听取家长意见,取得家长支持,发挥家长对学生教育的积极作用。
8 汇报工作制
汇报工作制就是辅导员定期将自己开展的工作向院系汇报,特别是及时向院系领导汇报学生的突发事件和影响学校安全稳定的信息。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应根据学校要求,定期向主管部门(领导)汇报班级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况、班团活动情况、班级学风建设情况、心理健康教育情况及日常事务管理情况等。同时,更应及时汇报学生的突发事件和影响学校安全稳定的信息,让主管部门(领导)在第一时间内知道并寻求领导的帮助。将不利于学生事件带来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9 科研工作制
科研工作制就是为高职院校辅导员搭建思政工作研究平台,鼓励辅导员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善于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理性思考,结合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科学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索新形势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的思政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使思政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高职院校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辅导员开展科学研究,每年召开理论研讨会,并对研究成果进行评奖,将优秀论文结集出版。
四、合理的激励机制,是辅导员培养工作机制的动力。
高职院校应根据辅导员的工作特点,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岗位津贴、工作奖励、办公条件、职称晋升等方面予以倾斜,在评职称、评优、考查、学习进修等方面为辅导员单列指标。特别应该允许、支持、帮助具备条件的辅导员申请专业技术资格,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起辅导员“双向晋升制度”,并在学校内外积极为他们今后成长和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学校还应该把辅导员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和教学科研后备力量来培养,对工作成绩突出,愿意继续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党政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应该将他们作为党政干部的后备力量加以重点培养,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建立起合理的激励机制,使辅导员工作有劲头,升迁有盼头,事业有成就。
总之,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严格的选聘机制、全程的培育机制、完善的考评机制和合理的激励机制是对系统、科学的辅导员培养工作机制的积极探索。
注释:
①王政书,苏文明,吴薇莉.高校辅导员选聘模式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8).
②林震,黄秋玲,农艳春.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参考文献:
[1]贾虹.试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管理[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2).
[2]聂彩林.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3]林震,黄秋玲,农艳春.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分类号】G711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职院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方面。在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规范、团队精神形成于中华素质提高方面,中国高校的辅导员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辅导员职责定位不清
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向正规化方向发展,但和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重视程度仍不够,岗位设置比较混乱,缺少整体规划和具体计划,从而造成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定位不清。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职能被弱化。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工作的重心是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有些高等职业院校的辅导员每人要管理几百名学生,大量的工作时间花在学生生活、学习的管理方面,极少有精力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辅导员的具体工作任务缺乏统一性。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教育、党团建设、文体活动组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要服从学校不同部门的领导,如学生处、团委、招生就业处、教务处等。辅导员奔波于各部门之间,投入精力多,难有时间继续学习和进行理论研究,无法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态进行认真研究和系统分析,其自身的职业发展也难以可持续进行。
(二)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
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及其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决定了辅导员职业具有过渡性、流动性等特点。制度层面的缺陷致使辅导员提高学历、进修培训的机会较少,职称晋升难度较大,工资待遇较低,造成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不能安心工作。一部分进入高等职业院校从事专职教师工作或行政管理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把辅导员岗位作为“跳板”。这部分辅导员从走上岗位开始就对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另有打算,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缺乏热情。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相比具有层次较复杂、综合素质不高等特点,再加上高等职业院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导致辅导员工作繁杂。所以,目前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工作压力较大,工作积极性不高,转岗、换岗要求较强烈,难以稳定发展。
(三)辅导员自身职业素质不高
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个人思想政治素质不过硬。部分辅导员缺乏应有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自身职业不能合理定位,对辅导员身份缺少认同感,不能及时转换角色、调整心态,工作过程中缺乏主动性,盲目、应付现象突出,甚至存在出工不出力,到岗不到位的现象。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辅导员缺乏,造成辅导员整体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础知识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在教育、引导学生过程中缺乏运用思想政治专业知识,有效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技能。一些辅导员缺乏对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必要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在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学生管理工作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不能准确地抓住问题的要害,不善于处理存在于学生中的各种问题。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的管理能力不能满足工作需要。部分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不能正确把握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行为的特殊性,不懂得总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规律,面对各种新问题、新挑战时,表现出退缩、抱怨等消极情绪。
二、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明确工作职责,提升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准确定位辅导员角色。
在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要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的工作实际,通过细化工作领域,为辅导员提供专业化发展平台,促进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如,负责心理辅导的辅导员可以参加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学习和考试,负责职业指导的辅导员可以专攻职业生涯规划,参加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
(二)落实培训工作,加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专业性
出台相关政策,制订培养规划,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研讨活动,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实际工作技能,促进辅导员队伍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建立多层次的培训体系,加强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提高辅导员专业化水平。建立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级培训制度:初级培训包括辅导员岗前培训和达标考核培训,辅导员上岗之前必须参加并通过岗前培训,培训合格上岗后定期参加达标考核,顺利通过考核者才能继续从事辅导员工作;落实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的培训工作,探索辅导员培训的多种形式。首先,采取例会、政治学习、专题讲座、重大活动或会议等形式进行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如利用政治学习时间加强辅导员政策、文件的学习,以提高辅导员的政治思想水平。第二,要求辅导员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科研水平和理论思维能力。如可以成立辅导员协会,定期召开学生工作研讨会、设立学生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为辅导员配备科研指导教师,将辅导员的科研情况纳入辅导员工作考核指标,科研经费也要向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倾斜。
(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强化辅导员工作的职业性
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2%,标志着我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学分制推进,就业制度改革等方面引起思政工作的环境、对象、任务、内容深刻的变化。面对这种新形势、新要求,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立足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提高辅导员破解工作难题的能力,并通过科学的培训机制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升辅导员的职业素质,更好地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为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政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高校辅导员培训机制与辅导员专业化
1.大学生思政工作对辅导员专业化的要求。
教育部24号令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是对高校辅导员角色的明确定位。现阶段在经济结构全面调整和社会体制转型中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已成为大学生的主体,由于社会外部环境的多元化使得他们的个性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高校学生工作者要不断研究大学生的心理、行为方式等特点,全方位地为大学生提供学涯规划、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等各方面的教育和服务,这都需要专业化素质才能有效进行。而当前高校的辅导员队伍整体比较年轻,许多是由刚毕业的学生担任,或由本校的学生毕业留校担任辅导员,他们往往是由学校到学校,虽然易于同大学生交流,但缺乏社会阅历,在进行“人生导师”定位时力不从心,更多是凭借专业知识和思政技能承担“知心朋友”的角色,并在不断专业化的过程中,逐渐加深“人生导师”的角色。
2.辅导员培训机制是实现辅导员专业化的重要途径。
目前,高校辅导员中大部分是由非思政教育专业出身的人员担任,虽然在进行选聘的时候,他们都是具备各个专业背景的优秀人才,综合素质较高,甚至不乏高学历人才,但由于高校思政工作的复杂性和专业性,他们刚进行辅导员工作时很难全面理解和把握工作规律,工作效率和质量很难保证。另外,思政工作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培养,在职前只能靠零星积累,而要保征辅导员孥业素养的形成必须依靠岗前培训和职后培养。即使是思政教育专业出身的辅导员,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势和新特点,也需要与时俱进,根据专业化要求形成T型的知识技能架构,即既要专又要博,具有较为全面的知识和能力。
二、高校辅导员培训机制的科学性要求
1.辅导员培训机制需要规范化、系统化。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及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2006年―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等文件对辅导员的培训方面都有明确要求,高校在辅导员培训方面必须有详细的培养规划,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2007年9月,教育部在京召开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建设工作会议,公布了首批2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上海市的辅导员培训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上海制定了《上海市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实施办法》,依靠高校,成立了7个培训基地和5个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区域示范中心。目前,上海的辅导员培训机制已成系统化,以教育部举办的全国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为龙头,以辅导员培训基地和研修基地举办的培训为重点,以高校举办的系统培训为主体,构建了分层次的培训体系。从培训层次上分,有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职业化培训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横向贯通。从培训方式上,满足教学、科研、实践交流三位一体的不同要求。从培训内容上,主要是嗣绕学生事务管理、主题教育、心理咨询、生涯规划等不同专题进行。
而全国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并不容乐观,学者焦文铭、陆林研究发现辅导员培训缺乏系统规划。不少高校对于辅导员培训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误区,对于培训以走过场、搞形式为主,随意性较强,缺乏计划,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针对这种情况,各高校可以依托省部资源,立足校本培训构建分层次培训体系。
2.辅导员培训机制需要和辅导员生涯发展结合起来。
完善辅导员培训机制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有效的培养满足辅导员发展的总体要求,进而促进大学生思政工作。因此在辅导员培训机制中,各高校应要结合辅导员专业背景和综合素质,帮助其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引导他们将个人前途与队伍建设的整体目标结合起来。通过相应层次的培训,辅导员可进一步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提升职业素养,锻炼职业技能,激发发展潜能。一部分专职辅导员经过培训,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门人才,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确保辅导员骨干力量的相对稳定。同时把经过培训,高素质的专职辅导员队伍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可向教学、科研工作和社会其他岗位输送,
3.辅导员培训机制要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培训机制既要满足辅导员整体的需求,又要满足骨干辅导员的发展要求。各高校可以按年级、资历和工作分工将辅导员进行分类,针对各类辅导员的培训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进一步鼓励和培养一部分辅导员提高专业化程度,成长为专家型辅导员。复旦大学培训基地于2008年举办了全国首期骨干辅导员高级研修班,以开放性、研究型课程为主,注重实践,坚持小班化、个性化和长效化,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并为发现和培养继续深造的辅导员提供了平台。高级研修班成为提升培训层次,促进辅导员队伍金字塔建设的重要方式。
4.在培训机制中搭建专业支撑平台。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队伍建设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学生事务人员培养的规范化。美国高教标准促进委员会了“学生事务专业人员硕士水平培养指导大纲和专业标准”对学生事务管理的硕士课程的内容、学分、范围、层次作了明确的规定。其中知识面涉及高等教育和学生事务的历史和哲学原理、生涯发展理论、个人和团体干预、学生事务的组织和管理等相关领域,实践和实习也是课程的重点。国内高校可以针对校情立足辅导员培训基地,由学科骨干和专家教授为学术带头人和导师,设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研究方向)的硕士点及博士点,纳入高校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为辅导员提供进一步深造机会,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专业支撑,促进辅导员队伍由“实践型”向“实践一研究型”转变。
三、高校辅导员培训机制的实践性要求
1.在培训机制中侧重实践性学识的培养。
英国科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认为,隐性知识很难从“正规的”教育渠道加以传递,只能通过实践和直 接经验的方式获得。高校辅导员在岗前培训和各级职称培训中主要以课堂培训为主,学习了教育管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课程。这些“显性知识”只能满足一定的知识储备要求。而思政工作中有很多“隐性知识”,具有个体性、情境性、文化性等特点不容易通过课堂传授获得。因此,在培训计划中各高校要通过分析辅导员岗位的胜任特征因素,寻求和发展令辅导员获取“隐性知识”的培训方式。辅导员的专业能力不应停留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相应技能,而应融合这些知识展开对于问题情境的“反思”,解决复杂情境问题所应具备的“实践性学识”。
2.在培训机制中采取多种形式落实培训效果。
有学者提出在高校辅导员培训中进行应用体验式教学,通过拓展训练、案例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调研等表现方式来落实体验教学效果。如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方式能将知识技能尽快结合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通过案例教学和分析、小组讨论与实战模拟、心理游戏等方式产生较好的培训效果,辅导员可以尽快掌握心理咨询技巧,了解并熟悉常用的测评工具,学会应对突发心理事件的心理干预能力。在培训中各高校还可以采用教育技能比拼、集体宣誓、才艺展示等方式进一步丰富培训形式。另外,实行辅导员导师制在培训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3.利用新技术、新理念推进培训的实践效果。
首都医科大学自2007年以来推出了以工作坊形式进行辅导员培训,通过个案交流、分析研讨、专家点评等方式,搭建深入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南京大学在辅导员培训中教授“九分割”艺术疗法,对于收集学生信息、了解学生心理动向有针对性的作用。
“融技术于课程的教师培训”是从国外刚刚引入中国的先进培训理念,通过以任务驱动、培训导师为促进,鼓励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重视评价反思等方式扩展创造思维,有效整合技术与课程,这大大改变了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培训模式。辅导员承担思政方面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在培训中可以学会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开展学习、教学和研究,以及如何在教学中高效地使用技术等。其实是通过信息技术学会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从“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方式转变。
四、高校辅导员培训机制的开放性要求
1.根据新形势、新要求,以培训机制的开放性保证前瞻性。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要求辅导员不断反思工作现状,及时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教训,敏锐把握思政工作趋势,积极对大学生特点的动态发展进行科学研究。在培训机制中,各高校需创设辅导员论坛。促进辅导员针对热点问题进行思考,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深度访谈和广泛研讨的形式,推动辅导员总结和寻找创新思政工作的载体和手段,以适应工作的新变化。
2.以开放的方式整合各种资源促进培训工作。
校本培训的核心理念是实践与合作。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建设应该结合实际需求,大力建设和引进师资,充分整合校内、政府机关资源、培训机构及兄弟高校等四个方面的资源,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辅导员培训。各高校应利用培训基地的资源整合优势,在导师制的引导下,让辅导员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
3.辅导员的培训机制必须结合辅导员工作机制的完善和发展。
辅导员的培训机制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问题。辅导员培训机制必须围绕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进行。高校辅导员的选聘机制从源头上保证了辅导员队伍的质量,这是辅导员培训机制的基础。高校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完善学生辅导员考核制度,可使辅导员工作目标明确,为辅导员培训提供动力和针对性。辅导员双轨制、评聘教师和校内外交流等发展机制,则为辅导员培训提供了方向和目标。因此,作为辅导员建设机制的一部分,辅导员培训机制必须和其它关键环节联系起来系统考虑,构建长效机制,理顺辅导员从进到出的体制,从全局上把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童建福,周娟娟.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回顾与展望.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
[2]翁铁慧.培养专业化的大学生辅导员.职业技术,2007,(6).
[3]高向东.建立和完善高校辅导员工作机制的探讨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12).
[4]焦文铭,陆林.论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实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8,(12).
[5]陈洁.关于辅导员基地高级研修培训的探索与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09,(4).
[6]李永山.美国高校学生事务队伍专业化发展及其启示.思想教育研究,2009,(4).
[7]杨晓慧.加强高校辅导员培养推进队伍专业化建设.高校理论战线,2008,(5).
[8]徐今雅.校本培训价值的实现.教育评论,2005,(1).
[9]周宪.体验式教学在高校辅导员培训中的应用.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1).
[10]梁利苹.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11]唐家良.高校辅导员培训创新的若干思考与实践,当代教育论坛,2008,(9).
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弥补班主任对学生管理中的不足,杜绝学生管理上的漏洞;壮大德育工作队伍,减轻班主任的工作压力;使年轻老师尽快适应学生管理工作,增强德育工作的意识,培养班主任后备人才。
每学年开学初,学校政教处从参加工作五年以内的年轻老师中选聘20~30位老师作为政教辅导员,充实到学生管理的各个岗位中去,政教处负责对政教辅导员的培训、管理和考核。一学年作为一个聘任期,学年结束根据考核结果决定下一学年是担任新班主任还是继续担任政教辅导员。一般情况下,年轻老师至少担任三年以上政教辅导员,才有机会选聘为班主任。
制度措施:
1 聘任:每学年开学初的全校教工大会上,校长亲自为政教辅导员颁发聘书,以增强政教辅导员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并在全校学生大会上介绍政教辅导员制度,以取得学生的认同和配合。
2 岗前培训:上岗之前,学校政教处将组织全体政教辅导员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当前我校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特点;政教辅导员工作的意义和责任;政教辅导员工作的职责、方法和技巧;高中班主任工作的有关理论和实务。
3 岗位分工负责:政教处把全体政教辅导员分成若干个小组,如:学生考勤检查组、学生宿舍管理组、就餐纪律管理组、学校卫生管理组、晨练纪律管理组、自修纪律管理组、午休纪律管理组、图书馆纪律管理组、周末留校学生纪律管理组等。每个小组安排一名稍有经验的老师作为组长,协调本组人员安排和联络汇报工作。做到各组成员既分工又协作。
4 岗位轮换:每位政教辅导员每学期轮换一次岗位,这样的话,一位老师若担任三年政教辅导员,他将工作六个不同的岗位,涉及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能够了解学生在各个时段的表现,积累全面管理的经验。学校举行重大学生活动时,如:运动会、艺术节、消防演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活动等都要求政教辅导员参与管理,以确保各项活动能安全有序地进行。
5 联系汇报:政教辅导员要将每次管理检查的情况做好记录,并及时向政教处汇报,若涉及违纪学生还要及时向班主任报告,使班主任及时掌握学生动态。每位政教辅导员还要求联系2~4个学生寝室,以使政教辅导员更深入学生基层,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和心理动态,更有利于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
6 定期总结学习:每学期举行两次以上政教辅导员座谈会,以总结前一阶段工作中的得失,交流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学校举行的班主任工作会议、德育工作研讨会、班主任心理辅导活动等重大活动,都要求政教辅导员参加,以使政教辅导员及时了解学校工作动态,并有机会学习优秀班主任的工作经验,进一步增强对班主任工作的认识。
二、更新观念统一思想,结合校区所属环境,做好分校区学生安全稳定工作
(一)选任班主任助理,加强与学生沟通
新校区办学初期,除了班主任和辅导员的直接配备外,选聘班级优秀学生干部或文体活跃分子作为班主任助理。通过班主任助理,组织开展各项校园活动比赛、社会志愿、社会实践活动,拉近师生关系。
(二)经常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指定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老师对各班学生心理情况建档建册,班主任、辅导员、班主任助理、学生干部、心理委员关注关心班级学生心理健康,对有过心理问题的重点同学密切关注,及时帮助疏导。此外,鼓励心理问题重点同学对参加班级、学校集体活动,在活动中调整心态,消除不健康心理。
(三)根据校区安全隐患,形成习惯性安全主题班会教育
防城港校区周围还是荒山僻岭,校区外防东公路路况复杂,方圆数公里内有白浪滩、金滩等海边休闲胜地,借此地理环境,不少学生单个或团体野外烧烤、公路自行车骑行、海边宿营游泳等,这些都不可避免存在安全隐患。对此,不能管死,而要管好学生。对于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在班级进行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图文并茂引入实例反复强调,对常见的安全隐患及如何避免形成常识。
三、加强制度管理,促使学生管理和谐有序
(一)加强辅导员管理制度
首先,所有辅导员要完成辅导员岗前培训,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生管理、学生工作技能等方面有充分的学习。其次,能够建立辅导员工作例会的交流制度,定期召开辅导员工作例会,就学生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交流总结,传达并学习学校新的文件精神,落实各项工作。此外,在实践中积累总结经验,加强锻炼。辅导员以周记或者实例后记的方式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
(二)建立健全预防和处置学生安全稳定事件体系
首先,加强安全稳定工作管理队伍建设。比如防城港校区与武警防城港市边防支队签订联教协议,联合开展国防知识教育、党建交流活动、教育培训交流、校园安全综合治理、主题联谊活动等等,建立良好的外部安全稳定工作体系。内部加强辅导员、班主任、班主任助理、学生班干部等队伍建设,确保各类学生信息第一时间掌握。
尽管本次培训只有短短的5天时间,但内容十分丰富:既有中山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重点大学的办学理念,又有河北师大、河北金融学院等普通院校的办学特色;既有教育部思政司刘司长对中央文件的详解,又有辅导员培训处葛书记对辅导员工作的细谈;既有经验丰富、从辅导员岗位一直到中央党校的陆士桢教授的精彩讲座,又有年轻有为、刚大学毕业到河北师大任辅导员的杨博老师的激情汇报;既有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案介绍,又有心理问题的针对性解决;既有大学的职业规划,又有人生的长远设计。可以说本次培训让人受益匪浅,我个人有很深的体会,下面我从以下七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 把我内涵,做好本职
“辅导员”顾名思义,以“辅”和“导”为主,即: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在学业上,辅导学生;在行为上,教导学生。起初我认为辅导员的工作每个人都能做的来,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要倒好一名辅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广度,既有良好的交际能力,文字办公能力,思想教育能力,心理开导能力,就业指导能力,专业知识能力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喝酒能力。看到这些能力,我认为辅导员这个岗位是成就伟人的基石。虽然有人说辅导员工作很累,往往是“眼睛一睁,忙到熄灯”,甚至晚上值班熄灯后仍要工作,可事实上,辅导员在这个岗位上实现了锻炼自我和成就自我的价值。再加上国家对辅导员的高度重视,待遇一再提高,职称也实现双向选择,这无不说明,辅导员是社会未来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我们辅导员如果都能把服务学生的本职工作当作自己的一项事业来做,相信我们国家的新一代将更加出色。
二、 做事细心,安全第一
虽说辅导员的工作主要是指导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但要完成这项工作,不是靠一张嘴就可以解决的,它是需要我们去做到实处,办到细节,从而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听了河北师范大学学工部李部长对近来马加爵事件、美国枪击事件以及上海女大学生宿舍着火跳楼身亡事件的详细分析后,才恍然大悟,其实这些事件的发生,都跟平时辅导员工作细心不到位有关。因为每件事情都不是偶然发生的,它都是由“量”集约到一定“度”而爆发。在这当中,我们辅导员要在“度”来临之前把事情解决,当然这个“度”是很把握的,这就需要我们细心观察。可能伤亡一名学生对学校来说只是万分之一,但对一个家庭来说损失是难以估量的。据调查,西安一所学校的一名学生身亡给家属和亲戚带来10到13年的心理伤痛,由此可见,一个人生命的价值。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那么将来的人生计划将无从谈起,因此对辅导员来说,我们是学生一线的直接负责人,我们的任务相当重,家长、学校把孩子交给我们,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要时刻脑中警惕:安全第一,要把所有的隐患熄灭在萌芽状态。
三、 以人为本,深爱学生
当前,中央一再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来教育当代大学生,那么我个人认为,以人为本必须做到三心“爱心、诚心、责任心”。首先我们要学会爱我们的学生,无论这个学生思想多么恶劣,因为学生的思想是动态变化的,要想使学生的思想转变,并具备爱心,我们自己必须要塑造良好榜样,只有让他感觉到周围爱的存在,他才可能去向别人施爱;也只有人人都向这个社会施出了爱,人间才会充满爱。其次,要对学生诚心,真诚的跟他们去聊天,去谈琼瑶的浪漫爱情,去分享足球场上的欢快笑语。要让自己在平时里能以朋友身份和他们相处,这样他们才可能会把往日最不愿透漏的苦闷说给你,从而把你当作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这样他们也就最爱听你的话。最后,我们要具备责任心,谁都知道辅导员的工作最累,没时没点,可我们仍在坚持自己的岗位,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对学校、家长、学生有一份责任。
四、 职业规划,塑造人生
上小学的目标是考上好的初中,上初中的目标是考上重点高中,上高中的目标是考上名牌大学,这似乎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孩子上学的一贯思路,那么考上大学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就目前的形势来看,经济危机加上600多万的毕业大军,可能导致一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无业,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学生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在听了河北农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韩教授讲述从企业规划到本校的职业规划后,我深受启发,觉得我们原来实施的职业规划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修正:①职业规划要抓住“职业”二字:由于学生进入大学不再是学同样课程,而是分专业学习。首先我们要培养大家对专业的热爱,对自己将来的岗位做出合理规划,立出职业目标,奋发实现。②做到人职匹配: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一些测试性格特征的工具,如:Holland法, Past法,让他们了解自己的特征,从而做出相对应自己性格的职业规划,这样可以避免走很多弯路。③可操作性强:不要规划一些不现实的目标,在大目标的前提下,设立多个阶段目标,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通过自己努力能完全实现的。④要长期持续下去:我们鼓励学生做职业规划,目的不是为了比赛而制作,更重要的是交给他们如何去做到自我约束,自我学习,不光在学习期间,也包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这样当学生找到自己在大学里的任务后,他们就会主动去上课、去学习,不需要老师的强逼硬拉。
五、 掌握心理,扶助贫困
在所有的报告中,政治青年学院陆士桢教授的讲座最为幽默,她对80后、90后的新一代做了详细分析,从她那里我了解到新一代的所作所为是可以理解的。80后、90后对政治需求更加直接;对成功要求更加强烈;对文化需求更加多样;对社交需求更加广泛。从这“四个更加”来看,他们这一代主流是乐观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如:价值趋于功利,道德素质差,心理障碍多等,这就要求我们辅导员要加强与他们交流沟通,通过交流我们要做到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身体健康和身心健康等基本情况,从而能够真正做到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你就不会遇事与学生发脾气,反而认为学生心理存在问题也是正常现象并非疾病,接着用心理学的知识去教育和引导,最后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对于大学生来说,考上大学不容易,要交清学费更不容易,因为目前大学生当中贫困生居多,对于这一批特殊学生,我们要给予特殊照顾,除了合理颁发国家奖、助学金外,可以再增设一些勤工俭学岗位,例如:可以学习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把每年的军训任务交给学生来完成。我校目前也是国家示范,相信我们的学生完全能胜任。这样既锻炼了大学生,又减少了贫困生的经济负担。也可以学习河北金融法学院成立“信用局”,通过购买债券筹集资金,实现资金的两种用途:储存生息和资助急用或贫困生。总之,我们要挖掘学校的一切有效设施,充分解决贫困生上学难的实际问题。
六、 加强班风,力争特色
在这方面河北金融学院做的很好,因为一个学校没有一定特色和学风是在社会上难以维持长久,相应的一个班也要有特色和良好班风。辅导员要多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他们自己组织的各种活动,利用起网络资源,为班里建立一个班级网站,制作出特色班史,让大家互相珍惜大学这段美好光阴。还要把特色跟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班级荣誉感。相信在一个好班风的笼罩下,同学们一定不会敢于落后。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面性、稳定性特点。因此,院校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首先要从制度建设抓起,在选聘、任用、管理、教育、培养和发展等方面制定一系列制度和措施,为辅导员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充分发挥才干。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对辅导员工作的定位、职责、要求及管理体制都作了明确规定,使各院校在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有了一个明确的、具体的目标和统一的、规范的要求,又为每一个辅导员实现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提供了有力保障。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对于高职学院来讲,又有其特殊性。高职学院辅导员实行院和系双重领导,系上对辅导员实行直接领导和管理,学生工作处作为学院管理辅导员队伍的职能部门,与系共同承担辅导员管理工作。学院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在与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同等重要位置,统筹规划、统一领导。一是优化素质结构,严格按照教育部1:200的要求,足额配备学生专职辅导员。二是建立职业准入制度。坚持在院内选配和向社会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方式,把德才兼备、乐于奉献、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的人员选聘到辅导员队伍中来。选聘辅导员不仅要看学历,更要考察其工作能力,如:是否在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是否有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基础,是否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同时,还要能了解和理解辅导员工作,并有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思想准备。通过完备规范的选聘程序,全面了解其工作能力,提高聘任质量。三是完善制度设计。为辅导员量身定制与其工作特点相匹配的职务系列和考核评价体系,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上,与教师和其他系列的专业技术人员一视同仁,可纳入教师职务系列,也可单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务序列,与其他教师及管理系列相衔接。在工资待遇上,对照辅导员实际担负的工作职责和要求,确保考核合格的辅导员不低于同一层次教师的津贴标准和相应待遇。在辅导员的发展上,学院应激活包括辅导员在内的整个教职工用人机制,疏通辅导员与其他管理岗位的交流渠道,拓宽发展路径,促进辅导员岗位成才、岗位发展,搭建职业发展平台,增强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吸引力,从而形成一支质量高、效能稳定的辅导员队伍。通过制度设计,可将刚性的制度规范内化为辅导员的价值认同,培育以“信念坚定、能打能拼、奉献至上、敬业爱生”为内核的具有特定时代特征的辅导员团队精神,而这种精神一旦确立,就会释放出强大的能量。
建立完善教育的培训机制,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辅导员队伍
当前,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方向。所谓职业化,就是把辅导员岗位作为一项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来对待,不论这支队伍中的成员工作时间是长还是短,但作为学院来讲,要将此作为长久的职业来培育固化,当作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辅导员职业化是对岗位属性的一种确认,是通过政策保障、岗位准入、管理培训、职业规划等一系列措施,达到强化从业人员的职业理念和道德,提高专业技能的目的。所谓专业化,就是把辅导员建设成为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为职业的专业型人才,努力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及专业成熟程度,成为学生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教育管理工作、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专家。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是促进辅导员队伍发展、提高工作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却遇到许多困难,甚至面临严峻考验。有的高职院校中善于做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本来就不多,那些理论功底较深厚的德育教师大都安排上了“两课”,而兼做实际管理工作的专家少之又少。同时,辅导员大多由中青年教师担任,其中不少人工作几年之后又因各种原因转了岗,留在岗位上长期干下去的少之又少,客观上造成了辅导员岗位流动较频繁,队伍不稳定。此外,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普遍缺乏必要的上岗前、后的专业培训,队伍状况处于以老带新、自行摸索、经验总结的初级工作阶段,工作方法简单随意,管理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加之许多年轻辅导员人生阅历浅、工作经验储备不足、知识结构单一,难以适应现阶段学生工作的要求,难以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想政治、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有效引导和教育,大大降低了学生工作的标准和效率。
针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应在完善政策、制度设计的同时,建立和完善辅导员教育、培训制度。学院应将辅导员的教育和培训纳入教职员工整体教育培训规划之中,分类单项制订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确定思想政治、专业理论知识、技能、业务四项内容和类型,采用系统的培训讲座、外出考察学习、以系或年级为单位的小型工作研讨会、全院范围内的理论研讨或经验交流会、院报和校园网等媒体设立专题论坛等形式及方法。要坚持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骨干培训相结合,对新聘辅导员要推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准入制,对愿意继续担任辅导员工作的优秀辅导员作为骨干进行培养,优先推荐参加校外各类培训。通过运用教育培训激励措施,积极营造学习氛围,努力把辅导员工作队伍建设成学习型团队。努力促进广大辅导员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技能,实现完成组织任务及育人目标与提高个体素质的“双赢”。
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考核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范围。首先将辅导员工作职责细化为以思想政治教育与引导、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职业理想谋划与指导、日常行为养成教育与管理等为基本内容的若干项指标,进行综合性的考核评定。系统的设计考核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应力求科学合理、操作性强。通过上述指标体系,具体考察每个辅导员带学生数量、负责任态度、工作实绩、自身素质及表率作用、工作失误及造成的不良影响、学生满意度等。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几年的实践,建立并完善了辅导员的考核评价机制,制定了辅导员考核管理办法,考核工作由学生处牵头、院系两级共同负责组织实施。在考核实施过程中,坚持三个结合,即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自身评价与组织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从上到下与从下到上相结合。在统计考核结果和定性打分时,将学生、系和学院学生处给出的分值分别计算,划分不等的权重比例,其中学生分值占30,系占50,学生处占20。在此特别突出了学生参与考核,因为,学生对辅导员能否经常深入学生、及时落实关系到学生的各项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等最有发言权,他们的评价意见最能反映辅导员工作的优劣,也从制度上保证了辅导员工作以学生为本。最后,将考核结果与辅导员奖惩和津贴直接挂钩,作为辅导员提职晋级、评优奖励和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对辅导员的奖惩可以纳入全学院教职工序列,也可以单独设计奖惩系列。实践证明,科学的考核体系和全面的考核工作,可使辅导员找准定位,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促进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调动其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其加强和改进工作方法的热情,可起到对辅导员行为过程的控制作用和对工作成效的激励作用。
辅导员在高校是一支特殊的队伍,处在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焦点较多。如果学院只是一味地强调辅导员要有奉献精神,强调队伍的稳定性,而不是真正地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上下功夫,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学院应逐步建立完善一套旨在促进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激励机制,院系组织和各有关方面要关心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为他们排忧解难,做到“四少四多”,即少批评、多鼓励,少责难、多理解,少旁观、多配合,少空发议论、多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生工作。
参考文献:
目前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中,80后成员占了较大比例。这部分年轻的力量为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新鲜活力,但同时,由于各种内因外因,民办高校80后辅导员队伍中出现了一些职业倦怠的现象。职业倦怠一词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1974年在《职业心理学》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其定义为: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诗等人也在1981年提出了职业倦怠具有广泛时代特征的三个核心部分,即精神衰竭、人格解体、低成就感。民办高校80后辅导员职业倦怠表现为职业意识模糊,有高校二等公民之感,产生自我怀疑、贬抑、否定的倾向,进而导致职业心态失衡。
辅导员工作和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息息相关,“高校辅导员工作主要围绕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党建团建、奖、贷、勤、补、新生入学教育及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开展。随着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成倍增长,辅导员所面对的事务性工作量大量增加,同时院系一级机关人事方面改革,行政人员编制不断压缩,一些面向学生的教学管理、生活服务安全保健等事务性工作也直接或间接地由辅导员承担,这些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需要辅导员多方协调、反复做工作,直接导致辅导员工作所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困难更加多,压力也越来越大。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已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董琳,2008:90)
辅导员除了担任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管理之外,也要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做好大学学习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分析民办高校80后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象、成因,探讨消除职业倦怠的干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对民办高校学生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主要成因
民办高校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主体,有别于教学科研型大学,也有别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其人事制度和组织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别于公办高校,因此民办高校的辅导员们在工作压力、工作模式、组织人事关系上可能也面临着和公办高校不一样的状况。尤其是80后辅导员,刚踏上工作岗位的他们对学生工作充满一定的期待和热情,但是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加,困难挑战的增多,职业倦怠也会出现。具体成因表现在以下方面:
1.现实社会的认可尚显不足。与教学科研工作相比,辅导员工作在社会大多数群体看来显得并不重要,因此对辅导员工作缺乏现实社会足够的重视。“尽管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赋予了辅导员适当的地位和身份。然而,从社会对辅导员职业的认识来看,一部分人存在模糊的意识,认为辅导员不需要专业的知识,认为辅导员工作无须专门训练,其从业要求不高,甚至没有具体要求,似乎只要愿意,什么人未经任何训练都可以胜任这工作。”(邹国振,2011:8)这也就导致广大80后辅导员在工作中缺乏认可度和成就感,特别是民办高校的年轻辅导员们。“社会偏见导致辅导员的社会地位不高;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常常把辅导员作为一种岗位而不是一种职业;国家政策中对辅导员作为职业也没有得到具体的体现。”
2.内部环境的支持有待增强。“辅导员职业体系不健全;辅导员角色和职责模糊;辅导员在工资待遇、职称等方面缺乏公平;辅导员工作杂,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等。”(赵元,2009:128)辅导员工作涉及到多个方面。首先是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的教育和引导,其次是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另外还需协助教务管理部门进行相关的教学辅助等工作,特别是在民办高校,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显得尤为重要。尽管辅导员工作内容复杂、工作强度较大,但辅导员没有专业教师那样的学术声誉,在科研项目的争取方面也不如专业教师机会多,故专业教师和教育对象对辅导员工作可能有误解或者轻视。这种误解或轻视可能会给80后年轻辅导员带来一定的自我贬抑。
3.个体对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目前80后高校辅导员
“很多并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他们大多数比较优秀,对自己的专业有浓厚的兴趣,热爱所学的专业,他们之所以成为高校辅导员,有的是属于就业大环境下的无奈之举,是一种职业选择上的曲线就业,并非出于自身对学生工作的真正热爱,对原有专业的眷恋和新职业工作专业背景的缺乏,造成他们内心上的冲突。”(邹国振,2011:9)专业不对口导致部分80后辅导员缺乏思政教育专业背景,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也有待完善,学生教育、管理、咨询、辅导等相关工作的业务素质还有待提高。因此部分民办高校80后辅导员们在工作中感觉力不从心,难以形成自我认同感和成就感,进而导致恶性循环,出现职业倦怠。“有调查显示,全国103所高校辅导员队伍中,任职时间为2~3年的有102人,占所调查人数的62.2%;任职时间在5年以上的有27人,占总数的 16.5%。显然,辅导员岗位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周巧云,2010:113)
二、干预对策
1.辅导员个体。个人如何改变职业倦怠的状态?也许方法有二:一是更换工作,改变环境。二是调整自我,在原工作中寻找超越感。在认知调节方面,可以“校正自我认知,正确地认识自我、辩证地看待自身的优缺点并形成客观的评价,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职业人士认识了自己职业的特点和工作对象的特征,就会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减少职业压力,避免产生职业倦怠。纠正归因偏见。就个体而言,低努力、低自信、对自己失败的归因倾向于外归因者,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因此,应对具有这类特征的人进行归因训练及认知方式的调整,学会更加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或事,使个体成为更加内控的人。” (孙红,2009:100)对民办高校80后辅导员而言,则应调整思想,树立崇高的职业认同感。“辅导员职业认同是指辅导员对于所从事辅导员这一职业的肯定性评价。培育和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无疑对辅导员自身发展和组织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周巧云,2010:112)同时,应注重借助各种平台加强学习,提升职业技能水平,找到自我效能感。保持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意识,履行好工作职责。另外,80后辅导员还应进行合理定位,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获取职业乐趣,激发职业成就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2.民办高校。(1)促进辅导员工作程序化建设。通过制定相关制度,细化辅导员工作的职责,改变任务模糊的状态,使年轻辅导员们明确工作目标、范围、任务、职责以及自身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心。适宜明确的工作负荷有助于辅导员顺利开展工作。任务数量或质量过重都有可能使年轻辅导员形成心理压力,工作要求过轻则有可能使80后辅导员感觉不到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无法体会到自身的才能和价值,也会造成职业倦怠的形成。压力正如琴弦,缺少了它,无法产生美妙的音乐。如果琴弦绷得太紧,压力太大,则会导致断掉。紧抓辅导员队伍的四化建设即:程序化、专业化、规范化和职业化。辅导员工作程序化有利于推动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也有利于辅导员明确工作职责,认识和把握工作的客观规律,从而实现规范化和职业化。(2)完善考核和激励制度。利用合理的考核机制,使80后辅导员得到科学的评价,扬长避短。一定的物质奖励能使辅导员专注于本职工作,而适当的精神激励则能给辅导员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增进心理健康,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归属感、成就感、职业认同感。“高校学生工作者的职业发展一般要经历形成期、应用期、累积期和生产期四个连续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关注面,如果未能得到妥善关注,则可能导致消极的后果。”(周巧云,2010:114)80后辅导员如果能在职业发展的关键期得到公平公正的考核和激励,则能激发职业认同感,增强职业拓展的动力。(3)创建辅导员学习培训体系。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学习、研讨,注重形成、完善辅导员学习培训的体系,建立相关协会,使广大80后辅导员有固定的组织可以交流、探讨工作。通过举办辅导员工作相关研讨会,搭建各种形式的工作研究平台使80后辅导员有学习、成长的空间和舞台。“近年来,虽然也成立了全国或区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生工作研究会、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会等专业团体,但是由于其成员多是由学生工作的负责人参加,对广大一线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指导作用微乎其微,以辅导员为主要参加和服务对象的全国或区域性的专业团体还没有出现,专业化的学术期刊也很缺乏。”(祝敏丹,2010:55)目前民办高校中的80后辅导员多为硕士毕业生,他们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因此很期待借助这样的平台提高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拓展职业发展机会。
“大多数高校重视辅导员的岗前培训,但是对任职后的培养却很缺乏。以具体实务工作指导、老辅导员的工作经验交流为主的专题化、系统化的培训普遍缺乏。培训也多以学校为主,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而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体系没有形成,这不仅降低了培训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也影响了辅导员在学生中的形象。”(祝敏丹,2010:55)可见强化培训体系建设,不仅要侧重岗前培训,还要加强入职后培训,常规培训,专题培训等,从而为80后辅导员增长工作技能提供良好平台。
三、结论
民办高校80后辅导员作为高校殊的群体,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进步与成才的重要使命。由于诸多复杂原因,他们中的部分成员的职业认同感有所欠缺,职业倦怠偶有出现。分析其成因,即主体内在因素和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采取积极的干预对策,对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推进80后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民办高校80后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主要成因和干预对策做了阐述,以期梳理总结促进辅导员职业认同、推动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措施。
参 考 文 献
[1]董琳.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初探[J].教育探究.2008,3(1):90~91
[2]赵元,张晓玲,罗大贵.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研究综述[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1):127~140
[3]邹国振.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培养的路径选择[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5):8~11
随着对辅导员职业化研究的深入,高校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可度逐步提升,但在辅导员职业化的机制上,仍然存在理念、制度等方面的障碍。如何建立辅导员职业化的长效机制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辅导员职业化的基本内涵
(一)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
有人指出职业化是工作状态的制度化和标准化,用合适的方式做合适的事情。也有人指出,职业化就是职业素养的专业化。我们认为,辅导员的职业化是指在专业学科理论的支撑下,建立专业的从业人员标准,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帮助辅导员形成标准的行为习惯。
(二)辅导员职业化的素质要求
基于职业化发展要求的辅导员,在素质结构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理论知识、管理技能、职业道德。
理论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辅导员工作的对象是刚踏入成年阶段的学生,在这个阶段里人的特性和心理特征是必须用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去解读才能做好工作的。
管理技能主要是指在面对班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自律管理,也要善于因势利导的进行他律管理。在班干部的选拔任用、班级活动的组织开展、班级学风的创建维护等方面的知识,都是辅导员需要掌握的管理技能。
职业道德是指辅导员在面对工作过程中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操。职业道德也是职业意识问题,是辅导员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对于其他两个方面的工作起着纲领性的指导作用。
二、辅导员职业化机制的构建原则
(一)目标导向原则
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目标是建立机制的导向,目标应该定位为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地位和声望、明确辅导员队伍的知识结构、促进工作内容的独立和稳定、建立队伍的职业规范。
(二)互利双赢原则
构建辅导员职业化的机制,必须既有利于辅导员自身发展,也有利于学校教育发展,把个体和集体的利益统一起来,寻找双方在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公约数。
(三)齐抓共管原则
辅导员职业化的机制是系统工作,纵向上要依靠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达成共识,横向上要联合组织、人事、教务、学工等相关部门齐抓共管,才能形成职业化发展的合力。
(四)动态控制原则
作为职业化发展的机制应该是能够体现时代特征,结合形势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的。机制的主体结构应保持稳定,具体的操作条款应结合环境的变化而做出调整。
(五)系统评价原则
对于辅导员的考核和评价是帮助辅导员明确奋斗方向,增强工作主动性的重要手段。考评指标要着眼全面并实现量化,考评程序要区分权重而且做到过程透明,考核结果要准确描述工作并与奖惩结合起来。
三、辅导员职业化机制的基本框架
(一)建立以成长为核心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首先是明确发展方向。每个辅导员都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长,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辅导员个体进行评估和定位,还需要借助相关的专业测试软件,对辅导员拿出科学的测评结果。
然后是制定职业发展规划。规划中应该涵盖岗位目标和职级目标。“只有学校制定明确的辅导员职级,让优秀的辅导员成为有职级、有职称的专业辅导员,才能真正留住人才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
最后是评估与修正职业发展规划。通过把短期、中期、长期的目标与辅导员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对照,对职业生涯目标做出适当的调整,使辅导员的发展具备现实的可行性。
(二)形成以个体发展为重点的管理制度体系
一是建立完整的入职选拔制度。辅导员的入职也就是进口关,除了提出明确的学历、政治面貌等要求外,还应该重视对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考察。
二是建立完善的培训培养制度。辅导员的职后培训应有长远规划和专业目标,在上岗前和上岗后,都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岗位培训。学校要设立专项经费支持辅导员外出学习、进修研讨,支持辅导员参与课题科研。
三是建立合理的辅导员转岗流动制度。在鼓励大多数辅导员终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外,也应该结合个人需求对少数进行转岗分流。
四是建立科学的职称评聘制度。可以参考校长评级的办法,把辅导员评定为一级、二级、三级,根据级别确定相应的工资待遇。同时,要建立一套与辅导员工作规律相适应的职称体系。
(三)构建以能力提升为指引的考核评价体系
应把学校评价与学生评价结合起来,对于学校和学生两个评价主体应该通过权重赋分进行区分。
应把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对于日常工作应该多采用定量的方式,把班会、查课、走访学生寝室等具体工作通过分值进行量化。对于阶段工作应多采用定性的方式进行描述,客观反映辅导员工作的长处和不足。
应把诊断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诊断性评价立足于对辅导员在具体工作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要及时公正。总结性评价侧重于对辅导员进行系统的评价,要把评价结果与评先评优、晋级晋职结合起来。
辅导员职业化的机制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作,必须通过社会、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