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责任教育论文

责任教育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1-30 21:46:3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责任教育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责任教育论文

篇1

《论语》十则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对人们的人生抉择和价值取向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2、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字词及名言警句。

3、学习和借鉴孔子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观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论语》和儒家思想。

2、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3、探究学习课文前两则。

4、背诵、默写前两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谁知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由来?学生回答相传,宋代名相赵普在政期间,社会一片大好,人民安居乐业,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就有这一说法。可见《论语》的作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十则,去聆听先哲的教诲吧!

二、明确学习目标,并逐步完成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论语》和儒家思想。

自学指导(一)

学生借助手中的资料或者课下注释收集孔子及相关知识。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著作之一。

类型

1、语录体(第1―9则)

2、对话体(第10则)

3、叙事体

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儒家经典。何谓五经?谓《诗》、《尚书》、《礼》、《易》、《春秋》也。

学习目标2、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教师指导: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性情。

自学指导(二)

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用笔圈划出生字词。利用课下注释或者工具书,查准字音。

论语lún 愠yùn 说yuè 三省xǐng 罔wǎng

殆dài 弘hóng 凋diāo 是知也zhì 诲huì

在读准字音的情况下,小组内尝试再读课文,初步把握节奏。

听朗读录音,注意听准节奏,听出韵味。请同学们轻声跟读。

划分节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学习目标3、探究学习课文前两则。

自学指导(三)

小组讨论前两则,划出并解释你们认为需要引起重视的字词,并试着翻译整个句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很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明确: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学习目标4、背诵、默写前两则。

自学指导(四)

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前两则。

齐背,点名背。

默写,小组内互改,组长点评。

迁移应用练

用原文中的句子作答

1.我快步上前,伸出双臂,拥抱来自青岛的朋友,二千多年前的孔夫子不是说过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一个人总有被误解的时候,正确的态度应是:

人不知而不愠

3.提醒人们应该对朋友守信用的句子是: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关于培养宽厚胸怀的句子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要点归纳

篇2

1.父母在为人处世和择友教育的缺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父母就应该担当起教育孩子的重大任务。父母对孩子教育中,父母更多的是对孩子进行日常生活、知识技能的教育和学习方面的指导。然而在这些责任之外,父母对孩子的为人处世和择友教育严重缺失。一个人懂得为人处世之道和拥有一个良好的择友观对他今后事业成功和个人发展尤为重要。在千变万化的社会,面对诸多的诱惑,如果学生从小就不懂得如何择友,交友不慎,也不懂得为人处世之道,不仅会自己的行为受影响,严重的会断送自己的未来。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中,极个别的家长只是在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才劝勉几句或者禁止与不良人交友,而大部分家长在为人处事之道和择友的教育中严重缺失。

2.父母对于远大目标、志向教育的缺失。记得刚会走路的时候,父母就开始对我们进行未来理想的测试,在周围放置各种食物,看孩子是选择哪种,如果选择书本将来读书必成大器。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为国家栋梁,但是却很少对孩子进行目标、志向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对自己志向的确立没有清楚的认识,也会随着不同情况而变化,父母大多时候关注的只是孩子能否考上大学,对孩子的远大目标往往表现出忽视或者一听而过的现象,因此对远大目标和志向的教育也极少。

3.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道德、公民教育责任缺失。父母首要关心的就是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孩子本身的道德问题却很少关注,甚至当学生出现严重的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父母感觉惊讶,有的父母责怪孩子不学好,甚至把责任归咎于他人,从来不反省自己的教育问题。人是生活在社会团体中的,遵守社会道德尤为重要,然而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道德、公民教育是十分缺失的。相对于常见的日常生活、学习等,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做到了,但是对于孩子为人处世、择友、远大志向等教育却十分缺失。父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在家庭教育中这些必要的教育短缺,因此也会给学生本人、整个家庭、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与后果。

二、家庭教育中父母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念因素

1.“父母本身所受教育观念复演”。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即是父母,也是由孩童成长为青少年再到成年。在这个漫长的岁月里面,父母所受到的上一辈的教育本身就是落后、陈旧的。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忽视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教育方式就是棍棒和戒尺,相信“棍棒下出好人”;在教育中不是过分溺爱就是过于严格。父辈,在自身的受教中,潜移默化得到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因此,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复演出了原先自己孩提时所受的教育模式,这样一代代重复上演的教育模式,就是导致家长在教育中缺乏正确的或者不科学的教育观念难以改变的固有原因。

2.落后陈旧的教育观念占主导地位。家长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把孩子教育子女的工作当作家庭私事,把孩子成才仅仅与孩子的个人前途、家庭荣誉联系在一起,为国教子的观念不强,为社会育才的意识淡薄。[2]另外,他们的教育观念没有跟上科学、时代的步伐,没有正确的改变途径和指导,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已经固化,难以改变。

(二)家庭环境和结构等因素

1.家庭经济情况影响因素。中国现在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等还比较落后,这样的背景下导致地区差异、贫富差距等严重。家庭的经济情况直接关系到孩子受到的教育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实现程度。如果一个家庭经济不好,生活都举步维艰,父母还有多余时间和心思对孩子进行教育,还能关心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吗?父母为了家庭生活经济的改善,甚至出现大量外出务工等现象。因此,家庭经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缺失与否。

2.家庭成员关系亲密程度和家庭和谐氛围。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古代实行的是家长制。因此,家长在整个家庭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掌握经济大权和教育子女的责任,还要保持整个家庭的和谐,使整个家庭有高度的凝聚力。家庭成员也是福祸相依、荣辱与共。亲密程度高,和谐的家庭,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并且孩子比较独立、乐观、对社会热爱、关心他人。如果家庭成员不和谐,或者父母关系不融洽、亲密程度不高,难有心思来教育子女、履行义务和职责。所以,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密程度以及家庭和谐氛围关系到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和程度。

3.家庭的结构因素。家庭的结构也是关系到父母对子女进行的教育的程度和实现情况。如果一个家庭不完整或者是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就很难对其子女进行教育,也就谈不上父母承担教育责任。中国是一个多人口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经济还不是完全发达,社会制度和一些保障体制还不够完善。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每一个家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结构情况,主要的如下:第一,留守儿童家庭。为了改善家庭经济情况,大量的父母外出务工,这就使得其孩子在原住地生活和学习,与父母远离。父母在外面,除了过春节等回家和孩子欢聚,平时只是靠少数的电话或者网络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这样有着时间、地域限制的条件下,父母是很难对其进行教育,很难关心到孩子学习、思想和心情等。第二,离异家庭。孩子原本生活在一个完美的家庭,得到了父母双方的呵护和关爱,孩子是快乐健康的。但是,父母双方由于诸多原因,最后离婚,使得家庭不完整,会给孩子带来许多问题和影响。父母在离婚后,有的会出现推卸承担孩子教育的责任,有的则由于重组新的家庭而无暇顾及先前的孩子等。这样情况下,孩子会产生不安全、自卑、没有温暖感,孩子的自信心也会逐渐丧失。这对于一个家庭和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第三,丧偶家庭等。有的家庭由于一些不能控制的因素,造成父母一方(父亲或者母亲)离开人世。家庭中的成员有的会暂时走不出悲痛中,有的甚至会留下阴影等。不完整的家庭,必定会导致其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和教育的不完整性。这样的情景下,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就会缺失。

(三)自身公民责任感缺失因素

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也有自己应该承担的相应责任。家长,由于自身的公民责任感缺失,不承担相应的公民责任,没有责任感意识,这样就会导致父母对自己子女教育责任的轻视和忽略。这样的情况下,何谈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

(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中其作用的三大支柱,也是教育最主要的部分。三个环节紧紧相扣,缺一不可。然而,在现实的教育中,三方面的教育常常是脱节的。尤为突出的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联系上,十分明显。常常出现,家长不知道学校的教育情况,校方和老师不了解家庭的想法等。这样会导致,家长不能很好的配合老师在学校中的教育,学校也不能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和学生情况因材施教,以至于耽误了很多学生。有一个案例:一个学生从小成绩好,爱干净,深受老师和同学喜欢。但是由于后来家庭变故,母亲去世,孩子渐渐变得内向,成绩大不如以前,不爱干净。老师不知道缘由,和其他学生一样讨厌他,以至于后来他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个故事让人感觉心疼和遗憾,要是家庭和学校,家长和老师多沟通、走访和交流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吗?作为家庭中的长辈或者家长,是不是应该去学校向老师了解自己的孩子发展变化情况呢?所以,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的脱节也是导致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责任缺失的重要因素。

三、家庭教育中父母责任缺失对策

(一)增强父母家庭教育责任意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最早的地方,家庭教育是后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因此,家庭教育尤为重要。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仅对于孩子本身的身心发展,智力等方面尤为重要,也对整个家庭、家族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关系到家庭未来发展。每个家长或者家庭中的教育者应该重视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重要性意识,并承担自己相应的教育责任,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以至于成人进入社会等做好准备,打下坚固的基础作用。

(二)改变父母家庭教育方式和观念

父母在家庭教育责任缺失的对策中,改变父母家庭教育方式和观念,是极其重要的。任何教育都离不开方法和教育观念,不同的教育方式和观念会产生不同的教育结果,因此我们要用正确的科学教育方法和观念对孩子进行教育。改变父母只追求成绩而忽视孩子德、智、体、美和劳发展观念;改变“棍棒下出人才”而应以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指导下,以情感陶冶、正面的科学教育方式;改变只关注学生的健康和生活忽视学生心理等方面的发展等教育观念。相信父母在自己的教育方式和观念改变后,并建立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新的观念,父母在家庭中的教育会更加和谐、美满,也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利,不至于父母教育责任缺失。

(三)强化和巩固教育中“三位一体”的作用和影响

家庭教育要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联系和结合,并各尽其责,促进孩子身心发展。学校方面,要重视对家庭成员教育的指导和交流,这样唤起家庭的教育意识和责任,也会使得家长更好地配合校方和老师的工作,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家庭教育,不至于出现家长教育的盲目性。孩子在进入社会有形无形中受到影响,因此家庭要防范和杜绝不良行为影响孩子身心发展,并对孩子进行社会上不良行为的辨别等。这样使得学生无论是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都能快乐学习和成长。

篇3

1学生需要的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但是医学科学的博大精深使得医学生把大量精力放在科学技术的学习上,从而偏废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时下高科技离医学越来越近,医学离病人越来越远,医患之间问题越来越多的状况,使专家学者们把目光聚焦到医学人文教育上来,剖析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偏废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的影响。由此,从医学生人门伊始,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人文教育成为时代的需要。

现代临床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说,医师需要具备一颗清醒的头脑与一副慈悲的心肠。行医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行业,这项使命要求于你们的,是用心要如同用脑。你们最能够表现自己的,不在于药水与粉剂,而是强者对弱者、正者对邪者、智者对愚者所能发挥的影响力。?m一嬲当代医学生需要这样的医学人文教育。

1.1清醒的头脑

医学生要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去分析医疗实践中的公平与效益问题,掌握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的方法,为医疗选择提供合理的伦理支持,在对健康的守护中做到未雨绸缪。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医学人文教育熏陶中,使医学生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保持对病痛的深切同情,对弱者的真心怜悯,对健康的科学审视,对生命的无限敬畏,在心灵深处切实构筑起生命诚可贵的价值理念。

1.2慈悲的心肠

古人云: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医学是向善的事业,需要爱心的浇灌,慈悲的心肠。医学生应该在医学人文教育中收获爱的教育,学会爱己、爱人、爱社会,牢固树立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意识。因为,爱的情感本身对抱有这一情感的人来说是令人愉快的,它使人心绪平静、镇定自若,它还似乎有助于生命活动,能促进人体的健康。而且,出于爱的情感必定会使作为这一情感的对象的人产生感谢和满足的意识,因而显得更加令人愉快。医生要用知识、能力、爱心与正直去承担最艰难的工作。"【I】新一医学人文教育要能使医学生在知识的积淀中富有爱心,在能力的培养中表现仁慈,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善对自己,慈悲待人。

2医学人文教育需要的教师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一个学识渊博、专业精深、善于沟通、人生态度积极、道德情操高尚、人格健全的教师及其体现出来的职业风范、学识水平、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成为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1热忱的教师

目前,医学人文课程在医学院校多不被重视且以选修性质居多,医学人文教育研究课题多难以审批立项。医学人文教师与基础临床专业教师待遇也有异。长此以往,医学人文教师容易产生被边缘化的感觉,难免热情渐失。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能在被冷视的境遇中保持高度的热情去热爱所教的学科,坚持走医学人文教育之路,医学人文教育需要这样热忱的教师。

2.2知识丰富的教师

有效的医学人文教育,要以知识文化的积淀为前提。当前我国医学人文教育队伍中,教师知识上的缺陷严重影响了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懂社科不懂医学.懂医学欠缺人文,或泛化为伦理道德教育等情况,显示出医学人文教师的教育能力不足。医学人文教育需要知识丰富的教师,他应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深广的人文底蕴,良好的科学素养,能敏锐把握卫生方针政策及分辨医界良莠,最好兼有哲学家的理性,伦理学家的感性,经济学家的敏感,心理学家的洞察和社会活动家的热心。

2.3有责任感的教师

教育有一个重要使命即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师首先要具有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体现在医学人文教育中就是教师不仅要关注生命和健康本身,还要关注生命、健康以外的社会、环境、心理等多种因素。有责任感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只是团于分析当前,满足现状,还要温故知新,立足现在,放眼未来。超级秘书网

3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医学生责任感是指医学生对其责任对象的自觉意识,是对自己、对病人、对国家和社会所应承担责任的感知与自觉履行的情感态度,并自愿承担过失后果的内心体验。¨1通过医学人文教育的移情作用,培养医学生成为对自己、对患者、对整个社会有责任感的合格医生,这是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所在。

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诊候》中说: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意即医生的责任有三个层次:保护健康、治愈疾病;恢复人的精神的完满;促进社会公正。Ho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医生,他不仅解除病痛,爱护患者。还健康于人,还关注整个社会的健康和利益所在。人类责任感的种子源于母爱的示范,但更高层面的社会责任感则靠后天培养,这也是医学人文教育的意义所在。

从医学发展历史来看,中西医都具有鲜明的医学人文传统。无论是希波克拉底誓言中遵守为病人谋利益的道德原则,还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的表达,莫不强调医学乃人学的本质。在当前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中,人作为一个整体的健康形象,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医学人文教育首先要顺应医学观的这种转变,弘扬医学人文传统,培养医学生的人文情怀,促使医学生形成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的责任共识。

医学是一门需要实践的科学。通过社会实践和临床实习,医学生从需要关怀的弱者、贫者、痛者等渴望的眼神中读懂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从优秀医务人员精湛的技术中体会以人为本的高度责任感,从每一位患者病痛的背后探寻其应被赋予的社会同情和公正,从而寓医学人文教育于实践活动之中,培养医学生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促使医学生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的责任情感和信念。

当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仅靠在校的医学人文教育有些单薄,它还应该贯彻到医学教育的各个阶段。整个医学教育或者终身医学教育中都要贯彻人文素质教育。我们的专业医师培训不仅是临床技能的训练,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要加强医学人文教育。"1从而使医学活动在持续的人文知识熏陶中,把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作用转化为内心信念,自觉肩负起人类社会健康的责任和使命。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现代化的一个必要的标志就是看医学活动本身是否具有对生命的终极关怀的精神体现。旧卜我们的存在并不全然是为了自己的生命,而是要让别人的生命得着更大的快乐。?埘作为人学的医学需要这样的医学生:宽阔的知识视野,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人格情操,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去尊重人,理解人,抚慰人,关爱人,才能更好地担负起保护人类健康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威廉奥斯勒.生活之道[M].邓伯宸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余涌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0.

[3]赵守政.当前医学生责任感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泰山医学院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4]戴正德.生命伦理学教学和对社会负责的医生的培养[J].浙江学刊,2000,(4):7779.

篇4

二、责任意识的培养的重要性

现代中学生的生活条件逐步提高,家庭中都是以独生子女的身份受尽宠爱,所以在与社会的交流和交往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丧失了基本的生活交往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针对现代中学生的特点进行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编,七年级下册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首先论述了生命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人的基本生活品质:自尊、自立、自强,结合每个章节的概念分析、具体事例论证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让学生在与教材和教师的交流中逐渐实现自己准确的价值定位和人生定向,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结合近几年社会上的初中学生发生的恶性事件,对于初中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对于培养我国未来的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进行不懈的努力。将整个初中生的思想和责任意识牢固树立起来,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奠基作用。

三、责任意识的培养策略

1.结合教材的主要目标

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蒙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依靠逐步的累计最后实现总的价值。七年级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的培养方向是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承担对自己的责任,主要是通过个人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明白只有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才能更好的与生活和社会进行交流。八年级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法律的责任意识,就是要懂法、守法、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同时应履行自己应尽的法律义务,培养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不仅对自己负责,还要对他人负责,这是学生在法律意识层面的主要职责。九年级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国家责任的承担,在承担自我责任和法律责任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对于国家责任的承担,对于培养学生的远大志向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思想就是通过个人连接到社会,最后归于国家责任的培养,那么在教学中就要遵循这样的线索,利用合适的教材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下册第三课《走向自立人生》这节课时,把握课题的主要教学目标“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练意志,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状态。”通过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来和学生进行交流,对自立的行为和不自立的行为进行区分和比较,对于现代初中生的依赖心理进行分析和改正。比如说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在家里能够干什么,会不会洗衣服,会不会帮爸爸干活,会不会在犯错后主动承担错误,这些都是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到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自我生活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减少家长对于孩子生活上的帮助和溺爱,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且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合作,实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独立,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2.老师以身作则和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我们常说为人师表,老师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来展现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无形中就给学生树立了榜样示范作用,而且对于教材中的相关教学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来实现引导和教育的作用。在九年级第四课《保护环境》的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声音影像功能,通过视觉直观的信息体验来感受现代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且让学生在讲一下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污染环境的现象或者自己是如何保护环境的,老师在学生们的发言之后,做出总结和提出建议,以自己生活中的细节来向学生展示可以从哪些方面保护环境,还可以让学生组织实地的考察和调查,通过真正的实践活动了解环保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

3.关注时政和生活

培养学生对于时政和生活的关注度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再完美的案例都是来自于社会,在深刻的理解都要应用于实践,所以学生只有关注自己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关注自己周围发生的真实事件,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对于自我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国家责任意识的重视和实践。例如近几天是中国两会召开的重要时期,老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两会的会议内容,将自己认为印象深刻的提案记录下来,并且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对于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篇5

一、责任应该是立人

长期以来,高考指挥棒下的重智轻德的惯性困扰着学校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维度被正式提出来,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生成,更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即注重做人的培养。但这种培养不能依赖空口说教,通过学科教学是实现该培养目标的最好途径。换言之,以学科教学为依据,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渗透立人的思想,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我们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在中学的诸多学科中,语文是最适宜立人的学科之一。因为语文有着最能吸引、感动乃至濡染学生的特质――文学性。文学就是人学,它的意义在于其自身孕育着的鲜活生命,而每个学生也都是鲜活的生命,当他们相遇时,中学的语文学习便变成为借助文学中生命的各种姿态和各种力量去引领学生的中学阶段的一段生命历程。语文教师的学科责任之一就在于利用学科的力量,在认识、敬重、珍爱生命的基础之上,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发掘生命的潜能,激发生命的活力,拓展生命的宽度,从而正确认识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因此,语文学科的教学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方法、模式、技术、效率问题等,而是一种以深切的生命关怀为本质立人的教学,既把人作为教学的主体,又必须以人为教学的根本。

二、责任也应该是立言

这里所说的“立言”并非如古人所指的著书立说、创立学派,而是指通过语文的学习,能较为自如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著名教育家于漪曾说过:“我们的孩子,如果在高中学习结束后都做不到文从字顺的话,那他就不大可能学好我们的语文了。”语文学习的本质是“言语习得”,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包括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两个方面)。从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来看语文的学科性质,我们可以认为,在很大程度上,语文是我们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终身学习要求人们不断地补充新知识来适应外界的变化,语文学习正是为终身学习提供听、说、读、写的基础能力,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意义。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文字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具体而言就是必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获得知识和语言的积累,在作文中学会作文,学会观察、思考和表达。基于此,新课标进一步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并提出“多读多写,日积月累”“体会、把握”等具体方法,体现了对母语教学特点正确、科学的把握。

三、责任还应该是立学

篇6

关键词:全球化 教师 文化责任 高校文化安全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高校文化安全愈发成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高校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和青年大学生的教育者,有着维护高校文化安全的神圣责任,其文化责任在维护高校文化安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一、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提升文化自觉能力

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是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文化安全状况的反映,是他们对文化安全问题的感受和认知,是他们行动实践的基础。 [1]大学阶段是人才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文化自觉形成的关键时期。提升文化自觉能力,就是要提升大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独立反思和分析的自觉意识。然而,当代部分大学生,常会因为思想单纯、阅历不深,而缺乏文化安全意识,普遍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一般说来,心智发育正常的大学生多少都可以形成一定的文化安全意识和文化自觉能力,但深刻、全面和正确的文化安全意识和较高水平的文化自觉能力则需要我们高校教师对之进行教育、灌输和引导。多元文化面前需要教师对文化作出主动的反应和取舍。教师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教师的思想言行每时每刻都会对学生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师应通过多内容、多视角的文化比较、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民族文化选择,提高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这对于培育多元文化大背景下大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树立大学生坚定的文化安全观念,不断提升其文化自觉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

要抵御西方文化糟粕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带来的威胁和渗透,有效维护我国高校的文化安全,首先需要我们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深地植根于大学生的心中。[2]作为传承民族文化和先进文化的重要继承者、开拓者、传播者的高校教师,在从事日常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充分考虑自身学科特点,把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到学科教学内容之中,努力实现文化安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课堂外,以各种社团活动为依托,把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到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当中,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民族文化的魅力。高校教师通过多渠道、全方位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实现了课堂和课外教育的有机结合,对于不断丰富和加强大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加深他们的民族感情,从而不断增强大学生抵御风险的自觉性和免疫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有助于倡导主流文化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文化判断力

文化判断力是人对一定文化现象及其价值进行识别、选择、判别、取舍并加以改造整合的能力。如潮水般涌入的西方文化,正深刻改变着国人的文化观、价值观、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主流文化价值观是人们进行文化判断和选择的前提和标准。“多元文化的氛围可以为人们增加选择机会,增添生活色彩,但缺乏主导与主流的文化多元泛滥却反而增加了青少年道德选择的难度与文化受害的机会。” [3]多元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冲突,带来了多元价值观的相互激荡。由于大学生涉世不深,思想尚未完全成熟,识别能力差,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多元文化冲击下,部分学生失去了价值选择上的方向感,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判断力,在图谋不轨的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强烈的文化渗透下却全然不知,这就使得高校文化安全面临的风险陡增,而更可怕的是目前高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此却熟视无睹,表现出一种对民族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疏离和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担负着维护高校文化安全艰巨任务和伟大使命的高校教师应主动出击,对多元文化作出主动的反应和取舍,而不只是对“给定”的主流文化进行被动的传递,教师通过给学生传授知识,帮助学生形成主流文化价值观,对于引导学生学会对多元文化进行深刻反思,理性分析和鉴别,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判断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有助于培育校园先进文化,提升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安全

校园文化作为反映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亚文化形态,成为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校园文化理应成为发扬社会主流文化的宣传阵地和高雅文化的辐射源。但是,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加剧,信息传播工具的方便和快捷,打破了我国原有的一元文化状态,文化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态势,这使得处于各种文化交流与互动前沿的高校首当其冲,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严重冲击,进而对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安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核心力量的高校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推动丰富多彩、内容健康、思想向上的先进文化在校园内的传播,将对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寓于各种具体活动之中。通过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弘扬主旋律,引领校园文化正确的前进方向,为文化安全教育开辟更广阔的空间和范围,对于培育校园先进文化,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文化全球化大背景下,教师文化责任在维护和加强高校文化安全建设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如果每位高校教师都能够自觉肩负起传承和重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及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任务,把完成和实现文化责任与校园各种思想教育、教育教学和文化活动结合起来,相信在纷繁复杂的全球文化激荡中必定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坚守中华民族文化之根的青年学子。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社会责任论;新闻自由观;责任;自由

一、西方社会责任论新闻自由观概况

“在当代西方新闻理论中,有两个核心概念值得高度重视。这两个核心概念就是权力和义务。它既表明了传媒自身的价值追求,又包含了社会公众对传媒的责任寄托①”。在西方人眼中新闻自由是至高无上的信念,为了追求新闻自由,人们把新闻的地位甚至提升到“第四种权力”。

现代西方新闻理论已明确地提出实现新闻自由的三个基本要求:知晓权、传播权、传媒接近权。随着西方新闻自由理论的发展,西方新闻界同时也发生了一些问题,迫使一些学者开始研究以新闻自由理论为基础而发展的另一种理论即社会责任论,学者们认为不能使新闻无条件的自由下去,新闻要对社会承担责任。社会责任理论是对西方新闻过度自由化的一种约束与控制。

新闻自由是危险的,这个危险危及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危机了资本主义制度。所以社会责任论的倡导者惊呼“新闻自由是危险的”。社会责任论的发展对西方其他国家产生了很多积极作用,“它为公众评价西方的新闻媒介建立了一个价值体系,成为人们对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批评的武器,从而对传媒造成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西方各国的新闻媒介先后都依据社会责任论建构道德自律,以及同新闻协会进行自我监督和相互监督;使新闻媒介的煽情新闻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机构的判案标准;社会责任论成为新闻从业人员培训和新闻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了几代西方新闻从业人员②”。但是社会责任论的提出并没有彻底解决新闻媒体和公众与政府的矛盾,反而这种理论在西方新闻界实践上暴露出了更多的弊端。

二、中国社会责任论新闻自由观理解

在我国虽然并没有像西方那样明确的提出社会责任理论,但是我国在新闻观中,也有着新闻对社会负责的要求。我国的一些学者对社会责任理论有着中国化的理解:媒体、新闻从业人员对社会、国家、民众所应负的责任和应承担的义务。有些学者认为,“自由是权力和义务的结合,社会责任理论是旧的新闻自由观念摆脱了天赋权力的魔影,把新闻自由带回到对道德权利认识的起点上,重新加以审视?”。

我国的社会责任新闻自由观,即强调新闻要有自由,又要承担社会责任,如果过分强调自由,无限扩大新闻的权力,就会向西方一样产生种种自由过度化的问题;如果新闻只强调责任化而忽视自由观,那么新闻将会是枯燥无味的,所以我国对社会责任新闻自由观的理解是既强调自由又强调责任的结合。

三、中西社会责任论新闻自由观的共同点

虽然中西方对新闻社会责任论有不同的理解和概念,但是总体来说,其核心都是强调新闻对社会负责,两者还是具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首先,两者都强调自由和权力的统一。

不论是西方的社会责任新闻自由观还是中国的社会责任新闻自由观,两者均认同权力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享有权力的新闻要对社会承担责任。

其次,中西方都以道德标准为基础进行判断,以自律为形式。

社会责任很大程度上来说是道德层面上的概念,难以用具体的法律条款来约束,所以东西方都只有很少的法律涉及到新闻的社会责任问题,大多以依靠道德标准来制约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而且多是以建立一些新闻组织和道德自律信条来实现对新闻界的约束。

四、中西社会责任论新闻自由观的差异

虽然中西方对于社会责任论新闻自由观在权利和义务上是统一的,实行以及在判断标准上均以道德为基础,为自律为形式,但是由于中西方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不同,造成中西方对社会责任论新闻自由观的理解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首先,新闻体制的不同。

这是两者最根本的不同,在这种不同下衍生出了两者更多的差异。我国的新闻事业实行社会主义新闻体制,而西方是资本主义社会,实行的是资本主义新闻体制,最大限度追求新闻自由,但是这种新闻自由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新闻自由,使权利集中化,易产生垄断和大集团化,忽略了大众对新闻的使用权利,容易导致各种社会问题。在西方的新闻体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与社会责任相互矛盾的,新闻界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常常哗众取宠,报道一些黄色新闻,虚假新闻和低俗新闻,致使新闻界无法承担社会责任,而社会责任论新闻自由理论更是无法得到真正的实现。

其次,理论基础不同。

西方的新闻理论基础即社会责任论的新闻自由观,它强调新闻自由应该承担道德责任,应该追求积极自由,扩大和发展新闻自由的权利。社会责任论的提出,是西方新闻理论的一个进步,但是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新闻媒介不负责任的状况,却使新闻媒介垄断情况日益严重。

而我国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理论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新闻伦理道德观。新闻媒体必须遵循这种道德观,进行新闻报道,这就保证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状态。

最后,记者的社会角色不同。

在西方对新闻记者的评价是“无冕之王”,具有凌驾在社会之上的特殊社会地位,进一步解释就是新闻记者是立法、司法、行政之外的“第四种等级”。但是这种“第四等级”的本质是受到社会政治集团所左右的,为某一集团服务的。就像美国传播批判学者阿特休尔认为的一样,西方媒介所以宣扬客观,宣扬记者是无冕之王,只是因为这样做有利可图,其实还是受政治和经济利益控制的。所以这种形式下,新闻记者想要真正的对社会负责,还是很难实现的。

我国的新闻记者则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人民的公仆,记者起到上传下达,联系政府和群众的桥梁作用。记者的权利以维护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基础,受党、国家、群众的制约。在当代中国,每一家新闻机构,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所从事的都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播新闻,他们肩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③”的重大使命。

综上所述,中西方对于社会责任论的新闻自由观,有着相同和不同的理解与运用,虽然西方新闻理论发源早于中国,理论发展也优先于中国,但是在理论实施上中国亦有先进之处,中国在对待西方的新闻理论上,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基础,进而运用到自己的新闻实践中,使我国的新闻工作者能够更好的发展我国的新闻事业,使我国的新闻能够在自由和责任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注解

① 刘行芳《西方传媒与西方新闻理论》2004年,新华出版社,第283页

篇8

返乡农民工是近年来伴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我国中西部大开发这一形势下出现的新名词。返乡农民工是指部分因家乡临近城市开发用工的需要而选择返乡或因就业没有着落,而不得不选择返乡的一批农民工。目前,随着返乡农民工数量增加,返乡农民工子女也随之不断地增多,他们义务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返乡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是随父母返乡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二是不随父母返乡,仍留在城市里继续上学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前者。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发展义务教育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同时也是保证每个公民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和发展权的重要举措。因此如果返乡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不能很好解决,将发展成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一 返乡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1 心理落差影响学业

随返儿童多是随父母去一些沿海或经济较发达地区,从一出生或是很小就离开家乡,等逐渐适应较发达地区的生活方式时,又随父母返乡,大多不习惯家乡的生活方式,听不懂方言。因此造成很大的心理落差,从而严重影响其学业。再者,该年龄段孩子大多处于心理生理发育期,心理脆弱敏感。对于同学异样的眼光,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除了要应付学业问题,还要处理全新的人际关系,导致无法专心学习,影响学业进步。

2 迁徙导致学习差距

由于农民工工作的不稳定,破坏了孩子学习的连贯性,使一些孩子学习成绩无法提高。随返子女回到家乡就学,由于教材不统一、教学进度不同等原因,很难在短期适应新环境。加之可能产生的厌学心理和心理落差,给他们成绩的提高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3失学、辍学现象普遍存在

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学校不能以任何理由拒收适龄儿童入学享受义务教育,但仍存在大批农民工子女失学、辍学,有政府管理上的原因,也有其自身原因。从农民工及其子女自身角度出发,由于教育是长远投资,短期内看不到成效,所以部分农民及其子女认为学习没有什么用,宁可在家里帮父母干活;另外,部分家庭不止一个孩子,难以负担所需学费。从政府管理角度出发来看,仍有许多地方政府及学校没有落实好国家的相关政策,拒收学生现象严重。

二 返乡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

政府责任缺失是返乡农民工子女教育困难的主要原因。受教育权是每个公民应享受的权利,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政府无疑是其中的主导力量。目前随返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存在许多问题,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难题。以下笔者将从政府责任角度探讨致使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困难的原因。

1 历史原因――二元制障碍

随返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折射的是体制性问题。我国义务教育的财政管理体制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逐步形成的,它的核心是“政府统筹,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2001年后,尽管实行了“以县为主,分级管理”的新体制,但该体制仍沿袭将城市儿童和农村儿童割裂开来,让城乡儿童在不同的制度框架内获取不同教育资源的做法。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客观差异,城乡公共教育经费差距巨大,城乡分治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造成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平等权的缺失。这必将导致返乡农民工子女失学、辍学现象的发生。

2 政府对于义务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的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始终没有突破GDP的4%。在政府对于义务教育投入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对农村的义务教育则投入更少。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实行的是“分级管理,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构成中只有8%由中央财政支出,另外92%则由各级地方财政支出,其中大部分由县级以下财政支出。在基层财政十分不足的情况下,原本随着农民工外出打工将子女教育问题转嫁给城市而减轻的教育资源压力,随着农民工的返乡再次暴露,而且更加严重。

3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虽然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先于城市,但在现行体制下,农村的义务教育却远不如城市。中央对于地义务教育投入中,城市相对于农村占了较大比例。据统计数字显示,2002年全社会各项教育投资是5800多亿元,其中用在城市的占77%;而占总人口数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23%的教育投资。这种教育资源分配的现象将会导致教育的“马太效应”,政府的“偏好”导致有限教育资源的结构性失衡,大大降低了农民工子女的接受完整义务教育的可能。

三 解决返乡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建议

在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问题上,政府的责任尤为重要。我国从1986年开始推行的义务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关于其属性、公平等方面的管理制度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民工随返子女义务教育上,政府应该负起应有的责任。

1 明确政府责任,加大资金投入

中央政府作为义务教育的主导,应明确责任,正确认识义务教育,加大对于义务教育资金总量的投入,积极努力实现“全民教育”、“学习型社会”。现有模式下,义务教育的经费大头由县级政府承担,中头由省级政府承担,小头由中央政府承担。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真正实现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各级政府谋求利益最大化,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如果中央政府能够承担大部分教育经费,则可避免各级政府相互推脱责任的问题,使得农村以及西部一些落后的地方能够有足够的教育投入资金。

2 均衡城乡发展,完善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一直以来,各地政府都普遍存在重城市教育,轻农村教育的现象。而农村作为义务教育最薄弱的环节,正是义务教育最应该加大重视的地方。各级政府应根据各区域人口的变化,结合各区域经济的现状,对教育资源重新配置,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同时,兼顾统筹沿海和中西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加大对于中西部以及农村的教育投入。

3 引导建立义务教育法律强制性观念

对于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由于其自身文化水平有限,“读书无用”的想法普遍存在,导致了很多农民工子女的失学、辍学。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政府必须先从观念的源头上努力,通过宣传义务教育的法律强制性,让农民工了解剥夺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是一种违法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这样一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震慑的作用,使农民工不敢让孩子辍学。

返乡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是普及义务教育工作上出现的新的难点和薄弱环节。有效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成长发展和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的繁荣稳定,而且更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当前返乡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坚持义务教育政府负责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力量。

篇9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办学主体已经不是为政府一元化的局面而是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政府在保障高等教育质量方面的责任依旧很艰巨,政府怎样才能行使好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责任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政府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责任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1、政府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管理权限过于集中

在经历长时期的计划经济的时期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也收到了极大的影响,政府不但是高校的直接管理者,还是创办人同时还担当者评价人的角色。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过程中,政府总是能在各个环节上进行干预,高等教育市场的力量很难进入到高等教育领域。在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的层面上中央政府掌握着绝对的控制权,地方政府以及其他利益主体参与的程度很有限并且很难发挥作用。政府过分的权力集中直接危及高等学校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主体地位,使高等学校以及社会中介组织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力量大大减弱。首先,政府的权力结构失衡,不能适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政府在权力结构演化中处于最顶端,决定了权力结构调整的方向、幅度和范围。”①其次,削弱其他利益主体的参与权,导致效率低下,不利于政府转变职能,“从现状看来,虽然除政府一位,高校、社会和市场力量已经逐渐参与到质量保障活动中来,但发挥的力量和力度不够深入,也缺乏足够的积极性”②

2、我国政府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冲突以及质量标准单一

首先我国政府主导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存在冲突。我国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强调以“以合格的人才”作为衡量质量的标准,而所谓的“合格”又是以学术或者分数为基准的,一是强调“质量标准”的单一性。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从全新的视角和多层面的意义上来加以解释的,只要特点是“质量”和“质量标准”的多样化。一是强调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面的概念”。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的高等教育从极度的精英化逐渐向大众化过渡,扩招后的高等教育质量规模得到了扩大,极大的缓解了高等教育供需之间的矛盾,但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仍然是公众竞争的焦点,但是精英化的质量观依旧在人们的思想中存在着,寄期望于高成本的高等教育来达到跻身社会精英阶层,但实际情况是大众化阶段社会更需要的是应用型,技能型,多样化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受教育者对高等教育寄予了太高的期望,导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下降产生失望,这些都使高等教育质量成为公众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精英化的质量观来衡量大众化的多元质量,得出的结论是高等教育质量下降这是不可避免的,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冲突就不断显现。其次,政府参与的质量保障评估标准单一。计划经济时代的学术标准是很单一的,但得到了高等学府以及社会的广泛认同。在计划经济的浪潮的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在悄然来到,各种教育产品和种类不断出现,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学生数量和来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虽然教育部对高校进行各种形式的评估,但各种评估的标准并没有反应出学校的类型和层次。由于不同类别的高等学校在规模,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上有存在差异,评估的标准也应该不尽相同,但是我国现行的评估标准并没有体现出这些不同之处。这些标准单一的情况主要体现在首先,用同一种评估标准对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进行评估。其次,政府主导下质量保障标准带有很强的行政化成分,忽视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政府权力的运行缺乏合理有效的法律规范

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发展时间了,但是我国还没有建立完整和规范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虽然政府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专门性的行政法规,但是它是在计划经济年代制定的,我国的高等教育又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发展实际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但陈旧的行政法规所规定的质量评估的形式、参与主体以及相关机构的设置等规定跟我国现在的教育现实不太适合,对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教育质量的提高都缺乏相应的法律效力。

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政府责任改进及其对策

1、重新构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力

通过立法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权力和责任。为了改变此现状,国家应当加强立法,使《高等教育法》等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的条文具体化,使上位法律中的授权性规范有相应的下位法规相衔接,避免出现法律流动,便于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的有效实行。同时,要尽快对教育行为的设定权、实施权以及程序等都做具体明确的规定,理顺高等学校内部法律关系,明确高校行政法人的性质,进一步加强对教育行政执法行为的规范”④

2、建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和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

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中,建立多元化的质量标准。以学术标准作为衡量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主要标准的做法明显跟现在的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不相适应,不仅有悖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也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要求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各高校的办学起点不尽相同,学科特色也不同,所获得的政府支持和社会资金的支持也是不一样的,高等教育层次种类多样,不同的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定位也都不同。因此,用同一的标准进行评估就显得不科学和不合理。政府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中制定评估质量标准的时,可以按照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分层次的制定评估的标准,使各类评估具有可比性,可操作性及其透明性,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教育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

3、加快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规范质量保障活动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法律制度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的进行。首先,政府要对我国制定的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相关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教师法》进行修订和调整,增加质量保障的内容。应该加快《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法》的建立,明确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战略目标、方针、政策和应对措施;确定国家、社会和学校一体化的质量保障主体;明确评估机构机制的组织、程序、时间、方法和标准;建立教育评估机构合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其次,政府应该对高等教育评估方面进行立法保障。

只有在制度上,法律上还有观念上加以转变和改革,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才能够健康运行,才能在根本上保障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涂端午.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变迁中的权力结构演化[J].现代大学教育,2006(1)

[2]官明悬.加入WTO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6)

[3]陈学飞,秦惠民.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精英论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1-19

[4]李广海,冯景波.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两级政府权力配置重构――基于现代大学制度的视角[J].辽宁教育研究,2008(8)

①涂端午.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变迁中的权力结构演化[J].现代大学教育,2006(1)

篇10

主人管理是魏书生同志最常用,也是他最见长的一种管理策略。他采用民主的方法,制定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每当出台一项新的规章制度,或修改一项原来的规定,都要通过全校教职员工反复讨论,最后才能决定。一旦走下来,就不轻易改变,要通过一个阶段的运作后再来验证其是否合适。魏 书生常说的一句话是:“说了算,定了干,一不做,二不休。” 在这一管理策略中,大略要分如下三个方面。

(一)明确主人身份。魏书生同志经常提醒自己,校长是全校师生的服务员,应该全心全意地为师生服务。于是他也经常强调教师是学校的主人,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全校师生才是学校真正的主人、让全校教师们都知道只有教师真正明确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事情才会好办,教师的事情才会办好。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是教师们自己反复讨论后,定下来的;学校的一切重大事情都由教师们参与,教师策划,教师们亲身去做而取得一定成绩的,教师们怎能不感觉到自己是学校的真正主人呢?

篇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尊重人才,重视教育已也生入人心。近几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增长,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要求也更为迫切。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受到最好的教育而不至于落在起跑线上,这个也是早期教育受到广泛关注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这也是新时期新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要求。

随着政府对早期教育关注程度的提高以及教育资金的投入,学前教育来到了生机勃勃的春天。这不仅仅是对学校老师的挑战同时也是对家庭教育的挑战。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也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这是在我见习的期间看到的,去年冬天我在一所公立幼儿园见习,我所在的班级是大四班,有一天早上我发现有两个孩子在争吵甚至还动手打人,我上前了解情况,原来是明明想借圆圆的玩具,明明不肯,圆圆就动手抢了他的玩具,所以两人就了打起来。

我和带班老师钟老师聊到这一现象时深有感触:现在的家庭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深受老人的宠爱,有些家长因为工作的原因不得不把孩子交给老一辈的人幼儿教育论文,这种现象使孩子身上或多或少的带着一丝骄纵和自私。爸爸妈妈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有什么好吃的也让着孩子,仅孩子吃,孩子根本不懂的什么叫做分享。

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事,筱筱的爸爸妈妈每天都忙与做生意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她。筱筱和外婆住在一起,外公早已去世,而外婆自己开了一个小店,没有太多的时间照顾筱筱,筱筱没天都一个人呆在家里,没有人和她说话,陪伴她的就只有一个玩具娃娃。。在学校筱筱也不爱说话,和小朋友们的关系也很差,从不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总是独来独往。

我想这和家庭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家长甚至存在着这样的教育误区: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孩子送到学校就是老师的事,教不好就是老师的责任。

熟不知家庭教育是早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父母必不可少的一种永恒的责任与义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家庭是幼儿进入社会的桥梁,是儿童进入社会的起点中国。父母的爱好、言行、行为习惯对幼儿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样家长的期望,,教育态度对幼儿的行为,性格的养成也是至关重要的。

针对这些现象我认为改善家庭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家庭教育的改善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改善家庭教育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学校方面

1、家园合作。促进老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纠正家长的教育误区,形成正确的、科学的教育观,如请家长来园参观了解幼儿的这一天的学习生活,在园表现,让家长观看幼儿在学校的游戏、活动,了解幼儿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2、举办亲子游戏促进家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

二、家庭方面

1、尊重幼儿。幼儿是有意识的、有思想的,独立、单一的个体,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更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应该得到尊重。父母应重视对现有阶段的教育,即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注重智力的发展。以幼儿的兴趣为第一导向,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父母通过仔细观察幼儿潜在的天赋信号就能发现幼儿的天赋,并进行开发使其得到发展。

2、提升父母的知识结构和内容,不少父母认为自己的知识水平差,就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对幼儿的家庭教育把自己作为父母的职责仅仅等同于“保姆”的看附义务,只负责幼儿的衣食起居。而不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最了解孩子的人也是接触孩子最多的人。

3、理智地对待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父母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想妥善的处理并解决这些问题幼儿教育论文,就必须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譬如:当父母心情不好,有事在忙或对幼儿提出的问题难以启齿时父母往往会说:去去去小孩子家的问那么多干嘛或者是没看见我在忙吗等等,诸如此类的回答只会挫伤幼儿的好奇心和自信心。再比如当父母对幼儿提出的问题难以做出回答时父母往往会做出模棱两可或者错误的回答,这不仅仅使幼儿失去一个观察事物的好机会也可能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认知,在这个时候父母可以直接说出妈妈不会,但是我们可以一起查查书本或者电脑,不仅仅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还可以促进父母与幼儿之间的感情,这又有什么不可为的呢。

4、让孩子学会爱。在当今社会,大多数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故而孩子受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等等学许许多多亲人得爱,幼儿无时无刻不被爱所包围,可是他们却不懂得用爱来回报他人,认为爱自己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并不会感到珍惜,这是十分可悲的事。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用故事,儿歌等一些幼儿喜欢的形式或言传身教的方法让幼儿学会关爱他人,帮助他们形成真、善、美的概念,培养幼儿的美好情操。

幼儿时期的孩子,成长更多的是一种健康心智的发展,所以家庭教育一定得使用正确得当的方法为孩子打造一个良好的能激发幼儿的兴趣的环境

09学前

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