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建筑工程测量实训总结

建筑工程测量实训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02 04:27:0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建筑工程测量实训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建筑工程测量实训总结

篇1

建筑工程测量是土木工程类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测量工作是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后从事的主要工作,也是毕业生立足施工一线的核心技术能力,因此该课程教学的好与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传统的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均在封闭的教室进行简单授课,仅能讲授一些基础知识,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后,只能做到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不能很好的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所以建筑工程测量这门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如何开展,便成为新时代建筑专业教学的研究课题。江苏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与管理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在教学中采用了基于过程的项目化教学,以项目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目标,以真实工作任务为驱动开展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让学生直接参与到“项目”过程中。[2]以技能模块为导向,配合情境教学,形成建筑工程测量的十次实训任务,以任务为驱动进行教学改革,实现培养建筑工程测量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1细化教学目标

将建筑工程测量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知识目标:(1)熟悉地形图测绘、应用及误差知识;(2)掌握测量的三项基本工作:高差观测、水平角观测、水平距离观测;(3)掌握小地区控制测量的知识;(4)掌握建筑施工测量的各种方法。能力目标:(1)能够熟练使用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2)具备小地区控制测量和建筑场地施工控制测量的能力;(3)具备建筑物施工放样、建筑物沉降观测和解决其它测量问题的能力。素质目标:(1)具备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意识;(2)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团队协作能力;(3)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与约束能力。知识目标的选取对应能力目标,需要学生具备工程现场的常用必备技能,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知识讲授目标。能力目标应在知识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形成知识和能力齐头并进的常态,不断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促成职业能力的形成,通过教学过程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团队协作能力。所以建筑工程测量的课程讲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技术技能以及学生专业素质提高的过程,所以项目化实施很有必要,也需要花功夫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2项目化实施

将建筑工程测量拆分为三大技能模块:基本测量技能、普通测量技能、专业测量技能再讲这三大技能拆分为七项情境,具体实践过程中为对应的十次实训: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控制测量、碎部测量、点位测设、地形图应用、施工场地控制测量、民用建筑施工测量、变形观测竣工测量。七个学习情境、是个工作过程,每个工作过程包括若干工作内容,不同的工作内容包括不同的知识技能,不同的知识技能进而构成建筑工程施工所需的测量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课上讲授理论知识,实训基地进行测量实训,每一项实训均制定实训任务书以及记录观测数据用的外业记录表,通过课堂的理论知识讲解,使学生掌握每一项实训技能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这样再去进行实践,学生便能更好地理解实训工作的原理,也能够调动学生进行实训的积极性,通过实训环节也让学生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实训中遇到的问题,再回归到课堂上进行讲解,这样能够确保学生真正牢靠地掌握测量的知识,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形成技术技能的同时,最终构架成职业技能体系,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提供较好的技术技能铺垫。

3项目化教学成果

通过将建筑工程测量的教学目标细化,实现项目化情景化教学,使得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在实际的讲授过程中能够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收效较好,真正培养学生建筑测量的必备技能,为以后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在完成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讲授后,由学校牵头组织测量技能大赛,以测量大赛为契机,让学生积极参与技能的竞赛,再次让学生强化测量技能。学生以参赛的心态去比拼技能,对原有的技能进行进一步强化。通过比赛的宣传也为以后的新生学习测量起到较好的宣传引导作用,最后评选出单项技能优秀个人以及团队合作优胜小组,这样既能起到让每一位参赛选手提高自己的作用,又能强化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团队协作的能力。再者,积极组织测量员培训及考核工作,针对要求积极上进的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培训和考核,获取测量员证书,证书的获取是测量技能的一种鉴定和认可,也是未来就业的敲门砖。为最终形成职业面向的就业能力提前作好铺垫,也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一门课程的讲授思路也许是一个大学新生培养正确专业学习思路的指引。

4项目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项目化教学的开展存在的诸多的问题,其中主要问题有:如何将教学知识合理地制定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有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项目化实施过程中还对实训场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情境的设置就需要对应的场地支撑,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工程实际,结合学校实训基地现状进行精心的设计。有了实训基地后还需要购置匹配学生数的仪器台套数,这些仪器应优先考虑工程中经常应用到的常用品牌仪器。唯有建立好实训基地,配置好硬件设备,才能为建筑工程测量的情境化教学以及细化的十次实训作好强有力的保障,所以要真正做到项目化教学,既要提高任课教师的能力,同时需要加强建筑工程测量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5总结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项目化的开展,需要细化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设置情境教学,进行十次实训,开展测量大赛,组织测量员考证,建立实训基地,购置实训仪器。为建筑工程测量项目化教学的开展助力,通过项目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仅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能力,最终形成职业就业能力。课程的讲授不仅成为讲授知识的过程,更成了引领学生养成良好学习实践的过程,最终培养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建筑专业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输送保障,形成良好的建筑专业培养模式体系,也为其他课程的项目化开展提供模版和参考,不断推进建筑工程测量专业化项目化培养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陆天宇.《工程测量》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资讯,2014(14).

[2]裴俊华.《工程测量》教学改革探索[J].甘肃科技,2010(15).

篇2

随着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测量新技术、新仪器不断应用于建筑工程中,对建筑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时代但目前建筑工程测量课程课内实训和综合实训普遍存在实训内容与工程实际应用结合不紧密、智能建造背景下测量新仪器、新技术涉及较少、实训内容碎片化、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无法满足学生毕业就能上岗的企业需求,无法达到基层一线技术骨干的培养目标。为提高学生建筑工程测量技术技能,依托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筑企业深度参与,通过校企合作成立的生产教学公司,开展了课程内容对接工作内容、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的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研究,经过实践取得了实效。

一、基于“三段递进式”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理念

建工专业依托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基层一线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实施“夯实专业基础、岗位分流强化、企业实践教学”的“三段递进式”教学组织方式。对标人才培养目标,聚焦施工测量岗位胜任力,构建能力递进的“三阶段、四模块”测量课程群。第一阶段(2、3学期)通过模块一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模块二建筑工程智能测量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基础测量能力,夯实测量基础。第二阶段(4、5学期)针对分流后的施工测量岗位,通过模块三测量岗技能强化训练课程,培养学生高阶测量能力。第三阶段(6学期)企业实践培养,通过模块四测量岗企业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测量岗位综合能力。针对第二阶段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全面提升学生测量能力的要求,综合设计岗位技能强化训练项目。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依据建筑工程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实训项目;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1],基于真实在建工程开展“教学施工一体化”教学实践;引入职业岗位标准和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开展基于成果的校企“双导师”评价,以利于学生建筑工程测量系统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开展技能强化训练

(一)基于企业测量主管岗位能力任职标准进行课程设计

联合建筑施工企业,对标企业测量主管岗位职务工作标准,聚焦施工测量岗位职务能力要求,融合智能建造中的测量技术要求,开发测量岗位能力标准,编制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课程标准。坚持基于真实工程、理实一体的改革原则,整合现有的教学内容,取消内容陈旧、滞后于实际测量工作的需要知识,增加RTK测量技术、Cass软件应用、测量机器人应用等新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2]。

(二)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开发实训项目

专业岗位职务能力是针对某一个专业岗位,根据岗位职务、岗位职责要求,应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社交能力以及个性发展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建工专业岗位职务能力,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施工管理岗、施工测量岗等专业岗位,通过校企合作“三段递进式”系统化教学培养,使学生具备专业岗位所要求的综合能力,能够胜任岗位工作。针对施工测量岗位分流强化阶段人才培养要求,联合行业、企业测量技术人员、教育专家、专业教师分析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典型测量工作任务,开发基于施工过程的系统化建筑工程测量实训项目,形成从施工准备到竣工验收的建筑工程全过程、系统化测量实训项目,包括八个施工阶段,对应十个实训项目,以及三十一个与实岗能力对应的工作任务,详见表1。程资料,明确实训内容与目标。学生根据任务书要求熟悉实训内容、编制测量方案,通过校企双师指导,修改完善形成指导实操的测量方案。现场组织实施阶段,学院教师准备好测量仪器工具,带队到达施工现场;企业导师准备好现场工作面,进入作业区前进行安全教育,检查学生安全防护设备,保证现场实训的安全性。学生按小组进入现场作业区域,在学院教师与企业教师指导下完成基于真实工程的实训任务。课后总结阶段,学生以实训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汇报,校企双师进行提问答辩,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强化技能。下面以施工测量岗技能强化训练课程中建筑物的高程传递实训项目为例具体说明实训教学的组织与实施[3]。第一,课前准备。一是编制实训任务书。联合建筑施工企业在建工程项目,组建由企业技术及管理骨干、学院专业教师组成的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双师指导团队,共同研讨制定基于真实工程项目的“教学施工一体化”实训任务书。明确实训目标、内容。首先,实训目标。根据在建住宅楼项目建筑总平面图、施工区高程控制点进行±0.000标高测设;根据首层地面标高、结构施工图进行建筑物高程传递,在施工层测设结构0.5线,为施工层提供高程基准。其次,实训内容。根基于施工过程的十个施工测量工序、三十一个工作任务,涵盖了施工全过程典型测量工作,使学生进行建筑工程测量工作系统性训练,充分体现出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要求,真正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需求对接。

(三)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

强化训练课程涉及建筑工程完整的测量工作任务,需联合多个不同施工阶段的在建项目,包括开工准备、基础施工、地下室施工、主体结构施工、砌体工程施工等完整的施工过程,进行实训项目高效穿插,实现全施工阶段的岗位技能强化训练。通过课前准备、现场组织实施、课后总结三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组织与实施。课前准备阶段,校企教师共同编制实训任务书,收集工程资料,明确实训内容与目标。学生根据任务书要求熟悉实训内容、编制测量方案,通过校企双师指导,修改完善形成指导实操的测量方案。现场组织实施阶段,学院教师准备好测量仪器工具,带队到达施工现场;企业导师准备好现场工作面,进入作业区前进行安全教育,检查学生安全防护设备,保证现场实训的安全性。学生按小组进入现场作业区域,在学院教师与企业教师指导下完成基于真实工程的实训任务。课后总结阶段,学生以实训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汇报,校企双师进行提问答辩,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强化技能。下面以施工测量岗技能强化训练课程中建筑物的高程传递实训项目为例具体说明实训教学的组织与实施[3]。第一,课前准备。一是编制实训任务书。联合建筑施工企业在建工程项目,组建由企业技术及管理骨干、学院专业教师组成的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双师指导团队,共同研讨制定基于真实工程项目的“教学施工一体化”实训任务书。明确实训目标、内容。首先,实训目标。根据在建住宅楼项目建筑总平面图、施工区高程控制点进行±0.000标高测设;根据首层地面标高、结构施工图进行建筑物高程传递,在施工层测设结构0.5线,为施工层提供高程基准。其次,实训内容。根据实训目标进行实训内容分解,包括如下实训任务:建筑物高程传递方案制定、建筑物底层±0.000标高测设、施工层结构0.5米线测设及检核。二是实训资料收集。联系在建项目测量主管,收集建筑物总平面图、施工平面布置图,建筑物建筑、结构施工图,及施工区高程控制点高程数据等资料。三是测量方案编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工程资料编制建筑物底层±0.000标高测设方案及建筑物高程传递方案,测量主管作为企业指导教师与学院教师审查各小组测量方案,进行总结、点评,形成适合在建项目的测量方案。学生根据测量方案,为基于真实项目的现场实践准备测量仪器和工具。第二,实训现场组织实施。一是班前安全交底。表1 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的实训项目设计学院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在建项目之前检查学生安全帽、劳保鞋及服装穿戴情况。进入施工现场前由安全主管进行班前安全教育,明确施工现场危险源,提高学生安全意识。二是实训任务实施。由企业测量主管、测量员和学院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作业区域,分配实训任务。首先,建筑物底层±0.000标高测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施工现场高程控制点为后视点,使用水准测量方法在建筑物三个角点测设±0.000标高,并做好标志。其次,施工层结构0.5米线测设。用钢尺沿结构外墙,由建筑物三个角点处±0.000标高线向上竖直量取设计高差,在施工层柱子钢筋上做出0.5米线标志。测量过程中钢尺下端配重,保证钢尺铅锤。用水准仪检核施工层的三个标高点,其误差应≤±3毫米。合格后以其平均标高作为该层的0.5米标高。若建筑高度超过一尺段(30米或50米),可每隔一个尺段的高度,精确测设新的起始标高线,作为继续向上传递高程的依据[4]。第三,课后总结评价。完成实训任务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本次实训内容、工作流程、操作技巧、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制作汇报资料。并选派小组代表进行总结汇报,企业指导教师和学院指导教师听取学生汇报并进行提问答辩及考核。

三、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以真实工程为载体,开展“双导师”指导、“双场地”教学的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校企双师全程参与,理实紧密结合,以行动为导向、任务为驱动,充分发挥校内教学与现场实践的教学优势,提升学生测量综合能力。

(一)“双导师”指导与评价

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联合项目测量主管、技术骨干与学院专业教师,组建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双师指导团队。企业教师与学院教师全程参与密切配合,实训前根据现场施工进度,提前确定实训项目,及时提供现场实践作业面,审查学生测量方案;实训中校企教师共同指导;实训后的课程考核由企业导师和学院导师进行“双导师”评价,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权重各占50%。通过测量知识考核、核心技能考核、职业素质考核方式进行全方位综合评价。

(二)“双场地”教学

基于真实工程,开展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双场地”教学,充分发挥校内教学与现场实践的双场地优势。根据真实项目工程进度,灵活安排课程实施计划,课堂教学与现场实践紧密而有效结合,使现场实践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实战演练场。学生在真实工程环境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的专业发展基础。

(三)“双制度”管理

学院管理制度与企业管理制度相结合。学生在校内遵守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进入企业施工现场,需明确企业规章制度,遵守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促进学生安全意识的形成以及职业素质的养成。

(四)行动导向,任务驱动

教学过程以行动为导向,任务为驱动,开展基于施工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充分体现课程实践性。每个实训任务设计工作要根据测量前期准备、测量方案编制、班前安全交底、测量任务实施、测量工作检查、工作总结评价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参与真实项目测量工作,调动了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5]。

(五)强弱结合,团队协作

注重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教学。为使每位学生测量技能得到全面提升、组织协调能力不断强化,教师应分析学情,发现学生各自的优势与长处,根据学生知识与能力进行分组,形成强弱结合的合理搭配,以利于发挥不同水平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素质的共同提高。选派小组组长,明确责任义务,强调合作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学习模式,发挥团队的积极功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小组合作学会分析、总结、归纳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课程改革实践,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基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典型测量工作任务,开发基于施工全过程、系统化建筑工程测量实训项目,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考核评价体系。学生通过系统化训练,对建筑工程测量工作有了全面认识,建立起系统化测量工作思维,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学生进入企业便能够独立承担一般建筑工程测量放线工作,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参考文献:

[1]于桂阳,等.服务生猪产业链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与实践——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新五丰现代畜牧产业学院为例[J].湖南畜牧兽医,2022(1):40-43.

[2]魏静,林华.关于提高建筑工程测量实践教学质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21):162-163.

[3]翟翊,等.提高“现代测量学”实践教学质量的研究[J].测绘通报,2012(2):109-111.

篇3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设计中落实能力本位教育,在所有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上,以保证学生走上社会后具备持续发展能力。

有关高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课程,国内及省内已有学者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但是,由于各学校对能力本位教育的理解不同,所以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也不相同,对能力本位课程的教学设计及有关教学文件的研究和实践的开展程度也不同。

一、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改革内容

建筑工程测量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也是工作过程化体系中的一门突出能力的专业技术核心课程。

1.改革目标

按照高职核心能力课程教学原则,分析与建工测量课程有关的职业活动和岗位能力,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并以突出能力目标和能力训练为主线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并完成课程相关的教学文件。

2.改革关键问题

(1)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确定课程的整体目标,突出课程的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素质目标等等,但是最薄弱的就是“能力目标”,我们的课程必须突出“能力训练”。能力要根据项目和任务来训练,而不是用语言、文字来叙述。

(2)按照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理念改造课程内容

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要明确课堂的教学点,也就是明确教师的操作点和学生的掌握点。它包括知识的重点、难点和运用点,也包括方法指导点、情绪协调点及个别调节点。

(3)按照真实或仿真的项目环境设计适宜的课程项目

课程项目设计有综合项目和单项项目。综合项目设计应选择设计一个或几个贯穿整个课程的大型综合项目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主要载体。

(4)以实训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改革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要改变单一的讲授法,提倡使用启发式、讨论式、辩论式、对话式等,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立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由传统教学中的被动角色变成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其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问题的综合解决能力。

(5)教学改革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了调查研究法、比较法、实践探究法、总结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①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高职教育理论,参加与课题有关的课程改革方面的培训,研究职业教育新观念,学习高职先进的课改经验和案例。

②对现有的建工测量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教学效果及教学文件等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课程实施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明确课程改革方向。

③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找准各子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科学地进行课题论证,明确研究课题内容、性质、指导思想及研究方法。

④结合课程教学,边研究、边实践,跟踪调查,及时总结实践效果,调整研究路线,不断完善研究成果,保证各项研究成果均达到预期目标。

二、课程教学改革特色与创新

1.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确定“任务―发现―创新”的教学模式

这不但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程度,而且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有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2.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确定课程内容

课程的实例、实训和主要的课堂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尽可能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以此改造课程的内容和顺序,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

3.按照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原则设计课程

教师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并将德育内容、外语内容及职业核心能力等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去。即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单元设计,并制定该课程的课程教学标准等有关教学文件,使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谭立萍.校企合作共建地籍测量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

[2]李生平.建筑工程测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4

1、引言

为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打造圣翰教育品牌,以建筑工程测量这门课程为例,以加强课程与岗位需求对接为研究内容,分析工程测量课程改革的重点。本文主要介绍通过前期调研所得到的岗位技能及实践技能要求,然后分析为满足这些要求所要进行的课程体系调整与改革,从而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的对接。

2、选题的必要性

(1)、国家政策的支持。2016年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推进职业教育改革。面对改革的春风,我们必须要抓住有利时机,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让学生掌握真本领、学到新技能、找到好工作。

(2)、打造圣翰教育品牌的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学生毕业百分之百就业”是圣翰教育品牌的基本要求。

(3)、建筑行业发展新前景。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住房城乡建设部早在2015年下半年就召开全国建筑业发展大会,并且以国务院的名义为建筑业颁发指导改革与发展的文件,这是继1984年国务院为建筑业专门发文件以来,时隔31年专门为建筑行业发文件,充分说明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建筑行业的发展和对建筑业加大领导力度的决心。未来建筑业的形式是灿烂的。

(4)、测绘技能人才的紧需。2015年6月6日,总理签批,国务院批复同意《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明确了2015――2030年全国基础测绘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在新形势下,国家对于测绘人才的需求量增大,需要一大批建筑行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测绘工作。因此掌握《工程测量》课程中的基本测绘技能以及岗位需求技能是至关重要的。

3、调研数据及资料分析

3.1、企业调研

通过企业调研,分析调研报告中施工单位对测量人员提出的岗位技能要求,我们总结了以下几项必须掌握的岗位技能:1、熟练操作各种测量仪器,包括水准仪、全站仪、GPS等。2、能够熟练进行建筑物、构筑物的测量放线。3、掌握建筑物的抄平工作,准确测设标高。4、掌握场地平整及变形监测。5、整理、分析测量资料和数据并会计算。这几项技能是对测量人员最基本的要求,通过《建筑工程测量》这门课程完全能够掌握。

3.2、同类院校调研

通过对同类院校的调研,我们了解到很多院校已经开展了关于加强课程与岗位技能需求对接的研究。包括1、积极申报建筑工程测量精品课程。以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工程测量》为例,通过教学改革,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和任务的教学模式,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教学为载体,提升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体系。西安理工大学的《建筑工程测量》精品课程中也提出了基础理论教学与现场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参加国家级省级测量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为例,连续三年取得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程测量”项目的第一名。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动手实践能力强。

4、课程调整与改革

4.1、实践技能要求

针对调研结果,结合目前学院的实训仪器及设备,对于建筑工程测量这门课程提出以下几项实践技能:1、熟练操作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基本仪器的使用;2、掌握用水准仪进行高程的测量与测设工作;3、掌握用水准仪进行水准路线的测量;4、掌握沉降观测的原理及方法;5、掌握场地测量的基本方法6、掌握角度、距离的测量与测设;7、掌握用全站仪进行点位测量及点位放样;8、掌握点位放样的具体方法;

4.2、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学校设有1000平方米的校园实训基地,用于地基放线、土地平整、基础施工等实训。利用我院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在教学中边操作边进行讲授,增加学生直观认识,让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安排仪器操作的课外辅导,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改革考试方法,增加技能考试,督促学生加强操作技能。对于先进的测绘仪器,以课堂多媒体讲授、实习和参观测绘仪器公司等多种手段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进行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的过程中,多采取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教学。在进行单项实训时,教师给每个组安排一项具体的任务,配有实训指导书和工作任务书,根据任务的实施方案和要求,以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考评过程成绩。而在综合实训阶段,给每小组的工作任务没有具体的方案,而是让每组自己编写工作方案,独立完成,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以赛促学。我院构建了包括测量大赛在内的三大平台。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通过组建测量协会、兴趣小组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比赛中让学生提升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建立测量综合实训体系。目前我院已经建立了测量综合实训。包括:导线测量、三四等水准测量、场地平整、施工放样。通过这些实训项目,对学生所学测量知识及技能进行综合性考评,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处理工程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现场教学。结合施工企业对于测量员的岗位要求,组织学生到相应的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学习,听取一线施工技术人员的讲解和教师的现场授课,学习一的技术方法和生产理念。

“学而会用”、“学而有用”、“学而实用”,是本次研究项目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实现课程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岗位需求的对接,让学生在校学到的就是工作岗位中用到的。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达到学生进入实训室即进入施工现场的最终目标。

5、岗位对接

通过课程内容结合岗位需求做出的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课程目标及性质做出的调整,初步实现“所学即所用”这一目的。再通过三大实习“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学生所学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查缺补漏,从而实现课堂所学及工作所用,达到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对接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5

摘 要:“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对实践能力要求高,要发挥综合实训巨大作用,必须合理确定实训地点和实训时间。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 综合实训 地点 时间 确定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b)-0195-0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建筑工程测量》作为建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所以综合实训对于“建筑工程测量”这门课程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要真正发挥出综合实训的巨大作用的关键是实训地点的选择和实训时间的合理确定。1 测量实训的目的建筑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测量实习是在学习建筑工程测量理论知识并完成相应的实验以后,集中一段时间进行的实践性教学活动。通过测量实习,将已学过的知识作一次系统性的实践,进一步理解、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的测量学知识,较熟练地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施测、计算、地形图绘制以及测设等基本技能,提高业务组织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2 综合实训的重要作用(1)掌握主要测量仪器的使用。(2)掌握角度、高差、坐标等要素的测量方法。(3)掌握水准测量、导线测量、施工放样、控制点加密等基本技能。(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 实训的主要的内容(1)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仪器使用。(2)水准测量、导线测量、碎部测量、点位放样、坡度线放样等项目的施测。(3)闭(附)合水准、闭(附)合导线计算及坐标正反算。(4)图件的整饰。4 实习时间的确定由于内容繁多,没有一定的时间,参与实习的学生很难完成实习内容,更不用说相关技能。总结十多年的经验我认为实习时间至少需要一个月才能使综合实习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具体安排如下。(1)仪器熟悉:3天。由于多数学校的测绘仪器相对于学生数量都不多,导致平时课堂训练中大家操作仪器的时间较短,熟悉程度掌握不够,在实习前期必须让大家熟悉掌握各种仪器的安置、操作、读数等技能,以利于后期实习的开展。(2)水准测量:5天。用四等水准测量完成闭合水准路线和符合水准路线的测量和计算(3)地形测量:12天。包括导线测量4天、碎部测量6天、碎部测量的查缺补漏2天,整过过程必须完成控制测量、碎部测量的内外业全部工作。(4)点位放样、坡度线及放样:4天。包括点位放样1天,坡度线和圆曲线放样2天。以上共计24天,一般情况下一个月的工作日为22天,也就是说加上周末,前后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事实上,更多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天气、返工等因素导致实习期间的周末都必须利用起来才勉强能够完成实习内容。所以一个月是综合实训的时间的最低要求。5 选择合适的实习地点由于测量实习在安排上实行任务管理,并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安排工作。每一个实习项目有小组自行安排,实习期间每天开工时间和返回时间都由各小组自行决定,指导教师只负责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实习区域的情况越复杂,出现的问题越多,对学生的锻炼越大,实习的效果。所以综合实训要取得较好的效果除了足够的时间外,还必须选择合适的地点。实习场地的选择不能囿于校园内部,因为校园内往往地物种类单一、数量少、地物多、地貌类型少,不具有一般性,与生产一线的具体情况脱节。一定要选取地物种类丰富、地貌类型多、地形变化大,与生产实际接近的区域作为实习场所,使实习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生产一线的测绘业务。6 实训报告撰写内容参考(1)实习的目的。(2)实习的组织准备。(3)实习的仪器和工具。(4)实习的技术要求。(5)实习的过程。(6)实习的数据处理。(7)实习的心得体会。7 实训考核与平分(1)出勤率—— 按时出工和收工,不得无故缺席,或迟到、早退。(2)测量认真,能思考问题,主动肯干,不懒散。(3)请假超过两天者(包括事假病假)实习无成绩。(4)评分依据—— 实习成果的质量,实习考查成绩,实习期间的表现和实习纪律等综合评分。8 结语总之,科学合理地确定建筑工程测量综合实训的地点和时间能够使综合实训在训练学生各项技能和能力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建筑一线的生产过程,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生的就业率。参考文献[1] 高辉,塔莉,李想.高职《测量技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1(2):80-81.[2] 刘弘,马杰,李贞霞,等.测量学实践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探讨[J].中国商界(上),2010(4):172.

篇6

现代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土木工程建设的大型化、网络化、高等级向建筑工程测量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应密切关注测绘学科的发展及其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不断探索教学新内容、新方法,严格要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随着测绘事业的不断发展,工程上对建筑工程程测量的要求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教学中的某些不适应及缺陷也逐步显现出来,这迫切要求我们重新认识和改革建筑工程测量的教学内容,以满足生产的需要。职业技术学校《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是土木工程类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我校从2005年开始对《建筑工程测量》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此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我校测量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对教学思想、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提出一些见解。

一、职业学校学生的知识结构概况

我校的学生是来自全省各个地区的初中毕业生。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学生进入职业技术学

校学习的积极性高涨。但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时学习成绩不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差别较大,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差不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意识淡薄,这就给相关的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对数学方面的知识应用最多。但是大部分学生的初中数学知识相对薄弱,理性和空间的想象力难以建立,知识系统性不高,对于三角形内容和函数的相关知识应用了解不够,所以在讲授专业课时难度很大。因此,学校的数学教学改革应结合测量学内容,多讲授三角和函数的知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有利于加强专业学习的基础和数学学习气氛。

二、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内容陈旧

现行教材内容陈旧,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仍然以讲述光仪器的测量方法为主。对于新仪器、新技术的知识一带而过,很难适应当今测绘形式发展的需要。

2.教学仪器设备落后

学校测量仪器设备落后且数量有限,在近年生源扩招的情况下,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实现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的情况下,很难满足实际需要。加上学生多且水平有限,不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正确的使用方法操作,导致测量仪器经常损坏。现在在工地上广泛应用的电子水准仪、电子经纬仪、全站仪等先进的仪器,各校配备很少,有的甚至没有。虽然我校在近两年对测量仪器投入很大,购置了一些较为先进的仪器,如GPS、宾得全站仪等,但还是满足不了需求,导致在实训课上出现了一部分学生摸不到仪器、用不到新仪器的现象,长此以往会打击学生学习测量的热情。

3.测量实验场地随意简单

学校在做测量实训时没有固定的场地,都是教师在校园里随便指一个地方让学生做实验。校园里地形通常比较简单,没有明显的起伏变化,没有已知的控制点,因而教师在学生做完实训项目后,很难检核学生测量数据的正确性。另外,测量实验场地范围大,教师照看不过来,部分做实验习不认真的学生偷懒不做,或做错后不愿重做而刻意修改测量数据。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学生记忆力和毅力的培养

测量需要精确照准一个目标,需要精确对中、整平仪器,需要定心下来细心进行计算,需要专注地看、听、记、做,没有这些能力,就无法准确测量。在测量的过程中,一些主要的控制点的高程和坐标、角度和距离、建筑基线的测设要素和计算公式等都离不开记忆,为此教师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做笔记和实习报告,将每天教师讲授的内容记录下来,如实做好实习报告,多加复习,另一方面在巡回指导时,应向学生提问,回顾今天的任务和理论内容。从每组组长开始要求,组长再要求组员,同时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在测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测量是很艰苦的工作,从事建筑施工工作要禁得住日晒雨淋,禁得住各种环境的考验,这需要有非凡的毅力。测量条件艰苦,都是野外作业,风吹日晒,环境恶劣,而且任务艰巨,各个方面都存在困难。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吃苦耐劳、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学会把困难当作前进动力,通过测量实习的锻炼,收到锻炼意志、培养乐观精神的目的。

2.学生测量技能能力的培养

测量工作,既精细又需要耐心和毅力。职校学生大多对学习本来就不大有兴趣,怎样培养他们的测量技能呢?教师安排测量任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施工场地平面控制测量,即按要求在建筑施工场地选取有控制意义的控制点,通过精密的测角、量距、平差改正,得到规定要求的控制点坐标。在测量中需要步步校核检验,任何的偏差、粗心都会导致后续工作的进行障碍。在这种不断检查、纠错、总结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步养成认真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形成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二是高程控制测量,即在建筑场地建立可靠的水准点,形成与国家高程控制系统相联系的水准网。水准点的密度应尽可能满足安置一次仪器即可测出所需的高程点。场区水准网一搬布设成两级,首级网作为整个场在的高程基本控制,一般情况下按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确定水准点高程,并埋设永久性标志。若因设备安装或下水管道铺设等某些部位测量精度要求较高时,可在局部范围采用三等水准测量,设置三等水准点。加密水准网以首级水准网为基础,可根据不同的测设要求按四等水准或图根水准的要求进行布设。学生在看到自己经过不断努力完成的成果时,那种油然而起的成就感会使他们深受鼓舞并乐意投身到测量工作上来,投身到工程建设中来,达到这样的效果,测量实习的意义自然就会体现出来。

3.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大多数职业学校,实验实习教学一直充当辅助理论教学的作用和手段,教师一般是先把理论知识讲解完以后,再安排实验实习,而且都是由教师先把大致的思路和相关的要求讲解一遍,学生再按照统一的器材,按照书中统一的操作步骤、统一的方法和思路去做实验。这样做虽然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所提高,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明显不够,而且学生往往会认为实验实习可有可无,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类社会处处地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测量实训是和学生近距离接触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时间和学生讨论,有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面对,而后独立思考分析,然后教师帮助引导,指出其问题的症结所在。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多给学生留出一些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去创新,而不是死搬教条。如可以问学生:你如果不用给定的器材,是否能用别的仪器来完成这次实习?不按书中的方法,是否有别的办法?为了学生今后的发展,为了培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让学生喜欢动手实习,但仅仅课堂时间远远不够。为此,教师必须开展一些实习活动,如利用课余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我校成立了测量协会,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活动,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带动指导其他同学,相互学习讨论。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四、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的改进

测量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要利于学生巩固测量理论知识,利于学生形成测量技能、技巧,同时直接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利于学生今后直接从事一线的生产,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在实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耐心讲解、认真操作示范、细心指导操作训练,并抓好仪器使用安全,对任何环节、步骤上的错误都不放过,做到技术规范统一。

1.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

教师应结合所讲的内容,在上课时除传统的板书外,多采用一些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到测量仪器时,可以把测量仪器带到教室,或者做幻灯片、图片等,简单地向学生进行展示和讲解。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各种先进的测量仪器,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对这门课学习的热情。再如,在讲到各种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或水准测量、水平角观测等这些具体的、有严格规范要求的、实用性很强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视频资料,向学生演示各种仪器规范的操作方法和过程,还可以例举一些以往学生在做实训时犯错最多的操作方法,在课堂上给学生加以总结和强调。这样可以让学生记住重点,增强学生上课的兴趣。

2.教学内容上调整

课程内容的改革应本着“加强基本理论、技术的培养,注重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以学生为本,注重实用性”的基本原则,对课程内容作必要的调整。

(1)在讲课方面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要让学生能更快地提高实践技能,教师的素质和经验有相当大的作用。学校应当经常派教师进入工程施工现场,积累实践经验,结合专业特点,了解测量在工程建设中主要都有哪些方面的应用,出现了哪些新工艺、新方法,然后对讲课内容进行调整。例如,对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应重点讲述民用建筑施工测量,可以略讲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地形图的应用,删除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地形图测绘等方面的内容。这样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掌握更实用的测量知识。

(2)在实训教学内容上要合理选择,突出实用性。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习效率和质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为了达到高职学院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2005年我校测量课程教学由原来每周四节课改为集中在三周内学习,其中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中所占比例达80%,主要是让学生动手做,从学中做,从做中学,以做为主。学习内容突出实用性,如建筑物的定位、放线、抄平是建筑工程测量中经常性的工作。因此,测设已知距离、角度、高程三个基本功学生一定要切实掌握,并力求熟练技能。我校经过这几年的实践和总结,认为三周的课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有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所以从2009年开始课时调整为四周。

4.2.3测量实训考核

测量实训用测量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操作技能解决建筑工程测量技术问题的实践过程,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阶段,为了提高实习质量,应增加测量实训操作技能的考试。我校对土木工程类的学生进行测绘技能水平考试,理论和操作要求人人过关,两项通过者发放江苏省测绘局技能考核四级合格证书,并规定没有这个证书不得毕业,这样可以防止学生因产生倦怠情绪而不亲自动手的情况发生。我校每年开展测量技能大赛,同时还积极参加联合学院、市、省、国家测量技能大赛,并在这些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些都是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补充,也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同时也为学生就业增加了法码。

五、结语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与时俱进的工作,我们要紧紧围绕测量大纲内容,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以安全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循序渐进为原则,不断结合工程上出现的新技术,探索出更加合理、实用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符合工程建设需求的技术性人才。在目前的情况下,教师应及时纠正“重实习轻理论”和“重理论轻实习”的两种错误思想,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正确的指导思想,积极努力地投入到课程教学的改革中,从基础做起,从教学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做起,一步一步地将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卢之章,杨廷金,程荣安.生产实习教学法中国劳动出版社,1996.3.

[2]国家教委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自然辩证法概论,1991.5.

[3]殷耀国.应用测量学及其教学改革[J].测绘通报.

[4]崔景贵.职业学校心理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

篇7

作者简介:马福荣(1978-),男,苗族,广西资源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建筑管理系,讲师;覃峰(1976-),男,广西大化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基于行动导向‘公路与桥梁检测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的研究”(项目编号:2010JGA162)、“基于SPC-CDIO理论高等级公路维护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JGZ07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071-02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历几十年风雨,截至2010年,全国高职院校有1228所,为国家培养了近1300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课程体系在高职教育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当初模仿和借鉴本科教育课程设置体系和模式,发展到模仿和借鉴国外高职教育课程设置体系和模式,[1]但始终没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有待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发展。为了创新特色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有必要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模式作下探讨,本文以“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为例。

一、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模式与现状

针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课程教学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演示实验为辅,教学模式依然是传统学科知识传授。建筑工程测量在工程建设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在以往教学中通常的做法是先进行三大基本测量的理论教学,然后分别进行仪器操作,最后安排地形图测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传授理论知识,实验指导教师负责实训操作。多数教师没有生产一线的工作经历,而部分实验指导教师虽有生产一线的工作经历,但缺少了较丰富的理论知识。校内的课程教学并没有关注企业、行业的发展趋势,并没有关注行业的需求,少了对毕业生岗位工作经历的调查,少了对现有教学模式是否适应行业需求的分析,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让行业专家参与到教学计划、教学改革、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行业中的测量模块并没有进入到课堂教学,使得课堂教学与实际相脱节,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为了加强建筑工程测量课程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缩短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使得学生真正具有专门技能,需要加强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将多种方法、多种手段融为一体,[2]有助于学生获得职业经验,提高职业能力,改变传统的静态教学。精选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式教学方法、进行适应行业需求的课程改革以及加强多样化校企合作等动态教学模式,使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有效地融为一体。

二、“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体化”教学改革能促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教学内容上可以结合行业需求、岗位设置以及测量模块,使课程教学更为灵活,有针对性加强模块训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可以促使教师改变填鸭式教学方法,逐步走向动态教学法,使学生学中有练,深入到生产一线模拟岗位进行实操,能让理论知识在实操中变得浅显易懂;在课程改革中,加入企业元素,让资深行业专家参与到教学计划的制定与课程设置中来,体现高职教育的理念,能够让课程赶得上时代的变化,成为教学特色。

“一体化”教学改革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能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培养主观能动性,变“要他学”为“他要学”,这一直是教师想要得到的。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出目标,学生建立作业方案,分析关键问题,提出对策,以小组方式完成任务。通过“一体化”教学改革,突出以学生为主,加强各类型实训,增强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能“走得出,上得去,用得上”。

“一体化”教学改革是突出学生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养,使得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态度完全满足工作要求。

三、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

为了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培育具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并有熟练操作技能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为社会输送新一代操作能手,必须对现有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推进建筑工程测量“一体化”教学模式。即现代教育技术与实验、实训教学一体化、校内实训与生产一线等资源环境、条件一体化、专业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一体化。

1.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模块化”

根据本课程特点,可将课程分成三大模块结构,详见表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分为五大项目实训模块,详见表2。由专业模块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操作技能,适应社会需求,为其进入行业、企业岗位打下坚实基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强化项目模块,能缩短与社会的距离,吸收行业先进技术,促进多样化的校企合作。

2.“一体化”教学模式

(1)现代教育技术与实验、实训教学“一体化”。教学方法是利用一些方法、手段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传授于学生,以实现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有传统知识传授教学法、启发式、演示法、案例教学法、互动讨论教学法、基于工作过程案例讲解法、生产现场观摩教学法、仿真式教学法、现场实战操作教学法、深入企业顶岗实操教学法以及角色扮演法等。[3]基于工作过程的工程测量课程,可以结合模块任务化,有针对性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在表1的理论模块一中的基本测量技能,可以主要采用知识传授教学法、启发式、演示法、案例教学法。对于模块二中的普通测量技能可以采用基于工作过程案例讲解法、仿真式教学法、现场实战操作教学法等。对于模块三中的专业测量技能可以采取生产现场观摩教学法、现场实战操作教学法、深入企业顶岗实操教学法。

目前实训教学常采用现场操作讲解与操练,训练模式单一。采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实训教学“一体化”,可以填补现场无法实现的全方位策划、实验布置、技能要点与关键问题,在实验室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实现测量虚拟平台。利用相关软件模拟校内场景,将测量活动在模拟场景里展开,从控制点布设到导线点测量,再到碎部测量,最后生成图形。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凸显本校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特色,增加学生就业砝码,做到进入企业马上能上手,下到工地是能手。

(2)校内实训与生产一线等资源环境、条件“一体化”。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是深化教学改革、促使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4]为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精神,把企业请进校内实训基地,按照企业的运营模式编排实训项目及生产安排,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让学校与社会接轨,消除闭门造车的现象。充分邀请企业的工程师们进入课堂,为同学们讲课,同时,校内实训基地也为企业培训工人提供便利,使企业在入职培训、知识更新,新技术、新方法的掌握与传授上做到快速、便捷。学生在毕业实习时可以直接让其进入企业现场,进行顶岗实习,由师傅帮带,既能掌握专业技能,又能将学校的理论知识慢慢渗入到实践中,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理解,将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际项目有机融合,实现理论与实际一体的无缝对接。

(3)专业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一体化”。多数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上是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分开的,这样虽能使教师具有更加深厚的理论,使实训指导教师精通指导,但长期这样会促使两极分化,达不到应有效果,使得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为了该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做到专业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一体化。“一体化”的根本就是要求授课教师是双师型教师,既能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实训,并具有一定生产一线的工作经历。

四、结语

为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必须建立高职课程教育改革的长效机制、改革和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继续深化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为达到“一体化”教学效果可以采取的措施:开展实现一体化教学的保证措施,加大力度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结合课程实际修订教学计划,编写“一体化”教材,总结并推广“一体化”教学模式;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合作模式,依托企业建立课程培养模式,利用企业优势资源,加强实践教学,努力加快校内实训基地基础建设,夯实实训建设基础;利用现有教学技术,不断实现教学创新;以科学研究与项目合作,实现理实结合,创建实训平台,操练技能。

参考文献:

[1]赵冬梅.高职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2):122-123.

篇8

0 引言

建筑工程测量与计算机科学、电磁辐射理论、地球科学、航空摄影测量、大地测量学等学科相互交叉,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交叉性学科。其涉及的主要技术有:GPS全球定位系统、测量平差理论、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化测图和施工测量等。这就决定了《建筑工程测量》课程起点高、难度大,对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要求较高。

笔者围绕着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展多种教学模式有效结合以及提高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等方面进行阐述,对《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为今后的改革和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 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目前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适应21世纪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一言堂”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已经成为过去式,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启发。

1.1 科研能力培养

针对目前本科生毕业后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人数明显增加的趋势,有必要而且是迫切需要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而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准确精炼的写作功底、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团队协作的团队精神等是科研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

开放的网络资源、快速的网络传输,使信息的获取越来越便捷,学生应学会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中快速筛选并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利用一切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比如大部分本科生并不知道如何快速检索文献,教师可在布置学习任务时提示学生借助文献管理和分析软件NoteExpress或EndNote可快速检索、下载和管理文献资料和论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准确精炼的写作功底,即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清晰流畅的表达出来是科研工作者必备的素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供舞台,鼓励学生进行试探性科研写作,参与科技论文报告会,提高科研报告能力。通过让学生自主研究感兴趣点,形成总结性报告文档,并到讲台上讲解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可以从文字协作、演讲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培养学生科研报告能力。

1.2 实践能力培养

南昌理工学院所特有的“产学研”教学模式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在《建筑工程测量》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实践创新。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善于思考、提出问题,对比各种分析测量方法的优缺点。建筑工程测量是土木工程类专业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课堂实验和综合实训是两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课堂实验安排在课堂授课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直观的熟悉测量仪器的结构,掌握仪器的基本操作流程;而综合实训安排在课程教学结束后,使学生在掌握测量实验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展开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测量实践。

2 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2.1 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方法并举

多媒体是现代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其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直观明了,具有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优势,节省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板书的时间,可以简洁有效地给学生传授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和信息;亦可以更通俗易懂的讲解相关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理解。

在运用多媒体为主题的教学手段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传统的教学手段也是不容忽视的,应将多媒体和板书有效结合,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涉及大量的枯燥繁复的公式推导和算法运算,如果单纯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显然无法达到预定的效果,因此在教授时应该结合黑板板书进行演示,并对相关的难点进行详细的阐释,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式和算法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2.2启发式互动教学

本科生的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教师授课时的个人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能力,因而教师在备课时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相关的难点、重点做出整体的把握。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能深入浅出的带领学生领悟,重点讲清楚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对新算法、新理论的产生也要做相关的拓展,并要求学生课下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加深理解,最终学生以课堂汇报交流的方式共同探讨,从而形成启发式教学方式。

教师在课前或课后和学生应该多交流,认真沟通,注重互动教学,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学习难点和建议等,据此对授课内容做必要的调整,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在《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授课过程中,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思考,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协作学习能力,通过学生在讲台上讲解所查找最新前沿理论知识培养其科研报告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教学成效

本文所提及的教学方式的有效融合,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建筑工程测量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测量知识进行测绘数据处理的能力,拓展了学生对建筑工程测量的认识和前沿理论的掌握,使学生有独立完成工程测量在城乡规划、资源调查、土木工程、土地测绘、工程管理、城市管理等方面专题应用的能力,为他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研究性学习方法使学生有较多的学习主动权,可以使学生猎取知识的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阅读面比较广,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把握更具前沿性;课堂汇报和讨论,可以督促学生加深对工程测量的算法和理论的掌握,也使他们的演讲水平和写作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感更强,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交流和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普遍反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习的目的更加明确,学习效果非常显著,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更容易,而且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今后的学习深造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4 结束语

一切的教学模式都应该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索问题,在研究中成长和进步,在学习中学会做人做事。《建筑工程测量》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因而本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在整个教学环节,教师既是知识的传输者,又是教学的实施者,这就要求教师的专业素养过硬、人格魅力突出。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不断改革内容,提高教学水平,真正培养具有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柳小燕.《建筑工程测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J]. 测绘技术装备.2005(01).

[2] 张孝忠,周慧兰.高职“《建筑工程测量》改革与实践”课程研究初探[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01).

[3] 鲁玉芬,李运成.关于提高《建筑工程测量》实践教学质量的探索[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

篇9

0引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不断融入现代社会各行各业之中,信息化手段对于高职教育的冲击力亦是前所未有,2020年年初突发的疫情,更加使得网络教学模式遍布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在此情形之下,高职院校应主动求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评价体系,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岗位活动为行动导向,充分调动学生动手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现状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是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测绘知识、理论与技术,为工程项目各个阶段提供数据资料与技术保障,以此配合工程施工的职业能力,在整个建筑类岗位群平台中具有学科知识独立性、课程内容实操性、岗位工作专业性等特点,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该课程是在学习了建筑专业基础课之上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同时又是后续施工技术课程的前沿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程既好奇又有距离感,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模拟测量工作任务场景,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学生测量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直观体现本课程对学生今后职业的重要价值。

1.1学情分析

本课程授课对象是高职一年级学生,开设在第二学期,通过在网络学习平台上的调查问卷显示:高职学生对于中学阶段文化知识掌握较差,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较弱,对理论计算不感兴趣,对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习惯动手操作,上手快,乐于挑战但不善合作、个性比较突出,思维活跃但没有用在学习上,大多数精力放在了游戏和社交上。

1.2教学现状分析

本课程传统的课程标准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熟记概念、了解仪器构造、掌握测量原理、计算方法为教学目标,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忽略了课程的技能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任课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很难对每名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同时,理论教学与学期末开设的为期两周的实训课严重脱节,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与测量员、施工员岗位职能不相符,不仅不能满足职业岗位要求,而且不能对服务学生后续专业能力提供帮助。在没有进行课程改革之前,本课程合格率一直处于70%左右,是建筑类课程中补考率较高的几门课程之一,在推进教学改革之后,该课程的合格率逐年上升,但是85%的合格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探索一条开拓创新的教学之路。

2《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解决人从学生到职业岗位人员的角色转变问题,就是培养人的职业岗位能力,塑造人的职业精神素养。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归根结底是课程的改革,课程改革可以通过重构知识模块、创新教学方法、创新评价机制等手段来实现。

2.1课程改革的目标

2.1.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受到信息化的影响,接收知识的方式更加碎片化和感官化,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比较突出,对于趣味性图片、视频、操作软件兴趣强烈。在信息化时代,学习应以语言文字为基础,以经验为借鉴,以交互的信息为延伸来展开,三种媒介在学习中不可偏废,各有侧重。用发展的观念重新确立教育观、采用切合时代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交互式”的学习载体来引起学生的注意,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知识信息的转化率。

2.1.2服务学生后续专业能力的培养

课程改革应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工程测量课程应以服务学生进入职业岗位后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为根本导向。课改前,教师按照传统的理论知识+期末实训模式进行教学,在实训阶段发现,大多数学生领得测量仪器却无从下手,老师又不得不重新讲解理论知识,特别是在测量数据的计算和平差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只能依葫芦画瓢,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严重脱钩,只有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才是提升后续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更好方案。

2.1.3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能在职业岗位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人,除了具备扎实的的专业知识技能,还应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将理论学习、技能应用与职业素质、道德情操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既有学习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发展的能力,又有团队协助、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的精神。教育学生坚持测绘人的优秀品质,不断提高测绘质量、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测绘技术人才。

2.2课程改革实践过程

2.2.1课程标准与培养目标的革新

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获取岗位工作能力的手段,培养学生具备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能力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结合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测量员认证来制定教学目标。

2.2.2教学方式改革

课改前总学时为理论课时48+实训周课时20共计64课时,课改后总学时为84课时。每周按照“4节一体化课程+2节检查评价课”安排。4节一体化课程,融“教、学、做”为一体,体现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边做边学,激发学习动力,强化学生技能。2节检查评价课用于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后的总结分析和评价提高。2.2.3一体化课堂实践1)教学任务及教学情境的设计。首先,通过毕业生岗位统计、企业需求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方式,确定涉及《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岗位群。与企业密切合作,制定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系统设计课程内容,按照是否具有现实、未来以及基础性和范例性意义的原则,提炼出“建筑工程测量(综合实训)”课程5个学习领域。其次,采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骤工作法,将5个学习领域直接或改造后归纳为“测量学与测量技能”等22个学习情境和11个理实一体化工作项目。最后,基于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学生后续岗位所需知识来系统地设计教学情境,在课程教学情境的设计过程中,每个任务中设计适当的技能点、素质目标,目标要具体可行,而且技能和素养不是一次任务就可以养成,必然会出现多个任务同一技能与素养目标。2)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使用。在信息化时代下,高等职业教育必然与信息化手段相结合,《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改革中,以学习通、建筑云课等网络教学软件为平台,建设符合地区和学校学情的音视频库和试题库等。通过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选取与利用,学习从教师主讲的单向指导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动的建设性、发现性学习,由教师传播知识到学生自己重新创造知识,这也是检验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收获的最佳方式和途径。教学改革实践表明,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3)考核方式的改革。考核是对学习的评价手段,更是重要的教学反馈机制。本课程的成绩考核从知识、技能、学习态度三个方面进行,考核内容包括网络学习平台作业的完成度,随堂提交的成果、作业,课堂表现及小组评议结果,综合实训周的成果、个人表现及小组评议结果进行,考核方式可采用线上考试、实操、期末考试。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一体化教学作为过程考核的主要部分,是技能考核的重要方面,二是网络学习平台推送学习任务点,完成单元练习题以及期末复习题测验,通过设定,随机抽取试题组卷进行测验,测验成绩计入期末成绩,这样的方式既能帮助学生反复练习学科知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工作量,答题情况也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授和指导。

3课程改革的持续性对策

3.1理实一体化开放实训室建设

一体化实训室的运用,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较,有两个方面的优势:1)在理实一体化教室里教学,授课教师一边教授理论知识,一边进行实操演示,学生一边接收知识信息,一边进行实操反馈,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且加快了技能构建的速度,使教与学相辅相成、言之有物。2)在理实一体化教室里教学,不受天气的影响,同时也避免了室外教学时因学生分散,思想放松而造成的注意力不集中、闲散游走、课堂超时等问题。采用理实一体化模式进行教学,实训室及储藏室里存放着大量精密度较高的测量仪器及设备,必须加强实训室管理。为此,我校成立了工程测量协会,吸引优秀学生加入到协会,在课程教学团队的指导下,协会成员推选测量能手成立技术组、仪器维修组,协助老师完成课堂助理实训室管理、实训周助教、技能比赛助理等工作。协会成员以老带新,相互促进,定期开展理论知识学习,个人技能展示,计算能力比赛,协会间交流互动等活动,上课时,一体化实训室是教学做的课堂,课后,一体化实训室是学生们查缺补漏,发挥创造力的第二课堂。

3.2技能比赛理念引领课程改革

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推动下,我系通过举办多层级,全覆盖的技能比赛,积极营造人人须参赛,个个能比拼的学习氛围,将比赛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融入综合实训各环节之中,比赛不在于规模大小,不在于级别高低,有教学的地方就有比赛,有实操的地方就有比拼,通过多种方式激励学生参与到“教”“学”“做”“赛”中来。

3.3以项目为载体,编写校本教材

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教材编写模式,制定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通过对工程测量工作任务分析,制定与测量工作结构相对应的项目课程格式。由于测量工作任务过大,不利进行课堂教学实施,将每个任务划分为多个教学项目(或模块),每个项目包括工作任务及学习目标、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及实操练习、知识拓展、学习考核评价。每个模块中,工作任务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理论知识是前提,实践知识及练习既是学习的关键,又是课时分配的主要依据。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教师课前布置工作任务,推送讲授(演示)内容,学习小组做理论知识准备,课堂上,指导教师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习小组进行实践操作,并做好纠正错误操作和过程性评价工作。

4结语

本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模式教学,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线,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设计活泼有趣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做”“赛”中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实训室设施形成线上线下多维度的课堂补充,采用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岗位所需的技能水平。时代在不断进步,科技在不断更新,课程改革就不会停止,我们将在教学改革之路上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李永川,孔令慧.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促进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究[J].测绘通报,2017(9):145-149.

[2]刘飞,张姣.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以中高职衔接班为例[J].智库时代,2019(47):157-158.

[3]张洋.高职院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改革探索———以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27-30.

[4]马长清.工程测量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建设与管理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20(10):155-156.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3-0107-02

建筑施工测量是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根据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状况,进行本课程开发。本文首先基于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目标,然后基于建筑施工现场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设计,并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内容;其次确定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为“全真模拟、任务驱动”;最后进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组织与实施。

1 建筑施工测量课程所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符合企业的要求,通过对中建三局、武建集团、山河建设集团等主流建筑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到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的生产组织形式主要是采用项目经理责任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业主要面向处于管理层的施工员、测量员、质量员和安全员等岗位。专业教学团队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对其岗位能力进行分析,明确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面向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培养具有从事工程现场施工管理、项目组织、测量放线、质量验收、施工安全、材料检测、技术资料等方面实际业务能力,并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2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为了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作岗位的调查和岗位能力的分析,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1)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建筑市场与招投标、施工图识读与绘制、建筑工程测量、基础工程施工、砌体结构工程施工、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钢结构工程施工、屋面与防水工程施工、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建筑施工组织、建筑工程竣工验收与交付使用、建筑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

2)拓展课程:施工成本控制措施编制与实施、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编制与归档、建筑工程设备、建筑工程安全管理。

3 课程目标

从课程体系可看出,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了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确定本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

3.1 知识目标

1)了解测量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坐标系统;

2)熟悉施工控制网的施测过程,竣工测量与竣工图编绘的方法,变形监测的内容及施测方法;

3)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场地平整测量的方法、施工测量的方法。

3.2 能力目标

1)具有操作测量仪器的能力;

2)具有建筑物施工控制测量的能力;

3)具有定位放线的能力;

4)具有竣工测量的能力;

5)具有变形监测的能力;

6)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能力。

3.3 素质目标

由于测量工作大多在野外进行,而且对测量的成果要求非常精确,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的精神与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

4 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4.1 课程设计的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为了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围绕施工员、测量员等职业岗位的典型测量工作任务,基于测量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课程组和建筑施工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

4.2 课程设计的思路

按照课程设计的理念,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首先分析归纳建筑工程测量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完成施工测量工作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确定课程内容,设计学习情境;其次,采用全真模拟、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组织和实施;最后建立和企业接轨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

5 教学内容的选取

5.1 教学内容的选取

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施工员、测量员岗位需求,结合学生现有知识、能力、素质状况,并参照住建部最新颁布的《中级测量放线工职业技能岗位标准》,导入最新《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等相关技术标准。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本课程共设计6个学习情境,14个测量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5.2 教学内容序化

根据施工过程的测量工作任务序化教学内容,每一个学习任务的内容设计以仪器的操作为基础,以完成一个点到多个点的测量为主线,从而完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测量过程。整个任务的完成从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此基础上,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其运用已掌握的测量技能,解决不同条件下的实际测量问题,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和自我能力的提升,符合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

5.3 教学内容表现形式

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依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共同制定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并编写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实训指导书、教学课件等资料;选取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先进、适用的规划教材作为参考资料;建立课程网站,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平台。

6 教学设计

6.1 教学模式

依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课程采用了“全真模拟、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以实际工程项目的施工测量工作任务展开,教师给学生提供工程项目的施工图纸及施工控制点等资料,要求学生分组完成施工测量工作任务。

每一个情境的学习,学生都要完成测量的内业准备工作、编制施工测量方案、外业熟悉测量仪器操作、完成施测过程、内业计算与资料整理及外业检核等工作,从而获得与工作任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循序渐进地实现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6.2 方法手段

课程组结合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经过不断摸索、总结、改进,形成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障碍排除法、分组讨论法、演示教学法、全真模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

6.3 保障条件

1)教学团队。课程组教师均为省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成员,其中专职教师8人、兼职教师4人,专兼教师比例合理,学历结构合理。课程组非常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能力提高,一方面实施“导师制”,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通过“传、帮、带”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实施“影子工程”,教师通过下企业锻炼提高技能水平。这样促进团队教师职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2)校内外实训条件。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拥有校内测量实训基地,国家建筑技术(全真模拟)实训基地,为本课程教学的实施提供场所。学院的普通测量仪器室和包括全站仪、GPS等先进仪器设备在内的精密测量仪器室,能满足测量教学和技能培训需要。

本课程组利用学校与34家建筑施工企业、咨询企业建立的校企合作董事会平台,建立6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打下基础。

3)自主学习平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成立测量协会,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互相学习,拓展知识面,提升测量技能。另外,学校举办“南方杯”测量技能大赛,为学生提供技能大比武的平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7 课程的特色与创新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224-02

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实践教学是学生获得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最佳途径,建立正确、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对高职工科类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工程测量》是一门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并重,以应用为主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归纳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实现了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的结合,并帮学生获取直接工作经验,以较好地解决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问题。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模拟情境实践教学法可以很好地克服当前实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合理设计、组织、实施、评价不但能启发师生教学思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训与生产实践之间的“时差”,以达到人才“零距离”上岗的培养目标。

一、当前《工程测量》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训教学项目不能贴合实际工作需要。由于测量仪器不断更新所带来的新测量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已广泛应用,一些实训内容过于陈旧且脱离工作过程的实训项目已面临迫切的改革需要。如在高职工程测量实训内容教学中仍有大量的测绘地形图的内容,由于地形图测量在在建筑类各专业实际工作中很少涉及,在实训内容设计时可以删减这些环节,腾出时间给予更多需要的贴近实际工作的实训环节。

2.实验实训教学方法单一,难以调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传统的实训教学方法大都遵循: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辅导,且测量实训通常按小组方式组织,尽管有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项目任务的主角被这部分学生担任,其他同学只担当配角,久而久之使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散失,使实训效果大打折扣。

3.测量实训缺乏一定的情境。尽管情境教学模式被认为是非常好的实践教学方式之一,由于测量实训一般需在场外实施,一些高校由于缺乏必要的场地和仪器设备使得一些项目的模拟情境实训较难开展,不能达到理想的实训效果。

4.测量实训教学有时忽视了高职学生的特点。由于高职学生中有一大部分已经在中职教育中接触了测量学的理论和基础实训,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而一些学生是高中毕业后升入高职学习,并没接触过测量的理论和实践。在设计实训内容时有时会忽视了这种情况,导致由于学生基础不同伤害一些同学的积极性。

5.实训考核难以客观准确地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通常只通过小组提交的实习报告以及实习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实习成绩。更多的突出的是小组为整体的成绩,对具体项目中个人承担的任务以及针对个人的考评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二、基于工作过程组织《工程测量》实训教学项目

实训教学小组通过企业调查走访、毕业生跟踪调查、项目实施效果调研等方式,重新设计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实训环节和教学方法。如表1所示。

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1.结合课程特征采取演示、辅导、启发的DCE教学。对初次接触测量仪器的同学,需要教师进行演示教学,如水准仪、光学经纬仪、全站仪、GPS等仪器的认识与使用,教师演示操作方法、注意事项、讲解实训目的等,学生通过“跟师学徒”的学习学会操作;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分组实施,合理搭配实训小组成员,由已有一定测量基础的同学担任辅导同组其他学生的任务,同时实行小组考核的成员连坐制,迫使优生必须辅导差生,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辅导;教师组织小组开展讨论,按小组和个人分别写出实训总结。这种教学方法适用于一些核心基础技能学习阶段的实训项目,以课间实验项目为主,如表1部分实训项目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结合工作过程采用MPDC项目驱动教学法。MPDC即任务、计划、实施、检查,由于测量理论教学中已阐述了解决项目任务的原理和方法,实践教学时可以根据实践场地情况合理创设情境教学的任务环境。这种教学方法适用与一些综合实训项目的实施,如表1;由教师提出工作任务,由小组学生拟订计划、编制工作目标、工作方案;教师审核实施方案并引导学生按计划实施,学生运用实训室已有的测量仪器设备完成外业的测量任务和内业的测绘计算工作;最后,采取自检、互检和专检(指教师检查)的方式实时检查完成情况。

3.基于工作过程的模拟情景教学法。在近似真实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模拟完成一项完整任务,多适用于比较具体的建筑工程测量的任务。如在一块假设准备开挖的建设场地周围布设平面和高程控制,根据工程可能的实际需要和测量规范合理设置待求控制点的位置,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打桩并设置标记(防止开挖后水准点破坏的恢复)、成果整理,要求有误差平差,在设置后续任务时可用前期测算得的控制点数据为基础开展建筑物定位和地坪标高测设,将实训场地情境和建筑工程施工的工作过程科学地融合。

四、建立相对科学的实训考核评价体系

为满足实训教学要求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操作积极性,构建相对科学的实训评价体系是一项必要条件。以往只通过实习中学生的表现和实习报告来评价成绩的方式看似合理实则缺乏操作的具体性。我们设计了多个方面因素综合评价的考核体系,根据经验对每个方面赋与一定的评价比重(如表2),并设置各因素的满分值均为1。如某学生导线测量实习中,各因素表现为实训

效果和精度0.7、出勤和学习态度0.8、仪器操作情况0.8、团队协作0.6、计划方案0.6、实习报告0.7,则该生本项成绩为:100×(0.7×0.25+0.8×0.25+0.8×0.2+0.6×0.1+0.6×0.1+0.70.1)=72,按五级评定为“中等”。

通过设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实训教学项目,使课程教学与实际工作过程或模拟情境的工作场景相衔接,以达到人才“零距离”上岗的培养目标,切实实施“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意境。根据实训项目和学生对象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教学方法,通过构建相对科学的实训成绩评价模式,激发了学生参与热情和提高其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默会地掌握了课程规定的职业技能、提高运用专业知识能力。用人单位也可用考核评价体系正确评价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为用人单位选择人才提供一定的依据,同样学生也可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总之,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提高了我院高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实训教学的效果,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完善和发展,一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淘建文.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探索[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3).

[2]崔怡文.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研究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1,(3).

[3]罗通兴.用模糊数学评定建筑工程测量实习成绩[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4]张竹梅.谈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情境教学法对高职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