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企业信息化研究

企业信息化研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8-01 08:10: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企业信息化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企业信息化研究

篇1

伴随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因特网的广泛普及,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它不仅影响着传统企业的经济运营模式,还使得企业在经营理念、管理思想、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上发生了重大变革。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现代的管理思想必然带来企业的信息化变革,企业信息化也将成为未来企业管理发展的趋势。

一、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通过信息化生产力要素(信息技术、人、组织管理)的有机结合形成现代信息技术,在此基础上依据现代管理理论对信息资源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开发利用与优化配置,并不断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应在企业全方位及深层次展开,主要包括:生产过程和产品设计的自动化;信息传递、协同工作及工作系统应用自动化;生产、流通或服务的信息化及商务活动网络化;信息管理化,包括人、财、物、供、产、销等管理全过程的信息化。实现信息化的目的是对企业的工业化流程进行革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

(一)企业管理信息化

管理信息系统能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管理决策技术等为管理者提供辅助管理辅助决策服务。利用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随着MIS的应用,企业能对生产进行合理安排,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由传统单一MIS发展而来的ERP、ERPⅡ,对企业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一体化和集成管理,使企业信息不再局限于内外部的分离,而是在不同部门之间能及时有效传递。企业管理信息化包括:包括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存货管理和对人力资本的管理等。

(二)企业网络化与网络战略

信息流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伴随信息技术和硬件基础设施的引入,企业的网络化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及时实现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和内外部信息交换是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关键。企业的网络化建设内容包括完善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总体信息构架平台,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建成覆盖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外部各有关子公司通讯的综合管理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企业的网络战略将逐步实现与各子公司局域网挂接,进行信息集成;和子公司企业信息系统进行信息交互;与驻外分销机构进行信息集成;和配套企业针对生产计划和库存情况等方面的信息进行交换,达到在最大限量减少库存的前提下,保证外购配套件的适时、适量、成套供应。

(三)企业准时制生产运作(JIT)

精益生产强调对外以用户为“上帝”,对内以“人”为中心,在组织结构上以“精简”为手段,在工作方法上采用“Team Work”和“并行设计”,在供货方式上采用JIT方式,在最终目标方面为“零缺陷”。准时制生产运作则是精益生产的重要内容,也是物流系统中的核心部分。供应链管理覆盖了从供应商到客户的全过程,包括外购、制造分销、库存管理、运输仓储、客户服务等。所有这些涉及的资源和环节,使供应链的管理就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信息技术的先进性恰恰为其提供了有效运作的重要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率和产品产量在竞争中已不再占绝对优势,供应链管理的价值作用越来越凸显,它能够跨越企业边界,建立一种跨企业协作,以追求和分享市场机会。企业开始集成自身内部的资源,企业的运营模式也从以自我为原动力的“推式”运作转变为以客户需求为原动力的“拉式”运作。商务的电子化促进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企业将积极参与整个供应链的竞争,最大限度利用外部资源,利用不断创新的商业模式实现最大的增殖。

(四)企业敏捷制造计划

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AM)是以“竞争-合作(协同)”的方式,采用现代通信手段,通过快速配置各种资源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对市场需求做出灵活快速反应的一种制造生产新模式。它依赖于各种现代技术和方法,精髓在于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敏捷虚拟企业的组织方式和虚拟制造的开发手段是敏捷制造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企业的敏捷制造计划表明,在新的生产模式下,决定产品成本、产品利润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开发、生产该产品所需的知识的价值,而不是材料、设备和劳动力。在不断变化、不可预测的经营环境中拥有善于应变的能力,是企业在市场中生存和领先能力的综合表现。

三、企业信息化与企业变革

(一)信息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企业管理大致经历了最初的单凭个人的经验管理、综合利用各种计量经济学科方法进行科学管理、注重企业内部文化以形成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人性化管理三个阶段。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条件下,知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明显。

1、人作为企业管理的主体,信息化必须以人为中心。基于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现代企业管理,人作为主体要素仍然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企业革新与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人的主动创造性有着极大的推动性。合理发觉利用企业经营和管理中的大量信息,并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对其进行提取整合是提高企业运作效率的重要途径。此外,信息时代下人们思想观念上的革新,培养高素质的信息人才队伍也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关键所在。

2、企业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思想的有效融合。企业信息化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但信息技术的价值不是简单地体现在将信息技术基于原有的企业经营模式上。单纯的采用信息技术,仅仅只是提高了处理速度,减轻了劳动量,其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只有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信息化。技术只有在思想的支配下,才会发挥威力。

3、信息化是企业管理的全方位变革。企业信息化涉及到企业的战略发展、组织机构、协调控制、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等,伴随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个部门的广泛应用和深层次渗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必须与企业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以及文化建设等结合起来。新的经营环境改变了企业竞争的基础、内容和形式。企业管理实践中的种种变革,包括企业信息化、业务流程重组、组织扁平化、虚拟企业、电子商务等,正在改变着企业竞争的内涵和形式,是企业面对信息化环境的压力求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自我调整。因此,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应是企业管理的全方位变革与创新。

(二)信息技术下的企业管理变革

1、管理思想:从以物为中心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管理的转变。传统的企业管理将从以批量化为核心的“产业中心主义”模式,逐渐转为以“客户关系管理”为前台重要支撑,企业关注的焦点也由过去关注产品转移到关注多样化、个性化的客户需求上来。企业将顾客变为合伙人,让顾客参与产品设计和生产,使得产品更具个性化。产品营销也由此演变为“一对一”销售。顾客满意度最大化将成为产品定价的关键因素。同时,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创造技术的“人”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并开始重视员工知识素质的提高和潜在能力的发掘。“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成为企业的核心理念。

2、管理内容:从生产管理向知识管理的转变。科学的生产管理是原有产业的重要内容。伴随因特网和现代通讯工具的普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原有产业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迫切需要。知识的最基本要素是信息,知识经济也是以信息的传播和增值为基础的经济,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通过捕获企业集体的知识与技能,并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分布到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最大产出的任何地方的知识管理方法,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决策。企业从生产管理向知识管理的转变,是企业的工作流程更加合理化,迅速改变着传统行业的管理面貌。

3、管理模式:从传统管理向战略管理的转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经营模式已经跨越了国界与时空的局限。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转向在全球范围内开拓市场,提品和服务,关注于在全球化的资源配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融合了企业战略的全球化和企业文化的国际化趋势。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主要体现在资源配置的优化上。战略联盟也逐渐成为企业间加强竞争合作的基本组织形式。企业间组建战略联盟,可以发挥各个企业的竞争优势,让联盟中所有企业共同承担设计开发新产品的成本费用,提高企业的抗市场风险能力,加速新产品融入市场的步伐。通过共同规避风险,共摊成本,实现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从而提高其各自的核心竞争力。

4、管理组织:从刚性组织管理向柔性组织管理的转变。传统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由“金字塔型”的直线型结构转向“扁平型”结构。经济信息是速度经济,信息迅速、有效传递将成为企业存在和发展关键,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金字塔”组织中塔尖和塔底间的中层组将逐步弱化;拥有多技能和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将受到重视;部门和个人间的界限将被打破,组织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独立性得到增强;企业总部趋于收缩,业务和技术外包范围将不断扩展;企业的机构的人员将适应组织架构扁平化、网络化和团队化的要求。管理组织结构的精简有利于企业提高决策速度和企业应变能力,降低成本。

(三)信息化对企业变革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企业生存的内外部环境,使得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管理理念以及管理内容等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经营效益的利润最大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作为推动企业管理变革的契机,并与其他变革思想和实践相结合共同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的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与企业革新两者相辅相成,一方面,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需要管理理念的创新;另一方面,企业管理模式的改变需要新的技术手段作为支撑。信息化成为了推动企业变革的助力,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四、结论

20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消费个性化、生产过程复杂化、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的经营环境下,传统企业经营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销售和经营决策中的广泛应用,又推动了企业管理思想、方法、手段、模式和理论的创新,为企业管理变革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倪明.企业信息化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08(1).

3、杨学山.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M].北京出版社,2005.

篇2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7-0263-03

0 前言

现代零售业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性、人才密集性的行业特点越来越明显,由此带来的行业门槛以及竞争的层面也越来越高,苏宁在信息技术上的投入以及取得的成就已经成为苏宁电器核心的竞争力之一。

1 苏宁电器公司概述

苏宁电器自1990年12月26日成立以来,苏宁在业内一直以信息化水平领先而被称颂,在06年由CECA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主办的“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高峰论坛上,苏宁电器名列“2005年度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第45位,成为前百强企业中惟一入选的零售企业”,苏宁打造信息化商业帝国的计划和成果显得十分突出。获得2006年度中国商业科技100强,苏宁电器排名第16位,位居中国零售业之首。

2 苏宁电器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2.1 苏宁电器经营方式的特点

2.1.1 产品专卖

产品专卖是指零售企业获的某个品牌或某个品牌的某些型号产品区域专卖权。产品专卖权在国产家电中运用的较多,厂商往往以专卖权所带来的高额利润为动因,换取商家对其产品的主推。专卖商品一般能保证15%的毛利,比一般商品高出2%至5%。于是家电零售商通常作用的方法就是拿出全部的人力、物力、财力主推荐某一品牌或某一品牌的某些型号,迅速提高其销售,短时间内增大厂家的回款额。

2.1.2 连锁的发展

家电零售业率先大力发展连锁。短短三年间,这些企业迅速崛起成为行业翘楚。总部直接对分部店铺的选址进货库存销售财务广告等各项事务进行管理。总部大量集中采购配送,不仅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进货成本,而且价格上可以争取更多的优惠。这种连锁经营的模式,使得这些家电零售商具有较大的市场竞争力。

2.1.3 价格优势

(1)低价的获得,大型家电零售商利用自己强大的销售网和销售能力向厂家大量包销或买断厂家的部分型号,获得厂家较低的进货价和额外利润,销量是最为重要的部分。

(2)低价的运用,大型零售商在获得这些低价资源后,往往只加了3%至4%的毛利,即向外抛售,这样宁可损失部分利润,也要迅速占领市场。

(3)低价的作用,商家利用低价冲击市场,首先提高销量,减轻库存压力,打击对手。其次低价容易吸引顾客,取得很好的广告效应。

2.2 苏宁电器成功经营背后存在的问题

随着家电连锁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连锁企业的发展。这其中有利润偏低和家电零售企业与上游供应商的矛盾激化,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管理的滞后。

管理人才的短缺,连锁经营这种模式在国外是经过多年的积累才逐步演变而来。而在国内很快就从百货业专卖店发展到连锁,经验较少,有较强连锁发展和经营的人才相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有很大的缺口。

管理制度陈旧,国内家电零售业大多起始于家族管理或高度集权式管理。这种管理方法在企业的起始和成长阶段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当企业发展到较大规模,销售额达到百亿水平的时候,就需要科学、规范的制度来管理企业。在这一方面国内企业暴露出的问题较多。2.2.3 管理工具的落后,据了解目前国内大型家电零售商采用的管理软件仅限于门店和配送中心定时传输送货信息。实时销售、实时库存量、实时利润状况远远未实现。

所以苏宁作为国内较大家电零售企业,发现了管理问题的严重性,早在2000年就实施了ERP系统,科学的管理巨大的企业。

2.3 苏宁电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

2.3.1 苏宁电器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

从这个图表看到苏宁电器在一直都在致力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1994年到2004年主要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建设,之所以苏宁选择了集中式ERP管理方案.是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1)集中式ERP系统实施容易,商品编码统一,各类信息账务高度统一,有利于合并报表,信息汇总

(2)系统安全性得到保证且成本低

(3)集中式方式除实现ERP信息系统集成外,还可实现办公系统(OA),人事考勤系统的集中管理

2.3.2 实施集成式ERP系统给苏宁电器带来的效益和帮助

这些系统的实施为苏宁建设连锁店提供了帮助,首先加强集中管理合理配置资源,通过数据信息的高度实时的集中,加强了总部对各予公司的有效控制管理,有效调配产品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其次,全国性集中式网络建立有效提高了集团对市场变化做出反映的速度。增强了集团决策分析能力集中式管理系统 为苏宁建立作战式的决策指挥系统打下了基础。

ERP系统互接带来的经济效益(按30家公司每年计算)人员节省费用900万元;销售年利润提高3000万元;物流、售后减少损失1200万元;管理费用减少300万元;实现了内部通讯电信每年节省费用100多万元。

2.3.3 企业信息化推进遇到的主要问题

作为拥有30家子公司的苏宁电器来说,信息化建设光在硬件投入上的资金就是很大的一笔支出,投入这么大的资金和人力,能不能有所回报,有多大回报,这些都是决策者十分关心的问题,而且在陈旧的和传统的业务模式推进新的系统和新的操作方式,也会使人一时间难以接受,这注定在推进信息化中会遇到很多问题:

资金不足。

员工抵制心理。

管理者观念、素质制约,信息化推行一定障碍。

制度冲突,信息化系统与企业原有体制存在较大冲突,重组与优化流程的难度较大。

机构障碍,信息化领导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不到位,部门之间缺乏配合。

人才不足,缺乏信息化专业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缺乏。

技术满足不了企业需求,软件供应商不能很好的贯彻企业流程。

企业管理模式,结构惯性阻碍。

多产业与多元化给IT规划带来的难度。

系统软件价格昂贵。

3 苏宁现今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和方向

3.1 苏宁现在注重IT系统深加工

苏宁希望通过建立电子商务平台与更灵活的ERP系统的结台来实现公司更加灵活的管理。实现在统购方式下总部与供应商的定单库。结算等实现在本地采购方式下;分公司与供应商的网上结算;实现总部和分公司的网上结算。实现B to C网上促销网上订购。完善现有供应链系统与上游厂家内部ERP系统统与供应商进行有效对接。

目前苏宁工与海尔、索尼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使厂家和商家在销售、库存结算相互透化.双方可以建立更稳固更长久的长靳台作伙伴关系。建立统一企业信息资源库.通过竞争情报系统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进而得到更准确的决策系统。

3.2 苏宁启动SAP/ERP 系统升级项目的原因

(1)作为国内零售企业中信息化应用的领先企业,苏宁电器早在2000年就率先上线实施了ERP系统,多年来该系统成为国内连锁业效仿的模本。

(2)随着苏宁连锁规模扩大,异地扩张增多,尤其是公司上市后计划管理要求的增强,公司决定尽快把公司运营和管理移植到国际大公司通用的管理平台上。

(3)该升级项目于2005年7月中旬正式启动,采用了SAP/ERP这一全球第一的ERP管理软件,以管理集成度高、流程控制严密著称。

(4)2006年4月11日,苏宁电器、德国SAP公司和IBM在南京苏宁总部联合宣布,苏宁电器SAP/ERP成功实施上线。该工程创下了全球零售业SAP实施规模最大、实施周期最短两项记录,并且在国内零售业处于绝对的领先!

3.3 苏宁公司已经实施的SAP模块

图2 正在实施和使用的SAP模块

3.4 SAP成功实施有助于苏宁实现三大管理的突破

(1)投资、业务、财务、服务、人事的一体化管理。以投入产出、成本利润为目标,以个人、部门、公司为核算单位,全面贯穿业务流程管理,把流程数据、流程控制和计划管理结合起来。

(2)实现跨公司的管理。连锁运营的核心价值在于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统一配送,过去由于政策的限制,认为造成连锁企业的独立注册,割裂运营,而SAP/ERP系统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3) 跨地区运营。随着连锁规模扩大,以及于外部环境相适应,总部功能需要拆分并在不同地区运作,以达到最佳效果。例如苏宁电器可以实现在北京采购、在上海结算、在南京服务等一系列战略调整的设想。

4 苏宁BtoC的IT业务的建设

4.1 苏宁家电BtoC与SAP系统对接

家电B2C的两个关节点,一是信息系统,一是实体物流操作过程。B2C业务是由网上订货来驱动后台,因此信息系统和物流如果能够达到同时对应和跟进,那就是最理想的状态。苏宁自身的信息系统建设也是稳扎稳打。经过05年改造和06年系统调整后,SAP系统和B2C对接,达到了网站的商品价格及动态随实体店面同步更新。更重要的是我们实现了业务的自动化。目前虽然有越来越多的家电零售商进入B2C领域,但这其中展示的网站居多,各个环节都是手动生成,唯有苏宁通过B2C与SAP系统对接,形成了“系统自动生成订单――导入线下―― 自动形成销售订单――手动物流配送”的自动化流程。

4.2 苏宁网上商城的独立运营

苏宁对B2C称得上是精耕细作,很多人认为苏宁之类的家电零售商上网开店,还只是作为线下的配合性业务。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苏宁的网上价格会比店面价格便宜10%一20%,使得一些用户在商场看好自己想要的电器后再到网上购买,这种消费群由线下到线上的流动,并未为苏宁带来新的收入来源。

这正是苏宁最不希望看到的,“我们希望把B2C做成一块独立的业务,而不仅仅是为了配合线下。我们所要吸引的是习惯于网上购物的人群,或者是那些因工作忙碌无暇逛商场的上班族,而不是因为便宜而进行网络购的消费者。为此,苏宁对B2C作了两方面的调整:

(1)加强网站设计的专业化,以吸引目标族群;

(2)在产品上动脑筋。由于习惯网上购物的人群大部分是年轻的白领,针对这部分人的消费习惯,苏宁网上商城的基本都是刚刚上市的新品或流行精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了线上和线下的服务;

电子商务对于家电零售商来说并非可有可无,也不应该被当作渠道的附属或者点缀去进行发展,以这样的思路经营电子商务是不会成功的,将来的市场是一个多元化的市场,以苏宁的谋兵布局来看,它的B2C做成独立的业务不是没有可能的。

4.3 [WTHZ]苏宁B2C业务需要改进的方面

苏宁对B2C业务十分重视,但要想使其成为与线下并行的独立业务,苏宁要做的工作还很多。要拓展网上业务,用户的培育事关重要,而用户体验无疑是提高用户活跃度和粘性的重要因素。

(1)如何消除网上购物顾客的疑虑。

进行网上购物的消费者对网上购买家电多持比较谨慎的态度,主要原因是家用电器大都价值不菲,网络上并不能直观地感受电器的特性,还是眼见为实更让人放心。针对这一问题,苏宁电器网上商城花巨资打造了3D展示板块,但是目前还只有少量的货品有三维展示,大部分商品只有一张展示图而已。这样的展示也有十分大的弊病,近年来,一些零售网站的网页越来越复杂,比如三维显示的新技术的加入,大大减慢了网页载入的速度,网页的稳定性也降低,难免会流失一定的用户。最直观的应该是视频展示,可以用摄像机把新品的展示录下来,在线播放,这样电器的色泽、大小、功能可以一览无余,用户也可以放心购买。而这恐怕正是苏宁B2C改善用户体验的当务之急。

(2)网上购物后退货问题的解决。

网上支付的安全性虽然得到了较高的保障,但退货仍是难题。按照苏宁的规定,除非有质量问题,否则不予退货,这也就意味着如果顾客仅是对电器的大小色泽不甚满意的话将无法退货。

(3)付款方式的多样性变化。

家电一般属于价值比较高的产品,而中国70%的用户习惯货到付款,如果付款方式不能改进,也将在很大程度上遏制用户网上购物的欲望。虽然苏宁希望线上线下所吸引的客户人群不同,但是随着实体店面的密度越来越大,对于消费人群的覆盖度大为增加。要想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那么如何提供更具“差异化”的服务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完善。虽然苏宁希望线上线下所吸引的客户人群不同,但是随着实体店面的密度越来越大,对于消费人群的覆盖度大为增加。要想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那么如何提供更具“差异化”的服务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完善。

5 结语

苏宁电器的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企业信息化越来越来系统化,信息化程度越来越来深,先从最简单的客户服务档案电子化到发展为各个不同的信息化系统,实行SAP/ERP系统集采购、库存、生产、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等为一体,最大限度的资源整合和提高效率,使得整个企业更加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受地域和时空限制,协调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矛盾目标,从而达到提高客户满意度、控制经营成本、缩短物料制造的供应时间、加速存活周转率、提高经营效率的目的,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从多方面拓展企业信息化,独立经营网上商城,使得销售渠道更加多元化,更能减少库存成本和产品的流动,不断创造利润,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罗鸿.ERP原理、实施、设计[M].北京: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崔本顺.由苏宁入津看家电连锁[J].中国经济信息,2003,(4).

[4]邱麦平.苏宁电器不断创新中提高单店效益分析研究[J].现代家电,2008,(08).

[5]许彩国.苏宁电器从粗犷化生存到精致化发展[J].市场营销导刊,2008,(03).

[6]Bettis R A,HittM A,The New Competitive Landscap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5,(16):7-19.

[7]Lee H L,So K,Tang C. The value of information sharing in a two- level supply chain[J].Management Science,2000,46(5):626-643.

篇3

0引言

信息化是企业变革的必然趋势,也是企业不断强大的基本条件。由此可见,企业信息化规划研究已经成为企业整体战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规划的实施是企业在当今社会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信息化规划建设,增强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组织协同和知识积累效应,提升业务运营效率,为企业的战略落地提供了很好的支持,也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随着信息化规划研究和实施的不断深入和扩展、各种业务模块的新增,由此产生的数据来源多头、业务流程变动等问题,对企业的信息化升级完善提出要求,使企业的信息化规划管理面临挑战。

1油田企业信息化规划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前期,是信息化技术应用在企业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时期,信息技术由数据处理(DP)过渡到管理信息系统(MIS),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世界发达国家IT信息技术已成为一些企业中的核心技术,信息化管理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企业战略管理层面。经过多年的发展,信息化的研究取得了众多的成果与阶段性胜利,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信息化发展方向及规划模型研究、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研究、信息化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企业信息化实施的评价研究及相关规划方法的研究等方面。相对于国外蓬勃发展的企业信息化研究,我国信息化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企业信息化的理论研究,研究工作也主要基于国外已有的研究理论进行总结提炼出来的。

2油田企业信息化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信息化虽然得到广泛应用,但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国内外都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国内的油田企业更是明显。

2.1对信息化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问题

国内油田企业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普及程度上存在差异化,在客观上对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带来了一定困难。近年来,由于中国石油建立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目标进程的推进,提高整体运营和效率水平的要求,逐步倒逼各单位提高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在转变生产发展方式、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方面的作用和价值,认识到信息化是缩短与国际石油公司差距的有效途径,在实际工作中充分考虑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法。

2.2信息化和业务有效结合的问题

信息化必须与业务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取得最大效益。但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业务与信息部门角度不同,很容易产生矛盾。一是相同的业务在不同地方、单位,甚至同单位不同业务人员之间的做法和需求是很不一样的。因此要做出全面、准确的业务需求分析,并把它们纳入信息系统建设之中,是很有挑战性的。二是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流程再造,必然给已熟悉原来业务流程的业务人员带来知识、技能、甚至岗位的挑战,给信息化造成阻力。三是信息系统建立后,随着业务发展、需求变化,要适时对信息系统进行调整。而信息系统的调整存在着“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调整工作量之大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

2.3信息化系统的集成和共享问题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信息化往往是伴随着业务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针对不同需求开发出不同的应用系统,有时一家公司的应用系统数量多达上千个。因为采用的技术和标准不同,这些系统之间要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是困难的。但对于一个公司来说,既要保护已有的信息资产,也要减少信息方面的重复劳动,提高数据的利用率和决策的科学性,必须对这些信息系统进行整合、集成。信息系统集成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很大,这是各油田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

2.4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问题

国际石油公司的信息化投入约为年销售收入的1%~1.5%,相比之下,中国石油的信息化投入严重不足。2010年中国石油信息化投入不到年销售收入的0.2%。除了建设投资之外,信息系统还需要投入运行维护费。目前这一做法在油田企业还未广泛实行,导致系统的运维升级无保障,长期下去会影响信息系统的正常使用,甚至引起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

2.5信息安全问题

随着信息系统集中度不断提高,业务对信息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大,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的安全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这个问题在国内外是共性的。但信息技术本身是西方发明的,而且西方仍处于技术水平领先地位,中国石油的信息系统基本都是引进国外的成熟软件,而且很多信息系统是由外国咨询公司帮助建设的,虽然我们在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最近的“棱镜门”事件提醒我们在这方面必须下更大的力气。

3油田企业信息化规划研究发展趋势

中国石油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世界水平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同时提出了建成“信息化中石油”的发展目标,其主要内涵和特征是:集中统一的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对业务的全面覆盖、高度集成;各项业务管理全部实现网上运行并持续优化;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经营管理协同高效、全程受控;劳动生产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资金使用效率大幅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围绕这一目标,中国石油下属各油田企业信息化规划研究中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按照“业务主导、全面覆盖、深度融合”的方针,完善信息化组织管理,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技术实施和应用能力,加快推进以三大标志性工程为重点的信息化项目建设,全面实施“十二五”信息技术总体规划。

篇4

当今世界飞速的国际互联网技术及,信息化浪潮汹涌澎湃。在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表现在开发、生产和市场上,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同样成为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内企业纷纷着手于企业信息化进程。但是,在企业信息化方面,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通过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信息化的对比分析,我们能发现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并从中出更好地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启示与经验。

1 什么是企业信息化?

这是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之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有不少企业信息化建设主管也将这个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一些接触电脑技术较迟的企业更是对这点表现得尤其困惑。此外,媒体和软件厂商对一些概念(如MRP、ERP、CRM等)的过多炒作更是让这些企业迷惑:搞信息化是否一定要上MRP、ERP呢?

并不是说,有一台电脑,建一个网站,有一个域名就是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最主要的问题是:信息技术能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解决企业什么样的问题?能否利用这些技术解决例如增加销售,扩展不同的销售渠道,降低成本,提供更好的客户服务改善企业的盈利率等等企业的基本问题,所以信息化实际上就是对企业内部及外部做一个深刻改造。如同以前的手工记账,现在可以用机可以很方便地去做,计算机不仅能很好地处理了内部客户的数据,还可以利用网络延长这个关系,从企业的内部开始它的供应商,或者是他的客户,它的下一层经销商,都可以得到有序的安排。

企业信息化从建设项目来看,信息化建设对不同业务类型的企业有着不同的内容。对生产制造而言,利用网络技术将生产制造的方方面面统管起来,提高工作效率,便可算得上是信息化了;对于渠道销售来说,信息化就意味着要将物流、库存和客户关系管理等业务内容在网络技术平台上实现最优化。从这点进一步深入,首先是要明确企业的主营业务、明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信息化就是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信息化建设过程来看,企业信息化并非仅仅是一两个项目(如MRP、ERP、CRM)上马即可实现。信息化将会是个漫长的过程,它如同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的过程一样,将企业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关于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的检验标准,金羚总经理潘皓炫做出了极好的回答:“有效便是成功”。

2 中美企业的信息化的发展及现状

2.1 美国企业信息的发展与现状

美国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是随着对In?鄄ternet技术的应用而不断的发展起来的。从最初20世纪70年代E-MAIL的基本普及到1995年以Web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系统,爆炸式地成长起来,为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奠定技术基础。 Internet和Intranet也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方式,一些基本的商业信息,已经是通过Internet和Intranet传递了。美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高速扩张。电子邮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着目前的信件,在一定程度上取代着目前的电话和传真;许多日常工作,尤其是情况信息的搜集,点击鼠标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免去了出差、长途电话、传真、邮寄等过去是必需要办的事。这些已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和效益。当然这只是美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的方面。这只是把信息技术当作一般技术来使用。真正的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企业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生产方式根本性转变的过程,是改变企业流程的过程、是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的根本问题在于通过高效技术手段辅助企业有效实施现代企业管理,企业信息化不等于计算机化、网络化。因此,要求企业的信息化必需从改造企业的内部流程做起,从而扩展到和外部的客户、供应商等的合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原因之一是信息技术及其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具体体现在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迅速普及。

目前,美国企业信息化已经开始进入EC( Electronic Commerce电子商务)阶段。EC是Internet最终的主要商业用途,是一个划的产物。若干年后的商业信息,主要就是通过Internet传递的,Internet即将成为商业信息社会的神经系统。

举一个企业信息化的例子:美国的思科公司是互联网设备和应用方案提供商,是一个非常地道的“传统企业”。但是,思科却把管理和运营成功地迁移到了互联网上。思科公司为其全部产品(路由器、交换机和其他网络互联设备)建立了虚拟的定货系统,这样只需要很少的现货产品。该公司建立虚拟定货系统之前,定购一个产品的过程十分复杂。通常,客户公司的一位工程师首先要了解客户需要的产品类型和配置,然后,这位工程师再把这些信息传送到其公司的采购部门,采购部门再通过电话、传真把定单传给CISCO公司。CISCO公司的客户服务管理员再把定单输入到CISCO公司的系统中。定单一旦通过系统认可,生产计划就会在24小时之内排定。目前,思科在全球范围内80%的订单通过网络来处理。如果通过传统的方式来下订单,出现错误就会拿回来,然后再重新发货。不仅自己和合作伙伴的成本上升,同时用户的满意程度还会下降。而通过互联网下订单,在提交时就会得到自动检查,保证了每一张订单都是正确的。合作伙伴和用户还可以在网络上跟踪订单的处理过程,这样,双方的成本都得到了控制,也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思科是电子商务的倡导者和成功的实践者,并从电子商务的应用中获益匪浅。通过成功应用电子商务,思科每年节省8亿美元的经营成本,使客户的满意度大幅上升。正是因为成功地应用了电子商务,思科获得了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在企业信息化的革命中,美国无疑走在了世界各国的前面。美国政府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美国政府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发展,在企业信息化的支持系统方面,美国是最早制定信息政策的国家。这可以集中体现在美国政府为促进“信息高速公路”而制定的政策:鼓励私人企业增加投资;促进并保护私人企业间的竞争;公众都有机会获得信息高速公路的服务,包括合理的价格;避免在信息拥有方面出现“贫富不均”现象;维护技术设计上的灵活。

美国的专家和学者们也在不断致力于信息技术和的开发及钻研,将信息作为活动的要素和经济运行的机制加以。他们还将大学化、企业大学化,通过积极的体制为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2.2 我国企业信息的发展与现状

发达国家已基本进入全面商务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就开始进行企业信息化改造,90年代出现了一些财务软件等,当时信息化还没有获得广泛的认知。但是,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却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企业无论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还是电子商务的认知度、参与程度等方面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在我国,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拥有电脑、打印机等基础的设备,但是其使用仍然停留在文字处理、电子报表和财务管理等基本信息和数据的处理上;企业对互联网的应用也大多是停留在网上查询、信息阶段。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下,因此现在也谈不上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流程,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了。在国内,目前几乎没有能够运用电子商务的企业。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也很多。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2.1 信息技术仍然比较落后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晚、起点低,信息技术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同时,缺乏对新技术的敏感,有些IT投资项目尚未结束,所用技术就已经过时的想象也存在。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2.2.2 企业实力不足

对于企业来讲,实现企业信息化是耗费资金、技术、人力、物力等等的一项浩大的工程。特别是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失败的例子屡见不鲜,因此也束缚了企业信息化的脚步。

2.2.3 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模糊

我国的多数企业认为,企业开展信息化就是购置信息化产品;认为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就是为了宣传产品、提高企业知名度的需要。只有很少的企业认为,企业信息化的真正使命是帮助企业降低生产、销售、运营成本,是以信息技术、技术为手段,提高企业经营和管理能力。认识不到位导致现有基础设备的应用水平低,参与电子商务的可能性就小。

2.2.4 有些企业信息化起步早、投入大、失败多,产生惧怕情绪

由于经济发展快,企业经营管理者思想活跃。因此,用信息化手段管理企业很早就成为一部分企业经营者的追求。在这种理念驱动下,部分企业很早就进行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尝试。但由于在当时环境下,信息化理论的不成熟和认识上的不足,出现盲目投入,从而导致投入大,收效小,从而产生“惧怕”推进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情绪。

2.2.5 企业信息系统不是太少,而是太多

数据分散,形同碎片,难以及时形成全面而高浓缩的商业智能,很多企业由此感到迷茫、困惑和失望。

3 从中美企业信息化比较中得到的启示

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基础。要进入高层次的信息化阶段,首先要搞好基础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对中美企业信息化的比较,我们可以从中借鉴美国信息化的经验,同时也对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启示。美国的企业信息化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逐步发展的,由于我国目前的信息化水平比较低,就目前的水平来说很难直接跨入电子商务阶段。因此,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基本实现企业的信息化。这包括:

(1)构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体系。利用现有的国家网络,构建起包含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各种专用的企业内部网络和通用的公众通信网络。同时,加快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信息装备的制造,软件开发与利用,各类信息系统的集成及信息服务。

(2)从管理体制、政策、规章制度、文化教育、道德观念等方面重视并规范信息化建设;不断的提高劳动者素质、国家的化水平。为信息化提供良好的、健全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和发展环境。提高人们对企业信息化的正确、清醒地认识。

(3)发挥政府的宏观规划与指导作用。企业信息化实施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发挥政府的宏观规划与指导作用。要加强政府有关部门间的相互协调,引导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

篇5

一、引言

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正在迅速而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改变着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生存和竞争环境。加入WTO之后,我国钢铁企业正直接地、全面地面对国际市场的全方位竞争。形势要求我们加快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及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管理方式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的优化和升级。推进钢铁企业信息化,是钢铁行业自身提高竞争力、适应新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内在需要,是钢铁企业适应国际环境、融入全球经济的战略选择。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新浪潮正在给中国钢铁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深刻变革。

二、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背景

从20世纪70年代起,国际先进钢铁业就开始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到九十年代,信息管理系统已成为企业运行不可缺的支柱。目前,电子商务的建设、信息系统的应用扩大到与客户、供应商之间的应用,甚至同业之间的应用整合。

目前,我国大部分钢铁企业实现了企业信息化在第一阶段的目标。钢铁行业的信息化发展在全国的工业领域里,处在了领先地位。钢铁企业一般都根据“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先后实施完成了ERP(Enterisd Resourcg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项目及产销资讯系统、资金管理系统、网络协同办公系统(OA)、资产设备管理系统(EAM)、人力资源(HR)、绩效管理系统、项目管理(PM)系统、物流运输管理系统、生产调度管理系统、制造执行系统(MES)及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等信息化项目,为规范内部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问题的提出

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引入管理流程并改造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促进管理创新;建立一个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融为一体的计算机支持的信息系统。这个信息系统作为支撑企业运营的信息平台和重要的管理手段。使管理更加透明、业务流程更加顺畅,业务活动更加高效。

但是,如何把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有效地连接起来,降低销售和采购成本,最终达到“管理高度集中、产销高度衔接、数据高度一致、信息高度安全”的目的,就需要钢铁企业制定适合自己企业本身情况的信息化战略规划方案。

四、钢铁企业信息化规划模型构建

1.企业信息化规划模型

根据钢铁企业的特点,结合企业信息化需求和发展趋势,特提出企业信息化规划模型,如图所示。

2.企业信息化规划模型说明

(1)设计思路:主要从安全性、拓展性和整合性三个方面考虑

①安全性:通过内部门户和外部门户的设立,严格区分内外部用户的登陆入口。用户通过外部门户访问,内部的分子公司通过内部门户访问系统。

②拓展性:从功能的设计上,兼顾内部用户和外部用户使用要求。不严格区分内外部用户的工作界面,通过完善的权限管理,控制内外部用户的使用深度。在业务发生调整或者外部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将目前部分内部的功能开放给外部用户使用。

③整合性:系统建立之初,就应把企业的整个营销体系,完整的纳入到同一个电子商务平台上。企业公司通过整体的电子商务平台对自身的用户的服务。一开始就实现了服务窗口统一,客户信息统一,平台管理统一。

(2)模型说明

企业信息化规划模型分为“四个层次”,至下而上分别是基础硬件及网络环境层、以ERP为主的内部信息化层、以供应链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应用层、公司宣传网站宣传层。

①基础硬件及网络环境层,是整个企业信息化规划模型的基础设施。包括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需的所有基于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和信息传输系统。

②内部信息化层,以企业资源计划(ERP)为主。它包括企业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制造执行系统(MES)、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以及决策支持系统等。

③电子商务应用层,以供应链为基础。这是目前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心。它主要包括供应商门户、招投标管理平台、客户电子订购系统、现货交易平台等。

供应商门户:外部供应商门户是企业供应商访问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入口。外部供应商门户起到了统一企业互联网形象,建立企业网上采购服务手段,屏蔽外部用户的非正常访问等作用。企业通过该供应商门户,同供应商进行网上业务协同,就采购业务要求进行协商、确认;供应商可通过网上申请注册、信息维护等,根据身份验证及相应权限,可及时了解企业的采购公告信息,并可查询货物到达、质量验收、合同付款等情况。

招投标管理平台:实现的功能有招标管理功能、投标管理功能、开标管理和统计分析。招标管理功能包括招标计划管理,招标项目管理。投标管理功能有项目投标人管理,标书购买费用登记,招标书答疑,投票书登记,截标管理等。开标管理包括评标专家管理,评标管理,合同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包括招标费用统计分析,招标项目分类统计。

客户电子订购系统:提供客户从互联网执行下单作业,下单作业分为使用型录下单或根据订购历史草约进行连续订购,并且提供充分信息提供客户及分公司查询下单的处理进展。客户如果对于所需的产品并未包含在型录之中,则可以利用「产品询问功能,将所需产品的规格填入Web的产品询问功能画面,进行询问作业,然后在询问接受之后正式执行订购下单。客户对于模糊或不清晰的订货需求,可先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发出预约,由客服中心根据客户所在地等情况,将客户需求反馈给相应的负责部门,对询单生产能力等加以确认,与客户之间交互讨论,询单最终可转化为订单。

现货交易系统:主要是面向外部用户的现货交易网上平台。提供注册会员从互联网上直接购买企业所的产品资源。交易方式分为现货挂牌交易、现货拍卖、现货投标三种方式,客户进入三种不同的卖场后按照相应规则进行交易活动,系统根据交易结果自动在后台生成相应的现货合同,然后按正常合同执行流程完成整个交易。现货交易和钢材配送信息化平台必须能提供灵活的交易模式,以满足客户不同需求,提升整个电子商务平台的潜在价值。

④企业宣传层:主要是体现企业文化、宣传企业形象和与国际社会快速信息沟通的企业门户网站。实现的功能有公司介绍、产品介绍、新闻、论坛等,以及提供电子商务网站、招投标网站、内部办公自动化(OA)等的链接。

五、信息化规划模型的意义

本模型的意义在于帮助我国钢铁企业构建一个安全的、信息共享的、可支撑企业业务运作的信息系统平台。通过实施市场分析、客户分析、财务分析、质量分析、绩效分析等,促进企业战略研究和决策支持的信息化;有效连接电子商务和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系统,降低销售和采购成本,最终实现管理高度集中、产销高度衔接、数据高度一致、信息高度安全。

参考文献:

[1]钢铁企业信息化及其技术发展[J].中国钢铁业,2004年9期

篇6

一、管理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Adrian M.Mc-Donough在1963年发表的《信息经济学与管理系统》(McGraw-Hill Book Companying.)一文中,从信息管理的角度探讨了如企业的信息供给、信息需求、信息管理的经济效益、与信息系统的经济环境等信息的经济现象。管理信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信息化,而企业信息的集成便是我们的代表技术——信息技术。这里所说的企业信息是指产生于企业实践并在企业中或企业之间交流传递的信息,如产品信息、价格信息、企业政策信息以及外部对企业有所作用的信息等。作为管理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信息技术和企业信息化是管理信息经济学探讨的重点内容。这是因为要体现企业信息的经济性,就要对其做出系统科学的效益评估,而评估的对象就是企业的信息系统或与之相关的信息技术产生的效益,这类领域主要集中在企业信息化领域。所以只有通过对信息技术以及其应用进行研究,才能使我们的企业在进行信息化时能从中确实感受到信息的经济性给企业带来的变化,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发挥出它的内在经济性和潜在生产力,并最终使信息技术服务于企业。管理信息经济学是在企业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这个课题是一个新的课题,但是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发展,我们也应当看到它的内在需求性。本书以信息技术这条主线贯穿始终,通过企业信息技术和其在企业内外部的应用这两个主要层面来展开论述。其中,企业内部包括企业信息的经济性分析、企业信息管理模型的建立、信息技术与企业业务流程重组、企业价值链重建等;企业外部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集成化供应链优化配置理论、电子商务信息经济学研究和信息技术等问题。

二、企业信息化投资价值与风险分析

研究企业信息化投资及其价值问题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是企业的经济规模、商业地位及运行能力等。NPV、ROI、回报期限和其他项目投资分析方法是用于企业信息化投资评价中来评价各项系统提案的传统方法。从企业信息经济学角度看来,某些应用系统安装集成后产生了包括现金流量、收益与企业的财务分析等企业信息化价值。而所谓价值,就是在企业信息化的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诸多积极作用的结合体。表面看来,企业用于引进新的信息系统所需的资金流出是负的,而学习新的技术且用于实际工作消耗的时间、新的生产工艺与传统生产技术的不适应也导致了企业工作模式的破坏等棘手问题。企业实施信息化效益分析中,关键要考虑的就是投资回报,当中包含了企业的现金收益外的“社会效益”问题。利用新的系统应用,各部门机构可重新定位更有价值的工作。引导着另一方进行投资或者价值流重组的原因则是企业的信息化投资中所体现出的价值及风险因素。用经济学的观点看来,价值与风险因素是企业在立项及实行企业信息化之前重点考虑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点:①投资回报(ROI):企业的经营手段都可以作为基本的依据;②战略匹配:企业建设工程是否匹配其相应的建设目标;③竞争性风险:评价体系成功率的降低,可能导致企业竞争下滑;④风险因素:拟建的系统可能没有实现预期值,导致企业的收益受到威胁;⑤组织风险: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管理意识。公司实施信息化可能带来的新的风险或者比原程度的风险有所增加,亦有可能导致企业组织结构进行大规模的重组。以上是风险中典型的因素。

三、企业全面信息管理战略投资评价

将技术手段应用到预期目标和项目类型上是对企业信息化评估非常可行的方法。企业利用经营发展目标及短期商业目标来限定信息化投入的范围,信息化投入的项目也可实现以下目的:①将信息化投入作为企业经营中的一个商业活动来发挥功效;②在提高销售业绩的同时又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核算;③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④推动其他企业信息化投资项目得到收益。

1.企业匹配目标的信息化项目。企业匹配目标的信息化项目投资分为以下几类:①必要投资,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投资;②提升销售业绩投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分销管理信息系统(DRP)等;③竞争边缘投资。企业办公自动化以及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等;④基础投资。企业内部网络搭建、网管中心设立、管理用计算机与专用计算机的资金投入等;⑤评估投资。企业要实施信息化建设之前,聘请专业评估机构对信息化资金投入的投入产出比率以及企业信息化的前景进行专业评估咨询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性投资。

通过图1可以看出,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初期就与企业所要求的经营目标相连接,这样就明确了企业的评估重点,此时就已步入了评价阶段。利用传统的金融投资评估方法可以对“有效的”信息化投资项目进行整体研究,相对于企业发展来说,信息化的投资效益短期是显而易见的,而有些则需要长期的运行才能确定其成效,而且长期的信息化项目运行是带有社会性附加值的。

2.信息化投资评估技术方法。企业信息化投资评估技术较为理想方法是“发展持续的方法”,目的是将企业信息化投资的效应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等综合起来考虑,是一种科学的、更加深远的信息化建设观点。①评估的时效性。企业信息化投资评估是与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可以是在项目建设初期进行,也可根据企业经营间歇期或企业规定的阶段实行。②决策环境。投资评估是依据当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背景决定的。在决策环境中还存在一定技术问题急需解决: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决策过程是否持续标准?企业信息化投资预期收益是否可计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产出相关数据是否被认为很关键?企业能不能承受高额的费用?③系统。所谓“系统”是企业的网络基础设备以及信息平台的集合,它是企业信息传递的载体。在企业信息化投资的评估中需要明确的问题是:“系统”在企业的管理经营过程中究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④组织。企业的经营状况稳定与否,企业信息化建设负责人能否作为真正的项目决策人,也是在企业信息化评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⑤因果关系。“系统”对于企业的经营是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是否使企业真正得到了一定的收益,则是因果关系所需要关注的问题。利用评估技术的特性与信息化投资评估的技术变量进行比较,再将这些技术变量分配到矩阵中,且将每种技术变量都分配到矩阵中的特定位置,图2所示变量趋向于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而非经济标准进行衡量。技术与原型、模仿与应用相协调是信息化投资评估方法的核心所在,其边界值通常是基于比率上的。

对于企业信息化投资的评估,重点是企业进行信息化投资后,企业的价值链增加的价值及企业的最大化利益,其次是节约企业的持续成本。这些需用相对应的技术矩阵进行实验,实现更有力的科学数据的支持。(如图3所示)

[注]ROI—投资回报率;MOMC—多目标,多标准;ROM—管理回报;P—报酬;EM—实验方法VA—价值分析;SES—芝麻;BV—边界价值;CBA—成本—收益分析;IE—信息经济

在矩阵中,传统的基于财务基础上的方法依然具有它们的适用性。在实践中,目标、项目类型和环境因素可能强烈地表明来自于一个象限的技术是最合适的。如果是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判定企业的信息化投资评估需要的不只是一种技术。通过分析表明,更常见的信息化投资评估是来自于几个象限的一系列技术才是最合适的。

参考文献:

[1]彭志忠.管理信息经济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2]谢康.国外信息经济学研究[J].科学决策,2000,(4):41-42.

篇7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6-0000-02

1 总则

企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能够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现在是信息化和专业化的时代,任何企业的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信息化管理的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带动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够对企业做到科学、有效地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办事效率水平以及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信息的采集、运用以及管理,企业的信息化的平台能够有效将企业的采购、制造、营销、管理、设计、生产、财务以及经营结合,共享信息资源的利用,同时会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企业的战略决策和目标。

2 企业信息化的平台开发流程

企业可以利用一般的台式机做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服务器,完成企业信息化的平台硬件建设,利用PowerDesigner的软件可以完成数据库的生产以及建模,(PowerDesigner就是一种对数据进行处理的工具,还能够制作概念数据模型、数据流程图以及物理数据模型等等,它可以和多个先进的软件配合进行优化速度和系统);利用动软代码的生成器可以完成程序的生成以及软件三层架构等等,两个辅助的软件可以相互结合,这样就能够降低信息化的平台开发难度;利用IIS的服务器企业的信息化平台,这样能够达到企业的局域网要求和需求;利用花生壳的动态的域名能够有效结合IIS的服务器软件来满足企业互联网的要求和需求。

3 企业信息化平台的具体实现过程

3.1 PowerDesigner的配置数据库

在庞大的数据库中,可以建立一个空的数据库,PowerDesigner能够做到数据库与数据库之间的连接,能够对数据库之间的连接起到辅助作用,也可以将PDM的物理数据的模型的数据库的脚本放入这个数据库当中,对数据可以直接实现配置,这样就能够减少人力资源的使用,减少使用的时间,也能够为人力资源建立数据提供方面,还能够同时降低数据库的开发难度,企业的信息化平台的开发人员的工作和责任也较为轻松,数据库与数据库之间的连接,放入数据库的脚本,以及生成数据量的图可以表示为:

3.2 实现PowerDesigner的数据库建模

根据实际情况企业的信息化平台的开发人员绘制出E——R图形,要对数据库要求的关系和实体进行确定,然后再利用PowerDesigner的软件绘制出CDM的概念数据模型,CDM的概念数据模型的基础上就可以产生PDM的物理数据模型。信息化平台的开发,PDM的物理数据模型可以反应数据库的关系图,而且仅仅PDM的物理数据的模型才能够生成数据库的脚本文件。

4 的三层体系架构生成

三层体系架构,在一般的意义上说是将整个应用的业务可以划分为:业务逻辑层、表现曾以及数据的访问层等等,而且区分层次是因为能够实现高内聚和低耦合的意识和思想。

4.1 业务的逻辑层

业务的逻辑层在信息化平台的开发建设中的位置是举足轻重的,而且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和意义,位置在表示层和数据的访问层之间,能够对数据的交换起到承上启下的意义和作用,业务的逻辑层对于数据的访问层来讲,它是起到调用者的作用;但是对于表示层来讲,它就成为被调用者。

4.2 表现层

信息化的平台开发建设的表现层,主要表示浏览器的方式——WEB,是处在最上层的位置,也就是最外层的位置上,而且靠近用户,对用户影响很大,主要是用来接收用户在网络上输入的数据和在网络上显示数据等等,可以为客户创造沟通的桥梁和交互式操作界面。

4.3 数据的访问层

信息化的平台开发的数据的访问层,它最关键的就是对原始的数据库操作层,也就是文本文件或者是数据库的存放数据形式,它是对数据进行操作,但不是对数据库进行操作,而它的主要的功能就是对表示层或者是业务的逻辑层提供数据方面的服务。

5 企业建立信息化平台的服务器

IIS是目前网络上最流行的服务器中的一种,能够提供强大的互联网的功能,对于一些小型的企业来讲,IIS具有实用性和经济型的优势和特点,因为小型的企业对网络的访问量并不是特别大,普通的IIS就能够满足访问量的需求。

为了便于服务器能够连接互联网,使企业的信息化的平台得以广泛地利用和运用,在服务器中引入花生壳的动态域名的软件,花生壳的动态域名的解析软件支持线路有ISDN、有限电视的网络、普通的电话线等等,但是无论获得的IP地址是静态还是动态,对于小企业来讲,信息化的平台的研究、开发和使用都是非常具有使用价值和意义的。

6 结束语

对信息化技术的软件和硬件的使用,企业能够自行建立信息化的平台,可以使用通过一些软件的辅助作用,减少建立信息化平台的难度,企业要全面开发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的人才,对企业的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一定定期进行改善和创新,不断适应企业的管理和发展,适应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企业信息化的平台建设能够有效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还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对企业的长久发展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影响,企业建立信息化的平台是非常必要的,全面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企业信息化作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企业协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在推动和实现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经营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诸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化产品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信息化产品供应商与用户间的信息不对称越来越严重。博弈中,用户的弱势地位越来越突显,致使企业信息化非理性因素增加,风险加大,信息化规划、实施和运行的效率与效能下降。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用户对咨询介入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然而,在现阶段,企业信息化咨询业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从信息化咨询服务市场规模上看,国内咨询业还很弱小,市场运作不够规范;从咨询的内容、效果和用户的满意度看,国内信息化咨询服务还属于低水平运作阶段,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制约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一、国内企业信息化咨询问题所在

1.信息化咨询市场发育不全

在我国,企业信息化咨询市场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开始孕育,并在近几年呈现增长态势,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同时伴随而来的,是企业信息化咨询市场的不规范和发育不全也日益突显。缺少运营规则是制约信息化咨询行业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信息化咨询究竟是属于商业服务业还是属于信息服务业,国家工商部门尚没有明确界定;国家统计系统也没有建立一套准确的、完整的统计指标体系;新闻媒体对咨询业的报道也含糊不清。以上这些因素使得信息化咨询业至今没有自己的行业组织,没有自己的运营规则,没有共同遵守的价值观与职业操守。也正是由于整个行业没有运营规则,企业的利益缺乏有效的保障,同样企业也缺乏责任约束与道德约束。在这种情况之下,市场进入缺乏准入机制,信息化咨询顾问没有权威、规范的职业资格要求,投机行为、短期行为和恶性竞争时有发生。许多咨询公司的服务不规范,缺乏专业理论和经验基础,没有成型的咨询体系,没有咨询案例数据库,动态信息源不够,不能为用户企业提供严谨、详实、规范的文体表达,导致信息化咨询企业缺乏企业品牌,缺乏核心竞争力,这样就使咨询企业难以持续发展。

2.第三方咨询缺位和咨询的主体异化

按照企业信息化咨询服务提供商主体的不同,可以将企业信息化咨询市场进一步分为三类:(1)系统集成、信息化产品和解决方案供应商自己提供咨询服务的市场;(2)与系统集成、信息化产品和解决方案供应商结成销售关系的咨询公司提供咨询服务的市场;(3)第三方咨询服务的市场。

目前,前两个细分市场仍占压倒性的优势和市场份额,并存在很多问题。在第一个市场上,用户企业与信息化提供商是直接的甲方乙方关系,由于缺乏第三方,双方利益冲突常常出现且无法调停,在没有第三方帮助沟通、调解的情况下,因双方常常对项目是否完工、成功与否等问题认识不同而产生纠纷,也可能使乙方套牢在一个项目中难以自拔。

在第二个市场上,表面看,信息化提供商与咨询服务商优势互补,携手为甲方服务。但是,由于咨询服务商实际上是信息化提供商的商,利益驱动决定了他们共同作为乙方与甲方的合作关系,第一个市场的弊病仍然是不可避免的。这不仅仍然使用户企业得不到优质、诚信的咨询服务,也不利于我国整个企业信息化咨询市场的健康发展,最终将反过来影响信息化提供商与咨询服务商自身的发展。

在第三个市场上,存在着学院派咨询和咨询公司自主提供中立、第三方咨询服务两种形式。学院派咨询服务,最明显的优势是理论和思想的沉淀。但问题也比较突出:一是咨询方案尽管很系统,但缺乏有效的操作性;二是缺少真正咨询公司必备的组织体系和人力体系。

我国的第三方咨询公司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和国外的大型咨询公司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咨询公司缺乏具有多学科知识融合背景的咨询专家,缺乏企业信息化及企业管理理论和经验基础,咨询服务不规范,缺乏成功案例积累,没有咨询案例数据库,缺乏企业品牌,本土优势仅局限于中低端业务上等。总之,是缺乏核心竞争力。另外,具有强大实力的公司较少,大多数都是以政府信息部门或企业管理协会为依托而成立的公司,主要是国有或集体性质的企业,注册资本大约30万元人民币。目前,中国的民营咨询企业发展很快,但他们的力量较弱,注册资本一般为10万元人民币,多属于初创型,短期内还很难形成规模,这些第三方咨询企业还主要采用合伙制经营,靠咨询“精英”队伍扩大来不断发展,这样不易形成产业规模,也难以成为上市公司从而进入资本市场运作,制约了咨询企业的壮大发展。目前的企业信息化咨询市场仍由系统集成、软件和解决方案供应商自己提供咨询服务和与系统集成、软件和解决方案供应商结成销售关系的咨询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占压倒性的优势和市场份额,第三方咨询还难以向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不能发挥主导作用。第三方咨询缺位或不能发挥主导作用是一种市场发育不全的表现,会给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3.咨询服务低水平运作

目前在我国,信息化咨询介入仍处于低水平运作阶段,很难实现高质量和高效率的全程信息化咨询服务。咨询公司的服务不规范。没有成型的咨询体系,没有咨询案例数据库,并且动态信息资源不够,不能向用户提供严谨、详实、规范的表达信息。咨询需求方明显的感觉就是产品没有档次。在咨询过程之中双方的不信任和在时间、费用、咨询目标等方面的背离,使得咨询的成功性大大的降低。在信息化建设中如何选择咨询服务、咨询什么内容已成为困扰用户企业的又一难题。

另外,企业信息化咨询业务大部分还仅限于管理信息化咨询这一局部咨询服务范围。虽然,管理信息化咨询是对企业管理进行一次全方位的系统改造,主要涉及企业管理模式设计、业务流程重组、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设计与管理软件系统的实施应用,最后还要帮助企业利用信息建立绩效分析与监控体系等等,但这些还不是企业信息化的全部。国内专门从事管理信息化咨询业务的公司还不够多,大部分是管理咨询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中的管理咨询部在从事这方面业务,他们是中国管理咨询业的主力。这些咨询公司为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但是由于专业背景的制约,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造成市场空间狭窄,且只限于国内中低端服务,难以满足用户不断怎成增长的需求。

一些企业信息化咨询公司对企业信息化含义理解以偏盖全,尤其是一些由管理咨询业务转而作企业信息化咨询业务的公司、顾问或软件商往往夸大管理信息化的作用,甚至把管理信息化说成企业信息化的全部,制定的企业信息化规划不是服从于企业的目标,反而过于强调信息化给企业管理带来的变革,要求企业的目标屈从于信息化目标;一些咨询公司理论脱离实际,新名词、新概念一大堆,却不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架构、基础数据建设;一些咨询公司为了眼前的利益,承接不能完成的咨询项目,匆忙组成临时项目组,项目管理不完善,质量监控不到位,咨询周期又短,咨询结果难以令人满意;还有一些企业信息化咨询公司,各方面作得都挺规范,也很到位,但对咨询资源缺乏有效积累,对用户缺乏说服力,令用户疑心重重,也难以让用户信服。

由于本土多数企业信息化咨询限于有限的经验积淀,尚没有形成与国际大咨询公司相抗衡的实力,造成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信息化咨询业务集中在中低端。这也与我们许多本土企业信息化咨询企业自身的定位策略有关。本土咨询公司将自己定位为中低端业务上生存的小公司,考虑到咨询公司很大的经营成本都在人力资源的成本上,很多公司在规模扩张上十分谨慎,研究人员和咨询顾问较少,业务承接和拓展能力较弱,缺少高端及海外企业信息化咨询市场开拓魄力和能力。

4.缺乏对咨询介入绩效度量

由于咨询服务所提供的是一种无形、动态的知识产品,而用户支付的咨询费用则是有形的、静态的。而咨询介入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缺乏度量手段,使人们对信息化咨询介入的价值产生疑惑。用户寻找高质量的信息化咨询服务的主要目的是减少企业信息化项目的风险和降低投资成本,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效率和效能。这是信息化咨询介入的价值体现。信息化咨询服务的质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决定:(1)信息化项目风险降低,对信息化项目绩效影响;(2)信息系统本身质量,与企业切合度和对外接口(3)知识转移。

信息化项目风险是否降低直接决定了咨询介入是否有效;对信息化项目绩效影响则涉及到如何度量信息化规划、实施、应用与利用,计算并解释财务赢利指标,度量和报告咨询介入的非财务性收益。信息系统本身质量,与企业切合度和对外接口说明了咨询活动是否正确实施。知识转移是要看用户学到了什么。在不规范的市场运作下,加上信息不对称,又缺乏度量依据,信息化咨询介入的质量如雾里看花,不仅用户说不请,咨询方也难以解释清楚。增加了用户对咨询介入效果的困惑和不信任。

服务效率也难以指标量化和测定。在信息化咨询服务中,一个方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为企业所利用其实不仅企业没法把握,就连咨询公司也模棱两可。其根本原因不仅在于服务时间不充分,更在于服务者和客户之间的知识领域差异和信息不对称。

5.企业信息化用户对咨询介入缺乏正确认识

总体来看,虽然用户企业绝大部分已意识到企业信息化的实施需要咨询介入,但重视程度仍然不足,或对咨询介入心存疑虑。用户企业对咨询介入的价值认识不清,往往认为咨询介入会增加信息化项目的投入,千方百计压缩咨询费开支。一般,国际上信息化询费支出占信息化项目总投资的比例大体在三分之一左右,而我国信息化询费支出占信息化项目总投资的比例却远远低于这个数字。

6.信息化咨询人才匮乏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多学科知识融合的领域,对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要求很高。目前,造成信息化咨询服务低水平运作的关键原因就是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信息化咨询人才极度匮乏,这也是困扰信息化咨询服务商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多学科领域、多专业融合背景下的信息化咨询人才应具有工业工程、企业和工商管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专业知识。这类人才应该是技术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要有一定的企业管理实践和项目管理经验,他们应该熟悉企业内部业务和流程,了解用户企业所从事领域的技术和工艺发展特点,能站在全局的角度结合企业特点审视企业信息化,能将息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紧密结合,能将息技术技术和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相结合。企业信息化咨询缺少的是高端的复合型人才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的专业教育复合而成的一种人才,在掌握至少两个专业领域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使不同的专业知识有机地相互渗透、互补、衔接而达到融合,实现互为所用。这样的人才才是复合型人才,也正是企业信息化咨询希缺的高层次人才。

二、对策和建议

规范信息化咨询市场,完善相应的法规制度,引导企业信息化咨询市场沿着健康轨道发育成长,大力培育第三方咨询市场,促进其良性发育。

建立行业准入制度(机制),适当提高进入门槛,建立和完善企业信息化咨询顾问职业资格制度。

开展信息化咨询介入绩效度量研究,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咨询介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信息化咨询质量评估和监管机制。

篇9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046-01

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进一步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这使得传统管理方式和手段难以适应企业全球市场竞争和国际化经营的需要。因此,广大企业必须与时俱进,加大研究和探索力度,建立起富有自身特色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战略体系,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内涵和作用

企业信息化管理(EIM)主要指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便作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以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ERP、OA、CRM、电子商务等等都已经成为企业在管理信息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应用系统。在这其中,ERP正在向高度整合的全程管理信息化迈进。当前,国内企业如何更大程度参与国际化市场竞争,怎样摆脱繁复的组织架构,打造最优价值网络成为困扰已久的问题。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精髓是信息集成,其核心要素是数据平台的建设和数据的深度挖掘,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把企业的设计、采购、生产、制造、财务、营销、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集成起来,共享信息和资源,有效地支撑企业的决策系统,达到降低库存、扩展销售规模、提高生产效能、提高产品质量、快速应变的目的,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信息化条件下,传统的利用企业员工的眼、手或仪器测量获取信息的方式改变了,自动化的传感设备可以帮助员工自动获取数据信息,而且准确性高。由于借助了计算机和网络的便捷,可以使信息处理和传递的速度加快,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而且企业管理者足不出户,就能够通过电脑对企业资金调动、人员配置等作出迅速安排,同时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可以充分掌握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上的大量信息,以便企业管理者作出及时、正确的决策。

二、我国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为了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广大企业管理者都在努力探索和建立自己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模式和体系,有些企业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然而由于实施信息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不可能一触而就,有些存在问题的地方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完善。我国企业在加强信息化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企业管理者主观上对信息化管理不够重视 部分企业管理者保守的认为信息化对企业经营和发展作用不大,传统的方式照样能搞好企业。而有些人则认为只要采用信息技术就能够给企业带来较高效益,在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初期,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加上看到企业信息化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就对信息化丧失信心,只是盲目随潮流,人云亦云,盲目跟风。

2.网络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无法得到充分应用 目前,网络技术已经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我国的许多大城市都已经建立起了大量的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得到了广泛普及。然而,经过仔细分析,我们发现部分企业利用网络来提升信息化管理的活动还停留在低层次上,只进行简单的邮箱收发,不能够充分利用和挖掘网络上的资源来开展商务活动。有的个别企业虽然有自己的网站,由于不够重视,网站内容得不到及时更新,内容陈旧,企业网站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3.信息技术条件落后,无法适应企业发展需求 进入新的时期,我国高校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出了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从而为企业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力支持。而且由于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和信息技术产品的不断出现,为企业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比较先进的技术条件。但是我们能够看到先进的信息技术大部分不是我们自产和研发的,多数是从国外引进的,而且我们在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生产方面能力远远不足。

4.企业信息化管理投资不足 虽然我国的许多大中型企业都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加大了投资力度和规模,但是整体上看,还有好多企业在投资力度上远远不够。尤其是众多的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他们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上的投资相对比较少,甚至没有。

三、企业加强信息化管理战略的措施

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全球化、企业面向国际国内大市场的需要,是适应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化的需要,是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效率、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1.加大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领导 适应时展的需要,广大企业必须转变经营策略,对实施企业信息化管理战略所需的高级管理人才和骨干力量进行深层次的培养,把对信息人才的培养做为企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企业可以结合实际,通过信息技术培养、竞赛、交流等多种途径来加强信息化人才的管理和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企业管理者或领导者要给予信息化管理战略足够的重视,以身作则,要深入工作实际,掌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进展情况,并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能够正常进行。

篇10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传统内部控制理论面临着新的挑战,内部控制逐渐从过去的以人为基础的控制转变成以人和信息系统共同为基础的控制。这也使得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问题成为了国内外重点关注的焦点。国内外学者在企业信息化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方面曾做过大量的研究。例如,Watson(2009)、ChanLi等(2012)、CaterLemuria等(2012)用企业样本数据,以内部控制目标作为标准来研究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舟山宜宏(2009)、骆良彬等(2008)学者以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五要素所发生的变化为切入点,分析了信息化对内部控制各要素产生的影响。与理论分析相比,通过定量研究可以更加直观地说明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程度的影响、以及关键因素有哪些。本文通过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利用多元回归模型检验企业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影响,使企业能够正确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并且,通过对信息化对内部控制过程的影响分析,为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二、实证研究

(一)研究假设

根据契约经济学的理论,通过降低交易过程的复杂程度、减少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降低信息不对称和减少小额契约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可以提高效率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信息技术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的渗透,能够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进而提升企业绩效。基于此,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即:假设一: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越高,内部控制的经营效率和效果目标的实现程度越好。信息技术能够使信息传递更加透明,既有效减少了信息不对称,也降低了因人为干预导致数据被篡改的可能,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基于此,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设,即:假设二: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越高,内部控制的财务报告可靠性目标的实现程度越好。根据控制论的观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通常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内部人控制。第二个层次是指经理层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组织程序。内部控制的两个层次在信息系统中都能实现,因为信息系统本身就有着明确的权责划分和授权体系。基于此,本文提出第三个假设,即:假设三: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越高,内部控制的合法合规目标实现程度越好。

(二)样本选择

本文以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公布的信息化标杆企业21家、中国行业信息化评选大会评出的中国行业信息化示范企业78家(仅选择标杆企业和示范企业中的上市公司)以及上证100指数成分股企业为样本。(样本数据略)

(三)研究设计

1.解释变量信息化标杆企业能够代表企业信息化的最高水平,对于标杆企业将其信息化水平分值定为3;对于示范性企业,其信息化水平通常要高于一般企业,而又没有达到标杆企业的水平,将其信息化水平分值定为2;对于上证成分股企业将其信息化水平分值定为1。2.被解释变量借鉴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课题组提出的内部控制指数体系。对于经营效率和效果目标,采用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三个指标来衡量。对于财务报告可靠性目标的衡量,采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赋值为1,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赋值为0。经营合法合规目标的衡量主要依据媒体披露的信息,未受到行政处罚或公开谴责的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3.控制变量考虑到规模经济效应,将企业规模作为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净利率的控制变量。根据资本结构理论,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时,将面临较高的债务负担,并导致债务成本和股权成本上升,而成本的上升又会对企业业绩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将资本结构作为控制变量之一。资产流动性的好坏会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将资产流动性列为控制变量之一。销售成本率能克服由于行业不同、企业规模不同造成的净利润之间缺乏可比性的不足,将销售成本率作为销售净利润的控制变量。股权结构会影响企业行为,股权过分集中有可能产生大股东凌驾于公司制度之上的风险,将股权结构列为控制变量。不同的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是不同的,而风险的大小会影响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因此将Beta值作为审计意见的控制变量。

(四)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使用统计软件SPSS22.0的多元回归分析模块,对模型一到模型五进行参数估计并且回归模型检验,检验结果如下:净资产收益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模型不可能将所有因素涵盖其中,仅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因素,本文认为R2达到0.63足以解释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从表2中模型一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信息化对净资产收益率在5%的水平上是显著的,而且回归方向为正,说明企业信息化水平越高,信息化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效果越好。同理,销售净利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选取的有代表性因素,R2达到0.67可以解释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从表2中模型二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信息化对销售净利率在5%的水平上是显著的,回归系数为正值,这说明企业信息化水平越高,销售净利率水平越高。同样,模型三参数估计的结论,信息化对应收账款周转率在5%的水平上显著且回归方向为正,说明企业信息化水平越高,应收账款周转率越好。从模型一到模型三的回归分析结果中看以看出,信息化对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在5%的水平上是显著的,而且回归方向均为正,证明了企业信息化水平越高,内部控制对于经营效率和效果目标的保证程度越好,假设一得到验证。表2中模型四可以看出,信息化对审计意见的回归结果并不显著,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一方面是由于样本的选择及样本规模导致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到审计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还不够,这一客观条件的影响无法消除。受客观环境的影响,从公司内部角度来讲,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够完善,从外部来讲,监管环境不完善,就导致了部分公司存在违法违规行为而监管机构无法发现其违法违规行为。因此,模型五的R2达到0.53足以解释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模型五说明企业信息化水平越高,企业经营管理的规范性越好,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可能性越小。

三、结语

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对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综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果,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越高对于实现内部控制的经营效率和效果目标的保证程度越好。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信息传递更加快速,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增加了企业效益,这一结论通过实证分析的结果得到了验证。第二,企业信息化水平越高对内部控制的合法合规目标的保证程度越好。信息技术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的渗透影响,提高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减少差错和舞弊的可能性,并通过信息系统的实时监控,降低了企业经营管理违规的可能性。综上所述,虽然信息化水平与审计意见之间关系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并不理想,但这主要是由于客观环境导致的,从总体上来说,信息化能够促使企业内部控制目标更好的实现,并且信息化水平越高对内部控制实施有效性的促进作用越明显。

参考文献:

篇11

前言: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深入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的环境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企业中的产品随之也产生了新的问题。由于不同系统软件产生的某些信息的互通性相对较差,因此查找其正确的数据则变得越来越难。所以,产品信息的管理已经成为其提高生产效率的最为关键性问题。而进一步寻找到企业的合理发展途径也是其企业发展管理的核心问题。

一、企业信息化的特点

(一)企业的管理与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不同的企业和不同的行业会有不同的人才与不同的技术随之而来。每一个企业的领导者都会将创新列为其重要的显现结果。对于管理来说,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管理方法与经验,但是其管理的结果却是千差万别的。

(二)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

一个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实施是要经过一个复杂的组织与管理变革的过程。只有通过大量的员工参与才能使员工进一步了解并且明白企业的改革,进而鼓励员工经常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想法来促进其变革的进程。若想使得员工全部都参加变革,管理员则需积极调动并且尽快深入到信息管理中来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绩效。

(三)全球化的企业战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如今信息技术也发展迅猛。随着其发展的目标越来越清晰,传统的时空观念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相对来说,企业的竞争已经不会再是单一的某个区域内部而是已然扩展并进入到全球化的舞台当中。企业战略目标的全球化与企业文化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是建立在全球范围之内的资源配置以及寻找市场与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基础之上的。

二、企业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发展过快导致信息化变动频繁

在企业发展中,某企业发展过快将导致其信息化的需求量变动过于频繁。然而,对于业务发展过快的中小企业来说,整个业务发展情况会倾向于“朝令夕改”方向。而其信息化的需求刚刚出现不久,甚至还未得到任何的推广便会原来的需求而得到进一步升华。

(二)企业信息化人才的缺乏

对于各中小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人力,最缺乏的就是人才。因为在某些正在发展的中小企业内部,其对于吸纳人才并没有准确的方法。因此无法更好的且过多的吸引信息化专业的人才。

(三)企业不规范的业务

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的中小企业,由于其业务没有较严肃的规定。因此其内部的分工便较为松散毫无规矩可言。对于企业内部业务的不规范性则导致了其信息化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而相对于其模式而言,一些信息化基础并不是很好的企业,则相对于其他的企业来说更具有挑战性。

(四)在信息化方面企业的投入资金压力过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代中小企业的关键则在于发展。由于各大企业中的竞争压力过大,则导致企业将有限的资金全部投入在市场研发方面。为此,信息化则常常处于一种“零投入”初始状态。

三、解决企业信息化的基本途径

(一)规划信息化建设

无论在何种简单与复杂的系统下,每个系统中都会存在着“快波”和“慢波”两个影响因子。在这其中,“快波”的作用时间短但是其效果大;相反的,“慢波”则是作用的时间长却作用的效果不是很明显 。然而,在这复杂的系统过程中,这两种因子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信息化管理的建设过程中,还应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其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做一次完整的规划。如此一来,便可以使得企业在完整的信息化管理当中去实现信息的快速有效收集。以此来为企业的发展规划提供更加有利的信息。

(二)应加大力度培养信息化管理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企业的内部员工应该加大力度挖掘并进行培养。应该使得企业内部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熟悉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模式,可以使其尽快的加入到信息化管理中来。而且,应该在不同时期对一些不同的员工进行不同程度的培训。同时应该强调培养员工的创新思想,使员工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并完成其创新生产。然后便要加强对企业外部的人才的吸入。因为随着企业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其需求会随着社会的改变而不断提高。如此一来,企业如果在再内部人员还无法满足的情况下便要将企业外部的人员吸纳进来,以此借助外来人才的才能来提升企业内部人才的自身工作能力。最后便应该加强合理的企业考核制,以便更好的留住人才而帮助公司服务,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利益。

(三)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对于各企业来说是一项重要工具和手段。而中小企业的首选则是财务管理,没有财务管理就无法推进其企业的信息化工作的推进。而现代企业中,首先会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进行企业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其次会建立起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并以财务管理为核心。最后则是积极地向企业的业务与财务的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在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当中,应自觉处理好引进以及自主开发之间的关系才是整个企业的关键所在。

(四)在信息化方面进行其扩展性原则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属于一个长期的缓慢过程。也可以是经过不断优化以及改进并逐步完善的一个过程。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其信息化的建设应该尽量考虑到扩展性的问题。其中,在硬件、软件等各种系统的建设中都应该更加注意到企业今后的发展需求,进而才能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加有序的进行。

结束语:就目前来看,大部分企业的很多活动都不会脱离信息的支持而独立存在。因为在各个企业中,信息系统已经逐渐成为了其企业管理的重要辅助。而这种辅助工具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信息管理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且可以增加社会的市场竞争力。如此一来,便可以为企业的长久发展做出一份贡献并赢得一份光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