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师音乐专业

高师音乐专业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10 06:37:5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师音乐专业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师音乐专业

篇1

高等师范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教师教育的核心力量,既担负着培养高等教育专业化的人才,又要承担为基础教育储备大量合格师资的重任,因而高等师范教育是师资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音乐专业学生在高师教育教学中则显得更加特殊,主要是由其专业特性决定的,这要求高师音乐专业学生要具备师范和音乐双重专业特征,同时又要能够将两者加以整合,最终成为合格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

一、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社会需求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现在是大众教育的时代,社会对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要求同其他本科学校毕业的学生有着相同的标准,从社会的角度看,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是普通的劳动者,同样应具有和普通大学生一样的综合素质及思想道德、人文素质修养等。而用人单位的重视程度要按照四个等级划分音乐师范生职业素质——非常重视、比较重视、不太重视和不重视。在现实当中,用人单位都表示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必须品德优良,有一定人文素质修养等,同时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地方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认为,中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一个要素依旧是有优良的品行,然后是较强的沟通能力,最后才是一定的专业水平。因而,高师音乐专业学生首先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之后才是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

另一方面,很多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思想认识总是停留在自认为是多么出类拔萃的演奏人才的阶段,没有把自己的专业放在“师范”的大前提下进行把握,没有认清自己是非表演专业人才,综合能力较差。当然,这和他们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演奏专业技巧训练上有着很大关系。重视音乐技艺,轻视教师教育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是常见现象。

二、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应强化职业素养

首先,在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大学教育当中要始终贯穿素质教育。就业难等问题的出现,使高校职业指导得到了很大发展并开设了就业指导中心。即使这样也存在着重就业和轻就业指导、重毕业前指导和轻全程指导等一些问题。所以职业素质教育在体系的构建上要全程化职业指导。全体教师和学生要一起参与,所有的大学教师都会成为大学生的指导者,为职业指导营造良好的氛围。这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会有一定难度,一些教师不能正确了解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不能对学生在理念和方法上有所指导。在实际当中,音乐专业学生对教师的感情和普通毕业生相比是更为浓厚的,在这种感情的作用下,高师音乐专业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当中显得尤为重要。要将课程进行优化,针对课程内容进行一些调整,增加对学生专业和自身修养有帮助的课程,如艺术心理学、大学语文、中国历史等。人文素质教育和知识的传授是不同的,自身修养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靠学生自身的勤奋和外界的影响。可以将音乐生的专业特点和优势发挥出来,丰富校园生活,举办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浓重的人文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其次,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应专业定位准确,同时发展个性化成才道路。职业素养在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岗位中的要求是不同的,同样的培养方式,培养出的人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状态也是不同的。所以,有效的培养是建立在个性化培养基础上的。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定位首先是一名教师,其次是一名音乐教师,必须既是音乐专业人才,又具备教师基本素养。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素质培养一定要个性化,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成长路线。一方面能够和音乐课程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和师范专业必备素养的培训紧密结合,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会被社会接纳与认可。

高师音乐专业学生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从普通艺术教育工作者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学习、去工作、去接受社会的考验。把个人的成长和祖国的发展、社会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在社会大环境当中接受检验,在学习和实践的不断往复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和差距,不断努力提升文化修养和职业素养,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注:本文为2012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强化高师音乐专业学生职业素养以适应社会需求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B025)

参考文献:

[1]侯书锁,白志文.顺应需求变化 注重综合素质培养——谈高师音乐教育的处变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9(9).

[2]周竞竞.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23).

篇2

大学生肩负着民族振兴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任,因此,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好坏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历史经验早已证明,音乐环境的熏陶对于中学生优秀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全面推进素质的规定虽然要在出台,但是实际执行中依然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目前我国的高校教师都是通过高考进入高校工作的,而高考依然是应试教育的考试模式,因此如何既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同时又能适应当今不断变化的形势政策,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认识没有到位:

师范院校是教师培养和成长的根据地和摇篮,在全面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师范院校前进的步伐应领先于普教院校。只有素质性的教师,才能进一步培养出能力突出的学生。所以,师范教育应该紧跟时代步伐,更新培养模式,由原先的注重专业教育转移到重视素质教育。

(二)师资培养力度不够:

应尽可能地多给师范教师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促进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培养和建设出一支强有力且合格的师范院校师资队伍是培养出优秀中小学教师的高师专业教师多一些的培养和进修基于,不断地深入挖掘工作动力和发展潜力,培养出一支合格同时优秀的师范教师队伍,这样才能进而培养出优秀的中小学教师。

(三)不断地深化与完善课程改革:

就目前而言,高师教育依然在不同程度受到应试教育的限制,出发点还是让学生取得应试考试上成绩,没有从学生的内心需求出发,关注学生的爱好和兴趣点,理论课程占据着大多数,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比较少。

二、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应热爱音乐教育事业

音乐教师的第一要求必须是发自内心地热爱音乐事业,客观来说,音乐教学事业是一笔投入与回报并不成正比的事业,因此,高师学生必须要明确该职业的性质所在,同时时刻以一名优秀的教师来严格地要求自己。音乐教师首先要热爱音乐,只有自己热爱音乐,才能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体会传递给每一位受教育的学生,只有让每个学生从内心真正的热爱音乐,从内心情感中与音乐发生共鸣,才能使得自己进入到音乐领域中属于自己的角色。另一方面,作为音乐教师而言,也应当将每一分热爱给予自己的学生,重视每位学生的个性与发展,因材施教,施教者与受教者产生化学作用,只有这样,音乐教师才能指引学生的正确成长与健康发展,使得音乐不断地发挥出陶冶情操的有效作用。

三、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应具备丰富的文化修养和内涵

长期以后我国的音乐教育陷入到一个误区当中,既过度重视学生音乐技能上的培养,而忽视了音乐教育所包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深刻内涵,这在高师的高考招生考试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比如过度注重音乐技巧考试,而普遍对学生的文化课分数要求偏低,这就造成学生在入学之后对文化课。学习重视程度不够。此外,我国很多高师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于学生文化课程的培养,因此,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普遍存在着人文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四、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应具备扎实的音乐专业知识技能

当前我国的音乐基础教育模式。通常是由某一名音乐老师来进行某个班级或某个年纪的音乐课程。这种音乐教育模式必然要求该教师成为在音乐领域的“全能选手”,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音乐基础性理论,同时也要有声乐键盘、指挥创作、演唱创作等多方面的音乐才能,这些才能的掌握就迫切要求高师音乐专业学生一定要具备这些基本的职业技能。五、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应该具备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高师专业的学生必须与时俱进地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具有同步接收最新知识的能力,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与提高。在提升自身专业知识结构的同时,还要求加强对多种音乐教育方法地吸收与补充,不断地加强对变化中课程标准的认识,同时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一些经典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在不断地实践中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具体落实到音乐教学上,教学上必须以音乐性、审美性为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点出发,尊重教学发展规律,寻找音乐教学与日常生活、社会文化之间的结合点;在音乐教学的技巧设计方面,应以“学生兴趣为学习动力”“尊重学生、面向学生”“既重视教学规律,又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等多种理念,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不同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来对音乐教学和音乐培训理念缠身自己独特的理念和想法,不断地激发学生独创性学习的激情,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地掌控音乐教学;在音乐教学的具体使劲方面,应将学生的听觉审美和情感诶眼放在显著地位置上,应让学生感觉到不同音乐的多种魅力,情感上与音乐产生共鸣,具备首先理解音乐的表达目的,从而展现出音乐的魅力,最终达到创造音乐的最终能力。

结语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高师专业的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应试教育思维已经越发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全面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广大高师学生应积极投身到各种社会实践当中,开阔视野,提高素质,以适应未来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3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高等师范院校相继开设了音乐表演专业,随着招生规模和人数的不断扩大,音乐表演已逐步成为继音乐学专业之后,高师音乐教育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视唱练耳》作为高师音乐表演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一直以来都是照搬音乐学专业在该门课程上的全套设置,而并未针对自身专业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课程内容;在教学方法上也大多沿袭旧的传统和方式。本文正是针对这一现象,结合笔者在教学上的总结和体会,对高师音乐表演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否清晰明确,是一个专业的教育质量有所保障的重要前提。

国家教育部在2006年颁发的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指出,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二十一世纪,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音乐学科和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1]

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音乐表演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具备较高演唱、演奏、舞蹈等的音乐表演能力,能在专业文化团体、艺术院校等相关部门、机构从事表演、教学以及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

由此不难看出,与音乐学相比,音乐表演专业更加突出的是“表演”二字,更加强调的是学生在音乐技能(包括唱、奏、跳等)和艺术实践方面的能力。

具体到《视唱练耳》这门课程上,就应该始终围绕“表演”这个中心,使这门基础理论课程与音乐技能和艺术实践更好的结合,从而为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好的服务。

二、制定教学大纲

在明确了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为音乐表演专业“量身定做”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大纲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是指导教学工作发展和规划的“蓝图”。

但是,针对高师音乐表演专业的自身特点,在制定大纲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生源特点

高师音乐表演专业招收的学生,其来源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他们大多接触音乐的时间比较晚;有些甚至是到了高三,因为文化成绩差,但又想上大学,所以临时抱佛脚,培训一两个月就报考了这个专业。目前而言,该专业的报考门槛也较低。以音乐表演(声乐方向)为例,只需准备两首歌曲的演唱,不考器乐(仅作为才艺展示),且文化的录取分数线也比音乐学专业要低。

以上各种因素导致了高师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视唱练耳课程上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器乐底子薄弱,有些甚至从没学过任何乐器,这就给该课程的学习带来了较大困难;

二是没有系统而科学的学习过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有些甚至不认识五线谱,乐理也较差,这同样成为本课程学习的一大障碍;

三是即使学过视唱练耳,但也存在唱名法体系混乱,首调、固定调概念模糊,缺乏基本的节拍、节奏意识等方面的问题。

2.联系实际

在充分认识到生源特点的基础上,制定教学大纲时就务必要切实考虑到学生当前的实际情况,以及今后就业的实际需要,一切从表演专业的实际出发。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切不可完全照搬音乐学专业的设置。高师音乐表演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面向社会、一专多能”的适应性人才,就业方向主要定位于市、县文化局、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部门等基层文化艺术机构。而这些单位经常会组织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歌咏比赛、大合唱等文化活动,这就需要我们的毕业生具备诸多与视唱练耳课程相关的基本技能,比如简谱视唱、看谱唱词、速记旋律、即兴伴唱(奏)、指挥常识等等。

因此,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务必要将这些内容考虑进去。

其次,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上,要更加强调基础训练。前文提到,音乐表演专业与音乐学专业相比,在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方面要薄弱许多。因此,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上,要对视唱、练耳、乐理三大版块加强基础训练。

例如,视唱应加强识谱(五线谱)、节拍、节奏的部分;练耳的音程、基本节奏型、常用拍号、单旋律听记;乐理中的音程、和弦、调式调性等等。

最后,在唱名法体系的选择上,一定要坚持以首调唱名法为主导。前文提到,高师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视唱练耳上一大突出存在的问题就是唱名法概念混乱。要不就是从未学过键盘乐器的学生为了识谱方便、能顺利考上大学而选择了根本不适合自己的固定唱名法;要不就是首调与固定调混淆使用;少数学生甚至对什么是首调、什么是固定调都搞不清楚。

从教学的立场看,首调唱名更有利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掌握;从就业需要的角度看,当前我国基层音乐文化中常用的记谱方式仍以简谱为主、唱名法自然也以首调为主。因此,在制定音乐表演专业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大纲时,应坚持以首调唱名体系为主、待学生对这种唱名法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感觉和思维后,再适当引入固定调唱名体系的学习。[3]

三、完善教学体系

除了明确培养目标、制定教学大纲以外,高师音乐表演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体系还有一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分别是:

1.丰富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表演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都是完全延用的音乐学专业的路子,无论是教学手段还是教学方法上都缺乏自身的特点。

以教学手段为例,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都是以钢琴为主要媒介,进行听音、模仿、视唱等诸多环节的教学。对于表演专业的学生而言,一方面许多人进校前没有学习过钢琴,对这种乐器的音高、音色等都缺乏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今后在基层文化单位工作,也许没有钢琴这样的硬件设施,更多的会接触二胡、电子琴、手风琴这类便于携带的乐器,这就要求我们的视唱练耳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音色听辨,为今后的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手段上,我们应该在以钢琴为媒介的基础上,更多的引入多媒体教学,以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本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

教学方法上,应将基础训练与音乐实践更为紧密的结合。比如在进行听力训练时,将音程、节奏、调式等诸多知识点通过对一首具体声乐作品的听辨、分析来实现。这样,既使分散的知识串联成一个整体,又使《视唱练耳》课程与表演专业的艺术实践更好的结合起来。

2.有针对性地编写教材

目前,大多数师范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使用的视唱练耳教材与音乐学专业是完全一样的。但作为培养目标不尽相同的两个专业来说,这种现状显然不容乐观。

因此,尽快组织相关人员有针对性的编写一本适合高师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考核方式更加多样化

一门课程的考核,即是对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检验,又是对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促进。“音乐表演”作为一个强调音乐技能、注重艺术实践的专业,其在《视唱练耳》课程的考核方式上,显然应与强调师范技能的音乐学专业有所区分,且更趋多样化。

以多声部视唱的考核为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常针对表演专业的特点,将学生分组、采用无伴奏小合唱的形式进行考核。评分标准除了与音乐学专业一致的音准、节奏、演唱的完整性等方面外,还添加了对“表演”部分的评分。这个“表演”包括音色的变化、声音的表现力、肢体结合表情的“舞台化”的表演等等。这样既检验了学生在多声部视唱上的基本情况,又与表演专业的特色紧密结合,对于乐感的培养也大有好处。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师音乐表演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由于教育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其在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许多方面都与音乐学专业有所区别。因此,建立和完善适合这个专业自身发展需要的视唱练耳教学体系、突出专业特点,全面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需要我们共同去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2]靳晓莉.高校音乐学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设置之比

较[J].大舞台,2010(7):174.

[3]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篇4

艺术类选修课课程几个方面,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专业课程进行了重新设置。

关键词:技巧课 理论课和技能课 实践类课程 姊妹艺术类选修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各级师范院校要积极配合我国基础教育改

革,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及时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

教学观念,争取尽早培养出适合新课程教学工作需要的音乐师资。响应这一要求笔者

从课程结构方面谈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篇5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后备军,他们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即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创业的能力,其实质是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因此,以素质教育作为人才发展的教育手段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协调发展,有利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二)美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才的形象化情感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美育可帮助学生体验审美,从而达到对美的感受力、创造力和自我完善能力的提升。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最佳途径,通过艺术教育可以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学生从艺术的角度体验审美,能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审美情趣。

(三)舞蹈教学是开展艺术教育的必备形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非专业性的舞蹈教育逐渐演变成一种有特色、有体系、有目的的艺术教育形式,舞蹈艺术作为人体的动态文化有助于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不但锻炼了形体,也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发挥舞蹈教育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够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艺术教育的特征

高师音乐学专业的舞蹈课程属于非专业的舞蹈素质教育,主要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为目的,学生将通过舞蹈课堂认知舞蹈、融入舞蹈、热爱舞蹈乃至传播舞蹈艺术。高师音乐教育舞蹈教学具有以下两点特征:

(一)音乐学专业广泛的教育对象决定了舞蹈课程形式的非专业性

舞蹈课程面向全体音乐专业学生,通过舞蹈课程的形式和舞台实践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鉴赏与审美能力,达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作为一种普及型舞蹈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应相应有所调整,如授课形式的多样化,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开展舞蹈知识讲座、校园舞蹈比赛等形式会让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

(二)舞蹈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理论传授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统一性

音乐学专业的舞蹈教育包括舞蹈艺术理论知识和艺术实践活动两个方面。舞蹈基础理论的学习是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其目的是奠定学生欣赏和实践舞蹈艺术的基础,提高艺术修养。艺术实践则注重增强学生的参与力度,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舞蹈实践中,获得更多的艺术体验与审美经验。在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高师音乐学专业中舞蹈艺术教育的功用

(一)音乐学专业的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舞蹈艺术教育,是人类最早的文化艺术教育活动之一。舞蹈可以使人体各个器官变得灵活敏锐,有助于受教育者的体貌匀称发展。舞蹈在帮助学生增进思维、发展智力的同时,使其养成优雅的举止和正确的体态习惯,以及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随着现代审美多元化的发展,观赏性与娱乐性的舞蹈作品增多,舞蹈艺术与社会道德情操、现代生活产生了更为密切的关系,因此成为高校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形式。

(二)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的美育功能

舞蹈艺术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呈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情操以及文化素养。它通过肢体动作的形象美和艺术作品的内容美来展现对现实生活与理想的追求,达到情感抒发和精神追求的协调统一。通过学习舞蹈,学生不仅有了美感体验,还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进而使道德情操和思想情感得以升华,艺术修养得以提高,这是舞蹈美育的重要作用。

四、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教育发展的改革与探索

(一)把握时代脉搏,更新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的教学理念

社会在发展,高师音乐学专业的舞蹈教育模式也在不断完善,唯有教学理念的突破才能带动教学改革的创新。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指: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从强调专业对口转向适应社会需求。注重综合性、跨学科教育的发展,将推动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更新,舞蹈课程的教学理念应具备以下几点转变

1.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

“兴趣”是学生探索求知、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能否上好舞蹈课与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着直接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潜意识的选择有助于学好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兴趣不足则会出现各种学习障碍。舞蹈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主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对舞蹈课程的学习兴趣。如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运用精彩、新颖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等,引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顺利开展课堂训练与艺术实践。

2.充分锻炼和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随着舞蹈教育在高校的普及,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舞蹈艺术。面对大多数没有舞蹈基础的音乐专业学生,教师需要以鼓励为主,无论学生能力大小都要平等对待,给学生充分的空间与时间去领会和感悟舞蹈艺术。舞蹈教育对学生潜在能力的开发离不开教师恰当的教学方法,从实际出发给予学生参与的动力和实践的机会,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去感受舞蹈艺术,由此必然会帮助他们达到健美体魄、提升气质、增强审美、丰富感知能力等目的。

3.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和实践

在舞蹈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应保持宽容的心态让学生各展所长,充分给予他们成功的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一旦拥有了自信,将会乐于尝试和自愿追求下一个学习目标,这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在舞蹈创作中既要保持训练的规范性,也不能忽略相关文化理论的修养筑造,加强师生间的合作,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对舞蹈进行原始创作或二度创新将有助于师生共同进步。

(二)完善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的教学内容、明确培养目标

1.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内容的设置

舞蹈教学内容应遵循“形体基础训练”“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舞蹈艺术名作赏析”“中小学舞蹈编创与教法”相结合的原则。没有优美的体态,舞蹈艺术就失去了基本的载体,所以开展舞蹈教学时首先要进行形体基础训练。其次,民族民间舞蹈训练的介入,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各民族舞蹈艺术的特点,还可以通过不同的体态特征、运动规律以及优美的民间音乐等给学生带来更为生动直观的审美体验。再次,学生在积累了一定量的舞蹈理论和形体训练后加入舞蹈名作的赏析,可以更加充分的感受舞蹈艺术,顺利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最后,通过舞蹈艺术实践与教学法规范学生对舞蹈普及教育的正确认知,在学生懂得和喜爱舞蹈文化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开展基础的舞蹈创作,为今后步入社会和进行中小学艺术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高师音乐学专业学生舞蹈教学的培养要求

培养音乐学专业学生具备基本的舞蹈普及教育能力,不必苛求学生的外在条件,只需具备一定的软开度和准确的舞蹈基础动作示范能力即可。任课教师需要着重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且忠诚于艺术教育事业。在教学实习中可引导学生从事舞蹈普及工作的热情,帮助他们了解教学对象,懂得如何培养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完善学生的人文知识,让他们懂得欣赏和理解舞蹈艺术作品,具备一定的舞蹈表演、舞蹈创作、舞蹈理论的基本能力,便于毕业后开展与舞蹈艺术相关的普及教育工作。

(三)改革和探索音乐学专业舞蹈课堂的教学模式

1.丰富音乐学专业舞蹈课堂教学的教育途径

从素质教育的观点出发,在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中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改变过去单一的口传身教和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方面,教授舞蹈的基础知识可以从单一的动作组合入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舞蹈动作与运动规律。另一方面,广泛使用舞蹈术语,鼓励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学会运用专业性语言和科学的练习方法,加强对舞蹈训练的系统认知,以便形成正确的运动记忆,并提高自身的感知能力。

2.拓宽音乐学专业学生的视野提高舞蹈艺术素养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院校开始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运用,在教育过程中融入了很多新的思想观念。相关学科与舞蹈艺术的有机结合,既丰富了舞蹈的内涵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生动的形象,多维角度开阔视野,学生可以更广泛地参与到舞蹈实践中去,达到既能歌善舞又能投身于舞蹈普及教学与艺术创作的目标,真正成为具备一定艺术修养,适合中小学需要的艺术教育人才。

3.加强少儿舞蹈元素的渗透

音乐学专业的毕业生将来大多会从事中小学的艺术基础教育工作,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应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构想,注重加强少儿舞蹈方面的知识技能普及,为学生以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摩中小学校举办的各类文艺汇演,让他们更为直观的了解少儿舞蹈的特点和规律,区别成人舞蹈与少儿舞蹈的不同,突出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学校可以利用艺术实践组织学生设计活动方案参与少儿舞蹈编创,从编排简单的少儿舞蹈组合开始,加强对学生舞蹈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

篇6

二、整体思维对高师声乐教学的重要性

整体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与方法论,它渗透于人们认识事物的方方面面。由于高师音乐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因而在高师声乐教学过程当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不断培养和增强整体性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声乐整体性思维就是在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发展的、联系的、矛盾的和全面的观点来思考和认识高师声乐教学。首先,整体性思维是实现高师声乐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整体性思维要求高师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技能技巧方面的培养,而且还必须以整体性思维对声乐教学进行整体的把握。对声乐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必须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和传授哪些文化知识,以及需要借助的各种教学资源,都应该有一个宏观的把握。第二,声乐整体性思维有助于提高高师学生的歌唱水平与歌唱能力。高师声乐整体思维教学方法,不仅针对声乐的发声技能技巧,还包括声乐演唱的整体结构、情感表达和艺术形象等全面的把握,通过运用整体思维教学法,能够帮助提高学生对歌唱气息和共鸣的控制、字正腔圆的把握、音色的锤炼以及艺术表现能力等,同时训练和强化学生对声乐演唱艺术的感知、想象和理解等方面的心理能力。第三,高师声乐整体性思维教学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是培养一个声乐表演者和音乐教育者成功的关键。一个人只有对音乐有良好的心理感受,才能表达出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内在美,才能唤起观众的审美感受。声乐艺术技能技巧的训练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不仅要对音色、音准、音质等音乐基础和思维进行训练,同时还要对学生不断接受外界文化和环境的熏陶,在声乐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修养。

三、整体思维以审美教育为根本

整体性思维要求高师声乐教学必须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从而达到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的目的。总的来说,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与训练是整个高师音乐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就无法顺利完成各种声乐艺术作品的歌唱活动,当然更无法感受和表现声乐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各种丰富的思想情感,无法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因而,高师声乐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对声音的驾驭能力。在高师声乐教学当中,声乐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声乐教学不能进行单纯的专业知识传授和机械的技能技巧训练,而应该将教学的重点由枯燥的知识和技能训练转变成激发学生内在的审美需求。因而,声乐教学必须将每个知识的概念和技能要点与它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和意义结合起来,通过内涵不断吸引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追求,在对美的感受和追求的同时,也获得专业技能和知识的提升。首先,高师声乐教学必须以美育为其根本,在进行发声基础训练过程当中,要将抽象、枯燥的声乐概念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声音形象,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声乐的乐趣和美好,以更为轻松的方式学习声乐。因为,形象性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特征,声乐教学必须借助于音乐的声态、情态、形态和动态这些具体可感的音乐形象来启发和感染学生;第二,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认识能力、接受能力、知识结构、心理特征以及生理条件来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及教学目标。声乐教学中,对技能技巧的训练不能要求过急过高,必须经过反复练习,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第三,声乐的学习应该是愉悦的,对声乐知识的了解和技能的掌握都必须最大限度地体现美育的基本精神,让学生主动参与,切实体会到声乐艺术的魅力,从中获得声乐艺术美的享受和愉悦。声乐教学中,审美功效的重要标志是师生之间的和谐情歌交流。师生之间必须是一种完全平等的关系,教师必须将情感的纽带抛向学生,沟通彼此的情感体验,创造最佳的审美情境。

四、整体思维必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综合型的音乐教育专门人才。教学内容既包括培养学生的演唱和表演能力,还包括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教学能力以及处理分析作品理解作品的能力。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才能真正体现高师音乐专业“师范性”的特性。首先,高师声乐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这是高师音乐专业与音乐院校声乐教学的最重要的区别。高师声乐教学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唱和表演能力,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注重教学方法的传授。在声乐教学中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相互听课、相互观摩教学,逐渐掌握声乐教学的方法。在掌握一定声乐演唱和表演技能,形成科学的声乐概念之后,可以开设声乐教学理论实践课程。在声乐教师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学生轮流扮演教师为其他同学上课,最后由声乐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师生共同讨论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第二,高师声乐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处理音乐作品的能力。高师音乐专业所培养的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因而学生必须具备较好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并且具备较高的理解、分析和处理音乐作品的能力。当前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还比较欠缺这方面的能力。音乐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文化形式。中小学声乐课、音乐欣赏以及课外辅导都要求音乐教师具备理解、分析和处理作品的能力。作品的文化内涵、时代背景、曲式结构、歌词内容、音乐风格、人物性格、演唱的音色、力度速度、情感要求、和弦配置、音乐伴奏等方面都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最后,高师声乐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艺术实践能够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和表演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最有效的手段与途径。学校和声乐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更多的艺术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教师和学生演唱会,可以独唱、对唱,还可以组织编排重唱、合唱等。学校内部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各种声乐比赛,鼓励学生走上舞台,增加学生的表演机会。

篇7

器乐教学是高师音乐专业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按照现代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的要求,单一的某一项音乐专长已经不适应现代基础教育和各种教育形式的需要了,定位准确完善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加强器乐教学的重要前提。

现代高校的教学体系灵活多样,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业要求,注重人才培养的个性发展。器乐教学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键盘和声乐科目的有力补充,鼓励学生在大学期间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器乐种类繁多,很多学生在升入高校之前学的就是器乐,其中有民乐和西洋管弦乐等。这些学生到了高校以后,为了适应高校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有的会减少或者放弃以往的器乐练习,这是一种很大的浪费。现代社会对器乐教师的要求还是很高的,学习一件乐器也是很多家长的愿望,高校应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一专多能的音乐教育人才。

二、器乐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高校中合理设置器乐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上,在教学大纲的设置上、教学方法的革新上以及教学考评模式的改革上,都要有所突破。

1.注重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是进行教学的最高指挥棒,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不应该“一成不变”,而是要“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要是最重要的,高校教学管理者要对社会的人才需求情况有明确的认识。现代社会中对器乐的要求很高,近几年对民乐教师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应该有所考虑。

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开设辅修课程,使器乐的学习形成一种完善的教学体系,这样实现了学生的一专多能。学生在高校期间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科目进行系统学习,毕业时也可以在就业竞争中占得先机。没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在课程设置和选修科目上下功夫,灵活设置课程内容、整合课程体系,围绕着器乐教学内容开设有利于学习的科目。

2.完善教学大纲

器乐教学的种类众多,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个人专长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根据学校的教育资源完善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器乐教学与传统钢琴和声乐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要认真地考虑,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学生成绩考核的方法在教学大纲中也要有明确体现。教学大纲的编写逻辑性要强,学科教学的基本内容、学科知识技能要明确,专业知识的范围、结构、深度以及开课的时间要严格界定。教学要遵循教学大纲的内容安排,合理开展教学,真正达到器乐教学目标。

3.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器乐教学作为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体系的有力补充,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至关重要。

其一,我们要明确学生的学习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器乐可以说是枯燥的,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首先要考虑的内容。在开课之前要对学生的学习意愿有充分的了解,让学生自主选择要学习的器乐科目。

其二,因材施教的原则。一些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升入高校之前学习的就是器乐,有的学生没有接触过器乐,面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我们要做到“因材施教”,给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和设置不同的学习内容,这样虽然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但收到的效果一定会很显著。

其三,灵活的教学方法。在器乐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大小班结合的教学方式,小班也就是一对一式的教学,也被称为传统式教学;大班教学的可操作性非常强,器乐的灵活性在大班教学中充分展现。可以根据学生所学器乐的种类,将其分成民乐和西洋管弦乐,将其编成民乐队和管弦乐队,这样的教学方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这种大小班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演奏的过程中,对不同的乐器都有所了解。

4.注重实效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在现代教育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其功能已经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更是对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激励。在考试的方式方法上要不断革新,以适应器乐教学的需要。器乐教学模式构建的最后一个环节,要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体现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在学生成绩考评中,根据学生学习提高水平来进行考评,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考试方式上可以采用集体演出的方式,既让学生重视考试,也给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

科学合理地构建器乐教学模式,使高师音乐专业教学体系更加系统化,使学生学有所长、一专多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贯彻我国在“十二五”期间的教育发展纲要。相信经过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高师器乐教育教学体系必将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省略/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0―07―29.

篇8

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的教育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时间为四周或六周不等。内容是教授初中一、二年级的音乐课,高中音乐欣赏课。实习项目包括:见习、试讲、授课、组织课外活动、实习班主任等。一般程序为:一至二周的见习、备课和试讲,上课四周,最后一周成绩评定、总结与上课同时进行。期间可穿插组织课外音乐活动和担任班主任工作,这些内容会根据实习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实习效果也与学校的实习管理、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带队教师和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实习学校对实习生的安排管理有直接关系。因此,各校的实习效果是会有一定差异的。虽然目前的教育实习还不够完善,但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仍然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为他们今后的教育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就其作用而言,可归纳为三点:1. “桥梁作用”,即由知识接受者――知识传授者――教师过渡时的连接作用。经过这一个阶段的教育实习,学生们身临其境,深入中学教学工作实际,对音乐教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体验,由接受知识向传授知识过渡。2. “检验作用”,即对学生所学到的理论与技能的实际检测作用。在走上讲台、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对所学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更清楚地懂得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强弱程度。3. “定向作用”,即为今后学习明确方向的作用。通过教育实习,学生们会深切感受到作为中学音乐教师所负有的责任,会发现自身存在的许多知识的不足,明确今后学习的方向并自觉地修正和补充所欠缺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教育实习的实践过程,也反映出一些不足之处:1. 时间相对集中且时间较短,每名实习教师一般仅仅能上4―6节课,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实习时间集中安排在临近毕业的第七学期,不利于教育实习中所发现问题的及时纠正。2. 形式比较单一,以课堂教学实习为主,课外活动则因校而宜,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不能在此期间得到充分地施展和锻炼。3.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知识技能综合运用能力较差,知识结构不合理。4. 对于实习基地的选择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实习学校在条件和师资方面与要求有距离,直接影响实习效果。5. 对教育实习理论及实践的研究很薄弱,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基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大大削弱了教育实习的作用。加强教育实习的理论研究,对其内容、步骤、方法进行调整和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育实习改革方案的构思

(一)时间安排

增加见习时间,把原来时间相对集中的“集中式教育实习”改为时间相对分散的“分散式教育实习”。可以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每学期安排一定的见习活动,组织学生到音乐教学搞得好的中学去听课,使学生尽早地接触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了解中学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认识、调整自己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的机会,明确学习的方向。见习过后,一定要认真地组织讨论,并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切忌走过场。实际实习的阶段仍要保留,在时间长度上可以适当调整,要保证学生实际上课时数,每位实习教师最好上8节课左右。这种实习方式在国外一些大学中早已实行,如美国迈阿密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音乐教育家尼古拉斯教授来华时曾介绍过该校的实习情况,他们的教育实习就是以这种“分散”的方式进行的。

(二)内容更新

教育实习内容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班主任工作。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仍然是教育实习的主要内容。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标准》对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几方面赋予了新理念、新内容。内容标准是《音乐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分为“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由此可以看到新的教学思路。教育部随即编写推出了新的音乐实验课本,在2002年秋季开始在全国38个试验区试用。新教材用全新的视角展示了新理念、新思路、新内容、新方法,用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教材改变了以往“音乐知识、视唱听音、学唱歌曲、思考练习”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能力的培养。新教材在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与过去相比有很大的不同,知识难度虽没有增加,但涉及的知识面更加宽泛,更注重师生的互动,注重学生的共同参与,在丰富的、生动的、具体的音乐实践过程中,来完成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这些更新和变化,对音乐教师和实习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等师范音乐学专业的音乐教法课程,应该把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和新教材的内容融入其中,尽快与其衔接,以便在实际教学实习过程中使实习学生能够适应新教材的教学。

课外活动

组织课外活动是锻炼实习教师综合能力的最好方式,也是实施新《音乐课程标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应提倡并大力开展。实习教师可以帮助实习学校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例如:组织各种兴趣小组,组织合唱团、舞蹈队、小乐队的排练、演出等,他们可以担任策划、导演、创编、伴奏等多项任务。在这些活动中,不但极大地锻炼了实习教师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锻炼了他们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同时,对他们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思想意识、行为方式,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大有益处。通过帮助实习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可以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突出实习教师的个性化能力,与教学实习基地的教师、学生产生互动,融洽相互之间的关系,对教育实习基地的稳定亦会起到良好作用。所以,组织课外活动对于实习教师来说,是锻炼他们综合素质、展示他们创新能力的最好时机。

班主任工作

实习班主任对实习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通过复杂的班主任工作,可以增强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可以更多地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脉路,为搞好班级工作和音乐教学打下基础。这是锻炼实习教师全面能力的良机。因此,应该尽量给实习教师创造完成实习班主任工作的机会。

(三)步骤方法

教育实习可以分成三个步骤进行,即:校内实践、阶段见习、实际实习。教育实习应提前进入,分布在三年(大学二年级至四年级)的教学过程中。经过“实践―体会―再实践―再体会”这样一个不断实践和反馈的过程,使学生更加明确作为一名未来教师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校内实践是实习的“先序”活动,可在校内进行,使学生尽早地接触与实习相关的活动,是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阶段。通过观摩国内外优秀的音乐教学资料,举办学生的教学技能竞赛,组织各种学术报告、毕业生座谈会等活动,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阶段见习是到中学或职高去观摩音乐教学,每学期1―2次,使学生尽早地接触基础教学实践。实际实习是相对集中的实习,仍在第七学期进入实习学校,真正承担教师的角色。

(四)相关课程

篇9

从培养目标上考虑,音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应该依据社会需求。为了较好地实现新的历史时期人才市场与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相互对接,高师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根据市场对“厚基础”、“宽口径”、“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现代音乐观念,掌握音乐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音乐表演人才,以及面向社会文艺团体、文化馆、艺术中心、文化机关以及广播影视部门从事表演、管理方面的中高级专门人才。从立足点讲,明确其“表演性”,围绕“舞台”做文章,才能从根本上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及专业音乐学院的“高级音乐表演人才”有明显区别,从而各就其位,各具特色。

二、正确把握音乐表演专业培养模式 : 一专多能

20世纪80年代随着音乐教育事业的普及,一些综合艺术院校和师范院校也开始开设音乐表演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一方面借鉴专业音乐院校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吸收自己的音乐教育(音乐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了面的培养,弱化了本专业的提高,最终成了样样能、样样都不能的 “万金油”。这一现象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普遍存在。为了界定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模式使之与音乐学培养模式有较明显的区别,很多高等师范院校重新审视了音乐表演专业,制定了新的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方案。对于音乐表演专业就是要求学生必须自己有一项专业技能,而该项技能水平要相对突出。在保证该专业不断进步的同时,还要注重“多能”。由于音乐是由不同学科组成的,而各学科由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既学习主科又学习其它学科,并把他们之间有机的进行联系,这样对主科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音乐表演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只强调突出一项专业技能的音乐表演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了,所以音乐表演的培养模式因该是在强调一专的同时注重多能。

三、改革音乐表演专业现行的课程体系

高师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改革是高师音乐表演专业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关键。专业课程改革不能过分强调单门课程的自我完善、自成系统,而要用“整合”的观念重新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高师音乐表演专业教育作为一种具有特色的高等教育类型,要以“表演”为主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专业建设和改革应该合理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适当合并或减少现有的专业课程,重点体现学以致用的技能培养,避免有些课程之间存在的重复现象,并开发相关专业的新课程。

在教学模式上,在传统的个别课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开展集体教学,把培养音乐表演者艺术个性的个别课与教授音乐表演艺术的普遍规律和共性知识的集体课紧密联系,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既快又优地培养人才。

实践教学是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四年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在艺术实践的教学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要积极开发多种类型的艺术实践课程,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要充分利用院内实践教学基地,组织举办各种形式的音乐会。同时还可以邀请著名学者和音乐家讲学、演出。这些活动的开展将会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实践能力;要组织参加各种社会艺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这些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展示办学实力,提高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也为学生今后艺术实践活动的市场操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优化师资队伍

教师是立校之本。针对音乐表演专业师资的状况,应采取如下措施:第一,为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对学历较低的教师要求继续深造获得硕士以上文凭,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学位,以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可以选派一部分青年骨干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新知识,以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第二,为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要求青年教师定期举办音乐会,积极参与各项演出活动,参加各种比赛,这样既增强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艺术实践能力,又为学院争得了荣誉,扩大了影响力,更宝贵的是在学院内形成了一种浓郁的艺术实践氛围。第三,实行公开课教学,加强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第四,制定严格的外聘教师管理制度,严把关,重考核;建立外聘教师信息网扩大外聘教师的选择范围,择优聘用;外聘教师一旦聘用,应保持相对稳定性,以减少磨合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五,培训优化现有师资,选派教师外出学习特色课程或引进所需的不同专业音乐院校的高层次人才。此外,除了对在职专任教师采取“培训优化”以及对优质兼职专业教师采用“引进聘用”等措施之外,我们认为,高师音乐学院可以考虑开辟培养专门的音乐表演专业师资,这才是解决高师音乐表演专业师资的长远办法和重要途径。

五、加强教材建设,选用?编写音乐表演专业专用特色教材

解决教材问题,首先要解决好有无问题。音乐表演专业应使用更具时代特征的系统性的教材,其内容要以民族音乐文化为主,国外经典音乐文化为辅。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法,尤其是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公开化教学,做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音乐性与技术性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统一。同时还要选用教育部推荐的《21世纪高师音乐教材》以保证教材的质量。 其次,要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相结合,大力加强教材编写工作。高师音乐表演专业音乐教材的编写,是广大高师音乐教师和学者今后一段时间内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之一。搞好教材建设工作,做好规划是基础,加强领导是保证。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第一,要注意把握好两个步骤。第一步要充分吸收近年来高师音乐表演专业在探索培养音乐表演专门人才和教材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第二步要解决好音乐教材的有无问题。第二,要注意把握好一定的原则。要紧紧围绕培养音乐表演专门人才开展,编写课程教材要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程教材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教材建设不仅要注重内容和体系的改革,还要注重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跟上时代的需要。第三,要注意把握好一个关键。要重视建立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高水平的教材编写队伍,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支持教师编写一批高质量的好教材。第四,要注意把握好一个基础。学校教学改革与建设是教材建设的基础,教材编写工作要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相结合。各高师院校要根据课程基本要求和专业培养规格编写教材,要注意编写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各具特色的系列教材。

篇10

一、引言

艺术实践对于艺术专业学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将课堂上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与技能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并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和政治工作。可见,实践对音乐师范专业学生的艺术能力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文献综述

学习艺术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内心的宁静,精神强大的人就是通过对艺术的理解或认识,提升自身对艺术的理解力、感悟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让艺术成为生活中乃至生命中一个重要部分,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中保留一份宁静,从而健康地、快乐地学习、工作和生活,享受生活,享受人生。现在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企业却急需各种创新人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主要还是我们的思维被固化、被程序化,而若我们自身还没有更新思维方式,终会被社会所淘汰。我们要有开放的胸怀,在业余时间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多学习一些艺术、体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对更多事物的了解或积累更多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有更多的角度和方法观察这个世界。缺少实践的艺术就好比一只关在笼子里的百灵鸟,声音再好听也会变味,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拥抱青春。[1]

三、研究方法

我对所阅读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并结合自身的社会实践,联系当今艺术实践的重要性提出了这个方案。采用文献研究,以调查为主的主要方法。

四、讨论与分析

(一)当前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艺术实践存在的问题

据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调查当前我国部分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艺术实践的重要途径普遍存在下列问题:(1)经费少,参与人员少,实践安排少。(2)某些高校专业音乐教师对组织学生艺术实践活动缺乏耐心和信心,遇到困难绕着走。(3)某些高校对学生艺术实践缺乏必要的重视,走过场、例行公事、应付现象严重。鉴于此,提高对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艺术实践的重视程度、提高艺术实践质量成为当前加强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艺术实践的首要目标。[1]

(二)艺术实践对音乐师范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艺术实践的重要性

艺术实践是指艺术专业学生通过多种艺术活动的形式,将课堂上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与技能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并加以灵活运用,从而实现知识深化和提高的一种教学活动。是艺术专业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凡是艺术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对于每一名音乐师范专业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提高音乐专业教学水平,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3]此外,艺术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过程,是课堂教学延伸及拓展的一个重要空间,是进行音乐教育教学的关键,具有其他任何教学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增强艺术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艺术实践开展的一系列学生艺术实践、演出活动,主要是从培养学生艺术实践能力出发,从自我动手能力出发,使学生在各种艺术实践活动中,通过大量艺术实践活动提高业务水平,使其演出能力在艺术实践过程中能更加充分地得到锻炼与提高,同时使学生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及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得到锻炼。

2.艺术实践的紧迫性

长期以来,部分音乐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艺术实践的重要性,一味强调课堂教学、琴房教学,并对音乐专业加强艺术活动存在着一些错误的理解和认识,认为音乐师范专业的学生今后是做老师的,而不是从事舞台表演的,将教学与舞台艺术实践对立起来,导致许多学生在校四年没有上过几次舞台,缺乏艺术实践的锻炼,不少用人单位反映,许多毕业生存在着一上讲台或舞台就怯场,音乐实践能力、组织活动能力、教学能力差等问题。[2]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强调教育素质化的今天,突出大学生艺术实践活动的地位和作用,总结艺术实践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引导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于艺术实践活动,对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音乐人才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艺术实践活动对培养复合型音乐人才起着关键和重要的环节。音乐学生的市场竞争力现状,主要表现在缺乏实践动手能力上,而这成为音乐毕业生就业的最大障碍。因此,只有打破旧的教学模式,加强艺术实践环节才是拓宽学生就业面的途径之一,并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三)艺术实践的途径

1.对艺术实践活动进行强有力的领导。学校是实施专业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则是接受知识的客体。只有领导认识到艺术实践对音乐专业的重要性,并给予必要的重视与关注,艺术实践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尤其是艺术院系的领导对艺术实践的重视和支持与否,是艺术实践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在艺术实践活动中艺术院系领导是指挥者,艺术实践的每个环节从策划、筹备、实施、总结、评比等一系列活动都需要领导的积极参与。[3]

2.在音乐专业教学内容上打破学科体系设置课程的方式,转为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把音乐专业实践教学氛围课堂实践教学和课外艺术实践教学两个方向。(1)在课堂教学上,我们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引导理论课程实践化的转变,注重理论与音乐文献、音乐听觉、音乐思维的结合。即使是理论课,我们也应当在课堂上尽量做到学生的主动参与超过教师独自宣讲的时间。(2)在课外艺术实践教学上,要努力构筑多层次的课外艺术实践平台,为学生的课外艺术实践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了解职业、体验职业,从而将校内所学的理论和技能转化为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能力。总之,学校和艺术院系要努力构筑一套完善的艺术实践教学链,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调动音乐专业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是艺术实践的主体,因此必须使音乐专业的学生充分认识到艺术实践的重要性。不能错误地认为艺术实践是可有可无的,应把艺术实践作为全面检验自身音乐技术技巧方法和应用能力不可缺少的环节,从而积极地参与到艺术实践中去,在艺术实践中得到必要的锤炼。同时,艺术实践还可以为音乐专业学生提供一个自省的平台和机会,学生在参与艺术实践的整个过程中,了解各个环节的组织和安排,懂得了艺术演出的基本规律,从而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在知识结构、技能技巧、能力素质等方面的不足。[4]

(四)艺术实践的不同形式

1.声乐艺术实践

声乐不同于哲学和社会科学,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声育人,以情感人,以美引人。在声乐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所持的观点和训练方法也不相同。无论何种观点何种训练方法,只要在实际的演出、比赛中获得好评,就足以证明实践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声乐理论必须通过实践证明它的实用价值,否则将是“纸上谈兵”,毫无用处。因而,艺术实践对于声乐的学习尤为重要,通过艺术实践教师可以发现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同时演出实践创造了大量曲目的学习机会,增加了师生在创作中的磨炼碰撞,积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技能。在艺术院校声乐课教学中,一般强调三方面的内容:声乐演唱技能、声乐作品的审美与鉴赏、声乐理论。教师以由浅入深的教材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和表演方法,使其逐步达到各层次教学大纲中的规定技能目标。[3]要想培养全方位多角度的合格人才,就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新知识、新理念,也让更多的学生学会组织安排、管理策划、舞台美工方面的交叉学科知识。给专业学生提供宝贵的技术交流与学习平台,学生增强了演唱能力和舞台表演的自信心,学到了许多声乐课堂中无法体验到的“状态”,让声乐理论与实用性较强的表演技能更好地结合。[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声乐教学和演唱如果不经过实践,整天只看声乐书、在琴房练,在家中想,那是得不到教学方法和舞台感觉的第一手资料的。所以,我十分珍惜舞台实践的机会,为的是在每一次的演出中寻找专业研究的创新点,保持优点,改掉缺点,并渴望能从每一次的实践过程中悟出新的演唱方式、新的听觉感受以指导教学。总之,舞台演出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是集中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检验教学效果,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的重要途径。[5]

我曾在校外辅导过一位中学生,这位学生的嗓音条件很不错,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也一直非常努力,可是听她唱歌老觉得没“感觉”,而且上台很拘谨。后来我鼓励她多参加艺术实践和声乐比赛,每次的实践和比赛后都对自己做一次总结,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正。经过一段时间的艺术实践,大家发现她进步很大,用她本人的话说:舞台演出实践特别是声乐比赛让她找到了歌唱的感觉,并锻炼了自己的胆量。所以,舞台演出实践是声乐学习发展的需要和成功的保证,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必修课。通过舞台演出实践,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提高了教学水平。

近年来从在声乐界非常受欢迎的青歌赛来说,我们不难看出,参加一次声乐比赛不仅是一两首歌的问题,还是对平时学习的一个检验,它除了要做到技术与艺术的内容外,还要审视其技能技巧的掌握是否合乎规范,演唱的曲目是否合乎规范,演唱的曲目范围是否全面,演唱表演中是否具有个性和特色,演唱风格是否有准确的诠释和表现等。[6]而声乐比赛创造了大量曲目的学习机会,师生们根据赛制的不同需要,准备作品,诠释和表现作品。只有通过比赛或演出实践,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和掌握歌唱技能的实际情况,才能及时发现学生技能训练中存在的不足或问题,并及时修正和调整技能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在创作中磨砺锻炼,使学生的声乐技术不断得以巩固和完善,演唱水平也不断提高。

2.舞台演出实践

舞台演出实践提高了学生的技术技能,促使教师发现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两者相辅相成,提高了教学水平。[7]许多艺术院校比较重视课堂教学,对实践教学则重视不够,认为实践教学会影响课堂教学。以某校为例,实践课每周只有2—3节,也只是以音乐会的形式举行,对于学生的对外演出艺术实践没有过多的要求。实际上,在实践教学中强化舞台实践,既可让学生提高技术技能,又可使教师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就要求学生上台前必须通过反复实践打下扎实的专业技能。舞台演出实践给学生带来了发挥和检验自己专业水平的机会。通过反复实践,学生往往能够及时地发现自己平时没有注意到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专业技巧上的问题,有的是舞台经验问题,有的则是舞台心理素质的问题。[8]技巧上的问题应该说是比较容易解决的,熟能生巧、勤学苦练即可以很快地得到解决,关键是舞台经验和舞台心理素质的问题必须通过多次舞台演出才能够很好地解决。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教学—再实践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不断提高的过程,才能够逐渐拥有合格的专业基本素质,提高表演水平,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培养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演出实践搭建了一个平台,师生们在此大展身手,并通过深入社会体验生活,潜移默化地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影响。只有通过不断地表演实践才能不断巩固教学效果,并在积累表演经验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艺术水平。每个学生的专业发展都是通过不断的舞台实践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初次上台的学生,由于缺乏舞台经验,再加上专业水平不高,上台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失误,或忘记台词、动作,甚至出现脑子空白的现象,经过多次的舞台实际磨炼,同学们逐渐积累了一定的舞台经验,到高年级时已经能够出色地表演,遇到突发事情也能够巧妙地化险为夷,演出的水平、质量得到明显提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9]

通过舞台实践和交流,学生逐步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素质,不仅检验了自己的专业水平,还学到了一些课堂上所学不到的知识,扩大了知识面,也加强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寓教于乐是教育中最活泼也是最易接受的形式,艺术实践正是把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带到实践大舞台的有效途径。[10]同学们可以通过舞台艺术表演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并通过深入社会体验生活,潜移默化地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影响。而演出实践正好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学生在声乐表演方面积累经验,开发和挖掘自己的潜能;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基本素养、专业能力和知识结构;在演出实践与声乐教学的磨炼摔打中,教学相长,从而培养和强化师生创新思维和技术技能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3.课堂教学实践

在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加强实践训练。课堂教学实践不仅可以从客观角度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还能从实践中使课堂知识得到充分的拓展和运用。[12]课堂训练最终要走向演奏或演唱,这是技巧与感情在视觉、听觉上的融合体现。在平日课堂教学中,老师会涉及指导感情状态或肢体语言等方面的表现力,但学生只能想象一种舞台表演环境,这样就会使表演变得呆板刻意,破坏了形神在视觉和听觉上的融合。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通过舞台实践亲历领悟和锻炼,参加一些音乐会或文艺演出,把自己平日所学加以运用,真正体验舞台上的感觉。在平日的准备中,老师可经常让学生想象站在舞台上的感觉,调整自己的兴奋状态。可真正到了站在舞台中央的那一刻,闪耀的镁光灯,台下观众的瞩目,会在内心产生夹杂着一些紧张感的兴奋,这时才会领悟到平日里费尽心思想象、寻找的感觉就是这样的。通过音乐会,我们可以从客观的角度不断提升自己。如果说课堂上是一个输入的过程的话,那么舞台实践就是将技巧与感情输出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可以从客观的角度观察到自身技能上的不足及对感情的把握程度。[11]

五、结语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音乐是一门感性的艺术,它体现的是一种思想,课堂上的学习仅仅是培养我们一种基本的音乐素养,而真正的理解与体会则需要我们通过实践,寻找、挖掘音乐的深层次的含义,这是我们学习音乐的最终意义。[12]学习音乐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要同时结合舞台实践,用过硬的硬件与充实多样的软件装备自己,才能使学习更全面、更完整。从社会角度来看,艺术来自于生活,最终又要服务于生活。音乐的发展也要遵循这一真理,我们要通过舞台实践活动将音乐反馈到社会生活中,实现其存在与发展的真正价值。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与社会艺术实践的整合,既是声乐科学自身的需要,又是21世纪声乐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最终趋势。重视培养声乐专业的舞台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在声乐教学中解决问题,走出只学无用的教学误区,通过有效的艺术实践贯彻与实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最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总之,重视实践是音乐专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我国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具有较高的音乐专业水平和较强的艺术实践能力。因此,在我国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向兆年.王瑶.音乐表演专业的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的关系[J].齐鲁艺苑,2009,(3):23.

[2]红涛.舞蹈专业应加强对学生的舞台实践教学[J].2008,(7):85.

[3]马雯.艺术教育之我见——增强舞台实践能力推进声乐教学改革[J].2007,(6):25.

[4]徐国财.张晓梅.吉小利.邢宏龙.教师实践能力的特征及其培养[J].2010,(12):62.

[5]浅谈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J].2007,(9):26.

[6]如何解决歌唱中的音准问题[J].2007,(8):56.

[7]从音乐的审美看音乐表演的二度创作[M].2007,(4):123.

[8]我演唱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M].2007,(9):23.

[9]浅谈中国传统声乐中的行腔与润腔[J].2007,(9):14.

篇11

由于毕业生实习是就业工作的前奏,是检验音乐理论与技能以及个人综合教学能力的试金石,所以,指导好实习教学,是学校把毕业生推向市场、提高就业率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实习情况

1.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实习现状

(1)实习缺乏足够的时间;(2)实习缺乏全局性、系统性安排;(3)实习缺乏实质性的管理与指导。

2.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实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部分毕业生文化素质较低,艺术素养不高;(2)部分毕业生教学观念落后,方法陈旧、呆板,模式单一;(3)部分毕业生教学视角狭窄,缺乏音乐基础教育的观念;(4)部分毕业生的心理状态没有及时调整到位;(5)部分毕业生容易忽略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目前,艺术课程改革使高师毕业生面临就业问题:一方面遭遇中小学师资紧缺的困境,另一方面却是高师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无法顺利就业。这一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校扩招对就业形势影响较大;(2)就业率较高,但专业对口的较少;(3)择业观所造成不平衡性对就业造成较大影响。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对策

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客观评价自我

(1)坚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首先,高师毕业生应树立“有奋斗,有贡献,才有发展”的观念。其次,学校应坚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毕业培养全过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是实施就业引导工作的灵魂工程。

(2)珍惜眼前的就业机会,才能找到“适合”的工作

首先,毕业生要认清严峻的就业形势,珍惜每个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其次,毕业生要在普通的工作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

2.加强音乐基础知识与艺术素养的学习和培养,提高自身综合的素质,成为一专多能的“多面手”

3.增强职业责任感与角色认同感

综上所述,高师音乐教育应进一步明确自身所担当的社会任务,以社会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职业需求为杠杆,在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面前及时调整自己,这样才能使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明确自身定位,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实用性,有效缩短师范生与中小学音乐教师两种角色之间的距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