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2 03:15:4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终身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试图说明终身教育在各个阶段中逻辑的和有机的发展。
(1)作者通过分析现代人所面临的各种挑战,认为传统的教育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急剧变化的社会的需要,因此他主张建立一体化的终身教育体系。他说,“对于人,对于所有的人来说,生存从来就是意味着一连串的挑战。”
(2)接着分析了实行终身教育的阻碍与动力。作者认为,虽然诸多的现实挑战在呼唤终身教育,但是仍然存在阻碍教学变革的保守的力量。通过对阻碍力量的分析,他明确指出了四种对教育体系变革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政治革命、消费者的论战、发展及其问题、成人教育。
(3)作者认为,“一个人有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以后便可以终生应付裕如,这种观念横在迅速过时并在消失之中。”“教育正处于实现其真正意义的过程之中,这种意义不在于获得一堆知识,而在于个人的发展,在于作为连续经验的结果得到越来越充分的自我实现。”这也是终身教育的总的概念范畴。
(4)根据所搭建的关于终身教育的概念框架,作者进一步阐述了终身教育的内容、范围和目标。
(5) 实施终身教育无一定的模式可循,因为各国有各国的具体情况、实际背景和急需解决的教育问题,但是可以遵循一定的原则。作者从影响终身教育的各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作者强调必须在思想与实践上把应用于儿童、青少年、成人的教育目标和方法联系在一起,“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并不随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而是应该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
第二部分,作者提出若干建议,同时阐释前一部分中需要进一步说明的问题。是对第一部分内容的具体化。
一、前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社会交往的扩大,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这些变化对人的发展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根本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学校教育在教育对象、教育时间、教育空间方面的限定,使教育在任何时间、空间上面向任何人,使教育在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上贯穿人的一生,即逐步确定终身教育的形态。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教育界的共识,那种认为青少年时期学习的知识可以终身受用,因而把人的一生划分接受教育期和职业活动期的想法和做法,已远远不符合现代生活的实际和未来社会的需要。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关系人类生存命运的重要前提,学习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成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学习已成为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开启心灵之窗、富裕之门的钥匙。为了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不断加快的知识更新进程,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知识化的世界发展趋势,终身学习成为必然选择,并具有划时代的教育指导意义。
自从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上法国学者保罗•朗格朗首次正式提出“终身教育”一词以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等概念便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开来,成为各国政府教育决策的指导原则。20世纪70年代,以富尔为主席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了以《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为主题的报告书,第一次果断地提出了当代教育所面临的危机、挑战和面向未来的重大主题,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走向学习化社会的目标以及信息时代的学习。认为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学习化社会,每个人必须终身继续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终身教育思潮体现了一种与传统教育(传统认为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完全不同的崭新的教育理念,表现出与传统教育不同的特征。保罗•朗格郎认为,“终身教育所意味的,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而是泛指某种思想或原则,或者说是指某种一系列的关心及研究方法。概括而言,也即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总和。”
二、终身教育的目标在于完善自我,构建学习化社会
(一)终身性
这是终身教育最大的特征。他突破了正规学校的框架,把教育看成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是人们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实现了从学前期到老年期的整个教育过程的统一。既包括正规教育,又包括非正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形式。
(二)全民性
终身教育倡导社会全体公民都能够终身享受教育,全民性的核心是教育机会平等。教育机会的平等有三层含义:首先,它是受教育权利和义务的平等,即每个公民及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和替代;其次是受教育机会平等,即每个公民及未成年人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等依法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再次是教育结果的相对平等,“这并不仅仅指每个人都能获得某种文凭或证书,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在接受某一阶段教育后都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最基本的标准,都能获得学业上的成功,都能在德智体等方面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
(三)主体性
从本质上讲,终身教育是旨在促进人发展的教育,教育目标是培养个性完善发展的人,教育过程“首先应为发挥今天还有明天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的一切潜力创造条件。人既是发展的每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终身教育完全以每个学习者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中心,允许并提倡人们的多次、多样选择,使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机会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实现人终身的全面和谐发展。
(四)广泛性
终身教育既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可以说,它包括人的各个阶段,是一切时间、一切地点、一切场合和一切方面的教育。终身教育扩大了学习天地 ,为整个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灵活性
现代终身教育具有灵活多样性,表现在任何需要学习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均由个人决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如有全日制、半日制、业余的,有校内、校外、远距离的,有长期、中期、短期的,有学历、学位、非学历、进修的,等等。
除此,我们还有必要弄清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联系与区别。终身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基础,为终身学习提供支持系统,终身学习又是终身教育的延续,它维持终身教育体系的运作,并成为终身教育的目标指向。终身教育可被看做一套指导教育实践的组织和程序方针,旨在养成贯穿终生的学习。而终身学习在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性的基础上,提倡培养公民个人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对社会提供的终身教育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终身教育体系为终身学习者提供富有成效的个性化学习援助,而反对传统教育的“强制性”和整齐划一性。尽管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在出现的时间、强调的侧重点甚至在所追求的实际目标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是,就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思想本质和最终目的而言,两者都是非常一致的:即它们都是通过不断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知识,使逐渐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技能,最终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也就是说,人们进行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谋取职业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追求人性的完善和人生价值真正的实现,这也正是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教育目的之所在。
以上所有这些对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分析与探讨,都体现了人类对终身教育的认识的不断深化,包含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从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中国,虽然时间不长,但随着国家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化社会也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形式规定国家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1998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在全国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的体系”;1999年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逐步完善终身学习体系”。主席讲话中更加明确提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由此,我们更加提倡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人们在积极追求知识技能的学习同时,也追求人性的完美与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人人受教育、人人皆学习的学习化社会,以期给每一个人以生存和不断发展的能力。也只有如此,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社会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关键词】英国/终身教育/法制性/渐进性/学习化社会……
自郎格朗(Paul·Lengrand)1965年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首次提出“终身教育”的提案及哈钦斯(R·R·Hutchins)1968年出版《学习社会》一书以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等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热烈响应,并已演变成为国际性潮流,成为各国政府教育决策的指导原则。许多国家纷纷从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措施,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构建本国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英国是西方成人教育的发源地之一,号称“成人教育之故乡”,英国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潮兴起后,它虽然没有像美、法等国和日本那样过多地宣传终身教育的口号,也没有使用终身教育这一术语,但其终身教育理论及其所倡导的内容已在相当程序上得到了实现。
“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的1870年,已经认识到国民初等教育的重要性,并使之义务化。1904年和1919年以来,又对中等教育和大学教育采取了必要的措施,保障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机会”。[1]英国发展终身教育不仅在起步上明显要早于欧美及日本等国,而且在其具体的发展历程上也十分鲜明地突显了其自身特色。回望英国终身教育发生发展的历程及其特点,无疑有助我们对终身教育概念的深刻理解和对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化社会的构建,为此,本文拟对英国的终身教育发展状况与特征作一些勾勒。
一、英国的终身教育是在成人教育实践的沃土生长起来
教育发展过程,无论何种教育观念或理念的形成,都有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基础。终身教育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产物,但终身教育并非是进入21世纪产生的崭新概念,其思想早已蕴藏在蓬勃发展的成人教育之中。可以说,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倘若我们没有得益于成人教育,以及更一般地说通过正规教育以外的训练途径所作的贡献……,那么,与终身教育有关的思想毫无疑问是不可能产生的”。[2]这一点在英国的终身教育发展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早期的英国成人教育,是补“白天学校的不足,乃在夜间教授儿童、青年、成人基本的读写技能”。到20世纪初时,英国的成人教育已发展到不仅在组织结构上日趋完善,在形式内容上更加丰富多样,在层次水平上也高低兼备、雅俗共赏,成为对西方各国及世界各地成人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而且在其内涵上也开始突破“传统人文成人教育的概念”,向外拓展,类似“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思想开始在英国成人教育中出现。“1919年人类第一次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即成人教育不能被看作一件奢侈品,专为几个聪明失学的少数人物而设,但又不应看作一种寻常事情,只为继续青春期的短期教育而设。反之,成人教育是永远的民众教育,又是公民不可分割的部分,所以具有普遍性和终身性。这成为了终身教育最早的概念性表述”。[3]10年之后,即1929年,英国著名的成人教育专家耶克斯利出版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系统表述终身教育的观点,认为教育与人的生命相伴,学校中的教育仅仅是人生过程的开始,应该将各种教育(包括初等、中等、职业、大学教育)统一起来,将教育看成是真正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活动。他是最早提出“终身教育”一词的学者。
20世纪60年代,保罗·郎格朗提出的终身教育主张被推广后,关于终身教育的讨论在英国重新升温。1972年《拉塞尔报告》出台,采用了“永久教育”的提法,建议重新组织英国的教育体系,以适应人们对教育的终身需要。J·A·辛普森(Simpson)强调教育的持久性和R·H·戴夫(Dave)注重广义成人教育方式及目的终身教育观也于此时出现。20世纪80年代后,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用语使用频繁。《国际终身教育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LifelongEducation)也于1982年在英国问世。
然而,此时的英国“终身教育”虽然作为一种理论在促进人们认识教育的持续性方面有着重大的意义,但由于在实践上其范围过于广泛(包括了幼儿、小学、中学及一切义务教育后教育的全过程),由于没有突出成人学习特征与儿童的不同而很少得到采用,在实际运作中远不如“继续教育”术语那么常见。于是,“不但包括了传统的成人教育,而且在内容上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的“继续教育”倍受英国人的青睐和英国政府的“以礼相待”,“继续教育一词日益取代了成人教育”[4]成为当时社会中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许多组织机构也纷纷竞相以其为名。1982年英国成人和继续教育咨询委员会的报告《继续教育》提出了所有的成人在其一生中都应有权利享受连接不断的受教育机会。
回顾英国成人教育发展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终身教育真正作为一种面向广大民众的教育活动,是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的成人教育。一战后英国成人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其1919年在成人教育报告特别提出的教育是终身的历程的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引导了教育的发展方向,为现代终身教育理论的形成和现代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英国的终身教育思想的成形正是得益于英国成人教育的渐进发展,是在英国成人教育实践的基石上生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英国成人教育漫长和独特的发展历史,有力地论证了“成人教育的实践是终身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石”,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是“两面紧紧相伴的旗帜”。
二、英国终身教育的发展表现出很强的法制性特点
英国发展终身教育“更多地是在发挥其成人教育历史传统的同时,再辅之一系列具体的立法措施实现终身教育所提倡的各项原则”,也就是说,通过以立法来确立国家实施终身教育的原则与政策推动和规范形式多样的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从而推进和发展终身教育。英国是个典型的法治国家,一切按照法律行事。英国成人教育体制与设施都有法规,各种成人教育政策的贯切执行,也都以法律为依据,通过某一具体方面的立法来解决某些具体问题。如1870年通过的《初等教育法》要解决的是在完善原有的民办初等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公立初等教育制度的问题;1902年的法案则旨在解决公立中等教育制度的问题;1918年的《费希尔教育法》的主要内容仅仅是将义务教育年限延至15岁,并规定受完义务教育的儿童可以受补习教育至16岁;1944年教育法确立了从初等教育到继续教育的相衔接的公立教育体系,明确了中央和地方的管理职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又颁布了近20个教育法令和涉及教育的其他议会修正法,如1963年的《伦敦政府法》、1964年的《教育法》、1973年的《全国卫生福利事业改革法》、1976年的《教育法》和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等。其中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是战后英国颁布的一项最重要的教育法,虽然其涉及内容较广,但它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设立国家统一课程的问题。此外,英国还提出了关于振兴人生后期的成人教育的两个“委员会报告”;其一是“1919年的报告书”,该报告着重指出“成人教育是国家不可缺少的培育市民性的重要条件。所以,它不仅要对上万的人们进行教育,而且要贯穿于人的一生”。其二是1973年又提出了第二份报告——《拉塞尔报告书——成人教育振兴计划》,该报告有关将来的振兴计划的建议第一项就是“不仅要设立国家一级的协议会,也要设立‘地方振兴评议会’以推进成人教育”。
可见,英国政府重视教育立法和着重强调通过立法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特点是很明显的,它确保了英国在稳定的社会背景中渐进性的教育变革历程及其成就。
三、英国终身教育的发展进程显示出明显的渐进性特点
英国终身教育发展的渐进性突出表现在教育机会的普及上和时缓时快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两方面。
1、教育机会的普及
在英国,教育机会的普及呈现出阶段性的发展道路。19世纪下半叶,英国着重抓的是普通初等教育。当时英国10岁儿童享受全日制教育的比例只有4%,到20世纪初,英国10岁儿童享受全日制教育的比例达到了100%,英国政府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中等教育的发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英国全日制儿童入学率有了显著提高,全国14岁儿童受全日制教育的比例从1902年的9%上升到1938年的38%,再上升到1962年的100%。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实现了普及中等教育的目标。
2、艰难而曲折的高等教育大众化
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以1963年《罗宾斯报告》为界分为两大阶段,之前为精英教育阶段,之后为大众教育阶段。
自牛津、剑桥大学的建立到二战后的50年代间,基本上是处于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阶段——即精英教育阶段,其发展一直十分缓慢;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高等教育规模较先前虽有所扩大,但相对于当时的巨大入学需求来说仍然显得十分狭小,至1963年时还只有约9%的适龄青年进入大学学习,[5]仍有90%以上的青年被大学拒之门外。为解决当时所面临的青年要求升学的巨大压力和经济发展速度下降、教育民主化等一系列问题,英国政府开始着手调查高等教育的问题,并于1963年发表了《罗宾斯报告》,提出“高等教育课程应该向所有能力上和成绩上合格的、并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开放”,以便让“有能力”、“合格”的人接受充分的教育。该报告是对英国少数统治阶层子女服务的传统高等教育的有力冲击,它发表后英国举国上下掀起了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进军的运动。此后的10年,英国高等教育出现了快速发展,由“精英教育”阶段跨入了大众化阶段。1963年至1972年间,英国高等教育规模翻了一番,全日制大学学生数从11.9万增长至23.5万,高等教育的总学生数从16.7万(若加上继续教育学生数则为21.6万)增至61.6万[6]。
近入70年代后。英国发生经济危机,高等教育增长速度放慢,英国政府重新审视6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扩张中所出现的问题,并进行政策调整与体系重组,将“谁有资格谁升学”的“罗宾斯原则”修订为“为所有能够从高等教育中获益并且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高等教育课程”,从而为“出身社会中下层而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打开方便之门”。70~80年代的大调整,使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导向进一步贴近了社会的需求,体系趋向多样化,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路子拓宽了,民间办学的意愿也有所回升。但“双重制”中的“自由大学”教育部分,其生员仍多来自社会上层家庭,所学课程多系社会科学,仍然具有浓厚的精英色彩,于是又引发了90年代英国政府对高等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1991年英国政府发表了教育白皮书,宣布废除“双重制”,建立统一的高等教育体制,这一体制上的革新,确立了多科技术学院与大学同等的地位,也有利于传统大学接受更多的青年。90年代的英国高等教育再度腾飞,1990年至1996年大学生年均增长9.3%,199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49.5%。
总之,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通过对精英体制的不断改革而逐步推进的,没有疾奔,亦无停顿,短期看进展甚小,长期看成就巨大。这与英国人信渐进性社会变革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四、英国终身教育把追求“全民性”、“平等”放在了优先地位
终身教育倡导社会全体公民都能够终身享受教育,全民性特点是终身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所谓终身教育的“全民性”是指终身教育是面向全体国民的教育。全民性的核心是教育机会平等。教育机会的平等有三层含义:首先,它是受教育权利和义务的平等,即每个公民及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和替代;其次是受教育机会平等,即每个公民及未成年人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等依法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再次是教育结果的相对平等,“这并不仅仅指每个人都能获得某种文凭或证书,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在接受某一阶段教育后都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最基本的标准,都能获得学业上的成功,都能在德智体等方面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7]终身教育的“全民性”特点在英国终身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主要表现在:
1、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已作为公民的基本人权受到法律保障
从以上英国终身教育的法制性特点的叙述中不难看出,在发展终身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英国十分重视社会立法的作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法案或法规,来确定“各级政府部门有义务为那些未受完全义务教育的成人提供全日的半日的教育。有义务组织教育性的文化娱乐活动”、确认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合法地位,保障英国公民、特别是那些因多种困难未能满足教育需求的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2、终身教育对象的扩大
以前英国政府所提供教育机会的重点对象是“从16到60岁”的人,即结束义务教育的16岁以上的和代表高龄的60岁以下的都是学习的对象,也就是说,学校教育结束后直至进入高龄,都要向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但从最近来看,比较注意那些需要特别照顾的人以及处于恶劣社会环境下、在地区社会里“没有受教育的人”,如高龄者、有生理缺陷者、医院的住院患者等。
五、终身学习的推进,形成网络化实施体系
为使“担负着各种社会职业或责任而生活的成人”从各种“制约下解放出来得以参加学习”,为使社会成员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方便地获得学习的机会,满足其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英国政府开发了如下几种形式:
1、住宿制学院
在英国,住宿制学院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长期住宿制成人教育学院;另一种短制期住宿制成人教育学院。长期住宿制成人教育学院最早设于1899年,全国共有6所,主要提供1~2年长期的学习机会,为向‘第二学习机会’前进作出贡献”。短期住宿制成人教育学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立,其数字现已超过35所,它主要是提供1宿2日或2宿3日以及1周或2周的课程,类似会议、研究会、再进修等活动。这两种住宿形态,其学习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文化艺术、工艺、文学、政府经济、经营、时事问题等领域。
2、开放大学
战后英国高等教育取得的所有成就中,最具有国际影响的是开放大学。它于1969年6月1日正式成立,1971年1月开始对外招生。开放大学利用多种形式的媒介手段进行教学,其课程主要有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三类,学生以自学为主,但也十分重视对学生提供辅导和咨询,“面授辅导帮助是最常见的形式”。“开放大学向所有的大学求学者打开了求学之门:不管种族、国籍、性别、宗教、信仰、原文化程度、入学动机等差异,只要本人有注册入学学习的意愿,向学校的地区教育中心提出申请,根据学校现有的教学名额及指导教师,任何公民都可以按报名次序的先后录取,成为开放大学的学生。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地点、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自己确定学习进程,按自己专业兴趣和学习条件制定自己的学习规划,展开自己的学习活动”。[8]学习者“每周需12~15小时学习时间的课程,方能得到1个学分”,[4]“学完6个学分,可以获OUBA(公开大学)学位,学完8个学分获OUBA名誉学位。”[1]“英国的开放大学是世界同类以综合远距离教学手段进行开放性成人高等教育机构中的第一所”。[4]由于开放大学具有“完全”开放地招生和有组织地大量综合使用各种媒介形式于教育以及为学生提供的服务与帮助体系等特点,它成立后迅速发展,成为了英国学生最多、“教学及管理日臻完善、可以同任何一所大学媲美”的大学。开放大学成立时“当年入学的人就达20000多人”[4],“到1989年时开放大学仅继续教育的学生就达22400名,相当于当年本科生的近三分之一”。开放大学从学生入学、课程设制、教学方法等方面对传统的大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为技术时期成人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3、社区学院
英国最初的地区学院于1938年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发展到4所,至20世纪80年代,全英国已有20余所。早期的社区学院是利用具有烹饪、裁缝、工艺等技能教育设备良好的近代中等学校开办的。这些学校“白天作中学使用,晚间为青年、成人所利用”,“原来它只是面向相当于中学阶段这个年龄的青少年,后来利用范围扩大到青年和成年”。[1]“以提供中等教育及成人教育为主”或“教育、娱乐及其他文化活动”。“社区教育在英国的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十分流行。1975年的《亚历山大报告》描述了苏格兰政府及民间组织提供的广泛的教育机会后,重申‘成人的社会、文化、娱乐和教育活动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因此,把它们分开处理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和不可取的’。而成人教育,‘即较具学术性、转为传统的那些课程,应该成为社区教育的一方面,即成为包括青年工作及社区服务在内的社区教育服务的一个组成部分’”。[4]
4、成人教育中心
专门为成人提供开放性教育和学习机会的机构,多由民间团体(包括宗教团体)设置、经营,其中也有曾作为促进提高该地区居民福利的“贫民救济事业”而成立的机构,它随着直接服务的福利事业的充实,重点转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所有这些机构其内容多种多样,有些还包括大学开放讲座提供所谓自由学习的文化艺术、工艺、语言学、时间问题、体育、文娱等广泛的学习机会。这些教育中心与其说是以教育、学习活动为重点,还不如说是为形成学员间和睦亲善和集体感而设制的,因而有的把它叫作“地方共同中心”。
5、劳动时间内的学习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为对学校毕业后的青年、成人进行继续教育,普遍实行了一种称作“一日解放”或称“一日放松”(Day-release)的一周一日带薪学习的制度。这种制度使青年工人每周有一天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学习变为可能。这是通过与产业界、继续教育学院的协作而得以实现的。这种制度适合于劳动青年。用于成人教育时,与大学的校外教育部建立协作关系,也有以工会的领导为对象请他们参与进来的,同样采用“一日解放(放松)”的形态,但其内容却是多种多样,有面向青年工人,以一般教养和技术教育为重点,也有如上所述所用于成年工人和干部进修的。
综上所述,英国终身教育思想的形成是英国成人教育实践不断发展的产物。英国终身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也即是其成人教育实践不推进的过程,正是在成人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使终身教育的理念走向实践,大量的成人接受终身教育的实践又检验和深化了终身教育思想。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英国国家及地方政府所取的包括立法在内的各种手段与措施,不仅保障了大量的成人接受终身教育的愿望与权利的实现,而且也有力地促进了终身教育在稳定的社会背景中向着教育与学习形态不断多样化、形成网络化的迈进。这些都为其他各国终身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日]持田荣一等著,龚同译.终身教育大全[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
[2]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3]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4]张新生.英国成人教育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5]LordRobbins,TheUniversityintheModernWorld,MacmillanCommpanyofCanadaLimited,1996.18.
[6]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7]陈乃林.面向21世纪中国终身教育体系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傅松涛,王志娟.论英国开放大学的特点及其启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3).活动。这两种住宿形态,其学习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文化艺术、工艺、文学、政府经济、经营、时事问题等领域。
2、开放大学
战后英国高等教育取得的所有成就中,最具有国际影响的是开放大学。它于1969年6月1日正式成立,1971年1月开始对外招生。开放大学利用多种形式的媒介手段进行教学,其课程主要有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三类,学生以自学为主,但也十分重视对学生提供辅导和咨询,“面授辅导帮助是最常见的形式”。“开放大学向所有的大学求学者打开了求学之门:不管种族、国籍、性别、宗教、信仰、原文化程度、入学动机等差异,只要本人有注册入学学习的意愿,向学校的地区教育中心提出申请,根据学校现有的教学名额及指导教师,任何公民都可以按报名次序的先后录取,成为开放大学的学生。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地点、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自己确定学习进程,按自己专业兴趣和学习条件制定自己的学习规划,展开自己的学习活动”。[8]学习者“每周需12~15小时学习时间的课程,方能得到1个学分”,[4]“学完6个学分,可以获OUBA(公开大学)学位,学完8个学分获OUBA名誉学位。”[1]“英国的开放大学是世界同类以综合远距离教学手段进行开放性成人高等教育机构中的第一所”。[4]由于开放大学具有“完全”开放地招生和有组织地大量综合使用各种媒介形式于教育以及为学生提供的服务与帮助体系等特点,它成立后迅速发展,成为了英国学生最多、“教学及管理日臻完善、可以同任何一所大学媲美”的大学。开放大学成立时“当年入学的人就达20000多人”[4],“到1989年时开放大学仅继续教育的学生就达22400名,相当于当年本科生的近三分之一”。开放大学从学生入学、课程设制、教学方法等方面对传统的大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为技术时期成人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3、社区学院
英国最初的地区学院于1938年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发展到4所,至20世纪80年代,全英国已有20余所。早期的社区学院是利用具有烹饪、裁缝、工艺等技能教育设备良好的近代中等学校开办的。这些学校“白天作中学使用,晚间为青年、成人所利用”,“原来它只是面向相当于中学阶段这个年龄的青少年,后来利用范围扩大到青年和成年”。[1]“以提供中等教育及成人教育为主”或“教育、娱乐及其他文化活动”。“社区教育在英国的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十分流行。1975年的《亚历山大报告》描述了苏格兰政府及民间组织提供的广泛的教育机会后,重申‘成人的社会、文化、娱乐和教育活动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因此,把它们分开处理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和不可取的’。而成人教育,‘即较具学术性、转为传统的那些课程,应该成为社区教育的一方面,即成为包括青年工作及社区服务在内的社区教育服务的一个组成部分’”。[4]
4、成人教育中心
专门为成人提供开放性教育和学习机会的机构,多由民间团体(包括宗教团体)设置、经营,其中也有曾作为促进提高该地区居民福利的“贫民救济事业”而成立的机构,它随着直接服务的福利事业的充实,重点转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所有这些机构其内容多种多样,有些还包括大学开放讲座提供所谓自由学习的文化艺术、工艺、语言学、时间问题、体育、文娱等广泛的学习机会。这些教育中心与其说是以教育、学习活动为重点,还不如说是为形成学员间和睦亲善和集体感而设制的,因而有的把它叫作“地方共同中心”。
5、劳动时间内的学习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为对学校毕业后的青年、成人进行继续教育,普遍实行了一种称作“一日解放”或称“一日放松”(Day-release)的一周一日带薪学习的制度。这种制度使青年工人每周有一天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学习变为可能。这是通过与产业界、继续教育学院的协作而得以实现的。这种制度适合于劳动青年。用于成人教育时,与大学的校外教育部建立协作关系,也有以工会的领导为对象请他们参与进来的,同样采用“一日解放(放松)”的形态,但其内容却是多种多样,有面向青年工人,以一般教养和技术教育为重点,也有如上所述所用于成年工人和干部进修的。
综上所述,英国终身教育思想的形成是英国成人教育实践不断发展的产物。英国终身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也即是其成人教育实践不推进的过程,正是在成人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使终身教育的理念走向实践,大量的成人接受终身教育的实践又检验和深化了终身教育思想。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英国国家及地方政府所取的包括立法在内的各种手段与措施,不仅保障了大量的成人接受终身教育的愿望与权利的实现,而且也有力地促进了终身教育在稳定的社会背景中向着教育与学习形态不断多样化、形成网络化的迈进。这些都为其他各国终身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日]持田荣一等著,龚同译.终身教育大全[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
[2]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3]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4]张新生.英国成人教育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5]LordRobbins,TheUniversityintheModernWorld,MacmillanCommpanyofCanadaLimited,1996.18.
一、几个相关概念
(一)终生教育
终身教育是指对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个一生所进行的教育。具体来说,终身教育包含了纵向教育和横向教育的连续和结合。从纵向上看,它指出了人生发展的每个时期受教育的连续性;从横向看,它指出了受教育者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是互相结合的。从20世纪70年代起,从西方到东方,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终身教育都被广泛接受,一些国家甚至通过立法等手段为终身教育的实施提供制度化的保障和护航。
(二)公务员的公务员能力标准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要求,国家人事部印发了《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此举旨在贯彻落实进一步开发公务员人才资源,促进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各地、各部门在公务员培训教育、录用、竞争上岗、考核等工作中,要以标准框架为参考依据,体现通用能力的要求,并根据不同职务公务员的特点制定细化的标准。各地、各部门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切实加强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
(三)公务员终生学习与终生教育
《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明确提出学习能力,即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有良好的学风,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目标明确,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工作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积累知识与经验;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及时更新和掌握与工作需要相适应的知识、技能;拓宽学习途径,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他人学。
二、公务员树立终身教育理念的必要性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随着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产业的崛起,知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面临挑战,需要学习的知识、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日俱增。这一切对于处在各级各类岗位上,从事政府公共部门管理的公务员提出了必须进行终身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公务员工作的本质要求
公务员是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公务员工作的本质要求公务员们要有丰富的知识、高超的思维能力、正确的决策能力、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等等。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半衰期在缩短,知识的增长与知识的老化形成鲜明的对比,终身教育不再是口号,而是每个人的迫切需要和真实行动。
(三)公务员不断进步的内在条件
一般来讲,公务员的晋升要经历由基层、中层到高层的发展提升过程,表面上看这一过程是官位的提高、权力的增大、责任的加重,实质上是知识能力水平的提高。公务员知识能力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逐步积累的渐进过程。公务员只有不断地在工作中学习提高,更新原有知识,补充新知识,力求成为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站在时代前列的人,才能担负起更高更重的领导责任。
三、公务员终身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公务员制度的全面实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公务员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地在公务员教育培训教育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培训教育观念落后。一些单位和部门的领导对公务员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总认为培训教育是“软任务”,可搞可不搞,把培训教育投入看作是一种消费投资,片面强调日常事务太多,培训教育会影响甚至冲击正常的行政工作。第二,工作与学习矛盾仍较突出。全面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以后,实行“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的“三定原则”,参加培训教育学习的时间太多势必会影响日常工作的开展。第三,培训教育内容严重滞后。目前,全国各地公务员培训教育除了学习指定的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之外,选修课的开设在地方公务员培训教育中只是小范围的尝试,公务员参加培训教育学习的选择余地较小,难以满足那些素质较高、基础较好、求知欲较强的公务员的需要。第四,培训教育激励机制不完善。尽管《国家公务员培训教育暂行规定》明确指出:“参加培训教育是国家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公务员培训教育期间的学习成绩和鉴定作为任职、定级和晋升职务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上述规定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使得许多公务员参加培训教育学习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往往都是被动地接受培训教育。
四、改进公务员终生教育的措施
(一)必须明确终身教育的目的
公务员进行终身学习必须首先端正态度,“正其心”、“诚其意”,弄清楚为什么而学。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工作者,必须牢固地确立为国家、为人民、为党的事业而不断学习进取的使命感,这是公务员摆正自己位置,自觉地进行终身教育的内在动力。一个合格的公务员只有全身心地投人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以积极主动的精神去学习,力求为人民掌好权、服好务,就具备了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基本素质。
(二)提高思想素质和提高能力素质相结合
对公务员进行终身教育,提高知识能力水平,必须把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摆在首位,摆在“生命线”的位置,公务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决定着进行日常工作时的立场和方向。公务员进行终身教育切不可只注意能力的提高,而忽视思想政治素质的巩固和提高。
(四)提高思维水平和提高工作能力素质相结合
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既是一个思想家,有创新思维的能力,也是一个实干家,能够全身心地工作。公务员能够看得深 ,看到纷繁复杂的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能够站得高、看得远,看到现实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未雨绸缎,见事早、决策快。因此,公务员在终身教育的过程中,要提高知识能力水平,就应该在提高思维水平和工作能力上下功夫。
(五)学习理论知识与社会工作实践相结合
公务员在终身教育中为提高综合素贡,首先必须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尤其是要读一些导师的著作,特别是哲学著作,学会哲学地思考问题,提高哲学思维能力。其次要勇于实践,实践也是一种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公务员提高综合素质,实践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只有自觉地投身到领导实践活动中,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才能更有效地锻炼提高。再次,要勤于总结经验、善于总结经验,尤其是要善于从自己亲身的经验中,从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思想经验,从自己犯错误的痛苦经验中总结提高。最后,要在交流中提高。公务员应善于利用参加各种会议、培训教育班的机会,和别的公务员进行广泛的交流,注意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反思警戒别人失误的教训,勇于在请教学习中查找自己的失误和不足,以利于整体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罗纳德·科林格勒,约翰·奈尔班迪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战略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思想是20世纪国际两大重要的教育思潮,对世界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它们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分析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并从他们的共同点出发,来阐述两者从分裂走向整合的必然趋势,从而应运而生一种新的教育思潮――全民终身教育。
一、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的不同点
(一)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产生的背景不同
终身教育和全面教育的思想,早在人类的教育实践中就有很多的表现,但是两者成为一种系统的理论并在全世界推广,则有着不同的背景。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的贡献。在20世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把人的一生分成学习和工作两个阶段,已经严重阻碍了人类对教育的需求,限制了人类自身的发展。因此,朗格朗阐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论――终身教育,并于1970年出版了《终身教育导论》,使得终身教育从此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在全世界推广。
而全民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面对文盲(特别是妇女)和失学儿童(特别是女童)的大量存在,以及教育差异而造成的贫困和动荡,于是亚太地区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推行“亚太地区全民教育计划”的建议,到1990年3月在泰国宗迪恩召开“世界全民教育大会”,正式提出了全民教育的概念,并确定了全民教育的目标。
(二)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关注的问题不同
终身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教育贯通人类的始终,它包括各种领域、人类各个阶段、各种形式的教育,它关注的视角是人的一生,关注的主要领域是成人教育,成人在何时何地接受教育。
而全民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教育向所有人开放。全民教育关注的视角是所有人,关注的主要领域是基础教育,通过对儿童,特别是女童的教育,以及扫盲教育中对大量妇女的教育,来实现对所有人的教育。
(三)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追求的目标不同
终身教育的目标,是期望建立一个“学习化社会”,这种社会是充满余暇,并且不以职业或经济上的目的为手段,而是以人们自发形成的,并以自主愿望为标志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
而全民教育追求的理想社会形态是“全民社会”,它的基本目的或最终目标是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需要,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学习手段,如读写、口头表达、演算和问题解决,以及基本的学习内容,如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态度,而且强调生活技能的学习和教育质量。
(四)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实现的途径不同
终身教育要得到实现,可以通过三种途径:一是学校教育,着眼于提高人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继续教育,工作后工作单位提供在职人员职前和职后的教育和培训;三是成人教育,根据自身的需要,主动地学习别人的经验,并在相互交流中分享自己独特的经验。
而全民教育是要保证人人都能受教育,保证能实现教育普及的目标。如果要实现教育普及的目标,就要依靠具有强制性效力的教育法规的建立,这个教育法规就是义务教育。因此,教育普及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建立义务教育制度。
因此,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是人类面临不同的现实问题而产生的两大独立的教育领域,因为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它们关注的焦点,要达到的目标,以及为实现各自的目标所采取的途径也必然不同;即便如此,为了人类的发展,它们又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有着共同的追求。
二、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的共同点
(一)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都关注人的教育和发展
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虽然分别是从“人的一生”和“所有人”的不同视角来谈教育,但他们的最终目的都立根于人,都关注人的教育和发展。终身教育将人们受教育的年限从青少年拓展到成人、老人,提倡终身学习;它还将人们受教育的范围,从学校教育扩展到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一切有利于人们自身发展的各种形式的教育中。它为人们能够接受各种教育提供了充分的机会和可能,最终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它在《学会生存》中鲜明地提出要培养“完人”的目标,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而全民教育关注对所有人的教育。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均是教育之故。”全民教育特别关注失学儿童,特别是对女童的教育,立足于基础教育,使人们掌握基本的学习手段,获得生存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它还关注对盲,特别是妇女的教育,妇女是弱势群体,但她们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全民教育通过对“所有的人”,特别是弱势群体中的女童和妇女的教育,缩小人与人之间由于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带来的巨大差异,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改善精神状态。所以,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都着眼于用教育来促进人的发展。
(二)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都重视“四个学会”
终身教育非常重视“四个学会”,在它的标志性文献中都有所提及。比如说1972年,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主持撰写了著名的调查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他指出人们只有按照终身教育思想的原则“学会学习”,才能“学会生存”。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德洛尔进一步论述了这一思想。他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在这个报告中,他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四个“基本学会”加以安排:(1)学会认知;(2)学会做事;(3)学会共同生活;(4)学会生存。他指出:“这四种学会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终身教育就是建立在这四个支柱的基础之上的。现在这“四个学会”,已经成了我们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与根本目标。
全民教育也非常重视“四个学会”,在它的一些重要活动中都有涉及。比如2000年4月在塞内加尔召开了世界教育论坛,通过了以“全民教育:履行我们的集体承诺”为题的《达喀尔行动纲领》(以下简称《纲领》),《纲领》中指出全民教育应涵盖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与学会共同生存四个方面。而到了2001年9月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教育大会第46届会议中,更是把“学会共存”这一问题置于了全民教育讨论的中心。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共同生存,全民教育继承并发展了终身教育的思想,将其由学会(个人的)生存扩展到学会与他人的合作――学会共存,从而将终身教育的范围扩大到所有人。
(三)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都提倡教育民主和教育机会均等
终身教育的社会目标之一就是实现教育的平等。终身教育摒弃了教育上传统的选拔和淘汰制度,拓宽了人们的学习空间,提供了很多学习机会,使民主原则在教育上得到有效落实,从而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目标。正如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导论》中所指出的那样:“终身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实现更美好的生活,从中汲取一切有益的东西,使人过一种更和谐、更充实、符合生命真谛的生活。具体来讲,即培养人和实现教育民主化。”《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也指出,如果我们认识到教育领域的不平等,并努力采取有力措施予以纠正,终身教育就会为那些因种种原因未能完成全部学业或因学业失败而离开教育系统的人提供新的机会。
全民教育重视教育平等,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利用各种手段提供教育机会,缩小教育上的性别差异;强调教育民主,人人都有权利和义务接受教育。为此,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一系列的目标,如注重基础教育和扫盲、普及初等教育、普及入学机会等,使每个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获得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能力,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共同繁荣。它是在追求教育民主和教育机会均等的时代氛围中发展起来的,本身就在实践着教育的民主化和教育机会均等。可以说,终身教育为全民教育创造了教育民主、教育机会均等的国际环境,而全民教育既是使个人获得生存发展能力的基本手段,又是使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实现社会平等的根本保证。
(四)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都反映自我教育和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查尔斯・赫梅尔指出,终身教育要“唤起的是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个人热情”,特别强调的是终身教育要培养人们学会学习,引导受教育者学会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能够对学习进行自我管理。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创造性。从横向上看,它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还包括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自我教育。比如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成人教育。朗格朗认为,在成人教育中,参加学习的成人不再被动地受教育,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集体中的伙伴或合作者的关系。学生一方面接受学习内容,另一方面在交流中分享自己独特的经验。因此,成人不必因法律和父母的压力,被迫去学习不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接受不适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手段,他们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可以在学习上获得更大的选择权和主动权。
全民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思想,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现代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一方面,全民教育内容丰富、对象复杂、形式多样,要求教学方法依具体情况而不断变化,丰富多彩。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和远程教育的空前发展,使全民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必然向开放性方向发展。随着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理念的提出,全民教育必然反映自我教育、自主学习方面的教学要求。
总之,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一个从人类的纵向发展出发,教育贯穿人的一生,志在为个人提供各种教育的机会;一个从人类的横向发展出发,使每一个人都能受到教育,志在教育的普及。虽然它们一个是面,一个是点,但是本质上都立足于人的教育和发展。不仅如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在教育领域的相似点越来越多,所作的努力也殊途同归。所以,终身教育与全民教育是在人类教育权限与教育权利上的拓展与创新。在人和社会协同发展的规律支配下,两者必然要整合为一体――全民终身教育。全民终身教育就是终身教育全民化和全民教育终身化在人类社会整体演进的框架内,融合在广义人生全面发展的有机整合。全民终身教育真正开创了学习型社会,人类将真正地不依赖于先天固有的本能,而是靠后天自觉地习得,获得生存发展,最终让所有人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能根据自身的需要接受相应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陈艳,郭耀邦.终身教育:理念到实践的探索[J].观察,2010,(2):5-6.
[2]何齐宗.全球视野的终身教育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文献研究之一[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1):124-131.
[3]康乃美.关于国际终身教育新理念的探析[J].教育与考试,2001,(1):65-67.
[4]李小波.从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到全纳教育――战后教育思潮发展历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5]罗金凤,王广新.谈实施终身教育的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1999,(4):15.
[6]睦依凡.关于全民教育的背景讨论和内涵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1996,(1):6-10.
[7]单中惠.外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唐盈盈.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全纳教育――对战后三大国际教育思潮的剖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3,(6):14-49.
[9]王丽,王晓华.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概念的解读与辨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0,(11):4-6.
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终身学习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和谐,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教育法》中明确指出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因此,必须建立终身学习型社会,而社区教育的提出与发展则与此相呼应。不断地学习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模式,所以,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必须同步。
一、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建立学习化社会的基础。
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社会不能通过一个单独的结构——学校对它的所有一切组成部分(无论在哪个领域)发挥其广泛而有效的作用,不管这个机构多么广大。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现在是,而且将来也越来越是每个人的需要。那么,我们不仅必须发展、丰富、增加中小学和大学,而且我们必须超越学校教育的范围,把教育的功能扩充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形成体系完整的社区教育。
国际著名的全球问题研究机构罗马俱乐部,1999年发表了第六个研究报告《学无止境》,其三位作者博特金、埃尔曼杰拉、马利察都是世界著名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他们提出了新型学习观:“对于我们来说,学习意味着对于知识、对于生活的接近,它强调主动精神,它包括获得和实践为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上所必需的新的方法论、新的技能、新的态度和新的价值,学习是预备处理新的情况的过程”,并就此提出要改革传统的“适应性学习”为现代的“创新性学习”,以至学会学习,终身学习。
社区教育的本质内涵是以社区发展为本,以社区人力资源开发为本。社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提高社区成员素质,全面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生活质量,建设和发展社区。
社区教育强调终身学习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将学校教育视为人生教育的全部,从而树立起生命全程学习观,认为人生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使其能顺利拓展生活空间、发挥潜能。社区教育强调开放、民主的教育过程,强调以社区整体发展为目标,在教育形式上,社区教育强调非正式和非正规的教育。因此,社区是一个处于国家、政府及居民之间的中介团体,它在居民终生学习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居民终生学习的教育基地,是实现居民终生学习的基本保证,是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于一体的大教育。因此,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必须确立学习化社会,建立学习化社区。
二、社区教育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象征和构建终身教育的有效途径。
生活的多样化要求教育的多样性。发展终身教育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不能不重视社区教育的。社区教育是发展终身教育的有效载体与理想途径,社区教育在教育连续性、社会适应性、教育手段多样性及教育与社会各部门的合作方面都较好地适应了终身教育原则与要求,它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目前的教育研究已经表明:教育不能再是分散的、片断的,并为某一年龄段的少数人服务的了。新的现实和潜力已经丰富了社会生活。当前的社会——更不必说未来社会——未来的前景已不限于建立一个可以任意扩大和分隔的教育大厦,而是要构建超出这种纯教育性的体系之外的更广泛意义上的社区教育。
从人的本质看,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终身学习的主体性成因。社会成员各种正当现实的和潜在需求的满足,唯一可行的途径就是通过持续不断的终身学习来实现。人的“未完成性”是终身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人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就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大器晚成者”与“神童流星”的映照,证明人生就是一个自塑的过程。
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时时”和“处处”的关系,终身教育强调“时时”学习和受教育,社区教育强调“处处”学习和受教育,提供“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社区教育实施的是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规格的教育,使社区居民人人参与学习,人人接受教育。从人的出生到生命终结,实现人生旅程的全过程的教育,包括胎教、儿童、青少年、成人和老人的教育。在职教育、就业转岗培训教育,包括对知识、能力、道德、精神文明、文艺、娱乐和健康等全面教育的过程,用以满足“学习”、“谋生”、“娱乐”的需求。充分利用发挥社区内的各类教育资源,实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的协调发展。因此,开展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三、社区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化社会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每一个人必须终身继续不断地学习,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国际劳工组织则提出口号要“为终身具备就业能力而终生学习”。终身学习是一种个体发挥创造潜能、追求自身发展的自我塑造、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增长自己的声望、社会影响和适应能力的手段”。个体的终身学习必须由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支持。要改革传统的“适应性学习”为现代的“创新性学习”。要完善终身教育体制,建立终身教育体系。要综合现代教育,不断完善终身学习,必须有终身教育的体系与之相适应。社区教育正是终身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一种理想模式,是学习化社会的一种有效模式。它既是社会参与教育,支持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好形式,好途径,又为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经济提供有利条件。
从上世纪60年代,人类知识总量在以几何级数剧增,20年间增加了48.6倍。90年代之后,人类知识总量的增速更快。人类征服自然、满足自身的能力,即生产力空前提高,引起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强烈变革,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和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直接动因。因此,社区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化社会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
“社区教育”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在今后必将进一步发育与完善,必将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那时,“社区教育”在内容上将更加丰富,在组织上将充分发育,在联系上将更加紧密,必将是囊括社区各层次、各级别、全方位、贯彻终身的大教育。
回顾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教育的巨大变化,社区教育必将成为新时期终身教育的基石,完善社区教育模式将极大地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社区工作者在社区教育这一新的领域中,一定积极地努力工作,为加快推进社区教育、终身教育、为创建学习型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拓展和延续,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对实现终身教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社区教育能够满足广大社区群体继续接受教育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场所,使社区所有的群体都能接受教育,促进社区成员素质的提高,推动和谐社区的有效构建。在进行社区教育时,教育工作者要根据社区群体的素质、年龄等制定出不同的教育方法,提高社区成员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使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能够同步进行。
一、高效的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
终身教育是社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每个人在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的需要。在社区教育中,为了促进终身教育的发展,需要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教育,让人们不仅能从学校中接受教育,在参加工作后还能社区里继续接受教育。通过教育范围的扩大,为社会教育体系中的终身教育打下了基础。在开展社区教育时,社区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是能力不同、素质不同的群体,要根据教育对象制定出有效可行的教育方案,使每个人都能积极的接受社区教育,促进他们的继续发展。社区是居民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强化社区教育能为社区成员提供一个良好的终身学习的机会和场所,建立社区化学习方式有效促进了终身教育的实现。
二、社区教育是实施终身教育的有效途径
从人的发展方面分析,在人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接受外界的知识,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就使人进行终身学习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在社区教育中,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学习机会,可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从而让他们对社区教育认可,并积极的参与到社区教育中,坚持不断的学习,并产生充分学习的动力。因此,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社区教育提高社区成员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的学习通过社区教育不断完善。终身教育强调“时时”学习和受教育,社区教育强调“处处”学习和受教育,提供“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社区教育的顺利开展,有力的促进了终身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为实现社区全体成员具备终身教育思想打下基础。
三、优化社区教育的模式,促进终生教育发展的步伐
在开展社区教育时,社区工作者要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育模式,使社区教育工作能顺利开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促进终身教育的有效实现。在制定社区教育时,要摆脱形式主义的思想,本着为社区教育服务的心态开展工作,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教育的高效性。
1.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开展现代化的社区教育。在传统的社区教育中,教育工作者采用固定的教学场所,运用黑板、粉笔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参与学习的社区成员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社区教育趋于形式化,不能真正提高社区人员的综合素质。随着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和变化,在开展社区教育时,可以采用现代化的设备进行教育,为社区成员创设网络教室,使他们能够足不出户的接受教育。网络教室的构建是社区教育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让社区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调整学习时间。运用网络教育方式,给教育工作者和社区成员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同时,网络上的资源丰富,可以使社区成员接触到更多的知识。随着网络教育模式的发展,吸引了更多的社区成员参与学习,他们通过网络教室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使社区成员的综合素质获得了提高,实现了教育的实效性,为终身教育的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面授教育和网络教育相结合,实现教育模式的优化。在社区教育网络化的时代,运用网络教育给社区教育创设了全新的教育方式,使更多的成员参与到了社区教育学习中,实现了社区教育的社会化、广泛化的发展。但是由于网络学习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社区教育者不能再第一时间掌握社区成员学习的情况和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开展社区教育时,要把面授教育和网络教育相结合,发挥它们的优势,使社区教育能发挥实效,真正为社区成员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和平台。在面授教育中,教育者和学习者能够面对面的接触,能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让教育者对学习者有更深入的了解,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面对不同的学习者采用不同的教育策略,使教学活动能更好的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把面授教育和网络教育相结合,实现教育方式的优化,使社区教育顺利进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精心设计教育内容,面向社区不同的群体。社区居民是有不同文化水平、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构成的群体。在开展教育时,教育工作者要根据不同的群体设计不同的教育内容,使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从而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在面向年轻人进行教育时,教育工作者可以选择优生优育、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可以采用网络教育的模式;在面向老年人进行教育时,可以采用面授的方式,选择老年人的睡眠障碍、不良生活方式、口腔卫生、膳食营养等方面进行教育。针对不同的群体,设计不同的教育内容,使每个群体都对社区教育产生兴趣,积极的参与到社区教育活动中,形成终身教育的理念,并在日常学习中逐步实现。
总之,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把社区教育放到首位,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提高教育的实效性。社区教育为终身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极大的推动力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在社区教育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社区工作者要认真工作,为促进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的发展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社区教育顺利、高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综合来讲,终身教育是不同教育类型的综合体,包括各种各样的教育方式与教育阶段,既包括正式的学历教育,又包括非正式的非学历教育。“终身教育”一词是由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的保罗•朗格朗提出的,近三十年来,终身教育正在被愈来愈多的公众所接受。终身教育的普及反映了公众对当前教育方式与教育程度的不满,这也更加促进了终身教育的发展。目前,对终身教育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可以肯定的是终身教育反映出公众对全新教育观念的不断追求及公众对知识的渴望,更反映出公众对个性人格、个性发展的追求。终身教育的产生有着深刻的背景,首先是社会的急剧变化导致公众必须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其次是公众要求不断实现自我,要求追求个性化的知识;三是公众对当前教育方式及教育目的存在一定不满,不能实现公众的全面协调发展。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终身教育又有不同的实现方式,比如按照教育方式不同,终身教育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按照教育阶段,可分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等。另外,终身教育还具有全民性、终身性等特点,这些都促进了终身教育的不断发展。
二、我国教育改革的现状
教育改革是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2010年5月我国颁布并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由此开始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的教育现状不免令人担忧,教育改革成果不明显。例如教育不能明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学生超负荷学习,缺乏自由选择的权利;应试现象十分严重,有些学生甚至用一年的时间就学完高中三年的课程;为求得重点高中的录取,个别学生和家长甚至不择手段进行竞争,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这种种现象表明,中国的教育改革并未取得显著的成绩。传统教育观念已经渗入到每个中国人的骨髓,这正是中国教育改革困难重重的真正原因。传统教育制度曾一度促进了人才的培养,为人才的选择提供了一个公平、客观的平台。但是就目前而言,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传统的教育制度和教育观念已经严重阻碍着人才选择的公平与客观。要想促进中国教育改革顺利开展,教育观念的改革是前提和关键。终身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影响范围较大。终身教育提出的教育观念也适合中国教育改革的需求,更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
三、终身教育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准确定位学校教育目标
目前,学校教育仍是人们受教育的主要形式,大部分知识和技能都是通过学校习得。鉴于此,我国的教育改革应重新定位学校教育目标,树立全面的教育观念,把学校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种形式,把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相结合。应把学校作为能力培养基地,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如果学生在学校教育时期有了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自主能力,在非学校教育阶段仍能不断学习,就保障了终身教育目的的实现,由此可见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二)加强教育与职业的联系
密切联系教育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应努力的方向。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就是教育明显与职业相脱节。人们所习得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职业的需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欧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以教育与职业的紧密结合为前提。因此,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必须注重教育与职业的关系,根据市场实际需求设置教育方向,并注重提高职业教育的比例。尽管职业教育在整个终身教育中所占比重不是相当大,但是这并不影响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鉴于此,我国的教育改革必须以此为重要发展方向,实现教育与职业之间的协调。
(三)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知识时代更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处理信息过剩与教育时间过短的矛盾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应该解决的问题。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矛盾,可以提高教育的效率,改变教育的封闭状态。首先,要充分发挥社区的教育功能,加强教育与社区之间的联系,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其次,加强地方文化设施的建设,例如图书馆,充分发挥地方文化设施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基层教育的功能;最后,建立外来人口免费教育制度,这可能会造成地方教育压力,但是外来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会提高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终身教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它要求各种因素的协调发展。因此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必须注重各种因素的协调发展,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终身教育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意义
(一)促进我国教育的普及
终身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教育的普及,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形成全民学习的教育机制,建立学习型社会。教育社会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在学习型社会中,人人都可以学习,处处都可以学习。学习型社会不仅提高了公众的自主学习能力,更提高了公众的学习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全民学习的场景。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终身教育不再以学校为教育中心,而是强调社会育人,强调学校的社会化,强调人们视野的开阔与解放,延伸教育的外延。传统的教育要求以学校教育为核心,也就是所谓的学历教育,但是由于环境的巨大变动,学校的课程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严重脱轨,这种教育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终身教育要求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齐头并进,全方面提高人们的素质,充分发挥社会机构的教育功能,实现人们的终身教育,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促进人们的个性发展
人的个性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忽略个性的影响,人就是没有灵魂的肉体。传统教育坚信“知识就是力量”,因此特别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传授,由此带来的就是知识的硬性灌输。这就使得人们的个性被忽略,所有人被整齐划一地安放在同一个位置接受所谓的“正式教育”。但终身教育则不同,注重人们的个性化发展,注重学习的连续性和全面性。一个人的能力并不仅仅取决于一个人的知识储备,而应该从个性的角度来观察人的发展潜力。终身教育并非仅考虑个人的知识储备,而是强调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发挥个人所长,从根本上实现人的价值。在终身教育来看,成绩并不能代表和说明一切,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和个性才是最重要的。从教育的目的上来看,教育是要实现知识和文化的传承,终身教育不再注重单一知识的传授,而是实现了教育功能和知识的扩展,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各种知识的传输和发展。终身教育要求充分保障发挥每个人的个性,因此终身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传统教育相比,终身教育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的改革,更改变着人们对于传统教育的认识,一定程度上来说,教育的变革就是文化的变革,更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保障。
(三)使教育更加贴近生活
终身教育并不强调“死读书、读死书”,也不强调占用人们全部的活动时间,而是强调突破时空的限制。首先,强调教育回归,终身教育要求为所有人敞开教育的大门,无论你是贩夫走卒还是王孙公子,只要肯学习,都能在这里获得知识,知识并不再是特权阶级的特权。其次是要重视社会生活的教育,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精神文化有着愈来愈强的向往欲,社会文化生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所谓的社会生活教育就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学习,知识的相互教授。在这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贴近生活的机会,实现自我的完善发展,那种仅注重向上飞跃发展的教育终会被取消。最后要注重闲暇教育,教育目的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学习过程。随着五天工作制的实施,人们的闲暇时间明显增多。尽管学校教育时间明显减少,但这为闲暇时间教育提供了可能。终身教育更加注重闲暇教育,这种闲暇教育能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不仅能缓解快节奏的生活压力,更有助于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二、终身教育体系中高校教育的定位分析
现代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国际间的合作越来越激烈,终身教育体系可以让国民都能有机会接受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国民素质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终身教育的实施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让国民具有更广的创新思维,让人们顺利完成肩负的社会责任。构建和完善国民终生教育体系,对推动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高校来说,只有根据自身条件,对自己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角色进行有效定位,满足社会各类人员对终身教育的具体需求,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一)高校教育要满足终身教育公共性的需求
国家需要通过法律和制度,对全体国民终身教育的公共教育需求进行合理定位,满足不同层次国民的需求。公共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突出其公共属性,终身教育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让高等教育资源更好地服务国民终身教育。高校教育必须进一步面向社会开放,面向全体公民实施教育服务,不能把其限制在某一类人群,坚持知识本位、学科导向的基本思想,促进公民教育和学习目标的实现。在这一方面,国外有成熟的经验可资借鉴。例如:美国哈佛大学的本科段教育均以专业基础课为主,真正的专业课常为选修,把专业教育定位为硕士以上教育的任务。这样,高等教育的公共性和基础就得以开发,而我国当前本科教育却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都不精”的特点,因此,必须对现有本科教育进行改革,使其更加注重基础性,使其面向全体学生。
(二)高校教育要促进实现终身教育的多元性
终身教育体系实施过程中,高校教育需要和社会教育形态结合在一起,不能单一以学校教育和学历教育为唯一追求,既要实施学校教育同时还要开发社会教育功能,必须让多种教育模式融合在一起。当前,高校教育的发展与终身教育的要求还有距离,最大的问题是过分专业化和某种程度的自我封闭状态,因此,必须实现高校教育的“多样化”与“多元化”,学历与非学历并举,全日制与培训共存,学校教育与大规模的社会培训相得益彰,最大限度地利用高校教育资源,使之从不同的角度,满足不同人的教育需求。高校应该彻底打破校园的围墙,使学校和社会的边界逐渐淡化,实现有机融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开展积极有效的教育服务,进而推动终身教育发展。
(三)高校教育要促进实现终身教育的广泛融合性
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考虑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类别、不同职业、不同行业人的不同需求,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从社会转型的现实考虑,建立科学合理的纵向贯穿公民终身、横向覆盖社会全员的教育服务体系。经济社会发展对终身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终身教育需要从不同层面和不同内容进行结构优化,比如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结合、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结合、长期教育与短期培训结合等。终身教育思想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又符合个人发展的具体需要,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需要把终身教育做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评估,使终身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从而激发国民终身接受教育和从事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在信息社会里,高校作为信息化实现的最优平台,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充分的凝聚力,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可以有效发挥沟通、引导、促进、整合的功能,使整个体系达到开放、动态、融合的理想境界。
三、高校践行终身教育理念的几大措施
(一)开展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具有终端教育的性质。在高等教育领域内,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专科教育,难以区分为独立的两类教育。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偏重于教育类型而不是层次上的划分,高等职业教育与现存的普通本科教育的重要区别在于,前者以专业技能课程为主,理论性课程所占的比重很小,后者以理论课程为主,专业性占有很小的比重。在未来的发展中,高校有必要集合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共同优势,可将原有的专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规范为统一层次和类型的教育,学制确定为高中后2—3年(特殊行业类型的学校可以扩展为3.5年),使之区别于现有的普通本科教育。高等教育阶段专科层次教育不宜再分专科与高职,专科升本科,应改为高职转普高,目的在于理顺高等教育结构,不在于强调层次,而在于体现类型,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积极将行业专科和部分成人高等教育改造成高等职业教育,有助于办出特色,增强与企业的联系,找准服务面向对象,提高办学针对性和办学效益。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备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可以在职业性和行业性较明显的普通本科院校,附设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以加强就业前的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是直接面向经济社会一线的教育,高校可以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现面向经济社会的最广泛服务,使自身直接介入经济社会运行,从自身角度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
(二)大力开展人文教育
高校教育融身于终身教育体系中,就必须注重自身人文功能的开发与发挥,而不是仅仅注目于学科、学术、专业和技术。教育的功能首先在于培养社会化的人,高等教育是促进公民进一步社会化的手段,培养目标绝不仅仅在于接受者学术和技能的提升,更在于其公民责任的实现、道德的完善、心智的深层开发、心理的健康发展,没有这些,理论、技术、专业就无所依托,成为无本之木。高校教育可以大致划分为智力教育和休闲教育两大类别,专业和技术性的智力教育固然重要,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全面持续地提高他们的素质。高校要更大范围设置选修课,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技术、专业、学术是特定范围的东西,而人文则是社会各个领域相通的。高校大力开展人文教育,可以使其和外部社会永远“血脉”相通,既保持高校在终身教育中的“高地”和引领协调作用,又可以使其永远立足于社会运行的重要环节,以专业和学术塑造无法取代的个性,以人文实现沟通融合,促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欣赏文化艺术,抒感,提高生活质量。为此,高校教育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开设情绪教育课、兴趣教育课、休闲教育课、精神文明课、公共关系课和心理卫生课等,使学生的人文基础更为扎实,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和顺利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190-01
现代大学通常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看作大学的三大基本任务,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世界进入了新时期,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循环经济时代、低碳经济时代,全球化、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成为各个国家发展中面临的主题。大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终身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现出来。
1 终身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的基本目的是教育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人才,这是一流大学内涵中存在的一种永恒的价值诉求,也是大学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魅力所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灾难与教训表明,没有公民精神支撑的科学发现与技术进步不可能造福社会。大学是处于人类精神制高点的社会机构,有义务承担这个责任,也有能力通过教育促进世界公民的形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人拥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后便可终生享用的观念逐渐过时,现代社会人们面临多种挑战,如老龄化、人际交往、职业、政治、宗教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决定个人和社会命运的条件。法国人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的理论家、实践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计划科负责人,于1965年12月,在教科文组织“第三次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上以终身教育为题作了学术报告,这是在国际会议上讨论终身教育的开端,朗格朗是最早提出终身教育概念的代表人物。由于教科文组织的积极倡导,终身教育理论很快引起各国的重视,不久成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
2 终身教育的涵义与实践
国际上把终身教育定义为:与生命共有,外延扩展到社会各方面的连续性教育。终身教育不是一种实体的存在,它是一种理念,是引发一连串的关注和研究方向的理念,是一种超越国界、意识形态、社会形态和种族等范畴的教育思想,它具有综合、整体的育人功能。终身教育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涉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涵盖各个年龄段、各种教育类型、各种学习场所、各种学习手段和方式。而且,终身教育不是各种教育的简单叠加,而要打破各类教育间的隔离状态,协调好相互间的关系,使之密切配合,互相促进和发展,以实现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的根本目的。它的多元化价值标准,为学习者指出了一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崭新之路。
终身教育具有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灵活性和实用性等特点,终身教育理论确立以来,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目前许多国家的政府把终身教育作为本国的教育改革的总目标,努力把终身教育纳入规范化渠道,并以终身教育的原则来改组、设计自己的国民教育体系,试图建立一个从幼儿园到老年大学、从家庭教育到企业教育的全面实施终身教育的终身教育大系统。
不少国家通过立法,从法律上确立终身教育理论为本国当今和今后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如法国国民议会在1971年制定并通过了一部比较完善的成人教育法《终身职业教育法》,而且还在1984年通过了新的《职业继续教育法》对一些问题作了补充规定。韩国则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把终身教育写进了宪法,并开始实施终身教育政策。日本在1988年设立了终身学习局,并于1990年颁布并实施《终身学习振兴整备法》。美国则在联邦教育局内专设了终身教育局,并于1976年制定并颁布了《终身学习法》。联邦德国、瑞典、加拿大等许多国家也针对终身教育颁布了相应的法律。
虽然各国在终身教育这个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看,终身教育在世界各国都还处于实践阶段,现在还没有一个国家真正建立起完整的终身教育制度。
3 现代大学与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时代大学具有巨大价值,大学的职能将变得更加丰富和综合。大学要立足社会并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必须主动地应答终身教育思潮所提出的现实诉求。这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大学自我发展的必然选择。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2010年7月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一次提出,“要以终身学习理念引领学校教育改革,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做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年年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为努力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3.1 大学要向外部世界开放
向社区开放,服务社会,赢得尊重和良好声誉是现代大学立足的重要条件。向社会上所有有接受教育意愿的人提供可供选择的学习机会,如,开展闲暇教育、老年教育、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职业技能教育、文化教育)等均是我国当前比较现实和紧迫的任务。大学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内部包括设施在内的一切资源均应积极向社会开放,目前大学校内资源尤其是设备、图书等的利用率比较低,甚至存在着大量资源闲置的现象,大学应积极应该以开放的思维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服务校内、校外的需求,在这一方面,日本高校的做法非常典型。日本学校将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向社区公众开放的做法,被称为学校开放事业,这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3.2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今天的大学以及赖以生存的环境等都已经发生了巨变,多重的身份、多方的拷问、多方的竞争等更要求办学者高瞻远瞩,引领学校的事业发展。具体而言,在学校内部,树立开放的教育观,实现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对外交流与合作、服务社会等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同时,改变封闭的教育观念,了解和学习世界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方法,按照世界准则办大学,培养出更多具有开放性和适应国际规则的人才。
3.3 实行教改,灵活教学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率惊人,如果大学仍然地守护着陈旧的内容,不能把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以及有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纳入教育内容,必然会使大学失去吸引力和社会的信任。由于教育的目标定位和理论研究较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学生所学知识脱离社会实践,从而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不强;普通高校下的成人教育模式,在培养规格、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和方法等方面对普通高等教育进行模仿或者照搬照抄,忽视了成人学生自身的需求和基本素质的提高,与成人学生接受成人教育的原本目标和期望存在一定的落差;进行学科、专业的调整,教学计划的及时修订,教材的不断更新是知识经济社会和终身教育思潮对大学教育内容的新要求。
3.4 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作用
1. 1什么是泛在学习
泛在学习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朱熹。他曾经说过: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成功之路也,他在这里指出了以任何方式、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的重要性。当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得到了实现的技术上的可能性。现代泛在学习是在泛在计算上衍生而来,它是指在泛在计算技术条件下设计的一种智能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终端的进行学习,这种学习环境也是泛在的,由日常生活中嵌入式且不可见的计算机来提供支持。
1. 2泛在学习的特征
1.2.1泛在性
泛在性应该是泛在学习的基本特征,泛在学习中学习的发生是泛在的,学习需求是泛在的,学习服务是泛在的,它充分说明了泛在学习是一种随时随地存在的时时刻刻都能进行的学习方式。
1.2.2可移动性
泛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具有可移动性,泛在学习者可以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一个地方。利用各种泛在终端进行学习,也可在不同的时间段里利用终端进行学习。
1.2.3情境性
基于网络技术的泛在学习还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情景化的学习环境,一系列的学习内容都是泛化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提供给学习者的,学习者可以通过情境中的网站地址、网络学习平台、bbs等多种渠道去进行学习。
1.2.4即时性
泛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终端随时向其它服务终端提出学习请求,服务器终端接到信息后很快就能提供给其相应的学习内容,其能够尽可能快的得到及时反馈信息,进行有效的学习。
1.2.5易获取性
泛在学习是在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的,里而的资源、服务都是开放性的,提供的学习工具和学习方式也是开放性的,这也就是说学习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方式更加趋向于便捷性,可操作性也比较强。
1.2.6交互性
泛在学习网络环境下,学习者和学习内容、学习者和教师、学习者和其他学习者之间都可以进行同步或异步的信息交流互动,进一步实现协作学习。
1.3泛在学习中技术支持
1.3.1泛在的学习终端
随着技术的发展,学习者拥有的学习工具是越来越多。目前可在泛在学习环境中供学习者进行学习的终端有移动的非移动的两种,终端非移动的主要指台式机,而移动的则有很多,有笔记本电脑、平板、手机、智能手机、PDA等,在这些里而属手机、智能手机的用户为最多,这就为泛在学习环境下进行终生教育提供了硬件上的可能性。
1.3.2泛在的计算机网络
目前,人们生活中常用的计算机网络有两类,一类是有线网,它是依据可见的传输介质来进行网络信号的发送和接受,一般来说传输范围广也比较稳定。另一类是无线网,它是利用无线电波作为信息传输的媒介构成的无线局域网,既包括允许用户建立远距离无线连接的全球语音和数据网络,也包括为近距离无线连接进行优化的红外线技术及射频技术,相对有线网它的传输距离较近、信号不是太稳定。
1.3.3泛在的通讯网络
通讯网络也是当前我们获取信息的一种常用手段。通信网是一种由通信端点、节(结)点和传输链路相互有机地连接起来,以实现在两个或更多的规定通信端点之间提供连接或非连接传输的通信体系。它的服务主要是由各网络通讯运营商决定的,如电信、移动、联通等。当前通讯网络已经由传统的电话交换网向数宇化、智能化、综合化、网络化、个胜化方向发展。
2 泛在学习为终身教育的进一步实现提供更多可能
2.1泛在学习为实现终生教育创造了条件
终身教育已经是当代教育一大趋势,人要在这个社会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习接受不同的教育,但是从现行教育的体制和现状来看,再由学校去一步步展开班级式的某一个阶段的教学显然是不可能、不现实的。在当前这样一个到处充满科学技术的世界,泛在学习以一种新的理念和学习方式影响着人们,它所依托的学习环境也为我们更好的实现终身教育创造了条件,可以说,只要我们学习者手中有计算机、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中的任何一种基础设备,在网络通讯环境下就可以获得信息,进行学习。
2. 2泛在学习将进一步促进教育终生化的普及
教育终身化一直是21世纪以来教育的热点话题,泛在学习的出现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教育终身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种时时刻刻存在、到到处处存在的新型的学习方式更是打开了终身教育推行中的屏障,使终身教育不再是一句空话、不再会像以前受到媒体、技术等的限制,更好的利用了现今社会中学习者身边的各种资源,如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等,人人都可以做到如果想获取信息,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它,教育终身化最终会得到普及。
2. 3泛在学习有利于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泛在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习者在各种网络依托的学习环境下进行建构学习,可以根据需求选择相应的内容进行学习,也可以跟不同学习平台上的不同学习者进行各种问题的交流,趣味性和实用性都比较强,更加促进了学习的社会性功能的实现,对学习者终生教育学习体系的构建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 4泛在学习将更加有助于终生教育中学习者自主性的发挥
学习自主性一直是影响学习者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泛在学习可以允许并支持学习者在泛在学习资源中自主选择学习信息、自己安排学习进度,甚至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等等,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显得整个学习活动过程非常人性化,能够大大的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习者自主性的发挥,更好的提高每一位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2. 5泛在学习为每一位终身受教者都提供了充足的信息资源
终身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可能为了某一种学习需要都得进行不同程度的学习、不同内容的学习。泛在学习环境中所提供的学习资源是多样性的、更是泛化的,每一位学习者既是信息的获取者又有可能成为信息的提供者,这样循环反复,泛在学习环境中海量的学习资源就会慢慢建立起来,充分的满足了每一位学习者的需要。
3构造终身教育体制下泛在学习的建设体制
泛在学习作为当前社会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已经为大多数人观念上认同,在漫长的终身教育路程中,我们要把握好信息时代提供给我们的这个新工具,充分的挖掘它的潜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功用,只有这样才能加快终身教育体制建设的新步伐,更好的促进全体社会成员全而和谐的发展。
3. 1深化眨在学习的观念,使每一个人都能接受它、应用它
信息社会发展到今天,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已经在各个家庭中得到普及,但是很多的人还是没有把他们真正的功能挖掘出来,思想过于传统化,突破不了泛在学习的移动性这一特点,比方说要上网查资料,很多的人可能就立马想着回家或办公室用电脑或笔记本,而忽略了手机等其他移动设备的应用,所以在设备的选择上过于太僵化,不够灵活,而且主动学习意识也不强烈,从调查上来看,62. 64%的还是将它们用作娱乐、通信的工具,31.56%左右的的人用他们完成某一个阶段的工作,而真正用他们去进行学习的人可能还不到10%。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还是人的学习观念的问题,千百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学习就必须依靠纸和笔,学习就应该是在教室里由教师和学生去发生,其实现在想来这是一个误区,而这一误区把人们的思想观念禁锢,导致了有环境、有条件而不能很好、很主动的应用它为自己的学习服务。所以人们对泛在学习的认识还需要深化,利用设备进行学习的意识和主动性必须提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当前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泛在学习环境中能动的利用它为我们的终身学习服务。
3. 2泛在学习环境下支持终身教育的硬件资源建设
3 . 2. 1学习者终端设备的优化可以为终身教育提供基本的保障
通过市场消费来看学习者主要拥有的泛在学习设备有有笔记本电脑、平板、手机、PDA等等,不管哪一种设备的使用都应该能够尽可能大满足泛在学习的需要。目前笔记本功能是最全的,而其它的设备使用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功能嵌入式技术还是不成熟,而且设备之间的兼容性不是太强,学习的过程中在访问教育资源时还是受制于设备本身,给学习者本身造成一定的障碍,所以有必要进行学习者终端产品的不断升级,如提高各类学习终端硬件设备的指标、功能、软件的兼容性等。这样才能为学习者学习创造一个基本的学习条件。
3.2.2创建真正的泛在网络的可以为终身教育提供多种信息的通道
泛在网络是指无处不在的网络,显然,广而宽的泛在网络的创建也是泛在学习硬件的一个建设问题,目前移动通信网和是我们用到的主要两种网络通信方式,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对移动通信网来说,虽然我们由主要的三大移动运营商,但是它的范围还是覆盖有限,而且网络速度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当然上网流量价格也不菲。宽带接入互联网现在普及率也很高,家庭用有无线和有线两种,但是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相比较而言无线方便但是覆盖范围也不大。所以要实现泛在学习,真正的泛在网络的创建也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不但要提高网络的覆盖率,还要提供足够量的带宽,这样才能为泛在学习者进行终身教育提供有效地通道。
3. 3泛在学习环境下支持终身教育的软件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