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9 06:57: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校播音主持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信息化时代不仅改变了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也给信息传播和媒体发展带来了深刻地影响。在信息化时代,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日益频繁。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以培养播音主持行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在国际文化传播和交流活动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新媒体时代,我国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已经由传统的单一语言发展成为双语教学,越来越多的优秀的双语播音主持人才被培养出来,但是,如何更加有效地应对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要求,是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必须要认真研究思考的问题。
1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主要特点
笔者认为,在新媒体时代,社会信息传播主要具有如下几方面特点:第一,信息的连接性更加突出。当今时代,在信息技术的作用和影响之下,社会新闻事件和信息之间的连接性更加突出,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和渠道也在不断拓展。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在整合信息资源和进行深度报道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就对播音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信息的海量性更加明显。传统媒体受到传播方式的限制,信息的规模和数量都比较有限。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等新媒体整合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和渠道,并有效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在对新闻事件报道的过程中,由于具备更加全面和多样化的传播手段,新闻报道的角度更为多样化,报道内容更加深入。第三,信息传播的通俗化趋势日益明显。在新媒体时代,每个社会公众都可以便捷地利用手机、互联网等媒体传播各类信息,“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相比于传统媒体由少数主持人或社会精英把持信息传播渠道不同,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日益通俗化、社会化和大众化。
2现阶段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专业发展现状。我国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曾几何时,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由于能够主持各类广播和电视节目,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成为了各个高校最为炙手可热的专业之一。但是,播音主持专业的成材率非常低,职业要求又非常高,在市场需求基本趋于饱和后,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发展陷入了低潮,在校生就业率逐年降低,招生出现了一定的困难,专业发展进入了转型调整期。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信息化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专业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转变,其中一个最为显著的变化是由单一语言发展成为汉语和英语搭配的双语教学,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培养双语播音主持人,实践证明效果良好。第二,现阶段高校双语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专业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与新媒体双语节目发展趋势不匹配。近年来,新媒体中的双语类节目数量日益增多,受众对象主要是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外国人以及英语素质良好的中国人,节目内容日益多元化,贴近文化交流和融合这个主题。但是与之相比,高校的双语播音主持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还没有实现完全匹配,依然局限和封闭在传统的理论教学的范畴之中。其次,专业招生宣传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为了扩大招生规模,高校往往会采取夸大宣传等方式,过分强调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特点,给学生和家长造成了一定的误导。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根本达不到宣传的目标,造成了招生宣传与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最后,专业教师能力参差不齐。很多高校的双语播音主持专业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有限,部分教师缺少实际工作经验,仅是由英语专业转行而来,对于新闻及播音主持专业知识的认识十分有限,专业课程教学很容易成为英语专业课。还有部分教师过分注重理论教学,却忽略了对学生双语语言实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后很难完全适应工作岗位需要。
3提高双语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水平的建议
笔者认为,为了有效提高高校双语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水平,应当从教学的三个主要阶段分别采取相应措施:第一,基础教学阶段。在基础教学阶段,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加强语言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包括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全面培养,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发音练习。汉语发音练习可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英语发音练习则要高度符合英语语言的实际,指导学生掌握最为纯正的英语发音方式。第二,文化培养阶段。优秀的双语播音主持人必须要具备中英两国的文化背景。因此,在中英文化培养阶段,教师的教学重点是跨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为文化培养提供温床。第三,个人风格塑造阶段。优秀的播音主持人都要具备个人独特的风格。在风格和气质培养阶段,教师的教学重点是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人素质、外形条件、专业能力等设计不同的风格气质培养路径,不断提高学生的成材率,成为新媒体时代优秀的双语播音主持人。
二、实施高校播音主持专业项目式教学的对策
一是要确定项目式教学的任务。这是本教学法得以实施的关键性步骤之一。教师作为项目式教学的指导者,在明确教学项目时应当选择教学大纲之中所要求的与实际密切结合的项目,应当注意所选择的项目内容应当为大学生们所熟悉而且对学习者们有着较大的吸引力。所选项目应当是青年学生们实施自主性学习能够全面完成的,还应是能够促进参与者人生观与价值观得到提升的项目。同时,大学生们还应当积极抓好实施项目之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大学生们作为项目式教学之主体,在明确自身学习任务以前,应当尽可能多地深入学习有关的播音主持专业理论知识,以深化自身对于项目式学习之理解,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一起明确项目实施的任务。当然,应当明确大学生们在项目实施中所具有的定位。每名学生均要对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个性等加以深入了解,并且找准自身在项目中之定位。二是要制定具体的执行计划。学习者们应当在教师们的精心指导之下,运用查阅有关资料等形式,形成包含项目目标、内容、实施方法和相应步骤在内的具体计划。这就需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迅速建立起一个项目实施小组,快速、高效地明确项目计划。其次,要实施各项具体任务的分解。最后,在教师选定出负责人之后,各项目小组应当在导演,即项目负责人的组织之下,通过本小组内各位成员的认真讨论,明确具体的采访内容、播出时段等细节,并按照小组成员在性格特点和特长来落实采访、被采访、摄像、播报以及后勤等各岗位工作人员。三是要执行好项目计划。该环节是项目式教学法的重要环节之一。在项目具体落实的过程之中,应当全力发挥每名小组成员的主动性,依据项目计划之要求,通力合作,从而完成好相应的项目。例如,在娱乐新闻播音主持项目之中,可在课堂中运用媒体模拟仿真实验的形式来实施,导演在播出现场进行指挥,而负责采访的小组成员则使用已经备好的采访提纲实施采访,而采编人员则进行全程录制,其后再通过编导的审核,对采访的内容进行编辑加工,最后再由播音主持人员加以播报。学生们通过紧密分工协作,进行仿真模拟训练,能够提升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四是要加强教学项目的评估。项目化教学最后还是要进行项目的评估。具体到在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专业的项目式评估之中,应形成广大受众、播音主持工作者与传播方式相结合的体系,通过自我评价、教师专业评价彼此结合的形式,按照项目化教学的内容,对项目实施全面评价。大学生们在自我评价之时,可应用小组自评与小组之间互评等方式。前者主要是评价小组中成员们的工作态度、方法以及成效,后者主要是评价项目完成之成效和小组合作等状况加以评估。因此,播音主持专业教师在实施评估时,要关注对整个项目实施过程化的评价,并且落实对各个环节做出全面评价。
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播音与主持艺术类专业统一考试是上海市普通高校考试招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通过考试对考生专业水平及综合素质进行评定,为高校选拔适合专业培养的考生提供基本依据。
二、考查要求
播音与主持艺术类专业统一考试着重考查考生的语音面貌、构思创意、阅读理解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以及艺术修养和自我展现能力。
三、考试科目和分值
文稿朗读、图片述评、才艺展示三门。
文稿朗读100分,图片述评200分,才艺展示100分,三门总分400分。
四、各科目的内容和评分标准
分为A、B、C、D、E、F等级,每个等级具体赋分由专家组评定。各等级的分值要求如下:
(一)文稿朗读
考查目的:考查学生的基础语音面貌。
考查形式:指定稿件当场考查。
考查内容:《普通话水平测试专用教材》中的朗读作品。
评分标准:
本项考试内容,考官从考生的整体形象气质、基本语音面貌、嗓音条件、表达技巧、对稿件的理解程度、情感表现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判。
A(90分—100分)
嗓音条件好,无语音缺陷,表达技巧(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的处理)纯熟,稿件理解准确,情感真实自然。
B(80分—89分)
嗓音条件较好,基本无语音缺陷,表达技巧(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的处理)纯熟,稿件理解准确,情感真实自然。
C(70分—79分)
嗓音条件尚可,无明显语音缺陷,表达基本流畅自然,具有一定的理解力和情感表达力。
D(60分—69分)
嗓音条件一般,有明显语音缺陷,表达技巧和能力较弱。
E(40分—59分)
嗓音条件较差、语音缺陷较多、基本没有技巧和情感可言。
F(1分—39分)
嗓音条件差,发音有缺陷,难以调整。
(二)图片述评
考查目的:考查学生的构思创意、阅读理解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考查形式:指定图片当场考查。
考查内容:根据指定的图片及图片背景介绍,做一个简要的解读。
评分标准:
本项考试内容,考官从考生的即兴陈述、阅读理解、创作构思、语言演绎、归纳总结等方面进行评判。
A(180分—200分)
语言清晰、流畅,陈述清楚,构思新颖,逻辑感强,表达颇有新意,阅读理解、归纳总结画面内容能力强。
B(160分—179分)
语言清晰、流畅,陈述清楚,构思新颖,结构合理,阅读理解、归纳总结画面内容能力强。
C(140分—159分)
语言基本流畅,陈述基本清楚,构思较好,结构较好,阅读理解、归纳总结画面内容能力较强。
D(120分—139分)
语言不够流畅,陈述勉强清楚,构思一般,结构欠合理,阅读理解、归纳总结画面内容能力弱。
E(80分—119分)
语言不够流畅,陈述不够清楚,构思陈旧,结构不合理,阅读理解、归纳总结画面内容能力较弱。
F(1分—79分)
语言逻辑混乱,陈述不清楚,思维混乱,语意不详,阅读理解、归纳总结画面内容能力差。
(三)才艺展示
考查目的:考查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自我展现能力。
考查形式:内容自备(考场仅提供钢琴)。
考查内容:考生展示自己准备的才艺。(具有表演性质的其他艺术形式,朗读类除外)。
评分标准:
本项考试考官从考生对所展示艺术门类的掌握程度、创作力、展示力、感染力等方面进行评判。
A(90分—100分)
具备该艺术门类较高等级要求,台风自然、表现力强。
B(80分—89分)
具备该艺术门类的等级要求,台风自然、表现积极。
C(70分—79分)
具备一定艺术修养和自我展现能力。
D(60分—69分)
对该艺术门类基本了解,能够展现一定的片段或元素。
E(40分—59分)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统考成绩通知单将于1月12日起通过邮政特快专递寄送给考生,达到合格线要求的考生在收到统考成绩单的同时收到专业统考合格证。取得专业统考合格证的考生可报考统考涉及的普通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本科或高职(专科)专业。
统考合格考生如需报考统考涉及的普通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本科专业,还需关注以下内容:
1.所报考院校是否在市统考合格生源基础上组织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校考;
2.所报考院校是否直接划定该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报考资格线。
1、人才培养目标雷同和窄化
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目标90%都是围绕着“培养具有新闻传播学、艺术学、广播电视学以及语言学等学科知识,能够在电视台、广播电视台以及音像公司等机构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的技能型人才”。虽然目标上稍有差别,但是大体的意思都是一样的。这样雷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仅仅重视了人才专业能力和知识的培养,并没有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文化内涵以及职业道德引起重视和进行培养。同时,很多高校在办学类型、办学层次以及办学规模方面的内容一致或雷同,这样很难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实现发展,不能够满足科学培养体系的要求。
2、缺乏强大的师资队伍
据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有专职教师和高学历的专家团队,但是负责校内教学工作的老师大多缺少相应的专业实践经验,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凭借的是自身的教学积累和感性认识,在教学中很难突出实践性的效果。教师在实践方面的能力缺乏严重阻碍了高校在播音主持专业对人才的培养。
3、教学方式传统老旧
在大多数的高校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学校大多采用的方法都是大课小课相结合的方法,大课精讲,小课辅导,理论讲授,实践指导。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强调的是教学和实践的结合,但是学生并没有走出学校,仍旧是在校内进行的实践。此外,很多学校的实践环境在软硬件方面以及部门的系统性方面和实际的传媒机构的工作环境有很大的差距,并不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无法达到想要的效果。最后就是学校的教学缺乏一线教学,学生的能力和行业需求之间产生了严重的脱节情况。
二、创新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以人才需求为基础,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
受众是传媒事业发展的生命线,随着受众需求的多元化和传媒事业的发展,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社会各界给予的更高要求。除了在口头表达方面要清晰流畅,在吐字发音方面要机具美感,在知识储备上要丰富深厚,同时还要意识到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灵活的控场反应。因此,播音主持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上,除了应该讲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之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通识知识。此外,在播音主持专业的办学规模、办学类型以及办学层次方面应该根据学校、专业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和行业需求的人才。比如,理工学校中课设的播音主持专业应该侧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师范学校中播音主持专业在人才的培养上应该更加注重对教育型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外语学校应该注重对双语主持人的培养。
2、建立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
播音主持教学应该和广播电视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播音主持是一个具有时效性的专业,这就给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很高得要求。播音主持老师必须对媒体的动向播音主持专业的第一线资料和动态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全方位的把握,以全新的知识储备来为人才的培养服务。所以,高校应该积极的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和各种媒体之间取得密切的联系,定期安排老师到各大传媒机构进行学习和实践,熟悉和掌握播音主持专业的创作条件、创作环境、创作手段和创作理念,从而帮助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更改,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此外,各大高校还应该努力开发具有本学校专业特色的培养方向,对教学体系进行完善,逐渐改变现代播音主持专业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
3、加强专业实践教学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特别是传媒产业更是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伴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传媒产业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形成了巨大的人才需求量。然而,我国的传媒教育却明显滞后。单纯依靠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专业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而目前我国已有超过200所各类大中专院校开设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或方向,涵盖了本科、专科、中专等各个层次,与此同时,报考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人数也在数年间迅猛增长,由此也带来了教学班级结构日益庞大,生源更为多元等新课题。这就使高等院校不得不重新审视目前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的现状,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并寻求更深层次的教学改革。
由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最早由原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开设,经过多年的发展不仅形成了具有较为完备的专业理论体系――“中国播音学”,还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而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或方向)的地方高校由于受到师资、设备、理念、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无法达到中国传媒大学的教学条件,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继承但没有完全照搬中国传媒大学的模式,而是发挥自身特点,根据办学条件形成了与地方院校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模式;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部分高校的教学模式不仅偏离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身所特有的教学规律,也导致了毕业生质量参差不齐,成为了地方高校传媒类院系发展的瓶颈。因此,对现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科学的专业技能引导、检测和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拓宽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未来发展道路,充实和完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理论体系,更对地方高校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打造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本科专业,增强院校实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还可以提高地方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生未来就业的竞争实力,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应当在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经过众多院校的多年教学实践和研究,“大课讲授、小课训练、课余巩固"这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通过大课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结合大量的小课训练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对于提升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有着十分明显的效果。
1.保证小课训练课时量。地方高校由于受到师资力量的限制,本应1:6的大课小课比,已经被压缩至1:2甚至1:1,这样的大课与小课的比例严重影响了该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质量。因此,地方高校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保证至少1∶4的大课与小课的比例。
2.拓宽专业技能。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传媒产业当中重要的一环,随着现代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提高,“采、编、播”一体化的行业发展趋势的要求,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育已经不能只停留在教授学生学会“说话”――符合传媒生态的播音与主持,而必须具备传媒行业对于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一专多能。因此,在确立了“一专多能、专业共享”的主要思路后,即整合中文、广播电视、新闻等专业的相关课程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进行资源共享,以此提高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适应传媒行业要求的能力。
二、拓宽实践教学的载体
普通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基本依靠课堂、实验室、实验器材等,对于硬件投入的需求较高。传媒产业属于高投入、高附加值、高产出的行业,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属于传媒产业中的一个环节。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需要特定的演播室、演播厅、语音训练室等实训场所,对于地方高校而言,由于受到财力、师资及其他因素的制约,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预期成效。因此必须结合地方高等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到切实可行的替代方法。
1.充分依托有形载体。教学工作离不开课堂,实践教学同样如此。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同时,将课堂延伸至校园,不受教室规模的限制,拓展至诸如舞台、操场、兄弟院校和广播电视媒体等。这样的教学延伸,使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不仅能够将教学空间得到延展,而且能强化该专业学生的表现心理,提高该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更重要的是与兄弟院校的专业交流及向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实践学习,对该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准了自己的风格定位。
2.积极拓展无形载体。教学空间的拓展对于突破教学设施的限制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积极拓展教学的“无形载体”同样对于实践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无形载体”,即将课堂延伸至各类型的比赛、演出等校园活动中去,通过“以演带练”、“以演带学”,“以赛带练”、“以赛带学”的方式,既契合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强烈的表现心理和表现欲望,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使得专业实践教育在演出、比赛当中能够针对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产生丰富的实践教学成果。
(1)专业演出带学。积极开展各类型演出活动,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融实践教学于其中。
首先,进行短剧演出。通过对经典课本剧的挖掘、编排,以及自主编创新剧目,形成了具有校园影响力的话剧作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奠定了良好的语言表达基础,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较好的专业保证。
其次,进行专业汇报演出。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对于舞台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但由于大多数学生缺少舞台的锻炼,对与舞台又充满畏惧感。普通高等院校由于受到师资力量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开设舞台表演课程,因此就使该专业学生真正登上舞台之后,容易忽略一些基本的舞台表演要领。因此,必须通过增加登台次数,增加舞台经验来消除这种不足。
(2)专业竞赛促学。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以个人能力为基础的综合素质的竞争更是当今社会对于人才选拔的重要标准。校园也不应该将竞争拒之门外。因而,开展朗诵、演讲等大赛,使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实力能够在竞争中得到体现,同时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促使低年级学生向高年级学生的专业水平看齐。
(3)专业平台提升水平。实践教学如果仅仅依靠实验室、实验设备是无法取得较好成果的。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除了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之外,需要更高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来辅助教学工作。
目前,高校内大都办有校园广播站,且是各高校的主流媒体之一。这一平台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提供了十分便利的实践条件。在这一平台上,实践教学的内容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应用,学生们通过课堂学习理论知识,实践教学锻炼技能,凭借通过广播站这一平台能将自己的技能充分发挥。
通过以上三种方式使得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不仅能够清晰地发现自身不足之处,更为重要的是在尊重学生天性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快乐中度过了枯燥的专业学习和专业训练过程,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三、建立专业考核评价体系
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多以考试卷面成绩为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考核评价体系多是由专业教师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既不客观又缺少科学性。对于该专业而言,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使该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客观量化的方式来评价其学习成果,高校和教师也可以通过这种评价体系检验其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
1.改变单一的试卷分数作为评判成绩的唯一标准。该专业实践性较强,作为一门“口耳之学”,专业能力不能靠试卷分数作为评判成绩的唯一标准。因此,在学习成绩的评定上,要多元化、多角度地进行考查。而实践性较强的科目,例如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主持等专业课程的考核,采用在现场规定时间内播报新闻、制作节目等形式进行较为妥当。
2.综合考评方式决定学生学习成绩。单纯通过期末考核,不能体现学生平时上课表现。除了闭卷考试外,还通过将学生日常课程的到课率、作业完成情况、小课表现等方面因素汇入综合考评的范围。而实际操作能力较强的课程,如电视摄像与非线性编辑、现场出境采访等课程的考核中,采取现场实践考查和递交完成作品等方式作为成绩评定依据;在广播电视节目赏析、电视节目纪录片解说词写作等课程中,采取针对课程相关内容的具体理解和在学生观摩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的基础上,模仿、提高、创新等方面考查。在综合评定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更加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3.加大学生主动学习成果在学习成绩中的比重。在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下,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灵活转换。在专业性强的实践性课程考评中,对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的成效进行考评,使学生真正走出课堂,走进专业,制作较为专业的广播和电视作品。通过学生平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频率和成果,如外场主持、媒体实习、参加主持人大赛、广播剧比赛等,根据相关反馈,如比赛成绩、媒体口碑、证书等,依据级别不同,给予不同等级的成绩。
4.通过举办活动检验专业认知水平的提高程度。播音员主持人作为公众人物,与各种传播媒介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言行、仪表都应当恰如其分,符合所处场合的氛围和所应具备的礼节。因此,服饰搭配、仪表仪态、谈吐风度等都是组成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成绩的因素。通过课堂讲授基本知识,然后举行相关演出,考查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课堂教学内容运用的熟练程度作为考核标准。
总之,随着中国传媒产业的不断发展,业界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高校应当顺应市场的需求,及时更新教学方法与教学观念,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导向,综合素质较高、富有创新能力的播音主持人才。
参考文献:
[1]吴郁,曾志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姚喜双.未来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展望[J].语文建设,1999,(6).
播音与主持艺术曾经只是极少数公办院校才会设置的特殊专业,但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媒体影响力的提高,这个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都开始兴办,不少民办高校也争相开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广西最早进入这个领域的民办高校是湘思湖学院,接着北航北海分院、漓江学院、广西外国语学院也紧随其后开设了这个专业,还有部分民办高职高专院校也加入这个队伍。可是在这几年的竞争中,广西民办高校播音与主持专业的毕业生明显不如公办高校的毕业生受欢迎,打开电视和广播,几乎都是看到广西民族大学和广西艺术学院这些公办院校的毕业生,这种现象如何改变,广西民办高校如何开辟新的道路,保证这个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够就业无忧呢?
1 广西民办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存在的问题
1.1 本专业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突出
对于广西而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广西高校专业设置中还属于较新的专业,但是在近几年却得到了高速发展,广西各高校纷纷开办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而且逐年扩招。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该专业开设时间不长,本专业如何培养适应就业市场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不仅是民办高校,就连公办高校也还处于探索的阶段。而就业市场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在总体素质和经验的要求较高,当学生面临工作岗位的选择时,大部分人都无奈转行,甚至待业在家。民办高校的毕业生更是求职无门,大批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这使得在校生也失去了学习的激情,对未来的发展失去了信心。同时根据我们对本专业的就业市场调查情况来看,广播电视主持人岗位属于稀缺岗位,与此相对应的是逐年增多的播音专业毕业生涌向社会,电视台根本解决不了这么多人的就业,在就业市场上,民办高校更是处于劣势的地位。
1.2 民办高校生源质量普遍不高
公办高校的生源质量普遍高于民办高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公办高校历史比民办高校悠久,在各方面都强于民办高校。目前社会上都有惯性的思维认为公办高校比民办高校教学质量好,导致优质的生源都流入公办高校,尤其大部分民办高校在各个省份招生时,都被划归为所谓的“三本”,录取顺序是在公办高校之后的,也就是报不上公办高校的学生,才有可能落到民办高校,所以民办高校生源质量不如公办高校是一个普遍现象。
1.3 民办高校教育资源相对缺失
民办高校教育资源不足,设备难以满足教学需求。传统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都是为电台、电视台培养人才的,所以对设备的需求是比较高的,购置这些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都是以自筹为主,资金并不能保证设备的不断更新,在短时间内很难配齐传统的播音主持方向所需要的所有设备。
2 广西民办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方式
2.1 民办高校需跳出惯性思维,为学生寻找新的就业方向
民办高校虽然年轻,但是却因为年轻,所以思路会更加活跃。在传统的培养模式面前,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无法进入原来单一的就业岗位,那就要对整个社会的就业市场进行新的研究,从就业市场的需求来考虑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首先,除了传统媒体,很多新媒体也应运而生,这些新媒体如移动传媒、户外视频、网络电台电视台等,都对播音与主持专业的毕业生敞开了大门。
其次,企事业单位越来越重视文化艺术活动,每个单位都需要能够组织策划文化艺术活动的人才。随着广西与东盟的交流活动日益增多,许多文化传播公司和公关策划公司也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主持各种会和大型户外活动。
再次,广西作为方言区,大众对语言艺术的学习愿望也日趋强烈。艺术类的培训机构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从少儿培训到成人培训都开设了主持和语言艺术专业,这也是很好的就业市场。
2.2 针对就业市场,设定新的培养方向
针对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就业市场分为传统媒体、综合艺术人才需求单位、文化艺术传播机构、艺术培训机构,针对这四个就业方向,我们可以设定新的不同方向的培养方案。在保留为传统媒体培养人才的基础上,要敢于大胆创新,把主要阵地开始转移到新的行业和岗位。
(1)广播电视播音方向。这一方向是面向电台、电视台的传统播音员和主持人的方向进行培养,侧重播读技巧和新闻理论的学习,主要从事新闻相关工作。无论是哪个台,都不可能脱离新闻单位的性质,所以新闻类的播音员主持人是每个台都必须配置的,但是目前需求的量并不是特别大,作为民办高校只能是少部分适合的生源进行培养,不能以该方向作为主要培养目标。
(2)舞台综艺主持方向。这一方向侧重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和舞台表现力,面向娱乐节目主持,商业活动主持和庆典主持等方向,不局限在传统媒体工作,可以从事现场活动的主持,为各大企事业单位培养文艺骨干,也为现在蓬勃发展的商业演出培养急需的活动主持人才。广西作为西部省份,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但自从与东盟各国的交流增多后,文化交流活动也开始复苏,同时带到了各种商业活动。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行业刚开始都是较为业余的主持人在参与,质量并不高,很多传统的主持专业的毕业生又似乎与这个舞台格格不入,需求与产出不能很好的对接。这么大一个就业市场的空缺,是民办高校可以大力发展的舞台。
(3)传媒策划方向。这一方向是与日益兴盛的文化传媒行业接轨。该行业主要组织和策划文化艺术传播活动,与媒体交往密切,需要一批懂得传媒知识,能够与媒体接洽的专门人员,同时这些人员还要具备活动和节目策划编排能力,能够参与活动的策划与执行,往往在活动现场能够控场的最佳人员就是活动主持,所以具备策划能力,并能全程参与策划的主持人是非常紧缺的。
(4)语言艺术教育方向。普通话语音和口语表达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广西这样的方言区,普通话的普及单靠学校是完全不够的,很多艺术培训机构都捕捉到了这个市场,加上人们对自己以及子女的素质提高越来越重视,迫切的需要在语言魅力上完善自己和子女。具有语言艺术教育能力的播音与主持的毕业生一定会受到这个市场的欢迎。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播音与主持专业作为艺术学科,综合性较强,包括了新闻学、传播学、语言学、艺术学、美学等学科的内容,这也给教学提高了难度,这也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重要特点之一。所以,在课程的设置上要从专业的特点出发,与广播电视产业对播音与主持人才需求结合起来,注重各个学科(新闻学、语音学、美学等)的穿插渗透,形成适合现展情况的教学体系,改正那些不适合现代教学的传统教育模式,但是在教育模式上也存在着一种误区,许多学校一味追求全才的培养,例如过于重视新闻学、传播学、语言学、艺术学、美学的教学,而忽视了其他如口语、即时表达与稿件转换的能力,也就与社会需要的人才大相径庭了。总的来说,课程的内容设置应该在传统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革新,主要表现在课程的设置更加贴近社会实际工作,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加强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联系,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以下是播音与主持专业所设置的主要课程,希望能通过罗列其主要内容来分析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特点的教学特点。
1 专业课学习
调研了多所开设播音与主持专业的院校发现,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群和专业课群。专业基础课和职业素养课为主,在大一、大二阶段主要是以普通话学习为主,包括语言技巧和广播播音都是播音与主持人培养体系中重要的环节,也是基础中的基础。但是传统的播音与主持专业课上缺乏各个科目内容的穿插和渗透,这也是为什么应届毕业生“一职难求”的原因。
分散的专业课内容没有经过整合也就很难实现“一专多能”。并且,难以形成系统教学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灵活的设置课程结构体系,充分体现“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的课程设置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创新性元素,把课程的实用性和扩展性与传媒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所学专业内容的重要性。目前许多院校的专业必修课的设置也开始注重学生的兴趣,并以兴趣为导向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专业课程,并且学校也在每个方向模块设置了不同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必修课和选修课有不同的分工,必修课把课程的内容设置与行业的岗位结合起来,注重职业就业技能的培养;选修课主要教学与专业相关的学科,比如新闻学、语音学、美学等等。
经过对播音与主持专业课教学的研究发现,在专业课中老师会把生涩的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后,并适时地加入个人的经验见解,这也对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职业生涯的定位带来帮助。具体来说,中国传媒大学的教学方案已经被大多数艺术院校采用或借鉴,主要专业包括新闻播音概论、播音学与主持概论、播音发音学、播音主持心理学等等这些,几乎构成了整个播音主持专业的专业课大体框架。除此之外,众多证书也被包括在播音主持专业培养方案中,成了增强职业岗位综合能力和教学内容设置的主要环节。
这些证书包括《普通话等级证》、《主持人资格证》、《播音员资格证》等,各类证书也帮助学生扩展了职业方向、培养兴趣和充分发展个性,成为应届毕业生应聘的敲门砖。
2 职业修养课
播音主持专业必须具备极高的思想素质和内涵修养,所以开设了很多这种类似的专业选修课程。现代传媒业的发展扩展了播音员与主持人的职能,在新闻传播方面,还增加了舆论营造与道德氛围的维护的职能。确切地说播音主持人员在社会新闻传播上的作用就像是信息传播和的窗口,也是新闻信息的评论员,通过对信息的总结和组织再加上评论,这就体现了社会新闻传播的新特点。而播音员的职业修养课的重要性在于,这个职业的观点往往能左右社会大众对社会事件的看法,也就能够对娱乐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所以实行定岗定位的分流培养变得极其重要了,通过对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才能算是提高整体素质。在学习内容宽泛且扎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才可以谈到精细及深远的问题。这也是根据岗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专业技能的培训,真正地做到了因材施教。在专业素养的培养上主要针对了大致的几大方向。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加入创新精神和沟通能力的培养,注重口语基础,加强能力的提高和注重素质的全面发展。其中专业素质的培养主要是语言技巧、思维训练、播音文体、节目主持艺术、主持人形象塑造、文艺作品演播、电视节目采编与制作、播音作品鉴赏等课程。
许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过于侧重专业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思维品质的培养,上述也提到了职业素养对于播音与主持这项职业的重要性。从课程的设置量上分析,关于语言能力培养的课程学时占到了总课时的一半,而关于思维品质培养的课程较少,比如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课程设置就更少了,虽然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都是艺术生,但是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不能忽略,否则就违背了近年来各大高校号召的“打造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的人才”的方针。
3 文科基础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202-02
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正式播出,不仅成为“茫茫黑暗中的灯塔”,也开始了我国广播事业的征程。70多年过去了,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的《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2)》(2012年广电蓝皮书)显示,2011年我国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达49.43%,用户首次突破2亿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突破1亿户,达到11489万户。从1940年到2012年,从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和新兴媒体,广播电视媒体事业正在蓬勃地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培养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教育事业的兴旺。从上世纪50年代北京广播学院一枝独秀到现今的遍地开花,播音主持教育事业经历了诞生、摸索,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如今,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不管是本科还是高职院校,其招生形势可谓火爆。有媒体称,2011年仅湖北艺术职业学院报名前三天所统计的数字显示,播音主持专业报考者约1500人,已接近去年报考的总人数。高职类院校播音主持专业招生热火朝天的报名景象,反而带来了人才培养隐患。量的猛增并不意味着质的飞跃,盲目地扩招降低了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入学的门槛,而高职类的播音主持院校要在近百所本科院校的包围中生存,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更是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和限制。
一、现阶段高职院校播音主持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现阶段播音主持教育模式,大都遵循中国传媒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法。在课程设置上,基本上体现了四大体系:专业基础课程、职业技能课、相关艺术课程和实践课程。但是专科教育毕竟比本科教育少了一年的在校时间,在三年的时间里,要完成人才培养任务,不能仅仅依靠压缩课程量。这就需要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其次,虽然高职院校在具体课程设置上,都体现了艺术的多元化和互溶性,但是,往往普遍侧重于有声语言的塑造,重视播音主持有声语言部分的教学和实践,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无声语言修养,使无声语言课程如形体、表演、化妆等课程成了摆设,学生缺乏实践机会,不能学以致用,更不能将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课程结合起来以提升专业综合能力。再次,虽然“艺考热”还在继续,一些院校还在扩招,但是生源质量却让人担忧,尤其是高职专科院校学生专业素养鱼龙混杂,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修养都不如本科生,再加上有些学生报考的目的和动机不纯,就更使得高职类播音主持院校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受到了影响。
二、高职院校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培养以“应用”为主旨,综合能力强、多才多艺的复合型人才,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目标。面临教学时间短、课程之间融合性不强和生源质量较差的现状,我们需要在教学尤其是在实践教学模式中寻求可行有效的解决方法,进行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1.高职院校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舞台实践教学。舞台实践教学模式,也就是在完成了前两年所有的专业课程和其他教育课程之后,在最后一学年,学生离开学校奔赴各个工作岗位完成离校实习之前,进行舞台实践教学。在考核方式上,以综合晚会的形式,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展示在专业的舞台上。这也是在专业教学中将实践的领域拓展为专业舞台和就业岗位两个平台。播音主持是一门交叉学科,需要与不同的专业相融合,博采众家之长。在现有的课程设置上,我们注重将无声语言课程与有声语言课程相结合,使形体、化妆、表演等艺术课程能够与播音发声、语言表达、电视节目播音与主持等有声语言专业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相融合。同时,结合艺术专业考试中的才艺环节,加强其他艺术课程,挖掘学生的其他专业素养,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专业化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虽然加强并拓展了无声语言课程的教学内容,让这些课程充分地为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服务,但缺乏实效性。因为播音主持专业的大部分教学集中在摄像机前,演播室、广播间内,两者的结合效果并不明显。而且,其他艺术课程如声乐、舞蹈更具有一定的舞台表现力,这部分艺术特长的培养,绝不是在课堂中就能完成的。学生除了完成课堂练习之外,缺乏上舞台的机会,缺乏在真实的现场进行主持和交流互动的机会,因此很少能把这些知识运用在实践中。也正是缺乏一个放大镜似的真实的展示环境,根本无法发现或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于是,一旦进入真正的岗位实践场所,更容易手足无措、呆板木讷、缺乏自信,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更需要一个专业化的场所或渠道,能够让播音主持专业课程的设置更有实效,跳出“教室”对实践教学的限制,能够让学生自主地将不同课程的内容融会贯通,自如地发挥,实现课程设置的目的。于是,专业的舞台实践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播音主持实践教学分成两大板块,一是与课堂教学伴随进行的实训部分,二是离开学校在工作岗位中进行的对口实习。我认为,在两者之间更需要有一个过渡实践阶段,将学生的培养放在专业舞台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既充分利用了学院办学资源具有一定特色,又能在实战中检验学生在校期间是否掌握的扎实的专业以及职业技能,在真正踏进社会之前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适应社会需求。
2.高职院校播音主持专业进行舞台实践教学的意义。在高职院校播音主持专业进行舞台实践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①从生源角度讲,因为学生进校时文化水平和专业修养与本科院校存在一定的差距,再加上学生专业能力的个体差异以及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不同,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根据生源的现状,注重挖掘学生的特长,发现他们潜在的艺术能力,帮助他们寻找学习的成就感。通过注重声乐、舞蹈、表演等艺术专业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更具有“一技之长”。而开展舞台实践,使这些极具舞台表现特点的课程有了“用武之地”,不再“纸上谈兵”。同时专业化的舞台要求更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塑造了专业的舞台形象,提升了学习的自信心和动力。因此,舞台实践符合高职高专“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培养要求。②从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讲,舞台实践也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播音员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表情、体态、妆容、服饰都直观地体现了主持人的素质、修养以及精神风貌。主持人良好的体态如行走、坐姿、鞠躬等需要在形体课上解决;主持人真实的内心感受和表情、眼神、较强的舞台行动力,需要在表演课堂上解决;主持人的整体形象设计,需要在化妆等课堂上解决……可见,主持人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有声语言课程与无声语言课程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而舞台实践,使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语言、表情、眼神、行为和整体形象有了放大镜似的实战场所,举手投足都展示在观众面前,在观察学生的整体能力、综合素质并且帮助他们挖掘问题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在舞台上的综合表现力,在完成舞台展示时,使形体、表情、手势等细节更加准确自如地为语言表达服务,对不同课程的融合与体现,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③舞台实践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影响力。以播音主持专业内容的舞台实践展示为例:因为播音主持专业“小舞台”特点,节目排练组在策划过程中,节目形式既要体现专业又要具有舞台观赏性;其次,内容的选择也很重要。要求学生在进行编排节目时侧重于寻找自己生活中的新闻事实,根据新闻价值的大小进行筛选,最后形成完整节目内容极具原创的特点;再次,在舞台排练实践中演出人员既要与多媒体的放映内容结合,又要在舞台上举手投足有较强的舞台表现力,语言上具有感染力;同时在各个环节的合作中既要遵循舞台要求,又要讲求无缝隙衔接的合作精神,总之一个节目从策划到正式演出,都体现了学生的采编播综合能力、舞台综合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实践证明,每届毕业生在进行舞台实践后,在气质修养、心理素质、应变能力、专业综合修养、能力拓展以及团队合作等方面都得到了加强。④舞台实践不仅对低年级学生学习起到积极的辐射效应,还可以达到零距离就业。舞台上的专业展示,不仅让低年级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也使许多非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对播音主持专业有了更加理性客观深刻的了解,使专业得到尊重,从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成就感;甚至有些艺术单位在观看了演出之后,立刻向舞台上的表现符合其单位需求的学生伸出橄榄枝,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总之,舞台实践的全新教学模式既要求专业性,又强调艺术性和观赏性,在方方面面都体现出了关于专业和市场的思考,为学生正式进入校外实习提前“热身”,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就业环境,实现了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目标。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学生们经过了舞台实践的锻炼,大部分同学毕业后,在用人单位除了本职工作外,也成为各种活动的策划者、排练者和表演者,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
社会在发展,就业压力在增加,作为高职类播音主持院校,在短时间内培养出被市场所接受的人才,到底该选用哪种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还要根据学院自身特点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要趋利避害,取长补短,循序渐进,逐步完成播音主持专业多方向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田钰佳.关于播音主持专业专科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9,(11).
[2]王莹.播音主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2011,(6).
[3]梁楠.播音主持专业对人才多方向的培养[J].艺术科技,2012,(6).
[4]孙浩.浅析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艺术实践与课程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5).
现代社会上各种新鲜、千奇百怪的话题和事件都有,而信息技术和科学电子技术的提高也使得电视节目的制作也更加精巧,其电视节目的表现方式也有所增多。在这种大环境下,电视媒体就更应该善加利用这一点,在提高其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和效果的同时,更应该要找寻更多的、更贴近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的新闻事件,从而使得电视播音节目更具正能量、更接地气,从而能够赢得观众的关注和喜爱,为观众提供其所需的资料新闻。与此同时,播音主持人对于一些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事件的紧急性、迫切性及感染性的新闻,也要深入新闻现场,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向电视观众传达真实、有感情的新闻,柴静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同样其主持的节目也深受观众欢迎和喜爱。因此,电视播音主持人可以在其平时生活中碰见的事情和收到的新闻消息都注意留心,使得其播报的内容更具时尚性、更能够引起观众的认可和共鸣,更容易触动观众,从而提高其感染力。
二、播音主持必须要优化其自身专业素养来提高其播音感染力
总所周知,播音主持就是把新闻记者收集到的一些新闻稿件来进行分析,然后再对其进行专业技术的处理和加工,使得播音稿件更具专业性、针对『生及感染性,在这个再加工的过程中,播音主持自身具备的专业审稿素养和工作业务能力就很重要,播音主持对稿件细节的处理和改动也能够体现出其功力,也就是说播音主持内容的好坏、其播音是否具备一定的触动性和感染性就取决于其播音主持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因此,播音主持必须要加强对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要多向一些播音前辈进行请教,尽可能多的扩展其知识面,从而不断的积累其社会知识和经验,从而有助于提高播音主持人的判断能力和文化素质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提升,从而提高其综合素养,进而提高播音主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文化鉴赏能力,也能够使得其改造的稿件更具穿透力和感染力。
三、播音主持必须要融入其自身真实感情来提高其播音感染力
由于现代社会人们每天都接触着形形的人物,也因为现代社会上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带给人们的阴影,例如社会上各种串通行骗事件、倒打一耙事件等等,都使得现代社会人们警戒心的提高,也隐藏了其内心真正的美好感情和品德,也就是说现代社会大众都有了火眼金睛,因此,要想提高其电视节目的感染力,赢得电视观众的信服,就必须要确保其电视新闻的真实性的同时,也要播音主持人真正的融入其对相关新闻的真实感情,这有这样的真实度,才能更触动观众心中的柔软处,才能够打动观众。播音主持在其播报稿件中充分融入自己的感情,不仅是让观众信服的关键,也是拉近与观众距离的关键,只有与电视观众建立了良好的感情交流的统一,赢得观众感情上的认可,才能够使得其电视节目具备强烈的感染力,也更有利于让观众身临其境。
四、播音主持必须要强化语言表达来提高其播音感染力
(一)招生现状。伴随着我国播音主持专业的快速发展,高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播音主持专业人才,但播音主持人社会地位的提升,也加大了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扩招力度。全国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院校不断增加,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从几十家发展到四百多家,这种令人担忧的发展速度,也能够从侧面反映出,以往高校通常是采取精英式教育方式。但现今大多数高校开设播音主持专业,只是为了达到综合性大学标准。大规模地扩大招生规模,使得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很难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水平。
(二)专业课程设置现状。播音主持专业作为交叉性学科,对于学生的表演、语言、组织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提出了严格要求,而播音主持专业的特殊性,也要求学生应当具备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但现今高校开设播音主持专业通常是让学生在大一学习基础知识,进行普通话和文学知识的普及。而大二则进行专业性基础知识的讲授,让学生接触电视节目的评析和相关媒介知识。大三则是学生的自主锻炼课程,大四主要是通过学生进行相关单位实习,从而积累社会实践经验。但由于不同高校的学科偏向不同,许多高校纷纷效仿其他高校出色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模式,忽视了自身实际特色,加大了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
(三)知识背景现状。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录取途径,主要是艺术生选拔。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积累充足的文化课知识,所以在进入高校后,整体知识水平偏低,较难适应高校的整体学习氛围。
(四)就业现状。我国的播音主持专业学生除了进入到传统的电视媒体行业和报业外,还可以在新兴媒体中,做移动媒体主持人或网络视频主持人。也有许多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进入到影视动漫公司,进行广告、动漫或影视人物的配音。随着新媒体时代进程的加快,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就业前景。在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就业渠道拓宽的同时,社会也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应当加强播音主持专业建设,培养出更优秀的播音主持人才。
二、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质量下降。我国播音主持专业在发展初期,由于社会需求量较小,只有少部分高等专科院校开设播音主持专业。但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媒体环境的深化,播音主持专业人才需求量加大。因此我国高校利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这一契机,开设了播音主持专业,推进了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发展。但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也给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质量带来了重要影响,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使得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与社会需求相符合,导致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质量与毕业生综合素质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