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水浒传读书笔记

水浒传读书笔记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5-22 08:24: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水浒传读书笔记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水浒传读书笔记

篇1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篇2

悬崖峭壁 血雨腥风 削职为民 笑逐颜开 用兵如神 倚草附木

坐立不安 捉摸不定 朱甍碧瓦 壮气凌云 自取罪戾 浓妆艳抹

屁滚尿流 炮龙烹凤 披头盖脑 披头散发 千恩万谢 七横八竖

气急败坏 青面獠牙 相机行事 七上八落 七损八伤 七上八下

弃邪归正 缺一不可 人非草木 如饥如渴 人困马乏 人山人海

2、【好句】

强兵不压主。

自差偏自是。

敢怒而不敢言。

有钱可以通神。

有眼不识泰山。

不怕官,只怕管。

酒乱性,色迷人。

君子问灾不问福。

胜败乃兵家常事。

吃饭防噎,行路防跌。

当取不取,过后莫悔。

灯蛾扑火,惹焰烧身。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酒能成事,酒能败事。

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篇3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名著阅读教学,真正提高学生名著积累?语文教师首先应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并做好检查落实,才能保证名著阅读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升学的压力,使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名著阅读;时代的间隔、阅历的限制,使学生对名著缺乏认识和了解;受各种时尚新鲜读物的诱导,使名著阅读倍受冷落。因此只有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名著阅读中去。培养阅读兴趣比阅读名著更重要。培养兴趣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是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兴趣,如在七年级下册学习了英国小说家笛福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一节《荒岛余生》后,教师专门介绍这本书,并选几个精彩片段,吸引学生们读整本书;学完《济南的冬天》,可以介绍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学习《智取生辰纲》一课,理解了《水浒传》中的英雄替天行道行为后,教师可以就此进行拓展,告诉学生:这只是《水浒传》中的一个故事,《水浒传》一百零八将,个个性情不同,将将本领高强,人人描写传神,以此激发学生带着浓厚兴趣去阅读《水浒传》。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加以比较,以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促动课内,相得益彰。

二、教授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在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兴趣的同时,还得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现在许多学生的阅读方法很不得当,表现为随意性、无目的性、无计划性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加强指导就显得十分必要。首先,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班、本年级学生的实际,参考教材中“名著导读”部分的书目,选取一定数量的书推荐给学生,每学期2—3部为宜,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限内读完。其中还可以分为必读书和选读书,必读书要求全班学生共同阅读,以便教师进行统一的指导和检测,也方便同学之间的讨论,选读书可以由学生自行选读。如果学有余力,还可以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另外选择读物。这个工作宜在学期之初进行,并且明确阅读的要求和进度。不过要注意,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有限,课外阅读一定不能贪多,分量不宜太重,否则很容易有始无终,反倒养成不良习惯,要力求作到读一本书有一本书的收获,星期天和寒暑假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其次,要对学生进行一些读书方法的指导。在七年级上册的《关于阅读名著》中,教师简短地介绍了一些基本的读书方法,如读书之前先翻前言、后记和目录,做到对书的背景、作者和大致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读书笔记,可以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后面的名著导读包括全书的介绍、阅读建议、精彩片段以及对这些片段的点评,实际上是起示范作用,引导学生从这几个方面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不同类型的书,要介绍不同的阅读方法。像对《爱的教育》、《童年》等小说,学生最易为其中曲折的故事所吸引,但阅读不能就此止步,可以先让学生理出小说的情节线索,掌握故事的大概,然后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人物性格和小说的深层内涵,以及小说艺术上的突出特色,这样才能在多方面受益,提高文学欣赏能力;再比如诗歌,要注重诵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像,深入感受诗的意境,进而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读《昆虫记》等科普著作,一方面要分清要点,注意从中汲取知识,一方面要注意体会其中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特别是对必读书,宜要求学生在读过一遍,明了全书的大意之后,再细细地读一遍,引导他们仔细体会其中的精彩章节,探究书中的疑难问题,领会书中的深意,最后要求他们写出自己的读书报告或读书笔记。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通过开展写读后感、赛诗会、读书征文、读书笔记展评、好书推介、好书换着看、图书漂流等形式的活动,展示学生读书成果,激发读书热情。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检测他们阅读的效果。

篇4

二、加强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一)转变传统的观念,提高中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解决中学生课外阅读量的缺乏

(二)推荐好阅读书目,明确阅读量,选取经典文学著作

1.推荐好阅读书目。如《西游记》《水浒传》等。

2.明确阅读量。如果课外阅读的量过大,成为学生的负担,就不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阅读量不足,则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计划每天阅读15分钟,那么每月可以阅读半本书,一年可以阅读5本书,这样的话才能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3.选取经典文学著作。配合课文介绍书籍,学习节选介绍全文,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介绍《水浒传》,学习《在烈日和暴雨下》介绍《骆驼祥子》等等。

4.补充介绍现当代中外名篇

5.结合时尚介绍课外读物,增强学生对流行文化的“免疫力”,体会文本阅读的妙处。同时还可以介绍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优秀刊物,如《读者》《中国青年报》等。

(三)结合多种阅读方法,加以指导

1.将粗读和精读结合使用。(1)标注式。在读的基础上,碰到有不理解或自己特别欣赏的地方,及时在文本中画出。(2)笔记式。我们要养成边读、边想、边记的习惯,持之以恒,必将受益非浅。读书笔记是阅读的重要辅助手段,。(3)评点式。评点阅读对提高分析、理解、鉴赏的能力大有好处。不同的阅读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方法,一个好的读者,无不喜欢读书,这种人读书的速度由他所读的内容而定,粗读和精读不失时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效率。

2.循序渐进,细读深思,发展阅读能力。(1)中学生课外阅读是为了进一步拓展视野,发展思维能力,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可采用分层次阅读由浅入深,进行指导,譬如对于初中生可推荐《水浒传》《童年》等趣味性较浓,浅显易懂的作品。另外,针对各年级之间的差异,也可由易而难推荐作品。(2)其次,阅读中又需要熟读深思,这是阅读过程的深化。

3.审视眼光,化读为写,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师指导课外阅读应注意的问题

1.课外阅读的独立自主性要求教师必须坚持学生自愿的原则来指导课外阅读,其阅读形式也主要以个体自主阅读为主。既要防止完全不管的完全自由式阅读,也不能是强制命令式阅读。开辟阅读课。

2.信息时代网络和多媒体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3.课外阅读也促使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5

名著阅读计划的制定

1、总体目标

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名著阅读活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语感,并通过指导学生写作读书笔记、组织名著赏析活动、专题讨论会、故事会等形式,把课外阅读与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结合起来,还学生以学习主体的地位,增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和语文学习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文学欣赏能力和一定的审美情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特别是语文学习的能力。

2、阶段目标

新课标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有明确的要求: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初一阶段: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童话、寓言作品,以及一些篇幅较短的文学名著(《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选》、《一千零一夜》、《格列佛游记》、《童年》、《爱的教育》),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兴趣。

初二阶段:阅读一些长篇文学名著(《西游记》、《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朝花夕拾》),指导学生写作读书笔记,积累语言,训练语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并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初三阶段:进一步指导学生阅读长篇名著(《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红楼梦》、《呐喊》、《巴黎圣母院》),教会学生阅读名著的正确方法,学会揣摩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分清作品中的精髓与糟粕,逐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三、教师的点拨与指导

1、 阅读的方法的指导。现在对习惯于阅读漫画,看动画片,打电子游戏的的学生来说,他们不愿看文学作品,不愿动脑筋去思考问题。更不要说那些读起来让他们费力的名著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我们首先以课文的材料为例子,给予学生阅读方法方面的指导。其中包括读书的方法(如泛读、精读法、)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提纲法、),然后以课内自读课材料作为学生训练材料,在教师指导下实现第一次知识迁移与能力培养。

2、统筹安排、精心测算、安排时间。整本书容量较大,不可能在课堂内全部读完。必须让学生在课外完成。怎么保证课外阅读的有序进行,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是关键。

教师要科学安排每天的阅读时间,关键是布置适宜的阅读量。每布置学生读一本书都要看看书的容量,根据学生可能用来读书的时间及阅读的速度,测算出学生每天能读多少页,读完一本书大概要多长时间,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读书,不能不切实际的要求学生几天内读完一本书,然后写点读后感就算完成了一本书的阅读。如果学生没有时间读完名著,那整个名著阅读教学也就失去了根本。

3、精选作品、明确目标、组织活动、激发兴趣。实事求是的说,初中学生阅读名著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我曾对我所教的两个班级学生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喜欢读名著的学生不到15%,学生普遍反映大多数名著容量太大,不容易理解,没有耐心读下去。有的内容离现在生活太远,读起来没意思。

篇6

家长读书笔记范文一:

《水浒传》读书笔记(二)--沂岭杀四虎

李逵见宋江父子团聚后,也想念自己的老母,便去沂水县的百丈村接自己的母亲。

去时,途上遇见李鬼扮成的假李逵威胁,李鬼战败求饶,说他尚有九十岁老母,杀他就是把他和他的老母一块杀了。李逵可怜他,便饶了他,而且还给了他一锭银子,让他走了。

我觉得是作者很反感像李鬼这样的人,所以就让李鬼和李逵再次遇上,而且让李逵把他杀死。一是作者可以出一下气,二是让那些读者也赞同他,并看完后有一种豪迈气质,似乎自己就是李逵。李逵杀李鬼是很精彩。

但是后来的李逵背着老母过沂岭时杀虎的场景最为精彩。先是去打水,然后发现老母不见了,又发现两只小虎和两条人腿,愤怒之下杀死小虎,公、母虎分别来寻仇都被杀。

只可惜杀了虎,还被人请到家里做客,后又被擒。这让人看完之后,都想替李逵打抱不平,可见作者的用心良苦。

家长读书笔记范文二:

读《评说玫瑰》有感

这篇文章很早前我已在《故事会》上读过,当时我就很喜欢它,现在又反复读了几遍,印象更深了。它的名字叫《评说玫瑰》。

篇7

(一)名著“寂寞”

在四大名著中,对其一无所知的学生人数比例分别是:《三国演义》7.4%;《水浒传》7.4%;《西游记》7.6%;《红楼梦》竟达16.7%。

虽然大部分同学知道四大名著,但“知梗概”的远多于“知全文”:《三国演义》“知梗概”占72.9%,“知全文”19.4%;《水浒传》“知梗概”占73.1%,“知全文”19.5%;《西游记》“知梗概”占30.6%,“知全文”61.8%;《红楼梦》“知梗概”60.7%,“知全文”22.6%。

“知道四部小说”的信息来源,“听来的”和“来自影视媒介”的占了绝大部分:《三国演义》86.8%,《水浒传》84.1%,《西游记》86.7%,《红楼梦》74.8%。

不少同学阅读名著方式是“看连环画”:《三国演义》7.1%,《水浒传》7.2%,《西游记》13.3%,《红楼梦》3.4%。阅读原著的同学却少得可怜:《三国演义》13.29%,《水浒传》7.4%,《西游记》5.8%,《红楼梦》4.5%。

不知名著,已经令人遗憾;知名著却知“梗概”,就难免有些尴尬了;而 “知梗概”,却是绝大部分来自 “快餐”式的图文加工品,这就让语文教师感到无奈了。 “知识爆炸”时代,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通过阅读名著夯实文化“底子”的意义,却被人们忽略了。于是,名著寂寞了!

(二)看热闹

知道四大名著的学生中,喜欢故事情节的占绝大部分:《三国演义》50.9%,《水浒传》49.7%,《西游记》67.9%,《红楼梦》38.8%。喜欢艺术技巧的很少:《三国演义》6.4%,《水浒传》5.9%,《西游记》6.3%,《红楼梦》13.9%。

这一组数据表明,高中生欣赏名著的水平仍然停留在“故事”的浅层次上。情节曲折、生动固然吸引人,但四大名著可看的东西远远不只这些!高中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只是 “看热闹”,水准明显偏低。在这个问题上,为师者应该负很大一部分责任。毕竟,“知道名著”的学生中,喜欢名著的人数占了大多数。这是值得欣慰的“大多数”,说明名著对学生还有一定的“亲和力”。老师是否充分利用、发挥了这种“亲和力”呢?

(三)雾里看花

同学们对名著的“主要体会”是怎样的呢?体会深刻:《三国演义》18.4%,《水浒传》16.6%,《西游记》43.0%,《红楼梦》19.6%。体会一般:《三国演义》57.2%,《水浒传》61.6%,《西游记》42.4%,《红楼梦》41.4%。没有体会:《三国演义》17.5%,《水浒传》14.4%,《西游记》7.0%,《红楼梦》23.4%。

不难看出,名著在学生面前实际上是“无名”的。四大名著是古典文学的四朵奇葩,但在中学生审美世界里,只是四朵消了颜色、散了芬芳的“无名花”!尽管有些同学也读了原著,却体会一般,甚至没有体会,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交流心得体会时吱吱唔唔,哼哼哈哈,说不出所以然来。尽管大部分中学生能列举小说中5位人物姓名,但分析人物形象,绝大多数学生不能胜任,分析的结果有的只是“贴标签”,甚至有些人物形象张冠李戴,令人啼笑皆非。

(四)“动力”不足

阅读名著是否能提高语文成绩?对这个问题,44.1%的同学说不清(认为“与成绩有关”的占24.5%,“与成绩无关”的占21.9%)。阅读名著与成绩关系真的微妙难说吗?这表明学生阅读名著的动力不足。实际上,那些语文成绩能保持稳定良好的同学大多读过原著,且都有较广泛的阅读面。应当想办法使学生阅读名著变得“有效”,增加学生阅读名著的动力。在中、高考的试卷中设置适量的名著类试题,也不失为一个较现实的办法。当然,可喜是今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中已经很好的关注这个问题,话题作文中两组人物中“曹操”“宋江”“薛宝钗”等均是四大名著中人物。这个高考指挥棒对中学语文教学无疑起推动作用。

二、古典诗歌阅读状况分析

(一)读过篇数和背诵篇数

读过篇目不少于16篇的学生为38.6%,不少于80篇的为39.9%,不少于160篇的有21.4%。能背诵篇目不少于24篇的为69.6%,不少于120篇的有25.1%,不少于240篇的仅5.3%。

【简评】仅5.3%的人达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可见学生阅读量和记忆量之低。

(二)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兴趣状况:(1)喜欢39.3%;(2)不喜欢6.5%;(3)谈不上喜欢与否54.2%;对古典诗歌的体会:(1)体会深刻22.7%;(2)体会一般68.8%;(3)没有体会8.4%。

对唐诗宋词元曲的了解:(1)很熟悉8.9%;(2)了解一些79.6%;(3)不熟悉11.5%。

对李白、杜甫的了解:(1)很熟悉26.2%;(2)了解一些66.9%;(3)不熟悉6.54%。

【简评】许多同学在古典诗歌面前,或熟视无睹,或敬而远之,或望而却步,或茫然不知所云,或胡乱曲解诗意……甚至有6.54%的学生连李白、杜甫都不知道。这些现象的根源,就是没有形成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得不到美感,当然就不会乐在其中了。

(三)与语文成绩关系

(1)认为与成绩有关的,占67.1%;(2)认为与成绩无关的,为9.4%;(3)请不清楚的,占23.5%。

简评:中学语文教师几乎没有不重视古典诗歌教学的,原因是中、高考那分值不低的试题。于是普遍存在只“治标”不“治本”的现象。治标者的拿手戏就是模仿中、高考题型,编选大量标准化试题将学生捺入题海泡浸。这对于培养真正意义的审美素质毫无裨益,反而降低了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阅读兴趣。新编高中语文课本有多个诗歌单元,我们应充分利用课本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学生品味古典诗词的能力,提升素质,才能真正应对考试。

三、问题与建议

结合座谈和访问的印象,本人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引起注意:

(一)狭隘的学习功利主义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学习辅导书”就成了学生课外书的代名词,家长、学生、学校都不约而同地“爱”上了一本又一本的辅导资料书。不少家长推崇“非辅导不看,非习题不做,非英语不听”的三不规则。毕业班学生为攀登升学的金字塔,一头扎进题山题海,更与经典无缘。尽管高二学生大多数都知道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是什么,但真正读过的没有几个。为什么不读?回答很简单:“因为我们还在分数的压力下苦苦挣扎,哪里还有时间去看这些与考试无多大关系的书呢?”

(二)图视 “驱逐”文字

图视类传媒高速发展:各类影碟铺天盖地,互联网与数码影像接踵而至,再接着是摄影图片类书籍及卡通画异军突起……校园周围小书店及市区几家书店这两年最热销的是文娱和足球类画报、绘画本中外名著、卡通等等,而文学名著销量一直不太好。图视传媒的好处显而易见,但也要警惕“读图时代的阅读危机”。今天的学生大多通过影视录像了解古典名著的原因很简单:读文学作品吃力。然而学生一旦养成阅读图视作品的习惯,今后进入大学、进入社会后也很难改变。

(三)敬畏“经典”与否认“经典”

在繁重的学习负担下,长篇的语言和结构因素成了学生“亲近名著”的又一个障碍。许多学生表示,有时也翻翻名著,只觉眼花缭乱,没看出什么又放下了。一些学生说,现在大部分名著已拍成电视剧或电影,看过后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也没有耐心再去看原著。有的学生说自己也知道母语作品重要,但不如影视、数码影像的虚拟世界吸引人。言语之间,他们对名著不敢亵慢,只是“敬而远之”。

另一方面,对名著“不喜欢”的同学也大有人在(《三国演义》6.4%,《水浒传》5.3%,《西游记》5.6%,《红楼梦》14.6%)。这些学生否认“经典”,认为名著部头巨大,情节冗长,描写拖沓,节奏缓慢,书中所写时代距今遥远,时代背景、人物关系难理解,不如读现代武侠、言情、侦探推理小说以及卡通连环画来得轻松。他们对名著了解的微乎其微,却对一个个大碗明星的生肖、爱好甚至婚变的次数能娓娓而谈,如数家珍。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否应该自问:怎样才能带领学生进入古典文学的殿堂,领略其中的奥妙,使他们读古典文学也会产生像读流行书、畅销书一样的审美愉悦?

(四)家庭普遍缺少浓厚的文化气氛

父母的文化层次较低,是农村家庭文化意识淡薄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学生档案资料统计,父母务农的占45%,职工13.3%,半农半商的11.67%,个体经营的占12.52%,其余有少量的干部、教师。父母是文盲初小、高小文化的占多数,少数是初高中文化程度,因此在营造家庭文化氛围方面几乎无能为力。多数父母虽然重视儿女的读书,但仅限于关心学习成绩,看重分数,因此反对儿女看课外书,认为这些“闲书”会影响学习,有的父母则忙于生计而放任不管。

多数学生家庭中最有文化气息的活动仅限于看电视。调查中,回答“经常看影视片”的学生占了大多数。近半数的学生是在没有任何一本课外书和报刊杂志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他们从小学到高中唯一的“文学读物”就是一本语文书。

语文素质是要从小培养熏陶的,在这样缺乏文化氛围中读到高中的学生,要在高三一年中突然提高语文素质是不太可能的,即使在高中三年中要大踏步提高也是要付出相当艰辛劳动的。

课外阅读历来被不少人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君不见父母谈“课外书”色变,不少班主任(非语文老师)明确规定“不准把课外书带回课室,一经发现,全部没收,还要在班上检讨……”

一个人在中学阶段没有阅读十本八本中外名著,背诵200首以上的古典诗词,那实在是整个人生的一大憾事!学生对古典文学的“远离”,必然导致精神“钙质”的缺少和欣赏层次的低下,导致“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浅薄。这种“后天不足”对一生的成长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缺陷。这是有识之士的共同的看法,也是实际生活业已证明了的事实。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中学生课外阅读近乎空白的情况呢?本人认为:

篇8

现在的名著教学,在内容与学法的研究上注重多了,可是学生由于繁重的学业负担,困于题海,为了应试,孩子们只读简缩本、导读之类的名著资料。以练代读也是常有的事。加之我们周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印刷制品和网络资源,鱼目混珠,泥沙俱下,很多学生爱上了文化快餐甚至网络文学。名著已经离我们太远了!近年来,名著阅读走进中考,而学生这道题的得分颇令人担忧。试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名著阅读的分值为8分,而我校学生此题平均得分不到3分。由此可见,名著阅读已经走入低迷的峡谷,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 明确意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名著阅读教学流于形式,老师在名著教学的时候也是一切以考试为指挥棒,中考考的内容就讲,中考考试不考的内容就不讲,学生阅读名著也是囫囵吞枣,应付考试,这种阅读教学现状架空了学生对内容的深入理解,加之学生课外的时间被网络游戏和电子游戏等充斥,因此他们对名著阅读没有多大的兴趣。因此阅读教学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以明确的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尝试用阅读成果强化阅读兴趣。我在班上给他们讲生活中很多人读名著而受益的例子。如清华一位博士说:“我是学物理的,但是我喜欢读名著。通过名著中交错的历史长河的纵横比较,领略历史的深远和世事的反复。有时还能从沧海桑田中看人生变幻,在社会发展中看索取与奉献,从而培养品质、塑造信念”。从初一开始我要求在班级建立一个书橱,由学生每人各带1本名著,在这里互相交换阅读。每半学期,进行更换交流。这样,我们的班级就成了一个大图书馆,每个同学也都成了图书馆的主人。为深化学生的阅读体会,让学生学会写读书笔记,举办名著手抄报比赛,如 “我思我得”“每周一记” “月度盘点”等。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更多的阅读快乐,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我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美国现代教育家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生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使学生感到认识新事物的乐趣,体验学习中带来的喜悦。如学生在读名著《水浒传》的时候,我鼓励学生有自主选择的余地,喜欢故事情节的可以搜集水浒里的英雄小故事。喜欢古典文化的可以去搜集对联和诗词。喜欢歇后语和笑话的可以去搜集这方面的材料。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了名著的内容。

二、多向交流,营造快乐的课堂氛围

名著作为中学语文的活动课,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避免实行单向输出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尽量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活动,使学生在纵向、横向等广泛的联系中掌握教材内容。名著教学可以设置阅读指导课、阅读推荐课、阅读积累课、读写互动课、阅读欣赏课、阅读汇报课等课型。形式有:自办阅读手抄报、制作名言书签、演课本剧、故事会等。如我在教名著导读《水浒传》时,设置了如下的教学环节来使课堂生动。让学习小组展示学习成果:一组展示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搜集到的有关水浒传的对联:如“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眉扫初春嫩柳,脸堆三月娇花”等,学生在展示对联的同时还能说出对联背后的故事。以及自己的品悟。真正做到了对联里面读故事,故事里面读人生。二组讲的是水浒笑话,一则是有关《好汉歌》,一则有关招安,纯为后人编撰。但难能可贵的是学生能从这两则笑话里读出它的内涵。如讲后则能领悟朝廷招安的真正意图。三组展示的是来自《水浒传》的成语、歇后语。让同学们耳目一新,感受到这部名著的文化魅力。四组的同学是讲英雄小故事,并且也融入了他们对故事的看法。充满了趣味。展示完毕后,接着又开展了《水浒》知识竞赛活动。题目设计得也很有趣味性,同学们积极参与,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也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篇9

评点是一种很传统的品评方式。比如金圣叹的评点,就很有名。正是他极大地发挥了评点的长处,从而使评点成为一种批评的形式。金圣叹是读书中人,出于对书的挚爱,才格外地标举了六才子书,又集中地评点了《水浒传》与《西厢记》。此种评点,除了对原文可圈可点之外,还在于借题发挥,从而阐述出自己的见解。评点多了,便形成一种著书方式,但这种方式先得有丰富的阅读体会。此种基于实践经验的阐发或者说提炼,甚为可贵。为数极多的诗话词话,大都是读诗词的所感所思及所悟。就是内容较杂的笔记,里面也多有诗文方面的评点。评点的方式,既可用来品诗衡文,也可用来评书论画。比如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就是论画的。今人菲薄古人的笔记,说是所记过于零碎,但其中仅有片言只语,却切中肯綮的。当然笔记中不只是品评诗文,更可论说经史。如洪迈的《容斋随笔》就是评史的,可谓洋洋大观。

就文本解读而言,评点有眉批与旁批及总评之分。大致说来,眉批用于字句,旁批用于段落层次即章句,总批则着眼于全文。如此面对一个文本,眉批与旁批及总评各有所用。换言之既可分开不同层次,又能整体把握。而今的读后感,也可视为评点的延伸,只不过侧重于感想而已。其实读后感、小评论、读书笔记等,都可视为评点的延伸或拓展。文本解读中,对文本有所评说,自可加深理解。作为文本解读的方式,章句与评点各有侧重。章句是分章节析句子,重在疏通原文义理,便于教学讲解,或者说更多地还要考虑到教学层面。而评点,乃个人的点评,虽也要疏通原文义理,但更重个人的理解体会。评点,是不无个性的解读。比如眉批,夹于字里行间,凡有兴味及领会,都可记下来。旁批,是写于书页边的,字数上可多一些。评点文字彼此间虽不见得有什么文脉条理,却都是由文本引发的个性解读。若能发人之所未发,则又是创意的解读了。更具条理的是总评,可评论文本内容与艺术手法,再就是谈心得抒感慨等。评点中,评是品评,点为点拨,作为颇具个性及不无创意的解读方式,对他人的读书是有启发的。且有的评点除了配合文本或穿插于文本中外,还有读法上的指导及强调。比如金圣叹就写有《读第五才子书水浒传法》与《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关于怎么读及读什么,既有经验的阐发,又有理论的概括。

王力在《谈谈怎样读书》中说:“看一本书如果自己一点意见都没有,可以说你没有好好看。你好好看的时候,总会有些意见的。所以,最好在书眉,又叫天头,即书上空的地方作些眉批。试试看,我觉得这本书什么地方好,什么地方不合适,都可以加上评论。”这里讲的是整本书的评点,但对语文教学来说,不妨就理解为对课本及课文的评点。教学中,讲方法,可以多一些操作手段。只是方法不可变成模式,以为都会普遍有效。合宜的方法,是要结合各学科自身的特点。就语文来说,不同于其他科目的在于它是一种母语教育,因而一些传统的做法是值得继承的,而评点正是其中之一。从操作上说,老师先要会评点,再指导学生做一点评点工夫,这样做,有助于读解能力的提高。教材中除了注解与练习外,不妨增加一些评点,以便有所示范。评点无非是对内容及形式两方面展开评析,但评点不必面面俱到,还可有所侧重。一般地说,就是要结合所评文章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分析评价。对作文来说,评点也可精选范文,包括学生习作在内,以期在指导上更到位一些。

篇10

本届名著阅读类试题从能力考查倾向上可分为以下三类:

1.识记类

[典型考题]《水浒传》是一部杰出的英雄传奇小说,它成功地塑造了宋江、_______、_______等108位梁山好汉的形象(任意填写两个),讲述了大闹野猪林、智取生辰纲、醉打蒋门神、_______等一个个生动传神的故事(任意填写一个)。这些奇人奇事构成了一个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2007年北京市课改区)

[解说]识记类试题有的答案有选择余地,有的则是固定答案,主要考查名著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等,要求考生准确、熟练地记忆。

2.理解类

[典型考题]为了打造绿色精神家园,学校开展了营造书香校园的“名著竞读”活动。请你从《西游记》、《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部名著中任一个典型人物,按下面两个栏目完成一期黑板报内容的撰稿。(2007年湖北省孝感市)

(1)“名著人物”形象栏(写出人名并简介其人性格特点);(2)“读后一得”交流台(写出你对此人物或情节感受最深的一点体会)。

[解说]理解类试题一般要求考生对名著中的人物和主要情节有所感悟。考生平时要联系名著写作的背景、作者的意图以及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对所读内容作出思考并有所积淀,理解须科学实在、恰如其分,又有自己的个性。

3.评价类

[典型考题]暑假期间,希望中学开展了“我与家长共读名著”的读书活动。张家父子同读《水浒》,当他们读到“鲁提辖打死镇关西”这一情节时,引发了一段对话。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下列对话。(2007年黄冈市)

崇拜英雄的儿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为律师的爸爸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说]评价类试题往往与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查结合起来,要求考生对名著中的主要情节或人物作出中肯评价。正确的历史观、开阔的知识面、活跃的思维、严谨的表达对答好这类题很重要。

二、反思名著阅读,加强实践活动

反思平时的名著阅读,往往是教师一布置,学生一读了事。至于学生是否感兴趣读、理解程度如何、阅读效果怎样,则过问太少。鉴于2007年名著阅读类题目的考试要求,当务之急是加强实践活动,优化阅读效果。

1.兴趣互动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与其督促学生阅读,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调动他们阅读的紧迫感和内需力,让读书成为学生生活的第一需要。

2.亲身体验

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感悟显得特别重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名著的魅力,反复实践,成为名著阅读教学的关键。

如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我让学生以“保尔精神之我见”或“争做当代保尔”为话题作演讲;看过《三国演义》,我让学生举行“最值得敬仰的英雄”辩论赛;读了《水浒传》,开展讲故事比赛;游水绘园时,我让学生以《汤姆・索亚历险》中的片断为原型表演短剧。这些活动的举办让学生加深了对名著的理解,提高了审美与评价素养,也增强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适应能力。大家兴趣高涨,乐此不疲,收益匪浅。

3.合作交流

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主要有直接习得和间接习得两种。直接习得是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而获取知识或技能的过程。间接习得是指学习别人的经验,把它转化成为自己知识的过程。“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描述的就是间接习得的效用。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师生之间,甚至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名著阅读交流往往能起到推波助澜之效。

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进而产生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平时应鼓励学生多与他人交流读书体验。课堂上,还可以有意帮助学生建立合作小组,分配好各自阅读探究的任务,然后组织交流。如初三名著阅读――《朝花夕拾》,这是一本有一定阅读难度的作品,让学生采用小组阅读合作的形式,先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再在全班进行学习心得的交流和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借鉴、去伪存真、博采众长,最大限度地提高阅读效率,优化阅读效果。

篇11

中。”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人有幸参与本校的多媒体教学,积极而努力地探索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的整合。

一、课文学习

在语文界有一种比较流行的反对用网络进行语文教学的观点,认为这样不是语文课而是电脑课,认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无法在网络教学中得以完成,或者不借助网络也能完成。

这里借用同行所上的这一节《阿房宫赋》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阿房宫赋》是传诵千古的名篇,被称为“诗人之赋”,既有赋所固有的辞藻华美、尽情铺排、比喻生动、想象瑰丽、夸张奇特的特点,又能以精当的议论借古讽今,表现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故此,教学内容围绕熟读成诵进行,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总体设想是以理解促诵读,以诵读促理解,读而有感,感而

能发。

教学分为“诵读”和“研读”两大步。

1.诵读

首先欣赏Flash制作的课文朗诵,此课件由教师在网上搜集

大量能表现阿房宫特点的古画、摄影、连环画等图片,结合著名播音员夏青的朗诵、《十面埋伏》古乐和动态文字,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

然后在教师的诵读方法指导下,学生自主诵读,既可以根据网络提供的字词解释、文章翻译、思路分析、艺术特色比较等材料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开头的Flash课件欣赏、诵读。此课件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学生可选择整篇或分段进行欣赏(有画面、音乐和朗诵)或背诵(有画面、音乐,无朗诵)。

在随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诵读竞赛中,学生表现得非常踊跃,效果良好。

2.研读

首先对上一课时所学内容进行检测,练习在网上进行,即时在网络上判定成绩,即时给出提示,教师可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可加以个别指导。

然后教师指导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从文学角度、历史角度、现实角度出发,结合本网站的资料和个人感受,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在论坛上发表,教师即时在论坛中整理最具代表性、最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协作,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教师简单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上网搜寻资料,如何展示学习结果)后,学生通过上网搜寻资料解决问题,交流、学习结果。

课后学生饶有兴趣地进一步研读,完善学习结果,将感想发表在论坛上,有学生还在课后将结果制成网页,让教师链接到本课的教学站点上。

二、名著研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首次规定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推荐了20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意在课内外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一符合现代语文教学观的良好设想如何落到实处呢?我的一位同行是这样做的:每学期指定一本名著进行精读,高一上学期是《水浒传》,下学期是《三国演义》,要求学生按周次循序渐进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研读网页。

《水浒传》研读网站内容包括:《水浒传》全文,《水浒传》电视剧本,大量研究水浒诸方面尤其是文学成就的论文,水浒连环画、年画、漫画,精选网友关于水浒诸方面的帖子,相关诗词、俗语、成语、歇后语,网上精彩水浒网站的链接,还有供学生交流的读书心得体会的水浒论坛。

《三国演义》研读网页内容包括:《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全文,专家研究三国的论文,网上有关三国的精彩帖子,三国军事、文化、历史的相关资料,有关三国的壁纸、连环画、动画,相关网站的链接,还有供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的论坛。

可以想象的是,名著研读网站将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阅读兴

趣,丰富了阅读内容,以案例形式表现出来的专家论文对引导研读方向和方法起了很大作用,并且以交互形式促进了学生的心得交

流,效果必将是明显的,也是其他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为实现大纲规定的名著阅读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三、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中。

作为一门新的课程,教师与学生都往往无法把握其规律和学

习方法。因此,我设想建立一个研究性学习之窗的网页,帮助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事实上,研究性学习是最适合在网络中进行的,网络能解决研究所需的大量资源,能帮助学生建立小组协作,能使教师实现个别化异步辅导,能使学生与校外的专家、志同道合的研究者建立有

效、快速的联系。

学生组成研究性小组后,分工合作,在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在网上、社会上进行调查,积极收集材料,并进行整理、加工。研究性学习之窗网页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引导进度、方法指导、制作示范、提供资料交流平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