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医药健康管理

中医药健康管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1-06 08:59: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医药健康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医药健康管理

篇1

【关键字】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 优势与发展

正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健康、养生的追求越来越热,中医学凭借自身的优势逐渐成为人们健康管理的首要选择,而这最主要的还是归功于其自身的发展特点以及优势。那么中医药学在当前时代对于健康管理而言存在怎样的优势呢?下面就让我们简要地来了解一下吧。

一、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的优势

1、中医药在社区基本医疗服务中拥有特色和优势

中医,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为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保障。随着传统文化的受重视,中医也逐渐被广大人民所热衷,尤其是在社区基本医疗服务之中。一般我们有个头疼脑热的不会选择去大医院,而是就近原则,选择去社区医院,随着中医热潮以及人民对健康的追求,各大社区医院之中都会配有中医坐诊,在人民身体不适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看中医。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民对于养身学的追求越来越高,而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区中医的发展。当然中医药在社区中之所以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和自身的优势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2、在病症的专科特色建设中中医药具有鲜明的特色优势

在临床上,传统的中医疗法,不仅能治疗疾病,而且有调节机能的保健作用,并能带动开展相关的延伸服务,为医院带来很好的效益,坚持"中医有特色,西医不落后"的专科建设观念,在保持中医药特色的同时,注重中医,中西医也开展各种手术治疗,形成综合诊疗优势结合治疗手段的多样性,如骨科在开展手法治疗的同时,会采用多种治疗手段,针灸、推拿以及相应的药物辅佐等治疗手段,通过多种治疗手段相辅相成,从而达到最终的治疗效果。所以说,在临床上,综艺的治疗手段是具有一定的特色的,它与西医之间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中医的治疗讲究的是从根本出发,它在进行治疗的同时不仅仅是对症下药,还会依据表现出来的病理特征进行深究,从而进行全面的治疗;而西医的治疗目的性就非常的强,重在压制、减轻,而未触及根本原因。

3、中医药在防治重大疾病上具有巨大优势

中医将环境和生活习惯等要素列为疾病的原因,在防治时详细分析环境和生活习惯,根据个体差异,病变环节,用天然的,多成份配合的复方进行调整。中医药有数千年的临床史,每一种治疗方法或方药都经历了数千年的不可数的临床验证和调整。所以在防治重大疑难疾病上,中医药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吴咸中说过"在难病治疗中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如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难治性消化系统疾病,胶原病,免疫缺陷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治疗中与西医结合成果及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中已经呈现。我们都知道,中医讲究的是根本,在进行治疗的时候会从根本出发,治病与调理相结合,在进行治疗的时候,不仅仅局限于某一表象的症状进行治疗,而是治疗所有,从根本上环节症状,从而达到根治的效果。而这一点在重大疾病的治疗上是非产有优势的。我们都知道重大疾病的治疗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在治疗的过程之中也是对患者身体的一种间接消耗,而我们在之前就已经强调过,中医的治疗是从根本出发,治疗与调养相结合的一个过程,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病人的痛苦干,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4、中医药学的健康观念和临床医疗模式体现了现代医学发展趋势

健康不只是没有器质和功能性病变,同时也应包括精力充沛,精神饱满,心情舒畅,饮食睡眠正常,社会适应能力强等。中医学还认为生命活动是一种动态平衡的过程,自然环境,社会因素,心理状态以及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状况等异常变化,引起平衡的相对失调,都会出现人体不健康的表现。所以中医药学在保健治疗中强调天人合一,整体观念,重视六七情等致病因素的系统理论,体现了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方向。

二、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的发展

中医药学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不仅仅是我们民族历史的象征,更是一种救死扶伤的工具。但是,中医与西医之间在治疗模式以及方式上海市存在一定的差距的,中医虽然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进行治疗的时候还是存在一定的弊端的,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时间长,我们都知道中医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像西医,可能吃几次药就有效果,它可能需要长期的服药才可以达到效果。除此之外就是味道上的苦涩让一些人望而却步。古语云良药苦口,可是又有多少人可以真正忍受的了那一份苦涩呢。

所以要想促进中药特色健康管理的发展,我们必须有所改变与创新,但是在改变的同时不能失去根本。

首先,我们可以吸收西药的服用优势,对中药进行创新,改变以往煎熬模式,例如借鉴西药中的颗粒冲剂制药模式等。其次就是促进中医药学的宣传,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需要发扬与传承,所以我们需要加大对中医药学的宣传与研究,让它被更多的人所接受。第三:可以探索发展中医药对慢病的筛查与干预、中医养生功法和养生膏方在健康管理方面的作用、中医体质辨识等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筛查等。最后就是我们在发展中医药学的时候,要发扬特色健康管理,灵活运用当前发展优势进行发展,做到在传承的同时发展自身。

篇2

2013年,国家卫计委将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首先确定将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和儿童中医调养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试点工作。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在近代化过程中逐渐接纳了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并在公共卫生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将中医药健康管理列为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特色项目,在公共卫生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乡村中医药服务开展的优势在于其丰富的中医药资源,但同时受到知识、技术和人才的限制。为此,调查和分析乡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实施情况,有利于探索乡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项目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模式。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随机抽取的11个省市随机抽取两个县,每个县随机抽取3个乡镇,以所选乡村居民和卫生院的医务人员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2014年7月至2015年9月,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调查对象进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利用的问卷调查,问卷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统一设计。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3.0进行数据库的建立和录入,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多个率两两比较用χ2分割法,α=0.05作为检验水准。

2结果

2.1各地区乡村儿童接受过中医调养健康服务情况比较

对调查对象中有儿童的家庭进行中医健康管理调查,其有效问卷分析显示中医调养服务接受率范围从0.0%(安徽)~85.6%(四川)不等,不同省市间的实施情况存在差异,χ2=506.42,P<0.001。除外具有特殊性的四川,进一步比较发现,东部(福建、天津,山东、海南)、中部(安徽、山西、江西)、西部(内蒙古、陕西、新疆)乡村之间的接受率存在差异,中部地区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

2.2各地区乡村老年人接受过中医体质辨识健康服务情况比较

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服务的接受率亦高低不等,地区之间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2.53,P<0.001),其中接受率最高的是四川省,为92.8%;接受率最低的是安徽省,为3.9%。除外具有特殊性的四川,东中西部地区比较,东中西部地区之间有差异,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乡村儿童和老年人接受过其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情况

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儿童其他四项健康服务接受率以预防接种最高(89.5%),均高于儿童中医药服务接受率(见表5)。在老年人接受的其他几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接受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健康登记管理,每年一次免费体检,疾病预防、自我保健等指导,中医体质辨识,健康状况评估,其中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的接受率与其他服务比较明显偏低。

3讨论

3.1乡村居民不同程度接受过基本公共卫生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但不同地区接受率存在差异

根据2013年各省市上报数据统计,全国实现了儿童中医调养服务和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服务目标人群的覆盖率达30%以上,均超额完成目标。在本次乡村地区调查中,11个省市乡村居民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这项服务。其中儿童中医药调养服务在各省市区接受率的范围在0.0%~85.6%,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服务的接受率在3.9%~92.8%之间。但从调查结果看,无论是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还是儿童中医调养服务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儿童接受服务情况较好的省市有海南、江西和四川;比较东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接受率较东部和西部地区高。老年人中医服务接受率只有山西、新疆、四川实现了国家卫计委规定的服务目标人群覆盖率达30%以上的目标,而安徽省中医服务接受率不到5%。再比较东中西部地区,即使去除了具有特殊性的四川,西部地区的接受率也高于东部地区。需要说明的是,本次调查中,四川省无论是儿童还是老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目标人群覆盖率高达85%以上。其原因为本次调查抽取的地点为彭州市。彭州作为成都卫生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区之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情况良好,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可见,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实施相对好一些。有研究表明,虽然西部地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得益于中医药是我国的国粹,对基层中医药发展一直有专项资金投入。尽管如此,与姚春英、赵凤丹、顾怡勤等人分别对杭州、北京、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的调查相比较,无论从开展种类还是服务接受率方面比较,农村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水平还需不断完善,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优势和作用,实现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传播中医药保健文化。

3.2农村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水平普遍较低,与其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比较有明显差异

本次调查11个省市的乡村儿童中医调养服务接受率为25.9%,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服务接受率为26.6%,与其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比,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接受率明显偏低。其他项目如儿童的预防接种、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等,属于预防保健的传统项目,开展时间早,经验丰富,人员配备较齐全,使得项目开易于实施,易取得成效;而中医药服务、随访等属于新兴项目,开展时间较晚,缺乏经验,人力资源,技能保障都还未能得到成熟发展和布局。杨宇等人指出,目前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存在很多问题,如中医药服务以分工模式占主导地位,模式单一;农村人口流动导致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网破裂等。随着人们对西医局限性的认识及中医药预防保健作用的凸显,中医药成为老百姓改善健康状况的方式之一。为更加全面地给居民提供优质的中医药服务,不仅要认识到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还要积极探索和落实有利于中医药健康服务渗入到老百姓生活中的措施,不断扩大农村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的覆盖程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多中医药内容将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9):794.

[2]张金玉,王志伟,杨曼茹,等.将中医“治未病”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探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4):560-562,592.

[3]杨宇,单婵娟.完善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策略[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15(2):88-89,9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的通知[EB/OL].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进工作视频会议召开[EB/OL].

[6]石长敏,郑建,张拓红,等.北京市不同经济水平农村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现状调查[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2,5(8):67-72.

[7]陈曼莉.新医改背景下我国基层中医药发展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8]姚春英,朱晨曦.杭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老年人中医健康指导项目的现状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7):1018-1020.

[9]赵凤丹,李莹颖,欧阳亚楠,等.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状况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6,29(5):39-41,54.

[10]顾怡勤,顾竞春,施永兴.上海市社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预防保健项目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12):1147-1151.

篇3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为做好我县基本公共卫生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工作,成立了基本公共卫生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和项目指导专家组,明确了我县基本公共卫生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牵头单位和具体责任人,明确工作职责,将基本公共卫生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工作纳入我县卫生工作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的内容,引导和指导全县各医疗机构作好基本公共卫生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工作。

(二)加强培训,提高服务质量。为规范全县基本公共卫生中医药健康服务项目的管理,在6月中旬联合公共卫生科举办了全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培训,本次培训参训人员有县直公共卫生部门相关负责同志、乡镇卫生院负责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人员以及全县各村乡村医生,共培训200余人次,培训为期一个星期,会上邀请了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进行授课。通过对基本公共卫生中医药健康服务管理工作的培训,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了基本公共卫生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再生新台阶。

一、存在问题

1. 部分乡镇对65岁以上老年人和0-3岁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工作重视不够,登记表还存在个别缺漏项,档案填写不完整、不够规范。

篇4

0引言

为有效维护中国海员以及航运业和港口的权益, 促进航运业健康发展, 我国于2015年11月12日, 向国际劳工组织递交了《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的批准书, 成为第68个批准这一公约的国家。该公约于2016年11月12日起对我国生效 (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中:规则3.2:食品和膳食服务的目的是确保海员获得根据规范的卫生条件提供的优质食品和饮用水, A3.2提出了食品和膳食服务标准, B3.2提出了食品和膳食服务导则。其中对成员国主管机关监管、船东 (管理公司) 管理、船上管理及厨师任职资历等方面提出相关要求, 关注船员饮食健康和安全, 加强船上食品和膳食管理, 确保提供高质量的船员食品并做好膳食管理, 提高在船人员的生活质量, 达到让海员真真切切成为一份体面的工作的目的。

OCIMF组织的TMSA中第三部分:船上人员的招募和管理, Stage 3中要求:公司应开展相关活动, 促进船上人员健康意识提高。相应的最佳实践指南 (BPG) 中提到对健康意识的促进包括在极端的气温、湿度或者其他恶劣条件下工作的注意事项, 通过餐饮和其他的设施鼓励船员健康饮食并进行足够地锻炼。因此必须从体系文件、日常管理、实际操作等环节对船上人员食品和膳食进行系统的管理, 倡导船员健康饮食文化, 逐步让船员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促进船员身体健康。

现在大家都非常关注饮食健康, 新闻媒体中经常谈及有关饮食健康话题。但对于海员这个职业, 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质和环境, 无法达到或形成陆地上工作人们的健康饮食习惯, 只能结合船上特殊情况借鉴其中通用部分, 尽可能地鼓励、带动船员养成相对良好的健康饮食习惯。

船上日常食物的供应及个人就餐时间均受到工作及其他客观因素影响, 比如:一个航次可能需要十多天甚至几个月时间在海上航行, 不能供应新鲜的瓜果蔬菜;船上实行24h轮流值班制度, 加上工作随机性, 正常的一天三餐按时吃饭, 对在船工作人员来说都是一种奢望, 尤其0000~0400时值班人员可能经常熬夜不吃早餐。加之船上信息相对闭塞, 船员健康意识不高, 主管机关、公司及船舶自身调配健康饮食的能力相对薄弱, 导致大部分船员形成了一些不良饮食习惯, 例如高糖、高盐、高脂肪, 而瓜果蔬菜的摄入量严重不足, 饮食营养严重失衡。另外, 船上生活和工作空间狭小, 不利于进行体育锻炼, 尤其一些年轻的船员, 日常饮食及休息随心所欲, 形成了极不健康的生活规律, 透支着自己的身体。日积月累, 导致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甚至患上严重的疾病。身边不乏一些海员, 在船上工作几年后, 每次健康体检时身体各项指标超标, 都苦不堪言, 这不仅影响正常上船工作, 伤害了自己的身体, 也影响整个家庭生活。因此, 船舶管理公司对于船员饮食健康的管理, 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制定可操作的控制程序。本文就此提出一些建议。

1 公司岸基应该认识到船员健康饮食管理的重要性

在整个航行过程中, 海员不仅工作在船上, 而且所有的时间都在船上度过, 关注船员在船健康饮食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可供选择的健康食品尽量丰富, 让船员有机会养成更加健康的饮食习惯, 使他们在船生活更加健康幸福。强有力地执行食品安全和卫生的高标准, 确保健康环境下摄入食品的健康, 这对健康饮食管理体制非常重要。健康的食品和愉悦的进餐时间, 将有助一个人养成和维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2 船员健康饮食管理建议

应鼓励和激励船员饮食更加健康。在日常会议、体检等环节更多地关注健康饮食问题。通过各种途径讲解健康饮食知识并激发船员的兴趣, 提供多种多样的食物。一个健康的食谱不见得比那些非健康食谱成本高。全体人员均需参与到健康饮食计划中, 船长和高级船员需做出承诺。船员饮食习惯的改变可能需要好几个月时间, 而带来的实际效果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见到。应针对健康饮食做一个系统性的计划。计划包括在船上健康饮食管理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需要的时间。将厨师、食品供货商等关键人员纳入该计划管理范围, 同时应确立一个公司层面的健康政策。为健康饮食项目做好计划, 确保计划开展的活动做过充分评估, 并准备好调整计划, 当有些活动不如其他项目受欢迎 (不成功) 时须立即调整。正式宣布实施健康饮食计划和预期目标, 专门组织一个健康饮食计划启动庆祝活动, 比如采用特别的菜单或者给大家分发水果及小礼品等。保证下一周菜单提前公布给大家, 并说明菜单中出于健康考虑而提供的食物, 同时提供健康的饮品和小吃。在供应食物的地方通过张贴画及宣传单的方式提供相关信息。应要求船员填写调查问卷, 评估健康饮食计划的优点和不足, 鼓励船员提供改进建议和尝试新的菜谱。跟踪船上食物消耗种类的数量, 判断船员饮食情况, 当发现饮食不合理或者有失平衡时应及时告知船员。把健康饮食与食品安全和厨房卫生联系起来, 系统、全面地进行管理。在船上提供健身设备并开展其他有益健康的活动。还应确保为船员免费供应符合要求的饮用水。

3 健康饮食基础

膳食应提供足够的蛋白质来形成和修复人体组织, 适当的补充矿物质来加强人体组织, 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和适量的脂肪为维持人体所需能量。身体同时需要维生素和抗氧化物保证身体所有的功能正常运行。每天至少喝1.5L品质良好的饮用水对于身体至关重要。以下是对健康饮食习惯的五点建议:一是保持平衡是非常关键的信息;二是吃大量的水果和蔬菜, 土豆和全谷类制品;三是减少对肉类、脂肪、糖类和食盐的摄入量;四是饮用大量的水和奶制品;五是必须吃早餐。

食物金字塔 (见图1) 是保持平衡饮食的好参考。因各个国家、地区的饮食习惯大不相同, 所以不可能提供一个全世界通用的健康饮食和保持身体健康指南, 但是人体所需的基本元素是相同的, 船上应根据食物金字塔合理安排食物供应, 保证每餐营养搭配均衡。

4 船上健康饮食相关设备的配备与管理

在船员健康饮食管理体系中, 船上食物加工和保鲜设备、饮用淡水的配备是实施健康饮食计划的硬件保证。

在船舶建造时, 冷库的制冷能力和储藏容积的设计应充分考虑船舶营运航线、船员配备人数等因素, 确保能储存足够数量的食品, 储存期更长、更可靠。船上应加强食品日常储藏管理, 采用有效措施延长食品的储藏期。每航次开始前应根据航行计划进行合理、充足的安排。另外, 船上厨房烹饪设备配备的多样性也应受到重视, 应满足船员多样性食品制作的需求。

篇5

总体说来,我国教师爱岗、敬业、奉献,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同时,关于教师自我伤害、伤害他人、师德失范等负面报道频见媒体报端。国内外大量的调查研究也表明,在现代各类不同的职业中,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职业。教师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及其家庭幸福,更是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促进教师的身心和谐发展,以身心健康的教师去培养和成就一批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品质高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于社会发展,是新时期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尤其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教育使命直接承载者的教师,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势必对教师心理健康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如果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工作不能有效展开,教师的心理素质不能得到有效保证,那么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专业发展、能力提升成效必然大打折扣。

就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现实状况来看,虽然近年来各界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逐渐提高,但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状况依然堪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教师人本属性的相对忽略和对教师心理健康维护意义的认识相对不足

一方面,“春蚕”“蜡烛”等关于教师的各种隐喻及角色暗示,在颂扬教师崇高职业角色的同时,无形中强化了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的“社会属性”,而弱化了其作为自然人的“人本属性”,强调“超我”而忽略“本我”和“自我”。大众对教师的关注更多体现于对教师的社会需求而非教师的个体需要。另一方面,伴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师生面临更大的压力。在有限的时间精力条件下,社会各界将心理健康维护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学生身上,对教师的关注则主要体现于师德建设、业务水平等方面。在整个社会大背景意识状态的影响及学校精力成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经济成本的限制下,学校往往也忽略了对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关注和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2.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组织力量的显著缺乏和相应体制机制保障明显不足

当前社会各界对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各种呼声,最终主要落脚到倡导教师自我维护,没有明确开展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工作的组织力量,也未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保障。实际上,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是个体内外诸方面因素综合长期作用的结果,其维护也应是有意识、有针对性的自我维护和系统、深入、持久的外在力量维护共同结合,才能更具实效。单纯强调教师的自我维护和缺乏实施组织载体的呼吁,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难以起到实质性作用。

3.对教师心理特征的了解不够充分和维护方法策略流于表面形式

部分学校对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价值和作用有一定认识,开展心理健康维护系列讲座,开设教师心理咨询室,组织教师开展心理拓展、读书、郊游等活动。这些活动对在学校内营造关爱教师心理的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实际上成效并不显著。其原因有三:一是有限的活动仅是停留于表面,难以触及教师心灵深处,未从根本上减少或消除教师心理问题的根源,也未从本质上满足教师的深层心理需要;二是教师是对个人尊严和形象相当看重的职业群体,并不乐意主动接受心理咨询或有意识的心理辅导;三是在教育教学压力和身心疲劳度已经较强的情况下,教师反而会把这些活动看作新的压力来源和额外负担。

二、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优先组织

学校是教师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之一,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源,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直接受益体。本着谁受益谁努力的原则,结合学校作为正式组织所具有的系统性、目的性和计划性优势,学校应该成为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优先组织,肩负起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使命。

1.学校因素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源

笔者的一项调查显示,学校领导行为、组织行为、群体氛围、环境设施、工作的稳定性等对教师心理健康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师的部分心理健康问题直接源于工作事件,如与学生沟通不畅、教育教学成效不佳、课堂教学效果不满意、教育方法缺乏艺术性、评优晋升未果等,这些心理困扰的产生多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情境性,事情本身没有解决,心理困扰就难以消除。一些学者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结论,认为学校的组织因素如工作要求过高、教室氛围、角色冲突、自主与做决策、孤立、公平、冲突的价值观、努力与回报之间的差距,学校领导与管理因素,如校长的支持不够、学校管理混乱、压抑的学校等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还有的研究认为角色冲突、工作任务繁重、缺乏教学自会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因此,学校有必要有意识地降低或消除学校本身因素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减少校源性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这能在很大程度上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实效。

2.学校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最有效的组织力量

虽然教师身处各种不同的正式和非正式组织,但相比较而言,学校更具有系统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优势。首先,学校具有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组织优势。学校是一个正式组织,能为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能够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工作,诸如理念引领、整体规划、文化熏陶及各种活动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其次,学校具有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时空优势。学校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场所,不少教师近一半的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只有学校才能真正有时间和空间借助组织优势将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工作落到实处,避免空头关注。

3.学校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直接受益体

就“教师”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讨论是基于其职业基础的,也即我们撇开纯粹个体心理健康的讨论而提出教师心理健康,这在很大意义上为教师心理健康维护赋予了强烈的社会意义。即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不仅于其个人,更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乃至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教育使命承担者的学校,自然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直接受益体。

首先,教师的情绪反应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处于高焦虑水平状态下的教师会对学生更多地采用任务取向的行为,而较少地使用积极反馈,从而会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情绪发展和学业技能水平的提高;教师的人格特征可以通过影响班级的心理环境和社会氛围,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行为发展和成绩结果;教师的不良言行或问题行为往往会给学生造成师源性心理伤害或心理行为问题。教师的个体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展,还可以作为环境因素和学校因素的中介变量影响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展。

其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会使其在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有良好的发展,从而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能够优化学校组织承诺,增强教师在组织中的幸福感受;能够提高教师各项满意度指标,增进教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能够改善学校组织氛围,提高教师士气;能够降低各项关联管理成本,如离职率、缺勤率所导致的损失等;能够通过对心理变量的干预改善学校组织绩效;能够提升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心理资本。

本着谁受益谁努力的原则,学校需要积极主动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以便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教师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提升学校管理效益作出更卓越的贡献。

三、管理――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主要路径

在学校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工作中,有的学校也重视开展专门的教师心理辅导活动,如:有的学校配备心理咨询师,针对教师开设个体或团体心理咨询,对此教师往往是“有感动而无行动”,即感激学校有心关注教师心理健康,但或因戒于同事关系不敢敞开心扉诉说衷肠,或因心理咨询师年轻而难以信任,或因怕人猜忌有“心理问题”而充满顾虑,最终导致教师心理咨询室门可罗雀。有的学校对教师开展一些专门减压调适讲座、心理拓展训练,这虽然教给了教师一些心理调适的普遍原理,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是两个概念,很多教师出现“懂道理而不懂处理”的现象。虽然教师在现场的调适活动中感到心情舒畅,也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当回到工作情境的时候,原来遇到的各项问题及惯有的解决方式依旧冒出来,个人状态也自然恢复原状,对种种心理困扰并不能真正有效调适和解决。有的学校与校外心理辅导机构联系,由校外专业人员为教师提供咨询辅导,但很多教师又感叹无时间去消化吸收。

篇6

【关键词】 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中西医结合疗法;胆固醇/血液;甘油三酯类/血液;胰岛素抗药性/中药疗法;温阳健脾汤/治疗应用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yangwarming and spleenstrengthening therapy combined with antihyperglycemic drugs on decreasing blood glucose and lipid,and on increasing insulin sensitivity in patients with insulin resistance in type 2 diabetes.

【Methods】One hundred and fiv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complicated with hyperinsulinemia were classified into kidneyyang deficiency.The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into two groups.Both groups A (n=70) and B (n=35) received metformin.Meanwhile,group A was treated with Wenyang Jianpi Decoction(mainly composed of 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eparata,Radix Astragali,Rhizoma Zingiberis,Radix Glycyrrhizac Preparata,Radix Ginseng,Cortex Cinnamomi,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Poria,etc.).Eight weeks constituted one treatment course.After treatment,insulin sensitivity index (ISI) and blood lipid levels were detected,therapeutic effect was evaluated,and toxic and side effects were also observed.

【Results】After treatment,the decrease of 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 in group A was similar to group B (P>005),but the decrease of 2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level and the increase of ISI in group A were superior to those in group B (P<005).In group A,serum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 level increased and triglyceride level decreased as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P<005 or P<001);the difference of blood lipid levels was insignificant in group B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P>005).For the therapeutic effect,11 patients were cured,24 markedly effective,22 effective,13 ineffective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143% in group A;5 patients were cured,6 markedly effective,11 effective,13 ineffective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6286% in group B.No obvious toxic and side effects were observed in the two groups during the treatment.

【Conclusion】Yangwarming and spleenstrengthening therapy combined with antihyperglycemic drugs exerts a better effect on the treat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 in type 2 diabetes.

Key words:DIABETES,NONINSULIN DEPENDENT/TCMWM therapy;CHOLESTEROL/blood;

2型糖尿病的发病人群主要是中老年人,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一个主要病理、生理学因素,是2型糖尿病的显著特征,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3年来,我们应用温阳健脾汤对其改善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进行了系统的临床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所有入选病例均来自我院门诊与住院患者,共105例。采用简单随机对照原则按2∶1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来自门诊42例、住院28例,其中男33例,女37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70岁,平均51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2年,平均(432±205)年。对照组来自门诊23例、住院12例,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69岁,平均528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2年,平均(420±201)年。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及纳入标准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专家咨询委员会正式公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1],具有糖尿病症状(多尿、烦渴及无法用其他理由解释的体质量减轻),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即可诊断为糖尿病:(1)空腹静脉血糖cFBG≥70?mmol/L;(2)随机静脉血糖c≥111?mmol/L;(3)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服用75?g葡萄糖)显示餐后2?h血糖c2?hPBG≥111?mmol/L。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诊断标准因目前国内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故参考李秀钧主编的《胰岛素抵抗综合征》中相关内容制定[2],即符合以上糖尿病诊断标准,对胰岛素治疗不敏感,空腹血清胰岛素浓度正常或增高者。消渴病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凡具有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尿多而甜、形体渐渐消瘦等症状,即可诊断。中医辨证标准参照阳虚证标准。纳入标准: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胰岛素JFINS≥15?mU/mL,中医辨证属阳虚者,已进行饮食控制,运动疗法2周或饮食运动疗法加服降糖药物(近2周服用双胍类药物者除外)治疗2周以上,cFBG≥70?mmol/L和(或)c2?hPBG≥111?mmol/L,年龄30~70岁者。

2方法

21治疗方法两组均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片,每次500?mg,3次/d。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同时服用温阳健脾汤(药物组成:熟附子15~30?g,生黄芪30?g,干姜10?g,炙甘草10?g,红参10?g,肉桂6?g,白术15?g,云苓30?g,熟地30?g,山茱萸30?g,山药15?g,吴茱萸10?g,当归15?g,柴胡15?g,白芍15?g,鬼箭羽15?g),每天1剂。煎煮后,药渣复煎将2次药液混合后分2次服。8周为1疗程。制订饮食方案,对休息或超过标准体重者,每日主食控制在250~300?g;一般劳动强度者,每日300~350?g;重强度体力劳动者,每日400~500?g。

22观察指标及方法(1)FBG及2?hPBG,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各检测1次;(2)血脂,采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3)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采用电化学发光仪检测;(4)体质量、身高、体质量指数(BMI):IBM=mbody/hbody,治疗前后各检测1次;(5)胰岛素敏感指数(ISI,IIS),参照李光伟方法[4]。

23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有关内容拟定。(1)临床治愈:症状、体征消失;FBG、2?hPBG和FINS、ISI等指标恢复正常。(2)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cFBG<70?mmol/L,或较治疗前下降超过30%;c2?hPBG<83?mmol/L,或较治疗前下降超过30%;JFINS≤15?mU/mL,或较治疗前下降超过20%,或ISI提高超过30%。(3)有效:症状、体征均有所好转;70?mmol/L≤cFBG<83?mmol/L,或较治疗前下降超过10%;83?mmol/L≤c2?hPBG<100?mmol/L,或较治疗前下降超过10%;FINS较治疗前下降超过10%,但仍高于正常标准,或ISI提高超过10%。(4)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FBG、2?hPBG和FINS、ISI等指标治疗后未达到上述标准或无变化。

2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3治疗结果

31两组治疗前后胰岛素敏感性指标比较表1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ISI水平有显著性提高(P<001),FBG、2?hPBG和FINS水平有显著性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后仅FBG和2?hPBG水平的降低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降低FBG的作用相当(P>005),而在降低2?hPBG和提高ISI水平方面,观察组则优于对照组(P<005)。

32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表2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有显著性提高(P<001),甘油三酯(TG)水平有显著性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后各项血脂指标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治疗组在降低TG、提高HDLC程度方面均较对照组明显(P<005)。

3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表3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34毒副作用观察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任何明显毒副反应。

表1两组治疗前后胰岛素敏感性指标比较 略

表2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略

表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略

4讨论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大约90%的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胰岛素抵抗。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环节,故治疗2型糖尿病必须研究胰岛素抵抗[6]。现代医学认为,脂质代谢异常继发于胰岛素抵抗。当胰岛素的生物调节作用发生障碍时,可致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TC和TG浓度增高,HDLC浓度降低,血液黏度增高,血流缓慢,从而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7]。2型糖尿病属于祖国医学“消渴”范畴。历代医学家多以“阴虚燥热”立论,但临床发现,2型糖尿病以脾胃虚寒、真火衰微、脾肾阳虚、肝胃虚寒的阳虚证属多,究其原因是随着年龄增长,加上长期熬夜、喜冷饮、长期处于空调环境、滥用抗生素等现代不良生活方式,使阳气受损、中气不足、真阳渐衰、脾寒失运,尽管有大量的饮食进入人体,而不为所用。这就是该类患者的主要病机。病人脾弱胃强,食而不解饥、饮而不解渴,上不能化津液,下不能摄水液,终成寒消。治疗应以温脾肾暖肝胃,益气补中,疏通厥阴为法。方中附子、肉桂、干姜温阳暖肾,蒸水化气,输化四布,升津而缩小便;红参益气生津;黄芪、茯苓、白术、炙甘草补脾益气;柴胡、白芍和解少阳;吴茱萸、山茱萸、生姜暖肝,通厥阴,调畅枢机;当归、熟地养血和血,鬼箭羽降糖。诸药共奏温补脾肾,益气补中,开厥阴,调畅枢机之功。结果显示,以温阳健脾法治疗该类患者切中病机,具有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汝荣立.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S].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1):3.

[2]李秀钧.胰岛素抵抗综合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2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475-486.

[4]李关伟,潘孝仁,Lilliojas,等.检测人体胰岛素敏感性的一项新指标[J].中华内科杂志,1993,32(10):656.

[5].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6-49.

篇7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旅游的日益兴起,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饮食,各种健康理疗,中医药旅游便应运而生了。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对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中医药服务业的延伸和养生旅游的扩展,有助于旅游业转型升级。国务院日前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纲要》的出台让中医药健康服务与健康旅游产业迎来发展总要契机。

伴随着中医药旅游行业的逐步发展,国内对中医药旅游产业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并形成一定的成果:郭鲁芳等学者(2000年)[1]认为健康旅游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指一切有益于现代人消解第三状态、增进身心健康的旅游活动。田广增(2005年)[2]认为中医药的深厚文化内涵、独特理论体系和内容为基础,以各种医疗和健身方法、药材观赏、购买和使用为基本吸引物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张文菊、张念萍(2013年)[3]提出中医药自然旅游、生态型中医药旅游属于中医药旅游与生态旅游的交集部分,是生态旅游中一种新的实践方式。综上内容来看,对中医药旅游的研究主要还处于概念、现状分析;研究方法也多是描述性为主。因此,本文在“旅游+”理念指导下,对岭南地区中医药旅游发展模式进行探索,以期为其发展做出一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

一、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丰富

岭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气温适宜,雨量充沛,冬季无严寒,四季常绿等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中医药植物生长。巴马旅游、长寿养生和中医民族医药相结合,继承发扬民间壮药、瑶药的中医药疗法;玉林市发展区域特色中药材种植带旅游资源;云浮市禅宗文化资源,养生文化旅游资源底蕴深厚;惠州葛洪鲍姑夫妇的养生文化与坡养生文化;鲍^和何仙姑相传留下了许多有关惠州的著名的中医药著作等使得岭南地区有着丰富的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

(二)国家政策支持的优势

2016年12月6日,《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这是我国首次以政府立场昭告世人,中医药在展馆国家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意味着中医药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巴马、玉林、云浮、惠州等岭南地区主要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基地纷纷抓住机遇,积极开发自身蕴藏丰富的中医药旅游资源,并结合地方实际实施一系列有利于中医药旅游发展的条例措施。

二、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中医药旅游资源开发层次不够深入

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开发除巴马地区的养生旅游形成一定规模,在国内外中医药健康旅游市场上具有较大知名度外,大部分地区具有特色的中医药旅游品牌的竞争优势弱,中医药产品价值低,品牌少,且宣传力度不够,客源市场较小。

(二)中t药旅游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我国虽然在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方面已经具备较好的机构、硬件设施,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的扩展度不够广,中医药健康旅游相关的配套设施和服务需要完善,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供给的能力和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三)中医药旅游专业人才缺乏

促进中医药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培养既掌握中医药知识又有旅游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将外语与旅游服务技能相结合的旅游业复合型人才。但当前掌握中医药知识、外语导游服务技能及拥有外语导游证的人才严重缺乏,难以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

(四)中医药旅游制度管理不完善

目前,中医药健康旅游业作为产业融合新业态,其产业边界相对模糊,在产业管理、监控、引导等方面具有大的交叉性和复杂性,而具有规范性引导性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相当薄弱。缺乏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规划及行业服务标准,管理模式方面存在模糊不清、把关不严、缺乏创新等问题不仅影响人们对传统中医药服务的认识和评价,而且造成旅游市场更加混乱无序。

三、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一)中医药+乡村旅游模式

岭南地区中医药+乡村旅游把乡村旅游与中医药资源紧密结合,将中草药种植园开辟成旅游景点,发展休闲乡村旅游,实现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旅游产品的生产销售一体化。对农民加以引导,让农民参与到中医药健康旅游业的生产服务体系中,并从中获取相关的利益。

近年来,玉林市着力打造以“五彩玉林,都市田园”为口号的乡村旅游取得成效。在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2016年度四星级(含)以上名单中,玉林市7家乡村旅游区和5家农家乐上榜。同时玉林素有“南方药都”的美誉,中药材原材料丰富,市场交易活跃,是岭南特色中药材主产地。那么玉林可以开发中医药旅游产品,成为乡村旅游的一部分。一方面,发展区域特色中药材种植带,将中草药种植园开辟成旅游景点,将其纳入到乡村旅游线路规划中。另一方面,建设乡村旅游景区时,完善中医药相关服务、人员及设施设备。对景区人员加强服务意识和素质的培训,聘请当地有经验的农民管理中药材种植园并投入建设中医药相关设施设备。

(二)中医药+养生旅游模式

岭南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模式将中医药与“养生旅游”“绿色、健康”等养生旅游要素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模式,不断壮大旅游产业,延长产业链。

对巴马、云浮的传统养生保健技术(如针刺、艾灸、香薰、推拿、拔罐、足底按摩、采耳、药寓药膳、药物外敷以及传统医疗体育如太极拳、太极剑等)整理挖掘与创新,形成养生药膳、中医药加工参观体验、中医药疗养服务等产品。再用中医药与养生旅游结合为主要旅游品牌,加大中医药旅游文化的宣传力度,开展中医药旅游的科普宣传,提高中医药的影响力,使群众更加了解中医相信中医热爱中医,从而了解中医药旅游这一新的概念,推进中医药养生产业的发展。

(三)中医药+文化旅游模式

岭南地区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是中医药文化及中医药产业与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进行有机融合,以提供中医药文化传播及养生保健、医疗康复等服务为主题的创意旅游新业态及其产业链条。将中医药与现代化的旅游服务和设施与地方古朴居民、民风、民俗文化等紧密结合,并对名人中医药相关的文化内涵传承发扬,形成地方独特的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的同时对历史文化遗迹进行有效的保护。

如惠州有中医药文化养生名人葛洪鲍姑夫妇和坡等,在中药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重点要围绕着这些历史名人的中医药理念展开,打造惠州独具恃色的中医药人文旅游资源。打破传统的结构单一的旅游产品体系,把惠州已成型的中医药文化旅游景区,未成形的打造成型,将其连片成块。

篇8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下午)好!

在市卫计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在县卫计局的具体指导下,大英县象山镇卫生院认真贯彻落实《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药诊疗技术、适宜技术的广泛推广的指示》,深入开展基层中医药创建工作,在着力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对临床中医师及村医进行中医药知识培训、对居民中医药健康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指导、不断提升临床医师的中医诊疗水平和居民的中医保健意识等方面下功夫。现就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大英县象山镇位于大英县偏北部,临近中江县、三台县、射洪县,辖区总人口约38890人。象山镇卫生院为一级甲等公立医疗机构,位于象山镇小河街8号,距离大英县城约20公里。卫生院院区占地面积约4.81亩,建筑总面积约4307平方米,全院目前有在编在岗职工40人,以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为主要业务范围。专业技术人员占37人,医学类专业技术人员33人,其中医师11人,中医类医师6人占医师总数的54.5%。主要开展的医疗业务有: 中医临床、 西医临床、中西医结合临床、针灸理疗、疾病预防控制、妇儿老保健等。能开展针刺类、灸类、刮痧类、拔罐类、推拿类、敷熨熏浴类、肛肠类七类中医医疗技术和十种中医适宜技术。

二、中医医疗、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多年来,我院把中医药工作作为业务发展的重点,采取多种措施,广泛宣传发动,精心组织运作,确保了全镇中医药工作有序持续发展。我院还组建了中医科、康复理疗科,打造中医药集中服务区。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辨证施治,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医院业务量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中医门诊收入由2014年的19.9万元发展到2016年的25万余元。今年截止10月底,治疗门诊13742人次,中医诊疗5883人次,占门诊诊疗人次的43%。住院治疗1212人次,其中中医住院诊疗114人次,占住院人次的9%;2017年1-10月业务总收入463万元,其中中医药收入近92.7万元,占总收入的20%。

三、加强中医科标准化建设

(一)按基本标准独立设置了中医科室,分别设立了中医诊疗室、中医妇科、针灸理疗科等综合中医治疗室。配置设备有:颈、腰椎牵引床、颈椎牵引器、诊断床、治疗床、推拿治疗凳、听诊器、血压计、温度计、电针治疗仪、火罐、刮痧板、针灸器具、药物离子导入治疗仪、艾灸架、超短波治疗仪、TDP神灯等设备。

(二)设置了中药房,配置包括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规定品种在内的中成药73种和中药饮片300余种。设备有:中药饮片柜(药斗)、药架(药品柜)、调剂台、药戥等。

(三)设置了煎药室,配有煎药机和专(兼)职煎药人员,按标准、按规范提供煎药服务。

四、强化中医科岗位管理,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

(一)制订了中医科工作制度、针灸室工作制度、中药房工作制度、中药饮片储存和设备管理制度等。进一步明确了岗位职责和工作管理规范。建立中医会诊制度,住院病人可根据需要请中医医师进行现场中医查房。

(二)制作了重点人群中医药保健方案、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预防保健措施等宣传牌,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使中医药文化氛围更加浓烈。

五、注重中医药健康知识宣传,加强中医养生健康教育

(一)今年创办中医药健康知识教育宣传栏10期,中医药健康养生保健7期。

(二)今年举办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6期。

(三)今年深入开展健康教育进家庭活动,上门送医送药送健康,共开展健康教育进家庭活动20余次,其中中医健康教育活动8次。

(四)今年下乡公众健康咨询活动6次,提供健康教育文字资料9种,播放影像资料6种,受益群众5000余人。

六、存在的问题

(一)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投入不足。

(二)中医药人才资源匮乏。全镇20个村卫生室40名村医,能中会西的医生35人,中医执业医师11人,年龄趋于老龄化,中医药从业人员学历普遍偏低,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三)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费用的医保报销比例偏低,特别是,村卫生室医疗保险门诊中医药费用报销偏低。

七、今后的打算

(一)积极争取政府对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支持,助推我镇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二)加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学习、交流,以更全面掌握中医药理论相关知识;引进聘请知名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三)申请政府倾斜中医药费用报销政策,增加中医药在医保报销中的项目,提高费用的报销比例。

 (四)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增强监管力度,严格遵循中医药各项技术操作规范,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确保中医药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持续提高。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把发展中医药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精髓,进一步拓展中医药业务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功效,不断深入挖掘民间单验方,探索更多的中医药健康教育渠道,使之为广大患者祛除疾痛,为广大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篇9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凸显,不但严重冲击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更不利于我国健康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既包括公共服务,也包括私人产品,既有政府责任,又要发挥市场作用,既是普惠利,又是个性化需求。[1]本文拟从市场机制的角度出发,对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进行SWOT分析,分析其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就如何发挥优势,迎接挑战,克服劣势,把握机会,规避威胁等提出对策建议。

一、基本概念

1、中医药健康服务的定义

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印发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提到,健康服务业包括基本与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医疗护理、健康检测、卫生保健、中医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健康管理教育与培训、健康咨询、健康保险、康复医疗服务等诸多方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年―2020年》中明确:中医药健康服务是运用中医药理念、方法、技术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活动,主要包括中医药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服务,涉及健康养老、中医药文化、健康旅游。

2、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资源的方式,即资源在市场上通过自由竞争与自由交换来实现配置的机制,也是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具体来说,它是指市场机制体内的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及作用机理。

3、以市场为导向的中医药健康服务

以市场为导向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就是在市场机制体内,社会资本参与的中医医疗、保健、护理及康复机构根据相关的政策、法规及行业标准,使中医药资源在健康服务的市场上通过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相互作用,运用中医药理念、方法、技术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活动。

二、以市场为导向的中医药健康服务的SWOT分析

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既包括公共服务,也包括私人产品,既有政府责任,又要发挥市场作用,既是普惠利,又是个性化需求。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模式应是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2]通过对以市场为导向的中医药健康服务进行SWOT分析,分析其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1、优势

(1)中医药“治未病”的理念与健康服务业的目标、价值相一致。“治未病”理念是中医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其包含“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病后调护、瘥后防复”的思想,和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目标相一致,为人们提供中医预防、护理、康复等服务,满足人们多层次的卫生服务需求,在健康服务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中医药健康服务有利于缓解医疗压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矛盾日益突出,人们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强。中医药强调“自然疗法”,包括节气调理法、食疗调理法、形态锻炼调理法等疗法,具有价廉、方便,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对于降低医疗费用,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以及缓解医疗保障体系的压力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有利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和健康服务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中医药迈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世人所接受。近年来,随着政府和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设定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多地开设儒学讲堂,传统文化的回归已成为不可扭转之大势,深入人们日常生活中。2015年10月,屠呦呦更是凭借中药青蒿素治疗疟疾斩获诺贝尔医学奖,中医药终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被世人所接受、认可。

2、威胁

(1)法规标准滞后,监管体系不健全。国家虽然大力鼓励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但与之相对应的政策法规、行业规范与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氛围和社会环境亟待建立;同时,政府监管机构和行业自律机制不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业良莠不齐,如何对该行业进行有效监管,指导其自我监管,确保该行业健康发展,有序竞争,值得去进一步的探讨。

(2)西医及公立医院对市场具有一定的垄断能力。近年来中医药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而中医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是“治未病”,其特色是保健与预防。对于已病的治疗,中医与西医相比没有明显的优势,就医时,人们更加倾向于选择西医。同时,我国自建国以来一直大力发展公立医院,它们已具备绝对的市场垄断能力。国家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疗行业,与公立医院进行健康、有序的竞争,但由于公立医院的市场垄断能力,社会资本参与中医药健康服务具有一定的障碍壁垒,不易进入该行业。

3、劣势

(1)中药材野生资源的匮乏,中药材种植不规范影响中药材质量。随着市场对中药材需求量的增加,人们对于野生珍稀中药材的私挖、乱挖,不少野生珍稀中药材资源已经或正在枯竭,取而代之的是中药种植业的兴起。但有些中药材并不适合人工种植,中药材的种植也未能达到规范化的要求,从而影响到药材的品质,这些都不利于中医药的发展。

(2)中医药健康服务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目前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主要还是以中医医疗服务为主,独立的中医预防、中医保健、中医康复、中医护理机构较少。中医药养老、中医药健康旅游更是新兴行业,处于起步阶段。中医药健康服务的供给方主要还是以政府主导的医疗机构为主,社会资本虽然参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但是提供服务数量所占比例很小。

4、机会

(1)大力促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已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之一。在党的十明确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方式的背景下,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正式标志着发展健康服务业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年―2020年》鼓励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提供中医医疗服务,并认为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全民健康素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3]

(2)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医学模式的转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老龄化逐渐成为社会问题的焦点。伴随着老龄化的问题,我国疾病谱骤然巨变,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率逐年递增。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及公立医院造成巨大压力。而中医对于慢性病的预防、保健、护理相对西医更加便捷,有效且可以缓解医疗卫生体系的压力。

三、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的对策建议

1、调整中医药健康服务的产业结构

丰富中医医疗的服务模式,以中医医疗为主体,融合现代医学及其他学科的方法,创新中医药健康服务模式,满足人们多层次的健康服务需求。[4]建立健全中医医疗和养生保健服务网络,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中医药养老的健康发展,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压力。

2、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完善监管体系

建立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的政策法规,完善行业规范和标准体系,指导中医药健康服务的有序开展;完善政府监管体系,对健康服务进行有效监督,指导行业建立有效自律机制,为中医药健康服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

“治未病”是中医药的核心优势,将“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病后调护、瘥后防复”的思想与健康服务的价值理念相结合,指导居民采用节气调理法、食疗调理法、形态锻炼调理法等疗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保健。

【参考文献】

[1] 申俊龙,彭翔.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模式与策略探讨[J].卫生经济研究,2014.08.24-27.

[2] 杨沛莲,林旋龄,林毓霞,邓丽丽.广东中医药治未病健康服务产业的发展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03.326-327+339.

[3] 杨思进,徐厚平,汪建英,陈孟利.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初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10.1595-1598.

[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14.32-39.

篇10

【中图分类号】R193;R21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5625.2016.02.004

中医药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的灵魂,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推动力,而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对复兴传统文化、实现中医药学价值、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满足社会民众的健康需求、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有关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研究仍然处于较为初级的水平,不仅研究的成果较少,而且研究范围相对较窄,内容不够细致深入[1]。文化社会学是一门从社会学角度对各种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整体研究的一门学科,而整个中医药体系一直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文化的一部分[2-3]。本文从文化社会学理论视角出发,探讨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内涵,从文化传播实现的4个条件入手,分析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存在的问题,并就相关问题提出建议,旨在更好地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

1文化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文化社会学认为,社会是人的各种关系的总和,而人则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因此,我们要研究文化传播,就不能不研究人的社会活动,不能不研究人与人的关系及其所属的集团、组织和社会。文化传播是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在社会活动中对文化的分配和享受。任何文化传播都是社会传播,是人的社会活动的过程,离开了社会关系,离开了人与人的交往,文化传播既不存在也不能实现。文化社会学将文化传播定义为人们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产生于社区、群体及所有人与人之间共存关系之内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文化实现传播是有一定条件的,否则就无法实现传播,文化传播的条件是多方面的,但从整个传播过程中看,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①文化的共享性:是文化传播的首要条件,指人们对文化的认同和理解;②传播关系:所谓传播关系,即社会关系,它是在文化传播中发生的关系;③传播媒介:是文化传播的中介;④传播方式:分为横向传播和竖向传播[2]。

2中医药文化传播内涵及其意义

2.1中医药文化传播内涵

从文化社会学视角理解中医药文化传播,可以概括3点内涵,第一,中医药文化传播离不开人,同时也离不开社会,换句话说,中医药文化传播离不开社会关系;第二,中医药文化传播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人们在自己的社会活动中对中医药文化的分配和享受;第三,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是依靠文化共享、传播关系、传播媒介、传播方式4个条件得以实现的,缺少其中任意一个条件,其传播过程都将无法实现。综上所述,中医药文化传播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产生在社区、群体及人与人之间共存关系之内的一种有关中医药文化的互动现象。实质上,中医药文化传播是人与人之间有关中医药知识、信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理念等中医药文化内容的一种互动的社会活动。

2.2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意义

从中医药文化传播与“人”“社会”两个方面总结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中医药文化传播有利于人们构筑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医药文化传播是一种健康文化的传播,特别是中医养生防病知识的普及,是获得健康的积极手段,中医药文化传播对人们构筑健康的生活方式有重要意义[4]。其二,中医药文化传播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具有深厚的文化联系,通过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其中内含的哲学内涵、伦理道德要求等都会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推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5]。

3中医药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文化传播实现的4个条件即文化共享、传播关系、传播媒介、传播方式入手,分析当前中医药文化传播在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中医药文化认同危机仍然存在

近10年来,随着全球“中医热”的持续升温,中医药文化传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6],但社会民众对中医药文化不认同的现象仍然存在。2014年某西医学者发起的“脉诊验孕约战”再一次将中医是否科学这一命题推到了社会舆论的面前,同时也把中医与西医的较量推向了,一时间有关中医药学“不科学”“没疗效”“不靠谱”的质疑和反对言论掷地有声。这些不认同现象的本质是对中医药文化内涵缺少理解,而这种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危机出现又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一是传统文化土壤的流失,中医药文化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汲取了很多传统文化知识,而传统文化的沦陷使得整个社会群体缺少传统文化的知识素养,给社会民众与中医药文化在理解和互动造成了障碍;二是在西方科学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中医药学显然并不符合西方近现代的科学思维、效率思维、还原思维,实验医学成为主流医学,相对于中医药学其占据了话语霸权地位[1];三是中医药学发展的自身原因,由于中医长久以来的劣势地位,也使得中医失去了临床阵地进行的系统实践,脱离了实践经验,中医药从业者的水平无法进步,甚至出现了严重的退化[7]。有些疾病相比西医疗效相对较弱,有些民众没有从中医中受益,自然不会对中医产生信任。

3.2中医药文化传播机制不健全

近些年来,中医文化的传播机制上是一种单向的政府主导下的传播,缺少政府、高校、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双向和多向互动[5]。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8]办公室关于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的通知》,随后又印发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2011年“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方案的通知》[9],国家中医药主管部门对中医药知识的科普及文化宣传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国家政府部门对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活动仍是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关系,是一种自我封闭的传播机制,政府部门往往根据自己的宣传意图,进行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并且传播内容过于专业化,忽视民众对中医药信息的接受度和理解程度,只将重点放在了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活动的“结果和产出”,使得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同时,社会其他组织和公众主动参与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热情并未被调动起来,只靠“传播者”政府的呐喊,不去关注“接受者”社会民众的需求,这样的传播机制不可能获得很好的传播效果。

3.3中医药文化传播媒介监管不完善

近些年来,中医类养生节目、中医药类报纸、中医养生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成为了中医药文化面向社会传播的主要途径;同时,借助微博、微信、手机APP、网络论坛等新媒体技术传播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也正在兴起,很多中医学者、医药企业、医院、药店都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或微信,在向社会民众宣传自己产品的同时,也会一些中医药养生小常识,间接地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但在这些大众媒介和新媒体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令人担忧的现象。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季度监测到的虚假违法中医医疗信息中,99%以上为变相广告,打着中医药幌子的违法虚假广告;2014年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就中医养生电视节目下发了《关于立即停止播出“健康365”和“杏林好养生”等养生类节目的通知》[10]规范性文件,这说明目前中医传播媒介中仍存在虚假宣传、误导观众的现象。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内容,大部分是关于中医药学对治疗疾病、维护健康方面信息,其关乎人的生命及健康安危,所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内容及信息必须是准确的、科学的[11]。虚假、错误的中医养生信息如若被观众采信或应用,将会对观众的身体造成伤害,进一步降低中医药学在社会群众中的信任度,对中医药文化传播产生阻力。所以,加强这些传播媒介的监管和传播内容的审查,对社会民众的身体健康,对中医药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4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建议

4.1增强中医药文化认同

只有得到社会民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中医药文化传播才能实现。增强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应该从3个方面入手:第一,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让人们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对于理解中医药学语言及理论具有基础性作用。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媒体、学校、社会组织、社区、职场等各类社会主体广泛参与,积极互动、采取各自擅长的方式方法,传播和宣传传统文化[12]。社会传统文化氛围的形成,能够给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一个更好的语言环境。第二,建立中医与西医之间的文化共识。让社会民众了解到中医和西医都是医学体系,它们两者的智慧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呈现出来[13],两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共同造福人类的,通过建立这种文化共识,避免出现用中医打击西医或用西医批判中医的现象。第三,切实提高中医药学的疗效。只有当人们运用中医药治疗和防止疾病产生预期或良好效果时,才会从心理上产生对中医药学的信任和认同,从而对中医药文化传播产生正能量,进而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提高中医药学临床疗效任重而道远,需要从继承和创新中医药理论和技术、保护中药资源、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科研水平等方面努力。

4.2完善中医药文化传播机制

完善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机制应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立体化的中医文化传播机制[5]。在中医药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制定针对性的传播策略。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了解中医药文化,受众是传播活动的核心,所以应建立以“接受者”为中心的传播关系,要根据不同知识层次的人群,不同的地域、年龄、收入制定各自侧重、全面可持续的。有针对性的文化普及策略,减小认知差异[11,14]。第二,努力构建全方位的传播机制。如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双向沟通机制,在传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应该互相沟通;正面引导机制,对于中医药文化的积极影响和功能,需要大力宣传;及时反馈机制,对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公众有什么意见和建议,需要相应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作及时反馈;评估机制,对于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成本和绩效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5]。中医药文化传播以社会民众了解到中医药文化的本质及学习到中医药学知识为根本目的,要获得良好的传播效益,必须同时关注传播关系的两个主体,及时解决好在传播过程出现的问题,以确保中医药文化传播信息渠道的畅通。

4.3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媒介监管和审查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媒介的监管和审查,是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提供保障。第一,完善相关法律、政策、规定。通过这种强制力手段对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进行规范,国家应继续制定相关政策文件,让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第二,政府部门应建立专门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媒介的外部监督机制,加大对违反规定媒体的惩罚力度,坚决取缔一些打着中医药幌子为牟取暴利的传播活动,净化传播环境;第三,利用和研发先进的网络技术,过滤和监测网络存在的虚假中医药广告和信息,确定社会民众接收到的中医药知识和信息是科学的、真实的、实用的、权威的及对民众的身体健康有利的;第四,加强对媒体行业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自律意识,社会媒体具有很强的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所以必须对所传播的信息尽到审查义务,避免误导观众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5结语

从文化社会学角度探讨中医药文化传播,可以得出中医药文化传播是一种社会活动,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是其传播的首要条件,中医药文化传播机制是其重要的内容,中医药文化传播媒介的监管是根本保障,同时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社会民众、政府部门、媒体行业、高等院校、医药企业等多方面协调一致,多管齐下,才能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申俊龙,马洪瑶,魏鲁霞.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与创新的互动和演化逻辑[J].医学与哲(A),2013,(10):90-94.

[2]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太原:山西出版社,2007.

[3]薛公忱.中医药的文化定位问题[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36-139.

[4]温长路.对中医药文化传播和普及中若干关系的探讨[J].中医药文化,2014(3):62-65.

[5]陶林,张宗明.论中医文化传播的困境与突围[J].理论月刊,2015(3):70-73.

[6]赵海滨.从文化安全角度探讨中医药文化的发展[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0):54-58.

[7]蔡慧贤.中医药文化传承危机的原因及对策[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11):529-531.

[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的通知[Z].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

[9]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2011年“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方案的通知[Z].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1.

[10]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立即停止播出“健康365”和“杏林好养生”等养生类节目的通知[Z].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4.

[11]李海英,段逸山.从盲目养生热谈中医药文化传播的迫切性[J].中医药文化,2011(5):15-17.

[12]刘诗林.当前传统文化复兴现象分析[J].科学社会主义,2011(1):106-108.

篇11

全市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加快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与省中医药管理局建立局、市合作关系,并签署《全面推进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促进了中医药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市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中医药服务项目不断增多,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目前,全市4所县级中医院均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建,171所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得到全面建设,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两所县级中医院已通过全国三级乙等中医医院专家组评审,两所通过了全国二级甲等中医医院专家组评审;全市171所乡镇卫生院、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建立了中医科,3853个村卫生站(室)、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95%以上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药服务基本覆盖全市农村和社区居民;全市4个县(市、区)均已创建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我市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达标市,促进了市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工作。

但是,全市基层中医药发展仍不平衡,尚需进一步巩固发展中医药服务网络,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继续保持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推动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促进市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为群众提供“高效、优质、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为宗旨,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大力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坚持中西医并重,坚持继承创新,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推进基层中医药工作持续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三、目标和重点

(一)工作目标

到2017年,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学术继承与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对中医药常识知晓率和中医药服务满意率明显提高。力争市创建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1.农村中医药工作:2013年市争取创建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1)县(市、区)中医医院。简阳市、安岳县中医院年达到三级乙等中医医院标准,雁江区中医院2015年达到三级乙等中医医院标准,乐至县中医院年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标准。充分发挥中医医院在农村中医工作中的龙头作用,年门诊中药处方(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制剂)比例不低于60%,中药饮片处方比例不低于30%,常年应用院内中药制剂三级中医院不少于30种,二级中医院不少于10种。中医药预防保健科积极开展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中医“治未病”工作。

(2)乡镇卫生院。2013年,全市乡镇卫生院中医科设置率达到100%,90%以上设置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中医药人员配备占医药人员总数比例达20%以上,门诊中医处方数(含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中医非药物疗法)占全院处方总数比例不低于30%。积极开展基本公共卫生中医药服务,在孕产妇、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和高血压、ⅱ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健康管理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技术和方法,大力开展健康教育,运用中医体质辨识开展养生、保健的人群范围逐步扩大。

(3)村卫生站。2013年,全市每个行政村均设置卫生站或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以中医为主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100%配备针灸、tdp神灯、火罐、艾炙、刮痧等中医诊疗设备。90%以上的村卫生站能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处方数(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中医非药物疗法)占处方总数比例不低于30%。

2.社区中医药工作。2016年市创建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3年,全市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设置达到100%,配备中医类别医师占医师总数不低于25%,并有2到3名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生;集中设置中医药综合服务区、标准化中药房,门诊中医处方(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中医非药物疗法)数占处方总数比例不低于30%。积极开展基本公共卫生中医药服务,在孕产妇、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和高血压、ⅱ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健康管理中,广泛运用中医药技术,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和中医药科普宣传,运用中医体质辨识开展养生保健的人群范围逐步扩大。

(2)社区卫生服务站。2013年,全市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并配备有中医类别医师1至2名,至少有1名临床类别医师系统接受过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门诊中医处方(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中医非药物疗法)数占处方总数比例不低于30%。

2013年雁江区力争创建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2014年至2016年,简阳市、安岳县、乐至县(市、区)先后分别创建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3.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切实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的意见》(国中医药发〔2008〕14号),按照《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加强中医科标准化建设,集中建设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征,突出特色优势,充实中医药人员,配置中医诊疗设备。进一步加强中西医合作,拓展服务范围,积极开展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努力创建省级示范单位,争创全国示范单位。

4.民营医疗机构中医药工作。目前,民营医疗机构已成为我市中医药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力量。要进一步加强民营医院中医科标准化建设,不断探索鼓励、引导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机构,加强监管指导,规范诊疗行为,积极组织开展从业人员中医药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服务能力。

(二)重点工作

1.进一步加强基层中医药工作管理。市、县(市、区)两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依法监管,加强对基层中医药服务工作的督促指导,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推动基层中医药工作再上新台阶。

2.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继续推进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诊疗环境条件,促进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结合当地实际,每年选择10—15项中医药适宜技术进行培训推广运用。积极开展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活动。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进一步规范中医临床科室设置、命名和诊疗行为,按要求配备中医药人员,完善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鼓励县、乡、村开展中医师承教育,加强中医特色专科、院内中药制剂能力建设,不断拓展中医医疗、预防、康复、保健服务范围和传染病防治工作。

3.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医药对口支援协作机制。县级以上中医院要充分发挥中医药服务的龙头作用,与辖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对口支援合作关系,定期或不定期选派中医专家或临床骨干到合作单位坐诊、指导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慢性病康复与干预,建立有效的双向转诊机制。基层医疗单位要选派中医药人员到县级中医院进修学习;进一步加强对村卫生站、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服务的业务指导、培训;积极开展中医师承教育,充分发挥名老中医传、帮、带的作用。

4.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科标准化建设。各县(市、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按标准设置中医科,通过改造、调整布局等方式将中医诊疗科室集中在一个区域,形成中医药文化特色浓厚、诊疗环境舒适、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并按要求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中医基本诊疗设备和必备中药。要积极开展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工作,不断提高中医非药物治疗比例,有条件的地方可提供中药煎药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要配备1—2名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生,每个行政村村卫生站至少有1名“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95%以上的村卫生站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5.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逐步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中医药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结合本地实际,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中医药服务项目。在居民健康档案中广泛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康复、治疗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

6.进一步推进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广泛深入宣传中医药科普知识,基层医疗机构每年举办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不少于4次,中医药健康教育内容宣传栏每年不少于4期,组织中医专家或临床骨干深入辖区社区、公共场所开展中医药科普宣传、健康咨询活动每年至少1次。

四、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