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2 10:48:5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功能对等理论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160
1 引言
广告现在当今社会上可以说无处不在。为了成功地实现广告的功能,工作人员创造出了活灵活现的广告语。广告的主要功能就是促销。为了使译文在译入语环境中达到促销的功效,我们必须掌握广告用语的特点,使译文达到广告原文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一定的广告语翻译技巧。
在翻译过程中,笔者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采用了一系列的翻译方法。《圣经》翻译专家奈达在《翻译科学的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 1964)一书中提出了“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的概念作为翻译的标准。因为它常常被歪曲理解,后来被人们更改为“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所谓功能对等,就是指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语法结构和字面的意义,而应着重译文读者的反应,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在阅读、欣赏原文时相似的心理感受。这就要求译文是原文的“最近似的自然对等语”(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李长栓,2004)。翻译应该是一种交际活动,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地域的交际活动。因此,翻译就不能被理解为是一个静态的产物,而应该被认为是源语作者、译员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相互交流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翻译行为,让源语作者和读者做到相互理解。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的英汉广告翻译提供了理论支持,它的侧重点在于译文读者的反应。因此可以把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应用于英汉广告标语翻译。
3 英文广告文本的特点
广告的目的在于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广告英语作为应用语言,在词汇、句子、句法上与英语不同。许多广告都辞藻优美,句法独特,常常使用修辞手法。
3.1 词汇特点
新兴复合词会出现在广告文本当中。
例如:For twogether, the ultimate sun kissed holiday all inclusive one price.
一人价格,双人享用阳光灿烂假日。
Twogether源自together, 突出“两人”之意, 比together更形象。
3.2 句型特点
句子长度一般较短,结构简单。祈使句和疑问句在广告中经常出现。例如:Tasting is believing.
3.3 修辞特点
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排比等。例如:Hi-fi, Hi-fun, Hi-fashion, only for Sony.
4 英语广告汉译的要求
在翻译英文广告用语之时,要注重译文与原文效果的对等,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第一,掌握推广商品的特点。
第二,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尽量使汉译的广告优美。
第三,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两种文化的差异。应该避免直译或硬译。
第四,在原广告创意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5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技巧
5.1 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句子结构和原文修辞,努力再现其形式、内容和风格。直译法主要用于广告语中一些陈述性的语句。
例如:My Paris is in a perfume. 巴黎恰在香水中。
译文保留了原文的风格,译入语读者在看到这则广告时,同时能体会源语读者的感受。
5.2 意译
当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翻译出的译文不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时,我们应采取意译法翻译原文本,使译文达到广告的效果。
例如:Time follows me. 译文:时间因“我”而存在。
如果直译,会译成:时间追随着我。该译文不体现广告的意图。所以将手表拟人化,用“我”来表达,形象生动。
5.3 音译
英文中很多词汇如果按照汉语意思直接翻译成汉语,就会使读者感觉登不上大雅之堂,所以,我们就按照发音,将其品牌的名称翻译过来。如:可口可乐、万事达、奔驰等。
5.4 音译兼译
音意兼译法是指将一个单词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音译,另一部分则意译。
例如: Nescafe雀巢咖啡, 其中“雀巢”为意译,“咖啡”则是音译。
5.5 套译
所谓套译,就是译入语文本可以套用已经深入人心的语句结构,使译入语读者更容易接受,读起来更印象深刻。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了使译入语更深入人心,朗朗上口,有时,中文译本可以套用或模仿汉语的诗句或谚语等。
例如:I will do a lot for love, but I’m not ready to die for it.
译文:风流诚消魂, 生命价更高。
这是一则安全套的广告语,表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安全套的保护,使自己远离艾滋病的威胁。如果按照字面翻译,会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于是译者套用了在中国古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则广告被译为:“风流诚消魂,生命价更高”,既容易被我国读者所接受,也使读者深入感受到广告人的用意。
5.6 四字语
汉语中,四字语朗朗上口,既符合广告的特点,又符合译入语读者的审美标准。
例如:Fly higher 译文:鹤舞白沙,我心飞翔。
这是白沙集团的广告语,两个四字结构,非常大气。
6 结论
英文的广告具有简洁、明快等特点,极富感染力,但在翻译英文广告过程中,这些特点反而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因此,英文的广告翻译应该尽量脱离我们原有的翻译方法,创造出更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的译文,它不应该只局限于原语和译入语形式和内容的对等,而应该更加注重译文和原文功能或者是效果的对等,使译入语读者在阅读时拥有与原语读者的感受。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 [M]. Leiden, E.J.Brill, 1964.
[2]丁树德.翻译技法详论[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3]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4]沈掌荣.谈谈英语广告的翻译[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
[5]谭载喜.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6]翁凤翔.实用翻译[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3.032
字幕翻译,作为一种新兴的、特殊的翻译形式,已经成为翻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翻译实践、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等方面来看,我们对电影字幕的翻译进行深层次的探讨都显得尤为重要。字幕翻译者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推动着电影制作者和观众双方的交流。一方面,字幕翻译者要理解原文的意图和相关信息,以便达到心理和认知上的共识。另一方面,字幕翻译者还要考虑到译语观众的认知和接受能力。在这个传达过程中,字幕翻译者凭借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对语境的认知能力,帮助译语观众通过看字幕以最小的努力最大程度上理解电影的内容。字幕翻译者自身的知识储备、对语境的认知能力、驾驭两种语言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字幕译本的质量。美国的语言学家和理论学家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西方众多翻译理论学中备受推崇的理论之一,是建立在对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基础之上的,是衡量译本水平、指导翻译实践的标准。本文试图利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电影Legally Blonde I字幕汉译的不同版本中具有代表性的译例进行分析,指出其在语境 、文化等值等方面翻译处理上的可取之处及欠缺的地方,并提出更好的翻译,旨在引起更多学者关注电影字幕翻译,推动跨文化交流的进程。
到目前为止,Legally Blonde I还未发行过任何官方的中文字幕,从网上搜索到的资源所配的中文字幕大都是网友们自发制作的,且版本数量(2版)有限,翻译质量更是无法令人满意。鉴于这种情况,本人决定将网上现有翻译版本进行比较分析,进而给出更考究的译法,努力找出更好的译文,让译语观众得到更清晰的信息。
一、语境意义(contextual meaning),又称“上下文意义”,指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特定的语言环境是给词的概念意义以某种调节,从而赋予它以某种联立或关联涵义。(方梦之,2004:228)
E-C Translation:
The distinction(between the neat people and the sloppy people) is, as always, moral.
原译文:他们的区别总是表现在德行上。
改译文:他们之间的区别总是表现在精神面貌上。
原译文取其常用意义,但moral 一词是多义词。爱整洁的人或邋遢的人之间的区别不能说是“道德”问题,主要还是“精神面貌上”或“心理上”的问题。而moral 一词除了有“德行上的”意义之外,还有其他许多意义。根据此句内容,则改译的用词表达了上下文的意义。(郭建中,2010:212)
Legally Blonde I中与语境对等相关的译例分析
译例(1)哈佛学位委员会的主任说:Fashion major?
原译:很热门的专业?
分析:这里应从上下文来理解,前面提到了她是“时装推销”专业,所以结合上文来看,这里的fashion后面省略了merchandising,还是指她的“时装推销”专业,而不是指“很热门的专业”。
译例(2)Elle被教授赶出教室后,在学校长椅处第一次碰到Emmett, Emmett问她Whose else do you have?
原译:你还干什么?
分析:这里从字面意思来看,是 “你还有谁的?”或“你还干什么?”而从电影前面出现的故事情节看,Elle被教授赶出教室,并对这个教授感到有些懊恼,所以Emmett是问她“你还选了哪些老师的课?”而不是问她 “你还干什么?”。这也要从上下文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翻译。因为接下来Elle回答的答案就是她所选的课程。
二、文化意义(cultural meaning), 指语言载体所反映的民族文化和心理素质。(方梦之,2004:222)
E-C Translation:
Computer technology may make the car, as we know it, a Smithsonian antique.
译文:计算机技术在汽车技术上的应用,会使我们今天熟悉的汽车成为史密森博物馆里的一件古董。
Smithsonian 是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国会山前面的一座大型博物馆,实际上由16个分馆和美术馆组成,另外还有一个动物园。一般中国读者可能不了解。在Smithsonian 后面加上“博物馆”一词,中国读者就能了解“史密森”乃是该博物馆的名称。(郭建中,2010:214)
Legally Blonde I中与文化对等相关的译例分析
译例(1)在电影开始部分某一位女教授的第一堂课上,她介绍到:The law is reason free from passion.
原译:法是从激情中解放出来的。
分析:两个已有翻译版本都把这句话译成了“法是从激情中解放出来的”。而实际上这是亚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The law is reason free from passion应该译为“法是理智,而不是激情”。之所以误译是因为译者不是很了解这句名言的固定翻译,这种例子我们在英文电影Forrest Gump中也经常见到,如We were like peas and carrots. 豌豆和胡萝卜丁,一个圆的,一个方的;一个绿的,一个红的。它们的共同点虽然没有太大的味道,但都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物。故在美国烹饪时常作为主食的点缀,而且它俩都是同时出现的。故引申为形影不离。而如果不理解源语文化,很容易就按照字面意思译成“他们像豌豆和胡萝卜一样”。由此可见,电影字幕翻译中处处要留心文化的因素。多查阅、多积累是必须要做的功课。
参考文献
[1]Nida, 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 郭建中. 翻译:理论,实践与教学-郭建中翻译研究论文选 [H].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0
中图分类号:F26 文献标识码:A
English Trademark Appreciation under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KONG Peilin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Jiangsu 215009)
Abstract Translation of brand names, which is in a special style,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nd those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mentality, sentiment, culture, faith and habitation. This paper appreciates some famous brands from several industrie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Key word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rademark translation; English Trademark
商品商标就好似人的名字,是产品的最初形象,代表了商品的类别,功效,质量,甚至是知识产权。吕叔湘曾定义商标为刻在或印在一种商品的表面或包装上的标志、记号,使这种商品和同类的其他商品有所区别(吕叔湘1983,《现代汉语词典》,1104)。一个好的商品译名,会让消费者产生购买的冲动和欲望,这样就能达到商标执行的“诉求”和“引导”的功能。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美国翻译家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最适用于产品的商标翻译。
根据“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笔者从几类产品的商标入手,对汉语商标名熟为人知的产品商标进行举例分析和欣赏。
1 食品饮料类
可口可乐Coco-Cola:Coca是南美产的药用植物,Cola为非洲产的硬壳果树林。如单单翻译成两种植物名称,会让人觉得无法理解,对食品商标名来说也不能吸引民众。而且,“可口可乐”双词叠韵,汉语念起来朗朗上口,“口”、“乐”也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代表了“嘴巴”,“快乐”,把原本一个死板板的植物名称变成了易于接收且能满足味蕾的可爱商标名。“可口”一词给人一种味道好的感觉,“可乐”则表示“可以带来快乐”。这个商标翻译符合功能对等理论中的消费者易接受对等要求。
杜康Bacchus:杜康如果按照汉语拼音原意就可译为Dukang,但是仅仅这六个字母的组合不能让西方人明白杜康的深层次含义,不能产生商品汉语名原含的意义和效果。因为汉语中杜康即为酒的发明人,从而联想到这种酒定为好酒。为了达到同样的商品名功效,使用Bacchus一词,Bacchus原意是指希腊神话的酒神。这样一来,西方人看到Bacchus和汉语中的“杜康”即能产生同样的效果,这样的翻译正是符合了翻译理论中功能对等的要求,也符合翻译理论中文化修养功能对等的要求。
2 日用品类
海飞丝Head & Shoulders:这款洗发水,原意是指用过这款洗发水后,头发能很清爽,就算是肩膀上也不会有头皮屑的踪迹。翻成汉语,如果直译为“头和肩膀”会让人不知所云,而原来译为“海伦仙度丝”,也是既嗦又不知其所指,都不如“海飞丝”,让人联想到向大海波涛一样漂浮、柔美的秀发披散在美女的肩上,富于想象。此商标翻译符合功能对等理论中的语言习惯对等要求。
百爱神Poison:汉语中的百爱神,意为使用此品牌香水的女人,都能让男人为之神魂颠倒,自己能变得妖娆迷人。但是Poison一词原意是指毒药,按照中国人的接受度,很难接受毒药品牌的香水,所以,用汉语百爱神来翻译,既符合翻译功能中的对等理论,又具有了翻译的民族性,文化性,符合中国女性的价值观,更符合功能对等理论中的文化习惯对等要求。
3 工业品类
立邦Nippon:日本人的这个品牌从日本人角度来看,这个商标名体现了“大日本”的意味,非常符合日本人的心态。可是如果直接把商标名翻译为“大日本”,这对曾经遭受过日本人磨难的中国人来说,不仅难以接受,而且还是种侮辱。所以,用音译外来词,翻成“立邦”,有“安家立邦”之意,符合油漆这种产品的特性和功效,也不失产品原本有的意思。此商标翻译符合功能对等理论中的思想感情对等要求。
“白象”牌电池,最初翻译成“White Elephant”,在西方市场上遭到冷遇,原因是“White Elephant”的英语意思是“费钱又累赘的东西”,而改译为“Bishiny”,意思是“两倍的两度”,正好与电池的功用相符,又谐“白”的音,不失为好的翻译,也符合翻译对等理论中的文化习惯对等要求。
4 汽车类
奔驰Benz:奔驰汽车公司”,来源于“卡尔・本茨汽车公司”和“戈特利布・戴姆勒汽车公司”,由卡尔・本茨和戈特利布・戴姆勒分别创办。本茨和戴姆勒都是世界早期汽车的发明者。1885年,本茨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被誉为“汽车之父”。1886年,戴姆勒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摩托车。在博物馆的入口处,有两尊青铜塑像,一尊是本茨,一尊是戴姆勒。1926年,两家公司合并,名称定为“戴姆勒・本茨汽车公司”,其汽车产品也叫做“戴姆勒・本茨”。中国人为了解释的方便删去了“戴姆勒”,只剩“本茨”,并且根据“本茨”的发音,译成“奔驰”。在香港,Benz被翻译为“平治”,来自古语“治国,平天下”;在台湾,Benz则被译作“朋驰”,相比这几个翻译,“奔驰”更符合大陆人的审美心理,即表达了速度之快的意味,又能把车的轮廓通过字形部分地体现出来,因而能达到商标名的固有的目的和效果。而“朋驰”无论从其象征意义还是从方便记忆来说都大为逊色。
中文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尽管很多中文还很难找到所对应意义的英文来表达,但是,在现有的英文词汇中,我们要尽量根据商品功效,商标名原意进行有效的筛选和比较,根据翻译中的功能对等理论,考虑到消费者,尤其是中国大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进行商品名的翻译。无论是中翻英,还是英翻中,都要遵循这一原则,要考虑到中西方消费者在知识水平,文化差异,和生活环境中的区别,使商标名能继承原意,为此商标的产品打开在异国的销售之门。
参考文献
[1] 郭著章.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翻译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文化、语际等,在翻译过程中,应保证各个因素相互协调,以保证翻译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其中,文化在翻译中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翻译者在进行源语翻译时定会对源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进行介绍和传播。但是在目前的翻译教学中,部分教师并没有重视文化知识的讲解,通常要求学生掌握翻译的语法、语音、词汇等知识,使得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对与文化相关的源语理解不准确,最终导致翻译不准确。由此可见,在翻译教学中应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播,提高翻译的合理性、准确性。本文主要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化补偿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一、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是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的翻译理论,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中,奈达强调功能对等翻译与传统意义上的自由翻译并不相同,认为功能对等是“最贴切的自然的对等”,是指目标语最大限度地贴近源语言词汇语义、文体、风格、语言内涵等,其最重要的部分是将源语言表示的意思翻译出来,而不仅仅是翻译源语言的字面意思。部分源语言的文化意义可能受其形式影响而被掩盖,信息的传达受阻,最终导致文化交流不畅。功能对等理论主要包含意义、风格和读者反应三个方面的内容。奈达认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重现源语言的信息,最重要的是传达出源语言的意义,其次是风格。译者在翻译源语言的过程中需要脱离源语言结构形式的限制,重视源语言的意义层面。奈达认为内容的表达是翻译中的首要问题,形式次之,但是这并不代表翻译不重视形式,而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要在保证准确传达源语言信息的同时,尽量保证形式对等。形式体现了原作者著作的风格,只有形式对等才能准确体现原作者作品的特点。功能对等理论的第三个方面是读者反应,奈达认为翻译作品质量的优劣可通过读者反应进行检验,原文读者及译文读者反应的一致性是检验翻译质量的重要标准。由此可见,在翻译教学中,应重视语言的文化知识、交际功能等知识,尽可能地保证目标语言与源语言传达的信息一致,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二、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化补偿翻译中的应用
不同群体均有着特殊的文化,文化之间的差异增大了译者翻译的难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掌握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各自的文化,并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以便更好地传递出源语言的意思。功能对等理论主要从传达原文信息、传达原作者风格和两语读者反应三个方面指导翻译教学。
(一)传达原文信息
原文信息涵盖的内容较多,包括文学形象、情景、语言含义、心理效果等,功能对等理论中原文信息的传达是指译者准确地将源语言的含义传达出来,保证译文读者接收的信息与原作者表达的意思一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展现社会生活和思想变化的直接表达方式,奈达认为掌握两种语言文化的重要性是掌握语言所不能比拟的,因为词汇只有在对应的背景下才有意义。因此,翻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指导学生通过结合源语言中包含的文化现象和其词义、句义来进行翻译,将源语言在其文化背景下的真正意思传达出来,让译文读者也能接收到该文化信息,从而获得原著作者所表达的意思。中西方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异,如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俗语通常带有贬义,如狗仗人势、鸡鸣狗盗等,但是西方国家的人认为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常生活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则带有褒义,如dog-tired(累极了),a dumb dog(沉默不语的人),rain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等。由此可见,在用语习惯方面,中西存在显著的差异,该差异明显与两者之间的不同的文化习俗有直接关系。再如教师在翻译“粗茶淡饭”时,直接将其翻译为“hard, life of just bread and cheese”,但是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详细解释为什么使用“bread”、“cheese”,这种情况同样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明显联系。水稻一直是中国人赖以生存的主要农作物,在中国人心中,米饭代表着基本生活需求,因此有多种与米饭相关的表达,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等,而小麦是英国的主要农作物,人们的日常主食是面包和牛奶,因此在与基本生活需求的相关表达中则使用面包和牛奶。文化的差异会直接影响该地区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译者在翻译源语言时必须根据原作者的意向来进行翻译,以消除由于文化知识背景不同而带来的阅读困难。译者可通过补充词语起源、背景资料等方式对相关词句进行解释,让读者在了解原著作文化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理解,从而更好地传递出原作者所表达的意思。
(二)传达原文风格
风格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语言使用的独特方式,包括如何进行结构布局、如何使用语言等。写作的风格不仅与作者自身的相关特点有关,还可能体现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因此,译者在翻译源语言的过程中应重视源语言的表达特点,并将深藏在语言中的特点表现出来。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风格的展现,让译文将原作独特特点展现出来。如“Chilly gusts of wind with a taste of rain in them had almost dispeopled the streets”,译为“阵阵寒风,带着雨意,街上冷冷清清,几乎没有什么行人”,语法紧凑,语义完整,能很好地将原文中的意境表达出来。翻译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情景教学的方法将源语言中所描绘的场景还原,让学生通过直观地感受体味源语言的特色,使学生掌握不同原著作者的语言使用风格。
(三)读者反应相近
原著作通常面向与原作者同区域的读者,相同的背景知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原作者写作的意思。有学者曾指出:“在一种文化里头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里头却要花很大的力气加以解释,对本族读者不必解释的事,对外国读者得加以解释”。不同民族人们可以相互交流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思维、行为所使用的概念系统是相同的,但是概念仅仅是一种认知模式,并不代表各个民族的概念涵义、适用范围均对等。不同知识背景下的概念可能并不相同,英文中某些具体的概念可能无法在汉语中找到对应的具体表达,只能通过抽象的方式来表达。如“他可不是吃素的,你要加倍小心。”应翻译成“He is quite difficult to deal with,so you`s better be more careful.”在汉语中,“不是吃素”指凶猛、厉害,而“吃素”的动物则相对温顺,但是在西方国家中没有此概念,如吃草的“牛”在他们眼中则是比较厉害的动物。因此,翻译该汉语时,要用“难以对付”来表述。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该方面的教学,引导学生多考虑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反应,让译文读者也能通过译文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体验。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可从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使用习惯方面进行讲解,包括词汇、句法、语义、语用及文化心理等方面,交代对不同语言 的表达方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等,保证用词准确、合理,或者通过电影、小说等阅读材料强化学生对源语言文化知识的认识,丰富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使用最贴近原文意思的词汇来表达。
三、结语
翻译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文化的差异给翻译带来巨大的挑战。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功能对等理论,强化学生对不同语言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2-0165-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变得越来越频繁。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不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的地位都显著提升。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文化越来越受到外国人的关注。很多外国学生到中国来学习语言及文化。但我国一些大学的课程大纲只有中文版而没有英文版。这对一些想来中国留学但中文不好甚至是不懂中文的人来说无疑是重大难题。翻译大学的课程大纲不仅方便来华留学生。还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大学的课程大纲,推广中国教育模式,传播中国的教育理念。因此,有必要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课程大纲的翻译。
一、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奈达在等效原则基础上提出了功能对等(或称动态对等理论)。该理论摒弃了“文本中心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将读者感受作为衡量译文的标准。他认为“翻译就是在译语中再造出意义和风格上与源语信息最切近而又自然的对等信息”,并提出“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纵观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发展,其核心是:译文措辞通顺自然,内容达意传神,读者反映相似。(谭载喜。2004)
二、中文课程大纲的原文本分析
课程大纲翻译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选课方面的指导。同时介绍课程方面的一些基本信息。首先,该文本不像其他研究性文本,使用比较高深、晦涩的词汇,此文本在用词上选用通俗、易懂的词汇,为学生能够快速理解和选择提供帮助。其次,由于此文本是对不同专业的课程内容进行介绍,因此用词上又体现出专业化特点。最后,为了用最简洁的方式说清内容,该文本大量使用名词,呈现出名词化的特点。
(一)词汇的特点
1.专业化、简明化
该文本类型属于应用型文本,用词上呈现专业化、简明化的特点。
1a: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理解和掌握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最基本概念,了解这一学科的基本构架和分析逻辑;能够运用宏观经济学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
2a:本课程由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两部分组成.是经济类各专业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随机事件的本质和概率公理化体系,掌握数理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经济学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例句中得知除了宏观经济学、概率论、数理统计、概率公理化等专有名词外,其他词汇都简单、易懂。因此,笔者在翻译整句话之前要明确专有名词的翻译,其句子的整体翻译难度就降低了很多。
2.名词化
所谓名词化是指词性作用的名词性转换。即把动词或形容词转换为名词也能表达同样的意思。名词化既可以起到名词的作用。也可以表达谓语动词或形容词所要表达的内容,从而使表达更加客观。
3a:本课程主要阐述现代管理理论形成与发展脉络。回顾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学习现代管理思想的最新发展趋势,包括战略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信息管理理论、企业再造理论等。
This course gives an introduction of the forming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management theory,and review of the fourfunctions of management:planning,organizing,leadership andcontro1.It also involves the latest trend of modem managementthoughts,as well as theorie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systemmanagement theory,information management theory,teengi-neering theory of corporation.
原句中连续出现四个动词,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由于汉语中多使用动词,而英语习惯于多使用名词,因此。笔者在翻译此句话时把原句中的动词名词化。这样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易于读者接受。
(二)句法特点
课程大纲是对各门课程做简单的介绍。为学生选课提供方便,所以该文本多使用并列句和简单句。
1.并列句
4a:财政学是经济学学科的核心课程。是财政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是一门研究政府理财或公共理财的课程。
2.简单句
5a:本课程是运用统计数量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实践,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规律的一门方法论科学。
以上例句结构并不复杂,都是一些简单句,并列句,一两句话就能概括、总结出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要达到的要求。
(三)篇章特c
从中文课程大纲的介绍来看。篇幅较长。有的甚至一句话就能概括出课程的内容、教学手段及学习完本课程之后要达到的学习效果。在课程大纲的介绍中,大量使用专业术语以及名词的使用量较多,都是该类型文本的特点所在。
三、功能对等理论视域下的中文课程大纲英译翻译策略
“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交流与理解,为了使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接收到同样的信息,那在翻译时可以不必过于拘泥于形式。
(一)课程名称及词汇的翻译
课程名称是对一门课程的高度概括。当我们看到课程名称时就应该大概知道该课程所要讲述的内容及其相关的知识。所以,课程名称的翻译是否简洁、准确,对于目标语读者来说至关重要。
1.省译法
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同样的信息,笔者采用了省译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
例如:“公共管理W”,例如:“产业经济学”
错译:Stud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错译:Study ofIndustrial Economic。
改译:Public Administration。改译:Industrial Econom-ics。
笔者一开始翻译时,认为“学”就应该翻译为“stud-y”,取其学习或研究的意思,但后来考虑到这是课程名称的翻译,应符合简洁、准确的特点,把“学”一词省译。改后的翻译既符合课程名称简洁的要求,又很好地再现了原文的信息。
2.意译法
意译法(Free translation/Liberal translation)是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做逐字逐句的翻译(区别于“直译”)。通常在翻译句子或词组(或更大的意群)时使用较多。在忠实原文的情况下摆脱原文的束缚,使译文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这也正是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下所倡导的主要的翻译方法。
例如:“市场失灵”翻译为“Market Failure”
例如:“经济转轨”翻译为“Economic Transition”
若直译不但不符合翻译的原则。而且也不易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采用意译法后的翻译让目的语读者更直观地了解课程内容。
3.平行文本借鉴法
平行文本用简单的话说就是与原文内容接近的一切译出语和译入语相关资料。因此,译者查阅译入语的相关平行文本,借鉴其在英语国家的固定用法,实现了源语与译人语的语义对等。
例如:“古典线性回归模型”翻译为“Classical LinearRegression Model”
例如:“高级计量经济学”翻译为“Advanced Econom-etris”
以上这些翻译有的就是所使用的教材的名称。而这些教材有的就是借鉴国外的说法。所以,采用平行文本借鉴的方法进行翻译使译文可信度更高。
(二)句子的翻译
汉语其句子强调语义,是属于意合的语言;而英语则重形式和语法结构,属于形合的语言。因此,笔者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翻译。
1.拆句法
拆句法是把较长且复杂的句子拆译为几个较简单、较短的句子。
6a:国际经济学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包括微观和宏观两部分内容。主要讲授国际经济基本理论和政策。它的研究目的就是要解释各个经济社会之间的内在机制及其政策含义。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is composed of two parts:one ismicro and the other is macro.making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as research object.1t mainly lectures basic theories andpolicie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y.It aims to explain internalmechanism and policy implication among economic society.
这句话用四个逗号来连接。若翻译成一个长句不仅结构不好把握,也不方便读者阅读。为了让读者更好地领会原意,笔者把原句拆分成三个小短句来翻译,拆译后的句子不仅意义完整更易于读者接受。
2.转换法
在翻译时,为了传达原文的意义,笔者有时会对原句中的词类、句型进行转换。
7a: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最基本概念,了解这一学科的基本构架和分析逻辑,能够运用宏观经济学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问题。
This course aims to 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basic concept of modem macroeconomics.to comprehendthe basic framework and analytic logic of this subject.to-ob-serve,analyze,explain relatively simple and typical problems inour daily life by utilizing macroeconomics theory.
文化内涵 功能对等理论翻译
一、引言
目前关于中文菜名的翻译,国内学者朱葆琛(1992)在《最新汉英旅游词典》中列举出约600种中文菜名的英文翻译。任静生(2001)在《也谈中菜与主食的英译问题》一文中归纳提出了6种具体实用的英译方法。包括直译法、直译十释意法、意译法、“移花接木”法、音译+释意法、“随机应变”法。李郁青(2002)在《中国菜式命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一文中阐述了四大菜系的文化内涵和中国菜式命名的特点。郭廉彰(2003)在其主编的《简明汉英中外旅游词典》中详细列出了4000多种中文菜名的英文翻译。黄芳(2007)在《中餐菜单译法研究》一文中指出了4种中式餐名的翻译方法,即以主料开头,以烹制方法开头,以形状或口感开头及以人名和地名开头的翻译方法。2007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和北京市商务局编制了《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列出了翻译原则,规范了2753道中餐菜名的英译名。
本文拟从功能对等理论探寻鄂菜中荆州菜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旨在对荆州菜名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帮助,促进中国饮食文化的传递。
二、荆州菜名的文化内涵
荆州菜由武汉、荆州、黄州三种地方风味菜构成。荆州菜以烹制淡水鱼鲜见长,以各种蒸菜最具特色:用芡薄,味清纯,善于保持原味。例如:
1 龙凤配
“龙凤配”是古荆州的传统名菜,有千余年历史。
传说三国时期,东吴为了讨回荆州,施用了美人计,骗刘备过江招亲。诸葛亮将计就计,东吴弄巧成拙,使自己“赔了夫人又折兵”。当刘备偕夫人孙尚香不安地从东吴回到蜀国时。诸葛亮张灯结彩,大摆宴席,为主公接风,并令当地厨师做了许多既有当地特色,又有吉祥寓意的佳肴。其中最有寓意的吉祥菜便是“龙凤配”。其以大黄鳝和风头鸡制作而成,大黄鳝象征着龙,凤头鸡象征着凤。这两样菜都是美味佳肴,但味道各异,将这两样菜放在一个盘子的两边,寓意着刘备和夫人夫妻恩爱。此菜传到民间,一直流传至今。
2 鱼糕
鱼糕是荆州一带特有的风味,以吃鱼不见鱼,鱼含肉味,肉有鱼香,清香滑嫩,入口即溶为人称道。传说舜帝携女英、娥皇二妃南巡,过江陵(荆州)一带时,娥皇困顿成疾,喉咙肿痛,唯欲吃鱼而厌其刺,于是女英在当地一渔民的指导下,融入自己的厨艺,为娥皇制成鱼糕。娥皇食之,迅速康复。舜帝闻之,大加赞赏。鱼糕从此在荆楚一带广为流传。
3 皮条鳝鱼
皮条鳝鱼是沙市的传统名菜,已有数百年历史。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监利人朱方哲任台湾宜兰县令,当地发生鳝鱼打洞拱垮田界纠纷,他叫随去的荆帮厨师特备以鳝鱼为原料的筵席,请原被告一起品尝,提倡大家捕食缮鱼,从根本上解决纠纷,从而把食鳝的习俗传人台湾,成为佳话。此等以鳝鱼为主料,制熟后犹如皮条而得名。又以形如竹节,也叫竹节鳝鱼。
4 冬瓜鳖裙羹
“冬瓜鳖裙羹”是荆州的一道传统名菜,它是用肥大的雄鳖(又称甲鱼)的裙边和嫩冬瓜,加鸡汤、调料焖煮、清炖而成。据《江陵县志》记载,北宋时,宋仁宗召见荆州人张景,问他江陵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张景回答说:“新粟米炊鱼子饭,嫩冬瓜煮鳖裙羹。”可见,“冬瓜鳖裙羹”在宋代就闻名于世了。
5 千张肉
用五花肉为主料制作而成,是湖北江陵地区传统筵席上的“三大碗”之一。
相传唐代有一个宰相,名叫段文昌,是远近有名的美食家,也是一位烹调高手。他经过多年的实践,自编了菜谱若干卷。“千张肉”这道名菜就是他首创的。唐穆宗年间,段文昌回老家省亲,当他宴请亲朋好友时,厨师做了许多菜,其中有一道形如发梳,称之为“梳子肉”,块大肉肥,几乎无人食用。宴罢,段文昌提出了改进的技法,他让厨师将肥肉换成猪五花肋条肉,将炸胡椒换成黑豆豉,并增加葱和姜等作料。数日后,段文昌要离别家乡,再次宴请乡亲。厨师照他的指点重做了“梳子肉”。此菜色泽金黄,肉质松软,味道鲜香,肥而不腻,客人争相品尝,食罢纷纷询问此为何菜?段文昌见此菜肉薄如纸。便随口取了个名字:“千张肉”。于是,这道菜便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的餐桌和大小饭店,一直流传至今。
三、功能对等理论与荆州菜名的翻译
Eugene A,Nida(2001)在Language and Culture-con- texts in translating一书中阐述了功能对等的理论。功能对等最低的、现实的定义可以表述为“读者对译本的理解程度应该达到能够想象原语言读者是怎样理解和欣赏语篇的”,功能对等最高的、理想的定义可以表述为“译本的读者能够与原语言读者理解和欣赏语篇的效果一样”。
如何运用这一理论于荆州菜名的翻译中,需要了解菜名的文化内涵,包括菜的配料和烹饪方法。2007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和北京市商务局编制了《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列出了翻译原则,包括第一,以主料为主,配料为辅的翻译原则;第二,以烹饪方法为主,原料为辅的翻译原则;第三,以形状、口感为主,原料为辅的翻译原则;第四,以人名、地名为主,原料为辅的翻译原则;第五,体现中国餐饮文化,使用汉语拼音命名或音译的翻译原则;第六,可数名词单复数使用原则;第七,介词in,with在汤汁、配料中的用法。
根据这些翻译原则,可以具体分析荆州菜名的翻译。
1 龙凤配
从菜名看,无法了解它的配料。了解了这道菜的文化内涵后,知道是它以大黄鳝和风头鸡制作而成,大黄鳝象征着龙,凤头鸡象征着风。如果直译为龙和凤,势必会造成误解。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来看,为了体现中国餐饮文化,可以使用汉语拼音命名或音译的翻译原则。中文菜肴名称无法体现其做法及主配料的,使用汉语拼音,并在后标注英文注释。因此可译为:Longfengpei-eel meat in Sichuan chili sauce and house speciM chicken,
2 鱼糕
鱼糕以鲜鲩鱼糜为主要原料,肉质细嫩,富有弹性,咸淡适中。它可直译为:Fish Cake。
3 皮条鳝鱼
皮条鳝鱼以鳝鱼为主料,制熟后犹如皮条而得名。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译为皮条和鳝鱼。势必会造成误解。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来看,可采取以形状、口感为主、原料为辅的翻译原则。因此,可译为:Thong-ShapedEel。
4 冬瓜鳖裙羹
它是用肥大的雄鳖的裙边和嫩冬瓜,加鸡汤、调料焖煮、清炖而成。可采取以主料为主,配料为辅的翻译原则。译为:Calipash and White Gourd Soup.
5 千张肉
[6]Edwin Gentzler.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M].Clevedon,England;Buffalo,N.Y.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2001.1.
B
X
二、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下的学术论文翻译策略实例分析
(1) 学术论文的词汇翻译
译者在进行学术论文翻译时发现很多词汇在原文中并不是使用其常见的含义,存在一词多义现象,翻译过程中如果没有正确处理这一问题,很容易出现误导读者的现象,影响理解。
例如:In words, here lived, shivering with fear or gloating in victory, the events of the hunt; he recounted the past history of the tribe; he narrated the deeds of heroes and men of cunning.
初译:他因为恐惧而颤抖或者因为胜利而踌躇满志,于是用语言重现了狩猎的过程;他详细叙说了部落的历史;他讲述了英雄及机灵的人们的事迹。
在原文中出现的“cunning”,译文直接翻译为机灵的人们,在牛津高阶词典中cunning的含义如下:1、able to get what you want in a skillful way, especially by tricking or cheating someone.2、skillful and creative;同一单词含义却存在差异,处理时就要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使用最符合作者要表达的含义的词汇,所以最终译文将机灵的改为狡猾的,符合原文的表达逻辑。
(2)学术论文的句子翻译
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在句子层面存在诸多差异。汉语中短句居多,而英语相比而言,长句较多。英语句子的成分长短不加限制的短语和从句,汉语常用分句或流水句来逐层叙述思维的各个过程。处理英语长句时,可以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达到较好的翻译效果。
例如: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escribe the integration of two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BLT) approaches in the 3D multi-user virtual environment (MUVE) Second Life and to discuss the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an expert user in Australia and three novice users in Taiwan.
初译:本文的目的是描述在第二人生三维多用户虚拟环境中两种任务型教学一体化的方法,从一位澳大利亚专家用户和三位台湾新用户视角出发,探究其益处和挑战。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
改译:本文从一位澳大利亚专家用户和三位台湾新用户视角出发,采用定性研究法,旨在描述两种任务型教学法在“第二人生”三维虚拟世界中结合运用的现状,探讨其益处和挑战。
分析:例句属于英语中常见的长句类型,原文使用的是并列句式,在基础句型的上添加定语成分,在初译时只是进行了句对句的直译法,没有考虑到译入语的句式习惯。经过笔者再次考量之后,决定选用异化法,以原文传递的信息为主要目的进行修改,通过调整语序,将长句拆分为小句,使译文达到良好的效果。
结语:
本文从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角度出发,分析了学术论文的翻译实例,总结了几种常见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及翻译过程中遵循的翻译原则。由于汉语和英语的语言差异,在翻译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对等的现象,需要译者巧妙处理,还原原文作者的意图。在词汇方面,由于英语单词含义较为丰富,死板直译只会造成理解错误,只有经过认真分析原文含义,查阅权威词典才能达到好的翻译效果。长句的翻译也是学术论文翻译的重难点之一,在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指导下,将长句按照逻辑关系拆分为小句,理清句子的主谓宾成分,调整语序,使用符合汉语习惯的用词重新将句子组合起来,最终实现翻译目的,达到良好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Nida, E.A.&Taber, C.R.(2004).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Nord,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段自力.翻譯目的论介评[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2).
[4]柯平(1993).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众所周知,日语深受汉语的影响,从商代(公元200年―794年)开始,日本就对传入的汉字进行借用、转化运用;而明治维新后,日本早于中国接触西方发达国家,吸收其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并利用汉字和表意特征性巧妙地将这些印欧语的自然、人文概念翻译成为日语,我们称日本人利用汉字制成的这些词语为“和制汉语”。之后,由于旅日留学生的归来以及日本书籍、杂志的传播将这些翻译词语传播到了中国。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日源词汇不断向汉语流传。这些词汇涉及到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多方面的领域。其中,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随着中日两国语言文化的频繁交流不同程度地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推动着两国语言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所谓流行语,泛指一种“在某个时期内,具有某种趣味或意义并广为人们相互传播的语言”。[1]流行语是自然产生的,从而具有不稳定性、无规则的特征。同时也更具有趣味性、幽默性、深刻的社会性等特征。纵观现代日本流行语,我们感到,与以往任何时期相比,现代社会出现的流行语数量大、类型多、传播快。但是,在日本流行语不断传入中国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去接纳这些外来的词汇,翻译是必不可少的过程。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尤金・奈达(Eugene A.Nida)是世界公认的现代翻译理论奠基人之一。他就职于美国圣经协会,从事圣经的翻译和翻译理论的研究,其理论成果在世界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奈达的翻译思想主要可归结为三个阶段:对语言学的描写阶段;交际理论阶段;社会符号学阶段。在第三阶段,奈达在他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一书中把“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从而使其含义更清楚。功能对等有三重含义:对等、自然和最贴切。显而易见,翻译的根本任务是为求译文与原文的对等。[2]但语言交际都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对等。也就是说,寻求译文最大限度地贴近原文,另外,还要使译文行文自然,不带翻译痕迹。奈达再其《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所谓最贴近的自然的对等,是指意义和文体而言,而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一书中,奈达的功能对等更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奈达认为翻译的对象是读者,要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必须把这种反应和原作作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看是否一致。[3]当然正如郭建中(2000)所说:“功能对等并不一定适用所有的文体和一切的翻译目的,哲学、历史、科技等著作,要求如实的传达原文的内容,不能迁就目的语的读者水平或目的语的文化规范。” [4]
二、功能对等理论下日本流行语的汉译
例1 どや [5]
2010年日本流行语大赏排名第五位的流行语。这是搞笑艺人在电视节目中经常用方言说的口头禅,被民众效仿,成为当年的流行语。“どや”中的“どや”原本是关西方言“怎么样?”的意思。放在一句话的后面,在表示自己做的很好的时候说“どうだ?“怎么样?我很厉害吧?”。“どや”也就是说摆着一副自傲的神情说“怎么样?挺厉害吧!”
在中国,“どや”被翻译成 “得瑟脸”。“どや”是“怎么样?我很厉害吧!”的意思,“どや”也就是摆着一副自傲的表情说“怎么样?我牛吧?”。“得瑟”的意思是“炫耀、显摆、招摇”和“どや”要表达的意思很接近,而这两个词都是来自于各国的方言“得瑟”这个词在中国虽然不是流行语但也被大多数民众所接受,并且译语也自然流畅,没有明显的翻译痕迹。总之,翻译是按照功能对等理论处理的,自然流畅。
例2 (きずな) [5]
2011年入选日本流行语大赏前十的词。2011年发生了日本大地震,在抗震救灾期间,日本民众互帮互助,一起度过了非常困难的一年,这在当年的新闻和电视中都做了很多的报道,成为当年的流行语。在辞苑中解释为“①・犬など、物をつなぎとめる。②断つに忍びない恩。れがたい情。ほだし。”这里指日本民众在地震大灾难会后,相互之间建立起的“恩情”。
这个词在中国被翻译成“羁绊”。羁绊原本的意思是“约束,束缚”,后来受日本文化的影响,慢慢引申成为“牵挂,挂念”的意思。根据功能对等的翻译理论,“羁绊”和原词“(きずな)”所表达的意境是相同的,而“羁绊”这个词也能充分表达在地震期间,人们相互之间建立起那种友谊之情,两个词的转换可谓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例3 カレセン [5]
这是入选2009年日本流行语大赏前十的一个词。“カレセン”中的“カレ”是“枯れ”的写法,现在很多日本人现在爱用片假名来标注一个词。在这里“カレ”是指50岁以上的男性。“セン”是“”的假名,在这里表示“喜欢某类特征的人”。“カレセン”在这里主要指30以下的未婚日本年轻女性对50岁以上男性有一种特殊的情结。此外,在日本还有“デブ”“ハゲ”分别指“喜欢光头”和“喜欢丰满”类型的人。
在中国,“カレセン”被翻译成“老头专攻”首先根据现代汉语字典中对老头的解释“老头:古汉语中指五十至七十岁的高龄的老人,也指年纪大的人と解する。”“”在这里被直译成“专攻”。如果是不知道这个词的来源背景很容易让读者引起误解。所以根据功能对等原则这个译语不是很合适。笔者认为在这里如果翻译成“老头控”或者是“恋翁癖”会更好。首先“控”和“癖”作为一个结尾词和“”很相似,再者,“控”和“癖”也都有“对某事物情有独钟情节”的意思,在内容表达上相一致。这样翻译会给中国读者一种自然,不做作的感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还是建议不要直译而是采用意译的方式来翻译日本流行语。
三、结语
通过以上的实例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认清原文的思想内容,努力传达原作的精神,避免出现逐字翻译或把原文的语言形式原封不动的搬到译文中来。本文主要从字的从面上,通过列举日本流行语汉译的实例,讨论了在日本流行语汉译过程中的不能一味的直译,需要根据读者的反应来选择适当的翻译技巧,另外在翻译数字和字母等流行语时还可以用加译的方式使得译文更加的准确、通顺、贴切、自然。
参考文献
[1]新村出.广词苑[Z].岩波书店.
[2]Eugene A.Nida&Jin Di.On Translation-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inese and English.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基金项目:六盘水师范学院校级课题“政治性语言的翻译问题研究――以的几次重要讲话为例 ”(Lpssy201212)的阶段性成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在政治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有必要向全世界介绍、宣传中国的政治方针、政策。因此政治性语言的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政治性语言具有特定的政治内涵和内在逻辑构成,其翻译不同于一般的自然语言之翻译。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为中国政治性话语的翻译增加了难度。如何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使得源语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使译文能准确传达原文的精神与内涵,使原文读者和目的语读者产生共鸣,这是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课题。本文拟采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来探索政治性语言翻译技巧的尝试。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及其启示
美国著名翻译家奈达的核心翻译体系是“功能对等”理论。“这种翻译理论的动态特征取决于两种关系的比较,即目的语接受者同目的语文本之间的关系应与源语接受者同源语文本之间的关系大致对等。”(奈达,1984)强调把译文读者反映与原文读者反映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达到最大限度的对等。“对等”是指二者兼顾,原文与原文读者、译文与译文读者兼顾,使译文读者达到与原文读者一样的理解和欣赏原文的程度,以读者反映为重点,以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再现原文内容。奈达的翻译理论体现了以读者的反映作为翻译的最高标准,并认为翻译过程包括译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与评价,更注重翻译的意义与风格的对等。
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政治性语言翻译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指导。的确,政治性语言的翻译有其独特性,不能死译、硬译或生搬硬套。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政治、文化和消除语言、文字差异,译者采取功能对等而不是形式对等能更好地翻译出源语语言特点,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动态对等。
二、政治性语言翻译之中西思维差异
英汉民族思维的差异首先体现为中西传统哲学思维的差异:汉语思维是以主客体统一为基础的,即汉语主体意识比较强烈;而西方哲学思维是以主客体对立为出发点,也就是英语客体意识相对比较强。由此会产生其他差异。例如,汉语多用主动句,而英语则多用被动句。另外,汉语是直观思维,注重意合(parataxis),使读者和听者只在乎句子的意义及其之间的关系。此种思维方式容易轻视形式,“抛弃一切不必要的附属成分,只留下纯粹的思想”(O.Jespersen,1954)。王力也认为“中国语法是软的,富于弹性”(王力,1984)。直接表达现实和思维过程,体现悟性的相似。英汉民族思维的差异,还可以通过英汉句子的不同结构反映出来。但语言差异绝不仅仅是一个表层结构问题,它牵扯到文化所衍生的喜闻乐见的表现法,更牵扯到一个民族的历史、析学观所衍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风格( 刘宓庆,1996)。而英语则运用形合法((hypotaxis ),采用严格的形态、词法规则,主谓必须协调一致。逻辑论证必须借助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和各种思维方法,在理性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性质和联系,对思维对象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加工,因而呈现抽象性特征(连淑能,2002)。
中西思维不同,直接影响语言的表达。思维直接支配语言,弄清它们的依存关系,能在语言与思维之间自如翻译。当然,中西文化差异会导致文化空缺现象,在汉英翻译时可能没有一对一的翻译,在目的语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词语。不过,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系统思维、现代科学模糊思维,中西思维逐步趋向交叉、合流与融合。
三、政治性语言文字与意义的差异
德里达曾认为意义不在语言之内,而在语言之先,语言本身无足轻重,不过是表达意义的一种工具。文字降格为媒介的媒介,永远游荡在意义的(德里达,1974)。语言是建构意义的一种生产模式,它跨越文字的疆界,打破强加于文字之上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从而揭去文本的表层,给文字一个更为自由和广阔的天地。在翻译时用文字还原本源的意义,巴尔胡达罗夫从话语语言学角度,指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过程”(巴尔胡达罗夫,1985)。
翻译就是翻译意义,不能脱离词语意义的运用,要实现对原语意义的全面表达,就要把握语言文字背后所隐藏的丰富文化内涵。在翻译中得把握文本的整体性、动态性特征。消除语言文字对翻译的束缚,特别是汉英译时政治性语言文字表面所隐藏的中国文化、政治背景。例如,如果不了解中国政治,就会把“精神文明”翻译成“spiritual civilization”。在中国政治文化中,“精神”指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而这里的“spirit”含有浓厚的宗教意味,与中国的政治文化相去甚远。“ethical and cultural”则是理想的翻译。同样,“文明”如果用“civilization”,有明显的“未开化”的意义,用“progress”最恰当。其实,翻译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对于政治性语言的翻译,更要把政治中所蕴含的政治信息完整地翻译出来,避免读者曲解原意,以便更好地宣传中国的政治文化,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四、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英译政治性语言的借鉴
奈达的功能对等即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要求内容信息上的对等,同时达到读者反映上的对等,从而指导译者必须精益求精。在政治性语言的翻译中可以直接移植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策略并遵循其原则。依据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政治性语言文字和意义的差异性,实行以目的语和目的语读者为导向,以功能对等理论为依托的翻译策略,创造出政治性语言的翻译策略,共同破解政治性语言翻译的难题。
原文就是一句话,从形式上看,该段逻辑结构比较松散,如果按照汉语的逻辑行文,意义会模糊。而英文用了介词短语连接,主次分明,使句子结构中隐含的逻辑关系和语义关系显现出来,符合目的语读者的习惯,准确传达了汉语的意义。
综上所述,就政治性语言的翻译而言,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递政治语的意义,让世界更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此,要很好地翻译好政治性语言,得了解中西思维的差别和政治性语言文字和意义的差异,然后把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运用到政治性语言的翻译中,处理好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词汇,厘清中英文句子逻辑关系。这从理论上讲是合理的,在实践中也是可行的,因为政治性语言翻译的实质就是源语文化信息、政治立场和观点的保留与再现,实现其信息准确传递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苏联)巴尔胡达罗夫.语言与翻译[M].蔡毅,编译.北京:中
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8.
[2] (法)德里达.论文字学[J].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4:6.
[3] (英)Otto Jespersen.Language:Its Nature,Development and Or-
igin[M].London:George Allen&Unwin,1954:57.
[4] 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45.
[5] (美)奈达金堤.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53.
[6] (美)Nida・E・A,Taber,Charles 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
tion Press,2004:172.
[7] 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问题:上、下[A]//英汉语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