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6 14:50:0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文化建筑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各种要素、现状条件和基本特点等方面的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综合、科学的预测和设想,通过论证制定规划的方案,经审批后付诸实施。城建档案为城市基本建设提供了有力依据,不仅能缩短规划设计时间,也能大大缩短施工期,全面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城建档案是城市建设工作的基础
城建档案是城市建设发展过程的真实记录,是长期和永久保存的资料,也是城市建设和维护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为城市拆迁、修建、扩建工程各方面的工作提供大量真实准确的数据。合理地利用城建档案,能促进城市建设顺利有序的健康发展。
(三)城建档案是城市管理工作的凭证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如今的城市地上高楼林立,铁路、道桥纵横交错;地下给排水、煤气、通讯、人防等工程管线密集如织。要对这些城市基本设施实施有效的管理与维护,就必须有完整、准确、系统的城建档案做依据。如在城市突发自然灾害和工程事故中,城建档案资料提供的可靠依据和凭证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城建档案是编研工作的参考文献
城市建设档案的编研资料只有依赖于大量完整、系统、准确的原始城建档案,将相关信息逐一列出登记、汇总,编研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在解决征用土地、地界纠纷等方面的问题时,城建档案是重要的法律依据,也是城建和规划部门重要的参考文献资料。
二、城建档案的特征与特点
(一)内容丰富,综合性强
城建档案从归档范围上看,有工程前期准备阶段形成的资料,如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等内容;有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材料,如施工技术资料、监理资料;有在工程竣工后形成的材料,如各个专项验收资料以及有关的照片、录像等内容。显而易见,城建档案的内容和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且具有极强的综合性。
(二)归档周期长,连贯性强
建设工程从立项、规划、决策等先期准备工作经工程施工到竣工验收,基本上要经历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每一阶段形成的档案资料,既类别分明,又环环相扣,形成各自独立且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而真实、连贯、系统地反映出工程各阶段的建设进程。
(三)涉及部门多,资料来源广
城建档案工作不只是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还涉及到城市规划、电力系统、给水排水、通信、环卫等诸多部门,其来源广泛,管理起来难度较大。除了上述城建档案自身具备的特点,作为科技档案的一部分,它还具有动态性、精确性等其他特点。
三、依法科学管理,做好城建档案管理工作
(一)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加强城建档案管理
城建档案是城市建设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是研究城市发展历史及发展规律的重要参考依据,是整个社会构筑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固基石。所以,必须强化法制观念,科学管理,充分发挥城建档案作用。各职能部门要共同参与,齐心协力,使城建档案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
(二)抓好组织落实,建立有效档案管理网络
抓好组织落实是所有工作成败的关键。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经常会发生变动,为使档案管理工作的具有组织性、连贯性,应建立一个与工程相对应的完整的档案资料管理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成立综合档案室,城建档案管理部门派驻专人监督指导档案工作。
(三)全程跟踪和严格控制
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通常会发生设计变更、项目增减交替进行等情况,为此,对工程档案资料的形成、积累、变化必须全程跟踪严格控制,进行有效地监督和检查,确保变更、修改或补充的工程资料有序、完整,使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做到滴水不漏。
(四)按阶段有序归档
在工程开工前,就应把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批复、用地规划、工程规划、勘察设计等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在工程施工阶段,注意变更修改、技师事故记录、施工记录等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工程竣工后,将完整的竣工图纸、各专项验收报告及上述阶段的档案资料统一立卷、归档。这样收集整理的城建档案就可真实、完整地反映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从而有效地为施工服务,也为工程竣工后各个主管部门的检查验收工作提供了系统可靠的依据。
四、充分发挥城建档案作用,促进其又好又快的发展
城建档案只有通过利用才能体现其价值,为了开发利用城建档案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充分利用城建档案资料汇编
城建档案资料汇编是以年度或专业类别为单位,依据城建档案资料内容进行的分类汇编,是现行城市基本建设管理的法规、规范标准的文集,是编制城建档案的联合目录,是揭示全市城建档案馆和各个城市建设管理部门档案室全部馆藏的大型检索工具。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只有主动提供汇编,提供利用服务,才能真正发挥城建档案的作用,有利于实现城建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
(二)主动提供城建档案信息利用服务
现代的档案利用服务,必须实现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方式转变,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向工程设计和施工单位提供城建档案中存储的设计理念、工艺技术等信息,以供参考。如在拆迁、改建工程中,可将已存档的地质勘察报告资料提供给施工单位,帮助其了解地质情况,这样可以节省重新勘测的费用,保证工程顺利有序地开工。
(三)积极改变城建档案利用服务方式
2多元复合的功能构成
文化建筑综合体除了是一个具有一定功能的物质载体,更是一个空间上灵活流动、功能上弹性扩展的开放平台,从而可以容纳、激发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文化建筑综合体集约化设计希望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一站式的综合体验,提供富有吸引力、让人流连忘返的多层次空间环境,使人们在满足预期的目的之余,能够随时随意产生更多不期然的活动。基于大众的文化生活需求,牟平文化中心在业态分布上主要包括3个不同的功能区域,包括南侧的观演功能模块,中部的交流展示模块和北部的群艺、学习活动功能模块。观演功能模块由1200座大剧院与300座会议厅复合组成,开放的交流展示模块由规划展示馆、书城复合组成,群艺学习活动功能模块由北部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复合组成。空间布局上,各功能模块既水平展开又竖向上多层叠合,由休闲活动的交往空间串起整个功能序列,围绕空间秩序形成集约化的组织模式(图3)。文化综合体不同使用功能的集约化设计有效地节约了用地,形成一个文、体、娱集合的多功能综合体,实现功能的共享与互补。
3传承文脉的场所建构
设计引入自然维度和历史维度叙事概念,设计在自然之维叙事上,以“山、海、岛”城市意象的提取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建筑形体以一个从地面缓缓升起的平台逐渐加以变形扭转而成,形成极强的内在张力和力度,与昆嵛山自然形态遥相呼应,形成耦合关系,通过内外空间的建构逻辑与城市空间形成了传承文脉的场所建构,背山面海构建“山、海、城”一体化的叙事空间脉络。在历史文化之维上,表现胶东地域渔家文化传统,建筑表皮波光粼粼,渔网肌理体现渔家唱晚的文化意境。
4交融共生的绿色公共空间塑造
文化建筑综合体的公共空间是建筑内外空间、建筑与城市空间的中间过渡区域,其在多种功能的交叉和并存的空间环境系统中,成为一个集聚人文交往活动的场所空间。基于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的发展要求,项目设计引入相关绿色设计策略进行建构。在景观与城市空间体系衔接上,文化中心尊重城市既有轴线和景观视线廊道,建筑总体沿沁水河纵向展开长度约320m使景观面最大化,形成良好对话关系,营造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节点,在东部退让道路130m左右,形成市民活动广场,并设置主要场地入口,成为人气聚集的中心地区,其设计中采用了铺设透水地面、开发地下空间、优选乡土植被、空调电器节能、雨水回收处理等绿色建筑技术。建筑层面,其绿色公共空间塑造可根据热环境进行合理分区、并对空间进行合理的利用通风和采光。在外部公共空间的处理上,屋顶伸出挑檐部分形成室外雨篷、休憩等灰空间,在很好的实现了自遮阳功能的同时也与室内空间保持了良好的衔接过渡(图4)。牟平文化中心的生态整合也像生物体适应环境的内部构造一样深入建筑的内部,通过设计形成具有微气候调节功能的中庭、天井、庭院、拔风口等的内部空间的建筑腔体,结构上与生物腔体相似,利用天然能源(如风能、太阳能、雨水等),结合胶东地区气候,通过巧妙的建筑空间、形体组织和细部构造的设计,创造出高效低耗、舒适宜人的环境(图5)。基于被动式节能设计引入自然采光的中心庭院设计,在建筑西北角的活动中心设置一个1000m2左右相对独立的四层通高的庭院,最大限度利用自然光照明。在自然通风方面,引入可形成对流的边厅设计,利用东西门厅衔接两部分功能的同时也对流形成自然通风并调节小气候,降低能耗改善空间环境的舒适性,同时,也完成从开放交流到相对安静私密的空间的递进式过渡,使建筑表现出一种交融共生的空间对话关系。
2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的发展渗透
2.1早期艺术文化的参与
在建筑的早期设计中,实际用途占据较大的比例,就像原始人寻求山洞的庇护,最初的建筑也是人类为了自身安全与舒适考虑而建造的居住活动场所。对于那一时期的建筑来说,实用性是最为主要的,审美只是起到辅助作用。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前进,在物质基础不断满足中,对于情感的需求也随之上升了。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都与建筑设计产生了紧密的联系,艺术文化为建筑带来了视觉享受,也带来了建筑在造型、选材、构想方面的美学逻辑思维,甚至在一定的时期将建筑物作为某种信仰文化的代表,成为某类思想的识别标志。如我国北魏时期兴起的寺庙建筑,融合了中国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选用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且根据所供奉的佛像的不同,大多数寺庙都有自己独特的装饰风格或布局,这些差别大多体现在大殿装饰、门窗雕花、寺庙院落布局等,还有一部分是根据当地的地形来修建,如山西省的恒山悬空寺,就是一座凌空架起的寺庙,上载危岩,下临深谷,处于金龙峡谷西侧绝壁的山腰上,造型与选址都十分具有特色。
2.2中期工艺结合
工业革命的兴起,为建筑的修建带来了新材料、新能源,也促使了建筑设计方向的转变。工艺美术运动的开展,为设计提供了“美与技术结合”的新标准,尝试用新方法来诠释设计与环境、自然、人文之间的关系。到20世纪初期,绘画艺术与雕刻艺术成为建筑设计实现理论创作的基础,将艺术活动中的文化内涵输入进来。反之,建筑设计也为其提供了广阔的表现舞台。艺术文化与建筑设计已经逐步渗透,在工业革命后的新环境下逐渐的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环境亦或是生活方式。但就初期的经济状况来看,我国大多数民众对建筑设计要求还是停留在实用性要强的阶段,这是当时生活条件并不富裕所造成的,过分的追求建筑的功能作用,对审美方面的装饰物品却有着较为简单的要求。在建筑设计的工艺结合中偏向重视“工”的比例,增加物品的工业数量,实际是对物体本身的精神性的分离。
2.3现代新关系
从工业文明开始,建筑设计与艺术创作渐渐被划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专业或领域,认为建筑设计中的科学性、严谨性与艺术创作的随意性、开放性是不能归为同类的。其实不然,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在建筑设计的造型、布局、装饰中需要考虑到美学规律,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建筑相关知识计算、测量,保障建筑的安全合理性。没有艺术构想参与的建筑设计是缺少真正核心力量的模仿品,只是冰冷的建筑,难以完成人的情感流通活动。而艺术文化也需要通过建筑设计来完成与时俱进的时代任务,从应用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对美的认识及表现手法,设计中的技术与艺术相互作用,在传承古代智慧结晶的同时也在供应着新鲜血液的流动。文明的发展推动着人们思想的进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科学、技术、设计、艺术几者相互的关系,并了解到它们在内在本质中就是一个总体,是可以互通的。但需要开阔的眼界和丰富的知识积累,才能从中剖析出它们的共通之处。
2公共文化建筑常用防火疏散方案
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建筑作为公共建筑的一部分,功能较为综合,空间组织较为灵活。建筑师大多愿意参与此类建筑的设计,并力求在空间和形式上予以创新以得到更为丰富的空间效果。但这些对于空间、流线和形式的处理往往会带来一些防火疏散上的困难。特别是公共建筑主要面向公众开放,使用人数多,对于防火疏散的要求也就更高。通过之上两个案例的分析,我总结了公共文化建筑一些常采用的防火疏散方案。a.设置中庭:公共建筑中往往设置通高的中庭空间作为建筑内部的交通和视觉中心,同时通过屋顶采光解决大进深空间的自然采光问题。中庭的共享空间为建筑中的人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可能。大型中庭空间通常也是建筑的交通枢纽中心,即使是非核心位置的中庭,为了丰富空间层次、加强空间的流动性,也往往带有一定的交通功能。b.坡道和自动扶梯:坡道和自动扶梯是公共文化建筑中常见的竖向交通设施。坡道和自动扶梯既可以增加建筑空间的流动性和丰富性,同时也产生对人流的视觉引导。自动扶梯的运送量很大,适合在人数较多较密集的场所使用。c.串联式空间:这种空间处理方法多见于博物馆等展览建筑。串联的展厅便于参观者一次性地将整个展览依次看完,形成比较完整清晰的展览流线。
2精神的升华
道家与儒家理论自来是互融互补的,道家也讲究天人合一的境界,特别重视呼吸吐纳。如今设计师以其为设计理念运用在设计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共存的微妙关系,更是传达出保护生态的良好呼吁。在黄鹤楼内部装饰中,有诸多展现古人个人修养和儒雅气度的诗画及楹联,这不仅是黄鹤楼由古至今积淀的诗词文化,也是对道教文化的一种延续。当人们在登黄鹤楼的同时去感受楹联诗文所透露的哲理时,会产生一种超脱大自然的心境,呼吸于宇宙、俯仰于乾坤。这种心境在设计中可以由深入刻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方式来表现,以追求人精神层次为最终目的。
3关于黄鹤楼建筑艺术的饰品设计思路
3.1造型元素的提取
饰品最终都是通过造型来向人们传递信息。为了突出黄鹤楼建筑上的特征,在对其建筑元素提取上应做到取其形,延其态,叙其意并传其神。黄鹤楼富有动感美的飞檐翼角极具视觉冲击力,在设计中往往不能直接运用如此具象的外形,否则既不能表现出饰品小巧精致的特性。造型时应该简化图形,抓住飞檐上翘的动态美,使用简约线条式来表现既能显现其特征又能迎合现代人审美;其次要把握造型的形态,以饱满均衡的整体效果表现饰品的形态美和艺术感。
3.2材质的选择
饰品作为一种装饰品常与人体直接接触,选择合适的制作材料成为关键。黄鹤楼在建造风格上趋向于古代建筑,透露给人们是一种历史感和文化感。针对黄鹤楼建筑的特征,可采取复古型材质与现代型材质。复古型材质如陶瓷、漆,以陶瓷和漆作为主材料创作了诸多带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象,以这些材料的艺术气息与建筑特色相结合来增强饰品的艺术背景。现代型材质则是用贵金属与各类宝石的结合以及对旧材料的新运用,如将木料与金属相结合的表现方式,既延续了古黄鹤楼的木构造特点又符合了现代混凝土式仿木构造的建造特色。不仅能增加饰品除了贵重以外的层次,更使饰品与黄鹤楼平民化、开放化的社会形象相符合。
3.3色彩的应用
色彩如同乐谱一样属于无形的语言,它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传递着情感。而民族也具有独特的色彩代表性,不同的颜色会传达出其民族的风俗文化及审美情调。但饰品只有小小的那方天地不能尽善尽美,此时色彩的出现便丰富了其空间局限性引发的创作思路。黄鹤楼建筑的整体颜色基调以红墙黄瓦为主,室内则以绿色天花吊顶,整体装饰以褐色为主。在设计时,要跳开颜色的限定,根据材料来适当调整,因为材料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色彩的不同甚至是质感相差。应该把握整体色调,运用冷暖色的对比、互补色的应用等方式,遵循色彩和谐美的法则表现其建筑特点,用色彩与质感表现黄鹤楼浓厚的历史感,传达鲜明的古典韵味。
3.4纹样的变化
在造型元素中,纹样是不可或缺的。在我国传统纹样中,有菱形纹、卷草纹、莲花纹等线刻纹样,排列有序、纹样鲜明富有特色。传统文化在时代的变迁中慢慢沉积,以其独特的文化气息和艺术底蕴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特色。在黄鹤楼建筑中体现的纹样有龙纹、鹤纹、花草等,通过对这些纹样进行抽象简化、分拆重组等手法将其运用到饰品的主体材质或主要表现区域,让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纹样体现出饰品所表达的设计灵感,起到装饰性的效果。
3.5手法的表现
形式美手法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都有相应的体现与表达。黄鹤楼在道教文化的影响下以道教“八卦”的布局采取新的形制来建:屋顶采用清朝时期的攒尖顶,四面突起一座“歇山顶”式牌坊,五顶并立,大气独特,形成了正八面的特点。根据黄鹤楼的建造楼型,可以归纳出建造所运用的手法是对称均衡,产生的则是气势浩大的视觉效果。而层层造型优美的飞檐则以均齐渐近的方式出檐深远,以静制动,犹如黄鹤展翅。在饰品的设计上也可借鉴对称造型或构图均衡的方式,或采用画面对比统一的原则,在统一下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和谐,继而形成饰品独特的形式美。
首先,建筑企业施工现场具有离散型、跨区域性,这就导致工作人员较为分散,对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企业文化必须做到兼收并蓄与博采众长,使企业文化建设充满生命力与活力,不断完善与推进企业文化的建设进程,加速建筑企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其次,建筑施工条件较为艰苦,极有可用出现这样那样的突发问题,建筑企业在全面建设企业文化时,要坚持多样性、创新性与适应性原则,让企业文化具有普遍适用性,彻底解决各种施工问题,保障施工项目顺利完工。
第三,建筑工程种类繁多,每个工程项目都有其独特的施工要求、质量要求、设计要求,为了切实提高建筑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建筑企业要将树立品牌形象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幅度提升建筑企业文化的高效性与针对性。
1.2建筑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建筑企业已经认识到全面构建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付诸多方面实践切实推进了企业文化建设的进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建筑企业文化建设依然存在诸多现实问题需要我们去进一步分析与探讨。
1.2.1企业文化建设不深入。
就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来看,大多数建筑对文化建设的内涵与实质理解不清,使企业文化建设长期停留在表层,将企业文化建设片面地理解为构建企业规章制度、举办文体活动、张贴标语与口号等等工作,忽视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多元化与体系性,极大限制了建筑企业文化建设实际效果的发挥。
1.2.2企业文化创新性不足。
创新意识不足,缺乏特色已成为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通病,这是因为企业管理层更加关注市场开拓、产品开发等等工作,并没有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相应的支持,使得企业文化建设缺少必要的资金保障与政策支撑,不仅使得建筑企业文化建设长期滞后,同时建筑企业也并没有建立健全相应的考核制度与监督体制,难以激发工作人员积极创新文化建设形势与内容的积极性与热情,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1.2.3文化建设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背离。
企业价值观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只有企业全体职工具备团结一致、拼搏向上的信念与价值观,才能从根本上推进企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建筑企业文化建设时常忽略企业价值观建设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一致性,使得企业文化建设与建筑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背离,难以发挥企业文化在增强员工凝聚力与向心力方面的积极作用。
2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应有目标
建筑企业文化作为组织文化的重要形式,是建筑企业在长期的实践与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文化观念、管理制度与价值观体系,它贯穿于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始终,深深根植于全体职工的内心,督促工作人员自觉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工作行为,时刻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与主人翁意识,共同参与到建筑企业建设与发展的实际工作中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建筑企业建设要在结合企业运营环境与发展实际,构建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观、文化宗旨、企业作风、管理理念、战略追求体系,使企业文化成为建筑企业上上下下团结奋斗的根本动力与重要准则,全面凸显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价值与深远意义。
3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3.1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题
人是企业建设的主体与根本动力,如何充分调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已成为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愈来愈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建筑企业文化建设要实践与推行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根据企业人才结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岗位需求制定完善、科学的人才管理体制,协调人才引进、人才教育与培养、人才开发与人才提升之间的关系,尊重员工的意见与建议,给予员工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与平台,并建立健全公正公平的人才激励机制与监督体系,启发职工的创新潜能与创新意识,实现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3.2生产经营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
提升企业生产经营实力,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建筑企业的根本目标,企业任何方针、措施、政策的制定与寻则都必须围绕着这一根本目标来进行。具体到文化建设来说,要进一步完善生产管理制度与管理方式,构建严谨、严格的管理体制,改革企业内部人事分配制度,及时转变生产经营方案,切实解决建筑企业发展难题,协调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关系,让所有职工各尽其职,同心协力,保障建筑企业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完成企业生产经营的既定目标。
3.3学习型企业是企业文化建设源动力
建筑市场变幻莫测,为准确把握市场发展动向与发展趋势,企业文化建设要更加注重学习环境的构建,提高职工不断学习与不断进步的意识,既减少建筑企业推行与建设企业文化的阻力,还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为坚实与充沛的支持。首先,建筑企业要开辟学习室、学习网站,满足不同岗位职工的学习需求,充实职工知识储备,增强职工整体素质。其次,企业可尝试举办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活动,并将竞赛结果作为职工评比的重要依据,在建筑企业形成良性竞争氛围,实现企业与职工的共同进步。
3.4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
企业精神的培养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有效解决建筑企业与职工内部矛盾,统一建筑企业精神追求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设企业文化的最高追求。为建设更为卓越、优秀的企业文化,建筑企业要借助企业工会、党团组织力量,通过开展安全知识讲座、职业素质考核、搜集企业标语等等形式,宣扬企业精神,丰富职工生活;另一方面,还要定期举办座谈会、了解职工的思想变化、生活与工作困难,有针对性地开展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道德素养,增强职工克服困难的能力,使企业职工始终保持在最佳工作状态,让企业精神真正内化为职工的实践行为。
1建筑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文明中对民族和地域的凝聚力起正面或负面作用的因素,如哲学和政治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艺术和建筑等。而文明指的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建筑文化是文化范畴中有关建筑领域所体现和表达的民族或地域的特征。
2建筑文化的四个主要方面
(1)建筑反映和表达了社会的各种价值观,包括哲学、经济和美学等范畴,反过来,它也巩固、强化或削弱了这些价值观。
建筑不仅可以体现各个时代的先进技术和人们所欣赏的形式美特征,更可以说明一种文化观念。举西方的教堂为例:中世纪欧洲教堂内部幽深阴暗,人们在那里寻求脱离罪恶的尘世,实现与天国交际;巴西利亚的国家大教堂阳光透过侧窗投人大堂,在上空,悬挂着天使的雕像,象征天使降临人间;洛杉矶的玻璃教堂,全用玻璃筑建,表达天国与人间已经没有界限,天堂就在人间。
建筑的艺术美有它的规律可循,例如,黄金比例(近似3:5)总认为是最完美的比例分割。许多历史上出现过的建筑风格,尽管已不再适合当前的社会需要,但仍以一种艺术力量感动着我们。然而,人们的审美观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当时当地的文化观念的制约和影响。例如“玻璃盒子”在20世纪中期大受欢迎,它符合了当时许多企业家要显示自己高效益的经营形象;在60--70年代它成为“俗套”,被企业家批评朝笑为“皮鞋盒子”,近年来它又以节能生态的面貌出现,试图体现信息时代“非物质性”和虚拟空间的存在而产生美感。说明“美”是受文化观念的制约和影响的。
建筑是时代的缩影,然而,它并不只是消极地反映时代,而是积极地参与社会价值观的变革。从希腊的神庙可以想象它们当年如何起到巩固城邦制度的;从罗马的角斗场可以看到它的存在又如何与一个帝国的消亡相关联。
(2)建筑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模式。
丘吉尔有句名言:“人创造建筑,建筑创造了人。”人总是以自己的理想模式来建造房子,并改造其周围的环境。然而,一旦建成,它就反过来制约着人。例如:北京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家庭“儿世同堂”理想的产物,它反过来肯定和强化那种“忠孝”的伦理思想。洛杉矶那无节制扩散的独户住宅,正是那种以小企业为单位的“无中心即多中心”的布朗分子运动式经济关系的典范。
(3)建筑有自己的语言体系,开拓了一条人际对话的重要渠道。
和其他语言一样,掌握建立在索绪尔现代语言学基础之上的建筑语言(词汇、句法、修辞、诗意、比喻、隐喻、语境(文脉)、深层结构等概念)可以极大地帮助我们通过对城市和建筑的阅读加深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整体化的了解。如阿拉伯的拱券、印度的奢堵波、中国的曲线屋顶、法国的芒萨屋顶等都产生于本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并且和口语、文字一起构成了本民族或地域的独特的表述和交互手段。在美国建筑师D里布斯金设计的犹太人博物馆中,他运用解构主义作了一个折线形的平面。他的理论是:既然犹太人本来是混居在柏林各地,与其他德国人成为一个整体,而希特勒偏要“解构地”把他们挑出来予以消灭,那么,现在兴造的犹太人博物馆,也就如实用解构手法来表现这一段极端反理性的历史。 转贴于 (4)建筑的营造方式和职业特点,构成了社会运行中的一种有特殊规律的经营文化,也在一定范围内制约了社会的人际关系。
建筑业是社会的重要支撑经济,它涉及多个社会职业和科学学科,有着独特的运行方式和经营模式。封建社会中的师徒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合同制以及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分工合作制等,都构成了一种隶属于社会运行方式的经营文化和人际关系。
在古希腊,人们把“建筑”称为architecture,也就是“最高’(arch-)的“技术”(tec-)意思。现在我们都还能知道希腊古老建筑遗迹的设计师的名字,而在世界上有最秀美建筑的中国,它们的设计者或营造师,除了个别的鲁班、喻皓之外,就像《红楼梦》中写到大观园的营造时,说到“全亏一个老明公号山之野者,一一筹划起造”一样,被埋没在荒野之中。自今,我国的建筑师还没有充分地被社会和公众所理解。我们应当更多地宣传建筑师使人居环境(包括自然的、人造的和文化的环境)的设计师。社会应当更关怀建筑师的创造性劳动,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创作环境。
3结语
一、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
从建筑企业的自身特点出发,其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目标性原则。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要与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相一致,如果能够把企业经营目标寓于企业文化之中,必将有利于企业目标在员工中的顺利传达和贯彻。
2. 个性化原则。施工企业的文化建设应该与建筑行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相结合,针对机构、人员流动分散,作业条件艰苦,岗位责任重大等特点,将优秀的企业管理观念和思想进一步提炼、升华,从而形成具有施工企业特色、与本企业特点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3. 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为此,首先要树立平等的观念,充分尊重员工的人格,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企业的决策和管理,形成民主管理的氛围和机制。其次,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得那些符合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行为得到尊重,关心企业、为企业目标积极努力并为企业取得实际效益的员工得到表彰,并获得相应的物质利益。
4. 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相容的原则。企业战略必须考虑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的经营行为、企业的经营成果和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管理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而企业文化正体现了这一思想,它弥补了以往企业战略中只重视战略、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等硬件,而忽视企业价值观、基本信念和员工行为方式等软件的缺点,使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更趋系统和完善。
二、施工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工作
1.企业价值观的提炼
企业价值观作为群体的共同信念和价值追求,是企业在多年经营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对实践经验进行理性的提炼和加工而确认和形成的。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企业价值观的提炼和选择是一项核心工作,要注意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1)从实际出发,注重企业价值观的个性化。确立企业价值观,要明确企业现存的价值观并结合企业自身的性质、规模、技术特点、人员构成等因素,综合考虑行业特点、竞争环境、发展战略等因素来提炼适合于本企业的价值观念。只有注重了企业价值观的个性化,才能使员工明白自己企业独特的社会责任和自己生存于这个企业的独特意义。
(2)从整体利益出发,保证企业价值观的一体化。树立企业价值观是为了提供一种对员工进行更好的协调和约束的软管理手段,它是通过来自员工又深入员工内心的思想观念来约束员工,是一种内在的规范和约束力量。因此,一种价值观越是从企业员工的整体心态出发来制定,就越容易在以后的实施中向员工中渗透。
(3)以对人的关怀为目标,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在管理中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实现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要实现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企业价值观体系的设计就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人的尊严、权利,满足人的需要。通过对人的需要的不断激发和满足,引导员工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培育员工崇高的精神和道德追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价值观得以巩固、丰富和发展。
(4)坚持企业利益和企业社会责任相统一的原则。现代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细胞,已经逐步在摒弃传统的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把实现社会发展同时作为自己的目标。企业在关注自身利益的同时,还要关注企业自身之外的社会利益,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这就要求企业价值观体系也能体现社会责任感。
2.企业文化的传播
如何使优秀的企业文化在企业中得以传播和渗透,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项关键工作,需要引起企业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并把它放在企业经营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组织。具体的工作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机制,二是以多种形式宣传和推行企业文化。
(1)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企业文化的塑造需要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保障。一个企业的规章制度是企业实现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同时也是企业价值观、企业哲学和企业行为准则等企业文化的具体体现。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建立健全一系列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
① 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在企业内形成一种倡导、实践企业文化者有奖,违背企业文化者受罚的氛围,对企业职工实践企业文化起到导向作用。
② 建立培训制度,尤其是新职工的培训制度,并与企业的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使得企业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和行为准则等为所有职工掌握,通过培训增强企业职工实践企业文化的自觉性。
③ 建立健全劳动竞赛、先进人物评选等制度,通过英雄人物的言行举止树立企业文化形象,以榜样的力量不断地激励企业职工自觉地实践企业文化。
④ 企业领导要对企业文化身体力行,起到表率作用,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感染全体员工。
(2)以多种形式宣传和推行企业文化
①通过标语、板报、内部刊物、现场广播等媒介,传播和扩散企业文化。
②把质量管理活动、技术创新活动、合理化建议活动等与企业文化建设活动相结合,通过这些活动沟通员工与各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缓冲企业内部矛盾,培养员工的主动精神,提高员工的自信心、责任感。
③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传播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 田金信. 建筑企业管理学.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二、建筑施工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
一般认为,建筑施工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并赋予强烈的创新意识。目前,工程建设日趋复杂化与规模化,建筑业“四新”技术日新月异,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团队。以前,那种持有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粗放和技术简单的偏见,一直阻碍企业与时俱进。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搭建科学合理人才结构,首先是要建立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管理队伍和较高文化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企业间竞争,已经演化成为文化之间的竞争,而矛盾的焦点则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建筑施工企业要结合文化建设,做好人才引进与培训,促进人才之间的交流,积极为人才创造发展的空间,不断促进人才的创新意识。也就是说,要建立人才培养为主体的企业文化,就必须不断学习和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建筑施工企业要把每一位职工培养成为敢于创新、勇于超越的人。只有,每一位职工都成为敢于创新、勇于超越的人,他们所在的企业才能够出类拔萃、创新发展。我们知道,每一位职工都有各自的需要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企业应该通过优秀的企业文化把每一位职工凝结在一起,让每一位职工自觉的认同企业的文化,继而认同企业。促使每位职工自觉地参加培训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主动的为企业奉献与投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每天的工作安排。
随着国家“一路一带”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进入攻坚时期,建筑业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但是,建筑施工企业关键人才匮乏,严重制约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大型工程承包中,先进企业的项目管理人素质较高,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日臻成熟。许多建筑施工企业的关键岗位人员,由于知识结构狭窄,只懂得一门或二门的专业知识,造成会管理的不懂技术,会技术的不懂管理,往往一件事,需几个人的合作才能完成,增加了处理工作的时间成本。例如:陕西建工第七建设集团,在与和记黄埔的建设合作上,看到了香港大型企业管理上的先进和个人业务综合素质的高水平,认识到了自身与大型上市企业的差距。该企业在加强人才培训的同时,引进一批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充实管理岗位。在招聘人才的同时,施行重要岗位干部上岗竞聘制度,从而进一步拓宽决策层的用人视野,让真正优秀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培植优秀的企业文化的意义
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建筑施工企业而言,优秀的文化更加重要。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存在在企业每一位职工之间的粘合剂,能把管理层、作业层等各个层次的人都团结在完成项目施工目标的旗帜下,并使个人命运和企业的命运紧密相连,个人与集体产生深刻的认同感,使每位成员强烈感受到自己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自身与集体休戚相关、荣辱与共,自身的价值也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进而,更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踏实地为企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而努力工作。
例如陕西建工第七建设集团,该集团结合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制定了新版的宣传片和宣传画册,同时通过借助各类媒体,大力宣传集团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先进人物事迹,近三年,在各类纸质、网络媒体上发表稿件近500篇,有效提高了集团的知名度及美誉度。集团公司积极做好内部信息的交流,创建了内部刊物,并作为内部经验交流的一种媒介,每月1期,较好地推动了企业文化的交流与传承。在做好宣传同时,利用特殊的节假日,如:三八、五四、国庆节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加强职工凝聚力和向心力。凭借着优秀的企业文化,目前该集团已从“十一五”时单一结构的施工企业发展成为规模上百亿的大型企业集团。
2研究方法
2.1哈萨克族传统建筑几何元素资料的调查与整理
从几何的视角对哈萨克族传统建筑结构进行探索性研究,通过野外调查、访谈、文献检索等方式搜集与其传统建筑结构几何元素相关的资料。野外调查主要针对现存的哈萨克族传统建筑,拍摄了一些宝贵的建筑实物图片。研究者在多年中,先后赴伊犁、阿勒泰、塔城等地对哈萨克族传统建筑进行了调查与整理。访谈对象包括:哈萨克族建造人员、哈萨克族建筑文化的传承人;收集他们保存的珍贵历史图片、文字资料;记录他们对历史建筑的口头叙述。文献检索自1991年至今已出版的各种版本的民族文献资料,特别将哈萨克族毡房结构的研究经验和方法[5-6]结合在一起进行整理,形成比较完整的哈萨克民族建筑几何元素资料集。
2.2根据中小学数学教材几何部分内容从哈萨克民族建筑几何元素资料集中选取适合的内容
通过中小学数学教材几何部分的结构内容分析与研究,根据哈萨克民族建筑几何元素资料集,选取相关内容用于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几何教学,以求找到有效的教学策略,构建相应教学模式,并在实践的教学中检验、改进。
3哈萨克族传统建筑中的空间图形
3.1传统建筑与对应的空间图形
3.1.1毡房建筑立体图哈萨克族毡房模型都分别与三维空间中的立体图对应,如图1所示。其中图1(a)是哈萨克族传统大毡房(克谊孜宇——Kiyizuy),由不同的4个立体图(从下往上分别为圆柱、球带、圆台、球冠)组成,参见图2;图1(b)是中毡房(霍斯——Hos),由不同的两个立体图(圆台、球冠)组成;图1(c)是小毡房(乌兰海——Uranhay),而图1(d)是临时毡房——人字型小窝棚(依塔尔哈——Iytarha),他们分别与圆锥、三棱柱对应。图1(a)是哈萨克族传统大毡房,它的框架(骨架)从下往上栅栏、撑杆(撑椽)、穹庐(顶圈架)三部分组成,图1(b)是中毡房,它的框架从下往上撑杆、穹庐两部分组成,而图1(c)是小毡房,它的框架由若干个撑杆组成,这些不同哈萨克族毡房的地面投影均为圆(圆盘形或若干个同心圆)。图1(d)是临时毡房,它的框架两张或四张栅栏组成,其地面投影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该内容在高中数学2(必修,人教版2008年10月)第一章第1节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的教学中;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2014年6月)第二十四章第3节24.3多边形和圆的教学中;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人教版2014年6月)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的教学中和高中数学第三册(选修Ⅱ,2003年6月)第二章,极限的教学中都可以参考。哈萨克族大、中、小毡房的地面投影都是圆形(圆盘形),而临时毡房图1(d)的地面投影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大毡房的组装(搭建)比较复杂,围墙由四张或六张木栅栏组成(多用六张木栅栏),其空间形状为圆柱,六张木栅栏即为圆柱的侧面。在图2(a)中阴影部分的左棱为轴,在三维空间中旋转360°后构成的曲面顺序称为(从下往上)圆柱、球带、圆台、球冠。其中球带是球面在两个平行截面之间的部分;球冠是球面被一个平面截得的一部分。从旋转体的角度去看,大毡房也是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中oz轴为对称轴的一种旋转体,叫做“哈萨克毡房形旋转体”。该内容在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人教版2003年12月)第三章第1节3.1.1立体图形的教学中;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2007年5月)第二十四章第1节24.1.1圆的教学和第4节24.4.2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的教学中;高中数学2(必修,人教版2008年10月)第一章空间几何体的教学中都可以参考。3.1.2木房建筑立体图图3(a)~(c)是哈萨克族传统木房(屋顶似“人”形的木房),这些木房的下半部分是长方体或正方体,上半部分是三棱柱,这些木房的地面投影为长方形或正方形。图3(c)是保留了传统建筑风格的现代建筑,其由长方体、交叉的三棱柱等几何体组成。该内容在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2014年6月)目录4认识图形(一)和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人教版2013年11月)目录1认识图形(二)的教学中都可参考。3.1.3土房建筑立体图图4(a)是伊山赛提清真寺,它由三部分组成,即长方体、圆柱体和上面的球冠,其地面投影为长方形,长方形里面包含圆形。图4(b)是1773年在伊宁市建成的拜吐拉清真寺,它是四层建筑,最上一层是正六棱柱,它的地面投影为长方形,长方形内包含正方形、正方形内包含正六边形,本寺亭由12根柱子支撑,其空间形状为长方体、正四棱柱和正六棱柱的组合;在第二、三层中的四根柱子即为四棱柱的侧棱;在第四层中的六根柱子即为正六棱柱的侧棱。图4(c)是伊宁县其巴尔吐别克清真寺,它由上下两部分组成,即下半部分是长方体、上半部分是楔形,它的地面投影为长方形,长方形内包含两个等腰三角形和两个等腰梯形,其空间形状为长方体和楔形的组合体。它是保留了哈萨克族传统建筑风格的现代建筑。该内容在高中数学第二册(下B,人教版2001年10月第2版)第九章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的教学中可参考。
3.2传统建筑中的“点”、“线”、“面”
在中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几何图形都由“点”、“线”、“面”组成,同样传统建筑中也是如此。比如,哈萨克族传统建筑“毡房”中的木栅栏(围墙)是由“点”、“线”(曲线)组成,圆屋顶是由直线和曲线(撑杆)组成,而穹庐(天窗)是由圆、弧(拱弧)组成;哈萨克族传统木房建筑和土房建筑也由“点”、“线”、“面”形成。如,在建筑中每两个棱或三个棱的交叉处表示一个“点”(或者三个平面的公共交点)、每两面的交叉处表示“直线”。墙面或平面的构成:三个点、相交的两条直线、平行的两条直线、一点和一条直线都构成一个平面。该内容在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人教版2003年12月)第三章第1节3.1.2点、线、面、体的教学中可参考。
3.3传统建筑中的“曲面”
3.3.1传统毡房中的曲面在图1(a)中哈萨克族大毡房的大小是根据木栅栏(房墙)的多少来定,大毡房整套木栅栏的多为偶数,奇数少见。一般的大毡房多用4~6张(块)木栅栏。每张栅栏宽约2.5~3.5m,高约1.5~1.7m;如果人口多,经济条件好,可使用8~10张栅栏,这种大毡房高大而宽敞,被称为宫殿(窝尔达——Orda)。在历史上也有过12~18张栅栏的大毡房,这种大毡房称为白宫殿、洁白的毡房(阿克窝尔达——Ahorda);“根据资料,历史上也用过庞大的30张栅栏的大毡房”[8],这种大毡房称之为金宫殿(阿勒腾窝尔达——Altenorda)。当木栅栏中每一个网格面积无穷小时,该栅栏表示曲面。大毡房的高度随其大小变化,常用大毡房的高度一般在4~5m,占地面积20~30m2,四周是圆柱形的木栅栏(围墙),顶部由圆屋顶和弓形两个曲面组成。常用哈萨克族大毡房的内壁一般4~12段交叉的活动木栅栏(可列格——Kerege)做围墙;毡房的圆屋顶由撑杆(乌俄克——Weh)和顶圈架(强俄拉克——Xangerah)构成,其中房顶是顶圈架(天窗);撑杆上段直,下段60~70cm处弯曲,木栅上拴接数十至百十根撑杆(撑杆多少,视毡房大小而定),一般为60~180根,再将撑杆的另一端插入木制顶圈架的各孔中。哈萨克族大毡房的传统房架从上至下由顶圈架、木撑杆、木栅栏和门(哈语称耶斯克——Esik)等四部分组成,顶圈架位于哈萨克族大、中毡房顶中央。搭建方法:把撑杆的一端插入顶圈架的孔中,其数量与栅栏上端交叉处的叉口数量相等,然后用羊毛绳捆绑,与顶圈架构成一个整体。具有6张木栅栏的哈萨克族传统大毡房盖料一共有7张,即这种房架的外壁盖以4张毡壁(图尔勒克——Twerleh),圆屋顶部盖以2张包毡(吾孜克——Uzik),房顶部盖以1张顶毡(屯勒克——Tunglik)。这样构成一个大毡房的整体曲面。该内容在高中数学第三册(选修Ⅱ,人教版2003年6月)第二章极限的教学中可参考。3.3.2传统建筑美学依据哈萨克牧民现居住毡房,经过测量,它的直径=5m,高度=3.1m,毡房高度与直径比例约为0.62,其比值是510.6182,保留前三位数字的近似值为0.618。此比例被称为黄金分割,这个比值称为黄金分割比(中外比)。因为10.618510.6180.6182,所以黄金分割数是无理数,哈萨克族大毡房构建比例符合黄金分割比,因此看起来显得非常美观庄严。3.4空间中的对称空间轴对称:因为哈萨克族传统建筑的主体形状有圆柱、圆锥、三棱柱、长方体、正方体,所以它们无论属于哪一类建筑都是空间轴对称的。如果将建筑地面投影中心假设为三维空间坐标系oxyz的原点,那么oz轴为空间对称轴。该内容在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人教版2014年6月)第十三章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可参考。
4哈萨克族传统建筑的对称轴截面图
4.1平面上的对称
4.1.1毡房建筑的对称轴截面图和其他平面图从图2可知,哈萨克族大、中、小毡房在三维空间坐标系oxyz中是轴对称房屋。图5(a)是哈萨克族大毡房模型,以oz为对称轴的截面示意图,它的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相等,其中包括两个等面积的矩形、三个曲边梯形、一个等腰梯形、等面积的两个直角梯形和弓形等图形,它说明哈萨克族大毡房是空间轴对称房屋。图5(b)是大毡房两扇木门平面示意图,它也是轴对称。图5(c)为哈萨克族大毡房几何模型对称轴截面(平面)示意图,它包括长方形(矩形)、曲边梯形、等腰梯形、弓形等几何图形。当垂直于对称轴的平面相截毡房模型时,出现无限多个不同圆或相似圆。图5(d)是哈萨克族大毡房的木栅栏,在图中伸展木栅栏的格子(网眼)类似于平面上的菱形或平行四边形。该内容在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人教版2011年6月新疆)目录4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中;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人教版2014年6月)第十三章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都可参考。4.1.2土房建筑的对称轴截面图图4是哈萨克族土房建筑,系轴对称房屋。图6是哈萨克族土房建筑以oz为对称轴截面示意图,其左、右部分相等,说明哈萨克族土房建筑是空间轴对称房屋。图6(a)包括长方形、弓形或半圆形、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图6(b)包括长方形(矩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图6(c)包括长方形、梯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当垂直于对称轴的平面相截该建筑模型时,出现无限多个不同长方形、正方形、圆、半圆、正六边形等平面几何图形。该内容在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2014年6月)目录7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中;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人教版2014年6月)第十三章轴对称的教学中都可参考。4.1.3中心对称哈萨克族传统建筑中的门、窗、地面投影、墙面的平面,当垂直于对称轴的平面相截于该建筑模型时得到的平面图都是中心对称图。该内容在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2014年6月)第二十三章,23.2中心对称的教学中可参考。
4.2几何变换
平面图形的构造方式也有初等几何的相似变换。初等几何的全等变换,包括轴反射变换、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平移变换又有共点平移、共线平移、等距离平移。图5(a)和图6(a)~(c)中的几何图形的构成方式是初等几何全等变换中的轴反射变换。图5(b)中的几何图形的构成方式是初等几何变换中的平移变换;而图5(d)是大毡房木栅栏示意图,它是由菱形共点平移或共线平移或等距离平移等变换得到的。其他木房和土房传统建筑对称轴截面图的构成方式是类似的,在这些平面图形中,图形的轴反射、旋转、平移等变换构成了哈萨克族传统建筑形状的整体美与对称美。
1.1现代服装的定义对于现代服装而说,服装是把人体作为主体,运用面料或非常规面料塑造一种可视的立体形。在更大程度上,它体现了设计者的创意思维和审美情趣。服装设计是一种不断创造的过程,这种创造与物理规律和心理知觉都是密切相连的,是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产物。
1.2立体造型的概念服装立体造型是服装设计师表达设计创意,获取最佳板型的重要手段。立体裁剪的技术手段能够不断激发并完善服装款式的构思和造型设计来实现立体造型,它能将裁剪技法与立体造型、设计美感融为一体,把设计的内涵融入到技法中,掌握了一定的技法后又会在造型中寻求创意,所以立体造型的艺术表现形式既需要严谨的技术,又要在表现过程中融入新意,更像是雕塑家在雕琢自己的作品。
1.3现代服装立体造型与哥特式建筑文化风格的融合(1)哥特式建筑的艺术表现手法为现代立体裁剪理论提供新鲜内涵。哥特式建筑对空间感觉的理解与表达,对线和面的把握与组合都导向了现代服装设计在三维的条件下进行立体造型。受哥特式建筑的影响,服装开始注重空间感和立体感,服装的合体感得到进一步增强,立体化的裁剪手段开始出现,使服装从过去的二维空间构成明显的向三维空间转变。(2)建筑与服装在审美功能上趋于统一。建筑与服装都是通过线条、色彩、空间、形状的不断变化来创造美感,激发联想,带来美的感受。两者在设计过程中,人的审美需求和艺术美的原则都成为首要考虑的范畴,具有立体感的服装与建筑一样,会带来视觉的享受,更具有吸引力。(3)建筑与服装引起共同的情感反应。设计服装如同去包装一座建筑物,要全面考虑穿衣者的体型、比例及线条等各方面。好的服装,搭配得体,讲究风度,内外统一。好的建筑,讲究天人合一,美得实在大气。
2哥特式建筑文化风格对现代服装立体造型的影响
哥特建筑的立体感和垂直上升感及其艺术表现手法,为服装设计的创作带来灵感,服装开始注重空间感和立体感,出现了立体裁剪,服装也由原来的二维空间转为三维空间。总的来说,哥特建筑风格对现代服装的立体造型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2.1廓型廓型线使服装作为直观形象,直接呈现在人们视野里,设计中设计师为了达到其基本设计意图,对肩、腰、臀以及下摆进行设计,最终达到设计师的基本设计意图。廓型的不断演变也是针对以上几个部位进行强调和修饰,形成各种不同的外形轮廓,并成为时装流行最鲜明的特点之一。(1)服装的款式简洁,通过点线面组合产生立体感。哥特大教堂中的科隆大教堂建筑特点给设计师以创作灵感,在服装的造型结构上也得以体现。科隆大教堂高耸和哥特式服装借鉴了哥特式建筑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加强空间感和立体感的同时,十分强调整体的修长效果。(2)以曲线塑造造型的服装中出现新奇的外观。现代服装设计中以哥特时期的服装为原型,夸张的领部和袖部设计,宽肩而收腰的设计,上宽下窄的搭配,增加了视觉效果,加强了美感的体现,男女服饰的整体轮廓,以及鞋子的造型,帽子的款式,都以锐角三角形的状态来呈现。
2.2材质材质的新颖多样化。现代服装受到哥特建筑的影响,更加注重装饰效果。款式新颖的面料的广泛运用,蕾丝与面料的结合,镂空的效果愈为明显,织绣图腾或花草图案在面料上直接展现的服装低调却不失华丽,讲究细腻和考究感,不显张扬却也不失内容。蕾丝、鱼网、pu皮、漆皮、软羊皮、雪纺、绸缎、羽毛、有弹力的棉、麻是哥特服装的多用面料。金属或银制的搭扣、铁链、拉链、铆钉、珍珠、钻饰等这些辅料也在现代服装的细节设计上占了一席之地。
2.3色彩黑色是哥特风格的主导颜色,它给人带来神秘、性感和高贵的感觉,大红、暗红,其次,深紫色或茄色、墨绿、湖蓝以及灰色,与黑色的搭配使用,也会带来相同之感。彩色玻璃在哥特建筑中的广泛运用,产生奇幻的效果,促使人们对服装中的色彩进行大胆的创新,将对比色或不对称的图案运用到衣身、裤子、袖子和帽子上,把两块或多块不同颜色的布拼制在一起,带来更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同时也产生了立体、醒目的感觉。
2.4三维化的服装造型—立体裁剪的出现受哥特建筑的影响,服装开始注重空间感和立体感,服装的合体意识得到发展和强调,出现了立体化的裁剪手段,使服装从过去的二维空间构成明显的向三维空间转变。定制服装更加合乎人体的体型这一要求,使得以实际人体为基础进行立体裁剪成为一种必然性,立体裁剪更是在当今的高级时装制作上占有主导地位。
2.5省道的运用哥特时期的收腰适体意识不断增强,并不断进行完善,受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影响,服装在裁剪方法上发生了质的改变,传统的东方裁剪是前后两片叠加的状态,过去的裁剪属于东方出现了“省”(英文称“达次”)。服装由原来平面的前后两片叠合的二维空间构成方法上彻底脱离出来,由平面性的单纯结构转变成追求三维空间的立体结构,确立了近代三维空间构成的窄衣基型。省道的出现,更是体现了人体之美。
2.6细节与整体的协调细节与整体的协调是哥特风格十分注重的内容,哥特式服装常常为了更体现哥特味道,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下足了功夫。(1)镂空。蕾丝与面料的叠加会产生很好的镂空效果,从黑色花纹网中透出的红或紫色,在视觉上带来更为神秘或性感的感受,苍白的肌肤在镂空的服装下隐隐约约的透出,构成了哥特风格的特点之一。(2)暗花纹。面料上的暗花主要是直接织或绣在面料上,主要是由图腾,圆线条和花草图案构成,印花图案并不常见。暗花纹面料低调而又不失华丽,体现了哥特族人的心思细腻与高超的技艺。现代服装中的暗花纹更使衣物显得更加高档。(3)褶皱。褶皱的不断堆积,产生了层层叠叠的感觉,这种感觉为哥特装增添了一丝奢华,领口的大荷叶边、袖口的宽松,裙摆的外扩都感受到了一丝十八世纪没落贵族华丽的颓废。与褶皱相反,哥特简约风格派,运用解构和斜裁的手法,不但可以拉伸修长身型,使身材变得像魔鬼一般,也没有减少沉静和稳重的感觉,与哥特族的内心世界达成了一致。
3对于未来时装立体造型设计对新哥特风格的运用的思考
现代服装在多样化的道路上不断发展,复古潮流也是愈演愈烈,设计师开始不断倾向于哥特风格的演绎,在现代时装舞台,哥特风格更是大放异彩。每一年的时装舞台总会一部分保留给经典装扮,此时的哥特式自然已不是单纯延续传统的风格特点,而是不断的改变和进步。通过充满着创新意识和美学意识的设计师的改良和再创作,宗教含义的本义和怪诞形式都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加之哥特式风格与目前正当流行的服装风格的巧妙结合,或哥特式元素与现代元素的结合,自然引发出了具有时代特色又具有哥特风格的全新面貌。
3.1设计师在人体上自由运用立体空间来表现艺术美纽约设计师瑞克•欧文斯(RickOwens)被称为“歌德式极简主义”,设计出神圣女祭师服。哥特风格的建筑线条感在他的作品中得以展现,运用解构和斜裁的手法,将人体的整个身形拉得更加纤长那些紧裹身躯的长裙,给人极具雕塑感的,褶皱造成的流畅线条,还有悬垂感面料的选择都让你看到了哥特的气势和美感,巧妙在视觉上拉长你的下肢比例。
3.2服装款式结构的沿用哥特建筑风格的服装常常是不对称的,制作上表现为廓形简单,风格明显的礼服设计中。阿玛尼的服装结构简洁,强调总体线条的优美,如比萨斜塔一般;设计师同名品牌瑞克•欧文斯(RickOwens)的极简哥特风格,他设计的服装深受哥特式建筑的影响,他主张颜色最少,剪裁夸张的服装设计,他设计的非对称服装能够把情绪化、格调化、褶皱化和解构化结合起来,慵懒的编织及褶边凹凸不平的合身夹克也是他的一大设计特色。
3.3哥特式建筑风格在服装立体造型上的展望苍白的面孔、漆黑的眼妆,黑色高领束身衣形,起着层层叠叠褶皱的裙装,披着宽大的斗篷,戴着繁复的银饰是我们看到的传统意义上的哥特。哥特式风格女装进行一定的改良后,除了黑色这一经典色之外,一些高雅色调开始与黑色搭配使用,暗红、浅灰等等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些更加人性化的高档面料开始替代人造皮革和塑胶,诸如皮草、锦缎等。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贴身设计,剪裁更加精细,线条更具简约之感,女性的魔鬼身材通过立领、窄肩、束身以及窄腿裤等设计来展现,服装配饰的巧妙搭配从细节处体现女性的独特的性感和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