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31 19:29:2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质量培训方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组长:xx
成员:xx、xx
培训人员:各乡镇消防负责人及专职消防力量。
二、培训时间
自*年12月1日起,每期20天,共3期。
三、培训地点
县公安消防大队
四、培训计划
县共四镇八乡,各乡各镇每期安排一名人员参加培训,共12人。
五、培训内容
1.条令条例基础知识和队列训练。
2.燃烧常识和灭火剂、灭火器的使用。
3.着装及空气呼吸器的使用。
4.水带制作、铺设和水枪的射流变换。
5.消防车辆和装备器材的介绍及保养。
6.灭火救援人员班组分工介绍和职责。
7.灭火救援常用的操法介绍。
8.灭火救援时应注意的安全事项。
9.开展经常性的乡镇辖区熟悉和演练工作。
10.公文写作及农村的消防宣传教育。
六、培训要求
1.各乡镇消防负责人为本乡镇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对本乡镇参与培训人员的选拔和管理,参与培训的人员要求政治合格、无违法犯罪行为,身体健康。
2.各乡镇参与培训消防人员须按时到达培训地点进行培训,培训期间无故不得请假,不得做与培训无关的事情。
3.各乡镇参与培训消防人员须携个人战斗服来队,并自带被褥、洗漱用品和防寒衣物.
Abstract: The coal enterprise is a typical worker labor intensity is high, practitioners of high risk, high accident rate of the "three high" industry, production safety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taff's life and property safety, affect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so how to strengthen the safety traini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coal enterprise business activities. Combined with the work practice, focusing on coal mine safety training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 angle, proposes specific measures to improve coal mine safety training quality.
Key words: coal mine safety training quality; teaching methods;
中图分类号:F416.1
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就是生产力,安全就是效益。 安全是人类生存、生产、生活和发展过程中永恒的主题。煤矿作为高危行业之一,煤矿的安全生产离不安全管理,安全管理的基础在于安全教育和培训,安全教育培训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走向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减少事故发生、降低人员伤亡的必要条件。通过安全教育培训,使直接操作者掌握安全生产基本知识,提高井下操作技能,增强矿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对事故防灾避灾的能力,重要的是使矿工清楚按章作业,严格执行煤矿“三大规程”、杜绝“三违”现象,在作业过程中认识危险因素和把握安全事故发生的规律、积极正确地运用科技知识加以防范和治理,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最终保证了煤矿的安全生产。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安全培训方式、方法单一,培训手段不够灵活,从而制约了学员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束缚了学员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影响了学员创新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安全培训质量的提高。
一、目前煤矿企业安全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1员工对安全培训的认识普遍不够,把安全培训当成一项任务,不愿意主动参加安全培训,认为安全培训耽误生产时间,从内心比较抵制安全培训工作。
1.2基层单位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区队管理人员对安全培训工作不够积极主动,普遍存在“生产第一”的观点,甚至部分管理人员为完成工作任务替员工请假不参加培训,没有认识到安全培训对生产的重要意义。
1.3培训课程针对性差。目前,煤矿企业安全培训内容普遍缺乏针对性, 教师只注重理论教学不注意联系各煤矿实际工作,导致课程设置层次性不强,缺少可操作性,由于对参加培训的人都采用同一教学模式,造成学无所用,不但浪费了大量教学资源,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1.4培训机构重培训任务不重培训结果。目前在大多煤矿企业内部只注重完成培训任务,应付上级检查,而不注重培训的实际效果,只注重完成培训任务,不注重日常的监督管理,缺乏培训转化氛围。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培训质量
煤矿企业安全培训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极大制约了安全培训质量的进一步提高,降低了培训效率,给煤矿的正常发展带来了一定隐患。所以在安全培训工作中,必须针对煤矿企业员工不同层次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教育和培训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培训质量,为煤矿安全发展提供人才保障。2.1转变观念,结合学员需求开展培训教学。在传统安全培训教学中,多由教师根据各种安全培训教材内容安排教学进度。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向员工传授新理念、新方法,并在宏观上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则,但是对工作细节的把握中缺乏针对性,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比较差。要想适应煤矿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培训管理人员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走出课堂,深入到广大员工中,了解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员工的实际工作需求,并结合矿井工作实际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使培训更有计划性和针对性。
2.2推广案例教学,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案例分析教学法是针对所讲内容,找出与其内容相关的事故,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发生后如何处理以及如何防范等,对学员进行针对性强的安全知识培训。使学员认识更深,理解更透。
案例分析法既可以消除员工对学习安全知识理论的畏难情绪,又可以尽快使其从单纯工作角色进入学习型角色,把已有的对煤矿安全知识模糊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提高学员安全生产的自觉性。案例分析内容不单单是安全方面的,只要能够使人受到启发,通过案例进一步深刻掌握所学的安全理论知识,使理论浅显易懂,能引用到实际安全管理和操作中的,在培训中都可以采用。
此外,员工身边的典型案例由于针对性强,与员工的实际工作结合紧密,更有助于增强员工记忆,能够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因此,培训机构和培训负责人员应广泛搜集行业内典型的案例,融合于教学内容中,让员工通过案例讨论,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掌握对工作过程、环节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式。
2.3开展互动教学,努力营造参与氛围。煤矿企业传统的授课模式比较偏重于教师讲授、员工听课,听讲的效果不能及时反馈。对员工的培训,教师应注意授课形式,开展互动式教学,让受训员工参与到话题讨论中来,结合工作实际讲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畅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同大家一起探讨,与工友分享收获,听取别人的经验和体会,互相启发,互相学习。整个环境十分宽松,学员可以坦诚地将难于解决的问题讲出与学友们交流,在研讨中思想撞击、见仁见智、各有启迪。使学员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东西,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从而形成新颖、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这样一来,师生之间的交流加强了,距离变近了,有助于真正建立起尊师爱生的良好关系。同时也有助于避免学员在求学过程中出现厌学情绪,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充分体现安全培训“以人为本,创新培训”的新理念。
2.4采用多媒体教学,扩大信息量。多媒体教学利用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一体化界面加大了对参训员工的感官刺激,使得教学变得形象化、立体化和生动化,从而提高了员工的学习兴趣,这是在同样的课时内传统教学方式所做不到的。
(二)缺乏培训信息的沟通渠道。通常来说,对学员进行培训都侧重于培训的前期,在做好培训准备后,没有对实施阶段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沟通,这就使电力培训的教学质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培训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监督工作,并及时了解学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掌握学习进展。如果在培训过程中,没有对培训进行监督和信息的反馈,只是通过简单的培训考试来测验,这样就会使学员处于被动状态,不能积极地参与到培训教学当中。这种缺乏沟通的培训教学会使学员之间产生差异,使部分学员在学习中得不到收获。
二、电力培训质量控制的主要控制点
对电力培训教学进行质量控制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在培训教学中,必须做好培训前、培训中和培训后的质量控制,并对培训需求、培训活动实施和培训成果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做好质量控制工作。在进行电力培训过程中,只有抓好以下几个控制点,才能保证电力培训教学的整体质量。
(一)培训需求分析。做好电力培训教学质量的控制,首先要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通过多方面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培训对象已经具备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与工作中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差距,这样才能开展培训教学活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需要了解培训组织的培训需求。一般企业的岗位都要求员工具备相应的能力,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时,应该对培训成员的岗位能力要求有所了解;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能力水平的调查和分析;对培训成员自身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与岗位所要求的能力之间的差距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和研究总结出可以缩小差距的部分,并根据这一部分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了解培训需求是进行培训教学的基础环节,只有了解好培训需求,并根据培训需求来进行培训教学,这样才能使教学工作的质量得到提高。通过对培训需求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培训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来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电力培训教学,提高培训质量。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时,要对培训的目的、内容、分析方法和分析模式进行科学的选择。
(二)制定可行的培训方案。在制定培训方案的过程中,应该对培训计划、培训方案和培训大纲三方面进行协调和处理。在制定培训方案时,要加入一些有效的培训方法,这些方法要结合培训活动和培训对象的职业进行设计。培训方案的内容要包括目标、指导思想、培训讲师、培训学员、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授课地点、教材、培训要求和考核制度等,只有制定完整可行的培训方案才能使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三)任用优秀的培训讲师。电力培训教学主要是由培训讲师来完成的,要想从根本上控制电力培训教学的质量,就要聘用优秀的培训讲师进行教学。培训讲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在培训过程中,将理论内容和具体的实践经验结合在一起。讲师在熟悉电力教材的基础上,要对电力方面的实际工作有所了解,能够运用教材的知识进行创造性讲解,将教材中不适合现在和今后发展的内容删除,留下具有教育意义的关键性理论。在一定的培训时间内,讲师需要将大量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培训对象,这就需要培训讲师具备较高的水平,很好的驾驭理论知识,使培训内容得到升华。在目前的许多培训公司中,缺乏具备专业技能或经验的培训讲师,而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具体的实践内容相结合的高级讲师更为缺乏。某些企业的管理人员虽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较少,不能灵活的运用培训技巧来进行培训教学,这就使培训教学工作无法开展。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培训讲师的培养就成为教学质量控制的关键工作。
(四)确保质量评估的有效性。在分析好培训需求,制定可行的培训计划,任用优秀的培训讲师进行课程教授之后,需要进行培训评估,这样才能确保电力培训教学的质量。进行培训评估是为了确定电力培训教学的效果,进行培训评估能够为今后的培训工作提供借鉴和依据,并根据培训评估的结果将不适合培训教学的培训方案加以完善,优化电力培训教学,使培训的质量提高。
三、建立电力培训质量控制机制
我国临床试验机构在人员培训、标准操作规程建立、质量控制等方面工作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研究者对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的理解、对临床试验方案的执行以及受试者对临床试验过程的知情等环节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对我国临床试验中科室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做一概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临床试验;医院管理;全面质量管理
药物临床试验是指任何在人体(患者或健康志愿者)进行的药物的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发现试验药物的临床、药理和/或其他药效学方面的作用、不良反应和/或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目的是确定试验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在临床试验中,临床科室工作质量与试验结果密切相关,临床科室质量较差会影响试验结果或造成试验偏移。因此,探寻临床科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可以帮助临床试验工作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一、临床试验科室工作质量的提升仍有较大的空间
1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的培训和理解间存在偏差临床试验是否能够较高质量地完成,临床机构的参与者对GCP准确全面的理解是非常关键的因素。目前,临床试验机构均会对临床试验参与者进行GCP培训,以增强研究者的GCP意识;各临床试验科室针对自身情况及专业特色,也拟定了相对丰富的标准操作规程(SOP),从机构接受认证和检查的角度,培训工作普遍“达标”。但是,相对于满足“认证和检查”的培训与适应临床试验要求而言,后者是培训的真正目的,把GCP的内在要求运用到具体的临床试验的每一个环节,并形成较系统和规范的临床试验操作体系才是重中之重。唯有此,方可确保临床试验数据的真实可靠,培训的功能才真正归位。
2临床试验方案的了解和执行间存在偏差药物临床试验方案是药物临床试验的重要文件,蕴含了申办者对此前研究结果的认识和评估,以及对产品未来研究方向及上市要素的全面设计,是临床试验操作过程中的原则与指南。试验过程中的一切操作均应依照方案,它既是研究者开展临床研究的唯一依据,也是监查员对试验数据及质量进行核查的唯一依据。目前,临床试验科室在临床试验开展前,均会对研究者进行临床试验方案的培训,凭借医生良好的医学背景,可以较好地了解试验方案的流程、目的及关键点,这是临床试验得以进行的重要基础。但在项目实施中,研究者的执行与其最初了解的方案产生偏差的现象不属罕见,或是源于对方案理解的不准确,或是因为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其他影响因素而擅自作出了调整。比如,临床试验方案规定入选标准白细胞计数不得小于3.5×109•L-1,但遇到白细胞计数为3.4×109•L-1的患者时,有些研究者认为差异不大,没有临床意义,这些受试者常被入选,结果造成方案偏离[2]。
3受试者知情同意书的签署与知晓间存在偏差知情同意书是每位受试者表示自愿参加某一试验的文件证明[1]。GCP明确规定,在药物临床试验的过程中,必须对受试者的个人权益给予充分的保障,并确保试验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受试者的权益、安全和健康必须高于对科学和社会利益的考虑[3]。目前,知情同意书签署层面的工作已普遍较好,但试验开展后,仍可能由于不同原因导致试验进展受阻。受试者的依从性与很多因素有关,如试验药物的种类、疗效、疗程、不良反应,以及受试者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及受试者对研究者的信任程度等[4],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很多受试者虽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却并没有清楚的了解临床试验的整个过程,对于药物的背景、试验性质、试验目的、可能的受益及风险认识处于模糊状态。无论从临床试验效率还是受试者保护的角度,“签署”与“知晓”之间的差距都应予以重视和纠正。
4健全的药物管理SOP与严格遵从间存在偏差为了管理临床用药及临床试验用药,临床科室按照GCP的要求制定了药品管理的SOP,分别对不同性质、不同储存条件的药物的管理进行了规定和说明。在药物的保存方面,医院的硬件达标,药品管理SOP已相对健全;临床试验机构的药物管理员也进行了专门的培训和考核。但稽查工作中,仍能发现一些药物管理的问题,如温度记录并非每日记录、配药记录表非配药人员登记、药物滴注时间超出方案规定范围等,健全的SOP在执行层面屡屡面临挑战,这些执行上的差距对获得真实可靠的临床试验数据构成威胁,也是背离GCP精神的。
二、临床试验科室工作质量进一步提升的着力点
1GCP培训从关注“达标”要求上升为重视理解首先,应使研究者从思想上认识到临床试验是药物能否成为新药上市的关键,并不是等同于一般药品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的观察。第二,应充分意识到临床试验对于提升科研及医疗水平、促进合理用药等具有重要意义,必须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试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真正做到为药物上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把好关。第三,建议将临床试验质量、数量与临床医生的业绩考核相关联,对在试验过程中遵守或违背GCP的情况,考核指标中应予以较高的权重。最后,在必不可少的GCP培训中,既要重视GCP的基础理论学习,又应注重GCP实施操作过程的专业技术培训,并采用考试考核的方式检查培训效果,以此巩固提高医护人员对于GCP的理解力。对于多中心研究,不同中心的研究者在试验过程中也会产生差异。造成差异的因素较多,如:研究者从事临床试验的经验,医院举办的GCP培训次数及质量,研究者自身的GCP意识以及医院的基础设施等。所以,临床试验方案定稿之前应经过各中心主要研究者的仔细讨论,尽可能考虑到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使之符合法律法规,也使得方案实施起来更加贴近临床,从而增强研究者对于方案的理解。临床试验机构还应定期整理各科室临床试验方案偏离及违背率,如有方案违背情况发生,应立即再次对其进行方案的培训并考核。同时,临床试验机构资质复核时,可将方案偏离及违背率作为复核的一项指标,如某科室的方案违背率达到一定数值,应当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违背率较低或无方案违背,可相应地减少该科室资质复核流程及环节。
2知情同意以受试者充分了解试验过程为目的知情同意书是保障受试者权益的方式之一。知情的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是很有挑战的一项工作。临床试验的知情同意与手术知情同意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前者更要求受试者了解研究的性质、周期、不利性和目的,也要求研究者应尽量耐心地使用通俗易懂、受试者能理解的文字来详尽讲述研究的内容、受试者的可能风险及获益、受试者受到损害时的补偿等,要完全站在受试者的角度进行考虑、分析,突出关键点,避免含糊其辞、避重就轻,更不能有任何隐瞒或诱导。知情过程的培训及演练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以此来加强研究者的沟通能力。如能制定和记录知情同意书的签署过程,对于完全知情也是有助的。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可利用网络手段建立伦理委员会、受试者和研究者的三方互动平台[5],通过交流加深受试者对研究的理解,让受试者了解更多的信息,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决定是否继续参加研究,确保受试者完全了解临床试验的全过程,从而达到完全知情。
3落实试验药品管理的SOP,探索建立临床试验中心药房在健全药品管理SOP的基础上,应将工作重点放在执行和监督方面。由专人按照药品管理的SOP对各科室药品管理情况进行定期核查,详细检查各项记录,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另外,对于多专业多项目中心,可考虑增设临床试验中心药房,严格贯彻执行GCP,将全院临床试验药物由专人统一管理。第一,可避免各个科室药品分开存放、管理不规范的情况发生。第二,能够降低由于药品管理员身兼多职、精力分散,造成记录遗漏或管理疏忽的状况发生。第三,增设临床试验中心药房同样也是对药品管理的再次质控,如试验过程中可进行药物的二次发放与回收、取药处方的二次核对等,均能够提升药品管理的质量。
4增设临床研究协调员(CRC),提高临床试验质量及进度CRC协助主要研究者和其他研究者,协调与申办者的业务,处理与受试者或其家属间的关系,保证临床试验的伦理性和科学性。CRC的工作,不同于监查或稽查时发现及记录问题,而是预防试验过程中可能的错误发生,对于控制临床试验质量起到更有效的作用[6]。同时,CRC的专业性与经验也是至关重要的,凭借其对于同一类项目及试验流程的了解与把握,能够有效地提高临床试验质量及进度。CRC已逐渐成为临床科研的一部分,CRC的设立,能够保证研究者将主要精力集中于临床医疗,并能提高受试者关于临床试验的依从性,也能确保监查员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CRC提高科室工作质量可通过以下工作来完成。首先,协助研究者进行受试者的筛选,避免研究者由于工作繁忙造成合格患者的遗漏,从而加快入组进度。其次,CRC可完成相关临床试验资料的填写,减少研究者的工作量,使得研究者可以将更多精力用于医学判断及临床治疗中,关注提高临床试验质量。最后,CRC的工作可贯穿于临床试验中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对于在异地的研究中心,CRC的履职还可以直接或间接的降低临床试验的成本。
三、小结
我国临床试验科室工作在现有基础上,只有更加充分理解和掌握GCP,更加有效地执行临床方案,更好地保证受试者知情,并建立完善的临床试验质量保证体系,才能提高整体的临床试验水平,促进我国临床试验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EB/OL].(2003-08-06)[2014-12-02].
[2]李海燕,吉萍.《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在临床研究中的价值及我国研究者的依从情况[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2(6):637-640.
[3]杜彦萍,杨忠奇,汪朝晖.对药物临床试验知情同意的解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7):623-624.
[4]卢根娣,张鹭鹭.药物临床试验中受试者的依从性管理[J].医院管理杂志,2008,15(3):293-295.
2观察指标
2.1工作质量的观察指标
根据医院的考核标准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应的考核评分[4],主要考核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病房消毒隔离工作的质量、护理文件的书写质量、急救护理工作的质量、护理管理工作的质量。上述每项考核内容的评分为25分,总分为100分。
2.2工作满意度的观察指标
以问卷的形式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调查(该问卷共10题,每题10分,满分为100),若护理人员的得分>80分可判定其护理工作令人满意,若其得分为50~80分可判定其护理工作比较令人满意,若其得分<50分可判定其护理工作不令人满意。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与对照组护士相比,观察组护士的工作质量及工作的满意度较高,心理状态较优,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树立多层次、细分化、精细化、高品质的设计理念,设计出以技术为基础、市场为主线的作品,严把设计质量关,应抓好以下3个节点的管控:设计岗位细则的制定、设计方案综合评审制度、设计各专业汇签制度。
关键词:
优质的方案;精细建筑设计;严格的环节控制
一、引言
城市建筑是既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实用性又具有艺术性的存在,还是建筑设计创作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结果。优秀的建筑作品是在设计过程中不断优化的结果,因此,建筑设计的优化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二、岗位细则的制定———确保建筑设计质量
质量控制保证体系的关键是要建立项目经理负责制的组织架构(见图1)。设计项目不是单一的活动,而是各专业的有机结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设计成果。健全项目经理负责制,由总经理监督,设计小组由建筑、结构、水、暖、电各专业相关人员组成,按岗位细则的要求各负其责。先设计合理的方案,由技术质量部审核,各专业之间汇签,内审自检,最后完成施工图的设计。设计现场服务也是设计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有利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建筑设计要注重细节,做到设计方案合理,设计中控制时间有措施,设计后总结经验及不足有效果。
三、方案设计综合评审制度———质量控制措施
方案设计综合评审制度,不仅是为了设计的产品达标,满足国家制定的设计规范要求,还为了提高设计标准,优化设计。在设计方案综合评审运行的前后,从计划到分工,从人员到产品,从部分到整体等,都是为了筛选出最优的方案,设计出最佳产品。
1.组织方案评审应该在方案申报之前进行,尤其是相对复杂的项目,一旦方案获得规划部门批准,不排除有些细节设计可能会对其他专业造成影响的可能,因此组织设计方案评审工作的时间尤为重要。
2.方案批复后开始施工图绘制阶段,这时候各个专业要求相对比较深入,需要各专业紧密配合。但是有些项目组织方案评审会的时间比较滞后,之前方案没有定稿,即使组织了方案评审会,等到实施时又会有比较大的改动。可一旦方案定稿,施工图设计已经进行了大半甚至接近尾声,如果有问题改动起来难度会很大,对于设计师来说会延长设计周期,降低工作效率,也许还会牵扯到其他专业,因此,合理组织方案评审工作显得更加重要。
四、施工图设计阶段严格控制各岗位细则的贯彻与执行
1.做好设计岗位细则宣贯工作。岗位细则的培训是完成好施工图设计的重要环节,设计师只有真正了解和掌握岗位细则的核心内容才能胜任设计工作,在设计工作中减少差错,把一项工程设计做得既符合各项国家规范又满足建设单位的要求。
2.抓好落实,使培训常态化、制度化。岗位细则培训能否真正落实到设计工作上才是关键,切忌组织设计岗位细则培训后就不闻不问了,要定期对员工进行考核,并结合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检验,使岗位细则培训方式常态化、制度化,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3.要确定建筑设计的关键点,方案图—施工图—预算,这是建筑设计项目的关键点。
4.设计项目的质量控制统筹安排。设计方案确定后,建筑专业、结构专业、水、暖、电等各专业要结合设计项目互相沟通设计图和资料,不同专业的交叉运行必须要进行周密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使各个专业及专业内部密切联系,避免错漏碰缺,最大限度地缩短设计周期,切实可行地提高工作效率。
5.进行优化设计分析,要达到精品化、集成化、信息化。对于设计项目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专业要共同切磋,及时、有效地解决。
6.制定质量控制的最佳目标,提出明确的要求,尽量把一些定性的要求转换成定量的标准,以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7.建筑设计不仅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硬件需求,还是赋予建筑精神文化内涵的过程。而在建筑设计方案实施中进行质量控制管理,优化选取方案,能够对建筑成本的控制发挥重要的作用。8.建筑设计的质量控制管理,首先是优化建筑设计质量,其次才是管理。而建筑设计质量优化关键在于建筑设计思想目标的确立,是建筑设计思想的优化。
五、建筑设计运行系统与过程的质量控制
1.建筑设计过程质量控制。以笔者参与设计的某医院为例,某综合医院总建筑面积2.66万平方米,地上九层,地下一层为设备用房及汽车库。地上一、二层作为医技用房,诊疗室、化验室、照相室、控制室、验血等;三层~七层为病房区、重症监护区等,八层~九层为手术区。设计按功能分区,科室设置外窗自然通风等。医院设计质量控制需要统筹安排,既要满足合理的使用功能以及人们对医疗服务水平提升的要求,又要结合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设计师既要考虑病人生理、心理康复的需求,对门诊、病房、医技楼以及供应科室的设计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研究各种可能性,又要兼顾医疗环境的全方位设计和个性化设计,最终建成节能环保、绿色智能化医院。
2.建筑设计运行系统各个部分运行一体化,控制全过程质量标准。选取确定建筑设计方案,建筑、结构、水、暖、电各个专业都要进行优化、细化、量化。要确定系统部分的控制点,各专业设计人员要对本专业精细化管理,专业之间相互协调,避免出现差错,最大限度地缩短设计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大厅共享空间、结构承载力的计算,空调系统、热水系统的运行、配电的方式等,不仅要满足国家、地方相关规范的要求,还要有创新意识以优化设计。
3.设计严格、有序的现场服务程序和对现场反馈意见的及时处理是严控设计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六、结论
建筑设计的质量控制管理,实质是部分优化与整体优化的结合,是动态管理,不断冲向新的更高的目标,从而调动每一个设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开拓创新。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地提高与完善,对设计中常见问题认真分析总结,及时解决,严格技术要求,加强过程控制,树立现场服务意识,精细营造严控建筑设计质量关。优化设计质量管理就意味着在过程中学习、在探索中发现,最终是要有所创新,有所创造,有所成效。
随着教育体制和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培训中心步入了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培训中心要想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就必须找准自己在电力公司、市场经济竞争中立足、生存乃至壮大的定位。要面向企业,面向社会,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资源潜力,开拓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通过提高培训质量和扩展自身功能来增强教育培训中心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服务效益,使教育培训中心步人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因此,如何提高培训质量是教育培训中心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一、影响电力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培训需求分析不全面
培训没有建立在科学的需求分析上,主要表现在:一是培训组织需求,即培训单位组织目标需求分析、组织资源需求分析、组织物质与环境分析、工作岗位分析(包括一般工作岗位分析和特殊工作岗位分析)等;二是培训学员需求,通过分析个体现有状况与应有状况之间的差距来确定谁接受培训以及培训的内容;三是培训目标确定,即明确学员应该学习什么,达到怎样的熟练程度;四是教学设计分析,应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培训教学中的问题与需求,确定目标,明确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步骤,选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然后分析、评价其结果,以使培训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但是,常常是因培训需求分析不准确、不全面,缺乏科学、细致的分析,使得培训工作缺乏针对性,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培训方法选择不适当
培训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训方法的选择。培训的方法有很多种,不同的培训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其自身也各有优劣。要选择到合适有效的培训方法,需要考虑到培训的目的、培训的内容、培训对象的自身特点及企业具备的培训资源等因素。一是培训方法和技术落后。大多运用传统的模式授课,“培训师讲,学员听”,从而产生枯燥、效果不好的弊病,使学员失去对培训的兴趣。二是许多培训师根本没有分清培训与教育的界限,在培训时往往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培训双方的交流与沟通,忽视了学员的学习取向是要学习和掌握急需的技术知识和职业技能,忽视了培训的关键在于改变学员的技能水平,从而导致培训质量存在问题。
(三)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培训内容是否具有针对性,一是组织需要,即培训内容是否与企业战略、业务或变革等相适应;二是学员需要,培训内容能否满足岗位工作的需要、学员所不具有的、能帮助学员解决工作问题等。目前,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主要表为:一是培训师往往把培训的重点放在宏观的理论上,甚至有的培训师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压缩饼干”的方式传授给参训学员,其内容偏重理论性、系统性、基础性,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忽视经验学习和实践学习。二是培训内容陈旧,注重过去,忽视现在和将来。三是培训内容随意性大,其内容“虚”、“空”,脱离生产实际,严重影响了学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培训的效果。
(四)培训信息沟通渠道不畅
许多企业重视培训的前期准备、策划和选择过程,而当进入实施阶段时,却忽视了对培训的监督和沟通。培训实施过程需要必要的监督,以便实时掌控学员的学习信息,同时可以使培训活动在不断的反馈过程中得以改善。而实际情况是培训一旦开始就很少有人过问,直到结束时才进行简单的考试。学员通常都是被动的学习,没有主动地参加到培训中去,培训中缺乏沟通。同样的培训课程,有的学员学习效果很好、获益匪浅,而有的学员却收获甚少,就是因为缺少监督和沟通造成的。
二、控制电力培训质量过程的四个环节
培训质量控制是一个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培训活动的始终,从培训需求的分析到培训活动的实施、培训效果的评估,其间都有质量的控制问题。要抓好培训的质量控制,以下几个环节尤为重要。
(一)做好培训的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是指通过周密调研,确定培训对象现有的知识、能力与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求的知识、能力之间差距状况的一项活动。培训需求分析有5个步骤:一是明确组织的总体需求;二是明确并分析岗位对人的要求(一个企业应该确定影响产品质量的每项工作需要的那些能力);三是分析现有人员的能力水平;四是明确现有能力和要求能力之间的差距;五是识别差距中可用培训来缩小的那一部分,以确定培训需求细则。培训需求是培训工作的起点,是培训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环。培训质量控制的第一步就是要诊断并发现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培训需求分析要明确目的意义、内容确定、分析模式选择、分析方法选取等主要环节。
(二)设计可行的培训方案
一是要处理好培训计划、培训方案、培训大纲三者的关系;二是培训过程设计要考虑的一些有效因素,如针对培训对象职业特点的培训活动;三是要注意培训方案内容的完整l生。一般来说一项完整的培训方案应包括如下内容:培训目标及指导思想、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教员、培训形式及方法、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教材、培训要求、考核等。
(三)选聘优秀的培训教师
教师的质量影响着培训的质量。培训的教师不同于一般初、高中和大学的教师,他们除了具有教师应有的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专业所需的知识。所以说,培训部门的教师是“双料”型的,培训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了解生产和实际工作,又要能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尽量把新技术、新经验,新思想及时补充到教材中,并把相对陈旧的内容删去。特别是要在培训时间短、培训内容多时,教师只能把内容“浓缩”成精华传授给学员。目前教培中心管理类、技能类培训教师较少,尤其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好、能为中高层次管理者、中高级技能人员讲课的培训师更少。企业一些管理者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知识,没有培训技巧和培训经验,不能很好地担当兼职培训员的角色。为此,加强培训教师的建设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
(四)实施有效的质量评估
确定了培训要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挑选了优秀的培训教师,并不等于培训质量就有了可靠保证,还有很重要的一环,即培训评估。所谓培训评估就是对培训效果的确定。培训评估的目的在于改进今后的培训工作,并把没有收效的培训方案淘汰掉,为今后改进培训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三、形成电力培训质量控制的有效机制
无论什么培训都包括四个闭合的过程:培训需求分析,培训内容设计、培训教师选聘,培训效果评估。任何一个培训都必须进行质量控制管理,通过过程管理、过程控制,把培训的缺陷消灭在培训结果形成之前。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5.003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5-0008-04
Investigator Compliance Quality Analysis on Clinical Research of TCM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or Chronic Diseases SUN Ai-jun, LU Fang, WENG Wei-liang (Xiyuan Hospital,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ways and means to improve the investigator compliance through th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investigator compliance of TCM clinical research projects of chronic diseases. Methods Totally 28 studies from the project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study 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disease” started in 2010 or 2011 and ended in 2015 were collected. The investigator compliance was analyzed by the evaluation form, which were drafted by quality control core team of TCM projects of chronic diseases, as “research method performance”, “compliance of subjects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integrity, accuracy and normalization of case report form” in final quality evaluation for TCM clinical research on chronic diseases. Results There were 19 excellent studies according to investigator compliance, accounting for 67.9%, including 3 studies with ten score, accounting for 10.7%. There were 8 good studies according to investigator compliance, accounting for 28.6%. There was 1 study up to standard, accounting for 3.6%. 11 studies included unreasonable changes in the record during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12 studies included missing in the filling of research records during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Conclusion In general, 28 studies of TCM linical research projects for chronic diseases show high investigator complianc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mainly found in the integrity and normalization of research records.
Key words: TCM clinical research; chronic diseases; quality control; investigator compliance
研究者依男允潜Vち俅惭芯恐柿康幕础,是临床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可靠性的重要保证[1]。“十二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门设立了中医药行业科“中医防治慢病临床研究”项目[2],针对慢病开展专项防治研究,同时设立横向质控课题(201107006)进行质控,对临床研究的依从性、受试者保护及目标成果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估,以保证本项目所有临床研究的研究质量。兹就“中医防治慢病临床研究”项目研究者依从性进行分析,发现研究者依从性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提高临床研究依从性的途径与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0、2011年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中医防治慢病临床研究”项目中截至2015年底已经结题的28个研究课题,涉及冠心病、中风病、糖尿病、慢性胃炎、慢性胃癌、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炎和慢性肾脏病、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脊柱失稳、多囊卵巢综合征10个慢病病种。
1.2 研究者依从性评估专家组的组成
研究者依从性评估专家组由6名专家组成,其中核心小组4名,包括质控人员、流行病学专家、统计学专家和临床研究者各1名;为体现评估的公平性,增加2名专家,包括课题承担单位上级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1名及其推荐的临床研究方法学专家(如临床流行病学、统计学、循证医学专家)1名。
1.3 数据采集
采用中医慢病临床研究项目质控核心小组自拟《中医慢病临床研究项目研究者依从性评估表》,分别从研究设计方法的执行、按照方案纳入/排除标准入组病例、研究病例记录的完整准确规范性3个指标评估研究者的依从性。
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以听取汇报、与研究者交流沟通、结合现场查看研究资料的形式采集调查数据。研究者依从性评估专家组成员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每个课题抽取一定数量(40或60份)的研究病例,检查每份病历的干预措施记录(如药物的发放/回收记录、受试者日记、针灸或手法的实施记录)、研究病历是否符合研究方案。通过上述检查,专家组成员依据中医慢病临床研究研究者依从性评估指标评分标准对纳入本研究的临床课题进行打分。所有指标的分值最高10分,最低0分,得分越高表示研究者依从性越好。见表1。
1.4 评估方法
统计每位评估专家的评分,并计算平均分。9~10分(包含9、10分)为优秀,7~9分(包含7分)为良好,6~7分(包含6分)为合格,0~6分(包含0分)为较差。
2 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者依从性整体评估
根据研究设计方法的执行、按照方案纳入/排除标准入组、研究病例记录完整准确规范性3项评估得分,计算出研究者依从性平均分,总体调查情况为:得分优秀的研究课题有19个(67.9%),其中得分为10的研究课题有3个(10.7%),得分良好的研究课题8个(28.6%),得分合格的研究课题1个(3.6%)。见图1。
2.2 研究设计方法的执行
评估指标“研究设计方法的执行”,主要反映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是否按照研究方案中规定的方案设计进行研究。如方案设计为随机对照试验或者队列研究,若入组的顺序出现问题,将导致研究结果出现偏倚,影响结论的可靠性。检查结果如下:得分优秀的研究课题24个(85.7%),其中得分为10的研究课题19个(67.9%),得分良好的研究课题3个(10.7%),得分合格的研究课题1个(3.6%)。本研究项目研究设计方法执行方面较好,大多数课题能够按照方案设计进行实施,只有少部分研究者不能严格按照随机方案进行随机,个别方案存在少量病例随机破坏。
2.3 按照方案纳入/排除标准入组病例
评估指标“按照方案纳入/排除标准入组病例”,主要反映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是否按照研究方案纳入或者排除病例。检查结果如下:得分优秀的研究课题22个(78.6%),其中得分为10的研究课题有21个(75.0%),得分良好的研究课题6个(21.4%),得分合格的研究课题0个。大多数研究课题可以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注入组病例,有4个研究课题存在未完全按照纳入标准纳入病例的情况,如自行放宽诊断标准,未做病理及尿检,仅依据病史即诊断。
2.4 研究病例记录完整准确规范性
评估指标“研究病例记录完整准确规范性”,主要反映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是否按照研究方案的规定,完整、准确、范地记录研究病例。检查情况如下:得分优秀的研究课题6个(21.4%),其中得分为10的研究课题3个(10.7%),得分良好的研究课题19个(67.9%),得分合格的研究课题3个(10.7%)。有11个研究课题执行过程中存在研究记录有不合理涂改,12个研究课题在实施过程中研究记录存在漏填的情况。
综上,中医慢病临床研究项目28个研究课题实施过程整体上研究者依从性程度高。28个研究课题中,“研究设计方法执行”指标优秀的研究课题最多;“研究病例记录完整准确规范性”指标优秀的研究课题最少,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研究记录的完整规范性方面,包括研究病例记录不完整和不合理涂改。
3 讨论
慢病一般病程比较长,病情复杂,并发症多,常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进行干预,中医药治疗因不良反应少、疗效稳定、不易复发的优势,使其在慢病预防和治疗领域有着重要地位[3]。“中医防治慢病临床研究”项目对慢病设立专项课题进行研究,本文主要涉及10个慢病病种的课题,课题的研究周期普遍比较长,最长36个月;研究课题皆为多中心研究,由数家临床研究机构同时参与研究,最多由80余家医疗机构组成;样本量大,有的研究需纳入3000余例受试者;干预措施复杂,复杂干预方案占78.6%。由此可见,如何保证各个研究中心研究的一致性,保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科学性,提高临床研究项目研究质量,是本研究项目亟待解决的问题。保障研究者依从性是确保临床试验能够完成的重要环节,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手段。“中医防治慢病临床研究”项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方法提高研究者依从性,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和方法。
3.1 加强研究者的培训
加强研究者的培训是提高研究者依从性的一项重要措施。研究者是临床研究实施的主要参与者,是保证临床研究质量的重要决定因素。临床研究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依赖研究者科研素质的高低及对研究方案的熟悉程度。全新的临床研究方案对大多数研究者来说是全新的,这就需要有一个学习、了解、熟悉和掌握的过程。通过对研究者培训,可以尽可能缩短其过程,以解决研究者的认识方面和实施操作方面的具体问题。
培训的目的首先是解决研究者对临床研究的认识问题,通过对研究方案的学习、参与方案的讨论、方案的修订等,使研究者深入了解自己将参与的临床研究的目的、方案的实施要点和实施原则,如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伦理的原则和受试者保护的原则等。其次,培训是解决研究者实施和操作方面的具体问题,通过对研究方案和实际操作的讨论和学习,如受试者筛选入组的方法、研究记录及病例报告表(CRF)填写、数据管理等,训练研究者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标准操作规程(SOP)。这对于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尤为重要,使研究者能深入、准确理解各项指标的具体内容,正确处置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慢病临床研究项目要求非常重视研究者的培训工作,项目启动后应积极开展相关的工作。2011年11月26-27日,由“中医慢病临床科研体系及其成果转化应用模式研究”项目组牵头,在上海组织了“中医慢病临床科研质量控制与数据管理”培训工作,针对中医慢病行业专项项目承担单位的主要研究者、质量控制人员,就中医慢病临床研究如何实施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进行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整体上提高了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各个课题组主要研究者及质量控制的研究素质,保证了各个课题组课题研究方案有效实施。另外,项目的每一个课题组还针对自身研究方案的特殊性,进行了自身具体研究方案实施过程的培训。通过这种双重培训机制,使研究者的依从性有了极大提高,保证了研究方案的正确实施。
3.2 优化研究设计,提高研究方案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项目研究方案要包括试验背景、理论基础和目的,试验设计、方法和组织,以及统计学考虑、试验执行和完成的条件,并周密考虑该试验的目的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平衡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之间的矛盾,课题设计如过于严格,在实施过程中难度太大,可能难以完成;但如果只考虑可操作性,研究的科学性难以保证。好的研究方案设计应该是能充分利用临床研究承担单位的客观条件,如人员配置、辅助科室(研究药房、实验室及检验科)的硬件条件等,在设计SOP和CRF等文件时要考虑这些现实条件,以达到改善研究者依从性、提高研究质量和效率的目的。此外,研究者往往既要参与临床研究的实施,又要作为临床医生从事医疗工作。临床研究开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研究者工作繁忙,如果方案设计不合理,可能使临床医疗工作与研究任务在时间上发生冲突,使研究者没有足够的时间按照方案要求完成相应工作。因此,在研究方案的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研究者面临的实际问题,确保研究者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
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中医防治慢病临床研究”项目的每一个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都进行了严格的试验设计、多次方案论证优化。也正是针对在临床研究过程中发现的实际问题,通过方案优化提高了中医慢病临床研究的依从性。通过方案优化,有的课题组委托专门科研机构和组织,借用外部资源,短时间内迅速组织起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具有丰富临床研究经验的临床研究队伍,执行临床研究中的某些工作和任务。如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同生育阶段中医防治方案及转化应用研究课题组[4],借鉴国际临床试验质控管理模式,成立了数据安全监查委员会(DSMB),由美国生殖医学学会主席Robert Rebar担任主席。DSMB为独立的第三方,定期召开监察会议,以确保研究数据的完整性,并就项目推进过程中涉及的伦理、安全、进展方面向课题承担单位提供意见,为研究设计、数据质量和结果分析提供建议。广东省中医院慢性肾脏病4期中医治疗方案临床研究课题组委托了专业临床研究公司定期对课题各个分中心进行监查,使研究者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临床研究的实施,大大提高了研究者的依从性和科研效率。
3.3 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体系
研究者依从性的提高,离不开临床研究机构内部和第三方机构监督和管理。中医慢病临床研究工作己成为中医医院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医医院中医慢病临床研究实力的强弱可以直接影响其在医疗市场的竞争力。许多中医医院纷纷提出了“科教兴院”的口号,如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提出了创建研究型中医医院的战略规划,而强大的临床基地和一流的诊疗水平是研究型中医医院的基础[5]。为保证临床研究的质量,提高研究者依从性,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提出了重大临床课题“月月报”制度,将研究记录、研究进展等内容每个月上报科技处。
有的中医医院还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临床研究项目的管理。如河南中t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早期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中医治疗方案与转化应用研究课题组组建了临床研究专职质控人员队伍,成立大项目管理办公室和临床研究质量控制办公室,主要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加强临床研究监管,定期对研究项目进行检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芪参益气滴丸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评价研究及推广应用研究课题组实行监查制度,并分别成立数据质控委员会、临床评价委员会、质量监察委员会等监察委员会,通过现场与远程监查,如电话、微信、电子邮件等,监查分析各协作单位研究资料;另外,临床评价委员会主要负责对不良事件、终点事件进行评估,质量监察委员会主要负责对研究的质量进行监查及反馈,数据质控委员会主要负责研究数据管理。各个监察委员会职能上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临床研究进行监管,可以保证监管的客观性、公正性,对研究者依从性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医慢病临床科研体系及其成果转化应用模式研究”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课题组,成立由中医临床医学、科研方法学、统计学及课题承担单位上级管理部门的科研管理人员的专家组成的联合质控专家组,先后4次分别对慢病项目的启动后、中期、结题全过程进行了稽查,保证了临床研究的质量。
正是采取了上述措施和方法,“中医防治慢病临床研究”项目研究者依从性得到极大提升,保证了整个项目的研究质量。但目前对于此问题的讨论才刚刚开始,研究者依从性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需要进一步深入总结,探索出更多的提高研究者依从性的方法和技巧,进一步提高临床研究的质量,以真正提高我国中医慢病临床研究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孙塑伦,翁维良,杨龙会.中医临床研究实施过程质控与管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58.
[2] 翁维良,易丹辉.中医临床研究质量控制与评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5.
(一)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促进企业经营发展与市场开发的重要动力。其提升过程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支持与推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人员可以发挥两方面作用。一方面,通过有效的培训与开发工作,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整体业务能力与技术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对新入职员工的培训以及人力资源市场的进一步开发,为企业补充高水平的人才。随着企业人才队伍水平的提升,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等各项工作的整体水平都会稳步提升,进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整体竞争力。
(二)促进企业文化发展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精神与正面能量的树立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企业文化建设不仅包括传统的宣传、文化活动,同时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工作也可以很好地促进企业文化发展。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优秀的企业文化,都是企业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而在企业人才开发中,企业文化建设与政工人才将是未来企业人才开发的重要内容。这类人员的加入,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文化底蕴的进一步提升,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些人才的加入也会为企业党建、文化宣传等工作提供支持。
(三)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一个整体化的工作体系,其中资源培训与开发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质量直接决定了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其在管理中主要发挥以下两种作用。(1)提高人才管理队伍水平。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部门队伍的整体水平决定了这项工作能否顺利完成。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队伍需要通过高水平的培训与开发工作,提高自身队伍素质,进而有效的提高企业整体人力资源管理水平。(2)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良好的人才培训与开发工作,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内部人才的整体质量。而人才队伍整体质量的提高,可以为企业人力资源储备、竞争、选拔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培训与开发的整体规划
当前的企业人才培训与开发缺乏整体规划的现象比较严重,造成人才队伍培养缺乏前瞻性的特点。特别是在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人才培养动态滞后现象严重。部分企业在人力志愿培养计划中,往往是根据企业现状进行制定。这种人才培养方式落实在人力资源与开发中就表现为企业人才静态培训与开发,造成企业动态发展中的滞后现象较为严重。如部分企业往往在技术人才培训中,只重视现有产品技术的培训,忽视了处于研究与推进阶段的相关技术,进而影响了企业技术的动态发展,就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未融入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企业长期发展战略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与基础。但是由于部分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中忽视了人才队伍的支持作用,因此未将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工作融入战略体系之中,进而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的作用。
(二)培训中的企业特征针对性有待提高
人力资源培训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教育培训工作,其实践过程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但是目前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中针对性特征依然较差。特别是当前的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过程中,部分企业采用了外聘培训模式。这一模式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也会造成企业针对性较差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部分培训内容不符合企业特征。在外聘培训过程中,教育者大部分培训内容与教材较为单一,且内容为固定模式。这就会造成部分培训教育内容不符合企业自身特征,进而造成培训效果的降低。如在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培训中,国有企业与私营、合资等企业在管理模式中存在一定差??。但是将其它企业的管理教程用于国企管理者教育,往往会因此管理模式差异造成培训效果的下降。(2)技术针对性问题突出。在我国企业生产中大量新技术的应用,技术培训工作在企业培训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位置。但部分企业新技术培训较为重视技术理论与使用方法的培训,缺乏针对企业自身特点(如技术基础、已有设备改造等)开展的专项技术培训研究,进而延长了新技术应有后适应与改造期,影响了新技术作用的发挥。
(三)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支持
作为一项整体性的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对于人才培养与开发起着重要支持作用。但是在部分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支持作用较差,继而影响了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有效进行。(1)没有形成整体化的管理机制。培养与开发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部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中,未将这一工作与其他相关工作进行机密结合,进而影响了人才管理整体质量。如部分企业未将人才培训成绩纳入薪酬奖励评估机制中,引进造成了培训中成绩优秀者难以得到物质与精神奖励,进而影响了员工参与职业培训的热情。(2)管理监督机制有待完善。部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中虽然重视了人才培训与开发内容,但是培训与开发过程中监督机制依然有待完善。如人才开发过程中,人才开发的各项评估、审核等工作是否透明合理,一直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也是我们监督工作重要内容。
(四)培训与开发过程中考核机制有待完善
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目的是为企业提供优秀的职业人才,因此人才的考核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但是,部分企业人才培训与开发过程中的考核机制依然存在一定问题。(1)缺乏发展性考核指标。当前的人力资源考核指标较为注重人才的现有能力,如技术能力、职业证书、基础知识等,忽视了人才发展性的考核指标。特别是对于发展空间较大的青年人才力量,现有的考核机制较为落后。(2)考核指标中的实践性内容依然较少。在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考核中,培训考试成绩、职业水平等理论性内容依然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位置。甚至部分企业依然将学历、学位作为企业招聘的主要指标。而与之相比较,企业业务实际操作能力、技术业务能力等内容实践性指标,在考核机制所占据的比例依然较低,影响了企业人才开发的实践质量。
三、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主要应对措施研究
(一)以企业人力资源战略为基础,建设长效的工作规划
企业长期战略体系中人力资源战略占据着重要位置。因此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长期规划的建设,必须围绕人力资源战略开展。其主要规划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内容。技术性人才规划。作为企业生产与经营的主要支柱,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技术人才培养,是人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中,我们必须已发展性眼光结合新型技术,制定出10年以上的技术人才培训规划。特别是在机电、电子、医药等技术性企业中,我们必须以新技术应用为目标,制定出10-20年技术发展目标的人力资源培养与开发规划,避免企业技术动态化发展有道人力资源制约。市场人才培养规划。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进行人才管理规划。一是专业市场人才培养。针对企业行业市场营销中,专业销售类人才一直是企业培训与开发的重点人才。在企业人才战略中,这类人才培养应重视市场发展特征,如新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开拓;旧市场的整合与二次开发等,都应是未来人力资源培养的重要内容。二是相关市场的人才的培养。除了行业市场人才的培养外,我们还需要在人力资源规划中加强与企业经营相关的其他市场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开发,为企业发展提供整体性支持。如我们在规划中需要重视金融市场人才的开发工作,就可以很好地提高企业融资与投资工作质量,存进企业整体经营的有效发展。
(二)结合市场与企业实际特征,建立特色化培训方案
经营市场与企业特征,是影响人力资源管理中两个重要内容。因此在人力资源培训过程中,结合这两个主要因素的特色化培训方案,将有助于人才管理质量的提升。特色化培训方案需要做好以下两点工作。以企业需求为基础制定培训方案。在培训方案的制定中我们需要确实了解企业对人力资源培训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方案制定工作。如企业未来的发展发展方向需求、技术引进需求、管理与技术人才的需求等,都是制定培训方案的依据。如企业市场开发人才培训中,我们根据下一步市场开发中的人才能力需求,制定出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其培养出人才可以为市场开发提供有效的支持与服务,进而保障新市场开发的顺利完成。与培训单位做好定向培训方案设计研究。在企业外聘培训人员的过程中,企业人力管理部门应先与培训单位做好协调与沟通工作,对培训方案进行了解与分析,对培训方案进行调整,制定出具有企业针对性特点的定向培训方案。这种方案的制定具有两方面作用。一方面提高了培训方案的针对性,提高了企业员工培训质量与效率;另一方面企业对培训方案的调整,培训方案的灵活性有助于培训完成考核、评议等后续工作的开展。
(三)以企业法人为核心,建设整体化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机制
为了确实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我们需要建立起整体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其管理核心应确定为企业法人。在这样的管理体系中,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机制建设应包括以下几点内容。建立整体化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协调机制。传统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往往由人力部门单独完成。但是在整体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企业各部门都可以参与到人力资源管理中,进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整体质量。如技术类人才的开发过程中,技术部门参与到开发计划制定与考核过程中,其开发质量与效率都会有很大的提升。建立全员化的人力资源监督机制。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过程,我们可以利用全员监督模式提高其监督管理质量。如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中,每一名参与培训的工作人员、培训后勤的支持人员等都可以对培训工作提出监督意见,就可以很好地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监督的质量。
(四)结合国际与市场经验,完善企业人力资源考核机制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6-0083-02
1 以技术创新为龙头,进一步提升质量安全管理整合优势
强化质量安全技术管理和技术创新,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质量管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工作的保证与促进作用,并以质量安全技术数据库为平台,进一步理顺业务流程,充分发挥质量安全管理整合优势。
1)加强工艺技术创新:工艺技术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围绕科技进步进行创新。二是围绕实物质量安全进行创新;
2)加强检测技术创新:对工程实体的检测,一方面是判断施工质量是否符合标准规定,另一方面是检验施工过程控制能力;
3)加强技术与质量安全整合创新:质量与安全控制措施改进必须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一是要重点挖掘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方案对工程质量安全的影响,扩大功能,提高工程各项质量与安全指标。二是要高度注重市场动态,重视市场调研与市场需求分析,把握市场需求与机遇。三是要注重人的作用,要为技术、质量安全管理人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发展空间,做好质量安全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整合工作,形成一个良性工作平台;
4)加强对新开项目的质量安全技术的支持、服务、保障工作:坚持对项目无边界服务工作流程,具体指导新开工项目施工质量、安全控制要点、质量控制记录和安全文明施工台帐的建立和制作等工作,协助新开项目建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质量安全责任制及对分包队伍进行质量安全技术培训,切实提高项目的质量安全预警能力;
5)加强安全技术措施方案的管理,确保安全技术措施费投入到位:要求项目深坑基础工程、外脚手架、各种异型架子(挑架、门式架、挂架、吊篮架、整体爬架)、现场临时用电、物料提升机、外用电梯、塔吊防护工程必须编制单项安全防护技术方案;安全技术防护措施方案必须严格履行会审、审批制度,未经审批的安全技术防护措施方案不得实施;安全技术措施费的投入以保证安全技术措施方案的实施为基点,实现安全管理达标。总部组织制订“项目安全技术措施费管理办法”,项目建立“安全技术措施费台帐”,以适应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和现场安全管理的需要;
6)强化质量安全教育培训管理:通过教育培训,改善员工的质量安全意识,提高管理人员的质量安全管理能力和专业技术,提高作业人员质量安全操作技能。
2 深化落实精品工程生产管理理论与三大体系整合工作
公司质量安全管理在不断夯实基础管理工作的同时,也在不断深化和提升体系管理,只有通过体系的有效运行,才能持续稳定地生产大批量的建筑精品工程,树立企业品牌,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不断完善改进“精品工程生产管理理论”
创建“分层控制、分级管理”质量控制模式和以“目标管理、精品策划、过程监控、阶段考核、持续改进”为核心的“精品工程生产管理理论”。科学合理的制定工程各项目标包括质量安全目标后,要围绕工程总体目标对各阶段目标、各分项目标进行细分,制定出量化的、可测量的指标和工程质量安全控制要点,并配备相应的资源。工程策划阶段尤其高度重视质量安全策划工作;过程监控重点针对隐蔽工程,影响观感质量和使用功能的分项工程,特别是在结构、装修和机电工程施工阶段;阶段考核重点突出工程实体质量、质量预控措施的制定、安全专项方案的执行,各项质量安全标准和指标的落实,阶段性成果总结(《问题集》、《规矩集》)和其他有关方面内容。
通过“精品工程生产管理理论”的良性运转,将会使我公司工程实体质量、安全管理、员工质量安全意识和企业质量安全控制的核心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此项工作是我公司质量安全管理的核心。
2)强化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确保实体质量目标、安全目标与创优目标的实现
为推动质量安全管理、提高质量安全意识、确保“精品工程”的实现,我公司在进一步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工作的基础上,加强日常现场检查与结构验收、工程预验、竣工验收、季度考核等监督、检查工作,检查内容包括土建、机电安装施工等各方面的质量安全管理、资料台帐管理等。重点加强对高大架子、特殊架子(挑架、整体爬架、吊蓝、挂架等)、现场临电、大型机械以及特种设备、锅炉压力容器等各项技术指标的鉴定、安全防护与管理、检查验收及资质审查验收等工作,确保公司各项目质量安全管理均保持在受控状态,各项指标均达到计划指标要求。
3)培训引导结合,突出事前预控,重视质量安全成本效益
要全面提高工程质量,树立企业形象。要正确处理好培训教育、工程创优、资金成本与全面提高工程质量的关系,把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提高所承担工程的质量总体水平放在第一位。保持公司整体质量水平的稳定上升,持续为社会塑造精品工程。
加强项目及各子分公司管理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教育,加大质量安全技术培训力度,并以现场蹲点指导、演示幻灯片案例等多种形式向各项目演示质量安全的问题点及控制措施,避免同类问题的重复性发生,将工作重心向“事前预控”方向转移,降低各项成本,改变投入型管理为预防性管理。同时严格杜绝项目为降低成本支出而减少在安全防护用品上的投入,要求项目建立安全技术措施投入台帐。加强对特种作业人员日常培训与证件审核,加强分包单位基层施工管理人员质量安全培训,重点强化对新进场工人的“三级安全教育”工作,确保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
关键词精益质量文化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建设重点和实施路径建议
精益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重要内涵,在当前国家要求大力开展以减少成本、提高效率、增进品质的精益管理理念已达成共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在培育和发展企业精益质量文化是未来长期引导以高速动车组、城轨列车、机车、货车以及新产业等以产品和服务为载体的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等企业核心理念和提升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整体国际品牌,使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走向全球、用户认可、多元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精益质量文化概述
精益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企业领导意志、管理承诺,质量文化、企业文化和精益管理相融合的一种企业文化是以全体员工为主体、以产品和服务为载体,领导推动,制度保障,建立高效的绩效考核和灵活的行为方式的管理理念;是支撑企业以最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价值,以最集约化的管理投入获得最高质量的产品,从而获得用户的认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文化理念。结合质量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精益管理得出的企业质量文化先进理念模型,如下图1。
图1精益质量文化示意图
(一)精益质量文化现状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以推行精益管理为契机,在质量方面提出了“质量精益求精”愿景,紧扣精益管理,引领精益质量文化的建设。提出了“六精”建设目标,部分子企业已完成精益管理全方位建设。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部分企业在精益生产、精益管理的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已完善,且具备充分条件下,将逐步开展精益质量文化全集团建设。
其中“六精”具体包括:
(1)管理成本精:教育使人知,训练使人会,科学教育培训提高管理水平,精确精减管理、管销成本;
(2)用人用料精:合理安排、统筹人员,减少闲散;用料开源节流,减少物料浪费。
(3)工时效能精:做好PDCA循环,而做到工时缩短的条件下,发挥更大效能
(4)技能品质精:精兵路线,亩提升技术力,生产优质、精致产品
(5)数据进度精:数据衔接(交接)目视化,进度预期可控化
(6)服务管理精:微笑服务,严格管制,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二)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精益质量文化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要从对“人性”尊重的角度入手。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基础上。
2.客观性原则。精益质量文化建设的施行和考核标准要有客观性。要有施行的基本要求和贯彻的具体办法,在制订质量文化建设工作施行和评价标准要客观地反映事实,必须具备客观公正。
3.科学性原则。精益质量文化建设要符合整个企业管理工作基本要求,要具有科学性,才能更好的有序开展企业精益质量文化的宣贯。
4.以客户为主原则。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国内客户比较单一。在精益质量文化建设中要增加以客户为主的重要原则。在产品和服务中以客户为主的思维可将客户需求、产品质量、企业生产制造水平以及企业整体的品牌提升一定的高度,对客户要求进行精准分析,得到客户认可,才能从订单、产品制造输出到客户整个链条业务端到端的打通。
5.集团企业全体参与持续改进原则。集团型企业精益质量文化建设中要做到全体参与,共同构建的重要原则。目前国内其他大型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文化,质量文化以及精益管理等建设,在具体建设实施从管理、设计、工艺、生产制造、维保服务等部分环节,要不断优化改进,做到不同的阶段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可持续原则。
二、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关键点
(一)全面推进质量文化建设,夯实基础
本着不断创新管理手段和方法,全面推进精益管理、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夯实企业文化理念建设基础。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以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满意作为目标,健全建立符合战略、高效、持续提升、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是进一步实施开展精益质量文化建设的基础。
(二)坚决实施精益生产,推广精益制造文化
把精益思想和先进的文化理念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合理运用精益6S管理、QC活动和六西格玛工具和方法,结合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特殊性,全面推进准时化生产、精益设备、标准化作业、精细化加工、精益质量、精益现场、精益成本七大体系建设,为全面推广精益质量文化做好准备。
(三)组建精益质量文化推广团队
精益质量文化团队在建设过程中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打造一支高素质精益人才队伍进行指导和推广,使各层级的员工学习并持续改进精益质量文化实施计划及内容,确保精益质量文化的顺利开展。
(四)健全奖惩机制,形成自上而下良性循环
精益质量文化的建设一是充分信任员工,依靠员工,让文化理念得到广大企业员工的认同,充分激发员工锐意进取的精神。要激励导向,奖惩分明,形成自上而下的良性循环,形成一个能够使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精益价值文化观,激励导向正确,考核奖惩公平公正,才可以使精益质量文化理念得以全面贯通。
三、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建议
(一)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基本模型建议
针对以上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原则和关键点,对未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开展精益质量文化建设,提出建设模型建议,具体如下:
图3 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建议模型示意图
目前国内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众多,精益质量文化在进行全面精益管理情况下,从客户到企业员工的精益管理,从生产设备到物料、到工艺方法以及生产加工环境、检查检验数据到交检交验交付过程、以及后期的产品质量维护及产品后期服务等全生命周期的质量过程的精益管理过程都应该纳入到精益质量文化当中,将精益质量文化的理念在企业整个企业文化传达过程中做到标准化,流程化,并不断的持续提升改进,打造出适合本企业的精益质量文化的宣贯和持续改进的文化理念。
(二)精益质量文化实施路径建议
创建良好的精益质量文化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趋势,也是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品质品牌以及满足客户更多需求的重要保证。通过对精益管理、企业质量文化和精益质量文化的初步认识,得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在实现精益质量文化建设中的路径建议如下:
1.优秀精益质量文化方案借鉴。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精益质量文化实施方案,探讨适合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离散性行业的精益质量文化建设方案,取长补短,精益求精的打造可持续性开展的战略方案。
2.形成企业精益质量文化实施方案。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结合产品制造及特殊性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以及企业发展方向,建立健全,完整的企业文化、质量文化以及精益质量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综合型战略实施方案。并在企业内,行业内进行评估,不断优化,改进实施方案以得到最佳战略实施方案。
3.开展核心部门精益质量文化讲座。通过不断评估改进后的精益质量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在企业内核心部门进行宣传讲座,并在宣传讲座过程中收集可优化部分,不断改进实施方案,达到企业内宣传讲座和企业内人员全参与改进的目的。
4.优化精益质量文化实施方案。对开展讲座之后优化的实施方案,在部分范围内进行初步实施验证,通过验证过程中形成问题,形成可优化项,最终达到全企业,端到端全贯通的可行性实施方案。
5.对形成的精益质量文化集团内宣传。对形成的精益质量文化在集团内大力宣传和推广。并使全部人员得到认可,逐步实施。
6.对管理层精益质量文化进行培训。发挥领导层的作用,从领导层进行培训开始,自上而下的全方位精益质量文化培训。期间建立考核和奖励制度,发挥培训高效效果。
7.对基层人员精益质量文化进行培训。培训完成领导层管理层之后,大力培训基层人员,分阶段,分业务,分领域的进行精益质量文化全方位培训,力争做到精益质量文化深入每个员工的思想理念当中。
8.开展全员精益质量文化宣贯。对各业务板块,各员工层级,全集团员工进行全方位的精益质量文化宣贯,全员行动,达到高效、高质、低能耗、低成本的生产制造理念宣贯全面铺开。
9.精益质量文化实施奖惩及管理机制贯穿。在进行精益质量文化实施过程中,在管理机制和实施奖惩方面要贯穿全过程,使实施有方法,建设有标准,奖惩有依据的开展实施,公正、公开、公平的开展全过程,才能得到全部员工的大力支持和认可。
10.逐步形成精益质量文化意识和行为。结合国外质量文化发展过程,在全员宣贯精益质量文化之后,要不断的加强全部员工精益质量文化意识,使意识变成行为,为企业品牌建设、能力建设做到实质性的提升。
11.提升精益质量文化内涵及目标。不断提升精益质量文化内涵和目标将使企业发展更加可持续。在实施过程中,以及实施完成后,要持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精益质量文化方案,使精益质量文化的实施适合当前企业的发展,适合企业的可持续经济战略发展需求,并不断修正,避免发展方向走偏造成的负面影响。
12.形成全员精益质量文化行为。形成全员精益质量文化行为是建设精益质量文化的最终目标。要不断的加大文化理念、管理理念以及精益求精的氛围,加大基础层级管理层的人员行为规范,做到精益质量深入人心,形成一种自我行为,企业将会不断壮大,形成有底蕴,有生机和活力的国际化企业。
参考文献:
[1] 赵璇.浅谈企业质量文化建设[J].社科纵横,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