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日语毕业总结

日语毕业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7-26 14:06:0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日语毕业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日语毕业总结

篇1

根据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全国在30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的高职毕业生有近六成,在5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的高职毕业生约三成,成为促进区域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推动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以我校近3年来商务日语专业学生就业方向统计毕业生就业主要有三大指向,分别为秘书、产品销售和导游。

结合企业需求以及毕业生就业方向分析,企业亟需的商务日语人才应具有以下素质:

1 基础商务日语会话能力

商务日语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多数是直接与日方客户打交道的,必然要求掌握扎实的听、说、读、写、译日语会话能力,包括接待客户用语、翻译商务函件、会议记录与传达、客户意见反馈、邮件写作等。商务日语会话比日常生活会话难度大。因为日常会话与人们日常思维基本相似,使用频率高,易于掌握,另外可以通过当时的语境或者说话人的表情动作推测意思,即使出现稍许误差也不致于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然而,商务日语会话涉及到大量的尊敬语、专业术语、成语俗语、古语谚语,关系到一笔生意的成交与否及日后企业的合作发展,丝毫疏忽不得。例如接待某公司高级负责人,如果译者自始至终使用叮咛语,必然会引起对方不满。恰当使用敬谦语,表现出对贵方的尊重,能对谈判合作起到不小的作用。熟练的商务日语会话能力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目前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难点之一。

2 相关商务办公能力

随着中日两国之间的政府邦交、贸易合作、民间交往越来越频繁,许多高校都注意到了市场需求,纷纷开设日语专业。据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最近的统计数据,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已多达680所,除了国立、公立高校外,增加最多的是公立的职业技术院校、民办院校和各高校建立的独立学院,几乎所有学院都设有日语专业。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日语专业在校学生达57万人,2009年12月参加日语能力测试的考生为37.4万人。相比本科及本科以上的日语毕业生,高职学生普遍在语言方面不占优势,毕竟学业时间较短。然而,中小型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少的原因,希望降低用人成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翻译,也希望同时能够兼顾商贸业务。因此,高职商务日语人才培养定位是以日语为沟通工具,掌握扎实的日语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较强的外语交际能力,实际运用商务知识为手段,熟悉企业管理理念、工作的方式方法,掌握一定的商业贸易基本知识,具备计算机文字处理、软件应用、成本计算以及一定的组织协调、交际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3 优秀的人文素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企业是一个动态的主体,需要的不是一个只会完成上级交代任务的“机器人”。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展露头角,除了专业功底扎实之外,更加重要的是具有优秀的人文素质。优秀的人文素质包括许多方面,例如很好的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应变能力、动手能力,具备高尚的职业人操守,健康的体魄和向上的精神等。

针对目前高职商务日语教育发展现状,对本校往届商务日语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调查者职业包括培训机构教师、企业秘书、销售人员、进出口报关员等,调查主题是”高职商务日语毕业生在实际岗位中的突出问题”,共发出300份问卷,回收问卷261份,有效问卷248份。调查统计结果反映出主要存在四方面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相应提出了对策:

3.1 语言基本功薄弱

根据我校2009至2013年近三年国际日语等级考试过级率统计,过1级人数不足1%,过2级人数大约15%,可以明显看出高职学生语言基本功薄弱,难以满足企业的基本需求。总结原因:

(1)学业时间过短,大部分学校开设高职商务日语课程采用的是“2.5+0.5”模式,甚至有少部分学校采用的是“2+1”模式,学生真正在校系统学习时间只有两年或者两年半。对于日语零基础的学生,达到国际1级2级水平确实是困难。

(2)学习主动性不强,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多都是高中阶段学习成绩较差、厌学的孩子。选择日语专业除了极少数是真正对日本文化感兴趣,大多数人是因为高中阶段没有学好英语。然而,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之后,发觉日语没有想象那么简单,加上新鲜感越来越少,又回到高中时期散漫的状态。

这种种主观客观因素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如何有效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日语水平。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学会激励学生自主能动性。可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多了解日本文化,找准契合学生兴趣的切入点穿教学之中。比如开展动漫cosplay、日式料理厨艺大比拼、单词达人大赛、日本豆知识展览等,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其次,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高职商务日语课程以口语训练为主,商务邮件写作为辅。学习语言最尴尬的莫过于想说说不出,尤其在商务场合是大忌。高职院校应该多利用外教的优势,注重会话,让学生多说多练多模拟,讲一口地道的日语。文书工作要求则是看懂文件和回复邮件。中日语系由许多共同之处,看懂一般性的商务文件对通过一级国际日语考试的学生不成问题,而用日语思维回复却是个难啃的石头。商务邮件写作要求授课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日语水平,还要熟悉商务信函的写作方法。开设商务日语写作课程最好能聘请有行业企业经验的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实练。另外,高职院校组织小规模的国际日语1级2级过级培训班也是有必要的。1级2级证书是进入企业的敲门砖。这项考试涉及的语法和单词应用频率非常高,可以促使学生在考试压力下迅速提高日语水平。

3.2 商务有关知识欠缺

不熟悉企业管理运作、商贸知识欠缺、商业法律法规意识淡薄,是初入职场毕业生遇到的困扰。所有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经济贸易与管理、商法、管理学等副课,但整体上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学生都没有重视。首先我们应该从意识上重视副课,可以采用日语讲授副课的方式,既能学到商务知识,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日语水平;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学有一技之长;高职院校教师构成可以分为在编的专业代课教师与外聘企业导师制。一个学生实行双导师制,除了一位专业代课教师进行指导外,还要聘请企业一线的高级管理人作为导师;专业教师要定期定岗实习,挂职锻炼,学习企业文化,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另外,模拟商务办公和学生进入企业实习都是最好的锻炼机会。

3.3 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节

由于使用的教材编著时间较早、内容零散细碎,造成学生实际操作发现学习的知识派不上用场。高职商务日语教学内容要紧贴沿海日资产业发展,根据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使课堂与市场相统一。可结合学校实际,紧跟时代节奏,研发动态的校本教材;建立健全毕业生回访机制,及时了解毕业生工作遇到的困难,并总结解决方法,辅助日后的教学工作。

3.4 缺乏行业专门日语知识

汽车、旅游、工厂、电子、进出口等,细分开来每行每业都有海量的专门术语。如果每种行业的术语都学习,显然时间不够,精力不足。所以,学校要积极和企业建立联系,对口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形成“企业支持学校,学校反哺企业”的良好互动。学生在入学初可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企业或行业,反馈信息给校方,教师根据学生意愿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专门术语,或是在定岗实习前进行强化培训。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追求就业比例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就业质量。必须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即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职业道德。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青年员工看重的因素中,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要求最高。高职商务日语人才培养不能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建议开设职业道德教育、书法、绘画、舞蹈、钢琴选修课,计入学分;课外让学生自主组织文娱节目,丰富课余生活。

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富有修养,必能突出高职日语专业学生的优势,促进就,为我国发展建设添砖添瓦。

【参考文献】

篇2

高职教育有着培养学历以及职业两者的特点,需要两者兼顾,教育有关管理部门在对外语专业毕业论文的大纲当中给予了明确的建议。作为一个三年的学习成果的考察项目,毕业论文的写作在其学习考察当中是不可忽视的,在学生们心中的重要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假如照搬照抄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不能排除个别学生能够写出比较优质的毕业论文,但是对于很多学生以及老师来说则有着很大的困难。虽然有部分学校使用了比较容易完成的形式,但是距离培养计划仍旧存在一部分的距离。除此之外,学生对于毕业论文的态度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态度不端正、抄袭现象时有发生、指导教师的建议不重视等,其日语专业的毕业论文也出现上述的问题。该专业的学生以后从事语言研究的人数不多,他们就业时唯一有利的也只有说明自己日语考试的级别证书,如果招聘企业没有特别说明,学生们也不会主动说自己的毕业论文情况,这种招聘形式反馈到了学校后,学校的一些老师对于毕业论文不重视的情况由此出现。本文从高职院校的日语专业入手,从培养人才任务出发,寻求一种有着高职文化的毕业论文写作测评的方式。

一、高职日语专业毕业论文测评体系改变的原因

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当中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说:在学校期间学习日语专业的过程中仅仅注重写作方面的培养,在听、说等方面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了在实际过程当中不能很好的运用本专业的知识,出现这种情况和一直延续下来的教学方法、教学设施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和社会当中日语能力考试的考核方法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日语的社会测评方式是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引入,至今已经有20余年的时间,因为中国和日本都属于汉字文化,所以学生一般能够在放弃听力的情况下达到有关考核的标准,这样一来就让一部分人拥有日语二级或者一级证书但是并没有达到证书的颁发要求,在听、说方面还没有达到标准,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了社会的普遍现象。作为培养全面的日语人才目标,显然这种考试并没有对于学生的全面能力进行测评,因此,需要从高职教育的培养需求入手,探究如何完善教学成果的另一种方法———毕业论文。通常的高职日语专业的学生一般在学习之前为零基础,因此对于他们来说,虽然日语是一个没有基础的语言学科,但是往往都采用学习英语的模式来学习日语,现在日语也没有改变“聋哑日语”的情况,但是在这三年当中,不仅仅有日语考试,还有毕业论文,今后的实践等考验,所以,就一定要求在学习和实践当中建立起一定的联系,毕业论文就是两者联系的一个枢纽。

二、高职日语毕业论文改革初步实践

其毕业生的日语语言使用能力,在通常情况上来看就是“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其毕业论文也可以从这几项能力方面入手,对其进行实施以及规划,毕业论文能够将听力能力以及翻译能力作为最基本的能力,使用“听—翻译—写综合”方法,最后使用答辩等手段来完成,这样不仅仅能够对于学生日语学习情况给予综合的评价,也能够让老师反思在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在这种角度来看,高职日语“听—翻译—写综合”的方法可以依照下面的顺序进行:

(一)“听”

指导老师所提供的题材范围应该比较广,并且主题确切,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与内涵性,比较适用于学生采纳,也不会产生侵害知识产权的现象。在其录音资料所出现的内容中可以确保同学们借助网络平台搜查到相关的参考资料与文献,也可以确保其完全不抄袭。当同学们选择好录音材料之后,应将其录音内容采用相应的方式转换为文字模式。而这一过程也就是“听一译一论”的综合体现,这项能力不但可以有效的评定学生们的听力水平,也可以对其以后的深入化学习形成重要的影响,进而为指导学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译”

在日语和汉语中,原本均源自于汉字文化,继而导致学习日语专业的同学们在多种情况下均忽略了对译文表达的不断训练与深化,在一般情况下翻译也仅停滞在“日式中文”中。学生们不断练习“译”,不但能够更深入的提升其自身的学识与素养,也可以有效改善这一课程的学习内容。

(三)“论”

在NHKjournal录音内容中,可以包含多个领域,并且学生们在此能够按照其想法进行选取。当完成听和译两项流程之后,学生们能够自主的进行思考,并且在搜索有关的文献以及资料之后,采用“论”的模式将个人的观点与理论进行阐述,继而表明出学生个人的认知、想法与目的,使其毕业论文能够得到更深层次的拓展,乃至于上升至新的层次,得到升华。这一现象的出现可以促使学生们在搜索文献资料以及创新能力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然而,并不是每个学生经过学习知识均可迈向这一层次,一般均是源自于其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四)“答辩”

即便是在听—译时期,有很多学生也会出现投机取巧的现象。但是,只要正确的应用录音资料,便可以针对某一程度进行评定,继而顺利完成答辩流程。在答辩过程中,通过对其应对能力进行观察,便能够有效判断出其能否应用日语来体现出个人的思维活动。在“听—译—论”综合应用的过程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听与说之间的关系是呈正比的,均受对方的影响。

三、高职日语毕业论文改革的研究

“听—译—论”也是在经历过很长时间的实际操作之后方可进行应用的,然而,其所应用的效果却为大家提供出了较多的经验与启发,有利于学生学习与拓展。首先,一定要正确的理解高职教学和普通的本科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使高职教学能够切实的尊崇职业化以及实际化的原则,进而培育出符合大众发展需要的全能型人才。在最近几年以来,因为大学教育已经面临大众化,所以本科教学针对此也逐渐开始迈向实际化与职业化的模式进行发展,在这种状态的驱使下,高职院校更应当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改善教育方案,方可得到有效发展。其次,在日常的生活中很难对毕业论文有所意识,所以对其指导教师而言也具备极强的工作强度与难度。此项专业自身如果没有切实的尊崇其相应原则,而学生则将会更加难以对其认真对待与学习。大学毕业生在其完成学业之后仍旧会存在很多学艺不精的现象,由此则可证明在日语专业教学过程中仍旧存在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然后,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汇报与总结的时候,日语水平测试则会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然而,毕业论文则属于一项严肃的过程,不但可以改正测试中所存在的不良之处,并且也能够体现出测试不能取代的效果。最后,“听—译—论综合”这一流程比较明确,并且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能够凭借自身的感受进行思考,进而引起无限的遐想,极其有利于加快教学改革的实施。在实现这一流程之后,学生们能够切实的掌握到一种正确的外语学习方式,极其有利于其今后各项能力的开展,并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毕业论文能够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总结。在日语专业中“,听—译—论综合”的论文模式在世界各地中均未对其进行过比较深入的探讨,然而,实际结果则表明,这种方式是比较可行的。假设能够在此专业中将这一学习模式广泛推广及使用,不但能够有效改善其本身的不足之处,也可以为教学活动增添活力色彩。

参考文献

[1]符小军.高职日语专业毕业论文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7,4:46-48.

[2]王小伟.高职院校日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9:34-35.

篇3

随着经济的高速度的发展,我国与世界国间的经贸和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涉外事务越来越多,对外贸易事业迅速发展,既懂经济贸易又熟悉专业日语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也明显增强。苏南地区经济发展良好,经济增长速度快,具有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是境外投资者不断投资建厂,对外经贸活动和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务往来多,所以对商务日语人才的需求很大。为了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地方企事业单位对商务日语专业人才需求的详细情况,开展商务日语专业市场调研,探索商务日语专业招生和就业形势,完善我校商务日语专业改革与建设。

1.商务日语专业人才调研基本情况

企事业用人单位的调查情况。对企业、事业用人单位的调查表明,大量需要会日语懂商务的日语人才作为企业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有效支撑。按照用人单位需要商务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来看,依次是进出口部门、涉外单位行政部门、销售部门等。在听、说、读、写、译等日语能力中,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口语和写作相对更重要。

周边同类学校办学情况调查。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感觉到尽管我们学校与其他学校商务日语专业相比,我们师资与教学设施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但只要我们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改变办学理念,大力引进人才,积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并开展师生与同等院校间的互访活动,不断创建学生就业岗位群,建设一支富有朝气的,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较强的教育团队,我校的商务日语专业发展前景会日益广阔!

商务日语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情况。对08届商务日语专业的毕业生调查表明: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100%;95%以上的毕业生在企业单位工作,而且以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居多,一部分为中外合资企业,个别的是外商独资企业;在企业工作的毕业生70%从事进出口贸易,如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制单员等,15%左右从事涉外文书和办公室文员工作,10%左右从事国内销售工作;70%以上毕业生初次就业月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毕业生对商务日语专业办学满意率达96%以上。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商务日语专业毕业生很高的初次就业率,充分说明商务日语人才是紧缺型人才,市场需求旺盛,就业前景广阔。

2.调研启示

商务日语专业毕业生在长三角地区、特别是苏南地区的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广阔。长三角地区、特别是苏南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文化底深厚,交通便捷,区域优势明显,外经外贸活跃,大量需要既懂日语又懂商务、贸易的复合型人才。商务日语专业的“商务+日语”人才培养特色恰好迎合了这种需求,颇受外向型企业的青睐。苏南地区经济发展多年来持续高速增长,为各类人才,特别是商务日语毕业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专业建设要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尤其要加大实训室建设力度。专业课程的开设、学时的分配、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实践性课程的安排等都应该以有利于学生学到和掌握专业工作技能和提高综合素质为出发点,有利于学生适应就业岗位要求为目的。所以,商务日语专业应该学习苏州市职业大学的做法,建设模拟实际商务场景的实训室,让学生能在仿真情境下迅速进入商务活动角色,实演实练,练好专业基本功,为今后走上实际工作岗位能尽快适应工作打好基础。

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教师的出国培训。与周边地区同类院校的商务日语专业师资相比,我院商务日语专业教师的学历、学位结构和职称结构基本相当,差距较大的是留学、出国的人员比例。我院商务日语专业教师人数相对来说较少,以后多增加教师出国学习机会,如短期培训、对流等。

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商务日语专业教师要加强专业学习,加强教学研究,争取在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建设上有所突破。教师在上好课的同时,应多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精品课程建设上多下功夫。利用课余时间,着眼于教学实际需要,借助以往教学经验,在搜集积累的基础上,编写出适合本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和讲义。

3.结合商务日语人才招生就业形式,如何加强专业建设

突出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按模块化设置,注重能力培养这一主线,突出日语语言技能培养,商务日语技能培养,特别是学生在商务活动中的日语口语能力的培养,按能力培养要求进行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设置。

注重“双证书”教育。根据知识能力化,能力证书化,证书系列化的要求,将课程设置与考证要求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日语考级和获取与专业相关的各种技能证书,使专业教学以岗位职业素养的培育为重点,实现一专多能,增强学生职业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

突出“商务+日语+工作技能”的专业特色。商务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在抓紧商务和日语两项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上,通过商务翻译、商务日语写作、商务日语洽谈等商务日语综合性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将两种技能紧密结合,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商务日语职业技能和素质。通过大学信息技术、形势政策与就业指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的学习,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具备适应现代化办公的工作能力,并学会在工作中正确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团结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加强企业管理知识的培训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4

21世纪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是以科技为基础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时代。面临这场国际竞争,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作为交际的工具,外语就显得更加重要。随着WTO的大门向我们敞开,对我国高等院校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学科综合化、人才复合化和培养融合化已是大势所趋。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作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语种――日语,我省的日语专业发展方向如何应对日趋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日语人才的培养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模式?课程如何设置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河北省日语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也和全国一样,对外交往和贸易往来日趋频繁。河北对日本的经济贸易以及在文教卫生、工农业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也在逐年增加。其表现形式除了贸易往来、独资、合资企业外,还有官方及民间互访、互派留学生、研修生以及学术方面的合作研究等。这样,河北就需要大批的日语人才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截止到上世纪末,河北省只有河北大学一所高校设有日语专业,迄今已有30余年的历史。它一直承担着河北省日语人才的培养任务。70年代初组建专业初期,单纯把为国际政治关系服务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开放后,为适应国际交流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把学生培养成口语过硬,适应各种经济谈判、对外交流的翻译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数量从开始的每年招收15人到后来的40人,直至现在80人左右。毕业生大多分配在河北的政府机关、高校、旅游局、企事业的外事部门,从事翻译、教育、旅游、等工作。为河北与日本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桥梁作用。

90年代中期,伴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外语人才更是炙手可热。日语专业也连年升温。面对着巨大的人才市场,这一时期,全国各地高校不分文科、理科,纷纷成立了外国语学院,就像雨后春笋一般。同时,除了英语专业外,许多学校还新开设了日语专业。河北省也是如此,于90年代末起,河北师范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相继成立了日语专业。如果以每年平均每校30名毕业生来计算,那么加上已有的河北大学,河北每年的日语毕业生将达到230人左右,是以往的10倍还多。这样,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问题不得不令人担忧。河北的状况如此,全国其他地方的高校也一样,日语专业突然增多,毕业生也随之成倍增长。我们的市场虽然大了,但是同时竞争也在加剧,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日语专业人才已是当务之急。

据调查,河北各高校的日语专业,主要还是以语言文学方向为主。课程设置也是围绕语言能力的提高而设置,兼顾计算机等公共课程。因为五所大学几乎同时新上了日语专业,所以其课程设置等基本上模仿的是河北大学等日语专业的教学模式。现行河北这几所高校日语专业课设置包括三类课程:(1)语言技能课;(2)专业知识课;(3)公共课。这种课程设置基本类似,谈不上有自己的特色。语言技能课基本上采用综合性大学或外语类大学的教材,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因而也是共同的,即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外语能力,使其适应各种交际目的的需要。课程内容也缺乏更新。现在的问题是新上的日语专业所模仿的院校正在试图通过加进经贸、法律、科技等专业,以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外语复合型人才,而模仿这类院校的课程设置之时就更有必要重新审视现有的课程。从90年代中期开始,河北大学就增加了日本经济专业,河北经贸大学也新加了经济方向课程,正在探索新的模式,但从全省总体来看,基本上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人才培养模式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全新模式。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体系、教学方法等诸方面缺乏一套既能跟上国际潮流,又符合我省现状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显然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满足不了21世纪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不了未来日语人才所具备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的需要。这种办学观念急需转变。

二、21世纪对日语人才的需求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国际化的高科技时代,知识经济化、经济全球化和高度信息化是其主要特点。这就对21世纪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信息素养和能在日常生活与专业领域用外语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有关人士指出,21世纪合格的外语人才应具有5个方面的特征: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扎实的基本功主要指外语的基本功,即语音、语调正确,词法、句法、章法规范,词汇表达得体,听说读写译等实际运用能力熟练。宽广的知识面是指应多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除应具备人文学科的知识外,还应具有一定科学技术知识。如外交、外事、金融、经贸、法律、新闻、计算机等。一定的专业知识是指除外语专业知识外的某一复合专业知识,这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方面。能力主要指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见解和创新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外语专业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外语专业在工作中的运用能力主要指能够从事不同文化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交际能力、协作能力、适应工作的能力、组织能力、处事能力和灵活应变的能力等等。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对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更应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修养,提高政策水平和组织纪律性,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

20世纪90年代末,一次有关外语专业毕业生需求的问卷调查显示,国家部委、国有企业、外经贸公司、部队和教育部门对单一外语类毕业生的需求量已降至零,而希望外语专业本科生具有宽泛知识的则占了66%。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对多年来的外语专业教育敲响了一次警钟。据“2005年上海、长江三角洲名企优才洽谈会”传来的信息,精通日语、懂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是各家企业的抢手货,因为通晓日语的中国专业技术人员能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适应中国国情。目前,我国已成为日本在海外最大的软件外包制造基地,仅北京2003年即实现对日出口1.5亿美元,并且贸易额预计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长;2004年我国大约需要新增3750名日语软件工程师,而每年对日语软件工程师的需求量将会以大约1.5倍的速度增长。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许多学校对21世纪的人才在外语方面的需求做出预测,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对各自学校的外语教学逐步地进行调整和改革。日语的需求量虽然远远比不上英语,但面对的形势是一样的。事实上据市场调查,小语种的需求量相对来说比较走俏。因此,探讨我省日语专业面向21世纪的改革和发展战略,对于

构建新世纪我省日语专业教育体系,培养高质量的日语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日语又不同于英语,因为我国学生普及的是英语,将来各类专业人才的英语水平可能会大幅度提高,这对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是一个不小的冲击,但日语人才却不会有类似问题存在。所以培养出懂专业的复合型日语人才,将具有更高的竞争力。这也是日语的一个优势所在。

三、河北省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和建议

高校学科建设,要以更高的角度,更宽的视野来考虑学科和专业建设的“优势、特色、创新、重点”。通过分析河北省日语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在充分了解社会需求的情况下,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明确日语学科定位,注意“复合型”人才培养

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新时期,各外语院校、系都在规划未来,寻找各自的位置。因此,定位非常重要。它包含几层意思,包括办学层次定位、培养目标定位、规模效益大小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以及面向市场的定位问题等等。研究和确定定位要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原则,从本校的师资队伍、生源、专业状况、就业市场、地区需要等具体条件出发。根据河北的情况,目前可以进行的模式有:日语加语言学、文学,这是传统的、目前使用的模式,各校都可以保留;日语加专业方向,河北大学和河北经贸大学实验的是日语加经济的模式。其他院校除此以外也可以考虑日语加新闻、法律、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国际政治、计算机应用等等,总之,要利用本校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优势;日语加英语,也就是双语模式等等。但无论实验和推行何种模式,日语专业的优势是日语,要在基本不降低专业日语水平的前提下探索适合本校和本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切记不顾实际条件,盲目追求市场效应,效仿他人,否则将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

(二)进一步更新拓宽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

专业的更新与拓宽要以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指导,以学校现实基础为起点,遵循逐步建设、注重质量、巩固升级的方针,在原有的基础上,注重创新知识、边缘学科知识、交叉学科知识的加入,并充分考虑加入WTO后的产业结构和行业人口的变化,适度拓宽专业领域,逐步实现文理渗透、方向交叉、突出素质的目的。在优化课程体系上要把加强日语语言实践能力放在首位,在减少部分语言理论性课程基础上,增加应用型知识课程,达到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目的。由于任何一门课程的设置在教学计划中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作用,设计好每门课程,按照教学大纲和计划落实课程内容、保证课程的质量和效果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因此,课程建设应该是学校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根据未来日语专业发展的方向,一般日语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中除各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外,设有各种语言基础知识、语言技能、翻译基础知识等专业基础课程,这些课程是体现日语专业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高年级学生除继续学习相关日语课程、日本文化知识、进一步提高日语水平外,还应跨系学习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以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选修课一部分可以是学校根据定位指定,一部分可根据个人志趣选修。不过,无论是日语基础语课程还是公共课、选修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均要从学校的师资和办学条件出发。未经论证盲目开设课程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在课程设置上,还可以采取压缩课时的做法,实行“弹性学时”,做到减时增效。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拓宽知识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应用和交际能力。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也要把握好内容的质与量,注意教学内容在教学整体中的作用,力求内容新,切合需要。我们的日语教学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陈旧和更新缓慢的问题,学校应给与人力财力支持并依靠基层教学单位抓紧逐步更新,以满足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办学效益的需要。在日语专业课程内容上可以适当增加文化、国情、科技、经济、国际政治等方面内容,尽量体现现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最新信息成果。所以优化课程体系,也要注重教材的编写。由于教材是反映教学内容的主要渠道,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加强管理,使教材能较好地反映语言规律和其它必要知识。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有电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外,还应注重计算机应用的培养,使学生在加进专业倾向或双语的同时,再增添一个翅膀。这也可称之为“一体两翼”,一体指的是日语,两翼分别是专业倾向(或英语)及计算机应用。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毕业后才能飞的更高更远。

(三)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质的培养

在基础知识上,要求具有宽厚性、系统性。宽厚的知识基础,不仅使我们培养的日语人才具有更宽泛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且也更有利于培养其创造性。在学习能力上,要求具有能动性、持续性。鉴于传统的日语教学中主要运用大量的机械思维,较少运用辩证思维,学习方式单一刻板,因此,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日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只有具备了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的能力之后,才能形成创新精神,为以后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道德品质上,要求具有全面性、发展性。对日语专业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国际意识的培养也不容忽视,这是他们未来在纷繁复杂的国际交往中做出创新贡献的保证。

篇5

近年新疆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蒸蒸日上,在来疆观光调研的国内游客数量大幅增长的同时,入境和出境游客人数也在迅猛增长,新疆的国际旅游市场开始飞速发展。涉外导游作为联接国际旅游市场的桥梁,直接影响着新疆国际旅游的服务质量。旅游人才资源问题也越来越成为被关注的焦点。

所谓涉外导游(guide - interpreter)是指“从事国际入境旅游服务和中国人出境旅游服务的导游人员,通常包括接待国外旅华团队或散客的中方‘全程陪同导游’和‘地方陪同导游’、中国人出境旅游团队由中方派出的‘领队’以及旅游景区(点)从事涉外旅游讲解工作的‘景区(点)讲解员’”。根据不同的语种,涉外导游又可以分为英语导游、日语导游、俄语导游、法语导游等其他语种导游。根据新疆近年旅游业的发展及未来趋势,欧美诸国、中亚五国及日本等国家仍为主要客源国。据此新疆涉外旅游对英语、俄语、日语导游的需求仍居首位。然而,在新疆地区,相较于英语、俄语语种,日语语种的学习者较少、就业面较窄、教育培训力量比较薄弱,日语专业被定位为尚待发展的小语种产业。由本地高校培养的日语专业人才数量不多,高素质的日语人才更是屈指可数,这已无法满足飞速发展的旅游市场对日语涉外导游的需求。为数不多的日语使用者却成为了本地涉外导游队伍的中坚力量,承担着日本游客入境游和新疆游客赴日出境游的主要接待任务。

如何为当地旅游机构输送合格的日语涉外导游是新疆各高校的旅游专业、日语专业所面临的共同课题。但目前有关新疆日语涉外导游方面的资料少之又少,缺乏对其基本状况的调查,此项数据的短缺直接影响涉外导游培养机构对市场的准确认识及对培养模式及课程的定位。因此,开展对日语涉外导游状况的调查和对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对于新疆蒸蒸日上的旅游业来说是当务之急。

一.新疆国际旅游市场及日语涉外导游相关调查报告

(一)旅游业对新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据中国新疆网2013年1月23日统计,2012年新疆接待入境旅游者149.8万人次,创汇5.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3.06%和18.35%;接待国内旅游者4710.84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41.75亿元,同比增长了23%和32%;旅游总人数突破4860.6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576亿元,同比增长了23%和30%。高速发展的新疆旅游业为国民经济做出的贡献再创历史最高水平。2012年新疆旅游总收入约占新疆GDP的5.6%,相当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7%,直接创业人员25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100万。

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于2011年5月25日新疆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提出:“新疆旅游业呈现出大发展的良好态势,正在成为新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已完全具备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条件”。新疆旅游业“十二五”蓝图为:2015年接待国内游客8000万人次,入境游客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50亿元,力争达到1000亿元,初步建成我国西部的旅游胜地;到2020年,把新疆建成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二)新疆旅游机构对日语专业人才需求扩大,要求提高

笔者采取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面向疆内20家大中型国际旅行社、四星级以上涉外酒店以及重点旅游景区(点),对近5年来日语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和素质要求的情况展开调查。

上表显示,新疆各大旅游机构招入的日语专业人才数量逐年递增,持有全国导游资格证的日语人才比率也逐步上升。分析可知,新疆地区对日语专业人才,尤其是日语涉外导游的需求正在扩大。同时,根据语言能力、业务能力、知识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提出23项考察标准,对行业所需的日语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进行调查。统计发现,要求最高的前三项分别是外语听说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新疆本土旅游知识;而被认为不太重要的则是学历学位和工作经验。相较于2008年以前,行业对所需的日语专业人才的各项要求都有提高,行业期待的是具备较强实际应用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三)新疆地区日语专业人才数量少,专业对口就业率不高

新疆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承担着培养日语专业人才的主要任务。由于本地区需要使用日语的岗位多分布于旅游、酒店、外贸行业,因此高校日语教育往往与旅游、商务专业相结合。现对近3年来新疆日语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基本状况进行调查,总结为下表。

由表可见,新疆高校日语专业毕业生数量少,导游资格证的通过率虽有提高,但整体水平仍然偏低。就业人员当中仅有近半属于专业对口就业,并且在导游行业中,存在转业率高,流动性大的现象。

二.新疆日语专业用人需求与人才素质的矛盾点

(一)新疆日语涉外导游需求尚未满足

将上文中表1和表2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后发现,新疆地区的日语专业毕业生人数低于各大旅游机构招入的日语专业人才数量,日语专业毕业生当中通过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的人数与行业所要求的持证人数也有很大差距。新疆本地培养的日语专业人才数量尚无法满足旅游行业用人需求,新疆日语涉外导游缺口较大。

(二)高职院校日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的日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注重日语听说能力,以求达到导游接待服务过程中与外宾语言沟通无障碍。但由于学校的日语专业教育往往侧重于文字语法知识,而缺乏实际外语交流环境,因此日语专业学生的听说能力普遍低于读写能力。

(三)日语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需要加强

调查表明,在新疆各大旅游机构对日语涉外导游提出的要求中,对新疆本土旅游知识的要求位于前位,而对工作经验的要求位于后位。这说明用人单位可以给缺乏工作经验的日语专业人才提供机会,使之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得到培养锻炼。但这样的日语人才又必须具备丰富知识储量,这既包括取得导游资格证所需的知识水平,还包括能够为旅游接待服务的时事敏锐度,甚至包括除日语以外的其他外语能力。丰富的学识和广阔的视野是对一名日语人才综合素质的衡量标准,也是成为一名优秀日语涉外导游的必要条件。

(四)学校教育难以培养人际沟通能力

比起学历,更注重人际沟通能力,这既是新疆用人单位对日语涉外导游的要求,也是当今企业对社会人才工作能力的普遍要求。学校教育侧重于专业知识的培养灌输,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因此接受学校单方面教育的日语人才难以同时拥有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和人际沟通能力。

三.新疆高职院校对日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培养一批有社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教学应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新疆地区高职院校培养的日语专业人才应以旅游及其相关行业为就业方向,从而为新疆旅游机构输送高素质的日语涉外导游,为地方经济输入新鲜优质的血液。

针对日语涉外导游用人需求与人才素质之间的矛盾点,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应有所调整。对于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必须和导游这一职业要求相吻合,学生所学的知识应适应岗位的要求。这就要大力加强学生的技能操作,提高学生的就业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群的需求,做到学以致用。

(一)将取得导游资格证书纳入高职日语专业考核合格的必要条件

完成高等职业教育的考核标准之一是必须取得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能力证书。针对新疆地区日语涉外导游尚未满足的现状,可将本地高职日语毕业所须的职业能力资格证书定为全国导游资格证。开设现场模拟导游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导游培训班,督促学生取得导游资格证书。通过提高日语专业的导游资格过考率,充实新疆的日语涉外导游队伍。

(二)增设校内实训室,提高学生的日语听说能力

学生的外语听说能力离不开实践、再实践的过程,只有场所的不断丰富,才能为其提供有利的条件。目前,新疆高职院校日语专业正在使用的校内实训室主要分两类:一是数字化语音实训室,主要培养学生基础的日语发音和听力水平;二是翻译实训室,通过提供同声传译资料和景点描述,培养学生的日语口译能力和笔译能力。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日语听说能力,需要提供更接近真实生活的外语交流环境。建议增设两类校内实训室:一是模拟涉外导游实训室,通过提供三维立体景点视频,学生在仿真情境下使用日语演练导游接待、景点讲解等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导游能力;二是跨文化沟通体验室,通过提供客源国视频、服饰、餐饮器皿等设施,帮助学生体验异国文化与礼仪,学生在仿真演练过程中学习跨文化交流技巧,并了解客源国礼仪和价值观。

(三)调整公共课程体系,增加实用型课程

现有公共课程科目少,单门课程课时量大。某些课程内容对培养日语涉外导游人才而言无需深入研究,而过多的课时造成了授课内容重复、学生听课质量下降的问题,同时也浪费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针对上述问题,可以增加有关历史、文学鉴赏、美学等课程,将单门课程过多的课时量平均分配给多门公共课,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量。同时起到启发学生自主钻研新知识的作用。

(四)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高质量日语涉外导游

加强与新疆旅游机构、旅行社、酒店的交流和联系,建立良好的互利合作关系。鼓励教师下企业,深入一线,切身感受国内外旅游市场的风云变幻,树立质量意识和危机意识,不断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对旅游企业优秀的涉外导游人才可以采取正式引进、短期聘用或临时兼职等多种形式充实师资队伍。

与各大旅游相关行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把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通过义务导游、临时讲解员、随团见习导游等形式,增强实际工作能力。也可以考虑进行分层教学,对部分经济条件许可的学生,通过组团到疆外或国外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实地考察,增强学生对旅行社外联、领队业务的了解,增加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五)不忽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心理修养

职业道德不仅是反映社会道德的需要,而且是反映职业、行业以及产业特殊利益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强调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养,而忽视职业道德教育。当今社会中存在着导游人员服务意识淡薄,个别导游人员有侮辱祖国的言行等问题,这是个人道德品质的不良表现,同时也反映出职业道德教育的不足。无论何种教育形式,传授知识都要与育人同步而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提高运用道德标准判断事非的能力。

我国的旅游专家对导游工作者提出身心健康的条件,导游工作中接触的人多而杂,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这要求导游工作者应该有健康的心理来抵制不良诱惑,同时学会心理调适排解压力。成功的学校教育应在传授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学生建立健康积极的心态,帮助学生早日成为适应岗位需要的优秀涉外导游。

参考文献:

[1]2011年新疆入境旅游者抽样调查综合分析报告[A ]. 新疆年鉴[M ]. 新疆: 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新疆年鉴社,2012.

[2]新疆教育厅. 新疆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Z]. 2011.

[3]丹尼逊·纳什. 宗晓莲译. 旅游人类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4]卫青,王慧,于娜.广西涉外导游人才需求现状分析及培养对策[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 2

[5]陈乾康,袁静. 论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 J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第32卷第5期,2005.9.

[6]曹华.浅谈高等职业教育对导游人才的培养[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4.

[7]魏小安.旅游热点问题实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篇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4-0007-03

作者简介:周建新,博士后,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汉英诗歌对比与翻译;英语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2013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华南理工大学英语本科专业为例”的阶段性成果。在大学本科教育中仿效研究生的导师制度,为每个本科生选配导师,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这种做法在欧美发达国家一些大学里已有久远的历史,尤其是英国的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最早就是起源于 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这也是牛津大学津津乐道和引以为豪的标志之一。在中国,在我国高校推行学分制以来的十多年里,随着与之匹配的选课制、学籍管理制度、学分互通换制等制度的逐步建立,本科生导师制也渐渐在我国大学中推广开来,至今已经有不少高校或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度,关于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探讨在过去十多年里已非常深入和全面,搜索中国知网,以“本科生导师制”为题的论文,包括硕博论文,约有1000篇,而与“本科生导师制”内容有关的论文则达到5500多篇,其中有理论探讨、有综述,有本土实践案例研究和总结、有对国外经验的介绍,也有对国内外相关个案的对比研究,林林总总,名目繁多。

可见,关于本科生导师制度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从这些论文观点看,大部分把“本科生导师制”看成是高等教育中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之一,换句话说,本科生导师制度被认为是符合当今中国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只是问题在于:如何在中国大地上,根据各校、各学科、各专业的特点,摸索出符合本校、本学科、本专业特点的本科生导师制度实践模式?

目前,虽然全国有一些高校的一些专业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度,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遇到了种种困难,因此,目前中国大学里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尚未成为普遍现象。也就是说,即使本科生导师制度在中国高校中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为一个较好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但这种模式目前还没有被广泛使用。就外语专业而言,尤其是英语专业,过去曾有约10所高校尝试实行过本科生导师制,但囿于种种条件限制,往往难以持久,相继不了了之。时至今日,全国高校外语专业中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寥寥无几。不仅不如此,在理论上的探讨和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也非常少。从中国知网查询,只有4篇论文是对本科生导师制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另有4篇论文是对英语专业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论探讨。

由此可知,在大学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并非前所未有,其好处也并非罕人知悉,但如何付诸实践以及在实践中持之以恒,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可以说,目前本科生导师制的重点、难点不在理论上的论证,而是实践层面的可行性问题,也就是说,本科生导师制如何实施,有什么可供其他院校借鉴的做法、经验,这才是目前本科生导师制问题最值得关注的核心。

2013年 10月,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主办的“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市大兴县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英语专业的负责人、专家、学者达1000多人参加了会议。在本次会议上,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代表进行主旨发言,向与会代表们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的相关情况,引起热烈反响,不少院校表示了学习借鉴、交流取经的强烈愿望。会议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一些院校纷纷来电、来信,要求实地取经、学习。基于这一现实背景,本文拟着重介绍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具体实践,以资借鉴。

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自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度以来,制订、实施、调整、完善了一些制度和做法,以完整、恰当的实践策略保障了本科生导师制的顺利、有效施行,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在实践中运转顺利,效果良好。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策略:建立管理机构,健全管理体制

自2013年起,学院在英语专业和日语专业1~3年级的本科生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为每位本科生选配导师,这是一个工作量多,实施难度大、没有以往经验借鉴的工作,不仅需要在思想和理论上高度重视,而且更要在实际管理层面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并保证管理机构的高效运转及其良好效果。

为此,学院在反复研究、不断研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在学院主要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建立了以学院主管领导为指挥核心、以两个系的系主任及副主任为主要执行者、以教学秘书和学生工作室为传达者、以一线相关教师为具体召集者和贯彻实施者的垂直管理机构和四级管理体制,有效保证了本科生导师制度有关方针、精神的有效传达和贯彻施行,从目前实践情况看,该管理策略是有效的、可行的。

二、方式策略:创新实施方式,多样化实践途径

在全学院几百名本科生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不仅工作量大,更关键的在于如何能使之持之以恒,长久有效。因此,必须创新实施方式,不能一味模仿、照搬以往普通本科教学的实施方式,同时还要使实施途径多样化,以符合本科生导师制度实施的切实需要。为此,学院制定和执行了一下实施方式:

1.制定并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从制度上确立本科生导师制目的、意义和具体的实施办法,如:如何考核、检查等,明确了本科生导师制度“共勉人生理想、共谋学业进步、共绘事业蓝图”的宗旨。通过向老师们宣传、让老师学习,大家清楚领会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含义和具体实行方法,并开始执行之。

2.编制和启用本科生导师制导师手册和学生手册。为切实落实和有效检查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编制了包含导师和学生信息、导师和学生心语、师生交流时间、地点、内容、收获等栏目的导师手册和学生手册,导师每人配发一本导师手册,学生每人配发一本学生手册,分别作为师生交流的记录,在学生在校四年中,手册将一直伴随学生和导师,记录师生之间的每一次交流、每一次收获。同时,学院将不定期检查师生间的交流沟通情况,以保障导师制的切实执行。

3.制定本科生导师考核办法。在日常教学考核条例之外,制定了针对本科生导师的考核鼓励办法,对本科生导师的工作量界定、工作量奖励幅度、以及违规处理办法等都进行了梳理和确认。

4.确立导师参与学生竞赛工作的制度。在学生参与的各项、各级语言技能竞赛中,除了学院专门负责遴选和训练参赛学生的教师外,参赛学生的导师要全程参与指导学生的参赛事宜。

5.确立导师参与学生读书活动的制度。学院实施本科生100本图书阅读计划,要求本科生在四年内完成阅读指定及自选的100本图书,为此,学院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100本图书阅读计划的实施,每月举行读书分享会,选出表现突出的学生在分享会上进行主题发言,共享阅读心得。本科生导师制度要求导师要具体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同时要求发言学生的导师要参加阅读分享会。

6.网页上设立专门栏目,宣传导师制施行情况。在学院网站上设立了本科生导师制的专门栏目,及时报道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各项新闻,包括本科生导师和学生一起参与的读书分享会活动、导师指导学生获奖的新闻、导师和学生日常交流活动等。通过栏目宣传,让学生及其家长、教师、管理人员都能及时了解本科生导师制度实施的情况,营造了有利于本科生导师制施行的大氛围,形成人人了解本科生导师制、个个关心本科生导师制的大环境。

7.定期出版学生杂志,记录和反映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成果。在专门负责的导师的指导下,拟成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编辑部,由学生具体策划、设定栏目和组织稿件,出版记录和反映本科生导师制度施行情况的季刊,以进一步调动导师和学生交流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季刊的平台,记录、反映、宣传本科生导师制,凝聚导师和学生的思想,创造良性的师生交流途径。目前各项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中。

8.实行定期检查、监督制度。自本科生导师制度施行以来,学院各级领导每月定期检查和监督本科生导师制度各项措施的贯彻和落实情况。学院主要领导经常关心和询问情况,学院主管领导每月要求负责的系部负责人汇报相关工作,一起研讨新问题、新情况,实时监督和指导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系部负责人积极联系负责的一线教师,每月确保按预定计划完整、及时落实相关措施和活动。负责具体组织和实施计划的一线导师每月向负责的系部主任反映和报告实施情况。

三、人力策略:调动师生积极性,活跃人力氛围

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每个年级有本科生100名,其中日语专业本科生30名,英语专业本科生70名。除日语专业外,英语专业每个年级都实行一生一师的导师制度,即一位导师指导一名学生,因此,为1~3年级的300位本科生每人配备一名导师,需要100名左右的教师参与工作,平均每位导师约指导3名学生,这不仅需要每一名学生的主动参与,更需要每一位导师的积极配合,可见,师生的积极性是本科生导师制度能否顺利实行的重要因素。

为此,学院对本科生导师进行了长时间的大量的宣传工作,在大会、小会上多次阐明本科生导师制度的目的、意义和宗旨,专门召开全体导师和学生的会议,向教师和学生宣传本科生导师制度,统一了大家的思想,提高了认识,让广大学生和导师们既感到新鲜兴奋,又增加了责任和使命意识,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形成了有利于本科生导师制度实施的活跃的人力氛围。

四、资金策略:提供资金保障,稳固后勤支撑

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实行,不仅需要有坚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创新、有效的措施方式,以及广大参与者的积极热情和配合,还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即要制定相应的资金策略,用以支撑本科生导师制度的现实化。为此,学院从本科生业务费中拨出相应经费额度,用以支持本科生导师制度的确实实施。包括导师奖励、学生奖励、学生杂志的办刊经费、导师指导下的学生参与语言技能竞赛的资助、导师指导下的其他各项活动的经费支持额度,如学生阅读分享会的资助等,都有明确的资金支持和分配策略。因此,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各项活动都得到稳定、明确的经费支持,这种清晰、明确的资金策略有力保证了本科生导师制的连贯、有效落实。

五、结论

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实施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如上所述,至少关涉到管理策略、方式策略、人力策略、资金策略四个方面,并且不止如此。每个方面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困难,甚至无法为继。从调研的情况和一些学校的反映来看,曾经的某些学校、某些专业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但大多难以维持长久,具体原因固然可能各有不同,但共同的原因恐怕是维系本科生导师制度持续施行的各方面因素中有些因素不能健康有效地发挥作用,从而导致整个本科生导师制体系的弱化甚至瓦解。为此,将本单位有效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度的经验进行总结和介绍,纵然肤浅或狭窄,亦有其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因为,在现实层面上,诸多意欲施行本科生导师制度的院校或专业或正苦思良策,无门籍借他山之石,有关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成功做法或经验教训无疑可资其借鉴,如此,则善莫大焉。

参考文献:

[1]曾凡东.湖南文理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与思考[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88-91.

[2]曹十芙,周清明.中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进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6, (2) : 55-58.

[3]顾卫俊,胡旭阳.新加坡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对我国大学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10):142-143.

[4]黄安平,周志高,白等田. 青年教师参与英语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探讨[J]. 九江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2011,(4):127-128.

[5]何齐宗,蔡连玉.本科生导师制: 形式主义与思想共识[J].高等教育究,2012,(2):76-80,85.

[6]靖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1):80-84.

[7]林嵘,何妮燕. 本科导师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东华大学外语学院导师制实施情况为例[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11):195-196,205.

[8]刘洪泉,李祖明. 本科生导师制在英语毕业论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业月刊,2005,(2):134-135.

[9]罗国基.近年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4):429-434.

[10]吕忆松,李莹莹,尚建辉.国内外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3,(2):186-188.

[11]马艳秀.对清华大学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实证研究[J].江苏高教,2006,(3):84-86.

[12]王建武.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0-22,40.

[13]王辉,王卓然.牛津大学导师制发展探究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9):23-25.

[14]王倩.试论英国本科生导师制及对我国本科教育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3,(16):3-4.

[15]王亚平,帅江云.中西方本科生导师制模式构建的比较研究[J].成功(教育),2011,(4):42-43.

[16]肖滨,肖洪森.外国语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12): 61-62.

[17]谢应东.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和探索――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英学院为例[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4):106-109.

[18]谢应东,陈丽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和探索――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英学院为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4):106-109.

[19]杨晓玲.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与思考[J].高教论坛, 2010,(9):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