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2 08:24:4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赞美老师的古诗词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在五上语文期末检测中曾出现这样一题:本学期我们学了《梅花魂》,古往今来,也有很多诗人赞美过梅花。例如宋朝的王安石在《梅花》一诗中用()夸奖梅花不畏严寒;元朝的王冕在《墨梅》中写了(),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高尚情操。这道题目却牵出了教学中的一个死角。
一、满目疮痍为哪般
上过《梅花魂》的老师都知道,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梅花表达了侨居在异乡的外祖父对祖国深切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在期末复习时,我给学生搜索了所有思乡的诗句,却被这道梅花诗的考题弄得措手不及。改卷的结果比想象中的还要糟糕。王安石的《梅花》是二上的教材篇目,简单的两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竟然难倒了将近一半的五年级同学,还不包括各类错别字。王冕《墨梅》中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因为是六下的内容,完全写正确的全班才一个;诗句的框架基本具备,“乾坤”一词错得五花八门的大概五六个;瞎造一气,不甘心留白的十多个;剩下二三十个同学想必是不知所措,留着一个醒目的空格。面对满目疮痍,我不由陷入深深的反思。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记忆的规律使然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经验表明,学生对课文的记忆有效期一般为一学期,期末考一结束,本册课文内容大部分被自然地从脑中删除,腾出空间准备储存下学期的背诵篇目。时隔太久,《梅花》的记忆不是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就是更严重的荡然无存。
(二)教师应试教育的错误观念所致
在考试的指挥棒下,古诗词教学沦为背诵。而且因为语文学习时间的被挤压,我们往往直奔主题,追求“高效”的教学。就像我复习了思乡的诗句,却猜不到命题的另辟蹊径。由此暴露了,只为考试而教学的错误观念不仅会自食其果,还会对学生成长带来不良的导向,更是对古典诗词的不恭曲解。
二、亡羊补牢不为迟
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国文化的长廊里,她一直占据着尊贵之席。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担任着中国文化启蒙者的主角,理应义不容辞地挑起这份重任,让古诗词这颗蒙尘的明珠,重新焕发出熠熠光辉。学生升入六年级,这是小学和初中之间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时间段,我们有必要对古诗词作一个系统的归纳梳理,权作一块引玉之砖,开启古诗词的记忆之门,用积累来拓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文化沉淀。
(一)“古诗考级”,让成功的喜悦为积累助推神力
新课标推荐背诵的70首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
第一关:诗词回头看。本关主要是背诵全十二册教材中的古诗词篇目,是对课内诗词的记忆唤醒,分为三个小级。一级:第一至四册共计十六首;二级:第五到八册共计二十首;三级:第九册至十二册共计二十一首。
第二关:必背全搜索。本关主要是针对《小学生必备背古诗70首》剩余篇目的一次扫盲,初步罗列了一下,还有《江南》等二十六首,作为考四级的内容。
第三关:拓展大冲浪。本关是提高性的训练,主要针对宋词及初一上册诗词的背诵。
五级:小学生必背宋词——苏轼《水调歌头》《念奴娇》《江城子》《蝶恋花》;李煜《虞美人》《相见欢》;李清照《一剪梅》《声声慢》《武陵春》《醉花阴》;岳飞《满江红》;晏殊《浣溪沙》;秦观《浣溪沙》;辛弃疾《青玉案》《丑奴儿》;欧阳修《生查子》《蝶恋花》;陆游《钗头凤》;范仲淹《苏幕遮》等共计十九首。
六级:七上古代诗歌《观沧海》等四首及课外古诗词背诵《龟虽寿》等十首。其中三级所有同学都必须达到,颁发诗词考级达标章;四级90%以上同学能达到,颁发良好章;五级70%以上同学能达到,颁发优秀章;六级50%以上同学能达到,颁发诗词小状元奖牌。梯度的设置让每个同学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级别,获取伸手可摘的荣誉,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使考级变得生动而信心十足。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能过六级的同学,到毕业时不说满腹诗文,应该也有相当的诗词底蕴,能够很快地适应初中对诗词积累更高的要求,并逐渐成为自觉的行为。诗词的拓展训练,可以说是为初中和小学的衔接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台阶。
(二)“化整为零”,让诗词的清韵为校园增添典雅
一百多首的古诗词背诵,对六年级的同学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负担,所以在时间上不可过分集中,以免造成“欲速而不达”的被动局面。达标级的争章放在六上前半学期,每个同学应该都能轻松过关,后半学期安排四级的过关。五六两级是针对中上生的考验,放在六下,要求可以比较宽松,中下生在仍可以继续巩固前四级的内容,获取加强章。
每一节语文课前,由抽签和自荐相结合的“诗词小擂台”可以有效复习一至两首古诗词。根据背诗的流利、正确、有感情的程度选出擂主,擂主即为当日语文科代表。此举能“化整为零”,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记忆效果,而且同学会兴趣盎然,乐此不疲。最先到老师这里背出的同学作为“诗词小考官”,掌握着其他同学的“生杀大权”,这也是一个不小的诱惑。
每天中午十分钟的古诗词背诵时间,会让大多数同学顺利完成当天的任务,不感到有明显负担。学有余力的可以适当提前,暂时不过的同学定会在上下学的路上念念有词而不致掉队。
一段时间的熏陶后,教室传出的朗朗童音,伴随着浓浓的古诗情韵,典雅的意境在校园里渐渐自成一道风景。
(三)分类巩固,让科学的方法为诗词加深领悟
诗词考级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是如果学生为了拿到奖章,囫囵吞枣,一味地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不但容易引起反感,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亵渎。所以除了运用多种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分类巩固就是笔者尝试的一种效果不错的方法。如:
思乡主题:《静夜思》《秋思》《长相思》《泊船瓜洲》等。
送别主题:《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等。
分类的方法很多:按时间分,可找出描写春夏秋冬景色的诗;从特征上分,可找含数字的诗,写动物的诗,写植物的诗等等;还有些托物言志的诗,如《墨梅》《竹石》《石灰吟》等,内在的表达志向的意味需要细品;更有不少蕴藏特殊含义的诗句,如赞美师爱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歌颂母爱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褒扬奉献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是值得我们珍藏的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当然这些古诗的趣味活动不占教学时间,可以在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开展主题队会,检验学生一阶段的学习成果,也更多地激发对古诗词吟诵的兴趣。
此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非常重视新旧知识对学生思维的碰撞,不断增强互迁移,既减轻记忆负担,也不断架起古诗词之间的关联桥。如教学《墨梅》时,带出其他描写梅花的诗句;教学《泊船瓜洲》时,串起思乡愁绪;教学《长歌行》,联系另一首汉乐府《江南》,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又可以重温惜时的箴言;由曹植的《七步诗》,自然地过渡到了曹操的《观沧海》和《龟虽寿》……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坚信只要我们执着地行走在这条路上,不断摸索创新,终能迎得满怀诗香。我们也相信古诗词这座社会文化教学的孤岛,一定会褪去荒芜和冷清,重新焕发出熠熠的光辉。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8-0142-02
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存在简单化的现象较为严重,突出表现在背诵为主。因此,改善目前我国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现状,渗透美育教育值得探讨。古诗词的美育具有增进人与人交流、加深对古诗词理解的社会。只有通过美育的不断研究,在美育过程中不断唤醒学生对美的不断追求,才能促进审美与文化和谐发展和全面渗透。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弊端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小学语文教师一般会为了保证学习效果,提高学生语文考试成绩,经常会比较注重对古诗词词句解释、知识考点进行着重讲解,对文章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美学思想往往是教师的一两句话而“一笔带过”,忽视学生为主体的审美观的培养。
此外,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忽略古诗词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的情感目标的确立,就是在备课中确定了情感目标,在教学中,也偏重于对古诗词中的字词句的正确理解、书写和释义,对古诗词中的重点语法和修辞知识要求能熟练掌握,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美,置之不顾,难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对古诗词的情愫的共鸣,更不利于学生的美的意识的形成、审美能力的提高,成为古诗词教学的严重的缺口。
二、古词教学中美育渗透的几个主要途径
1.树立学生为主体的审美观。目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美育”教育严重缺失,对于故事中“美”几乎不去挖掘和渗透,即使教师注意到了这方面的美育教育,也是教师对古诗词的美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如苏教版四年级的《望洞庭》的教学,多数老师会以“这首诗通过作者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描绘,细腻、具体勾画出洞庭湖的秋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如此的“寥寥数笔”的点拨,学生只是“仓储”了老师的观点,适合考试,学生不能真正理解诗人的想象是如何丰富、为什么说描写细腻、具体,对洞庭湖的喜爱、赞美之情又源于哪儿等,教师如果不引导学生具体感悟,这样的“给予”除了应付考试,意义不大。
在进行美育教学研究活动时,对古诗词的讲解一定要直观形象,通过详细、具体的描述古诗词中美丽的场景。如《望洞庭》的教学时,首先用多媒体呈现洞庭湖的整体概貌,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短片,初步感知洞庭之美。再呈现洞庭秋月的画面,让学生感知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月亮银光闪闪、湖水和月亮“水融之美。
2.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的特点是韵律感很强,诗人在写作过程中依据“平仄、对称、押韵”等规则,平仄、对称、押韵等都需要学生反复诵读和吟诵而自主感悟。古诗的动听、委婉、流畅、和谐等,需要被读者恰当地朗读才能真切感知其中的语言美与韵律美。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古诗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古诗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参与古诗朗读活动,从而体会出蕴含在诗句中的韵律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确保学生对诗文意思有一定了解之后,通过反复诵读的方法感知诗文语言。只要学生发现古诗中的押韵点具平仄交错点,朗读起来就会更加上口,并且易于理解与背诵,并且可明显感觉到诗文的语言美。
诗词的意境美,更需要反复诵读而感悟。教师通过学生对文章诵读和吟咏,直观的感受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看待文章的情绪,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独自咀嚼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滋味和理解文字中的情趣,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并体会诗词中的审美意境。
3.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古诗词的美。古诗词的美,教师的“给与”取代不了学生的自主感悟。由于诗词本身语言就经过作者的高度浓缩,学生只能从有限的词句当中去联想、想象和补充作者所想要表达的高阔深远的意境。教师应设计一定的情景和问题,让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思考和感悟诗人所表达的人生感悟和是思考。如《回乡偶书》这一首诗,借助简练的语言,把一个远离家乡多年的游子形象传神地描绘出来,应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游子想象的句子,激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用绘画的形式将古诗中塑造的“鬓毛衰”人物形象,与“少小离家”对应,从而更彰显作者离家时间之久。
4.运用视听,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美。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摒弃将古诗文中蕴含的意境美的具体内容直白地以文字形式传递给学生的传统方式,采用视听联动,辅助学生自主感知与欣赏诗词的意境美。如《望洞庭》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优美的风景诗,教学时,教师不妨播放一首与诗文意思比较应景的音乐,并播放洞庭山相关图片,从而使得学生脑海中呈现出天水一色、造型精致、淡雅和谐的洞庭山景色,最终体会到缥缈、空灵的意境美。
参考文献:
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才有利于学生陶冶道德情操,品味生活情趣,丰富思想内涵,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这些古诗词呢?
1 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古读音应该是“cui”,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例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古时应该读xia.,而现在用汉语拼音读xi4,就不和谐,不押韵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就先让同学们自己读,多读几次,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学生自然选择读古音了。
2 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希望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1 在古诗词教学中,注重把握古诗词整体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把握教材中的不会字词。因此,我们的教学重点不应该拘泥于翻译古诗文,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手头的资料和工具书解决这些字词,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古诗词的大意。以《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例,诗人在首句中写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其中“潋滟”对于学生而言一开始可能不理解,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完全能够根据课下注释或者通过查阅字典弄懂这个词的意思。因此,我们在讲课时就不要总是去讲这些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了,避免宝贵的教学时间的浪费。我们要让学生从整体把握诗人在饮酒西湖之上时看到的西湖美景,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西湖的风景,让学生去领略西湖堪比西施的美丽,体会诗人的愉悦感情。
2 把握同题材的作品
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提出自学要求: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恰然自得的。此时,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
策略二:抓住“诗象”,在融情想象中悟情:诗重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引起联想,由此及彼,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笔者在教学《示儿》时,抓住一个“悲”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产生联想,文字转化成了诗人死不瞑目,老泪纵横,用颤抖的手写下了这首诗溘然长逝,诗人用微弱的声音喃喃地说着:收复中原,还我河山的悲凉画面,对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的领悟水到渠成。
3 节奏活动吟诗词
古诗词极赋声律美、意境美和节奏美,多种形式的朗诵,既避免教学的枯燥陛,又使诗词诵读指导多了一份灵动。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3.1 配乐诗朗诵。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赏心悦耳的古曲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给古诗配上适当的音乐,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但音乐的选择一定要与诗词的意境相契合。曲笛的音色优美、淳厚、圆润,善于表达婉转、细腻的作品。如:王维的《相思》;古筝表现力极丰富,既能表现寂静的夜晚,又能表达欢快、热烈的气氛,还能抒发赞美美景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箫音色淳厚柔和,优美典雅,善于演奏悠长、恬静、抒情的作品。
3.2 拍节奏说古诗。古诗本身是有节奏的,而节奏也是音乐表现的一种,但如只用一种节奏诵读古诗,孩子们很陕便会觉得没趣,所以我尝试将不同的节奏加入到古诗中。如:五言诗词一般可分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二/三”的形式。重读则体现在诗句的关键词上,尤其是那些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感情的词语。在语调的处理上,也注意把握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升降等。
4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艺术
基于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特点、意义以及现状的分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开展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艺术。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有效的教学策略: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选入的古诗词,其内容健康,语言优美,学生学习这些古诗不仅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一些社会情况,而且能够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还能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秀丽壮美,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那么,怎样来学习古诗呢?
一、问题导入,理解情感
小学生初学古诗,对古诗没有什么概念,如果直接拿出作品来读来背,学生势必一头雾水。这时,最好找一个问题作为切入口,这个问题要适合古诗的情境,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课时,我问学生:“你们离开爸爸妈妈时会想念他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我又问:“如果想他们又见不到,怎么办呢?”有的同学沉默了,有的学生说:“可以看照片。”我接着问:“古时候的人,有时候因为某种原因也会远离家人,也会想念家人,那时候又没有照片,他们会怎么办呢?”这下,学生开始思考了,我便顺势提出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找找答案。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古诗的情境,边读边思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种导入方法从学生可以理解的情感入手,教他们从生活中去体会。在这首诗中,核心的情感就是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我的导入是先导入了情感,呼唤起他们对亲人的情感,尽管思念时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无论是看照片还是登高望远,其对家人的情感则都是完全一样的。这样,他们在理解上就没有了障碍,同样的思念还能拉近他们和诗人之间的距离。
二、运用诵读,领会含义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法不是要求老师逐字逐句去解释古诗,而是通过有情感的朗读,使学生们感受到古诗的抑扬顿挫之美。古诗都是押韵的,读起来朗朗上口,也便于学生背诵熟记。小学生的记忆特点是感性的,善于记忆,就算他们并不懂得诗词的意思,但只要读的熟了,同样能够背诵下来。原来很多作家都提到他们在上私塾的时候,那个时候根本读不懂,但是也按照要求背诵了下来,等到渐渐长大,他们也就逐渐懂得了那些诗文中的深刻含义。
当学生熟读成诵时,再让学生理解古诗中所描写的景,或所抒的情感,稍加点拨,便可以体会诗中的含义与感情。另外,朗读,还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闭上眼睛,一边读一边想象,诗中的意境便会在头脑中形成。可见,有情感的朗读是让学生感悟古诗内涵的最佳途径。
朗读教学的关键在于要读出诗词的音韵美,用音乐的美打动学生,让他们忘我地朗读,反复地朗读,从而背诵下来。还有一点要提到,虽然我们一直在倡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学习毕竟是一种需要吃苦精神的活动,所以也要让学生们懂得学习就是要吃些苦,不能够给学生学习只有享乐没有艰辛的错觉。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了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有”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2)想象力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
(3)课外拓展的必要性
从最简单的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
拨清波”开始,我就引导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自居易的《忆江南》我搜集一些江南美丽风光的图片,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叹下,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为何难忘江南,从而读出对江南的赞美。
送别诗我通过让学生讲述与朋友离别时的故事和心情,来体会朋友间依依不舍得离别之情……古诗词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古人的心情与感受无不包含在这短小精炼,意味悠远的诗文中,只有贴近我们心灵的诗句才是千古名句,我们也只有用自己的生活做比照,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文。
诗题就是古诗词的眼睛,也是古诗词心灵的窗户,正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只要我们从诗题入手,就可以具体感知到诗的大概内容。例如从《赠刘景文》一诗中,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对秋天美景的描绘,从而抒发了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从《山行》一诗中,我们可了解到这也是诗人对山中美景的赞美之情;从《回乡偶书》一诗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是诗人抒发热爱家乡的千古名诗;从《赠汪伦》一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诗人成功地写出了汪伦对李白的情深义重,从而抒发了作者十分珍惜友情之感。其它如《夜书所见》《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词、诗题与内容也有关系,因此,古诗词教学必须从诗题着手,我们应舍得在诗题上下功夫。具体的可以通过诗题,让学生在课前整理资料,了解诗人写诗时的时间、地点、与他人的关系,包括描写对象的相关材料。
二、抓住诗句中的重点字词,理解诗句。
小学教材中的古诗词浅显易懂,一般来说,对诗句的理解,学生只要借助于书中的注释,借助于字典、词典,自己应该会懂,我们这里讲的重点字词,提的就是那些需要教师指点的,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疑难字词,还有就是一些虽然是常见词,但在特定语境中有特殊的含义的那些字词。如:“停车坐爱枫林晚”这一诗句,教师应有意识帮助学生弄清“坐爱”的意思,“谁言寸草心”重点应放在解释“寸草心”这一词。请看下列教学片断:
师:请大家找一找,诗中体现诗题意思的是哪句,请认真读一读,体会它的意思。
生: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你们知道“坐爱”的意思吗?“红于”又是什么意思?
生:“坐爱”是因为喜爱的意思。
生:“红于”就是比什么还红的意思。
(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红于”深秋枫林的画面,让学生形象感知)
师再出示文中插图,让学生“寒山”“白云生处”的地理位置。
师问生:你这样标出的根据是什么?
生: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说“寒山”,白云飘浮的地方。
学生从这两个重点词的解决,较好地理解了这两个诗句的意思。
三、品赏佳句,体会意境
古诗词中有许多名词,这些名句如同镂精绣,炫转荧煌,让人玩索不尽,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它们有的想象丰富,情感饱满,如“一年美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有的清疏泉永,激人联想,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有的哲理深蕴,耐人咀嚼,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句子脍炙人口,神韵悠远。教学时,应让学生反复吟读,领会其意思,并熟读成诵。如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教学,我们可以还诗句从为一下几个具体景物,具体形象,具体画面:江河两岸上猿猴的叫声清晰悦耳,江中的小船却飞快地向下奔流,早已绕过一座又一座数不尽的大山了,虽然两地远隔千里,但坐船却一天就能一个来回,这些画面可以让学生脑中有诗人目驻神驰的情态,从而体会到诗人官复原职的快乐的心情。又如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教学,可以通过解决“诗人拿什么跟什么比较?”和“诗人为什么会感到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天里的鲜花还更红艳?”两个问题,来体会诗句的哲理意蕴,小学教材诗词中的佳句是不可少,如“野火烧不尽,春天吹又生。”“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目边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山村水路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些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却需要我们教师给予指点迷津的,让学生多读多背,铭记于心。
四、吟诵诗词,体味声律美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充分说明了吟读诗词的重要性,古诗词讲究用韵,特别是韵律诗,对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还有严格规定,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声,琅琅上口。对小学生来说,可以通过大声吟诵来体味其中韵律的和谐之美,教师指导朗读时,重点应放在怎样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韵,为此我们可以结合看图,边读边联想,感悟诗句中的含义,在诵读中,结合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诵读时,必须注意把握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一般地说,七言绝句诗要把握好四、三停顿,五言绝句诗要把握好二、三停顿。
如: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对小学生而言,指导朗读还要注意读的方式要多样化,比如,全班读、分组读、男女生对读、分角色读、范读、领读、配乐演读……等等。
五、拓展学习空间,博闻强记在心间
中华上下五千年,古诗词浩如烟海,璨若繁星,文本中那些古诗词只能是沧海中之一粟,仅仅依靠书本中那几首诗词的学习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把古诗词教学置于古典文学的大文化背景之中,注意对课堂广度的拓展延伸,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优秀古诗词,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古诗,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举一反三,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古诗词阅读,如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请大家再读读《无题》,把你由此想到的告诉给大家,(先读古诗,看插图,联想)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生:我想到了李清照的《秋思》,(接着高声地读了起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文天祥《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师:你读得真是太棒了,把它写在黑板上。请你领着同学们读一读,好吗?
古诗词教学在我国的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为我国积淀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还能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但是现今的古诗词教学在各方面都存在着些许不足,导致学生不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与情感,传统文化的情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致使古诗词教学进程停滞不前。
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过于重视古诗词里字、词的解释,习惯把古诗词直译成“白话文”来讲解,却忽略了让学生领会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二是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重心,只注重教师个人对诗词的讲解,而没有引导学生去理解其情感与背景;三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过多地注重学生的古诗词背诵和对字、词、句的注释的记忆,忽略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由于种种因素,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太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没有学生自己对古诗词的个人理解与感受,也没有接收到中华传统文化所传达出来的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底蕴知识,更没有感受到任何想要学习古诗词的冲动,只是一味地觉得上这样的课很枯燥、很乏味。没有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学生就不会花心思在学习古诗词上。为了通过教师的抽查,通过大大小小的考试,学生不得不使用“死记硬背”这样一个很累人的方法,效果还不太好。笔者曾经见过学生在试卷上把“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句,写成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赢”,这一字之差导致意境全毁。
不理解古诗词的内容,仅靠死记硬背是没有用的。因此,笔者提倡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秉持“理解先行”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先理解其中的背景与意义、意境及情感,再让学生完成背诵。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贯彻“理解先行”的理念
“理解先行”,顾名思义,就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与意义、意境及情感放在第一步,让“理解”先行。而“理解先行”理念,则是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感受、想象、思考,让学生先理解到作者所想要表达的内容,再学习字、词、句的注释,最后结合对诗词的理解来背诵,从而完整地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接下来,笔者就以两个贯彻了“理解先行”理念的教学活动作为例子,进一步地谈谈“理解先行”理念是如何在教学中操作的。
第一,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感受意境。
说到感受到意境,任何形式都不如视觉与听觉冲击来得更直接,多媒体教学是很好的方法。如在学习新课之前,可以播放一段较为符合诗词意境的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或者让学生看看作者当年写诗时的关于建筑、服装、人民生活状态等的图片,让学生猜想当时坐着的写作背景与情感;再让学生听教师诵读诗词,并让学生谈谈脑海中显现的画面,聊聊学生对这一首诗词的理解,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的冲击下,直接地感受该诗词的意境。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鼓励与赞美,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在古诗词教学上,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感受意境,而不是用多媒体技术去直观的告诉学生该诗词的意境。若是直接用多媒体技术表现出诗词的意境,不仅让学生对于这首诗词的意境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局限,扼杀了想象力的生长,更重要的是,学生还会缺乏个人思考与个人对诗词的理解,被硬性逼迫接受教师所准备的意境解释。因此,为了发展学生想象力,保护学生的个人感受和个人理解的完整性,我们必须要恰当地运用它发挥让学生能感受意境的效果。
第二,师生绘图,引导学生想象意境。
初中生的想象力还处于丰盈的状态,若是每首诗词的意境都通过多媒体播放制作的动画或图片来呈现,学生的想象力就会遭到扼杀。那么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先让学生诵读诗词,后让学生靠想象力上来黑板前绘图(也可以是学生说,教师画)的方法来理解诗词。
如在学习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时,笔者让学生在有感情地诵读了此诗后,让学生描述一下心中的画面,笔者就在黑板上绘画出学生所说的画面:“在田地里,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在哭泣”。就学生的描述,有了地点、人物、事件,缺少了时间,但是已经较为全面的描述了诗词的画面,接下来,教师可以就以此图片作辅助,在引导学生理解诗词时,逐渐地把黑板上的绘图变得充实、丰富,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图画内容的不断充实,也会不停地刺激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背景与意义、意境与情感。虽然这一方法也是依靠视觉的冲击,但它却让学生直接领略诗词,想象意境,逐渐在图画中理解到诗词所散发出来的内涵。
第三,借助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感悟意境。
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说过:“教学生学习古诗词,诵读古诗词,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降格为技能、技巧的分析,要着力于整体感知,充分发挥诗词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功能。”有些诗词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主要是借助于某些特定的表达技巧,如比喻、用典、反衬等方法来表现。需要通过反复体味,含英咀华达到豁然贯通,从而把握诗中隐晦深邃的意蕴,用心灵捕捉诗的意象和意境。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表达技巧,分析他们的表达特点,才能超载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把握诗中隐晦深邃的意蕴。
一.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及意义
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一朵永不凋零的奇葩,古典诗词的韵味陶冶熏陶了我们一代代的中国人。学习古典诗词,有利于陶冶性情,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根据教育部最新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并且要求在小学和初中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合计背诵诗词400首。这点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同时,在中考和高考的语文考试中,对古诗词阅读和鉴赏也增加了适当的内容和题量,这在客观上也推进了古诗词教学的发展。
二.当下课程改革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不足
当下语文基础课程改革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还存在有一定的不足,这些有待于改进的地方体现在以下方面:
1.和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相比,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度不够
长期以来,在中学教学阶段,古诗词教学一直居于辅助地位,在日常教学中和教材比例的分布上,古诗词教学都要远远少于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而且关于古诗词教学的公开课也少之又少。这主要是由于教育功利主义的观点在作祟,一些老师认为,在考试中古诗词考查点较少,所占分值较少,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草草了事,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古诗词教学。
2.用做题替代感悟,用机械性翻译替代教学
首先,由于古代诗词的意蕴大多是含蓄隽永的,对诗词的解读并没有特别固定的答案,正所谓“诗无达诂”。这样就使得一些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倍感为难,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教法,于是乎,就完全依照课后注释和翻译,逐字逐句的翻译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去背诵,认为记住会默写就达到了学习的效果。这种“照本宣科”的讲授方法是不科学的。教师不应该把逐字逐句地翻译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对古诗词的学习,应该更注重对其文辞、意境的感悟以及对诗词中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思索。如果教师仅仅机械性的把诗词翻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这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丧失了学习诗词的兴趣。因此,较好的方法应该让学生根据课后注释,利用工具书在课前预习阶段完成对诗词字面意义的翻译和理解。
其次,做题是不能替代领悟的。随着近年来中高考语文试卷上,出现了古诗词默写、诗词鉴赏等考试内容。有的老师便以此为捷径,为图便捷,甚至连课文也疏于讲授,只是按照试卷考题的形式来讲,让学生做一下相关试题。更有甚者,只讲解试卷中易考的名句或者字词,其余的都直接忽略掉,这种做法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三.如何克服不足从而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质
本文认为,要想实现中学语文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需要分两个步骤来实现:
先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继而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素养”其实指的是人们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能表达的高度,包括功用性的和非公用性的。在这一点,本文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提升自我的人文素养:
1.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特别是古典文学的修养
由于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与一身的学科,语文教师要想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一定要博览群书。尤其是针对诗词教学,更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文学底蕴,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因此语文教师在平常要多读书,读古典文学名著,深入学习古代文学史上各时期的代表成就。例如先秦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古典文学是现代白话文的母体,每个语文老师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古代文学修养,这样才能提高我们在诗词教学中的理解能力和驾驭能力。
2.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加强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文学是人学,是渗透人类社会各个时期与领域的科学,也是对人类的思想影响最深最广的科学。同样,语文课程是对社会广角的折射,涉及了对社会、历史、哲学、美学等领域的探究和思索,由此我们作为教师想教好语文课,就不应该把它当做一门孤立的学科来看待。
搞好古诗词教学,可以把语文学科和历史学科联系起来,正所谓“文史不分家”,尤其是每一首古代诗词的创作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在教学的时候如果将诗词的创作背景和创作主体当时的创作精神意图结合起来,那么对诗词的领悟将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教授给学生的,也不仅仅是基础层面的字句理解。以南宋陆游的《书愤》为例,想教好这首诗,就要先了解靖康之耻、南宋偏安一隅、内忧外患、君王昏庸等这些历史史实,在熟悉史实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领悟和传达陆游渴望收复失地但报国无门的忧愤心理,从而把诗题中的“愤”字做到恰当的解释。
古诗词不仅有语言美,还有节奏美和音韵美,尤其在词的初期发展阶段是可以用来配乐演唱的,而且有些伟大的音乐作品都是从我国古代的诗词中汲取了创作灵感和精华,例如古筝曲《春江花月夜》,就是根据唐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题创作的,又如当代歌星邓丽君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是将李煜的《虞美人》加以谱曲而成的。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不能仅立足课本,忽视古诗词的音乐性,可以用音乐作为导入,从音乐的美来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赞美,要将音乐之美与文学之美相结合才能更全面的把诗词之美感来传达,从而提升自我的审美修养。
3.教学观念要更新,避免因循守旧
首先,要摒弃功利主义的教学观。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成果和老师教学成果的手段,但不能把教学内容完全围绕考试的指挥棒转。“试卷考哪些就教哪些,不考的直接忽略”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长期下去,不仅是老师的教学观念会被功利主义思想侵蚀,甚至学生的学习观念也会受到不良的影响,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学生语文人文精神的培养。
其次,要重审美,轻应试。按照试卷上的要求来鉴赏诗词,是远远达不到古诗词的审美境界的。作为老师,应当比学生更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感悟能力、欣赏能力。要善于“在细微之处见不凡,在平淡之中见绮丽,在朴素之中见警策,枯燥之中见生动。”以《泊船瓜洲》为例,在教学的时候应着重讲解全诗的炼字诗眼,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老师应该首先自我感悟,感悟“绿”字在色彩、神韵、动态上的美感,同时辅助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感官上和心灵上感受诗眼之美的冲击。通过这样的方法,相信老师们在进行古诗词教学的同时也进行了一场思想与心灵的审美升华。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古诗词教学,也是一场“传统教学”与“创新教学”的改革碰撞,在“教学方法改革”呼声愈高的当下,我们想教好学生,首先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老师。在古典诗词教学方面,培养教师的人文素质和修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新时期的语文老师,我们要将古典与现代相结合,从自身做起,丰盈自我的同时,将古典文学的精髓一代代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一、多角度把握诗词的内容。
1、关注题目。古诗词中有的题目集中而又含蓄概括文章的内容、主旨。认真地分析题目,有时能很快地把握住所写的内容。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其实也暗示了作者在团圆之夜,却不得不忍受离别之苦,通过题目能了解到很多诗文的深意。对理解该古诗文有很重要的意义。
2、关注背景资料。背景资料包括时代状况、人文地理、作者思想、生活经历等,它是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来服务的。作为教师对这些背景资料都必须有所了解,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情以及教学的要求做适当的选择,以便于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之中,使其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
3、品味关键词。古诗词中的关键词最能体现古诗词丰富的内涵,慢慢品味,诗词的韵味顿生。如刘禹锡的《秋词》,“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胜”,一个字便否定了古来的悲秋观念,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
4、抓住古诗词中的景色描写。古诗词的写作都有一定的写作顺序。可写景,可抒情,可议论,可叙事。可以肯定的是,每一首诗词中都有景色的描写。通过对特定景色的描写,反映作者的心情,抒发表达的感情。如《西江月》一次中,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就把夏夜也有的几个具体景物有序的排列,写出了特有的夏夜美景。那种大雨将至,突见茅店的欣喜之情通过景物表现的淋漓尽致。
5.领悟深层含义。古诗词以含蓄委婉吸引读者,必须通过字面意思去深刻领会诗词的内容,意境。如《赤壁》一诗中,作者通过对一件古物,折戟,回想起三国时那场以少胜多的战役,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
二、了解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作者在诗词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如苏轼《水调歌头古》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直接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直接表达了希望人人年年平安的美好愿望。
2.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借助于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3.托物言志: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如的《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诗人通过多北国的雪景的描写,抒发了对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赞美之情。
4.用典: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怀旧空吟闻笛赋”,“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作者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作者借这个典故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家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三、归纳古诗词的题材和作者作品的风格特点。
古诗词的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初中阶段常见的古诗词题材及作者的写作风格有:
1.送别诗: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特别注意的是,李白的送别诗给人以回肠荡气的美感享受,丝毫没有送别诗所惯有的感伤与悲凉。
2.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大多是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
3.爱国诗: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如陆游、杜甫(沉郁顿挫)、文天祥(慷慨激昂视死如归)
4.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背诵 自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A-0091-02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能够得到提升。这样教学比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教师对每一项学习任务都加以督促的实际效果要好得多。在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训练中,教师也应强调让学生自主地加深加强。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诵读、自默、小组默、班级默、巩固默等不同途径,规划部署好背诵阅读内容的相应步骤,以此来确保整个自学流程。
一、诵读――先诵后背,熟读诗词
诵读是指学生要能够熟读诗词内容,要先对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后再进一步展开背诵,要求学生可以参照课本流利地读出来,以此强化学生的理解。比如学习《回乡偶书》这一首诗,学生要先熟练地读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古诗词的语言本身就与现代文有一定区别,因此,更加需要学生反复多读,要形成一种语感,为背诵打下基础,也为提高古诗词自学效率做好铺垫。此外,有一些古诗词内容比较多,像《秋词》等有词牌名的诗词,并没有七言绝句那种比较工整的格式,学生在自主背诵时更加需要多读多记。多加诵读也需要学生注意正确的读音读法,要能够确保诵读内容的准确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古诗词的含义具体到每个字词,要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具体内容。诵读是基础也是铺垫,有了诵读作为最底层的背诵要求,就能帮助学生加强理解和记忆,以此不断提高和增强学生的自学效率。
二、自默――对照自查,整句订正
自默是指学生在能够熟练诵读的基础上自己默写,也可称作自查。在自己默写后,对照课本找出自己的错误,并理解该错误,在错误之处做出标注,进而对整句进行订正。自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自学成果,认识到自己欠缺的地方,也能确保学生在之后的默写和背诵中少一些错误,提高背诵的准确性。自默有利于学生对之后的学习进度进行重新规划和安排,让学生及时了解到哪些地方是需要重点注意的,哪些地方要格外注意,加以纠正,以免学生在之后的自学过程中浪费精力。进行自默还可加深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充分了解到自己欠缺的地方,也有利于完善学生对于古诗词内容的认识。针对自己所出错的地方加以纠正,能够确保自学质量,对实际反映的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善。学生在自测默写的过程中或是因为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不够透彻,或是因为自己马虎大意,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错误,为了提高学生自学效率,笔者建议在保证能够熟练背诵的情况下进行自默,以防出现模棱两可的地方,影响默写质量。
三、小组默――及时归纳,总结反馈
小组默是指通过小组多人一起检测,以便发现学生自身尚未掌握的知识,进而让学生的认识更加全面和完整,也可及时归纳总结并反馈相关信息,还有利于学生学结能力的增强。在小组默的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利于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此外,通过小组默,学生还可相互讨论,营造出互相帮助的和谐氛围。“三人行必有我师”,小组默增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更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比如在学习《咏柳》这首古诗词时,教师可以通过小组默强化学生对该诗内容的理解,还可拓宽学生知识面,学生之间的意见交流还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增强,能够各抒己见,表达出对春天的喜爱以及对春天景象的赞美。小组默和学生自默所不同的地方是,小组默是同组人交换检查,通过别人检查可帮助发现背诵默写中自己尚未检查出来的错误,有利于提高默写质量。其次,小组默融入了一种竞争意识,有利于在学生中形成一种比拼的氛围,或是比较哪个人默写的错误较少,正确率较高,或是比较哪个人默写的速度较快等,利用这种方式,形成一种鞭策和鼓励,可极大提高学生背诵效率。
四、班级默――查找问题,教师帮学
班级默是指通过组织班级默写,利用班级默写这种集体形式,针对在整个默写背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由教师统一讲解,以进一步增强和完善学生的自学质量,帮助学生建构更加丰富和完整的知识结构,以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班级默还可提高学生对古诗词自主学习的重视程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班级默活动后需要老师对学生的默写成果进行批阅和问题整理,单独讲解学生容易写错的字词,对某些容易出错的问题统一再加强学习一遍。且还可查找学生出错的原因,是因为对诗词意思没有把握准确还是因为字词太过生僻?进而设计出更加高效合理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在展开这部分内容默写时,前提是要让学生明白其基本意思。文言文中有很多通假字,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往往不能掌握。比如《口技》一文中“一时齐发,众妙必备”,对这个“必”字要格外注意,现代汉语中的“毕”是全、都的意思,那么要注意“必备”的“必”是通假@个“毕”,还有“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中的“名”是说出的意思。根据班级默,教师再针对整体所反映的情况展开进一步的教学,以此丰富学生知识体系,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自学方法,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学效率。
五、巩固默――温故知新,完善所学
古诗词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的学生望“诗”生畏。因此,如何寻找一套比较适合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容易陷入读一读、背一背、抄一抄、写一写的尴尬局面。因此,如何引导让他们有意识地构建自己学习古诗的体系,真正体会古诗学习的乐趣,成了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清平乐・村居》为例,谈谈小学古诗词教学。
一、吟咏诵读,感受诗意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语言精炼含蓄,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适合朗诵。一位好的语文老师在教古诗词时,应该通过变换不同的阅读方式,层层递进,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吟咏诵读中明白诗意。
(一)范读文本,感知想象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整首词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一家五口人的生活环境和劳作的情境,虽然只有区区几十个字,却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恬淡舒适的农村生活的画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上课伊始,我配乐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认真听,并在脑海中想象词中描写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听完老师的诵读,我让学生们说说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面对这样的画面,你想到了什么?这样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二)初读词作,读准字音
有了之前的范读做铺垫,接下来我让学生自读古词。《清平月・村居》这首词中有几个难读的字“翁”“媪”“卧”“剥”“莲”“蓬”。在初读古词前,我把这几个字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让同学们重点把这几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再读古词时,基本能较准确地读准字音,宋代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只有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诗词,而且读得字正腔圆,才能读出自己的体会。
(三)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5~6年段)学习古诗文的阶段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3]古诗讲究的是平仄押韵。课前我做了分析:《清平月・村居》的平仄组合是,上阕: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下阕: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声就是阴平和阳平,声音要拉长,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声音要短促。上阕的停顿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温媪?下阙的停顿是: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押韵,上片四句尾音:ao,ao,ao,ao;押韵押ao韵;下片四句尾音:ong,ong,ai,eng。下片一、二、四句押韵,押ng韵;上下片换韵。上课时,我告诉孩子们诗词的音韵美,引导他们边读边打拍子,读出节奏。学生用这种打节奏的方式读出了快乐,读出了诗的韵味和情感。
二、巧妙质疑,体会诗情
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总是渗透在诗词当中,如何引导学生对古诗词所描写画面的展开联想,以及如何体会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巧妙的质疑,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体会诗词的意境美,并内化于心。
(一)紧扣关键字,感悟情感
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抓准关键字,深入理解文本,感悟作者情感,是学习语文的一种策略。在读懂了诗的意思之后,教师的关键性引导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如在教学《清平月・村居》时,为了突破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我先抛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请找出能表达作者心情的三个字“醉”“喜”“媚”。当学生找出关键字后,我又追问:“这些字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喜悦)我继续提问:“我如果选择其中的一个字作为板书,应该用哪一个好?”(学生很自然就说出了“醉”字)。由于引导质疑巧妙,而且环环相扣,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整首词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字,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整首词所表达的意境就很容易突破了。
(二)聚焦关键词,感受人物品质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引导学生聚焦品味关键词,点准文章的穴,把好文章的脉,去感悟人物品质。当学生已经体会到了整首词所要表达的情感后,我趁热打铁,继续追问:“这三个可爱的儿子已经走到我们跟前了,瞧,多棒的儿子呀,我们如果用四字词来夸夸他们,用什么词好呢?”大儿子( )、二儿子(
)、小儿子( )。学生这时已经能说出好多恰当的四字词了,有“任劳任怨、心灵手巧、活泼可爱”等等。我再提问:“你们想用诗句来赞美哪个儿子呢?”这时让孩子们再读诗句时,这种赞美就能发自内心了。因此,巧妙的质疑在诗词的教学当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破诗词的情感,达到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的目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华语言的博大精深。
三、联系生活,拓展升华
古诗词来源于实际生活,也要服务于生活。学生们学习了古诗词之后,除了学习语言,领悟诗魂,更为了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一)引导创新,延伸课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提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4]学习了这首田园诗词之后,怎样让学生把诗中的美表达出来,我设计了这个练习:“读了这首词,你想起了怎样的美景?”我让第一组的同学写写小草,第二组的同学写写小溪,第三组的同学写写茅屋,把他们心目中的村居美景写出来。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孩子们在学习了古诗词之后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把看到的美景写下来。
(二)拓展阅读,知识迁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5]“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6]为此,我让学生收集课外读过的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交流后张贴教室,让他们自编诗刊,熟记好词佳句,思考其共性与个性,和同学交流,试着把古诗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读写结合。
从上述课例可以看出,不管小学古诗课堂如何变化新的模式,其出发点都是为了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新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实现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要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7]
【参考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