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9 05:04: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通识教育学院工作计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1-0056-01
一 我校校极课题管理现状
1.加强领导,为课题研究建立导向机制。
2009年,为了建立科研导向机制,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将教务科研处划分为教务处和科研处。将科研管理与研究工作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计划,院党委提出“科研培育年”计划,启动了的“校级课题申报工作”。校级课题的立项遵循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为凝练科研特色,锻炼科研队伍,充分发挥院级课题孵化器的作用。为课题研究提供理念导向、经费投入导向等各种保障机制,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2.专家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专业引领。
学校加强校本培训,以“明确方向,凝练特色;掌握方法,提升实力”为宗旨,通过启发式的指导,一对一的辅导,帮助教师们增强信心,掌握研究方法,明确“怎么做科研”,这样广泛培育了教师的能力,提高了科研意识,挖掘了他们的科研潜力。学校还经常邀请自治区的专家教授、教科所教研员等,到我校举办专题讲座,解决教师的一些疑难问题,为教师提供专业引领,为各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出谋划策,普及科研的基本知识,进行悉心指导,提高了课题研究的专业水平。
3.建章立制,为课题研究提供制度保证。
(1)制定学校课题管理办法。依据国家、自治区级课题管理办法,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新疆教育学院院级课题管理办法》、 《新疆教育学院科研基金管理办法》,在规划与选题、申报和评审、经费的管理与使用,中期管理、结题验收、成果鉴定、成果宣传、出版与评奖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规定,明确了课题研究工作的基本要求,使课题管理和研究更加规范,更加科学。
(2)制定完善管理制度。制定了《新疆教育学院科研课题经费资助办法》、《新疆教育学院学术著作出版资助办法》、《新疆教育学院学术交流活动资助办法》、《新疆教育学院科研奖励办法》,通过一系列制度实施有效的管理。
(3)纳入教师业务考核。学校将课题研究工作纳入教师业务考核并成为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在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中,课题研究都将成为证明其学术水平和工作示范的重要依据 并将课题实施情况纳入量化考核。
4.设立专项基金,为课题研究提供经费保障。
我校科研处协同财务管理部门,制定了《新疆教育学院科研课题经费资助办法》,按照计划预算实施经费管理,做到有的放矢,确保课题实施中的经费保证。
二 我校校级课题管理模式分析
1.注重过程控制。
将整个课题看成为一个完整的事物链,从课题的申报、立项、开题、中期检查、结题、成果评奖环节进行控制,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创新。
(1)统一课题的申报和立项时间。如我院将校级课题的申报时间定为每年的3-4月份,经学术委员会评审立项,6月份签订课题合同。课题立项时间统一从每年的6月份算起,研究时间为一年、一年半、两年,结题时间为每年年底。
(2)加强对课题开题的管理。在签订课题合同后的一个月之内,重点课题一般情况下必须召开开题会,由课题主持人布置研究任务、安排研究进度、确立研究目标。
(3)加强对课题的中期检查。课题进行到中期,由科研管理部门组织中期检查,要求主持人填写中期研究情况表,并出示阶段性成果。
(4)加强对课题的结题管理。若课题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完成,课题主持人必须提交课题延期申请,延期时间分为半年、一年,最长不得超过一年。若课题超过延期时间仍无法结题,则由科研管理部门依据课题不能结题的原因追回部分或全部课题经费。
2.强化经费管理。
将经费项目细化为资料费、数据采集费、调研差旅费、会议费、设备费、专家咨询费、劳务费、复印打字费等,并对每类经费的使用规定最高限额。如对使用课题经费外出学习、调研、出差的管理,我们要求必须与课题研究的内容吻合;经费不得超过课题总经费的40%;严格按相关的出差制度办事。又如对版面费的使用,我们规定,课题成员可利用课题经费发表与课题相关的论文,但在发表的论文上必须注明“本文系新疆教育学院某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字样;课题组成员持版面费发票及的刊物原件,经科研处认定、审核、批准后,方可从课题经费中报销费用。课题组成员可利用课题经费购买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书籍资料,由课题主持人持发票和购买书籍的电脑小票到教科研处进行审核,批准后可从课题经费中报销费用;对其他费用的使用,也都作了详尽的规定。这样,可保证教师将经费用到最该用的地方,也给课题主持人一定的自。课题经费使用由科研管理部门专人负责审核,再由科研处负责人批准,并由科研处专人登记,最后才到财务处进行报销。这样,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实际上由科研处、财务处两大部门进行监督,从而确保每笔经费的使用均在“课题经费使用登记表中”得到体现。
3.实施制约与奖励措施。
对每一个不利于课题开展的问题,我们均在文件中加以明确制约:若课题超过延期时间仍无法结题,根据课题不能结题的原因,追回部分或全部课题经费,延期不交者由财务处从课题主持人工资中扣除;贯彻“一人一项目”和“先结题后立项”原则,凡手中有课题尚未结题的,一律不得申报下一年度的校级课题。
三 校级课题管理中应树立的几个理念
1.结合校级课题的开展,为高等院校的科研工作搭建一个平台。以校级课题的开展作为学校科研工作开展的平台,将、学术讲座、教学改革等一系列活动结合到课题中进行。
2.结合校级课题的开展,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我校科研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科研经验相对缺乏,科研意识相对淡薄,科研条件相对简陋,科研结构相对简单。通过校级课题的开展,吸引教师投身于教育科研之中,从而促使他们从“自发”状态进入一种“自觉”状态。
3.结合校级课题的开展发表一系列高水平的论文,提升学校学术品牌形象,以科研课题的开展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让教师真正从课题开展中学到知识,在公开刊物发表一系列高水平的论文,提升学校的学术氛围。
4.结合校级课题的开展培养教师的科研素质。通过校级课题的开展,一些教师将熟悉课题的申报、开题、中期检查和结题,为申报更高一级课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5.结合校级课题的开展,培养一批科研骨干分子。通过校内各系、各部门以及校际之间的合作,合理配置人才,使人才有施展才干的工作环境,培养一批科研骨干分子。
纵观新疆教育学院现行的校级课题管理模式的效果,学校科研氛围更加浓厚,广大教职员工的科研热情和积极性空前高涨,增强了课题意识,树立了课题观念,项目申报已从被动变为主动,科研实力已实现了跨域式发展,全面推进了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使我校顺利走上富有学校特色的科研兴校之路。
参考文献
[1] 张晋鲁.对新疆教育学院转型期科研培养工程的思路与实践的思考[J].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2,3: 66-70
作为新开设的本科专业,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语文)的培养目标即是“综合培养、发展专长”,为了研究适合小学教育(语文)本科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我课题组进行了各方面的调研、学习和座谈,现就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1.到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进行调研、座谈
2015年6月29日课题组前往北京,到事先联系好的首都师范大学东区初等教育学院进行调研,同我们进行座谈的专家主要有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院长王智秋,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中文教研室主任崔增亮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务处处长王杰以及讲授小学语文专业的几位教授。此次调研主要就培养小学教育(语文)本科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设置、学科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交流学习。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的小学教师培养理念是走在全国前沿的,紧紧把握国家大的小学教育发展趋势,在调研座谈会上我们通过提问的方式向专家们了解并学习到了小学教育人才培养的最权威的咨询,以“培养小学教师要为当地教育服务”为宗旨,专家们指导意见对课题的研究给出了宝贵意见,综合起来有如下几点:第一,注意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性知识结构。第二,教育要把握国家大的发展趋势,教学设计应科学合理。第三,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学生见习、实习、研习。第四,学科与教学实践的结合起来,比如儿童文学与课文教学的结合,儿童剧创作与课文阅读指导的结合,修辞与文本解读的结合。通过去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调研、座谈,课题组对培养小学教育(语文)本科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教学模式的思路打开,一些具体的想法和下一步研究的有了初步的计划和明确的方向。
2.到北京进修学习及深入北京和呼和浩特几所小学听课调研
课题申请人在2015年10月到2016年1月期间到首都师范大学进修,深入首师大初等教育专业课堂学习应用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此期间利用进修的机会在首师大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查阅大量的图书资料,掌握了较为科学和先进的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模式,也掌握了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这对于课题组研究小学教育(语文)本科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教学模式的课题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深入小学课堂听课调研,了解小学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在大学教育中更能有针对性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小学教师。
主要走进的小学有:
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听了公开课《搭石》。教师讲课,还有专家点评,受益颇多。
首都师范附属朝阳实验小学,听了几节课,同时参加了首师大和朝阳附小一起举办的教学研讨和交流活动,有教师讲课环节,特级教师和专家点评环节,还有专家答疑环。此次活动令人开拓眼界,收获小学教学的最权威的理念和方法。
北京西城区进步小学,听了一年级和二年级的精讲课,理解了小学教师讲好语文课所需要的基本功和知识,当然包括实践能力。
深入呼和浩特市先锋路小学听课,呼和浩特呼伦南路小学听课,初步了解内蒙地区小学教育的特点,了解小学教师讲课的特点,逐步掌握关于小学教学的调研资料。只有了解了本地区教育教学特点和需要,才能为本地区培养适合小学教育的人才。
3.参加全国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会议和讲座
2015年11月20日,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北京市语文现代化研究会”第三届年会,上午由北京各参会小学的优秀教师讲示范课,特级教师点评,下午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论坛”,交流教学心得。
2015年11月21日,听了梁晓声专家的讲座“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
通过会议和听讲座学习就小学语文的阅读、古诗等教学研究规律和方法有了深入了解,收获了权威观点。
4.课题组邀请系部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开展座谈会
从首都师范大学6月份调研回校后,2015年7月5日课题组及时邀请系部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开展座谈会,总结调研心得。座谈会主题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心得”,会上教师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可贵的意见,为下一步课题研究打下基础。
课题组认为小学语文教师的讲课方式越来越体现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的标准,对孩子们的启发,关注孩子们想象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变得尤为重要,因此小学教育(语文)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迫在眉睫,只有在大学里把小学教育(语文)专业的大学生培养成具备当前教育理念的准小学教师,才能为今后的小学教育做出更多的贡献。经过研究和探讨,对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学模式有了初步的想法。例如,推行导师制,进行技能指导;重视对学生进行早期科研训练。导师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帮助学生整理思路,修改不合适的部分,直至最终完成写作,培养学生早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另外,教师们认为应该增加实训比重,实践应用性创新教学。
同时教师们提出要带领实习生走进小学课堂能再局限于中学的实习基地。
课题组在课题研究中期主要做了以上一些工作,下一步工作计划继续深入调研,要做好以下工作:
1.请专家来学校给小学教育的学生做专题讲座。
2.带领大学生走进小学课堂。
3.课题组再次举办座谈会,探讨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4.教师在课堂初步应用研究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实训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庄惠龙、杨淑林.本科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集美大学学报,2013, 10.
[2]庄华杰、周金其.本科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14, 11.
作者简介:
2、3月—6月,我们将继续邀请扬州特殊教育学院的老师开展每月两次的手语学习,让会员学习更多的手语日常用语和手语歌曲,从而能更好的与特殊群体交流。
3、3月里,我们社将举办“让爱飞扬”的讲座,让我们学院更多的同学了解和认识特殊群体,在这个学雷锋的月份里传扬大家的爱。
4、4月,我们社将分批组织会员参观扬州特殊教育学校,与那里的无声的孩子进行交流,会员将把自己最最真挚的爱献给世间最最纯洁的心灵(届时还会组织会员进行"折千纸鹤"或"十字绣"比赛)。
5、4月—5月,无声或有声到底谁包含的爱更多这个话题到底有无定论我们会组织会员进行关于此的辩论赛,唇枪舌剑,让你在智慧的战场上大显身手。
6、5月,我们社将组织自己的大型文艺晚会,届时策划,主持,编导,组织宣传等一切职务均由本协会会员自身担任,让每一位会员在手语社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使教师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更好地对学生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全面成长,结合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国际教育学院作为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分院于2012年3月探索建立《成长导师制实施办法》,并在先后在2010级中英合作学生,2011级中加合作,2012级全体中外合作办学共140名学生中试行实施成长导师制,并在此对国际教育学院实施成长导师制做一分析研究。
一、 成长导师制的基本情况及实施办法
成长导师制,为提高学生素质,教学质量,结合中外合作的教学模式,以咨询和指导为核心,兼具管理职能,试行期导师队伍由管理人员(3名)及专任教师(3名)共同组成,在全体学生间随机分组,每位导师指导10至13名学生。所承担职责:在学生成长期间,导师通过谈心,座谈,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习目标规划,专业指导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进行施导。导师采取以个别指导为主,个别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导师不定期,不定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导师的指导工作要填写导师工作志,学期初要制订指导工作计划,对指导活动做好记录。学期末要有指导工作总结。实施具体方法:
(一)做好宣传工作,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
1.召开会议进行宣传动员,进行“导师”选聘工作。把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师德修养,学识广博、身心健康,具备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能力的教师定为导师。
2.对全体“导师”进行集中培训,制定工作计划。
3.确定受导学生:通过辅导员摸底,对全体学生总结归纳,着重把家庭贫寒、学习困难的、 行 为有偏差的、家庭教育背景不良的、心理有障碍的、以及各科各类的特长生等确定出并分组。有助于导师的快速切入,全面了解受导学生,有的放矢。
4.师生结组,一名导师带一组学生,一组数量根据情况而定,一般10至13人。
5.导师履行职责。 按照对学生“导向,导学,和导心”的要求,导师需承担相应职责
要求导师建立:
谈心辅导与汇报制度――每2周至少谈心辅导一次,并记录辅导内容,学生定期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
个案分析制度――每月集中组织导师进行个案分析,必要时对重点案例进行集体会诊,提出解决办法。
(二)召开辅导员会议,落实辅导员做好“搭桥”工作
1.辅导员要明确导师制,使导师制成为有效的补充
2.让辅导员明确导师制,并不是对全体学生进行泛泛施教,这会缺乏针对性、实效性,而是有特定的受导对象。而这些受导对象必须由辅导员了解、确定,由辅导员做好受导学生思想工作的基础上,联系导师进行“搭桥结对”,同时与家长进行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二 、成长导师制的初步成效
成长导师制的实施,是国际教育学院将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风建设,全面育人深入进行的重要措施。总的来讲,通过导师制的实施,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了解合作院校及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发展动态、社会需求,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进行学习进程和学习安排,出国,专升本,就业的学生都能够明确目标,明确该做什么,如何做。并且导师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所指导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鼓励并引导他们,并当好学生深造就业的参谋,指导学生,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做好毕业生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导师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具体表现为:
1.使学生有了归属感和学习导师。在人生道路与学习中有了方向感,利于其身心与能力的健康发展。导师的实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学院以及中外合作的项目,通过引导学生及家长对学院的信任、理解增强;学生普遍由受导前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自信,到制定了短期、长期目标。出勤情况,上课纪律,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都得到提高。
2.强化了导师育人的责任感,并在指导工作中促进了自身的整体素质与业务能力的提高。同时,还密切了师生关系,利于师生在深入交流中相互促进。 导师认真工作,深入实际履行导师的义务、职责,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规划,专业指导,指导学生拓宽视野,利用课外时间辅导学生拉近了师生间距离,增进师生感情,从而提高了学生培养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意识。
3.密切了教与学的关系,落实了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以及发展要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把教育从批量化培养转变为个性化教育;针对不同学生通过导师的指导和示范作用,使学生在原来基础上进步和提高,并“以身示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专业兴趣,通过对学生个性化培养,实施“精英教育”,为学有余力的同学和优秀拔尖人才进行正确的引导和个性化教育。为学生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使同学们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加速同学们的成才的进程。在同学走出校园时,能够具备成为精英人才的基本素质和条件。
4.在指导过程中细化方案,根据不同需求学生,分析,制定引导的方案,所需达到目标,在采用的方式上多样灵活,抓住导向的关键点,注重过程检查。使素质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导师制存在一些问题及不足
通过总结发现在今后施导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导师不仅要做学生自主学习的服务者,还需在指导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寻找方法,有效解决。
抓住关键点和时机。作为导师应有的心态――亦师亦友、亦教亦学、寓教于学。抓住关键点,注重于学生心灵的沟通,才能事半功倍。
3. 搭建不同角度的教育平台;注重学生立志、立品问题,情操、思想问题;拓宽教育渠道,灵活的教育方式。
四、深入开展成长导师制的建议
(一)充分认识实施成长导师制的意义
将导师制实施好,提高教师对导师制意义的认识致关重要。要使大家认识到实施导师制首先有利于引导、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弱点,使学生的适应能力增强,提高了人际交往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导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逐步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解答他们在各个方而遇到的困难和疑问,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意识,指导他们的学业,帮助他们处理好各种关系,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其次有利于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由于导师和学生的交流增加改变了传统的单向教学形式,让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导师和学生既是师生又是朋友,形成了一种默契、和谐和互信的良好关系。这种情况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又有利于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第四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进一步提高导师的素质,明确导师职责=
导师制是否能够顺利的实施,取决于导师本身的素质。作为导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水平,还要热爱教书育人工作,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治学态度方面有良好的素养;能够充分认识到实行导师制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更有利于教学相长、师资队伍的优化。同时,学校也应该对导师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更进一步加以明确的规定,使导师知道应该“导”什么以及如何去“导”。
(三)建立对导师工作合理的激励和考核机制
导师制的实施,无疑需要导师在完成应有的工作任务之外,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同的导师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存在差异,但在实践过程中,这种差异又往往因无法量化而难以衡量,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起相配套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提高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在导师自评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前提下,对考核优秀的导师给予奖励,并且在职务晋升、评优评先上优先考虑;而对那些考核不称职的导师,应通报批评并取消其来年的导师资格。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成人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培训基地结合汉中市农业农村发展需要,以及技术转型升级的需求,大力开展农业知识宣传、农业技能培训等活动,构建高素质农民社区教育服务模式,提升社区教育服务的质量,强化社区教育功能,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促进社区教育工作持续有效开展,以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服务。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围绕“高素质农民社区教育服务”,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本地区的高素质农民社区教育服务现状进行调研,收集调查问卷74份、座谈会8次、个别访谈200余人次,整理资料300余份。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培训人员认可的社区教育培训方式是“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培训内容主要以农民综合素质培训、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为主,培训结束后可以获得相关的资格证。47%的调查者认为参加此类培训的时间较短,希望培训授课方式以集中面授、远程授课和编组学习多种形式,采用教师讲课和自己手动操作练习等多种方法结合为主。25%的调查者认为培训的成果不能够很快转化为生产力,增产难、致富慢,培训内容上要求包括现代农业理论知识、产品市场及营销、创业技能等。55%调查者认为培训地点的选取上过于局限,希望延伸至区县、乡镇一级的地区。
二、高素质农民社区教育培育中发现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目前汉中地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多,留守人员年龄偏大、劳动能力不强,青壮劳动力缺乏,制约了农业劳动的开展,优良的品种及主推技术难以在农村中推广开来。
(二)部门配合不紧密,培训缺乏统筹性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涉及到的部门较多,在管理工作中,协调配合不强;分配任务时,培训单位与受训人员统筹不到位;培训资源整合混乱,往往出现多个培训专家讲同一内容,不同培训单位组织的专家为同一人等现象,导致受训人员抱怨重复培训、培训内容单一等情况出现。归根结底,各部门未能紧密配合,缺乏有效的培训管理系统。
三、高素质农民社区教育培育的思考及对策
(一)加强社区教育培训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多渠道做好高素质农民在科技致富等多方面的宣传,树立先进典型。如宁强县巴山镇石坝子村王永定,原来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成为了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2020年被评为全国就业创业脱贫典型代表。培育一个致富带头人,带动脱贫一大片。另外,可以将一些高素质农民培育好的经验及方法进行推广,不断提高高素质农民的影响力,让青年农民看得见希望,回到农村,建设农村,成为新一代高素质农民。
此次培训,江西省教育厅领导及相关部门多次协调,精心策划,为研修班出境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研修班在新西兰学习期间,中国驻新西兰基督城领事馆领事参加研修班开班典礼。
通过培训,我们了解了新西兰国家教育的情况、新西兰高校外部运作及高校内部管理;学习了现代大学的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学生管理与就业指导、资金筹措以及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并对管理中的成功案例深入剖析研究;调研和观摩了新西兰文化。在培训学习中,研修班也探讨了新西兰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协调发展问题,对新西兰现代教育与和谐教育、公平教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等有了全面了解和深刻认识。
此次培训,江西省教育厅充分考虑了培训团队的人员组成、院校类型、分管工作等情况,安排了3所大学进行访问、学习和观摩,精心挑选专家教授、学校领导授课。培训内容涵盖了现代大学的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学生管理与就业指导、资金筹措以及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研修。对整个培训过程,都做到了精心设计课程、周密安排、系统组织学习考察。
通过访问考察、听课讨论、交流互动、课后研习、讨论总结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了新西兰高等教育管理的经验。通过对比分析,引发了我们对国内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思考;同时在培训交流过程中,研修班不仅达到了向新西兰学习的目的,也起到了宣传中国、宣传江西、宣传各自学校的作用,为促进新西兰与江西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
新西兰国土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人口430余万,其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2.5年。国家制定了10级学术学位水平评价等级,从高中后三年开始对学生考核评价,1级为短期培训,2~4级高中水平,5~6级为理工学院大专学生水平,7~8级为大学或理工学院本科学生水平,9级为硕士研究生水平,10级为博士研究生水平。
新西兰高等教育由大学、理工学院和教育学院三部分组成。现有8所大学、19所各类理工学院、2所教育学院(基督城教育学院和但尼丁教育学院),全部为国家公立性质,由政府拨款。目前,8所大学在校全日制学生17.9万人,几乎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特色优势学科,在全球都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其中奥克兰、林肯、坎特伯雷、奥塔哥等大学尤为著名。新西兰大学和理工学院都实行英国模式的教学体制,本科一般为3年,实施全面学分制,修完学分即可毕业。
新西兰高等教育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主要由8所公立大学承担。教育部(MOE)负责国家教育战略规划、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高等教育管理委员会(TEC)负责学校绩效评估,并根据评估和学校规模由政府下拨教育资金。
新西兰8所大学均有其优势和特色专业,如奥克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主要是建筑、公共计划、工程、医学、眼科、美术和艺术;坎特伯雷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anterbury)主要是工程、林业、新闻传播;奥塔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Otago)主要是医药学、牙科学、制药学、理疗学;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有部分专业或学科是一所以上的大学都很有特色的,如奥克兰大学和奥塔哥大学的法律等。
新西兰大学的本科学制一般为3年,包括文科、商科、设计、护理等专业,有些专业学制为4年,包括工程、法律等专业。本科教育实行学分制,在标准学制下根据修完的学分可提前或延后毕业。成绩优秀的学生会被邀请多读一年Honor学士学位,完成后可以直接读硕士学位,获得硕士学位需要2~3年,如获博士学位则需要3~5年。
大学校长委员会同时负责大学的质量保障,其下设的大学课程学术委员会主要负责具体课程和学术项目的质量保障,并审查各大学开设的课程。大学课程学术委员会的成员主要由各大学的专家组成,专业学位课程的认可标准在全国通用。各大学在办学过程中还要接受新西兰大学学术审核处的监督与审查,以确保课程符合标准。大学学术审核处独立于大学校长委员会,对大学承诺的质量控制进行外部检查,审查各校有关学术标准的监控与激励机制,评价各校在确保教育质量方面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及其实施效果,论证并向各校推介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法。
新西兰的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不仅由大学和大学联盟自律监督,而且要接受政府、社会和行业评估机构的监督,由学历资格评审局和大学校长委员会以及各大学董事会、技术学院协会和教育学院协会,并与学生、政府机构、教育创办者、质量保证团体、工业培训组织、专业机构,商业与工业集团保持充分合作。新西兰大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接受学生的评估,评估结果较差或受到投诉的教师在相关委员会调查核实后将接受极为严格的处理。
三
新西兰大学普遍重视学校的科学研究,把学术研究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视之为大学声誉和水平的最显著标志。坎特伯雷大学的教育学、工程学世界知名,奥塔哥大学的医科、牙科新西兰一流。每所大学都有属于自己的学科名片和品牌。
新西兰高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教师培养,重视教师能力素质的提高,教师由学校人力资源部及各学院、系部管理,严格控制招聘教师的程序,把好入口关。高等学校选拔招聘教师,有严格的选拔条件与程序,对于研究型大学,教师的学历要求很高,基本上要博士学位才能达到入选的条件,理工学院的教师60%以上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职称方面也有相应的要求,教师职称的结构比一般为:讲师或资深讲师占55%,副教授30%,教授占15%,而且是全球招聘引进。这种开放式引入教师的机制,使得新西兰高校有优秀顶尖的教师、学术研究人才。教师的引进除有学历、职称要求外,还需进行严格的面试,面试主要考察教师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学术水平及科研能力、在本学科领域的影响力。
在招聘引进人才时,不仅靠高薪来吸引杰出的教授,学校还大力宣传到学校工作是最适合个人发展的,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学术研究和工作环境,充分重视发挥优秀人才的才干,这就吸引了大批的国际高层次优秀人才到新西兰各大学工作。
同时,高校还引入教师竞争机制,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新西兰高校教师职称分为讲师(包括助理讲师、讲师、资深讲师)、副教授、教授各级别。学校人力资源部不直接参与教师的评定,只为校长、院长提供意见和建议,为教师提供支持,促进教师成长,鼓励教师去研究、争取项目课题。学校通过一个PBRF评价体系对学术研究人员进行评价,对达到副教授、教授的学术研究能力、水平、素质的教师,就可认定、聘为相应级别的职称。
新西兰高校强化教师培养及能力提高的过程管理。学校鼓励教师自我完善,提高学历,提高素质与能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培养提高途径多样化: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到知名大学做访问学者;派到国外合作学校进行教学、科学研究;推荐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议,进行学术交流;争取获得科研项目,鼓励教师实现远景目标及工作计划目标,支持教师培训提高等;还特聘著名专家、学者为学科建设提供宝贵建议,由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组成顾问团,为教师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过以上途径来实现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术研究水平及实践能力。培养经费主要由教师个人、科研项目经费支付,学校只提供部分费用。
新西兰高校重视教师业绩的考核评价。每年受聘的教师都要与学校签订合同,合同分为集体工会合同和个人合同,教授、副教授单独签订个人合同。合同由学校人力资源部门、院系、教师共同签订。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由学校高等教育教师发展研究中心负责。教师必须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年底按是否达到目标及达到目标所需能力进行考核。学校年终对教师业绩考核评价,有一个一对一的评价系统。虽然教学研究人员与管理人员的考核具体指标不一样,但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提高员工的能力与素质,完成年度工作目标计划。对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水平的考核评定分为A、B、C、R级,主要评定的项目比例为:科研成果占70%,科研建设占15%,学术地位占15%。对考核不达标的教师,先帮助教师找问题,努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达到目标;对于多次帮助后仍未达标的教师才能解雇。考核结果原则上一般不公开,不直接与工资挂钩,只作为参考,为校长、院长提供建议,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支持,促进教师更好更全面发展。
四
新西兰政府对教育投入占GDP的6.9%,位居世界前列。其金额经对高校学术研究质量水平评审(PBRF)后以项目方式拨付。对于办学经费筹集的另一条途径是收取学费,对本国学生收费较低,一般年人均6000新西兰元左右,对国际学生收费较高,约为本国学生的4倍(博士学生与本国学生一致)。
新西兰政府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主要是制定发展战略、拨款、学历审查等,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对高等教育进行规划,不能干预高校办学事务;二是对公立大学进行拨款,提供教育经费;三是对学历进行审查,监督学校颁发学位;四是确定学费标准。
新西兰的大学虽然自治程度很高,但是大学校长委员会对其教学质量的控制是很严格的,以上工作的开展避免了教学的随意性,确保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 班主任 班级 管理班主任是对班级进行全面负责的教师,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班主任也是学校对学生集体进行管理和教育的主要助手,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依靠力量,是任课教师之间以及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是学校、社会、教师与家长相互沟通的桥梁,是教师中的中坚和骨干。因此,对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进行研究,对做好班主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笔者就对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及方法做一下探析研究。
一、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学生是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对象。对学生的教育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因此,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方法要灵活多样,根据不同的事情、不同的学生灵活对待,这样才能指导得法、教育有效。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
包括:思想品德状况、集体观念、劳动态度、人际关系、日常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学习方法、思维特点、智力水平;体质健康状况、个人卫生习惯;课外与校外活动情况;兴趣、爱好、性格等;2.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包括:班级风气、舆论倾向、不同层次学生的结构、同学之间的关系、学生干部情况等;3.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包括:了解学生的家庭类型、家庭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条件、家长的职业及思想品德和文化修养、。学生在家庭中的地位、家长对学生的态度等。
(二)了解学生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这是初步认识
了解班级、学生基本情况的方法,包括记载学生各种情况的登记表、统计表和学生活动成果记录表等。2.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地了解学生,包括谈话、问卷、座谈等。这是一种普遍采用的有效方法。3.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观察时应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善于发现细小的变化;和学生保持融洽的关系。在良好的环境中观察,切忌主观、片面。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班集体不是自发形成的,它有一个发展过程。一般认为,刚组成的教学班,经过班主任长期系统的组织培养工作,由松散的学生群体转变成为健全的班集体,大致要经过组建、初步形成和形成发展三个阶段。
(一)组建班集体阶段
在新组建的班级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陌生,学生心里还没有班级的概念,群体松散,班级吸引力差,共同目标和行为规范尚未形成。在这一阶段,班级活动都依赖班主任直接组织和指挥。实践表明,班主任在这一阶段如果抓不紧,教育引导不力,组织管理不严,班级很容易出现松弛、涣散现象。因此,有经验的班主任都十分重视从以下方面进行新的班级组建工作。首先,抓紧时间全面了解学生,尽快掌握熟悉班级和学生的整体情况,注意发现、选择和培养积极分子。其次,建立班级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再次,组织和开展班级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增进了解,提高班级的吸引力。
(二)班集体初步形成阶段
在班主任的引导和培养下,班集体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如同学问彼此有了一定了解,友谊加深;班级积极分子已涌现出来,集体有了骨干力量,班级核心初步形成。但是,这时的班集体还十分脆弱,集中表现在班级行为规范尚未成为学生的共同需要,集体舆论还没有形成,全班同学共同自觉追求和行动的动力。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应把握住时机,积极向全班同学推荐班干部人选,及时组建班委会,并通过精心指导和培养,逐步放手让学生干部自己组织开展班队工作,锻炼学生干部组织活动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同时,还应注意继续扩大积极分子队伍,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另外,班主任还要重视班级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班级行为规范的习惯,为良好班风形成打下基础。
三、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班级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学生是在多种因素纵横交错的影响下发展成长的。班主任要对班级实施有效的教育与管理,必须要争取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的配合,和家长、团队干部、各科教师及社会有关方面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一)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
学生的成长是教师集体努力的结果,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对学生的充分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班主任要主动协调好各科教师的力量;1.班主任要在班上养成尊师爱生的风气;2.要定期联系任课教师,经常互通情况;3.调节各学科教育负担,妥善作出全面的安排。
(二)协助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
团队的性质、任务决定了它在班集体中的核心作用,班主任有责任指导团队活动。我国现阶段初级中学,基本上是班主任兼任少先队中队辅导员。班主任应注意少先队活动与班级活动的有机结合,并做好超龄队员的教育工作。具体地说,应当作好这样一二些工作:
1.协助团队组织制订工作计划,班级工作计划与团队组织计划要步调一致;2.帮助团队组织落实计划,为他们创造活动的条件;3.帮助团队干部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
(三)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
家庭是学生受教育时间最长的地方,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社会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学生在与社会交往中接受社会生活的影响和熏陶,既受到积极影响,也受到消极的影响,这就需要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因素。班主任要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力量。1.要定期对学生家庭进行访问,举行家长座谈会,接待家《来访,了解家长和学生的全面情况;2.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将家长的各种教育条件,化为共同搞好班级工作的教育力量;3.争取校外各种积极的教育因素,以此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参考文献:
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的方针,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以实效、创新、开放、集成为原则,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全面提高我市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打造一支理念新、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骨干教师队伍,促进我市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培训类别
(一)学历培训
1、学历达标培训。未达到国家规定相应学历要求的中小学教师,应参加学历达标培训,取得国家规定的相应学历。
2、学历提高培训。培训对象是已取得国家规定相应学历要求的中小学教师,通过培训达到更高层次的学历,以适应广东省建设教育强省和我市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需求。
(二)非学历培训
1、教师职务培训。本周期教师职务培训主要任务是新课程培训。根据教育部关于“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凡进入新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进行岗前培训。本周期内对全市中小学教师进行以师德教育和“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全员岗位培训。
2、新任教师培训。新任教师在一年试用期内,应接受不低于120学时的教师职业道德、新课程和职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使新教师基本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3、骨干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是我市新一轮教师培训的重点。通过对骨干教师的培训,带动我市教师全员培训。我市将按照教育部、省教厅骨干教师研修班计划,按比例推荐选送部分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研修。同时启动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加快打造我市骨干教师梯队的进程,促使一大批骨干教师由经验型走向科研型,成长为教育教学专家、学科带头人。
4、校长任职培训和提高培训。新任校长在上岗前或任职规定时间内要参加规定学时的任职资格培训。已取得任职资格的校长要参加规定学时的提高性培训。在培训提高的基础上,组织富有办学经验并具有一定理论修养和研究能力的校长参加省级、国家级举办的高级研修活动。
5、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组织中小学教师开展新一轮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内容的培训和实施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项目,进一步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6、紧缺、急需科目教师培训。着重开展新课程改革急需学科以及英语、艺术等科目的教师培训。
7、培训者培训。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及教育行政单位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负责人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其教学能力和组织工作能力。
三、培训形式与任务
(一)教师职务培训和新任教师培训。本周期要对所有在职教师进行新一轮的全员培训。培训内容以新课程培训为主,通识培训与具体学科课程标准培训相结合。培训方式坚持短期面授和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培训与教研、教改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小学教师由各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培训,初中教师由*教育学院组织培训,高中教师由*师范学院组织培训。
(二)骨干教师培训
1、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各地要认真做好优秀骨干教师的推荐、遴选工作。本周期要分期分批选派3—5名高素质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全国1000名中小学专家计划”培训,选派30名左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全国100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研修计划”培训,选派300名左右的骨干教师参加“全省60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计划”培训。选派一批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和教师参加省职业培训基地培训。培养和评定15名教育专家。
2、启动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工程。要充分发挥我市培训基地的作用,以*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和各教师进修学校为依托,通过集中办班、专家讲座以及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重点培训300名市级骨干教师和3000名县(市、区)学科带头人。
3、建立跟班学习和挂职锻炼机制。要加强与教育强市的合作,分期分批选派骨干教师到教育强市跟班学习。要安排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能的青年骨干教师到我市基层学校挂职锻炼,并作为今后晋升的一个基本条件。
(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从2005年开始,我市实施“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教师培训。本项目上级认定的执行机构*市教师进修学校具体组织实施。主要采取选派主讲教师参加省级培训,再由主讲教师培训其他学科教师的方法逐步推进。同时,继续分批组织全市男50、女45岁以下的教师进行计算机等级水平培训考核,其中40%通过高级考核。
(四)学历培训。加快实施“利用网络教育提升中小学教师学历工程”计划,以现代远程教育为主,兼顾函授、自考、脱产进修等多种形式,大面积组织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学习。到2007年底,全市小学和初中教师学历要全部达标,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达90%以上。从2005年开始,逐年、分批组织4000名以上小学教师参加专科学历培训;3500名以上小学教师和3500名以上中学(含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参加本科学历培训;400名以上中学(含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参加研究生学历培训。到2007年底,我市小学教师专科学历占有率提高到70%,小学教师本科学历占有率赤坎区、霞山区和开发区达到30%,其他县(市、区)达到20%以上;初中教师本科学历占有率提高到50%,赤坎、霞山和开发区达到60%;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到10%,省一级学校和示范性高中达到15%以上。
四、非学历培训学时分配
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时间不少于240学时(新教师岗位培训不少于120学时)。具体学时分配为:师德与专业培训60学时;新课程培训60学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60学时;校本培训60学时。其中,镇中心小学和县城小学的教师应有40学时是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取得(20学时属专业培训,20学时属校本培训);完全中学和县城初级中学的教师应有50学时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取得(20学时属专业培训,30学时属校本培训)。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机构。市成立“*市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教育局领导挂帅,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市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负责制订全市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规划以及各类培训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教育学院继续教育部以及各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制订实施各类培训工作的具体计划。
台湾高师院校的研究发展处(简称研发处)是负责学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部门,负责配合学校政策推动全校整合型研究发展计划相关业务、教师评鉴、知识产权法规咨询、研发成果资料库建设,管理教师奖励或补助以及台湾当局主管部门各项科研计划补助和委托办理计划案等相关业务。[1]研发处根据不同业务管理需要下设组。台湾师范大学研发处下设学术研究推动组、企划组和产学研合作组;高雄师范大学研发处下设国际交流合作组、学术研究合作组、校务规划发展组;彰化师范大学研发处下设研究发展组、建教合作组、国际合作组和企划组。研发处始终秉承科学规划、高效透明的管理服务原则,在推动学校学术研究、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推进产学研工作、提升学校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研究机构管理体制
台湾高师院校的二级机构建制依次为学院、系、研究所(或中心),系、研究所隶属于学院。学院和学科之间的整合相对集中,如高雄师范大学只有教育学院、文学院、理学院、艺术学院和科技学院5个学院;彰化师范大学只有教育学院、管理学院、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社会科学暨体育学院和技术及职业教育学院7个学院。系和研究所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系中有大学部和研究生部,分别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研究所一般只培养研究生。学校赋予研究所所长开展研究的相关权力。研究所可以根据科研项目的需要外聘研究人员,外聘的费用从项目经费中开支。同时,学校要求研究所根据项目需要从台湾地区其他高校或研究机构聘请同一领域研究人员,以提升研究所的研究水平。
(三)科研项目管理方式
台湾高师院校的科研项目主要分为台湾当局主管部门项目、企事业机构合作项目、校内研究项目等。台湾当局主管部门项目主要是科技、卫生、教育、经济等部门的研究项目、校内研究项目以及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项目;企事业机构合作项目主要是产学合作计划;校内研究项目包括一般型研究项目和新进人员研究项目。学校通过专门的网络文件管理系统或电邮等形式向各院、系、所各类研究项目的申请通知,各院、系、所根据通知要求按时提交研究项目申请书,研发处负责审核并推荐、提交相关主管部门审核。待主管部门审核、评审通过后,学校与主管部门签约并提请拨款,签约、拨款后研究计划进入正式执行阶段。项目负责人根据签约的条款,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研究项目后,研发处通知各负责人办理项目结项等事项,各项目负责人根据有关规定按时缴交研究计划成果,开支拨款经费。各学校内部设定的校内专题研究计划,也有初审、复审、评审、签约、拨款等基本相同的申请流程,这些环节均在校内进行。与企事业产学合作项目,则由合作双方的一方会同所在系(所)提出申请后,经过研发处审核、签约、拨款、执行项目、结项等流程。
(四)科研经费管理流程
台湾高师院校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十分严格、规范。研究项目经费包括业务费、研究设备费、研究主持费、管理费等。项目主持人必须严格按照研究计划补助合约书中的经费预算开支计划经费,研究项目补助经费延期及变更申请必须经主管部门同意。项目研究延期以1年为限。项目研究执行期满后必须在3个月内把财务原始凭证和项目收支明细报表报主管部门审核。除有特别规定外,项目计划完成后结余经费应如数缴回。如果未按规定期限办理经费结报或缴交研究成果报告,主管部门有权追回一定比例的管理费或在下期研究计划经费补助款中扣除。项目主持人必须对项目补助经费支出的真实性负责。如主管部门怀疑项目支出有虚报、浮报等情形时,由主管部门初审,主持人作出书面说明,初审结果认为有虚报、浮报情形的由主管部门提交专案小组会议审议,如认定证据确切,视情节严重作如下处分:对项目主持人终身停权或停权若干年;要求申请机构及项目主持人检讨改造;追回全部或部分研究经费;追回申请机构管理费,额度为虚报、浮报的1倍至3倍;自次年度起降低申请机构研究项目管理费补助;如虚报、浮报情节严重,移交司法机关。
(五)科研奖励、补助管理制度
台湾当局或高师院校不仅设立了科研项目资助经费,而且设立了杰出贡献的奖励金,如台湾地区的讲座奖、学术奖和杰出研究奖等,以及各高校设立的研究优良奖或研究成果奖(相当大陆高校的科研绩效奖)、特殊优秀人才奖以及高校内部针对不同系(所)设立的绩效奖(包括绩效优等奖和绩效服务奖)、产学合作暨研发成果推广绩优奖等。同时,专门设立技术成果转移奖助金、学术活动推广奖助金、艺术创作发表或展演奖助金、根据影响因子统计的原创性学术论文刊登奖励金补助、新进教师专题研究费补助、大学研究提升计划补助、发展重点特色领域经费补助等。研发处负责各类奖励或补助计划管理的全面工作,包括网上通知、收集和整理各项申请材料、送审、办理经费奖励或补助手续及提供有关咨询指导服务等。
二、台湾高师院校科研管理的特点
(一)注重科研团队建设
台湾的科学研究项目包括个别型研究项目和整合型研究项目两大类。个别型研究项目是指由项目主持人依研究专长或参考台湾当局主管部门规划的项目而提出的研究计划。整合型研究项目包含总项目和子项目,一般由总项目主持人按台湾当局主管部门项目推动的任务导向组成研究群,研究跨区域或跨校的项目,或就特定题目自行组成研究群研究的项目。整合型项目均以团队形式上报,团队必须整合资源,协同创新,要求专家学者联合其他高校或机构的同一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团队申报。同一选题,很多专家学者都可申报,但经评审后,该项目可能不是由具体哪个申请人负责立项,而是由前几名的申请人组成团队共同参与项目研究。
(二)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台湾师范大学制定《台湾师范大学商标管理办法》,以维护本校依法注册的商标权益,规范管理和监督学校商标使用行为。《高雄师范大学研究发展成果及技术转移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发明人包含校外人士应填写《保密协议书》及《权益让渡书》,并由学校研究发展委员会负责快速审查,以争时效。同时,明确规定专利受侵权的处理方式,学校设有专门的法律顾问受理知识产权受侵的事件,并要求校内各单位和人员积极配合。同一研究成果是由两个以上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的,申请学校研究绩效奖励时,学校要求申请人必须填写研究绩效奖励申请合著人同意证明和贡献证明。
(三)注重国际评价
台湾高师院校十分注重国际机构对高校的各类国际排名和评价情况,一般在学校简介中均会提到本校各类国际排名和评价情况。为鼓励教师在国外刊物发表高级别论文,台湾师范大学、彰化师范大学设立了英文论文编修服务补助经费。由校内外具有英文编修专业的外籍人士组成学校“英文论文编修小组”(AcademicPaperEditingClinic),为本校研究人员的英文论文提供编修服务。编修经费只补助拟发表于SCI、SSCI或A&HCI期刊的论文,每人每年补助2篇,经补助被接受刊登者同年度可再增加编修补助经费,并获得最高绩效奖。
(四)注重学术监督
台湾高师院校颁布了教师评鉴准则及办法,评鉴内容包括教学、研究、服务及辅导三方面。评鉴方式包含系(所)院评鉴、教师自评、同事评鉴、学生评鉴与其他评鉴等。其中对研究的评鉴,主要包括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发表的论著、专利以及展演或竞赛得奖等,对于评鉴不合格者将不予晋升或进行低聘、解聘等处理。为保障研究人员权益,并监督研究有关伦理、道德与法律等有关事宜,台湾3所师范大学设立了研究伦理审查委员会、伦理申诉委员会、伦理咨议委员会。同时,还设有研究伦理中心,中心设有专门编制的行政人员,负责协助研究计划的伦理审查、政策协调、伦理咨询、教育培训以及研究计划的管理与调查等工作。
三、台湾高师院校科研管理的启示
(一)加强科学研究工作的对外交流
要实现建设开放型大学的目标,高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或赴境外研修、进修,鼓励教师参与境外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高校的项目合作研究,支持教师在境外学术组织(研究机构)和学术刊物任职。高校要积极筹划与境外研究机构建立国际合作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学校可适当加大对教师在SCI、SSCI、A&HCI等国际学术刊物的奖励力度,充分发挥外语学科和人力资源优势,借鉴台湾师范大学设立英文论文编修小组,负责对学校教师境外的翻译与指导,并设立专项资助经费。此外,学校要加大对国家级、省部级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涉及国际问题研究项目的建设力度,鼓励和支持重大学术成果的外译工作,加强对高质量国际问题学术研究成果的培育、支持和宣传,扩大社会效益。
(二)加强产学研合作
台湾高师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政府有一系列规章制度引导和经费资助保障,学校自身也把产学研合作项目作为科研工作的重点,采取了有力的保障措施,如对学校产学研合作成果的推广、移转和奖励作了详细的规定。因此,大陆地区高校在继续巩固和发展基础学科研究特色优势的同时,要加强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的力度,积极研发高新技术,推广专利成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决策咨询研究和社会问题研究,强化社会科学资政育人的服务功能;主动适应科技资源调配向企业创新主体倾斜的新形势,加强校地校企的协同创新,在服务行业产业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积极作为,争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要进一步修订出台科技成果转化管理的新办法,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科技人员开发和推广应用成果,从政策上保障和促进科技创收活动,大力支持和促进科技人员走服务社会、科技致富之路。学校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认真修订横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和工程技术应用成果认定办法等,充分调动和发挥科技人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贡献率。
(三)加强科研管理的规范化建设
台湾高师院校对科研管理工作制订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同时对政策和制度的精细执行十分到位。学校研发处每年度都有明确具体的工作计划和业务,而且很多工作计划和业务办理时间是提前公告并且不轻易变更。大陆高校应积极探索学校科研管理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发挥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建立健全政策指导到位、保障措施得力、责权关系明确、有利于激发科研活力的管理新机制”[2]。监督和落实各学院的科研目标责任的完成,加强年度测评与最后考核工作。同时,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学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产学研合作实施和奖励办法、科研人才专项基金资助和成果奖励办法等,在项目经费开支中试行增设研究主持费(相当于课题负责人的劳务费),努力解决广大教师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确保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和良性运行。
作者简介:王娟华(1977-),女,河南灵宝人,河南教育学院教育系,讲师。(河南 郑州 450014)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018-02
厄立特里亚国位于非洲东北部,西邻苏丹共和国,南邻埃塞俄比亚、吉布提,东隔红海与沙特阿拉伯和也门相望,扼红海进出印度洋的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曾被意大利殖民几十年,有9个民族,每个民族使用自己的语言,主要语言有提格雷尼亚语、提格雷语,通用英语和阿拉伯语。以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为主,2008年人口有469万人,首都阿斯马拉,人口约有50万人。1991年战乱结束后成立临时政府,1993年宣告独立。厄立特里亚总体上经济比较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住房紧张,医疗设施差、少,非洲银行估计其人均预期寿命为51岁。本文就厄立特里亚的教育概况作一介绍,以供参考。
一、厄立特里亚的教育概况
在厄立特里亚,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是国立的、免税的,有很少一部分私立小学,而且仅仅在基础教育阶段1年级到7年级之间有,其他阶段则没有。各类学校学年开始在9月,结束在7月。1999年公共教育支出估计占GDP的4.8%。在厄立特里亚,经过长期的战争,社会迫切需要重建和复原,而人力资源发展已经极大地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重建和复原。在独立战争中,教育质量已经恶化到了近乎成为社会危机。经过1991年独立后,教育已经提到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教育总的目标是,通过教育给国家提供有知识、文化、能自力更生、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有必备技能装备的人才,他们能战胜贫穷、疾病和各种愚昧无知。教育政策从1991年开始按照这样的目标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
1.小学教育
官方的义务教育在7~14岁之间。6岁以后孩子们着手报名上小学,小学是对所有人开放的。小学教育的目的旨在给所有适龄儿童提供平等入学机会、平等的教育质量和持续的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主要用母语教书。1到5年级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对基础教育的水平来说,教师质量是有保证的,教师一般都毕业于教师训练技术学校或者更高水平的学校。1998~199年,小学基础教育报名率是33.3%,生师比是47,全国有602个基础教育学校。2000~2006年适龄儿童净入学率男生51%,女生43%。孩子在5岁的时候送到学校,最初只是通过学生的相互影响和观察社会行为进行教育,没有正规的课堂和课程教育。在6岁以后,孩子开始基础教育学习阶段。
6年级到7年级是义务教育的第二阶段,也即是初中学习,有的是两年,有的是三年,此阶段教学的媒介是英语。在这个初中阶段的学习,孩子们学习各种不同的科目,有英语、普通科学、阿拉伯语、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地理、本国历史、非洲历史和世界历史和公民道德教育、音乐、舞蹈、艺术等,主要用英语教学。在7年级时,所有学生必须参加国家考试,这个考试由国家考试中心管理。通过之后学生进入中等教育阶段。在6~7年级,从1992年到2000年入学率增长了266%。2000~2006学年,中学净入学率男生为30%,女生为20%。
2.中等教育
8~11年级属于中等教育。中等教育分两种类型的学校,即理科学校和商业学校。中等教育课程有:生物、物理、化学、数学、英语、阿拉伯语、地理、历史、公民、体育、音乐、艺术等。在第4年级,即11年级,学生被要求参加厄立特里亚学校结业考试(eslce),旨在拿到一个离校的毕业证书。这项考试于每年3月进行。在中等教育阶段,教师师资也是有保证的,教师至少要有一个学士或者理学士资格。在2000年,有1047个中等教育的教师。中等教育阶级,18岁以上的学生必须参加每年的暑期工作计划。作为这个项目的一部分,学生进行各种社会活动,如环境保护、道路建设及维修,生产和维修学校家具,铺设电线/电缆、卫生及其他。这项计划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作道德和社会习惯,提高国民意识,培养欣赏不同的文化,加强民族团结,通过相互协作建立相互依靠关系。
3.高等教育
在厄立特里亚,学生必须通过至少5个科目组成的综合考试才能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习。这五个科目里数学、英语是统考,也就是说所有高中毕业生都得考数学和英语。同时,理科学生还测试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商业学校的学生还测试经济学、簿记、历史或地理。学生的评分为2或以上才有资格进入阿斯马拉大学。阿斯马拉大学(Asmara University)曾经是唯一的高等学府,还有厄立特里亚科技学院(the Eritre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阿斯马拉大学提供BA/BS和LS 学位。该大学有7个学院,提供4至5年的学位获得课程。7个学院涉及:艺术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商业和经济学;农业;健康科学;教育和工程。2006年,政府进行高教改革,把阿斯马拉大学学院进行拆分,只保留了研究生院,跟美国、南非等国家合作办班,其他都分散到各地区。目前,厄立特里亚有7所大学、2所研究生院,没有培养博士的机构。
在厄立特里亚还有一个特殊的专业管理学院。这个专业管理学院为政府中的中级管理人员提供6个月的英语培训和职业发展训练。该学院则完全由阿斯马拉大学管理。另外还有其他两个中等教育后教育机构:自动技术学院和阿斯马拉商贸学院。技术学院提供了一套三年制高级文凭课程。阿斯马拉商贸学院则提供为期三年的会计专业、秘书专业和经济专业。学生在eslce考试中评分为1.6~1.8可以报考这些院校。在阿斯马拉师范学校,学生参加为期一年的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则可得到小学教师证书,在eslce考试中得分在1.2~1.4范围的考生可以申请。
在厄立特里亚高等教育中学生分数体系是这样化分的:80分以上为3DA,70~79分为3DB,55~69分为3DC,45~54分为3DD,44分以下(含44)为3DF,通过标志为C。所有大学生完成学业后都要参与“国民服务计划”,其中前半年是军事训练,后一年要在国家安排的岗位上工作,比如教师、警察、医生、农业工作人员等岗位,服务期满后才能去找工作。
总而言之,教育的障碍在厄立特里亚还很多:传统技术短缺;低收入家庭承担不起学费(注册登记费用和材料费用);学习时间在学校经常少于4小时;资金缺乏;女孩辍学率较高等。即使现有的学校设施也非常简单,教学用具几乎都是手工制作的,就连粉笔也限量供应教师,一个学期一个教师大约只有一盒粉笔,很多教师上课时带着半截粉笔,黑板擦磨得几乎都剩光板了。学校场地也很紧张,公立学校学生上午一拨儿,下午一拨儿,分批上课。晚上还有业余学校和补习班的学生去上课。教育部计划未来在每个地区建立一个大学,经过高教改革,目前已经实现各个区有一所学院。
而现代的教学技术就更是面临困难重重:在2001年,电脑仅在阿斯马拉少数中学有;这些学校仅仅为那些选择了计算机课程的学生开设计算机课程。有时,家长教师协会也筹集部分钱给学校买电脑。当前,随着经济好转,国家已添置更多的计算机用于小学阶段教育,从而改善了以前只有中等教育才有计算机的状况。在这些发展计划中,一个计算机实验室准备在阿斯马拉教师培训学院建立,为了让受训的教师对计算机能读写认识,将来在有teacher-trainees电脑的时候他们能开始或恢复教学。目前也已经实现,但计算机教学技术仍然相对落后。
二、厄立特里亚教育的启示与借鉴
首先,从厄立特里亚的教育概况可以得出,教育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息息相关。社会发达,教育则发达;社会落后,教育则落后。反过来,教育的落后必然制约社会的发展。在厄立特里亚独立后,社会亟待发展,但缺乏人才。人才的缺乏源于教育的落后,教育的落后源于社会的动荡。由此可以看出,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相铺相成的,而且是和谐的相互发展。社会发展要依靠教育,教育发展要依靠社会。
其次,厄立特里亚的外语学习方式值得借鉴。从厄立特里亚的教育体系可以看出,孩子们在进入6年级后教学就全部用英语教学。虽然他们没有专门的英语课程,然而英语却被作为交际语言运用,而这正符合语言的学习目的和方式,即贵在运用。众所周知,我国外语教育在历史上曾经一度不受重视,过后才重视起来。然而,虽然从小学就已经开设外语课程,而且在历次考试中外语也都是统考,且是主课,学生们也都花费了很多的时间投入到外语学习中,但是学生的实际外语运用水平却很低,成了哑巴外语,这跟语言的学习主旨相去甚远。纵观全世界,很多国家学习外国语言都贵在运用,而我国却刚好相反。厄立特里亚的学习外语方式确实值得借鉴。
再次,厄立特里亚的暑期教育工作值得参考。厄立特里亚的外语教育倡导学以致用,在整个所有教育体系中都非常注重实际运用。而这点却正好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最大弊病。中等教育结束后,18岁以上的孩子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暑期工作计划,让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工作,借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态度、道德和习惯,而在大学毕业后也必须参与国民服务计划,参与各种职业的工作。可以看出,他们的教育很注重运用实际,联系实际。我国现阶段也比较注重实际,但很多专业的实习还是流于形式,加上现阶段的自主择业,学生们的实习和自主择业挂钩起来,很多实习就等于取消了,不知不觉就进入了工作中,然后出现一系列道德的、习惯的、态度的问题留给社会。其实学校也可借鉴厄立特里亚的教育措施,通过暑期工作预先强化学生的工作认知。目前,大学的暑期时间很长,基本有2个月,有些学生到社会上打工,有些学生回家,有些学生在学校学习。每年学校也有暑假社会调查,但总体来说仍是个自由放松的选择,当然这也是一种民主,但关键是传统的教育弊病是不切实际,所以,仍需要在实用上下功夫。
总之,厄立特里亚虽然是落后的小国家,但其教育体系仍然有参考价值。以上介绍的一些以资借鉴的措施以期引起中国教育界的重视与反思。
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改革对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虽然我国教师学历、专业技能方面不断改进,但是却出现了越来越多老教师、家长、学生反映新任教师专业精神方面存在各种不足。面对这一矛盾现象,本文试图从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师职业资格证制度等方面入手揭示其背后的真实原因。
一、新任教师专业精神阙失的内在原因分析
(一)我国高等教师教育院校改革中的过失
我国师范院校的大规模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8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从政策上确认允许综合性大学培养教师,中国师范教育自建国以来建立起来的单一定向型体系宣告打破,许多综合性大学在教育部的号召下以各种形式参与教师教育。另外一些师范院校则纷纷改名换姓和其他学校合并成综合性大学。这样参与教师教育的非师范院校大大增加。
国外教师教育体系的变化是由于冷战时期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国家急切通过提升教师质量来提升教育质量。由于师范学校培养的学生学术水平低,为了开阔教师学术视野,提升教师整体队伍质量,美国的综合性大学如哈佛、斯坦福、芝加哥等学校纷纷建立教育学院开设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加入教师培养的队伍。
中外师范学校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我国师范学校的合并和综合是出于高等院校布局调整,建设一流大学的副产品,而国外的师范院校调整是基于教师质量的需求。因此在办学的过程中容易偏离了师范学校办学原则,传统的师范精神在改革中流逝。
(二)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中课程设置中的忽略
目前我国师范生课程中除了一般课程(政治理论、英语、计算机、体育等)以外,教育专业课程主要还是老三类: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以及大四一年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其余的都是学科专业课程以及少部分的限选课。在课时设置上,学科专业课程的课时比例大部分都是60%以上。这样的课程设置一味地追求专业领域的“学术性”,忽视了师范学生和其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区别,不能充分体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美国的师范教育,十分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学生必须兼修自然学、社会、人文学科等方面知识,这些普通的教育课程占全部课程的大约40%到50%左右。除了这些教育课程外,还有师范性专业课程,主要学习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心理学与儿童发展等。日本的师范教育中则从大二开始,每年都组织学生到各个学校进行各种实地研究和实习,让学生每个学期都有机会走到教育的第一线。
(三)教师入职门槛的设置的缺陷
教师资格证是教师行业的门槛,是为了提高教师专业性而设置的职业资格证书。但是现实中,由于学生只要通过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的考试以及一个简单的试讲就可以拿到这个执业证书,因此教师资格证的含金量受到质疑。
日本的教师资格证制度建立于1949年,教师培训的课程包括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社会研究、算术、科学、音乐等)以及近年来新增加的“外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计算机应用”等。教师录用考试竞争激烈,录取比例在1:5之间。新任教师在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必须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就制定工作计划、教材研究、班级管理、学生心理指导、校务管理以及在教育中心进行的讲课、实习和参观等方面进行校内培训(每周2 天,至少70 天)和校外培训(到教师进修中心或新型教育大学进修)为辅(每周一天,至少35 天)。教师资格证的有效期为10年,在教师资格证到期前两年教师需要参加相应的讲座,继续学习教育课程,并经审查合格才予以更新。
二、对新任中小学教师专业精神阙失的体制重构
(一)端正师范专业的办学目的
在高校改革过程中对于合并入综合院校的师范学院或者是综合性院校中新建的教育学院,不能淹没于众多学院大楼之中而被边缘化,被忽略。师范学院应该始终坚持自己的办学宗旨,意识到师范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差别,给学生灌输正确的职业理想和道德诉求,树立“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远大目标,注重对学生教育学,心理学已经相应教育专业基础课程的教授。其次,综合型大学中的教育学院应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中众多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知识,扩展师范学生的视野,加深加厚学生的知识根基,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明确师范课程的内容结构
课程设置上,应加大教师教育课程的比重,加大人文知识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的比重。因为教师不是知识传送的管道,而是知识的建构者,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手段,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通过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建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学会思维的技巧,学会生存的本领。在实践能力上,要增加实习课程。鼓励师范学生从大二,大三学年开始进入和高等院校具有合作伙伴关系的中小学中进行“基础体验”,每周抽出固定的时间去指定的中小学校听课,这样可以尽快熟悉课堂环境,对教学计划,课堂控制以及理论知识的应用有一定体会。在每周的实习中考虑给实习生提供固定一节课的授课时间,课堂完全由实习教师控制。由于只有一节课,假如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差错,指导教师可以在下一节课即使弥补,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进程,这样融实践与日常的学习之中不会造成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轻视,对实践的好高骛远。
(三)加强入职教师的专业考核
不论师范生和非师范,在入职前可以进行为期一年的“校本培训”这一年是学校和学生之间双向选择的一年。对于学校而言,是为了让新教师更好的胜任学校的教学任务。另外学校安排一名骨干教师对新教师进行帮、带、传。新教师备课,上课等情况及时向骨干教反馈,双方进行沟通,减少无效、低效的教学行为。经过一年的培训后,再由学校和教师进行双向选择,学校可以通过恰当的考核途径决定是否录用新教师。经过一年的在职工作,新教师也可以对教育工作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对于自己是否合适从事这项工作有个判断。
教师资格证的更新也可以视为是对教师入职后专业发展的一种制度保障。新教师刚刚迈入工作岗位,缺乏相应的教学技巧,2-3年一次的“教师资格更新”主要是不定期的组织专门人员考察新教师的授课技巧,学生指导,自我学习等方面的能力。对于老教师,主要是知识落后,教学方法陈旧的问题,可以5-10年左右组织老教师进行一次集体学习,根据每个学校情况不同开设相关的学习课程,并进行考察和结果反馈。
通过对新任教师专业精神阙失制度层面的解读,我们充分认识到,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素质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正确的师范办学理念,课程内容的合理设置和把好教师入职的门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师范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才能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稳定前进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魏成武.转型期高师院校人才培养师范性缺失与重建[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 许美德,李军.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比较[J].教育研究,2009(6).
[3] 李国立.日本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 沈鸿敏,卢慕稚,刘求实.日本教师资格证制度改革的最近进展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外国教育研究,2008(9).
[5] 岩田康之.日本教师教育课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