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6-07 22:14:3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篇1

我校13级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在结束二年的校内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之后,需要到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临床实习,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更全面更系统更灵活的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为以后快速步入工作岗位进行全方位的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护理模式对护士的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1]。为了解本校13级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状况,特针对全体13级中职护理学生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重点在于找出现存的和潜在的心理问题并对此展开积极有效的干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班级为单位,以不记名的方式,由学生自行填写。共发放试卷368份,回收有效试卷352份,回收率为95.65%。

1.2方法 集体测试 施测老师在场指导,被测人员独立完成,当场收回。

选用90 项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为测评工具。该量表共90个项目,可以测查10个范畴的内容,其中症状因子9个,分别是:F1(躯体化)、F2(强迫症状)、F3(人际关系敏感)、F4(抑郁)、F5(焦虑)、F6(敌对)、F7(恐怖)、F8(偏执)、F9(精神病性)。采用5级评分制(1~5分):1-无:自觉无该项症状;2-轻度:自觉有该项症状,但并无实际影响或影响轻微;3-中度:自觉有该项症状,其程度为轻度到中度;4-相当重:自觉常有该项症状,其程度为中到严重;5-严重:自觉常有该项症状SCL-90,其频度和程度都十分严重。总分和阳性项目数反映心理健康状况的严重程度,因子分反映症状群的特点及其严重程度。

2结果

按全国常模结果,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表示该因子症状程度达到或超过中等痛苦水平,提示可能存在较明显的心理问题,需进一步检查。

在352人中(有效试卷),测查结果表明,有心理困扰的学生 198人,占参加测验学生总数的 56.25%:其中重度困扰的学生 169人,占参加测验学生总数的48.01 %,中度症状的有25人占7.10%,重度症状的有4人占1.14%。

3讨论

3.1 通过问卷分析可以看出与全国中学生常模(高一女生组)比较,我校中职护理学生实习前确实存在一些心理问题。通过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校中职护理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焦虑、恐怖四个方面因子分数均高于常模,提示实习前护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主要心理问题为人际关系敏感、强迫、恐怖及焦虑。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影响我校中职护理学生实习前心理健康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3.1.1 对未来的实习生活既充满期待又很忐忑,对角色转换和环境改变的不适应[2]。在校学习期间,学生是受教育者,而进入临床实习是护生初次走向社会,她们从受教育者转变为既要继续受教育,又要为患者解除疾苦的护理实习工作者。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生,我校本届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均为女生,在校期间她们的人际关系非常单纯,而实习期间要面对复杂的医护关系、护患关系、护护关系以及与其他科室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等等,加上对医院工作性质不了解,环境转变这一刺激将导致紧张感、不自信甚至产生焦虑、抑郁情绪。

3.1.2大多数护生选择护理专业并非出于对专业的热爱或出于兴趣爱好,往往是由于外界的客观原因,或由于初中的基础不扎实中考失利选择卫校进入中专学习。我校护理专业学生又有相当一部分父母离异或父母外出打工和祖父母一起住。她们天性敏感,考虑问题比较细腻,很在乎别人的评价;如果社会支持水平低下,护生更会感到困惑无助,容易引起焦虑或抑郁等症状。

3.1.3我校中职护理学生实习期间不仅没有工资待遇,而且还向往医院交纳一定的学费,除此之外还需自己负责吃住等一系列生活问题。据调查了解她们大多数均来自农村普通家庭,经济方面压力大。

3.2建议

3.2.1心理辅导 由心理老师针对实习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讲座,指引学生做好角色转变的心理准备。预测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压力,面对困难不逃避、不漠视,吸取他人经验,改善自身不足之处,勇往直前。 3.2.2 岗前技能培训 在实习前,学校可以安排基础护理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重点加强学生的基础护理技能操作规范。如:无菌技术、导尿术、吸痰术、各种注射法及静脉输液技术。心肺复苏、洗胃法、鼻饲法、穿脱隔离衣等。可以利用模拟人进行练习也可以鼓励同学之间真人演练,在练习过程中既要重视护理操作的规范性同时也要结合人文关怀,取得患者的理解与配合。

3.2.3 规章制度教育 举办岗前知识讲座,护理学生实习前学校可以邀请实习医院护理部老师上实习前指导课,进行临床实例分析,介绍医院的规章制度、护士的日常工作及生活等。帮助护生消除思想障碍与模糊认识,为她们指引方向,做好实习前的各方面准备。

3.2.4 礼仪培训 通过礼仪老师的培训,更好的调整自己站、走、坐、行等的仪态,适当修饰自己的仪容,提升自身气质,使自己更有自信。

3.2.5 人际关系指导 指导护生掌握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与交流技巧:克服交往中羞涩、自卑、猜疑、嫉妒、恐惧、厌恶、自负、依赖的障碍心理;指导护生养成对老师、年长患者使用敬语、谦语,对同事、年轻患者使用亲切友好用语的良好习惯。

4结论

中职护理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自身发展,也影响教学质量和护理安全。只有解决影响实习护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各种问题,才能提高护生实习质量,使其圆满完成实习任务。实习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医院和护生本身三方面有机结合,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共同提高实习护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校要强化护理心理学教育,安排心理教师定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解决;医院带教教师要提高自身带教能力,关心、爱护护生,关注护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她们尽快进人实习角色并取得患者的信任;实习护生本身也要强化专业思想、更新观念,正确认识自己、人生和社会,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学会自我疏导、调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开朗、进取的性格和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篇2

关键词:中职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探索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关系到我国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可以说,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保证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以及学生家庭幸福安康的需要。尤其是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中职学生心理发展存在的问题

1.自卑、缺乏自信心

中职生大都是因升学考试失败或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由于社会上存在的对中职生的偏见与歧视,往往使中职生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在学生群体中自惭形秽,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从而丧失努力学习的动力,加之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面对陌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难免感到束手无策,困难重重,久而久之,便产生自卑心理。

2.逆反、情绪控制能力较低

在中职学校,部分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亲友的影响,过多或过早目睹社会阴暗面,内心深处不自觉地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对学习与班规校纪抱有严重的逆反消极心理,对教师的批评教育置若罔闻,我行我素,生活上自暴自弃,得过且过。

3.人际交往缺陷

青春期的中职生社会交往更加突出,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全新的环境,内心迫切渴望与人交往、宣泄情感,但主动性不强,且缺乏基本的交往知识和技巧,因此他们往往会排斥他人的价值观念而树立自己的自我认同,以自己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念去要求他人的情况,对他人的优点难以认同,对他人的缺点又难以容忍,往往容易引发人际冲突,在人际交往上往往会出现困惑,甚至有的学生会出现交往障碍。

4.盲目追求个性发展

少部分中职生属于这种类型。这部分中职生由于对学习无兴趣、无目标、无动力,对所学专业冷淡,精神无所寄托,其行为由紧张、压抑转向标新立异,盲目追求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奇装异服,嘴叼香烟,寻求刺激,蛮横任性,目空一切,争强好斗。

二、如何对中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生活中每一天都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不愉快”,可能会严重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乃至自己的成长与发展。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职业兴趣,提高应对挫折、求职就业、适应社会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有效学习,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积极生活目标,培养责任感、义务感和创新精神,养成自信、自律、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

2.加强思想教育特别是理想教育

理想教育应从社会现状分析入手,让学生清楚社会和个人现实的差异,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异,从而尽量避免心理障碍;让学生明确美好的未来对每个人的努力都是公正而均等的。教育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和能力基础,才能为实现个人的既定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能以正常的心态对待学习和挫折,同时,具备心理健康的素质。

3.正确认识自我,培养自信心

因中考的受挫,不少中职生几乎完全否定了自我,给自己贴上了“我不行,我很笨”的标签。而“我不行”的罪魁祸首就是对自己不正确、不客观的评价。要教育学生通过学会与他人比较、与自己比较、自我反省等途径,学会对自我的正确评价和认识,逐步培养自信心;使学生懂得他人的评价就象一面镜子,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的要肯定,消极的要积极寻找原因。因此,要经常提醒学生经常思考: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的理想是什么、打算怎样度过职校三年的学习生活、我的优势和不足在哪里等问题。通过自我反省,要深刻的认识自己,对心灵真正有所触动,同时不断形成自己一套正确的自我评价标准,从而更好地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塑造自我,形成并具有自信心。

4.注重学生乐观向上性格的培养

性格对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意义从中可见一斑。青少年时期是性格形成、发展和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把青少年时期称为人格的再造期。要教育中职生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用智慧点亮人格发展的道路。所以加强中职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加强技能训练的过程至少是健全人格、优化人格的一个重要渠道,从而逐渐培养中职生积极自信地面对生活和乐观向上的性格。

5.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网络心理教育既是信息网络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又是一种专门的网络教育活动。运用新兴媒体开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不断增强学生心理咨询的互动性和针对性的探索。由于网络具有隐蔽、虚拟性,学生处在一个宽松无需戒备的交流环境中,易于把自己的压抑、苦闷、困惑倾诉出来,也便于学生就一些敏感的问题向老师求助。利用学校已有网络资源,建立一个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平台,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知识、缓解或调适心理压力的技巧;开通网络咨询热线实现师生心灵互动,有效的组织实施网络心理教育活动,消除心理压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为学生构建“心灵家园”。既弥补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又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

篇3

有一天和孩子的幼儿园老师交谈,讲到现在的幼儿生活很苦很累,小小年纪就得学习各种知识,还得学习各种技能,学习的压力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毕业,甚至更长。

谈到学习,我不由的立刻想到了我曾经带过的那些中学生,我的那些可爱又让人怜惜的孩子们,每当我读着他们的周记,就仿佛走进了一个个夜晚,在这一个个夜晚又走上了一条没有尽头的长路,路两边都是些闪着微弱的、昏暗的灯光的小屋,打开每扇门你都会看到一颗颗受着煎熬的、不快乐的心灵。他们的痛苦大都来自各种各样的压力,当然主要是学习上的压力。一想到我的学生正是人生时光中最灿烂的年龄,内心却天天处在黑暗的夜里,受着各种压力的折磨,我的内心就一刻不能平静。我无数次地想,学习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可是我们需要学习什么?什么才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尤其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什么对他们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在不停地思考这些问题,而作为一名曾经经过学生阶段又进入社会工作有一点人生经验的个人,我认为中学生学习具有一种健康心理才是最重要的,它是各种学习的基础。我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曾在几千年前就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为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从这些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认为知识是要围绕生命的,它是应围绕生命服务的,而不是相反的。我国这些年提倡的素质教育,也正和庄子所说的一样,教学知识要围绕学生本身的成长和发育,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不能因为对知识的追求而忽略甚至放弃对于学生本身的教育。因此,在中学教育阶段突出学生优秀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培养,做到以人为本,是切实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中之重。

一、对中学生的心理变化要及时研究,掌握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是教师的首要任务

中学生走过了少儿时期,刚刚萌发的“自我”意识还处在感性的、行象化的阶段,他们缺少个体的主动性,身心接受的社会化影响往往局限于家庭和学校教育较狭小的范围,这个时期就是一个人的初次社会化的时期。

中学生完成自然生理过程以后,由于思维和知识的发展,他们所有的知识和发展表现出更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他们的记忆也更多的采用理解和逻辑的方法,通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活动,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发展也由形式逻辑思维走向辨证思维。由于知识的不断积累,中学生表现出思维的独立批判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同时表现出自我意识的强化。这里说的自我意识即自我感觉或自我评估等,是指个体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这种认识往往以信心或信念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对个体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一般都会有较好的行为效果。自我意识的强化,也就是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意识的产生和逐渐增强。由于中学时期是集中接受知识教育、品德教育以及较广泛接受社会经验时期,他们都有一种主动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欲望,强烈的好奇心和参与欲使之渴望清晰地把握自己内心的活动,主动地根据自我意向进入社会角色,从而产生一种自我角色认同的趋向。

正是对中学生这种心理状况的分析,使教师肩上的使命就特别重大,这个时期所形成的心理状态将影响一个人今后的发展,甚至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中学时期的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二、有了健康心理,学生才能全面发展,学习知识才能积极主动,教授知识也才有意义

我们在上面论述了中学时期学生的心理处在一个自我角色认同的基础时期,正是这个基础才特别重要,我们都知道建筑上的一个简单道理,要盖高楼必须打好基础,同样的道理,学生要全面发展,就像盖高楼一样需得有一个良好而坚实的基础,这个基础指的就是健康心理。我国早在古代唐宋家之一的韩愈就在《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所讲的传道,我认为就是指教师对学生健康心理和优秀人格的培养,它是首要的,是基础,其次才是受业。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古人已经意识到健康心理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而现代科学家对人类心理的研究发现,一个人只有在愉悦的心理状态下才能更好地、更快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我国在古代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这就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的教育模式,这种施教方式是适合每个学生个性特点的,当然每个学生是乐意接受的,那么他的心理是愉悦的,学习是主动的,施教者教的才有实际的意义。现在人们都在说的快乐学习其实就是指在一种健康愉悦的心理状态下,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如此学生才能全面发展,教授的知识也才有实际的意义。

综上所述,中学生学习知识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来学习知识,使学习知识的效率更高,对自身、家庭、社会有更好的作用,这就是必须要在一种健康心理的状态下来完成,这种健康心理的养成主要来自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就具体落实到每个教师工作中,所以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始终培养学生保持一种健康心理,即积极乐观宽容自信以及助人为乐向上等良好心理,从而为学生学习知识以及优秀人格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现阶段,中职院校教育工作不再局限于传统实践教学,而是逐步向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拓展,同时该类型教学工作也受到社会及家长的高度重视,但仍存在较大的问题。例如:自身因素、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的多重限制,致使学生心理承受力逐渐降低,丧失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因此,中职院校应以学生心理认知误区为导向,加大其心理健康关注度,以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而奋斗。

一、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难点

(一)自身因素

由学生自身因素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从青春期困惑、学习挫败两点予以思考。首先,青春期困惑。中职学生因处于青春期发育关键时期,虽在生理上已实现成年的过渡,但却在社会认知、自我意识与事物理解等层面,仍相对较差于成年人。同时,因对社会的好奇,社会经验及阅历的匮乏,难免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致使生理发育、心理发育呈现不稳定状态,引发心理冲突。其次,学习挫败。诸多中职学生由于初中学习相对较差,尚未取得普高录取资格,而在进入中职院校中,更应加强的实践教学,产生学习障碍,最终在衍生“破罐子破摔”情绪的同时,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

(二)社会因素

由于受到传统“学而优则仕”教育理念的限制,导致职业教育被定义为“二等教育”、“不入流”的角色,而中职学生更存在“低人一等”的心理,甚至在部分院校教师中,也普遍认为中职学生整体素质相对较差。也正因此偏见心理的存在,导致中职学生自尊心遭受挫伤,产生心理阴影。同时,笔者通过对中职学生家庭条件的调研,发现90%以上学生来自贫困山区,且经济条件尤为困难,虽享有免学费政策,但却在生活费和考证费等经济支出中,仍存在窘迫状况,使其产生自卑感的同时,出现孤僻等心理变化。

(三)学校因素

其一,普教观念。现代中职院校以知识传授、技能教学为目标,侧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而并非过于重视学科分数。但是,部分中职教师仍以普教观念为基准,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整体素质的关键,往往因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无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还会引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其二,工作经验不足。对于中职班主任而言,不仅应全面掌握民族语言,还应借助学生个性特点及心理特点的变化,做到事无巨细的工作目标。在此期间,部分老教师往往会因工作量的繁重,而不愿承担班主任职责,中职院校领导只有通过对新入职教师的筛查,选择班主任任职资格。但是,由于该部分教师工作经验相对欠缺,难以对学生心理健康予以教育,最终因学生心结的存在,诱发各类心理健康问题。

二、加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

(一)强化社会支持力度

社会支持即为亲友和家庭、同事、伙伴及社会等个体,对物质及精神上的帮助,健康且良好的社会支持,不仅可缓解学习和生活压力,还可促进个体主观幸福感的营造。因此,笔者建议应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学校等领域,强化对中职学生的社会支持,以此促进学生养成主观幸福感。但在此过程中,部分学生因长期处于留守状态,家庭直接关爱度相对较差,致使其幸福感过低。而若要严格避免该类现象的发生,父母应勇于克服各类困难,通过对孩子的多加看望,使其在感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促进自身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同时,学校还应借助师生情、同学情等社会支出系统的运用,实现亲情向师生情、同学情的转变,以此帮助中职学生更快适应学校生活。

(二)侧重心理健康教育

优化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提升其心理素质,是优化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对此,笔者建议可从以下几点加以分析:依据藏族文化背景,开展班级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对学生心理情况的差异,拟定多元化主题内容及教育课堂,以此在要求学生自主转变心理状态的前提下,做好人际交往能力和抗压能力的引导工作;结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制定针对性心理教育方案,用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合理区分心理问题和思想品德问题

由于心理问题、思想品德问题间呈现紧密相关的特点,而在中职学生中,更是将二者予以混淆,最终忽视心理健康问题,引发各类状况的出现。因此,学校应全面加强德育教育,以政治、道德和法律等角度,实现说服教育的目的,以此在规范学生行为准则的基础上,利用宣传和批评、约束和奖励等方式,达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而在心理问题教育中,可依据社会学、心理学的引导价值,对学生内心世界予以深刻调研,且借助沟通和倾听、引导与理解等手段,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做人道理。

(四)加强心理咨询

因受到社会因素的限制,在部分中职学生眼里,将心理咨询认定为较为羞耻的事情,而咨询者更是存在精神不正常现象。同时,少数学生将心理学、算命予以混淆,将心理咨询师看做“敌人”,仅通过外部行为表现的方式,否定自身心理问题及内心想法。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爆发的几率,还会丧失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因此,学校应全面加强学生心理咨询,通过心理学知识宣教工作的开展,使学生能够对心理咨询活动予以全新认知,以此在享受心理咨询的前提下,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既是解决学生健康发展的关键,更是关乎民族未来的有效措施。对此,学校和班主任应加强对藏族学生心理特点、身心特点的思考,借助时代性教育模式的运用,培养学生养成正确且良好的心理素养,在保证自身健康发展的同时,为民族团结做出有利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小文.内地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J].亚太教育,2016,(11):93.

[2]毛雪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内地生心理健康教育[J].大众心理学,2017,(7):22-23.

篇5

由于教师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也是一种充满激情和动力的事业,因此,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情感素质。1962年,美国工程师普莱西研制出世界上发明一种教学机器,于是有人就认为,教师这个职业在二十一世纪将不存在了,也提出了所谓的“非学校化”和“教师消亡论”观点。但一直到今天,教师这个职业并没有消失,也没有因此而被淡化。这也许说明了任何先进的现代化机器都不能取代教师的情感教育功能。如今,一些教师出现对职业的倦怠、没有激情,从本质上来说,应该是教师情感的冷漠和教师对职业中的事情缺乏必要的感动力。在这里,我们主要思考的是,教师情感的意义、学生健康心理和教师情感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影响。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心理健康是我们做事的前提,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只有在心理上是健康的,才能培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来;只有心理健康,才能热爱自己的岗位,热爱自己的这份职业。教师应以亲切的情感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进步。因此,一个好的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知识外,还应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因为,学校教师心理健康,其言行情绪必然是积极的,对学生的影响也必然是积极的,教师的情绪对学生起着暗示作用。于是,教师情感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不同,对学生的体验或反应也是不一样的。教师投入积极的热情,学生也会以积极的思维来思考;老师对作品的内容的深深感动,也会让学生热情高涨、群情振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投入何种情感,学生也就会产生也相应的情感,即教师情感的表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其实,一个有影响力的教师是善于投入自己的情感恰当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也会充满激情地去关爱学生,从而给学生带来内心世界的感染,因为教学是一种师生间的情感互动的过程。印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说过,师生活动是“师生心灵约会”的活动,所以,教学过程中是一刻也离不开教师的情感投入的。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999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从而可知,学生心理健康不仅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学生其他素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所以,对中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今社会的必然性,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的新任务。

二十一世纪的人才不但要有真才实学,还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参与竞争的心态。许多心理上有障碍或病症或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都是不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的。于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素质要求。也就是说,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其心理潜能的开发和身心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其人格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最终达到的目标是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明素质。

三、教师健康心理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影响

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它的意义是对人的认识和活动具有动力作用,对人的健康有重要影响,它丰富了人的心理生活。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反应是异常敏锐的。教师的喜怒哀乐都会引起学生心理的波动,教师对学生、对工作、对社会、对人生的不同态度,都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不同影响。多年来的对学生工作和对心理教育教育的实践让我们明白:研究教师情感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对顺利做好学生教育工作,使学生形成健康心理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的。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就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并用自己的语言、行动、情感来营造一种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让师生、生生之间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用激扬的情绪,热情的语言来激励学生、感染学生,使受教育者在课堂上有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愉快地接受教育,积极地探讨问题。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最常见的关系之一,是学习者在学习实际中与老师之间形成的一种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交流,以便更好地用教师情感去影响学生,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

篇6

一、中职教师不良心理健康的现象分析

中职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是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中初级专门人才。随着社会对专职人员需求的增长,办好中职教育显得非常重要,自然离不开有一支好的中职教师队伍。然而,由于存在工作压力大、招生质量降低和职称评定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给中职教师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导致有些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第一,自信心和自豪感不足。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职业价值,中职教师担当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责,是光荣而又重要的职业。虽然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可是由于社会上有些人对中职业教师存在偏见,使有些中职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自信心和自豪感不足,不热爱甚至根本看不起自己的职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中职教师的发展缓慢,在攀比心理作用下,感到不平衡,在教书育人上缺乏进取心和责任感,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削弱,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没有明确的长远目标,得过且过。第二,对中职学生缺乏信心和热情。目前普遍存在中职学生的生源较差。有些学生是因为学习不好,考不上普通中学而求其次上了中职学校;有些学生是因为家庭困难而上了中职学校,等等。这些生源质量直接对中职教师的教书育人,提出了与普通学校有着不同但却是更高的要求。由于有些中职教师对此认识不足,认为中职学生不好教、难教,在对待中职学生上缺乏信心和热情,工作上流于形式,没有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第三,不能正确对待中职学生,缺乏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中职教师是知识和技能的传道者。这是天然的职业优势,可有些教师还是传统的教学观,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工具,很少听取学生的意见,不乐意与学生讨论问题、探讨知识,以及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表现为某些教师在教育感知方面的错觉和思维方面的武断性,使学生缺少主动性,甚至造成“我不行”的心理状态,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教师也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有些中职教师对学生漠然无感情,丧失了情感教育的动力,因此对学生的说服教育工作缺乏耐心。第四,不愿意与中职学生进行一视同仁的沟通。有些教师与性格开朗的学生交流较顺畅,而与比较封闭的学生交流不够顺畅。通常性格封闭的学生自信心要么高得不符合其能力,往往自以为是;要么自信心很低,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教师与封闭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少,这种表现实质上是缺少意志力,有碰到问题“绕着走”的心理。没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势必造成教育资源不能在学生中公平利用,教书育人的效果达不到社会需求。还有些中职教师对比较差的学生,表现出没有耐心,极大地挫伤了后进学生追求上进的积极性。第五,教师自身人格有缺陷。教师是学生的表率,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有高尚的师德。但是,有些中职教师不能在人格上有良好的修养,比如意志力不坚定、说话不真实、工作不认真、为人虚伪、自私自利、遇事急躁、性格孤僻等。还有些教师甚至挖苦讽刺学生,损害学生的人格,有时还会惩罚学生,给学生造成身体和身心的危害。

二、中职学生不良心理健康的现象分析

在中国中职生是受教育者的特定的、大量的群体。由于社会多年来形成的对中职生的重视程度不如普通中学那样高,给中职生无形中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使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一般地说,中职生的年龄为15~20岁,在这个年龄阶段,自我意识逐步增长,对社会有了自己的初步了解。第一,缺乏自信,自卑感比较强烈。目前在中国中职生的生源质量相对较差,社会上还存在着对中职生的偏见和歧视。由于中职生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和对社会的初步了解,这种社会氛围使有些中职生容易产生自我否定意识,对自己缺乏自信,情绪低落,自卑感比较强烈。有些家长由于不正确的引导,甚至抱怨和侮辱,更是加深了中职学生的自卑感。自信心不足和自卑感产生,导致中职学生精神差,学习没有目标,对自己要求低,得过且过。第二,与周围环境协调能力弱,人际沟通能力不强。由于知识和阅历的限制,中职生对社会、学校、教师、同学和家庭的认识能力处于初级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中职生把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希望当成了压力,把同学当成竞争对象,不能正确感知周围的环境,在意识上不能做到与周围环境协调起来,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由于中职生心理发展正处于青春期,有些人容易隐藏自己的真实意识,而不是与周围的人进行沟通,有时甚至走向封闭。具体的表现是,有些中职学生害怕上学、害怕见到教师、不善于与同学交往、不愿意与家长交流,等等。第三,以自我为中心、自控能力差。当前中职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些学生在家庭受到过多的照顾,甚至一切围着学生转,导致学生长时间地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反映出在学校不愿意接受教育,也不接受同学们的帮助,我行我素,只对自己关注的事情感兴趣,对自身利益斤斤计较。有些中职学生做事遇到小小的困难,没有自己的主意,情绪急躁,易于与教师、同学争吵,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均比较差。第四,对将来就业前景担心,心情忧郁。中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各行各业的变化日新月异,对专门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的要NO.329教育探索求越来越高。在此情形下,有些中职学生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为民族强盛而努力学习的理想,加之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术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感到担心,因此心情忧郁,导致接受教育的兴趣不高,对学习没有积极性,就业就会面临较大的困难。

三、中职教师不良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

中职教师和中职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显然教师身上的不良心理健康所表现出来的问题,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无形的负面影响。毋庸置疑,作为中职教师,如果心理不健康,那么对心理与普通中学学生相比更加脆弱的中职学生来说,其影响就要严重得多。人们不难发现,有些学生在学校里接受了教师的不良心理影响,终生都打着这种烙印。归纳起来,教师不良心理健康对中职学生的影响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影响中职学生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一个人能否做好工作,甚至在社会上能否成功,自信心是很重要的。如果中职教师对自己从事的中职教师的自信心不足,就会影响到中职学生,使有些中职学生认为读中职学校入错了校门,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未来的前途产生怀疑,从而影响到学生自信心的建立。不仅如此,有些中职学生还会产生读中职学校不被人重视,甚至低人一等的错觉,影响了中职学生自尊心的建立。[1]第二,影响中职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中职学生将来走向社会,面对各种挑战,必须有一个比较强大的人格。向上进取、意志力坚强、实事求是、乐观开朗、平等待人、善于沟通、自我控制与自我约束等等,是现代社会对人的性格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中职教师人格有缺陷,学生也不会自觉地注意人格的培养和修炼。比如说,教师如果格调低下,向学生暗示送礼,利用教师的权力向学生推销产品等等,必然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确立,使学生的心灵蒙上一层对教师反感的情绪,对人格产生错误的认识,最终会影响中职学生在社会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2]影响中职学生形成好的精神状态。中职学生需要有好的精神状态,去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果中职教师工作态度不端正、怕苦怕累、容易急躁、过度紧张、反应激烈等不良心理健康,就会造成中职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怕吃苦、没有毅力和耐心等方面的精神状态,影响中职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

四、中职学生不良心理健康对教师的影响

中职教师是成年人,心理健康比较成熟。一个好的中职教师,在面对中职学生不良健康心理时,会采取对应的教育措施予以纠正,或者以身作则予以心理暗示。但是,对于有些具有不良心理健康的中职教师来说,学生的不良心理健康对其也有负面印象。第一,心理健康不良降低教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中职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强大,有助于中职教师职业信心和职业自豪感的增强,也有利于不良心理健康教师职业信心和职业自豪感的修复和提升。但是,如果有些中职学生的自信心不足,自尊心不强,就会使有些不良心理健康的中职教师更是对职业没有自信心和自豪感,工作态度就会产生消极倦怠。第二,降低不良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热情。中职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中级应用型人才。能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劳动者、并为社会所需的优质职业人才,教师就会感到无比的光荣,有职业成就感。一般地说,有不良心理健康的中职学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势必影响到他的学习和成长,在学校很难为适应社会需求做好必要的准备,这部分学生自然学习成绩较差,将来就业将面临较大的困难,这就使有些不良心理健康的教师更是对教师工作缺乏热情。[3]第三,弱化不良心理健康教师的人格。人格的力量是无形的,教师的人格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反过来学生的人格对教师也有一定的影响。对于不良心理健康的中职学生来说,会对不良心理健康的教师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说,如果学生性格容易暴怒,就会使有些教师不理智;如果学生性格上,胆小、自卑、不爱动,从不与教师主动沟通,长此以往就会使教师忽视了该学生,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实际上弱化了有些教师的人格力量。

五、社会环境的影响

第一,国家教育体系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中职教师还是中职学生都受到这种变化的影响。自1998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大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大量增加,十多年来为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专业技术等方面的人才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中职学校地位必然与这种变化相适应,在国家教育体系的分工上,主要以培养专门技能的人才为目标,不再是传统中专的“技术人员”了。这种地位和作用上的转型,必然给中职教师带来影响,有些心理不够强大的教师,就会产生诸如“地位和作用下降了”等不良的心理暗示,降低了职业自尊心和职业自豪感,带来了工作热情减退、工作态度不端正、心理有怨气、易于忧郁等不良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扩大,为广大中学学生开辟了到高等学校学习的广阔道路,他们不用再走“独木桥”了。因此,初中学生通过上中职学校,进而走向高等职业院校,就成为有些想继续深造的初中学生和家长们的优先选择,这就必然使有些心理未成熟的中职学生,一旦在学习中面临或者遭遇某些挫折时,就会产生“我不行”等不良的心理暗示,挫伤了学生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带来了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散漫、不愿意与人沟通、性格孤僻、易于暴怒等不良心理健康问题。第二,中国产业转型和社会信息化,对人才需求呈现多层面、更专业化的局面。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现在面临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型,从传统的以机械化制造业为主向工业4.0转变,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向智能化技术应用变革。这就必定带来中职学生就业需求的变化和提高。在此情形下,中职学校的教育水平必然要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必然要提升。事实上,有些中职教师和学生不能适应这些要求,心理上不但没有准备好迎接这种挑战,反而形成了自卑、消极、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健康问题。

六、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环境对中职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学校的教育理念对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有影响,有些学校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以经济效益为首位,以学生的成绩为主,很少关心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样就使一些不良心理健康的教师和学生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和纠正。其次,学校的管理制度对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有影响,有些学校主要是从行为上管理教师和学生,缺乏对心理的梳理和辅导,导致有些教师和学生对管理制度从心理上产生抵触情绪,引起不良心理健康问题。第三,学校的评价体系对教师和学生的心里有影响,一些学校的现行评价体系,主观的多、客观的少,有的甚至是领导或班主任的主观意识起决定作用,看不到教师和学生的特点和优点,这就造成有些教师和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埋怨,从而导致不良心理健康问题。第四,学校的学风对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有影响,良好的校风能够感染教师和学生,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积极向上,团结互助,人际关系和谐;而消极的校风则会使教师和学生的情绪低落、压抑、师生之间难以沟通,教育水平也必然降低,这就对有些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导致不良心理健康问题。

七、个人因素的影响

中职教师虽然有比较多的认知和阅历,但是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教师来说仍然是逐步提高和完善的过程。当今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职责以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社会的变化,教师要持续地学习,增强适应这种变化的能力。但是,有些教师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健康,而是固守自己的怯懦、自卑、孤僻、狭隘等性格,一旦遇到心理问题就难以得到有效消解。随着教书育人的压力增大,心理问题就越来越膨胀,导致形成不良心理健康的问题。当然,疾病和遗传等,也能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中职学生的认知和阅历比较少,心理的可塑性本身就大,心理健康与其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力密切相关。有些学生由于个人的认知态度、自我意识、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原因,在面对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学习过程和与教师、同学交往等方面出现困扰时,不能正确处理,形成了对自己的无形压力,这种压力常常成为其心理障碍的动因,当这种障碍无法消除时,就会对心理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导致不良心理健康问题。中职学生处于青春期,情感问题也是造成有些学生产生不良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此外,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还受到遗传、生物化学、性别、神经活动等生理因素的影响,也有可能产生不良心理健康问题。

八、形成中职教师与学生良好心理健康的建议

为了促进中职教育发展,需要将中职教师和学生的不良心理健康问题一起考虑,采用可行的措施予以解决。根据上述分析的中职教师和学生不良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相互影响关系以及原因,提出如下解决措施。第一,教师和学生要提高对环境的认知能力和心理自我完善能力。中国教育体系在不断完善,中高职学校进行了一体化衔接,为中职教师和学生展示了宽广的人生路径,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得到加强,学生受教育的层次逐步得到提高,中职学校的地位和作用在强化;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教师和学生在专业上有了新的要求,不要把这些要求当作压力而是要当作工作和学习的动力。在这些认识提高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要自我完善心理健康,特别是要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第二,中职学校要在教育理念、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上,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良好的校风,在学校这个环境下,形成乐观、向上、进取、团结、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平等相待等良好的氛围,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三,教师和学生要加强自身修炼,克服性格的缺陷,要善于从社会发展中体验和感受主流的、正确的努力方向,以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自身的价值观、人格、性格和精神风貌。教师要不断地从各个方面吸取好的精神食粮,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性格的升华,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学生要加强与教师的沟通,有利于及时疏导与调节个人情绪,排除心理障碍,从而提高了教育质量。第四,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通过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咨询信箱等手段,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方便、安全的咨询和辅导平台。

篇7

首先,我们得从学校谈起。或许有人会问,在现实生活中谁最累,最辛苦?是工人、农民?还是知识分子?回答是否定的,那究竟是谁呢?是我们中小学生!众所周知,他们的书包越背越重,他们的学习时间越来越长,有的甚至在晚上12点以前还不能做完作业。他们很少有玩的时间,小小年纪不光要学书本知识,还要在家长的兴趣班、特长班,课外辅导等。他们一上学就被牢牢地拴在以开学为目的的“应试”战车上,内心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在孩子犯了错误后,有的老师方法不当,当着其他人的面或讽刺,或挖苦,或严厉指责,甚至破口辱骂……于是造成了他们害怕考试,害怕老师,害怕家长,害怕学校,在压力、恐惧下,有的孩子变得焦虑、烦躁、紧张、暴怒、嫉妒、猜疑……产生逆反心理,自尊心特别“强”,不肯接受大人提出的任何意见,并学会了应付教师,应付家长的“欺骗术”会为一点芝麻小事而愤怒,生活失去了色彩,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厌学的情绪弥漫在青少年之间。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元哲博士曾经告戒,学校不要让学生太忙,否则学生就没有时间去思考。最好的教育是教师以最短的时间,给学生的启发和引导;最坏的教育是教师占了学生所有的时间,而学生又学不到什么,得不到发展。可见,学生课业负担的轻重,精神压力的大小,自由支配时间的多少,生活是否丰富多彩,多方面的精神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才能能否得到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教育。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形成了许多适得其反的效应,而现在所谓的“素质教育”仅仅是每个学校的口号而已。对学生“减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一切仍以“升学”作为目标,片面强调学生需要的知识教育,而从根本上没有解决教育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人文价值,即“学习就是为考试”。

那么,來自家庭的影响也应受重视。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尽了家长们的溺爱、迁就。当上学读书后,与同学之间发生冲突,又受不了一点委屈,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有一部分家长在处理孩子错误时不注意方式,动不动就责骂,甚至拳打脚踢,用所谓的“暴力方式”解决问题,不然就“关怀备至,和蔼可亲”。同时家长对孩子的高要求,让孩子做许多他自己不愿做的事。这样,势必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育。

还有一些家长一味地认为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应让自己的孩子尽早学习英语、电脑,孩子也对此感兴趣。当然,这有助于为孩子们提供各种学习素材,丰富他们的兴趣,开拓视野。但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信息化尽管为学生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也可能会导致由于热衷于电子游戏而引起教师与孩子之间人际关系淡薄,减少学生们体验生活接触自然的机会,对学生的身心带来不良影响。

现在的社会问题也日趋严重,不安全隐患越来越多,对学生身心造成危害。如:有的学生贪小便宜,或嫉妒别人有好的东西自己没法有,养成了小偷小摸;学习录像片里的坏习,欺负弱小,或以“借”钱为名的拿钱不还,或强行弱小同学拿钱,搜身,若是不肯,就用打来解决……这对于他们自己和被他们欺辱的学生来讲,身心都极为不利,造成了有的学生怕出门,怕到校又不敢跟大人讲,怕再挨打的心理,或者效仿,崇拜他们;互联网上的游戏、网吧让他们乐而不返,养成自私、固执、冷漠、残忍。

这样长期以往,学生就逐渐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造成破罐子破摔,脾气古怪,性格暴躁,并以自我为中心等对其一生都不利的行为。当这些现象都出现的时候,社会舆论的第一反应就是指责;“德育工作怎么会失灵了?”继而要求大大加强思想工作,加强道德教育,加强学校纪律。家长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配合”学校做工作,但结果都不如人意,有时甚至会变得更加严重,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的道德知识不能转化为道德实践。在观念上,他们知道是对的,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又不去那么做,犯了错认错,认了错再犯错的恶性循环。

篇8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社会上又开始了传播读书无用论。同时,市场经济下形成的一些不良思潮如以钱为中心,自私自利的思想进入到高校中,使的一些学生形成了不良的价值观。也使很多学生产生一些心理问题,甚至酿成了惨剧。因此,必须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高职生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升入大学后,由于与高中环境的强大反差,一下子很难适应。很多学生容易迷失方向,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再者,同学舍友之间相处容易产生矛盾。如果不加以及时的疏导,很容易酿成惨剧。高职图书馆拥有大量的有关心理健康的书籍和电子资源,不但可以为高职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空间,而且可以为新生生做学科导航。

一、高职图书馆要为新学生做好情感教育

高职生自学能力比较差,新生进入图书馆比较盲目,不知道如何利用图书馆。因此,高职图书馆要在新生入学之初就要开展新生入馆教育,帮助学生及时的了解图书馆,学会利用图书馆。在为新生开展入馆教育时,要侧重心理健康教育书籍和电子资源的介绍。在日常的服务中,要用热情感染新生,要用学识感化学生,要用书籍引导学生。

图书馆馆员每天要接待很多各式各样的学生,在帮助学生选书和为学生做学科导航的时候,要通过用身体语言、态度、笑容、轻松的氛围来消除师生间的距离感,并用鲜活的事例向新生传达相关的理论,帮助他们建立起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帮助他们准确定位,促进自我的发展和实现,引领他们适应大学生活。

高职馆要为新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科馆员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图书馆馆员与学校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相比,接触到的普通学生要更多一些,因此,馆员要认真学习有关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不放弃任何一个言传身教的机会,将自己乐观积极的态度通过有效的方式传递给更多的新生。

二、高职图书馆要为新生提供更多心理健康教育视听服务

高职图书馆拥有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期刊、报纸。可以为新生提供各种信息服务。高职图书馆要及时掌握大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阅读倾向,及时解决学生在查询检索当中遇到的问题,将学生急需的文献资料及时地发送的他们手中。学生利用这新信息服务,可以拓宽知识面,开阔眼界,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资源的愿望越来越强烈。高职图书馆应顺应时展需要,创新多媒体视听服务。众所周知,视听服务深受新生的喜爱。因此,高职图书馆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和讲座尽量视频化。图书馆应不断搜集和积累反映本校学科特色的教学课件、精品课程、名人访谈等音视频资料,购买满足学生自助学习和文化休闲的多媒体数据库。

三、打造的学科馆员服务团队和学生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团队

学科化服务是高职图书馆对学科资源进行重组和再利用,为师生提供的深层次、专业化、个性化的专题服务,是图书馆提高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高端服务,其本质是知识服务。

专业化的学科馆员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基础和保证。要加强学科馆员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同时学科馆员要开展特色服务。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信息检索服务。通过利用图书馆电子数据资源优势,积极为学生提供心理心理疏导的方法和心灵疗养读物。

图书馆志愿者是一个特殊的读者群体,他们以其无私奉献态度参与图书馆业务管理,有效加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激发图书馆服务和创新活力,同时弥补人力资源不足,可以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和形象。

因此,图书馆要大力招募志愿者,为自愿者提供独立办公室和宣传活动空间,还可给予适当的经费和物质支持,凸显其与普通读者的不同,激发其荣誉感。同时,图书馆应配合学校有关部门,每学期以学校名义进行一次图书馆志愿者工作的总结和表彰,及时对志愿者的工作予以肯定,满足他们得到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积极推进图书馆的勤工俭学岗在优秀的图书馆志愿者中产生的机制,对稳定队伍和吸引新人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高职图书馆要充分挖掘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

图书馆拥有大量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献资源和电子资源。高职生使用智能手机阅读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而在高职生中玩微博的人数众多,因此,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微博提高学生参与馆藏资源的建设。高职图书馆微博可以通过文字、照片、视频等多种的方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书籍的馆藏信息,介绍新书,介绍新的数据库等馆藏资源,从而调动读者的兴趣,提高馆藏资源的使用率。同时,通过微博,高职图书馆还可以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书评”活动,学生可以介绍自己看过的印象最深的书,或者根据图书馆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围绕主题开展微书评,分享读书心得。

五、高职图书馆应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信息检索课程建设

高职生大多基础比较差,自学能力不强,心理健康知识匮乏。因此,需要专业辅导人员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高职图书馆应该加快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检索课程的发展,使信息检索更有倾向性和专门性,更加侧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信息检索。高职图书馆在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检索课程建设方面,应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具有特色的教学大纲,组织实施基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检索课程教学活动。

高职生在进入大学后必要掌握信息收集的能力,必须要掌握自学的能力,必须掌握获得知识的渠道。图书馆可以针对新生滚动开展各类专题讲座,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举办中图分类法、图书馆书目检索系统应用;数字图书馆的利用和网络资源的检索利用等多种专题讲座。让学生充分感受网路时代的学术气氛,宣传丰富的数字资源。

六、结束语

当今信息时代,高职生的各种需求都是和学科馆员的信息咨询分不开的。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不仅要有图书馆情报的基本知识,还必须加强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在热情的接待新生入馆的同时,还要给予他们关心和帮助。教会他们图书馆信息检索系统的使用,提供给他们海量的多媒体信息资源。同时,要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讲座和座谈,不断的创新服务方式,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卢颖婷.网络时代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J].图书馆工作,2013,(3).

[2]潘柳燕 刘惠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初探[J].高教论坛,2007,(5).

[3]陆高峰.微博时代的大众传播转向[J].军事记者,2011,(10).

篇9

一、积极培训,提高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实际组织者和执行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能否顺利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关键。因此,学校十分重视对师资的培养,利用多种途径来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培养教师运用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二、学科渗透,全面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学科渗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我们学校设有心理辅导站,但是单靠心理辅导教师开展工作,孤掌难鸣,势单力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员参与,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为学生创造和谐、自由、民主的成长氛围,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

三、设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开设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

所谓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是指以团体心理辅导及其相关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目标、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心理辅导的一种活动形式。它以同龄段学生成长需要为辅导目标,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内容,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科知识,体现“心育”的教育性、发展性、预防。

四、增设辅导咨询,直接深入地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

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脉搏,直接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辅导,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利用面对面的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动向,对心理有困惑的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在广播站里,我们还开辟了点歌栏目,通过点歌,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友情。

五、加强联系,构建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4-001-01

一、案例现象

马某是我班里一名男生,其严重的自卑心理导致:①学习失去信心:不认真,上课走神,作业马虎,抄袭他人作业,成绩一直不好。②人际关系不良:情绪低落,抑郁寡欢,不苟言笑。走路总低着头,不和同学来往、讲话,课外遇到老师也有意回避。

二、案例背景

1. 家庭背景:回族男孩马某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上面有两个姐姐。父亲是私营煤矿主,母亲务农,在家倍受爸妈的宠爱。后因父亲认识了一位女孩,导致家庭破裂。离婚后,母亲改嫁,马某跟随父亲生活。继母偏爱亲生,对马某没有爱心,父亲文化低且喜欢喝酒,还常常不在家,对马某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时常在继母的调唆下采用家庭暴力。

2. 学校背景:班里个别学生嘲笑马某学习成绩差,说他“笨”,瞧不起他。有次和同学闹矛盾,对方骂他:“你母亲是跟人婆,你父亲是大色狼,你是有人养,没人教的野孩子……”。马某感到奇耻大辱,在班里更是抬不起头来。

3. 马某自诉:老师找马某谈心时,马某迟疑着,轻轻推开办公室的门,进来后便低下了头。他愁眉不展,不愿开口。因为我提前了解了他的基本情况,有意问他:“你想得到什么样的帮助呢?”“我想振作起来,可很多同学都看不起我,很自卑。”我平静地说:“你自卑,这很正常呀。自卑并没有错,相反证明你有上进心,有羞耻感。”“父亲母亲离婚了,让我很难堪。”“初三了,压力很大,也想把学习搞好,可上课老是走神,翻开书本却看不进一个字。”“我可能真的很笨,没有其他同学聪明,所以学习搞不好。”

三、案例分析与诊断

爸妈离异,不仅使马某失去双亲的爱,而且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从而产生了自卑心理,直接影响到他的人际关系学习。成绩不好,又加重了马某的自卑心理,形成了恶性循环:爸妈离异―自卑―成绩下降―更加自卑。

四、案例描述与辅导策略

马某自卑心理产生有其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要把马某从自卑的泥潭中解救出来,需要采用综合性辅导对策,调整其认知,指导其行为。

1. 我对马某进行了长期和个别的心理辅导、帮助:第一,准确地面对家庭现实。面对家庭,你改变不了什么,可你能改变自己。感情是复杂的,爸妈的事情你无法干涉,他们的做法,自有他们的道理。从某个角度讲,离婚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离婚并非是见不得人的坏事。作为儿女,虽然一时想不开,但还应该尊重爸妈的选择。第二,一定要看的起自己,接纳自己,欣赏自己。有谁瞧不起你,你偏要做出优秀成绩给他看看,证明自己是好样的,你一定能赶上或超过他。第三,相信自己,并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自信”是克服自卑心理的关键,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坚信“我能行”!平时坚持反复、果断地默念数遍“我行,我能行,我一定行”!尤其是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更要攥紧拳头默念。还可以想象通过自己的奋发努力,获得了理想的学习成绩后,那种十分愉快的心情。第四、制定一个可行性强的学习计划,每天有计划、有目的地刻苦学习,并加以检测,经常自我奖惩。学习成绩上去了,自信心就会增强,自卑心理自然就消失了。第五,坚持每天写日记,记录自己每天的学习收获和学习心得,抄录名人名言,确定树立自信的座右铭。第六,每天留出一定的时间,做一些喜欢的事。以此给自己的心灵放假,让它自由,让它快乐。第七,热爱生活,保持愉快的心情。第八,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平时要昂首挺胸,长期坚持就能增强自信,消除自卑心理。

2. 与家长的沟通、协调。针对马某的情况,笔者多次主动到马某的父亲进行家访。提出四点建议,请他配合:第一,不管发生什么事,绝对不要再打骂马某。第二,不要吝啬赞美的话语,对马某要少埋怨,多鼓励。要经常安慰、鼓励孩子。孩子学习有进步时,一定要夸奖他。第三,做父母的对孩子的爱,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提供,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沟通和理解,要经常和马某沟通,以获得父子之间的相互理解。第四,夫妻多探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还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和后母交流、培养感情,不要激化母子的矛盾。

3. 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笔者在班里开展对马某帮教的实施方案:第一,注意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的班级环境,使马某在班集体中能够感受到温暖,使他感到被重视。第二,在班集体活动中,让马某能够有机会展示自己,表达他的观点,展示他的内心世界,让他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第三,请各学科老师都来多关心、鼓励、帮助马某。要给他以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兴趣的培养,肯定、鼓励他的没一点进步,激发他的自信心,帮助他消除自卑心理。

篇11

强学生信心,培养学生兴趣,形成顽强的意志,充分激发潜力,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培养赏识教育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也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

方。"花蕾渴望阳光,嫩芽渴望雨露,学生心灵的成长更需要赏识。赏识就是人类精神生命的阳光、雨露

。赏,含欣赏赞美之意;识,是肯定认可。所谓赏识,就是充分肯定,通过心理的暗示,不断培养被赏识

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更强的进取心和自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赏识教育是能把

爱转化为具体有效的言行,让孩子切切实实感受到爱,充分地唤起自信,激发潜能,主动发展,快乐成长

的教育。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

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

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而

抱怨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做、无限夸张,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

念中沉沦。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坏孩子

越来越坏。

(一)赏识教育可以增强学生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信心是人性的顶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而且他

还十分形象地指出:对待自信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这些论述给我们以极大

的启示:只要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热爱学生,学生就会增强自信心,向着好的方向去努力,最

后定会成功的。现实生活中,中职学生大多是由于中考成绩不佳,在初中时基本上是学习中等或中等偏下

的学生,许多中职学生的身上都存在自信心不足的情况,心中充满了自卑。如果他们能够得到老师的赏识

、表扬等积极肯定的评价,那么他们就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是一个"我能行"的人,对自己充满

信心。反之,如果他们经常不被人理睬、可能从此一蹶不振。赏识能够改变一个人,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前

途。

(二) 赏识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往往会遇到学生由于良好的兴趣在"满足"时出现失误和意外后,教师不满意,同

学讥笑而使学生因此失去了兴趣的现象,而恰恰是这样的做法或看法使得学生美好的兴趣给掩埋了。

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要善于用赏识来培养学生的美好兴趣。有效运用赏识,就是要学会用赞美

的眼光来培养学生,就是要承认学生的成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和鼓励,

要善于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如"你朗读的真有感情"、"你做得真棒";就是要学会用善意的批评来培养学生

,就是"允许犯错误",不以一次"错误"否定学生,注重在犯错中及时肯定他们的优点,帮助他们改正自己

的缺点,从而使他们的这种美好兴趣得以保持,并为学生不断成功积累经验,为不断展示自己,提高自己

提供机会;就是要"承认差异",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对多次教育屡次

不改的学生不灰心,不放弃,并用他们其它方面良好兴趣的满足和实现,来帮助他们克服和改进不良兴趣

,培养良好的兴趣,搭建平台,寓各种有益兴趣培养于各种有益活动中,使学生在学习中各方面的美好兴

趣都得到保持,并在兴趣实现的满足感中发展自己,提高自己。

(三)赏识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经受挫折

一九九二年,中日学生夏令营较量以中国孩子的失败而告终,引发了全国上下对未来一代的忧思。事实上

,我们的学生在教育中并不是没有挫折,而是挫折错位,应该给的物质上的挫折没有,而不该给的精神生

命的挫折太多。对于孩子的有形生命,舍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罪;对于孩子的无形生命,就是另一

番景象了,学习好,也不能多表扬,要防止翘尾巴;学习不好就更不要说了,苛刻指责是家常便饭,让孩

子的心灵累累伤痕。该有的挫折没有,不该有的挫折却太多。

赏识教育在把做人权利还给孩子的同时,把做人的责任也让他承担起来,也就是让孩子无形生命升华的同

时,让他们的有形生命也经得起风雨的磨难。在生长之初,它接受的赏识多,所得到的养份就充足,成长

就快,等到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时,就能接受风雨的洗礼了。反之,若它接受的批评指责多,那它弱小的身

躯就无法抵挡风雨了。中职学生所受的批评指责就更多。因此,赏识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更能经受挫折,

它不是温室中的花朵。

(四)赏识教育能激发学生无限潜力

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其特点是注重学生优点和长处,不断正面强化学生闪光的点点滴

滴,并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学生在"我能行"的心态中觉醒,激发其内在自我的强大力量,达到生命的自

我认识。中职学生往抽象思维能力相比差一点,但动手能力比较强,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德国心理

学家阿德勒说他在念书时,认为自己完全缺乏数学才能,毫无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考试经常不及格。后

来偶尔发生的一件事,让他的潜能迸发出来。那天,他出乎意料地解出了一道连老师也不会做的数学难题

。这次成功改变了他对数学的态度,找到了数学天才的感觉,结果他成了学校里的数学尖子。赏识教育的

奥秘就是让学生觉醒,推掉压在无形生命上自卑的巨石,让学生的潜能像火山一样爆发。孩子的潜能需要

星星之火的点燃。赏识教育的奥秘就是让孩子觉醒,推掉压在无形生命上自卑的巨石,于是孩子的潜能像

火山一样爆发了,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所有的学习障碍在孩子巨大的潜能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

(五)赏识教育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实践使我深深的感到:你心中有学生,学生的心中就有你。老师只有以饱满的精神、欣

赏的眼光、赞美的话语对待学生,才能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学生才会亲近你、佩服你,才能赢得学生

的爱,使他们向你敞开心扉,把心里话坦白的说给你听,这对我们做好学生的工作有极大的帮助的。在课

堂上,我常常会发自内心地表扬、鼓励学生:"Very good"、"you are clever" 一些简单的话语,一个予

以肯定的眼神,让我们师生关系变得很融洽,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因为他们不必担心

说错了会挨批评、会受耻笑。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他也做不了人。"

所以我们应该多表扬、多赏识,让学生体会到受教育的快乐,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

学习热情。

每个孩子都是为了赏识来到人间。赏识引向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赏识

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是帮助学生获得自我价值感、发展

自尊、自信的动力基础;是使学生积极向上,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只要我们能够真正理解他们,尊重他

们,赏识他们,就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赏识。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教育的智慧》 开明出版社 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