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7-10 20:29:3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村留守儿童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农村留守儿童

篇1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3.089

Rural Children Esteem Survey

WEI Chang[1], WANG Yu[1], ZHANG Biyun[1], LI Haiyang[2]

([1] College of Education,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ning, Hubei 437100;

[2] Xianan District Gaoqiao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Xianning, Hubei 437100)

Abstract Left-behind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issues are outstanding, causing great concern in the community at all levels. In this paper,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for the study,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ir self-esteem, and to make recommendations or interventions.

Key word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left-behind children; esteem; suggestion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并因此而不得不和其子女分开,而把孩子留在农村老家,由老人代养。随之而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主要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儿童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且持续半年或以上的儿童。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教育、关爱和指导等,面对成长中的困难,相比非留守儿童,处于成长关键期的他们,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教育工作者及各有关部门应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自尊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并因此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与体验,有关研究表明自尊与其个体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本文选取XX省XX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自尊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为教育工作中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XX省XX市农村中小学六年级、七年级和八年级留守儿童327名进行调查。其中,男生168人,占45.5%;女生201人,占54.5%;六年级学生115人,占31.2%;七年级学生155人,占42.0%;八年级学生99人,占26.8%。

1.2 调查方法

自尊量表由Rosenberg 编制(汪向东等1999)。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分数按4级评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

1.3 统计学方法

剔除无效问卷后,原始数据录入在Excel软件中进行,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村留守儿童自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调查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自尊的得分在性别方面差异显著(t=2.77,p

2.2 农村留守儿童自尊的年级差异不显著

农村留守儿童自尊得分的年级差异不显著(F=2.78,p> 0.05),具体得分情况,六年级学生得分(2.98?.56),七年级学生得分(2.90?.43),八年级学生得分(3.05?.42)。陈健对留守儿童自尊进行调查发现,三年级自尊得分先降后升,四年级自尊得分一直上升,七年级自尊得分先升后降。姚琳、刘刚正调查发现,初中生自尊得分随年级逐渐上升,且不同年级间自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本才调查结果显示自尊年级差异不显著,可能由于调查对象来自同一所中小学,他们的成长环境相似,年龄差距不大等原因造成。

2.3 农村留守儿童自尊得分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的差异

调查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自尊的得分在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的差异不显著(t = -0.67,p>0.05),其中独生子女得分(2.94?.49),非独生子女自尊得分(2.98?.47)。调查结果和李冰的研究一致。李冰调查发现,在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自尊得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本次调查结果差异不显著可能由于调查对象均为农村留守儿童,他们得到父母的关注均较普通儿童少,且主要由老人负责监管,家(下转第187页)(上接第183页)庭成长环境相似,导致差异不显著。

3 对策及建议

3.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农村学校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现象普遍存在。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而缺乏及时的帮助和指导,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因此,针对留守儿童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如学校通过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而使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同时也应该定期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等。

3.2 加强家庭成员间的沟通

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工作,不在其身边,平时缺乏必要的交流,因此其父母更应该注意与孩子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状况并给予及时必要的教育引导、帮助和支持,使其避免或减少各种问题的出现,从而健康发展。

3.3 加强留守儿童社会实践

学校应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让留守儿童投身于社会实践,使其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与他人互动中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学会自尊与尊重他人,从而养成良好的性格,促进其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资助(2014A042);湖北科技学院科研项目(KY13013);湖北科技学院教育学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 罗静,王薇,高文斌.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5):990-995.

[2] 王东宇,林宏.福建省284 名中学“留守孩”的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521-522.

[3] 李薇薇.青团体箱庭干预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抑郁效果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5.

[4] 黄爱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5):351-352.

[5] 宋芳,张丽华.大学生自尊结构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5):53-56.

[6] 张丽华,张索玲,侯文婷.青少年自尊发展特点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56-58.

[7] 周帆,王登峰.外显和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3):197-199.

[8]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篇2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我们坚持构建中国式的和谐社会,这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更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声,尤其是广大农民朋友的愿望――这更突出的表现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上了。有人称城市务工的农民朋友的子女是“无根的一代”,是因为他们既不熟悉自己的家乡,更不熟悉农村,他们不可能再像父辈一样在城市里扎不下根就回农村去,这些“无根的一代”,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做城市的过客,这样就导致他们在城市中没有根,在农村也没有根,衍生了他们的困惑和迷茫,也就多了些愤世嫉俗。生活的艰难,对前途的绝望,极易使“无根的一代”铤而走险。据调查:农民工子女频频走上犯罪道路,并且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今天已经有1亿多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工第二代已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如果这个群体中有1%的人犯罪的话,后果就不堪设想。然而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远比这些“无根的一代”更难,更欠缺,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无根的一代”,起码还有父母的关怀,能体会父母的亲情,但农村留守儿童连这最起码的情感都没有了,岂不更让人担心?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农村学校的教育问题了,这种现象显然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目前,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其父母都是长年在外打工,把孩子全部交托给老人或亲戚或朋友,这些父母片面的认为只要孩子不缺钱就万事大吉。殊不知,更大的缺陷和后果却让家长们始料不及。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缺乏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大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以下一些问题:一是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的生活照顾和引导,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生长发育得不到保证,身体健康也受到很大损害。二是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的自觉性不高,消极学习的现象和思想很严重,有的还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学业偏差,严重的甚至还有逃学或辍学的。三是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留守儿童缺少情感沟通和疏导,情感和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一些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困惑,心理极度不健康。四是道德行为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发生事情得不到及时纠正,更是缺乏父母的教育引导,缺乏必要的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很差,甚至于缺乏是非观念,违法违纪案频频发生。五是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对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而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人身安全得不到必要的保护。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很多留守儿童在身体发育、性格形成、观念形成等方面得不到正常呵护和引导,造成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成了生活上的困难生,学习上的后进生,思想、行为上的问题生。为了减少上述现象的发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才能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好,把留守儿童的问题解决好。

首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是培养青少年品质的主要阵地,因此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决定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但留守儿童不仅缺少家庭环境,有的甚至于体会不到家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当然就更不要说什么家庭教育和引导了。我所知道的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学生,其父母就是长年在外打工,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引导,就形成了问题学生:虽然文化学习一直不错,但行为和思想就出现了偏差。性格极度要强,经常称王称霸,对她自己来说,她看不惯的事,她一定出面干涉,干涉不听就用武力征服。对她看不惯的人,就召集她的追随者一个一个的对之进行惩罚,还不允许别人反抗。更不允许别人告诉其他人。否则就是违背了她的意愿,就会变本加厉,她自己认为她是老大,所以她自己可以早恋,但绝对不允许她的追随者也早恋,否则就是对她的大不敬。

留守儿童往往都是一些隔代教育,上代教育或自我教育,而这些教育方式往往都是一些不良的教养方式。比如:一些人一遇见孩子犯错误就简单的以体罚就完事,但另一些人则完全相反,对孩子的错误熟视无睹,听之任之。特别放纵孩子的过错;对孩子的需要上,一些人是一味的拒绝,表现为极度的冷漠,而另一些人则是创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要,生怕孩子不够,尤其是在金钱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就使得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养成不良的行为模式和行为习惯。尤其是在缺乏感情和责任感的家庭,孩子耳濡目染,更容易形成自我控制力差,易冲动,具有攻击性,情绪不安,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等不良人格特征。在家庭结构上,父母离异或一方亡故的家庭,使孩子缺少较全面的关爱和呵护,孩子的不良行为有时会得不到及时纠正,结果感情发展不健全,容易形成孤僻、偏激、仇视,冲突较多,对孩子的消极感情较多,这些都容易引发孩子的暴力攻击。因此一个温暖而又和睦的家庭,将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特征。

家长也应该注意到,不要一味的把“忙”、“没时间回家”作为理由或是借口,一定要尽量抽出时间来和孩子沟通和培养感情,来自父母的亲情和温暖是任何人都不能够取代的,而让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家长自身的关注和爱护,相关机构的关注和措施是治标不治本,只是辅助手段,从各个方面减少对孩子的不必要伤害。

其次,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关,学校教育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组织,有计划的实施的。青少年由家庭进入学校,在特设的教育环境中接受系统的教育,对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关键之所在,所以学校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摆正关系,让德育教育到位,片面强调哪一点都有悖于党的教育方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有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仍单纯的以升学率来衡量一个学校的教育工作的优劣,结果使得许多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而挤占其他副科时间,课外资料增多,忽略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家长也把眼光放在每所学校的升学率上而不注重学校的德育教育,造成教师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也导致了学校和教师重智轻德,造成学校德育“空壳”、“失控”,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就更不能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造成学生不仅仅视力下降,脊柱弯曲等生理残疾而且形成了不关心政治,思想觉悟低,“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等思想残疾和品德残疾。所以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落到实处,真正实施,贯彻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

篇3

中图分类号:D4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引言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1]根据全国妇联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6102.55万,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与2005年相比增加242万 。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3581万,数量大幅度增加。[2]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在生活上无法得到很好的照顾。同时,亲情的缺失,容易给留守儿童造成心理上的阴影。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心理、健康、前途等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他们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因此,本文将详细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希望通过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分析,找到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

二、留守儿童现状

1.留守儿童规模大且分布区域集中

据全国妇联2010年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0-17岁农村留守儿童达6102.55万,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与2005年相比增加约242万。

此外,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四川、广东、江西、安徽等省,这些省区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或是人口流动频繁的大省,其中四川、河南的四川、河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大,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比例最高,分别达到11.34%和10.73%。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民工外出务工,留守儿童问题显得尤为突出。[3]

2.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加重了家庭留守成员的负担。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家庭成员劳动负担的加重,会使得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关注和照顾的精力减少,往往容易忽视孩子在生活上的一些需求。特别是父母外出打工后,由老人承担起家务劳动的家庭,老人年事已高,行动很不方便,这些家庭里的孩子很多时候都需要自己照顾自己,甚至有时还要照顾老人的身体。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得不到很好的照顾,而他们又大多处于身体发育的时期,生活条件状况的欠佳往往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3.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

(1)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情况。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缺失、弱化以及不合理问题。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状况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爷爷奶奶等监护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难以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留守儿童长期处于无管束状态。隔代监护还会带来其他的教育问题,比如:老人的思想观念往往比较落后,特别是在农村中,很多老年人还固守着很多落后的思想意识,他们往往给孩子灌输一些不合时宜的思想,对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形成误导。另一方面,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会觉得自己没有陪在孩子身边,亏欠了孩子。因此,他们往往容易采用物质满足的方式来进行弥补,而过度的物质满足容易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产生“拜金主义”、“物质利益至上”等错误的思想。[4]

(2)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农村地区所分配到的教育资源相比较于城市要少很多,而留守儿童由于家庭原因在学习上的表现更是差强人意。父母外出打工使得孩子的学习动机因缺乏家庭温暖而降低,他们在更多的时候会去追寻友情来弥补父母不在家时的孤独。父母亲自监督与否、监护人的监护到位与否都会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带来显著影响。很多留守儿童在学校里常常表现为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在性格上表现为不合群、自卑等。父母不在家,监护人监护不到位使得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的表现很差。

4.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后,由于家庭结构上的不完整、情感沟通和亲子互动的缺失,使他们的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都受到了影响。很多留守儿童有非常强烈的自我保护心理,许多留守儿童都有厌学情绪、性格内向,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明显不如父母在家的儿童。他们非常缺乏安全感,自尊心极强且情感脆弱。正常的心理环境的缺失和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让留守儿童形成任性、冷漠、自卑等不良的性格。

5.社会化方面

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当中, 父母双方或一方的缺位,使儿童习得基本生活知识、技能以及基本社会行为规范的最直接的教育途径遭到了破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不足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能力不强、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差、产生认知偏差与行为偏差,以致形成不良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如抽烟、打架、赌博、偷盗和更为严重的犯罪行为等。[5]

三、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及其复杂、综合性的问题,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使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的父母在时间上、空间上长期隔离,这给留守儿童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但是,从宏观来看,这也是我国加快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产物。本文分别从规模、生活状况、学习状况以及心理和社会化几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期能从中得到启示,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峰.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调查与思考建议[J].文教资料,2010.

[2]苏琳.全国妇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EB/OL].中国经济网,2013-05-10.http:///xwzx/gnsz/gdxw/201305/10/t20130510_24368366.shtml.

[3]同[2].

篇4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47-01

我国劳动力人口流动不断加剧,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就业机会少,农村劳动力不得不离开家乡到发达地区去务工,子女不得不留在家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的一大难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家庭教育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是当前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一大问题,留守儿童存在着比较强烈的心理诉求问题。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大部分人群都具备生理需求、归属需求、安全需求、自我实现以及受人尊重、需求。留守儿童吃穿住现在都不成问题,然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最需要的是心理需求,是对亲情的依赖。很多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乏母爱父爱的滋润,没有安全感,隔代溺爱造成了留守儿童矫情和脆弱。留守儿童往往会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或者讥讽,容易受到其他学生的歧视和欺负,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自卑心理,他们更渴望自父母能够在自己身边,没有心理归属感和安全感。当前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挣钱他们,缺乏和孩子进行相处和交流的时间,这些儿童基本上远离父母的关爱,他们得不到应有的温暖,长此以往,就会给学生形成自卑心理,性格变得较为古怪,不愿与他人交往,缺乏与人沟通的基本意识和能力,不仅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甚至影响他们的生活及未来发展。

2.学校教育缺失

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的家庭环境、生长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城市儿童一般情跟随父母长大,他们不缺吃穿住用,更不缺家庭的温暖和关爱;而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他们更需要得到心灵的慰藉,他们需要安全感,需要不断增强自信心,在父母关爱呵护的阳光雨露下更好地生活和成长。但是,农村学校课程设置城市全一样,没有兼顾到农村学生的实际,不能针对学生的心理诉求和发展需要开展相关课程,他们需要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来心理辅导,而这样的课程较少机会。因为受到经济条件制约,农村中小学一般情况下仅仅有必备的基础科目,缺少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同时,由于生活条件、工作待遇等方面的原因,很多农村学校师资力量非常薄弱,能力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通过各种途径转入到城市,造成农村中小学教学资源严重流失。尽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通过特岗等招收了一部分大学生,但是,她们缺乏教学经验和阅历。农村留下来的中学教师也只能满足基本的教学任务。

3.社会环境因素给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

由于学校规模招生规模以及生源地不同,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远远赶不上城市教育发展,使得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学设备紧缺,教学管理模式较为落后,同时缺乏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学校就没有能力对农村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照,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也与我国严格的户籍制度有关,当前的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结构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很多的农村留守儿童不能够到教育资源丰富和教学方式比较先进的学校去接受教育,农村留守儿童不能享受其他先进地区、发达城市应有的教学资源。

二、解决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分析

1.注重实施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举足轻重,从整体上来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发展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解决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务必重视家庭教育,这就需要村委会创建当地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整理归类,引导儿童积极主动有意义的活动。尤其是在节假日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关怀,充分发挥当地村委会、妇委会的作用,送礼一定的小礼物,或者组织他们参加一定的活动,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心灵慰藉,给予他们心理安全感,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家庭温暖,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第二,针对劳务输出大省,倡导父母对儿童更多的监护,让每一个留守儿童的父母真正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照顾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利用多种形式更好地引导儿童和家长沟通和交流,强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义务。第三,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教育宣传,给留守儿童监护人提供更好的儿童教育方法,让农村的留守儿童得到更多的心理安慰,让他们更有安全感,促进他们更好地生活成长,塑造他们完美的心灵。

2.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

学校应该根据留守儿童实际,组织实施法制平安讲座,帮助儿童更好的自我防护,降低减少各种安全事故,不断增强他们的安全感,设置心理健康课程,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排解各种疑虑,给予他们更多的心灵关爱,减少和排除各种心理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让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有更多的交际沟通机会,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帮扶。深入留守儿童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关注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情感等问题,教师实施角色转变,让留守儿童不仅从老师那里得到知识能力,还能够找到更多的家的温暖,能够得到更多的父母般的亲情。

3.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针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切实改变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教育状况,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第一,政府加大对教育投入,针对当前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寄宿制学校,给予农村学校更多的教育投入,引进较为先进的教学设备,不断丰富教学资源。第二,农民工集聚城市建设农民工子弟学校,让这些留守儿童能够留在父母所在城市或地区接受义务教育,这样就能够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学校的双重教育问题。此外,我国各地公立学校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接受更多的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并且在教育过程中,让他们得到更多的温暖,消除他们的心理问题,给予他们更多的激励,促进他们健康的生活学习和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充分发教学校、政府、家庭等方面的综合作用,针对问题提出更多的解决策略,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能够让他们得到更好的教育,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和发展。

篇5

一、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国内人口流动频率较快、规模也大幅扩大。目前来看,我国人口流动大致上呈现出两个方向,即首先是由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流动,其次是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流动。当然,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是由前者造成的。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农村中留守儿童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由于留守儿童长时间的教育家庭教育缺失,以及社会和学校关注不足,留守儿童在全面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特殊的发展障碍,比如性格孤僻、心理负担重等,这些问题将会成为儿童全面发展的瓶颈。

二、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隔代教育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首先,家庭教育观念落后。担负起“隔代教育”重任的爷爷奶奶们大多文化程度比较低,监护人和儿童的年龄差距较大,他们只是按照以前他们教育子女的经验来照顾和教育现在的孩子,甚至有些教育是不科学的。其次,教育方法不当:祖父母人群更多的是照顾儿童的生活起居,并且他们往往溺爱孩子,对孩子的错误想法和行为不能及时地否定,这就导致了孩子对自身的纵容,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当留守儿童在生活或学业上取得成功或遇到失败时,隔代监护人很少能以正确的方法给以他们正确引导。

(二)农村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忽视

一般来说,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困难重的问题。由于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规模庞大,严重地影响着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成效。首先,在许多农村地区,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例如学科结构性缺编现象严重,老龄化现象比较普遍等。其次,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也令人担忧,具体表现为: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工资收入低等方面。导致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工作热情与进取精神不够,更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特殊教育诉求。学校教育的缺失,再加上留守儿童普遍遭遇的亲子教育缺失、家庭监护堪忧的局面,使得留守儿童进一步健康发展变得异常的任重而道远。

(三)社会生活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生活适应主要体现在道德素质和心理问题两方面。首先,就道德素质而言,外出打工者家庭在农村相对而言属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一类父母。这些家长长时间在外地工作,对于子女的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愧疚心理,出于补偿等想法,他们更倾向于在物质方面给予孩子补偿。因而这部分孩子容易养成消费无节制、奢侈浪费等不良的消费习惯,同时由于监护人不得力、缺乏家庭管教容易出现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甚至导致违法犯罪现象。其次,就留守儿童的性格而言,部分留守儿童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向、人际交往障碍、缺乏自信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出现情绪消沉、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等问题。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家庭教育,正确处理外出务工与教育子女的关系

有专家认为,一些被认为是留守儿童的问题其实并非“留守”本身造成的, 或者说不是身体的“留守”造成的,心理的“留守”才是问题的根本,非留守儿童也同样可能因为“ 心理留守” 变为问题儿童。 [2]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充分利用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家长会,通报情况,使学校与家庭产生教育的合力。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天性教育,是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无论是否生活在一起,父母都应承担起关爱孩子和家庭教育的重任,父母对孩子的责任不单是身体的养育, 还有心理的养育和灵魂的塑造。在当前留守儿童大量存在、 留守现象短时间内不能消除的情况下,能否让留守儿童依然感受到父母之爱, 使亲子关系更加平等、互信,避免产生溺爱、依赖、冲突、过度管束等问题, 是提出解决路径的思路。如果没有可靠的监护人,父母外出务工时,至少要留一个在家,这对于孩子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每个家长都要明白,人生最大的成功莫过于教育子女的成功。家长及监护人要树立教育新理念,提高解决儿童成长中遇到困惑的能力,正确对待儿童存在的问题,学会换位思考,与孩子一起“成长”。除此之外,还要改进“隔代教育”,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当地乡政府或学校可以免费举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培训班,有针对性的教授他们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帮助老年人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观,从思想上认识到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的必要性。

(二)要充分发挥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作用

第一,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的一些特别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及其监护人联系和沟通,真正形成临时监护人、学校和家长共同管理留守儿童的教育网络体系,帮助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同时,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第二,加大对小学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资力度。建立起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相配套的寄宿制学校,让留守儿童享受正规而科学的教育。

(三)政府出台相应的制度性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表现在农村,但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应该在城市。改善流动农民在城市里的就业环境,特别是改善流动儿童在城市就学的社会政策环境,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治本之策。[2]通过将留守儿童转移到城市的中小学校中去,即实现由“留守儿童”到“随迁子女”的身份转变,使他们能够在父母身边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

篇6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当前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一个社会新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目前已有数以千计的农村留守儿童。于是“留守儿童教育”就成了学校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受农村整体经济、文化及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以及家庭教育缺失等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失,普遍处于“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的“三缺”状态,面临道德、心理、教育、安全等诸多问题,导致留守儿童出现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滑坡、人际交往出现障碍、道德教育弱化、越轨行为日益增多等现象,具体表现在:

1.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目前,尽管有学者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普遍认同的观点是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会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下滑。

2.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由于留守儿童正处于青少年情感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猜忌,或表现出冷漠、任性、暴躁、极端的性格。大多数留守儿童都非常思念父母,希望经常与父母生活在一起。

3.留守儿童的品行问题。由于留守儿童正处在价值观萌芽的关键时期,缺少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导向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加上自身判断力薄弱,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习气和行为的影响,从而养成不良的习惯或行为,长期下去,就会形成恶习,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交往困难,独立性差,坚持性差,不能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社交技能水平低。

4.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与学校教育问题。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生活和教育都存在不少问题和危机:儿童的健康、教育、文化娱乐等权益受到侵犯的事件屡有发生,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缺失。留守儿童从教师那里得到的关心和帮助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要少得多。大多数教师都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是班主任和学校的“一块心病”。因此,许多教师对这些学生都采取一种“只要不出事,遵守学校纪律,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管理策略,放任这些学生的行为。

二、怎样建立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

1.进行制度建设。要把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放到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实质是教育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脱节的问题。教育管理体制并没有随着国家工业化、现代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进行改革与调整,反而加剧了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所引起的城乡分治、对立,造成了城乡居民在继就业、医疗、保障等之后的又一个不平等,即“教育上的不平等”。因此,要进行制度建设,加快户籍制度、用工制度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别及附加在其上的就业、医疗、保障和教育等制度上的不平等,消除留守儿童产生的体制性根源。

2.需要政策导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体现着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原则。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因此,各级政府的相关教育管理政策要体现出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平等权和公平权,取消针对农民工子女的一切不合理教育收费,真正落实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责任,建立起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政策导向机制。

3.需要法律援助。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是农村基础教育落实问题,也是国家义务教育法的实施问题。我国现有与留守儿童及农民工子女教育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有《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这些法律法规对维护儿童权益,保障留守儿童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权益提供了依据和保障,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其中有些规定,如:《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应在户口所在地入学,《暂行办法》规定对农民子女收借读费等,都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相悖,带有明显的歧视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因此,必须从各地实际出发,建立起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法律援助机制,在留守儿童维权上实现新的突破,切实解决侵害留守儿童权利的问题。

4.需要政府财政支持。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因此,必须强化政府责任,充分发挥财政转移支付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建立起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财政支持机制,如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设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专项经费,各级政府教育经费向农村地区倾斜,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

三、现阶段有效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几个重要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短效机制包括监护机制、教育机制、亲情机制和网络治理机制。监护机制是核心,教育机制是平台,亲情机制是关怀,网络治理机制是环境。

1.要保障儿童的人身权。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核心是要保障儿童的人身权,不能让留守儿童变成“流浪儿童”。缺少监护是留守儿童的一个共同问题,再加上不少地方很难完全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因此,留守儿童的人身权往往得不到保护,由此引发留守儿童的生存权、教育权和发展权等危机。因此,要建立起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监护机制,明确监护人及其责任、提高监护人的监护能力,保障留守儿童顺利成长。

2.要保障教育权。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儿童的教育(学习)问题,不能“富了一代人,耽误了几代人”。留守儿童监护的缺失,必然影响到其学习。因此,要建立起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机制,充分发挥学校育人功能,形成教育与监护一体化的教育管理机制。因此,应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城市农民工子女学校,或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接纳留守儿童或农民工子女,满足留守儿童学习的需要。

篇7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具体而言,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一、留守儿童在受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格发展不健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留守儿童的父母有的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外出打工夫妇一年才回家一次,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位,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

2、学习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留守儿童”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

3、思想品行问题较多。父母由于长期在外,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

4、安全隐患较多。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城乡二元制结构造成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在打工地入学的高昂费用及各地不同教材影响教育衔接,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

3、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4、农村学校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法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2、农民工流入地的教育部门应加快解决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入学就读的问题。政府要制定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在父母打工的城市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免除不合理收费,使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

3、构建一个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保护网络,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因人落实教育保护方案。

学校方面:开展法制安全讲座,促进“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开展。适当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兴趣小组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随时洞察学生心理,通过家访、座谈、结对帮扶等办法,给这些学生以更多关心。针对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在情感发展上缺少支持的现状,教师要及时进行角色置换,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问题的临时父母;抓住节假期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使学校、家庭产生合力效应。

家庭方面:留守儿童父母应主动配合学校工作,在外出打工之前,一定要将自己在外打工的情况、联系方式等告知学校,并主动地与学校加强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状况;要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最好每周联系一次,还要经常与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要利用打工的淡季,尽可能多回家与孩子团聚,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

社会方面:大力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和监督,营造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的氛围。各媒体、单位、组织、个人都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留守”儿童成长做出努力,建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适当开展少年儿童活动,弥补儿童离开父母后的空虚感。有关部门加大对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整治,加大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共同营造孩子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

4、发展是硬道理。留守儿童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和生活问题,更是经济体制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所有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让我们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消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素质,为建立起和谐、安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作者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8

(一)学习与生活的问题

众所周知,对于每一个儿童的成长来说,父母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而在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出现的时间是十分稀少的。这样一来,不仅会对留守儿童心理的成长造成影响,同时非父母以外的长辈对于儿童的监督和帮助作用会大大减少,使得儿童在学习与生活中经常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需要注意的是,儿童往往缺少较强的自制力。无人监管的成长状态会使得他们对于自身的成长开始放任自流,不仅会对儿童的学习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同时也会使得他们的行为出现偏差,因为并没有人对他们进行道德以及社会规则的教育,使得许多留守儿童往往有出格的行为。一旦这种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的抑制或者是良好的指引,那么就会对未来儿童的成长在成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会导致违法犯纪的行为出现。除此之外,许多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会外出务工,多数是因为农村的生产活动无法为家庭带来更加优质的生活,因此选择外出务工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这样的家庭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同时困窘的生活也让他们对于饮食只维持在果腹的状态。然而,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若是没有合理的安排饮食结构以及营养的搭配,那么就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从而对儿童身体素质的提高造成阻碍。

(二)心理问题

父母的缺失除了会对儿童的行为举止和学习造成阻碍以外,笔者发现部分留守儿童也存在极大的心理问题。之所以会产生这一类的问题,是因为留守儿童很少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这样就会使得他们在情感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向外界寻求新的情感寄托以外,更多时候也会对儿童性格的形成造成影响。比如说抑郁和孤僻,就是当前留守儿童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然而,由于当前农村的发展问题,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多的时候是保持着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由于儿童并不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一旦出现这一类问题,就会对儿童的成长造成长期的影响,不仅会影响到儿童看待世界的方式,严重的抑郁症甚至会使得儿童出现自残或者是自杀的情况。

二、针对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保持良好的心态

针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相关工作人员在开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时,一定要充满爱心和耐心,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拉近与留守儿童之间的距离,让留守儿童能够交付信任,这样一来才能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更好的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和言行举止,帮助留守儿童可以更好的成长。除此之外,工作人员一定要对留守儿童付出更多的关爱,填补父母在成长过程中的缺失给他们带来上的情感缺失。

(二)注重每一件小事

篇9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

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

1.1留守儿童数量多

根据2012年度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在农村,留守儿童大概在80%以上。留守儿童的父母其中一人在家的比率大概为68%,父母都外出打工的比率为32%。因此可见,农村的留守儿童的数量是相当多的。

1.2留守儿童家务劳动繁重

巨相关调查资料表明中国80%的留守儿童在双休日要做家务劳动;52%的留守儿童要在双休日做饭,90%的留守儿童自己洗衣服。繁重的家务劳动使得本该学习和成长的孩子拷上了枷锁,孩子的学习时间减少,劳动量增加,给留守儿童带来了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抑和阻碍。

1.3家长监护不能落实

当今留守儿童的监护中呈现出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监护占大多数,无人监护占和其他亲戚监护占一小部分的现象。其中隔代人监护,会由于心理代沟太深以及祖辈过度溺爱而导致无法正常沟通;亲戚监护易由于小事可能产生心理隔阂,严重的甚至闹矛盾;对于没有人监护的儿童,使这些孩子心理没有安全感,进而导致监护不能及时落实。

1.4父母亲情淡薄

父母亲情是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根本元素,然而大部分留守儿童与家长的联系较少甚至是没有联系,使得本该拥有的家庭血缘亲情淡化。一些家长由于生活所迫外出打工,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这样使得孩子内心就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进而影响孩子的成长。

1.5学校教师的关注度低

留守儿童应该是教师关注的重点对象,然而当今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很多留守儿童在教学时间里很少与老师谈话,甚至是交流,进而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出现课堂违纪,有的撒谎逃学,有的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的现象,个别留守儿童甚至对学校和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下滑较为明显,辍学现象比较严重。

1.6留守儿童道德意识淡化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在情感上得不到足够的关心,在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上也难以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关注,缺乏道德养成教育和纪律约束,容易偏离主流的道德价值观。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偏差,养成了自私自利、好逸恶劳、乱花钱、摆阔气等陋习,有的还染上吸烟、酗酒、打架斗殴等不良嗜好,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原因

2.1个人原因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引发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农村的留守儿童心理大部分认为自己家穷,父母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不理解而产生怨恨情绪,容易形成自暴自弃的性格。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我封闭、性格孤僻、情绪失控、认知偏差,内心茫然等现象,使得很多留守儿童不爱学习,慢慢的荒废学习。

2.2家庭原因

留守儿童的家庭大多都是父母不在家,孩子由爷爷奶奶等长辈抚养的家庭。这种家庭结构的缺失和不完善也就使家庭的功能不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2.3学校原因

农村学校缺乏科学育人的理念,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只对学习好的学生进行管理,而放弃对那些留守儿童的教育,这些因素都会使留守儿童辍学、失学。由于学校的各种条件比较差,不能很好地照顾到每个人,也不能真正的关心每个留守儿童,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全面教育效果甚微。这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2.4社会原因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而导致农民家庭负担过重以及我国对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这样一来使得农村的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但因城市消费高,学费贵绝大部分父母出去打工无法带孩子去城里学习,导致留守儿童教育缺失。在农村,“读书无用论”盛行,处在这个年龄的儿童,生理和心理都还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现象的影响,对于不良的社会风气会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

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

3.1留守儿童自身要加强学习意识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取决于他们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爱好、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因此留守儿童自身要端正学习态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远离网吧等不良场所,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学习自信心,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3.2父母应加强与孩子的交流

家庭教育在儿童的成长阶段十分必要,父母应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关注孩子的成长变化,关心孩子的学习,支持鼓励孩子,遇到问题及时帮助孩子,对于孩子的价值观扭曲及时纠正,引导孩子正确的价值取向。

3.3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中起主导作用

3.3.1学校应该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应该为留守儿童安排专门的老师进行辅导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快乐生活,学校还可以多吸收些素质高、资历高的老师来进行教学。

3.3.2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

教师应该掌握本班留守儿童的家庭的基本情况,提高监护和教育能力,主动和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督促他们教育孩子,真正实现学校与家庭的互动,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教育。

3.3.3加强心理健康道德教育

学校应聘请专门的老师上心理健康的道德的课程,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让留守儿童认识到心理健康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学校还可以设置心理咨询中心,以便学生们及时咨询,用于开导留守儿童,多与留守儿童交流,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相互沟通的平台。

3.4社会上应改善生活环境和加强社会保障

社会应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管理,对学校周围的网吧,游戏厅等影响学生、误导学生的不利因素严重打击,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给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学习的良好环境。还应该建立留守儿童之家,招募志愿者,面向社会募集图书等学习用品,篮球等体育设施,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通过组织渠道、新闻媒体、网络等方式招募志愿者,从心理矫正、思想交流、学习辅导、物质帮扶等方面关爱留守儿童。

作者:樊倪 李英林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编写组编.农民工保护知识百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09).

[2]谢良敏.农民工维权法规政策解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06).

篇10

留守儿童在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行为上缺少教育和规范。监管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留守儿童”有效管理,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一)身心不健康。

留守儿童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生理、心理还不成熟,人生价值体系还未形成,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缺乏父母关爱,心理健康失衡。

(二)缺乏良好的生活环境,养成不良习惯。

农村留守儿童的整体生活环境单一,学校是留守儿童的主阵地,学校生活自然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地方政府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出台了许多措施,鼓励地方私人办校,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加大“普九”工作力度。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管理,大多数儿童喜欢逗留在路上或网吧、游戏厅、台球室等娱乐性场所,很容易沾染不良恶习。

(三)价值观模糊,法律意识淡薄。

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合理道理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内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加以补偿,使得留守儿童零花钱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念。部分留守儿童产生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学习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部分留守儿童有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存在“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城市化推进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其成因很复杂,既有家庭教育的原因、学校教育的原因,又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纳为哪一方面。

(一)家庭原因。

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内心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可是他们连与父母团圆的机会都没有,更不要说时刻都感受父母的温情与关怀。自卑感强烈,学习生活上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对父母态度矛盾,一方面,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对父母的思念增强,很怀念与父母在一起的日子,另一方面,对父母有怨恨情绪,尤其当看到同龄人都有父母陪在身边的时候,心里的难过就转化成了与父母感情的隔阂,疏远父母亲。由于存在逆反心理,父母不在身边,总感觉别人在欺负他,对于祖父母、亲戚和老师的管教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二)农村文化教育环境和学校原因。

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生相伴,这种贫瘠落后的农村文化以其浓厚的小农意识消极地禁锢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构成制约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障碍因素,使农村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化动力和观念支持,缺乏刺激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所需要的人文环境,人们难以打破原有陈旧、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客观影响了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学校负有培养人的特殊使命,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在整个受教育者中毕竟还是少数,但他们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需要学校和老师给予他们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更多的关爱。学校对这些留守儿童的管理,缺少良策,心有余而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无针对性。对于留守儿童,不论是学校还是老师,都没有引起重视,对于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都没有给予特殊的照顾与指导,更没有加强和留守儿童家长的沟通和交流。

2.寄宿条件太差。目前,许多农村中小学都没有寄宿条件,学校只能管理上学这一段,放学后,他们的学习无人督促和辅导,生活缺少约束和指导。即使有,条件也很差,没有把寄宿制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措施

留守儿童同样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这确保“留守儿童”留而不乱,留而得乐,留而好学,留而有德。从现状和成因的分析与探讨中,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是学校单方面的教育,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目前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不够,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引起重视,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的监控和研究机制,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社会各界应该共同承担起保护留守儿童的责任和义务,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一,在较多农民工流入城市里建立看护中心,或者一些其他专业的托管中心、课程辅导中心,等等。第二,整治校园周边的环境,严禁网吧、游戏机厅、歌舞厅等场所开设在学校周边,使农村留守儿童尽可能地少接触到不良的影响。第三,媒体应该积极宣传,动员全社会都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尤其是公安、出版社、杂志社等职能部门,应承担起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责任和义务。

篇11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56-01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有以下思考:

1.父母亲的选择题:要生活质量还是要孩子

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和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有了问题又不能及时地发现和矫正,久而久之,造成这部分学生成绩差、卫生差、纪律差、不良习惯多、厌学倾向严重等诸多问题。他们的父母也望子成龙,除了定期汇钱,别的什么也不能做。处于成长时期的儿童不是有钱就能解决问题的,钱代替不了父母的关爱和管理。所以即使老师在做工作,再费力,学生的学习成绩一直上不去。很多儿童陋习难改,最终,初中没上完就踏上和他们父辈一样的打工路。

2.临时监护人的选择题:管不住还是不想管

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有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所以留守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品德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

3.学校的选择题:用爱感化还是听任自由

学校对这些留守儿童的管理,也缺少良策,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村没有寄宿制学校,学校只能管理在校这一段。放学后,他们的作业没人督促和辅导,生活缺少约束和指导。这都是令学校和老师头疼的问题。我认为,留守儿童已是农村教育中的一个普遍而又棘手的问题,须综合治理,方能解决问题:要帮助家长克服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要有教子成才、教子成人的远视目光;学校要建立以村为单位的学习互助小组,帮助留守儿童搞好学习;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及时与他们沟通疏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品质,培养其健全的人格;要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解决一部分家长的后顾之忧,从体制上保证这群孩子顺利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