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贫富差距论文

贫富差距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3-16 02:27:2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贫富差距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贫富差距论文

篇1

一、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 

一个国家的经济健康发展除了有快速健康的经济增长还应有合理的贫富差距。贫富差距所导致的两极化在一定程度上会给社会进步带来诸多负面因素。2010年统计局公布的基尼系数为0.61,2012年的基尼系数为0.474。相比较日本和韩国的0.26,美国的0.4,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接近0.5,并且以每年0.01的速度增长。我国的贫富差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大。 

根据2006年—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相关网站资料整理可以了解,2008年到2012年五年间,我国城镇和农村的人均收入比值一致保持在3.1倍以上。在1995年国际劳工标准处理有关劳工问题的联合国专门机构的统计的城乡收入比值中超过2的三个国家中就有中国。然而,2007年这个比值已经到了3.33。经济条件相同会增大农村居民生活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纵观2008到2012年的数据,东部和中部城镇居民的可以支配收入比值在1.46左右,东部和西部的城镇可支配收入在1.47上下波动;东部与中部农村可支配收入比值在1.48左右,东部与西部的农村可支配收入比值偏高在1.85左右;2012年中部,西部地区的城镇居民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值分别是东部地区的69%,67%,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村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分别是东部地区的63%,51.4%;从对比数据可以看出中部西部与东部区域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差距,并且区域间的差距没有下降的趋势。 

二、个人所得税的现状 

个人能所得税作为我国主要的财政收入,通过无偿支出功能起到调节和安全控制的作用,调节贫富不均和缓解收入差距。我国现行的征税模式是分类征收制,分类征收制是将纳税人不同来源,性质所得项目分别规定不同的征收率。但是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现行的缴纳模式,无法全面衡量纳税者的综合纳税能力,同国外相对比,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纳税模式还比较欠缺人性化,不能较好的而实现公平税负,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因此也非常的而有限,而且还容易造成税收的流失。不能起到调节贫富差距,没能当好调节器与安全阀。根据统计数据可以知道,税收实际征收额是征收流失额的1/5到1/2,进一步的拉大了贫富差距。面对对贫富分配不均的社会现状,个人所得税作为我国的主体税种也需要进行改革更好的起到调节器与安全阀的作用。 

三、优化个人所得税以缩小贫富差距的研究 

(一)针对起征点应该详细的分别征订 

从2011年9月1日起,起征点调整后由原来的2000调整到3500,尽管起征点调整了,但是贫富差距的问题没能得到缓和。不同地区的起征点一致提高反而会扩大居民人居收入的差距。相关数据分析,2014年的数据得知北京、上海、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了4万,但是甘肃,西藏,新疆,青海这些城市还未达到平均值。因此应该适当的根据不同的地区设置不同的纳税起征点,具体的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确定该地区的起征点。对于上海,北京,广东,福建等这些东部高收入城市来试试,应该适当的调低他们的个税征税的起征点;相对于甘肃、新疆、西藏,湖北,河南,湖南等中部与西部收入偏低的城市来说应该根据自身的经济收入情况适当的调高个税起征点,提高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对缩小区域间的贫富差距起到可观的效果。 

城镇与农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较大,为减少农村人民的负担,缩减农村与城镇间的贫富差距,应调节城镇与农村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不同地区的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起征点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各有不同,根据表一来看农村的纯收入明显低于城镇的个人可支配收入,起征点相同并不能够缩减农村与城镇居民的贫富差距。因此我认为针对农村和城镇的个人所得税征税的起征点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不同的地方在各地区起征点不同的前提下,农村的起征点应该低于城镇的个税起征点。 

(二)针对个人所得税的纳税模式的有关建议 

篇2

一、在经济伦理视域下,我国产生贫富差距的原因

(1)传统风俗习惯的束缚。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从生存下来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有些人是使唤人的,有些是被人使唤的。在早期哲学家的心目中,对于广大劳动阶层与其说有蔑视之意,不如说漠不关心。广大劳动下层阶级的存在,只是被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们在如何使“贫困者安于贫困”这样的哲学框架中所束缚。他们的职业必须按照所有的风俗习惯一代代地传下去,儿子效仿其父亲之所为,样本就这样保存了下来。正如亚当·斯密所说认为,在古埃及有一条人人都必须遵守的原则,他必须继承其父亲的职业,如果另辟蹊径,那就等于犯罪。同样在当代中国,某些行业都是传统地某一种姓指派的,在许多非工业地区,一个人的职业,还是生来就注定的。否则管理者可以用别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用高压手段来满足他们的利益。(2)当今市场经济的客观性陷阱。第一,从横向的尺度来看,当今世界市场经济本身才是残酷的、无情的,而不是公众与公众之间、企业家与企业家之间的尔虞我诈。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这样的分配制度下,财富是属于那些有经济头脑而且善于抓住机遇的人。他们好像突然使自己的马车安装上了内燃机。交易、交易、再交易,利得、利得、再利得,这些活动产生了令人吃惊的推动力,他们享受着天堂的乐土。而那些没有经济头脑而且没有抓住机遇的人只能在人云亦云中望洋兴叹。第二,从纵向的尺度来看,企业家与公众的命运因储蓄与投资而紧紧联系,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经济自由的必然结果。经济自由是令人向往的,但是在向往中必须考虑可能有的后果。很多人认为世上积累起来的财富是出于各个人的节制行为,人们甘愿放弃从消费中获得眼前享受而为将来更大的享受着想。但就其节制本身来说,是不足以建立自己神圣的理想国。相反,在国家不反对私营企业情况下,企业家有着惊人的智慧。他们认为企业在进行中必须是活跃的,只有企业在进行中必须是活跃的,财富才会积累起来。如果企业出于休眠状态,不管在节约上如何努力,财富终将趋于萎缩。(3)人情世故的扭曲。此外,过大的贫富差距除了公众能力差异、努力程度、把握机遇程度的不同之外,更多的还有不合理、不公正的因素所致,因而缺乏基本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依据。用经济学家李嘉图的观点或许最为准确,我们所有的人一齐登上“进步的多级扶梯”的社会理论的终结,我们所看到的这个多级扶梯对不同阶级会发生不同的效应,有些人会得意洋洋地扶摇直达顶端,而其他人才登上几级即被踢回到底层。从中得到充分利益的那些人,一无所为却坐享其成。

二、在经济伦理视域下,缩小我国贫富差距的对策

(1)以教育为本,转变思想观念。随着“以德治国”方针和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出台,对每个国人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改革开放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在道德上和价值观上出现了商品化倾向,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倾向加强,经济活动中出现了各种非法行为。这就需要有正确道德评价标准,需要有适合市场经济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2)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首先是改革税收制度,通过累进所得税和高额财产税没收性遗产税等措施增加高收入者的税收,然后通过转移支付等方法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改变社会各阶层收入不均的状况。其次实行福利政策,以低收入家庭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由政府出面对失业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增加其就业机会,促进其收入的提高。政府应该是经济性的而不是政治性的,应当为事物做出安排,而不是对人民发号施令。报酬应当按照比例分配给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分配给社会中的积极分子,而不是懒汉式的的袖手旁观者。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职务应真正地向所有人开放,让每个公民都有公平竞争、实现自身价值的宽阔舞台,处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职务、更多的考虑人道主义,我们在组织社会时不要破坏我们遵循的应当是组织一个工厂的原则,不要忽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以及实现和谐社会的理念,这是我们进行经济伦理反思的重中之重。

参 考 文 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篇3

库兹涅茨曲线,又称倒U曲线,是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于1955年所提出的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曲线,也是发展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库兹涅茨曲线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开始的时候,尤其是在国民人均收入从最低上升到中等水平时,收入分配状况先趋于恶化,继而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改善,最后达到比较公平的收入分配状况,呈倒U形。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大概是5%的经验资料和95%的推测提出了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倒U形模型。

库兹涅茨对美国、英国、德国、荷兰、丹麦、挪威、瑞士等国家的跨越百年的零散资料进行了分析, 还对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20世纪50年代前后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状况作了剖面资料的比较。通过研究, 库兹涅兹认为: 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尔后是短暂的稳定,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渐缩小。也就是说,一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会随着早期经济发展而恶化,达到最高点后,又随着后期经济发展而改善。在收入差距随国民收入增长而变化的图上,这种规律直观地表现为曲线呈现倒U形状,库兹涅茨倒U 曲线理论提出后影响较大,学术界对其是否成立一直存在争论。首先是I.Adelman与C.T.Morris对43个发展中国家的资料进行分析证实了倒U曲线的存在。随后, F.Paukert对56 个国家的资料,H.Chenery与M.Syrquinl对53个国家的资料,M.S.Ahluwalia对60个国家的资料的研究工作都证实了倒U曲线的存在。可是,G.S.Fields对F.Paukert所用数据和方法进行再检验时,发现倒U曲线的特征并不显著;G.S.Fields又再对香港、韩国、新加坡、台湾等7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发现,在其经济发展中,收入差距不仅没有恶化,反而有所改善。尽管目前仍然有人对倒U曲线理论持有不同看法,然而工业化过程中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倒U形模型,已经获得了大量事实的支持。

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发展趋势发生了巨大转变:70 年代美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缩小的趋势停止,收入分配不平等扩大;70年代中期以来英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扩大;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比利时、瑞典、荷兰、芬兰、意大利和德国收入分配不平等扩大政府的调控政策无疑对居民收入分配有重大作用。为了社会稳定, 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努力采取措施以防止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分加大。布兰科.米兰诺维奇运用数据库研究了近79个国家和地区20世纪4个阶段中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后的基尼系数,结果发现所有样本国初次分配基尼系数的平均值为0.463,而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平均值则下降到0.322,再分配使基尼系数缩小了0.141。然而, 尽管各国政府采取了种种措施,成功减缓了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速度,但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却毋庸置疑。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技术革新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随着新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会导致收入差距的波动较之以往更加频繁。由于技术的更新会使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而且在新技术产生的初期,采用这种新技术的成本比较大,一般只有资金雄厚的大公司、大企业可以承担,因此,在初期新技术应用并不广泛。这样,采用了新技术的企业的资本家由于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因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因而,在技术革新初期,个别资本家便获得了巨大的利润。而此时大多数企业还是以传统工艺进行生产,社会大部分人的收入没有改变,居民收入差距急剧拉大。

随着新技术在社会上广泛推广以及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使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生活资料价值下降, 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 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此时, 资本家利润下降, 而劳动者由于收入的增加和拥有所有者权益所分得的利润, 整体收入呈上升趋势, 必然会减缓收入差距拉大的速度。随着劳动者实际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最终会使居民收入差距减小。因而,在本次技术革新到下一次技术革新的这一段时间里,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呈倒U 形的曲线。而居民收入由于具有减少的刚性, 所以, 在下一次技术革新中居民收入只会在当前收入基础上增加。

因此,可以将库兹涅茨认为的“在工业化过程中, 早期收入不平等扩大, 中期呈现短暂的稳定, 后期收入不平等缩小”的观点转化为“在历次技术革新的过程中, 早期收入不平等扩大, 中期是短暂的稳定, 后期收入不平等缩小”。

目前,国际上用来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标很多。其中,基尼系数由于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它表示占人口总数一定百分比的社会成员所拥有的收入额在全部居民收入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基尼系数越低,说明分配平均程度越高,贫富差距越小;反之说明贫富差距越大。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在0.4到0.5之间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在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由于修正库兹涅茨曲线是由于技术革新的原因而呈现出波浪形,因此,它不仅适合于当时处于工业革命转型时期的发达国家,也应该普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国家。根据世界收入不平等数据库(World Income Inequality Database V 2.0b May 2007)的统计资料,可以发现发展中国家基尼系数的拐点:埃及拐点发生于1995年;阿根廷拐点发生于1985年和2002年;巴西拐点发生于1976年,1984年和1989年;智利拐点发生于1987年和1992年;哥伦比亚拐点发生于1983年和1993年;洪都拉斯拐点发生于1995年。

当前世界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其特点是创新、技术更新和技术转移的时间不断缩短,因此,居民收入差距在每次技术革新中呈倒U形,而在整个社会历史进程中则呈现出波浪形。同时,因为政府不会允许收入差距过分拉大而导致社会动荡,经济急剧下滑,因此,波峰顶点不会超过危险水平。而在波谷附近就是技术革新的发生点,因为新技术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时滞,从新技术产生一直到应用进而产生超额利润这段时间内,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是惯性减少的。(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

篇4

科幻小说素来就有讨论政治经济学的“光荣传统”,早在1895年,威尔斯(H.G.Wells)就在《时间机器》里想象过贫富差距导致人类分化:地面上的有闲阶级进化成精灵一样的Eloi,貌如孩童,无忧无虑,但害怕夜晚;随重工业机器一起迁入地下的劳动阶级,进化成猩猩一样的Morlock,怕光,入夜后到地面上来捕食Eloi。前几年郝景芳获得雨果奖的中篇小说《北京折叠》也是同类题材。

但这类小说常常直奔贫富分化结果,对“世界究竟是怎样走到这一步的?”则语焉不详,刘慈欣在《赡养人类》里给出了他的答案,而且看起来和我们的现实世界并不遥远。

贫富分化的关键节点:

富人往大脑植入超级计算机,完全拉开和穷人的智力差距

《赡养人类》描绘了比地球文明领先数百年的“哥哥文明”,他们奉“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为宪法基本准则,甚至还创造了一套智能系统来保卫私产。执法机器人无处不在,有些只有蚊子大小,但瞬间就能杀死上百人,保证私产绝对安全。好一个偷抢绝迹、路不拾遗的完美社会。

贫富差距尚在,但穷人还有努力读书、接受高等教育这条翻身路。这和现阶段地球的情况差不多。

但技术突破某个临界点之后,教育这条连接各阶层的通路被彻底扯断,这也是这篇小说的“文眼”——富人往大脑里植入了只有他们负担得起的超级计算机,一下子拉开了与穷人的智力差距。这种“超等教育”费用昂贵,“与在北京或上海的黄金地段买两到三套一百五十平方米的商品房相当”。

升级的大脑硬件能轻松承载更复杂的软件、高超的审美品位、上百门外语,甚至完美的性格,都成了富人可以用钱装入脑子的商品。富人/超级知识阶层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比如按照他们的礼仪,在不同的场合,对地位各异的人,要使用对应的语种,这远远超过了穷人的脑力。

贫富隔膜越来越深,最后几乎成了物种之别,就像猴子理解不了人类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巴赫一样,穷人也没有智力理解富人的世界,反过来,富人看穷人,就像人看猴子,不再引为同类。

这里必须要提一句,刘慈欣叙述哥哥文明资本主义发展史的时候,对最重要的财富转移制度——税收,只字不提。不知是无力填补还是有意留白,这个空洞显示出余华式的冷酷:人在分配财富的时候,会考虑猴子的意见吗?大概富人/超级知识阶层/精英组成的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根本就没有把穷人考虑在内?

哥哥文明的资本主义顶峰:

连大气和海洋都成为“终产者”的私人财产

哥哥文明的富人掌握了穷人难以企及的货币和脑力资本,再加上执法机器人对私有财产的绝对保护,赚起钱来无往不利。财富加速流向少数有钱人,经过几代人之后,“终产者”终于出现,他从经营妇女卫生用品的小公司起家,一步一步积累、扩张,最后一个人掌握了哥哥文明99%的财富,所有的陆地、海洋、空气都属于他,当然,这一切都是他在执法机器人的监督下合法赚来的。

除终产者之外的20亿人都是贫民,住在全封闭的住宅里,靠反复循环千万次的空气和水维持生命,吃自己粪便处理合成的食物,出门要自带氧气瓶,因为空气是终产者的私人财产。

“当然,有时也可以奢侈一下,比如在婚礼或节日什么的,这时我们走出自己全封闭的家,来到第一地球的大自然中,最令人陶醉的是呼吸第一口大自然的空气时,那空气是微甜的,甜得让你流泪。但这是要花钱的,外出之前我们都得吞下一粒药丸大小的空气售货机,这种装置能够监测和统计我们吸入空气的量,我们每呼吸一次,银行账户上的钱就被扣除一点。”哥哥文明的一位穷人描绘了他们的生活。

最后,“仁慈”的终产者给了20亿穷人一条出路,他准备了两万艘巨型宇宙飞船,让穷人另寻栖息地。

哥哥文明给地球人的“保留地方案”——将均贫富进行到底

按照科幻小说惯例,哥哥文明的穷人找到了地球。

他们也足夠“仁慈”,不会将地球人赶尽杀绝,给出了“保留地方案”——地球人全部移居澳大利亚,由他们负责赡养。澳大利亚曾反对这一方案,但哥哥文明飞船只是发出射线扫了扫澳洲大陆,就消灭了那里所有的人。科技相差太远,地球人没有资格讨价还价。

大概是因为哥哥文明受够了贫富分化之苦,“保留地方案”把“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分配思路推向了极致,他们会以地球上最穷的那个人为标准,为每个地球人平等提供生存资料。

“从一个社会的穷人有多穷,可以窥见其良心”,类似的漂亮格言太多,如果被强制执行呢?这是刘慈欣的又一场思想实验。

前所未有的均贫富运动开始了,地球上最富的十三个人成立了“社会财富液化委员会”,所谓“液化”,顾名思义就是一碗水端平。软件大亨和能源女富豪开着大货车到处寻觅穷人,直接把整箱的钞票塞给他们。

只要地球上还有一个人身处赤贫,其他人都会堕入赤贫。

现在你肯定猜到富豪们为什么要买凶杀人了,因为那三个人——一个在垃圾桶里觅食的城市流浪汉、一个住在纸箱窝棚里的画家、一个在垃圾山上用编织袋拾荒的女孩,他们拒绝了赠款。“这些下贱变态的千古罪人!”能源女富豪对着天空咒骂。

剧透到此为止,再好的转述都比不上原著,如果你想知道这三个人拒绝变富的原因,不妨自己把小说找来看看。

虚构的小说更能把人扎醒

读小说有什么用?这是阅读爱好者最常面对的“灵魂拷问”。

刘慈欣这篇小说本身就是极好的回应。我们实在太容易被新闻里的专业名词和统计数字弄得麻木,“贫富差距”“马太效应”“阶层固化”“基尼系数”……久而久之,大家对这类“现实”已经“被动脱敏”,像在月球上看地球一样淡漠,反而是小说里虚构的冲突和细节能把人扎醒,看10篇标题里有“贫富差距”的新闻或论文,脑子里水过无痕,但上文里终产者占据一切,贫民们连呼吸空气都要花钱的情节,你可能一辈子都忘不了,还想马上讲给其他人听。

这大概是最残酷的贫富分化“案例”。小说当然没办法取代经济学课本和财经新闻,却能让经济学概念深入人心。

顺带说一句,这篇小说是从杀手的视角切入的,就是被富人雇佣的那个。

篇5

个人所得税是各类税收的一种,是世界各国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在各国的税收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例,特别是经济越发达国家,个税所占的比例越高,具不完全统计我国个税收入占整个税收收入的18.1%,就其他税种而言比重较高。当前,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高收入群体作为社会富有的阶层,本来应该在个人所得税缴纳方面成为国家在财富初次分配后调节分配不公、缓解社会不稳定、缩小贫富差距、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公平性的主要群体。但是由于我国高收入群体的收入结构和种类都具有特殊性,形成大量隐性收入,同时征管手段的不健全,因此,造成高收入群体个人所得税的大量流失[1]。如何做好个税的征收与管理已是当前非常迫切和重要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做好高收入者个税的征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做好税法宣传,提高纳税人纳税意识

税法宣传是税务机关应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是提高纳税人纳税意识的重要手段,针对各行业各税种不同的特点,应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宣传形式。利用税务内、外网站、办税务大厅大屏显示、“税收宣传月”以及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多种形式宣传、个人所得税政策信息;税务管理员针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人群,要送税法到纳税人手中,面对面进行宣传辅导,从而全面提高纳税人的自觉纳税意识。

二、调查摸底,全面推进全员全额扣缴明细申报管理

各主管税务机关要结合本地区经济总体水平、产业发展趋势,居民收入来源和各行业的特点,重点调查摸清高收入者相对集中的行业、企业、人群,摸清其收入分配规律,建立高收入者所得来源信息库,有针对性地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工作。

各级税务机关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推进全员全额扣缴明细申报》的部署和要求,将全员全额扣缴明细申报管理纳入税务机关工作考核体系。要督促各扣缴义务人,严格按照《个人所得税法》第八条、《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七条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法全员全额扣缴申报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高质量地实行全员全额扣缴申报[2]。

三、突出重点,强化征管

加强高收入者的管理是堵塞漏洞、增加税收收入的主要手段,根据高收入者不同特点,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1、加强财产转让所得的管理

加强股权转让所得的管理,要多与证机构、产权交易中心等单位联系,主动掌握本辖区上市公司、自然人股权变更登记及股权转让的时间和数量等股权转让信息,及时跟踪管理,依法依率征收税款。

2、加强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征收管理

各主管税务机关应对本辖区上市公司、非上市股份公司、集资单位、股份全体制企业单位的分红、派息等情况全面掌握,严格执行现行有关个人所得税的规定,要对企业转增注册资本及投资者个人所得税进行跟踪检查,及时足额征收个人所得税。

3、加强劳务报酬所得和工资、薪金所得的管理

各主管税务机关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协作,及时获取相关劳务报酬支付信息。特别是对一些报酬支付比较高的项目(如演艺、演讲、理财等)的个人所得税的管理,督促扣缴义务人依法履行扣缴义务;对实行年薪制和高收入行业的企业,要汇总全员全额明细申报数据中的工资、薪金所得总额,与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中工资费用支出总额比对,规范企业中个人所得税的征管[3]。

4、加强各类私人办学个人所得税的管理

加强与教育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及时掌握有关私人办学信息,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强源泉控管;建立健全双向申报制度,做好支付个人应税收入办学单位的代扣代缴工作,对没有扣缴单位和从两处以上取得收入的个人要加大管理力度,堵塞漏洞,避免税款流失。

5、加强外籍个人所得税的管理

各级税务机关要加强与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劳动部门、商务、外事服务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本辖区外籍人员的基本情况,掌握外籍人员出入境时间及相关信息,加强与文化、体育管理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境外团体、个人来华演出、比赛等情况资料,做好演出场所或经纪人对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工作[4]。

四、优化服务,注重实效

各级税务机关在加强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同时,要切实做好纳税服务工作。要有针对性的对高收入者开展税法宣传和政策辅导,拓展申报方式,实行一站式、一窗式服务,积极了解纳税人的涉税诉求,拓展咨询渠道,提高咨询回复的质量和效率,做好完税证明的开具,并为纳税人信息保密,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5]。

参考文献:

[1]傅剑锋.高收入群体个人所得税征管的探析[Z].厦门大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07

[2]张紫函.石家庄市个人所得税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Z].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2

篇6

小康社会的历史由来: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所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百度文库对我国当前的小康社会进行了一些论述:所谓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进入小康社会是一个分领域、分地区、有先有后的发展过程。进入新世纪的时候,我们只是刚刚跨入小康社会历史阶段的大门,处于小康社会的初期阶段。这时候我们所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所谓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

1.1 GDP有很多的用处

他不可能全部用于民生的改善上,即便是用到民生改善上的钱,也只是有很少一部分用到了和休闲体育有关的体育健身需求的改善上。并且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意识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大部分地方的人民群众是没有钱去进行休闲体育的。因此就不能说我们已经进入了小康社会,我们的休闲体育就会怎么怎么发展,作为一个体育领域的科研工作者,这样本身就是很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1.2 人均GDP的意义理解上存在严重的偏差

人均GDP只是国家统计部门的一种统计数据,他的目的是让人们更好的更形象的理解GDP这个概念,或者是让世界各国更好的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果,其实他的现实意义是很有限的,因为GDP是不可能平均的,就像我们说某个公司的总利润是多少多少,难道就能说他们的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有多高吗!这显然是不能的。并且我国现阶段贫富差距日渐扩大,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均人民日报上的一项研究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伴随而来的是贫富差距的逐渐扩大,综合各类居民收入来看,基尼系数越过警戒线已是不争的事实。

1.3 GDP对局部国家经济状况的解释能力有限

众所周知GDP主要是从宏观上解释经济增涨能力。它主要是有出口、投资和消费老拉动。然而当下我国的GDP主要是由投资和出口拉动消费严重不足,这也充分说明大部分居民手中是缺少钱的,既然与生活必需品相关的消费都满足不了,又怎么会有钱进行休闲体育的消费。

理解了我国GDP的相关问题,我们就不会再轻易拿GDP来说事了,理解了我国的GDP的相关问题,我们就能够更好的了解人民的真实生活水平并不是区区的GDP能够说的清的,就能够迫使我们体育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想办法深入一线去获得真实的数据资料。

2休闲体育的条件

2.1 充沛的闲暇时间

休闲体育受时间条件的限制,没有闲暇时间就没有休闲体育。由于当前我国的工资水平相对于物价较低又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不到位各地普遍出现有钱的没有时间,有时间的没有钱的怪圈。主要表现在某些地区或者某些领域工作相对轻松工资又高,这一部分的人参加休闲体育的积极性就高,而大部分地区和行业工作水平低闲暇时间少这一部分的人参加休闲体育的积极性就较低。

2.2 相对宽松的经济条件

相对宽松的经济条件是人们参加休闲的重要保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只有在满足温饱和安全需要的基础上才会考虑更高层次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各个层次的老百姓的收入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贫富差距的拉大和CPI的迅速攀升瞬间就吞噬了很大一部分人的优越感。比如一对年轻的夫妇刚刚按揭买了房,那么他们的生活质量会大幅下滑,要是他们的工作本来就不高那么情况可能会更糟,这样既遏制了其他方面的消费,又给他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这将对他们参加休闲体育的积极性产生很大的打击。

2.3 休闲体育受到人们新思想新观念的限制

如果人们没有建立适应休闲体育发展的思想观念,休闲体育不可能从一般的体育形式脱颖而出。毫无疑问观念的更新,也是休闲体育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我国虽然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受教育人口仍然偏少,一大部分人还是对休闲体育的认识不足,他们宁可打麻将看电视也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但是这是个动态的过程,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会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2.4 休闲体育要有一定的器材和场地作保证

当前我国的体育设施主要是社会力量的建设,并且主要集中在各个学校和公办企业单位以及一些中高档小区,而对普通大众免费开放的设施较少,这也是长期以来阻碍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3结语与建议

(1)如果想更清楚的了解休闲体育的发展影响因素,就必须深入一线,获取第一手的资料从某一地区入手分析当地休闲体育开展好与不好的各种影响因素。(2)如果想提高数据的效度,样本含量不易过大。如果样本含量过大,一些明显的差异性影响因素就会被忽视。(3)样本尽量具有同质性,这样就会从各个样本的差异中发现重要的影响因素。从而可以培优补差,促进各群体均衡发展。

篇7

收入分配制度是关系着一个国家国计民生、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在经济学领域中,分配制度是指劳动产品在社会主体中如何分割以及配给制度的总称。在我国,分配方式一般划分为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并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众所周知,收入分配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贫富差距的不合理扩大是社会动荡的最大根源,如果放任差距的不断扩大,不止影响了社会制度的权威和公正,甚至激化阶层矛盾、造成社会阶层的对立与冲突动荡,使得社会不满情绪、仇富心理滋生蔓延。可见,收入分配的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最根本问题。如果收入分配不平等,就会使一部分社会成员陷入贫困,甚至引发各种社会问题。由此,对收入分配正义性的探究成为了必然。

一、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理论

在法学领域中,分配平等即为分配正义,早在古希腊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分配正义理论。该理论中最主要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正义。他结合奴隶主阶级统治的经验教训和当时社会实践的具体情况作出了总结,提出了其独特的正义观。他认为,分配的正义是将恰当价值的事物授予有相应付出的人,一个合乎正义的政权则应该考虑到每一个收受的人的才德或功绩。由此可见,分配正义是对社会的财富、荣誉、地位等资源进行平均的分配。这就需要立法者按照合理、正义的方式,按照一定比例来分配利益,分摊义务和负担。也就是说,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和规则对相对应的公共资源进行分配,对于相同的情况要给予相同的对待,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对待。

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里,社会财富分配的最重要原则就是要遵循正义。一般而言,社会财富的分配会存在平均和不平均两种情况,只有这种均等是位于“中点”的,才是其所主张的正义。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在分配的过程中适用下列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按照完全平等的方式来分配,即对每一参与分配者一律分配给相等的资源财富,而不论他们的条件,如贡献、需要、能力等。达到“数量”上的完全相等是这种分配方法的最终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其中的“数量相等的意义就是指个人所得的相同事物在数目上和容量上与他人所得者相等”,由此可见,这种方法追求的是数字上的绝对平等;第二种方式是要求严格按照公平的原则来进行分配,这也是亚里士多德最为倡导的方式:“根据参与分配者个人的贡献、需要、能力等条件来进行分配”——“比值”上的等量分配是这种分配方法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种相对的平等,而非前一种方法是数字上绝对的相等。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政治学》中就列举出了——“只有良好的出身、自由人的身份和财富才可以用作竞争官职的理所当然的根据”。也就是说认为的正义的分配制度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分配的衡量标准需要参考的因素是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人的价值,这种价值就包括了公民的血统、公民的财富地位、本人的品质和才能等各种因素。综上,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的最终目的是不同价值的人在参与分配的时候,参与分配者获得的应该是有分别的分配,如果两人的价值是不平等的,那么他们在获取财富、权利等事物时就不能被一视同仁。

从当代的角度来看,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分配正义理论是为了避免统治者对官职和财富进行分配的时候出现不平等和公民在城邦中的地位和财富有不正义的分化而提出的,与此同时,他还强调了不仅要严格禁止公职人员以权谋私,限制各种公职的任期,参与分配的荣誉也要受到相应的控制。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公职人员能够利用职权来谋取私利,那么腐败的现象必然会随之出现,也就是说,一个公平的民主法治社会的建立,最重要手段就是防止钱和权之间的勾结。这也是今天我们仍在追求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此外,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思想,在追求公平的同时要兼顾效率——这就是我国现行的按劳分配制度为主,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模式。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理论放到当代社会这个框架中仍有不可忽视的局限性。其一,亚里士多德提出分配正义时期,古希腊城邦实行的社会制度是奴隶制和城邦制,所以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正义观念就只是针对当时城邦的自由民,而非当时社会的全部,而今时今日在民主和人权观念的影响下,正义的范围必须涵盖到社会的每一个公民。其二,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其正义观并不是独立于城邦生活之外的,他认为正义与人世息息相关的。然而,到了近现代,正义的概念越来越多地被专门用作评价社会制度的一种道德标准,被看作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最后,亚里士多德分配正义理论的核心是“比值”平等分配的原则,并分析出会影响到分配正义的因素和条件,但是这也只是亚里士多德针对特定的人或者情况进行的思考,并没有对分配正义所对应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制度进行分析,从而导致了其理论最终缺乏了独立性。

二、对我国收入分配的正义性研究

以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而言,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正视分配的正义性。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在国家和相关机构的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我们要准确认识的是,市场经济不是既定概念般的一种社会制度,只是一种经济运行模式和对社会资源进行配置手段。市场经济体制可以存在于各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在国家和相关机构的宏观调控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时候发挥出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体制。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片面的追求效率,以致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顾及到分配的正义。面对这一问题,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念我们应该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兼顾正义?

首先,在按劳分配中,关键的问题在于应该根据什么标准来区分和鉴定每个人的价值,这个标准应该由谁来制定?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一个主体来对劳动者的贡献进行准确的评价的同时,还应该有一套合理的公共决策机制。对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参与分配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属性和价值——在某些方面要以数量平等为原则,而其他方面则要以比值平等为原则。举个特殊的例子,脑力劳动中的知识贡献应该如何评价,如何参与分配呢?笔者认为,知识是作为脑力劳动的成果参与分配的,也是一种按劳分配。众所周知,一般的劳动成果都有一个寿命周期,专供一人或一个社会群体使用,因而这种劳动成果就只能一次性地参与按劳分配。但是,知识同时作为一种特殊的劳动成果,从理论上讲,在有更新的知识将其代替、淘汰、推翻之前,其使用的范围、时间和次数具有无限性。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劳动成果虽然需要一定的载体,其载体也需要复制,但知识本身是不需要再生产,不需要再付出新的劳动的,简单来说,一次性的脑力劳动成果,可以无数次获得报酬。这也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实现正当必须要在某些方面以数量平等,而另些方面则以比值平等为原则。

另一方面,在按资分配中,我国目前最为迫切的是找到一个方案来解决如何平衡资本和劳动间的关系,如果一味地为了使利益得到最大化,使得分配偏向资本家,则会牺牲劳动者的利益。这其中最为激化的一个问题是企业领导和员工的工资差距问题。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念,分配的正义在于依据公平原则来分配,即根据参与分配者个人的贡献、需要、能力等条件来进行分配。那么,企业领导和员工的贡献和能力就成为他们参与到分配中的“资本”,而企业领导的工资收入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高于企业员工,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员工的“资本”价格就低于企业领导,在这个前提条件下,这样的收入分配就与亚里士多德的正义理念背道而驰了。实践中,构建和谐的分配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共同课题,只要有劳资双方存在的地方,劳资矛盾便无法回避。正视并化解劳资矛盾,对资本和劳动二者的关系进行良好的辨识,平衡劳资利益分配,才能使劳资关系得到平衡,使得效益达到最大化。

三、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篇8

 

一 “十二五”时期我国财政税收发展的背景和要求

1我国在“十一五”时期税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到“十一五”时期结束,我国在税制方面基本统一,在这一时期的税制改革不亚于1994年的税制改革。例如在税制改革中:增值税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进行了彻底转型;成品油税(即燃油税)纳入了消费税,从实施的效果来看,该方法是十分成功的;出口退税中,解决了很多历史欠账问题等等,这些都表明我国的税制改革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十一五”期间,经济迅速增长,这同我国的税制是密不可分的,我国能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经济迅速恢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税制,而且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的税收征管水平大大提高,有力的支撑了国家财政收入。

2目前我国税收体制的一些问题

(1) 税收收入持续高速增长

税收收入规模是衡量税收体制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公共财政的原理,税收收入的合适规模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所需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所确定。过低的税收收入规模必然影响政府职能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运行。过高的税收收入规模则意味着私人部门收入规模的下降,从而影响私人投资和消费,进一步影响经济和社会的运行。近年来,我国税收收入规模持续高速增长,1995―2009年名义GDP平均增幅13.9%,而税收收入平均增幅17.9%,超出了GDP4%的增长率,税收占GDP的比重从1995年的9.9%一路上升到2009年的17.7%。我国财政收入的“超收”规模不断增大。

(2) 现有的税制结构不利于第三产业发展,不利于调节贫富差距

货物与劳务税、所得税和财产税是构成税收制度的三大主要税系。而货物与劳务税不利于调节贫富差距,而且延伸不够,不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现有的个人所得税仍实行分类征收,难以综合反映个人的收入情况,也无法在费用扣除中将其合理支出充分体现,从而无法真正的对个人收入差距进行有效调节。财产税被认为具有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而我国在这领域仍是空白,即税收对居民财产差距的调控仍处于缺位状态。

(3) 分税制对经济发展的阻碍越来越大

1994年的分税制财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建立一种新的中央与地方税收收入分配制度。事实证明,分税制在中央集中更多的收入加强宏观调控、调节地区间差距和调动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分税制的负面效应开始日益呈现。

3我国在“十二五”期间的主题同主线

我国在“十二五”期间的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我国,由于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当前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我国“十二五”期间基于这样的主题和主线,对我国的财税体制提出了三点基本要求。第一,要求财税体制更好的服务于发展。我国的财税体制要支持主题和主线,并为其服务,在巩固和扩大应对金融危机的重大成果的基础上,更好的发挥作用,“十二五”时期我国的税制要更多的专注民生问题。第二,要求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结合中国快速发展的三十年经验,改革后的中国税制,仍然要以市场经济为主,政府调控为辅。第三,要求财税体制更好的发挥职能。

二 “十二五”时期税制改革的几点看法

基于以上对我国“十二五”时期我国财税体制发展的背景和要求分析,为适应我国“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的税制需要大规模的进行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税收体制,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

1“十七届五中全会” 关于我国税制改革思路

(1) 建立一个科学的税制体系。货物和劳务税、行为税和所得税三大税系在 一定意义上重构,并以财产税作为补充。目前的税种过多,有些税种存在重复性,可以合并,因此将来的税种数目会减少。

(2) 建立一个有效的税收调控体系。做好这一点首先要有一个整体设计,然后需要做好同其他财政的协调配合。该税收调控体系要更多的关注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如如何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如何扩大结业和如何支持第三产业等。

(3) 建立完善的地方税制体系。建立一个有效的地方税制体系,在国际上地方税收通常以财产税为主,尤其以财产税中的房产税为主。我国地方税在这一方面还不健全,需要完善。

2“十二五”期间对我国具体税种改革的一些预测

(1)改革货物与劳务税。货物与劳务税应有利于产业结构发展和服务业发展,该税种的改革最终要缩减或以致取消阻碍第三产业发展的营业税,将营业税科目并入增值税,调整消费税的范围和税率等。但是货物与劳务税在改革中是最为困难的,我们从中可以观察到很多问题,比如增收税税率的确定问题、增值税改革是否先试点再整体进行、增值税改革后怎么划分国家和地方的征管权限等等。科技论文,财政。这些问题都是有待我们商榷和测算的。

(2)改革个人所得税。科技论文,财政。科技论文,财政。个人所得税近些年来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由于该税种在很多方面都不合理,该税种的改革是必然的。科技论文,财政。个人所得税的模式需要改革,从分类的模式转变为综合同分类相结合的模式,当然综合是一定程度上的综合。科技论文,财政。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方式和税率都需要调整。

(3)改革地方税种。在地方上我国应该继续推行“费该税”制度,例如将排污费改为环境保护税。资源税实行从价定率与从价定量相结合等,地方财政部门对此改革方式的要求较高。在资源税中,房产税的社会争议很大,因此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条文出台,在未来“十二五”期间,笔者认为仍应研究推行。

三 我国的税制改革作用

基于对我国税收政策目标的认识,笔者认为新的税制改革应起到以下作用。

1税收体制改革应有助于健全财政。健全财政是财政政策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我国在“十一五”时期有了税收在财政中发挥作用的实践经验,在“十二五”期间,税收体制更应有助于健全财政,使得财政更好的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2税收体制改革应使税收结构更好的发挥自动稳定器的作用。税收是经济自动稳定器的主要方式,更好的发挥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将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3新的税收体制应促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仍然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的主题,经济发展发展方式的转变时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新的税制必须促进与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4 新的税制需要完善地方税收体系。中国式土地财政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产生了负面影响。地方政府出于对土地出让金收入的考虑,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动力不足,也可能不利于财政政策的实施。因此迫切需要重构政府间财政关系,改变地方财政过多的依靠卖地收入的现状。

四 总结

我国在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税制改革的思路,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税制改革的动向,通过分析我国税制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我们迫切要求对现有税收体制改革,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税制改革的一些预测,我们可以了解在税制改革中,阻力很大,问题很多,一些困难难以解决。科技论文,财政。这就要求我们努力的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在“十二五”期间,努力实现我国经济的转型的同时,在我国税制改革上取得优秀的成绩,最终建设一项有助于健全财政,增强自动稳定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完善地方税收体系的税制。

主要参考文献:

[1]邓力平,“十二五”时期我国税收发展,税务研究,2010.10:3

[2]杨志勇,各国财政政策运用背景下的中国税制改革,税务研究,2010.10:21

[3]汪昊,对我国中长期税收体系建设的思考,税务研究,2010.10:25

[4]潘雷驰、陈爱明,浅析我国税收政策目标与税制改革的方向,税务研究,2010.10:29

篇9

二.问题的分析

2.1关于背景的分析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且分布很不均匀,南方地区水资源较为丰富,占到全国的80%以上,而处于干旱半干旱的北方地区,水资源十分匮乏,许多学者调研提出要彻底解决中国北方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不需采取跨流域调水,即“南水北调,南水北调工程2002年末正式动工,此举将极大化解北方城市的供水压力,在为工业服务业提供水资源的同时,也将大大提高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环境,它不仅可以长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其长远的社会和生态效益更无法估量。

2.2问题一分析

要综合考虑各种情况,给出2010年每个城市的调水分配指标,使得各城市的总用水量情况尽量均衡,我们考虑让每个城市都能供上足够的水,首先假设110吨全部用来解决这20个城市的用水问题(其中包括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及其服务业用水),“尽量均衡”的意思就是说让更需要水的城市多得到供水。由此为了更好的分配110吨水资源我们分别预测2010年的人口,工业情况以及服务业情况,再假设人均生活用水量,万元,服务业用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均保持不变,即可预测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及其服务业用水的情况,再根据相加求和即可得到该城市总用水量,再根据求权重依次分配。

2.3问题二分析

由于各城市的基本状况和自然条件不同,对相同的供水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同,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要注意到,每个城市的工业和综合服务业的发展受产业规模的限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无限制的增长这一特点,我们采用logstic模型进行分析。工业产值及其服务业均可用灰色系统模型进行预测。

三.模型的建立

3.1预测2010年人口的模型

3.1.1模型的假设

1)假设各个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不变。

2)假设个个城市间人口数相对平衡,相互独立,互不影响。

3.1.2符号说明

1)x(t)为第t年某个城市的人口数

2)r(x)为自然增长率,是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3.1.3模型的建立

于是有:

(1)

对的一个最简单的假定是,设为的线性函数,即

(2)

设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当时人口不再增长,即增长率,代入(2-2)式得,于是(2-2)式为

(3)

将(2-3)代入方程(2-1)得:

(4)

解方程(2-4)可得:

(5)

3.1.4模型的求解

为了对以后一定时期内的世界人口数做出预测,我们首先根据所给的数据依次求的全部城市的人口数。记为x=x(i,t)为第i个城市在第t年的人口。

将2000年看成初始时刻即,则2001为,以次类推,以2010年为t=10作为终时刻。用函数(5)对表3.1.1中的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运用Matlab编程得到相关的参数,可以算出可决系数(可决系数是判别曲线拟合效果的一个指标):

3.2预测2010年工业总产值和服务业总产值的logstic模型

3.2.1模型假设

1)工业产值和服务业产值也按logistic模型增长。(经过大量的资料证明工业产值和服务业产值的增长率在前面是逐渐的变大,后逐渐变小这符合logstic模型的增长趋势。)

3.2.3模型的建立

把上面第i个城市第t年的工业产值和服务业产值分别记为I(i,t){industry}S(i,t)[],则把第i个城市的人口增长模型中的x(t)改写成工业总产值和服务业总产值的logstic模型。

3.3综合调水问题

3.3.1模型的假设

1)个城市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影响。

2)假设个城市人口,工业产值,服务业产值增长率保持不变。人口用水量不随时间变化,工业万元增长用水不变和服务业万元用水不变。

3)水只能一次性利用,不考虑循环利用。

4)个城市都处于缺水状态,都从外地调水,之间并不存在互不调水的问题。

3.3.2符号约定

3.3.3模型一的建立

为了使最大限度的使该地区的经济达到快速发展即

已知生活用水,工业用水以及服务业用水分配时所占的比例0.4,0.38,0.22

所以得

我们将人的生活用水按个城市所占人口平均分配,即

设人均产值为k则

(其中x为工业产值,y为综合服务业产值,rwei人口数)

设第i个城市的人均产值增加为

令为第i个城市在第n年的人均产值

(式中的n不是次方,而是第n年的含义)

设c为贫富差距,(一常数)为起初的贫富差距

贫富差距C定义为

为了不使贫富差距拉大我们要求

则得到一个规划问题

目标函数:

然而,我们考虑到居民日常生活用水,工业用水以及综合服务业对水的污染程度有所不同,我们的出了第二个模型如下

3.3.4模型二的建立

三者对单位体积的水所带来的污染程度(污染后单位体积的水的净化费用)分别记为,则总的污染损失

第i个城市的总污染程度记为则

目标函数则为

设(其中除去污染因素损失的净经济效益)

则优化模型改写为

四.模型的求解

4.1生活用水的分配

生活用水我们按人数平均分配已知生活水的比例0.40,则

根据得出下表如下:

五.模型检验及其结果分析

5.1模型的检验

随着时间的增长我们发现人均产值在变小,人民生活用水质量不会差异很多,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小。

5.2模型结果分析

结果较为准确,到2010年20个城市工业调水最多的是第20个城市

六.模型优缺点分析

6.1模型的及其不足之处之处

模型一中按城市人口平均分配生活用水,虽然有所不足,但是能化简问题,使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模型一可以看成模型二的特例,当很小时,可以忽略。的值要具体分析应用,由于地域不同可能会不一样。

模型没有考虑增速变化的情况,而且没有考虑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问题,在全国实行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我相信的值会越来越小。

6.2模型的优点

1)用logstic模型人口,预测工业和服务业较为准确,因为增长率按照时间在降低,就像美国的经济一样,总有一天会出现停滞状态,也就是说增长了最后会变成0,但是不是说绝对的这只是一个阶段的变化而已。

2)本模型考虑了环境污染的问题,用单位体积净化的成本来表述污染的程度,此处为本模型创新之处。

七.模型的改进

7.1关于2010年个数据的预测

可以用灰色系来预测2010年的工业产值及其综合服务业总产值,由于计算复杂所以采用简单的logstic预测。

7.2关于线性规划模型

计算过程中遇到了的的大小,可已经一步修正。

7.3运算运用矩阵

可以用matlab7.0直接求出二十个城市的情况。

参考文献

[1]姜启源等,数学建模(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郑錬,当代数学若干理论和方法[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3]中国水利资源公报2009./WaterRes/2009

[4]刘昌明,21实际中国水文科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技术和新方法[M],2004

篇10

一、关于区域收入差距状况分析

1.基尼系数不断上升

世界银行曾发表声明指出,过去20多年,是中国收入差距扩大最快的时期,中国也是世界上基尼系数提高幅度最大的国家。分配高度不平等的国家的基尼系数通常在0.5和0.7之间,收入相对较为平等的国家在0.2和0.35之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基尼系数所反映出来的收入差距,总得来说呈上升趋势。据世界银行统计,200年我国基尼系数已逼近0.47。在股市楼市的双重作用之下,2007年基尼系数接近或者超过0.48已成定局。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500美元左右基尼系数才开始下降,我国去年人均GDP已达到2000美元左右,人均GDP增加与基尼系数呈正比。以上数据都是根据正常收入计算的,如果将偷税漏税,论文官员腐败等非法非正常收入也估算在内的话,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将更加严重。

2.引起消费差距扩大

收入差距的扩大使总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投资乘数效应也迅速降低,最终导致全社会的总需求水平下降。这样就会形成汉斯・辛格所指出的收入――需求――投资恶性循环,即“大多数人的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致使国内市场狭小,投资引诱不足进而导致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周而复始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全国居民消费指数1994年124.1下降到2000年的100.4。从2001到2006年我国消费率依然呈下降态势。与国外一些主要国家相比,还严重偏低。总消费需求不足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失衡,使通货紧缩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经常性威胁,制约经济的发展。

3.收入差距过大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负效应

由于中国长期受“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的影响,人们对收入差距过大比较敏感,由此就会造成心态失衡,给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造成一种潜在的不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因素。少数人的巨富引起多数人的不满,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地区间贫富悬殊的存在,诱使大量人口无序地涌向发达地区,社会犯罪活动猖獗,严重危害社会治安;贫富差距悬殊也导致了教育失衡,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不断拉大,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乃至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关于缩小区域收入差距的措施研究

1.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产业调整步伐

促进产业协调发展,消除收人差距产生的产业结构因素;各地区大力调整主导产业,选择适合于本地特色和条件的产业,将自己置于我国经济系统中乃至全球化中定位,培养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在兼顾地区经济利益和互惠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地区分工体系,促进发达地区向较落后地区转移。鼓励和扶持原材料产地和矿产资源地发展加工型支柱产业;同时推进发达地区的加工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和外向型发展,从而促进和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2.发挥政府对再分配的调控职能,提高要素利用效率

在强调以效率提高作为主要增长动力的增长方式根本转变过程中,能以不损害先公平进而降低效率为代价来提高事后分配结果上的均等程度。根据有进有退的原则,留学生论文 应将政府的政策目标和职能从直接干预市场资源配置转变到再分配调节上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收人分配和再分配体系。

3.调节收入分配关系,扩大中等收入者比例

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靠合法经营也会获得高收入,产生贫富悬殊,这也不符合共同富裕原则,必须运用税收手段加以调节。对贫困地区,国家从多方面采取政策,加大扶贫力度。目前我国高中低收入户的比例呈金字塔形,而比较合理的收入分布应该是“橄榄形。因此,要通过调节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扩大中等收入者在社会中的数量。

4.加快中西部经济建设,实现地区协调发展

国家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外地投资者到西部投资,鼓励将东部的资金、技术、入才引入到西部。同时中央应拓宽中部政策空间,明确中部发展的战略定位。尤其是在发展定位上,中部地区应在原有定位。

5.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贫困阶层的正常生活。要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社会保障法制化。要高度重视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问题,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继续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6.运用法律手段控制打击非法收入

中国目前的收入差距问题有很大比例是权力、腐败等非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结果。要加快建立、健全一套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收入分配法律体系,转变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控、调节方式和职能。加强国家在立法,执法及监管方面的力度,规范分配秩序,避免权力垄断,打击寻租活动并与反腐败结合起来,坚决有力持续全面地打击违法经营活动,断绝非法收入来源。

参考文献:

篇11

1955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在论文《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平等》中绘制的关于收入分配状况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曲线,后来被人称为库兹涅茨曲线。

倒U曲线假说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传统农业部门的人口比重较大,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收入分配处于不平等状态;在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由于农业人口比重较小,收入差别呈缩小态势,收入分配处于平等状态。整个过程呈现出倒U形状。库兹涅茨倒U曲线假说是否适合中国?大体有两类看法:

陈宗胜认为总体适合,我国收入差别也将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但要做相应的调整。我国的收入差别曲线呈跳跃式的“阶梯形”“。阶梯形”收入差别变动理论将收入差别的变动归结为经济发展和体制变革两大因素,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因素。[1]

李实、李婷则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他们的分析结果“没有对库茨涅兹的‘倒U型假说’给予足够的支持”。[2]库兹涅茨倒U曲线假说不适用于中国,除了经济发展影响收入差别之外,还有经济体制转型因素和政策因素。

陈宗胜与李实、李婷的观点似乎相悖,一方认为库兹涅茨倒U曲线假说适用于中国,另一方则认为不适用。其实不然,两派观点本质上是一致的。陈宗胜承认倒U曲线设定的大致趋势是对的,而具体表现则有所不同。李实等则认为经济发展影响收入差别的假设不对,除了经济发展因素,还有制度因素。二者的分歧主要在于对库兹涅茨倒U曲线假说的理解不同。前者将之理解为经济变量加上其它变量共同影响收入差别,后者则将其理解为只有经济变量。二者都承认经济发展不是收入差别的唯一变量,制度变量也是一不可忽视的方面。由此可见,陈氏和李氏都没有承认倒U曲线假说完全适用于中国。

不容否认,倒U曲线假说把经济发展作为影响收入分配差异的主导因素,而制度等其它因素则是次要因素。无怪乎中国有的学者据此推断中国的贫富差距走向为先扩大后缩小,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贫富差距甚至是两极分化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这一观点缺乏有力的证据,说服力也不强。即便是支持库兹涅茨倒U曲线假说的陈宗胜也否认这一观点的可信性。

①经济发展至多是一个背景因素,而制度因素则是改善收入差距不可或缺的因素。

之所以经济增长不可能自动缓解贫富两极分化,是因为倒U曲线假说不一定成立,至今尚未得到完全证实。库兹涅茨的假说是建立在有限数据基础上得出的结论,猜测成分多于科学成分,统计分析本身也有较大的局限性。

②目前尚有大量的反例证伪这一假说。作为发达国家的典型代表美国即是一个反例。美国并没有因为经济的发达而自动消除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它是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发达国家之一。

倒U曲线假说即使成立,也未必完全适用于中国,因为这一假说是基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的轨迹作出的推测。库兹涅茨主要依据英国、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收入水平的变化而绘制的倒U曲线。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轨迹与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并非完全一致。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采用的是剥夺落后国家资源的原始积累方式,在经济发展高级阶段,也没有放弃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控制。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完全重复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退一步说,倒U曲线即便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未必适用于中国。中国虽然也属于市场经济国家,但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干预仍然比较强。政府对收入差别的影响远远超过市场对收入差别的自发调节。

经济增长只是为缓解贫富两极分化创设了客观物质条件,能否最终缓解两极分化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收入分配政策和相关制度。

③而能否制定出缓解贫富两极分化的制度又取决于政府的治理模式能否从市场式政府转向参与式治理。参与式治理与市场式政府相比,前者更注重低层的力量和公平的价值,因而能从根本上消解贫富两极分化。

二、参与式治理重视低层。

当前中国政府的治理模式是市场式政府与传统官僚制政府的混合模式,其中,市场式政府是政府治理模式改革的方向,传统官僚制只是计划经济的痕迹。

工业社会的官僚制是以政府为核心的治理模式,它是基于政治与行政二分的理念建立的。政治的价值取向是民主,而行政的价值取向则相反,它倡导集权。行政被看作是行政人员的职责,与公众无关,因为公众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对政策的制定毫无裨益。于是,公众完全被排除在行政决策之外,他们只有接受政策的权利。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官僚科层制已不再适应新的社会形态。政府管理方式亟需创新。治理随之应运而生。科层制是以政府为中心的,而治理是多中心、高参与的公共管理方式。美国行政学家B·盖伊·彼得斯将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分为市场式政府、参与式政府、弹性化政府和解制式政府四类。

[3][P23]

其中,市场式政府和参与式政府是对立的。市场式政府和参与式政府的主要区别在于“:市场方法注意公共组织中较高的管理阶层,这些人一向被看作是政府的原始企业家。而参与方法则是关注较低阶层的员工和组织的服务对象。”

[4][P60]

市场式政府是大多数国家行政改革的主要目标,因为他们相信市场能够治愈政府失灵这一世界难题。事实并非如此,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刻和无法发挥作用的领域。在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市场无法阻止危机的蔓延。在公共利益的保障方面,市场也是无能为力。况且,市场运行至一定阶段,垄断就会自然形成,垄断的马太效应助推整个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形成。完全依赖市场手段解决管理问题的市场式政府,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两极分化问题,甚至还可能激化这一问题,因为市场本意就是鼓励精英的优先发展,忽略草根的不利处境。正如彼得斯所说,垄断是市场式政府的主要障碍。

[5][P60]

参与式治理则不同,它注重的是低层的力量,当然也不排斥高层的力量。政府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如果只有组织的高层和精英参与,制度的利益导向必然是保障高层和精英的利益。不排除他们中有的人也可能在制定制度时考量下层民众的利益,但这样的人所占比例较小,在决策时影响也极为有限。如果低层民众也能参与与他们自身利益相关的制度的制定过程,情形就完全不同。

既然低层民众参与决策,决策的结果或多或少会反映他们的想法。一项完全不反映低层民众看法的制度在他们亲自参与的前提下出台,只能说明他们的参与是形式上的参与,不是实质性的参与。

④根据什么标准来区分形式的参与与实质的参与呢?

低层民众与执政者是否分享决策权是区分二者的标准。

参与的实质是使低层民众影响决策,他们的影响力越高,参与的效果越佳。如果没有任何影响,这样的参与除了给执政者增添亲民的光环外,对低层参与者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低层民众甚至会产生受骗上当的感觉。真正的参与促使低层民众想方设法影响决策,以使出台的制度体现他们的利益。

低层民众参与决策是不是将影响高层的利益呢?影响肯定有。在没有低层民众参与决策的时候,单独由高层制定的制度往往倾向于完全体现高层的利益。高层决策者也是经济人,经济人总是依据自身利益作出决断。

所以,在没有低层民众的参与下制定的制度必定反映高层的利益,更容易催生贫富两极分化。而在低层民众参与决策之后,高层再也不可能独享利益,他们不得不与低层民众共享利益。如此,高层分享的利益不及以往丰厚,但决策时通过民众参与赢得民众发自内心的支持,同时也避免由于制度不公而导致的贫富两极分化的出现。

中国当前许多制度的制定并没有征求民众的意见,即使征求了民意,也没有在制度中得到体现。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制度颁布之后无法得到有效贯彻实施的重要原因。尽管中国政府开始意识到民意的重要性,也尝试通过诸如听证制度⑤等形式吸收民众参与决策,但政府缺乏与民众分享决策权的诚意,民众参与仅仅流于形式。由于担心屡次被政府假参与,民众参与热情不高。这一状况倘若不能彻底改变,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将进一步加剧,因为制度只反映高层决策者的利益,而不反映低层民众的利益。高层和精英拥有较强的能力,在社会竞争中得来的利益本来就丰厚,再加上制度的偏袒,他们获取的利益越来越多,与民众的距离也就越拉越远。

令人欣慰的是,在浙江温岭市的新河镇和泽国镇政府通过“民主恳谈”的形式,吸收低层民众参与公共预算的制定过程,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公众参与财政预算,政府既赢得民众的信任,民众的利益也得到有效维护,贫富两极分化因而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财政预算不再只是为高层和精英所控制。这一模式若能在全国推广普及,全国的贫富两极分化问题将逐步被消解。虽然温岭模式还不够成熟,但它对探寻缓解贫富两极分化的路径也是有所启示的。

三、参与式治理注重公平。

参与式治理不仅通过鼓励低层民众参与决策以缓解贫富两极分化,而且通过对公平的诉求最终实现缓解贫富两极分化的目标。

市场式政府治理的理念是“相信市场作为分配社会资源的机制的效率”

[6][P27]

。市场确实是高效率的,私人组织比公共组织更有效率,他们为消费者提供的物品或服务既优又快速。私人组织的高效率源自于对利润的无限追求。在利润的驱动下,私人组织将尽最大可能在最短时间之内以最小的成本满足顾客需求。而公共组织的低效率正是缺乏利润的驱动。公众的利益无法推动公共组织的快速回应与作为。只有公共组织自身的利益才能驱动他们的作为。市场式政府试图将公共服务的供给转包给私人组织,以期提高供给效率。

市场式政府由于偏爱效率,制定的制度也是以效率为其价值取向。对于优者,在制度上给予他更优越的条件,让他更强;对于劣者,在制度上剥夺他已拥有的一切,让他永远处于劣势。从短期来说,国家建设将加速,实力也将大大提升。从长期来说,国家建设将后继乏人,无法持续长久,因为大多数人的潜力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

市场式模式通过拉大优者与劣者的距离而使贫富差距拉大,直到出现两极分化。

参与式治理则不同,它与市场式政府在观念形态上是对立的。参与式治理是反市场的,它“致力于寻求一个政治性更强、更民主、更集体性的机制来向政府传达信号”。

[7][P59]

如果说市场式政府追求的是效率,那么,参与式治理追求的则是公平。

通过吸收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决策的方式,参与式治理避免了由于决策者单方面作出决策或者由民众单方面作出决策所导致的不公平现象。由决策者也就是执政者单独制定制度,民众的利益不可避免地受到损害。当前中国政府的制度制定方式就是如此。而完全由民众自己制定制度,不仅缺乏组织和有序,而且执政者的利益也可能无法保障。最公平的治理方式就是由执政者组织,由利益相关人都参与制定相关的制度。如此制定出的制度是各方(包括执政者、利益相关者)博弈的结果。尽管民众在与执政者博弈初期处于劣势,但他们的利益至少能引起执政者的注意。执政者不再视利益相关者如同无物。

贫富两极分化是由制度缺陷引起的,不公平的制度制定方式是制度缺陷的根源。中国政府出台的各项制度大都是由各部门闭门造车制定出来的,没有或很少征集利益相关者的意见或建议。造成这一现象的诱因一方面是中国政府的官僚习气,政府不屑于向民众收集意见,认为民众根本就不懂得相关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中国民众历来习惯于被管理,缺乏权利意识,不懂得如何通过政治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参与式治理从改变政府制定制度的方式入手,从根本上扭转制度的利益导向,以此缓解中国的贫富两极分化。在这一治理模式下,政府、私人组织和其它利益相关者平等地享有制度决定权,共同参与制度的制定,同时,共同承担维护制度的职责。仅靠政府的力量难以从根本上缓解贫富两极分化,因为政府不可能完全掌握基层的情况,也不可能完全了解民众的意愿。加之利己之心作祟,政府很难控制为己谋利的冲动。只有在私人组织和利益相关者共同的直接的监视之下,政府为己谋利之心才能收敛。同样地,只有在政府与私人组织和利益相关者的相互交流中,政府才能确切掌握他们的真实意愿。

在政府、私人组织和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下制定的制度不会偏袒任何一方,各方的利益都将得到适当的考量。当然,各方利益不可能平均分配。富者不会因为掌握丰富的经济资源而拥有更多获取经济资源的机会,一次的成功不等于永远的成功。他要不断地与其他人平等竞争机会,以争取下一次的成功。贫者也不会因为手中缺乏经济资源而被剥夺获取经济资源的权利与机会,一次的失败不等于永远的失败。政府不仅不剥夺贫者致富的权利和机会,反而帮助贫者创设更多脱贫致富的机会。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贫富两极分化必定被缓解,直至被完全消解。

综上所述,参与式治理之所以能够缓解贫富两极分化,主要是因为它能通过改变制度的制定方式来改变制度的利益导向。政府在制定制度时与低层民众、私人组织和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决策权将改变制度的利益导向,从根本上改变当前中国“贫者更贫,富者更富”的不良倾向。

注释:

①陈宗胜。关于收入差别倒U曲线及两极分化研究中的几个方法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2(5) :78-83.“进一步说,如果只研究收入水平与收入差别‘倒U曲线’的关系还容易导致另一误解,即一旦这一回归关系成立,许多人会认为政策调节是多余的,只要耐心等到‘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收入差别即会自动地’下降〔)这又是对库兹涅英倒U理论的误读造成的〔)”

②详见纪玉山。库兹涅英倒U理论质疑。社会科学战线,1997(3) :67-74.纪玉山对库兹涅英曲线提出质疑,周晨和谢福生也发文对倒U曲线提出疑问,见周晨,谢福生。

论西蒙·库兹涅英“倒U型曲线”假说理论的实质。辽宁大学学报,2010, (11) :158-160.

③纪玉山。库兹涅英倒U理论质疑。社会科学战线,1997(3) :67-74.“收入差距是否持续扩大,关健在于政府执行的宏观收、分配政策及制度安排的完善程度〔)即使是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只要政府部门制定出较为完善的宏观收入调节政策和具体的实施制度,居民收入分配的格局也未必一定会呈现出持续恶化的趋势rnstein,SherrvR把公民参与分为8个层次,分别是:操纵、医疗、告知、咨询、安抚、合作伙伴、权和民众控制,其中操纵、医疗属于不是参与的”参与“,告知、咨询、安抚属于象征主义的”参与“,合作伙伴、权、民众控制属于民众行使权加勺参与(Arnstein,SherryR.公民参与的阶梯。见贾西津主编。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49):)我国公民参与至多是第二个层级象征主义的‘渗与”,有的地方连这一层级都未达至IJ〔)⑤听证制度是从西方引进过来的,目的是为保障公民的公共利益不受损〔)中国政府曾经就春运火车票票价、水价、电价等问题召开过听证会,但效果不如人意,主要是政府缺乏听取民众意见的诚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