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8 00:07:4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文化产业园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范周: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讨论一直都是业界关注的焦点,有人认为重视社会效益就意味着要放弃市场,也有人认为追求经济效益就很难顾及到社会效益。这种非此即彼的看法肯定是不对的,但是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如何既“叫好”又“叫座”,确实是很多人在思考的问题。
刘玉珠:总体上,我们要求社会效益第一,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但是,这首先要求我们要正确地理解社会效益,社会效益包括政治效益,但不能等同于政治效益。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弘扬社会主义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增加就业和税收、结构调整、鼓励产品的创新创造等都可以归为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因此,社会效益内容很丰富,不仅仅局限于政治一个方面。
另外,社会效益还需区分“整体”和“个体”的问题。从整体和个体的不同角度看的话,对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文化产业门类众多,有的居于内容生产的核心地位,对人们价值观和社会的整体影响很大,这部分主体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不容置疑。但对于一些和意识形态关联度不太高的产业门类而言,这部分市场主体应遵循的底线是守法。作为政府来讲,鼓励经营者在守法的前提下引导市场主体向社会效益方面努力。但是要注意前提和引导的关系,对文化企业而言,首先是依法经营,其次是社会责任意识,两方面都要兼顾到。
范周:因此,从国家整体角度来讲,我们倡导整个文化产业发展,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但是这里面既要正确地理解什么是社会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内涵,同时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做到整体和个体的区别对待。
文化消费缺口大,一分为二来看待
范周: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风向标。近年来,我国文化消费有了迅猛的增长,但文化需求没有完全释放出来,造成了文化消费仍然存在巨大的缺口。
刘玉珠:文化消费问题我们需要一分为二来看待。有一组有关研究机构测算的数据,这个数据未必精准,但值得参考。数据显示,1993年到2013年我国城乡文化消费总量由819亿元增加到了12969亿元,年均增长14.81%。其中城镇文化消费量年均增长18.66%,乡村文化消费量年均增长9.56%。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文化消费增长迅速。
分析文化消费与GDP的比例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衡量文化消费拉动GDP的效应,反过来,则是我国经济增长带动文化民生消费的实际效应。以比较来看,2013年我国GDP为568845亿元,按照GDP总量与中国相对接近的美国、日本文化消费占GDP的比例来估算,我国当前文化消费的缺口在2.5万亿元左右,也就是说我们的消费缺口很大。较大的消费缺口意味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范周:如何缩小文化消费的缺口,在于文化产品如何更好地满足和激发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一方面,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平台搭建,是刺激和拉动文化消费的重要推动力;另一方面,也需要生产者分析市场,把握走向,做好内容,规避市场供给与消费需求的缺位和错位。
范周:目前全国的文化产业园区遍地开花,问题盘根错节。近年来,文化产业园区在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自身转型升级的问题。发展10年过后,这些问题都需要总结思考。
刘玉珠:文化产业示范区、文化园区的建设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设立文化产业园区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企业的聚集,二是为企业和消费者搭建平台,三是人才的培养,四是在内容的传播方面起促进作用。10余年来,文化部命名了10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不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这些园区都具有积极意义,对区域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在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方面,文化部的态度一是积极,二是审慎。所谓积极,是指我们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园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领示范作用;所谓审慎就是我们绝对不鼓励对市场调研不充分、盲目建设文化产业园区。
今后,对文化产业园区的管理将继续从严,一方面,要对园区的批准进行严格的把关,另一方面,要对园区的经营活动加强管理。而在这过程中,政府要发挥好“把关人”的作用,鼓励企业充分结合当地的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我们不倡导动辄投入巨额资金、规划上千亩土地的大型产业园区。事实上,很多小的园区往往可以创造出很高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各地都有成功的经验。例如,兰州市就有一个利用原来的废旧厂房改造而成的专门针对年轻人创业的园区。这个园区规模不大,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吸引创业者入驻。目前,这里已经有一大批年轻人,包括很多从海外回来的年轻人集聚,创造着自己的生活与梦想,像这样的园区是值得鼓励的。
文化投资: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方式
范周:在网络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互联网帮”的融入和民间资本的实践,为文化资本市场注入了活力,也带来了新问题。众筹出书,众筹电影,甚至是众筹包茶山,可以说是热钱涌动,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刘玉珠:我觉得,一方面,文化产业投资方面的一个趋势是大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很高。比如万达从地产转型到文化产业,一些网络企业由电商转型为网络文化企业,如阿里巴巴、腾讯等,所涉及的范围涵盖电影院线、影视制作、影视产业园区、主题公园、文化旅游区等多个行业。另一方面,众筹、创客和草根创业者投身文化产业十分踊跃,成为整个产业发展的有生力量。
但是,在风起云涌的资本市场,投资者的心态很重要。马云对此曾经说过:“用公益的心态去投资,用商业的方式去经营。”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认为对文化产业的投资不能抱着立竿见影的速成心态。文化的事业是润物细无声的,很多投入并不能在一开始就带来多大的变化,这中间需要有培养和涵育的过程,只有累积能量,做好铺垫,才有可能带来飞跃。而在具体的经营上,投资者是需要有战略性的眼光和布局的,用一种商业竞争的思维来操作,在把握底线、坚持方向的前提下,做好在商海中斗智斗勇的准备,在各个方面武装自己。
文化走出去:政府搭平台,企业做主角
范周:文化产品是文化走出去的基础,文化内容的创新是我国文化产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动力源。如何创造文化精品,利用好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实现文化走出去必须要持续思考、探索的问题。
刘玉珠: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原创力量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原创能力相比,我国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发达国家的文化企业走出国门的成功经验很值得借鉴,诸多世界著名的文化企业在中国取得了很好的发展,譬如迪斯尼、环球、派拉蒙等美国文化企业,日本、韩国和欧洲的文化产品都在中国有着良好的市场反应。之所以这样,一是因为中国的市场消费力旺盛,吸引力强;二是因为中国在技术、服务,甚至在运营管理和人才储备上都已经达到了他们的标准。
范周:随着国家对文化贸易的鼓励与支持力度的加大,我国在对外文化贸易方面也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这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刘玉珠:的确,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可以与国外某些企业在市场上同台竞争的品牌企业。但是,总体上我们还处于弱势,尤其是知名企业和品牌项目。文化的积淀与品牌的打造都需要有个过程,不是短期内就能赶得上的。米老鼠、唐老鸭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由此产生的迪斯尼主题公园也有60多年,我们文化产业也就只有20年的发展历程。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超越。
范周:文化企业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那么文化企业如何做好这一功课呢?政府又该如何去推动呢?
刘玉珠:我认为,政府在文化走出去上也需要摆好自己的位置。近年来,政府为文化走出去做了很多实践,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中国文化走出去,首先是企业走出去、产品卖出去。中央政府在鼓励企业走出去方面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去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出台,实际上就是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
一、茶园观光旅游业在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问题
目前茶园观光旅游在文化产业管理方面依旧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在茶园景观安排与设计不尽合理,影响游客的观光体验;茶园相关的资源配置不合理、?a业体系建设不够健全,经营产业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的建设亦不尽到位,从而限制了旅游观光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相应的行业监管工作不到位、相关规范建设力度不足、业内整顿力度不足等问题,也导致业内不规范经营现象与侵害游客权益的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茶园观光旅游业的社会声誉,从而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加强茶园观光旅游文化产业管理的措施
为解决茶园观光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加强茶园观光旅游文化产业管理,相关部门和茶园运营方应积极加强合作、采取相关措施,对茶园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并积极完善茶园的整体产业体系,同时加强业内监管与规范,保护游客合法权益,从而进一步促进茶园观光旅游业的发展。具体将在下文详述。
(一)对茶园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
茶园景观的建设使茶园观光旅游的基础,因此在发展出茶园观光旅游的过程中,应积极重视茶园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积极提升茶园建设的质量。在规划、设计与建设茶园的过程中,应立足于实际情况,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气候状况、土壤状况,选取合适的茶叶进行种植,积极借鉴历史经验,有选择地选取合适的茶叶品种进行种植。在加强茶园整体景观的建设的同时,也应积极提升茶农与茶园运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于工作人员的有效考核,从而保证茶叶种植过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保证、并提升茶叶的整体质量。在进行茶园建设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建设措施的科学性,保证景观整体的自然与美感[1]。
(二)完善茶园的整体产业体系
发展茶园观光旅游业的实质是将茶叶种植业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这要求进行茶园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各类建设措施可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目前茶园建设的现状已难以有效满足社会各界人士的各类需要,在此背景下,为保证茶园观光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茶园更应以出色的茶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细致周到的服务、和丰富的文化积淀,为游客提供美感体验和优秀的旅游体验。
对此,在设计、规划、建设茶园的过程中,运营者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客户群体的实际需求与期望,满足不同年龄段、文化背景与层次、以及社会背景的游客群体的消费需求,从而充分发掘茶园的经济价值。此外,运营方也应积极注重茶园旅游相关的产业链开发,完善茶园的整体产业体系,将茶园发展与相关设施、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有机结合,统一进行规划、设计与开发,有效形成集聚效应,从而进一步推动茶园观光旅游业的发展。
在建设产业链和产业体系的同时,各地在进行茶园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各自发展的差异性与各地茶文化的独特性,重视茶文化的地域特色。我国茶文化作为统称,概括了相关文化内容的整体框架与主要内容,然而由于地域因素的影响,各地的茶文化在具备共性的同时,也保有了各自的地域特色,表现出具有地域特点的差异。因此,茶园观光旅游业也应当充分发掘当地的文化特色,积极将茶园文化与当地特色文化有机结合,从而树立、推动、发展具备当地特色的茶园观光旅游品牌,将茶叶经济与观光旅游相结合,积极推动二者的协同发展,有效实现二者的互利与共赢,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尽可能地创造其应有的价值。
(三)加强业内监管与规范,保护游客合法权益
溶入了民族创造力、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文化在当今世界已经发展成为了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世界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构成中比例越来越大,据2006年全球经济统计分析,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已经占到GDP总量的14.7%,日本已经占到GDP总量的18.5%。在我国尽管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但已经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2006年,北京、上海、云南省、广东省等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已经超过当地GDP的5%。河北省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包容了海洋文化、经济文化、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但目前文化产业在河北省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不高,整体水平处于快速起步发展阶段。
在文化产业中,知识和创意作为一种不可以完全模仿与替代的资源,已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诸如金融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而成为文化创意型企业中最为关键的资本和首要的财富。人力资源作为文化和知识的拥有者、创造者、实践者和传播者,成为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和决定因素,直接影响文化型企业的成败兴衰,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企业经营绩效的高低。同其他传统产业相比,人力资源将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文化产业中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源泉力。
本文在统计分析河北省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现状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河北省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策略与途径,对文化产业中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会产生有益的帮助。
1 河北省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目前,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的定义表述不太一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我们采用文化产业的定义描述为由市场化的行为主体实施的,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为目的的而提供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大规模商业活动的集合,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具体行业主要包括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文化娱乐业、观光旅游业、体育业等五个方面。
近年来河北省文化产业增长迅猛,正在成为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孕育新兴主导产业的一个潜在发展产业。依据河北统计局数据和河北文化产业分析报告,“十五”以来,河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4%(可比价格)。2006年河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34.8亿元,比上年增长43.5%(当年价),占全省GDP的2.01%,比上年提高近0.4个百分点;从业人员达到57.8万人,比上年增加7.6万人,增长15.1%(见下表)。
河北省社会文化氛围更加浓郁,文化产业整体实力提升速度明显加快[1]。预计2007年河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有望突破340亿元,比2006年增长45%以上(按当年价格估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将接近2.5%,从业人员将突破60万人。在河北省文化产业中主导优势行业为文化用品设备生产、出版发行、文化用品设备销售业和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但从全国其他省份同行业比较看,除出版业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外,其他领域还处于全国中下水平。文化产业集团化发展效应凸现,新闻出版等领域组建和培育了一些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在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文化产品生产及销售等领域,民营中小企业逐步呈现集群发展态势,初步形成了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竞相发展的格局[2]。
在河北文化产业中,超过90%是中小型企事业单位,而人力资源总量的近80%分布于中小型企事业单位中。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和知识创新,目前,河北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素质和人力资源需求的存在加大差异,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处于比较低的层次,创意创新能力较弱,在人力资源组成结构当中,绝大部分人员的主要工作价值体现在复制加工和事务处理等方面。人力资源管理整体效率较为低下,在中小型文化企业事业单位中具体体现为缺乏人力资源的科学规划和系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手段单一;而在大型国有文化单位中集中表现为人力资源管理被束缚在传统的管理机制下而缺乏活力。河北省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供应链在现阶段尚未形成无缝连接,人员的教育专业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节,同时用人单位的人才自我培养机制尚未建立,缺少体系内的自我造血能力,文化产业内的人才流动市场化程度不高。河北人力资源与京津的流动共享性较高,知识和信息的可分享性,为文化产业内人力资源的合作奠定了基础,京津冀文化产业间的梯度差异性和门类互补性促进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渗透扩散,相近的社会、地缘和产业联系,使得北京、天津和河北人力资源间的交流合作性、知识共享性、能力互补整合性显著增强。
2河北省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要素
影响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因素包括环境要素、群体要素和个体要素。环境要素中的政治、经济、地域、体制等因子直接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外部发展空间,群体要素中的组织文化、团队建设和创新氛围等因子决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价值观,个体要素中的先验知识结构,创新批判精神、文化自觉性和风险承受度等因子则影响了人力资源个体的创新能力和创意水平。下面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要素在河北省的具体特征。
2.1 环境要素
文化产业追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体现,政治在人力资源的环境要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大就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的新目标,这对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宽松的外部发展环境和难得的历史机遇。从而明确了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是为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而服务。环境经济影响因子制约了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和发展进程,河北经济发展主体是基于资源加工的传统产业,文化产业所占比重较小,非市场性干扰因素较多,人力资源管理应遵循基本市场规律和理论。毗邻京津的地域环境,使得河北将直接分享北京奥运效应,奥运会不仅是全球的体育盛会,更是主办城市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娱乐消费的最大平台。现代奥运效应的直接影响期至少要持续10年左右,河北省是奥运经济的核心层,河北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应紧紧围绕与京津对接这一优势,做好奥运文章。文化管理体制的直接制约人力资源发展的外部因素,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关联紧密,河北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宽松的政策引导环境。
2.2 群体要素
在文化产业中,人力资源群体的组织文化、团队建设和创新氛围是微观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直接强作用于人力资源的个体成长。组织文化是一个单位的使命和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在文化产业中组织文化建设尤为重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价值观。团队建设是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的基本模式,增加组织的柔性化管理,将人力资源的个性化融合于团队建设之中。创新氛围的是孕育创意的温床,而基于知识创意的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是推动文化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知识创造的主要途径是基于知识共享和摩擦性创意基础上的知识重组,通过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的交叉融合从而组合成新知识[3]。人力资源是创新知识的主体,通过战略决策层、管理执行层和具体操作层的人力资源不同管理方式,有效营造企业创新氛围。
2.3 个体要素
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个体要素包括先验知识结构、创新批判精神、风险承受度和文化自觉性。先验知识结构是指个体具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它影响着个体对于新知识的吸收和转化能力。创新批判精神是个体吸纳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内在精神动力,影响了人力资源个体的创新能力和创意水平。风险承受度体现了个体在创新过程中的韧性,创新过程存在大量不确定性,风险承受度高的个体拥有较多的创新成功机会。文化具有民族历史性特征,人力资源个体的文化自觉性是指明白文化历史形成的过程, 所具有的特色和未来的发展趋向;文化自觉性可以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 取得适应新环境文化产品及服务选择的自主地位,促进河北地域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在产业创新过程中发展延续。
3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策略
针对河北省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现状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我们提出建立学习型组织,宽松管理机制和优化激励方式等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策略。
3.1建立学习型组织
建立学习型组织是提高人力资源知识创新能力和知识价值链管理的有效途径。创新是建立在群体内知识流动、分享、创造和应用基础上的。知识价值链反映着组织中知识流程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主要包括知识获取、知识转化、知识创造、知识应用和知识扩散五个依次相互连接的核心环节,构成一个闭合的循环往复回路,从而完成知识的价值实现和知识的增值创新[4]。学习型组织应注意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建立长效学习机制,注重学习氛围的培养和人员开发培训机制确立,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制定人力资源的培养、职业培训和终身教育计划,逐步提高员工的个体素质和整体水平,满足文化转型发展对员工提出的专业技能、管理能力和市场运营的新需求。
3.2宽松管理机制
世界上对于文化产业有两种不同管理体制,一是以法国、中国为代表的政策扶持,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无为而治。鉴于自身需求的特殊性,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应建立以团队管理模式为基础的宽松管理机制,遵循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规律,鼓励人才流动和知识扩散。通过人员流动和知识扩散,知识主体可以获得以知识转让为代表的多种扩散收益,可以促进群体中其他个体新知识创造的实现,从而提高群体的知识创造能力,营造出知识创新的环境氛围。改进人才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文化产业人才流动管理机制,企业自主用人,员工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营建良好的诚信体系,人与人、人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是知识转化、知识组合创造以及知识应用和扩散的基本前提条件。
3.3优化激励方式
激励是指可以提供一种行为的动机诱因,并通过特别的设计来激发被激励者的兴趣[5]。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针对不同需求的激励对象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在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的激励方式应采取加大物质激励和注重精神激励的多种方式优化组合的形式。物质激励主要包括薪酬激励、股份激励等,在充分体现经济价值的基础上,注重满足员工心理期望需求。基于文化理念的多种精神激励手段相结合的激励效果是把文化事业溶入个人追求、情感和责任,尊重自身知识价值的实现,合理规划员工的职业发展。
4 结论
近年来河北省文化产业整体实力提升速度明显加快,然而河北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素质和人力资源需求的存在加大差异,创意创新能力较弱,在分析河北省文化产业人力资主要因素(包括环境要素、群体要素和个体要素)的表现特征基础上,我们提出建立学习型组织、宽松管理机制和优化激励方式等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策略。通过提高人力资源知识创新能力,建立以团队管理模式为基础的宽松管理机制,和采取加大物质激励和注重精神激励的多种方式优化激励组合的形式,将有效提高文化产业中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河北经济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省略河北省文化产业蓝皮书专栏
[3] 张建华, 刘仲英. 知识管理系统要素分析[J]. 科学管理研究, 2005, 23(2):72-75.
[4]许庆瑞, 王海威. 全面创新管理形成的动因探讨[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 (7):17-20.
1 全面开发及利用文博资源,夯实文化产业思路
文博系统要想全面发展及扩充文化产业首先应抓好对文物的保护工作,结合自身工作性质及特征,打造特色品牌,充分开发各类文博资源从而全面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将文化资源中的综合优势彻底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实践发展中我们应全面注重对行业品牌的塑造,通过各类精品展览有效带动常规、临时展览,准确抓住市场契机,深入研究市场动向,整合文博资源,通过科学的运作及精心的策划令其扩充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信息化时代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信息技术、媒体渠道积极开展文博资源的大力宣传、通过滚动式报道,做好巡回展出,全面拓展文化旅游产业、构建文物鉴定中心,建设完整、全面的藏品体系,令文博资源的重要价值充分发挥。另外我们还应切实扩充行业鉴定功能,全面适应人们投资意识的不断提升,满足人们对收藏品鉴定的充分需求,通过科学的鉴定管理、综合的文物价值评定,对文物等级进行合理划分,从而全面服务于社会的综合发展,扩充文博产业的发展渠道。当然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文博理论的有效支持,我们应全面利用行业人才,深入挖掘文物资料,利用文博资源优势综合研究文博理论,令各类深刻文化内涵及思想精髓发扬光大,各类研究成果及优质信息得以传承。同时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些文博理论开展优质、便捷与人性化的社会服务、拓宽市场运作,为人们提供便捷的浏览及查询服务平台,凸显合理的价值品位并构建成一定的格局规模,生成产业效应,最终切实提升经济效益。另外我们还可利用文博资源合理开发相关特色化旅游纪念品营销模式,利用环保、节能的新型材料研制广为大众接受的文物仿制品,群众消费得起的纪念品、馈赠品等,凸显其一定的科技含量性、观赏及使用价值性,令文博行业的特色消费产业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文博资源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令其与人文旅游密切相连,因此我们应通过文博产业合理拓展人文旅游,通过完善的硬件投资建设、打造丰富的文化品牌,吸引广大游客参观、游览,刺激文化消费。同时我们可继续拓展商贸业务,合理扩充行业经营项目,为游客大众提供优质、全方位、高质量、深层次的个性化服务。
2 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博系统产业文化的发展具有毋庸置疑的广阔前景,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发展进程中的困难与不足。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深远影响导致相关文化单位频受束缚与制约,加之文博系统中领导层的重视力度不强,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令文博发展存在较多误区,无法充分适应新时期社会全面发展的综合需求。目前我国现行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及政策措施多为原则性意见,实用性的操作方法少之又少,因此现阶段我们充分需要优势政策的强有力支持,应合理制定具体方法及措施,创设优惠政策及宽松条件,在工商管理及税收等层面给予文化产业发展一定的辅助倾斜。针对行业中员工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思想老化严重,视野相对局限、缺乏新创意理念等现象我们应通过强化培训、引进专业人才、全面构建人才队伍等方式实现合理调节。 3 整合文博资源,强化文化产业建设
3.1 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强效建设
新时期我们应全面更新发展思想、树立崭新的文化意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促进新平台的构筑建设,将文化产业做强、做大,在战略化策略的引导下建立有效的管控体系。在强化文博事业的公益性及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我们还应充分肯定其固有的产业属性及经济发展性,在领导层的科学政策指引下进行综合协调的管理。另外我们应就文博单位中包含的具有一定面向市场发展能力、可进行产业化运作的环节从单位中剥离出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细化管理,令其在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体制下深化改革、创新发展。
3.2 强化基础、加大投入,完善政策、优化环境,构建富于活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在制度建立层面我们应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有序竞争原则,切实对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进行全面优化,为其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从而构建健康、有序的文化产业市场。为了夯实基础,行业相关部门应强化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投入,彻底改变当前设施配备落后的不良局面。同时我们应全面树立科学用人、综合培养的人才观念,通过定期培训、综合交流打造一批精通经营管理之道,熟练掌握文博专业技能的综合人才队伍,令他们将优秀的文化传统精品及现代文明发展中的瑰宝、精髓全面推向市场,创设丰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从而切实提升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活力及相关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4 结语
总之,我们只有充分重视文博系统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结合新时期行业发展特色,用科学发展观、人性化发展思维武装自己,站在全局化角度制定切实有效的行业管理及改革策略,才能充分发挥文博行业精英人才的优势技能开发经济实体,令文博资源为夯实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现代企业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中平能化装备产业是伴随中平能化主业成长起来的辅助型产业,为中平能化主业的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富余人员安置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给装备产业自身的发展带来了隐患,通过对装备事业部五家直管单位人力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发现,装备产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必将影响装备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一、装备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难点
(一)身份“烙印”是制约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难点
装备事业部直管单位共有职工5264人,集体工有1715人,占职工总数的32.57%。由于历史的原因,集体工只能在集体企业流动,不能向全民单位流动。这项习惯性措施严重制约装备产业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以某公司为例,进入2008年下半年以来,在集团的支持下,生产任务大幅度增加,生产人员严重不足;而其劳动服务公司由于缺乏主导产品,市场萎缩,生产任务严重不足员工处于半失业状态。但由于原有集体工管理的相关要求,人员流动困难,造成一边人员奇缺,连一面员工没有活干,资源严重浪费。在矿办多经企业这种现象更为普遍,资源浪费十分严重。
(二)收入“短板”是人才结构优化的难点
今天上半年直管单位的职工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虽然有所增加,但整体的工资水平仍然较低,特别是集体单位工资收入更低,东联劳动服务公司1~6月累计职工平均工资6821元,天工公司原物资供应公司系统也只达到9923元,与集团公司平均工资水平相比差距较大。由于经济效益普遍较差,职工收入低,对高素质人才缺少吸引力,造成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人才流失现象相当严重,仅东联公司近5年流失的专业技术人员近60人,占东联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的20%以上。
(三)结构“畸形”是影响装备产业跨越发展的难点
人才流失造成人员结构严重不合理,一方面,高学历、高职称层次职工较少,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341人,占职工总数的6.68%,取得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只占全部职工的1.36%。高级技术人才、关键人才严重匮乏是造成装备产业新产品研发能力薄弱,产品层次和技术含量低、无核心技术、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直管单位中初中及以下人员1774人,占全部职工的34%,这部分低文化素质的职工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对新技术的推广及新设备的应用无所适从,影响装备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装备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
针对装备产业的人力资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必须对装备产业的人力资源进行统一管理,根据装备产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制定装备产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首要工作是从职工的数量和素质方面对装备产业职工队伍进行改造升级,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打造出一支适合装备产业发展的高素质职工队伍。
(一)对现有存量改造升级
由于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成因,企业背负许多不应该背负的社会职能,如人员安置、社会稳定等,造成企业想用的人进不来,企业不想用的又出不去。针对这种状况,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加强职工培训和人才开发,提高职工整体素质,优化现有存量资源。
1.实施素质攀升工程,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要把员工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每个单位制定出员工培训规划,成立专门的培训管理机构和培训基地,按照集团的相关规定,足额提取教育经费,专款专用,建立必要奖惩激励机制。坚持不懈的抓,,持之以恒的抓,通过2-3年的努力,切实把员工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实施拔尖工程,打造一批高素质的“劳动者”
积极实施首席员工、首席专家制度,提倡职工一专多能,通过技术比武、技术攻关等形式,营造技术工人积极学习技术的气氛,对取得两个以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技术工人予以奖励。工资分配中要将职工的技能水平与劳动报酬挂钩,使高技能水平的职工得到实惠,从而激发职工学习技术的内在动力。
3.实施创新工程,培育员工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一种人力资本,指一个人能产生新思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无数成功企业历史发展证明了只有依靠创新才可能掌握自己命运立足市场不断进步。目前装备产业产品技术标准低、产品设计理论落后、无核心技术,产品开发主要是从引进、跟踪仿制开始,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关键就在于创新能力、研发能力薄弱,因此装备产业应该把培养与开发企业员工创新能力放在至关重要位置。
4.健全职业技能鉴定制度,提高技术工人的职业技能水平
(二)对新进增量要提高“门槛”
针对装备产业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要通过严把入门关,引进、急需、高素质人才,逐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1.要实现关口上移。装备事业部根据装备产业发展需求制定科学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各单位严格按照规划引进人才,凡是进入装备产业的人员必须经装备事业部同意。
2.严把入门关,提高人员进入装备产业的门坎,除装备产业急需引进的紧缺人才、关键人才外,其他人员进入要严格控制。
(三)建立与装备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结构
当前,装备产业要发展制造虽然面临一些问题,但关键在研发,重点在销售。因此必须加大研发人员和销售人员的培养,逐步形成“哑铃型”的结构。
三、装备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点
(一)打造与装备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供给平台
1.发挥装备事业部人力资源供给“神经中枢”作用
装备事业部作为装备产业的专业化管理机构,在人力资源管理当中,要找准定位,充分神经中枢。一是要制定好规划。根据装备产业的整体发展需求,制定与之相配套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为装备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搞好内部资源配置。凡是装备事企业需要人员,首先要打破全民工与集体工界限,从本企业内部调剂。企业内部不能满足的,在装备产业内部调剂。装备产业内部不能满足的,由装备事业部统一主持、需求单位组织,进行人员招聘。三是要严格把关。防止低素质人员流入。
2.建立人力资源网络
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同行业及周边地区的人力资源需求信息,加强与人力资源专业服务机构、中介公司、猎头公司的联系与合作,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可以保证其在更短的时间内、以更广的渠道,找到更加合适的人才。
3.建立装备产业人才素质模型
建立装备产业关键岗位的人才素质模型,并运用到人才的选拔、录用、配置、培训等过程中。传统的招聘,往往只注重是岗位要求很狭窄的一个方面,如知识学历、技术能力等显形素质,没有考虑到高绩效所需要的其他隐性素质要求,基于素质模型的人员招聘,挑选的不仅仅是能做这些工作的人,更是具备胜任素质和能够取得优秀绩效的人。因此,职位素质匹配不仅体现在知识、技能的匹配上,还体现在内隐素质的匹配上。
(二)打造与装备产业相适应的分配多元化收入补偿平台
1.实行以市场化分配机制为导向的岗位绩效工资制
岗位绩效工资制是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以工作岗位为主,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环境优劣确定岗级,以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力价位确定工资总量,以职工的劳动成果为依据支付劳动报酬,是劳动制度、人事制度与工资制度密切结合的工资制度。
2.在技术人员中导入宽带薪酬模式
宽带薪酬模式打破了传统薪酬结构所维护和强化的等级观念。减少了工作之间的等级差别,有助于企业组织结构向扁平化发展,同时有利于企业提高效率以及创造学习型的企业文化,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和企业的整体绩效。
宽带薪酬模式引导员工重视个人技能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在传统等级薪酬结构中,员工即使能力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是若企业没有出现职位的空缺,员工仍然无法获得较高的薪酬;而在宽带薪酬体系下,即使是在同一个薪酬宽带内,企业为员工所提供的薪酬变动范围增大,员工只要注意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并在本职岗位上不断提高绩效就可以获得较高的报酬。
宽带薪酬模式有利于职位轮换,培育员工在组织中跨职能成长的能力。在传统等级薪酬结构中,员工的薪酬水平与其所担任的职位严格挂钩,同一职位级别的变动并不能带来薪酬水平上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又使得员工不得不学习新的东西,从而工作难度增加、辛苦程度增大,因此,员工往往不愿意接受职位的同级轮换。而在宽带薪酬体系下,由于薪酬的高低是由能力来决定而不是由职位来决定的,员工乐意通过相关职能领域的职务轮换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以此来获得更大的回报。
3.高层人员引入股票期权激励制度
通过授予企业高层人员股票期权,给予高层人员追求高股票价格的动机,使企业高层人员与企业利益、风险共担,增加企业高级人员的使命感和归宿感。
(三)打造与装备产业发展相适应模式多元化的人力资源发展平台
1.以学习型组织为抓手,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梯队
要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目标,大力倡导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建立学习激励机制,采取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活动,提高组织的学习力。对于技术员工,要大力倡导“精一、会二、懂三”,培养复合型人才。对于管理人员要鼓励进行再教育,定期培训和学习,有条件的可向高一级学历攀升,提高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
2.以竞争上岗为载体,打造一支充满活力的管理者队伍
本文旨在总结分析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园比较典型的发展模式,针对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园发展的现实问题,指出在文化产业园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政府应承担的角色,以期为各级政府如何促进当地文化产业园的健康发展提供合理的建议。
我国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模式
就发展模式而言,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模式可以大致分为两种,即产业消费发展模式和产业集聚发展模式。
(一)产业消费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的产业园通过产业链的建设带动大众文化消费,文化产品的设计及生产都是以大众文化消费需求主导的,文化产业链中销售环节是设计和生产的驱动。文化旅游园、以商业休闲为主导的园区、资源型产业园以及对旧厂房、旧建筑进行改造的园区,一般会采用产业消费发展模式。例如,楚天181、上海田子坊以及西安曲江等的发展模式,都是以产业消费模式为主导。
(二)产业集聚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的产业园一般会以打造产业链为主要任务,注重产业链的完整性和产业链之间的互动发展。产业园开发者会围绕产业链的发展引入相应的中介企业搭建服务平台,也会围绕着产业链结点企业的需求,引入商业企业以满足园区企业的办公、生活以及娱乐需求。事实上,按照产业集聚的机制不同,各地的文化产业园可进一步划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资源型文化产业集群供应链模式。资源基础型文化产业即文化旅游业、博览业、民俗文化产业等,这些文化资源的特点是地域性强,特色明显,具有很强的垄断性和不可模仿制造性,因而具有极明显的资源竞争优势。基于集群供应链构建的此类文化产业园,资源基础型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通过文化研究深入挖掘文化资源,通过旅游带动企业的营销宣传,将产品推向市场,需要政府和企业各司其职,同时又要共同合作,政府提供外在的环境而企业进行内在的市场运作,从而基于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创意型文化产业集群供应链模式。创意型文化产业是以知识创造为基础的产业,包括演艺业、音像业、游戏业、广电影视业和报业、广告业、设计业等。独特的可操作的创意是这一类型文化产业的核心财富,在一个创意所引发的供应链中需要各种类型的创意型文化企业进行创意的商品化,以及专门负责市场营销与物流的企业及咨询公司进行推向市场的运作。这些企业形成不同的产业集群,然而内部之间又具有“供应商―客户”的关系,因此形成完整的链条。例如南京市“幕府三O工园”所采取的产业园区的设计,把创意、生产、工业、配套服务整合在一个园区内,形成产业链。
制造型文化产业集群供应链模式。制造型文化产业是以生产技术和产品制造为基础的产业,包括各类文化产品的制造与经营部门,如旅游纪念品、文化用品、体育用品、乐器、玩具、工艺美术品制造业。例如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作为独立的旅游城市都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制造企业,但这些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各地的文化市场还比较杂乱。因此需要大手笔的策划,通过合并、入股等形式形成较大的制造加工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打造文化旅游产品品牌,通过创意设计提升产品的文化品质。
按照产业链的具体形态,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园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类,文化艺术园、文化地产园、科技创意产业园、文化旅游园。
第一类是文化艺术园,基本形态是自发性的艺术家集聚区,以原创艺术及艺术家群落为主,文化艺术园的典型代表是北京798艺术区、北京宋庄原创艺术集聚区、上海田子坊创意园、“中国油画第一村”深圳大芬村、青岛市达尼画家村等。
第二类是文化地产园,基本形态是文化创意和地产嫁接,文化产业和房地产开发相结合。
文化地产园往往以地产和物业收入为主,文化产业收入所占比重很低,文化地产园的典型代表是深圳华侨城。
第三类是科技创意产业园,以设计创意为中心,以科技和文化双驱动为主线,以与信息产业相关的动漫画、网络游戏的创意、设计、制作,高科技影视后期设计、制作,多媒体软硬件研发和制作,产品工业造型设计等为主要产业内容。
第四类是文化旅游园,以人文遗存和生态文化资源为依托打造旅游景点或景区,往往文化创意不足,主题庞杂,缺乏层次性,缺乏知名的园区文化品牌及品牌拉动效应,产业收入单一,文化旅游园的典型代表是西安曲江新区、曲阜新区、沈阳棋盘山、浙江横店影视城。
我国文化产业园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园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
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园普遍存在重复性建设的问题,园区缺乏特色,主导产业不明晰,园区孵化功能不强、产业链整合和延伸不够,园区的溢出效应和助推产业链升级的目标未能真正实现,尚未找到不同文化产业园的异质性所在,在园区建设的政策决策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目前全国有国家承认的1300多个文化产业园,不包括在建和准备建设的规模庞大的文化产业园项目。
(二)对文化产业园的认知有误,对其功能定位多偏于经济
一些地方因盲目或者错误的做法导致产业发展不力,出现发展思路与效果的错位。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基本上是粗放型,对地方自然景观、历史景观、名人资源的开发方式近乎粗暴,大多通过门票收入、周边土地增值―以房地产开发的形式来获得收益。如前期投资1.8亿元、一年半后沦落到以2750万元贱卖55%股权的“印象・海南岛”,其变故成为实景演出行业的事件。实景演出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空洞化、同质化,甚至低俗化,使实景演出越来越受人诟病。
(三)圈地现象严重,投机造成“有园无业”的现象
文化产业发展需要集聚,但不是圈地,政府更不能与企业合谋,造成圈地乱象。如目前一些主题公园表面上很有气派,实际上是通过政府配套住宅用地牟利,在文化产业上的投入没有产生任何回报。
(四)配套服务不完善,文化企业在园区间被动迁徙
不少文化产业园区业主仍停留在房东思维阶段,不愿提供后勤、商务、交流等文化企业日常需要的基本服务,不能降低文化企业经营成本和商务成本,使得文化产业园区仅仅成为文化企业的栖身之所而不是赖以盈利的源泉,从而导致文化企业为降低租金在不同文化产业园区迁徙。
(五)产业链条不完整,产业聚集效应不明显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园的产业链功能还不强,多数园区企业单兵作战,没有清晰的产业上下游关联性,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由于缺乏园区内部企业的横向联动、产业联系,部分文化产业园区中型文化企业,将产品外包发往外地制作。从长远看,不利于园区产业链的打造、产业功能的健全和整体实力的提升。
(六)人力资源整合不力,园区人才结构不合理
当前,各地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人才储备较少,而且人才结构也不合理,特别是具备“A+B+C”(A=Art,代表艺术;B=Business,代表商业;C=Computer,代表计算机技术)能力特质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尤其缺乏。高端人才的流失、热门专业人才的稀少、专业和工作不对口是造成文化产业园人力资源欠缺的主要原因。
文化产业园建设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能否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是文化产业提高附加值的关键。产业链条不完整,附加值低,产业园发展则缺乏可持续的基础。文化产业园的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将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加工、销售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的产业链条,因此政府在文化产业园建设中的角色应重新定位。
(一)拉长产业链并培育从源头到最终消费的供应链
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关键在于形成产业链条,包括纵向链条和横向链条。以美国的好莱坞为例,美国好莱坞有七大世界著名的影视公司,但在洛杉矶以及周边地区从事娱乐业的中小公司有8255家,包括创作公司、电影制作公司、特技公司等众多行业和企业。这些中小公司,与跨国大影视公司构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了不同的集群,而集群之间又存在供求关系,因而形成更为庞大与宽泛的供应链集群,这是文化产业必备的竞争优势,因此在规划阶段确立从源头到最终消费的供应链是至关重要的,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优势。
(二)加大以市场导向为主的政策扶持
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园的政策扶持要以市场导向为主,因势利导,做到政府到位而不越位,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在制定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时,应避免以“园区万能”的观点看待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尤其不宜单纯从经济视角评价文化产业园,要摆脱以单一产业思维看园区的迷思和单纯追逐GDP的弊端,要兼顾文化的特殊性以及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不宜把园区和周边社区人为地隔离开来,不宜以一种模式规制不同类型的文化园区,要允许各类投资管理模式并存。
(三)明确产业园管理和运营中文化企业的主体地位
从各地实际看,文化产业园的主导产业选择同构、内容雷同、候鸟现象、空壳化现象、运动式发展等乱象,皆因未能明确企业是文化产业的真正市场主体所致。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积累和生产要素的积聚能力有较大差异,如何有针对性地展开错位竞争和差异化发展取决于实践主体。因此,应明确文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发挥文化企业在文化产业园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四)建立文化产业园的绩效评估体系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不仅缺乏客观数据统计、评价标准,甚至对文化产业的特性认知和产业范围还存在争议。就发展现状而言,现有的统计标准和指标体系严重滞后文化产业发展实际,亟需建立一套可操作的便于评估发展状况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应建立园区服务水平动态监测体系、企业经营绩效动态监测体系等,采取问卷调查、经营数据统计分析等手段,对一定时期内园区的公共服务质量与满意度、企业经营情况、行业发展态势等进行科学研判。
(五)建设文化产业园的服务平台
应加快建设包括公共技术支撑、投融资服务、知识产权、资源共享、统计分析、人才培训等功能在内的公共服务机构,重点完善融资、法律、人才和综合信息四大平台建设,探索成立文化创意产业园行业协会,定期举办论坛、会展等活动,促进文化创意企业之间的交流。政府要设立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专项基金,对文化产业园区的基础设置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予以重点扶持,尤其是对发展潜力较好、创新能力强、尚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小企业予以重点孵化与支持。
参考文献:
1.喻学才.文化产业园:这路该如何走?[J].建筑与文化,2012(4)
2.王海平.地方文化产业园跃进调查[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11-7
3.张玉玲,李慧.这个文化产业园为何变了味[N].光明日报,2014-7-9
关键词:
传媒;产业园;文化资源;设计
1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中的体现
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传媒产业园区域内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内涵。地域差异化以及地方发展史成就了多元化的文化知识环境,这种文化认同涵盖地方特色的习俗和当地市民日常生活特点。因此,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应将这两者作为重要标准,也要重视地方旅游文化和设备等。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应将着力点放在文化资源链上,实现区域化文化产业发展。产业园区的景观设计内容要体现出一定的文化价值和独特优势的文化内涵,同时,传媒产业园区的建设带动着土地价值的增加,通过所获利润平均分配到子区域,以此改善城市环境,并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2文化资源在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文化资源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广泛、丰富等特点影响文化产业发展。区域性文化资源包括环境、人文以及人力资源等自然元素,也涵盖经改造开发后的人为元素。因此,高效率将文化资源置于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是当前的一大重要课题。如:影视文化基地--浙江横店,它已成为浙江主要经济来源,也是传媒产业园中文化资源体现。但当前国内也存在者很多“变味”的传媒产业园区,主要包括以下问题:
2.1泛滥化开发利用
为了追求经济发展,各区域使出诸如“名人文化”、“建筑文化”等文化元素,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开采自身文化资源库,让“文化”这一定义泛滥化。同时,观念滞后、创意缺失以及落后技术手段等因素导致文化产品附加值降低,只能获得较小经济效益。泛滥化开发利用在极大程度上失去了绝大部分具有潜质的文化资源,甚至失去二次开发利用的机会。
2.2缺乏资金投入
文化产业从某种程度上属于投资见效慢且资金周转周期长的产业。文化事业单位非营利性的特点导致能够用于文化资源开发的资金不多。当前传媒产业园文化资源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只有部分企业会有少许资金投入。若在短时间内未获得相应利润,便撤掉资金投入,从而导致文化资源不能完整开发利用。此外,不完善的文化产业融资体系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文化资源开发资金的获取。
2.3零散分布的文化资源
区域文化资源开发的零散性特点打乱整体规划布局,未能有效整合文化资源,并且未能注重对文化生态环境的把握。在文化产业发展快速的大环境下,部分区域文化资源并未得到全面评估与盘点。同样借助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盲目规划设计项目,最终却得不偿失。不合理的资源配置,竞争力分散等因素导致文化产业不能全面发展。
2.4缺乏文化创意
某一区域文化的成功为其他区域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效仿机会。正是因为这样,很多产业园景观设计中呈现严重的文化资源同质化现象,不具当地特色。比如横店发展起来后,国内各大城市都构建很多影视文化基地,如安源影视城、象山影视城等。在未实地调研的情况下,只注重数量,造成大多数景观趋向泛滥化。文化景观的同质化现象分散了文化资源,再加上本身不具特色,无法吸引更多消费者目光,导致投资者望而却步。
2.5缺乏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人才
传媒文化产业园严重缺乏专业并具备创新能力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相关文化企事业单位以及文化部门缺乏专业文化管理经营人才的配备,同时缺乏当代企业管理领导班底参与。专业文化管理人才的缺乏导致文化资源滞后不前。
3解决对策
随着新型创意产业对中国文化的显著影响,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传媒产业园加强其文化资源建设是更好建设景观设计的主要路径。针对当前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合理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
合理挖掘文化资源是当前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的第一步。对于区域文化资源的获取可从多渠道入手,如对具备当地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完备公共文化资源以及具品牌优势的文化产品的挖掘,从本质上与其他区域文化资源进行划分。同时,更新观念并采取先进技术手段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以此获取更具潜质的文化资源,实现二次开发利用。在此基础上,应把握其全面性,对规划有序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设计真正具备前景的文化项目,合理资源配置,集中核心竞争力,实现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3.2形成独特优势的文化资源
传媒产业园应在现代企业相关领导精英的培养下,形成一支具备专业、创新能力的文化管理人才,推动文化资源的快步前进。相关管理团队根据区域文化特色和优势制定独特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方案,组建实地调研项目组,重质重量,打造具有本土特色优势的文化景观。因地制宜的文化景观不仅集中公共区域的文化资源,也吸引更多消费者和投资者目光,为产业园带来经济效益。
3.3打造具有人文关怀的产业园
在传媒产业园充足并开敞公共空间内设立具有人文关怀的产业园,此空间内包括:广场、休闲区、公共绿地等。由于传媒产业园的主要使用群体是青年工作者以及部分办公人员和外来参观游客。因此,园区公共空间应该以主要群体需求为核心,进行人性化设计,凸显出人文关怀。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中的高层面原则即是人文关怀,它是理性和感性的双向融合。所以,设计具有人文关怀的公共空间是至关重要的。打造具有人文关怀产业园是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中的最好体现,应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进行传媒产业园的景观设计。
4结束语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媒产业园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文化资源上。各区域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利用各自特色发展文化资源,促进中国特色文化的发展。
作者:张越衡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恩样.大力发展文化产业[J].新,2005,(1).
[2]邓晓辉.新工艺经济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D].复旦大学,2006.
文化产业园是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种模式。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园区化。文化产业园是在政府部门的指导和规划下,以经济开发区为样本,以地方文化资源为基础,以优惠的产业政策吸引众多文化生产要素集聚。通过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吸引地区内外的艺术家、文化产品经营者和文化中介组织在园区集聚,逐步营造文化氛围,形成文化特色,打造文化品牌,使之成为文化产业的集聚地、孵化器和推进器。
江西省文化产业园的类型
本文结合江西的实际情况和对文化产业园的理解,认为文化产业园须具备以下条件:集聚一定数量的文化企业,在此基础上由一定规模的企业做为“龙头”带动发展,从而产生聚集效应;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文化产业特色;具有有效地运行和管理机制,园区的日常管理主要是通过企业或协会等组织,政府为指导进行的。
本文考虑江西省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所处的阶段和自身特色,将文化产业园分为:资源基础型文化产业园、制造型文化产业园、生活创意型文化产业园三方面,按园区形成机制又可分为:政府推动型、企业和民间组织自发形成型、政府与企业相互促进型(见表1)。
江西文化产业园竞争力评价
由于江西文化产业园的统计数据有限,所以采用直观判断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法,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作用,进行客观的评价。本文从讨论文化产业园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开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八项评估指标进行权重求解。接着,运用AHP法来考量每个专家的相对重要性,减少人为因素影响,为其评分设置权值。同时还采用模糊法,对三种文化产业园的竞争力评分进行标准化。最后,采用模糊分析法对文化产业园的竞争力进行最终核算,选出最具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园模式,以及未来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正式提出。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是美国控制论专家Zadeh教授于1965年提出的。下面将根据以上两种理论,构建文化产业园的竞争力评价体系,具体步骤如下: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层次分析法,首先要根据问题的内外部因果关系将其分解为互不相交的不同属性的层次,一般分解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总目标层(最高层),即用此方法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第二层为准则层(中间层,可能不止一层),即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会受哪些因素影响;第三层为决策措施层(最底层),即通过以上影响因素的评比分析最终采取什么决策或措施。层次的正确划分和各因素间关系的正确描述是层次分析法的关键。
结合江西文化产业园实情,本着完整、全面、科学的原则,按影响产业园发展的内外因素分解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产业园是产业集聚的外在表现,因此从外在角度看,产业园的规模大小、设施齐备度、经济效益及园区内企业数量和质量等因素对其集聚会起到关键的影响作用。而从内在角度分析,园区自身的管理主体、模式以及园区聚集的企业和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或理念是园区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另外园区的服务水平、手段方法和设备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最后,园区是否注重品牌或口碑建设,对社会是否具有影响力等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把评价指标归纳为内外部两方面。选取外部竞争因素指标四个:集成密度、发展规模、基础设施、经济效益;内部竞争因素指标四个: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服务体系、社会效应。按图1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二)建立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并确定文化产业园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
1.按照层次分析法,对每一层各指标重要性成对的进行比较,做出相对重要性的判断。把这些判断用数值表示出来,写成矩阵形式,并把第 i 个指标对第 j 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的估计值记作aij,这就是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的形式见表2。
根据前文提供的选择条件及评估方法,要从三种文化产业园中选择最具竞争力的一种类型,所考虑到的影响因素有竞选园区的集成密度、发展规模、基础设施、经济效益、社会效应、管理能力、服务体系、创新能力八个评价指标,专家组是由三位专家组成,由候选园区和影响因素构造决策矩阵为:A1、A2、A3和r。A1、A2、A3分别为3位专家对八个评价指标做出的判断(其中A1见表3),r为对三位专家评价水平的判断。
根据公式1得出3位专家对八个评价指标的权重。
(1)
A1=(0.1089,0.0594,0.0565,0.0264,0.1982,0.3102,0.1982,0.0421)T
A2=(0.1331,0.053,0.0243,0.08,0.1485,0.0369,0.2049,0.3188)T
A3=(0.1481,0.0543,0.0236,0.083,0.1447,0.034,0.2004,0.3125)T
根据专家所擅长的领域给出每位专家在专家组的相对重要性,即确定出每位专家的权重系数,在此假设r=(r1,r2,r3)T为三位专家的权数,其中,0≤ri≤1
r =(0.32,0.12,0.56)T
2.一致性检验。由三个专家分别对八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给出判断,再计算出3个矩阵从而得出八个因素的权重值,得到一个8×3阶矩阵A′。为了权衡三个专家的意见,尽量减少人为的主观因素,再将A′×r得到ω= (ω1,ω2,… … ,ωn)T,也就是最终确定出每个影响因素的权重系数,其中满足。
判断矩阵中的数值是根据数据资料、专家意见和判断者的知识、经验加以综合平衡后得出的,所以需要衡量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在得到判断矩阵时,有时免不了出现判断上的不一致性,因而还需利用一致性指标 CI 进行检验,其中,一般只要CI ≤0.1,就可认为判断矩阵是一致的。λmax是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λ1max=8.1877,CR=
0.019,CI=0.0268
λ2max=3.0183,CR=
0.0158,CI=0.0091
λ3max=8.5962,CR=
0.0604,CI=0.0852
λrmax=3.0183,CR=0.0158,CI=0.0091
经检验,矩阵A和E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最后按照R′×r的方法计算出各因素的权值,归一化后得最终权值:
ω=(0.1337,0.0557,0.0342,0.0643,0.1623,
0.1226,0.2002,0.2269)T
(三)专家对三种文化产业园的八个竞争力指标进行评分
1.专家打分。由专家组成员对每一种文化产业园按每一个影响因素进行评估,由于这种评估采用定性的方法,所以定性标准如表4所示。专家评价的部分原始数据如表5所示。
由于表4没有考虑人的判断的模糊性,即对于每一个定性指标专家的判断可能不一样,而且对于某个指标,专家觉得应该给予两个级别间的分数,这就需要用模糊的方法来确定这些定性指标的优先分数。
A)选定评语集:V=[v1,v2,v3,v4,v5,v6,v7,v8],
B)建立备择企业在V上的模糊集:
M=[m1/v1,m2/v2,……m8/v8]
其中0≤mi≤1,mi是备择企业对vj的隶属度,mi是由专家的权重来确定的。
C)计算备择文化产业园对某个定性指标的原始分数,
即,经计算为每个产业园对每个指标的最后得分,如表5所示。
2.把指标评分标准化。采用Min-max 标准化法将专家评分标准化为ωij,得到一个标准化量值的矩阵R″。min-max标准化方法是对原始数据进行线性变换。设maxA和minA分别为属性A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将A的一个原始值x通过min-max标准化映射成在区间[0,1]中的值x′,其公式为:新数据=(原数据-极小值)/(极大值-极小值)。经过计算,把三位专家对八项的评分标准化为:
(四)计算文化产业园的竞争力
由每个候选文化产业园对每个因素的评估矩阵乘以各影响因素的权数,即R″×ω所得就是该候选企业的总评估分数S,即:
S=(0.6653,0.5185,0.3339)T
由上述计算可知,各文化产业园总的优先分数的排序为:S资源>S制造>S生活,资源基础型文化产业园的优先分数最高,其竞争力最强,其次为制造型文化产业园,江西发展过程中最弱的为生活创意型文化产业园。
江西文化产业园竞争力分析
(一)发展江西文化产业园的重点
从三位专家对影响文化产业园的八个指标权值来看,排名分别为:创新能力、服务体系、社会效应、管理能力、集成密度、经济效益、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内部竞争因素的四项因素排名前四,由此可见,影响文化产业园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内而外产生的,并不是产业园的企业多,经济效益好其竞争力就高。
创新能力主要反映的是主动寻求变革和技术创新能力、创意创新思维的运用,以及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产学研项目合作开发等,它是文化产业园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和获得可持续发展动力的源泉;文化产业园的服务体系包括服务水平、服务手段方法、服务项目和服务设施等方面。怎样提高服务水平,丰富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项目,建设服务设施是发展文化产业园的重要的课题;社会效应是园区的无形资产和品牌资源,如何充分发挥园区品牌优势,吸纳广泛的政府和社会资源,对园区的快速发展至关重要。江西的文化产业园很大一部分是由政府推动型或政府与企业相互促进型,这就使得江西的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更依赖于国家政策和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而怎样利用品牌和社会效应吸引市场支持,成为更自主、开放,走上以企业、协会和消费者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是江西要攻克的难点。
(二) 发展江西文化产业园的主攻方向
从评选结果排序可以看出,江西要把资源基础型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从表1的代表园区可以看出,江西资源基础型文化产业园主要以旅游文化园、博览园及民俗文化园的形式存在。这些文化资源是具有垄断性,不可模仿或人为建造的,因此具有较强的地方性和鲜明的特色,具有资源竞争优势。江西开发资源基础型文化产业园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既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又有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因此利用这些先天优势,深入挖掘,对江西文化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契机。
排第二的是制造型文化产业园,其竞争力指数与第一位的资源基础型文化产业园相差不大,因此也要协同发展。制造型文化产业园是以生产技术和产品制造为基础的产业,江西已经形成了以动漫、瓷器、毛笔、红木等具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制造企业,但是这些企业普遍的规模还较小,品牌影响力不大。因此需要大手笔的策划,通过合并、入股等形式形成较大的制造加工企业,保障产品质量和市场秩序,通过市场化运作,形成良好的文化产品品牌,并进行创意设计,不断地提升产品的文化品质。
生活创意型文化产业园在江西处于萌芽期,发展空间巨大。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升,需求层次的多样化为我们发展生活创意型文化产业园带来了契机。另外,江西的生活创意型文化产业园主要以企业和民间组织自发形成型,因此对于其形成、发展和管理较前两种文化产业园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宽松性。
综上,江西文化产业要做到:一个核心,两个主攻,三个重点。一个核心即以产业园发展模式为核心;两个主攻即以资源基础型文化产业园和制造型文化产业园为主攻方向;三个重点即以创新能力、服务体系和社会效应为文化产业园的发展重点。
参考文献:
1.刘佳,刘鸿雁,孙佳佳.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保定市新能源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J].现代商业,2010(8)
2.董秋霞,高长春.我国创意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证分析―以上海市创意产业园区为例[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
3.刘晓菊,曾建潮.基于AHP和模糊方法的供应链合作伙伴的评价与选择[J].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4
一、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概况
1.概念。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园区的一种,是以一定的具有旅游功能的区域为平台和发展空间,聚合了文化会展、文化旅游、艺术品和工艺美术、艺术创意和设计、演艺、动漫、文化娱乐、游戏、网络文化、文化产品数字制作与相关服务等文化产业门类活动的园区。其中一定的区域可以是旅游景区,也可以是文化街区。园区内旅游业是基础,在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的基础上,聚合发展其他文化产业形态。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园区最具有活力的组成部分。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偏重文化旅游产业,以文化旅游为产业发展核心,以旅游景区或者园区为基础。
2.类型。根据主题和主要依托物,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有八种类型。古城文化旅游园区型,如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园区等;主题公园型;旅游商品文化基地型,如镇平县石佛寺镇玉文化产业园区、禹州市(神垕)钧瓷文化产业园区;景区文化旅游产业型,如龙门文化旅游园区;历史文化街区型,如开封宋都御街、洛阳老城南大街北大街、西安鼓楼区、南京夫子庙等;区域传统文化园区型,如南阳社旗县赊店商埠文化产业园区;庙会型,如宝丰马街书会、洛阳民俗庙会(隋唐植物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区型,如少林寺禅宗音乐大典、印象刘三姐演出、少林寺武术表演、开封东京梦华等。
3.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意义。(1)有利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加快地区旅游业转型升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是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的必然选择。推进文化与旅游结合,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已经被作为国家层面重要战略。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是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载体,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建设有利于加快地区旅游业转型升级。(2)有利于促进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建设有利于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本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有助于形成区域性的文化产业集群,实现文化产业集聚效应,改善文化产业布局。建立文化旅游产业园为文化旅游企业的兼并、收购、重组等整合活动提供了便利,大大加快了文化旅游企业的扩张和聚集,进而组建跨行业的多元化经营的文化旅游产业集团,提高文化旅游产业的集中度。(3)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建设不但有利于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改善地区文化产业布局,还对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建设有利于加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促进文化产业中精神因素的扩散,推动产业的文化化,从而实现当地国民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整体发展和内涵式增长。(4)有利于促进旅游景区产业化发展。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将更多的旅游景区改造为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是旅游景区发展的一个飞跃,有利于旅游景区旅游产业系统化、规模化,有利于构建旅游景区产业化运作新体系,有利于旅游景区各要素的整合提升,有利于提升旅游景区的知名度、美誉度,有利于促进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全面提升,有利于旅游景区整体环境的全面改善,从而促进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作者简介]王春平(1984—),男,硕士,南昌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影视文化和影视美学研究;王 娜(1981—),女,江西丰城人,硕士,东华理工大学思政部讲师。(江西南昌 330038)
文化产业园作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柱,已经成为文化企业茁壮成长的孵化器、骨干文化企业壮大发展的助推器、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加速器,已经成为文化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源地。近些年,在政府为主导和市场为主体的强力推进下,南昌文化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为龙头,以省级文化产业基地为骨干,以本土特色文化产业群为支点,共同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园区格局。目前,南昌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9个。截止2011,南昌已建园区49个,园区面积已经超过了749.52万平方米,总投资额逾150.90亿元。在文化产业园区的带动作用下,文化产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增强了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成为促进南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一、南昌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产业园区不断壮大,规模效应逐步显现
近些年,在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强市”的目标指引下,南昌以优惠的产业政策,在全球范围内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吸引文化产业各种要素向产业园区集聚,多功能、立体化的文化产业园区逐渐形成,规模效应逐步呈现。全市投资过亿元的大型文化产业园区已有10多个,华夏艺术谷文化产业园、江西慧谷?芽红谷创意产业园、南昌国际动漫产业园等园区总投资都超过10亿元,建筑面积都在25万平方米以上。如华夏艺术谷文化产业园投资达65亿元,面积达64.54万平方米,成为了江西省目前最大的文化产业园;南昌国际动漫产业园总投资约20亿元,建筑面积达90万平方米。大部分产业园区在突出主业的基础上,实行了产业配套,强化了园区的规模效应,如山人文化产业园聚集了山人纪念馆、山人真迹馆、山人研究院、程允贤雕塑馆、彭友善美术馆、江西名人雕塑园等文化项目。同时,各大园区文化产值也有了大幅增加,2011年,文港华夏笔都文化产业园实现产值达12.85亿元,年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同方泰豪动漫产业园实现收入1.24亿元。
(二)多元化发展模式已形成,园区发展呈现新活力
经过多年发展,南昌文化产业园区已形成了多元化发展模式,从投资主体来分:一是政府主导型园区。通过政策调控、园区规划、关系协调、直接投资等措施,南昌相继规划和建造了山人文化产业园、南昌文联书画院瓷画创作基地、南昌世界都市候鸟公园等一系列文化产业园区;二是开发商投资型园区。在南昌,开发商投资开发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已成为一种趋势。樟树林文化生活公园、791艺术街区、茵梦湖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魔幻乐园、南昌宝葫芦农庄等都是民营资本投资为主建设的。从业态发展来看,有以江西慧谷?芽红谷创意产业园、华夏艺术谷文化产业园等为代表的综合型园区和以金太阳教育出版印刷产业园、南昌瓷板画试验基地为代表的单一型园区。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南昌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其中以樟树林文化生活公园影响最大,目前已有南昌瓷板画研究中心、江南艺术馆等80余商户已入驻樟树林,商户签约入驻率已达85%。
(三)园区业态发展多样化,逐步向内涵提升阶段发展
当前,南昌文化产业园区正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升阶段发展,日益注重发挥集聚效应。各大产业园区功能渐趋完善,门类更加齐全,产业要素更加集聚。如华夏艺术谷文化产业园集会展、]艺、培训、交流、创作、交易、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涉及文艺事业、文化产业的方方面面;699创意产业园逐步发展成了集针织工业文化展示馆、文化体验、创意设计、教育孵化于一体的高端文化创意产业园;南昌康庄国际文化旅游新城,是融旅游休闲、文化传播、创意孵化、高尚居住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休闲文化产业基地。与此同时,文化产业园区的管理不断完善,已从一般房屋租赁到提供完备的物业服务,并逐步发展到帮助企业孵化、开展各类咨询、提供金融服务等注重创新运营模式的管理。
(四)社会资本发挥重要作用,抢占园区发展先机
文化产业高附加值的特性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大量社会资本涌进了文化产业领域,日益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中,南昌按照“业主投资,市场运作”的方式,采取多样化的经营体制,积极撬动社会资本。在南昌23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中,有11个项目是由民营企业投资的,另外有5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是社会资本参股的。如,791艺术街区由浙江天奥集团投资兴建,南昌动漫产业基地由泰豪集团有限公司出资兴建,茵梦湖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魔幻乐园的开发商为江西康庄投资置业有限公司。这些园区从资金注入到开发市场,从文化挖掘到市场运营,主要都是由民营企业一手操办,政府主要是发挥牵线搭桥的引导作用。民营资本已成为南昌文化产业园发展与振兴的重要力量。
(五)产业园区规划与建设并重,管理渐趋规范化
近些年,南昌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成立了文化产业规划办公室,起草了《南昌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征求意见稿),规划中明确了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重点提出了“一轴两带三圈”的园区发展思路,对县区、新区、开发区的文化产业园区进行了整体统筹规划。如,南昌县重点加强国家级示范产业基地和动漫园产业建设;西湖区着力打造以万寿宫商城、绳金塔为核心的旅游文化产业园;进贤县以华夏笔都文港为主,建设文化产品生产贸易园区。在此基础上,2011年,南昌组建了文化产权交易所,完善了文化信息平台、电子交易平台、文化企业孵化平台建设。同时,制定下发了《南昌市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扶持文化产业项目申报和管理办法》,加大了对重点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园区的支持力度。近期,正成立了市文化产业协会,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园区的规范管理。
二、南昌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催生了南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热潮。但在建设热潮的背后,也暴露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制约了园区的良性发展。
(一)产业优势相对薄弱,内生增长力不足
与北京的798艺术区、深圳欢乐谷主题公园等相对成熟的文化产业园区相比,南昌文化产业园区还处于初步建设阶段:一是起步较晚,新兴园区占多数。现有园区基本上都是在2008年实行“文化大市、文化强市”后兴建起来的,从南昌现有的49个文化产业园区(含基地和中心)来看,新兴文化产业园区占到了85%以上,江西新华安699创意产业园、791艺术街区都是近两年新建的园区;二是部分产业园区规划论证不充分,定位不准确,选址不合理,导致缺乏市场支撑,运营能力不足,有的甚至还存在着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和行业内的恶性竞争等情况;三是不少文化产业园区只停留在建设、宣传阶段等形态建设上,迟迟没有进入运营、集约等业态建设阶段,存在“空壳化”现象,限制了产业规模的扩大,内生增长力不足。
(二)园区集聚效应不明显,孵化功能不完善
目前,南昌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无论在各大园区之间还是在园区内部文化企业之间,割据状态明显,产业上下游关联性不强,小、弱、散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以动漫产业为例,成熟的动漫产业基地只有一两个,并且星散在各处,彼此之间在优势互补、信息共享等方面合作不多。有的园区,虽然设置了动漫产业区、动漫教育培训区、综合配套服务区、动漫文化体验生态区、动漫衍生品加工区,但这些功能区并没有实现无缝对接。以动漫设计为主打专业、大量输送动漫人才的先锋软件学院,学生毕业后大都跑往周边的长沙、杭州、广州、无锡、南京等地就业,没能就近服务于南昌本地的动漫产业园区。在一些自发性形成的文化产业园区内,企业涉及的门类广泛,难以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集聚效应不明显,孵化功能不完善,难以形成产业链,限制了园区的发展壮大。
(三)园区拳头产品不多,品牌性文化符号缺乏
凡是发展得比较好的文化产业园区都有自己的特色产品。如常熟沙家浜影视产业园的“沙家浜”、长沙天心区文化产业园的“蓝猫”、苏州桃花坞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苏绣”。有些地方,整个文化产业园区都被打造成文化创意品牌,像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深圳大芬油画村、798艺术工厂和华山创意文化园区。当前,南昌部分园区由于缺乏政策支持,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入驻文化企业多以生产低端产品或为外商贴牌生产为主,缺乏主打的品牌性文化符号,实际经济效益不高。瓷板画是富有南昌特色的文化产品,但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同时,南昌的文化产业园区以提供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服务为主,而不是以生产文化产品为主,因此难以形成品牌,知名度有限,附加值不高。
(四)园区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有效供给短缺
在集聚同类企业、挖掘区域优势、服务园区企业、提升产业层次等问题上,产业服务平台往往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当前,南昌文化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信息共享平台不完善。突出表现是南昌文化产业园区的一些文化产业数据、指标没有入库规范、权威的统计机构,导致文化创意产品的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无法顺畅完成商务交流。一方面是巨大的潜在文化需求不能实现,另一方面是大量无效的文化产品供给。福州路的山水汇和昌北的环球公园,虽然是以本地消费群体为主,但它们的经营出现今天这种状况,不同程度上都受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影响,致使业主轻视目标市场实际需求,最终让这些主观盲动型的园区供给遭遇滑铁卢。
(五)园区业态创新不足,溢价效应不强
文化产业业态决定了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随着现代高新科技的广泛运用,引发了传统文化形态的更新和新兴文化业态的崛起,由新媒体技术催生的文化产业门类,成为当今文化产业中最快的增长点。目前,南昌产业园区文化企业的科技含量和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大部分文化产业园区还是从事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文化旅游等传统产业,数字出版、数字影视、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等新兴文化业态还相对不足,采用数字技术,高科技手段改造传统文化产业也不多,这也使得园区文化产业溢价效应不强。
三、提升南昌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按照省市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要求,要不断提高文化产业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统筹规划建设一批布局合理、主业突出、集聚效应明显,具有较强吸纳能力和带动作用的文化产业园区。
(一)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加强园区顶层设计
要按照规划要求,重点发展数字传媒、动漫游戏、工艺美术、创意设计、]艺娱乐、广告会展、出版印刷和文化旅游等门类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要按照省文化发展实施意见,充分发挥南昌作为全省文化中心的示范作用,把南昌打造成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发展高地。要着力打造以中心城区为主的文化信息服务、艺术品、工艺美术品文化产业聚集区;以青山湖区为主的新媒体、创意设计产业聚集区;以南昌县小兰为主的动漫游戏产业聚集区;以新建望城为主的出版产业聚集区;以进贤文港为主的文化产品生产贸易聚集区;以安义为主的古色文化休闲聚集区。
(二)拓展延伸产业链,加快推动园区聚集发展
要坚持“双轮驱动”,一手抓企业集团发展,一手抓园区建设。大力培育市场前景好、带动性强的文化企业成为龙头企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整个园区聚集发展。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发展文化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融合,增强孵化功能,发挥聚集效应,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同时,各集聚区要错位发展,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消除文化的“产业壁垒”,减少园区竞争内耗。比如,南昌市汇通]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南昌互联网运用创新基地,可以考虑整合产业资源,促进相关产业的企业进驻基地,围绕互联网,可以吸引影视、动漫、游戏、MTV音乐等各种企业为其提供节目内容,促进资源整合。
(三)完善园区服务平台建设,增强园区的增值盈利能力
在完善各大产业园区的软、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园区项目服务、市场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产权服务、中介服务、会展服务平台,尤其是要建设一批提供研发设计、信息咨询、生产制作、合作交流、推介融资等文化园区高端增值服务平台,促进园区形成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增强园区的增值盈利能力,促进园区文化资源合理配置,聚集产业要素,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在推动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使之成为文化产业的孵化器,成为引领、辐射、带动南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平台。
(四)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园区金融扶持力度
[关键词]
文化;产业园区;概念界定;构成要素;园区类型
园区一般是指政府集中统一规划指定,专门设置某类特定行业、形态的企业、公司等进行统一管理的区域。文化产业园区是园区的一种形式,它具备特定的业态组合要求、是新形势下文化产业集聚的载体,具有文化创新力和经济效益统一的实际意义。文化产业园区的构成要素研究应从属性定位、构成原则、作用机制、架构模式等角度出发,即文化、产业、管理、政策、服务、创新、整合、集聚。且文化产业园区与其他类型园区的构成要素具备基本定位的联系性与区别性,即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的演进与承递关系,及发挥作用的不同层级和角度的区别;构成内容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即基础要素如都需具备统一管理、产业集聚、市场资源、配套服务等构成要素普遍性特征,也具有统一生产、生活、生态三方要素融合统一的特殊性特征。
1园区概念的界定支撑要素分析
对于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国内外近些年对此探讨的研究越来越多,对文化产业园区概念进行的探讨有德瑞克•韦恩提出的文化园区概念,HilaryAnnefrost-Kumpf提出的文化区概念[1]。其共性是提出文化园区是具备一定文化娱乐、生产消费相结合的,是具有多功能性的、提供就业的、社区性的地理区位。在我国,对于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则包含了集中不同的称谓,如创意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等,对于文化产业园区概念的界定,则偏向不同的着重点。如陈少峰认为文化产业园是以产业集聚的方式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赵迎芳则强调文化产业园区的孵化器功能、创新研发能力、专门的服务管理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基础设施保障和公共服务能力的集聚区特征[2]。
2园区类型及特征要素分析
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经了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后工业园几个主要的阶段,文化产业园区便是后工业园的主要表现形式。在这一系列的发展过程中,对生产、生活、生态的态度则由对立逐渐走向统一,而文化产业园区在对此三者统一的基础上也根据不同的侧重点,按园区发展的模式划分出了几种不同的类型。
2.1政策导向型园区
此类园区是在地方政府规划和推动下建立和管理的园区,具有很好的经济支撑和政策支持,“政策”、“产业”是重要构成要素。此外,政府作为规划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因其调动资源的广度和力度,在服务园区企业、搭建服务平台、提供市场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具有沟通内外的中介连接功能,“中介”也是其构成要素之一。
2.2开发商导向型园区
此类型园区一般是民营或私企对其进行统一管理,侧重经济效益,在园区开发和经营模式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够吸引企业入驻并形成产业集聚。此类园区以“资金”“资本”为主要构成要素。但因其对商业经营和经济效益的侧重,对产业链培育、和产业的成熟完善则需要进一步提升。
2.3资源导向型园区
如对传统文化或特色文化资源依附型园区。这类园区具有一定的先天资源优势,内涵上侧重地方文化、艺术和工艺传统为特点,主要以“文化”、“感官”、“体验”为要素特点;以大学或特殊人才聚集地为依托型园区。此类园区依托“人员”优势,集聚创意人才、学术能力和研究能力,能够在“学术”、“学习”、“教育”要素中体现优势;先进科技资源为依托型园区。此类园区一般依托高新技术密集,科技产业发达、高科技企业聚集、科研机构和人员资源丰富的地区为依托,其构成要素着重以“研究”、“研发”、“技术”为要素特点。
3文化产业园区的构成要素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得出文化产业园区的构成要素的基本框架:直接或间接受宏观政策及区域政策的影响、并对其规划、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依托雄厚资本和社会、文化、环境等资源;具有产业及产业链培育或集聚能力;具有学术、研究、研发水平;具有服务管理功能、沟通内外市场及要素间流通;具有明显文化属性特点、满足特定文化需求、形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生产、生活、娱乐、消费的有机体。在其基础要素、发展要素、功能要素的分析和研究中,得出文化产业园区的构成要素包括:政策、产业、文化、研究、学术、资本、服务。由于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在不断完善,园区发展也在不断升级,对于文化产业园区构成要素的研究和分析也将从不同的角度逐渐完善和成熟。
作者:吴侨 单位:长春建筑学院文化创意产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