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财经知识

财经知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0-19 01:15:4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财经知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财经知识

篇1

学习是一个理解、掌握、积累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教师,要想学生能够牢固掌握知识并学以致用,就应当想方设法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财经法规》是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科目之一,教材内容不算很多,但实际上由于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学生较难掌握。这门课的特点是“一强、两多”,即内容政策性强,要求理解的知识点多,需要记忆背诵的内容多。笔者在多年的《财经法规》课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逐渐摸索、总结,积累了一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一、教师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教师首先要加强学习,拓宽知识,开阔视野,让学生感到跟着教师学,一定会有吮吸不尽的知识琼浆,从而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和崇敬感,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要认真备好课,备教材的重难点,相关的练习题,甚至每一个知识点都要了如指掌,每一个知识点可能出现的考试题型都应明确告诉学生。

第三,教师上课时要充满激情,除了教态自然、仪表端庄和语言流畅等基本要求外,还要注意一些教学细节。比如,教师板书时,切忌拿着教案边看边写;讲课时,切忌拿着教案边看边讲,照本宣科。教师可在教室中边走边讲,不断观察学生的情况,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使整个课堂局面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给学生起到表率作用,给学生认真学知识、记知识提供示范。

二、对学生的要求明确而具体

教师应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做到目标具体、层次清楚。要求学生“识记”的内容,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能够重现知识点即可;要求学生“理解”的内容,就必须让学生在知道“是什么”的基础上,力争弄清楚“为什么”,知道知识点之间的前因后果、内在联系;要求“运用”的内容,要着重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教师在备课时,根据课本知识,选择平时收集的案例,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说明,然后再引导学生找出相应的知识点,做到课本知识与案例的有机结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将步骤明确告诉学生,要求学生规范答题,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增强了,记忆水平也就自然提高了。

三、更新观念,创新记忆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摸索、总结,不断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方法,帮助学生增强记忆能力。笔者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并引导学生不断学习以下方法,以提高其记忆水平。

1. 关键词记忆法。

关键词记忆法即抓住一个知识点中的关键字词,引导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并将关键词融入其中。这一方法既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知识,又能让他们快速记忆知识。 比如“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基本要求”为:①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或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②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程序应当明确。笔者要求学生通过关键词“职责分离”和“相互监督”来进行记忆。

2. 顺口溜记忆法。

将内容较多且较复杂的知识点,编成顺口溜,便于记忆,同时按照关键词记忆法的要求给学生讲解,学生很快便能理解并掌握,这样变复杂为简单,变枯燥为有趣,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如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职业道德观念教育、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会计职业道德警示教育和其他与会计职业道德相关的教育,笔者要求学生记住“观” “规” “警” “其”即可。

3. 比较记忆法。

比较记忆法即通过知识点的对比,发现异同,进行区别记忆,达到准确掌握知识的目的。如讲解银行本票和银行汇票时,由于很多时候学生都会将二者混淆,因此,教师在讲解了银行本票的概念和基本规定及办理程序后,可设计出一个表格,要求学生填写,具体项目包括银行本票和银行汇票各自的概念、使用范围、付款期限及丧失措施等。这种图文并茂的方法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从而加强学生的记忆力。

4. 成语运用法。

用成语形容事物生动、形象,同时具有趣味性,易于接受,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共鸣,容易记忆。因此,在教学中若能把知识点用成语概括出来,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同时还可使学生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课堂也不会显得沉闷。如在讲授“伪造、变造会计资料”时,笔者首先在黑板上写上了“无中生有”和“改头换面”这两个成语,学生的好奇心很快被调动起来,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开启思维,继而顺水推舟,讲解新知识点,并举例分析:企业为了逃税,从不法分子处购进空白的增值税,然后自行填入购进原材料,这就是“无中生有”;而原本是购入作固定资产使用的,却作为原材料入库这就是“改头换面”。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但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还让他们掌握了教材内容,印象深刻,从而加深记忆。

5. 图示记忆法。

篇2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统计方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几乎所有的领域都和统计息息相关。本文仅从财经商贸类专业出发,谈谈中职统计基础知识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认识不到位

一提到统计,很多学生都认为统计和数学没有什么两样,课本里面都是公式、图表、计算题,枯燥、无味。而且学生始终认为他们是来学会计、市场营销、金融、证券的,统计和他们的专业没有联系,对他们考证、考级也没有作用。所以,他们认为统计基础知识这门课学不学无所谓。这也是很多学校为迎合学生要求而停开这门课的原因。

2.教材和专业联系不紧密

现行《统计基础知识》教材的内容很少甚至几乎没有提到与财经类相关专业的联系。在教学内容上,多是以统计工作过程为主线,介绍了统计概述、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指标、时间数列、指数、相关与回归分析、抽样推断等内容,很少介绍统计方法在会计、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审计、管理会计等课程中的应用。

3.教师很少挖掘统计知识在财经商贸类专业领域的应用

由于很多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缺乏,或者基础课教师过多,多数学校的统计课程都是由数学教师兼任,或者由数学教师转岗任教。这就导致了数学教师喜欢从自身专业出发,把财经商贸类的统计课程当成数学课来教,把教学重点放在公式的推导和证明,重视数理统计的讲授。即使是专业的统计教师,也很少有意识地将统计方法的讲授与财经商贸类专业领域的内容相结合,很少注重统计方法在财经商贸类专业领域的应用。

二、改革教学方法

1.强调统计和财经商贸类专业的联系,上好第一节统计课

几乎所有的教师都知道,第一节课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上第一节统计课的时候,要先让学生们了解统计这门课,让他们知道统计基础知识这门课程是财经商贸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好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证券投资、市场预测与分析等课程的基础。不能让学生先入为主,认为统计就是一门数学课,而要让他们一开始就认识到统计这门专业基础课的作用。

2.在教学过程中,举实例讲解统计方法在各专业中的应用

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所以,在财经商贸类专业的统计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钻研本专业领域的知识,而且还应该多学习一些财经商贸类专业的知识,了解有关财经商贸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知识体系,并且有意识地将统计方法的讲授与财经商贸专业领域的内容相结合,注重统计方法在各专业领域的应用。

例如,在教授《统计调查与整理》这一章时,我们可以举例讲解统计调查与整理在市场调查与分析中的运用,可以举实例讲解问卷调查法、街头拦问法、互联网访问法等。在介绍加权算术平均数时,可以举例讲解财务会计中存货的后续计量方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在讲到线性回归分析时,可以举例介绍线性回归分析法是财务管理中资金需要量预测的主要方法之一。

其实,只要统计教师肯花时间钻研统计与财经商贸类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因为统计学的本质就是一门方法论科学。

3.加强集体备课,编制校本教材

单个教师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不是每个统计教师都是通才,只有与各科教师集体备课、集体讨论,才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通过集体备课,统计教师能开阔眼界、理清思路,上课的时候就会信手拈来,很好地把统计方法灵活地应用于财经商贸类各专业的课程中。这样,学生们学习统计基础知识就不会感觉枯燥无味、学与不学都一样了。通过长时间的集体备课,逐渐积累,编写一本适用于本校学生学习的统计基础知识课程校本教材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篇3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常态阶段。2015年,教育部提出“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新常态”,其中重点提到了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向中高端发展和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的问题。作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环节,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强调了对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另外,社会对高职教育人才需求也变得更加多元化,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却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综上所述,作为与经济最为密切相关的专业,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纵观国际上著名的职业教育模式,都是将教育目标定位为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因此,只有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其特点,找出能与我国现有或将有的软硬件设施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财经类专业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发展。

一、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楚

目前我国的财经类专业高职教育不能很好地与高等教育区分开来,有些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升格而成,高职办学经验不丰富。而且,高职财经类专业教育不同于其他工科类教育,财经专业的学生的更应注重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人才培养目标也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但现在大多数专科院校财经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之前缺乏对市场需求的调查,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脱节,存在定位不清楚的问题。

(二)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创新

首先,高职院校财经专业大都会选择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的校企合作都是流于形式。学校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但是并未真正深入地开展校企合作。从企业来看,认为接受几个顶岗实习学生便是校企合作,只是一种形式;从学校来看,为了完成任务,签订一些校企合作单位,接受学生或者老师实习,并未真正考虑企业的需求,而只要求企业接受培养出来的学生。另一方面,由于财经专业的特殊性,每个单位能接受的学生数量不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理论与实践的差别,也未能真正做到顶岗实习,只能是跟着别人一起做。

其次,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着只重视专业技能和经验能力,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策略判断能力。从教学模式来看,当前的高职教育并未走出填鸭式教育的模式,课堂上仍然采用的是以老师为主导的方式,没有考虑学生的需求。久而久之,学生习惯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便会失去创新精神和思考能力,变成一味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而且并未真正转化成自己的东西。

最后,从师资方面来看,虽然高职院校都在强调“双师型”教师。以财经专业为例,校内教师大多数去考取“中、高级会计师”或者“注册会计师”等,以为这便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缺乏企业的实践锻炼经验和工作经历,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将企业的需求灌输进去。而从企业来的兼职教师也缺乏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形式枯燥。

二、国际职教先进经验

目前国内对于外国职业教育模式的研究较多,但大多都只针对一个国家(主要为德国或澳大利亚),本文对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六个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通过六个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发现,美国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在完善的法律体制保障下,强调教育终身制,并且通过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培养高技术人才。其社区学院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学习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多种形式交替进行。加拿大的CBE模式则重点强调通过企业专家根据岗位所需的综合能力来制定课程,并根据每个学生特点分层教育,而且加拿大的Co-op教育模式能很好地让学生以工学交替的模式完成学习。职业技术教育被认为是德国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德国“双元制”成功的原因在于紧贴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由企业来完成学生实训技能的部分。在德国原有的双元制基础上,随着经济的放缓,德国政府通过对市场调研和政策鼓励调整职教方向和增加工作岗位。在日本的职业教育模式中,除了国家、社会和企业的有效保障机制以外,多样化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自身的特点。另外,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模式和英国为代表的CBET模式都比较强调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而且英国的职教人才培养模式非常灵活,各个层次之间的教育可以实现互通。通过完备的职业教育体制做到各部门独立工作却又相互牵制。另外,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也是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目前国际职业教育向高等化、终身化和国际化方面发展。国际上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存在方法上的差异,但基本趋同,都强调校企合作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并且要求国家和社会都积极参与其中。

三、高职院校财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一)加强校企合作

作为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财经类专业,更应该注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阶段,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应该着重如何让高职教育适应经济新常态,突出校企合作模式无疑是一个必要的选择。但是,校企合作并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的签订一个校企合作协议,接受几个顶岗实习学生,应从多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例如,企业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制定中来,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企业的见解,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时性和适用性;企业员工与校内老师共同参与教材的编写,让教材的内容更具有实践性。企业与学校还可以共用双方的场地及资源等,将企业作为学生的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将其运用到实践场所中去。在师资方面也可以深化校企合作,通过对企(下转89页)(上接87页)业员工的教学技巧的培训,让其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将最新的行业发展情况带给学生,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校内的专任教师也可适时对企业员工专业理论方面的知识进行培训,达到双赢局面。除此之外,校企合作还可以通过联合办学的形式来实现。由企业出资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企业充分参与到在人才培养目标、招生计划的制定中,并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管理和监督,联合培养人才。

当然,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在职业教育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加大经费投入,促进校企合作;一方面规范建立全国通用的职业资格体系,完善相关制度,例如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考核制度;另外,国家应从法律、经费等方面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进行有效地监督和保障。

(二)创新培养模式和方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对于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上,企业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进行财经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时,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财经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摒弃教学过程中“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更多的企业的真实案例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进行分析解决,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在考核方面,还可以通过考核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学手段的创新。除此之外,在制定人才培养方式时,不仅仅要强调学生的专业能力,还应注意财经行业需要的非专业素质的培养。

此外,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高职院校还应继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例如,将国外先进的师资、教材和教学方法等引入到课堂中。但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更多地强调双向交流和合作,而并非一味的模仿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蔡炎斌.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思考[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

[2]夏天.中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科技创新

导报,2008

[3]崔清源.德国西门子技术学院-高职人才培养的典范[J].

职教论坛,2010

[4]聂强、仇大勇.高职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

业技术教育,2011

[5]赵宝芳,翟铮,宋秀云.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2014

[6]张纪元.高职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时代金融,

2014

篇4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3-0061-02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培养途径、实践教学等要素。即回答“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两个根本性的问题,是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途径、培养方法等要素的综合概括。

一、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围绕市场和职业需求加以定位,而现实中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常常缺少市场调查,忽略就业导向,忽视人格本位德育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和清晰,曲解学生从业岗位群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使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一致,从而出现供过于求、又供不应求的假象。

(二)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互惠互利机制不成熟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与企业签订了实质内容不强的校企合作协议,合作项目以接收学生顶岗实习为主,忽视了企业的需求,造成企业没有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则认为只要签订了协议,就是对学校的支持,合作只是一种形式。所以,造成了校企合作形式化、表面化,校企合作的长效互惠互利机制并不成熟。而财经管理类专业由于学生实习岗位的零散性,致使校企合作更加艰难,加之管理岗位的机密性,学生只能跟岗实习,很难顶岗实习。

(三)培养模式缺少内涵,改革创新力度不大

多数高职院校沿用“2+1”或“5+1”人才培养模式的做法,只能说明学校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为一年或一个学期,缺乏改革创新,体现不出如何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如何顶岗实习,如何共用校企两类资源。财经管理类专业由于顶岗实习单位只能接收少量学生协岗实习,所以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缺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表面化现象更加严重。

(四)课程模式比较传统,内容脱离职业标准

由于财经管理类专业与工科专业相比有较大不同,课程改革出现了不符合国情、校情、专业的生搬硬套,造成了部分财经管理类核心课程改革效果不理想,甚至无法实施的局面。导致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打破,体现就业导向、职业能力的新课程体系却没有建立起来,教学内容重复,无章可循,无序可依,专业课程内容没有对接职业标准,致使课程内容脱离财经管理工作实际。

(五)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方法手段相对落后

目前,各高职院校的财经类专业仍然延续着许多不可取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传统注入式、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等现象广泛存在,把传授知识视为教学的唯一目的,结果导致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理论有余、创新不足,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把记忆当成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六)“双师”教师比较缺乏,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做保障。要求专任教师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能够胜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任务;要求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而财经管理类专业的一些“双师”教师是通过参加全国组织的统一考试而获取“会计师”、“经济师”、“注册会计师”等职称资格证书的“双证”教师。这些所谓的“双师”教师,一是职业资格证书与所教专业不完全对口;二是持证教师通过考试取得资格,基本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和职业岗位意识,自身动手能力不强。从企业聘来的兼职教师更是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实践探索

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为先导,以深度合作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为保障,与企业合作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和专业核心课程,共用学校、企业两类资源,共建校内财经管理类模拟实验室,共同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一)成立专业建设机构,真正发挥指导作用

学校在会计金融学院和现代服务学院的会计、会计电算化、会计与审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中吸纳行业专家、企业管理骨干和学校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体例论证会,讨论财经管理类专业教学标准,协商财经管理类各专业的顶岗实习安排,组织安排专业调研,将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行业企业标准对接,指导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真正发挥指导作用。

(二)政行企校深度合作,打造人才培养平台

学校现代服务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依托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以互惠共赢为原则,与海尔集团、哈尔滨炜伦申通快递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校中厂”,开展快递运营实训、仓储配送、运输实训、顶岗实习等形式的合作;与哈尔滨龙运物流园区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立“厂中校”,开展企业员工培训、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实践锻炼等形式的合作。会计金融学院会计类专业与哈尔滨轴承制造公司、哈尔滨医药集团公司等10家企业合作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负责人才共育、师资共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创建会计师之家、注册会计师工作站。

(三)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管理专业与海尔集团、哈尔滨炜伦申通快递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创新“工学交替双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物流管理专门人才。即第一个循环以校内物流实训基地为依托,实现“校内模拟的学训交替”;第二个循环以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实现“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会计电算化专业与哈轴等企业合作,创新“岗证课融通、德能识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会计岗位的工作需求为基准,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专业等技术资格证书考试内容融入课程体系中,实现岗、课、证对接;道德培养、技能训练、知识学习融为一体。

(四)对接管理工作过程,建设特色财经管理课程

财经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与工科专业有着较大的区别,往往以工作项目或完成任务的流程为导向开发课程体系。物流管理专业将岗位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即将《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采购师国家职业标准》、《仓储从业人员职业资质国家标准》和《国际货运员标准》的主要内容纳入教学内容中,校企合作开发构建岗位能力渐进式的课程体系,共同建设“仓储作业管理”、“物流信息管理”、“配送作业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等5门优质核心课程。会计电算化专业按照市场调研分析的结果,借鉴国际会计认证标准,参照财政部会计从业资格、会计专业技术标准,引入行业企业岗位职业标准,构建基于会计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五)有效提升“双师”素质,保证模式顺畅实施

为了保证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做保障,为此,学校出台激励性政策,鼓励教师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同时,强化实践能力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提出“打造具有高级物流师职业资格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中级以上职称教师全部考取高级物流师职业资格,同时每年选派3名教师下企业挂职实践,提高实践能力。会计电算化专业提出“打造具有会计师职业能力的专家型教学团队”,要求副高以上职称教师都要成为企业财务顾问或专家。同时财经管理类各专业都聘请了高水平的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保证了财经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畅运行。

(六)建立学做一体环境,教学做练有机结合

学校按照财经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坚持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的原则,融入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要素,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一是引企入校或校企合作共建校内仿真性的会计模拟实验室、营销模拟实验室、企业管理模拟实训基地等,做好学习区、实训区、资料区的设计,做好相应的案例、模拟实训软件准备,让学生在仿真岗位、仿真流程、仿真项目等环境中学习相关知识和训练职业能力,达到“教学做练”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二是与企业合作在企业建立学生顶岗实习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顶岗训练职业能力。三是加大投入,建立业务管理信息系统,购买仿真实训软件完成相应的实训任务。

参考文献:

[1]孙百鸣,崔淑鑫,田瑞.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

平台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9).

[2]王长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

篇5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各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构建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和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强化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检验高职教育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服务社会特定需要为价值取向,在一定教育理论和有关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相应的教育教学保障设施、监控评价方式的实践操作体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解决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和“怎样培养人”这样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并规定教学内容选择、整合的方向,同时也制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

高职财经类专业涵盖了商贸、管理、金融、财会等各类专业, 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要求和规律,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应具有鲜明的财经特色。

一、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虽然各高职院校基于自身情况构建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作为同一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也有其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征。徐挺在分析部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即基于职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开发、基于“素能本位”的工作与学习过程相结合机制、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基于“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基于能力培养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基于数据采集平台的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和基于“总分式”框架的多种模式探索。

区别于其它高职专业、尤其是工科类专业,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岗位指向性特点。高职财经类专业面向现代服务业,主要是生产和市场服务业。作为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通过专业服务与各种类型的消费者打交道,除了要求日常事务处理和基本管理能力外, 更要求具有服务行业所必须的良好情感与态度、沟通与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应变能力。

职业智能性特点。高职财经类专业培养的是以管理和专业服务为特征的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其工作对象的多变性和工作要求的综合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行为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活动不是机械地模仿和简单的劳动,而是在“应知”基础上“应会”的智能行为。

实践社会性特点。高职财经类专业不仅与其它高职专业一样具有实践性特点,而且更具有实践社会性特点。这是由于“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体系是关于人际关系和基于这种关系而建立的各种社会机制架构的,而基于人际关系而建立的社会机制是无法人为复制的。因此,要培养能‘零距离’就业的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直接进入管理、服务一线工作岗位进行现场实习是必由之路”。基于财经类专业的社会性特征,高职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教学除了校内实践教学,更必须包括深入社会、深入企业的社会实践教学。

二、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

1.人格本位的目标体系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体系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坚持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坚持全面发展,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能力本位的目标体系

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确立能力本位的目标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特定能力是每一种职业自身特有的能力,它只适用于这个职业的工作岗位;行业通用能力是以社会各大类行业为基础,从一般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可通用的基本能力,财经大类的行业通用能力包括财经基本理论、经济法规的应用能力、会计信息的解读能力、市场调研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具有普适性的特点,是承载其他能力的基础。职业核心能力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又可分为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两大类:方法能力是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处理信息的能力;社会能力是指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3.就业导向的目标体系

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需要,强化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适应产业发展和岗位迁移的基本能力。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基础,积极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融通的双证书制度,使之成为高职教育满足企业用人要求的制度性保障。

三、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

1.基于专业群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高职财经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是基于专业群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所谓专业群,“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按专业群划分进行财经类专业的设置与布局,并着力打造各专业核心竞争力,不仅有利于各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财经类专业群的“平台”课程既包括对高技能型人才所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设置的课程,也包括针对财经类专业群的共性发展和专业特征要求而设置的专业大类课程。前者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数理基础、外语交流及信息处理能力、学习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后者(包括经济学基础、经济法基础、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基础等课程)则为学生构筑一个财经基础理论较为扎实、行业通用能力要求明确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与迁移提供必要的准备。

财经类专业群的“模块”课程是根据不同的专业(或专业方向)而设置的专业方向课程,是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以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内容。模块课程可以分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拓展课程模块,模块课程应该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体系。就是要在课程建设中以财经类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明确专业定位,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提炼出岗位工作对应的行动领域,进而整合转化为学习领域,并进行具体的学习情境设计。根据高职财经类专业的特点,采用理论内容实务化、实务内容实践化、综合实训整合化的专业课程开发原则,以业务流程为主线、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以案例、实务、问题、流程等为主选取和序化课程内容。

2.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高职财经类专业要改变传统的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实施以学生为主体、实践教学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同时构建企业岗位认知、专项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训和企业项岗实习“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专项技能训练涵盖在相关课程之中,专业综合实训则通过专门的综合实训课程来完成。要实行课堂内与课堂外、校内与校外、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相结合,把校园文化活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四、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

1.仿真实训与生产性实训相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实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条件。要改变财经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相对薄弱的状况,根据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切实加强仿真实训与生产性实训相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由于财经类专业学生到实际业务部门实训和实习存在诸多限制,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校内实训基地要满足专项技能训练和专业综合实训的需要,以仿真实训为主,努力营造仿真环境,模拟真实的业务流程,开发基于企业业务过程的训练项目,建立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与此同时,提倡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在校内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而把实践教学提高到新的层次,使工学结合落到实处。

财经类专业还要切实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以满足学生社会实践的需要。要以现代产业体系为依托,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建立校企合作共同体,充分发挥企业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基于“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实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关键,加强基于“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师资队伍建设首要的是师德建设。要切实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建立健全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双师型”教师评价、聘用制度,促进职业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完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制度,针对现有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普遍缺乏企业实践经历的实际状况,要采取切实措施鼓励专业教师深入到企业中去,落实专业教师每年不少于两个月到企业参加实践的制度,努力改变专业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要深化学校人员聘用制改革,全面推行教职员聘用制,形成以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用人机制。建立完善教师转岗、退出机制。探索建立以能力为基础、以绩效为核心、以贡献为目标的科学合理、分类量化的学校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要采取实际步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如在专业教师中开展“5个1”活动,即每个教师都要建设一门课程,开发一个教学项目,指导一个学生团体,联系一家企业,开展一项社会服务。要做到主讲课程要建成精品,开发教学项目要推进教学资源建设,指导学生团体要有实践成果,联系企业要成为校企合作资源,开展社会服务要取得实效。

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体系

建立和完善高职教学管理体系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高职教学管理体系包括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当前应重点加强课程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在课程管理方面要重视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标准的制定,重视体现职业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课程(包括综合实训课程)开发,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在实践教学管理方面要重视实践性教学过程的控制和管理,制定实践教学的评价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强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制度建设,鼓励教师勇于实践,开拓创新。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要完善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改革考核和评价方法,努力实现评价成绩过程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和评价主体多元化,以期达到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闵建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内涵分析[J].武汉职业技术院学报,2005(6):17-20

篇6

一、财经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事实上,早在财经专业发展之初,中职教育就一直在探索中职财经专业实践教学的方式及方法,而且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为中职财经专业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人才需求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专业划分也出现了新的类型,中职财经专业面临新的挑战。首先,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就业形式的变化,对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财经专业的教学也相应的面临新问题。尤其是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社会对现代职业人才的要求更高。

但是,在一些地区,由于教育条件较为落后,教育基础薄弱,对社会的发展,对教育专业的发展把握不够,导致财经专业的教学模式仍是以学科为本位。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实践教学内容流于形式、模式单一,学生实践能力薄弱,职业能力结构单一,造成职校毕业生岗位针对性和职业适应性难以兼顾,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现代职业人的需要。这也就意味着,在新时期的中职教育,需要在丰富理论教育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实践教育体系,尽可能地提升中职学生的专业运用能力。

二、中职财经专业教育模式的调整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是以学生为核心,其主要目标都是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负责。而中职财经教育,同样需要秉承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重点培养学生“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及“外语应用”等基本能力。

这也就意味着,中等职业学校财经专业的教育培养目标,必须要重点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及重点培养学生跨职业的适应能力,根据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以职业为本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机制。确保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素质和技能,能够轻松应对企业相关岗位的需求。

(二)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

1.优化课程设计,强化实训教学

要整合资源优势,首先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做到“需用为先、够用为度、实用为上”,正确地控制理论课的比例,并且需要结合未来工作岗位需求,以及职业需要组织理论课程教学,重点突出以实践为重点和核心的课程,努力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性教学模式。财经专业虽然划分为若干教学部门和体系,但是从本质上看,这些部门实际上都是同处于一条企业管理“链”,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服务于社会生产。那么要整合资源,就需要让学生在各项教学实践环节中真正理解每个“链接”点的作用及相互的合作关系,从整个财经专业的宏观角度上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例如,大部分职业学校都已建立了工商税务模拟室、财会模拟实验室、会计 电算化及电子商务等仿真实训室。但很少学生将这些实训所统一起来,让财经专业的学生去充分利用,这样的实训教学就很难让学生全面的提升综合实践能力,就很难让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综合起来。

2.优化教学模式,强调实践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也同样需要整合教学资源,突出学生素质培养,突出教学的实用性和效率,敢于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从教学环节开始,就需要更加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让实践性教学活动渗透到每一学科的教学当中去,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理论基础,提升职业技能。

例如,《基础会计》课是专业基础课的核心课程,是财经专业的必修课。但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一课程,很难从理论上理解或者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因此,笔者就尝试以“实践”为导向,摆脱传统教学手法的束缚,重新整合教材内容,降低专业基础课的理论要求,突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特色,强化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实践性教学活动。

三、实践教学的开展

(一)提升师资队伍力量

为提升实践性教学的质量,不仅需要“双师”证书型的教师,更需要有着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教师充实到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行列。可采用外聘式等方式将企事业单位有着丰富社会实践经验及财经专业知识的人才聘请到学校,既可以在教学一线直接指导学生及可以与同行教师进行经验交流。

(二)强化学生顶岗实习教学

对中职财经专业的学生而言,顶岗实习是一个宝贵的学习实践的平台。如何让学生充分利用所有实习机会锻炼自己的各项职业能力,而不是放任自流,仅仅是把学生推给企业去管理。这是一个值得学校和专业指导老师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在学生实践活动中一样具有指导意义。可由专业实习指导老师向学生布置“实习任务”,要求学生带着“任务”去实习。这些“任务”可以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项目”。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完成每一个实习阶段的任务,尝到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真正学有所用。专业实习指导老师应定期检查学生实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习结束还应要求学生把老师布置的实习任务以总结报告的形式完成。

(三)考核评价方面

传统的考核评价学生的方式只是单一的考试,学生和教师这一考核指标影响下,就会特别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事实上,现在职业院校要想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考核评价方法,以注重实践教学效果为考核重点,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应变能力。

四、结语

篇7

《财经职业形象塑造》课程为会计与金融专业的职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塑造大学生良好的职业形象。掌握现代社会和商务交往礼仪的规范;培养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力;从而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课程主要涉及财经职业形象设计、财经职场礼仪和职场沟通三大模块。依据行业要求和职业规范,在遵循职业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岗位职责,进行全方位的内外兼修的打造,外塑职业形象,内强职业素质,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成功求职、从事财经类职业并获得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意义

《财经职业形象塑造》针对于财经类人才的职业需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职业形象设计、职场礼仪、职场沟通三大模块。整合了以往单项开设的礼仪、沟通等课程,目的是针对财经行业岗位职责,通过系统学习和训练,了解职业形象塑造的基本标准和要求,掌握行业交往中应有的基本礼仪规范和基本技能,将学生从业前应具备的思想与行为基本素质进行融合,以提高学生从业基本道德与礼仪素质为主要目标。

三、实践教学改革

职业能力不仅指专业能力,还要包括高素质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传统式教学内容只重视知识型教学,很少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传统式教学模式只注重课堂教学,很少让学生贴近职场培养职业意识。因此,我们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宗旨,在形象塑造课程教学中改革实践教学。基于高职学生职业发展能力需求,本课程整合教学内容,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为每个知识点设计了相应的实践项目,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1.内容结构以“学以致用”为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和结构调整,来达到提高学生职业意识与训练能力的目的,培养作为职业人应具备的形象素质。(见表1)2.教学方法基于能力标准系统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实施项目化“边学边练”的教练培训式教学。通过体验式教学、角色模拟、团队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规范礼仪、有效沟通的训练,逐步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和职业素养。理论学习主要辅助实践教学,强调财经行业特色。教师首先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对职业形象的重视,使学生了解到财经类职业人士塑造良好职业形象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审美观。运用师生全员参与模拟职场情景的实践教学;针对不同教学模块与能力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主要针对财经行业,采取案例分析、素质测试与情景活动、视频欣赏、分组(讨论与合作训练)、角色扮演、点评分享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有效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与领悟。3.考核模式实现职场化,即以职场工作开展的流程、行为要求与考核标准开展。课程考核从职场角色定位开始,进阶式开展财经类职场化项目。首先,第一阶段需要实现自我职业形象设计。形象设计是对形象定位的符号表达,服务于明确的个人品牌管理目标。主要包括财经形象规范和个性风格定位。针对个人做个性化诊断和形象指导。第二阶段实现职场礼仪的规范操作。职场礼仪是管理者确认个人身份和维持社交关系的重要沟通方式。从礼仪文化切入,让学生对职场礼仪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场合礼仪规范进行掌握,到职场规则和商务礼仪的学习把握。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来完成职场情景剧的演练。最终实现内在的礼仪修养和自我成长。第三阶段进行职场沟通的训练。旨在提高学生有效表达的能力,增强学生作为职场新人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与效果。在训练方式上以具体任务为载体,强调实际语言能力的有效提高。重点在面试沟通模块,以引导学生注重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最终提高就业能力。实践教学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热情度和配合度,取得良好效果。以小组开展项目实践、组内协作,综合运用情景活动、启发引导、教师示范、角色扮演、分组讨论与合作训练,后期实践报告、点评分享、能力测试、反馈纠正以及量化考核。

篇8

Humble Analyse on Professional Practicality Teaching

Mode in Finance and Economics Majors

QUE Yongping

(Accounting Department, Guangxi Industry and Commerc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Nanning, Guangxi 530003)

AbstractPractice teaching is the key teaching link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This paper base on the analysis of our practical teaching situation in financial and economics major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combining with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of the author,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ffective mod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practical teaching in financial and economics major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ing mode;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ideas

1 高职财经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现状分析

所谓的实践性教学是指实践、实习、实验、实训等与传统意义上的所谓“课堂教学”相对应的教学活动,是独立于理论教学之外的一个教学环节。

我国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前身大多由职业大学、成人高等学校以及行业、地方举办的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整合或升格而成,虽经一段时间的发展,但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中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弊端,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缺乏明显的真正属于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究其主要原因在于:

(1)实践基地建设问题。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多样化的实验实训基地,但这些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一般都是高投入、低收入、甚至是无收入的,很难在校外寻找到合适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基地。这样只能是学校自己建设实验(训)室,而学校又存在经费紧张的问题。再加上由于教师设计的实验项目不科学,或教学软件和实际脱节、操作性不强,即使学校花大投入建设了实验室,也会使实训室利用率较低,实践教学效果也不很乐观。

(2)实践教学师资短缺。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直接到学校,虽大都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缺乏真正的专业实践,对社会缺乏应有的、全面的、客观的认识和把握。另外,传统的学校教育观念使得很多学校没有把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给予应有的重视,对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体验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对教师的考核和收入分配仍然以课时量为主要杠杆,加之诸多的行政性、事务性的要求,使得教师难以真正走出校门,技术和技能的更新难以为继。

(3)毕业前的集中式实习流于形式。不少学校在平时的教学中极少安排实践教学课甚至不安排,只在毕业前集中一个学期或几个月的时间安排学生实习以弥补平时实践教学的不足。这不仅不符合科学的学习认知规律,而且往往是流于形式。学生都是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回来交实习报告和鉴定就行了,学校不统一安排辅导教师和实习单位,基本是处于放羊状态,效果可想而知。

2 高职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1)专业认知。专业认知旨在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加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通过组织新生去相关企业参观,与老生座谈以及聘请行业专家举行学术讲座等,让学生了解与感受本专业的职业特点、工作内容及能力要求,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有清楚的整体认识,明确将要从事的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初步形成对专业的感性认识。

(2)课程实训。在进行专业基本理论传授的同时,注重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将实训放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认真研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认真备课,认真传授技术操作“诀窍”和要领,通过巡视指导和个别辅导等方式,认真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动作和习惯性错误,使之一开始就能严格按操作规范去操作。

(3)专业见习。学生在第一学年结束或提前一个月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后,集中一到三个月的时间到行业一线参加行业真实环境的岗位实践,使学生接受行业一线的训练,加强对专业岗位的认知,从而巩固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视野,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创业实训。在第五学期,学生结合各自专业特点进行校内创业实训。在仿真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实训时,学生可根据专业技能要求确定合作对象,并进行跨专业自由组合。这样既可以实现强强组合、优势互补,也可以达到实训教学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协作、合作意识,为学生的毕业实习和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重要环节。学院安排学生在行业一线进行毕业实习,通过体验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习。学院对学生毕业实习有明确的要求,学生要在指导教师的要求下参与企业工作,实习结束必须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完成毕业综合实践报告。

3 高职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

(1)确定高职财经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的任务。高职财经类专业因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其实践性教学的任务也有所差异,但就其共性而言不外乎三大任务。其一是培养学生具有从业岗位必需的操作技能。其二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三是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

(2)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须打破“基础课一专业基础课一专业课”的课程设置格局,以人才市场的需求为核心,综合考虑知识结构、应用技能与特殊个性化需求等因素,按“素质、知识、能力、实践”的形式对现行课程体系重新整合。整合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第一,制定教学计划时,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出发,协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时间的比例,相对减少理论课教学时数,增加实践教学时数;第二,具体安排教学内容时,要打破学科界限,使高职的课程内容尽可能服务于所要解决的职业领域的问题。

(3)大力推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坚持理论教学为职业技能训练服务的原则,构建强化职业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所需的基本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实践型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如何学习,强调创设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感悟、理解知识,学会创造和发现知识的方法,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合作。

(4)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可考虑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两种主要形式。①校内校内基地的建设。首先要从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出发,根据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人数,安排必备的基本设施、人员编制和经费预算。其次要采用严格的管理办法,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制实训计划,按照实践教学的规范和要求上好实训课。再次,以技能实训为重点,以模拟仿真(真实的环境,真实的岗位、真实的人员)为原则,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职业环境下得到充分的职业技能训练,使学校毕业生具有零距离上岗优势。最后还要充分发挥校内基地的潜力,实现教学、科研、服务一体化运行,把校内基地办成既是“紧扣教材,巩固教学内容”的实训场所,又是“生产经营,企业化管理”的经济实体,多功能、全方位为经济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服务。②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需要学校各系部紧密依托当地行业协会和专业对口企业,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按照校企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合作、社会服务等手段来实现,逐步把学校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成教学、科研、生产、服务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完善高职财经类专业考试、考核办法。教学的形式不同,其考核内容、标准和方法也不尽相同。高职财经类专业实践考核方法应分为两种:①达标考核。达标考核应是一种常规性考核,一般应分三个类型:一是平时考核,教师通过学生参加实践性教学的基本情况,掌握基本知识、专业技能的程度,评定平时考核成绩;二是阶段考核,教师根据实训、实习进度要求,结合实训、实习课题,按照应达到的标准给予相应成绩;三是结业或毕业考核,以教学计划规定的应知、应会标准和实训大纲规定的等级标准,参照有关技术等级标准进行。②专业技术等级考核。以国家或有关部门规定的等级标准为依据,由有关部门组织命题、监考、评定成绩和发证。

(6)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更应该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应从以下方面大力打造一支“能学善教会做”的双师型队伍:①制定挂职锻炼管理规定,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落实教师顶岗实习项目指导任务。积极鼓励专业教师走出校门,深人生产一线,通过自修、顶岗培训等方式,学习专业实践技能和企业管理方面的实践知识,增强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②积极引导专业教师关注专业理论知识的发展以及国家经济、财税、法律等政策的变化,做到与时俱进,提高专业理论水平。③制定外聘兼职教师评聘规定,聘请企业工作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到学校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加强教学业务指导,从授课课时量减轻入手,解放专业教师埋头校内教学的现状,使其有时间到社会兼职、挂职锻炼。④学院在师资引进时应优先考虑有企业工作经验的营销、管理人员,利用他们丰富的企业营销和管理经验,加强师资队伍力量。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大,大学生就压力越来越大,高等职业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高职教育更是遇到了严峻的考验,在实践方面的教学开展程度,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同时又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发展。高职学生除要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动手能力,能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高职财经类专业,其实践性都非常强,如何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对所有教学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一个挑战。为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并积极探索和建构实践教学模式,在积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认真抓好实践教学这一关键环节,强化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和技巧的训练,以期提高学生的思想、业务素质,为实现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亓传伟,任艳斐.高职高专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论坛,2004(12).

篇9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财经大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

收录日期:2013年9月22日

实践教学作为财经大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财经大类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如何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财经大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对提高财经大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财经大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一)符合财经大类专业用人标准和职业要求。通过多元化和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能将各种管理决策方法、会计核算方法应用到实际中,找到与实际工作岗位的结合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动手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保证学生就业时能尽快熟悉岗位标准,快速适应上岗。

(二)体现了高职财经大类专业教育的内涵特征。“工学结合”的内涵就是要将工作和学习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就是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多元化和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能将财经大类专业实践教学建立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基础上,并依赖“校”和“企”合作的平台。例如,财经大类中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更强调实践能力培养。工商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企业家认为,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来说,虽然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但真正的技能必须通过实践强化才能掌握。

(三)符合学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实践教学是实现培养财经大类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目标的关键环节,是立足于企业需求,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核心。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完成职业基本专业学习任务后,将专业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紧密结合,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顶岗实习交叉进行,相互促进。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形式,职场和课堂的结合,学生在学习中大量的动手操作、岗位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符合目前高职高专财经、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基础较差的学情。

面对行业对财经大类专业人才技能多元化需求的变化,以及在“注册入学”背景下学生类型和基础的差异化,笔者以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财经大类专业为对象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目前财经大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二、高职财经大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问题

笔者在调查中,根据学院的整体专业学生分布情况,采用典型调查的方式,抽取学院财务会计专业群中的会计与审计专业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典型对象,对相关专业的专业负责人和教师共10人进行了访谈,并查阅了2011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资料。主要调查结果如下:

(一)财经大类专业实践教学基本状况

1、实践教学包含两个基本环节:即课内实训和集中实践。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具体安排如表1所示。(表1)

2、实践教学课时在总学时中的比例在理论上达到或接近50%。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如表2所示。(表2)

3、实践教学标准,主要包括集中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内容比较简单,没有分项标准。

4、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主要包括上机操作、大作业、实习报告。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集中实践考核方式如表3所示。(表3)

5、实践教学合作企业数量不多,与学生数比例大概为20:1。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集中顶岗实习企业学生数比例如图1所示。(图1)

(二)财经大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目前,高职财经大类专业实践教学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做到“一切为了学生”,课程设置“学科性”痕迹较重,有的课程的实践教学仅是为了实践而实践,没有按照企业需求和岗位标准进行设计,甚至未真正摆脱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

2、实践教学资源缺乏。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高职财经大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实习实践岗位提供给学生。但目前学校和企业难以对此达成共识。校企合作企业已达到一定的规模,但企业提供给学生的实践实习机会相对较少。一方面是由于企业难以接受大批一定时期内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的该专业学生;另一方面是大多数企业管理类岗位如人事、会计、营销等岗位具有一定的性特征,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积极性不大。除了校外实践实习岗位不足之外,校内实习基地的投入也不足。学校虽然有专业实训室,但硬软件更新较慢,同时师资培训跟不上,实训室教学质量也难能得到保证。

3、实践课程开发不足。课程开发立足于专业培养目标而定,财经大类专业各种实践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理解岗位要求,积累实际工作经验,训练各种专业技能,保证学生在毕业后较快进行工作角色。但目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目标针对性较差,再加上合作企业所能提供的实践实习管理岗位有较大的波动性,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活动实施等一系列教学及管理过程中,投入性不足,教师进行课程开发及实施的主动性欠缺,使得理论课和实践课未能有效整合,课程标准不具体,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4、实践教学模式陈旧。目前,高职财经大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包括课堂案例教学、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实习等。课堂案例教学是广为推崇的教学手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互动环节得不到重视,教师常满足于自身的说教与分析,不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有的教师对案例的选择随意性较大,案例的代表性、典型性、新颖性不够。实验室实训在教学组织、过程管理等方面存在着各种问题,教学成效再打折扣。顶岗实习一般是专业培养的最后环节,由于实习基地匮乏,学生分散实习较多,难以进行有效监控和考核,同时面临学校就业率压力,实践教学往往草草收兵。实践教学模式陈旧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实践考核改革力度不大,由于财经大类专业实践成果难以物化,最后考核就变成了批改作业或主观评分,不利于保障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基于工学结合,改革高职财经大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对策

(一)依托工作岗位标准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针对目前实践教学未能真正按照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进行建设的现状,高职财经大类专业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要以专业目标岗位工作标准为基础。以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专业培养的目标岗位包括生产及后勤管理岗、营销管理岗、行政及人事管理岗、财务管理岗和门店管理岗。岗位标准可以以生产管理员、营销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员等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搭建实践教学平台、配备实践教学师资。

1、设置多位一体实践教学环节

(1)继续完善实训教学环节。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以往在设置实训教学环节时,以开设分课程实训为主,实训时间短,效果不明显。目前,针对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开发的经营管理沙盘实训软件综合性较强,且以模拟企业的真实经营过程为背景,仿真性很强,管理游戏的形式很新颖,易于激发注册入学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操作可以以管理沙盘为主要的实训课程,对不同年级设计不同难度的操作内容,如表1。(表4)通过上述分阶段的操作,让学生掌握目标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

(2)增加企业入校培训。采用“引进来”的办法,与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合作,邀请企业专家将企业培训课程如《职业心态》、《职业生涯规划》、《销售技巧》等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带进课堂,培养学生建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意识,与社会行业相衔接。

(3)加强学生校外实习。校外实习可以让学生经历企业管理的基本经营过程,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和运作方式,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自身的岗位工作能力和决策分析能力。针对目前高职财经大类专业校外实习形式较为单一的情况,可以考虑将识岗、贴岗和顶岗有机结合起来。特别要重视对顶岗实习的安排和管理。对于财经大类专业而言,校外实习基地单一岗位接纳人数有限,因此安排顶岗实习时分散实习学生占有一定的比例,实习效果大打折扣。一方面通过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实习岗位;另一方面可选择人才需求量较大的商业流通企业统一安排1~2个月的集中顶岗实习,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为学生独自走上社会工作打好基础,将实习落到实处。

(4)强化社会调查。财经大类专业的社会调查是对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企业发展等情况的了解分析,是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有利于调动学生投入社会的积极性,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将社会调查与毕业论文紧密结合起来,为达到调查分析的一定深度,可采用分组形式进行团队调研活动,由教学团队教师进行综合指导,形成有有效结论的调研报告,计入学分。

(5)常态化职业技能竞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竞赛,并以此为平台,将职业技能竞赛内容和方式引入校内比赛中,并使之常态化,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性。

2、搭建多种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应由三个分支组成:一是理论知识应用平台,主要指教学做一体化教室,用于深化学生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形成专业知识体系;二是校内实训平台,主要指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仿真实训室,用于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三是校外实习基地平台,主要指合作企业现场,用于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总的原则是数量持续增加,质量严格把控。

3、配备专兼结合实践教学团队。为了满足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需要,要建设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适当增加兼职教师的比例,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兼职教师讲授的制度。

(二)构建分层实践教学方案。所谓分层实践教学就是按照专业教学周期规律,对照企业职业发展通道,由易到难进行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具体来说,可从岗位认知、岗位见习和顶岗实习三个层次分阶段构建。

1、岗位认知:大一阶段实施,在职业能力课程中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企业进行参观,了解行业背景、企业的岗位设置和描述,学时比例达到8%左右。

2、岗位见习:大二阶段实施,对职业能力及职业能力拓展模块课程,要求基于岗位工作任务设置实践课时,同时在综合实训课程中安排学生集中到校外实习基地“做中学”,学时比例达到12%左右。

3、岗位顶岗:大三阶段实施,要求学生进入企业空缺岗位以“管理培训生”、“营销员”、“生产操作员”、“人力资源专员”、“出纳”等身份进行工作实践,学时比例达到30%左右。

总的来说,高职财经大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路径可以由图2说明。(图2)

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中,融入分层实践教学方案,对于高职财经大类专业而言,将使实践教学体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满足人才技能多样化的需求,符合注册入学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8-0219-02

教学质量是高职高专教育的生命线,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本,而课程建设是专业、学科建设的落脚点。所以,课程建设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基本建设中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

一、高职院校财经类课程设置的问题

1.课程教材形式比较传统。教材是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获取各种知识的必备工具。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采用的教材主要是以传统的文字教材为主,以多媒体及CAI教学课件为辅。而财经领域内目前涌现了诸多与财经专业相关的新型信息管理系统与工具,如网络银行、网络营销、电子(金融)汇兑等,这些属于电子教材或电子模拟系统。这类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融合的新型知识获取须更多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模拟与仿真操作,以及多方交互的学习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显然,相对信息技术知识更新的速度,单纯的传统文字教材组织结构已无法融入最新的技术知识,不能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新发展。

2.课程教学内容更新相对缓慢。财经类专业知识的快速更新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之一,这个问题在多数财经类课程教学中较为普遍。目前,高校财经类专业课程中的会计、经济法、税法等课程国家已有新制度、政策出台,但从教学大纲来看,这些课程教材更新缓慢,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相对滞后。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自作主张改变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这就直接导致教与学都不能适应实际需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对滞后,学生财经类专业知识掌握的时效性不够。

3.课程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课时较少。财经类专业课程的知识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需通过实际运作环境的模拟与仿真,才能真正实现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和实际操作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在目前教学环节中,由于缺乏与专业实践教学相适应的环境,学生多数通过单纯的课堂教学方式来获取知识,少有模拟仿真的有效实践,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难以真正得到提高。

4.师资力量知识结构单一。大多数财经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即从事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理论知识非常丰富,但缺乏实际的应用和操作能力。财经类很多课程是涉及多专业知识的,这就要求教师同时具备多专业的知识。

二、高职院校精品课程解读

1.课程理念的先进性。课程理念的先进性,是指要明确理解高职课程的内涵与外延,清晰认识课程的服务对象、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职业指向以及课程与职业岗位和就业市场的联系等。

2.课程内容的先进性。表现为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适应性和技术技能应用性。科学性是指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合理,前沿性是指课程内容反应了科学技术及应用的最新动态,适应性和技术技能应用性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最本质属性。

3.课程实施的先进性。指课程实施(教学)要根据客观条件和客观需要,合理灵活地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新教学模式,增加研究型、讨论型、自主实践型等课程,实现从以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同时,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先进实验仪器设备将之有机整合到教育过程中,构建富有成效的师生满意的课程实施平台。

4.课程教师水平的先进性。高职院校教师水平的先进性是指教师学术水平高、技术应用能力强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没有三位一体的高水平的教师,“精品课程”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深化财经类课程教学改革,创精品课程

1.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要加强名师队伍建设,增加“双师型”教师比例。强化课程负责人制,课程负责人既是课程开发与建设的主要责任人,也是教学与科研的学术组织者,课程日常事务的管理者以及课程建设质量与教学质量的责任人。在精品课开发与建设中,要根据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要求,有目的、按计划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积极鼓励有较好科研背景、专业背景和较好业绩的教师上教学第一线,鼓励教师积极通过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实践、管理实践、社会实践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课程体系建设。在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中,课程体系建设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要与技术进步相适应,要与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相适应。新的课程体系既要有本地区、本专业、本课程的特色又要有普遍适应性。

3.课程内容建设。课程内容建设,教学内容的整合重组和精选优化既要注重技术教育,又要注重人文教育;既重视专业教育,又重视综合能力培养;既充分发挥课程在课程群中的独特作用,又注意加强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增强其内在逻辑性,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的结合上,构建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框架。教材的编写和选用要紧紧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构建“学习包”等形式,形成文字教材、电子教材、辅助教材和参考资料相配套的系列教学用书和教学软件,适应多样化的教学需要。

4.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财经类很多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和专业,必须注重应用能力、运作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高,注重模拟、实训、实践等环节的教学,培养好用、顶用、耐用的,面向一线的兼用型人才。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理想入手,以掌握方法论和创造性思维为主线,以知识、概念和理论为基石,采用启发式、发现式、案例分析式、情景式教学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开设有关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验室,模拟各种真实的企业环境,提高学生对企业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在实践性教学环节采用案例教学。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特色决定了在教学环节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也要注重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高度仿真性的模拟情景和背景资料,组织案例分析与讨论并亲自进行全环节的模拟操作。再根据实践操作的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在学生模拟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学生的模拟资料为案例,将其展示出来,让学生面对自己操作的结果自己找问题,这比教师单纯地指出问题更能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在实践环节采用案例教学,这更能使学生得到实际训练,更有利于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从而使学生毕业后就基本能定岗工作。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要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努力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加大实验室建设与开放的力度,积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实习、实训体系开发与建设。大力开展仿真实验、模拟实验的研究。

5.建立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课程评价是办学主体依据自身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对被评课程的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教材建设、课程管理、教学效果等诸方面的价值判断。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课程的评价与检查,以评估促进建设。

评价指标体系要促使课程建设体现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促使课程建设出“精品”,使被评课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始终保持课程的生机和活力,与社会发展、就业市场变化保持同步。评价体系要注重下列几个方面:(1)突出质量意识。教育质量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题,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优化课程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使有限的课程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产生最好的教育效益。在评价体系中要深刻突出高职的岗位技能与普适性能力并重培养的社会与经济发展要求。(2)评价体系要反映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和课程发展的特征与趋势。要把我国的职业课程的发展放在国际职业教育课程的整体体系中加以审视和评判,使课程既反映我国的职业教育需求特征,又具备国际视野。(3)处理好教师、学生以及评价指标制定者之间的关系。所制定的指标体系要充分考虑实施后使学生获得发展,又有利于不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根据自身的条件实施有特色的教育,获得有个性的发展。(4)评价指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即比较容易地被人们用来指导精品课程建设实践,能够很好地获得课程实践的信息反馈,分析课程实践的效果。

6.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在高职院校精品课建设过程中,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是确保出精品的有力措施。激励机制的建立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精品课的建设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个人成长。高职院校要制定与精品课相关联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2)精品课的建设要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使精品课的建设融入教师的日常授课中,“天天精品”要成为教师授课的常态。(3)精品课的建设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精品课的建设不仅是集众智的过程,更是建设优质教材,建设先进的实验、实习、实训基地的过程,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很难获得这些物质性的优质教育资源。因此,充足的资金支持是精品课程建设中“精品”含金量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王海春.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2]郑家茂,张胤.“课程”与“精品的课程”:“精品课程”解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5).

篇11

从最开始的两日、三日赛,到今年的五个赛段,环福州赛事不断地将福州当地最好的风景纳入其中,就以今年赛事的第一赛段为例,全程113.2公里的比赛从马尾出发,经江滨路及敖港路等路段绕行五圈后,车手们开始爬山路段,至位于鼓岭的柳杉王公园开始冲刺。“一场完整的公路赛的安排,应该有平路绕圈、超长距离的平路赛段以及爬山赛段组成,这样会给冲刺手,平路的领骑手,以及爬山能手都有发挥的余地。”沈金康介绍说,而环福州赛在赛段的设计上,将不同的山路赛段都归纳到了一起,所有类型的公路车手来这里都可以发挥。“沈金康说,总共五天的比赛,共设有三天的爬山赛段,还有下坡路段,别看赛程不长,但难度绝对不小,为各类选手带来机会的同时,也会使得比赛的结果不断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