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6 01:55:3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病句练习题及答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是指一个句子的各个成分之间搭配不符合语言习惯。包括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关联词搭配不当、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和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等。
对于这种语病,可采用“提取主干法”来检验。即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分别查看句子的“主干”(主、谓、宾)和“枝叶”(定、状、补)之间是否搭配。
主宾搭配不当。如:自古以来,成都人才辈出.汉代大儒杨雄的故乡就是成都郫县人。(2011年四川成都卷)修改建议:该句中的主语“故乡”与宾语“成都郫县人”搭配不当,应去掉“人”或者“的故乡”。
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如:微笑是一首动人的歌声,它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2013年黑龙江哈尔滨卷)修改建议:该句中修饰语“一首动人的”与宾语中心语“歌声”搭配不当,应将“歌声”改为“歌”或“歌曲”。
例1.(2014年甘肃兰州卷)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能不能切实提高广大市民的综合素质,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关键。
B.月球车“玉兔”其实是一个小型化、低功耗、高集成的机器人。
C.兰州地铁的建成和投运,将极大地缓解当地交通拥堵状况。
D.近日,中国读者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的追念。
【解析】A项,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应删去“能不能”。
参考答案:A
例2.(2014年辽宁丹东卷)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A.从今年起,全国正式执行高考加分项目调整方案。
B.新合约将有望使球星梅西成为薪酬最高。
C.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但是家庭私事,而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大事。
D.2014丹东港鸭绿江国际马拉松比赛于5月25日上午在滨江大道召开。
【解析】B项,缺宾语中心语,应在“薪酬最高”后加“的运动员”;C项,关联词搭配不当,应将“而”改为“而且”;D项,主谓搭配不当,应将“召开”改为“举行”。
参考答案:A
二、语序颠倒
语序颠倒是指句子语序混乱,造成病句。包括定语或状语的位置不当、词序不当、主客体颠倒、虚词位置不当、分句位置不当等形式。
对于这类语病,可采用“语感审读法”来检验。即借助默读、品析,来发现词不达意、语序不当等问题。
虚词位置不当、主客体颠倒。如:《中华好诗词》这个节目对我很熟悉,因为我每期必看。(2014年山东滨州卷)修改建议:前一分句的主体应是“我”,客体应是“这个节目”,这一分句可改为“我对《中华好诗词》这个节目很熟悉”。
状语位置不当。如:王老师亲切地走过来对我说:“你要注意保护嗓子啊!”(2013年四川德阳卷)修改建议:前一分句“走过来”不能用“亲切”来形容,应改为“王老师走过来亲切地对我说”。
分句位置不当。如: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增强安全意识,[A]严格遵守交通规则,[B]认真学习交通法规,[C]切记做到文明出行。(2013年安徽卷)修改建议:最后三个分句语序不合理,应该把[A]与[B]调换。
例3.(2014年湖南长沙卷)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长沙地铁2号线的投入使用,使长沙人的未来与地铁密不可分。
B.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火了,孩子们的表现给观众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C.湖南省图书馆开通24小时自助服务,平均每天接待读者约200余人次。
D.长沙市文明办开展与策划“我爱星城”的活动,得到市民很多的响应。
【解析】A项。缺主语,去掉“使”;C项,重复多余,去掉“约”或“余”;D项,词序不当,应先“策划”再“开展”,须将“开展”与“策划”互换位置。
参考答案:B
例4.(2014年四川凉山卷)依据语段内容,对画线病句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西昌邛海湿地公园的建设是西昌市人民政府为了保护邛海水质、造福百姓的有力举措,它的建成让西昌市市民在工作之余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湿地公园的设计,处处突出了与凉山彝族相关的文化。通过游人的体验,可以了解凉山文化的许多神秘特点。
A.修改:通过游人的体验,可以感触凉山许多文化的神秘特点。
B.修改:通过体验,游人可以了解凉山许多文化的神秘特点。
C.修改:通过游人的体验,可以感触凉山文化的许多神秘特点。
D.修改:游人通过体验,可以了解凉山文化的许多神秘特点。
【解析】画线句词序颠倒,应将“通过”和“游人”的词序调换,并去掉“的”。
参考答案:D
三、成分残缺
成分残缺是指一个句子缺少了应有的成分,影响了意思的表达。主要有缺主语或缺主语中心语,缺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和缺宾语或宾语中心语等几种情况。
对于这类语病,也可采用“提取主干法”来检查。将长句紧缩后抓住主干,先查主于是否有语病;若主干无语病,再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修饰语内部是否有语病。
句子缺谓语。如:在国家的支持与指导下,中国杂交水稻走出国门,正为解决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缺粮问题。(2013年四川遂宁卷)修改建议:在“缺粮问题”后加上谓语“发挥作用”。
例5.(2014年湖北武汉卷)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武汉铁路局宣布将加开19对临时客车,用以疏通端午小长假的客流。
B.上海实行医疗区域协作方案,既方便了患者,又提高了社会医疗效率。
C.武汉市汉阳中心书城项目暨“书香江城,体验阅读”系列活动正式启动。
D.经过三年的使用,隧道内相继出现了顶部渗漏、路面坑陷和横沟盖板松动。
【解析】D项,缺宾语中心语,应存“横沟盖板松动”后加上“的现象”。
参考答案:D
四、句式杂糅
句式杂糅是指两种句式糅合在一起,造成了句子结构混乱,思路不清晰.句意不通顺。主要包括两句混杂、前牵后连、中途易辙、反客为主等几个方面。
对于这类语病,也可采用“语感审读法”来检查。即将所列选项逐一审读,从语感上查找语病,看是否别扭,若别扭往往有语病,再从语法或逻辑上仔细分析。
中途易辙、偷换主语。如:泸州自从滨汀路最大露天停车场建成并向社会开放后,许多市民都到此泊车。(2014年四川泸州卷)修改建议:“泸州自从……后”话未说完,暗换主语,可改为:“自从泸州滨江路最大露天停车场建成并向社会开放后,许多市民都到这个停车场泊车。”
例6.(2014年湖南株洲卷)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
B.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发达国家和最大发展中国家,两国关系需要稳定。
C.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使我市文化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
D.面对改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业的勇气和创新的锐气。
【解析】A项动宾搭配不当,去掉“和质量”:B项句式杂糅,应分开来说,可改为“当今世界.美国是最大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发展中同家,两国关系需要稳定”;C项缺主语,去掉”使”。
参考答案:D
五、不合逻辑
不合逻辑是指句子在语法结构上看没有语病,但表述违背常理,造成分类错误、前后矛盾、关系颠倒或前后分句不对应的毛病。对于这类语病.可采用“逻辑分析法”来检查。即从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等方面去考虑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
例7.(2014年山东德州卷)下列语段有两处语病.请在原句中改正。
今年.最为热门的科技领域当属智能可穿戴设备。众多此类产品纷纷亮相: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普通配饰变身为科技神器,引来众多媒体、报纸和杂志的关注。
【解析】“最为热门的科技领域当属智能可穿戴设备”一句“表述不当”(也可看作“主宾搭配不当”):“引来众多媒体、报纸和杂志的关注”一句“分类不当”,“媒体”与“报纸和杂志”是互为包含的关系,不能并列。
参考答案:①在“科技领域”后添加“产品”。②把“媒体”后的顿号改为“包括”。
六、重复多余
重复多余指在同一个句子里连续使用了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造成语意表达上的重复或多余。修改时,只需删去多余的词语即可。对于这类语病,可采用“梳理枝叶法”来检验。即检查定、状、补是否恰当地修饰或说明中心语,看看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是否得当,看看多重定语或多重状语的排列次序是否得当,看看修饰语是否重复(赘余)或自相矛盾。
例8.(2014年江苏盐城卷)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本次亚信峰会上,我国认为,在复杂的安全挑战面前,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唯有通过合作,才能迎来共同安全。
B.我国政府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有效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种暴力恐怖活动,切实维护新疆团结稳定的大局。
C.今年“端午”恰逢“六一”,幸福的假日属于孩子,加上天气晴好阳光明媚,以家庭为单位的“亲子游”成为旅客出游的主流。
D.美食片做成了社会纪录片.这是《舌尖2》引发的最大争议所在的地方。对网友“口水与泪水比例失调”的吐槽,引起导演组的思考。
【解析】D项,“重复多余”并“误用介词”,应去掉“所在”或“的地方”,去掉介词“对”。
参考答案:D
【解题技巧】
1.语感审读法:审读语句,可以从语感上察觉语病,调动语感审读句子是否别扭,若别扭往往有语病,再从语法逻辑上作仔细分析。
2.提取主干法:长句紧缩抓主干,先找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看看成分是否残缺,主谓、动宾、主宾搭配是否得当。
1、通过三个月的接触,学生已经逐渐喜欢语文这门学科。上语文课有了较为浓厚的气氛。
2、学生语文整体水平偏差。从前三次学月考试的情况看,没有优生,及格都没有几个。主要表现在:
①语文知识积累不够。以往的语文课上,教师很少重视字词教学,学生没有去认真积累词语,造成词汇贫乏;教师也较少指导学生去积累一些名言警句,精彩片段,因此,能够从学生嘴里吐出的妙语不多。
由于地处农村,条件有限,学生较少涉猎课外读物,阅读量太少;学生没有条件外出旅游,见识少;学生在校没有每天收看新闻,对国际国内或当地的一些大事等不知,造成写作的素材缺乏。
②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差。对于文字材料,学生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准确的理解分析,全班一半以上的同学的理解会差之甚远,教师在这方面的训练力度也不够。教师对方法的指导欠缺,是造成学生理解困难的重要原因。
③学生的概括能力差。学生对材料的概括,大多不能做到完整而准确,用词造句不简明。
④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偏差。主要表现在审题不清;语言平淡,中心不明,层次不清;叙事简单,议论乏力,叙述和议论不能有机结合;详略不当。
3、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欠缺。课后没有及时去复习、巩固、补救。学生自觉性不强,只要教师不管,学生就不去做。不爱问。
4、学生在解题中没有方法。由于知识的积累和掌握不够,学生在做题时不知所措,无从下笔。解题没有明确的方向。
二、今后教学的具体工作措施
1、认真充分的备好每一堂课。课前的备课工作非常重要,备课要做到重难点突出,要切合学生实际,做到知识点落实,练习题的设计要精而少,有针对性。
2、每节课解决1-2个知识点,知识讲解力求深入浅出,讲解要透彻。重视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让学生明白解决每一种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解题有明确的方向。每节课把讲解和练习结合,争取让学生把每一个知识点都掌握。课堂问题的设计要落到实处,不能太多,应抓住能突破课文的重点。应精心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堂尽量多让学生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要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的时间,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每一个周至少给学生朗读2篇名家名作,让学生体会名篇优美的语言,感染熏陶学生,给学生写作以启示。
4、坚决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运用。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本中出现的生字词,要让学生去理解并记忆,还要在平时的实践中运用。对名家名作中的佳句,要让学生去品位理解记忆;对名言警句应积累;要充分利用我自己的资源,把我的一些资料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内课外进行阅读、练习。对学生的积累应重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积累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因此,教师要不断设计练习题,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能力。
5、重视学生对问题或材料的概括能力的训练。在平时的上课中,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忽视,对学生回答出来的答案应精益求精,要准确、简明,要能抓住要点。对问题的回
答,教师应针对不同的问题指导不同的解决方法。
6、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要对学生在写作中的审题、语言组织、结构安排、开头结尾等各个环节进行方法指导。教师要多去收集学生的优秀作文,读给学生听,也让学生去读,教师再对作文进行评价,让学生学习优秀作文的长处,从中学到作文的有关方法,;教师还要对现有学生中的优秀作文进行评价指导;注重修改作文的当面性,与学生一道修改作文,让学生领会写作要领。作文要做到多写。
7、注重学生的思想动态,适时调整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知识的和心理的)。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在学习中的困难,及时帮助他们分析总结,找出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随时把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达到学习的最佳的效果。
8、重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科交叉学习。对我们重庆地方特色、风景名胜等,要对学生介绍,让学生知道;教师在课堂上还应向学生介绍国际国内大事,以及我们重庆等地方的重大新闻,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在教学中把其他学科的知识,让学生转化为语文知识,比如,把数学公式让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对课程标准上要求的课外名著的阅读,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讲解训练。
9、认真研究近几年重庆市语文中考试题,从中找寻考试的方向,明确教学的目标,把握教学的重点。精心组织复习,分块分类,逐一落实;在中考前,要精心准备几套升学模拟试题进行考前强化训练,查漏补缺。
三、工作行事历
2005年12月 月初结束新课,专题复习:语法知识
复习病句修改;仿句练习;新闻概括
2006年1月 准备期末考试
2006年2-3月, 第6册语文新课学习
【中国分类号】G633.3
引言
随机查看一份考生的地区的初中语文平常试题,学生的卷面得分不尽人意,不是丢这个分就是丢那个分。作为语文教学从业者,看到学生的得分这样的情况,恨不得把老师的脑袋借给他们。由于语言需要长期的阅读积累,为此只要注重语言的积累,就不会失掉分数江山。
一、考生“忽视语言积累,失掉分数江山”表现
文章选取地区的初中语文试题为例,看考生失分主要在哪些题目,具体有以下三类“失掉分数江山”表现:
(一)基础运用记忆性错误
不论是中考试卷还是平时半期、期末等试卷中都存在一定数量的记忆型考题,比如字词的音、型、义题目,约占总分值的7%左右,比例虽然不高,但是这些送分题目不应该失分;再如名篇佳句、作家作品、文学常识等题目,约占总分值的6%左右,比例也不高;还有句子转换、句子中某些字词的理解等平时记忆性题目,约占总分值的5%左右,比例也不高。为此,相对于其他主观题而言,这类记忆性理解题目的考题难度较低,不应该失分。
(二)文学文体常识性错误
进入初中学习以来,学生接触了散文、小说、说明文、记叙文等较为常见的四种文体,然而学生对这些文学体裁辨别不是很清楚,失分是必然的。因此考生对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小说三要素等混淆了文学文体常识性知识。
(三)考试中非智力性错误
由于考试的考场的紧张气氛,难免会发生一些非智力性的错误,如笔误,这种的错误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掌握没有绝对关系。例如,写字时误写偏旁,注音时遗漏标调,对双音节词语中的两个汉字不加区分,把作家的姓名和朝代的位置搞错,填写答案时看错题号等。
二、初中语文常规考试模块论述及考查能力概述
上文概述三类常见语文失分的表现,这里接着论述语文考试模块与考查能力概述。常规初中语文试题,一般分为基础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现代文与古文)、作文写作三个模块。限于文章研究有限,作文写作不探讨。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
地区的初中语文试题对基础积累与运用设了9道题,分值为20分,具体有:字词读音、意思、错字等题目,句型转换(补充完整)、句子标点与病句等题目,名篇佳句默写、作品作家文学常识等题目,语言综合运用题目。这些分值20分的考题考查的语文知识点都是很细且比较广泛,属于语言积累,有些还是语法知识的考查。
(二)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是初中语文考试中重要考查的,对于教材中的现代文阅读来源于初中三年重点以记叙文、散文、小说课文,考查字音、字词理解,文章作品的文学文体知识、内容理解、重点句子分析以及文章主题(开放性题目)探讨等相关题目。而课外阅读材料考查的知识点会课内材料题考得较细,主观性比课文材料强,难易度加深。而在古诗文阅读中,诗歌主要考查部分重点字词理解与翻译、诗歌主题分析以及诗歌句子翻译等,文言文考查得比较细,从作品文学知识到重点字词翻译理解、古文中重点句子理解、重点内容把握分析以及翻译划线处的句子等。
三、初中语文考试分析失分原因分析
上文通过列举考生常见的失分表现,再对照初中语文试题模块与考试考查能力分析,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语文优秀率不高,及格率较高,学生的分数普遍在70分左右。接下来,笔者针对学生失分的常见题目给以分析,具体如下:
(一)部分学生抱着侥幸心理
部分学生不能对题目知识点有很好的掌握,拥有一种不思考的侥幸心理。做题时会随意作答,造成东拼西凑的胡乱解答。例如,下面一道题目拼音汉字题,题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造诣______ ②喝______彩 ③chuò______学 ④jí______贯
在一次考试中,学生对上面的题目做得很不理想,“诣”的拼音 “yì”写成“zhǐ”,因为“旨”字念“zhǐ”,学生说这是行音字,当然读“zhǐ”。同理,下面的两个字也是“辍”字、“籍”都不能正确书写。
(二)学生缺乏归纳的懒惰心理
一些学生由于平时学习很懒惰,遇到稍微有点难就不去动脑思考,只是想等待老师的讲解时抄答案。老师强调学生要去摘抄背诵的名篇佳句就是不去背诵,有些同音字、相似字老师已经归纳了就是不摘抄……结果考试中这样的题目出现时就说:“早知道就要摘抄起来。”例如,下面一道考试中的语言运用题,在考试前已经复习,要求学生归纳整理,可是部分学生就是做这个工作。
例2、根据划线处,请再写出苏轼诗词句子。
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了李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了李后主亡国之痛。“__________________”,巧喻月色,传达苏轼悲凉之感。“____________”,把酒问月,抒发苏轼思念亲人感慨。
(三)审题不仔细的急切心理
一般而言,大多数学生在考试前都会做不少相应的练习题。当考试时看到试卷中与自己平时练的题目很类似,心里就怦怦直跳,暗中窃喜,有种急切的心理,将事先知道的答案全盘照抄,担心一会儿会忘记一样。结果由于审题不仔细,造成丢三落四,甚至答非所问的答案。出题老师在题目上“正确”改为“不正确”或者ABCD四个选项调换一下等把题目稍微改动一下。
例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不同的一项是()
A、黄晕的光银色晕圈 B、照看行李五行缺土
C、叉何间焉危难之间 D、这样阔绰一个绰号
这道题在考前练习上是ABCD四个选项位置不是这样的,还替换了一个选项中的字词,等分析这道题时有几个学生在抱怨说:“老师你怎么可以这样欺骗我们,练习中顺序不是这样的!”
四、结语
初中语文考试中学生失分表现可谓五花八门,然而具有失分原因诸如文章分析所言。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失分表现给以具体分析失分原因所在。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学习过程,需要学生们不断重视积累过程才不会丢掉分数的江山。
一.“阙”是个高台吗?
语文老师可能都见过这样一道题:
根据下面一段材料,给“阙”下一个定义。
据专家介绍,在汉代,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建筑物。在显宦富豪的宅第、宫室、衙署,在城门的两旁,都要立阙,它显示着王权的威严、门第的高贵。由于汉代人“视死如生”,所以墓室前也都修建门阙。阙就是门楼,立在大门的两边,像两座小楼阁,中间是人进出的通道。因为它的中间是空缺的,古人便称之为“阙”。古代的阙有木阙和石阙两种。研究表明,木阙今天已荡然无存,而建造在宗庙祠堂、墓室神道两旁的石阙,历尽千年沧桑,却得以存留一小部分。
高考结束后有同学拿着上面这道题来问我:“老师,我们以前做这道题的时候,答案说‘阙’是中国古代修建在宅第、宫室、衙署、城门、祠庙、陵墓前的左右各一、中间通人的楼式建筑。可为什么今年高考语文第5小题D项将‘阙’表述为宫门两侧的高台而被视作表述无误的选项了呢?”“‘阙’在古代到底是高台还是建筑?”
对于这一问题,笔者以为仅仅通过一道练习题来判断高考题的设置是否严密显然不妥,高考题的设置到底有没有纰漏,需要更权威的资料。为了给学生一个交代,笔者查阅了几种辞书,结果显示:无论如何,阙在古代都不能被视作一个高台。该选项不能被当作表述无误的选项。
以下援引几例,以为证据:
1.阙,T^也。从T,。去月切。(《说文解字》)
2.^^之I。郭璞注:“孙炎曰:‘宫门双阙,旧章悬焉,使民观之,因谓之观。’”(《尔雅・释宫》)
3. ㈠古代宫庙及墓门立双柱者谓之阙,其上连有飞檐罘Q者谓之连阙。也称象魏。㈡城楼。见“城阙”。㈢指皇帝所居。《汉书・朱买臣传》:“诣阙上书,书久不报。”(《辞源》)
4.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建筑。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以两阙之间有空缺,故名阙或双阙。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卷二十三:“盖为二台门外,人君作楼观于上,上员下方,以其阙然为道,谓之阙;以其上可远观,谓之观;以其县(悬)法,谓之象魏。”因以为宫门的代称。(《辞海》)
5.①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t望的楼,泛指帝王的住所:宫~ ②神庙、陵墓前树立的石雕。(《现代汉语词典》)
依据《说文解字》和《尔雅・释宫》,“阙”在古代为建在宫门两侧的建筑,因上面经常悬挂法令使民观看,亦称为“观”。
依据《辞源》、《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阙”在古代不光可建在宫门两侧,还可建在祠庙和陵墓前;因中间“空缺”,所以称“阙”,因其上可远观,又称为“观”,因其上常用来悬示法令,又称为“象魏”;建于宫门外的“阙”和建于神庙、陵墓外的“阙”在外形上有所区别,建于宫门外的通常是楼阁式,建于神庙、陵墓外的通常是立柱式,但不管那一种外形,“阙”的属性都只能是一种建筑,而不是一个高台。
二.“父亲住院期间,梅兰每天晚上都陪伴在他身旁,听他讲述一生中经历的种种苦难和幸福,她就算再忙再累,也不例外。”一句有无语病?
今年病句判断题,很多同学都没有选对,主要原因是大家普遍认为上述预设为有语病的句子,无论从语法的角度,还是表意的角度,似乎都发现不了什么问题。那么,这个句子究竟有没有语病?笔者才疏学浅,不敢妄下结论,但截止目前,尚未见到令人满意的解说。详述如下:
1.搭配不当(①“种种”修饰“苦难”和“不幸”可以,不能修饰“幸福”;②“苦难”可以“经历”,“幸福”不能“经历”。)
2.语序不当(①“她就算再忙再累,也不例外”应放在“听他讲述”前面;②“她”应放在“就算”后面,或“也”前面;③“经历”应该放在“苦难和幸福”的后面。)
3.用词不当(“也不例外”应为“也无例外”,“也不例外”多用于自己跟别人比,“也无例外”多用于现在的自己和以前的自己比。)
4.表意不明(①“也不例外”是描述梅兰的行为,还是父亲的行为?对象不明;②“也不例外”是描述梅兰陪伴父亲的行为,还是听父亲讲述的行为,抑或二者都有?对象不明。)
5.代词使用不当(将“他”改为“父亲”。)
6.重复赘余(将“她”删除。)
以上几种解说,1①、2①、3、4①、5和6的不当很容易看出来。1①,为什么“苦难”可以有种种,“幸福”不能有种种?(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每每相似,但没有说完全相同)2①,将“她就算再忙再累,也不例外”放在“听他讲述”前面可以突出“就算再忙再累,也不例外”在句中的状语身份,但没人规定状语成分在句中只能放在谓语动词前。3,“无”在现代汉语中要么做动词,表示“没有”,要么做副词,同“不”。在“也无例外”中,“例外”是个动词,“无”只能做副词,这样“也无例外”就是“也不例外”,上述的区别不知从何谈起?4①,整个句子的主语是确定的,只能是梅兰,不能是父亲,“也不例外”不会被理解成父亲的行为,不存在对象不明的问题。5,将句中的“他”可以换成父亲,但是也可以不换,句中所述就两个人,梅兰是个女的,他只能代指父亲,代词使用没有错误。6,简洁起见,“她”可以删除,但不删除不等于有语病。
问题比较复杂的是1②(2③)、2②和4②。
1②(2③):1②和2③实质是一个问题,把“经历”放在“苦难和幸福”的后面,将原句表述为“听他讲述一生中的种种苦难和幸福的经历”的原因是解析者觉得“苦难”可以经历,“幸福”不能经历?那么“幸福”到底能不能“经历”呢?笔者认为完全可以“经历”,《现代汉语词典》对“幸福”的定义是“美满如意的生活和境遇”,为什么不可以“经历”呢?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那些年,我们一起经历的幸福”和“只有经历幸福才能定义幸福”的表述有错吗?。
2②:关于复句中关联词的位置,尽管目前学术界的观点仍有分歧,但是从没有人认为“就算”一词必须放在主语前。(黄伯荣等认为“前后分句的主语相同,前一分句的关联词语在主语后;前后分句主语不同,前一分句的关联词语一般在主语前。至于后一分句,不论分句的主语是否相同, 一般关联词语都在主语前,关联词语是副词则在主语后。①李晓琪等认为现代汉语部分关联词的位置不受前后分句主语是否相同条件的限制,有些关联词不管分句主语是否相同,都在主语前,如“管、任、任凭”等;有些关联词不管分句主语是否相同,都在主语后,如“虽、既”等;有些关联词的位置比较灵活,不管分句主语是否相同,既可在主语前, 又可在主语后,如“虽然、尽管、即使、如果、假如、要是、万一”等。“就算”属于第三种情况②。)据此判断把“她”必须放在“就算”后面的观点不成立;至于该句的主语是不是非要放在正句的开头,笔者尚未找到权威的见解,但是依据李晓琪对“即使”一词的研究(“即使你得了冠军, 也不能骄傲。”还可以表述为“你即使得了冠军, 也不能骄傲。”或“即使得了冠军, 你也不能骄傲。”③),笔者认为句中的“她”不必非得放在正句开头,因为现代汉语中的“就算”用作表示让步关系的连词时,它的用法与“即使”相同。
4②:从形式上来讲,4②所述的理由是成立的,但是深入思考把“也不例外”所指的对象划分为描述梅兰陪伴父亲的行为、听父亲讲述的行为、抑或二者都有几种情况其实是没意义的,因为这两种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一,梅兰要听父亲讲述,首先要来到父亲身边;其二,梅兰既然能克服困难来到父亲身边陪伴父亲,听父亲说话也应该不在话下。
注 释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04-0077-02
作者简介:孙晓光(1971―),江苏南京人,本科学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任教于南京第三高级中学。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玫瑰芬芳迷人,但却有刺,若不小心就会被刺到,但园艺家剪修采摘玫瑰时却巧手如飞。原因只有一点,他做花工时,被刺得多了、疼了,形成了避让压扬的技巧,能有效地避开针刺。这一点恰如考试,不可能有人永远得满分,只有错得次数多了,避开或改正的机会才会大。若想发挥考试的最大效益,就要让学生练成一双慧眼和一双巧手,避开针刺,采到最美丽的玫瑰――这也正是试卷讲评课的目的所在。
切实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效益,应该做到“五到位”,即“分析到位、目标到位、奖评到位、方法到位、补偿到位”。
一、分析到位
试卷讲评课前,首先要对整份测试题学生答题的得失进行准确分析,也就是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失误之处,并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分析的前提是进行数据统计,统计原则上应以全班学生为样本,分四步进行。
首先要分析试卷,做到对语文试卷的整体把握,重点有四点:
1.找出学生失误较集中或丢分较多的题目。详细分析丢分多的原因,如可能是此题为试卷考查的重难点,也可能是题目迷惑性大,学生不易分辨;或是复习中存在盲区,或是学生粗心大意,知识掌握得不牢固。
2.确定试卷考查的重点、难点。讲评时应突出重点、难点,重锤敲打,切实使学生明确重点和难点之所在。
3.分析解题的方法与规范。通过分析找出学生没有掌握哪些答题方法,在解题技巧策略上还有哪些缺陷,有没有不符合语文规范的答题。
4.标准答案与评分标准。备课时,教师要仔细分析标准答案,对照学生的答卷,找出学生思维上的障碍,以便在讲评时打开学生的思维通道。
其次分析成绩,从全班的及格率、平均分、优秀率三个方面对学生的总分进行统计。这样跟上一次测试纵向比较,能够发现成绩下降的学生,督促其弥补差距;也便于发现学生的进步,特别是对别具一格的解题方法应予以肯定,加以鼓励,树立其信心。
再次是逐题分析得分情况。做好小题得分率统计,能够发现学生对哪部分知识掌握较好,哪部分失分较严重,讲评时才能心中有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这样便于掌握情况,效果也好。
最后是重点分析作文情况,把作文作为考试的制高点对待,重点有三点:
1.要把题目与平常训练进行对比训练,看两者之间是否有所勾连,老师要明训练之得失;2.要把最高分和最低分挑出来,进行具体比较,关注没写、少写、乱写者;3.要把平常的语文尖子、作文尖子的作文试卷挑出来分析,要把学科总成绩班级靠前的学生作文试卷挑出来分析。
二、目标到位
试卷讲评课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不能只讲答案,不分析原因,但如果教师把一份语文试卷从头到尾没有遗漏地一一分析讲解,时间不允许,也容易出现重点不突出、效率不够高的问题。因此,讲评课目标的制定是非常关键的。
制定目标主要依据以下四点:
1.试卷考查与课标之间、与中考说明之间的对应关系。
2.试卷中有难度、学生失分严重的题目。
3.学生试题中存在的一些非知识性共性问题,
如:规范性、书写、审题等。
4.联系近阶段复习中准备加强或专题训练的内容。
5.易于总结规律性的题型、题类。
制定目标时,教师应在考试说明中找到与学生出错的题目相对应的考试内容与能力要求,适当拓展延伸,以便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一般情况下,目标不宜太多、太烦琐,以不超过三项为宜。一些较容易的题目,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订正解决。试卷中的题目仅仅是例子,题海无边,所以只有引导学生掌握解题的规律与技巧,才能帮助学生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教师应将规律的总结作为讲评课的重点,同时还要给学生指明每一部分与此相关的中考考试内容及考查的主要题型,这样也便于下一步给予学生方法的指导。
三、奖评到位
试卷讲评课也不能完全上成批评课、反思课,也应当以常态课的样式呈献给学生,让学生喜欢上讲评课,感受到讲评课的魅力和实效。主要应当考虑以下几点:
1.对优秀的学生要奖励、激励,要给予展示优秀答案、准确答案、规范答案的机会,尤其是在阅读理解、问答赏析、作文等方面得分很高的学生。
2.对考试紧张、审题有误的学生要包容勉励。
3.对答题粗略、简单的学生要进行正面引导。
4.对考试态度不好的学生要批评指正。
5.对作文有严重问题的学生要个别指导。
四、方法到位
这个方法有两层含义,一是试卷讲评课的教法与学法,老师要有所研究,既要形成知识系统,又要激发学习兴趣与信心,以便提高课堂讲评的效率;二是对于试卷题目中涉及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并作拓展延伸,使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去伪存真,迅速找到简便的解题方法。
讲评试卷的教学法主要有:
1.小组学习法。就试卷上的问题由答对的学生教答错的学生。
2.讲练法。普遍出错的题目,教师帮助分析后,再进行类题训练。
3.诵读法。如“默写题、诗词鉴赏题”等。
4.延伸阅读法。如课外小文言文的比较阅读。
5.错题本法。长期积累错题并自我订正。
6.归纳法。如“病句辨析题”“仿写题”“作文审题技巧”等。
五、补偿到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9-0047-02
作者简介:周旬月(1987―),女,江苏苏州人,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注重素质教育, 提倡探究性学习, 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笔者针对教学中如何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与模式的问题, 就师生角色转变、教学手段、作业呈现的创新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师生角色的转变
新理念下,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本质任务在于引导与启发学生在动态课堂中完成学习任务。新课改形势下,师生在教学中呈现出一种积极的互动状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新形势下必须充分认识、调整自己的角色状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现代教育新理念,让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技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一)教师与学生角色的互换
在课堂实践中,笔者尝试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在已学过相同类型的课文的基础上,尝试把握新课文的学习重点、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改预习作业为学生“备课”,写一份“我的教案”,并请优秀教案的准备者当一回“小老师”,条理分明地将自己的所得讲授给其他学生,而笔者全程充当学生,起引导课堂走向的作用,并对重点问题补充、释疑。
(二)教师“一专”向“多能”的转变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发展与创新,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也亟待完善、提升。传统意义上的“术业有专攻”正逐渐被“一专多能”所取代。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转变心态、转变理念的同时,不断汲取新知识,扩充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阐释语文问题,往往能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1.历史知识的运用。《晏子使楚》一课,晏子为什么要在假设偷盗者为齐国人的前提下反驳楚王,而且态度如此恭敬?这要讲到当时的楚国已经通过之战确立了霸主地位,齐、楚两国的地位已然发生了变化。
2.物理知识的运用。“这是人类思想的凝华”与“这是人类思想的升华”,到底用哪个更为确切呢?“凝华”是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固态可见可感;“升华”由固态变为气态,气态不可见不可感。虽然两者都发生了物质形态的本质变化,可真正用来形容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还是“升华”更为贴切。
3.数学知识的运用。《凡尔赛宫》一课,学生不明白“南宫”“北宫”为什么是对称的,一讲到数学上的“中心对称”原理,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
当然,除了这些知识以外,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电子白板的熟练制作等技能已经成了新时代、新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知识与技能。“2l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警示,更是对新时代语文教师的鞭策。
二、教学手段的延展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依赖于有效的教学手段。
(一)画
图画是语言文字的生动转化。《一面》中鲁迅的外貌描写是教学的重点,借由鲁迅的外貌,作者凸显出鲁迅先生的身体状态和精神品质。在讲授这个知识点时,笔者上了一堂“素描”课,让学生按照作者阿累的描写顺序,由远及近地逐步绘制出鲁迅先生的外貌,绘制中笔者特别强调“竹枝似的手指”以及那标志性的“烟卷”,让学生学会抓住人物的特征展现人物的性格,从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演
创设情境一直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安恩和奶牛》一课,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模拟了集市上的一幕,在表演中,学生各自体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对话时的心理,很好地把握住了文章的主旨。这样的表演,使得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提升了学习动力,更拉近了学生与作者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完成一次次高质量的审美体验。
(三)引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特性,将课堂引向社会、引向自然。
1.在自然中思考
在教学中,笔者经常引导学生在自然中寻找生命的感悟。史杰同学在一盆窗边的文竹中寻找到 “隐蔽却不会被会忽略的美好”,黄怿哲同学化作一株海棠,“养精蓄锐,静静等待下一个春天”,濮子豪同学在春雨中“快乐地吹响年轻的口哨”。
2.在社会中思考
社会是一所大学,你能在里面尝到人生百味。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常引导学生带着发现的眼光去寻找生活中的感悟。朱尘轩同学在一只即将被宰杀的鸡的绝望的眼神中读到了人们“一颗冰冷的心”,顾宇飞同学在一次无奈的等车煎熬中明白了“在等待与等待的缝隙间,最重要的莫过于谁能紧紧把握时间,把握生命”。
三、作业的多元呈现
语文的人文性及实践性特点,使得语文作业的布置应不同于其他学科。中学生完全可以在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在更广阔的空间里,通过现代媒体的多种手段,学语文、用语文,促进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全面协调发展。
(一)办报纸
学生将走进社会、走进自然观察所得的成果用作文的形式呈现,但长期如此,难免会让学生“腻味”,写起来毫无“斗志”。笔者便采用办报纸的形式动员学生,让学生在审稿编辑中逐步学会精简语言、修改病句、美化语句、理顺文章思路。这样的过程,让学生在文字实践中拉近了与作文的距离,比单纯的作文讲评课更生动、更有效。
(二)开博客
面对丰富多彩的当代的语言生活,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设计指导思想,我们设计了“当代语言生活”(选修)课程,编写了语言文字应用(选修)系列《当代语言生活》选修教科书。
罗常培说:“一时代的客观社会生活,决定了那时代的语言内容;也可以说,语言的内容足以反映出某一时代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社会的现象,由经济生活到全部社会意识,都沉淀在语言里面。”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当代语言生活”以社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为学科背景设计。因此,《当代语言生活》选修教科书选取了一些含有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问题的文本,讨论当代语言生活方面的诸多问题:语言的功能;语言的发展;民族共同语和方言,汉语与外语,口语与书面语;外来语、流行语、称谓语;法律语言和广告语言。学习这门课程,有助于认识社会文化和历史,有利于丰富语言知识,学会自觉观察并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学会在社会生活和交际中学习语言,增强对语言问题的探究能力,培养语言文明意识。
《当代语言生活》选修教科书全书包括十个专题,每个专题包括导语、文本、活动・探讨、积累与应用、推荐阅读五个部分。《当代语言生活》选修教科书编写理念及由此体现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语言文字课程的教学满足教师的精神探寻、事业发展和实践创新的需要,使语言文字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个性养成。我们希望教师和学生能关注学习和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阐释语言现象,通过对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问题的探究,增强语言意识。如专题四“强国的语言与语言强国”,就是引导教师和学生从新的语言视角去思考语言的强弱与国家强弱的关系,认识我们的语言在世界上的地位,我们正面临着的语言问题及其与之相联的社会问题。又如专题一“语言的功能与陷阱”就是引导教师和学生认识语言的基本功能,深入理解语言所具有的实用功能、生发促进功能和浪漫的功能,再深入探究语言的“陷阱”问题。这样。可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深人、全面地探讨语言问题。
二、以专题统整学习目标,构建教学框架体系,衍生出丰富的教学内容,创设新的语文学习情境。如专题五,是以“我手能够写我口吗?”作为专题的人文话题,以导语提出口语与书面语、文言与白话、如何对待古代诗文的学习等问题,引出当代语言生活的一些聚焦点问题,实现语言点和人文点的契合,以文本“汪曾祺和现代汉语写作”“中小学生文言文学习问题对话录”切人对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问题的探讨,再通过“活动・探讨”环节进行深入探究,通过“积累与应用”环节实现整合。以“推荐阅读”来拓展知识体系,从而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有机的学习情境。
三、以对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问题的探讨为核心,采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如专题十“广告语言的是是非非”,通过对三段研究广告问题的文本的综合研讨,结合典型的语言问题探讨的设计,探讨当代无处不在的广告给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语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这一问题,启发学生全面、深入地思考广告语言问题。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基于这样的编写理念和特点,在实施教学时,我们建议:
一、和一般的语文教科书中的文本不同,《当代语言生活》中的这些文本未必都是范文,更不一定是相关语言文字应用基本理论的系统介绍,但它们所反映的情况,基本都发生在现实生活中。语言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应用中学的,教科书各专题的文本的内容只是提供了专题学习内容的探究的情境,只是为学生参与相关活动提供的资料,教师对阅读的指导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内容,为进一步的参与扫除文字和背景上的障碍,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应当停留在文本本身的字词句处理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掌握文本内容的要求不应是面面俱到,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认真地阅读这些文本,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相关活动。
“当代语言生活”选修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当依据新课改的理念,贯彻选修课程的教学思想,按照语言文字应用课程的课程目标来进行,不应当沿用过去那种把语言文字应用教学内容附着于单元课文教学之后的“知识短文加练习题”的机械的课程模式。那样,容易把语言文字知识当作需要死记硬背的条文,“教师讲规则,学生做练习”,就会使语言文字应用课程变得“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为实现有效的教学活动,追求课堂教学的效率,建议教师能以专题组织学习材料,创设学习情境。具体地说,建议教学流程按专题组织,教学流程可以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一)导入与整理。导人可以用教材中的材料,也可以选择和专题相关的典型、有趣的语言材料。整理应帮助学生梳理在初中和高中必修课程中学过的与专题相关的语言知识,作为专题学习的知识基础和课程的切入点与落脚点。如专题二“语言生活的五个里程碑”的教学,可在进入专题学习前先进行导入与整理。因为学生已经接触过专题学习中涉及的问题,如文字的创造,秦始皇“书同文”,贝尔发明电话,计算机语词处理,英语的国际地位等等问题,可通过导人与整理环节,让学生介绍相关知识,启发他们思考这些内容与语言发展的关系,以此作为专题学习的知识基础,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二)阅读与探讨。通过对教科书中专题文本的研读,结合“活动・探讨”,探讨相关语言应用方面的问题,并通过研读培养学生阅读语言文字著作的能力。如对专题一文本《语言的功能和陷阱》中所说的“语言文字反过来主宰我们,反过来扼杀我们的创造性,扼杀我们活泼的生机。使用已经有的经典语言,反而失去了自己的真实的思想和感情”等问题的探讨,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及结合对传统诗歌中的意象的理解来进行。
(三)拓展与活动。拓展可以用专题文本中较为系统的专题知识内容为基础进行。活动不应局限于对知识性内容的学习体验,应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强调应用。如对专题三文本《西北风,东南雨》中涉及的南北方言在保持多样性和趋于统一方面的不同及其原因等问题,可进行拓展学习,通过对于方
言的体验,了解方言的多样性,思考和探究语言的一体化和多样性的关系问题。也可以组织活动,对本地区方言进行调查,以体验有关学习内容。
(四)演练和应用。在专题所学相关知识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演练。演练可以依据“活动・探讨”和“积累与应用”中的相关练习,也可以结合《学习与评价》进行。如专题一“语言的功能和陷阱”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的心理功能”理论,解读在必修课程中所学的鲁迅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反复对人诉说她的孩子的悲惨故事的原因,自会有独特的视角。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从课程改革重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的理念出发,在呈现方式上设计了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等三种着眼于学习过程的结构方式。其内容是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
所谓文本研习,就是提供经典性的阅读文本,创没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和思考,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如专题一文本《语言的功能和陷阱》中,论述语言的心理功能和审美功能这两部分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如对于“语言的本身就是一种释放,就是一种宣泄,就是一种追求心理平衡的手段”的观点的理解,又如语言的审美功能部分所举的宝玉悼晴雯的例子所涉及的《红楼梦》的有关背景,学生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文本研习来解决。
所谓问题探讨,就是着眼于培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驱动下进入专题学习,在探讨中发展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如对专题十文本《危险的广告语言》中“语法的”问题的探讨,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语法的”理论的基础上,自己找出广告语言对于日常生活语言规则的疯狂扭曲和任意改变的实例,如“别字广告”来进行探讨。有的问题还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展开探讨,如“诗意表达的反诗意本质”问题,可结合有关诗歌的意境知识展开探讨,让学生通过对于广告语言的诗意表达的分析,去发现其背后的商业动机,进而思考认为其“危险”的原因。
所谓活动体验,就是引导学生围绕专题人文内涵和学习要求结合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如专题八文本《称谓的困惑》的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理解“称谓困惑”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调查归纳现代汉语中的主要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看看称谓中有哪些困难,人们又是如何解决的。还可以探讨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的关系,看看城里的称谓和农村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应根据专题不同的学习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同时要注意,这三种学习方式可以在同一专题中侧重或综合运用。
三、因为教科书选取的是一些含有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问题的文本,涉及面相当广泛,所以。对于这些文本所涉及的语言文字应用问题的探讨,可以和必修模块及其他选修系列中的相关内容打通进行。这就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所要求的:“在跨学科学习和语文应用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加强整合,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能综合运用在语文与其他学科中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读懂与自己学识程度相当的著作,运用多种方式展开交流和讨论。”
如专题九文本《将写入国史:宪法修正案里一个逗号的删改》和《语言学家说“逗号”》的教学,在专题中可以作为法律语言的典型范例认识法律语言的特点,如严谨性、庄重性、平易性等。但在此基础上,可以从法律语言的严谨性特点出发,进行法规中的语病问题的探讨,尤其是法律语言的歧义性探讨。比如,通过讨论,可以明确,法律语言的歧义性有多种表现:有语法歧义,如文理不通造成的歧义;有语词歧义,如对词语的曲解、术语混用、习惯语和法律用语混同等;还有语境歧义,如个人对语句的侧重点理解不同造成的歧义等。这些问题,在“语言规范和创新”课程中有关语法病句的内容中亦有涉及,两者相关的内容完全可以打通进行教学。
第二、要真正深刻理解,在教育教学领域里,必须科研兴教。重要的是把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文字学等学科中的一些先进的科研成果实实在在地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并使之生根、开花、结果。
第三、深刻变革现行的识字教学方法。遵照祖先用以形表义方法创造汉字的思路来教学汉字,汉字极富联想的独特优势就定能得到充分发挥(世界上现行的其它文字都没有这种优势),汉字的难教难学就会转化成易教易学,学生爱学,小语教育教学中这只最大的拦路虎就能被消除。
有了以上三条,再废除某些容易造成误导的考试,那么,课堂教学效率必将出人意料地大大提高,发生质的飞跃,课内解决问题,课外作业少,在第二学年末就让学生获得了初步的独立阅读能力。小语教育教学少慢差费的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观,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
本方案由九个部分组成,这九个部分优化组合、密不可分、互相补充、协同作用,发挥出极强的整体效应。以下扼要说明,侧重实际操作,不展开论述。
(一)文字处理
“形义识字法”仿东汉许慎“解字必依据字形,就字形以说音义”之法,又解放思想,不拘泥于六书的解释和造字的本义,依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用他们观察事物的眼光和他们习惯的言语,将汉字这种智慧符号作一番新的“说文解字”,使很多汉字中已经支离破碎的形义音重新生动有趣地联系起来,这样绝大多数汉字都成了一幅幅有理、有意、有情、有趣的图画,识字成了有理解性的活动,儿童学得活,记得牢,必然大大加快识字速度,提高识字质量,为提早顺利进行大量读写铺平了道路。
具体处理方式有有三种:(1)有些汉字的解说符合或大体符合汉字源流,儿童又易理解,就照古说,如“日、水”,但这类字很少。(2)另外,大量的汉字形义音的联系已经演变得面目全非,就将这些字做一番新的“说文解字”(3)极少数字就编顺口溜将其互不关联的形音义在合拍押韵的语句中自然有趣地联系起来,如“赢”字,顺口溜为“亡口月贝凡,下棋赢一盘”。
汉字教学的步骤,以“冷”字为例:先正楷板书“冷”,教“冷”在课文中的字义、读音,接着教笔画笔顺,让学生书写两遍,书空一遍,教师只组一词、造一句,也只让一位学生组一词、造一句。然后对学生说,为帮助记忆,把“冷”字变形成这样,左边两点代表冰,屋里的人冷得都卷缩起来了。不要求学生画,但不制止。这就教完了一个生字。经这样处理的常用汉字已有3000个,可按所用教材的课文顺序编排成《文字处理参考书》,任何教材均可。
对于形义识字法的新“说文解字”,一些人会认为“牵强附会”、“不合正统源流”,实际上这才是真正适合儿童需要的。儿童入学启蒙见到这样处理的汉字是一些富有情趣的图画,有生动活泼的释义,而不是死记硬背的符号,这样汉字被统一起来的形义音就会在儿童心理上被毫无障碍地认同和接受,并很快地在思维中建立起牢固的联系。所以这种教学法经常是在欢声笑语中进行的,识记率极高。学生亲身感受到汉字易懂、易学、易记、易用,由此对语文学习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同时,要强调指出的是:形义识字法对汉字形象的解说,能带来许多极具开拓和创新意识的思维活动,几乎每认一字都对儿童的联想力、想象力(这两者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图形感知能力、空间感知能力进行一次确有成效的培养、锻炼和提高。这种方法不仅适应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还能培养和提高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对主管创造性思维的右脑的发展特别有益,并能促进左右脑的均衡发展。孩子在这些方面得到的收获远远大于识字本身,这样识字就成了教育过程,不是为识字而识字。与之相比,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的儿童在这些方面是得不到这么多益处的。
汉字看起来结构纷繁复杂,其实是繁中有简、杂中有序。汉字笔划只有八种,绝大多数汉字仅仅由150个部件分别组合而成,其中一百多个就是最常用的独体字。单字中熟悉的部分越多,识字难度就越小。应用这种识字法,学了100多个基础汉字之后,学生就比较熟悉汉字了。因此这种方法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字形精细辨认、确认和重现的能力,大大加快从熟字到生字辨认能力的迁移速度,这样不单错别字大为减少,而且教学汉字的难度在开学两三周后就能明显下降,之后下降幅度越来越大,一个月后,教学就很顺利,非常轻松了。
(二)充分运用循环记忆法
循环记忆法,可促进学生对生字的短时记忆及时有效地转化成长期记忆。做法是:在教学每课课文中的生字时,在学了第二个生字后,就从第一个到第二个认读、书空一遍,学了第三个后,又从第一个到第三个认读、书空一遍。总之,每学完一个生字,都要将当堂课所有学过的生字从头到尾认读和书空一遍。第二天和第三天要再各复习一遍。
(三)课文教学主要以略读的形式进行
略读就是从整体上对文章内容有概略的了解,其他的暂时不管。文章读得越多,整体语境越丰富、越深厚,活学活用的词汇和句型越多,遇到不能言传之处,多数也能意会。此外,因为要做课文后面的练习,阅读时注意力就必须高度集中,认真、仔细,读中有思、思中有读、读思结合,所以学生学有所得,印象深刻,避免了粗枝大叶、一扫而过、读后模糊的弊端。以略读的形式进行课文教学就能集中精力和时间,抓住主要矛盾,在短短两学年的课时内高效率地教学完第一册至第十二册小语课本,培养起学生的初步的独立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这比传统教法至少提前了三年时间。
第一、二学年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式是:快速识字─大量略读并作课文后面的练习─适当写作(包括口头造句、口头作文),这是粗线条式的,不在枝节上精雕细刻。
使用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人教版),从第一册中汉字部分开始教学,教师配用一本按教材顺序编写的《文字处理参考书》。
略读教学的具体步骤(学生自学为主):(1)课文中的生字都用形义识字法进行教学,再用循环记忆法进行强化记忆,每天平均教学十个以上汉字。(2)一认识生字,就由学生自己一边朗读课文(不用唱读),一边在《小学生词语手册》(按课文顺序编排的)中查生词,接着又读课文后面的问答题。最初学生识字不多,由教师领着查手册和读题,并掌握好时间。(3)教师范读一遍课文,绝大多数不讲解,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问答题。(4)学生根据课文回答问题,互相补充、纠正,难题才由教师协助解答。(5)学生朗读一遍课文,绝大多数课文不要求背诵和抄写,不把属于只须了解的内容当成记忆的材料。(6)在课外做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课内学生互相交换集体订正,教师抽查。(7)全班学生各自用普通话把课文内容复述给自己听。结束。这种略读虽然快速、量大,却是逐册逐课,由浅入深,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进行的,儿童完全能够适应、并且十分乐于接受。
这种略读能在第一、二学年内就使儿童的潜在智能不断受到刺激,由此被调动起来,发展放大,即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天天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展和提高,学生一直都处于积极进取、乐学勤学的竞技状态之中。每天儿童都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成长、并不断呈现出更高层次的心理发展水平。相比之下,少慢差费的小语传统教学对儿童智能的压抑与埋没甚至于摧残的状况实在令人痛心疾首!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该教法在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始终都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置于战略地位的高度来对待,变教为导、为学。认真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把要他学变为他要学。凡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尽量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放手让他们自己动脑动手去解决。鉴于满堂灌输式教学在不少地方根深蒂固,积重难返,现大体规定为:绝大多数情况下,每节课内,教师前后讲话(组织教学、范读文章、解答疑难、提示重点、表扬鼓励等等)的时间限制在几分钟内。初期识字,教师讲话的时间可以略多一些,其余时间里,在教师精心安排、耐心指导、热情鼓励下学生自主学习。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教学必须分别或综合采用下面的形式:形义识字、朗读、默读、观察、思考、查字词典、查资料、讨论、口头作文、口头问答、写作、复述、演讲、表演、习字、做练习、改作业、做实验、做游戏、背诵名言佳句、欣赏艺术作品等等。这就避免了因教师的包办代替而钝化学生思维、弱化学生能力的恶果,切实保证启发式教学的实施。在一切活动中坚持激励上进,表扬为主,万不可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这种教法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也能渐渐地会学了。学生的“我能行、我能克服困难”的独立人格意识和创造性才能在这样的氛围中得到科学的培养、锻炼和提高。
(五)教学进度
课堂教学必须快节奏,如一上课,学生向老师问好,就不能拖声喊成“老─师─好─”,要用正常的语速。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学期学1-3册,第二学期学4-6册,第三学期学7-8册,第四学期学9-12册。
第一、二学年在国家规定的课时内教学第一册至第十二册,生字约2800个,能听写80%,并略读完由这2800个汉字以不同的出现频度组合而成的这十二册书中的全部文章,含练习,实际阅读量45万字左右,这还不算学生自主进行的课外阅读量。以上安排可作适当调整。
常用汉字在文章中的覆盖率极高,只需认识约2000个,现代中文普通的书报中97%的内容就可读懂,一般文章中99.5%以上的汉字就能认识。所以成人脱文盲的标准也只要求认识1500个汉字。(汉字的常用识字量比英文、俄文的少得多。)学生到第二学年认识2800个汉字是很适合的,负担不重,又足够使用。这种教学法使学龄儿童在一二年级的课内就获得惊人的识字量和阅读量,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学会阅读,养成初步的独立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而这一切又共同促使八岁左右的儿童知识增加、品德提高、能力增强、智力发展,其成效之显著是传统教法望尘莫及的。儿童早期获得的这些宝贵成果不仅为下一步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将对他们一生素质的提高和前程的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促进作用。
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亲身大量的听说读写实践锻炼出来的。所以,第三学年只用1/3的课时回头分析性、综合性地精读四、五、六册,精当地补上一些必需的汉语知识、文学常识。课堂上教师提供资料和问题,学生自己阅读找答案,教师口头提问抽查。另外2/3课时用来增加阅读量和写作训练。第四学年用1/4课时对七、八两册作必要的补充,3/4课时用于扩大阅读范围和增加写作训练,并做1-10册的配套练习,争取做到12册。第五、六学年的安排跟第四学年一样。以上安排可根据当时情况作适当调整。课外阅读内容要广泛,活动的开展依具体情况而定,以确保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为原则。
(六)作业及批改
作练习、改作业是学生继续自主学习的好机会和权利,教师应指导和协助,绝不能越俎代庖。(1)课文后面的练习题在课外作,学生互相交换后集体订正,教师抽查。(2)教材中的基础训练(每册中有九个左右)在课外完成,课内互相交换,集体订正,教师抽查。(3)学生写的句子、短文、放胆文等,教师用二步批改法改部分,即用符号(事先告诉学生)指出文中错处,由学生自己改正,然后教师复查。(4)每年都保留部分作业,留到下一学年末来改,每次改后,教师抽部分复查,并评讲指导。组织学生互相交换改正,能改正多少算多少,切勿求全责备,务必保护好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
(七)考试
到第三学年末才参加普通班三年级的统考。前五个学期单独出题考试,题型:作文50%,阅读理解50%。
(八)增加名言佳句的学习
名言佳句是语言精华、智慧结晶,言简意赅、易于成诵,学生一旦融会贯通,定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故需增加这方面的学习。增加数如下:第一学年增加20-30句,第二学年增加30-40句,第三学年增加40-60句,第四学年增加50-70句,第五、六学年各增60-80句。每节语文课开头和结尾各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用普通话互相或各自背诵名言谚语几句和做口头作文。
(九)每周学习1-2个汉语拼音符号
汉语拼音在第一学年上期第十一周才开始教学,每周学1-2个符号,在一年内学会用拼音查字词典和正音就行了。这样既不影响汉字识字和阅读的教学进度,又轻松地学会了汉语拼音,况且在妙趣横生的汉字识字教学的气氛中,教学拼音符号的枯燥乏味可以降到最低程度。注音识字实际上多了个环节(为了这个环节,一开学接连六、七周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思维价值很低的注音符号和拼音方法,更为可惜的是儿童初入学时高昂的学习热情因此被大大降低了),转了个弯子,增加了识字心理过程的复杂性,加重了教与学的负担。注音识字是在课内外大量拼读文章中汉字头上的注音符号,从中才逐渐熟悉不断重复出现的汉字。这种方式,比之以形表义的那种生动活泼、充满智慧的识字方式,孰优孰劣,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