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1 12:53: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英语专业导论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文化导入 层级式教学。
对语言和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早已有之。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化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等等都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做过多方面的研究和论证。正如美国人类学家sapir指出的,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在我国,对语言和文化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位语言学家是罗常培先生。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出版的《语言与文化》一书中,就从语言的语词手段和心理等角度阐述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外语教师也较早地意识到了在外语学习中文化导入的特殊重要性。胡文仲先生主编的《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一书,集中论述了外语界对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在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当中,文化导入也日益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纵观我国目前高职英语专业教学的现状,不难发现,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导入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高职英语教学的核心是建立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实用英语教学体系。在新《基本要求》中就明确地指出,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一定的听说写译等能力,从而借助字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业务活动中和日常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该课程在加强英语语音基础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能力。在高职英语专业教学中,3s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该教学模式也是为培养学生的涉外交际能力这一最终目的而服务的。3s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是,英语教学应以社会需求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主题”为中心, 强调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日后所从事的工作大多需要使用英语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文化因素成为了交流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决定因素,因为一种语言的使用必然背后隐藏着文化意识的使用和交流,而非简单的词汇语法的正确使用。
由此可见,在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目标都在为一个最终目标服务,即培养学生从事涉外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能力。同时在实践工作当中,作为掌握了英语和一定专业知识技能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也许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完善的交际能力,尤其是使用外语进行与专业相关的涉外交际活动。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就尤为重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为涉外交际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语言知识的施展提供了平台。
二、文化导入的现状
笔者通过分析各种实证及理论研究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认为目前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文化导入过程所突显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英语基础和水平上严重的参差不齐。以笔者所带的一年级班级为例,学生的英语基础有好有坏、差距明显,各个层次分布不均。而且有些学生是从直接从中专或技校升入高职院校,之前所学的英语知识基础不牢固不够系统,例如在语音和语法上都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在课堂上教学内容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更大程度的因人施教,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有大部分学生入学后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的自主式学习和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还有一些学生对于学习感到茫然,不知道该从何处着手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笔者也接触过很多这类的学生,基础好的学生因为学习方式的改变而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认为学习难度较大、补充完善相关的语言知识成为了主要学习任务。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语教学过程的深入化,进而对培养和强化交际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出了挑战。
其次,由于学生基础不牢固、底子薄,教师多采取或不得不沿用中学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更多的偏重于词汇语法知识的灌输,课文的讲解也是主要围绕语言点知识的讲解展开,而忽略了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由于课时和其他客观条件地方限制,在碰到某些文化现象时,仅仅是简单的介绍相关文化知识,对文化现象仅是蜻蜓点水的一带而过,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了解即可,没有更深层次的讲解和要求。这样导致的另一个结果,就是下意识的传递给学生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与文化内容相关的知识并不重要,仅简单了
解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学生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就仅仅限于几个国外的节日或是简单的风俗习惯。这些浅薄的文化知识对于日后在工作实际交流过程中的要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高职阶段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其实用性,而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专业性很强的涉外业务和日常工作当中必然会遇到形形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课堂上文化导入的忽略必然导致跨文化交际活动的中断或失败。
再次,学校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大部分停留在英语等级考试的过关率上,缺少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意识,不能很好地做到将所学知识与专业需求相结合。作为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作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需要的不仅仅是良好的语言基础,更为重要的而是使用语言的技能和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作为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获取各种相关的资历证书又是他们顺利就业的敲门砖,因此这一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英语教学中的重知识轻能力,使得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进退两难。
三、如何进行文化导入
结合以上所论述的高职英语专业教学中文化导入所存在的问题和现状,笔者以为在以后的教学工作当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第一,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文化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认识到文化知识的学习对以后在工作岗位上顺利高效的进行涉外业务往来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有意识的关注文化现象、找出文化差异、探究文化内涵等等,并能把学到的文化知识应用与实践。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帮助。
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和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过去蜻蜓点水式的文化导入模式、纠正传统的文化知识的掌握仅仅简单了解即可的错误观点,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有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文化知识导入。课堂教学应适当的向文化知识的传授这一方面侧重,改掉过去学英语就是背单词记语法的错误认识。教学的内容不应仅仅限于语言知识本身,还应拓宽到对语言知识的正确合理应用上来。
第三,教师在教学模式上应作出调整,使之更适应高职学生基础薄弱、水平层次不齐这一特点。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的许多学者提出了分层式教学的理念(林汝昌,1996)。这一理念的核心就是文化导入应当具有连贯性和层次性。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具体地说,就是在初级阶段,教学中注重传授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及浅层次易于掌握的文化现象,然后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文化现象进行对比,找出隐藏在文化差异现象背后的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理念。第三个层次是实践阶段,也是文化导入的最终目的,在课堂上利用相关教材内容创造条件模拟现实场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文化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模拟。在课堂外,也可借助或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学生多参加文化活动、锻炼实际交际技能。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的往来日益频繁,对各类涉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增加。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重语言知识传授轻文化知识导入的影响,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虽然满腹经纶却无法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常常会因为文化知识的欠缺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必须合理有效的进行文化知识导入,逐步让学生感受西方文化、提高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美)爱德华·萨丕尔,(陆卓元译).语言论—言语交际导论(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88.
随着文化、信息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英语的使用情况已发生了深刻变化。美国学者Smith(1976)认为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英语使用者日益增多,英语的使用不仅是为了了解西方文化,而且也是为了向西方传播本民族文化。他的观点得到了Robert McCrun(1986),David Graddol(1997)和Swerdlow(1999)等人的赞同和补充。Crystal(1997)进一步强调,作为国际语言的英语,应当表达使用者自己国家的文化和观点。他们的观点已得到西方学者的广泛共识。
一、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关于中国文化教育缺失的现状
长期以来,国内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文化教育主要停留在培养学生对英美国家文化的系统掌握,旨在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使学生能够融入英美文化,从而更成功有效地掌握和使用英语用来沟通和交流。很少有专门介绍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即使有大多是对个别单词和表达的翻译介绍,这样的中国文化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这样的教学总体上仍然是单向的交流,忽视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几乎完全被忽略。由于受到强势文化的侵入,绝大多数学生更愿意了解和获取西方文化知识,他们对中国文化要么知之甚少,要么不能用恰当的英语来表达,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失衡,这样学生在日后的交流中不但无法满足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需求,而且很可能由于表达不准确而造成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与此同时,也造成学生虽然具备了牢固的语法结构知识,却无法实现用准确的英语向世界介绍中国丰富的文化。
二、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中国文化导入的现实意义
(一)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成功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使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是英语专业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成功的交际不是单向的,而应该是双向的。真正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应该在文化交流平等的前提下,交际双方尊重对方的文化,不把自己的文化强加给对方,交际基础是交际双方各自独特的背景和经验,通过交际给对方带来他们想要的信息。除此之外,跨文化交际也不是一方单方面向另一方面学习。所以在学生力求掌握地道英语,学习英语国家文化和学会用英语思维的同时,也应该能够使用英语向西方人介绍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历史、习俗和价值观等。这样不仅不能向西方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也不能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进行。因此,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导入能够加深学生的中国文化底蕴和用英语释义中国文化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成功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加深本国文化和理解西方文化
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通过中国文化的导入,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和巩固已经掌握的中国文化知识,还能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此外,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冲突常常使他们在理解上发生困难,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导入,通过中西方两种文化的比较,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西方文化,而且能够增加学生的亲切感,同时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对那些英语掌握扎实又对母语有着深刻理解的学生来说,会更加激励他们学习求知的需求。所以,在英语专业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导入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文化鉴别力、学会辩证看待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在长期单向的文化教育的影响下,大多数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英语文化和其表达耳熟能详,但是却对如何用英语表达自己国家的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不少学生错误的认为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是先进的,应该全盘接受;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过时落后的和土里土气的。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崇洋的情绪,造成学生对西方的文化不能够鉴别,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够继承和发扬,不仅如此,由于大学学生尚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这种情绪势必将影响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在英语专业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导入,引导学生通过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对比,帮助学生提高文化鉴别力,学会辩证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既积极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点长处,又坚持弘扬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避免盲目地崇拜和不加选择地一律接受,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促进自身发展。
四、结语
因此,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应当针对当前英语专业教学中中国文化教育缺失的问题,在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导入,从而帮助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终使学生能够用英语表达和传播中国的文化。
参考文献:
[1]Crystal D.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杜瑞清,蒋亚军.近二十年“中国英语” 研究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1).
毕业论文是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实践性环节,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一次运用各项知识和培养工作能力的综合技能训练,搞好这项工作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我校外语系多年来指导毕业论文工作的实践经验,通过优化毕业论文实践环节的教学,探讨如何提高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和对竞争日益加剧的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
一、毕业论文写作目的和意义
英语专业学生在做毕业论文前已经修完《英语写作》1―3课程和论文写作课程,初步掌握了写作的基本要素和技巧,为进一步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必须开始进行学术论文写作。我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制定的《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毕业论文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毕业论文写作的优劣直接决定学生毕业时能否被授予学士学位的重要依据。首先,学生通过四年的英语系统学习,巩固了英语单词的各种意义、搭配、用法、词序,句子的定义、结构、种类和用法,掌握了写作的基本要素和技巧,再加上毕业论文写作实践,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研究、分析和总结问题的能力,为日后进一步从事相关学科的研究做好准备。其次,毕业论文是在导师指导和启发下,学生认真阅读文献,精心选题,广泛收集资料并反复修改初稿的过程中完成的。这里,除了体现导师的高超指导思想外,还能具体反映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整体素质,也能暴露出导师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促使导师对此进行深入思考。再次,毕业论文是学生留给学校的一份特殊的精神财富。每届学生留下的毕业论文中不乏优秀之作,学校可以用它来启发教育后来的学生,丰富导师的教学内容,帮助导师分析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
二、毕业论文导师应具备的素质
毕业论文的撰写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而导师精心的指导是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因此良好的导师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具体表现如下:一,由于论文写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其最后成果是通过写作实践表现出来的,因此指导导师本身必须具备较强的英语能力和英语写作实践经验。二,论文的理论性和专业性决定了导师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创新精神。不但要在某一领域有所专长,而且要了解该领域的最新成果和研究动向。三,指导导师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论文质量和研究态度。一个好的指导导师应该德才兼备,对学生一视同仁、不怀偏见,必须注意尊重学生的劳动,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直到圆满完成论文指导任务。
三、毕业论文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导师的任务则是“导”,学生的任务是“写”。当指导论文写作时,导师应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其一切潜能,使他们顺利地完成论文写作。然而通过多年论文指导我们发现,学生在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必须引起注意:一,学生选题不恰当;二,指导教师不负责;三,师生交流少;四,学生剽窃他人成果现象严重;五,学生写作论文时间没有保证。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指导论文时要狠抓以下六个环节。
第一,毕业论文任务布置提前进行。通过协商,我们将原计划四年级下学期开始的论文工作提前到四年级上学期安排,这样导师和学生就会有充裕的时间和机会进行接触和交流,尽可能提前保质保量将论文的选题确定下来,并根据老师的安排,认真收集相关资料,并仔细研读,做好读书笔记,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的撰写任务。
第二,审定好论文题目。我们知道选好论文题目是关键,英语专业论文的方向有很多,如国际商务、英语教育教学、英语语言学、英汉翻译和翻译理论、中西文化、法律和英语国家文学等。因此,导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方向,通过反复讨论确定选题,避免选题过大、过小和过旧。
第三,指导学生制定毕业论文的具体写作进度和计划,时间安排科学,并确保定期检查和督促他们按照各时间极点保质保量地完成相应的任务,以配合学校对论文工作的分期检查。
第四,指导学生收集和阅读有关的参考文献,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开列必要的参考书目。要求学生围绕毕业论文的主题做读书卡片或摘要,对拥有的资料进行消化和整理,并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中知网及因特网搜索相关信息。
第五,科学指导学生拟定论文提纲。好的提纲必须是可以扩大思路,可以按次序安排好写作素材、确定论文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六,审阅论文,并指导论文答辩的方法和技巧。尤其是答辩环节,答辩不但能考查学生在专业领域所具备的知识结构、知识深度、知识广度、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而且能就学生的英语语音基本功、语法基本功、口语表达能力、思维方式、临场应变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这一环节至关重要。
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导师的启发和指导。科学的思维开发不但能提高论文的质量,而且能使人终身受益。论文是靠语言来表达的,而语言则是思维的工具。因此导师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开发尤为重要。在论文写作中,如果导师引导有方,学生有可能在写作时,突然产生某种灵感,使论文具有创造性,或者在写作中遇到难点、陷入困境时,因受启发,会有意外的收获。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是学生们检验所学,培养理解分析能力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导师检验其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绝好机会。
总之,没有良好的毕业论文实践环节的英语专业教学是极不完善的,反之,如果毕业生既有扎实的课堂理论知识,又经过一段时间的较充实的毕业论文实践活动,这样的教学才是理想的、现实的和科学的,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是市场急需的。十多年毕业实践环节建设表明,只要我们向着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目标的吻合性、安排的科学性、操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向不断努力,就肯定能为社会培养越来越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久昌.怎样利用图书馆.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
一、引言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某一研究生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规定的培养目标而采用的特定的培养程式,具体包括培养目标的确定、生源的选拔、课程修习与考核、学位论文的指导与评审及学位授予等环节。[1]然而,我国英语专业的研究生学术能力还很欠缺,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这主要归因于我国高校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模式存在局限和弊端。本文对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模式的现状和改革方向进行研究探讨,旨在寻求提高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的途径与方法,为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提供新的有效的培养模式。
二、学术能力的定义
对于“学术”这个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而言,“学术”指的是“有系统、较专门的学问”。[2]本文所论述的学术不再是局限于狭义的学术研究,而是宽泛的学术行为活动,即围绕研究生学术能力而开展的一系列学术活动。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包括问题的发现与提出的能力、文献的收集与整理的能力、概念的生成与厘定的能力、做出学术命题的能力、设计研究过程的能力、对学术前沿的敏感[3]。
三、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弊端
研究生是本科生的衔接与升华,与本科生有很大区别,英语专业的本科生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英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科研能力为目标。然而,目前我国对英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仍然存在弊端与局限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考核模式单一
英语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主要是修学分与写论文。两年到三年的研究生学习几乎有一半时间都是在修学分,研究生为了通过各门课的考试,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阅读相关书籍,而忽略了钻研学术,这显然不利于研究生学术意识的培养。尽管有交学期论文的考核方式,但迫于考试压力,学生无暇去查阅文献、整理资料、仔细钻研论文,很多学生都是从数据库中寻找相关文献稍加改进就完成任务了。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学术能力难以形成。
2.师资力量不足
研究生的扩招导致了研究生的数量大幅度上升,然而伴随而来的是研究生质量的下降。我国高校的现状是外语专业的博士、硕导及博导相对较少,而外语专业的研究生数量不断扩大,就出现了一个导师带数十个硕士研究生的情况,而导师又忙于科研和教学工作,所以指导学生的时间相对不足,这就大大降低了研究生的质量。
3.学术活动匮乏
我国高校中学术活动整体匮乏,只有少部分知名的高校不定期举行一些诸如国际会议、学术报告等的学术活动,多数高校不重视学术活动和学术氛围的培养。很多高校都要求学生自行承担学术活动的高额费用,迫于经济压力,许多研究生放弃直接参与学术活动。
4.论文创意不足
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最头疼的事莫过于写论文了。没有有力的实验数据做支撑,英语专业的研究生只能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一些创新的观点写出新颖独特的文章。然而,面对繁重的学期论文任务,一些研究生为了完成任务而生搬硬套别人的理论和方法,没有时间专心思考创新点,写出新颖、见解独到的文章,导致论文创意不足。
四、英语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途径
鉴于如上所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我认为,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强化文献导读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指出:“没有理论的具体研究是盲目的,而没有具体研究的理论则是空洞的。”[4]这就要求研究生阅读大量的优秀学术论文。广泛阅读文献是一种重要的储备知识、启发思维、习得方法论的途径。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没有复杂的实验及有力的数据支持,论文都主要靠深厚的理论基础做支撑。此外,外文文献总是走在国际前沿,其创新性比较强,这对英语专业的研究生会有个很好的启迪作用,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
2.营造学术氛围
对于英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良好的学术氛围是养成学生学术素养的基石。学术氛围的营造可通过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学术论坛等活动来全方位营造良好的、活跃的学术氛围。各高校应尽可能多地举办学术活动,通过学术活动,研究生不仅能触碰到很多新鲜的学术思想,而且能从很多勤勤恳恳的学者身上学到治学严谨的精神。研究生的培养应该以自由、开放、民主为宗旨,强调探索性、批判性与实践性。
3.培养学术意识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正确引导学生学好基本理论,还要在教学中渗透钻研的思想,树立研究的意识,以搞研究的缜密态度来对待专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本专业的知识,为科研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4.提升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品质,是智力的高级表现,也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它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丰富的联想能力和灵活的分析能力。[5]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学术能力的试金石,创新性是学术论文的闪光点。所以要提高学术的学术能力就需要重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5.参与科研工作
潘艺林[6]主张导师应该发挥好优化研究生教育学术环境的内在因素的作用,提高指导频率以增强学术环境的活力,为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利环境。侯光明[7]强调要处理好导师与研究生的各方面关系,特别着重强调研究生学习要与学术并进。
6.坚持勤于耕笔
论文写作是培养、锻炼、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根本目的。勤写学术论文不仅能促使研究生不断寻找新的学术兴趣点,占有学术资源与资料,而且能促使他们利用这样的机会反思已有的学术成果,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学术研究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五、结语
在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队伍不断壮大的趋势下,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问题突出,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在文献导读、学术氛围、学术意识、创新能力、导师指导等方面训练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能力,提高他们的学术能力,为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可行的指导模式。
参考文献:
[1]曹静,黄正泉.中美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系统化比较[J].理工高教研究,2005,(8):34-36.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429.
[3]肖川,胡乐乐.论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9):1-5.
[4]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14.
[5]徐颖,施丽君,王丽燕.研究生学术氛围营造和创新能力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1):71-73.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商务英语概况
商务英语是以英语为载体商务知识为核心的一种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即 ESP)。本文拟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广大外语外贸大学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差异性进行比较,希望通过比较能对商务英语专业设置合理的培养方案提供一些参考
2 差异性比较
2.1 培养目标差异性比较
(1) 培养目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宽广的人文与社会科学以及国际商务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适应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国际商务活动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娴熟的英语交际能力、良好的文化素养、系统的商务知识、宽阔的国际视野、善于跨文化交际,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能胜任国际商务管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部门工作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
(2) 具体要求。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①掌握扎实的英语知识与技能。②掌握国际商务基本理论,熟悉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知识和政策法规。③必须选修一门第二外语且达到学校要求的学习标准。④掌握比较宽广的中西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知识。⑤熟练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应用技能。⑥掌握获取专业学术信息的科学方法,具备独立从事英语研究的基本能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①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能力,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②熟悉英语国家文化,具备较强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③系统掌握国际商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④具有第二外国语的初步应用能力。⑤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用英语撰写与国际商务相关的毕业论文。
可以看出,两所学校在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上都大同小异,都强调了对学生语言技能,商务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二外水平的培养。
2.2 课程设置比较
英语语言类课程: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56%,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63%。
英语文化类课程: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7%,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8%。
商务类课程: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7%,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9%。
(1) 英语语言类课程。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综合英语、 英语听说、 英语语音、 阅读指导、 英语写作、 第二外语、语言学导论(英)、 传意学导(英)、 英语文体学、英语公众演讲、 交替口译(一)(英)、英语论文写作、高级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写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综合英语、商务英语、英语写作、商务英语 写作、高级英语阅读与写作、高级英语阅读与写作、英语听力、英语口语、商务英语听说、英汉口译、英汉笔译。
(2) 英语文化类课程。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美文学导论(英)、欧洲文化(英)、 美国文化(英)、欧美戏剧鉴赏(英)、散文(下转第165页)(上接第147页)分析、跨文化交际导论(英)、个人商务交际技能(英) 、 跨文化商务交流(英)。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美文学和跨文化商务交际。
(3)商务类课程(略)。
可以看出,两所学校在英语语言类和文化类课程比例上差异性较大,笔者认为这种差异受地域性特征影响。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相应加重了英语文化课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坐落于国际贸易中心广东省,在商务英语专业下细分为四个方向,以服务于国际贸易不同需求。
2.3 师资结构比较
2008年,对外经贸英语学院成功申报了商务英语国家级教学团队,教学主要围绕语言技能、商务知识、跨文化交流、人文素养四大模块展开。
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务英语学院设有五个研究中心,分别为商务翻译研究中心,法律语言学研究中心,商务英语研究中心,国际商务研究中心以及跨文化商务研究中心,约有1/3的既掌握语言又掌握商科知识的复合型教师。
3 加强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一些思考
面对这种新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形式,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要找到合适的专业定位,逐步改善目前的专业建设情况。
3.1 培养模式市场化
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模式应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地方经济文化的特性。通过本文对对外经贸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比较也可以看出两所高校在培养模式上地域性差异特征。
3.2 人才国际化
从对外经贸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培养目标可以看出,商务英语专业作为服务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应用型学科,更应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加强学生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专业知识等硬件方面的培养,也应注重学生国际视野,人文素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
3.3 课程系统化
专业课程体系是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上要合理处理语言类课程和商务类课程关系,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关系。笔者认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包括语技能,商务知识,跨文化交流,人文素养,计算机及实习课程等方面内容。
3.4 教学案例化
作为哈佛商学院MBA教学的代名词,案例教学化在我国也得到不断应用和推广。案例教学法对加强商务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3.5 教师复合化
1.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2014年对外投资就超过4.3万亿元。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经济和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中国抢抓机遇,创建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筹建海上丝绸之路银行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持续的对外开放,使得我国在海外投资、金融、法律、市场营销、国际物流等涉外商务领域的人才严重短缺。自从国家教育部于2007年和2008年批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试办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以来,截至2015年,已经有293所高校开设商务英语本科专业。2012年商务英语专业成为目录内基本专业,专业代码为050262,成为外国语言文学目录下的专业。然而,随着申办学校的增多,如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合格商务人才成为一大问题,尤其是一些独立学院,生源基础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更要走出适合自己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2.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2014年教育部组织编制了“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准入、建设和评价的依据。根据国家标准,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英语基本功扎实,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掌握语言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国际商法)等相关基础理论与知识,熟悉国际商务的通行规则和惯例,具备英语应用能力、商务实践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能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我们可以用五个词组概括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功、人文素养、国际化、复合型和应用型。同时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应具备五种知识和五种能力:语言知识、商务知识、跨文化知识、人文社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以及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实践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五个部分。课程总学分不低于150学分,总学时不低于2500学时,其中专业课程总学分不低于100学分或1600学时。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按四大模块设置,各模块占专业课总学时的比例为:语言知识与技能课程模块为50%~60%;商务知识与技能课程模块为25%~35%;跨文化交际课程模块为5%~10%;人文素养课程模块为5%~10%。商务英语的教学目标为:掌握商务话语的特点;如何用英语进行商务沟通能力;如何用英语从事国际商务的能力,要着重系统学习商务专业知识;应对国际商务环境的能力。除了核心课程之外,还可以按选修和必修设置专业方向课程:突出商务知识与技能、跨文化商务交际和人文社科素养。实践环节涵盖实讯、实践和实习,占总学分的10%~25%,由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指导完成。鼓励学生取得外贸、金融、会计、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司法等行业资格证书。专业实训在商务实训室等模拟仿真教学环境中操练外贸、金融、财务、营销、法律等实务流程。专业实践在第二课程活动和涉外商务活动等课外环境中完成。毕业论文重点考查学生商务英语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实践和创新能力。毕业论文可采用实践类或学术类形式,要求符合行业或学术规范,用英语撰写,正文长度不少于5000词。实践类包含项目报告和调研报告。
通过商务英语国家标准,我们可以得出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广的国际视野、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在国际环境中熟练使用英语从事商务、经贸、管理、外事等工作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所以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各个高校都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比如广外就制定了英语语言类课程+英语文化类课程+(全英教学)商务类课程的课程结构(平洪,2009)。广外的生源底子好,师资力量强,这样的课程结构非常合理。但对于一些独立学院来说,学生的高考成绩不高,英语基础比较差,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有自己的特色。笔者所在的高校正是一所独立学院,下面以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
3.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于2013年设立了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专业下设三个方向:国际商务方向、国际贸易方向和国际会展方向。国际商务方向主要培养涉外企业的国际商务人员,开设国际经济学、国际商法、国际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实务、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国际贸易方向主要培养外企的国际贸易业务员、外贸公司的业务员,开设国际经济学、跨文化商务沟通、国际物流等课程;国际会展方向培养掌握会展与广告设计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会展设计规划和运用计算机进行艺术创造设计的实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从事国际、国内各种会展的组织与策划、会展翻译、会展协调与服务、外事办公等工作,开设国际会展概论和国际会展管理和服务等课程。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分为三个类别: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及实践课程,共155.5学分。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共45学分,占总学分的28.9%。公共基础课包含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体育和第二外语。公共选修课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和艺术体育类课程,要求在本领域至少选修4学分。专业教育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共91学分,占总学分的58.5%。学科基础课包含商务综合英语、高级商务英语、英语语音、英语语法、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视听、英语国家概况、会计学、同声传译、国际贸易单证等。专业核心课程则包括商务英语翻译、商务函电、管理学导论、电子商务、国际商法、跨文化交际学、经济学导论、商务英语口译和国际金融等。商务英语专业下设三个方向:国际商务方向、国际贸易方向和国际会展方向。国际商务方向主要有国际商务谈判和国际商务礼仪和国际沟通课程,国际贸易方向主要有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国际会展方向主要有国际会展概论和国际会展管理与服务课程。实践课程指的是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共19.5学分,占总学分的12.6%,包括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军事理论、军事训练、专业实习实训、校内劳动实践和实践创新能力训练等。
针对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不高的情况,我系在选择商务英语教材时,尽量选用双语教材,尤其是金融学、会计学这种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上课时以使学生听懂学会为第一目标,不会只采用英文上课,而忽视学生的基本需求。结合近三年的学生表现来看,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比英语专业的学生知识面更广,性格更活泼,更愿意做社会实践活动。
4.结语
根据商英国标的要求,高校应该分层分类建设商务英语专业,避免千校一面。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的高校在建设商务英语专业时应突出本校的专业定位,并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独立学院也应如此。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绝不是简单地在英语课程中加入商务的内容,而是依托外语、经济、管理、法学等学科交叉,突出商务语言运用、商务知识与实践和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一门复合专业。独立学院的商务人才培养应该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Brieger,N.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 Handbook[M].York:York Associates,1997.
[2]Dudley Evans & St John.Developments in ESP:A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3]Ellis,M.& C.Johnson.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4]黄福荣.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科技信息,2012(34).
[5]李玲玲.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J].教育探索,2012(4).
[6]平洪.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外语,2009(4).
[6]汤伟,杨亚兰.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5)19-0083-03
在中国经济发展蒸蒸日上的今天,国家参与的国际商务活动急速增长,对于同时精通英语和商务知识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商务英语专业在市场需求的激励下应运而生,这是一门较新的英语类专业。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于2006年获得教育部批准设置,于2012年列入本科专业基本目录,截至2015年,已有约250所高校开设了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相对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本科教育较长的办学历史,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育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继承和发扬,因此不够成熟,在实际的专业教学中面临了许多问题,尤其是新开商务英语专业的高校,面临了很多实际的问题亟待解决。
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做具体的专业课程设置之前,学校对于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加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本科教学开展的根基。商务英语专业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点,是英语与商务两种学科的交叉,不同的院校对于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育立足点是商务知识还是英语知识,有不同的理解,这就产生了几种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为主,将大量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的英语技能上,只要求学生了解有限的商务知识,培养的人才与其他英语专业人才在商务知识上没有明显的优势;一种是主攻学生的商务知识,保证学生具备较好的英语能力,但英语基本功不够扎实;还有一种是英语能力与商务知识同时具备的人才。从商务英语专业的命名就可以看出,其实商务英语专业落脚点在英语。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同时掌握相应的商务知识、跨文化知识及人文学科知识的人才,是能够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学生首先应该具备扎实的英语应用能力,在英语基本技能听、说、读、写、译能力上的培养是根基,要保证学生具备一个英语专业学生应有的扎实基本功,并具备良好的学习策略能力。在此基础上应具备应有的商务知识,具备较强的商务实践能力。应懂得商务礼仪,拥有办公文秘及公共演讲等通用商务技能。同时具备用英语从事商务谈判、电子商务、贸易实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商务技能。为了能很好得用英语从事商务活动,还应具备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英美政治文化应有较好的了解,具备跨文化思维沟通能力,以及商务沟通及商业事务能力。自我规划、自我决策、自我监控及自我评价等自学能力也尤为重要。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就能制定科学的课程设置。
2课程设置不科学
由于办学经验不足,对专业的理解不充分,对区域经济不理解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部分院校不能很科学的进行课程设置。出现了部分学院开设英语类课程过多,商务相关课程不足,并缺乏实践类课程;部分院校不顾学生基础,盲目跟风开设多种全英语商务课程这两种极端。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应该根据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来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要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英语技能与商务专业知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而具体如何进行较为科学的课程设置,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协作组制定的《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给出了较为明确的指导。王立非,叶兴国等(2015)对其进行了解读,提出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育课程总学分应达到150学分,学时达到2500学时,其中专业课程应该占三分之二以上。较为合理的课程设置应包括除大学本科生普遍应该学习的思想政治理论、信息技术等公共课程以外的有针对性的人文与艺术、现代汉语、第二外国语等课程。而重中之重的商务英语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则应该包括英语知识与技能(占专业课时比例50%~60%)、商务知识与技能(占25%~35%)、跨文化交际(5%~10%)、人文素养(5%~10%)、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几大模块,其中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不计入总学时。
英语知识与技能课程应包括英语语音、英语语法、综合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翻译七门课程。商务知识与技能应包括经济学导论、国际商法导论、管理学导论、国际营销概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和实用电子商务七门课程。跨文化交际包括跨文化商务交际导论和英语演讲两门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包括英美概况、英美文学选读和欧美文化概论三门课程。而在实际操作中,各院校应该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师资配置、硬件设施等情况来对课程进行动态调整。比如对于一本高校,学生英语水平较高、师资力量雄厚,可以考虑适当减少英语类课程,增加商务及跨文化类课程,开设双语或全英文商务类课程。三本院校则应把重点多放在夯实学生英语基础能力上,可适当增大英语学习力度,同时用汉语学习商务知识,或者开始双语课程,但不可脱离学生学习能力实际开设全英语课程,导致学生学习吃力,疲于应付,不能很好地掌握商务基础知识,舍本逐末。具体到各个板块的课程设计上,在公共课程设置上各学校大同小异,值得一提的是,部分院校没有针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设计汉语类课程,这种轻汉语的做法对学生的专业发展尤其是英汉互译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十分不可取。而在专业核心课的设计上,各院校对于英语知识与技能板块的课程设置是相对合理的,但有的院校存在英语课程设置与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区别不大的问题,没有在英语教学中突出商务因素,如基础英语课程应该为商务综合英语,视听说课程应为商务英语视听说。各种课程的具体设置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不一定要原原本本按照《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课程设置要求开设,可在保证主干课程开设的情况下,适当进行调整。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可以开设指导学生取得外贸、会计、金融等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在实践环节上,硬件设施过硬、资金充足的学校应有实训室,开设相关实训课程,可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练习对外贸易、财务、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法律等流程。可根据本地经济环境、企业情况,安排学生参观实习,使学生能够具备实战能力。
3师资配置不合理
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育师资不足及配置不合理的情况普遍存在,尤其是自身综合性不足,又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商务类师资相比语言类师资明显不足。由于商务英语专业是新设专业,拥有商务英语专业学士学位的师资较少,而获得商务英语专业硕士学位的教师数量则十分有限,在很多院校担任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师多为语言文学类专业毕业的教师,虽具备较强的英语功底,但商务知识十分有限,有时甚至是现学现用,更不用提商务实践经验了。对于少部分拥有商务英语专业学历的老师而言,他们当中大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师职业,虽拥有较强的商务英语书本知识但缺乏商贸活动实践经验,在教授如国际贸易实务一类课程时往往流于纸上谈兵,不能和实际操作接轨,这是商务英语教学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商务英语本科学生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要直接从事外贸跟单、报检、报关、货运等工作,仅仅拥有书面知识远远不够,亟须老师给予基于经验的实战指导。在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育师资配备上,较为合理的比例应为:语言类师资占约60%,商务类师资占30%,实践类师资占10%,其中商务类的教师应该至少具备一个经济、法律或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硕士或博士学历。实践类的教师应由从事对外商务活动的行业专家兼职(王立非,叶兴国等,2015)。针对以上要求,王利民、袁晶等(2014)提出在个人层面,个体教师应具备双师素质,而在群体层面,教师队伍应该具有双师结构的理念。笔者认为,若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学院师资不足、质量不高,应考虑从多方面下手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具体笔者认为有以下一些方法可以使用:第一,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让现有任课教师继续深化学习商务知识,如拥有英语专业学历的老师考虑进修商务类第二学位,已有商务英语专业学历的老师继续深造提高学历,安排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进行学术交流,有条件的情况下可派教师到相关公司企业进行挂职实践,提高教师实战能力等。第二,综合性较好的大学,应考虑与学校其他学院如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法学院等联合培养学生,或聘用其他高校或学院具备良好商务专业素养及英语能力的优秀师资任教。第三,在面对教师商务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学院应与当地企业加深交流,选择有意向的企业建立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校外实践实习基地,让学生有机会到工作一线去实地观摩学习,并获得宝贵的实习机会。遇到行业内业务能力强的商务人才应考虑外聘为高校兼职教师,他们能够结合实际操作经验,直观地对学生的商务课程进行指导,同时可以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撰写提供咨询,帮助学生脱离纸上谈兵的学习模式,拥有较多的实战经验。
4专业教材不成熟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选用适当的教材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与其他英语类专业教材相比,目前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材不够系统成熟,存在许多问题。在扈珺,刘白玉(2011)对山东省30所高校所用的商务英语专业教材调查研究中发现,学校选用的商务英语教材普遍存在教材不成体系,难易程度不一致,书本内容缺乏时效性、实用性的问题,还有个别教材存在概念性的错误,同时书本缺乏配套的教师用书、教学课件、练习册、参考答案、视频音频光盘等,导致教师备课困难。有时会出现课程教材之间难易程度不统一,教材部分章节内容重复,练习设计不合理,内容缺乏时效性等现象,教师选取教材非常困难。面对这样的情况,仅凭一所学校之力是不够的,教育部应该组织专家编写一系列覆盖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育各课程、知识准确清晰、难易程度合理、理论与实践并重、紧跟时代步伐的权威经典教材,让高校在教材选取上能够保证所选数目水平一致,难易程度相当,使教学成体系。同时教材的编写应针对目前商务英语教师商务专业水平不足的情况设计配套的教师用书、视频音频文件、参考答案等,帮助老师减轻困难。而作为教学院系和任课教师,应多下工夫,对比各种教材之间的优缺点,根据学生实际水平选取难易适中的教材,不只拘泥于一套教材上的内容,根据课程安排适当针对教学目标删减或增加资料,注重教学资料的多样性,在学院内可以成立备课小组,教师之间互通有无,在现有教材不适合的情况下可以协力编写校本教材。
5教学条件不到位
目前高校办学能力参差不齐,经费投入也相差甚远,由于缺乏办学经费,个别学校存在缺乏与商务英语相关图书的现象,专业图书、期刊数量较少,种类有限,内容陈旧,工具书配备不足,部分学校存在语音实验室设备陈旧,容纳学生数量有限,维护不善,不能有效利用的现象,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平时学习科研的需要。为了能顺利有效地开展商务英语专业教学,高质高量的纸质及电子版的中外文专业图书、期刊、工具书等必不可少,同时应投入资金购买相关电子数据库,随时更新资料,与时俱进。针对语音实验室等硬件设施的问题,学校应该多提供经费,用于建立符合专业特色的实训基地。步雅芸(2009)提出商务英语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包括以英语技能实训为核心的实训基地建设和以国际贸易工作流程为核心的涉外商务实训建设。因此,一方面要为语言学习配备足质足量的数字语音实验室,不定期更新设备,加大维护和管理投资,有条件的学校除了传统语音实验室以外,应为语音实验室添置电脑,建立多媒体语音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进行语音训练、英语视听说等基本语言训练和英语自学的环境和条件。同时还应购买能够帮助学生仿真学习商务实务流程等的实训软件系统,设立拥有自动化办公设备的涉外商秘实训室、国际商贸谈判室、可进行进出口业务流程操作的国际商贸综合实验室等让学生在较为真实的环境下操练诸如商务谈判、签订合同、外贸单证制作等所学内容。在全球步入大数据时代的今天,还应该高效利用网络系统及资源,让老师能拥有足够的素材进行课件开发、网络教学等,学生能接触学量网络资源,作为对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补充。
6评价体系不合理
目前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进行评价的时候,直接针对设置课程出试题进行笔试是主流的评价考核方式,与其他英语科目的测试内容相近,倾向于知识测试和基础语言性考核内容,以分数高低为标准,重视专业四级和专业八级过级分数,导致书面知识测试大于能力测试。有的院校也有技能性考核,但往往流于形式,设计不科学。但商务英语作为一门实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科目,旨在培养拥有较强实战能力、专业素质高的商务英语人才,用传统单一的测试方式明显不能对学生能力进行合理的评估,不能根据评估结果对学生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有用的参考。评价方式应针对不同课程的专业培养目标而有所不同。如针对英语阅读、翻译能力及基本商务知识的考查可以采取传统书面测试的方式;而针对商务英语写作和单证制作等课程则不能拘泥于单纯的答题,可以让学生独立用英语制作单证、撰写合同;针对学生实际商务能力应综合使用口试、小组合作、模拟实际操作等方法进行,比如以个人形式对新产品进行介绍,以小组形式进行模拟商务谈判,在实训室运用实训软件模拟进行贸易活动等。并且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上教师对学生的期末测试进行打分这一种形式,而应该结合学生的平时课堂内外表现、课后完成作业及小组活动情况等综合评价。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结合个体学生进行的自我评价,小组成员之间的小组互评等多方位的评价方式。
李娜(2010)提出在校内评价基础上还应该结合校外考核,形成一系列包括校内课程生产型实训评分表、顶岗实习企业实习指导老师转向评价表、毕业实践报告转向评价表、毕业实践报告企业现场答辩等的考核体系,力求做到把行业标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考试(如剑桥商务英语考试、全国商务英语翻译资格考试、报检员考试、跟单员考试等)与教学评价相结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过程应有来自企业的指导老师参与教学和评估,实现在真实职业环境中人才评价与社会实践过程的有效结合。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采取多元的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力求真实全面地评价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方法、专业和社会能力,再根据科学的评估结果来指导下一步的教学。7结语商务英语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性强的交叉学科,其本科教育还不够成熟,面临着诸如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材选用、硬件设施、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的问题。对于越来越多新设立商务英语专业的高校而言,这些实际问题亟待解决,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整个高校教育界的共同努力。应该在教育部的商务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导下,明确以培养英语基础扎实、商务实战能力过硬的人才为目标,结合各高校实际情况调整英语类、商务类、实践实习类课程的比例,培养现有师资,引进拥有实际经验的教师,选用、编写难易适中、时效性强的教材,加大教学资金投入,完善商务英语实训设施,多元化地对学生进行评价,逐步形成成熟的商务英语本科人才培养方式。
参考文献:
[1]步雅芸.商务英语技能调练设计与研究[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9(2):115-117.
[2]扈珺,刘白玉.商务英语教材使用实证研究——基于山东省30所高校教材使用的问卷调查[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12):53-57.
[3]李娜.构建真实性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评价体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0):117-118.
[4]宋海玲.商务英语专业系列教材策划要注意的问题[J].科技与出版,2011(2).
[5]王立非,孝琳.我国商务英语研究十年现状分析[J].外语界,2013(4):2-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142-02
随着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各类外贸企业迫切需要既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又有扎实的国际贸易方面理论基础,且能够熟练操作进出口业务的应用型人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外贸专业学生缺乏足够认识和利用知识的操作平台,理论知识并没有转化为实际技能。多数毕业生工作后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工作,将书本知识实践化。因此,探索建立符合专业实际和市场需要的外贸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在“做中学”和在项目实践中提高CDIO各项能力尤为重要。
一、CDIO模式概述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2001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合瑞典的查尔姆斯技术大学、林克平大学以及皇家技术学院等3所高校共同开发的一种全新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CDIO是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针对毕业生团队协作能力、判断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等能力方面的欠缺,CDIO教育模式探讨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结合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项目学习,在“做中学”。在CDIO教学模式中,项目是学生能力培养的载体,不单单可以传授专业技术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能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极大地调动和开发。通过模拟真实环境,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等综合素质,学生的沟通能力、创新思考能力、职业能力和态度、团队协作等各项产业需求能力也相应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外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近几年,CDIO号角在中国各高校纷纷吹响。基于CDIO教育模式,黑龙江科技学院确立了“大工程,大德育,大实践”教育理念。新形势下,外贸英语专业以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为基础,制定了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
外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领域的基础知识,具有熟练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的第二外国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并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自工作等方面的工作能力,能够胜任英语商务贸易、谈判和企业管理等方面工作,符合现代各类经贸活动要求,为外贸企业部门所需,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构建外贸英语实践教学体系培养CDIO能力
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对学生CDIO重要能力的要求,包括外语沟通能力、外贸领域内的职业能力要求,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产业需求能力的要求。结合黑龙江科技学院定位和专业自身特点,外贸英语专业在CDIO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本土化的尝试。该专业革新了现有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确立了“3+1”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校理论课程学习时间为3年,实践活动累计为1年),强调在“做中学”,构建系统的专业实践体系。通过实践获得知识、习得能力,明确了以学生CDIO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专项语言技能训练、系统的职业技能实习、基于项目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为核心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引导他们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
1.CDIO外语沟通能力培养与专项语言技能训练。CDIO能力中,人际交往技能包括团队协作和交流,外语交流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专业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应能够熟练运用英语沟通交流,并能使用第二外语(如:日语、俄语、德语等)进行简单交流。专项语言技能训练主要设置了英语语音技能训练和英语翻译实践技能训练两项内容,通过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多说多练,在“做中学”,切实提高外语沟通能力。(1)开设英语语音技能训练。英语语音面貌是英语专业学生的门面,字正腔圆,圆润的发音给学生就业增加了成功的砝码。专业语音训练开设在第二学期,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个学期的语音理论课后开设的,时间为一周。指导教师通过建立学生语音档案,通过把学生英语发音中语音、语调等具体问题记录成册,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纠正,最终评定成绩等方式,帮助学生对比发现自身语音问题,循序渐进取得进步。大量的语音训练、教师的监督指导和定期开放的语音实验室保证了语音实践的效果和质量。通过实践,学生能够具备标准的语音、语调和良好的语音面貌。(2)开设英语翻译实践训练。翻译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涉及到诸多语言和文化因素,是对学生能力的较高要求。通过为期1周的英汉、汉英两个阶段的专项翻译训练使学生贯通以往学过的翻译理论知识。选取小说、科技文章、外贸函电不同文体的翻译实例操练,帮助专业学生熟练应用常见句式和词语,掌握翻译技巧,提高翻译能力。专项的翻译实践既可以考察学生的翻译动机等情感因素、自我解决问题能力,也锻炼了学生查阅工具书以及翻译实践能力,弥补了课堂教学之不足,使学生们认识到与职业翻译工作之间的差距,通过翻译实践有意识的改进沟通能力。
2.CDIO职业能力与系统的职业技能实习。除了针对提高外语沟通能力设置的语音和翻译实践训练外,专业实践体系还通过系统的职业技能实习如工程训练、认识实习、专业实习、职场模拟和实践等实习活动强化对学生CDIO职业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培养。
在应用型理工科院校,外贸英语专业学生应强化工程意识。在“大工程”的教育理念下,学生初期接受工程教育,之后参与工程训练,基本了解工程对环境、社会、知识和经济体系的影响,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和一定的工程思维,弥补了文科专业学生思考能力的缺憾。
基于一定的工程思维能力,学生在外贸英语领域实践活动中职业能力得以改善和提高。实践活动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专业导论课明确了英语技能和业务水平的要求。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专业知识,为以后的专业理论和实践学习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开设4周的认识实习和7周的专业实习。在认识实习中,将学生分组结对,将实习教室分别模拟为机场、酒店、工厂等工作场景,学生通过四周的外贸业务工作流程的模拟,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商务接待和商务谈判。以外贸业务流程为导向安排认识实习,有助于整合学生语言实践技能和外贸业务能力,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在国际贸易环境下运用英语的能力。专业实习我们采用的是部分集中,部分分散实习的方式。学生在熟知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和流程后,在企业真实演练具体外贸业务(如撰写外贸函电、价格核算,合同操作、信用证操作等)。在实习过程中,同时也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考核。另外,职业生涯规划和职场模拟补充课程,有针对性的弥补了实践活动的空白,使指导性更强,有利于学生明确职业态度并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
新培养方案还确立了实践环节与技能证书的考核挂钩机制。明确规定外贸方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须获得外销员证书、报关员证书、报检员证书、单证员证书、跟单员证书、外贸业务员证书、货运、物流员、商务英语等证书之一,方准予毕业。这些证书是学生职业能力的表现,获得证书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增加核心竞争力。
3.CDIO产业需求能力培养与毕业论文、顶岗实习、就业一体化。针对毕业实习浮于表面,论文脱离实际、缺乏实践支撑的现象,实行顶岗实习、毕业论文、就业一体化的实践方式。在顶岗实习和论文环节,以项目为导向,按照构思、设计、实施、运行4个环节,进行CDIO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与创新能力等产业需求能力培养实践。根据外贸专业的实际情况,选取其中20人参与CDIO项目,以便今后进一步推广。具体做法如下:(1)构思,即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启动前的系统规划。在毕业论文选题前进行必要的设计和规划。部分教师经过前期的挂职锻炼已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技能,比较熟悉企业情况,可以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外贸专业实践题目。同时,邀请外贸企业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加入,根据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对选题进行补充和优化,避免论文选题脱离实际。
在顶岗实习前,公布毕业论文和顶岗实习选题计划,要求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所从事顶岗实习内容密切相关,同时要求学生自主安排毕业论文和实习计划。按照课题内容的相关性和兴趣分组,将参与者分为4组,每组5人。选出每个项目组的组长,由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开展顶岗实习,相互监督。经过前期富有成效的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学生在相关课题老师和实习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视野开阔,具备一定的系统思维能力,逐步形成写作思路,为之后的毕业论文开题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2)设计,即研究方案的优化。学生带着选题去顶岗实习,目的更明确。在实习单位顶岗实习的内容与选题密切相关,学生更有兴趣。通过实习单位开具证明的方式,确认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与实习内容的相关性。同时,采取校内与实习单位双指导老师合作培养的模式,学生可以从多角度、系统地思考问题。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与实际情况的差距,对论文题目认识逐步清晰,不断地调整论文的研究方案,保证了论文修改质量的提高。(3)实施,即任务的实现。经过研究方案即毕业论文的充分分析、论证、优化后,论文预期的研究任务已接近完成。这一阶段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创新,给予他们一定自由度。学生遇到问题可以查阅相关文献,参与小组讨论,发挥头脑风暴的作用,集思广益。也可以回到实习单位请教实习指导老师或与论文指导老师沟通得到启发。论文指导老师通过定期的研讨、引导与不定期的网上、电话交流等方式,保证了对学生有效监督和指导。选题贴近实际,学生的参与性增强,这样,学生论文中引用的内容少了,空洞的内容少了,取而代之是更多自己的语言,实际、实用的东西,创新性也充分体现出来。(4)运作,即成果的展示。阶段成果除了通过上交顶岗实习报告、论文开题报告、论文一、二、三稿外,学生可以通过职场答辩、实习答辩、开题答辩和毕业论文项目小组答辩充分展示自身的能力水平。借助幻灯片演示文稿,学生可以将自己和团队的设计方案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的展示出来,英语表达清楚、规范,论文内容阐述的透彻和论证充分,也具备在外贸实际操作现场做简明准确的技术讲解和指导的能力。
四、结束语
在外贸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导入CDIO能力培养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通过语言技能训练、系统的职业技能实习,提高了学生的CDIO外语沟通能力、职业能力。产业需求的能力通过以项目为主线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4个环节的训练,充分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以培养CDIO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凸显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特色,有助于实现学生语言实践技能与外贸业务能力的整合,提升毕业生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Crawley,E.F.;Malmqvist,J;Ostlund,S & Brodeur,D.R. Rethink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the CDIO Approach[M].New York:Springer-Verlag,2007.
2.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3.丁杰,陈桂琴.英语专业学生应用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4.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撰写论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毕业论文是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的综合考察形式。因此,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它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
高职专科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要求必须用英文进行撰写。对于英语基本功不扎实的学生来说,英文的毕业论文对他们来说是相当困难的。他们会向论文指导教师提出各种问题。笔者统计,学生们所提出的问题存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他们对毕业论文为何物不了解,对毕业论文概念模棱两可;其次,选题盲目;再次,不知道参考文献的意思,更不知道参考文献如何查找。除此之外,在语法用词上错误甚多,语言运用能力差。加上欠缺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文章逻辑混乱,结构松散等现象普遍存在。还有些同学由于平时阅读量不够,对所选题目不了解,文章内容上空洞乏味。
结合平时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对如何解决以上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如果学生不知道毕业论文是怎么一回事,就无法写出优秀的毕业论文,为解决此问题,应开设毕业论文写作专题讲座以及参考文献的检索课程。因此,开设毕业论文撰写专题讲座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目前,在本科院校中此类撰写论文专题讲座已经普遍开设,甚至此类课程列为本科毕业生的必修课,时间为一学年或一学期。
但是,在高职院校中却很少开设此类讲座。通过专题讲座将如何撰写毕业论文、何为毕业论文以及在撰写时的资料查找等进行详细讲解。高职院至少应在第五学期开设此类专题讲座。在院校师资力量以及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将此类课程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使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中不在盲目。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不能够合理地运用图书馆的丰富资源,不知道如何通过互联网查找自己想要的信息,这些都是造成论文写作困难的原因。相关调查显示,在各大高职院校中开设文献搜索课程的为数甚少。高职院校图书馆参数量以及网络信息资源与各大本科院校相比相差甚远。但是,这也不是高职院校不开设文献搜索课的理由。现在已经是电子信息化时代,很大一部分信息已经电子化。运用网络查找信息,不仅能够提高论文写作质量,同样也能够更好掌握网络信息的应用,为今后信息化工作打好基础。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首先应对论文进行命题选择,帮助学生顺利迈过论文撰写的第一道坎。在选题时,很多同学绞尽脑汁选出的题目不够理想,或者是重复以往选题,或者是偏离本专业,又或者选题没有任何研究价值。高职院校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对本专业并未做深入科学的研究,对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不了解,因此,很难提出既有研究价值,又新颖的选题。相关调查显示,英语专业的本科生选题由教师选题。此方法在本科生中适用,那在高职学生中应该也同样适用。由指导教师给学生拟定选题或给出选题范围,这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首先,由教师给出命题,帮助学生选题时的盲目,直接给学生命题范围,让学生在此范围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写作,这样可以更大地激发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应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命题中应实用性大于学术性。其次。可以按照选择命题范围不同进行成组合作,讨论所选命题查找资料。可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彼此交流中做到取长补短,查找资料相互交流,合理运用信息,做到资源共享。再次,教师所提出的命题范围也要考虑到自己的研究方向,指导过程中要已实用性为主,降低学术性。
高职院校学生入校时基础较差,因此应严格把好词汇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许多同学在即将毕业时,英语语言运用能力都无任何提高。错误的语法和用词的错误在文章中随处可见。文章中有些句子完全没有任何语法可言,更有甚者,将中文的文章直接通过网络中英文翻译器进行翻译,此类文章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了。这些问题令指导老师甚是无奈。令在修改文章语法和用词上花费大量时间,而文章结构、内容、论证、论据等诸多问题却没有时间审阅。有些文章虽然在语法和用词上没有问题,但是文章内容上却空洞无物,思想不够新颖,文章结构松散、紊乱,更谈不上学术性,此类文章也完全没有达到撰写毕业论文的最终目的。为杜绝论文写作时出现上述问题,在入学之初,就应该开设语法、用词、写作等培养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等基础课程,多加联系,以便更好地运用。现有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对语言的运用没有兴趣研究。有笔者调查显示,在传统的写作课教学中应将语法课与写作课相结合,讲解写作方法的同时穿插结合语法语境,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写作课的课后作业,应当让学生用联系各种观点句式的表达方式。然后,联系运用不同的论述方法进行段落写作,最后形成完整的文章。此方法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后对毕业论文的写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更好地学习和积累语言基础知识,能有效提高学生在语言方面的运用能力。扩大阅读面,在有效提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同时,还能够跟好地开拓思维,扩大眼界,更好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深层含义。有些同学在文章题目确定下来正式写作时,才发现自己知识的匮乏,不了解自己选题的意义,不知如何着手写作,因此开始海量搜索一些相关的、不相关的信息,致使整篇文章没有任何自己的观点、看法,全都是他人的语言观点。解决此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培养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
考虑到论文与专业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以及写作时都应与本专业紧密相连。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应向学生体供与本专业相关的并且能够让学生有阅读兴趣、有价值且难度适中的读物。鼓励学生课后阅读,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阅读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为了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教师也可适当采用阅读加测试的方法,敦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达到读有所获,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引言
校企合作是实施产学合作教育的前提。[1]我国校企合作可以追溯到时期,对校企合作的研究已经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了,关于校企合作的内涵有很多表述,例如:孙伟宏认为校企合作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2]王自勤提出校企合作包括校企合作教育和校企合作科研等,校企合作教育的实质是企业帮助学校培训人才;[3]左家奇提出校企合作是一种对传统办学模式的创新,这是一种全新的长效的合作机制,是任何一所高职院校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等。[4]笔者认为校企合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一是校企合作建立在双方共同的内在需求基础上,是双方主动参与的一项共同培养社会人才的教育活动;二是双方运行机制融合,实现人员、设备、知识等资源的共享,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三是企业实践与学生的专业知识密切结合,为学生将来就业提供良好的过渡平台。因此,校企合作是一种缩短高校人才和社会需求差距的有效途径,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是服务经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5]在这个基础上,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较强的听、说、读、写、译技能、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一定的国际商务、酒店管理、社会科普、教育教学方面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为中原地区对外贸易、涉外酒店业务、科技翻译、中小学及英语培训机构服务的应用型人才。这个培养目标可以理解为“英语+”模式,将英语人才的培养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化,这也是目前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可见,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更清晰了,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的体现,为了了解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现状,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分学生版和企业版,学生版共发放130份,回收128份,企业版发放7份,回收5份。学生版问卷主要发放对象是英语专业2013级,2014级学生,即大三和大四学生,了解了他们对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观点,具体分析结果如下表1:
以上结果表明以下几点内容:(1)学生选择专业时很大程度上出于个人爱好,对未来就业很少考虑,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要增加这方面的引导,考虑就业的实际需求。(2)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单一的英语知识不能满足就业需求,但是他们的学习重点依然聚焦在专业必修课上,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要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其他模块知识的重要性。(3)实践环节对学习帮助很大已经得到学生们的认同,但是调查显示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偏多,而且理论与践的关系不紧密。
表2调查结果表明以下几点:(1)企业聘用英语专业人才首先注重口语的流利程度,其次还非常重视其他方面知识的掌握及综合素质等。然而,英语专业学生最欠缺的能力首先就是口语,其次其他方面知识素质及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非常薄弱的,即知识和素质教育应该被重视。(2)大部分企业认为企业课程应该走进学校,企业和学校应该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总之,目前,企业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不太满意,这就推动了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三、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理论依据
本次研究的理论依据是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在他人协助下,在社会情境中主动建构自己的意义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别强调个体的社会协商和在协商中的发展,也把个体的持续发展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结果。[6]根据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内容,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必须考虑社会的需求,即校企合作制定课程体系既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符合学习理论的要求。
(二)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并结合理论要求,校企合作背景下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措施如下:
1.校企合作构建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依然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独立完成,企业没有参与,这就使课程体系脱离了社会需求,因此,首先要转变观念,教学管理部门和企业联合制定,从而缩短学校和社会的距离。在制定过程中可以详细划分各自职责,建议双方共同商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内容及比例,以保证理论和实践的紧密性和合理性。
2.构建英语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以上调查显示,学生们对专业必修课非常重视,其他理论课程被忽略,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能满足就业需求,因此,在理论课程体系中可以坚持模块划分原则,但是要根据培养目标调整好博与专的关系,即在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其他方面知识,以便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以下是详细划分内容:课程体系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知识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包括专门用途英语课、小语种课等。其中,各类课程开设的内容可以根据学校实际进行选择,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各类课程的具体内容,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道德、政治、历史、语文、就业指导 、体育、心理健康、计算机、第二外语等。专业知识课包括语言、文学、文化方向的课程,例如 专业导论、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文学选读、语言学导论、毕业论文写作等;专业技能课主要指训练听、说、读、写、译这些基本技能的课程,例如: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语音、口语、听力、阅读、写作、口译、笔译、外贸函电等;专业方向课指英语专业的拓展课程,可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开设,例如: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酒店管理概论、旅游概论、管理学、现代礼仪、进出口单证实务等。选修课主要是满足部分学生兴趣或就业需求的课程,例如专业用途英语课程:酒店英语、旅游英语、机械英语、计算机英语、交际英语、商务英语等;小语种可以开设德语、韩语、俄语、法语等。英语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3.构建英语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戴炜栋和黄任(1997)指出,外语专业毕业生中,即使那些在校时口笔试成绩都相当好的毕业生,都存在着外语工作能力不强的问题。因此,加强教学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最主要的要求。[7]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以往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偏多,而且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现象,这就使英语专业毕业生很难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必须建立和理论课程密切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
英语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由两部分组成即校内实训、校内第二课堂和校外实习。其中校内实训即英语综合实训课程,可以设计商务英语(BEC) 资格证书培训、商务英语翻译资格证书培训、英语语音达标及演讲实训、英语专业应用技能实训、外贸函电实训、进出口单证实训、市场营销实训、英美文化环境模拟实训、酒店管理模拟实训、导游模拟实训、礼仪模拟实训等。这些实训环节和以上的理论课程密切结合,形成一个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的闭环。
以上校内实训课程需要一定的师资和设备,建议学校成立专门的英语专业实践课程团队,培训团队教师相关的实训技能和知识,并且固定每个实训环节的教师队伍,以便教师在实训中不断研究创新实训方法和内容,提高实训教学水平。此外,建议团队中最好加入企业人士,以便校企双方共同探讨实训内容。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没有分开,教师在担任实训课的同时还要担任其他理论课的教学任务,时间和精力都跟不上,实训效果不明显,同学们在实训课上收获不大,因此,建立实训团队是首要的。其次,学校需要建立相关的实训场地和设备,营造实训氛围,提高实训效率。
校内英语第二课堂可以纳入到英语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中,因为第二课堂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提高非常重要,更是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英语第二课堂的形式要多样化,可以分三类,一是英语角,二是英语类竞赛,三是社会活动。目前,前两类活动应该是在各大高校都有体现,尤其是竞赛,例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情境会话比赛、英语电影配音比赛、商务英语知识竞赛、笔译竞赛、口译竞赛等,这些比赛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应该继续。为了让学生接触社会,建议增加社会活动,联系一些展、商务活动等,带领学生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校外实习是英语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主要方面,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平台。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校外实习形式主要是实习基地建设。据调查,英语专业实习基地的种类主要有酒店、英语培训机构、外贸等。但是,实习基地不太稳定,校企合作需要进一步协调。此外,需要进一步开拓的实习基地方向是商务、翻译、外事等,让学生有更大是实习空间。为了培养企业需要的英语人才,还要深化校企合作,丰富校企合作形式,例如:订单式培养、教师企业实践、校企合作项目、校企开发教材、校企制定课程体系等,这些校企合作形式都是为校外实习和学生将来就业服务的。相信,在校企合作日渐深化的今天,校外实习效果会越来越好。
以上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四、结语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要求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在校企双方合作的背景下建立,这是保证培养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要更新观念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建立课程体系。以上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是模块化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有利于组织教学,最大的特点是突显了校企合作制定课程体系的特征,适应了目前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管庆智,陈锡章,王思敬.试论中国特色的产学合作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1993(11):31-33.
[2]孙伟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2006(4):23-25.
[3]王自勤.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博弈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9):78-79.
[4]左家奇.“三重融合” 模式下校企合作机制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126-130.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分别是自我探索的萌芽阶段(1987~1994);引进借鉴的起步阶段(1995~2001);反思改进的提升阶段(2002~2006)(苗文利,2007)。1999年教育部在32所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试点。进入21世纪后,国内若干高校相继构架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如:北京大学(2001年)、清华大学(2003年)、复旦大学(2005年)、浙江大学(2006年)、中山大学(2009年)等。一些关于通识教育的专家论坛、学术研讨会也相继开展。
二、《基础英语》课通识化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高校目前的外语专业通识教育分为三种,第一种以复旦大学为代表,彻底改变以往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外语专业新生入学后,与其他专业学生一样,先进入复旦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通识教育,学习包括综合教育、文理基础、专业基础等三大板块的课程,也就是接受文理综合的素质教育。从二年级起,学生选择具体的专业,进而开始专业学习阶段,即“一年通识教育+三年专业教育”的“1+3”模式。第二种以北京大学为代表,这些学校的外语专业并不进行上述学校那样彻底的通识教育,而只是选修一定学分的通识教育课程,如哲学与政治、经管与法律、历史与文化等人文社科与艺术知识课,实用统计方法、物理学导论、现代生物学导论,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自然科学与技术知识。第三种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代表,这些学校开设统一的通识课程,如中国与世界、《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外语专业学生必须选修一定数量的上述课程。
总的说来,现在的中国外语专业通识教育多是以开设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几大模块的课程并实施大班授课与小班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开阔为学生的视野和增加学生的人文体验为目的,以提高其辨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旨。
以沈阳建筑大学为代表的理工类院校不具备上述大学大规模开展通识教育的条件,因此以《基础英语》——英语专业中课时最多的专业基础课——为突破口,尝试从教材、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测试等多角度开展通识教育,是一条既符合这类院校客观条件,又能满足时代要求的新途径。
三、《基础英语》课通识化教育的方法
1.彻底进行课程改革,尤其是教材改革和测试改革
《基础英语》课不再单独地使用某一种教材,而是在通用教材的基础上编写补充的通识化教育材料。该材料必须涵盖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提供适量的英语技能训练,一方面与此前的中学英语教学接轨;另一方面进一步夯实英语语言基本功。第二,包含语言学、文学、欧美文化、哲学、社会学、逻辑、修辞等人文科学领域的文章。这类材料既能传授通识知识,也向学生提供重要的英语学习渠道。第三,文章后提供课外参考书目,该书目不再仅仅围绕文学作品来进行,而是涉及上述所提到的多个人文学科领域,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第四,提供各个人文学科领域中的经典背诵文章,要求学生背诵。
2.改革教学方法
现在的学生有个性、有思想,如果一味地像以前一样按部就班地以老师为核心进行授课行不通了。他们渴望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和学习过程。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们不妨让他们直接参与到授课的全部环节中。不论是教材的增删、课前预习内容的选择、课堂的授课方式,还是课后复习内容的确定、考试的方式和内容等,都可以通过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沟通后确定。这样的过程能够让学生清楚地明白,为什么要学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学。当然,所有的讨论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广泛的阅读和积极的讨论为基础来进行的。此为教学方法改革之一,具体实施需要学校的支持和信任。其次,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如词典的选择和使用、资料编辑和查找的能力等,使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分析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改变测试方式
除传统的卷面测试、论文写作、个人陈述外,可以增设课外测试内容。即便是课内测试在形式上也可以创新。作业可以这样改革:在学生中开展优秀作文示范活动,将写得好的作文筛选出来,装订成册,在班级内部发行;给学生以展示自我的机会。个人陈述可以这样做:每人准备三分钟自我介绍,并录制下来,使得学生对自己的发音及演讲表现有更好的理解。
4.课外环节增设辩论和表演,要求学生必须参加
组织模拟演讲比赛。由学生自己选题,自己当评委,组成大赛组委会,扮演参赛选手和观众,让没有参加过大赛的学生,感受到了真正的演讲比赛,得到了锻炼的机会。组织英文辩论赛。每名学生都参加辩论,层层筛选出最好的辩手,参加最后一轮辩论活动,并把过程记录下来,供学生日后观摩学习。
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通识化教育模式能平衡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同时,保证其语言技能水平不下降,将语言技能融合到通识教育课程中,以达到“语言技能课程知识化,知识课程技能化”的目的。服务于教学实践,不搞花架子,不搞面子工程,实实在在地提高《基础英语》的教学质量,从而既健全了学生的人格又培养了创新型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苗文利,《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二十年的发展现状及理性省察作者》[J],《大学教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