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

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4-11 02:27:2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

篇1

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为了有效开展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这时期是八年级学生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最佳时期,他们对新鲜事物都很好奇,有着广泛的兴趣和爱好,而且思想上很容易出现比较偏激的想法,既不能很好的处理个人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也不能很好的适应周围的环境,最终形成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思想,从而产生消极情绪。再加之八年级学生没有准确的判断能力和导向能力,往往不能对于自己的思想意识进行控制,从而产生一些不正确的人生观,这时就需要教师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展专题演讲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人生目标,通过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还可以借鉴生活中的英雄模范事迹去教育他们,让他们对生活产生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人生态度,客观、全面地看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为八年级学生创造健康的心理氛围

为了有效开展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健康的心理氛围,经常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始终保持着乐观地、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传达爱的情感,让学生在老师的关爱下,受到表扬和鼓励,对自己充满自信,朝着自己的目标勇往直前。第二,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根据学生的思想和教学需要,创设一定带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和听觉神经,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三、解开学生的闭锁心理

为了有效开展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打开学生的心扉,解开学生的闭锁心理,让学生乐观的、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生活中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本来比较活泼的,突然之间变得喜欢独来独往,不愿意与其他同学交往,从而将自己封闭起来,形成闭锁心理。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不断加强,社会也接触的越来越多,想自己去尝试新的生活,不想再依赖父母,但是他们的认识和经验还是不够成熟,根本摆脱不了对父母的依赖,但又想摆脱,形成矛盾心理,从而形成闭锁心理;另一方面,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能够真正发现自己内心深处所有的美与丑,非常害怕将自己的丑态暴露在其他同学面前,就这样将自己封闭起来,形成闭锁心理。针对学生的闭锁心理,就需要教师善于观察学生的表现和思想变化,与学生进行沟通和和交流,帮助他们从封闭的世界走出来,积极向上的投入到有意义的生活中来,并打开心扉与人交往,积累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从而打破闭锁心理。

四、帮助克服八年级学生的嫉妒心理

为了有效开展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引导和帮助八年级学生克服嫉妒别人的心理,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充实自己的生活。教师在教学中会发现一些学生往往看到别人比自己长得漂亮,别人学习比自己好,别人家庭条件比自己优越,就会产生嫉妒心理,对他们产生憎恨的情绪,甚至在背后诋毁诽谤别人,还会去攻击对方。针对学生的嫉妒心理,教师首先要与这些学生进行沟通,问清楚产生嫉妒的原因,引导学生去克服这种妒忌心理,告诉他们产生嫉妒心理不但会伤害别人,还会伤害自己,让自己的形成扭曲的心理,引导并帮助让他们克服嫉妒别人的心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可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将嫉妒别人的心理转移到积极主动去学习,从而缩小与别人的差距,从而达到新的平衡心理;第二,引导学生不要只看眼前利益,要看到长远利益,努力加强自身的思想修养,对个人得失和眼前利益不斤斤计较,克服自己的嫉妒心理。

五、激发八年级学生的进取激情

为了有效开展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通过评价方式的改变,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本身具有天真、浪漫、理想化的成分多、现实性的成分少的特点,主要他们接触到现实的社会,他们的理想瞬间就会遭到破坏,从而产生自卑的心理。导致中学生形成自卑的直接因素有:成绩落后、交往受挫、生理原因、家庭背景等因素。而学生的自卑心理、厌学情绪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如果我们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等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和厌学情绪,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要看到不同的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例如,在班上,谈到成绩时,让他们以刘某为榜样;谈到某方面技能时,称赞李某做得特别好;谈到唱歌时,表扬张某特棒……我们要改变以前只以成绩论英雄的观念,让孩子们都能有引以为傲的闪光点,不会感到自己一无是处,这样容易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舞,从而激发他们的进取心,燃起孩子奋斗的激情。

总之,我们老师要具有极强的责任心、爱心、耐心,需要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同时多从网络、书报中学习他人的好的方法,真正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当好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平凡的工作中成就一番不平凡的事业,为国家培养心理健康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篇2

第1课 新环境,新起点

执教

教学目标

1.明确从小学升入中学,是人生历程的一个重要变化。

2.了解新环境,认识新同学,感受新生活,掌握适应新环境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3.感受并理解人的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需要了解学生在进入中学生活后的心理感受和需要

课堂设计

修改案

一、我诉我心

(1)阅读体验。让学生阅读材料,了解主人公的经历。

(2)分享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进入中学后,主人公对自己的认识是怎样的?你怎样看主人公的变化?你在进入中学生活后有哪些感受?有什么困惑?

(3)总结归纳。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进入新的环境,我们会面临很多方面的变化,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感受,这些都是正常的。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会到面对新的环境产生各种感受是正常的。

二、心海导航

(1)阅读思考。让学生阅读材料,总结归纳适应中学生活的方法。

(2)分享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你采取过哪些方法让自己尽快适应新环境?

(3)总结归纳。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对每位同学来说,我们都会经历一段调整自己原有认识和行为的过程。

经历这个过程,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方法,有些你已经尝试过,有些可能还不完全了解。后面我们进一步通过活动来帮助大家度过中学适应阶段。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明确尽快适应中学生生活的方法。

三、活动在线

活动1 找不同

(1)引导学生思考:进人中学生活,我们都面临一个新的环境。你感受到中学生活和小学生活有哪些不同?请写在表格中。

(2)分享交流。分小组进行交流:我们认识到中学和小学有哪些共同之处?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调节自己的心态和行为,适应中学生活,你有哪些建议?

(3)总结归纳。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从小学

进人中学,是人生历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面对改变,调整

心态、积极行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设计意图:认识中学生活和小学生活的不同,分享适应新环境的方法。

活动2 我们的校园

(1)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和活动要求。

(2)画出校园平面图,并和同学可以让学生分享交流。教师邀请学生展示并介绍校园,分享平面图中最喜欢的部分,以及对自己三年初中生活的期望。

(3)总结归纳。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进人中学,我

们在新的校园里共同学习、共同生活,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让我们尽快融入新环境,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熟悉并了解校园环境,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校园生活。

活动在线3 请你记住“我”

(1)教师说明活动目的和活动步骤,引导学生进行活动。

(2)分享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分享:你在这个过程中的感受是

如果发现什么?记住了多少同学的姓名?你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让自己更多地认识新同学?

(3)教师总结:记住新同学的姓名,意味着一段新友谊的开始。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多结交些新的朋友吧。

设计意图:明白记住同伴姓名的重要性,通过活动尽可能多地记住同学姓名拉近彼此的距离。

四、小贴士

(1)指导学生阅读并思考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的方法。

(2)教师总结:通过学习,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掌握了一些方法,现在更重要的,就是把这些方法落实在行动上。

设计意图:掌握一些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的方法。

感悟

收获

课后延展

鼓励课后多认识新朋友,尽快想办法记住更多人的名字,一遍认识更多的新朋友。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篇3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78-02

近十年来,校园恶性事件频频发生,国内几起比较著名的校园杀人案的杀人动机都是“琐事”。“琐事引杀机”看似难以理解,其实这样的动机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于这起案件的。1997年北大投毒案是因为王某与朋友关系趋冷,便起杀心;2007年中国矿大的投毒则是因为常某对三名同学心生不满;2012年年底的安徽医科大学图书馆砍杀案也是如此;2013年3月复旦大学医学研究生因生活琐事向室友投毒并致其死亡;刚刚发生在南航的案件起因则是被害人蒋某敲门打扰了袁某玩游戏……一系列校园恶性事件,使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和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研究中心在2002年一次大规模调查中发现:有16.51%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十年后,据《2010—2011年度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分别有27%、6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或偶尔有心理方面的困扰,近九成学生心理出现困扰。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进行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校一类学生即有一定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的学生比率在12%左右。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凸显,国家也明确规定高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各高校也都成立了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部门,建立了心理咨询室,部分高校还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但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体系,不少学校存在用活动代替教育,用单一讲座代替课堂的现象,对心理健康教育搞“一刀切”,忽视年级间的心理差异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变化,教学内容单一,无系统,不规范,没有系统的教学计划,没有全面的教育规划,无主次,无重点,无层次,缺乏针对性,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适应、成长成才、择业交友等热点问题联系不紧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过于单薄。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层次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全方位、多格局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根据大学生活不同阶段以及各层次、各学科门类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着眼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各年级学生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以及心理的动态变化,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大学一年级是人生的转折期,也是人生的一道新的起跑线。调查资料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表现和暴露在大学,根子却在中学,甚至小学。应试教育使学生被学习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中小学生青春发育期的诸多心理矛盾和冲突被应考这个“中心”任务所掩盖。由于缺乏全面的教育引导和培养锻炼,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相应解决,到了大学,问题就暴露出来了,这给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先天不足后天难补”的挑战,因而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对大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还是对中学和高等学校的两个不同教育层次,都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上来,帮助他们尽快转变学习方式、适应新的环境,学会独立安排学习和生活,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个层次。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二至四年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往往与一年级的适应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否有效地处理和控制一年级出现的各种心理适应问题,不仅有利于一年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会降低高年级心理问题的发生几率。第二层次为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学生进入稳定发展时期,他们基本适应了大学生活,建立了新的心理平衡,但也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要求不断地做出抉择,这一时期充分展示了大学生极强的可塑性,是每个人按自身独特方式塑造自我的时期。这一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帮助他们掌握心理调适技能,处理好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人格发展等方面的困惑为重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引导和培训,帮助大学生做好学业规划;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提高学生意志力,挖掘潜能,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自立性,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开展专题讲座,围绕学生关注的学业问题、恋爱交友问题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要着力构建教室、宿舍、校园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进教室,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日常的学科教学紧密联结起来,不断化解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压力和各种心理问题,这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这不单有助于改变各科教学的现状,也将是实现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与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进宿舍,建立起一支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共同参加的专职咨询队伍,以宿舍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单位,充分发挥朋辈咨询的优势,宿舍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安慰,降低心理压力,缓解情绪紧张等,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功效,有效地化解大学生生活当中各种难以应对的压力;心理健康教育进校园,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的文化活动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生活充实。要充分发挥各种大学生社团、群众组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积极向上、乐观、和睦、轻松的氛围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广泛交友与合作中,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促进优良心理品质的形成,培养健全的人格。第三层次为毕业生。对于毕业生,要配合就业指导工作,对他们进行求职心理训练,帮助他们客观分析自我职业倾向,正确认识职业特点,树立自信心,做好就业心理准备。以开设就业心理活动课或专题知识讲座的形式广泛开展心理潜能训练,挖掘职业潜能,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专业实习中,同时进行适应性教育以利于毕业生能较好地适应工作环境,个别辅导与团体训练相结合。一方面针对个别大学生,如资质优异学生、情绪困扰学生、行为偏差学生、家庭处境不利等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实现专业化的指导;一方面加强学校和学生家长的联系、沟通,发挥合力,共同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度过求职择业期。

三、加强层次性教育要关注的几点

1.处理好普遍性教育和特殊性教育的关系。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遍性教育不能因为层次性、特殊性教育而削弱,层次性教育也不能替代普遍性教育。普遍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常态,通过普遍性的教育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掌握简单的心理调适技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塑造健全的人格特征,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而针对某一阶段、某一层次的教育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帮助学生处理好特殊时期的心理困惑。普遍性教育与特殊性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普遍性教育为特殊性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殊性教育能更好地巩固普遍性教育的成果。

2.层次性的划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立足学生的现实心理特点,不能绝对化。心理健康教育要树立全程化、全方位的教育理念,要看到层次的划分是相对的,各层次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是相对其他层次而言的,不是固化的、绝对的,各层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相互渗透的,相互促进的。第一层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其后两个层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进行,第二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关系到整个大学生涯的质量,而第三层次的就业心理辅导是前两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体现和升华。此外,心理健康教育的层次性内容立足于学生现实的心理特点,并随现实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当面临重大的生活事件时,如近期出现的系列校园室友投毒、刺杀等恶性事件,各层次的重点都应是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和谐人际关系的教育,因而层次性的教育应是具有强大灵活性和广泛适应性的教育。

3.在每一层次的教育内容上,还要注重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教育的普遍原则,因材施教。教育内容的确定要依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在每层次内要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侧重不同的教育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山东科技大学2012级学生为例,scl-90症状自评量表显示,男、女生在抑郁、焦虑、恐怖、其他和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抑郁、焦虑、恐怖情绪体验高于男生,总分也明显高于男生,造成这种现象一方面可能与女生的思维特点、应对方式有关系,女性的思维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情绪、情感波动比较大,容易思维狭窄,而男生的思维相对理性一些、豁达一些,更注重事物的大方向、善于变通不固执,这决定了女生的心理负荷要大于男生。另一方面,我校以理工科为主,对学生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及动手实际操做能力要求更高,这使得女生在转变学习方式、适应大学生活上面临更大的挑战,造成了她们对未来的焦虑、不安。这就决定了在开展新生大学适应教育时,要根据学生性别特点,分别开展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还要针对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开展专题教育,关注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边远地区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只有心理健康,大学生才能全面发展,只有心理健康,也才能够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有效地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避免心理问题的积聚和爆发,必须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时制宜、因事制宜。既要立足全局又要抓重点、抓关键、分层次、有系统地解决学生普遍关注的心理问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邹广万.试论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2010,(01).

[2]宋敏.教室、宿舍、校园──构建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高等教育.

[3]付玉华.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与辅导[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07).

[4]屈正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06.

[5]严由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2006-10.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149-03

一、前言

目前,上海新生本高校陆续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该课程旨在通过课程的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然而,通过了解发现,上海各大新升本高校很少有教育者探查大学生的内在需求,通常,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是专家编写的教材,有的教材编写年份较长且全国通用;上课内容、上课方式等也都有教育者来决定。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需求越来越突出,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需要我们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内在的需求着手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此,本研究通过自编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求调查表》对上海新生本高校本科生进行调查,分析上海新生本高校学生需求与老牌高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求上的差异,从课程总体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估等方法设计出适合上海新生本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被试间设计,共计发放问卷800份,其中,上海新生本高校学生400份,老本高校学生400份。其中,问卷回收774份,有效问卷723份。新生本高校回收问卷370份,老本高校回收问卷353份。问卷发放时考虑性别、年级、专业文类(文理工)的差异,对其三个因素进行平衡。

2.研究方法。采用自编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求调查表》,调查表从课程总体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估几个方面开展调查。

三、结果与分析

1.新生本高校学生与老牌高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求上的差异分析。调查研究表明,无论是新生本高校学生还是老牌高校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需求都很高(64.3%,62.7%),两类学校学生在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需求上无显著性差异。可见,当前大学生普遍认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非常有必要且有需求的。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上,两类学校学生也无显著性差异,学生普遍认为,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是为了“了解自己和他人”,“调节心态,优化心理素质”。从课程的总体需求设置、教学目标上来说,两类高校学生在需求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两类高校学生在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需求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您经常会遇到哪些心理问题?”“您希望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获得哪些方面的信息?”上,老牌高校学生对“挫折应对”、“个性发展”、“职业规划”、“学习心理”选择的比例明显高于新生本高校,表明老牌高校学生在校压力较大;同时,由于该类高校学生大多为各地优秀学生,对未来的要求和规划考虑比较多,对“职业规划”“学习心理”的需求也更高。而新生本高校学生在“认识自我”“能力发展”选择的比例明显高于新生本高校,表明新生本高校学生认识的到未来就业的压力,无论从学习品牌和学习能力上来说,很难与老牌高校学生相比,因此他们更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而在“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婚恋心理”几项内容上均无显著性差异,表明这三项内容为当代大学生普遍关注和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因此,在新生本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选择上,应更多关注该类学生的需求,而不应该“一刀切”,或是简单模仿老牌高校在教学内容上的设置。

在教学效果评估上,两类高校学生在“选修心理健康课程对自己产生的影响”上也有显著性差异,老牌高校学生更多的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而新生本高校学生则表明选修该课程对自己所产生的效果没有那么显著。猜测,可能老牌高校学生自觉性更高,更多的进行学以致用,再者,新生本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很大一部分有辅导员来承担,教师专业素质的差异也可能导致在教学效果上的显著差异。

2.上海新生本高校学生在课程总体设置上的需求分析。调查研究表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但是最有效的方式依次为:心理素质训练(31.2%)、心理咨询(17.1%)、开设心理健康课程(15.3%)、自助心理调适(10.3%)、学生活动(9.3%)、心理救助热线或网站(4.2%)、心理危机干预(3.8%),由此可见,大学生最喜爱的提高心理健康的途径为心理素质训练、心理咨询、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关于是否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学生学生的观点是一致的,即认为很有必要开设(71.3%),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持积极态度,但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程属性上,有60.1%的大学生选择公共选修课,32.2%的大学生选择公共必修课,看来绝大多数都赞同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成公共课程。多数同学表示,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成公共选修课,会有较大的选择自由度。主要表现为:可以相对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可以更多的体验上课过程,无须过多考虑考试压力。因此,在大学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成公共选修课是比较符合学生需求的。调查表明,最佳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年级为大学一年级(78.2%),可能的原因有:大学一年级新生对新环境感到陌生,倾向于寻求各种帮助;大学一年级新生对大学生活有更多的期待,希望各方面获取信息,帮助其顺利、完满的度过大学生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在大学一年级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几年比较合适,调查结果发现,有39.1%的学生建议开设1年,32.1%的学生建议开设2年,5.2%的学生建议开设3年,4.1%的学生建议开设4年。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和开展心理咨询的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通过多种途径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新生本高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上的需求分析。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首先应该是了解自己和他人(85.3%),调节心态,优化心理素质(71.4%)和提高未来生活质量(74.5%),其次是掌握心理健康知识(67.5%)、学习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技巧(66.3%)和预防心理疾病(45.3%)。可见,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要求是综合性的,既有发展性要求也有预防性要求。

4.新生本高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上的需求分析。课程内容的选取是落实课程目标、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与基础。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目前各新生本高校的做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讲基础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还有的讲情绪管理、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学习指导、生涯辅导等;有的做专题讲座,也有以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心理健康节或周或月等宣传活动作为教学内容。本研究调查显示,大学生喜欢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健康心理学类的内容最受欢迎(21.3%),其次为人格心理学类(15.5%)、社会心理学类(12.9%)和心理咨询类(10.5%),对其他的课程内容如人生哲学(9.4%)、心理治疗(8.6%)、基础心理(7.3%)、心理病理学(5.5%)、发展心理学(4.4%)等,学生的喜爱程度较低。学生最需要讲授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依次为:情绪管理(21.1%)、人际关系(21.3%)、自我认识(18.0%)、婚恋心理(17.3%)压力应对(14.0%)、职业生涯规划(8.7%)、人格心理(8.5%)、生命教育(5.3%)、学习心理(5.2%)、与社会需要相关的知识(3.6%)、与个人需要相关的知识(3.0%)。可见,不同的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需求不尽相同,但是诸如情绪管理、人际关系、自我认识、婚恋心理、压力应对等专题的内容是大学生普遍需求的教学内容。我们对不同年级学生在教学内容上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在大学时,不同年级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是不同的,大学一年级学生在“人际关系”“自我认识”两项内容上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学生;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在“婚恋心理”“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上明显高于其他各年级,大学四年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压力应对”方面高于其他各年级。由此可以看出,大学不同阶段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需求是有差别的,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心理的特殊性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调查结果看,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学生们的看法比较分散,每一方面的内容都有人喜欢和需要。这表明:(1)凡是能够起到调节学生心态、优化心理品质作用的内容都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2)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求因人而异,各有侧重,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应注重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只是,心理健康教育合适的教学内容到底是由哪些方面的内容构成,这些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组合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内容体系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5.上海新生本高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上的需求分析。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的需求分析上,大学生的看法较为一致,学生普遍喜欢活动,游戏,行为训练(70.2%)、案例、生活事例教学(45.7%),对设专题,学生讨论(18.3%)讲授该领域的最新动态(12.1%)的兴趣度明显不高。可以看出,学生普遍喜欢参与度较高和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方式。吴晓艳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不可能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形式,如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行为训练法、演讲法、讨论法、辩论法等,都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的方法。这也与学生普遍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体验和操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的观点相吻合。这也提醒我们教育者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应灵活应用多种方法,而不是单一的讲授法。

6.上海新生本高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评估上的需求分析。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认为能有效评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有心理测验(34.1%)、日常行为观察(25.4%)、学生自我评价(18.4%)、同伴评价(16.5%),而教师或家长评价(4.3%)、作品分析(2.6%)评价的有效性较低。一直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评估标准较为单一,教育者最喜欢也最简单的评估方法即为考试,而姜道春、薛德根曾提出,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现的转变之一,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实现由考察内省材料、参与表现、受教育前后的心理行为变化多方面相结合代替单一的考察知识。孙福兵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面对学生心灵的一门课程,其考核方式和其他课程一定要有所区别,它不应只是知识考查,更应注重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心灵感悟。这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评估是一个多维度、多指标、动态性评估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应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立足于发展模式,而不是防治模式。另外,应依据上海新生本高校学生特点和需求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成“以发展性为主,障碍性治疗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紧扣学生的心理问题,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应多样,突出灵活性和实践性;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估应采用一个多维度、多指标、动态性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吕斐宜.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6,(8).

篇5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10月,对洛阳职业技术学院一年级、二年级16个班的608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一年级285人,二年级323人;男生216人,女生392人。学生年龄18~21岁,平均(19.3±0.4)岁。

1.2问卷调查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在统一时间,使用统一指导用语,由经过培训的教师现场发放并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608份,收回有效问卷548份,有效回收率90.1%。参照全国成人常模标准:因子分<1.8分为正常,1.8~2.0分为轻度异常,2.1~3.0分为中度异常,>3分为重度异常进行判断。

1.3统计学方法

全部有效资料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学生心理状况

总均分>1.8占30.5%(167/548),其中轻度异常80.2%(134/167),中度异常15.0%(25/167),重度异常4.2%(7/167)。十个因子中以人际敏感最高,为40.7%(233/548),其次为焦虑、抑郁分别为35.9%(197/548)、31.1%(171/548),再次为躯体化、强迫症状和敌对分别占21.2%(116/548)、18.6%(102/548)、15.5%(85/548)。

2.2不同性别学生心理状况

男、女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8.9%(37/196)和33.2%(117/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生在敌对和偏执上高于女生;女生在抑郁、焦虑、躯体化、人际敏感上高于男生。

2.3不同年级学生心理状况

二年级学生在焦虑、偏执、抑郁上高于一年级学生;一年级学生在人际敏感、敌对、强迫症状因子上高于二年级学生。

2.4不同生源地学生心理状况

篇6

我们就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学习状况进行了专门的调查,随机抽取了平凉工业中专在校学习的没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11个班和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1个班做调查。发出调查问卷表两项共1000份,收回调查表共980份。

该调查运用了格瑞思(Derogaitis,L.R.)编制的,由上海铁道学院吴文源教授引进修订,在我国国内应用广泛的《身心症状自评量表-SCL90》,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它具有容量大,反应心理症状面广,能准确刻画各症状程度,省时,易操作等特点。对学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测试。本测验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采用五级评分制,根据症状分为正常、轻微、中度、较重和严重五个等级,分别评为1、2、3、4、5分。测验的十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它方面的内容。

按修订的我们中国的常模大于160分的学生心理上就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由于,目前国内采用的心理健康量表有好几种,鉴于职业学校学生基本都在十六岁以上,我们只能应用《身心症状自评量表-SCL90》来测定,各种量表测出的数据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使用不同的心理测验量表,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急切盼望有关部门和专家尽快修订、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健康量表,能够得到比较一致性的数据,并做统一要求。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此外还运用了《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元认知问卷》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了测评,按四类不同的状况统计得分,汇总出了测评学生的总分,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评估。

二、调查结果

1.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有62.7%的学生有轻度以上心理问题。我们测定的结果并不能完全代表其他学校。虽然我们的统计是笼统的,并没有严格区分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没有细化衡量。但完全可以看出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远远高于普通中学学生。

2.从性别来上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抽查的男生124人,大于160分的有67人,占抽查男生人数的54.0%;而65.6%的女生心理上有一些问题,女生的心理问题大于男生。这是因为女生天生的气质特征就表现出内心体验深刻而持久,考虑问题细致,比男生更容易烦恼和激动,对小事也会容易过敏,感情很容易受到伤害,往往把小事容易放在心上,很难轻易放下来,如果没有人开导或者自己还没学会自我调节,就会产生偏激的心理。另外,女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比男生多,从而使有心理问题的女生就较多。

3.中专一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高于中专二年级学生。中专一年级的学生调查了185人,大于160分的有113人,占61.1%,中专二年级的学生调查了188人,大于160分的有121人,占64.4%,比一年级学生高3.3个百分点,主要是一年级学生入学时间并不长,较少考虑自己的前途、去向,而二年级学生第二年将要进入实习就业,较多的考虑自己出路,心理压力加大,心理问题因而较为突出。

我们又从11个没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班中随机抽取了10%的学生46名,心理健康的23名和心理有问题的23名学生,经过统计计算发现:心理健康学生学习状况平均得分为65.1分;而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学习状况平均得分为56.1分。虽然学习状况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学生的努力程度等都有很大的关系,但通过调查,有一点可以肯定,在相同情况下心理健康的学生,学习动机强,学习进步快;而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不思学习,学习动机稍差。虽然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如果能密切配合,只要我们能坚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又对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大专英语二班统计计算相关性,其结论为:25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习状况的样本相关系数与零相关有极其显著性差异。或者从总体上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习状况之间存在着较高的正相关。

三、讨论分析

以上计算说明: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习状况有着较高的相关性和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相关性虽然不能完全证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习状况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我们还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得到佐证。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导致学业不良;同时,学业不良又会引起种种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影响着学生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成绩,今后很难适应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有心理异常或心理障碍③的学生是客观存在的。学生的心理问题有些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发展和主观努力而逐渐消失,有些则需要接受专门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才能有效地克服。

四、调查建议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我们建议:在职业学校要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系统的心理教育课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也是富有成效的。职业学校应当配备经过培训的心理辅导员或心理咨询员并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不仅关系到我们教育的成败,而且,事关到未来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教育部早在2004年7月,就颁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它是加强和规范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职校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对职校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最佳时期、关键时期,应该不失时机的抓紧抓好。应当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沟通、学会自我教育、学会适应社会,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把他们培养成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身心健康的、德才兼备的有实用技术的应用型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学心理学》陈安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7

作为高层次人才群体, 研究生在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的不协调时, 缺乏足够的心理基础, 使得这一群体出现不良心理状况的人越来越多,而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又有其特殊性。

经调查统计,各重点医学院校研究生心理存在问题的比例为:南方医科大学17.17%,(女生18.10%和男生16.73%)1,武汉大学医学院21.8%2,山西医科大学14.08%3,昆明医学院34.16%4。各院校总体比例在10-30%不等。而且不同类型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1) 性别差异。女生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而男生在敌对性和精神病性因子上得分则明显高于女生,且均有显著性差异。该结果说明女生的心理反应比男生更广泛、更明显,应有性别针对性地对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 年级差异。三年级、一年级、二年级逐渐增高。二年级作为研究生阶段的中期, 正着手学位课题的研究,工作繁杂、艰难, 需要查阅大量文献, 并需要与较多与实验相关的人员相处, 处于这一时期的研究生心理压力较大, 情绪容易波动, 心理健康状况最应引起关注, 因此研究生阶段的第二年应当被作为心理教育的重点。一年级新生由于刚到一个新环境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同时基础课学业负担较重,特别是期末临近考试,对考试的恐惧使得部分学生心情焦躁,因此这一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样也应该受到重视。

还有调查表明, 影响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最主要的三个因素排名是学习、人际关系和就业问题。男、女生分别以学习问题和生活习惯问题最为突出。硕士、博士生分别以学习问题和家庭问题最突出。一年级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受人际关系影响最大, 二年级研究生受学习问题影响最大, 而三年级研究生的情绪则最易受就业问题的困扰。所以,如果抓住这样的几个影响学生情绪的原因,对不同层次的人群进行引导和帮助,就一定会最大限度的去防范学生走向极端。

由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并施行行之有效的对策是医学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中心工作。

1.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要把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与本科生同样的高度上来。研究生作为较高层次的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是研究生教育必不可少的培养目标。一定要扭转一些人认为的“高学历人员作为社会人群中的佼佼者,除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之外,必然具备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因而忽视了对他们的培养”等如此类似的认识误区,高度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只有首先在思想上重视,才能在行动中落实。

A,增强医学研究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医学研究生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客体又是主体, 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取决于其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 因此应不断增强研究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增强研究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主要途径。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好设为必修课, 并保证足够的课时。如果设为选修课, 很多学生可能由于认识的问题而不选修, 失去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心理卫生知识讲座是增强研究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补充形式。可针对研究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有针对性地举办心理健康标准、人际交往、调整自我、健全人格等讲座。通过讲座, 使学生能够认识自我, 了解自我,正确定位, 调整心态, 充满自信, 以达到正确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5。

B, 构建五级心理健康工作组织网络

着力构建五级心理健康工作组织网络――院长,辅导员,学生会干部,寝室长,个人。在上级机构的领导下,下级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有效的服务。各级组织由下而上定期汇报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成立学生会干部和寝室长心理健康小组, 应由志愿为同学服务且心理素质较好的研究生组成, 在与同学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中, 给予那些心理需要关怀的学生以经常性的帮助, 并将有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情况及时地向组织反映, 避免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起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C,注意三个侧重

由于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具有女生差于男生, 硕士生差于博士生, 二年级研究生差于一、三年级的特点, 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该注意三个侧重: 侧重于女生, 侧重于硕士生, 侧重于二年级研究生。应改变过去守株待兔式的被动工作方式, 主动热情地为学生服务,在每个研究生进校时即为其建立完整的心理档案, 并定期进行心理测量, 以普遍掌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此基础上, 必须针对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 有所侧重地进行认真调查分析,及早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尽快与这些学生进行思想交流, 弄清症结所在, 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D, 对症下药, 有的放矢

针对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目的明确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重点解决好学习、人际关系和就业问题。学习问题在男生、硕士生和二年级研究生身上较为突出, 其原因可能是硕士阶段需掌握一整套与本科阶段截然不同的学习、科研方法, 一些学生会不太适应, 而二年级研究生的学习、科研负担在三个年级中是最重的, 因此其心理健康状况受学习问题影响最大; 人际关系问题则主要体现在一年级新生身上, 这是因为一年级新生刚到一个新环境, 在融入一个新群体的过程中, 人际关系必然会左右其心理健康状况; 三年级研究生以就业问题最为突出, 就业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 它对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冲击可想而知。只有针对心理障碍的成因对症下药, 心理健康教育才可能取得显著成效。

2.发挥研究生会等研究生社团的功能。积极组织开展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艺术和体育活动,使研究生能够在繁忙的学习、科研之余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走出自我封闭、孤立的小圈子,扩大其交际面,加强研究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研究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的岗位,改善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和环境,缓解研究生尤其是自费研究生由于经济拮据、生活困难带来的压力。

3.要重视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研究生群体内部的较大差异性,导致了培养单位、教管部门等不可能采用整齐划一的措施应对研究生所有的心理问题,而在针对性和时效性上,导师能够弥补其不足。

帮助医学研究生自己维护和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培养优良的心理品质 ,创造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 ,这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深化和拓展。

参考文献

【1】邢晓辉, 凌朝辉等,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 中山大学学报2006;2(10):86-89

【2】余芬,吴磊等,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校医 2006;19(3):264-266

【3】孟小平,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初探,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7;9 (1):109-112

【4】史太平,何朝阳等,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流行病学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6;33 (9) :1638-1642

篇8

一、学校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新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通过情绪体验、心理测验、心理开导等方法,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刻苦磨炼的坚强意志;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习人际交往的能力、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等。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调动和发挥出其自主思维能力创新的意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利于新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是学生高中阶段健康成长的需要

高中学校生源丰富,其中部分学生是初中生中的佼佼者,进校后最初都踌躇满志,希望自己能保持初中的优势名列前茅。但个别学生的基础不同,对新环境、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不适应,产生强烈的挫折感,一度陷入自卑情绪中不能自拔,而竞争压力大,易产生考试焦虑,且青春期异往问题及逆反心理等都是困扰他们的现实问题。另一部分学生学业基础或行为习惯较差,个性心理不够健全,如引导不当很有可能成为问题学生,或为校园带来一些心理危机。若想让他们在高中阶段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和能力。

二、具体实施途径与办法:

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人事厅、四川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意见》(川教〔2009〕226号)精神以及《四川新课程改革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要求,提出以下实施办法以供参考:

(一)建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

按《四川新课程改革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要求,“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的学分,三年中需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和至少28个选修学分(选修Ⅰ至少获得22学分,选修Ⅱ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学分方可毕业。鼓励学生修习更多的选修模块,获得更多学分。”“选修Ⅱ至少需要108学时,内容由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安排。”

1、课程的安排计划

高中心理健康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设置的。可以设置几个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课程模块,目的是为更好地体现高中心理课程的选择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

因此建议在高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选修中的必修课。课型以讨论课、活动课为主,以讲授、探讨、测验、演心理剧、辩论为主要教学方法,也可以配合录相、多媒体、计算机统计等方式,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与学生进行有关身心成长、生活实践、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和行为的探讨。

2、课程内容

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个性这个目标出发,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年龄特点,只要是与高中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需要、行为训练、个性形成有关的方面都应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专职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学生实际,将高一年级授课内容按学期编制出校本教材。内容参考如下:

(1)学习心理辅导

① 培养学生学习适应能力,学会科学用脑,确立适合自己的科学学习策略,科学合理规划学习时间。

② 培养学生基本的学习能力,如训练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

③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④ 考试心理调适,预防及克服考试焦虑。

(2)自我意识发展心理辅导

① 自我认识。对自我的兴趣、爱好、特长、知识、能力(包括潜力)、局限、短处有正确、清醒的认识,找准自己人生坐标,准确地、切合实际和可行地设计自我。

②自控。培养学生遇到来自他人、社会的打击、误会及前进中的困难、挫折时,能适度表达自己情绪、进行有效的调控。耐挫能力辅导。

③ 自信。

④ 自尊。

(3)人际交往心理辅导

培养学生乐观大度、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乐于助人、主动积极与人合作的精神,学会与老师、同学、家人、朋友、异性以及陌生人进行交流的方式方法。

(4)情感情绪心理辅导

培养积极情感;调控消极情感。

(5)青春期心理辅导

(6)生涯规划辅导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研究性学习”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按《四川新课程改革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学习领域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科目要完成15个学分,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在高一年级每周有3个学时的课程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助人自助”的启发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可以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

建议在高一年级每周每班开设一堂课。

开展方式:课题讨论与研究

研究内容:学生实际面临的或感兴趣的心理问题 ,如学习的瓶颈如何突破、怎样有效集中注意力、如何提高记忆效果、怎样改善人际关系、抑郁心理如何预防和解决、如何提升心理素质等

具体操作:每个班集体选定一个研究题目,或分组选定研究题目,由任课教师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如怎样查找与问题相关的资料、怎样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怎样实施研究等。涉及的内容、知识由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去获得,问题也由学生自己去解决。

总之,高中新课程改革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依托,互相提升,二者有机融合将有利于新课程目标的达成,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实践

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的特殊性,使民办高校大学生既有普通高校大学生共性心理问题,还承受着其他方面的心理压力。本文针对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提出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索民办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

一、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得知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普遍表现为自我意识强,抗挫能力差;学习兴趣不高,目标不明确;功利性强,缺乏感恩之心等。本文将从大一至大四不同年级的角度分析研究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同年级学生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

1.大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因高中填鸭式学习转向大学自主式学习,产生的学习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从高中以家庭为主的人际交往扩大到与同龄人、老师甚至社会其他行业人士的人际交往,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心理。以上两方面总的原因是能否渡过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尽早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如大一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缓解,会导致学业困难,学生个性的自闭、自大、自卑、孤僻等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2.大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因习惯大一以来“独立”的生活模式,对学校周边环境有了接触性的认识,从而导致学习精力上的松解。在学业上又进入了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因精力上的松解,导致娱乐与学业的矛盾心理;另一方面,经过一年的“考察期”,正处青春懵懂期的大学生进入异性恋爱式交往的高峰期,从而导致一系列的恋爱问题心理。以上两方面总的原因是因熟悉大学学习、生活模式,想自由而丰富多彩地生活。如此时得不到正确引导,会导致焦虑、自我怀疑、偏执、困惑、敏感、忧郁、责任感缺失等心理问题。

3.大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大三是开设专业课阶段,需要全面整合文化、专业基础知识,融会贯通于专业理论、技能学习,因知识底子“薄”,导致学业焦虑心理。大三学生已对自己所学专业、社会大环境有一定的认知,但对自己的将来,目标仍然不确定,产生对未来的迷惑心理;另一方面,大学生对社会上的一些思潮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定位仍不完善,多种态度、标准、思想相互“切磋”,处于“三观”濒临成熟的缓冲期,产生压抑模糊心理。以上两方面如不能得到较好的心理疏导,会导致毕业困难、对生活失去动力、对人生失去目标。

4.大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因社会就业现状所至,各高校包括民办本科高校都在鼓励学生大四上学期就进入就业期。然而,学生一边完成大四的相关课程,另一边还要整合大学“收获”,奔向招聘求职大潮中,从而产生就业、择业心理问题,更甚者会出现消极求职等心理;另一方面,毕业在即,一边要撰写论文,另一边要完成毕业前的各种离校事宜,会将学生推向烦躁的顶端,产生浮躁的心理。以上两方面如不能得到较好的疏导,会导致学生求职、就业难,患得患失于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引发一系列不文明毕业离校问题,更甚者出现极端事件。

二、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实践

目前文献中体现解决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大多采取心理测试量表的方式,如: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尊量表SES、个人评价问卷PEI,或提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立建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等方式。本文将从民办本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角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1.针对大一年级学生因学习方法改变产生的心理压力,开展“优秀学子事迹座谈会”、“学生学业案例分析大会”,以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典型代表为主体,与大一学生分享学习方法转变过程、心理调节方法等等。针对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开展以寝室、班级、年级为单位的,丰富多彩的文、体、学、劳活动。让大一参与者“享受”其中、收获其中。通过实践活动做好高中生向大学生角色转变,做好衔接育人管理,让学生勇于与他人沟通、主动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2.针对大二年级学生的娱乐与学业矛盾心理,开展“学业规划大赛”、“学生学业家长座谈会”。通过活动强调学业的重要,还要发挥家长的推动作用,辅助家长从实际出发定位孩子的能力及目标,不因家长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引发孩子不必要的自卑、自负心理。针对学生恋爱产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相关内容解析性与爱的利害,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与异往,鼓励以促进学业、责任为先的恋爱观。通过实践活动做好学校家庭互动,关注学生学业,推动学风育人管理,让学生正视学业,勇于面对恋爱问题心理,学会担当,学会取舍与放弃。

3.针对大三年级学生的学业焦虑及对未来的迷惑心理,开展“专业技能比赛推广会”、“考研经验交流会”。通过专业老师指导参加专业技能比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获得奖励的方式促进学生专业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考研,做好升学与就业的选择,调节学生内心的焦虑及迷惑。针对“三观”渐于成熟的大三学生,因各项思想碰撞而产生的压抑心理,开展优秀毕业生返校事迹报告会,以生动、亲近的方式与在校生沟通,讲述自己的生活、工作情况、努力拼搏事迹,以此助力“三观”的正确形成。通过实践活动,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参加专业技能比赛,同时也提升了专业育人管理水平,引导学生增强专业技能学习,对未来有一个初步打算,对“三观”有更深刻的理解。

4.针对大四年级学生的就业压力心理,开展“就业简历点评会”,与学生交流如何总结大学四年所获,制作体现个人“闪光点”的、求职意向明确的求职简历,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求职自信心。引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激励理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辅助学生就业及择业。针对因即将毕业产生的浮躁心理,开展“毕业、就业有关事项说明会”,让学生根据时间推进做好相关安排。通过实践活动,完善就业育人管理制度;加强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明确毕业前的各种事项,合理安排,顺利毕业;尽早给自己合理定位,实现顺利就业。

三、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分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任何实践活动的开展都呈现出“多面立体”效果,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引导作用体现于实体,感知于无形,但其中的影响效果是极其明显的。

1.防患于未然,影响于无形。不可否认一点,从严格意义上讲所有人都患有一定程度上的心理疾病,比如强迫症、烦躁等等,但并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能通过全国统一高考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只有极少数学生患有医学上的心理疾病,且患病人数不多,这类心理疾病学生的医治方法大多选择休学医学医治。对于民办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防患于未然、影响于无形,从学生实践活动的角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这种无形的影响力达到最优,即可以“防”又可以“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生实践教育活动相融合,更有助于解决、疏导心理问题学生的病症。

2.干预极端个体,宏观调控整体。心理健康本身的状态就是一个变量,一颗心是孤独的,但一群心是有力的,个人如粟,集体如仓。因此,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通过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很多颗心因为一个理由在一起,彼此会有影响和照应。同时,注意日常学生心理状态调查,针对心理危机情况及时做出针对性的干预,既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也从关心帮助学生的角度,控制住极端问题。在心理健康个体或集体教育过程中由学生管理者传输健康的思想、道德,最大限度地发挥“仓”的包容度和安全感。

3.学校、家庭、社会联动,共同辅助学生学业有成。学生不仅仅是学校的学生,更是家长希望的延续者、社会的建设者。因此,通过系列实践活动,立足学校,联系家长,将学生推向社会,从中认知自己、感知社会,面对问题、接受现实,完善自我、调节心理,顺利完成学业。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主要因学业问题、人际问题、就业择业问题带动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从学生管理视角剖析学生心理问题,更有的放失地进行实践活动引导,从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作者:张艳丛 赵婧 苏永彬 单位:哈尔滨石油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薇薇.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及方法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5,(19):186.

[2]李利荣.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30):95.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09-01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要求。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5年全球的抑郁症患者已经达到了3.4亿,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到2020年时,抑郁症很有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而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并不乐观,有过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90%以上,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是个普遍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有所作为。

2.已有心理健康课程作用甚微。2016年,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随机抽取全国381名大学生,发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86.35%的受访者表示所在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令人担忧的是,很多人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作用不大。

3.健康心理是大学生求学就业的必备条件。青年大学生是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人力资源,其拥有健康心理是关键。现代心理学和成功学的研究逐渐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人一生的成功至关重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用科学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指导,能够从实际操作中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大学生求学就业提供健康心理保障。

4.国家政策要求做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要求》明确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及方法,对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具有指导作用。各地区各高校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心理测评结果,设定好自己的心理健康校本课程,有效针对本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建设。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存在的问题

1.开课形式选修课多于必修课。绝大部分高校都设有心理健康课程,但是多为选修课形式,与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相比,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普遍性程度较低,对于非专业学生的开放广度不够。

2.课程内容及模式不适合高校学生。大部分心理健康课程目标是培养专业型人才,以传授传统的学科知识为内容,没有把发展完美人格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

3.心理健康必修课程师资队伍不稳定,以辅导员为主,包括思想政治教师、心理学相关专业教师、以及心理健康专任教师、外聘兼职教师等形式。师资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专职性不够。

4.授课模式以传统型课堂讲授为主,课堂学生容量较大,教师主体性多与学生主体性,多以灌输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点,对学生的现实指导意义不大。

三、构建“疗效型”心理健康必修课程的设想

所谓“疗效型”心理健康必修课程即:在全体高校学生中开设的,通过集中授课和实践课程、实验课程等多种形式开展的,针对每个学生不同心理问题而进行的知识传授与心理疏导相结合的必修课程,以达到解决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良好效果。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1.课程性质必须是必修课,在所有学生中开展普遍的心理健康教育,把握所有学生的心理状态,不但有助于帮助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解决其心理问题,更有助于高校学生管理,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2.课程开展的时间,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贯穿四个学年。一年级开设课程,以把握新生入学后的心理变化,以便帮助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二、三年级把握学生的心理成长,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四年级有针对性对考研和就业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四个学年课程要有效衔接,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心理健康需要。

3.课程目标设置要围绕心理健康知识、自我心理探索技能以及自我调解三者统一进行设置。教授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区分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达到通过案例判断心理异常的学习目的;帮助学生掌握自我心理探索的技能,包括自我认知的技能、情绪管理技能及人际交往技能等;最终目标则是帮助学生自我调节,明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

4.授课形式应采用集中串讲、实践课程与实验课程相结合的形式。集中传授学生理论知识,配合实践与心理测验,让学生全面感知自我心理动态,收集学生心理信息并针对每个学生心理课程做出计划。

5.课程内容以心理学理论为支撑,以实际学习和生活经验作为案例及分析内容。让学生多接触心理学研究成果,以积极人生观的树立、积极社会组织的构建、幸福感的形成等正面向上的内容为主,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6.评价体系要改变原有的一纸试卷为主的考试方法。评价体系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来测评;一部分是自我心理健康程度,可以通过心理测试来测评,针对每个学生的测评结果,教师要有反馈教学,即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7.师资力量是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主导,担任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师,本身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及素质,必须是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从事者,必须取得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资格,热爱心理健康教育,能够用自己积极的人格品质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染学生。学校要组织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8.心理档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课程要给每个学生建设心理档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归档进行分析,把握学生整个大学生活的心理状态及变化,并通过有针对性的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高校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篇11

Key words local normal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construction

1 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存在的缺失

1.1 地方师范院校课程建设资源不足

地方师范院校课程建设资源不足主要体现在师资队伍来源的多样性和授课教材缺乏实践性两个方面。所谓师资来源的多样性就是指由心理学教育学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这样将导致教师往往具有多重身份,这种情况不仅容易造成教师工作压力大、工作效率低,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有一定的削弱。刘海燕、宁淑芬2010年的研究显示,17.1%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作用不大,而51.4%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并非是最有效的。在教材方面,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书籍虽然国家已经出版了不少,但针对性、实用性不强,书中大多是理论的介绍和分析,并不是对解决大学生现实生活中问题方法的具体指导,而是过多的理论介绍,这种情况较易导致地方师范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重形式和过程,不重实效。

1.2 地方师范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刘海燕、宁淑芬2010年的研究显示78.4%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或非常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地方师范院校一般位于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较缓的城市,且主要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则显得相对不足。据笔者了解目前大多数地方师范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其他公共课程相比地位较低。单就课程名称就各不相同,而且课程开设年级也不确定,安排在一年级、二年级或三年级授课的都有,并且大多缺少对四年级学生的就业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在课时安排上随意性较大,且课时大多数都偏少,从而导致教师没有时间针对学生的现状和个性特点进行系统规范教学。有的甚至停留在思想教育和学生行为管理的说教上。再加上地方师范院校的多数学生来自于本地农村,家庭的传统思想就是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忽略了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这也间接地影响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

1.3 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针对性

随着大学生处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心理问题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大学生都要经历从大一刚入学的不适应到大二的逐步适应再到大三大四的基本适应三个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随着大学生心理的成长,一方面其心理问题在逐步减少,另一方面其心理问题也在发生明显转变,如大一面临的主要是心理断乳、适应的问题,大二、大三的主要心理问题则转变成人际交往和学习的问题,而大四则主要是升学、就业以及情感等心理问题,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需求。但是,在不少地方师范院校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经常被作为第一学期的公共必修课程开设,而在大二、大三及准备择业的大四缺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跟进,这样就较容易导致学生的心理困扰日益突出。

1.4 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的灵活性不足

从目前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在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上传统的讲授式依然占据着主要位置,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教学交流单向,再加上很多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危机的预防功能有较多的关注,反而对现实中的学生急需解决的心理问题给予了较少关注。而不少学生是带有自己的心理困惑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大都希望老师能对自己的心理困惑予以指导,但这种形式的课堂过多的传授理论知识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并不能从源头上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有部分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要从对心理知识传授、心理问题解决和个人体验等三个方面来展开。但是由于受学校的师资水平、教学模式等方面的限制,地方师范院校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只能关注其中的一个方面,从而影响了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

2 对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建议

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地方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

在地方师范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必须有足够的课时,同时又要保证良好的效果,而师资不足问题则成了地方师范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最大难题,师资队伍的建设就成了重中之重的问题,那么地方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一方面要增加具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心理咨询资质的专职教师的数量,以改善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不强的现象,这就要求各地方师范院校要增加选聘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人才的数量;另一方面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通过多种培训形式如“学习交流”“学术研讨”“工作坊”等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最后,还可以增强全校教职工的参与性,“高校所有教职员工都负有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这就要求各个任课教师、行政工作人员等在日常教学和工作中都要有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且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正确地引导和帮助学生。

2.2 完善课程体系构建,强化地方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由于国家加大对中小学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国家不仅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而且还加大了对新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投入。地方师范院校作为未来教师的培养平台,大学生是未来中小学教师的主力军,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着所教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地方师范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方面,除了开设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以外,还可以在学校现有的条件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讲座应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为目的,及时关注大学生心理动态,主要弥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不足。此外,还可以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月等趣味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知识,获得快乐。

2.3 推进分段教育进程,注重地方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段性

在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推行过程中,应该充分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阶段性特点,从而分阶段、有步骤的重点进行。对于刚入校的一年级新生要开展适应性心理教育。因为大一新生刚从高中过渡到大学,从农村进入城市,他们对外面的一切都感觉到新鲜和好奇。因此,要逐步引导他们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培养他们独立的生活和思考能力,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对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要开展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教育。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和生活,已经适应了新的环境,他们在恋爱、交往等方面的需求有所增加,从而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急剧上升。因此,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求,加强他们的人际交往教育,引导他们掌握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处理好与其他同学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四的学生要开展就业心理教育。近年来,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处于即将毕业的大四阶段学生面临着就业的重重压力,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分析就业形势,做好职业规划,正确认识自我,勇于接受社会的检验,实现角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