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社区工作项目

社区工作项目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0-25 14:55: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社区工作项目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社区工作项目

篇1

(二)贵阳市民族传统体育。贵州地处山区,交通闭塞,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有50个少数民族,是全国第二大少数民族省份。为了更好的发展贵州经济文化,2011年9月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在贵阳市成功举办,这无疑为贵州经济文化的发展打了一枚强心针。2012年“国发(2012)二号”文件出台。依托民族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大力发展贵州的经济。贵阳市是贵州的省会城市,少数民族人口58万,占全市人口的15.74%。以苗族和布依族为主的50个民族。为了弘扬民族体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事业的发展。贵阳市自1981年首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举办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八届。每四年一届的省会在不断挖掘、传承和创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同时,也成为少数民族展示风采和相互交流的大平台。十后,贵阳市以建成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相结合的旅游市为目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2013年9月第九届贵阳市少数民族运动会在开阳县、五档区、白云区等地举行。与往届不同的是本届比赛采用“开门办赛”的形式,让民族运动会回归自然,回归村寨,推动民族乡村旅游发展。

(三)贵阳市社区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社区这一概念于20世纪30年代进入中国,是指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社会共同体(百科要览.下卷)。社区体育,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利用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活动。

贵阳市辖六区三县一市,在这六区中,云岩区和南明区主要以老成区为主,金阳新区全部为新小区,花溪区、白云区、乌当区和小河区为新老城区兼有的混合区。不同片区社区体育的发展,因社区经济人口素质、社区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有不相同,普遍还存在着广大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还不强,大多处于自发状态;体育活动的开展不够广泛,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有限,中青年人群是社区体育锻炼的盲区;以及体育设施较少,体育活动缺乏有效的,科学的指导。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源于各个民族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且大部分项目简单易学,老少皆宜,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逐渐成为社区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但因为缺乏有效的组织,社区民族体育项目处于自发阶段,如河滨公园和黔灵公园较多的中老年人每天早晨练习太极拳,大十字广场每天下午的陀螺运动,有的小区有腰鼓队等等。如果将贵阳市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社区体育活动中,将少数民族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既可以缓解目前因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和活动经费不足而带来的矛盾,又能丰富社区体育活动内容,对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积极意义。

二、贵阳市基层统战工作

(一)贵阳市基层统战工作现状。社区统战工作是新形势下基层统战工作的深化和延伸,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需要,是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治稳定的需要,是开创新世纪爱国统一战线新局面的需要。

目前,贵阳市各个社区统战工作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工作模式,依然是挂靠在社区日常事务管理机构,有少数小区有专职的统战机构和工作人员,但是用于统战工作的经费较少,社区成员对社区统战工作了解甚微,社区统战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社区统战工作的开展较多是停留在黑板报宣传层面,利用互联网这种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较少。基层对统战对象的走访工作主要集中在每年的元旦和春节等重大的节日期间,形式上也只是简单的慰和发放一些礼品和纪念品等。较少的社区曾经召开过面向统战对象的座谈会、交流会。绝大多数社区没有为统战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设立专门的机构或者意见箱,造成了统战对象很少对社区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即使有部分统战对象对社区提出过意见或建议,也主要是集中在社区环境建设和自身生活方面,对于社区整体文化建设、组织建设几乎没有涉及,不能体现统战对象在社区发展中所应起到的特有价值。

(二)统战深入社区的新载体概述。基层统战工作要以社区为主,社区是最基层的社会细胞,基层细胞的生机与活力是构成社会肌体和谐与稳定的基础。构筑社区和谐既是党和政府交给基层组织的重要任务,也是辖区居民和辖区单位的公共同愿望。社区如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开展民生服务和公益活动、凝聚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成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采用的方式有:贵阳市有的社区统战部门发挥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及全社会的力量,成立志愿者平台对困难群众进行帮扶、对家境较差的孩子捐资助学,开展以扶贫帮困弘扬社会正气;为提高社区居民科学文化素质,社区统战部分定期举办讲座、科技咨询、文艺演出;针对社区的弱势群体农民工兄弟,向他们开展政策宣传、维权保障、技能培训,为其子女提供辅导等服务,努力让他们队伍融入到社区建设中。

(三)统战以民传为载体深入社区。统战工作的本质特性就是把和而不同的思想统一起来,使各个分散的思想意志凝聚起来。统一战线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服从服务于党的工作全局的必然要求。党的十明确指出,要构建“和谐社会人人共建,社会和谐人人共享”的良好机制,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努力培育社会核心价值观。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延伸,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统一的展现更能在质上同源。

三、统战深入社区工作的思考

统战工作就是要广泛的团结各民族同胞,共同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社区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社区的和谐与统一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和谐统一。怎样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发挥他们主人公的意识,为建设和谐家园努力。如果在社区中采用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即可增强居民的体质,有可在精神上得以提升,达到真正的和谐统一。

为了在社区中更好的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进行推广:1、做好社区居民情况的收集,发挥社区少数民族群众为本民族传统项目的的带头人,建立少数民族体育的群众体育协会,定期地举办社区群众性竞赛;2、在社区健身俱乐部中开展一些健身效果好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让更多的居民了解民族传统体育,增强民族自豪感;3、让民族传统体育真正地服务群众,通过在小区、学校、公园等公共场所设立一些民族体育项目的器材,随时进行民族传统体育锻炼。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满了精深的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将它发扬光大。利用民族传统体育将中华民族连起来,共同为民族的崛起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熊晓正.机遇与挑战――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之浅见[J].成都体育学院报,1988(4):21-28.

[2]曹蔚,多彩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透视,教育文化论坛2013年1期

[3]胡小明.体育人类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篇2

二、工作推进情况

(一)组织机制情况。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清洁取暖、供应保障及散煤治理工作部署和县委工作安排,我街道成立了以街道办主任肖军伟同志为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副组长的街道清洁取暖及供应保障和散煤治理工作专班,第一时间召开清洁取暖工作推进会议,安排部署清洁取暖工作。按照上级要求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形成了制度性、责任制安全员管理办法,并在安全使用方面建立了相应的体系和工作机制。同时按上级要求,在现有机制基础上继续完善安全运行使用、应急处置、能源供应保障、散煤治理、维修维护等后续运行管护工作长效机制。确保清洁取暖各项工作安全平稳、正常有序地运行。

(二)工程建设情况。接到县里2020年下达的清洁取暖任务后我街道立即与中标企业签订了合同,1443台电暖气在取暖季之前全部安装完成并调试好。农电部门建设铺设电力线路40余公里,变压器改造23台。

(三)安全运行情况。煤改电所有用户均已安装了漏电保护器并按要求配置安全员333名,建立了安全员包户明细、安全员管理办法。另外,我街道除了对安全员进行培训以外,还与安全员签订了责任书,督促安全员的工作并将安全员的通讯方式制成通讯录下发至社区,通过社区下发至每户群众家中,进一步把安全运行工作落到实处。我街道联合相关科室,成立了应急处置小组,煤改电突发事件安全预案及应急处置方案。

(四)验收问题整改情况。为落实“村不漏户、镇不漏村、县不漏镇、市不漏县”原则,我街道全面自查1443户,配合省市县多次抽查,配合第三方逐户验收1443户,均无严重问题存在。检查的同时供应商、安装维修人员随队前行,做到了即知即改,对第三方验收发现的小问题当即进行了整改并做了拍照留存;责成供应商对第三方验收时家里无人的用户进行重点排查,对发现的类似问题进行即时整改,确保逐户排查到位、问题整改到位。

(五)长效机制建设情况。我街道制定了《街道清洁取暖后续运行管护工作长效机制实施方案》,建立了包含安全员管理、维修维护、能源应急保障、应急处置等长效机制,制定了详细的检查和巡查计划,做到清洁取暖工作不放松,把群众的取暖工作放到重要位置。

篇3

今年以来,我区一批有牵动性的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全年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06个,总投资42亿元,今年计划完成投资10亿元,上半年已完成投资4.7亿元。其中新开工建设项目57个,续建项目33个,已建成投产项目14个。在106个项目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58个;工业项目35个,完成投资3亿元;农业和农田水利项目19个,完成投资20__万元;房地产开发及建筑施工项目8个,完成投资7000万元;城市基础设施项目18个,完成投资3000万元;教育、卫生、民政等社会事业项目18个,完成投资1000万元;商贸物流项目8个,完成投资4000万元。

1、已竣工投产的重点项目

北京安加公司总投资2亿元的生物氮素项目,已列入省“861”计划,目前项目投资7000万元的一期工程已建成投产,二期工程即将开工建设。投资6000万元的创业纺织项目,已形成年产各类高档全棉面料600万米,棉纱4000吨,休闲服装120万件的生产能力,投资20__万元的二期项目正在进行前期报建工作,预计10月份可开工建设。蚌埠龙晨肥业公司总投资3000万元的涂层尿素项目是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目前项目已竣工投产,企业发展迅速。城市药业、星源环保、康麟电子、惠利毛纺、龙腾织布等一批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今年已竣工投产,并发挥效益。

2、年底前可建成投产的重点项目

在香港徽商大会上正式签约的投资5000万元的上海正正饲料添加剂和维C酯项目,即将开工建设,年底前可建成投产。瑞丰制衣、锦绣纺织、清泉环保、昊方空调电磁离合器、联友二期、江淮车轮等一批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正在建设,年底前可建成投产。

3、已开工建设的重点项目

江苏通成公司投资4亿元的通成国贸广场项目已于4月份开工建设,预计20__年5月一期工程将建成投入运营。该项目已开工建设的7万平方米全球家居生活广场是目前安徽省单体最大的综合购物中心,国内知名品牌红星家具集团已签约入驻该该商城。

浙江中国日用品商城股份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的中国日用品商城蚌埠市场项目,7月5日将举行项目奠基仪式,届时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柯桥中国轻纺城、路桥中国日用品商城、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海宁中国皮革城、温州商贸城六大浙江著名批发市场将到会,并举行浙江市场“强强合作”战略联盟签约仪式,市场主要经营塑料制品、灯具、日用五金、小商品等。该项目定位为接收长三角辐射,承接浙江市场梯度转移,将成为皖北地区主要生活资料和工业品批发交易中心。

上海路德公司投资4000万元的三星级宾馆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年底主体将竣工。

第三污水处理厂项目、丰乐路、小蚌埠排涝站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预计全年可完成基础设施项目投资1.2亿元。

蚌埠市五建公司投资4000万元的淮上发展投资大夏项目、安徽金源公司投资4000万元的桂花园小区项目、投资5000万元的槐花园小区项目、投资6000万元的曹老集生态小区项目等房地产及农民新村项目已开工建设。

二、项目储备情况

我区在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同时,注重抓好项目的储备工作,形成了竣工一批、建设一批、推进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建设格局。目前储备的重大项目有14个,计划总投资超过20亿元。

安瑞科压缩机公司投资2亿元的搬迁扩建项目、台湾四谛公司一期投资1000万美元的女鞋厂项目、武汉凯迪公司投资1亿元的机械加工中心项目、投资1.2亿元的疏浚产业园项目、投资5亿元的国际生猪交易市场、投资3亿元的名特优农产品批发市场、投资6亿元的汽车城等重大项目正在洽谈中,争取尽快启动。

总投资2.8亿元的淮河北岸城市防洪生态环境整治项目、总投资1.8亿元的城市水源涵养区湿地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的垃圾处理厂项目等已列入世行和日元贷款备选项目,正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

三、主要措施

1、抓好两园建设

我区始终把园区建设作为项目建设的重要平台,着眼高起点,立足高标准,规划建设占地14平方公里的安徽蚌埠工业园。截至今年底,工业园共引进项目54个,协议引进资金20亿元,已建成投产项目26个。园区完成了骨干道路和部分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凝聚效应开始显现。今年园区已完成投资2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3.2亿元,新增就业岗位20__个。园区逐步形成了机械制造、汽车配件、生物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电子电气等六大优势产业。

商贸物流园区建设已开始启动,今年已开工建设市场项目2个,协议引进资金7亿元。陆续开工建设了丰乐路、丰安路、马园路、10

1省道等一批础设施建设项目。预计到年底,物流园区可完成各类项目投资2亿元。2、壮大投资主体

在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同时,大力推动全民创业,鼓励群众自主创业,发展民营经济,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

为吸引创业型企业在我区发展,我们在蚌埠工业园内启动建设了全民创业园和再就业园。全民创业园一期项目占地136亩,共推出14块工业用地,园区对所有入园企业统一免费进行详细规划、勘探、单体设计、审图,不仅大大加快了全民创业园的建设进度,而且降低了入园企业的投资成本。全民创业园一期项目启动后,两个月内土地就全部供完,14家入园企业计划总投资9000万元,预计年底前可投产10家企业,明年4月份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2亿元。再就业园区占地70亩,总投资3500万元,规划建设8幢标准化厂房,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一期项目四幢标准化厂房已开工建设,预计今年8月底前可建成,年底前园区可全面建成,目前已有投资1000万元的香港冠杰机械手制造项目等4个项目入住园区。

按照放手发展、政策引导、快速提高的方针,出台了扶植民营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民营企业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配套产品,延伸产业链,形成优势产业聚集区,全区涌现了一批迅速发展的民营企业。

3、加强组织管理

实行区级领导联系重点建设项目制度,通过项目调度会、现场办公会和重点项目巡查活动等,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加强项目的编制和申报,一手抓在建项目,一手抓项目前期工作,形成梯次推进格局。积极争取国家省市专项资金的扶持,20__年,全区共争取各类建设资金4000多万元。强化项目责任制,严格考核奖惩,争取项目最大限度地落实。

四、存在的问题

1、供水管网不能随城市道路建设同步铺设,向企业收取的供水接口费用不能完全按照市场价执行。2、供电总量满足不了全区建设发展的需要,10千伏供电线路不能全覆盖,工业园区部分企业仍按照农用电收取电费。3、工业园区不通公交线路,不利于招商引资和项目实施。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

坚持以招商引资为抓手,进一步增强抓项目、增后劲、促发展的紧迫感,努力实现项目工作新突破,确保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我区的投资目标任务。

一是加大招商力度。以市花鼓灯艺术节等招商活动为契机,在全区范围内进一步掀起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热潮,继续走出去、请进来,广交朋友、获取信息,紧抓不放、落实项目。

篇4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各高校招生和办学规模剧增,随着学校规模扩大及快速发展,许多高校原有校区规划区域内建设用地紧张,难以为学校大规模的扩建提供足量的建设用地,由此涌现了大量新校区建设项目,该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实施,为项目审批决策和环境管理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

本文基于地处西北地区某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实际经验,就该类项目环评中污染源识别、工作专题设置以及环评应关注的其他重点问题做初步探讨。

1.新建大学校区类建设项目特点

新建大学校区建设项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项目建设内容是以教学楼、学生公寓为主的综合性小区,其规模虽大,但无特殊污染物,主要污染源为采暖废气、生活污水以及生活垃圾等,和住宅小区项目有些类似;二是项目对自身生态环境要求较高,从建设“绿色校园”和“人文校园”的观点出发,要求一定的生态满意度;三是项目既是影响周围环境的污染源,项目自身又属于社会关注敏感点,存在外界环境对本项目的环境影响问题;四是新建大学校区类建设项目属于高等教育基地,校区设计应充分体现节能、节水以及垃圾分类收集等循环经济理念。

2.新建大学校区类建设项目污染源识别

项目建设期主要产生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噪声与振动污染,施工期废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各种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尾气排放,施工人员生活燃煤废气,地基开挖、建材运输等施工作业时产生的道路扬尘等。施工期废水主要为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和施工生产废水。固体废弃物主要是施工产生的废弃土石方等建筑垃圾和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另外,施工机械设备以及运输车辆在运行时会产生一定量的噪声和振动。

项目建成营运期一般主要产生废气、废水、生活垃圾和噪声污染。废气主要为采暖锅炉烟气、食堂烹饪油烟以及污水处理站产生的恶臭气体。废水主要为学生区、教工区生活污水、食堂餐饮含油污水、实验楼实验废水以及锅炉房废水等。固体废弃物主要为生活垃圾、锅炉房燃煤炉渣、污水处理站污泥以及实验室产生的废液(渣)。噪声主要来源于锅炉房鼓、引风机、泵房内加压泵类噪声和人流活动噪声。对于设有化学、物理、生物、电磁等实验室的学校,还相应有化学实验室通风废气、生物废渣、电磁辐射等相应的污染物产生源。

3.新建大学校区类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书内容及章节设置

新建大学校区类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书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和章节设置,即总论、区域环境现状、工程分析、环保措施及污染防治对策、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营运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总量控制、环境管理与监控计划、公众参与、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结论与建议等。

根据项目自身特点和所处环境状况不同,该类项目环评还需设置拟选校址可行性分析、生态环境影响及生态适宜性分析和水土保持等章节。

4.新建大学校区类建设项目环评关注的重点

4.1区域环境现状

区域环境现状调查中,除包括一般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噪声、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调查内容外,还应增加评价区污染源和项目建设场地环境背景状况调查,应关注交通噪声和电磁辐射等环境污染源,进行项目用地原有属性调查,对于原属于工业用地的情况,应重点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4.2工程分析

工程分析应包含建设项目概况、项目建设地点及建设场地描述,校区建设内容及规模,人员测算,校区总体布局及功能分区,校区公用设施规划,环保治理措施等工程内容以及污染源产生与排放分析。

由于校区类建设项目多位于大中城市市区或市郊区域,其校区公用设施规划中,环评中要特别关注当地环保主管部门或政府有关管理规定和清洁能源政策,项目供暖方式选择应尽量采用清洁能源和区域集中供热,应符合当地城市集中供热规划,对于地处集中供热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原则上不予单独配建燃煤锅炉房。对于地处西北水资源匮乏地区的建设项目,应优先选用城市供水水源和地表水水源,不用或减少地下水资源开采量。水源必须为开采地下水源的项目,需开展水资源论证,取水应符合当地的水资源利用规划。

校区类建设项目大多可以依托城市集中供热、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等公用基础设施,评价应对项目依托公用基础设施可行性进行调查分析,需具体了解所依托设施的建设与运营状况,确保依托设施在规模、处理方法、建设时序以及接纳条件上能够满足项目依托需要。

对于地处西北缺水地区的项目,应特别注意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节约,在工程分析中应体现节水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水资源利用和节水措施,严格限制项目自行取用地下水,控制项目水资源消耗,增加水的循环利用率。针对项目用水主要是生活用水和绿化用水的性质,应将生活污水作为二次水源,经过适当处理后作为绿化、冲厕等杂用水。

以我们开展西北某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为例,该新校区位于西部某省干旱地区,校区总占地面积200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378120m2,远期规划容纳大学教育阶段4个年级,学生规模为1.4万人。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未考虑中水回用措施,每天需消耗新鲜水3500m3,该区域供水为地下水,项目水资源的大量消耗,无疑加剧了该区域水资源的短缺。在本次环评中,我们充分考虑了水资源综合利用措施,建议将污水处理站处理后达到《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CJ/T 48—1999)要求的中水回用于教工及学生生活区的冲厕用水和校区景观、绿化等低质用水部门,采取中水回用措施后,项目实际日用水量相比可研阶段方案减少1011m3,节水率达28.9%。该项目实施后,采用了环评报告中推荐的中水回用措施,降低了项目水资源消耗,既减少了新鲜水使用费用,又减少了项目污水排污费,其环境经济效益非常明显。

4.3节能、节水和资源优化利用

作为一个社会事业性的学校类建设项目,应充分考虑节能、节水及资源优化利用,用《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规范设计,通过改善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提高供暖、通风和空调设备、系统的能效比,采取增进照明设备效率等措施,在保证相同的室内热环境舒适参数条件下,减少总能耗,使用中水回用技术,大幅度降低了水资源的消耗,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做到资源的综合优化利用。

4.4营运期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营运期环境影响预测评价中,除一般建设项目所包括的建设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分析内容外,由于本项目为学校,自身属于社会关注敏感点,因此,在本项目环评时还应特别关注外界环境对本项目的环境影响问题,在该章应增加周边企业及规划项目对校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内容,一般校区在声环境功能区划上属于1类区,对声环境质量要求较高,要求周边现有及规划的单位不能影响校区内的声环境质量,周边的大气污染源不能影响校区的环境空气质量。

对于自身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装置的项目需进行污水处理站恶臭影响分析,从校区总图布置和工程措施两方面进行恶臭污染控制。

4.5拟选校址的可行性分析

新建大学校区类项目应特别关注项目选址的可行性分析,应从城市发展规划,用地规划,学校建设规模与用地,交通条件、供水、供电、供热等基础设施配套的便利性,校址区环境质量状况,工程场址水文、工程地质、社会配套、人文环境等方面加以分析,进行拟建校区与相关规划符合性以及校区选址、总图布置合理性分析,校区的选址应符合城市发展规划,校区周边规划区入驻的企业不能建设高噪声污染和大气重污染型的企业,校区的选址不能位于现有和规划重污染企业的下风向。

鉴于项目的特殊性质,对于开发区内实施的新校区建设项目,环评应提出要求,要求规划部门在该地区规划中合理安排、统筹规划,校区周边不能建设机械加工等噪声和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建设项目审批部门应严格把关,防止周边企业对新校区产生影响。

4.6生态适宜性分析

生态适宜性分析是校区环评应重点关注的内容,分析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建立一个生态适宜性指标体系,与工程项目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项目的生态适宜度。该部分工作内容的关键是建立一套合理可行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指标体系,该指标必须具备整体性、综合性和全面性,防止以偏概全,同时指标也不可过多过杂,否则就会妨碍人们从宏观上概括认识生态环境状况。一般认为指标数不超过10个为宜,校区环评可以从舒适、方便和环境三个方面选择校区人均用地,绿化比例,道路场坪比例,景观和谐度,环境质量等指标,对各指标建立了相应的标准值,作为评价的尺度。

4.7水土保持

对于涉及水土保持的校区类建设项目需编制水土保持章节。

5.小结

综上所述,根据校区类建设项目特点,该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⑴重视项目建设场地环境现状和已有污染企业调查,必要时进行土壤恢复与工程治理措施。

⑵工程分析中应调查和评价公用工程规划中依托设施的可行性,重视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

⑶对于西北等水资源匮乏地区,应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考虑中水回用等节水、节能技术的使用。

⑷环境影响分析中应特别关注周边已有企业和规划企业对该项目本身的环境影响,项目的选址应符合该类项目的选址要求,项目总平面布置中应综合考虑锅炉房、污水处理站的布置方案,降低其对校区的环境影响。

⑸应进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和生态满意度评价。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监督管理司编.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培训教材,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2]史捍民主编.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

篇5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改革为动力,以人为本,以《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湖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和《湖南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为准绳,依法规范群众的生育行为和计生专干的行政行为。围绕“普法、规范、执法、监督”四个环节,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努力提升社区的人口与计划哈属于工作整体水平。

二、基本原则

1、合法性原则。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公约、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合同等,其内容、形式产生程序必须合法。

2、群众性原则。以计划生育协会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共青团、妇女等群众组织作用,广泛、深入地发动村(居)民主参与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充分享有民主决策权、民主管理权和民主监督权。

3、合理性原则。计划生育行政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必须坚持合理性原则,要求作到公平、公正,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工作目标

1、普法目标:开展“一法三规一条例一办法”的宣传教育活动,计划生育普法率达100%,知晓率达90%;育龄群众普法率达95%,知晓率达90%。

2、合法目标:全面规范计划生育行政行为,加强执法监督,杜绝计划生育违法行政行为和“三乱”行为;无计划生育行政赔偿、行政诉讼败诉案件,违法生育处理案卷质量达标率为90%以上。

3、效果目标:及时查处计划生育的违法案件,依法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维护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四、基本要求和内容

(一)提高计划生育依法管理认识。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也必然要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这是现代行政管理的基本特征。

(四)建设计划生育依法管理队伍。要作到依法行政,必须加强法制培训和岗位业务考核,全面提高队伍素质,努力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素质强的法制员队伍。

(三)抓好项目运作的四个环节

1、抓好计划生育普法教育。一是与“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相结合。将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知识作为活动的重要内容,以集中宣传、培训、宣传资料入户、文艺演出、法律法规知识竞赛等形式进行普法教育,以提高群众对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知晓率。二是与综合治理部门工作相结合。三是与优质服务工作相结合。四是与居民自治工作相结合。

2、抓计划生育行政行为规范。计划生育依法管理的内容是指审批和发放计划生育有关证件、证明,落实计划生育法定奖励、优待政策,作出计划生育行政决定等行政行为。

3、抓计划生育执法责任到位。

4、抓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监督。

五、项目运作步骤

(一)成立项目工作机构(4月下旬)

为确保计划生育依法管理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或分管领导任组长的计划生育依法管理项目领导小组,配备专人具体抓落实。

(二)开展普法教育(5月)

开展“一法三规一条例一办法”进入门户,深入人心,为项目运作奠定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三)规范依法管理制度(6月)

根据上级制度,制定符合社区的依法管理制度。

(四)依法管理制度运行(6月-9月)

1、社区聘请“计划生育依法管理人民评议员”,颁发证书,每季度开展一次计划生育依法管理工作评议,并公开评议结果;

2、在社区居务公开栏中定期公开违法处理情况、再生育证发放情况和计划生育依法管理工作评议结果;

篇6

1、会议规格高。聘请的专家、学者、从事一线有经验的同志从理念、思路、举措、创新、效果指明了工作方向。

2、讲课实效性强。聘请专家教授做了讲座,讲课内容注重实效。 “创新社区治理、共筑社会和谐”、“参与型协商”等从理论阐述、中国面临的现实、本项工作的难度,言简意赅,听后精神倍增,给我们做好工作充了电、 打了气。

3、选点特色鲜明。以问题为导向,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工作落脚点,以推动居民自治为出发点,以协商民主为方向进行了探讨。

在培训中我对社区多元化治理感悟较深。

一、创新治理机制:实现社区治理满覆盖

 “以前无论大小事务,都是政府管理,群众被管,政府提供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群众只能被动接受,因此很多时候政府觉得自己做了很多事,社区觉得很累,而群众又觉得没有解决好自己的需求,不‘买账’。因此必须从体制机制上根本解决问题,这才是长久之道。”创新社会治理机制的基本思路是一方面改革事权,将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项目向社会“发包”,给社区彻底“减负”,另一方面是扶持发展多元社会主体,增强多元主体承接社区服务的能力。

让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力量在社区治理的平台里发挥作用,实现多元主体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全覆盖,确保散居院落的居民能就近享受社区服务。

二、减轻社区负担:调动多元主体参与治理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在传统社会管理中,虽然一再强调社区的服务功能,但事实上社区基本相当于政府机构的延伸,政府大包大揽居民社会生活的大小事务,而具体负责落实的都是社区。”*表示,这就造成社区严重的行政化倾向,社区不堪重负,同时百姓的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政府根本包不下、满足不了。院落自治组织、志愿服务队伍、驻区单位、各类社会组织等参与社区治理,他们将由“客人”变为“主人”,主导社区治理工作。

三、推行购买服务:满足群众多元需求

改革的配套政策,鼓励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增强社会组织承接服务的能力,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由于过去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社会组织不了解社区居民服务的具体事项,无法满足居民的多元需求,也调动不起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社会组织通过扎根社区,参与政府购买服务,还掌握到了社区的基础数据,为下一步更好地开展居民服务提供了科学依据

篇7

摘要: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模具数控加工操作的兴趣,增强实际动手能力,以项目驱动教学模式进行课题的设计和实施,诣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设计,计划,评价

1.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技能和态度越来越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焦点,这就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熟练的操作技能和综合技能,而且还要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方法能力。因此,学校的教育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应当通过“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这样的理念来引导。笔者从实践经验的角度刍议一点体会。

2.项目教学法的内涵及特点

项目教学法的全称是“项目驱动”教学法,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和指导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它具有以下特征。①应用性:项目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产品,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和现实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②综合性:项目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③可教性:项目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来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经过教师指导和学生努力,学生可以独立完成;④检验性:项目具有具体的成果,可以判断质量优劣;⑤可行性:项目应便于组织和运行;⑥成果展示性:具有明确的成果展示;⑦评价性:项目教学的评价注重学生在活动中能力发展的过程,包括学生参与各环节的表现及完成作业的质量等。

3.项目教学的设计方案

3.1 启动动员

图1所示模板零件为某单位需求的产品,数量为500件,材料为45钢,技术要求去毛刺,达图纸要求。全班分为三小组(每小组5-7人)由组长负责,指导教师强调安全教育及规章制度后下达工作任务,各小组分别对该零件的结构特点、工艺、工序及加工顺序等进行分析、讨论,最后确定最佳的实施方案和工艺过程。

3.2 相关说明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性,要求每个小组分别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案生产产品,通过指导老师对方案的产品进行比对分析后优化所选方案,最终选择最佳生产方式,用于批量生产。

4.编写项目加工计划

(1)图样分析

毛坯为100mm×80 mm×21 mm板材,毛坯六面已加工好,需完成凸台及上表面、凹槽、孔的加工,该零件的加工有尺寸公差要求。

(2)装夹方式

本项目实例采用机用平口虎钳装夹,伸出钳口7mm左右

(3)确定工艺及加工顺序方案

方案①:平面用铣削方法加工,因其表面粗糙度值为6.3μm,故采用粗铣-精铣方案;内外轮廓加工采用先粗、精加工凸台,再粗、精加工槽方案,粗加工采用逆铣,精加工采用顺铣;最后完成孔的加工。具体加工顺序见表2工序卡片。表2 数控加工工序卡片

方案②:平面用铣削方法加工,因其表面粗糙度值为6.3μm,故采用粗铣-精铣方案;内外轮廓加工采用先粗加工凸台,再换键槽刀粗、精加工槽,然后在精加工外轮廓方案,都采用顺铣;最后完成孔的加工。具体加工顺序见表3工序卡片。

(4)刀具选择及参数设置

方案①:平面铣削采用Φ63硬质合金立铣刀;轮廓粗加工采用Φ16高速钢立铣刀;轮廓精加工采用4齿Φ16硬质合金立铣刀。铣矩形槽采用Φ10键槽铣刀。刀具及切削参数设置见表4。

方案②:平面铣削采用Φ125硬质合金立铣刀;轮廓粗加工采用Φ20高速钢立铣刀;外轮廓及矩形槽加工采用Φ20硬质合金立铣刀。铣矩形槽采用Φ10键槽铣刀。刀具及切削参数设置见表5。

(5)操作实施

①计算相关数据;

5.项目评估

项目评估体现老师对学生的亲和力,传感、监督、发现学生各方面的问题,同时也能促进老师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和改进。

①技术评估,见表6

②管理评估见表7

6.结论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融入教学各要素、体现教学各环节的一种指导思想,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学生平等互动的交往情景,遵循知识的连续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转变了传统的单一模式,把各种知识和操作技能融合到一项任务中,使学生能够对应职业情景中的岗位,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调动学生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献文.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项目驱动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 2010(2)

[2]邓泽民,赵沛著.职业教育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3

[3]闫兵.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2011,9

《模具工程》杂志非常注重对当前行业内的重大科技技术成果进行报道,包括冲压模技术、注塑模技术、压铸模技术、快速成型技术、测量技术、模具CAD/CAM/CEA技术、模具材料及热处理技术、模具加工制造技术等。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投稿地址:深圳市宝龙华新区民治大道东侧梅花山庄馨园别墅31栋02号

联系人:楚念良

邮编:518109

Email:mjbj@pf99.net cnl@pf99.net

篇8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强化依法行政,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按照《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强化依法行政进一步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及自治区水利厅、南宁市水利局关于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特制定武鸣城区2021年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全面履行水土保持监督检查职责。切实加强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情况的跟踪检查,采取各种检查方式实现监督检查全覆盖,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只批不查”、“不批不查”等行政不作为和监管不到位行为。

(二)推进监督检查规范化管理。制定年度监督检查工作计划,印发检查方案,明确监督检查项目清单、检查方式和重点检查内容。严格规范监督检查程序和行为,做到检查前有明确通知、现场检查时规范记录、检查后及时印发检查意见,并跟踪落实,确保有序监管、有据监督、有迹可寻。

(三)促生产建设单位落实水土流失防治主体责任。要依法依规明确生产建设单位在水保方案编报、方案变更报批、缴纳水土保持补偿费、落实防治措施、保障水保设施安全运行、落实水保监测、定期报告方案实施情况、组织水保设施自验、履行验收申请等工作中的主体责任,通过加强监管督促生产建设单位自觉履行法定职责。

二、工作任务

(一)全面检查生产建设项目水保方案落实情况。对武鸣城区区域内2020年以来已审批水土保持方案的生产建设项目水保方案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实现监督检查全覆盖。

(二)严格查处水土保持违法行为。根据属地管理原则,严肃查处未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擅自开工建设、水土保持设施未验收报备擅自投产使用、拒不缴纳水土保持补偿费、在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专门存放地以外的区域倾倒弃土弃渣等违法行为。

三、检查方式

监督检查采取现场检查

四、检查内容

(一)方案管理:水土保持方案编报情况,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各项措施的后续设计情况,主体工程布局、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和防治措施变更情况。

(二)组织管理:项目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的水土保持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情况、水土保持管理制度制定及落实情况。

(三)方案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落实情况和实施进度;水土保持监测、水土保持监理工作开展情况;各级水利(水保)部门检查整改意见落实情况。重点对大型弃渣场和取土场、高陡边坡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进行检查。

(四)规费征缴:水土保持补偿费缴纳情况。

五、时间安排

检查工作从2021年2月开始,至11月底结束。

六、现场检查程序

(一)准备阶段

1.制定年度监督检查工作方案,明确全年监督检查计划安排、检查项目及检查方式。

2.印发检查通知,明确具体时间、检查内容、检查人员等,提前7天告知参检各方。

3.督促生产建设单位做好迎检工作。生产建设单位对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情况进行自查,准备书面汇报、设计文件等材料,并通知水土保持施工、监测、监理单位等参建单位做好迎检准备工作。

(二)检查阶段

1.检查项目建设现场。对照水土保持方案和后续设计,检查水土保持工程、植物、临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包括建设项目用地的表土剥离和利用情况,弃渣是否堆放在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位置等,对大型弃渣场、取土场和高陡边坡应重点检查。现场检查应详细记录检查地点(如标段、桩号)、措施类型、设计要求、实施情况、存在问题等,并拍摄现场照片(照片上应显示日期)。

2.检查内业资料。查阅生产建设单位水土保持管理机构、人员安排和工作制度等资料,水土保持工程后续设计及招投标工作资料,水土保持监理机构组建和人员组成文件以及监理规划、监理实施细则、监理报告(月报、季报、总结报告)、监理日志,水土保持监测机构组建和人员组成文件以及监测实施方案、监测报告(季报、年度报告),水土保持措施重大变更报批资料,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监督检查意见和整改落实资料等。

3.交换意见。检查组在现场检查结束后,应与建设单位现场交换意见,做好现场笔录。

(三)整改落实阶段

1.印发监督检查意见。在现场检查结束后,及时核实检查情况,填写《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情况登记表》,并在10个工作日内印发监督检查意见送达生产建设单位,限期整改。

2.督促整改落实。生产建设单位根据监督检查意见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要求,并在收到监督检查意见20日内将整改情况书面反馈。应督促生产建设单位及时整改,并提供技术指导和工作咨询。

3.跟踪落实问效。对生产建设单位整改情况进行检查,对不能及时落实整改要求的生产建设单位,根据违法事实和情节轻重,按照立案、调查取证、内部审议、告知听证、处罚决定、送达、执行要求,启动行政处罚程序。

七、廉政建设

篇9

为深化巩固去年“作风建设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全面推进省市“两创”战略,大力营造创业创新的良好环境,镇海区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狠抓落实之年”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决定在全区开展“项目推进落实年”活动。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通过三项保障措施,争取实现三个目标。

一、活动的三个阶段。一是2月底前的明确任务、落实责任阶段。此阶段主要有三项重点工作:拟定2008年需重点推进的项目任务,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从各单位抽调年富力强、有责任心的同志下派镇、街道综合督导组和驻村工作组,重点围绕村级换届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围绕项目推进落实过程中征地拆迁、群众不稳定因素的化解等突出问题,定期下村指导帮助工作。召开全区项目推进落实年活动动员大会,动员全区各级各部门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全面启动项目推进落实年活动。二是3-12月的狠抓落实、专项推进阶段。此阶段通过调查研究、完善方案,深入学习、专题教育,强化措施、再解难题,专项行动、集中攻坚等四项措施,针对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集中精力予以解决,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三是明年1月份的总结考核、评比表彰阶段。此阶段主要对各责任单位的工作进行考核评比,表彰先进,总结经验,进一步巩固提高“项目推进落实年”活动的实效。

二、活动的三项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项目推进落实年”活动领导小组,领导、研究、协调全区项目推进落实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综合秘书组、项目推进服务组、执法保障组、效能督查组,抽调相关人员组成,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指导、督促各镇(街道)、各督导指导组和有关部门开展工作。二是建立健全六项工作制度。建立完善区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每一个重大项目,均有一名联系领导,明确一套工作班子,一个实施方案,实行一抓到底。建立月通报制度,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各责任单位上报的情况,就项目推进的情况每月一次进行通报。建立巡回服务制度,各项目责任单位每月一次对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梳理,项目责任单位以“重点项目巡回服务联系单”的方式,将难点问题和需要职能部门配合的建议意见提交活动办公室,由巡回服务组统筹安排巡回服务,予以研究解决。建立完善定期分析督办制度,活动领导小组每二个月召开一次重点项目联席会议,及时掌握重点项目进展情况,督促通报项目完成进度,分析研究推进工作。建立完善年度考核评比制度,制定“项目推进落实年”活动专项考核办法,对各责任单位推进项目落实的情况和各联村单位帮助村完成村级换届及解决项目落实推进过程中重点难点问题情况进行全面考核,提高考核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要素保障制度,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土地、资金等要素供给保障机制,使有限资源向重大建设项目倾斜,同时强化环境保障,加大对干扰、影响项目建设行为的整治力度。三是形成工作合力。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党政主要领导要带好头,坚持一级带一级,形成领导带头、上下联动、横向协作的良好工作局面。注重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加大活动的宣传力度,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项目推进,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项目推进落实年”活动深入实施。

三、活动的三个目标。一是强化领导干部科学发展观意识,切实提高科学执政依法执政能力。以抓项目推进落实为载体,以“服务创业、再增感情,推动创新、再破难题”为主题,进一步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成果,引导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用心谋大事,用心抓落实,不断提高科学执政、依法执政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强化领导干部责任忧患意识,加快推进项目任务的全面落实。充分认识项目建设对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民生问题改善的重要支撑作用,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坚持用创业创新破解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问题,破解政策处理难题,完善项目推进机制,提高项目推进能力,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努力实现重大项目建设的突破性进展。三是强化领导干部优质高效服务意识,营造创业创新的良好环境。围绕推进项目落实这一工作大局,强化服务观念,完善服务机制,改进服务态度,创优服务质量,促进机关部门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篇10

中图分类号:TL372 文献标识码: A

一、工程概况

广州医学院新造校区建设项目总占地面积1000500平方米(1500亩),一期工程,规划占地471520平方米,净用地面积383665平方米。一期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教育教学设施、行政管理设施、配套辅助设施、体育运动设施和功能配套设施等基本教学设施。其中,本项目划分为土建一标段至土建五标段、河涌调整和综合整治工程、市政道路工程等标段。

按照广州市重点公共建设项目管理办公室统一的工作部署,并为规范广州医学院新造校区一期建设项目移交相关程序,做好移交相关工作管理,特制定移交的相关管理要求。本文所称移交是指广州医学院新造校区一期建设项目的工程实体及管理使用权限的移交。实物资产的建设单位为移交单位,即广州市重点公共建设项目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市重点办”),实物资产的使用部门为接收单位,即广州医科大学。

二、移交范围和内容

(一)移交范围

广州医学院新造校区一期建设项目项目涉及实体移交的施工合同共18项,以合同实施内容可分为三类:施工总承包类、施工专业承包类及货物采购类。其中,施工总承包类合同共有7项;施工专业承包类合同共有5项;货物采购类合同共有6项。

(二)移交内容

根据本项目完成工程实体的特点,本次移交工作可分为三部分:房屋建筑工程、市政配套工程和重点专项工程。各部分的移交内容均包括:工程实体移交、使用及维护管理权移交和工程资料移交。

(1)房屋建筑工程

按建筑使用功能分为教学区、公建区、生活区,新建建筑单体共19栋,建筑面积共约为36.7万平米。

(2)市政配套工程

市政配套由市政工程、河涌调整与整治、绿化景观部分组成。(3)重点专项工程

洁净、10KV供配电、智慧校园智能化工程(主要为多媒体教学部分)

三、总体安排部署

为保障本项目移交工作快速、有序的推进,总体移交工作拟按如下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各工程实体按区域、分重点,逐一进行移交。

本阶段工作内容包括完成实物清点、设备使用培训及各工程实体的手续确认;

第二阶段:组织本项目的整体联合试运行。

本阶段工作内容包括如下:

1、组织满负荷给排水测试、暖通系统联合试运行、计算机网络系统及电话系统联合试运行等;

2、按各建筑单体的使用功能,组织“试办公、试教学、试住宿、试餐饮”等活动;

3、实物移交及组织试运行阶段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为避免整体联合试运行产生的水、电费用争议,本阶段安排时间拟定在本项目竣工验收之前。)

第三阶段:组织本项目的整体移交仪式。

拟定于在本项目师生活动中心以专题会的形式举行,并进行移交签字仪式。

第四阶段:工程技术资料移交。

工程竣工资料包括:工程建设前期有关资料、工程技术管理资料、竣工验收备案资料等。

第五阶段:本项目使用维护管理责任主体转移三方协议的签订。

四、移交工作各方职责

1、市重点办为本项目移交单位,相关职责如下:

(1)负责制定移交方案,统一对验收移交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结合本项目特点,与接收单位共同确定项目移交条件;

(2)负责提前组织各参建单位、接收单位召开工程实体移交会议,共同对现场进行现场查勘和工程资料核查,并对根据现场及资料检查情况;

(3)督促相应责任单位在工程实体移交前将所有问题整改完毕;

(4)对工程移交过程中出现的不符合设计质量要求情况,组织相关设计单位提出处理意见。

(5)负责对工程移交中涉及到工程建设合同中有关质保工作条款的三方(移交单位、施工单位、接收单位)质保协议签订工作。

2、广州医科大学为本项目接收单位,相关职责如下:

(1)对应移交单位编制的移交方案,制定对应的接收方案;结合本项目特点,与移交单位共同确定项目移交条件;

(2)按照移交单位计划,编制接收工作计划;接收单位的具体经办人员和物业管理人员须在工程实体移交前一周时间内到位,并提前了解接收工程实体的具体技术情况;

(3)接收单位应指派专职人员负责工程移交有关工作,参加移交单位主持的工程移交工作会议,会同移交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对移交工程技术文件资料及工程实体进行确认;

(4)工程实体移交现场确认并接收房门钥匙后,对应区域的物业管理权和运营管养责任由接收单位负责;

(5)接收单位根据建设工程依据的有关法律、法规、建设工程强制性标准、设计文件、施工合同等标准和要求,熟悉工程设计范围、竣工验收情况,检查工程的质量及使用功能状况,在工程设计范围内对工程缺陷提出整改意见,对遗留问题提出处理建议和要求。接收单位对达到工程移交条件的项目应及时接收,并对接收后的工程保修方面提出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3、本项目参建监理、施工单位职责如下:

施工单位应在重点办组织的工程移交中向使用单位办理好工程移交,并做好相关的保障、维修及服务。工程移交前,施工单位应会同监理单位对工程实体质量和工程技术档案资料进行自检。自检中发现的问题,施工单位要在正式移交前处理完毕;

监理单位参加重点办工程管理部组织的工程移交,积极协助作好工程移交工作。监理单位负责对施工单位工程移交中属于施工质量问题的整改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验收。由监理单位验收合格后向重点办提交《工程移交申请书》;

五、各工程实体移交程序

(一)移交条件

1、各工程实体已完工且初验合格;

2、各参建单位必须交出所占用工程实体空间,如确需继续使用,须经广州医科大学同意;

3、各参建单位必须确保各自移交实体的卫生清洁,保证在整洁的环境条件下移交。

(二)移交程序

1、已经完工的各工程实体经初验合格后,施工单位据实填报移交清单,并向监理单位提出移交申请,监理单位审核移交清单无误后同意移交申请,并报送市重点办;

2、移交工作现场组组织对移交区域内实物进行逐一清点确认,清点全过程中由监理单位留存视频录像资料;清点后无问题,施工单位可当场将钥匙移交校方接收小组,但若发现质量缺陷或未按施工图纸实施的情况,接收小组可拒绝移交,直至问题已完成处理。

3、整个区域内的工程实体移交完成后,施工单位须同时将备品备件移交校方接收小组,并立即完善移交手续。

4、工程实体移交完成后,由相关监理单位组织系统设备培训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1)施工单位应在系统设备培训工作开始前三天内,将相关操作手册、说明书、系统原理图等资料提交校方接收小组;

(2)相关监理单位须以会议纪要的形式,记录每次培训参与的人员及内容;

(3)培训内容

智能化系统:介绍智能化各系统组成,运行原理;控制中心上机操作方法,系统软件的特点介绍;弱电各系统设备和软件的基本维护方法。

强电系统:介绍强电各系统组成及控制原理;消防水泵控制系统操作方法,控制特点;电气系统基本维护方法。

通风空调系统:介绍系统组成;系统操作维护方法。

给排水系统:介绍系统组成;系统操作维护方法。

洁净系统:介绍系统组成;系统操作维护方法。

六、本项目的整体移交

篇11

中图分类号:F327.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1-0056-03、

一、内蒙古农村牧区人口布局调整对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工作的影响

(一)以社会、经济、生态政策等为先导进行的人口转移、城镇化所造成的人口布局调整

城镇化发展战略是三农问题提出以来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内蒙古农村牧区较早是在阿拉善盟等地,围绕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的调整,围绕生态建设的目标,启动了自治区人口布局调整的世纪性战略。截至目前,自治区各盟市先后开展了围封转移,生态移民;通过城镇化推进劳动力转移;工业移民;新城镇建设移民;划区轮牧后牧民重新安置;教育布局调整带来的人口被动转移等等;在国家、自治区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态政策下,以人口转移和人口的城镇化为主要特征的人口布局调整已经在自治区全面展开。

“十一五”以来,伴随着和谐社会建设,内蒙古各地又将人口布局调整纳入各盟市的未来发展规划,而且不仅是在社会发展规划中有所体现,在几乎所有的产业规划中,如物流发展规划、农牧业发展规划、商业发展规划、 工业发展规划、教育发展规划、科技发展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等,均将人口布局调整作为一项内容,或者将上述所涉及领域的发展与人口布局调整紧密联系起来。这也预示着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自治区还将进一步面临人口的大规模迁移。

笔者2009年1月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就人口转移规划等问题进行了相关调研。鄂托克旗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其产业涵盖了现代工业、现代农牧业和草原畜牧业,工业占全旗经济比重达到70%以上,少数民族占农牧民比例较高。2008年底鄂托克旗以全旗已有的各项规划为基础,针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要求,整合制定了《鄂托克旗统筹城乡发展规划(2009―2020)》。在该规划中,鄂托克旗计划“通过农牧业产业化转移、城镇二、三产业就业转移等方式,大力度向三镇转移农牧民,优化城乡人口结构和三次产业人员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与人力资源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鄂托克旗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中还就转移人口制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其中提出了“结合土地、草牧场确权和户籍制度改革,按照公平原则,以是否拥有土地草牧场使用权以及居民的居住地为考量标准,建立居民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由此增加的个人承担缴费差额由旗财政承担”。规划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

鄂托克旗人口转移规划是较为成熟、完整的体系。但从农牧民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实际需求来说,该规划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农村牧区人口转移规划对人口布局调整所产生影响,继而对社会保障工作的影响等认识不够全面。

1.被转移人口原住居地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被忽视。这种忽视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原住居的转移人口被排除在某些社会保障项 目之外。如《鄂旗规划(2009―2020)》中规定“自愿放弃土地、草牧场使用权的农牧民,享受和城镇居民一样的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次,原住居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尚属落后,未转移人口在该地区的生产、生活存在许多不便,收入和消费水平较差,这些未转移人口对社会保障制度的需求不仅体现在保障水平的提高上,还需要专门设计制定新的社会保障项目。

2.被转移人口在新住居地面临许多生活不确定因素,有些农牧民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但由于现有的移民政策多为生态性移民,被转移出来的农牧民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不能回到原住居地。许多被转移农牧民除了农牧业生产技能外,没有其他职业技能,因而很难在新的住居地找到工作,成为失业者。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中应当把职业教育保障、失业保障等列为重要的保障内容,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些转移人口的不适应性。

3.被转移人口迁移到的地区不一定是经济发展、社会基础设施等都较好的地区,不一定能够为转移人口提供充足的就业和发展机会。甚至很多转移安排都是权宜之计,没有考虑农牧民的长远发展需要。这些离开故土、失去土地保障的农牧民未来的生活风险远远高于他人。建立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享受社会保障项目等对这些人口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4.许多转移人口为非自愿性转移,如教育布局调整带来的人口被动转移。教育布局调整总的发展思路是正确的,通过学校的撤并、集中,学校教学质量提高,教师队伍优化,教育经费应用效率集中;但同时还带来其他问题,如学生管理难度增大、学生上学不方便,为教育开支的相关费用增大,教育支出提前货币化等。教育性支出是农牧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中较大的一块,如何缓解农牧民教育性支出困难是为农牧民减负的一项有效措施。在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应当把教育保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另外,为照顾外出求学的子女,一些家长跟随孩子到学校所在地生活。这样使一部分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转移出来,从而加重了农牧民家庭农牧业生产的工作繁重程度,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牧民家庭收入。这种类型转移带来的农牧民生活支出差额应当由政府分担一部分,应当在教育保障中予以解决。

5.不同区域的人口布局调整使得区域间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各存在不同的问题。如社会保险项目要以参保户缴纳的保险金为基金基础。显然原住居地由于人们收入水平不高,大量人口被转移,缴纳保险金的能力较弱,这样的社会保险基金账户难以维持。因此,需要社会保险基金在全社会层次的统筹。

(二)人口自然流动、迁移导致人口布局调整

人口的自然流动、迁移是指人口自愿离开户籍所在地,在另一行政管辖区内暂住、滞留、活动或长期居住。内蒙古现有的人口流动、迁移方向主要是由低收入地区向高收入地区、不发达地区向较为发达地区迁移、流动。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流动、迁移人口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流动人口大多数为农牧民。在锡盟、呼盟等地进行的相关调查发现有45.5%的家庭都存在劳动力外出打工的现象,尤其是年青人基本都居住在城镇从事着长期或短期的各种职业,而且外出打工的人数正在扩大。 1998年内蒙古牧区外出劳动力不到5万人,到2007年时达到30万人。

人口自然流动所导致的人口布局调整对社会保障工作之间的关系状况有以下两点:

1.人口自然流动频繁对目前灵活性不足的社会保障设计模式提出挑战。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以户籍为基础,流动人口不能享受流入地的社会保障项目,原流出地的社会保障项目也无法惠及流出人口。如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快速、频繁流动。如果不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灵活性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将会名存实亡。

2.人口自然流动导致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等较为发达地区流动,流出地剩余人口则以老、弱年为主。这样的流动方式使区域间的发展两极化趋势日益加重。流出地居民的生产困难,面临更大的生活风险,因而对社会保障项目的需求更为迫切。流出地的社会保障工作偏重于社会保险中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

3.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以流动人口的所享受医疗卫生保障为例。流动人口没有享受医疗保险保障,患病后不就诊,应住院未住院、住院后提前出院、选择低廉的自我医疗措施普遍存在。如流动人群的因私人接生造成的大出血、感染、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另外,政府的公共卫生服务如传染病监测、预防、健康教育等难以享受,这些弱势人群的医疗保障和救助问题尚未解决。

二、政策建议

无论是人口的自然流动还是政策引导的人口迁移,其转移的根源在于原住居地的生产、生活、生态等条件相对落后。这种落后的造成 有政府的一部分责任。如政府长期的二元政策,使城乡之间的差距拉大;如政府在特定历史时期实施的部分政策、项目使农牧区的生态环境恶化。从经济学上讲,这就是政府行为对农牧民生产、生活造成了负外部效应,政府应当为这种负的外部效应买单。其中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为,对现有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创新、改革,把那些长期游离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人们收纳进来。

(一)打破城乡分割,建立城乡整合的社会保障制度

基于以上农村牧区人口布局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在农村牧区亟待建立起农牧民社会保障制度。在建立农牧民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必须辅之以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从而打破城乡二元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加快发展,失地农牧民产生、农村牧区的劳动力向城镇地区转移速度加快。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和乡村的界限早已模糊了,大量农牧民成为城镇的生活者和建设者。而且与他们相联系的、目前仍生活在农村牧区的亲人未来向城镇迁移的可能性也非常大。这些人目前仍无法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机会。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则更为突出。因此笔者认为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或整个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手术”,要建立统一的体系。这里的统一并不是指各地的具体做法完全一致,而是指整个系统的互通性,赋予每个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和自由流动的权利。

(二)社会保障体系模式设计注重灵活性

当前,建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最大的障碍是流动人口的高度流动性。因此,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设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个人账户。在个人账户模式下,流动人口所缴纳的社会保障基金均以个人账户的形式存在,当流动人口需要流动时,其个人账户应该跟随他一起流动。从操作的角度来看,建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是可行的。主要原因为:第一,在设立个人账户时,由于个人账户与流动人口是一一对应关系,且能随个人的流动而灵活流动,在推行过程中容易被流动人口所接受;第二,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最终将覆盖所有人口,实行的也将是个人账户模式,直接建立流动人口的个人账户模式后,待时机成熟个人账户基金可以与城市(或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金合并统筹使用。

(三)社会保障体系制度设计全面化

目前,流动人口大部分从事着粗、重、脏、累、苦等高危险性工作,生存环境和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导致流动人口工伤事故多发。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对流动人口是一种职业风险的分散机制。因此,内蒙古应该建立一个以工伤和医疗为切入点,然后结合失业、养老等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模式。从资金来源上看,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要以国家的财力作为强有力的后盾,随着内蒙古流动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所投入的资金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内蒙古当前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和个人。

1.工伤保险体系的构建。目前,内蒙古部分流动人口集中在劳动强度大、风险高等工作环境比较恶劣的行业工作,他们很容易患上各种职业病,还有可能发生工伤事故。在流动人口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情况下,一旦发生工伤事故或者染上职业病,流动人口很难得到相应的抚恤和救助。因此,应尽快强制推行和建立流动人口工伤保险制度,以有效分散和化解流动人口所遭受的职业风险。在当前形势下,可以采取企业或者雇主责任制模式,由企业缴纳工伤保险基金,存入职工的个人账户。政府在流动人口工伤保险中的责任主要是加强流动人口工伤保险的立法工作和制度设计,规定不同工种的最低保险金,强制企业或者雇主缴纳职工失业保险基金。

2.医疗保险体系的构建。构建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制度,该模式的基本做法是流动人口不建立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只参加住院医疗保险,门诊费用自付,住院费用按照一定的比例由统筹基金支付,住院医疗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按照本市上一年月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进行缴纳。在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上,流动人口的流入为当地企业和政府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根据“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企业和地方政府应成为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基金的缴付主体。

3.养老保险体系的构建。完善养老保险的配套制度建设,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建立方便合理的社会养老保险跨省区转移机制。如果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实行全国统筹,统一管理,可以建立便于跨地区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机制,流动人口不论转移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凭卡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费,则将根本解决因流动人口因其流动性而造成的社会保险关系难以转接的问题。

4.建立必要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援制度。社会救助方面,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正视部分流动人口对社会救助的现实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将他们逐步纳入其中。要注意将保险和救助联动起来,缓解他们的贫困程度,减轻政府将来的救助负担和成本,以及可能给社会稳定带来的冲击。社会福利方面,当前应以落实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为重点。住房保障方面,应在推进以住房公积金制度、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廉租住房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建设中,考虑到流动人口对住房的迫切需求,以及他们通过自身能力无法达到“居者有其屋”的现实,通过合适途径将流动人口纳入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享受范围,不断改善他们的住房条件,使他们能够在城市安居乐业,其中一部分人顺应城市化的发展要求在城市稳定下来。

参考文献:

[1]陶然,徐志刚.城市化、农地制度与迁移人口社会保障―― 一个转轨中发展的大国视角与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2005,(12).

[2]孙学力.内蒙古牧区人口迁移流动分析[J].北方经济,2006,(3).

[3]郭翠荣,陈静.人口结构、社会保障与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以发达国家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5).

[4]俞文政,曲福田,谭淑豪,叶奕.环境约束下牧区人口和种群持续增长模型研究[J].生态环境,2007,(1).

[5]曹正民,苏云.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的公共政策思考[J].西北人口,2007,(5).

[6]张展新,高文书,侯慧丽.城乡分割、区域分割与城市外来人口社会保障缺失――来自上海等五城市的证据[J].中国人口科学, 2007,(6).

The Population Transfer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afeguard System in Inner Mongolia

LIU Xiao-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