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8 12:18:3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计算机专业论文投稿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键词:
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模型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首先需要培养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目前,河南高校教师队伍,尤其是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队伍计算机应用能力相对比较薄弱,缺乏通过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针对河南省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的因计算机能力不足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的问题,本文开展了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模型研究。首先,通过调查统计,从基础、教学和科研三方面归纳出当前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其次,针对归纳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给出满足需求所需的计算机能力类。最后,建立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研究成果为相关部门制定高校教师计算机能力培训计划,提高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提供理论支持。
1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需求类
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主要工作包括教学和科研两部分。因此,我们将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概括为:基础类、教学类和科研类。每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包括若干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点。经调研、统计及分析,基础类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包括:系统安装、系统维护、安全防护和搜索引擎。教学类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包括:制作课件、制作教案、制作试卷、制作微课、统计成绩和信息系统。科研类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包括:获取文献、设计实验、论文排版和投稿系统。三个需求类如图1所示。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维护、操作系统的安全防护以及搜索引擎的使用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一项基本计算机技能,是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本保障。制作课件、制作教案、制作试卷、制作微课、统计成绩和使用教学信息系统是日常教学工作必须的计算机能力。获取文献、设计实验、论文排版和熟练使用投稿系统是进行科研研究的必备计算机技能。获取文献主要指利用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EI全文数据库等获取所需文献的能力,设计实验主要利用Matlab、NetworkSimulator等软件完成实验设计及验证的能力。论文排版主要指利用Word、WPS、Latex等软件完成论文排版的能力。
2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类
经调研、统计及分析,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类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安装、操作系统维护与优化、360安全卫士使用、360杀毒的使用、百度搜索引擎、Word软件的使用、Excel软件的使用、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PhotoShop软件的使用、Visio软件的使用、教学信息系统的使用、Latex软件的使用、微课制作、数据库检索、Matlab软件的使用、投稿系统的使用等十六个计算机能力类,每个计算机能力类包括的计算机能力点具体如下:(1)操作系统安装包括:磁盘分区、系统安装、驱动安装;(2)操作系统维护与优化包括:系统备份、系统恢复、系统修复、磁盘碎片整理、磁盘清理、内存优化、编辑注册表、修改注册表、导入导出注册表、备份注册表、恢复注册表;(3)360安全卫士使用包括:查杀木马、清理插件、修复漏洞、电脑体检、软件管家;(4)360杀毒的使用包括:快速扫描、全盘扫描、自定义扫描、宏病毒扫描、弹窗拦截、软件净化、上网加速、垃圾清理;(5)百度搜索引擎包括:简单搜索、联合搜索、精确匹配、消除无关性、并行搜索、相关检索、百度快照、新闻搜索、音乐搜索、图片搜索、视频搜索、百度地图、学术搜索;(6)Word软件的使用包括:文字编辑、文字排版、艺术字、图片插入、边框底纹、页面设置、表格处理、图文混排、格式编辑、页眉页脚、分页符、分节符、脚注、打印;(7)Excel软件的使用包括:单元格管理、图表、汇总统计、工作表管理、筛选、排序、公式、函数、打印;(8)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包括:文本编辑、绘图、数据图表、高级文本格式、幻灯片放映、母版设计、模板设计、配色技巧;(9)PhotoShop软件的使用:选择工具、填充色彩工具、路径工具、渲染工具、图层、图层混合模式、图像色彩调整、图像模式、图层风格、图层蒙版、通道、路径、滤镜;(10)Visio软件的使用包括:框图、流程图、网站图、网络拓扑图等;(11)教学信息系统的使用包括:教务管理系统、Sakai(赛课)网络教学平台等;(12)Latex软件的使用包括:基本排版流程、文本排版、列表环境、文档结构、表格排版、图片排版、字体设置、段落对齐、页面布局、目录格式、数学公式排版、图形绘制、演示文稿;(13)微课制作包括:Visio、草料二维码、问道网、金数据、maka、手机互动大师ih5、初页、思维导图、微弹幕、易企秀;(14)数据库检索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平台、EI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等;(15)Matlab软件的使用包括:基本语法、常用函数、图形绘制、工具箱等;(16)投稿系统的使用包括:计算机工程投稿系统、通信学报投稿系统等。
3需求类到能力类的映射关系
需求类到能力类的映射关系指非计算机专业教师三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及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能力点之间的映射关系,如图2-图4所示。图2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的基础类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计算机能力点的映射。图3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的教学类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计算机能力点的映射。图4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的科研类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计算机能力点的映射。图2为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基础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有图可知,系统安装需求点需要操作系统安装和百度搜索引擎计算机能力类来支撑。系统维护需求点映射到操作系统维护和优化及百度搜索引擎两个计算机能力类。安全防护需求点映射到使用360安全卫士、使用360杀毒和百度搜索引擎三个计算机能力类。搜索引擎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一个计算机能力类。图3为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
有图可知,制作课件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使用Excel软件和使用PowerPoint软件三个计算机能力类。制作教案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使用Excel软件和使用Word软件三个能力类。制作试卷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Word软件两个计算机能力类。制作微课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微课制作两个计算机能力类。统计成绩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Excel软两个计算机能力类。信息系统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教学信息系统两个计算机能力类。图4为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科研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有图可知,获取文献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数据库检索两个计算机能力类。设计实验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Matlab软件两个计算机能力类。论文排版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使用Word软件和使用Latex软件三个计算机能力类。投稿系统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投稿系统两个计算机能力类。需要特别指出的有两点:(2)每个计算机能力类都包括若干个计算机能力点,并没有在映射图中体现,如:百度搜索引擎能力类包括:简单搜索、联合搜索、精确匹配、消除无关性、并行搜索、相关检索、百度快照、新闻搜索、音乐搜索、图片搜索、视频搜索、百度地图、学术搜索等能力点;(2)每个需求点都以百度搜索引擎作为一个计算机能力支撑类,由此可见,搜索引擎的使用是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一项核心计算机能力类。
4结语
本文所建立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模型是一个开放的能力模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该模型可以不断的完善和扩充。比如人员科研扩展到学生、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实验室人员等,计算机能力也不止于报告中提出的16个计算机能力类。
参考文献
[1]霍占强,米爱中.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方案研究[J].电子世界,2014(18):443-444.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江西省计算机学会;江西省计算技术研究所
出版周期:
出版地址:
语
种:
开
本:
国际刊号:1006-2475
国内刊号:36-1137/TP
邮发代号:44-121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计算机与现代化》杂志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计算机与现代化》系《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引用期刊。其特点是:时效性强,密切跟踪计算机科技发展动态,以最快的速度精选刊登计算机专业的新理论、新技术及其在各领域应用成果的论文。既有相当的学术水平,又有实际指导意义。编辑管理规范,系《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期刊。 设有栏目: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工程、网络与通信、控制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中文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信息系统与ERP、信息安全技术、电子商务、图像处理、应用与实践等。 《计算机与现代化》于1985年创刊,多年来得到广大读者和作者的厚爱和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欢迎订阅投稿。
主要栏目
系统分析与设计
软件工程
网络与通信
控制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
中文信息技术
人工智能
信息系统与ERP
在西安成功举办的首届报告论坛,定位为大学的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在全国高校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新一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本届论坛则侧重于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同时将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与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研讨交流纳入到同一个平台上,有利于发挥学科整体优势,使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相互交流促进。本届论坛突出两个重点,一是信息化进程中计算机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核心课程建设;二是计算机实验教学、实验环境建设与工程实践的探索。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正逐渐成为高校计算机教育界最具影响力的盛会。本届论坛的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前所未有的热情。本届论坛专家、教师热情非常高,到会专家、教师超过第一届,有300余所高校计算机院系的领导参会。因会场限制,仍有不少教师希望参加而未能到会。近800个座位的主会场座无虚席,有些分会场的教师只能站着聆听精彩的报告。本届论坛收到教学论文投稿300多篇,经过程序委员会评审,最终录取160余篇进行分会场报告和会议期间的张贴交流,会后将组织论文出版。
2.高屋建瓴的报告。本届论坛报告层次高。李未院士的报告“当前形势对计算机本科教育的要求”,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结合高等教育的发展方针,指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建设新型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计算机学科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必须与国家的发展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周巢尘院士的大会报告,把一线教师领到了计算机学科发展与应用的前沿。北京大学李晓明教授、国防科技大学王志英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冯博琴教授的报告从多个角度介绍了计算机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这些报告令广大一线教师受益匪浅。论坛当中不少教师表达了兴奋的心情:“参加本次论坛太值得了!”
3.国际化的交流平台。论坛邀请了美国ACM计算机协会教育委员会前主席Russell Shackelford教授,他结合美国ACM、IEEE-CS等联合制订的计算学科系列教学计划报告CC2001―2005以及美国目前计算学科的现状,作了题为“为什么目前计算科学教育困扰学生、教师以及院系领导者?”的大会报告,开阔了大家的视野,美国计算机教育面临的问题和他们的做法,也为国内教师提供了借鉴之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张晓东教授结合体系结构课程的教学,介绍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推动和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学习和思考。他的一些思想和做法使与会教师很受启发。本届论坛通过同声传译手段提高了国际化交流的效率和深度,现场活跃的提问也把会场气氛推到了,论坛从内容安排到会务细节上,都为构建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国际化交流平台做了有益的尝试。
4.丰富多彩的内容。本届论坛的内容设计更加丰富、组织安排也更加有序。本届论坛除安排8位专家做大会报告外,还安排了6个分会场48位专家教师做专题报告、100多篇论文张贴交流、5个专题讨论(Panels)分会场等。发动和邀请的会议报告人、报告主持人、Panels主持人等近80人,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参与。譬如第三分会场以主题为“计算机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分专题报告,吸引了近200位老师参加。一位来自赤峰学院的老师表示,高等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在计算机专业和相关的新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着很多困惑和问题,这些问题靠一个学校去想、去解决是有局限性的,通过这些专题报告,发现很多问题是相通的,可以获得很多好的想法和思路。
5.创新的组织形式。本届论坛新设立的5个专题讨论(Panels)分会场,为专家和教师创造了更易于互动的形式。为了使每个Panels讨论的问题更有针对性、更有启发性、对广大一线教师更有益,会前论坛秘书处通过与专家、教师的交流和意见征询,为5个Panels准备了30个讨论题目(5个主题和25个子问题)。每个Panels的多位主持人通过这些问题,启发、引导与会教师展开讨论。常常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与会教师争论热烈,台上台下频频交锋,不时撞出新的火花。这种形式令参会者耳目一新,而且对话专家权威性高,使与会教师收获很大,也孕育了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新的思想。
本届论坛得到了许多专家教师的高度赞扬。李未院士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报告论坛有利于把广大教师聚拢起来,按照国家的发展目标,抓住教育优先发展的有利机遇,促进各个学校的计算机学科教育获得更好的发展。RussellShackelford教授在谈到自己对此次论坛的看法时说:“这个会议组织得非常好,虽然是第二届,但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历史悠久的会议,规模盛大,组织井然有序。在美国也很少见到规模这样大、组织这样好的会议!”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8-7044-02
Building a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omputer Classes
XU Wei
(Center of Computer and Experiment,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 As computer technology is to the professional field, the existing single mode of computer teaching for colleges will not be able to meet the demand for professional students. To make a better service in different professions,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concerning the opinions and demands, the classes construction on computer foundation courses are put forward. And learn a foreign university's teaching experience, aimed at university computer courses offered a new teaching method ― the modular teaching method.
Key words: classes construction; modular teaching; computer basic teaching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了人们工作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大学生作为即将走入社会的群体,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是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基于这一点,每个大学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相关课程,但是,当前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由于课程设置的局限性,目前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完全实现这个目标,随着计算机技术日益深入到各专业领域,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已经大量涉及到计算机的知识与技术,一些专业课更是将计算机软硬件作为必备的工具,同时,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对学生的要求差异很大,因此,必须建设有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基础课群[3]。
1 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2006年编制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1],建议各校在课程设置中采用“1+X”的课程设置模式,即大学计算机基础+若干必修/选修课程,并从专业应用计算机的特点出发,对专业进行分类,提出相应的课程建议方案,如表1所示。
目前很多高校采用的都是基于表1的相应的课程设置,通常情况下,除去计算机专业,其余专业的所有学生在大一上学期必须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这门课程主要介绍的是计算机的基本原理、Windows的基本原理与操作、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中的Word、Excel、Powperpoint的应用以及多媒体和网络的基本知识,这门课程深受大一新生、特别是在读大学之前很少接触计算机的学生的喜爱,因为Office属于非常实用的软件,学生写论文、投稿、参加社团活动做宣传片等都会用到;到了大一下学期,再统一开设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根据院系不同,偏理科的院系如数学与统计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偏文科的院系如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外语学院等开设《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或者《ACCESS数据库技术》课程;进入大二之后,再根据专业不同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程,如matlab,机械制图等。
2 现有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弊端
显然,不同类型的学校和专业,对计算机的要求是不同的。无视专业差别,笼统的设置相同的计算机课程,不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另外,目前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具备连贯性,很多学生在大一学习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或者是数据库课程,在后续的学习和生活中,因为很少用到相关知识,而又再未接触其余的计算机课程,等到踏上工作岗位要用到这些知识的时候,已经基本上都遗忘了,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和专业,建设不同的计算机基础课群是非常必要的。
3 计算机基础课群建设
计算机基础课群的建设应该遵循两个原则:第一、课群的建设应该有针对性,结合专业特色,开设和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第二、课群建设应具有连贯性,使计算机基础教育贯穿整个大学阶段,针对这两点,笔者提出如表2所示的计算机基础课群建议,其中,建议必修课程在大一完成,限选课程可以安排在大二,而选修课程则安排在大三之后。
不难发现,不管是哪个类别专业的必修课程里,都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这门课程无疑是学生进入计算机领域的敲门砖,但是随着计算机基础教育低龄化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因此,这门课程虽然作为必修课程,但是对基础不一样的学生还是应该差异化对待。
除了现在在各大高校普遍使用的分级教学方法之外,笔者参考国外一些大学,如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学院[2]的做法,提出“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方式”,即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以系列课方式设置,按照内容由浅入深划分成多个模块,各个模块的上课时间错开,分别设置相应的学时,如第1模块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以及Windows操作系统,可以从第1周开始设置2周4个学时的课时,第2模块学习Word文字处理,可以从第3周开始设置3周6个学时的课时……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毫无基础的学生可以选择从最简单的学起,一直学完整门课程,而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以选择学习其中的几个模块,已经完全掌握这门课程的学生则可以申请免修,免修的方法就是由学院组织考试,考试成绩达到一定标准则可以免修这门课程。
4 结束语
针对目前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笔者认为不同专业应结合专业特色设置相应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同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应具有连贯性,针对这两方面,笔者提出了不同类别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群的建设意见,同时,借鉴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学院等国外院校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方式。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使计算机能够真正成为大学生解决问题的好帮手。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2-0018-03
C++不仅是一门程序设计课程,而且是这些专业后续专业课程(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微机原理、单片机及应用等)的重要基础,更是这些专业开展计算机研究和应用的重要表达工具和开发工具。因此,Visual 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下面从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研究、实践环节建设、特色教材编写等方面介绍我校VC++课程建设的一些做法。
1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形成颇具特色的负反馈教学法
负反馈教学法的原理是从教学过程中反馈(作业、实验、答疑、单元测验等)的问题入手,通过及时讲评,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由于反馈的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故称此方法为负反馈教学法。负反馈教学法包括以下方面。
1.1用“范例”组织课堂教学,贯彻“发现式”教学思想
范例教学法由教育学家瓦根舍因提出,教师通过范例辅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和原理,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独立地获得判断能力、推理能力、认识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以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通常以一门具体语言为主线,围绕语法知识展开。而实质上,设计程序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种缜密思维方式、创新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程序设计有兴趣,必须亲自感受并体验程序设计的无限魅力。为此,我们改用范例组织课堂教学。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真实编程环境的支持下,课堂教学以程序(范例)为主线。所选范例程序具有典型性、综合性和可扩展性,涉及基本语法、基本算法和基本调试技术。范例程序的讲解首先符合“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的探索过程,使学生掌握基本语法、算法及应用。其次,通过对范例程序的启发式扩展,揭示程序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直到实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兴趣,使学生掌握知识间的联系和编程的工程化思想,获得实际编程能力。
1.2采集教学负反馈信息,做好分类、分析和讲评
按负反馈教学法要求,任课教师做好作业和实验报告的抽样批改、单元测验的全样批改,重视实验指导和答疑,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获取足够的负反馈信息后,任课教师及时做好问题的分类、分析和讲评,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掌握。
1.3根据大班教学特点,推进强同步教学策略
大班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保持师生教与学的同步状态。负反馈教学法的师生同步措施有授课、作业、实验、讲评和测验等。其中,作业与实验报告由于学生存在一定抄袭现象,同步效果欠佳,为弱同步措施。授课、讲评和测验同步效果较好,为强同步措施。为使大班教学取得较好效果,采用强同步措施是必要的。特别地,我们在每个单元安排一次测验,以实现师生的强同步,及时取得真实的负反馈信息。
1.4编写负反馈教学法配套教辅资料,培养学生自学、探索和自我完善能力
配套教辅资料主要有:①学习指导。注重概念理解、知识巩固,设单元测试,便于学生学习和自测自查;②实验指导。共有17个实验,每个实验包含调试技术介绍、程序调试题、程序设计题和选做题,注重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调试能力,激发学生编程兴趣;③典型问题和综合问题编程。共8个专题,便于学生突破难点,融会贯通,体验综合编程的乐趣,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二级考试模拟试卷;⑤VC++ 6.0程序调试技术,包括使用VC++ 6.0 IDE编写和调试程序的方法和技巧。
2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
VC++课程是一门难点多、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实验是该课程至关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检验自己是否真正掌握和运用该语言。通过上机调试程序,会发现很多想不到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加深对语言和算法的理解,提高程序调试和实际编程能力。为此,本课程设有课内实验(32学时)和课程设计(两周)实践教学环节。
2.1课内实验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编程和调试能力
基本编程和调试能力是深入学习本课程并取得实际编程能力的前提。课程实验是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编写了一套以调试技术、基本语法、基本算法、综合编程为核心内容的同步实验指导,共拟定了17个实验,每个实验通常包括调试题、编程题和选做题,可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用。
2.2课程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编程和实际应用能力
课程设计安排在课程结束以后,以综合性程序设计训练为主,选题具有典型性、综合性和示范性,突出难点与实用价值,使学生体会到难点不难,难点在实际编程中非常有用。通过课程设计,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基本语法、基本算法和基本调试技术,养成良好程序设计风格(模块化、结构化)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初步形成软件工程化思想,具有一定的程序组织能力。
课程设计的内容涉及基本算法和数据结构。基本算法包括穷举、迭代、递推、递归、排序和查找等。基本数据结构包括数组、结构、指针、动态内存分配、单向链表、对象、文件等。课程设计的实施,对非计算机专业采用小综合方案,计算机专业采用大综合方案。所谓小综合是指程序规模在几十到几百行的小题目,大综合则是程序的规模在数百行以上有一定实用价值的题目。
2.3实践教学认真实施,严格考核,确保效果
在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实施过程中,配备富有经验的指导教师,现场实时进行辅导和答疑,指导学生解决编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考核,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加强实践环节的考核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预习和考勤占总成绩的30%,上机检查并回答提问占总成绩的40%,课程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报告占总成绩的30%。
3积极开展教学内容研究,不断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
根据程序设计课程本身发展快、更新快、综合性强、存在问题多的特点,针对同类教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积极开展教学内容的研究,先后发表 “C++运算符重载教学和编程中易被忽视的问题”、“C++中二维数组与指针关系的深入剖析”、“C++语言引用型变量的实现机制浅析”、“C/C++语言可变参数函数的参数传递机制剖析” 等论文,并及时把这些教研成果和学科最新进展引入教学。
3.1课程内容分为三个知识模块
(1) 结构化程序设计基础:包括C++概述、数据类型、运算符、表达式、简单的输入输出、算法与流程控制语句等。
(2) 模块化程序设计:包括函数、编译预处理、程序的多文件组织、数组、结构体、共用体、枚举类型、指针和引用。
(3)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包括类、对象、构造函数、析构函数、继承、派生、友元、虚函数、静态成员、运算符重载、I/O类库、命名空间、模板和异常处理等。
3.2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 算法表达、结构化语句:结构化编程的基础。注重讲授算法的结构化表示法,结构化语句,常用基本算法,断点+单步调试技术。
(2) 函数:模块化编程基础。注重讲授程序的模块化组织思想和方法,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程序设计思想,参数传递,变量作用域,程序的多文件组织。
(3) 数组、结构体、指针:数据的结构化和模块化组织基础。指针是重点和难点,应正确区分指针与地址,强调指针类型的作用,讲清各类指针的含义及作用。特别注重讲授指针在动态生成基本数据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综合实例。
(4)类、对象、继承、运算符重载、虚函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础。运算符重载较易理解,但有些方面易忽视,应提请学生注意。虚函数是重点和难点,应注重讲授虚函数的必要性、重要性、实现机制和综合实例。
4改革考评方式,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
根据VC++课程的特点,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改革考评方式,实行考教分离,并使其与江苏省大学生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方式接轨,采取笔试(50%)+机试(50%)的方式,理论与实践并重。
试卷的试题源自题库和现任教师的征卷,试卷由选题算法和软件系统产生,难度与二级考试相当,提高了考评的科学性。
5总结提炼教学经验和成果,积极开展特色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几年来,课程组对国内外流行C++教材进行研究、分析和试用,总结、积累和提炼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成果,从校内讲义开始,逐步开展具有自己特色的教材建设工作。2005年2月,自编教材《Visual C++程序设计习题、实验与编程实践》由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同年12月又第二次印刷,得到了社会读者的认可。2005年10月,本课程获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立项建设,课程组编著的体现“负反馈”教学特色的教材《C++程序设计实践教程》一书目前已与清华大学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书稿已经交付,将于2007年上半年出版。
6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建设和总结,本课程已积累了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经常更新,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网上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大纲、教学日历、课程设计任务书、实验指导书、教学课件、习题集、典型问题及参考程序、相关教学论文、英文版课外辅导材料、模拟试卷等。课程组成员开发的“基于WEB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系统”2006年11月获得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课件评比二等奖。本课程网上教学资源的网址为:。
参考文献:
[1] 刘维富,陈建平,王春明. 浅谈“C++程序设计”课程的建设与实践[C]. 第二届全国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2006,11.
[2] 刘维富,丁卫平,沈学华. Visual C++程序设计习题、实验与编程实践[M].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2.
[3] 顾晖,刘维富,管致锦. 负反馈教学法的原理与实践[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4): 102-104.
[4] 邱建林,刘维富,顾晖.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3,(4):96-98.
[5] 刘维富. C++运算符重载教学和编程中易被忽视的问题[J]. 南通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56-59.
[6] 刘维富. C++语言引用型变量的实现机制浅析[J]. 南通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64-66.
[7] 顾晖. C/C++语言可变参数函数的参数传递机制剖析[J]. 电脑与信息技术, 2004,(3): 37-38.
[8] 丁卫平,刘维富,沈天晴. C++中二维数组与指针关系的深入剖析[J]. 南通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85-87.
投稿日期:2007-2-24
作者简介:陈建平(1960-),男,江苏南通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快速算法设计与实现等。
刘维富(1961-),男,江苏南通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等。
通信地址:江苏省南通市啬园路9号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陈建平邮编226019
E-mail:
大学生个人介绍借鉴一
我叫__,是xx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__届毕业生。我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真诚地推荐自己。
在大学六年里,时刻按照“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标准去锻炼及发展自我,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已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专业功底扎实、知识结构完善、适应能力强、富于协作精神的时代青年。
_阶段,我师从雷学华教授,专攻区域经济,从事南方经济研究,在研究南方经济发展方面着力尤多,继承了先生严谨的治学学风,我一直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严格要求自己,经过三年的学习,使我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导师一起研究台湾土著民的经济状况并写出作品,从而也有了一定的科研能力,在读研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三篇,还有稿件尚在投稿中。
我性格开朗,诚实自信,做事用心。我多次获得各项奖学金,而且发表过多篇论文。我还担任过班长、团支书,具有很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我能够面队任何困难和挑战。
我将贵处作为首选目标,是因为贵校拥有优美的教学环境和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我相信在贵校领导的帮助指导下,我一定会学得更多,做得更好。
在即将走上社会岗位的时候,我毛遂自荐,企盼着以满腔的真诚和热情加入贵公司,领略贵公司文化魅力。同时再次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给予我的关注,愿贵公司事业蒸蒸日上,屡创佳绩,祝您的事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大学生个人介绍借鉴二
我叫__,男,今年21岁,是__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工程系20__级的学生。现在我怀着一颗对铁路事业的热爱之心真诚向您推荐自己,真诚希望能够加盟贵公司。大学期间,我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顺利通过各种考试,取得院系奖学金,并且顺利考取各种证书,例如:英语a级证书、计算机一级证书、工程测量工中级证书、线路工证。
在几年的大学生活我刻苦学习,力求上进,一直凭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准则为之奋斗,取得优异的成绩。在业余时间里,我除学好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外,还学习了计算机专业有关的各方面知识,我不仅注重专业课的学习,更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现已具备了测量、实验、识图的能力,还能用cad、电子图板画一些简单的图,对一般铁路、桥隧以及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养护、施工技巧,管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此外,我还参加了长沙理工大学的自学考试,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学历,丰富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大学期间,我不仅掌握了大量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还积极参加院系组织的多种活动,团结协作,积极配合。并且我还利用寒假时间参加了春运跑车社会实践,这次实践让我懂得作为一个铁路人应该具备的精神:不怕吃苦、积极配合、服从命令、团结协作以及服务于社会、奉献于社会的精神等。
我来自安徽界首的一个农村,父母都是淳朴憨厚的农民。良好的生活环境从小就培养了我,不怕吃苦、艰苦节俭的品质,身上散发着农民固有的质朴与做事认真负责的精神。我相信这也正是一个铁路人所需要的,认真谨慎,兢兢业业。
真诚希望贵公司的辉煌能有我的参与,希望领导能够给我一个与贵公司同呼吸、共命运的机会,期待能置身于才遇良将的工作与发展的无限空间中去,给我一片天空,我会让它更加绚丽,这是我永远的承诺。剑鸣厘中,期之以声。
大学生个人介绍借鉴三
我是一名应届的__医学院20__届普外专业毕业生。回首近三年的_生活,不言什么轰轰烈烈,倒也学得得扎扎实实。本着人生至少要从长、宽、高三方面来建构与发展的思想:因此,在专业方面,我刻苦地钻研,对普外科中常见病、多发病有了较为熟练的诊疗方法,并对一些临床少见病、疑难病的诊疗有着深刻的体会;同时经常参阅本专业的国外文献,熟悉本专业的发展前沿,了解本专业的国内外治疗进展。所有这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培养了我踏实、精干、务实、协作、创新的临床实践和科研作风。
多一份耕耘,多一份收获。在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活中,我不仅很好的掌握了本专业的相关知识,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心一意在临床工作、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深受科室代教老师的好评。英语与计算机方面,顺利通过了国家英语六级,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和熟练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办公软件,统计分析软件和信息检索技术。
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是我的人生准则。在莘莘学子中,我并非最好,但我拥有不懈奋斗的意志,愈战愈强的精神和踏实肯干的作风,这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我自信地向您呈荐,坦然地接受您的考验,如果有幸能成为贵医院的一员,我将充分发挥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临床技能,兢兢业业,刻苦转研,并在您们的支持与帮助下,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贵院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大学生个人介绍借鉴四
我是一名应届毕业生,名叫___。20__年,我从家乡长春考入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并在20__年毕业之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_。_时我多次获得人民奖学金,在就读_之后由于在学习和学生工作以及社会活动中的优秀表现,我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三好学生。
学习的路在我的脚下一直十分平坦,这一方面使我有机会到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深造并结识来自全国各地秀的老师和同龄人,并使我的眼界大大扩展;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我的思考,让我总是在学校温暖的怀抱里自认为是天之骄子。以为自己学习好,并一直从事学生工作就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是个有能力的人。直到我的朋友开始走向社会。看着他们的变化,听着他们的见闻,我才意识到自己还只是一个学生,距离社会的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我一直找各种机会希望在毕业前完成自身的职业化转变。20__年3月~12月,我由老师推荐在我国重大专项课题“嫦娥”探月工程项目组从事项目管理工作。
[分类号]G350
1 引言
构建一个既能揭示馆藏学科资源实体,也能链接虚拟学科导航资源,既是学科资源的组织管理平台,又是学科信息的平台,同时也是馆员、用户共同交流的平台,已成为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努力的方向…。但目前学科知识服务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中应用还不普遍,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211工程”院校中仅有上海大学图书馆搭建了学科服务平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科知识服务平台的建立、维护和发展需要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充裕的资金。对于一些技术能力不强、经费紧张的中小型高校图书馆来说,要自行搭建学科信息服务平台还有一定的困难。而某些商业数据库已经开始提供基于学科化服务的免费增值服务平台,如国内清华同方知网(CNKI)免费提供的个性化增值服务功能“网上机构/个人数字图书馆”系统,为学科化服务平台的搭建提供了便利。本文就如何利用CNKI机构数字图书馆的增值服务,在机构数字图书馆中搭建机构学科子馆,使其作为学科知识服务平台来促进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进行探讨。
2 基于CNKI学科知识服务平台的构建
2.1“网上机构/个人数字图书馆”的由来
机构数字图书馆是CNKI根据不同行业机构用户的特征,设计出不同类型的数字图书馆模板,为机构用户提供的一个可以按需定制资源服务,辅助信息组织和管理决策的平台,机构用户可以在此平台上自主配置资源,建立为单位服务的数字图书馆。个人数字图书馆则是CNKI为个人用户提供的个性化、交互式学习研究空间,用户可在其中按需订制资源、功能以及情报服务。
2.2机构数字图书馆的获得
一般来说,已经购买CNKI数据库产品的高校图书馆,CNKI会主动为其建立一个以高校名为名称的高校机构数字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会得到一个本单位用户进入机构数字图书馆公用的用户名和密码以及机构数字图书馆后台管理密码,机构管理人员可以用这个密码进入后台管理本单位的机构数字图书馆。
2.3机构学科子馆的建立
高校图书馆可以按学校设置的重点学科情况,在中国知网主页中注册以学科命名的机构子馆。然后机构馆在其后台管理“子机构馆创建及关联审批”栏目中审批,就可实现机构馆与机构子馆的关联,所创建的机构子馆同样具备与机构一样的后台管理,同样可以配置机构馆中的资源,可以把它作为学科知识服务平台在其中开展学科化服务。
2.4机构学科子馆的后台管理功能
机构学科子馆后台管理具体实现的功能有:①按需个性化订制CNKI中的学科资源;②组织各类自建学科资源及服务;③定制机构相关的学科文献、信息、情报;④增加自定义栏目;⑤子机构馆创建及关联审批;⑥按需定制显示模板和显示方式。机构学科子馆的后台管理平台,如图1所示:
具体可选择的栏目如表1所示:
在后台管理的各个栏目中按需勾选其中的子栏目并选配栏目内容。以“学科文献馆”栏目为例,具体创建流程及操作如下:选择机构管理平台>本馆信息服配置>学科文献馆,点击“选配内容”按钮>“添加资源”按钮>选择“按学科专业选择资源”或“按数据库选择资源”>选择资源后点击“定制”按钮>选择数据库后点击“提交”按钮>显示定制成功。
3 在CNKI搭建学科化服务平台的优势
“211工程”院校中较少图书馆建有学科知识服务平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上海大学图书馆创建的基于博客、维基、新闻聚合等web 2.0技术的学科知识服务平台。与上海大学图书馆相比,在CNKI机构数字图书馆中搭建机构学科子馆做为学科知识服务平台进行学科化服务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3.1对学科馆员的技术及资金要求不高
上海大学图书馆搭建的学科知识服务平台,采用博客、维基等开源软件。虽然所用软件大都是免费的开源软件,无需购买或自行开发,对资金要求不高,但是对技术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需要具有图书馆专业背景的计算机技术人员,能熟练的应用web 2.0技术进行资源、应用和服务的有效整合。在CNKI机构数字图书馆中,完善的后台管理功能对搭建学科知识服务平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工作人员只要根据后台管理中的功能提示选配内容就可操作,无需计算机专业人士,一般的学科馆员都能胜任。
3.2提供更为全面的学科资源与服务的整合
与上海大学图书馆AJAX动态个性化平台实现全面资源与服务的整合类似,在CNKI中通过后台管理功能可以把高校图书馆内所有的学科资源及服务,如OPAC、自建数据库、学科导航、参考咨询服务、投稿指南服务等整合到机构数字图书馆中。更具特色的是在CNKI中,通过灵活运用后台赋予的强大个性化定制功能,可对CNKI数字出版平台本身的学科资源进行更深层次整合,如定制学科主题资源、学科整刊资源等。数字出版平台还会自动分析用户需求,主动推送如学科学术热点、学术趋势等学术信息,推送部分学科用户在研究活动中需要用到的常用服务网址。
3.3建立独特的用户参与与互动交流机制
上海大学图书馆以维基为学科平台,通过互动方式沉淀知识,学科馆员与学科用户集体参与共同创作的形式来实现学科资源的整理。以学科博客形式,通过解释评论方式来实现学科馆员与学科用户的双向互动。在CNKI中,用户参与与互动主要场所为机构的数字图书馆和个人数字图书馆,机构馆与个人馆之间、个人馆与个人馆之间均能实现良好的互动。机构馆可批准学科用户的个人馆加入机构馆使用机构馆的资源,学科馆员通过在机构馆后台管理中的单位通知栏目学科信息,这些消息不但会出现在机构馆中,也会直接推送到各学科用户的个人馆中。学科用户通过在机构馆中的建馆建议栏目,以推荐主题检索策略、发表建馆建议等方式来参与机构馆的学科资源建设。在个人馆与个人馆之间以增加学友,以给学友留言的方式实现学科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另外,CNKI学术论坛也是学科用户进行交流互动的好场所,机构馆和个人馆可以在其后台管理的学术交流区栏目,定制学科领域相关的网上学术论坛以方便学科用户进行学术交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CNKI中利用数字出版平台提供的强大资源组织管理和个性化定制功能,创建各高校机构数字图书馆,在机构馆中搭建学科知识服务平台的方式可以较好的提升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水平。
4 基于CNKI学科知识服务平台的学科化服务
4.1整合馆藏学科资源
高校图书馆现有的学科资源按来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CNKI中的学科资源;一类是非CNKI的资源,如学科导航、学科信息门户网站、学科馆员网页、学科数据库、自建数据库等资源。这些资源由不同的资源供应商提供或者自行开发而成,分布在高校图书馆网站上,资源系统之间彼此孤立,读者查询时要在各个数据库之间来回切换,使用起来不方便。机构数字图书馆出现后则可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机构数字图书馆下的学科知识服务平台中实现学科资源的整合。
4.1.1CNKI学科资源的整合CNKI中的资源,主要包括学术期刊、博士学位论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重要会议论文、年鉴、专著、报纸、专利、标准、科技成果、工具书、知识元、古籍等资源。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学校各学科的实际需要,对CNKI中与学科专题要求相符合的资源进行重新组织:①学科整刊资源,利用学科知识服务平台的后台管理功能,创建“本单位定制整刊”栏目,根据需要在其下添加多个子栏目,每个子栏目保存某一类的学科刊物(如期刊、学位论文、报纸、会议论文、年鉴、工具书等),通过在CNKI文献来源导航页面查找、定制相应的刊物并保存到对应的子栏目中,在学科知识服务平台创建的所有栏目都会在学科知识服务平台首页中显示;②学科主题资源,根据学科主题,在学科知识服务平台中主题文献馆栏目下创建以各个学科主题命名的子栏目,通过定制“检索式”,建成完整、系统的主题文献馆栏目,系统会定期自动推送各主题最新文献。
4.1.2非CNKI学科资源的整合对于非CNKI的学科资源,在学科知识服务平台中可设置为可跨库检索馆藏资源和单库检索馆藏资源栏目,利用CNKI数字出版平台的增值功能,把馆内的各种学科数字化资源统统整合在学科知识服务平台中:①把自有资源按照CNKI统一元数据要求组织、制作和加工数据,形成学科知识服务平台中的可跨库检索馆藏资源,实现一站式文献检索;②把自有资源集成到学科知识服务平台内,通过录入自有资源的名称及其对应的网址,提供链接给学科知识服务平台,形成单库检索馆藏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在学科知识服务平台首页中集中揭示,用户使用时可以方便的链接到自有资源的原系统中使用。
4.2定制学科导航相关信息
学科导航是学科化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开展了此项工作,其包含的内容主要有研究机构、学会组织、专业站点、专家学者、学术会议、政府机构、参考工具等。目前学科导航服务中对研究机构、学会组织的导航只提供介绍和提供网页的链接,专家学者的导航只链接到介绍该专家学者的网页上,学术会议的链接主要链接到会议主办方的会议信息页面,对它们产生的成果较少提供。在学科知识服务平台中通过创建相关栏目定制相关信息可以深化这些学科导航的服务内容:
定制以研究机构名称为主题的资源。在学科知识服务平台中定制以研究机构名称为主题的资源,系统将自动推送CNKI数字出版平台中该机构的研究动态与成果。
定制学科专家主题。在学科知识服务平台中得到所定制的专家的工作单位、所属学科、发表文献情况、被引用、被下载情况,帮助用户全面了解学科专家。
定制学科相关的会议信息。CNKI数字平台资源中含有大量的会议资源,如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收集了中国科协及国家二级以上学会、协会、研究会、科研院所、政府举办的重要学术会议、高校重要学术会议、在国内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发表的文献等会议信息。在机构学科子馆中定制学科相关的会议信息,系统会自动推送CNKI资源中有关学术会议的主办单位、会议时间、会议征文、会议论文集等一系列相关信息,在学科知识服务平台中的会议信息将会按国内会议、国际会议进行分类,其下又把会议信息分为即将召开、最新、已经召开三大类。
4.3基于信息定制、推送功能的学科定题服务
CNKI提供给机构数字图书馆强大的信息定制功能,对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定题服务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在学科知识服务平台中开展定题服务,可以大大提高定题服务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工作效率。具体表现如下:
4.3.1资源定制功能简化定题检索服务高校图书馆开展定题检索服务需要根据用户的教学、科研需求,定期或不定期对某一特定主题进行跟踪检索,并提供最新的检索结果,同一主题的信息往往需要进行多次检索。在学科知识服务平台中,利用系统强大的资源定制功能可以简化检索过程。通过了解学科主题或课题的需求信息,编制检索式,确定检索策略,系统就会根据设置好的检索策略进行检索,自动、连续地把CNKI中最新的资料信息推送到学科知识服务平台的主题文献馆栏目中,从而实现对某一主题信息资源的动态跟踪服务。
4.3.2个性化推送科研课题跟踪内容
学科知识服务平台“定制个性化情报服务”栏目下部分子栏目对跟踪科研课题,促进科研管理很有帮助。如:①通过在学科知识服务平台中定制“本单位承担的科研项目跟踪图”栏目,用户在馆内可查看科研课题的基本信息,跟踪课题的相关研究人员、相关专利、标准、科研成果等;②定制“各学科科研成果在全国中的对比”栏目,可了解机构馆发表文献数、学者数等统计指标,与全国相关研究领域的统计数据进行比较;③定制“本单位研究人员”栏目,系统会提供在总库平台中发文的该机构所有学者信息,用户可了解本单位学者的基本信息、发文量、发文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等评价信息。
4.4面向学科的参考咨询服务功能嵌入
参考咨询服务是学科化服务的内容之一,学科用户需要借助参考咨询服务来解决其在利用图书馆资源中碰到的各种问题。通常高校图书馆的虚拟参考咨询平立于数据库资源系统之外,用户在使用数据库过程中遇到困难需要向咨询馆员寻求帮助时,要切换到虚拟参考咨询平台界面,有的还需多层链接才能进入其服务页面,有些用户因此觉得麻烦,进而放弃对参考咨询服务的使用。
在CNKI机构数字图书馆中建立学科知识服务平台,可以利用其提供的增值功能,在学科子馆中增加虚拟参考咨询栏目,提供参考咨询的链接,把图书馆中的虚拟参考咨询系统导人到学科知识服务平台首页中,将参考咨询服务与学科知识服务平台链接。用户在使用学科知识服务平台资源时碰到问题,可以直接进入图书馆中的虚拟参考咨询系统,与咨询馆员取得联系,更有效地利用学科知识服务平台,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这对促进学科化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提高图书馆参考咨询的服务效率。
4.5定制学科期刊相关信息,提高学科投稿指南服务水平
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评定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高校学科科研人员通常通过发表学术文章来快速、直接地向国内外同行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为了帮助高校学科科研人员能准确、有效
的向学术期刊投稿,节省科研人员查找稿约信息的时间和精力,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开展了按学科专业收集投稿指南信息服务。但投稿指南信息服务有的只提供邮编、地址、电子邮件、联系电话等期刊的联系方式,对期刊的影响因子、获奖情况、栏目信息、稿约信息、稿件格式等较少涉及。
可以在学科知识服务平台通过定制学科用户关注的期刊,形成投稿期刊栏目。用户除了可以了解到与期刊的联系方式等信息外,还可以了解如期刊获得荣誉、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总下载次数、载文量等反映该期刊的学术地位、质量方面的及该刊近年文献研究方向分布等信息。
5 促进学科化服务开展的措施
5.1由具有学科背景的馆员来管理学科知识服务平台
学科知识服务平台的服务质量不仅取决于CNKI提供给机构数字图书馆的功能是否强大,资源是否丰富,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利用机构数字图书馆提供学科化服务的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学科知识服务平台要取得良好的服务效果,必须要具有较高的学科专业背景和信息检索能力的管理人员,能对学科资源进行较好的组织和筛选。所以学科知识服务平台的管理人员最好是由相应学科的学科馆员来担任。
5.2加强服务宣传及学科用户培训工作
利用CNKI机构数字图书馆搭建学科知识服务平台进行学科化服务,对于图书馆的用户来说是一项全新的服务,所以在推出学科知识服务平台之后要及时的进行宣传,让学科用户知道并乐意使用学科知识服务平台提供的学科化服务。要通过各种形式对用户进行培训以扩大学科知识服务平台的使用范围,如在数据库使用指南及培训讲座中加以专门的推介与培训,在文献检索课教学工作中给予推广,在学科知识服务平台中提供使用帮助等。
5.3加强与学科用户沟通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7-0029-03
The Thought and Practice on Sci-tech Novelty Retrieval of SportUniversity Libraries
――Take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as Example
LU Shi, YANG Hai-yan,YANG Hong-ying, WANG Hui-zhai,YU Wen-wen,NING Zhen-shi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significance and advantage of building sci-tech novelty retrieval station of the library in the sport universities, combines the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experience of the novelty retrieval, summarizes new issuesand difficulties and discusses how to develop this work. The sport sci-tech novelty retrieval is based on the high-level document retrieval capacity of the sport information workers. By the selection and comparison of literatures, theworkers shall make comprehensively analysis so as to provide consultancies to the government with directive and standard sport scientific intelligence analysisof the novelty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pplication. By the case study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Library, authors describe the significance and advantage of building the sci-tech novelty retrieval station in the sport universities,and analyze th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of sport novelty, and discuss how to promote the work of sport sci-tech novelty retrieval. And in conclusion it proposes six measures to enhance this work.
Key words: sport university;library;sci-tech novelty retrieval
投稿日期:2010-12-16
作者简介:卢石,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体育信息学。
科技查新,简称“查新”,在科技文献检索和科技咨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的科技信息服务业务,它作为科技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为科研立项、科技项目评估、验收、奖励等提供客观评价依据[1]。
体育科技查新工作以体育科技文献为基础,采用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相结合的手段,针对检索出的文献结果,运用对比重分析研究等综合性的方法,为评价体育领域的科研立项、成果等的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进行情报学方法审查,出具查新报告,为科研管理部门审定课题提供依据。
为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图书情报职能和信息咨询服务优势,教育部先后五批在78所高校设立了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其中综合类15所、理工类48所、农学10所、医学5所[2]。至今国内体育界尚未有正式的科技查新工作站,体育领域的科研项目进行查新往往出现查新站难找、查新站不愿接受委托等难题。针对体育科技查新难的问题,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开展科技查新服务,积极申报教育部科技查新站资质,努力成为教育部体育类查新机构。
1 体育科技查新站建立的意义
1.1 增强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创建良好科研环境 体育科技查新在体育项目申报中有重要作用,能够为科研立题、成果鉴定和奖励、学位论文开题和评审以及科研项目的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情报依据,不仅有效地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避免科研项目低水平重复和成果鉴定、评奖失准等问题,有利于增强学校科技创新能力;而且促进学校科技立项和科研成果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有助于保持学校在国内体育领域的领先地位。
1.2 增强为学校学科发展、教学、研究生培养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 科技查新站的建立要求图书馆在资源、人员、设备、规章制度及查新实践都必须达到教育部规定的要求。体育科技查新站建立后,图书馆在将这些方面得到充实增强,从而直接提高了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将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体育学学科发展、教学以及研究生培养等多个方面。
1.3 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和图书馆自身地位 科技查新工作将图书馆信息服务带入了学校科研和学科建设领域,拓展了体育科技信息服务的领域和范围,拓宽了图书信息管理人员的视野,对培养和锻炼高素质的、专业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人才队伍意义重大。
1.4 促进我国体育科研发展 随着体育科技查新的推广,将为我国体育科研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客观事实依据和情报咨询服务。
2 体育院校图书馆在科技查新中的优势
体育院校图书馆不仅要完成教育职能,还要承担一些层次较高的情报服务,为学校( 包括面向社会)的科研提供新颖、准确、有价值的情报依据。体育院校图书馆在体育科技查新中,与其他咨询机构相比,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条件。
2.1 拥有充足的体育文献资源和明显的专业特色资源 科技查新工作是以文献检索为基础的,要做好查新工作必须有巨大的文献支持系统。体育院校图书馆,围绕学校的重点学科和主干学科,形成了文献资源的专业化和特色化。它既有独特的重点藏书与核心期刊,也有互相补充的电子文献,及一定数量的科技报告、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专利文献和技术标准等等,为学校各相关学科提供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育院校图书馆所拥有的馆藏资源,无论是量还是质量,是其他信息机构所无法相比的,这些为体育科技查新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2 拥有较为先进的文献检索手段和方法 体育院校图书馆和其他高校图书馆一样,承担着本校文献检索课的教学任务,而文献检索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需要大量的检索工具来协助完成。因此,体育院校图书馆收藏和积累了覆盖面广、质量高、具有权威性的检索工具。此外,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各图书馆计算机检索的比重越来越大。为了更好、更快地完成科技查新,以及扩大查新范围,体育院校图书馆也纷纷建立了国内外联机终端以及光盘检索系统[3]。
2.3 拥有一支业务技术较强的高素质专业人员队伍 科技查新,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查新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情报理论基础及扎实熟练的情报检索技能和较高的外语水平。近几年来体育院校图书馆人才队伍输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不但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专业素质,而且还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经过几年的工作的实践,在进行科技查新时,选择专业对口的有关课题,能够得心应手,能保证一定的质量。另外,高校图书馆的查新人员大多是从事过科技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工作,不但积累了丰富的检索经验,而且还具备了熟练的检索技巧。他们既有手工检索的良好基础,也有计算机检索、联机检索的经验,他们的检索技能、情报分析和综合能力都比较扎实,形成了一支具有良好素质的查新队伍[4]。
3 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科技查新实践
上世纪90年代末,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开始开展体育科技查新业务,早期科技查新业务非常之少。近三年来,学校非常重视科技查新工作,先后投入了数百万元资金,图书馆在数据库资源、查新人员培训、网络建设、科技查新规章制度和管理规范建设等方面得到加强。同时图书馆也加大对科技查新的宣传和推广,鼓励学校老师、科研人员及博士生进行科技查新,查新量逐年增加,科技查新服务逐渐被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及教师认同,科技查新工作已成为科研课题鉴定、新产品研发和申报科技奖励乃至科技立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008年、2010年,北京体育大学两次申报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但均未批准,可见图书馆在资源、人员、查新实践等方面与教育部要求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学校当前正在积极完善软硬件的建设。
综观几年查新项目及两次申报经历,体育科技查新工作起步晚,基础条件相对薄弱。虽然也开展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发展状况不尽人意。
3.1 查新意识淡薄 表现两个方面:1)重视课题申报,轻立项查新,科研管理部门要求或规定必须进行查新的课题才进行查新,未做明确要求的则不会主动进行查新。例如2009年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仅接受了几项科研立项查新委托,2010年接受了14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及新教师基金立项查新委托,这些是都是明确要求查新的,对于未明确要求查新的项目则未进行查新。2)对查新工作的性质和程序不甚了解,认为只是履行一个程序、盖个章即可。
这些往往使体育科研工作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出现重复课题,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同时也导致体育查新量很少,阻碍了查新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3.2 数据库资源的有限性 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通常以本校教学和科研为中心, 其收藏的文献和购买的数据库大多是针对本校所设的学科和专业来进行选择。体育院校图书馆多为中小型专业馆,经费有限,相比于综合院校、理工院校图书馆而言,购买数据库十分有限,尤其外文数据库更是少之甚少。例如,2011年获得教育部科技查新站资格的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拥有中外文数据库139个,而我馆中外文数据库仅有20多个。
这往往带来了新的问题:1)数据库本身收录文献的有限性, 任何一种专业文献数据库都难以做到把本专业的所有期刊文献收录齐全, 综合性数据库要做到这点就更难;2)学科发展的多样性, 随着科学的发展, 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大量涌现, 许多期刊很难分清楚学科的性质;3)文献发表的分散性, 现在许多此专业的文章发表在彼专业的期刊上,体育学文献更是散见于在各个学科的期刊上;4)由于经济、观念和学科的原因, 很少订购非体育学文献数据库, 特别是人文社科文献数据库。这样,体育学科技查新常面临文献量的问题,通常查新要求的文献查全率实际上很难做到。
3.3 用户需求表达的模糊性 主要表现在:1)申请材料填写不规范。主要体现在英文标题未填写、查新用途不明确、不按照填写说明填写,或者提供的科学技术要点未紧密围绕查新点展开。此外,申请中经常出现“国内第一”、“国际领先”等主观色彩很强的字眼,这与科技查新的客观性原则是相违背的。2)查新点归纳不明确。表现在查新点提炼模棱两可,没有针对性,不能准确反映出项目或课题的真正创新之处;或者查新点表述面较宽较大,不能体现实际的新颖性;查新点的表述缺乏逻辑性,易产生歧义或难于理解;查新点过多且较空泛,以至于新颖性不突出。(3)提供的信息不准备、不完备。表现在有的体育科研人员希望检索到的文献越少越好,有意将检索需求表述不清, 甚至故意提出一些生僻的不常用的术语做检索词, 使本来就受专业局限的查新人员在检出结果和查新结论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有的提供的相关科学技术要点不全面,或只讨论背景和意义而未涉及具体的技术路线与方法,或涉及的专业词汇缺乏英文词汇或缩写、别名、别称等[5]。
3.4 缺乏统一的查新质量标准 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无统一的课题查新质量标准,严重影响了查新质量的客观性[6]。没有统一的查新质量标准, 查新人员就没有一个详细的业务规范可供参考,工作起来随意性大,产生失误的可能性也就增大,对课题查新的审核也只能凭其主观经验, 容易造成查新工作管理上的紊乱,致使科研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弄虚作假行为, 产生重复申报的不正之风。
3.5 查新人员素质及数量影响查新工作的开展 体育科技查新项目往往涉及到多个学科,这要求体育查新人员是具有体育学、医学、心理学、管理学、图书馆学及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但这种人员在实际工作是比较少见的。目前图书馆查新人员主要是情报学、教育学、计算机专业的,对体育学知识了解很少。此外,体育图书馆大多是中小型馆,专职查新人员很少,这导致查新高峰时期很难完成大量的查新工作。
4 如何促进体育科技查新工作的发展
4.1 加大宣传,争取政策上支持 目前,国内体育界尚未有正式的科技查新工作站。由于没有独立查新资格,体育科研工作者在申报国家科研项目时不得不舍近求远,只能选择有查新资质的单位完成查新工作;由于没有独立查新资格,体育院校图书馆开展查新工作受到限制,不能充分发挥资源、设备、人员的作用;由于没有独立查新资格,体育院校图书馆在完成一个查新课题,须经有查新资质的单位审核后盖章才能有效,这其中就存在着实际查新单位与审核查新单位之间的一些利益矛盾,处理不好,影响体育院校图书馆查新人员的积极性。
因此,体育院校图书馆应加大宣传体育科技查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充分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及学校管理部门的认可,为体育院校图书馆科技查新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一定政策上的支持。例如争取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国家体育总局的大力支持,在体育院校图书馆设立部级正式的科技查新工作站;争取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采取措施支持图书馆的科技查新工作,如规定凡本院教师、研究人员申报的科研立项、成果鉴定等应首先委托给本院图书馆进行查新,校内课题和评奖及博士生学位论文开题进行查新等等。
4.2 加强体育专业信息资源建设, 充分利用文献资源共享 建设良好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是保证查新质量的重要因素。科技查新强调文献的创新性, 要求文献更多反映学科前沿成果及新理论、新技术, 体育院校图书馆必须根据委托查新项目的学科布局,了解本校、本系统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确定资源需求的重点与不足,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资源建设,形成具有鲜明体育特色的多元化的查新信息源。此外,在查新过程中, 当本馆文献满足不了需要时, 还应求助文献资源共享网络, 实现网络数据库资源共享, 这样既可以节省购书经费, 又拓宽了信息资源[7]。
4.3 严格规范,建立完善的查新质量控制体系 质量是查新工作的生命线,科技查新工作首先强化制度保障,遵循科技查新工作流程,严格依据查新报告撰写规范,实施严谨的审核制度。查新质量离不开人员保障,必须合理配置多学科专业背景人员,建立一支高效专业的科技查新人员队伍,并且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查新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和查新业务的学习,提高查新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理解和沟通能力。
4.4 拓展服务领域,辐射全国体育科教系统及体育产业 体育院校图书馆的科技查新工作要实现进一步发展,就不能仅仅面向本院师生服务。一方面应加强体育院校图书馆间及体育科研机构间的协作关系,通过各种渠道、特别是网上传递开展查新服务,将为我国体育科研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客观事实依据和情报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将体育科技查新推向社会,建立与体育企业的横向联合,以科技查新为抓手做好为体育产业的各类信息服务。
4.5 建立专家咨询制度 专家咨询是查新的一个重要环节。每个查新员专业知识和学科背景都有限的,面查新课题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又是广泛的,加之检索到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有的又是学科前沿、尖端的或跨学科的信息或技术,查新人员并非都能理解,当遇到专业上的难题时,有必要向相关学科的专家进行请教和技术咨询[8]。
4.6 构建体育院校科技查新公共平台 查新网络服务平台是基于因特网借助于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的强大功能,更快、更全面地为用户提供查新服务的系统。它即可以克服了地域限制,查新员通过网络实时交互的对话方式及电子邮件与查新委托方进行能够交流,可以接受其它体育院校或体育科研所的查新委托,解决查新量少的问题;还可以整合整个体育系统尤其体育院校数字资源,解决数据库资源有限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谢新洲,李永进.科技查新与创新评估[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5.
[2] 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cutech.省略/cn/jybkjcxgzz/A0147index_1.htm.
[3] 李萍,朱秀珍,陈新添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在农业科技查新中的地位与作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3.
[4] 步宏婕,刘洛夫,刘玉平.高校图书馆开展科技查新服务的优势及发展思路[J].情报学报,2006,25:198-200.
[5] 王蕾,匡登辉,郭明明,等.中医药科技查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河北科技图苑,2009,22(4):3.
《应用文写作》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实际写作技能为目的基础课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设起,已走过三十多年的历史。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应用文写作在传递信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方面都有广泛的实用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越是进步、发展,写作这种古老而又常新的人际交流手段就越发显得必要而且重要。”目前应用型和职业技术院校大多将《应用文写作》开设为通识课或选修课,其课程设置目标是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学生胜任岗位的知识和技能。
笔者所在的独立学院面向全院本、专科学生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作为一门公共通识课,意在使学生掌握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首先,学生重视不够。同为公共通识课,《应用文写作》不像《大学语文》有文学意蕴,不如《大学英语》《大学数学》为考研必备,也不比《大学体育》类的课程接人气,学生普遍将其列入边缘课程,学与不学一个样,未能充分认识到该课程对于今后职业生涯的重要性;其次,教学时间有限。应用文内容庞杂,种类有几十种,与学生学习生活、未来职场关系密切的有十多种,本科16学时的教学时间安排对于文种繁杂的应用文只能是走马观花、一扫而过;再次,教学方式我弧Sτ梦男醋骺纬唐重理论阐释,教师大多都采用讲授法,即按照文种的类别,依次讲授其文种特点、写作格式、例文分析、注意事项等。教法较为程式化,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也弱化了应用写作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实践证明,优秀的职场工作者应具备良好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尤其在现代社会职场中需要具备运用书面语言进行沟通关系、处理事务的能力。鉴于上述情况,当务之急是重新审视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选择以及固定化的考核模式,需要积极探索应用文写作的课程教学改革,以就业和职业为导向,强调课程价值指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养成,包括职业的适应能力和胜任职业的能力。
一.强化职业意识,明确课程目标
为用而作是应用文写作的源动力,实用性是应用文的基本使命。本质上,大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是为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服务的,应用文写作作为大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能力之一,集中体现个人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当前很多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明确要求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更不必说国家公务员选拔考试中的申论文体。基于此,应用文写作教学需要从实用、应用的角度出发,从职业、就业的目标设置课程。
为了增强职业意识,不同专业鲜明的行业特色要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有所体现,因而在教学内容就不能整齐划一、一刀切,除了通用的几种党政公文和常见的日常事务文书计划、总结外,不妨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差异化处理,梳理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应用文种,罗列出教学重点。以本校为例,法学专业学生的教学重点是法律事务文书;酒店旅游专业学生的教学重点是使用频率较高的礼仪文书,如演讲稿、欢迎辞、开幕词等;金融、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重点是经济事务文书;广告专业侧重讲授广告词、广告策划书等。虽说本校通识公共课教材统一,但教师可在教材的基础上开展教学,还可结合专业特点,自主补充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应用文种。如工程项目的专业在教学中开设招标书、投标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增加网络新闻、微博的写作。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学以致用,能够让教学内容与未来职场息息相连,激发学生学习、写作应用文的兴趣和热情,那么,职业意识的需要将成为学习应用文写作的直接驱动力。
二.模拟职场任务,整合教材内容
目前,应用写作教材的编写基本上都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按照文种类别以章节编排,党政公文、事务文书、礼仪文书、经济文书、法律文书、信息文书、毕业论文等是编写的普遍体例,其中文种理论阐释的比重偏大,从概念、特点、种类、结构到要求,进行面面俱到的介绍分析。教师若参照该体例进行讲授,对学习者而言,应用文写作的理论性与实际情景脱节致使其积极性不高;对使用者而言,缺乏有效的实践训练致使学难以致用。如何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技能对接?如何让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实用又够用?这是应用文写作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德国在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兴起“职业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其核心是“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职业从业资格的传授,以使学生有能力从容应对那些对职业、对生计以及对社会有意义的行动情境。”该教学理论即通过重新组合教学各要素,为学生设置与专业对应的职业情景,以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据此,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创设学生职场情景,模拟职场工作任务,从课程知识体系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职业为中心可为解决当前写作教学困境的有效途径。
以笔者所在的法商学院为例,培养的学生其就业对象大多是企业,所以熟练掌握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各类应用文种的拟写和使用将是胜任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综合考虑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专业知识等维度,采取项目化的教学内容,突出写作任务和写作情景,有针对性的设置职场求职、职场策划、职场沟通、职场事务几个与职业密切相关的内容,在每一个项目中模拟职场任务,将学习应用写作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有机结合,将学习内容与职场任务高度对接。如职场事务项目中虚拟一个“新产品会议”,工作任务中首先要召开新产品研发工作会议(会前的的计划、通知,会后的总结、简报、纪要等),然后新产品研究信息(市场调查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产品说明书等)。通过职场任务的步步推进和典型工作场景的设置,重新整合了教材内容,兼顾了应用文写作所需的语言技能和胜任职业所需的职业技能。
三.借力微课互联网,创设职场情景
学习写作理论,是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基本纲要。而应用文文种类繁多,课时偏少,如何理解、消化写作理论?如何准确驾驭文体写作技巧?如何实现理论到职场场景的能力转化?作为一门行文规范程度较高、强调应用和实践的课程,应用文写作不妨借力信息技术和微课程的高效优势,变革传统重讲授和例文式的教学模式。
微课程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即视频时长短、主题集中、内容精要、视听结合效果震撼,在短短几分钟内聚焦写作理论的重难点,缩短教学讲授时间,以可视化和生动化的方式呈现写作理论和写作案例情景。鉴于典型的写作案例是学生陌生的、具体的职场情景是学生未曾接触的,学生由于缺乏身临其境的职场体验,很难主动地将学习中的“知”转化为实践中的“行”。在具体的应用写作实践中,作者是谁?在整个事务关系中处于何种位置?文种写给谁看?他和作者关系如何?撰写的应用文要解决什么问题?写好之后在什么场合使用?一系列处理写作应用文类需要的组织、协调、应变、创造能力借助互联网资源和现实性的职场情景视频,可以加深学生对写作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际写作的技能,培养学生在职场工作中的对具体事务的判断能力、应变能力,与他人合作处理信息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
在微课教学模式下,集中高效的学习方式可以预留更多的实际写作训练时间,教师可以创设职场情景,把写作任务放在情景之中,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并充当不同的社会角色,以职业人的身份实战演练。如总经理下达年度工作计划,要求超额完成任务,设计部电脑设备陈旧请示更换新电脑,销售部人员紧缺申请增加人手。在模拟整个职场事务中,加深学生对几类文书的理解和运用,纠正写作知识的偏差和疏漏,在一定意义上,微课为传统的写作教学课堂注入了活力。
四.评估职业角色,拓宽评价途径
应用文写作课程传统的评价方式基本由一张试卷来决定,一场考试和一两次作业的考核与测评容量有限、手段单一,致使学生临时突击、背诵写作知识要点来应付,但机械记忆写作理论知识并不能评价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下,毕竟生活和职场都是动态而真实的。因此,应用文写作的教学需要与时俱进,建立多元、动态、科学的评估体系,即考察写作主体在具体的生活情景和模拟的职场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行文过程中对人对事的情感态度、合作意识、进步程度等动态表现。这种评估体系重在全面评价学业成就,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的潜在能力。
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需要将职业意识、职业角色、职业能力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其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在对接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素养的基础上注重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效果,教师在模拟职场情景进行写作训练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学生在学习情景中的各种表现:比如学习、写作态度是否认真主动、积极探索;任务的完成是否进入职业角色,技巧运用如何;学习、写作的成果格式是否规范、表词达意是否妥当等。教师要及时指导和记录相关信息,确保评价过程的准确性。
应用文写作的教学主场在课堂,检验学以致用的舞_在社会生活和职场。测评职业写作水平即是评估是否实现了职业角色的培养,是否在角色的体验中认知、承担了多种职业能力的锻炼。例如学生为校广播台的投稿,为院系活动提供的应用文稿,为实践基地完成的项目稿甚至撰写的中期论文,都可以纳入课程综合评价体系,因为只有重视写作实践,才能让应用文教学的“学”与“用”真正联姻,才能切实的为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助力。
结语: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变革和创新势在必行,为了学生能够适应和胜任未来的职业和岗位,教师应该从课程的目标设置、教材内容的整合完善、教学方式的变革、评价体系的多元科学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要素出发,以能力的培养为中心,不断强化职业角色意识,通过写作训练和实践最终将应用写作的技能转化到就业和职业应用的广阔天空。
参考文献
[1]张军.现代应用文书写作教程(第二版)第1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
[2]刘晓伟.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应用写作.2015(03)・
[3]谢复玉.基于微课程的“应用写作”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4(06).
[4]杨谨瑜.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应用写作教学改革刍议[J].当代职业教育.2013(05)
[5]曹洁萍.谈高职应用文教学职业角色的培养与实现[J].职业与教育.2007(09).
摘要:文章阐述了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演进过程,分析了当前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三种模式的利弊,并对其进行比较研究,最后提出了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发展的创新思路,以期能促进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4-0055-03
大数据即海量的数据和信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呈爆炸式增长,人们习惯用大数据来描绘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规模庞大的信息数据和产业。云技术的发展更是促进了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进而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信息素养是一个新兴的时代名词,主要是指学习者获取信息、利用信息来提高自身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能力。大数据环境为高校图书馆发展带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促使高校图书馆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新型图书馆转型。高校图书馆目前正在加快数字化、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因此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利用信息的能力成为高校图书馆当前的一项主要任务。
1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演进
1.1高校图书馆原有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主要是纸质馆藏文献中心,学生们通过阅读纸质文献来获取、利用信息,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传统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也主要以流通和管理纸质文献为主,信息素养教育主要集中在了解馆藏文献的分类、查找、阅读、借阅等项目上,内容比较简单。通常情况下,高校图书馆都会在新生入学时开设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由图书馆员带领新生了解图书馆的馆藏文献情况,明确文献区域划分,并且教会新生基本的文献查找、借阅方法。当图书馆有新书入库时,图书馆员也只是简单地通过张贴海报进行宣传。传统图书馆由于馆藏文献数量有限,信息素养教育的模式较为单一。
1.2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在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不仅包括本馆自身原有的馆藏文献资源,还包括购买的许多具有学习和科研价值的数据库,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数字馆藏文献资源。此外,高校图书馆还积极开发新的特色资源,加强图书馆的区域联合,丰富了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存储量。海量数据在丰富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的同时,也给师生获取、利用信息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高校图书馆也势必要建立信息素养教育的新模式。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应坚持“三步走”的战略方针,即在传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先巩固基础,再进行技能提升。新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是新生入馆教育,第二是开设信息检索公开课,第三是专题讲座,第四是建立图书馆网站,第五是应用信息参考咨询服务[1]。
2当前大数据环境下国内外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比较研究信息素养教育最初产生在美国,后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全球的发展,我国也越来越注重对人们信息素养的培养。笔者将信息素养教育的模式概括为通识教育模式、基于软件服务平台的培养模式、嵌入学科专业的培养模式三种,并对这三种模式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为了保证样本选择更具代表性,笔者分别选取美国的西佛罗里达大学、加州大学、普渡大学、华盛顿大学和我国的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作为调查样本。
2.1通识教育模式培养
通识教育模式是目前中美普遍采用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它更多地强调信息素养基础教育。通识教育模式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讲座培训来完成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一般根据学生水平和学科门类的不同,学习内容和能力培养也会有所区分[2]。通识教育模式下的信息素养教育主要是为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打基础,而不是重点培养学生在某一具体学科领域的信息素养。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主要通过预约和滚动讲座、公选课、必修课和预约课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中美高校图书馆通识教育信息素养教育培养模式主要课程的比较研究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美国高校图书馆侧重于对学生的数据价值甄别和数据安全保护能力的培养,因此课程设置偏向于数据存储和数据库管理,另外,还专门设置了“科研项目和数据生命周期”课程,通过讲解科研应用中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及调取所在州政府的公开网络资源,让学生学会运用大数据的分析方法和工具进行分析。我国高校图书馆则侧重于对本馆特色馆藏资源的宣传,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开设“北大图书馆数字特藏资源巡礼”讲座,为学生们讲解北大名师数据库和北大民国旧报刊数据库,让学生们在了解北大Y源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大数据技术获取利用这些信息资源[3]。而在对学生的数据获取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方面,美国高校开设“大数据和NoSQL概论”课程,浙江大学则开设“如何利用新媒体资源开拓视野”的讲座。在信息道德教育的培养方面,美国高校开设“知识产权”“数据使用权利与获取”“数据共享和授权”等课程,而我国高校则开设了“学术论文写作及核心期刊投稿指南”及“国内外专利法规”等课程[4]。综合课程设置来看,美国高校课程设置更加适应大数据环境下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要求,而中国通识教育模式中的课程设置则体现为对大数据分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与重视。
曾文敏: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演进与比较研究 2.2基于软件服务平台的培养模式
基于软件服务平台的培养模式主要是指图书馆的网站利用各种软件平台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现在,比较通用的软件服务平台包括Libguide导航平台、BlackBoard资源平台和ePortfoio进程平台等[5]。该模式的优点是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学习过程更加便捷灵活,资源的利用率也明显高于通识教育模式;缺点是平台建设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有的学校在这方面的建设仍然非常落后。目前,美国高校已经普遍采用资源导航系统加强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而我国高校刚刚引进这种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中美高校基于软件服务平台的信息素养教育培养模式主要导航内容比较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从数据价值甄别及数据安全意识的培养方面来看,美国高校积极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增设了“大数据”“人口普查”和“国家数据存储”等导航服务[6],而我国在这方面比较欠缺,迄今为止仅有浙江大学图书馆设置了“国家数据”这一资源导航系统。在数据的获取信息分析能力方面,美国高校主要增加了“数据分析工具的使用”“R语言及软件的使用技巧”等软件导航,这些软件设置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数据管理、挖掘、分析、保护能力。而国内高校近些年也增设了“基于SPSS软件应用”“MATLAB使用技巧及提高”等导航学习资源[7]。在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上,美国高校从大数据的角度出发,注重培养学生了解数据引用政策及授权相关方面的知识,充分让学生学会保护大数据时代个人的隐私权利,而国内的信息道德教育仍然停留在专利法规的层面,比较落后。
2.3嵌入学科专业的培养模式
嵌入学科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是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学会查阅文献、发现及获取信息。在大数据环境下,嵌入学科专业的培养模式更加注重让学生结合具体的科研项目进行问卷调查,进而获取数据信息,并且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分析和模拟过程[8]。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分析方法深入各行各业,美国高校图书馆都非常重视以这种实践的形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如:美国一些高校设置“理解数据处理过程”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深入实践,进一步配合教师深入课题的研究。而在数据加工阶段,国内高校图书馆也增设了“数据链接”“数据融合”等课程。总体来说,在嵌入学科专业的培养模式中,国内外发展都非常迅速。
3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发展的思路创新3.1转变思想,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理念
信息素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养是人们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可以说,信息素养的使命就是帮助学习者结合自身特点和学习环境,根据个人发展计划和社会发展趋势进行合理的知识结构规划,并进行科学管理,构建自己的动态知识体系。高校要想有效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就要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这样学生才有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的动力和需求。
3.2夯实基础,构建层次递进的教学内容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关键是构建层次递进的教学内容。首先,针对大一新生,图书馆可以开设专门的新生信息素养入门教育,巩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应用技术。此外,图书馆还可以开设专门的入馆教育,让学生充分熟悉信息素养教育的环境。其次,针对大二和大三的学生,高校可以开设专门的信息检索公开课,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信息检索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最后,针对毕业班的学生,高校可以开设文献管理和信息分析选修课程,以专题服务、学科导航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文献管理软件的使用、信息的挖掘等[9]。值得注意的是,三个层次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存在着牢固的内在联系。图书馆可以将文献检索、信息分析等课程嵌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实现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相互渗透。
3.3因地制宜,推行随机通达的教学模式
同一学习内容在不同时间的多次练习中,其练习的情景和目的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在信息素养教育中,不同层次或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前后关联,又各有侧重。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应该因地制宜,推行随机通达的教学模式,首先可以将MOOC与翻转课堂相结合,实现信息素养课程的线下自主学习、线上开放学习,充分结合课堂现场教学;其次可以依托SNS平台,将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到学生平时使用的软件中,将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与日常生活社交活动以及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相互交叉与融合;再次是注重实践教学,通过教和学的双向互动过程,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最后是建立和实施过程评价考核机制,在课程评价考核当中不仅要重视理论考试的成绩,还要更加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10]。
3.4坚守诚信,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伦理观
大数据环境在为人们构建开放、虚拟的社会信息空间的同时,也使人们面临了许多问题,尤其是网络抄袭、网络暴力、网络虚假信息和各种侵权隐私行为导致了网络诚信危机、网络犯罪等问题的出现。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伦理观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高校可以将信息伦理道德内容与具体专业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渗透;其次,要加强学生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面对隐蔽性网络行为的自律性;最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息伦理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判断、思考信息,并且进行展示、传递和交流,教会学生应对并消除信息技术所产生的负面效应。
参考文献:
[1]丁邦友,靳晓恩.高校图书馆信息素B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12):138-140.
[2]朱捷.高职教育信息化研究综述[J].科技展望,2016(34):303-304.
[3]唐瑞明.大数据对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影响[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23):203.
[4]王慧颖,张兵.大学生信息素养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6(23):117-120.
[5]胡卉,吴鸣.浅析信息素养教育为数据素养教育带来的启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11):9-14.
[6]余和剑.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研究: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6(10):24-27.
[7]马灿.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J].兰台世界,2016(5):73-75.
[8]张晓虹.大数据时代如何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员职业素养[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9):80-83.
[9]杨洋.浅谈高职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机制[J].时代教育,2014(1):182.
关键词: 专业英语 大学英语教学 教学改革 环境工程
一、引言
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和交流,使人们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更方便地进行国际交流。因此,社会对高等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的外语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适应社会需要,高校在英语课程教育上设置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基础英语有各个高校的外语学院承担,着重培养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专业英语以前作为选修课在不少专业做了设置,现在变得更为普遍,几乎所有的专业都有专业外语,而且作为必修课,成为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让他们能够用英语交流信息”,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和根本,开设专业英语这门课当然也不能偏离这个根本,应该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专业英语词汇、特点和表达方式,能够阅读并获取国外与本专业有关的科技信息,并能够与国外的同行进行交流。
学生进入毕业设计阶段需要查阅大量国内外科技文献,是对专业英语的应用阶段。但大部分学生在查看外文资料时,困难很大,大大限制了学生知识面的扩展,也影响了毕业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虽然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但在应用时却是如此不尽人意,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一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教学环节存在什么问题,应该如何改进。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二、现状及存在问题
1.学生现状
目前我国的英语学习仍然存在应试倾向,基础英语的学习目的是通过四六级考试,因此学生就围绕着考试这个指挥棒展开学习。一旦通过,基本上就可以停止英语学习了。事实上即使通过了国内统考,学生的听说能力仍然较差,很难进行日常的外语交流。
本科三年级开始进入专业英语学习阶段,很多同学并不清楚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只是为了毕业凑学分,很少有同学是为了提高专业外文文献的阅读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碰到困难就退缩,抱着能及格即可的心态学习。在课堂上缺乏主动性,表现低调,不敢出声阅读,不能积极回答问题,只能靠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沉闷,不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
2.重视度不够,师资队伍不强大
目前各高校的专业外语教师一般有专业教师担任,且大部分是年轻教师,虽然精通专业知识,但外语水平有限,对外语教学方法和规律知之甚少。教学过程中经常是孤军奋战,缺乏团队支持,几乎没有专门的英语培训,个人外语能力难以大幅度提高。因此专业外语课就变成了汉语专业课,或者是学习专业词汇和翻译,学习内容枯燥,学生缺乏兴趣。专业外语课对教师的外语水平、专业知识、执教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课程设置不恰当,学时太少
专业外语课程的学时设置一般都不太多,新疆高校农业院校为20~40个学时,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为32学时。一般设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与基础英语的课时相比,专业英语课时太少,在这么短的课时安排下,让学生掌握专业英语应用,如果不在课下有较多的投入,实在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4.教学内容陈旧、方式单一
目前专业英语教材难以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公开出版的教材较少。就环境工程专业而言,有些教材所选文章过于陈旧,有些教材专业性与通用性不能兼顾。而且教材一般选用外文原版文献,句子冗长,结构较复杂,学生学习难度大。针对课文的词汇或短语解释以及配套的长难句翻译,相对课文来说较少或个别存在错误;课后练习缺乏、设置不尽合理。目前为止,公开出版的教材没有配套练习册,使学生缺乏相应的训练。由于教材所限,课堂成了翻译课、解释课,致使学生认为学习专业外语就是学习词汇、学习如何翻译。
三、建议
师资力量薄弱、教材落后、学时较少等问题,几乎是工科院校的一个普遍问题,究其原因可能是整个教学体系中重视程度不够,投入太少,不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教学队伍,教师队伍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重中之重是加强师资,这也是“以人为本”的一个体现,其次是延长课时并改进教材。
1.加强师资
专业外语对教师要求很高,尤其是外语水平,一方面,可以引进有国外留学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任课教师;另一方面,对
专业教师进行适当的外语培训,提高其外语交流和应用能力。另外可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这可以增加教师的积极性。
建立专业外语教学团队,增加人力投入,包括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外语基础较好的等思想活跃的教师,大家定期讨论,群策群力,对专业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上课形式采用全英语或必要时双语教学,创造英语学习的氛围和英语思维的习惯。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编写合适的教材、选择期刊、准备多媒体素材,创新教学形式,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2.改进教材,延长课时,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
加大投入力度是关键。清末的设置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中外交流所需要的外交人才,历史证明其教学富有成效,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懂外语的外交人才,这些人成为晚清、民国外交舞台的重要人物。学制8年,以英语学习为主,兼学其他学科,重视汉语学习,认为只有汉语学好了才能正确表达外文资料;重视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方式有笔译(英汉互译)、口译(将汉语译成英语)、写英语作文等。我们的专业外语学时只有32学时左右,又因枯燥、厌学等原因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借鉴的经验并按照我国高校教育英语四年不间断的要求,将专业英语由一个学期改为四个学期,从大三上学期开始一直到毕业结束。
(1)第一学期开设专业概述类课程
由于学生直接阅读专业文献困难较大,我们可以为其做一些铺垫,从专业概述类课程开始。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的,注重实用性。教学内容选择通俗易懂又结合专业的材料,就环境工程专业而言,可以是目前热门话题,也可以是国外环保方面的成功实例介绍、区域循环经济实例,从接近日常生活的话题着手,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同时,注重听说读写的练习。由于这方面的题材较广泛,可以从网站下载一些视听资料,课堂上在听的基础上用英文写出所介绍材料的大意;另外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用英文总结课文;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将课下自己阅读的材料做成幻灯片讲给同学听,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交流能力。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让学生感到专业课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让学生学了就要用,把看到的、听到的通过说或写的形式表达出来,让他们看到学习的进步,逐步建立学习兴趣,由厌学变成愿学;另外学生可以掌握一些常用的专业词汇,简单的专业英文表达。
(2)第二学期开设较深入的专业课
在初步了解专业词汇和表达的基础上,强调向专业化、深入化方向倾斜,选用的教材力求涵盖环境工程专业的各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包括水、气、固废、甚至噪声的污染与治理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要求工艺介绍要全面,作用、原理要简洁,并指出发展方向与最新进展,发明创新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热情,是他们所感兴趣的东西。这一阶段的教材可以选用国外大学环境工程领域的基础概论类的外文原版教材或影印版,或由教师根据教课内容和要求进行选编。这一阶段,仍然要加强听说读写以及译的训练,“译”包括中英文互译,由于涉及专业知识,一词多意、长句、复合句增多,能够阅读、理解并正确的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够看懂别人的研究成果,并讲给同行听或者将自己的东西翻译给别人听,这也是交流的一个方面,因此需要认识到“译”的重要性。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比较深入地了解并掌握的专业外语词汇和表达方式。
(3)第三学期开设专业拓展课
至此,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丰富的专业外语基础知识,了解了相关专业课,在此基础上,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一门新领域课程的能力,此时可以专业课程的某一个方面为切入点,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巩固并提高学生的外文学习能力。就环境工程专业而言,人们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专业发展越来越全面,新技术日新月异。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作为学习内容,继续加强“听说读写译”的训练。由于这部分内容阅读量大,专业性强,学生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部阅读完,在课堂上可以分组、分部分阅读,然后以交流式、讨论式或演讲式的方式相互学习,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英语交流的学习氛围。上课可采用双语课的形式,但仅在必要时辅以汉语作为必要的补充。
(4)第四学期为专业英语应用课
大四下学期的毕业设计阶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积极开展专业外语实践,使其成为专业外语教学课堂的延伸。教师选取环境工程专业sci、ei的期刊文章讲述其投稿要求,并提供几篇内容较简单、不同题材的文章作为范例,要求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按照投稿要求写出英文摘要,并与作者摘要做对比,找出差距,逐
步提高。毕业论文完成后,要求写出英文摘要,并按照国际会议的要求,制作幻灯片,做不多于10分钟的答辩演讲,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在制作、准备英文幻灯片和编制报告的过程中,受到了系统而严格的训练。将英文学习、应用与毕业设计相结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新探索,是将英语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一种新尝试。
四、结语
专业外语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在专业上的英语应用能力。这和做学问一样,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下功夫才行,必须从上到下包括领导、教师、学生给予足够的重视,围绕专业英语教学做好各方面的工作,才能切实提高专业外语的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浩峰,李建新.进行专业外语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高等工程教育,1993,(1):27-28.
[2]黄天寅.浅议工科专业外语教学的改革.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83-86.
[3]吉雪花,庞胜群,辛建华.新疆高校农业专业外语教学之我见.中国西部科技,2009,8(3):95-96.
[4]陈莉娜,贾国欣.工科专业外语教学探讨.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4):75-77.
[5]郑朝红,张殿清.与中国近代专业外语教学.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8(2):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