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传统礼仪

传统礼仪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0-13 07:11:3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传统礼仪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传统礼仪

篇1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5-018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5-088 [本刊网址]http://

自人类文明开化以来,礼仪就受到各国重视。随着历史的推进,各国礼仪在上层阶级的影响下曾百花齐放,各放异彩,并成为各国社会文化制度的必要组成部分。这些制度发展到今天虽有摈弃和遗失,但精髓和实质性的内容都被保留了下来。它们是各个国家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化符号。正如索绪尔所说,符号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能指。即我们可以看到的物质或者行为;二是所指。即这些物质和行为所传达的各项意义。礼仪正是这两个方面的结合体,其外化的行为或装饰都向我们暗示了某种含义,因此通过这一个个符号,我们可以了解到一国精神的底蕴和精华。

狭义来讲,礼仪表现为行为方式,但从广义来看,它的表现还应包括衣着装饰。当人们出席比较重要的场合时,不仅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亦要选取符合场合的衣饰。作为某一场合的举办者,也应该在场地的装饰上选择符合情景的物品。所以,良好的礼仪体现在每一处细节中。曾经的中国皇室和法国贵族都是极重礼仪的群体,且各成体制。在中国漫漫五千年灿烂的传统文化中,礼仪更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自古就有“来而不往非礼也”,“礼尚往来”,“先礼后兵”等说法。《苟子・大略》说:“礼之于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往,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婚礼作为人生中的重要时刻,其礼仪更早已形成比较固定的模式。这些礼仪符号,可以使我们对两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内涵有更深入地了解。

一、婚礼程序之异

(一)婚礼前提上的差别

1.中国传统婚礼前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必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后的产物,否则会被世俗所不容。

首先,在古代中国,婚礼必然是在父母的主持下缔结的。成婚之前,男女双方对对方的容貌性情一无所知,只有听凭父母的安排。今天,婚姻尽管不再具有强制性,但还是会受传统思想影响,仍有很多相爱的人因为家人的反对而选择分手。人们很大程度上仍然浸于“门当户对”这一传统观念中。这是因为传统小农经济抗自然灾害能力弱的“先天不足”导致国人更注重家族、群体的力量。婚姻作为结合两个家族力量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自然逃不出门第观念的桎V。即使到了今天,这仍是很多人的择偶标准: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包括物质基础及与之相适应的消费观念,教育背景及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环境都要相匹配;在家庭人文环境中所形成的双方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和处事方式、原则,甚至学历水平都要相当。这种门第观念虽在维护家庭和谐方面有其积极意义,却也棒打了很多鸳鸯。

此外,古时合乎礼仪法制的婚姻的缔结必然有“媒人”的中介作用。早在先秦,“官媒”和“私媒”之分就已经出现。至唐,“媒人”的职业内容被写入法律。之后历代对这一职业都有补充或者修改,其重要性随着儒家思想的日益根深蒂固而愈来愈大。虽然随着封建制度的消亡和民主社会的发展,这一原则到今天已经不再至关重要,但其形式仍然被保留了下来。直至今日,在平遥,人们就算是通过自由恋爱结合,在举行婚礼时仍须安排一位名义上的媒人。 2.法国传统婚礼前提――自由恋爱 在法国,人们崇尚彻头彻尾地自由恋爱。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是两个人的感情,不管是爱情还是婚姻,与对方的职业、家世都没有关系,任何外界因素都不会影响两个相爱的人。而且绝大部分父母都不会干涉子女的恋爱婚姻问题。婚姻被看做上帝赐予每个人的福利,是任何他人都不能剥夺的权利。但这样开放的婚姻观必须有一个前提:信仰。这里的信仰既包括,也包括对生活的信仰。两个不同信仰的年轻人一般很难走到一起。

(二)婚礼过程的差别

1.中国传统婚礼过程――六礼婚礼

首先,何为六礼?它是指传统婚礼过程中的六步礼仪,依次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步构成完整的婚礼仪式,逐一进行。最早于春秋时期,纳征就已经出现。最晚到汉代,“六礼”的说法已经被明确提出,成为社会,尤其是上层社会缔结婚姻的固定模式。①纳彩是指男方家族向女方家族求婚且女方家族接受了其求婚之礼,表示同意其求婚意愿。②问名。媒人将女家纳彩的消息告知男家之后,男家要尽快委托其去女家问清女方姓名、生辰八字以合八字,卜吉凶。宋之后渐与纳彩合二为一。③纳吉是指男家占卜若得到婚姻吉兆,便让媒人告知女家。明清两朝渐废止。④纳征。即男家向女家下彩礼。此后两家婚姻即成,不可悔改。否则便有违法制。⑤请期。男家选定好婚礼日期后,让媒人与女家商议。女方同意后喜日最终确定。⑥亲迎。喜日当天,新郎要亲自前往女家迎接新娘。因为在古人看来,阳下阴,男先女,新郎亲迎新妇表男女相亲相爱之意。今天,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国人简化了六礼。尽管这样,合八字、下财礼、请人选定一个在风水上对于新婚夫妇及其家族大有裨益的婚期仍是中国传统婚礼必不可少的过程。新婚当日新郎亦须前往新娘家迎娶妻子。

2.法国传统婚礼过程――教堂婚礼

相较于中国,法国传统婚礼少了很多“繁文缛节”。出于对天主教教义的尊崇,法国人希望在上帝的见证及祝福中完成自己的婚礼,教堂曾是他们最理想的、唯一的举行婚礼的地点。发展到现在,法国夫妻一般会有两种形式的婚礼:世俗婚礼和宗教婚礼。他们首先会在市政府进行结婚登记,在见证人的祝福中完成世俗婚礼。之后再去教堂进行宗教婚礼,虔诚地在上帝的使者――神父面前承诺彼此愿意成为对方的人生伴侣。但因为年轻人中的教徒越来越少,对于很多人来说后者的宗教含义已经很微弱而只是保留了形式和圣洁的含义,很多人甚至不再举行婚礼,形式于他们而言显得不再那么重要。

(三)婚礼之后的差别

1.中国传统婚礼之后――回门

中国传统婚礼后第二天,新郎需要与新娘带着礼物回门,即回娘家。这一环节,一为新郎答谢女家;二为让新郎熟悉女家的亲人;三为新娘家人提供一个考察女婿的机会。对于女子来讲,回门也有现实意义。女子一般称之为“归宁”,意即回家向父母报安宁。这源自古代结婚双方的不了解。因为不了解,所以父母不知道女儿婚后是否会幸福。回门不仅意味着她们将要告别娘家生活,也要开始相夫教子,侍奉公婆,不能再随心所欲地回娘家。至此,婚姻就完成了它的最终意义:家族力量的结合。婚姻的缔结也由此完成。

2.法国传统婚礼之后――蜜月

正如大家所熟知的,法国是一个浪漫的国度。他们在婚礼的第二天一般都会开始专属他们的蜜月旅行。之后,婚礼完全结束。夫妻进入正常的家庭生活。

二、婚礼装饰之异

中国的婚礼给人最深的印象便是一片喜庆的红色海洋。而法国的婚礼则用梦幻的白色给人以圣洁之感。中国传统婚礼尚“红”,配以黄色;法国婚礼尚“白”,配以绿色。

对于中国人来说,红色是吉祥幸运的颜色,黄色是财富的象征,这两种颜色都可以避邪驱病。国人在对传统婚礼设计时,竭尽所能地将其“红化”,对象不仅包括参加婚礼的主要人员,还包括婚礼现场的所有装饰物。首先,新人从内到外要穿上三层红衣,红袜。其次,家里几乎所有的物件都要贴上大红的“帧弊郑尤其是嫁妆。每一个细微之处都不会被忽视,就连院内的树也被重视起来,得到了红色的“胸花”。除了满目的红以外,人们也可以在新人的服饰上发现一抹“突兀”之色:衣物的脖颈之处被缝上了一枚金黄色的“别家”,与红衣互相映衬。中国婚礼是世俗的,要喜庆,要顺当,要带来好运。此二色在婚礼中的广泛运用正是诞生于人们这种热切的愿望中。

相比之下,法国传统婚礼则少了很多此类感性的东西,显得理性许多。它以白色的婚纱和绿叶衬托下的各色手捧花宣扬着神圣、青春和勃勃生机。

篇2

一、祭拜:男方家在婚礼前一天要祭拜天地、祖先,告知有婚事将举行。

二、安庆礼:依八字、房屋座向拜床母。

婚礼当天更是千头万绪--

一、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应该先祭拜祖先。

二、迎亲: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尤以6的倍数最好。

三、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四、食姊妹桌:新娘在结婚出发前,要与父母兄弟姊妹一起吃饭,表示离别,大家都要说吉祥话。

五、请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上有瓜子、糖果)恭候新郎、新娘下车后,应给予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六、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问候之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姊妹或女性好友要拦住新郎故意阻挠,不准其见到新娘,在经过新郎苦苦哀求后,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常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都以999元红包礼成交,意喻「长长久久。

七、盖头纱:新郎给予捧花之后,应将头纱放下,将新娘挽出大厅。

八、拜别:新郎与新娘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九、出门:新娘应由一位福份高的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所以头不能顶天见阳光,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像这一位女性长辈一样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十、礼车:礼车上方悬绑一棵由根至叶的竹子,根上挂着萝卜,以示「有头有尾。礼车后方则有朱墨画的八卦竹筛,用以驱逐路上之不祥。

十一、敬扇:新娘上礼车前,由一名生肖吉祥之小男孩持扇给新娘(置于茶盘上),新娘则回赠红包答礼。

十二、不说再见:当所有人要离开女方家门时,绝对不可向女方的家人说再见。

十三、泼水:在新娘上礼车后,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稻谷及白米泼向新娘,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十四、掷扇:礼车起动后,新娘应将扇子丢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去,掷扇后必须哭几声,且在礼车之后'''',可盖竹筛以象征繁荣。

十五、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一路燃放礼炮,车抵男方家门时,家人则燃「炮城庆贺告喜。

十六、摸橘子:礼车抵达后,由一位带着两个橘子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然后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要留到晚上让新娘亲自来剥,意谓可招来长寿,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十七、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褔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持新娘进入大厅。

十八、忌、踩门槛:门槛代表门面,所以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

十九、过火盆、踩瓦片:新娘进入大厅、后,要跨过火盆,并踩碎瓦片。过火盆意谓去邪,踩碎瓦片则比喻过去时光如瓦之碎。

二十、敬茶:男方家中之长辈将新娘介绍给家中认识,此仪式即是承认她成为家中的一员。

二十一、拜天地: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送入洞房。

二十二、进洞房:以竹筛覆床上,桌上置铜镜以压惊,新人一起坐在预先垫有新郎长裤的长椅上,谓两人从此一心,并求日后生男。然后新郎揭开新娘头纱,两人合饮交杯酒,并共吃由黑枣、花生、桂圆、莲子等物做成的甜汤,象征早生贵子。

二十三、忌、坐新床:婚礼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而新娘更是不能躺下,以免一年到头都病倒在床上。

二十四、观礼、喜宴:目前一般人均采取中西合璧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时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宴服,至各桌敬酒。

篇3

(1)主桌有两种,一种是长方形横摆桌,主客面向众席而坐;一种是大圆桌,圆桌中央设花坛或围桌,主客围桌而坐。主桌的座位应摆放席卡签名。

(2)一般说来,台下最前列的一两桌是为贵宾和第一主人准备的,赴宴者如果不是主宾,最好不要贸然入坐。

(3)中式宴会多使用圆桌,如果是多桌中餐,则每桌都有一位主人或招待人负责照应,其两侧的座位是留给本桌上宾的。除非受到邀请,赴宴者也不宜去坐。

(4)如果桌数较多时,则将排列序号放在餐桌上。隆重的中餐还为每位客人准备一份菜单。

(5)在国际交往场合和商务交际场合,中餐习惯于按职务和身份高低排列席位;如果夫人或女士出席,通常将女士排在一起,即主宾坐在男主人右上方,其夫人坐在女主人右上方。

(6)如遇主宾身份高于主人时,为表示对主宾的尊重,可以请主宾坐在主人的位子上,而主人侧坐在主宾的位子上,第二主人坐在主宾的左侧或按常规排列。

(7)主宾偕夫人,而主人的夫人因故不能出席时,可请与主人有联系且身份相当的女士作第二主人;若无适当的女士出席,可把主宾夫妇安排在主人的左右两侧。

2、中餐的餐具及使用礼仪

(1)中餐的餐具主要有杯、盘、碗、碟、筷、匙等。

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放在菜盘左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方。筷子与汤匙可放在专用座子上或放在纸套内。公用的筷子和汤匙最好放在专用的座子上。要备好牙签和烟灰缸。

(2)中餐有别于西餐的餐具主要是筷子。

在中国几千年的饮食文化中,用筷子形成了基本的规矩和礼仪,如:忌敲筷子。在等待就餐时,不能坐在桌边一手拿一根筷子随意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盏或茶杯。忌掷筷。在进餐前发放筷子时,要把筷子一双双理顺,然后轻轻地放在每个餐位前,相距较远时,可请人递交过去,不能随手掷在桌子上,更不能掷在桌下。忌叉筷。

筷子不能一横一竖交叉摆放,不能一根大头,一根小头。筷子要摆在碗的旁边,不能搁在碗上。忌插筷。用餐者因故须暂时离开时,要把筷子轻轻搁在桌上或餐碟边,不能插在饭碗里。忌挥筷。夹菜时,不能把筷子在菜盘里挥来挥去,上下乱翻。遇到别的宾客也来夹菜时,要注意避让,避免“筷子打架”。忌舞筷。用餐过程中进行交谈,不能把筷子当成道具,在餐桌上乱舞,也不要在请别人用菜时,把筷子戳到别人面前。用餐完毕,筷子应整齐地搁在靠碗右边的桌上,并应等众人都放下筷子后,在主人示意散席时方可离座,不可自己用餐完毕,便扔下筷子离席。

3、夹菜的礼仪

一道菜上桌后,通常须等主人或长者动手后再去取食。若需使用公筷或公用调羹的菜,应先用公筷将菜肴夹到自己的碟盘中,然后再用自己的筷子慢慢食用。夹菜时,要等到菜转到自己面前时再动筷,不可抢在邻坐前面。夹菜一次不宜过多,不要刚夹一样菜放于盘中,紧跟着又夹另一道菜;也不要把来起的菜放回菜盘中,又伸筷夹另一道菜;夹菜偶尔掉下一些在桌上,切不可将其放回菜盘内。遇邻座夹菜要避让,谨防筷子打架。若同桌有外宾,对他不要反复劝菜,也不要为其夹菜,因为外宾一般没有这个习惯。

4、上菜的礼仪

(1)中餐菜是一道一道分先后次序上的。

上菜的一般顺序是:拼盘或点心、热荤、鱼翅或羹、炒炸品、汤或扒品、鱼类、饭面、甜菜、甜点心。菜式有时不那么齐全,有时厨师炒菜也不一定按此顺序,然而基本原则是:拼盘先上,鲜嫩清淡先上,名贵的食品先上,本店名牌菜先上,易变型,走味的菜先上,时令季节性强的菜先上。如有两桌或两桌以上的宴席,上菜要看主桌,但上菜的数量和时间应大体一致,不可有厚此薄彼之嫌。一般情况下,上一道新菜就要把旧菜撤下去,但遇到特殊情况,如有的客人还想吃这道菜,或主人喜欢桌上丰盛,或两道热菜一起上的,应将旧菜推向副主位一边,把新上的菜摆在桌中或主宾处。撤去旧菜前须事先经主人同意。

如果上鸡、鸭、鹅、鱼、全猪、全羊等有头有尾的菜或椭圆形菜盘,头的一边或椭圆形菜盘纵向的一边,一定要朝向正主位。如果所上的菜有配作料食用,一定要配齐再上,一般是先上作料后上菜,也可以作料、菜一起上。

各道菜肴上齐后,服务人员应告诉主人,然后换上小碗送饭。

客人用餐后,送上热茶,放在每一餐碟的右边,随即撤去餐具,只留下酒杯、茶杯,后上甜菜、甜点心,最后上水果。

(2)中餐上菜的方式大体有三种:把大盘菜端上,由各人自取;招待服务人员托着菜盘逐一往每一个人的食盘中分让;用小碟盛放,每人一份。

(3)中国人一向以热情好客闻名于世,主人会向客人介绍菜的特点,并反复向客人劝菜,希望客人多吃一点。有时热情的主人还会用公筷为宾客夹菜,这是主人热情好客的表示,出于礼节的需要,宾客应表示感谢,并根据自己胃口适量享用。主人也会反复向宾客劝酒,希望宾客能酒足饭饱。这在西餐上是绝对没有的。

5、中餐招待外宾应注意的礼仪

(1)中餐招待外宾,首先应根据外宾所在国的宗教、民族和文化习惯,选择恰当的宴请日期。宴请欧洲国家或加拿大、美国客人时,应避开每月的13日,尤其是13日,尤其是13日与星期五是同一天的。应避免使用13号房间,就餐人庭应避开13人。

宴请深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各国穆斯林客人,则应避免伊斯兰教历九月,因为伊斯兰教九月是斋月;假如必须在斋月宴请穆斯林客人,也宜在日落后进行。

(2)中餐宴请外宾,应充分考虑到外宾的饮食结构和饮食特点。

例如,德国人忌食核桃,美国人忌食动物内脏,匈牙利人不吃形状奇异的食物,如海参和带壳的虾、蟹等。

(3)中餐宴请外宾,切记不可反复劝菜和劝酒。

西欧人、美国、加拿大人一向崇尚独立、自由,讲究个性,不可反复劝菜和劝酒。否则,这种中国式的热情好客会被误认为是一种外来强迫,从而引起反感,影响宴会的友好气氛。

6、赴宴应注意的其它礼仪细节

赴宴时应注意仪表整洁。无论天气如何炎热,不能当众揭开纽扣脱下衣服。小型便宴如主人请客从宽衣,男宾可脱下外衣搭在椅背上。

赴宴不宜过早或过迟,如果迟到,要进行解释道歉后方可入席。

进餐时,使用筷子不能交叉;夹菜应先拣离自己最近的菜下箸,夹菜时不要在碗碟里乱翻找,较远的菜应等主人或同座客人表示请用后再下箸。端碗时,不要大把托着。

吃饭时,切忌狼吞虎咽,吧嗒嘴。席上谈话不应含着食物,要知道饮屑四射是极不文明的。汤和食物如果太熟,不可用嘴吹。席中不要酗酒。

篇4

游戏之一、取筷子将一双筷子置于酒瓶中,只露出很短一截,让新郎新娘全力用嘴唇把筷子取出,实际就是请两人表演亲吻。

游戏之二、吃香蕉用弹性绳捆住香蕉吊于新郎跃起能够到的高度,新郎用嘴拉下香蕉。新郎新娘用嘴剥皮,然后共同把它吃完。为了不让绳子缩回,一个做动作,另一个必须咬住香蕉,这就要看两人的配合了。

游戏之三、点火柴将火柴插于红枣上,在盛水的盆里漂福一根红线中间扎一支点燃的香烟,两头分别由新人咬住,两人你进我退,合力用烟点燃盆中的火柴。要屏住呼吸,用扎实的“牙功”与眼光才能获得成功。

游戏之四、夹弹子准备一盘玻璃弹子,让新郎新娘各执一支筷子,两人一齐将弹子夹出。不妨请在场的几对情侣和新人进行比赛,落后者表演节目。

游戏之五、对诗比赛若新郎新娘是喜爱文学的,那么请他们来一次对诗擂台赛。先由新郎吟诗一句,然后新娘接吟,要求接吟的句中至少有一个字与上一句相同,如此反复,接不下来者判负,负者表演节目。

游戏之六、夫妻识字这个“识字”是让新郎着一个“字”(或一个短语),然后请新郎做各种动作(不准说话,不准用手描笔划)给新娘看,要使新娘能“识”这个字。寻字”的时候,挑那些与新婚气氛相吻合的内容,例如:“爱”、“恋”、“夫妻”等等。

游戏之七、说昵称新郎新娘分别想十个昵称去称呼对方,什么心肝啊,宝贝啊,狗狗啊,肉肉啊,越肉麻越好。如果来宾不满意,则可要求再说。

篇5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5-0073-01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

一 中国古代传统礼仪的主旨

中国的礼仪是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是礼。在中国人看来,礼是可以凝聚不同民族和地域人们的一种精神,是社会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准则。因此,以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礼仪蕴涵着特殊的意义,涉及政治、道德和社会等各个方面。

1.礼仪的政治意蕴

中国的礼仪源于政治。古人认为,礼是“国之干也”“政之舆也”,是为政者“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的依据,是保持政令通畅的重要手段。倘若没有礼,再好的政令也不可能通达四方。

2.礼仪的道德意蕴

礼仪与道德的结合是中国传统礼仪的重要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礼仪也是一种道德文化,学习和遵守礼仪是达成善良人格的重要途径。“立于礼”是为人之善,即以礼为做人的根本;“行于礼”是处事之善,即以礼为做事的准则;“让于礼”是交往之善,即以礼为交往的准则。

3.礼仪的社会意蕴

在中国历史上,礼仪对于整个社会的治理和调控具有重要意义。礼仪调控社会关系的内在机理,主要是通过礼仪所具有的价值导向功能和价值评判功能来调节人的情感和意识,约束人的行为。

二 现代礼仪与古代礼仪的差异

1.相对于传统礼仪,现代礼仪的内涵和作用范围大大缩小

现代礼仪所表达的是人的一种外化修养和某种程式化的规范,是一种交流的“语言”,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传递的是友好、尊重的信息,以快捷、简明、实效为其特征,力求表达人们真实的情感,其形式及传递信息被对方准确无误地认识和理解。而中国古代的礼仪包含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古代是一种政治制度,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因为用德和礼来治理国家要比用刑和政来治国优越得多。

2.传统礼仪讲求礼与法相结合,现代礼仪乃自我约束

在古代,礼之所以能在治理国家上发挥作用,是因为礼与法相结合。礼包含了法,为法的灵魂;法是礼的后盾,是法的具体体现,法与礼互为表里,互为补充,成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两件法宝。现代的法制社会,礼与法是有严格区别的,违法则以刑律处之,违礼则属于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的范畴,最多受到议论或舆论的批评,绝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3.相对于中国传统礼仪的等级制度,现代礼仪注重平等

现代礼仪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向对方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是建立在平等、互敬的基础上的,对对方的尊重,也是一种自尊,也要记得对方对自己的尊重。中国传统礼仪则是建立在等级制度基础上的,“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各等级之间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力、经济利益,也享有不同的礼仪规格。

三 现代礼仪与传统礼仪的融合、矛盾

篇6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吧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

篇7

香港的华人在婚事方面大多仍沿用习俗传统。通常男女双方在求婚成功之后,都会通知父母。双方家长会就筹备婚礼而约晤。先是商量婚期,-般要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找算命先生排过之后择出良辰吉日。再而商量婚礼仪式、婚宴地点与席数。继而讨论礼金、饼、嫁奁等事宜。传统结婚礼仪,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其一,过文定和过大礼。文定为小聘,大礼为大聘。过文定是男家把衣物和首饰等聘礼送到女家,作为订婚仪式。过大礼则是男家携备礼金及各种礼物,如礼饼、椰子、茶叶,鸡或鹅、洋酒等送到女家,礼品数量全部皆用偶数。茶叶暗寓婚约一经缔结,女方便要绝无反悔;椰子取义有爷有子;礼饼是聘礼中之主要聘物,女家将男家所赠之礼饼分送亲友,即所谓“派饼”,向亲友宣布女儿行将成婚出嫁。现时-般人多采用西饼饼干馈送亲友。但馈赠中式,礼饼较受老一辈人欢迎,尤显对长辈的敬意。中式礼饼一般以“担”(100市斤)为单位,一斤有4个。男家送给女家的礼饼必须有两对龙凤饼,女家领受后回敬-对给男家,留作结婚当日“上头”及祭祀时用。派发中式礼饼是按亲属的亲疏决定送赠数量,必以双数计。聘礼物品还包括海味、京果。,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其二,安床、上头。安床是指男方的父母或一对有儿子的“有福气”长辈夫妇,在择定的吉日将新人的床布置妥当,说-些吉祥如意话并放上一些好意头的东西。有的家庭还要叫一位小男孩在床上坐一阵子,暗示新人婚后生贵子。上头则是结婚当日凌晨,在好时辰时,由新郎、新娘父母或“有福气”的长辈,为准备娶妻的儿子或准备出嫁的女儿梳理头发,边梳边说些吉祥的话语。此仪式表示子女自此真正长大成人。

其三,迎亲、回门。结婚当日,由新郎亲自到女家接新娘前往行婚礼或直接回男家。传统上,女子嫁到夫家后第三天由丈夫陪伴携备烧猪果品回娘家,但现时香港人已简化成即日“回门”。在教堂行婚礼者,习惯上是由新娘的父亲或兄长将新娘带到教堂交给新郎,但香港人多照一般习俗,先到女家接新娘再一起赴教堂,依习惯行婚礼。

其四,婚宴。中、西式婚宴均有人采用,但以,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中式婚宴居多。结婚酒席通常有八道菜,包括头盘、热荤、大菜以及单尾饭面、甜品等。生果通常由主家自备。酒席之菜色大同小异,而价格高低则因设宴地点、食品级数而有所不同。无论在何处设婚宴,甚至不宴客,皆要发请柬或通知书,将男女婚期通知众亲友。亲友收到请柬

篇8

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所谓“心法”,是指口授心得的方法,非笔墨所能尽传。而中庸之道便是孔门靠口授而传于后代的一种心法。只是到了孔子的孙子子思那里,担心年代久了传授会有差错,所以才把它整理成书,并经子思的学生又传给了孟子。程颐还认为,《中庸》一书意味无穷,都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可用于实践,而这种学问是人一辈子也用不完的。

那么,何谓中庸之道呢?所谓“中”,即正的意思;所谓“庸”,即常的意思(也有人释“庸”为用)。而所谓“中庸之道”,即中正之常道,也就是人们经常遇到的、时时应遵守的一些普遍的道理。“中庸”既是孔门所创立的一种伦理道德学说,同时又是孔门处理一些大小事情的原则和方法论,故于孔门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又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可见,在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最完美的道德,它甚至已成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但能够做到中庸的人却实在太少了。在孔子心目中,只有远古的圣君舜能做到这一点,还有孔子的高足颜回也能“择乎中庸”(《中庸》),并时时服膺它。

下面我们便来看看孔子所说的“中庸”即中正之常道的具体内涵。《论语·先进》记: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过犹不及”。而“过犹不及”便是孔子中庸思想的精髓。

我们知道,人们在处理各种事情的时候,不外有三种情况:一是做过了头,二是未能达到,三是恰到好处。而孔子的中庸之道便是要追求这种恰到好处的效果,要把握事物发展的最佳状态。也就是说,处理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度”,既不能过分也不能达不到;只有“适度”了,才能叫“中庸”,事情也才能做得好。孔子便把这种最合适的“度”也就是处理各类事情的最佳做法称作“中”。而这个“中”,当然不是正中间,不是半斤八两(十六两制),不是绝对平均,它应该是一个求得事物各方面平衡的平衡点。找到这个平衡点了,事物便能够平衡与和谐。

而如何才能达到“中庸”呢?孔子认为“叩其两端而竭焉”,便是达到 “中庸”的最佳途径。而所谓“叩其两端”,就是说在解决问题时,先要看它的首尾,或者说先研究它的正反两个方面,先预计到它的两个极端即“过”与“不及”,然后再由两头往中间靠,经过不断调整,以求得一个最佳方案。

为了能确保达到“中庸”,与“叩其两端”相联系,孔子还提出了“攻乎异端”的主张。《论语·为政》记孔子的话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意思是说,批判那些不正确的议论,祸害就可以消灭了。在这里,“异端”不是指不同的学说,因为孔子在时,诸子百家还没有出现,所以“异端”只能是指那些不正确的议论,即在处理问题时那些“过”与“不及”的偏于两端的议论。由于这些议论影响着人们的正确思维,妨碍“中庸”,所以必须先将其廓清。

中庸之道的形成也是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的。早在五帝时期,尧、舜、禹就以“允执其中”作为治世的理念。《论语·尧曰》记: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尧告诫舜,让舜“允执其中”,而舜也以同样的话告诫禹。所谓“允执其中”,即诚实地保持着那正确的做法。据孔子说,舜后来的确是做到了。《中庸》记: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

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

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舜能把握过与不及这两端,将正确的意见施行于民,这便是舜对“允执其中”的运用。

到了周初,周公在《尚书·酒诰》中又提出了“作稽中德”的思想。“作”即行事,“稽”即训合(《广雅·释诂》及王念孙《疏证》);而“作稽中德”即行事正确,合于中德。周公的出发点虽意在告诫康叔不要饮酒过分,但实际上已成为“中庸”思想的滥觞,并影响到了此后的孔子。

孔子的“中庸”思想到了他的孙子子思那里又有所发展。《中庸》说: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意思是说,喜怒哀乐的情感尚未表现出来的时候叫“中”,表现出来而又合乎常理的叫“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普遍原则。达到了“中和”的境界,一切便会处于和谐之中,天地万物都能各得其所。显然,子思已将孔子的“中庸”又发展为“中和”,由道德说与方法论又引申为宇宙观了。

由“允执其中”到“作稽中德”,再到“中庸”与“致中和”,这便是孔门“中庸之道”的渊源及其发展轨迹。而后世的孔氏家族便是靠了这样的处世原则来应对他们所遇到的一切问题,从而使其家族在无数次的政权更迭中保持着自己的特权与地位。与此同时,中庸之道也渗透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例如,婚姻、丧祭以及人际交往等礼仪中,都体现出中庸之道的精神。

中庸之道与传统婚礼

在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自从父系社会建立之后,男尊女卑便不但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也成为统治的思想了。不过也偶有例外,那就是贯穿于婚礼仪式中的尊坤意识。这种意识一方面是原始母系氏族社会习俗的遗存,同时更是中庸之道对男女地位与关系的一种有意调节。物极必反。女性被压抑久了,自然会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不利,这就需要寻找一些适当的时机让女性去表现自己的存在与追求,让社会表现出对女性地位的某种程度的尊重与认可。而最集中、最有效的则莫过于婚礼了。

首先,中国传统婚礼中的每一个环节,如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都贯穿了对女性的尊崇。纳彩即男方派媒人向女方表达求婚之意,问名即女方接受男方的礼物后再由男方去请问女方的姓名及生辰,纳吉即男方卜得吉兆后复派使者往告女方,纳征即男方派人送彩礼至女方以表示婚姻的成立,请期即男方择定婚期后备礼向女方征求意见,亲迎即结婚之日由男方亲自带人备礼至女方迎亲。在这些礼仪环节中,男性与男方往往表现得十分周至、卑下,而女性与女方则高高在上,被尊崇着。这种对女子的可谓绝无仅有的礼遇,实际是对男权社会中男尊女卑思潮的一种纠偏,亦即中庸之道对两性关系的双向调节。

其次,在婚礼时间的选定上,也体现出“阳下阴”的尊坤意识。黄昏为阴阳相交之时,婚姻为男女结合之礼。“阳下阴”即男下女。故古代规定于“阳下阴”的黄昏之时举行婚礼,除了有对青年男女黄昏时分相亲相爱的制度上的固定外,实寓有“男下女”的含义。

最后,古代婚姻对彩礼的规定,也体现出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的内涵。彩礼是婚姻的见证,不能没有;但过重的彩礼则不但会加重男方的负担,还会伤及婚姻本身。既不能“过”,又不能“不及”,那么究竟应该以多少为宜呢?《周礼·地官·媒氏》规定:“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古者布帛二丈为一端,二端为匹,匹亦称两。故所谓五两,即五匹(周代一匹约当今之9.2米)。这是朝廷规定的最高限额。至于“六礼”中男方每次所持礼物,则多为雁。可见,古人对彩礼的选择,既考虑到一定的实用价值(如有限的布帛),又注重其象征意义(如雁、俪皮),二者兼顾,可谓深得中庸之道合理、合情、和谐之旨。

中庸之道与丧祭之礼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丧祭之礼作为生者对死者寄托哀思的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既要充分地寄托哀思,又不能伤及生者的身体,这就需要对丧祭时间的长短及表达方式,都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而这也就是中庸之道在丧祭之礼中的运用了。

先说丧礼。《礼记·杂记下》:“子贡问丧,子曰:‘敬为上,哀次之,瘠为下。颜色称其情,戚容称其服。’”《礼记·丧服四制》亦云:“三日而食,三月而沐,期而练,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这里,已为服丧者规定了一条基本原则,那就是“敬为上,哀次之,瘠为下”,既要哀,又须“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而如何把握这其中的“度”呢?《礼记·丧服四制》明确提出:

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恩之杀也。圣人因杀以制节,此丧之所以三年,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此丧之中庸也,王者之所常行也。

子女为父母服三年之丧,既能充分地表达丧亲之痛,又不至于毁伤身体,这便是丧礼中的中庸之道。故孔子说:“夫三年之丧,天下之达丧也。”《礼记·三年问》还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并对三年之丧的具体时间也作了界定。

所谓“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据《礼记集说》引石梁王氏曰:“二十四月再期,其月余日不数,为二十五月。”这实际上也是在尽量缩短服丧的时间。而且,即使在二十五月期间,服丧者倘有疾病,也还是可以变通的。《礼记·杂记下》记孔子的话说:“身有疡则浴,首有创则沐,病则饮酒食肉。毁瘠为病,君子弗为也。毁而死,君子谓之无子。”既要服丧,又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可“毁瘠为病”,这不能不说是中庸之道的双向调节机制在起作用。

再看祭礼。《礼记·祭统》云:“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又云:“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而所谓“时”,即是指祭祀的次数既不能“数”,也不能“疏”,应该恰到好处。正如《礼记·祭义》所说:“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而如何才能做到不烦、不忘呢?这又需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古代所制定的春、夏、秋、冬“四时之祭”(《礼记·祭统》,后世改为春节、清明、七月之望、十月之朔),便是既不“数”又不“疏”,完全合乎“中庸之道”的祭祀之礼。而这一礼仪之所以被延续了两千多年,不是没有道理的。

中庸之道与人际交往之礼

中庸之道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亲情关系、友情关系、爱情关系,以及上下级间的关系,同事间的关系,邻里间的关系,实在是一门大学问。这一系列的关系对中国人来说,似乎又显得格外重要。如果说西方文明所注重的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阿拉伯文明所注重的是人与神之间的关系,那么中国人所最注重的便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了。人与人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那就是既不能太过疏远,也不能太过亲密,更不能搞零距离。太过亲密是“过”,太过疏远是“不及”,“过犹不及”,两者都不可取。

与上下级和同事相处,也有这个问题。你表现得太强势了,咄咄逼人,关系当然处不好。那么谦虚一些呢?谦虚自然是好的,但有些人过于谦虚了,又变成虚伪,也会招致别人的反感。只有恰如其分,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处得好。这便需要经过不断地调整,最终使自己达到中庸的状态,即自强与谦虚的和谐统一,亦即《易传》上所说的“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和谐统一。

篇9

1、门前对联一副,加横批。

2、堂屋中间高悬一方形彩灯,彩灯四面分别绘上“鸾凤和鸣”、“观音送子”、“状元及第”、“合家欢”图案。

3、香案上一对硕大红烛。

*

4、两边“对座”墙上贴“陪对”一幅。

5、后“金墙”上帖“天地君亲师位”六个大字,自上而下直写。这六个字的写法有讲究:天要平,即“天”字的两横要写平,不能弯曲;地要宽,即“地”字写宽一些,不要过窄;君不开口,即“君”字要全封闭,不能留空隙;亲不闭目,即写繁体“亲”字,右边的“见”字不能把上面的“目”字最后一横全部封住;师无别意:繁体的“师”字要少写一撇,写作“师”。

新房:

1、门框两边贴对联一副,加横批(横批一般写“鸾凤和鸣”四字);

2、门上贴大红双喜字;

3、新房正中悬彩灯;

4、窗户上贴剪纸的大红双喜字,四角贴剪纸的蝴蝶图案;

5、窗户两边贴对联;

6、墙壁四面挂字画。

厨房:正门对联一副,加横批,门上贴红“喜”字。

其他:所有房间门上均贴“喜”字一个。

拜堂之后,新娘便在新房落座,不再出来。新郎要走出新房接待贺客。如在宾馆、酒家宴宾,则夫妻双方都得出去会见宾客并向宾客敬酒。

喜筵要按来客的尊卑长幼排定座位,称之为“请客”,或者“清客”。排座位的原则是上尊下卑,右尊左卑,客人按其长幼和身份、地位从高到低排列座次。

主席要摆在堂屋上方正中,请“大亲”坐上首右边席位,新郎的父亲或舅父坐上首左边席位作陪,其余按尊卑长幼对号入座。

除堂屋的正席外,次尊贵的一席摆在新房中,请新娘的母亲坐首位,由新郎的母亲或舅母作陪。其他各席的座位一般也要按尊卑次序排定。

篇10

古人怎样教育孩子

篇11

一、前言 

西藏以其高海拔和浓厚的藏族文化成为大陆地区人民心中的圣地。每年,滇藏线和川藏线上随处可见挑战西藏高峰的骑行者,青藏铁路的开通吸引了更多人,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西藏其实很陌生。 

西藏存在多种婚姻制:一妻一夫制、一妻多夫制等,西藏地区的一妻多夫婚姻制度不仅是简单的两性结合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同时还被赋予了藏族所特有的文化成分。[1]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制度也是一种社会制度。通过对藏族家庭模式的研究,可为我们提供家庭行为模式和社会行为模式,从而促进社会控制的实现。藏区一妻多夫家庭有其优越性,值得探讨。 

缘于西特的地理区位与自然资源,缘于藏民族在宗教信仰与文化禁忌心理作用下对于自然物的多样性分类区别,缘于与周边区域民族间的经济贸易交往与文化互动,西藏许多习俗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权力、经济交换、社会阶层、文化信仰与宗教禁忌等深层次的文化意义。[2] 

我们基于对西藏拉萨市曲水县南木乡江村考察,试图通过对该村婚姻制度,仪式及文化进行分析,以此让我们深入了解西藏的文化和社会。 

二、田野调查点的基本情况 

西藏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地处北纬26°50′至36°53′,东经78°25′至99°06′之间,位于中国西南部,青藏高原西部和南部,东面与四川省毗邻,西面以及南面与印度、尼泊尔、不丹和缅甸接壤,北面与青海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无出海口。 

青藏铁路,穿过了常年冻土的唐古拉山,越过了广阔的那曲牧区,牛羊、草原、雪山、戈壁,历经23小时,最终到达拉萨。与别的大型城市有所不同,拉萨市没有高大的建筑,沿街的房子一般只有两三层,但这不影响拉萨的繁华与热闹。七八月的西藏进入了雨季,几乎每天晚上都有一场倾盆大雨,正因如此,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高海拔对我们这些初入西藏的人来说是种挑战,由于空气稀薄,普通的运动也会带来严重的气喘,但这并不影响西藏舒适的气候和清晰的空气。 

我们的田野调查点是拉萨市曲水县南木乡的江村。曲水县隶属于拉萨市,位于西藏腹地、拉萨河下游、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90°72′82″,北纬29°36′05″,整个地形东、西部稍高,中部的拉萨河与雅鲁藏布江交汇处较低,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3]南木乡属于曲水县辖乡。“南木”系藏语译音,意为“天空”。1960年设南木乡,1970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西南部,人口0.23万,通公路。辖江麦、江吉、江堆、仲沙、拉康、德列、帮佐、增卡、日扎、才觉10个村委会。为半农半牧乡,种植青稞、小麦、油菜,牧养牦牛、绵羊、山羊。[4]虽然地处乡村,但这里并没有想象中贫苦与荒凉,事实上南木乡也有其特有优势:第一,南木乡离拉萨市只有四十多分钟的车程交通便利,交流方便。第二,南木乡地处拉萨河下游,水源丰富,土地肥沃,加上气候适宜,所以青稞小麦产量较高。第三,南木乡实行机械化生产,在收割,打场等农业作业时效率高,花费人力资源少。第四,此地外来技术人员多,他们帮助本地村民搞大棚种植、建筑等。第五,政府大力支持,基础设施、学校设施较完备。 

江村受南木乡管辖。我们考察小队住在南木乡小学的学生宿舍里。学校与想象中的破旧完全不同,橡胶足球场、综合楼大厅、新建教学楼、食堂、宿舍还有先进的电子教学设备都显示着学校的基础设施的完备,政府在西藏教育上投入很大,以保障他们学习质量。 

三、藏族的家庭结构 

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中,家庭的类型主要有单亲家庭、核心家庭、主干家庭、扩大家庭和联合家庭。[5]西藏农村最普遍的家庭模式是主干家庭和扩大家庭,这种家庭结构的形成与当地的婚姻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西藏的大中城市里,藏族人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在政府工作的藏族同胞是实行一夫一妻制。在城市里工作的藏族人和从农村到城市打工的年轻人大都是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人群,在婚姻观念上提倡一妻一夫制,加上对自由恋爱的向往,在城市里的藏族人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 

但在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山区,一妻多夫现象十分普遍,这种家庭模式被藏区农村社会承认。西藏农村在传统上,一般一家最少也生三个孩子,由于经济、家庭规模、传统观念等因素,父母希望两个儿子留在家里共同承担这个家的责任。现在的西藏农村,偶婚制的家越来越少。现在20多岁年轻人都向往自由恋爱,自己没考上高中或者大学,也都希望到城里找工作,找对象成家。如访谈在杭读大学的西藏同学也印证了田野点的实际情况:西藏同学家乡的村子里有六十多户家庭,三十岁以上的一妻多夫家庭有三十家左右,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都不太确定会不会接受一妻多夫制,因为教育普及,一妻多夫的现象越来越少,一妻一夫观念不断扩大。 

藏区一妻多夫式家庭普遍角色扮演:公公作为一家之长,支撑门面,掌管家庭收支,分配劳动任务和劳动成果;婆婆在家操持家务;妻子在家哺育儿女,协助婆婆处理家务;长子管理家中具体事务、决定家族的发展方向;次子外出打工,为家庭增加经济收入并带回外界的信息,这样的家庭既团结稳定不易受外人侵扰,又可以使家庭很快富裕起来。 

藏族一妻多夫式家庭普遍是一个家庭兄弟共妻,两兄弟共妻为最普遍,此外家里如果有人选择入学深造并且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以及那些选择独立门户的人,一般会自由恋爱,实行一夫一妻婚姻制。 

婚前,男方家庭兄弟决定共妻,其父母必须要和女方的父母解释清楚,待得双方意见达成一致方能结婚。迎娶新娘时,一般是长兄代表举行婚礼仪式,婚礼过后其他兄弟逐渐与妻子发生关系,从而变成事实上的丈夫。在性生活方面,兄弟们并不需要明显的方法去处理与妻子同房的问题:例如次子去外地工作,妻子一般与兄长同房;次子外出务工归家后,长兄会自觉回避。在一妻多夫制家庭,妻子不管跟谁所生的孩子,都是称长兄为父亲,称其他兄弟为叔叔。兄弟们对妻子所生小孩必须平等关爱,一视同仁;同样孩子对他们必须持同等尊重态度。藏区农村社会对多夫家庭的子女称谓是以“家”为单位,外人称其子女是“某家”的子女,而不会称其“某人”的子女。如果妻子对丈夫不能一视同仁或兄弟为了妻子发生分歧,从而导致严重的家庭矛盾和内部危机,并且在不能调和的情况下,一般会分家。妻子选择她自己喜爱的丈夫组成一家,家里的孩子全部归于他们俩,另一位丈夫则会再婚。 

在一妻多夫家庭中,家庭的团结至关重要,妻子则是起到中枢纽带作用,既需要处理好婆媳关系,又要协调好夫妻关系,尤其是在性生活方面,要做到公平合理。家中长辈也特别重视这方面,会时常嘱咐媳妇对几兄弟要平等相待,一视同仁,互相敬爱。在藏区农村社会,妻子如果在家中处理好婆媳关系、夫妻性生活以及日常衣食住行等方面,使得家庭和睦团结,那么她便是一位合格的妻子。 

藏区兄弟共妻的主要原因:第一,家庭的财力、劳动力聚集,经济效益最大化;第二,兄弟团结,有利于家庭发展。最常见的是劳务分工是为兄长在家里照顾家庭,其他兄弟会出门做生意、务工或其它事,为家庭增加收入;第三,兄弟共妻是藏区农村社会传统价值观,子女与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被视为最美满的家庭;第四,现实中,兄弟共妻家庭在亲属和村落中普遍是个大家庭,家境较殷实。 

四、藏族的婚礼 

1、婚前准备 

长子在到达结婚年龄时,父母会主动去亲戚或关系好的朋友家,帮儿子介绍一个邻村的姑娘。通过联系和介绍,男方家父母亲亲自考察女子的品行、性格、干活能力等。如果对女方满意,男方家的父亲和介绍人会亲自到女方家与其父母相见,谈论婚嫁事宜。女方家经过商议,觉得男方家的家境、以及男子和他家人的品德都不错,才会答应将女儿嫁给他们。此外,他们还会选定一个时间让男子和女子相见。 

此种婚姻为父母之命,女子一无所知。到了男女双方约定那天,双方父母会带着自己的孩子相见,但是女子一直是一无所知,女方父母并不会告诉女儿婚嫁事宜。在看到女子的形貌之后,男子觉得满意就告诉父母,父母明白儿子心意后,就亲自到女方家诚恳的提亲并确定订婚的时间。订婚那天男子的叔叔或弟弟陪父亲到女方家,给女方父母敬酒、献哈达、送礼物和红包,此外,女子在订婚那天必须是不在家,不能让她知道。 

婚前五天左右,男女双方家庭会提前安排婚礼工作人员,他们会邀请能说会唱的男子充当喜官,作为迎亲队伍和送亲队伍的带队人。此外,男方家还会邀请一位喇嘛,一位婚礼秩序管理人,三至五位女服务员,一位专门请来酿青稞酒,其他几位负责婚礼上给客人们敬酒、唱歌以及打扫卫生,四位厨师,两位洗碗人,两位接客人等等。 

婚礼的前一天,男方家会派两人,一般情况下一位是亲戚或朋友,一位是雇请的司机。到女方家去,让他们负责第二天接新娘,伴娘以及送新娘的人员的任务。当天晚上,女方家人才会告诉自己家女儿明天要嫁人,一般情况下女子都会大哭大闹、乱骂家人,女子的朋友都到她的家来安慰她,祝福她。 

2、婚礼过程 

一般情况下,正式婚礼会举行五天,婚礼后还会有两天后续酒宴。第一天早上,送新娘的喜官手里要捧着哈达,带领送亲队伍唱着告别歌很早出门。进入男方所居住的村子后,送亲队伍会在男方家田上搭的帐篷里休息。男方家则会派一男一女给他们送早饭,献茶敬酒。等婚礼时辰临近时,送亲队伍再次出发,把新娘送到男方家门口。 

与此同时,男方迎亲队伍已备好下马桌和满缸子的水。水满满表示吉祥的意思,水没装满则不吉祥。早早在门前列队迎候。当送亲队伍到达时男方家门口时,迎亲队伍的喜官就立即上前迎接送亲队伍。送亲队伍下马后,男方家邀请的几位服务员一边唱歌,一边给送亲队伍敬酒,表示欢迎。随后,男方的母亲和伴娘将新娘从马背扶到马桌上,男方家的喜官将哈达献在水缸和门上,以示吉祥如意,然后唱门歌。进门时,男方家的喜官把一条哈达系在新娘的腰上,并为新娘带路。迎亲人一边蘸水洒向送亲队伍和新人,一边唱洒水歌,进门后送亲人还要唱赞歌。这一段时间里,喇嘛在屋顶上念经,为的是能得到诸神的保佑。之后,送亲人直接到婚礼屋去参加婚礼仪式,新娘和伴娘则到新婚新房。 

下午,前来祝贺的人,穿着藏式婚礼服、戴着帽子,陆续地到举办婚礼的房子里。婚礼仪式上,新娘、新郎、伴娘、喇嘛、婚礼秩序管理人、男方家的父亲以及送亲者都有固定的位置,其他祝贺的人座位按先后顺序坐定。祝贺人差不多到齐后,才开始吃酒席。其中,酒席以自助餐形式进行。酒席过后,新郎和送亲者骑马到村的土神庙去献哈达和经幡,祈祷保佑。男方家的喜官则对客人们将要送的礼物进行记录,这既是为了确定并宣布客人们送礼的具体时间及其安排顺序,也是为了便于日后人家办喜事去送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