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2 06:29:0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检验医学与临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检验医学是指对临床标本进行正确地收集和测定,提供准确和及时的报告,并能为l临床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临床将这些数
据正确地应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中去的一门学科。它的基
本任务是通过生物、微生物、血清、抗原抗体、细胞或其它体液的检验,与其它检查技术相配合以确定患者的临床诊断。
1检验医学的涵盖内容和扩展更加广泛
现在,医院检验早已经告别了手工操作时代,目前各种类型的自动化化学分析仪已经取代了以前的手工操作,而医院实验室从原来手工作坊式的工作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良好组织和工作条件的现代化实验室。其技术含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例如:在临床生物化学的检测技术方面,原先所用的化学检测方法逐步为灵敏度更高的酶偶联比色法所替代,同时引人酶
偶联连续监测的免疫学方法。在试剂的应用上,也由原来的冻干试剂发展到液体双试剂,从而使临床标本的检测结果更具精确
性和准确性。在临床免疫学方面,随着单克隆抗体的间世,标记免疫学的发展以及各种光化学免疫分析方法的应用,也使得抗
原抗体检测的灵敏度大大地提高。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方面,各
种试剂的标准化、商品化,使得各种培养基的质量得到保证。尤其在应用了核素14C标记技术和特殊的C02感受器以及利用荧光洋灭的原理来判断血培养的结果,并采用微生物数字分类鉴定和计算机专家分析系统进行结果分析,不仅使整修检测时间大大缩短,结果更加详细准确,而且整修流程更显得标准化。在血液和体液的检测方面,由于全自动多分类血球计数仪和凝血仪进入实验室,淘汰了凝血时间的手工测试,同时扩展了白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物的检测,从而使得DIC诊断及临床抗凝疗法的监测更为可靠。白血病的分类从原来单纯性的形态学分类发展到目前及将来的染色体、遗传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综合分类,大大提高了白血病诊疗的准确性。
在这种情势之下,传统医学检验本身巳经不能完全涵盖因
82I大众健康2012第5期
此而给检验带来的巨大变化。而这正是检验医学产生并得以迅速发展的缘由。
2检验医学己发展成一门学科
随着医学检验的不断发展,其不仅与传统医学检验的差别越来越巨大,它区别于其他医学专业的特点也开始表露出来:
2.1它比其他医学专业更加强调整体协作。现在的检验医学,早
已突破了过去以血、尿、便三大常规为主的检验。面对琳琅满目的诸多检验项目和越来越准确的检验要求,非常需要整体协同运作。仅就检测结果准确性要求而言,不仅涉及到标本采集时间、部位、方法的确定,还包括对检验方法的选择,以尽量减少不
同方法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干扰、尽量减少不同试剂检测同一目
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仪器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个体操作间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实验室间的差异,如果这其中有一个环节出现失误,就会导致最终检测结果的不客观。
2.2检验医学对新技术的应用比其他专业更为敏锐,其学科的发
展与新技术的关系也更为密切。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例,对于检验医学来讲,分子生物学使检验医学的工作起围得到了极大的
拓展,不仅使检验可以从事后性判断向前瞻性转变,而且其应用范围也可以扩展到诊断、治疗效果的评价、预后的评估、预测个体发生疾病的趋向、流行病学、健康状态的评价、药敏靶点的选择。
2.3自动化的融入使检验更迅速。这一点对于治疗至关重要。在
不久的将来,临床医学实验室将面临着一个质的变化:首先是临床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和血液学之间将不再存在一个明显的学科分界线,检测手段将更加自动化、一体化和智能化。大
量的生物技术如:基因克隆技术、生物芯片技术、核酸杂交技术和生物传感技术以及各种PCR等技术的应用和引进,将使得|临
床实验室的科技水平更高、学术氛围更浓、人员素质更好。
3较色转换检验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愈发的明显,它不仅与病人、
医生息息相关,还跟整个医院的医疗水平密切相关。准确的检验指标不仅可以评价治疗效果,而且可以指导医生临床用药,这就为提高医药的整体医疗水平提供了相当的可能。例如:当败血症血培养阳性时,既可明确疾病的病原诊断,进一步的药敏试验又为患者的治疗提出明确的办法。这就避免了医生根据自己的用药习惯,对患同一种疾病的不同患者,使用同样的医疗方法和药品问题。
另外,它在疾病的预防中的作用也非常显著,这是因为疾病早期往往缺乏明显症状和体征,患者一般不加以注意,往往是通过实验室检查得到确诊,并接受及时的治疗。今天检验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角色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已经从医疗辅助角色转变为现代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密不可分,临床实验室工作的
核心是检验质量问题,为此检验科负责人应主动与临床科室交
流、沟通、对话、协作。
4.11S015189文件的核心是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医学检验的分析前、中、后全过程的管理。在分析后质控中,要求检验人员对所?结果进行合理解释,并收集临床科室(或病人)的反馈意见、接受合理建议、要求、改进检验科工作,或开展新业务,满足临床需求。在交流、对话中,检验科人员还可以宣传、讲解、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意义,合理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它帮助临
床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如厌氧菌培养,虽然不是新项目,但很多医院,甚至较大医院临床科对其使用并不够多,其中有对该项
养,回报结果未生长细菌时,医生则认为检验科技术欠住。实际上很可能是厌氧菌感染而医生未申请做厌氧培养所致。
4.2在医院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案中检验科负责人参加临床会诊,
病例讨论等,有利于双方沟通和提高。而检验医师更应主动走出去,到临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对检验过程中的可疑结果,进行
调查核实。
4.3检验科主动参与协作:由检验医学的地位与作用,说明检验医学的任务绝不仅是被动地提供数据或结果。过去很长时期,检验科被定位于"辅助科室"。即检验科只能向临床医生提供所需求的检验结果,一旦检验科提供了未受指定的检验结果,就被认为"越位",这种片面、消极的,落后于时代的偏见应予纠正。
检验医学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在高层次上的结合,是门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目前正朝着高理论、高科技、高水平方向发展。由于检验科开展项目的增多,新技术的应用及方法学上的革命性变革,使检验质量和水平显著提
高,使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依靠检验信息综合分析,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故实验室的工作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发挥着重
要作用。总之,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必须紧密结合,互相渗透、沟通,
相互学习,才能使以病人为中心的共同目标真正落实,才能更完美的实现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共同发展。
医学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疾病的发现和治愈几率。在现代医学发展进程中,最为瞩目的就是检验医学的发展。传统的医院诊断主要凭借观察法和手工检验,这种效率低、错误率高的检验方法,不仅会带来大量的误诊事件,还不能及时的发现病理和病灶。检验医学的发展,使医院医学诊断从人工操作和观察时代步入科技时代,利用现代化的医疗检验设备,运用医用化学和医用物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使的医疗工作者能够更为直观的对人的内分泌系统、血循环系统、腹内脏器的状态进行准确判断,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量化疾病的轻重程度,从而采取更为有效的,对人体伤害更小的治疗方法,治愈疾病。现如今,检验医学技术在临床诊断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无论是检验手段还是试剂指示的准确性都大幅度提高。检验医学的已经从单纯的临床医学辅助手段,成为与临床医学并列的单独学科,甚至对临床医学技术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其涵盖内容的不断扩展,已经成为推动临床医学进步和发展的关键。
二、检验医学己发展成一门学科
1、它比其他医学专业更加强调整体协作
检验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推动了病理学的进步与发展。现代的检验医学,不仅更为准确和高效的应用于血、尿、便等三大常规检验,而且其检验项目和检验标准的不断完善,使得检验医学在应用中更注重整体协作。人的生理机体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诸如各器官、内分泌系统和血液系统,分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一旦人体内某一器官和系统出现问题,则会出现连锁反应,使得人体的其他脏器和系统偏离正常的工作状态。这种变化,正是检验医学发挥作用的关键,现代的检验医学通过对不同部位、不同时间和不同方法的数据采集,能够比较完整的反应疾病的病理学特征,从而帮助人们分析患者患病的程度,并更为有效的选择治疗策略。如果在系统性检验中,某一个检验环节出现误差和错误,将会使病理学分析结果出现变化,从而导致误诊或错诊,耽误最佳治疗时机。因而,现代检验医学相比于其他专业,更加强调整体协作,提高整体协作质量,也是提高临床诊断准确度的关键。
2、检验医学对新技术的应用比其他专业更为敏锐
检验医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纵观检验医学的发展进程,其飞跃性质的进步,往往是由于某学科技术发展的应用。例如,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使检验医学工作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分子生物学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使检验医学不仅能够应用于病理学分析,还扩展到了诊断效果的评价、治疗效果的评价、痊愈后的评估、预测个体发生疾病的趋向、流行病学、健康状态的评价、药敏靶点的选择等。
3、自动化的融入使检验更迅速
信息时代的来临,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变革。由于检验医学对先进设备的依赖程度更高,使得自动化技术在检验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代的临床医学实验室,其学科划分已经不再明显,综合、大型医学检验设备的使用,使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对某一标本的分析,得到更多相关的信息和内容。这不仅降低了检验医学的临床应用成本,还使得检验医学成为对病理学研究、生物学研究和临床医学发展影响最大的学科。并极大的提高了临床医学诊断的效率和准确度,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基础。
三、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角色的转换
现如今,检验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现代的检验医学,不仅是临床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还贯穿于诊断、治疗、治疗后评估、疗法分析、病理分析的治疗工作全过程中。检验医学从临床的辅助手段,成为决定医院医疗水平的关键,并成为医学开展医学研究的基础手段,为提高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1S015189文件的作用
ISO15189文件的核心是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医学检验的分析前、中、后全过程的管理。在分析后质控中,要求检验人员对所测结果进行合理解释,并收集临床科室(或病人)的反馈意见、接受合理建议、要求,改进检验科工作,或开展新业务,满足临床需求。
3、临床结合和检验医学帮助医生判断检验结果的应用价值
例如有些肝炎的病毒目前尚无办法将其从体内去除,但是经过抗病毒治疗后可以将病毒的量控制在一定程度,此时的检验结果虽然显示正常,但医生一定要明白这种阴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病毒清除,只是病毒侵害的量已经减少到检测不到而已。如果检验科不向临床医生说明,就会导致临床医生错误地分析检验结果,并使患者病情的得不到准确检测。
检验医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技术和理论的不断发展进步,为现代医学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如今的检验医学,已然成为医疗单位不可或缺的技术。其作为临床医学辅助手段的地位已经转变,检验医学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不可或缺的,甚至影响到临床医学进步和发展的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1]杨娜,杨娟.构建高素质检验医学队伍新思路[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16)
[2]李艳.浅我国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交流与合作[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2(07)
检验医学是指对临床标本进行正确地收集和测定,提供准确和及时的报告,并能为临床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临床将这些数据正确地应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中去的一门学科。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生物、微生物、血清、抗原抭体、细胞或其它体液的检验,与其它检查技术相配合以确定患者的临床诊断[1]。
1检验医学的涵盖内容和扩展更加广泛
现在,医院检验早已经告别了手工操作时代,目前各种类型的自动化化学分析仪已经取代了以前的手工操作,而医院实验室从原来手工作坊式的工作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良好组织和工作条件的现代化实验室。其技术含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例如:在临床生物化学的检测技术方面,原先所用的化学检测方法逐步为灵敏度更高的酶偶联比色法所替代,同时引入酶偶联连续监测的免疫学方法。在试剂的应用上,也由原来的冻干试剂发展到液体双试剂,从而使临床标本的检测结果更具精确性和准确性。在临床免疫学方面,随着单克隆抗体的问世,标记免疫学的发展以及各种光化学免疫分析方法的应用,也使得抗原抗体检测的灵敏度大大地提高。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方面,各种试剂的标准化、商品化,使得各种培养基的质量得到保证。尤其在应用了核素 14C 标记技术和特殊的CO2感受器以及利用荧光淬灭的原理来判断血培养的结果,并采用微生物数字分类鉴定和计算机专家分析系统进行结果分析,不仅使整修检测时间大大缩短,结果更加详细准确,而且整修流程更显得标准化。在血液和体液的检测方面,由于全自动多分类血球计数仪和凝血仪进入实验室,淘汰了凝血时间的手工测试,同时扩展了白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物的检测,从而使得 DIC 诊断及临床抗凝疗法的监测更为可靠。白血病的分类从原来单纯性的形态学分类发展到目前及将来的染色体、 遗传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综合分类,大大提高了白血病诊疗的准确性。
在这种情势之下,传统医学检验本身已经不能完全涵盖因此而给检验带来的巨大变化。而这正是检验医学产生并得以迅速发展的缘由。
2具有实际意义,已发展成一门学科
随着医学检验的不断发展,其不仅与传统医学检验的差别越来越巨大,它区别于其他医学专业的特点也开始表露出来:
首先,它比其他医学专业更加强调整体协作。现在的检验医学,早已突破了过去以血、尿、便三大常规为主的检验。面对琳琅满目的诸多检验项目和越来越准确的检验要求,非常需要整体协同运作。仅就检测结果准确性要求而言,不仅涉及到标本采集时间、部位、方法的确定,还包括对检验方法的选择,以尽量减少不同方法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干扰、尽量减少不同试剂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仪器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个体操作间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实验室间的差异,如果这其中有一个环节出现失误,就会导致最终检测结果的不客观。
第三,检验医学对新技术的应用比其他专业更为敏锐,其学科的发展与新技术的关系也更为密切。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例,对于检验医学来讲,分子生物学使检验医学的工作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不仅使检验可以从事后性判断向前瞻性转变,而且其应用范围也可以扩展到诊断、治疗效果的评价、预后的评估、预测个体发生疾病的趋向、流行病学、健康状态的评价、药敏靶点的选择。
第四,自动化的融入使检验更迅速。这一点对于治疗至关重要。
在不久的将来,临床医学实验室将面临着一个质的变化:首先是临床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和血液学之间将不再存在一个明显的学科分界线,检测手段将更加自动化、一体化和智能化。大量的生物技术如:基因克隆技术、生物芯片技术、核酸杂交技术和生物传感技术以及各种 PCR 等技术的应用和引进,将使得临床实验室的科技水平更高、学术氛围更浓、人员素质更好。
3较色转换,从辅助检查到诊断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看来,检验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愈发的明显,它不仅与病人、医生息息相关,还跟整个医院的医疗水平密切相关。准确的检验指标不仅可以评价治疗效果,而且可以指导医生临床用药,这就为提高医药的整体医疗水平提供了相当的可能。例如:当败血症血培养阳性时,既可明确疾病的病原诊断,进一步的药敏试验又为患者的治疗提出明确的办法。这就避免了医生根据自己的用药习惯,对患同一种疾病的不同患者,使用同样的医疗方法和药品问题。
另外,它在疾病的预防中的作用也非常显著,这是因为疾病早期往往缺乏明显症状和体征,患者一般不加以注意,往往是通过实验室检查得到确诊,并接受及时的治疗,例如子宫颈涂片检查有效地控制了子宫颈癌的发生,在我国普遍开展的甲胎蛋白检查有助于发现小肝癌,明显提高肝癌的生存率。由 WHO 推行的新生儿筛查工作,通过促甲状腺激素 (TSH )和苯丙酣尿症的检查显著降低了甲状腺功能低下和苯丙酣尿症的发病。
(1)为什么以前用日本光电MEK-5108K半自动血液分析仪时很少出现此现象,而日本SYSMEXpocH-100i全自动三分类血液分析仪却频频出现;
(2)环境温度低或远距离医疗点送来的血样更容易出现此现象。
后来发现此现象被称为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acid,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dependentpseu-dothrombocytopenia,EDTA-PTCP),与使用的EDTA-K2抗凝剂有关。EDTA-K2是一种钙配位剂,可与血液中的Ca2+结合形成配位化合物,从而阻止血液凝固,因其对红细胞、白细胞形态影响很小,广泛应用于血细胞计数检测,但当体内存在人源性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抗体时,该抗体可以与GPⅡb/Ⅲa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在体外接触到EDTA时,会产生血小板凝块、血小板卫星现象或血小板-白细胞聚集凝块等,诱导血小板聚集,用其抗凝的全血在血液分析仪上检测时,可能会出现EDTA-PTCP。住院患者EDTA-PTCP的发生率为0.13%,门诊患者为0.10%[4]。手工计数或采集患者末梢血在稀释模式下检测,可以纠正ED-TA-PTCP。这表明检验人员只有深入临床,随时了解临床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才能相互促进,使检验这门学科不断发展、成熟和完善。
2检验科应向临床作好检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工作
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标本的采集时间与方法、检验科室内质控工作等。临床对检验科部分结果不理解,与临床不了解检验的方法、技术原理有一定的关系。如梅毒的假阳性率为1%~2%,老年人的假阳性率会更高[5],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reponemapallidumhemagglutinationassay,TPHA)是针对梅毒螺旋体的抗体,其特异性较高;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apidplasmareagincirclecardtest,RPR)采用抗类脂质抗体,无特异性。但梅毒以外疾病造成的RPR阳性有一个显著特点,即RPR的滴度比较低。临床检验中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是较常见的问题,并非检验水平差,而是由于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较多,任何一项辅助检查都有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可能。作为临床医师,应学会在众多的检验报告中去伪存真,结合临床进行分析;而作为检验科医师,也应在检验出现可疑结果时,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解决临床的疑问。只有这样,才能使临床误诊率降至最低。
3检验科应积极深入临床,参与临床会诊
合格的检验师必须了解临床,积极参加临床会诊,学习临床知识,听取临床医师对检验结果的评价,解释临床医师的疑问。本科微生物室与临床科室沟通,提出并实施以下改进措施:
(1)临床标本无菌采集后立即送检,应在使用抗菌药物前采集标本;
(2)取脓液标本时,先用无菌棉签将脓液去除,取基底部渗出物送检;
(3)所有送检标本,应先进行革兰染色,必要时做抗酸染色,初报涂片结果;
(4)所有标本应在1h之内接种。细菌室人员应通晓诊断细菌学的全面知识,负责人应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了解细菌学检验的进展,积极参与临床会诊、讨论,了解检验与临床的关系,积极与临床沟通联系。
学校经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和临床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学校投入相对的资金购买仪器,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将教学和现代的先进技术同步。可是,现实中有很多学校无法达到这一要求。此外,医院即使能购买仪器,也可能无法支付仪器的维修和护理费用。学校在这方面很难满足学生对先进医疗技术的要求,无法切实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导致很多学生只是理论充足,但缺少实践。在进行临床应用时,这些学生暴露出各种问题,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2.培训力度不够
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教师只是进行日常的简单教学,根本未达到现代医学检测教学的要求。教师将教材作为单一教学内容,对现代先进医疗技术的补充较少,学生了解的东西很少。近年来,医学类学校扩招,学生人数大量增加,但学校教师的人数却基本无改变,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校的教课任务,增加了学校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很难抽出时间对教师进行集体临床培训和进修。
二、缩小差距的策略
针对上述临床检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讨论出以下策略以确保教学质量,减少教学与临床之间的差距,在教学中真正地达到教学相长、融入实践、增强教学的效果。
1.改变教学方法
教师教学时,将教材和现代最新临床技术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紧跟当代医疗技术的步伐。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师教学模式,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在教学中采取多媒体教学,通过立体教学让学生将课本知识转化成现实中的实际技术,真正理解治疗过程。教师还可在多媒体教学中穿插最新的临床知识,将呆板的文字转化成灵活的动画,让学生彻底理解复杂的临床技术。让学生在教学中进行模拟临床实践,缩小和临床之间的差距。
2.改革实验项目
将学校的工作重心放在项目改进方面,保证学校教学和时代接轨,在教学中穿插新的技术方法。教学改革过程中,通过穿插新的方法优化教学内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将电化教学的优势在教学中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电化教学丰富自己的知识,掌握临床知识。例如在进行尿常规检测时,除进行尿液化学检测和尿液沉淀外,还增加了仪器检测。让学生自己进行尿液分析,自动扫描尿沉渣,使用相关仪器进行分析,增加学生的临床经验,确保学生能很好地进行临床工作。
3.建立门诊检测室
通过建立门诊检验室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临床试验工作,按时高效地完成相关任务,这对缩小教学和临床之间的差距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学校中建立专门的模拟门诊检测室,引进先进的检测设备,对功能区进行细致的划分,制定检测室制度。运用模拟检测室,让学生进行临床实践。选取患者标本,对样本案例进行研究和检验,师生共同对结果进行验证,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经验,保证学生能很快地融入临床研究中。
4.创造条件开展考核
对教师进行严格要求,创造过硬的师资条件,确保教师定期接受培训。医学检验的发展非常迅速,是一门典型的实验应用型学科,有很强的实践要求。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要真正了解相关的临床实践知识,真正地做到临床应用,如此才能了解临床中的原理和方法,真正地将临床知识准确清晰地教给学生。对教师的培训成果进行考核和评分,不合要求的教师要进行强化培训。学校要积极开展这种培训,确保教师和当前的医学发展紧密结合,减小教学和临床差距。
2临床医学与实验医学关系紧密
临床医学的发展与实验医学的飞速前进密不可分,以临床医学与生物学三大工程(基因、细胞、蛋白质)为例,如DNA合成技术,基因表达调控技术,各种电泳技术,细胞和器官培养技术,DNA、RNA提取技术,层析技术等都是21世纪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临床的聚焦。例如神经生物学迅猛发展,在生物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领域中,正在崛起的认识科学和行为科学,对精神世界进行研究成为可能,这对于人类思维发展有着无比深远的影响。又如基因技术不仅在遗传病、产前诊断、肿瘤、老年疾病等看到光辉前景,在这些疾病的预防、病程观察及治疗发挥作用,正常基因得以表达,从而使有缺陷的基因错误信息能够获得纠正,使细胞、器官功能恢复正常。通过上述,临床医学面向21世纪发展将对实验医学有更高的要求。
3加强医学检验实验人员学习临床知识,接触病人
中专医学检验教学,是培养能在医学检验科室、血站、医学类实验室等工作的应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人员。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关系非常密切。然而,由于当今医学检验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各种检测仪器、检验方法日新月异。检验技术的发展为临床诊治疾病及医学检验的普及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由于技术改进的速度远远快于教育过程知识的更新周期,使得医学检验临床实践与理论教育形成严重脱节,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专医学检验教学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将对目前中专检验医学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1 中专医学检验教育与临床实践脱节的现象
中专医学检验教育与临床实践脱节的现象比较普遍,多个学科的理论教育与临床检验实践操作都有所体现。
1.1 微生物检验方面:由于现代医疗技术的应用(特别是侵入性技术),导致院内感染的细菌谱发生了改变,一些原来意义上的条件致病菌变为院内感染的主导菌(如铜绿假单胞、鲍曼/溶血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和黄杆菌等)【1】。而这些菌在理论教学时我们仅仅把它作为条件致病菌,认为其致病力很弱,不加以重视,理论课上讲得很少或不讲,这就出现了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脱节;还有,现在临床上抗生素药物的使用比较广泛,甚至可以用“泛滥”一词来信形容,这就导致细菌呈多重耐药性【2】,给临床治疗带来较大困难。
1.2 生物化学检验方面:现在大多数医院包括县级医院生化检验室检验操作基本都被半自动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器所取代。而中专学校日常教学主要是从基础出发,将各种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结果判断、临床意义进行讲解。实验操作主要还是进行手工操作,配制各种试剂,按照常规方法检验,使用721分光光度计进行比色,人工换算出最终结果。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重复性会在很大程度上不如生化分析仪。更重要的是,当学生走上临床之后就发现,平时所学的操作没有用武之地,而所用到的又是平时没有学到的东西,不知道如何使用生化分析仪,甚至对生化分析仪测出的结果也会抱有怀疑。
1.3 免疫检验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就目前比较普及的酶标记技术和金标记技术等进行详细讲解,并指导学生就这两部分内容进行临床检验的实际操作。对于其他的标记技术只能做理论讲解,学生也只是凭想象理解。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是“空”对“空”的;再有就是由于免疫检验技术更新比较快,教科书理论知识的更新不能跟上临床实践的发展【3】。
2 中专医学检验教育与临床实践脱节的成因
2.1 教学设备落后,教学手段单一 作为中专学校,经费不足是一个普遍的问题。由于经费及其他条件的限制,无法购买最新的或先进的医学检验仪器,学生与老师都无法接触到最新检验设备。教师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也只能够在利用陈旧的设备的基础上,通过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学生所学到的检验方法和手段大都落后于临床,有的甚至已被临床淘汰。
2.2 教师与临床脱离 中专学校教师大都是毕业后就从事理论教学工作,很少到接触临床。教师教学主要依据书本知识和毕业前临床实习时的经验教课,这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不容易很好的与临床结合,理论教学与临床脱节问题很难避免。
2.3 教材编写周期过长,内容与临床脱节 虽然国家在教材的编写方面已经做了很大努力,缩短了教材编写的周期,但一本教材从编到使用结束的周期最少也要3至5年,而医学检验技术发展的周期是以年计,这在客观上就造成了教材内容跟不上检验技术发展速度的局面,形成教材内容和临床脱节。另一方面,教材编入的内容要求是较为成熟的技术,而临床应用的却是研究成果,这在观念上也造成了教学内容落后于临床的现实。
3 解决中专检验教学与临床脱节问题的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以认为,中专医学检验教育的教学改革已是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当的改革方案。首先,尽可能的更新实验教学设备,改善教学手段。要想改善当前教学与临床脱节问题,首先应从更新设备入手。没有好的设备,即便是教师有改善教学模式的设想,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学模式的改进也无从谈起;其次,推荐教师到医院参与实践。教师不能亲身参加临床实践,无临床一线操作经验,在讲课时多数时间是照本宣科,不敢超越教材的内容半步。因为无实践经验,对新的检测仪器无直观的认识,对其在使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无法预知。如果推行这一方法,让更多的临床教师走上临床,多接触临床实际操作,就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
总之,中专医学检验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目前脱节问题,使中专检验毕业生能适应社会需要,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医学检验人才。各个中专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锐意改革,不断消除这种脱节现象。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2..02
临床医学的检验资格是国家统一执行规定的,通过确定考试大纲、考试时间、考试统一命题标准,以统一的合理制度方式进行确立,促进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稳定性,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目前,临床医学检验资格证书中,要求从事本专业的技术人员,需要有相关资格证书,从事本岗位,只有考试合格后,临床检验师检验的内容才具有价值依据。
1医学检验师素质水平有待快速提升
医学检验师是医学中重要的岗位,承担临床医学科学研究标准,按照实际需求逐步提高检验水平,对医学检验的相关技术水平进行提高,不断完善检验标准,明确教学效果,努力方向,提高医学检验的改革合理性。作为医学检验教学的老师,需要以自身专业技术为标准,恪守职责,钻研实际的知识内容,密切的观察医学新技术、新标准。强化医学检验资格证的知識含量,不断锻炼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研究效果[1]。
2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有效考核的对策方案
2.1加强专业教师的考核
专业教师需要熟练实际的操作技能,对教学大纲进行细致的分析,增加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可以亲自做、反复练习,逐步提高熟练水平。严格控制医学生的实习检验水平,逐步提高医学检验教学过程,提高教学培养的目标价值,对实践教学进行细致的分析,对医院的实习进行准确的筛选,确保教学与实践符合实际教学的基本条件和安排。
2.2完善医学检验培养的目标价值
根据医学检验的实际教学需求,分析实际的教学培养目标和价值,明确临床医学检验考试与实际操作的实践性,对医学检验考核合格后的学生进行实践分析,明确不足和薄弱环节,逐步加强教学意识的培养,强化实训锻炼,引导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充分认识实际操作的重要意义[2]。
3医学检验课程的改革需求[3]
根据临床医学的实际检验技术需求,需要明确检验技术资格考试标准,确定实际教学修订的目标,确定教学大纲内容,准确的分析微生物检验、免疫学检验、血液检验、临床生物检验等基础课程,分析临床医学资格考试实际的大纲计划内容。组织各班组进行教学分析,明确实际医学监督指导的内容,组织各班组进行教学检验科的分析,通过定期、定点、定项的判断,确定教学指导监督的标准内容。资格考试建设中需要通过命题组进行题库的建设,明确实际修改和更新的题库内容。通过分析医学检验课程标准,按照临床医学资格标准的准确性,参照临床医学大纲、方法、内容进行深入的改革分析,判断实际的题库更新和修订内容,关注国家改革动态标准和发展趋势。毕业的学生需要根据医学的不同需求和条件进行分配,按照计划需求进行调整,建立正规的检验培训方案,提高实际检验的符合性。
3.1教学方式上的改革
医学检验教学改革需要以基础加综合实践创新为主,充分鼓励学生创新方法和内容,鼓励学生对实际的内容进行操作分析,积极引导有效的项目设计方式和目标,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价值和技术标准。加强基础技能的实验分析,强化知识的综合利用,提高学生对于各类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3.2创新设计实验的过程
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结合各类小组进行综合分析,强化学生的技术能力培养,达到对学生思维拓展的目标。通过知识查阅,不断完善各类专业的研究,开展尿糖检测、尿液蛋白检测等各类试验技术的分析水平,创建符合实际设计要求的锻炼合作标准,提高学生的创新培养能力。
3.3考核方式的改革
根据实际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重点培养科学的技术考核标准。不断完善学生的考核内容分析能力,创新符合实际的学习模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充分开展有效的资料查阅和设计实验过程,通过创新设计,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动能培养水平。
4临床检验实验实际教学改革思路的分析[4]
4.1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分析水平
重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强化培养新型的医学检验人才,接受改革技能与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团队配合操作能力,对学生实际的岗位实践操作信息进行反馈,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技能,这是符合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的。
4.2提高医学检验教学的整体水平
根据医学检验教学的改革需求,进一步的完善教学学习内容,从整体出发,明确教学的方式、内容和方法,对教学改革的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对教师实际的工作进行探索分析,明确检验培养的目标,逐步推动教学深化,进而提升教学的快速改革,符合实际教学质量规范管理水平,确保医学检验学生既可以通过医学检验资格考试,也可以得到医学检验的实践锻炼,从而提高从业技术水平。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检验资格考试是医学检验教学的目标,通过合理的医学医学检验教学改革,明确实际的教学思路和内容,分析医学检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医学实验操作、医学课程大纲设置、医学教师教学思路创新内容等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明确需要改革和调整的内容,不断完善医学实际检查流程,确定符合实际的临床医学检验管理办法。
作者:李晓伟等
参考文献
[1] 梁书静,张斯琴,曲 琳,陈 红.完善就业工作 提升就业质量—临床医学院研究生就业问题浅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04).
培训力度不够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教师只是进行日常的简单教学,根本未达到现代医学检测教学的要求。教师将教材作为单一教学内容,对现代先进医疗技术的补充较少,学生了解的东西很少。近年来,医学类学校扩招,学生人数大量增加,但学校教师的人数却基本无改变,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校的教课任务,增加了学校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很难抽出时间对教师进行集体临床培训和进修。
2缩小差距的策略
针对上述临床检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讨论出以下策略以确保教学质量,减少教学与临床之间的差距,在教学中真正地达到教学相长、融入实践、增强教学的效果。
2.1改变教学方法教师教学时,将教材和现代最新临床技术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紧跟当代医疗技术的步伐。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师教学模式,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在教学中采取多媒体教学,通过立体教学让学生将课本知识转化成现实中的实际技术,真正理解治疗过程。教师还可在多媒体教学中穿插最新的临床知识,将呆板的文字转化成灵活的动画,让学生彻底理解复杂的临床技术。让学生在教学中进行模拟临床实践,缩小和临床之间的差距。
2.2改革实验项目将学校的工作重心放在项目改进方面,保证学校教学和时代接轨,在教学中穿插新的技术方法。教学改革过程中,通过穿插新的方法优化教学内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将电化教学的优势在教学中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电化教学丰富自己的知识,掌握临床知识。例如在进行尿常规检测时,除进行尿液化学检测和尿液沉淀外,还增加了仪器检测。让学生自己进行尿液分析,自动扫描尿沉渣,使用相关仪器进行分析,增加学生的临床经验,确保学生能很好地进行临床工作。
2.3建立门诊检测室通过建立门诊检验室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临床试验工作,按时高效地完成相关任务,这对缩小教学和临床之间的差距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学校中建立专门的模拟门诊检测室,引进先进的检测设备,对功能区进行细致的划分,制定检测室制度。运用模拟检测室,让学生进行临床实践。选取患者标本,对样本案例进行研究和检验,师生共同对结果进行验证,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经验,保证学生能很快地融入临床研究中。
2.4创造条件开展考核对教师进行严格要求,创造过硬的师资条件,确保教师定期接受培训。医学检验的发展非常迅速,是一门典型的实验应用型学科,有很强的实践要求。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要真正了解相关的临床实践知识,真正地做到临床应用,如此才能了解临床中的原理和方法,真正地将临床知识准确清晰地教给学生。对教师的培训成果进行考核和评分,不合要求的教师要进行强化培训。学校要积极开展这种培训,确保教师和当前的医学发展紧密结合,减小教学和临床差距。
1误差种类与特征
1.1 系统误差
1.1.1 来源 其一,在操作检测仪器之前,没有对仪器进行重新校核。其二,患者自身的感官障碍所引起的偏差也会影响到检测结果,从而产生实验误差。想要消除系统误差,就必须在技术方面采取措施,或者对检验制度进一步完善。
1.1.2 特征 系统误差是由固定的因素引起的,指的是检验中具有相同倾向的数据偏差。只要影响因素不消除,系统误差就会一直存在,不具有随机性的特点,并且找不到明确的分布规律[2]。误差大小可以通过测量进行估算,消除影响因素是根治的方法。
1.2 随机误差
1.2.1 来源 随机误差指的是在检验过程中由于仪器、设备、药剂引发的误差,除此之外,也包括检验人员的不当操作,以及不良的环境影响。该误差具有随机性的特点,因此加强仪器、设备、药剂的管理工作,提高检验人员的操作水平,能够有效降低误差发生的概率。
1.2.2 特征 随机误差在变化上并没有明显的倾向性,因此在控制上的难度更大。不过,增加检验次数、提高检验进度,就能够减小这种误差。而且,随机误差的数据具有对称性,呈现出正态分布的特点[3]。
1.3 抽样误差
1.3.1 来源 所谓抽样误差,指的是在总体中抽取的样本,会因为存在变异情况而与总体不符所产生的误差。避免抽样误差的方式是增加样本数量,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1.3.2 特征 抽样误差与样本数量有密切的关系:样本数量越多,抽样误差越小;样本数量越少,抽样误差越大。
2 误差的排除与控制
2.1 样本因素造成的实验误差对策 样本在采集中如果操作不当,或者不符合要求,就会导致误差产生。比如对患者采血时,如果手臂刚好事前有过输液,就会使血样标本被稀释,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面对此类情况,检验科室应该从样本的检验需求出发,对操作过程进行规范和完善。同时,操作人员要明确注意事项,保持严谨的态度。
2.2 设备和试剂造成的实验误差对策 对于检验设备而言,提高了检验效率,为医师降低了工作量。但是,在外界环境、使用频率的影响下,必须经常对设备进行校验工作。对于此,应该制定设备的操作管理规定,让检验人员掌握注意事项,从而在操作过程中能够按照标准规程进行。还要对仪器进行及时的保养和检修,制定设备保养的周计划、月计划。对于检验试剂而言,应该确保检验试剂是相同的批号和规格,并且委派专人负责试剂的保管,加强试剂的管理工作。
2.3 人为操作造成的实验误差对策 在检验过程中,人为操作失误带来的误差是避免不了的,尽管可以通过复核的方式来降低误差发生率,但工作人员处于繁忙时段,就会顾及不到复核工作。在开展检验工作时,要培养检验人员的职业修养和工作态度。检验人员要对实验误差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会议的方式来增强检验人员的责任心,确保检验人员能够了解并掌握操作规程以及注意事项,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人为操作带来的误差。
1 检测方法:
早期一直采用非蛋白氮(NPN)测定浓度反应肾功能,后来改为采用比色法、滴定法或量气法,而这些方法大多数实际上同样测定的是尿素分子中的氮含量,以铵盐作为校准物,以氮的浓度表示结果,单位采用mg/dl,并将其命名为尿素氮(BUN),以便与过去所用的非蛋白氮测定结果相比较。随着医学检验方法的不断改进,现在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尿素的浓度。目前就尿素的直接测定方法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法,尿素直接和某试剂作用,测定其产物,最常见的为二乙酰一肟法;另一类是尿素酶法,用尿素酶将尿素变成氨,然后用不同的方法测定氨;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均直接反应的是血尿素浓度,并采用mmol/L为单位。
与以往尿素氮的测定方法比较,尿素的测定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反应专一,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需要样本量少[1]等优点。此外,后者还不受血清或血浆内其他含氮物质或者尿素类似物的影响。卫生部医政司1997年颁布的《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2],推荐血清尿素测定方法(即尿酶-波氏比色法、酶偶联速率法和二乙酰一亏显色法),均以尿素作标准液,其结果以尿素计(参考值为2.86~8.20 mmol/L)。目前临床或实验研究中,已基本采用直接测定尿素浓度反应肾脏滤过功能。
2 单位换算
尿素氮是指尿素分子氨基中的N含量,检测结果多用mg/dl为单位;如欲换算成尿素,可根据60g 尿素含有28g氮计算(即1g尿素相当于0.467g尿素氮或是1g尿素氮相当于2.14g尿素)将结果转化成以mmol/L为单位的尿素浓度。
2.1 尿素mg/dL转换成BUN mmol/L
尿素氮测定的标准品采用纯尿素烘干后配制,有60、40、20 mg/dL 3种含量。其含量计算是:尿素mg/dL乘以0.467(28.02/60.60)=BUN mg/dL,若再乘以0.357(10/28.02)=BUN mmol/L。例如含尿素60 mg/dL者,转换成BUN mmol/L的计算应是:60×0.462×0.357=9.896 mmol/L BUN。在日常工作中,多用0.2 mg/dl含量的尿素作尿素氮测定的标准应用液,即0.2×10÷60=尿素mmol/L,但有不少人将此结果以BUN报告,这显然是错误的。
2.2 BUN mg/dL转换成尿素mg/dL
尿素氮向尿素转换的系数是2.1627(60.60/28.02)。例如10 mg/dL的BUN即相当于10×2.1 627=21.627 mg/dL尿素。又因为尿素mg/dl转换成尿素mmol/L的系数是0.1 665,所以尿素21.627 mg/dL×0.1 655=3.568mmol/L尿素。若尿素mmol/L要换算成BUN的mg/dL,则乘以换算系数2.8(28/10)即尿素3.568 mmol/L×2.8=9.99 mg/dLBUN[3]。
就肾功能而言,用尿素表示比用尿素中的氮含量表示更能反映实际情况。因此应用尿素mmol/L报告取代尿素mg/dL报告结果显得更为合理。并且在1976年国际卫生组织规定,用尿素含量取代BUN表示法,并统一计算单位为mmol/L。由上所述可以看出,尿素和尿素氮的转换计算繁琐,容易出现错误;并且大多数试剂厂家生产的试剂盒还是以尿素氮表示,标准液仍以7.14mmol/L尿素氮表示。这样的表示方法容易使人错误的认为尿素测定结果乘以7.14是尿素氮结果,如果要换算成尿素,必须乘2.14。实际工作中,大多数单位还是习惯将尿素结果用尿素氮报告(乘7.14)。以上原因,致使近几年,有些期刊及临床医疗机构,对尿素和尿素氮的应用仍较为混乱,以至报告结果不一致。
3 参考范围不一致
对于正常血清尿素和尿素氮的参考范围,大多数书刊基本一致。但以尿素1.80~17.10mmol/L(相当于BUN 5~20 mg/dL)或尿素2.86~8.82 mmol/L(相当于8.00~24.69 mg/dl的BUN)多见。由于目前部分试剂公司仍以尿素氮表示,使得检测出的尿素浓度需要转换成尿素氮,才能与参考值对照。为了使用方便,建议试剂公司生产尿素标准品时应以尿素mmol/L浓度计量,这样可省去换算,直接用检品和标准品两者的吸光度之比(RA/SA)乘以标准品的浓度(mmol/L)就能得出检品尿素mmol/L的计算结果。即检品尿素mmol/L=RA/SA×标准品尿素mmol/L。
由此可见,继续使用尿素氮存在很多弊端并与实际不符,我们建议各试剂公司将试剂及标准液改用尿素表示;并且临床各学科统一规范地使用尿素这一名称,不再使用尿素氮一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