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0-01 17:58:1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篇1

1问题的提出

教育界有一句名言颇有争议――“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争议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这句话经常被一些教育主管领导和社会舆论生硬地拿来衡量或要求一个老师:有学生无心向学成绩不好――会被认为是因为他的老师“不会教”;有学生野蛮成性不见悔改――会被认为是因为他的老师“不会教”;如果碰巧有学生勾结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做出了违法事件,那么来自领导的训斥、社会舆论的恶评更是会让他的老师感到无地自容――为什么别的班中没出这样的事,就你班出了?

笔者从教二十多年,一直教学勤谨,年少时也曾经在一些经验交流会上随大流地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以此来反衬自己“会教”。因为确实碰巧教过那么几届学生,他们个个让领导满意、个个让家长高兴。但反思自己这一路走来的从教历程,确实有部分学生直到毕业也达不到世人心目中的“好”学生标准,有时候我甚至象孙悟空的师傅菩提祖师一样,羞于承认我曾经教过某某学生。

现在早已过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龄,可以静下心来对一些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

2对这句名言的思考

2.1在某种特定的标准下,个别没法教好的学生总是有的。

对于小学和幼儿园的老师,他们可能敢打保票“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因为毕竟这时候的孩子还有可塑性,而且本身缺点也不严重。但对于初中和普通高中,笔者真不知道现在还有几个老师敢打这样的保票。例如:现在给你一个有很重网瘾的孩子,你能保证让他一个学期之内彻底戒掉网瘾且几年之内不再反覆吗?

到了初中以后,我们的教育对象不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被家庭、社会涂抹上了许多印迹。要想在这张纸上重新画出美丽的画儿,不是不可能,但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更何况社会的大熔炉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

我们的至圣先师、教师的祖师爷――孔夫子,一生收徒三千,可是贤者(就是那些能教好的吧)只有七十二。那其余的徒弟是否都要去责怪孔子,怪孔子是一位不会教的老师?

孔子也有一句名言――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意思是“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这句话骂的不是别人,而恰恰还是七十二贤之一――宰予!贤明如孔夫子,手下尚且有“朽木”不能雕,更遑论我等凡夫俗子了。

2.2“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完全违背了辩证法,是纯外因决定论。

按照“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论断,如果学生学习成绩差、道德品质低劣,就是老师的罪过、教这个学生的老师不是好老师,那么就还可以推出“没有医不好的病,只有不会医的医生”,“没有打不赢的官司,只有不会打的律师”…… 等等许多非常荒谬的结论,那么天下还有好人吗?

即便纯从文化课教学的角度来分析,因为学生的起点不同,接受知识、理解知识的能力也不同,还有学生用在学习上的时间的多少、努力程度的高下等原因,都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最终结果是不一样的,老师怎么可能把所教的学生都教成让大家满意的“好学生”?

我们当地有一句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说的就是孩子们自己也有自我教育的能力,这种能力极大地影响着孩子们对知识、对老师的说教的吸收。

2.3“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中的“好学生”压根就是个模糊的概念。

首先,“好”是相对的。“好”与“不好”全凭个人判断,没有客观标准或明确的界线。在你看来“好”的人,在我看来可能“不好”。

前文曾说过,对于普通高中的老师,没人敢打保票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原因就是对同一个学生,你把他放到“普高”,他可能是一个“问题学生”,而把他放到“职高”,则绝对可能是一个优秀学生。例如“普高”严抓“早恋”问题,而“职高”基本不管;“普高”自习课禁止说话,“职高”则要松得多; “普高”主要看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职高”主要看学生的动手能力……

即便纯按学习成绩,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按照这一原则,则不存在“教不好”的学生,也就没有“不会教”的老师了。

其次, “好”是动态的。同一个孩子,可能在低年级由于学习任务比较轻,各方面都很优异,到了中年级也许表现就一般般了,而到了高年级以后,由于身体的进一步发育、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又会明显突出于其他同伴。像这样的个案很多,这种波浪式的成长规律存在于每一个孩子身上,因此我们不能苛求孩子一时一事的表现,更不应以此来苛求老师。

如果按照“是否比受教之前的素质有了提高”这个标准――如:孩子原来上课时总是偷着玩游戏,这节课没有玩;孩子一直不会吹竖笛,现在能吹出两三个简单的曲子了……等等,那么事实上也不存在“教不好”的孩子。因为只要接受教育,总会有提高。

3正确认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对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和“朽木不可雕也”这两句话,如果仅仅生硬地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将其绝对化,那都是不可取的。

笔者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老师们对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要有足够的关爱,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不要轻言放弃。为人师者以之自勉,在令人敬佩的同时,对自己也是一个提高和促进。

篇2

教育是一项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除了教师之外,包括学生家长、亲友及社会各界人士都承担着教育学生的重任,学生的自我教育,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与影响,都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名教师,不仅要勤勤恳恳做好本职工作,还要树立大教育观,一方面,要善于整合各个方面的教育资源,营造共同育人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要善于启发学生,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这样,才可能教育好学生。

其次,要明确评价的标准,即何为“好”。有人认为,学习成绩尤其是中、高考成绩,是评价教育效果好坏的标准。这一观点具有一定合理性,不然,无法解释我国通过高考制度选拔了大量人才这一事实。但是,中高考成绩侧重对以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的考查,而人的智力是多元的,而且是发展不平衡的。加德纳教授指出,多元智力框架中相对独立存在着7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1]如果把中、高考成绩作为评价教育效果好坏的唯一标准,必然导致教育的片面性,对那些在语言智力和数理智力方面发展有所欠缺的学生是不利的,对教育他们的教师是不公平的。笔者所在地区有一所“三类学校”,每年招收的都是那些被省级示范学校、市级示范学校淘汰下来的学生。以前,该校与省市示范学校苦拼升学率,力图改变现状,结果学生学得异常辛苦,教师教得苦不堪言,但高考成绩总是上不去。后来,他们转换了办学策略,开办了各类艺术特长班。学生的多元智力得到很好培养,每年高考本科人数由原来的个位数猛增到100多人,学校也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的“名校”。因此,我们认为,从智力发展角度,作为评价教育效果好坏的标准,应该是多元智力发展状况,而不只是唯学习成绩论。

此外,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角度的发展状况也应该成为评价教育效果好坏的重要标准。把一名成绩较差的学生培养成为大学生固然可喜,把一名自卑、忧郁、缺乏责任感的学生培养成为对一名对未来充满信心、对生活感到幸福、对社会包含责任与爱心的阳光少年不也是极大的成功吗?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涵盖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生活六个方面,“教育的理想就是创造真、善、美、圣、健、富这六种价值。”[2]

再次,要明确评价的时间,即何时评价“好”。很多一线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些在学校表现突出的“好”学生,若干年后并没有出色表现,而那些默默无闻的、甚至调皮捣蛋的学生却干出了一番事业。这一现象说明,要用长远眼光来评价教育效果。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只是用眼前表现来评价,必然会导致教育的急功近利,这样做,只会违背教育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因此,笔者认为,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携手,共同承担教育责任;教育需要宽容,不能执之一端,要坚持多元评价;教育需要从容,需要耐心,而不能指望立竿见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

注释: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0-113-01

长期以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理念也面临着其它任何教育理念都不曾有过的争议,其争议的核心是源自于不同的解读,为此,下面将就该理念的不同解读与所带来的影响,以及校长们对此理念所应持有的观点作一些阐述。

一、教师们方面对语句的不同解读及其影响

1. 负面解读。作为教师,对此语句作负面的解读可能就是,我所面对的学生成为合格乃至优秀人才是必然的,是由学生的内在因素所决定的了,老师必须完成这项工作,如果出现了偏差,那必定是老师方面的责任,是老师不会教的结果,所以,几十年教学生涯中只有出现不好的学生,就是自身的失职,就必须面对来自社会、学校管理层的责任追究,为此付出代价是应该和必须的。这种自责或被责的压力是任何一位教师都不可能长期承受的,所以会极大的损害着教师的自尊和自信,从而进一步损害学校教育本身。

2. 正面解读。该语句正面的解读可以是,我所面对的坏学生实际上也有着追求进步的愿望和基础,当教师所采用的教育方法恰当的时候,坏学生转变为好学生是可能的,从而提升自己改造坏学生成好学生的自信心,督促自己不断找寻教育该坏学生的恰当方法,努力将坏学生向好学生方向推动,而不是让坏学生随波逐流、听之任之。

二、学生方面对语句的不同解读及其影响

1. 消极的解读。学生方面从消极的角度理解法理解该语句时,可以是我现在之所以没有学好,并不是自己的责任或家庭的责任,而是由于所遇到的老师不合格,是他们让我这个本来可以成为好学生的人成不了好学生,为此,我不必在转坏为好的道路上进行努力,而是等待合格教师的到来,而他是否合格,也是能否将我转变为好学生为标准。

2. 积极地解读。当学生以积极地角度理解该语句应该是,我现在的学业不好,可能与教师还没有找寻到适合我的教育方法有关系,但我有学好的基础和能力,在适合我的教师到来之前,也许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挖掘出自身所隐藏着的能促进自己向好学生方向发展的资源,逐步向成为好学生的目标靠拢。

三、校长对于该理念所应持有的观点

1. 教好的标准。是否能将一个学生教好的不同标准,会影响对该理念的正确把握。将一个学生教好的标准,并不仅仅在于其考试成绩的高低、毕业后工作的优劣、甚至不仅仅局限于其能力的强弱。因为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理想目标、学习经历特别是先天禀赋、能力水平不尽相同,甚至相距甚远,这决定其在学业上有着不同的习惯、基础和结果。以统一尺度衡量学生的学业好坏、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不仅对教师不公平,更是对学生的不公平。

2. 学生没有教好的原因。任何一个教师在其整个教学生涯中,或多或少会出现所谓没有教好的学生,所谓没有教好,可能是学业成绩不理想、可能是行为习惯不符合规范、可能是学生对教师各种教育长期持有对立态度等等。关于第一种情况,当我们按上述文中的标准作是否已经教好的评判时,也许就不会轻易得出没有教好的结论了。对于后两种情形,可着眼于学生心理是否正处于叛逆期,同时也需注意到学生在家庭、社区、伙伴当中有否受到负面引领,从而找寻到学生出现问题的真正根源,而不能让学生中出现所有问题的责任都由教师承担。

3. 根据教师对象的不同在解读时作区分。对于教学新手或能力、水平、态度有待于提高的教师,应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作为强化他们责任意识、激励他们提高能力、转变态度的施压棒,从而让他们在压力中得到快速成长。

对于有着强烈责任感、自尊心和奉献精神的优秀教师们,当他们的学生出现问题时,应该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只是一种理念而非事实来安慰、鼓励他们,从而解除他们思想上过重的包袱,让他们轻装上阵,从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继续保有高涨的热情。

篇4

一、通过游戏“找朋友、接大龙”让学生们找到自己位置

九月份天气虽然已经不太炎热,但是“秋老虎”的威力还是不得不让人心生敬畏。这节课是一年级三班的,一想到他们的站队问题我就头疼,因为上节课学生们总不断地问:“老师,我站哪?”

上课了,早有准备的我拿出事先排好的学生名单说:“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做个有趣的游戏,好不好?”听到要做游戏,孩子们兴致一下子来了。“今天我们要进行一场非常有趣的比赛,在比赛前,老师将大家分为A、B两组,下面按老师的名单排好队!”

我一念名单一边观察学生们的反应,发现他们一个个地支着耳朵,唯恐把自己的名字落下。“好,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游戏,比赛记名字,要求学生叫出自己前面、后面、左面后右面同学的名字。谁第一个记住了,老师有奖励,谁最后记住或是记不住就要接受惩罚。”听到还有惩罚,学生们全部认认真真地记起来,看到有些学生掰着手指头,皱着眉头死记硬背,瞬间觉得这些学生更加可爱了。很快,有学生骄傲地把小手举起来:“老师,我记住了,我前面是刘书豪,后面是孙俊豪,左边是...”紧接着,又有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

几轮游戏下来,虽然还有很多学生不能叫全自己前后左右学生的名字,但至少能记住一两个了。趁热打铁,我继续带着学生们玩游戏:“同学们,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更加有趣的游戏,叫‘找朋友,接大龙’,看哪一个队大龙接得最快最长。”

“找朋友、接大龙”――简单又实用。首先,我让学生们自由散开。并在吹响哨声后,要求学生们按顺序将手搭在前一名学生的肩膀上,并以此类推,结成一条长长的“大龙”。刚开始,学生们不是搭不起来就是搭得太乱,经过几个回合的磨合和我不厌其烦地指导,长龙搭得越来越好,也越来越整齐。看着学生们通红的笑脸和挂在额头的汗珠,我知道自己离成功不远了。没有想到,这节课后,一年级小朋友已经非常轻松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甚至有些小朋友还能为那些经常犯糊涂的小朋友找到位置,不得不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

二、教一年级新生要会“哄”

1.一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幼儿园“保姆式”教学过渡到自主学习的方式,难免有许多的不适应,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小学一年级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是幼儿期的延续,又是小学时期的开始,介于两个时期之间。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尽快顺利地进行过渡,虽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也许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甚至更长,但不能操之过急。

篇5

洋思经验是现代的、本土的、原创的,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尤其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发展和提升。

一、 “有教无类”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有教无类”是两千五百年前孔子提出的。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的孔子,他开私人办学之先河,首先打破了“官学”的限制,使学术下移;他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克服重重阻挠,冲破了阶级的等级界限,使许多平民子弟得以接受教育。所谓“有教无类”,就是仟何人我都可以对他进行教育,没有任何类别之差,即变“学在官府”为“学在民间”,变“学在官府”为“学在平民”。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都能通过教育得到转变和提高。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洋思中学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坚持的办学理念。在刚提出这一理念时,就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质疑与批评:这是不切实际的,是胡夸,是纸卜谈兵,是海市蜃楼。但洋思中学却从没对此动摇过,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条,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以自己的实践、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理念是正确的,是能够实现的。

洋思中学本是一个师资三流、设备三流、生源三流的偏僻、落后、薄弱的农村学校,而经过 27年的发展,现在却挺进了城市。学校由原先的五个班逐步发展到现在的65个班。全校3300多名学生中,仅有15%是本地生,其余的都是来自伞国各地的学生。是什么原因使洋思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其根本原因就是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确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教好。在洋思求学的很多都是令家长头疼、无望的学生。试想一下:哪一个家长会轻易地把孩子送到千里之遥的地方读书呢?应该说,送小孩外出读书,那是没有办法的事,谁叫孩子“发育不良”呢?在孩子“求医无助”的情况下,他们东打听、西打听,想到了洋思中学,洋思中学不是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吗?他们把最后一线希望寄托在洋思中学卜。事实卜,他们选对了,洋思真的成为了这些家长最后的“救命稻草”,最终,洋思也让这些家长“满载而归”:孩子发展了,孩子变化了,孩子有前途了。

“有教无类”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两种不同的表述,虽然各有内涵,但比较之,不难发现,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从人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活生生的人,它们都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本质的观点。而洋思中学“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理念又是孔子教育思想的进一步提升与发展,是孔子思想的全面尝试与实践,从现代科学教育的角度诠证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不是虚幻的,是通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教育理想与目标。

二、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精彩的引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关于教学方法的最重要的论述。“愤”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孔子关于“启”“发”的议论,就是我们今天“启发”一词的最早起源。这种启发式教育的精神就是,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

“精彩的引导”是洋思中学对教师课堂作用的最为精要的概括。它要求教师在新课改理念的引导下,切实做到全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学习中最大限度、最为准确地暴露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变“课堂”为“学堂”,变“教室”为“学室”,做到“我的课堂我主宰”,变“教师”为“导师”。洋思中学依据学生学习特点和新课改的理念,首先提出了新课堂教学“三不”教学原则:“自主而不自流,放手而不放任,互动而不浮动”。在洋思的课堂上,先是让同学们紧紧围绕本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进行自我实践、自我探究、自主学习,即“先学”;接着让同学们就“先学”中出现的问题相互探究、相互实践、相互学习,即“后教”;如果学生仍有不会,或理解不透,或总结不出规律,或找不到方法,则由教师“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启发、点拨和诱导,即进行“精彩的引导”。“先学”----“后教”----“引导”,三步环环相扣、相辅相成,使学生不断地由知而能,由感性而理性,由表及里,由特殊至一般,举“一”而反“三”,由走进书本而走出书本,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由“无情”到“有情”,最终达成“三维目标”,使学习成了快乐的生存方式。

怎样做到 “精彩的引导”呢?洋思中学要求,在课堂上,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还学生课堂学习权,做到全过程让学生学,全过程让学生思,全过程让学生探,全过程让学生实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学”“教”“练”为主线,它要求教师要切实转换角色,做课堂教学的导演,而非“演员”。而教师的出场必须把握时机,把握火候,应该如同“琵琶女”一样,做到“千呼万唤始出来”,即只有当学生个体不能解决,群体又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才出场。这种出场,不是解答,不是告知,不是传授,而是“精彩的引导”----“引导”要作为“问题”与“答案”“规律”“方法”“内涵”之间的最有效的桥梁与纽带,最终使学生学到知识、形成能力、找到方法、获得情感上的熏陶。洋思中学认为,“引导”不是“讲解”,而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辅助”,也即是几何题中的“辅助线”,这个“辅助线”只有准确、到位,才能称之为精彩,才“实在、省时、高效”,所以,洋思中学把教师在课堂}是否有“精彩的引导”作为评判一堂课好坏的重要标志。

“愤启悱发”与“精彩的引导”虽是两种不同的表述,但表达的是同一种思想,也即都强调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之前,都强调了教师的作用发挥必须建立在学生紧张、积极、认真、冥思苦想的基础七。而“精彩的引导”除强调个人必须先独立学习外,还强调学习的责任、集体的合作和教师的作用,也就是浅显的问题必须由学生个体解决,中档次的问题由学生集体解决,少数的高难度问题则由教师精彩的引导解决。这从另一方面,促进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学生学习的高效。

三、 “因材施教”与“吃自助餐”

“因材施教”是孔子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孔子指出,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鲁、之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心理特点因人而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尽管“因材施教”这一概念并非孔子本人提出,是宋代朱熹在总结孔子教学方法时归纳出来的,但其“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确实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吃自助餐”是洋思中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策略之一。它要求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切实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主观能动性,要能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尤其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与能力、行为习惯等差异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反馈,也就是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命运我掌握”,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提高的课堂,要求让学生全过程“吃自助餐”。在“先学”时,由于各人情况不同,有的学得快,有的学得慢,有的学得深,有的学得浅,有的学得全面,有的只限于局部,有的能前后贯通,有的则前后不联系,为了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教师要求学生自备一两本与课本相关的教材,或辅导用书,在需要用时,自取。这样,对于尖子生而言,他们可以在自己学好的同时,不受课堂学习的限制,自找内容,自学知识;对于后进生而言,如有不会的,则可以请教辅助资料,从而帮助解决问题,“先学”中的“吃自助餐”满足了不同学生的要求;在“后教”环节上,同样强调让学生吃好“自助餐”,好学生如有不明白的完全可以与其他好同学或教师一同研究,使自己得到更大的提高;差同学也可以与好同学一同研究,提高对问题的认识,这样各有所得、相得益彰;在“课堂训练”时,训练题一般由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三种题型组成。三种题型难度逐步升级,目的不一,作用不一,但满足了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必做题针对所有学生,务必全部会做;选做题在必做题的基础上完成,这种题型一般是中上等学生做的,教师鼓励中下生去做;思考题则是针对特尖生的,是一种高难度的题型,是拔尖的需要,但不排斥其他同学参与完成,这也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所吃的“自助餐”。由于课堂上有了“自助餐”,就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使不同学生能够针对自己的实际,让好学生“吃得饱”,让一般学生“吃得了”,最终达到“水涨船高”,使我们的课堂更能走近学生实际,更人『生化、班本化、学本化和高效化,学生在“自助餐”的引领下就会变得好学、乐学,其效果自然能不断提高,真正让课堂成为“培尖补差”的主阵地,成为“因材施教”的主阵地。

“因材施教”与“吃自助餐”是针对学生实际教育的不同说法,都体现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实际教学”“针对问题教学”的思想。素质教育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由此出发,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施以有区别的教育即因材施教,使受教育者的个陛得到健康和完善发展。而洋思中学能够把“因材施教”与“吃自助餐”有机融通,不断实践,终于真正做到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实现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目标,赢得了家长的高度信任,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四“教学相长”与“互动生成”

“教学相长”是孔子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教学经验和教学原则。所谓教学相长,就是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一种教学方式。他主张在发挥教师主导性的同时,倡导向受教育者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有不断向他人学习,包括自己的学生,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真正得到提高,这样的教与学才会“事半功倍”。“教学相长”包含了孔子对人的发展的看法,他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牛,还包括了教师。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互相协调,共同促进,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都能提高的“双赢”局面。

篇6

流行教育观?

文/汪强

在复旦大学庆祝建校107周年的第46届科学报告会暨学术文化周开幕式上,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点评三位年轻教师的发言时直言,自己反对寓教于乐的说法。他说,寓教于乐只适用于某些特殊的教学,而他的观点是,学习是一定要付出苦功的。(《东方早报》5月23日)

笔者也写文章反对过“寓教于乐”,可惜人微言轻。现在,复旦大学校长、院士杨玉良发表了这一看法,想来会引起公众对这一说法的反思吧。

我反对寓教于乐,并不是不承认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寓教于乐,杨校长不也是承认寓教于乐可以适用于某些特殊教学吗?比如,我们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欢乐中明白某种哲理。又比如,有些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可以设计得生动有趣一些,让学生既感到乐趣,又学到了知识。对这样的寓教于乐,我当然十分赞成。

笔者所反对的是将寓教于乐当成教学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并用能不能让学生快乐,来作为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好像学生乐了,这堂课就成功了;学生没乐,这堂课就没有成功。在这种情形下,一些教师千方百计地在课堂上找乐子(公开课更是如此),结果是学生一味地要乐,就不愿吃苦,不愿意潜心读书。

有一种说法,说是在国外学习很轻松,一点都不苦。其实,这是天大的误会。哈佛大学就告诫其学生:“学习时的痛苦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它并没有对其学生说,学习是多么轻松、快乐和有趣。

由此,我又想到教育界另一个流行说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照此说法,可以作如下推论:没有不会教的老师,只有不会管理的校长;没有不会管理的校长,只有不会领导的教育局长。再往下推呢?可偏偏一些领导以这个说法为据,随意训斥教师,出了问题,就给教师随意打板子;一些家长也将孩子学不好的责任,全部推到老师身上。

还有一个流行说法,也很搞笑:偏爱差生!对差生当然不能歧视,因为这违反了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说在差生身上,要多花点功夫,促使他们由差变好,这也是教师的责任,但非得“偏爱”差生,就矫枉过正了。

教育是一门科学,最应讲求实事求是。而一些流行说法违背科学精神,既害了教育,也害了学生,也害了教师。

(原载2012年05月24日《中国青年报》)

【荐评】

或许正因为自己也是当老师的,所以读了汪强先生的《还有多少需要甄别的流行教育观?》感触很深,心有戚戚焉。我们的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当下似乎一直处于这样一种自相矛盾的境地:一边置素质教育于不顾一门心思踟蹰于应试教育的死胡同;一边又要时不时地借用一些冠冕堂皇的标语口号来往自己的脸上贴金,以彰显出我们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寓教于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之类即在此列。

曾经看过一组照片,内容是哈佛大学的图书馆里凌晨4点时依然是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千万不要以为这也是我们许多学校常做的在“迎检”之前的“摆拍”,这是在哈佛这所世界名校里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的景观。凡有过哈佛学习经历的人都知道哈佛学子的苦学劲头和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没有严谨的学风,没有“苦学”的精神,就不要妄谈成功。

在对“寓教于乐”进行辨证分析(作为教学细节不错,作为教学原则不行)之后,作者意犹未尽,又继续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和“偏爱差生”作了简约而独到的分析。尤其在分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悖谬时,归谬法被运用得恰到好处,体现出作者的一种辩论上的机智,使议论风趣幽默而又不失深刻。

篇7

老是假如我是您 贵州省福泉市 福泉市二小六<1>班 罗颉 “叮咛咛……”上课铃响了,同学们都安静的坐在了教室里,等着老师来。过了一会儿一个熟悉的脚声向教室走来,这就是我们的老师。我多想当一个老师啊!

老师,如果我是您。我就会把我毕生知识传授给我的学生。我会竭尽全力的教好我的学生。我并不需要我的学生和人们把我称作点燃自己而照亮别人的蜡烛。我只需要我的学生取得好成绩,得到好多知识和毕业后遇见我时能亲热的对我说:“老师好!”

老师,如果我是您。我就不会对我的学生施行古老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死记硬背。我觉得这种教学方法不好,死记硬背有时还有的学生不理解句子的意思。而让学生理解的去背,也就可以让学生理解,又背到可为是“双管齐下”啊!

老师您平时用打、严来“对待”学生,您知道吗?您这样只会让学生起逆反心理的。老师,我觉得学生可分三大类:一:欺软怕硬类。二:吃软不吃硬类。三:软硬不吃类。这三类我想应该每班都有吧!要想学生听话,不调皮就“对症下药”。一、二类好摆平,这第三类恐怕就不好摆平了。他软硬不吃,唯一的办法就是先和他交个“朋友”了解了他的性格,激发他在学习上的兴趣,使他学得更好。

老师,如果我是您。我会教好我的学生,因为我相信:天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篇8

老师,如果我是您。我就会把我毕生知识传授给我的学生。我会竭尽全力的教好我的学生。我并不需要我的学生和人们把我称作点燃自己而照亮别人的蜡烛。我只需要我的学生取得好成绩,得到好多知识和毕业后遇见我时能亲热的对我说:“老师好!”

篇9

从教二十几年来,作文课是最令人头痛的课程,无论你的题目怎样千变万化,同学们还是觉得没有什么可写。那么,作文到底应该写什么?通过这几年的探索,我认为小学作文教学不是单纯的语言文字的技巧训练。它不仅是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书面语言活动的高级形式;更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小学生在作文时,需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在观察中培养独特感受。并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简单的作文,以及常见的应用文等,行文时要能做到记事真实,语句通顺,这应当是小学作文教学的优化目标。要实现优化的教学目标,必须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建立开放的作文教学系统

1.必须将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打破旧的自我封闭式的教学模式

2.将作文教学与学校各学科教学联系起来,相互渗透,形成一个和谐的教学整体

二、把握作文教学的全过程

根据对作文训练横向流程的认识,我着重抓了以下几点:

1.抓好作文训练前的观察和阅读

第一,公开习作计划。第二,拓宽智力背景。

2.抓好习作的指导和讲评

第一,让学生有所为而作。第二,让学生有所序而练。第三,思路开拓和知识迁移。

3.创设学生习作实际应用的机会

这样做,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欢乐,激起写作的欲望。只有获得成功体验的学生,才会真正树立自信,学会习作;传统的作文一般到老师给分为止。而我给学生创设实际应用机会,等学生作文变成“书刊”在学校展出时,学生得到的鼓舞远胜老师的分数。此时,学生就会明白语文的意义、习作的用处。同时,学生又从选材、修改、制版、装帧等方面锻炼了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提高修改水平。而实用的修改是学生心甘情愿做的,是处在最佳心理位置上的修改,是最成功有效的修改。促进阅读消化,加快知识的迁移。

三、组织网络型的作文训练机构

任何一种作文训练方式都不是万能的,各种方式只有优选综合,才能达到预期的优化训练效果。我采用多渠道的训练机构。习作训练有四种渠道:(1)增强学生认识能力,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逐步形成“自求了解,自能修改,自能应用”的能力。(2)基础训练习题,以课本规定的写作题目为基础,测重于培养学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语言表达能力。(3)读写片段,注重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加快迁移。让学生学习片段仿写、改写、随笔,学习课文作者的思路、结构、写法和语言。这种练习一般就做在作业本上,加快反馈速度。(4)听说训练,以培养听的品质、说的能力为主,训练学生观察、记忆、表达。这四条训练渠道各有侧重,根据一个训练序列和目标,交叉组网,即能发挥整体的训练功能。

四、理顺作文教学的师生关系

优化作文教学要十分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心境,让学生在欢乐中学习写作文。针对学生实际,把游戏引入课堂,让它点燃儿童最佳习作情趣,在无意中全神贯注观察,津津有味说话,练表达。

篇10

做班主任这么长时间,我经过观察发现,无论什么样的班级,这三类学生都存在,只不过比例不同而已。如果成绩好的居多,往往班风健康积极;如果中等的学生居多,往往班主任轻松,老师感觉上课沉闷;如果后进生居多,往往就是乱班、头疼的班级。班主任并不是神仙,而且我发现每一班主任总要经历这第三类班级,只不过是时间先后而已。其实大伙都怕带第三类班级,否则学校还需要在招生上下功夫,老师也不要在分班前拼命打听哪些孩子是好学生了?

判断班上学生的类型,您做个有心人,如果在一两周内,每天总找各种理由拖欠作业或者不做作业,往往是第三类学生居多;如果每天都能按步就班的完成老师的作业,至于对与错很少关注,往往是第二类学生居多;如果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能触类旁通,寻找一些作业来发展延伸,加强巩固,同时喜欢跟老师打交道,往往是第一类学生居多。

我们看了许多学困生转化的例子,往往惊叹老师教育的伟大,甚至有专家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其实,生活中,我们发现事情并不简单。关键是你有没有尽力而已,也就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篇11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我国教育家陈鹤琴所说的。现在被教育界广泛引用,但也存在颇多争议。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好”或“坏”去评论,而应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一、“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具有的启示作用

1.尊重孩子在学习上的主体性

如何正确认识教育对象?是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孩子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其中“教师中心说”和“学生中心说”是两种对立的观点。“教师中心说”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居于中心地位,教师怎么教孩子就怎么学。而“学生中心说”认为孩子是教育的中心,每个孩子都是可塑之才。“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倾向于站在“学生中心说”的观点告诉我们,孩子的成长是全方位的。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以其独立性、创造性、自我意识的充分发挥而实现着自身的发展。因而在教育孩子时候,教师要将他们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只有将孩子视为一个生命完整的人,树立科学的孩子观,教育才会正确地向前迈进。

2.科学地界定“教好标准”

什么是“教好标准”是要明确的核心问题。“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反映出“教好标准”应具有两个特征:第一,评价一个孩子的好与坏,不能单独就某一阶段的状况来做定论。如一个孩子今天的表现比昨天好就是教好的体现。第二,“教好”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全面的、多样的。“分,分,分,孩子的命根”形象的揭示当前应试教育的问题。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在教师的悉心教导下,掌握了生存的本领,洞悉了生活的本质,并努力使自身的存在变得有价值,有利于整个社会和人们,这才是“教好标准”的应有之意。

3.教师在孩子成长路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从传道、授业、解惑三方面肩负起教育的责任:以崇高的师德影响孩子,以渊博的知识教导孩子,以和善的态度感召孩子。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尽其所能挑起这份重担,为了孩子,为了国家,也为了自己光荣而神圣的事业,必须牢记住“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至理名言,不断地鞭策自己,教好书,育好人,对得起“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称号。

二、“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存在的不合理之处

1.孩子受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影响

孩子在进入学校时并非一张白纸,而是已被家庭、社会涂抹过许多印迹的纸,要想在纸上画出动人的画,不是不可能,但无法保证一定会成功。从孩子出生到受教育之前,深受父母和家庭影响。孩子已有的知识和社会经验,对以后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好的家庭环境会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对入学后的教育起促进作用。相反,则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每一阶段对孩子的影响都是不能忽略的,完全把责任归咎于教师,而不考虑孩子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影响,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2.过分夸大了教师的作用

将教好孩子的责任完全让教师来承担,无疑放大了教师的作用。学校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这一价值主要是孩子通过学校教育,在老师的教导下逐步实现的。然而,一个人成功与否,教师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近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畅销,恰好说明了这一点。教师并非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不能把教师过于神圣化,他们从事教育也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成长的过程。因此要正确客观对待教师这个职业,教师是伟大的,无私的,但并不是万能的。

3.判断“教好”的责任有失客观性

将“教不好”孩子的责任完全归因于教师,实际上是没有客观地判定教好责任的归属问题。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不是单一的,除了学校,与人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社会影响等密不可分。家庭教育是基础,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社会生活也是一所大学校,“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环境的重要性,人的成长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对于“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我们应该客观、公正全面的认识它。

三、“教好”孩子的若干建议

1.重视家庭教育的奠基性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入学前,需要家长对他们施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即使孩子人了学,家庭与学校之间也应密切配和学校主动关心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积极支持学校对孩子的教育。父母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和评价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想“教好”一个孩子,家庭的启蒙性、奠基性和终身性的作用不能被忽略掉。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性作用

学校教育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培养大量人才。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主导的地位。“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句话的提出并非毫无根据。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比较起来,学校教育是最稳定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有稳定的师资队伍、稳定的教育场地和教育对象,还有稳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所有这些决定了学校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教育有着重要的责任。“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虽然有失偏颇,但也反应出学校教育的关键性作用。因此,要想“教好”每一个孩子,必须继续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性作用.

3.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这句话强调教师的“教”,却忽略了最根本的内在决定因素,忽略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在教与学的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孩子最终能够学到什么。这句话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成才。但一个人的成长是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孩子自身的天赋和后天的勤奋,这句话忽略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了“教好”每一个孩子,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是前提。

总之,“教好”每一个孩子,既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家庭、学校和社会也要做到互相促进,三者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并以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这句话更适合教师自我勉励,教育的责任不仅在学校,也是每个家庭及整个社会的职责,我们每一个人都该以“没有教不好的孩子”为信念和追求,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教好所有的孩子。

参考文献:

[1]厉以贤.现在教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2]金一鸣著.教育原理(第一版)[M].安徽教育出版社,995.

[3]叶澜,郑金洲.教育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冯文全.德育原理[M].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