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5 07:06: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旅游资源调查报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随着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的要求在逐步提高。而在经济全球化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部分高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从培养目标设定、课程结构体系设置、教学内容设计来看,与目前旅游就业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性。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内容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不仅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是否合理,更关系到能否促进学生充分的就业和适应工作的需要。因此,本文选取江西地区部分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就市场调查类课程设置或者相关教学内容设计的实际问题,从旅游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角度,探讨市场调查教学内容的构建。
一、江西省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市场调查教学情况
(一)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市场调查类课程设置情况及影响
到2014年底,江西有19所高校设置了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分别是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南昌师范学院、赣南师范学院、宜春学院、九江学院、井冈山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江西农业大学商学院、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南昌工程学院、上饶师范学院、江西科技学院、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等。
为更好地了解江西省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市场调查类课程或相关教学内容的教学计划安排情况,本文选取了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南昌师范学院、赣南师范学院、宜春学院、九江学院、井冈山大学及上饶师范学院等10所高校,通过查阅上述10所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得出市场调查类课程设置和相关教学内容设计方面的大致情况:一是没有一所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单独开设了《市场调查》这门课程,说明该课程没有进入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二是有6所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了与市场调查内容有关的课程:即江西财经大学、南昌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和九江学院开设的《旅游市场营销学》;江西师范大学开设的《市场营销管理》;南昌工程学院开设的《市场营销学》课程和“旅游资源调查、旅游市场营销案例分析”的实践教学环节的相关内容,赣南师范学院开设的《旅游市场学》等,说明大部分高校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关注了这方面的教学内容的设计。
通过对江西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笔者还发现,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性和知识性课程设置份额过重,对于该专业面向行业实际需要的市场调查类实践性、技术性课程设置数量偏少,尤其是无一例外全部没有设置市场调查课程。虽然大部分院校开设有诸如《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营销学》、《旅游市场学》、《旅游资源管理与开发》、《企业战略与管理》等与市场调查类课程有一定关联度的理论课程,但这类课程与实践性课程、市场调查类课程的结合和衔接不够,学生的学习还是无法使其完全具备从事市场调查的能力,这无疑是教学计划的一大缺憾。
(二)市场调查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原因
目前,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市场调查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设计不够合理,究其原因,其一是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面较为狭窄,没有充分认识到市场调查类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致该课程阙如,相关教学内容远远不能适应学生接受系统的市场调查能力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培养出实践能力强、市场敏锐度高的毕业生,但笔者在访谈一些旅游相关企业负责人及部门负责人时得知,大部分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对于旅游市场的认识与把控能力不足,其应用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知识来分析及解决旅游经济发展、旅游管理实践、旅游市场开发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其二是高校对培养学生市场调查能力不够重视,缺乏对行业分析能力培养的积极引导,导致学生对市场调查类课程学习的需求度不高。笔者通过与所任教学校的学生进行充分的交谈、访谈,了解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市场调查类课程的重要性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甚至对市场调查类课程对于增加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技术性含量,增加感知市场脉搏的能力,也是含糊与模糊的,导致其学习的兴趣不高。
总之,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调查类课程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不仅很难适应高速发展的旅游行业的要求,也将导致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专业素养不高,缺乏竞争优势。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如何使旅游管理市场调查类专业课程和相关教学内容设置更科学、完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旅游管理毕业生把握行业发展脉搏的能力
二、市场调查教学内容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体现
一般来说,市场调查类课程主要是为工商管理类中的市场营销、会计等专业和经济学中的国际贸易等专业而开设,是专业必修课程。而旅游管理学科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宽方向的学科,它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地理学等多门学科,属于管理学领域,其本科培养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但目前的现状是,该专业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并不完全耦合,专门的《市场调查》课程基本没有列入教学计划,只是在一些专业课程中或多或少涉及到市场调查等相关教学内容。
如《旅游市场调查》这门实践课程,学生通过对旅游市场调查与预测的概念、方法、技术;旅游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内容、程序,旅游市场调查计划的制定等内容的学习,从而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旅游市场的相关调查以及对调查结果进行系统分析,进而为旅游企业提供决策依据。《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或《旅游资源管理与开发》)课程中关于旅游资源调查的方法和步骤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简单了解和掌握市场调查种类、方法及调查内容。《旅游经济学》课程中关于旅游需求和供给,旅游市场的种类、营销组合,旅游市场的调查和预测,旅游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的选择等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初步掌握市场调查与预测的方法。《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关于企业文化、组织变革等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实践,可以培养学生实地调研、撰写调查报告的能力。《旅游心理学》课程中能系统地让学生掌握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能够根据问卷调查法的使用原则和使用目的,设计问卷,调查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满意程度或者旅游者旅游动机等内容。具有较强应用性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让学生掌握市场调研能力。包括查阅旅游信息管理的相关文献资料的能力;进行问卷设计,发收问卷,从事问卷统计、分析和调研报告的撰写,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旅游企业战略管理》中涉及到旅游企业微观、宏观环境的市场调研,可以锻炼学生如何选择市场调查方法及安排市场调查内容。
旅游是一个依靠市场才能生存的服务行业,不管是从专业教育方面来说,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市场调查能力;还是从就业发展角度看,要求从业人员需具备市场的眼光和敏锐度。这些都决定了市场对于旅游行业(产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性,也就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市场调查类课程的必然性。
三、优化教学计划中市场调查教学内容布局的思路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教授课程和学习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大学课程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知识体系、素质体系、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的综合载体。旅游产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实践性强的综合性行业,随着社会的进步、行业的发展,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所以旅游管理专业,不论是本科还是专科,课程设置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是实践需要、市场需求,核心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行业生存能力。为此,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可以根据学校的定位,选择性的从两个方面优化市场调查教学内容的布局。
(一)设置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调查课程
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制定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时,应该加上《市场调查》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市场调查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以适应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调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
1、基础性的市场调查
市场调查课程作为一门工具性的课程,教授的是一种研究和实际工作的方法,所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掌握。所以,高校经济与管理类的专业都应该开设市场调查课程,尤其是涉及到市场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容要作为重点,包括市场调查与研究的方法,市场调查的程序及步骤,市场调查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分析,市场调查报告的撰写等内容,所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均应通过学习掌握并能实际运用。
2、旅游市场类的市场调查
对于旅游行业来说,消费者就是市场,旅游者旅游体验的整个过程感受就是市场关注点。因此,旅游市场类的市场调查知识包括旅游市场调查特点、方法、内容等,学生能够将一般性的调研方法运用到旅游调研分析中,让学生掌握运用旅游市场调查的基本方法,收集、分析旅游市场资料,开展市场预测,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动态,这部分内容为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所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均应学习掌握并能在实践中运用。
(二)在不同专业课程中嵌入旅游市场调查专题内容
少部分研究性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虽然不一定要开设《市场调查》课程,但也应该在不同专业课程中嵌入旅游市场调查专题内容,或设置针对专题类的市场调研课程。旅游市场调查的教学应以总体教学目标为基础,涵盖多种旅游类别的市场调研内容,也就是在不同的专业课程中插入旅游市场调查的专题内容讲解,并能够让学生参与研究与练习。
如旅游资源调查—在《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等课程中对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进行专题讲解,这对于毕业后从事旅游策划、规划工作的学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如旅游市场调查—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旅游市场营销》或者《旅游商品开发》等课程的专题讲解来实现。
如旅游产品市场调查—可通过《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开发与规划》等课程来实现,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旅游者消费特征、旅游线路选择、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形象设计等方面展开调查分析的能力,这对实际的旅游工作而言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乡土语文是广泛的一个概念名词,对于农村初中的学生特点,搞好乡土语文研究有利于增强家乡成就的认同感,培养健康积极的思想情操。
多年来,民乐镇是北流市亮点多多的乡镇,该镇有全国农业旅游点罗政村、广西历史文化名村萝村、投资2.5亿元的中国青春大世界旅游项目、国家级大容山森林公园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课题研究的材料比较充分,可挖掘的历史名人、语文素村很全面,利于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
课题一开始就制定了操作性比较可行的计划,组织好学生学习家乡、热爱家乡,说出一二个家乡的名人与故事;家乡中有哪些先进优秀人物,农村中蕴藏有什么历史文化。通过两个学期材料准备,通过材料带动了学生的写作,特别是萝村的国学大师陈柱勤奋好学的事迹感动了许多学生,学生们在平时作文中的记叙文,除了对家庭成员有所温情表达之外,难以形成妙笔生花,空洞无物。经过乡土语文的教学实践,原来家乡是如此多的精彩文化,学生在作文中可写的题材就多了,有了活水,学生的写作源泉就多了。
据统计,2010年春季期九年级语文段考成绩比上一学期提高了平均10.2%,而且优秀作文出现了上升的趋势。这充分体现了乡土语文实践中的成功之处。
二、科学探究乡土语文途径,提升研究成果的推广价值。
乡土语文研究不能够简单等同于印发历史资料、学生抄写事迹的初级手段,而是从研究中提升语文文化的涵养能力,来实现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1、材料收集与研究应用同步。在学习罗政村钟耀荣支书先进事迹中,课题组就成功地将生态家园文明的理念引入了“低碳教学”理念。既然农村是进行了生态优美的建设,那么在学校中也应该实现生态化的教学,也就是“低碳教学”理念的形成。要知道,农村初中管理成本因各种原因是比较高,老师费力不讨好,表面上看似是老师能力的问题,但更深层次的是学校管理与教师育人方式转变的问题。农村初中学生由于视野狭窄、可接触的现实社会有限,直接影响了发散性思维的扩展,就造成了学生在校不知道如何学习,更加谈不上进步了。
所以,课题组针对上述问题,有效地引入乡土语文“低碳教学”的理念,让语文教学回复简单清新的面貌,让人文思想回归自然,自然就会引起教师观念的转变,将“低碳教学”发挥得自如有加。
2、拓展课题宣传力度,提升课题的影响力。自一至终的课题研究,凝结了课题组成员的心血,只有通过有效的宣传,才能体现研究劳动的价值所在。2010年6月7日《玉林日报》和玉林教育信息网均对该课题研究进行了充分报道,吸引了周边学校的注意,而且了课题组顾员林秀兰老师的《罗政村旅游资源调查》的综合实践教学设计获得了玉林市教育学会评比一等奖。
3、优化课题研究的途径,建立科学评价模式。只有建立了科学的评价体系,课题研究当中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课题组按照表格化、质量化、应用化的“三化”模式构建了评价规格体系,每一个课题成员都能够从细节中强化乡土语文自觉行为,然后通过课题中期研究会,不断优化研究成果,使得研究有章可遁。
三、综合乡土语文资料整理,设计课题研究开发方案。
根据研究计划,可通过相关书籍、网络、电视报道、报刊杂志等各种途径收集所需资料。要求学生学会向村民或村支书、主任及镇政府人员进行采访,弄清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或已有的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前景等。各调查小组在调查结束后应将收集的资料,所做记录及相关设想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写成调查报告。
花山旅游区是以位于宁明县的花山岩画为核心,沿明江两岸形成的旅游和景观带,蕴涵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旅游区客流量逐年上升,但是在旅游开发中出现一系列环境与社会问题,资源遭到一些破坏。加之目前旅游区基础设施落后,使旅游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1] 针对花山旅游区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根据旅游资源保护的要求,研制花山旅游区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十分必要的。用它可以对旅游区的旅游资源信息和数据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及对旅游区还可以进行合理开发和规划。
1、旅游信息系统研制目标及开发平台
1.1系统研制目标
建立花山旅游信息系统主要是提供一个景点和景区的现状图及相关的查询、统计和分析功能,为旅游管理者提供规划决策依据,并为旅客提供各种信息查询服务。主要包括:(1)建立整个景区的电子平面图,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指南,指南包括相关的景区的图片和文本说明,使旅游者对景区有一个认识。(2)为旅游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不同景点有不同的特点,旅游者不仅想看到景点的风光,也关心其历史由来、风土人情。因此在本系统中要加上景点的历史、现状及将来规划,并还要加上对周边环境介绍:宾馆、购物中心、车站等信息。(3)建立与景点建筑,道路管理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完整的旅游区系统,辅助规划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决策。 [2]
1.2旅游信息系统开发平台
花山旅游信息系统是在MapInfo工作平台上利用MapBasic语言及GIS控件二次开发完成的。系统大量数据放在Microsoft Access中,使用MapInfo后台数据库的数据生成各种统计分析图件,同时采用OLE Automation技术,将MapInfo集成进VB6.0中,补充构成前台的应用环境。。
2、旅游信息系统的设计
根据花山旅游区规划与管理的具体要求,旅游信息系统主要分为四大模块部分:数据输入,查询,分析和输出。数据输入与编辑模块包括空间数据、属性数据以及文本数据录入和编辑;查询模块包括属性数据查询、空间数据查询;分析模块包括最短路径查询、缓冲区分析、辅助决策分析以及统计分析;输出模块包括地图显示、地图标注、特征资料显示和图表打印。数据库的数据组织和管理是信息系统的基础核心,它直接影响其工作效率和用户的使用。因此,数据库的建立是旅游信息系统建设的一项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任务。花山旅游信息系统是对花山旅游信息做总体空间分析及系统集成,形成一个对当地旅游业进行综合分析、决策、管理和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可视化信息系统。
旅游信息系统涉及到两类数据:空间数据包括景点的地理位置等;属性数据即旅游区的基础资料,如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情况、自然特征、旅游资源分布与区域地理特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旅游市场、旅游区的容量、旅游商品、旅游设施状况、旅游路线等。空间数据库主要包括测绘部门提供的地形图、土地利用图、森林资源分布图及野外实测数据等,属性数据库则主要包括历年的旅游资源调查报告、交通规划图、旅游规划图、野外调查统计数据和现场调查数据等。
3、旅游信息系统功能及实现
3.1旅游资源管理功能
按照旅游资源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构成要素及外部特征,可将花山旅游区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自然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动植物景观、气象景观、地质、地貌景观等;人文风景旅游资源包括:历史古迹、民族风情、文物古迹等。所以旅游信息系统根据这种分类的方法将花山旅游区旅游资源归类、存档和管理,利用程序语言设计用户子模式,提供给旅游管理部门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分布和相关信息。
3.2 数据查询功能
系统中存在的数据,大多数是空间数据,也就是说每一个数据记录都包括对于某个景点的地址和定位。。在此操作中,用户把地图当作查询工具,而不仅仅是数据载体,在空间数据查询的操作中,用户通过确定显示地图的空间范围来进入数据库。这时,系统将会在数据库中查找那些符合查询要求的资料,并将符合用户要求的结果以图片,表格或文本的形式显示出来。用户还可以通过输入自己感兴趣的景点名称或从景点名称集中选定自己感兴趣的景点,系统会把此景点的位置在地图上显示出来,并会通过闪烁标志便于游客查找。。
如查询旅游区民族山寨具体旅游信息(沿线各景点具置、游览线路、游客容量、旅游饭店分布等)通过用MapBasic中Select命令在各相关Table表中查询,直接在地图上显示。
3.3数据显示输出功能
旅游信息系统为了使用户能够方便地得到感兴趣的地图信息及其特征数据,其设计地图和数据的显示与输出功能主要包括地图显示、景点标注、主要特点资料及专题地图输出打印等几个方面,这为花山旅游区旅游管理和规划决策提供了参考作用。
3.4统计分析与决策支持功能
使用旅游信息系统可以快速实现大量旅游信息计算与统计工作,例如对旅游区各相关旅游部门信息进行分析、统计,统计的结果可以按表格形式和方图形式直观地显示,并可直接输出成图。统计分析功能便于管理者对大量的旅游信息有直观的了解。
另外系统内可根据各种旅游活动数据,生成游客容量预测、交通和线路安排布置、旅游销售量预测、预警措施预报等大量应用模型和方案。通过对这些决策模型的构建和比较分析,可为旅游景区制定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案。
4、结语
开发花山旅游区旅游信息系统符合景区旅游实际需求,随着该系统投入运行,将更好的促进当地的旅游业进一步发展,从而使花山优美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悠久的人文旅游资源得以更好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黄建清,胡衡生等.广西花山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122-125.
湖南省的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为启动地质遗迹保护区建设,湖南省地矿局于1984年前后组织湖南省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监测站(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前身)等有关单位开展全省地质遗迹资料收集整理和摸底调查;1986年前后再次安排湖南省地质研究所开展全省旅游地质资源调查。这两次调查,均以收集资料为主,初步获得了全省地质遗迹方面的一些资料。
“七五”期间,湖南拟建武陵源国家级地质自然保护区,并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地质公园的设想。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于1987-1988年完成了由地矿部和环保总局联合立项的“湖南省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质自然保护区区划及科学考察报告”,这是湖南省第一次对一个区域(武陵源区)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地质遗迹调查和研究,这项调查成果也获得了当时地矿部评选的优秀成果二等奖。
1989年,湖南省遥感中心(即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参与湖南省政府组织的“湖南省经济科技社会发展规划(1989-2000年)”和“湖南省国土规划”工作,承担了“湖南省旅游业发展规划(1989-2000年)”和“湖南省国土规划---旅游行业规划”两个子课题。这两个子课题均涉及湖南旅游地质资源的调查评价,但以收集资料为主 。
1999年,湖南省遥感中心在湖南省计委主持的“湖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项目中,完成了“湖南省旅游资源遥感综合调查”专题。该专题涉及湖南旅游地质资源的调查评价,以遥感解译为主。
2002年,湖南省地质研究所完成了湖南省科技厅立项的“湖南省地质遗迹调查及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研究”。该课题对湖南省部分地质遗迹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内容侧重地质遗迹的地质背景和遗迹特征。
2003年,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通过资料收集的方法编辑了《湖南省地质遗迹名录》。该名录收集地质遗迹655处,内容包含地质遗迹名称、位置、遗迹特征、功能类别等4个方面。这是湖南省首部地质遗迹名录,尽管内容不够完善,但为湖南地质遗迹的保护、开发管理以及科普、科研等,提供了有一定价值的基础资料。
自2000年申报与建设地质公园以来,湖南省已申报批准的世界地质公园有张家界1家,已申报批准或获得国家地质公园资格的有张家界、新宁山、郴州飞天山、凤凰、古丈红石林、攸县酒埠江、龙山乌龙山、涟源湄江、平江石牛寨、浏阳大围山等10家,已申报批准或获得省级地质公园资格的则有13家。这些地质公园在编制申报材料时,都对公园内的地质遗迹进行了调查评价,调查精度均较高。这些申报材料为最新的地质遗迹调查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前人研究的缺憾
受限于发展时期和技术水平的不足,前人的地质遗迹调查工作虽然开展时间不短,但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都成为2011年开始的新一轮湖南省地质遗迹调查工作所要重点解决的。
首先是地质遗迹的调查范围不够广泛。湖南省虽然以前也进行过多次地质遗迹调查,但精度较高的调查多局限于某一局部地区,如1987-1988年开展的武陵源地质遗迹调查以及后来各地质公园内的调查。部分项目虽涉及全省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的内容,如2003年编辑的全省地质遗迹名录,但这些项目获取的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内容,基本上通过收集资料的方法,全省范围的地质遗迹实地调查则从未开展。
其次,在于地质遗迹调查所涉及的内容不全面。湖南已取得的地质遗迹调查评价资料,反映的内容均不全面,大部分资料对所调查的地质遗迹大多是概念性的描述,多是简要描述地质遗迹的形态特征、美学价值等。即使2003年编辑的全省地质遗迹名录,其内容也只涉及地质遗迹名称、行政位置、遗迹特征、功能类别等4个方面,而地质遗迹的分布范围、数量、规模、成因、科学意义、保护现状等重要内容均不太清楚。特别是以往调查的重要地质遗迹,大都没有组织专家鉴评,或进行科学的评价,因而大都没有确定评价等级或等级划分不合理。
说课,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专家,系统的解说自己的教学设想和理论依据,以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简言之,说课就是教师说教什么、教给谁、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以及怎样学的思路和规划,说课要进行精心设计。在高职院校中,积极开展说课这一形式的教研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说课需要进行精心设计,把课说好,应从明确课程的性质和作用、吃透教材、掌握学情、探索多种教法学法这几个方面入手。本文以高职旅游专业《旅游资源学》课程为例,尝试探索高职院校的说课教学研究。
一、明确课程性质和作用
明确课程性质和作用,是说好课的基础。教师应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来确定课程的性质和作用。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高职旅游专业尤其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将旅游管理专业的证书制度从单一的“学历证书”转向学历与职业资格的“双证书”制度。在说到为什么开设这门课,这门课程的性质和作用时,应充分体现出以上特点。
如《旅游资源学》课程的性质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旅游资源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根据社会需求,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大多分为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管理和会展管理三大方向。其中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主要面向旅行社计调、门市接待、导游、景点讲解员等岗位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具备旅游产品设计和行程制定、旅游产品销售、撰写导游词、熟练运用导游语言进行讲解等职业能力。为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必须建立层级递进的知识体系。首先初步了解旅游学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旅游资源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全面掌握;只有对旅游资源的概念、类型和价值等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够对旅游资源进行组合完成旅游产品的设计,以及对旅游资源进行剖析,撰写导游词,讲解景点。与层级递进的知识体系相对应的是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旅游资源学》课程就处在从基础过度到技能的连接点上,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该课程恰当地衔接起《旅游概论》、《管理学原理》等先导课程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景区管理》、《旅游文化》等后续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大多有报考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的需求,而《旅游资源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国家导游员资格证考试科目《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这门课程对学生的考证也有一定的辅导作用。《旅游资源学》课程可以与《导游业务》、《旅游政策法规》等课程同期开设,共同构成一个导游资格证书考试的辅导体系,将考证辅导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二、吃透教材
教师应结合专业教学需求选择教材。对教材的定位、教学目标、重难点和课时安排系统把握,同时还有注意分析教材优缺点,扬长避短。要做到吃透教材,熟练驾驭教学内容,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总体把握教材结构。
教师可以通过通读教材从结构上对教材进行分析,提纲挈领地掌握教材内容编排的主次、教学的重点难点。如《旅游资源学》课程选用了鄢志武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系列教材,该教材分别从旅游资源学的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出发,从地质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成因、特征和主要类型,阐明了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特点以及旅游资源学的实践研究。
2.根据需要取舍内容。
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要紧扣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如《旅游资源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分为三个模块,即旅游资源学基础知识模块、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与典型旅游资源介绍模块、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模块等。
《旅游资源学》全期54课时,理论教学时数学30学时,实践教学24学时。其中:
(1)旅游资源学基础知识模块6学时。
(2)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与典型旅游资源介绍模块36学时。
(3)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模块12学时。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主要是梳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介绍典型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舍弃了教材中理论性过强、难度过大的一些内容,如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研究的GIS技术等,遵循了“够用”的原则;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与典型旅游资源介绍作为课时安排的重点,更符合高职考证的需求,遵循了“必需”原则。
3.选择教辅弥补不足。
一本完美的教材是很难寻觅的,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材难免有一些不足之处。
这时应选择适当的教学辅导用书作为参考,弥补选用教材的不足,做到扬长避短。
例如:前文所述《旅游资源学》课程选用的教材,其优点在于全书以“篇”作为最高级别的结构单元,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旅游资源类型体系,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所学内容的结构和联系。其存在的不足是:教材中的案例不够鲜明;作为考证辅导课程而言,重要知识点的不够突出。
根据这一情况,我们选择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精品教材《旅游资源学》和国家导游员资格证考试指导书《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作为课程的参考教材。前者每一章节都设置了经典案例,作为对案例教学的补充;后者是考试指定用书,对考点的把握更加明晰。
三、掌握学情
掌握学情是指要充分了解授课的对象,做到有的放矢。
1.了解学生总体特点。
说到高职学生特点,人们常常想到的是文化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要求不严格,自律意识差;注意力易分散,兴趣容易转移,往往还表现出心理素质较差的状况。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录取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因此学生底子薄,文化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也要能够看到,高职学生往往对新鲜事物接受快,对动手实践感兴趣、能力较强的优势。掌握了以上特点,在课程教学安排上,就要注意夯实基础知识,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的安排。如在《旅游资源学》课程中,枯燥讲解旅游资源的类型往往效果不佳,而安排学生自己调查本地旅游资源类型和价值,形成调查报告;前往实际旅游景区现场识别则受到学生的欢迎。
2.把握学生当前需求。
把握学生的当前需求是指,教师一方面应了解所授课程的承接关系,能否为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建立有效联系,也就意味着当前开设此课程是否必要;另一方面,应了解本课程是否与学生报考职业资格证书有联系,对学生考证、参赛有无指导意义。如《旅游资源学》课程一般开设在第二学期。此时的学生通过第一学期《旅游学概论》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对旅游学的入门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进一步的开展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第二学期也正是学生备考导游资格证考试的黄金时期。近年来,校内外各类旅游职业竞赛频繁,学生参赛热情较高。比赛常见的线路设计,导游讲解等技能环节都需要《旅游资源学》的知识作为基础。综合上述情况,在此时开设这门课程学生都表现出较大的兴趣。
四、探索多种教法学法
教法是指教师怎么样进行教学,学法是指学生怎么样进行学习。这两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种互相结合,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生的学法往往会随着教师教法的改变而变化,教师教法也常因学法的变化而调整。因此在分析教法和学法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二是引导学生配合教法进行学习。
如《旅游资源学》课程主要采取了讲授法、案例教学、任务驱动、野外考察、竞赛激励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做到了互动式教学。
1.讲授法:采取重点、难点精讲,一般知识略讲的方法,主要针对旅游资源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如旅游资源的概念、形成,各类旅游资源的特色等。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相关理论知识和常识。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上课听讲,课后通过习题巩固练习。
2.案例教学:主要针对我国具有的各类典型旅游资源分布等知识,通过对应案例,分析讨论,把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加强了学生对旅游资源特点和分布以及典型资源的认知,帮助学生记忆。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学生分析案例,通过讨论,辩清案例地旅游资源的类型和价值。
3.任务驱动:属于多维互动式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任务,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解决问题,旨在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继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要求学生根据旅游主题,有效组织旅游资源,设计一条旅游线路,综合训练了学生对于旅游资源类型和特征的把握,以及对旅游资源分析评价的能力。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掌握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分析旅游资源类型、特征,结合交通方式组织线路。
4.野外考察:学期中将带领学生前往周边旅游景区,实地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各类旅游资源的特色等。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提前掌握考察地旅游资源类型和分布,实地辨识旅游资源。
5.竞赛激励法:通过鼓励、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导游讲解大赛、线路设计大赛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做到以赛促学。与之配合的学法是学生在班级内分组模拟比赛项目,互相评判,互补提高,推选最优者参加校外竞赛,听取指导老师意见,不断完善。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模式的改进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实践。说课可以促使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思考,进一步理清教学思路,明确教学重难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过程。同时,说课也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教学理论,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在说课中注意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能有效避免思路不清、主次不分、方法单一的现象,帮助教师说好课,并在说课的基础之上,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庭之.人才培养评估中的高职课程说课设计案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0, (2).
Research of Leshan Giant Buddha Scenic Area Based on GIS
WANG Wei-min1, LIU Li-hua2
(1.The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The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Leshan 614000, China;2. Leshan People's Hospital, Leshan 614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on the technical method, the structure,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system, and analyzes with the example of the Leshan Giant Buddha scenic area. The tourism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udy with support of ArcObjects, VB, ect. In this system we can inquire,statistic and analyze to Leshan Giant Buddha scenic area and not only provide inquire service for tourist but also offer scientific basis for tourism administration who conduct programmed decision-making
Keywords: GIS; information system; tourism
中图分类号: F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作为一门边缘综合性学科,不仅融计算机图形和数据库于一体,储存和处理空间信息,而且能把地理位置和相关属性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实际需要准确真实、图文并茂地输出给用户,满足不同部门和不同用户对空间信息的要求,并借助其空间分析功能和可视化表达,用于各种辅助决策[1]。它可以为许多部门所应用,对于旅游业而言,为繁杂的数据管理、多源的成果表达形式和空间数据分析提供了快速、方便、准确的方法和手段,在旅游资源调查、管理及旅游资源保护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本文以乐山大佛景区为例,探讨地理信息系统在旅游景区规划及管理中的应用。
二研究区概况
1.概述
乐山大佛景区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城东南,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四至坐标为东经103°43′12″—103°47′06″,北纬29°31′12″—29°35′17″。乐山大佛雕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的岩壁上,依岷江南岸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为弥勒佛坐像,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乐山大佛景区属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由凌云山、乌尤山、东方佛都等景区组成,是世界闻名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4A级旅游区。
2.悠久的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资源
乐山大佛景区以人文旅游景观为主,自然与人文旅游景观融为一体。佛像是8世纪初一座依山凿成的弥勒坐佛造像,建造历时90年。通高71m,坐身高59.96m,为世界最高弥勒石刻大佛。大拂背负九项山,面向三江汇流,刻工线条流畅,比例匀称,庄严肃穆。佛座南北两壁,尚有唐代石刻造像90亲直,其中“净土变”龛、“三佛”宝堪称艺术佳品,极具艺术价值。景区内有国家一级保护文物2处,二级保护文物4处,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乐山城隔江相望,堪称得天独厚。景区以唐代摩崖造像——大佛为中心,有秦蜀守李冰开凿的离堆,汉代崖墓群,唐宋佛像、宝塔、寺庙、明清建筑群等,是两千年历史的博物馆。中国历代名人有关的文化遗存十分丰富、独持。文物馆藏丰富,现有藏品7226件,其中有不少是国内外罕见的稀世珍品。景区内还有秦离堆、汉崖墓、唐代佛、塔、寺和宋代抗元九顶城等古迹,人文景观密集,且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交相辉映[3]。
3.景区旅游现状
乐山大佛景区主要包括凌云山和乌尤山两个山体,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景区由凌云山、乌尤山、东方佛都等景区组成。大多数大佛景区来访游客通常都通过景区大门前的导游图或通过乐山大佛官方网站进行初步了解,由于导游图和官方网站上的旅游信息极其有限,这样将导致游客盲目旅游,对其旅游路线毫无规划,甚至旅游结束后对乐山大佛都没有较深的印象,这样既不利于乐山大佛旅游景区知名度的传播也不利于其旅游规划管理。
针对乐山大佛风景区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及根据旅游资源发展的要求,结合GIS应用实践,研制乐山大佛风景区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用于对景区的旅游资源信息与数据进行科学有效管理,同时运用GIS、管理信息系统对景区进行合理开发与规划 [4]。
三旅游信息系统设计
本系统主要可分为四个模块:数据输入、查询、分析和输出(图1)。数据输入与编辑模块包括属性数据、空间数据以及文本资料的录入与编辑;查询模块包括属性数据查询和空间数据查询;分析模块包括最短路径分析、缓冲区分析以及统计分析如旅游容量分析等;输出模块包括特征资料显示、地图注记、地图显示和图表打印。
图1系统结构图
1.需求分析
通过对乐山大佛景区进行实地考察以及景区旅游资源管理工作的调查,分析总结出该景区相关部门和来访游客对旅游资源管理方面的信息需求主要包括:
①统计信息。统计出各景区的面积、旅游资源的数量、自然环境条件和对旅游规模以及环境容量预测等。
②空间信息。给出各景区的地理位置,以及地形信息如三维地形图等,使旅游资源信息的使用更加有效[4]。
2.系统研制目标
基于GIS的旅游信息系统的建立主要提供一个景区或景点的现状图及相应的查询、统计、分析功能[5],为旅游管理者提供规划决策依据以及为来访的游客提供各种信息查询服务。主要包括:
(1)建立整个景区的电子导游图,为咨询者提供旅游指南,这种指南包括相关景区的图片及文本说明,使咨询者对景区和景点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2)为游客咨询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根据需求提供各个风景区和景点的信息,如自然风光、历史渊源、风土人情等,并且围绕食、住、行、游、娱、购等内容向游客提供各种信息查询服务,如宾馆酒店分布、旅游购物中心以及旅游交通路线的选择查询等。
3.旅游信息系统开发平台
该系统是在ArcGIS工作平台上以具有代表性的GIS平台组件式开发工具ArcObjects为基础,界面和其他功能设计使用Visual Basic语言来编写,采用SQL Server作为旅游信息数据存储的数据库,系统运行的软件环境为Windows XP,Windows NT Server,Windows2000 Professional等。
4.数据库结构设计
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基础,它的组织与管理直接影响用户的工作效率。本系统主要包含两类数据:空间数据,包括各景区、景点的地理空间位置关系等,它的来源主要包括测绘部门提供的乐山大佛景区地形图,土地利用图、景点分布图以及野外GPS实测数据等。属性数据,包括各景区、景点的自然特征、社会经济情况、历史文化概况、旅游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比较优势、旅游资源的分布与区域地理特征、旅游市场、游客流向、旅游景区的容量、旅游商品和产品、旅游设施状况、旅游路线、文物古迹等[4]。属性数据的获取主要包括乐山市志、近两年的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景区交通规划图、旅游规划图以及野外调查统计数据和现场调查数据等。
(1)属性数据库结构设计
本系统中属性数据库包括两类属性表:一类为对应于地图实体的用于存放这些地图实体属性的可地图化的属性表;另一类是不包含地理信息且主要用于资源信息管理以及多媒体属性索引的非地图化的属性表。对于可地图化的属性表,根据旅游资源信息的分层方案,本系统分别设计了各景点属性表、动、植物资源属性表、宾馆以及道路属性表等。对于非地图化的属性表,系统设计了景点信息表、旅游信息表及多媒体文件索引表等。以旅游所查询的宾馆和游览路线属性结构设计为例, 各种字段类型按照SQL Server的标准来定义,如表1,表2所示。
字段名称 字段含义字段类型索引备注
XH序号C15 主键 NOT NULL
MC名称C30
LX 类型 C15
JB 级别C100
JW 价位C20
RL 容量C30
DZ 地址C50
DH 电话C20
WZ 网址C30
表1宾馆属性结构设计表
字段名称 字段类型说明备注
IDNumber 路线编号主键
Name Text 路线名称
StartScapeText 起始景点
EndScape Text 终止景点
MidScapeText途经景点
表2游览路线结构设计表
(2)空间数据库结构设计
GIS技术的主要特点在于:每种地物在二维空间或三维空间内不仅具有相应的属性特征,而且具有空间位置特征,因此能够精确定义实体地物间的空间关系[6]。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在GIS应用软件中既能显示出地物间的空间关系和连通性,又能对不同的地物类型进行空间信息的查询和分析[4]。空间数据主要按点、线、面3种结构进行储存,其结构参看Arc/Info空间数据结构。
四系统功能及实现
1.数据查询功能
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空间数据,每一个数据属性都包括对于某个景区的地址或某个景点的定位。在空间数据查询的操作中,用户通过确定显示地图的空间范围来进人数据库。此时,系统将会在数据库中查找符合用户要求的图片、表格或文本等各种形式的数据。用户还可以输入自己感兴趣的景点名称或从景区名称中选定自己感兴趣的该景区内多个景点,系统将会把此景点的位置在地图上以闪烁的方式显示出来,使用户一目了然。
如查询凌云山景区具体旅游信息(沿线各景点具置、游览路线、游客容量等),通过SQL的 Select命令在各有关Table表(景点分布表、游览路线表等)中进行查询,并且直接在地图上显示出来(如SELECT * FROM DafoJingareatab WHERE DafoJingareatab=‘凌云山景区’)
2.旅游路线选择功能
系统提供了陆路、水路和水陆环形三种情况的游览路线选择。游客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旅游路线(表2)。景区之间以及景区与宾馆之间陆路旅游费用计算公示为:M=C+(R–2)×K,单位为元(人民币)。C表示乐山市出租车起步价标准(3元),R表示要行驶的公里数(两公里内是3元),K为行驶两公里后每公里增加的费用(1.4元)。水路旅游费用为50/人。
3.旅游信息系统的资源管理功能
按照乐山大佛景区旅游资源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构成要素和外部特征,可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人文风景旅游资源两大类。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佛像景观、动、植物景观等;人文风景旅游资源又有如下类型:历史文化古迹、佛教文化、名人古迹等;所以该系统根据这种分类方法将大佛景区旅游资源归类、存储和管理,利用SQL语言设计用户子模式,提供给旅游管理部门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分布及相关信息[7]。
4.旅游容量分析功能
旅游容量又称旅游环境容量或旅游承载能力,它可以为旅游地的规划和管理提供依据,对旅游地环境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这里根据保继刚等旅游资源容量量算公式[4]计算,可知乐山大佛主要景区的资源承载力(表3)。
景区名称A(m2)A0(m2) 日容量/人 年容量/人①
凌云山 600,000②200 3,750675,000
乌尤山 157,800③ 503,945 710,100
东方佛都 266,500④1003,332 599,760
①一年景区开放日期由气候适宜性定,即有180天(5-1O月)适宜旅游,
②③④数据由乐山市大佛乌尤管理局提供
表3主要景区资源承载力分析表
C = T/T0 × A/A0
式中C为资源的极限日容量,T为每日开放时间(按国家标准取10小时),T0为人均每次利用时间(取8小时),A为资源的空间规模,A0为每人最低空间标准。根据公式得出的年容量数据远大于从乐山市统计局网站上得到的2008,2009年的数据,乐山大佛风景区还存在着很大的旅游发展潜力。根据初步计算得出的旅游容量数据,再结合GIS的拓扑叠加功能以及缓冲区功能可确定旅游景区的保护区域、优先发展区域等,以此为旅游管理部门的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数据显示输出功能
本系统设计的数据显示与输出功能包括地图显示、地图注记、特征资料显示和专题地图输出打印等几个方面,用户可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地图信息进行显示或打印。
五结论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是在对乐山大佛风景区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开发研制的,符合旅游者和当地旅游管理部门的需求。该信息系统的投入运行,将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提供新的契机,进而使乐山大佛优美的自然景观资源和悠久的人文景观资源得以保护和高效率的规划管理。
参考文献:
[1]房佩君.地理信息系统(ARC/INFO)及其应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杜,2OOO,3-7.
[2]陈菁.基于GIS的福建省旅游信息系统研究[J].经济地理,2OO2,22(1):120-123.
[3]国家文物局网站 资料信息 /
[4]何华春,石军南.基于GIS系统的旅游区研究——以武功山风景旅游区为例[J].经济地理,2OO3,11(6):841-842.
[5]王永燕,孙雪松,等.基于GIS的旅游景区信息系统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OO2,16(3):271-273.
[6]边馥苓.GIS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M].北京:测绘出版杜,1996.1-5.
[7]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2OOO.75-8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064-02
在信息社会中,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高级技术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已很难满足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网络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人们的工作方式具有群体性、交互性、协同性等特征,学习也是如此,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热点,利用网络环境协同学习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并得到了迅速发展。本文围绕这一问题,以《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为例,利用现代教学设计理念,通过个案的设计与应用,对如何在《中国旅游地理》学科教学中基于网络环境下运用协同学习的教学设计理念进行探讨。
一、网络环境下运用协同学习模式应强调以网络为基础
网络环境下的协同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建立协作学习环境,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教师与学生以及相互之间彼此交流、讨论与合作,实现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网络协同学习教学模式,有着与教学的四大要素相对应的四个基本要素,包括网上教师、协作小组、网络环境、教学资源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学习内容及学习反馈等为客体;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链接是各种各样的媒体。网络环境以其超资源共享性、灵活多样性、时空性、开放性、快捷性、交互性以及个性化介入协同学习,通过旅游视频、旅游图片把中国旅游资源形象地展现出来,教师在模拟的旅游情景中讲述,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实现知识升华及能力迁移。例如:在讲授长白山旅游资源时,网络上的旅游资源比教材上的文字描述更加直观形象,在此基础上借助多媒体实训教室,把长白山的相关旅游图片和旅游视频展示给学生,为学生建立一个生动直观的认知环境。同时,教学中利用网络环境补充一些课外知识,或学生自己利用旅游网站等网络资源进行本课程内容的扩展,如《走进科学》、《探索发现》等,效果必然良好。网络的教学中营造民主、合作、互助的教学关系,为学生提供丰富而生动的中国旅游知识,这种学习模式对于逐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学生解决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具有明显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创新、合作、探索发现能力非常重要。
二、网络环境下运用协同学习模式应以协作学习为特征
网络环境下运用协同学习模式是协作学习和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协作学习的一种具体学习方式,是掌握与运用知识的最有效的策略之一。发展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入协作学习的基本理念,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支柱,个人自主学习为先导,在学习中通过小组内部协作发挥集体协同效应,通过小组互相竞争发挥群体聚合动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实现教学目标。《中国旅游地理》教学过程中,利用协作学习,学生以相互合作共事的态度,共享信息与资源,组内成员共同完成所担负任务,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教学在教师指导下分组进行,强调准备、组织、实施、检查、评价等步骤的全程演练,同时注意案例式教学、比较法、演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模拟现场导游环节和实际工作讲解。协作学习在《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发展了他们的个体思维能力以及学生间的包容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三、网络环境下运用协同学习应以问题为核心
二、河南省安阳市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况
据安阳市所公布的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来看,旅游资源多,种类丰富。从数据上来看,其中人文类的旅游资源单体就高达1716个,然而自然旅游资源单体仅为600个,由此可见人文旅游资源是其旅游主打产品。因此,安阳市的旅游应该以文化旅游发展为主,自然旅游发展为辅。
安阳市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具有很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每一个都是珍品和精品,还有很多可称为“孤品”――举世无双。就安阳历史文化资源本身来说,殷商文化是其重中之重,安阳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安阳是华夏文明之源,商王盘庚当初迁都于殷,就是现在的安阳地区,青铜器、商周文化等都是非常具有传承性和历史性的文化遗产,也是发展文化旅游的良好依托。
三、安阳市文化旅游的发展优劣势分析
(1)发展优势
1、旅游资源优势。安阳市是全国着名的古都之一,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比较闻名的景点有殷墟遗址和红旗渠,殷墟遗址在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名声大噪,不少人慕名前往,甲骨文的出土,直接让殷墟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的成员之一;红旗渠则与文化名着有关,它是安阳林州人民伟大创造的成果,在国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文化旅游景点,如里城和《周易》,还有岳飞的故乡――汤阴等等。
2、文化影响优势。稍微了解一些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上下5000年历史自夏朝开始,但实际上真正富有文化底蕴和贡献的还是要从商周算起。商王盘庚当初迁都于殷,也就是现在的安阳地区,可是说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第一古都。这里拥有被史学界称为“小南海文化”距今25000年的原始人洞穴。之后的商周文化包括青铜器、甲骨文、文化传承、人物事迹、历史典籍等都在安阳市有着一个良好的体现和展示。其中包括了全国第一个甲骨文档案库,青铜器之中不可磨灭的艺术瑰宝“司母戊鼎”等,都是安阳市文化影响的巨大优势。还有在唐朝之后,安阳地区的文化发展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唐代修定寺塔、宋代明福寺塔、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府城隍庙;高阁寺、岳飞庙、古城角、钟楼等等这些着名的建筑,也都是安阳市的文化影响优势。其文化影响能力在中国和世界人民心中,都有着不可逾越的地位,对世界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区位优势。安阳地处中原,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距离北京500公里,距离郑州才190公里,这两个地方都是人口密集区域。况且,安阳的交通也比较发达,南北向有京广线、106和107国道以及京珠高速公路,东西向有安林、安濮、汤鹤、汤濮等公路和铁路沟通山西、山东,这些交通设施和铁路公路的建设都在很大程度上为游客的旅游带来便利。
4、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旅游的发展能够更快地推进经济的增长,反过来,经济的发展也能够很好地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它们两个本身就是统一的关系。由于经济的增长,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接触和喜欢旅游这一休闲方式,消费观念的改变直接促进了旅游业的兴旺,为旅游业的完善和成长注入了更多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同时影响着旅游文化的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促进其变得内涵更丰富,产品更多样,从而带给了游客全新的感受。
(2)发展劣势
1、宣传力度不够,客源少。目前,安阳来自海内外的游客并不多,客流量也不是很大,由此可见,安阳的旅游产品销售尚未在我国国内的主体市场形成一个突破性进展。数据显示,安阳市接待的游客群体中,国际旅游市场接待人数只占旅游接待总人数的1%左右,而国内的游客则大多来源于附近的几大省市区域,比如河南、河北、山东、北京等,其原因在于宣传力度不够。
旅游业的发展,很大程度靠宣传。例如,《神奇的九寨》是为九寨沟旅游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容中尔甲为家乡九寨沟创作的一首歌曲,《神奇的九寨》的广泛传播,让九寨沟一时间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向往之地,这就能达到一个非常好的宣传效果。这些年,安阳已经扩大了旅游宣传的范围和力度,比如,在安阳举行了殷商文化旅游节,就是为了对宣传殷商文化进行一个良好的宣传;安阳在北京等大城市举办了红旗渠精神展就是为了弘扬红旗渠精神等等。以上所说这些良好的宣传活动完全能够有效地提升安阳文化旅游在全国范围的知名度,但是安阳市与西安、开封等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相比,还是有/,!/非常大的差距。由此可见,安阳的文化旅游宣传力度还有待加强。
2、旅游资源开发不足。作为全国闻名的古都之一,安阳市毫无疑问地以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特点而达到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安阳发展旅游就有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但是安阳市的旅游发展并没有利用好这些优势,其文化资源的开发广度和深度都还有待提高。安阳市的文化旅游资源很多,但是对其的开发并没有做到尽善尽美,把旅游资源等同于旅游产品,不对其加大开发和改造。比如,有些旅游资源在比较偏远的地方,开发这些资源,还需要对周边的交通以及其他旅游设施进行配套建设,但是安阳市旅游开发在这些方面还明显存在
不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安阳市文化旅游的发展。 3、基础设施滞后。安阳的旅游发展起步晚,基础设施滞后。旅游发展,必须要具备相关的基础设施,有了好的基础设施后,才能为游客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才能让旅客赞不绝口,流连忘返。安阳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加大了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快了建设步伐,但是,基础设施滞后仍然是安阳市发展旅游的一大障碍。比如,在对外交通方面,只有铁路和公路,没有航空和水运;在景区内部,有些景区的交通也不太方便,例如,安阳小南海景区,该景区有着距今20000多年的原始人洞穴,还有万佛沟,可与龙门石窟相比拟,以及小南海古庙等等,但是景区内的道路却十分曲折坎坷,而且遍地灰尘,游客走在路上,十分扫兴。
4、缺乏合理的旅游整体规划,资源整合不够。主推产品的开发管理和推广实施,是需要得到极大重视的。比如,世界着名自然遗产张家界景区,其中包括了武陵源风景区,武陵源风景区又包括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杨家界、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和天子山自然保护区,但是对于张家界来说,其拳头产品就是武陵源风景区,游客只要进入了张家界,也会有兴趣前往天门山等其他景区,这就是拳头产品的效应。安阳市现在就缺乏这种拳头产品,没有一个品牌效应,无法吸引游客的眼球,这也是制约安阳文化旅游发展的一大弊病。
5、对旅游市场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把握不够。安阳市的文化旅游产品没有顺应时代的变化,没有及时了解到客户的需求。举一个非常典型的路子,红旗渠在很多年前一直是河南省的十佳旅游地,可是在最近几年,红旗渠早已不复当年兴旺,无法挤进前十强,反而被一些近几年开发的旅游景点后来居上。其实关于红旗渠的影视资料,屡见不鲜,电视剧《红旗渠的故事》就是一部讲述红旗渠的影视作品,在影视剧热播时,安阳应抓住这些机会,大力推广红旗渠旅游,宣传红旗渠,打入群众市场。
四、安阳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
(1)突出“殷商文化游”,打造拳头产品
安阳的旅游必须要建立一个品牌,实施名牌战略。怎样才能打造出一个品牌,对于安阳人民来说,还需要不断地摸索和探究。作为安阳市来说,可以将“殷商文化”作为主打品牌推向市场,进一步丰富殷商文化旅游内容。安阳的文化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我们发展本地旅游,一定要充分结合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既要学习其他旅游地区成功的发展经验,也要注重“推陈出新”,打造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线路。比如,可以打造出以殷墟、周易、红旗渠、太行大峡谷为拳头的四大精品旅游景点,以此来带动其他旅游景点。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要求不尽相同,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版七—九年级)的教材编排来看,六册书每册安排了三次综合性学习共18次。内容包括:
(一)体验感受型:《学会利用图书馆》、《献给教师节的一份特殊礼物》、《我和亲人的故事》。
(二)调查采风型:《调查社会用字的情况》、《为本地人物立传》、《文学采风》、《旅游资源调查》、《老年人生活状况及调查》。
(三)主题探究型:《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桥》、《环保小课题研究》、《从古诗看古代交通》、《神话》、《妇女解放》。
(四)实践创作型:《编一份手抄报》、《编演短剧》、《举办中外戏剧知识大赛》、《自己给自己“出”一本书》。
二、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方法
(一)体验感受型
体验感受型的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深入生活,在生活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技巧和方法。注重体验生活,在生活中获得认知和情感体验。常用的学习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例如,《学会利用图书馆》目的是让学生突破语文学习的小课堂,置身于社会的大课堂,去寻求教育资源。要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图书馆的设施和服务项目,了解有关借阅规则;了解图书目录知识,学习检索书目的方法;能利用图书目录借出自己喜欢的书。此次活动,提高了同学们的阅读热情、扩大了阅读面、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调查采风型
一、引言
建国以来,我国产生了很多依托资源而发展起来的城市,这些城市主要是以资源的开采和初加工为主导产业。他们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解决就业、加速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资源型城市逐渐暴露了其固有的弊端,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速的迟缓,经济效益的低下,严重影响了城市经济的后续发展力。
2008年3月17日,国务院公布首批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2009年3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山东省枣庄市名列其中,这是山东省唯一入选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枣庄市近年来正积极实施城市经济转型,由传统的资源产业向煤化工产业和旅游产业转型。
二、枣庄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枣庄市位于山东省南部,可以说是山东省的南大门。枣庄市土地总面积456.48千公顷。截至2008年底,枣庄市总人口为383.24万人。枣庄市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地下矿藏36种,现已开采利用16种,其中煤、石灰岩、石膏是优势矿产,天青石是全省唯一的矿产地。已探明煤矿区68处,总资源储量16.5亿吨。枣庄因为煤炭资源的开采兴起而发展壮大,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早在清朝末年就开始开采,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然而煤炭资源是有限的,现在枣庄正面临资源逐渐衰竭的严重问题,城市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一)煤炭资源的枯竭
不可再生资源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对于全球性的资源枯竭现象,我们正在寻找着不同的替代资源,然而现在我们除了太阳能还没有找到成熟、方便使用的能源。煤炭仍然是提供能源的重要资源之一。然而,随着百年时间的开采,枣庄的煤炭存量越来越少。并且枣庄市统计局在《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对已探明煤矿区和总资源储量做了修改,分别改为68处和16.5亿吨,而不是以前的98处和19.78亿吨。根据《统计公报》2007年原煤产量为3281.57万吨,2008年原煤产量为2868.12万吨,2009年原煤产量为2985.85万吨。照这样推算平均每年产煤3000万吨,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枣庄累计采煤量占总量的70%。根据这两个数据,枣庄的“煤炭寿命”还剩16-17年了。
(二)产业结构单一
产业结构单一是资源型城市的普遍问题,枣庄更是如此,从表1可以看出这五年来枣庄的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的状况,并且2004-2007年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有上升趋势,在2008、2009年又略微下降,而第三产业在2004-2007年却有下降趋势,在2008、2009年又略微上升。第二产业比重如此之高,主要是煤炭、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工、电力、纺织五大行业支撑作用,而这五大行业主要是依赖资源,并且技术含量过低,产业关联度也不高,都不能够长期地作为枣庄的主导产业。
(三)生活环境质量差
中国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矿产资源开采诱发多种次生地质灾害,对地表破坏严重,使地下水均衡系统受到破坏,造成水和空气污染严重,导致生态失衡,破坏了自然地貌景观的美观和完整性。煤炭的大量开采,造成枣庄地下的空洞,已经造成部分地方塌陷,其他地方塌陷的可能性也极大,尤其是枣庄处于地震带上,若是发生地震,将会造成不可避免的后果,这种情况会造成市民的恐慌。煤炭的初级加工和使用,都是比较低效的,排出的粉尘和烟雾对空气质量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对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
(四)人才严重外流
当今社会,人才和技术这两个要素是越来越重要了。众所周知,山东是一个教育大省,枣庄当然在教育方面也不会差,每年都会有20-30个人考入清华北大,普通高考录取率都在70%以上。一方面,枣庄市输出的学生都是优秀人才,但是每年返回枣庄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却寥寥无几。这其中存在这一个恶性循环,由于枣庄的发展前景不尽人意,大学毕业生不愿回到家乡,他们认为这里不能给他们一个良好的平台来展现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越是这样枣庄越是缺乏人才,越是发展不起来,这就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枣庄市内的普通高等学校质量不高,没有什么所谓的名牌大学,所以生源的质量也不是特别好。这样,两方面加起来,就只会产生“人才逆差”。
(五)经济封闭、对外贸易少
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城市,通过与外界的接触与交流,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更好地吸收外来的新知识,并使之成为我们可以利用的工具,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有比较才会有进步,竞争在经济发展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由表2可以看出,枣庄市的进出口额很小,只占山东省的1%都不到,可想而知,枣庄的对外贸易与对外开放程度过低,并且我们出口的商品都是比较低端的,没有什么竞争优势,更不容易获得更多的与外界沟通的机会。
三、枣庄经济转型的产业优势
(一)煤化工产业优势
发展煤化工产业是实施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能源是任何国家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当今世界大力研究开发替代能源。煤可以作为主要原料生产化工和能源产品,来替代部分石油作为化工原料,并可以生产甲醇、二甲醚等作为汽油、柴油的替代品。
1、煤炭资源优势。枣庄市煤炭储量较大,现已探明煤矿区68处,总资源储量16.5亿吨,平均每年原煤产量3000万吨,充足的煤炭原料对发展煤化工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2、水资源优势。煤化工是高耗水产业,充足水资源是发展煤化工的关键。枣庄2008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1.17亿立方米,2008年降水量为913.5毫米,高于全国年平均降水量200多毫米。现有岩马水库、马河水库、户主水库等大中型水库5座,2007年总库容4.7亿立方米。这些水资源可以满足煤化工用水的需求。
3、交通运输优势。国内需求煤化工产品的集中地是华东、华南地区,距离枣庄市一般在200公里以内。枣庄市境内有京沪铁路、京福高速公路、104国道及国家现已开工建设的京沪高速铁路,煤化工园区内有铁路专运线连接到京沪铁路干线。并且距日照、连云港出海港口不足200公里,是全国七大煤化工产业区中离港口最近的一个。境内有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航道,水运安全便捷,运量大,成本低,交通优势尤为明显。
4、产业基础优势与技术人才优势。枣庄煤化工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有以鲁南化肥、国泰化工、新能凤凰为龙头的煤化工企业集
团,以枣矿、中泰、辰龙、丰源、王晁为
龙头的煤炭企业集团,以水煤浆气化及煤化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主的科研机构,以盛隆焦化和海化煤业为龙头的煤焦化企业。近年来鲁南化肥厂等大企业的煤化工产业发展迅速,聚集了煤化工技术和一大批人才,并成为我国煤化工人才培养基地。
(二)旅游业优势
旅游业作为综合性的产业,它所带来的效益日益突出,旅游业的服务涉及到方方面面,必将带动餐饮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商业、广告业等许多行业,这些关联产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城市的发展。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自身就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城市的就业。有资料显示:旅游业的经济乘数效应远高于其他行业,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增加4.3元。所以,旅游业又称为“引爆产业”。并且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每直接就业1人,就能给社会提供5人的就业机会。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是很高的,因此为了发展旅游业吸引游者,政府会对生态环境加强治理和管理,创造一个宜人的环境,不但吸引了游客,而且也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环境。
1、区位优势。枣庄市位于环渤海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区域、我国沿海开放城市和西部内陆地区的重要过渡地带,处京沪线之中点,苏、鲁、豫、皖在此交汇,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北上南下,西进东出,十分便捷。这四省成为枣庄发展旅游事业的潜在客户群体。并且枣庄位于山东省的黄金旅游线“山水圣人”旅游线的延长线上,如果宣传得当,就可以吸引大批旅游爱好者。
2、旅游资源优势。一个城市想要发展旅游产业,最根本的还是要看旅游资源。枣庄的旅游资源可谓是数不尽,其中既有有形资源也有无形资源。根据《枣庄市资源调查报告》,枣庄市分布有大量的山岳奇峰和溶洞等,具有较高的观赏和旅游开发价值。枣庄市生物风景名胜资源种类繁多,规模宏大。受地形、森林和降水等影响,枣庄市形成了多处水文名胜资源。枣庄市人文风景名胜资源丰富,有许多重要的人文资源,枣庄还有很多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名人,这些足够吸引旅游者到枣庄来观光。
3、交通优势。京福高速公路、京沪铁路交汇于此,举世著名的京杭大运河东西穿过,交通优势尤为明显。不仅外在的交通便利,在枣庄市内同样如此。游客不论是坐火车还是汽车到达枣庄,在火车站和汽车站附近都有公交公司,不论去哪都很便利。加之,2009年以来,枣庄市投资建设BRT快速公交,更加促进了交通的便利。
四、枣庄经济转型的产业选择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伴随着供需结构、区际贸易与区际投资、制度安排等的变动发展而发生变化,进行着规模扩张和结构变动。在这种变化过程中,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成为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力。枣庄的经济转型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但主要还是在第二产业上发展煤化工产业。虽然煤化工产业能为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从而进行资本积累,但是却不能增加就业,并且发展煤化工产业也要依赖煤炭资源。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却可以促进就业,并脱离煤炭资源的束缚,这才符合优化产业结构的经济规律。2008年以来在保持煤化工产业优势的前提下,把转型的重心主要放在了旅游产业。目前煤化工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枣庄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枣庄市统计局.2009年枣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
2、王任飞,翟东升.还资源型城市“一片蓝天”[J].宏观经济管理,2006(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421-01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理想。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提高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促进教师在创新教学中的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的强力手段。《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口语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要素中,说是最基本的,说的功夫差不多了,听、读、写也就容易办到了,可见口语交际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怎样才能突出口语交际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1.全面掌握《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确立正确的教学观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语言、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能就适当的话题作既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的发表意见"。
从以上要求中,我们可以明确知道《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要求的精髓就是不仅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与人交流的习惯,提高学生实际交流的能力。因此,口语交际的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作为教师,要改变过去那些习惯性的理念,落实训练重点。不是要抓上好口语交际课,而是要把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素养来抓,并在课堂内外适时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2.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口语交际环境
口语交际是新课改设置的一种新型课,经过几年的探索尝试,我觉得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同时要让学生明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的道理,帮助学生克服那种怕自己说错或说得不好而被同学耻笑的自卑心理,让他们去掉思想包袱,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不卑不亢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落落大方地参与讨论,参与交际。其次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尊严、个性、语言特点、说话方式等,让学生感受到口语交际是轻松的、愉快的。同时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并把自己当作一名听众、朋友与学生谈天说地,进行自由地、开放地情感交流、语言交流,让学生处于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之中,使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再次是要让每一个学生明白,在口语交际中,同学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这是在所难免的,同学之间不要讥笑、讽刺、挖苦,应互相勉励,以维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自信和积极参与交流的勇气。最后教师要适时对学生交际的内容、交际的情况进行引导评价,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与交际,能在交际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3.巧妙地运用贴近生活的话题和阅读教材的内容
3.1 充分运用口语交际的内容进行训练,认真上好每堂课,一般来说,教材所设计的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都具有很好的典范性。因此在教学时,务必做好课前准备,加以必要的适时的引导。比如,八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训练中《交流格言》一课,就是一个十分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我在教学准备时,提前安排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格言,并写明自己对格言的理解和格言的出处;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都想争着交流;其次是分小组进行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同时提出交流和倾听的要求。说话要求:(1)态度自然、表情大方,说话有理、有节、有趣。(2)语句通顺,表达清楚,(3)中心明确,有条有理,不偏离话题(重点是喜爱的理由及对自己的影响)。听话要求:(1)耐心专注地倾听,尊重说话的人。(2)能正确理解说话人的观点和意图。(3)有问可以提问。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及时评价,重在鼓励。
3.2 巧妙选择阅读教材中的内容和课外阅读中的内容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如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让学生先自读课文后再口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看法;如在进行散文、诗歌教学时,可让学生自己读后,再谈自己对意境的理解和体会;再如我在教学《干将莫邪》这个民间故事后,设计了一个 课外作业,让学生充当"小记者"到民间去采访老百姓关于《干将莫邪》的传说,回校后在全班交流,并评出优秀作品进行表彰。以之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3 联系生活实践,寻找口语交际的材料。口语交际本来就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地壤。为了让它走进生活,我们应该把它与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做到社会实践与口语交际教学的相互整合。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中的"旅游资源调查"时,就提前让学生分组到故居,龙门报国寺等旅游景点实地考察当地的旅游资源,并由各组讨论,由组长总结,写出调查报告,在课堂上尽量脱稿陈述自己的调查报告。最后各小组互相交流,评出表达最清晰,意见最可行的报告。这样一来,就形成了现实生活,课堂教学与口语交际教学互为充实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