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2 14:37:4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儿科护理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光明思维”是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智模式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1】,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引入“光明思维”,有意识地培养护生健康的人格,稳定的情绪和积极乐观的精神,不断提高自身应激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以保持身心健康。
1.“光明思维”引入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儿科护士的专业角色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儿科护士要提供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并对每一年龄段的患儿施以发展性照顾。作为护理服务的提供者,她们的身心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护理服务的质量,决定着护理职业角色扮演的成败。这要求儿科护士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专业素质,还特别强调儿科护士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过程始于护理的教育之初。传统的护理教育习惯于刻板的机械的护理知识的传授,而缺乏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人文教育的方式。这样的学生到了临床工作中,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工作场景,即表现较差的环境适应和自我适应【2】。
2.儿科护士的压力来源
2.1医学模式改变带来的学习压力
儿科护理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已由往日单纯的患儿护理变革为对所有儿童的生长发育,疾病防治,保护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医学科学不断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竞争压力在不断加大,同时患者及其家属对护士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护士面临的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
2.2 多元化角色带来的心理压力
随着人们对护理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护士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更大压力。而儿科护士的专业角色有所不同,扮演着多元化角色:直接照顾者、患儿代言人、健康教育执行者等,患儿年龄小、起病急、变化快,情绪不稳定教育学论文,对医护人员有恐惧感,而无法正确描述自己疾病感受,哭闹以及儿科用药的精确性,易造成职业紧张和精神压力。
2.3高要求的专科技能导致的心理压力
儿科护士由于所从事的护理工作有别于其他专科的特点,其工作要求更加细致和耐心,同样的护理操作,婴幼儿的各项操作难度和风险都明显高于成人,且太多是独生子女“一针见血”是每位家长的心理,这必然会给护士心理造成压力。
3.应用“光明思维”进行儿科护理教学
光明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的背景是“积极的心态”。具体来说,光明思维共分为三个档次,逐级而出,即所谓的“三级光明思维”。光明思维的形成,可以通过不断练习中慢慢学会这种思维方式,实际是调整自己的心态。而护士的在校教育,目前还没有把心理训练摆在重要地位,缺乏有效的心理训练措施免费论文。因此,应尽早把“光明思维”引入儿科护理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层层深入,不断培养。
3.1重视护生人格培养,提高良好心理品质的自觉性
自我管理能力是健全人格的最好体现,因此在进行儿科护理教学中应从关注护生的人格做起,首先要让护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客观合理地评价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形成合理的心理支点,善于自我承认和自我肯定,善于保持积极向上的愉悦心境。用积极情绪影响和感染小儿,并由此得到理智上的愉悦。【3】其次可让护生自己培养自己,自己管理自己,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主动服务意识。
3.2加强理论与实践知识系统化学习,提高心理素质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以有关理论为指导,娴熟的护理技术本身也能起到心理护理的作用,使家属产生信赖和安全感。在儿科护理教学中采用模块式教学法,根据儿科护理学的知识结构特点,形成三大教学模块即健康儿童保健模块、住院患儿护理模块、急危重患儿护理模块,即系统学习有关儿保科,病房,急救科护士系统化理论知识,让学生很快融入职业情景,更接近临床工作。且每一个模块设有相关的实训项目,实行专业技能分段式教学,系统性护理技术操作反复练习,以培养学生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娴熟过硬的操作技术,更有助于心理素质的提高。
3.3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学会关爱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应向学生详细介绍儿科工作的特殊性,让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强调做一名优秀的儿科护士必须具备更多的爱心、耐心、责任心。独生子女的家庭,关注长辈多、负面情绪多,沟通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注重沟通语言和技巧培养。如在讲解小儿年龄分期及心理特点时,可强调对患儿多用肢体语言教育学论文,如抚摩、拥抱、游戏,使患儿有亲近感,以达到最有效的沟通。在平时常见疾病教学中多采用分组病例讨论,问题式教学法,让学生互相扮演患儿与家长的角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掌握沟通技巧。
3.4.培养团体精神,开拓新的心理优势
鼓励在校护生积极参加学校及校外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及集体活动,发展和培养团体精神,兴趣爱好广泛,随时保持活泼愉快的状态,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心理优势。
总之,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引入“光明思维”让学生用辩证唯物的观点分析问题,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出现的问题,用求实奋进的精神处理遇到的问题。丰富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术,良好的沟通方式,才能产生自信心,才能以正常心态面对现实工作,让学生在校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角色适应能力,以减少步入工作后的心理应激反应,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1)邓灿烂.用光明思维做好思想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2003,(8):46
(2)贾启艾.护理学的人文底蕴[J].护理研究,2002,16(2):63—65
2注重素质教育与人文关怀
护士面对的不仅是无法表达或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病情和需要的患儿,而且要面对焦虑烦躁,对孩子倍加疼爱的父母等,在操作过程中,须进行换位思考,理解做父母的心情,对患儿有耐心、细心、爱心、责任心。护士应掌握娴熟的穿刺技术,专业技术操作时架起患儿及家长与护理人员的桥梁,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占重要地位,是一种重要的护患沟通方式。为提高学生人文关怀的意识,我们将儿科护士的特殊素质要求教育作为实验课前的必修课,使学生明确知道,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科护士,必须对儿童的健康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并热爱、尊重儿童,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操作技能。要求学生在婴儿模型上操作时表现出高度认真负责、充满爱心和同情心的良好品质。
3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与时俱进,改进实训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实训课的质量。在进行儿科护理教学时,理论教育与实训教学同等重要,两手要抓,两手要硬。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更易发现问题,老师可以及时纠正。通过实践学习,使学生更加熟练的掌握操作技能,更好的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们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充分的掌握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同时丰富实践内容,更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以往实训教学中,学生们只是单纯的看老师操作,而没有自己动手的机会。学生空有一腔理论知识,而不知如何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所谓的实训教学,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她们的创新思维。所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实训课时教师讲清每项操作要领后,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分组进行练习,教师边看边指导;然后让学生上台回示,全体学生评价,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多应用不同的实训课教学方法,在学生中可获得较高的教学满意度,同事极大提高了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综合技能及学习效果。实训课的强化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出综合素质更高的学生,真正发挥了实训课的教学作用。
(1)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收集、编写临床典型病例,病例难度适中,紧扣临床;并根据学生情况设计好导入的问题。(2)在儿科护理学的课堂上,向学生呈现病例,跟据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病例讨论后发言,授课教师进行总结;(3)课堂教学结束后,派发给学生一份设计好的典型护理病历,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完成该病例的护理病历。
1.2效果判定标准
考试评价:满分100分,理论课占80分,护理病历书写考试占20分;问卷调查:教研室自行设计针对授课效果以及学生感受进行评估的问卷,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60分,回收60分,回收率100%。
1.3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考试成绩及病例分析比较
两组教学方案理论考试成绩及病历书写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实验组30名学生理论考试得分为78.45分,高于对照组60.67分,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学生护理病历书写的考试得分为17.76分,高于对照组学生12.53,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考试总分分别为86.21和73.20,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问卷调查比较
两组教学方案问卷调查结果比较如表2所示,实验组学生对于案例教育的满意率,包括教学效果、提高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两组各项内容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探讨与思考
病案导入教学,是基于实操性训练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堂上组织学生对典型病例的分析与讨论,来完成教学要求。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临床典型病例的导入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避免理论教学的枯燥,使学生保持学习热情,并能培养学生临床的思维模式。
从案例选择的角度来说,基本上都是经过临床实践的真实的可靠的病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故这些案例具有高度的真实性。
1.2教法新颖
案例教学法打破传统的以老师讲解的授课方法,它以学生为主体,老师的职责是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角色转换之间,案例教学法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的。
1.3启发性强
案例教学法必须根据案例内容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而且这些问题要有留白,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2案例教学法的基本过程
2.1案例的收集
收集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前提。要根据教学目的收集案例,由于学生没有临床工作的经验,所以在收集病例时要选择有代表性的、经典的案例。可以针对儿童肺炎、儿童腹泻、先天性心脏病、营养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等常见病例收集案例。案例的收集应紧扣教学目的,突出针对性;勿面面俱到,要突出精、优特点;勿多而杂,要突出导向性,做到举一反三。总之,要根据教学目的收集案例,根据学情筛选案例。
2.2案例的设计
设计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基础。案例设计要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要根据病例特点设计案例,不要抛弃病例空谈一些理论知识。上课过程中老师可围绕一个病例,设计一些对学生有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代表性。另外还要考虑学情,因为不同基础的学生对问题的领悟能力是不同的,所以要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
2.3案例的实施
2.3.1课前设疑
教师在准备上新课前可给学生展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案例,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查阅相关资料,对新课内容进行预习。
2.3.2课前导入
上新课前教师可围绕新课内容,通过一个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3.3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可就整个案例进行讨论,也可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案例讨论课采取分组讨论法,也可采取分班级讨论。无论采取哪种方法,必须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对学生讨论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答,并对讨论的情况进行总结,并且通过案例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2.3.4案例比较
教师完成一个或多个教学案例后可将案例相关的内容进行比较,讲相似的案例放在一起,学生讨论其异同点,通过此可以提高学生对相关、相似案例的鉴别能力,如急性肾炎与肾炎性肾病,高热惊厥与中毒性脑病。
2.3.5案例呈现
教师把教学内容讲完后选择合适的案例,可通过多媒体、幻灯片、图片的形式连同病例展示给学生。如腹泻患儿脱水,可以通过幻灯片将病例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患儿脱水的程度和脱水的性质有感性的认识。
2.3.6案例评价
案例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和学生对案例内容进行总结,总结时要抓住关键性本质问题,进行明确的归纳总结。若有不足之处,可找出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补充纠正,共同给出解决的方法。
3案例教学法优化运用的意义
耶鲁大学的鲍廷格教授说:“传统的学术性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被动的地位,而新兴的实践性的教学则努力把学生放在首要地位,使学生坐在驾驶席上主动、负责地学习。”可见,案例教学法对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重要的作用。
3.1调动教师对护理教学改革的兴趣
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的要求很高。它既要求教师有极强的儿科护理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并且能够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做到融会贯通。教师要不断发现临床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从临床实践中寻找具有代表性、典型的案例,并及时通过案例教学展示给学生。所以,案例教学法调动了教师对护理改革的积极性,使护理教学始终处于进取的状态,也更好地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上的主导作用。
3.2利于学生对问题的评判性和思辨性
案例教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案例和问题相结合的教学法,它必须在具体的情景下进行。在具体情境下,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评判和思考,它能够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接受知识与应用知识相结合,对问题探究和思考相结合。学生对问题的评判和思考使学生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新的拓展。
3.3教学相长助教学
案例教学法必须在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进行,它有利于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案例教学法恰好体现了这种特点,这种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在阅读、分析、研究案例的过程中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起“导演”的作用。教师既要选择好案例,又要在案例教学中起到“因势利导”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调动他们对案例的参与作用,这个过程大大增加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教学相长助教学。
选取2013年6月—2013年11月在宁波市某三级专科医院儿内科3个病区实习的某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60名全日制护理专业高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每个儿科病房每轮实习学生4人,实习4周,共5轮完成儿科实习。病房的选择根据病房总带教老师对以学生为主体的床旁教学的把握程度确定。其中2名学生因身体原因延迟实习。实习生全部为女生;独生子25人(43.1%),非独生子33人(56.9%);省内生源52人(89.7%),省外生源6人(10.3%),年龄(20.21±0.70)岁,在校成绩(80.29±6.59)分。
1.2方法
1.2.1形成性评价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查房中的实施
每个科室的4名学生组成两个小组,每组2人,分别在实习的第2周和第4周各举行1次查房,第2次查房时两组学生的角色互换。整个护理查房由学生准备和主持,以其中一组学生所分管的患儿作为床边查房对象,过程涵盖采集患儿病史、护理体检、健康教育、现场专科操作等环节;另外一组学生以PPT形式汇报患儿主要病情,提出护理问题,制订护理计划和措施,然后采用学生自己、同伴和科室总带教老师分别现场反馈的方式,反馈内容为本次查房的组织管理,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对患儿的人文关怀,参与和合作程度,体检和操作的规范性,病例分析准确性,PPT汇报材料的制作质量等查房中表现好的方面和存在的不足。最后由科室总带教老师组织学生填写教学查房质量评价表评价本次学习质量。
1.2.2评价方法
由研究者自行设计教学查房质量评价表,共25个条目8个维度:教学准备(3个条目)、病史汇报(2个条目)、护理评估(4个条目)、护理问题(3个条目)、护理计划(4个条目)、护理效果评价(2个条目)、综合能力(2个条目)、教学效果(5个条目)。问卷辅以相应的指导用语,运用Likert5级计分法,4分为很好,3分为较好,2分为一般,1分为较差,0分为差。问卷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查房质量越高。经检验,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7,内容效度由5名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护理教育专家(1名学院老师,4名医院主管护理教学老师)2轮评定,CVI为0.98。每次查房完成后请学生填写,两次共发放评价表116份,回收有效表格116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
1.2.3统计学方法
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因收集的教学查房质量评价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M±Q)表示,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讨论
2.1形成性评价能促进学生形成结合病例深入分析的临床思维
Rolfe等强调,形成性评价目的是为了帮助或促进学习,注重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以学生为主体的床边教学查房是针对临床真实病例展开的教学活动,需将实践、讲解、讨论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全面护理患儿的学习机会,这是学生在院校学习期间所无法学到的,学生刚接触临床,查房既是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又难免会存在各种问题。为及时指出和纠正本次查房过程的不足,弥补学生知识的不全面,在查房结束后安排学生、同伴和老师进行现场反馈,以确保学生查房的质量,达到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现场反馈紧紧围绕所查病例展开,让学生对自己刚才的表现做出积极主动的反思和回顾,清楚自己当前的表现与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之间的差距,同时从其他同学身上学习和借鉴一些好经验,同伴评价能帮助对方发现错误,老师则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对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或未提及的内容进行补充指导。表1显示,前后2次查房质量中护理评估、护理问题、护理效果评价、教学效果和总得分差异经Z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现场反馈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明确的反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病例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学生深入分析的临床思维能力。
2.2形成性评价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2.2.1护理评估技能不熟练
面对一个不是十分合作的小患儿和关切的家属,学生在床边容易出现紧张、不自信,表现为体检时手法的不熟练,如囟门大小的定位不清楚,听诊时痰鸣音和湿啰音难以区别等。解决措施:引导学生在4周儿科实习中跟着老师学做体检,譬如在吸痰前后听诊呼吸音的变化,判断腹泻患儿的脱水程度等。另外,在医生收治新患儿时尽量让学生跟随查房,倾听医生如何向家属了解病史,观察医生如何做全面体检等。护理评估技能也作为学生出科操作考试项目,督促学生平时就要有意识的多看多问多做,不断提高护理评估能力。
2.2.2寻找护理问题准确性不够
某肺炎病例查房时体温已稳定3d,“体温过高”仍作为护理问题提出来显得不合适;某患儿咳嗽有痰但无气急症状,提出护理问题“气体交换受损”不妥,存在过分依赖教科书,未与实际病例紧密结合现象等。解决措施:护理问题是针对具体病例目前的健康问题提出的,告诉学生并不是每个患儿都按书上所写的症状、体征而发病的,应根据该病例的临床表现提出相应的护理诊断及措施,当患儿部分症状或体征经过治疗已经稳定或消失,要及时予以效果评价,不能继续作为当前的护理问题。
2.2.3健康宣教内容太笼统
如学生指导家属给10个月龄腹泻患儿的饮食要清谈,家属日常照料中会难以具体执行。解决措施:健康宣教活动可以增加患儿及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促进康复。反馈时提醒学生,今后对腹泻患儿家属宣教清淡饮食时一定要具体说出来可以喂养的食物,如白粥、烂面条、馄饨皮等,便于家属选择和喂养,而且平时要多关注患儿的实际进食是否与医嘱相符。
2.2.4获取新知识能力不足
查房需要补充临床新进展,但学生的知识局限于学过的专科教材,偶然会搜索公众网站,对哪些专业网站或数据库可查找医学文献基本不知晓。如雾化吸入是肺炎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学生不能解读各类雾化药物作用机制。学生在本次查房中利用和获取信息资源严重不足,与王丽娟的调查一致。解决措施:对每批新来实习生介绍本市图书馆开放的医学信息检索免费网络资源,并提前3d确定查房病例,便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检索文献,要求教学查房中有反映医学文献中最新的相关护理研究成果与动向的内容。高质量的形成性评价能够及时发现学生查房中的各种问题,反馈的内容做到清晰、专业、相关,并针对问题采用措施进行纠正,便于接受者理解和改进将来的学习和工作。Cotter等指出,学生的自我评价技巧和高质量的教师反馈可使整个评价更加完整。同时,带教老师在现场反馈时要做好引导,既要发现问题,又要鼓励学生多捕捉其他同学的每一点进步,避免互相评价氛围太紧张,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不减。
1.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情景教学通过创设恰当的情景能引发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现象的矛盾和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其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索。在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前,要进行必要的示范。示范演示法是临床最常用的技能训练教学法,特点是加强教学直观性,不仅是帮助护生感知和理解书本知识的手段,也是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示教作为一种传统的实践教学手段,是保证护理实践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由多媒体进行病例演示,相同的疾病可以进行不同病情的演示,然后由带教老师对一些关键环节进行示范,通过演示和示范,让学生获得感官上的认识。
1.3培养相互支持、合作学习的能力:情景教学中,学生要按照多媒体演示的要求,在具体情景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而且要进行角色的互换,不同的角色相互支持,完成整体实验的要求,而且,每一个病例都是一个符合实验要求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综合体,不同角色、不同门类的知识相互交融,在有些病例里甚至出现角色的碰撞,许多工作必须合作才能完成,因此,情景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合作式学习的能力。
1.4便于师生的双向交流:传统的教学更多地是单向的交流,交流方向是从教师到学生。在情景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可以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在实验及实验总结过程中,相互探讨,实现双向交流。
1.5做得多学科融合: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体验,病情的模拟变化过程中涉及多学科的知识,每一个儿科护理病例都涉及基础学科、边缘学科、儿科护理的专业学科、人文学科等,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专业知识素质等,大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6优化评价方式:传统学习的评价主要借助重大的学习事件,如考试。而情景教学提供了真实的评价,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可考察学生实际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层层递进的角色扮演,学生的能力得到逐步提高,评价方式倾向于发展性评价。
我国学者庞维国[2]主张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界定自主学习:从横向角度是指从学习的各个方面或维度来综合界定自主学习,即如果学生本人对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能自觉地做出选择和控制,其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从纵向角度是指学习的整个过程来阐释自主学习的实质: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已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
综合上述观点,自主学习应具备以下特征:①主体性: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②选择性:强调自主学习首先体现在学生自主选择权上;③独立性:自主学习并非绝对的独立学习,而是尽可能摆脱对教师或他人的依赖;④能动性:即自主学习以尊重、信任、发挥人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为前提;⑤有效性:一般来说,学习的自主水平越高,学习的过程也就越优化,学习效果也就越好;⑥相对性:自主学习不是绝对的,绝对自主学习和绝对不自主学习都比较少,学生的学多是介于两者之间。
2自主学习在儿科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2.1树立互敬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中专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严重,自我认同紊乱,常常依赖外界的评判。目前在社会上,护理专业上有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中专生是最底层,因此他们心理压力大,既有没能上大学的失落感,又要面对就业困难的社会现实,同时又怕被别人忽视和看不起。一些研究发现,许多中专生心情压抑、消沉、沮丧、自暴自弃、学习兴趣低下。因此,老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应注意运用肯定和鼓励的情感诱导功能,真诚与学生沟通和相互理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让学生感受尊重、享受学习的快乐、克服心理障碍、勇敢面对现实,激发起自主学习的强烈愿望。
2.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营造一个既严肃又活泼的课堂气氛,给学生自由发挥和独立思索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或愿意在课堂发言。但实际的情况是积极主动发言的情况很少,很多时候需要教师点名,这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不然,很多学生往往是碍于情面或担心自己出错而放弃了主动发言的机会。因此,不但要寻找真正让学生感兴趣的讨论主题,适时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之间和谐互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这种自由探索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增强对课程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一课时,教师首先引导性帮助学生复习人体维生素D的来源、维生素D在体内的代谢及其生理作用,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以后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①什么原因可导致维生素D的缺乏?②本病的发病率你认为在哪一季节较高?南方和北方有区别吗?城乡有什么区别吗?为什么?③本病应该怎样预防?④你怎么指导家长正确地给小儿晒太阳?⑤用自己的语言或肢体表演描述一下本病的症状和体征。学生在这些问题的讨论中,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常常超越课本原有的内容让知识的认知更形象、更具体,掌握得更全面、更牢固。同时,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师生能够相互交流,学生真正被放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只有把学生看成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并且在教学进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时,教师才可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如果教师只相信自己的“一言堂”,从不敢轻易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势必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临床学科中,儿科护理学比较起内、外科而言似乎是“小科”,教材的内容较少,在护理专业的统考中仅仅只占了50分的分值,再加上学生往往存在“小儿就是成人的缩影”这一不正确的观念,因此造成了学生对儿科护理学重视程度较差、缺乏兴趣。所以在我在教学别注意多利用模型,教学挂图、多媒体等教具来创设一种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这种教学情境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如讲授《小儿腹泻》时,先播放一段多媒体动画:“穆罕,男,1岁零4个月,因呕吐、腹泻两天入院,嗜睡不易唤醒,双眼干燥无泪,眼窝深陷,口唇极度干燥,腹壁皮肤弹性完全消失。”这是一个典型的重度脱水的案例。看过动画,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反应因势利导地提出以下问题:小儿腹泻和成人腹泻完全相同吗?危险性在哪里?为什么会发生这些表现呢?学生开始讨论、发言,教师适当引导、及时激励,顺理成章地推出小儿腹泻的临床特征和护理要点。这样的理论学习强调了对疾病的理解,学生有着较浓的兴趣和较大的自,也使学生有了更多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在探寻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
2.4妥善处理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的关系
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关系,双方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的指导和教学服务要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为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学生的自学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形式,不仅不能排除教师的指导,还必须加大对其能量的吸收。教师的指导应是有所侧重的、有针对性的、有一定高度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在自主学习中产生师生之间的互动效应。
总之,自主学习以观念上的与时俱进、方法上的灵活多样、过程上的开放互动及质量要求上的层次递进,得到了教育者的普遍肯定。此外,当我们的学生离开学校,走向护理岗位时,自主学习能力也是他们应对知识技术的更新、日益增加的健康需求的必备素质。但是,由于中专卫校教学资源有限、课程繁多、生源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再由于专业特殊性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自主学习在护理教育中的研究和应用受到限制。但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及终身学习观念的树立,相信自主学习会在护理教育的探索和改进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国学者庞维国[2]主张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界定自主学习:从横向角度是指从学习的各个方面或维度来综合界定自主学习,即如果学生本人对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能自觉地做出选择和控制,其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从纵向角度是指学习的整个过程来阐释自主学习的实质: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已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
综合上述观点,自主学习应具备以下特征:①主体性: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②选择性:强调自主学习首先体现在学生自主选择权上;③独立性:自主学习并非绝对的独立学习,而是尽可能摆脱对教师或他人的依赖;④能动性:即自主学习以尊重、信任、发挥人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为前提;⑤有效性:一般来说,学习的自主水平越高,学习的过程也就越优化,学习效果也就越好;⑥相对性:自主学习不是绝对的,绝对自主学习和绝对不自主学习都比较少,学生的学多是介于两者之间。
2自主学习在儿科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2.1树立互敬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中专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严重,自我认同紊乱,常常依赖外界的评判。目前在社会上,护理专业上有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中专生是最底层,因此他们心理压力大,既有没能上大学的失落感,又要面对就业困难的社会现实,同时又怕被别人忽视和看不起。一些研究发现,许多中专生心情压抑、消沉、沮丧、自暴自弃、学习兴趣低下。因此,老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应注意运用肯定和鼓励的情感诱导功能,真诚与学生沟通和相互理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让学生感受尊重、享受学习的快乐、克服心理障碍、勇敢面对现实,激发起自主学习的强烈愿望。
2.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营造一个既严肃又活泼的课堂气氛,给学生自由发挥和独立思索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或愿意在课堂发言。但实际的情况是积极主动发言的情况很少,很多时候需要教师点名,这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不然,很多学生往往是碍于情面或担心自己出错而放弃了主动发言的机会。因此,不但要寻找真正让学生感兴趣的讨论主题,适时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之间和谐互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这种自由探索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增强对课程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一课时,教师首先引导性帮助学生复习人体维生素D的来源、维生素D在体内的代谢及其生理作用,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以后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①什么原因可导致维生素D的缺乏?②本病的发病率你认为在哪一季节较高?南方和北方有区别吗?城乡有什么区别吗?为什么?③本病应该怎样预防?④你怎么指导家长正确地给小儿晒太阳?⑤用自己的语言或肢体表演描述一下本病的症状和体征。学生在这些问题的讨论中,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常常超越课本原有的内容让知识的认知更形象、更具体,掌握得更全面、更牢固。同时,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师生能够相互交流,学生真正被放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只有把学生看成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并且在教学进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时,教师才可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如果教师只相信自己的“一言堂”,从不敢轻易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势必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临床学科中,儿科护理学比较起内、外科而言似乎是“小科”,教材的内容较少,在护理专业的统考中仅仅只占了50分的分值,再加上学生往往存在“小儿就是成人的缩影”这一不正确的观念,因此造成了学生对儿科护理学重视程度较差、缺乏兴趣。所以在我在教学别注意多利用模型,教学挂图、多媒体等教具来创设一种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这种教学情境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如讲授《小儿腹泻》时,先播放一段多媒体动画:“穆罕,男,1岁零4个月,因呕吐、腹泻两天入院,嗜睡不易唤醒,双眼干燥无泪,眼窝深陷,口唇极度干燥,腹壁皮肤弹性完全消失。”这是一个典型的重度脱水的案例。看过动画,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反应因势利导地提出以下问题:小儿腹泻和成人腹泻完全相同吗?危险性在哪里?为什么会发生这些表现呢?学生开始讨论、发言,教师适当引导、及时激励,顺理成章地推出小儿腹泻的临床特征和护理要点。这样的理论学习强调了对疾病的理解,学生有着较浓的兴趣和较大的自,也使学生有了更多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在探寻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
2.4妥善处理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的关系
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关系,双方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的指导和教学服务要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为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学生的自学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形式,不仅不能排除教师的指导,还必须加大对其能量的吸收。教师的指导应是有所侧重的、有针对性的、有一定高度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在自主学习中产生师生之间的互动效应。
总之,自主学习以观念上的与时俱进、方法上的灵活多样、过程上的开放互动及质量要求上的层次递进,得到了教育者的普遍肯定。此外,当我们的学生离开学校,走向护理岗位时,自主学习能力也是他们应对知识技术的更新、日益增加的健康需求的必备素质。但是,由于中专卫校教学资源有限、课程繁多、生源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再由于专业特殊性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自主学习在护理教育中的研究和应用受到限制。但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及终身学习观念的树立,相信自主学习会在护理教育的探索和改进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378-01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深化改革,人们对于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护理工作应当由“将疾病作为核心内容”的护理模式转变为“将患者作为中心”的护理模式[1]。本文主要针对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240例游泳抚触婴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240例游泳抚触婴儿的临床资料,240例游泳抚触婴儿中,男130例,女110例,胎龄在36周-40周之间;出生体重在2500-4100g之间,出生1min时的Apgar评分在8-10分之间。所有婴儿、产妇均健康。将240例婴儿划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120例,对照组120例;两组婴儿在出生体重、性别以及年龄等多个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
1.2一般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人文关怀护理干预,具体方法:
1.2.1树立以婴儿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深化人文意识。
1.2.1.1爱护婴儿,尊重家长。护理人员应当具备一个比较高的综合素质,具备良好的职业形象,积极主动的与家长交流、沟通,保持微笑的表情,亲切的言语以及温和的态度,使婴儿得到最佳的护理服务。
1.2.1.2重视人文意识的提升,转变护理理念。现阶段,大多数家庭均为独生子女,因此婴儿必然会成为一个家庭的中心;婴儿游泳抚触护理工作中的水温、护理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等多个方面,都是家长关注的重点事项,护理人员一旦出现操作失误等不良状况,则会导致护患关系紧张,甚至升级为医疗纠纷。因此,护理人员应当重视自身人文意识的加强,给予家长充分的理解。
1.2.2重视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1.2.2.1医院管理人员应当加强护理人员对于护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选拨优秀的护理人员到医疗水平更高的医院中进修,或者聘请医学专家讲座,使护理人员了解与掌握婴儿游泳抚触护理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
1.2.2.2护理人员在婴儿游泳抚触护理工作中,应当严格按照护理标准、流程进行,善待婴儿,增强家长的信任。
1.2.3重视人文关怀环境的有效建设
1.2.3.1医院管理人员应当在游泳抚触区域中,设置喂奶间、接待间以及游泳抚触间等,在区域内部的墙壁上张贴一些色调柔和、色彩鲜明的画纸,创造一个良好的护理氛围。游泳抚触见应当舒适、明亮、整洁以及宽敞,还要与其他医疗间区分开来,采用一个透明的大玻璃窗与接待室连接在一起,这样能够方便家长观看游泳抚触护理工作的实际状况。
1.2.3.2为家长提供一个全程的导诊服务,在医院内部中设置路标指示牌,告知家长正确的护理方法以及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增加家长的婴儿护理知识。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P
3结论
按照婴儿在心理、生理上具备的特殊性,在婴儿游泳抚触护理工作中应用人文关怀护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婴儿的抗力能力,减少婴儿的紧张感、焦虑感,有利于婴儿的健康成长。
本研究中,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人文关怀在婴儿游泳抚触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家长对于护理知识的掌握,进一步了解婴儿游泳抚触护理工作,不仅能够提升护理质量,还能够促进护患关系,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使用。
微信是即时通讯服务的聊天软件。在有网络资源的条件下,通过微信可以免费与好友进行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传送等功能,适合大部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微信的信息传递快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价格便宜,随时随地可以互动。微信的传播与交流简易、现代,得到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认可和追捧。
二、微信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作用
(一)实时教学互动
互动式教学是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互通信息,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使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效果。在儿科护理课堂教学之余运用微信达到师生、护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可以及时解决护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儿科护理难题。在微信中,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微信相互添加朋友,通过微信发送语音信息,视频,图片和文本,学生可以随时向老师提问,老师会及时给出答复。老师在每一章节课后通过微信布置作业,护生在课后通过微信电脑端下载、完成家庭作业,通过微信发送给老师,老师通过微信接到作业后,认真批改,在word文档中用不同颜色标注,以及用批注提醒护生在需要修改的地方标注,然后再通过微信发送给护生,这样护生就可以通过微信的作业交流获得对知识的有效把握。护生也可以吧不懂的儿科护理问题发在微信公共号上,老师解答后大家共享,这样其他同学有需要的也可以得到帮助。微信还可以将儿科护理最新研究进展推送给微信朋友圈,拓宽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渠道,加深了大家的感情。
(二)教学资源共享
儿科护理教师在充分备课后,整合网络上儿科护理资源,把每一章节的思维导图、微课、PPT、相关的护士执业考试模拟题,历年真题,重点、难点、常备考点、儿科护理婴幼儿生长发育指标、药物配伍及用药剂量,小儿各个时期的营养,辅助食品添加,预防接种等,列成口诀上传到微信平台,可以解决护生由于年龄小,自控能力不足,在课堂上容易忽略大量信息,有些知识点比较分散和难懂,老师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全部讲透彻,护生可以在课后根据需要有选择性的复习。儿科护理学资源共享不但为广大护生的共同进步提供了条件,而且资源共享也可以完善学生对资料的积累,提高了儿科护理学的教学效果。护生也可以把优秀的学习资源发送给朋友,或者在其他微信、微博、公共号里面共享,达到传播知识的作用。
三、微信在教学中的优点
(一)扩展有限的儿科护理课堂教学
有限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对学习的理论知识难以完全消化吸收,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也不允许教师对儿科护理知识面面俱到地讲述。微信打破了实间和空间限制,突破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不足,克服了面对面的心理害羞因素的限制,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课堂外进行互动; 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8小时以外持续,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效。教师对护生的指导不仅仅限制在课堂45分钟,护生可以在空闲时候,随时随地抓住零碎的时间学习儿科护理知识,微信教学手段使学生学习生活不再是负担,而是让护生喜闻乐见的第二课堂。
(二)微信培养护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护生学习积极性
微信符合护生对新鲜事物追求和好奇心,护生乐于接受。微信里面有很多mp4,健康教育等视频节目,利用图像声音文字的结合,把深奥的儿科护理知识融汇在视频节目中,寓教于乐,让护生在愉快的心情里面牢固掌握儿科护理知识。利用微信辅助学习的个性化方式,很容易的就能把护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可以将儿科护理学中难以理解的问题分析得很透彻,从而增强每个护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帮助护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网络的虚拟性让教师和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交流,相对于儿科护理课堂教学对大班教学学生发言的限制要求,微信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主动参与机会,护生不再拘束和紧张,各抒己见,自由发言。培养护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增强学习的信心。护生在微信中和老师和同学之间互动,学习了在生活中和别人沟通的能力,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
(三)微信辅助教学促进儿科护理教师的成长
通过微信辅助教学,教师首先认真学习微信基本知识,可以对微信很好地运用。把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分享给其他儿科护理教师群,收集更多人的智慧,获得更多的儿科护理知识,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刻苦钻研儿科护理知识和拓展知识,成为学识渊博、优秀的教师。
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改革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各高职院校积极开展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1-3]。高淳人民医院于2009年开始与江苏建康职业学院联合举办高护专业医院驻点教学班,经过五届的教学,医院在参与临床护理教学工作中,通过理论授课和临床带教,促进了医院的护理教学工作,提升了教学水平,带动了护理学科的发展。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医院于2009年开始与江苏建康职业学院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自愿报名,医院面试选拔,组建驻点教学班。从学院的2007级至2012级高护专业学生中,每年组建一个驻点教学班,每班学生在24~31人之间。学生生源均为江苏省高考的学院统招生,即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除两届驻点班学生分别有1名男生外,均为女生,年龄在18~22岁,平均年龄19.98岁。医院拥有高级职称81人,博士生1人,硕士学历30人,本科学历454人,具备承担临床护理教学能力;开放床位1020张,有内、外、妇、儿等30多个业务科室,具备学生临床见习和实习条件。
2方法
2.1通过双向选择,组建驻点教学班
学院在高职护理专业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的学生中进行宣传招募,医院再到学院向学生作医院情况介绍,学生与医院进行双向选择,组建医院驻点教学班。
2.2选拔授课老师,组建教学班子
2.2.1医院理论教学老师选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热心教学工作,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护理老师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或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医疗老师具备本科以上学历或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
2.2.2临床护理带教老师选拔。热爱带教工作,工作责任心强,大专学历且工作5年以上的护师或以上职称,为临床护理骨干,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每个科室选拔2~4名,负责学生在第二学年理论教学期间本科室的临床见习和第三学年的临床护理实习带教。
2.2.3成立教研组。由分管院长任教研室主任,下设主干课程教研组,如内科护理教研组、外科护理教研组、基础护理教研组等,设有专职班主任,负责日常教学管理。
2.2.4授课老师的培训。学院老师来院指导培训,如课件制作、教案书写,开设公开课等,医院组织老师到学院听课。
2.3教学方法
第一学年,学生在学院完成公共课程(政治理论、英语、计算机等)、医学基础课程(人体解剖、生理、生物化学、药理、病理、病原生物及免疫、健康评估等)学习。第二学年,医院根据学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医院完成护理学临床专业课程,包括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危重症护理学、传染病护理学、护理管理学、临床营养、护患沟通、护理伦理等学习。其中,内、外、妇、儿科护理学为考试课程,参与学院的统考,其他课程为考查课程,由医院授课老师自主命题。授课老师将理论教学与临床见习适时地、紧密地联系,内、外、妇、儿科护理学一个系统的理论课授完,由授课老师选择典型病例进行床边教学。同时授课老师将该病例作为科内护理人员个案护理查房的病例准备,再组织学生和科内护理人员一同从病人生理、病理、临床表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学生通过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再到临床病人的观察,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知识;科室护理人员,特别是年轻护士通过理论知识的复习,巩固了专科知识。同时,制订了基础护理操作临床见习计划表,将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专科护理操作38项根据各专科特点分解到各科室进行临床见习带教。学期开始即发到各科,各科根据计划安排护士负责带教,每次轮流安排1名带教老师,包括年轻护士。首先由科内内训师负责全科护士的操作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方有资格进行带教学生。在医院的第一学期每周安排周六上午半天临床见习,第二学期每周安排周五下午半天和周六上午半天临床见习。第三学年,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根据学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习计划、实纲的要求,在医院各科室进行轮转实习;学生在各科室实习期间由具备带教资格的老师进行带教。带教老师与实习学生每日进行两问两答互动,出科时进行双向评价。同时,在整个实习轮转期间医院安排带教老师一对一全程跟踪带教,关心指导学生在各科室的实习情况。
2.4评价
自行设计问卷,调查理论授课老师在参与理论教学后的自我评价。问卷内容包括11个评价项目,采用5级评分法,即显著提高(5分)、明显提高(4分)、提高(3分)、稍提高(2分)、未提高(1分)。2.5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ta3.0录入数据和逻辑纠错,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珋±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3结果
36位参与教学的老师自我评价结果及实施驻点办班前后护理学科建设相关因素比较见表1、表2。
4讨论
4.1参与教学后老师的自我评价较高
表1结果显示,36位参与理论教学的老师对参与教学后的自我评价较高。教师在理论授课前须进行备课、制作课件,备课阶段需要全面掌握教学大纲的设置,熟知教材内容及相关知识体系;还须掌握最新的护理理念和专业知识,才有能力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娴熟的技能。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4],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开展一些活动,如教学评比活动,邀请学院的专职教授参与现场点评,学院老师来院上公开课,使老师们的授课技巧也得到了提高。教师们深深体会到教学既是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也是自己再学习、锻炼和提高的时机。通过办班,培养了一批护理骨干,使她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论知识水平等得到了提高。在医院每年新招护理人员进临床后必须纳入规范化培训,驻点班老师是护士规范化培训各阶段中进行理论教学与操作培训的骨干成员,他们的授课技巧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医院参加巿卫生局组织的规范化培训阶段考试与结业考试,成绩在本地区同等级别的医院中名列前茅,为医院培养护理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2护理学科发展得到了提升
举办驻点教学班后,在医院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护理人员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己的学历,如自学考试、成人高考、远程教育;不断总结临床护理经验,书写护理论文;在临床带教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操作示范演示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年轻护士也承担了驻点班学生临床见习的带教工作,通过不断训练,强化了年轻护士的操作技能,进一步规范了临床护理操作。近年来医院护理部参加的巿级护理技术、理论竞赛活动都得到了好的名次。各系统各专科疾病的案例查房,通过分析其临床表现、体征、阳性实验室检查的病理生理基础,找出护理问题,拟定护理计划。既为学生和年轻护士复习了理论知识,又指导了临床实践,也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查问卷显示,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学参与程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5]。教学意识潜移默化到日常护理工作中,促进了教学相长。驻点班学生有一半毕业后通过双向选择留在医院,进院后很快能融入到医院的文化氛围中来,较快地进入角色,缩短了带教周期,为医院的护理队伍建设打下了基础,医院的护理质量在历次护理检查与考核中得到了上级专家的好评。评价不能单纯看项目实施的结果,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自身成长,包括师资水平和学术水平的提高、教学视野的开阔以及综合实力的提升等都是有益的结果。医院通过联合办学,为医护人员继续学习搭建平台,提高了医院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雷巍娥.立足校企合作探索高职护理教育办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0(6):34-35.
[2]张连辉.高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护理研究,2012,26(12):1129-1130.
[3]左风林,刘奉,谭严,等.“院校结合”打造“双师型”高职护理教学团队[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9):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