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传统文学论文

传统文学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1-08 03:25:0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传统文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传统文学论文

篇1

2、积极探索新的发行模式发行量是考量一本杂志的重要指标之一,互联网的出现让宣传效率成几何级数增长,同时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让产品营销大大拓展了渠道。2011年6月,《中篇小说选刊》杂志淘宝官方网店正式上线。微博宣传和淘宝销售相结合的模式,很快打开的杂志销售的新渠道。2014年,微信销售平台的功能逐渐完善,目前《中篇小说选刊》的官方微信正在尝试通过微信拓展杂志发行。

二、文学杂志的数字化生存:搭建自有阅读平台与作为优质内容提供商的平衡

目前,文学杂志在互联网生存策略较为单一,基本上是作为各大网络阅读平台的内容提供方。传统文学杂志应该逐步摆脱单纯内容提供商的尴尬地位,尝试运营自有平台,逐步向数字化转型。传统文学杂志搭建小说阅读平台作为文学杂志的数字化生存策略,是基于目前互联网小说阅读的现状提供的三个前提:

1、网络文学阅读经过十年发展,用户对内容品质的要求正在逐步提高。网络文学付费用户比例的逐年提升,这一事实可预期,用户对于所购买的文学阅读内容的品质要求必然也在逐步提高。针对小说而言,大多数的文学阅读网站普遍存在的一种弊病即内容同质化和快餐化现象史无前例的严重。小说阅读的本质决定其无法长时间保持低端运行,这也将成为促成文学网站尤其是小说阅读转型升级的因子。

2、现实题材的小说仍然相对受到追捧。目前的情况是,在很多大型的垂直文学阅读网站中很难读到现实题材的小说,数量少、品质低;

3、目前网络小说阅读给人的印象总体仍然停留在“怪力乱神”的低端局面中,高端品质感受的小说阅读网站难举一二。2014年起,《中篇小说选刊》开始搭建自己的数字化阅读平台。其品牌定位为严肃文学的小说阅读门户。其特征表现为题材多样化、作者专业化、阅读品质化、网站垂直化。平台以提供现实题材为基准的多样化小说,坚持提供精品小说阅读的思路。以区别现有小说阅读网站作品杂乱、品质无保证的现状;平台作者均为专业作者,除一批已在读者中有超级影响的作家外,侧重向70、80年代的相对成熟的作家作品倾斜。尤其是一批自带粉丝群的年轻作家群体,应该是重点发展的对象。除内容质量的高品质以外,整体的阅读体验也需要高品质化。更为重要的是,做好搭建自有阅读平台与作为优质内容提供商的工作之前,传统文学杂志还需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第一、认真处理作品的数字版权签约问题。据笔者了解,现有的文学期刊并没有与作者签订符合法律规范的数字版权协议,而这将是制约文学期刊互联网生存的重大瓶颈。

篇2

(一)载体不同

传统的文学作品主要通过竹简、书本、杂志等予以承载,基本无法更改,而且载体的容量相对有限。而网络文学则以符号的形式存储于电脑甚至是云端中,这样就使文学创作本身更具随意性与开放性,且可随时对内容进行更改。

(二)创作模式不同

传统文学的作者要基于个人的生命体验感悟,经过长时间的磨砺以及艺术构思,才能打造出一部优秀的作品。作品不仅是为了抒发作者对生活与境遇的一种感慨,更多的时候是为了向人们传递一种观念。如曹雪芹历经10载,批阅5次,才写出我国4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还有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更是经过三十四个春秋才得以完成。网络文学则不然,它为我们每一个人在文学层面上都创造了平等的机会,只要有想法、会使用计算机,人人都能成为“作家”,而且写作具有随意性。

(三)传播方式不同

传统文学的传播方式是线性的,也就是作者将作品通过媒介传递给读者。由于在网络中传递信息具有即时性及方便性,因此网络文学的信息传播方式是环形的,作品在将作品传递给读者之后,读者又将自己对于作品的感悟反馈给作者。甚至有些时候,网络文学的作者和读者的角色是可以互换的,二者通过在网络上的交流,读者将对作品的欣赏变成了创作,而作者又变成了新作品的欣赏者。

(四)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

传统文学特别注重情感的表达、景色的渲染以及气氛的烘托,受作者生活背景及文化传统的影响比较大,用词上文学气息浓郁,时代感强烈。而网络文学由于受众面广,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更加追求简单、直观,一些用语的缩写以及符号的运用逐渐变成网络文学的发展趋势。

(五)方式不同

在文学创作中,以往那种伏案疾书的写作方式已经逐步地被轻松自由的网上写作所代替。当作品需要发表时,作者可以非常方便地将作品通过网络发送至对方的邮箱或者网站特定栏目下,而不必再像以前一样通过邮寄信件的方式,既方便又快捷。对于这种变迁,美国的保罗•利文森认为“:计算机以及它对写作的影响可以被看成是写作缺陷的一种补救。”

(六)结构不同

网络文学的娱乐性、随意性更强,注重的是作品能否给网民带来愉悦与放松,因此在结构上常常显得松散、不规范。而传统文学注重作品结构的层次性及合理性,因此在结构上显得更加紧密。

(七)创作的目的不同

传统文学作品或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是作者所处年代的缩影,亦或是鼓励人们与罪恶进行抗争,所要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与期望。如诗圣杜甫的《春望》,诗人以长安城内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的景象,表达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又比如屈原的《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意欲借诗歌来抒发一种忧国忧民的思绪。而相较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绝大部分的创作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营利、渲泄和自我娱乐。

二、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融合发展

网络文学虽然与传统文学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网络优势的进一步凸显,越来越多的人都转向了网络文学的创作。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传统文学的发展,其实则不然,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模式,它在许多方面都是在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且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继承和丰富。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一样都还属于文学的范畴,二者只有融合发展才能促进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网络文学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文学的表现方式

随着网络文学的不断发展,以往根植于我们思想里的传统文学艺术表现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由于网络中的类型多种多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文学的类型进行了拓展。例如在关于爱情的网络小说《火星之恋》中,作者在描述故事的同时,还加入音乐、图像等,这可以说是对传统文学形式的一种拓展。同时网络文学还有其它表现形式,比如超文本链接:传统文学是一种平面展示,而超文本链接则在平面显示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将多种平面文本叠加,呈现立体化开放性网状结构。

(二)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方式的融合发展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方式上虽有不同,但二者各有特点,相互间取长补短才是文学发展的关键所在。传统作家在不断地将自身作品按以往方式的同时,也通过建立博客,在网上进行作品的宣传以及与读者进行交流;而一些网络作家在将作品放到网上的同时,也将作品印刷成书或者期刊,以此来获取传统文学的认可。因此,不管是网络文学还是传统文学,这种改变都使作品的生命力得到了加强。

篇3

二、传统文学教学的改革趋势:生态教学

1、生态教学的兴起

“生态”一词,源于希腊词汇οικοs,指“住所”或“栖息地”。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ErnstHaeckel提出“生态学”,主要指研究动植物、环境之间的关系及相互的影响的一门学科。时隔100年,1966年,美国教育学家阿什比(E.Ashby)将生态学基本原理与方法应用到高等教育研究中,提出“高等教育生态学”概念;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克雷明•劳伦斯CreminLawrence在其《公共教育》一书中正式提出“教育生态学”这一术语;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人与环境、发展的重视越来越高,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教育生态学研究得到进一步拓展和加深;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生态学研究队伍更为庞大,例如美国学者C.A.Bowers出版《生态公平和群体教育》(2001年)(EducatingforEco-justiceandCommunity)等几部著作,研究内容既涉及微观课堂生态,也涉及对教育、文化、生态危机等宏观教育生态。(范国睿,2000)。

2、发展健康有效的生态教学模式

针对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弊端,为更好促进我国外国文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教学,而良好的外部能够推动内因更好的转变,因此教学活动的各个参与者都应积极做出努力。

(1)创建积极有效的生态化教学环境

国家教育部层面和地方教育机关层面,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上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和调控教育发展的总方向。国家从宏观上改革教育制度、转变教育理念。国家教育部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核心机构,是否制定符合全民需求的教育方针、制度决定着我国整个教育发展的动向。因此,国家教育部应准确把握文学教学改革方向,改革应试教育模式,推进全面性和人性教育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地方教育部门在不违背国家宏观的制度和理念,根据本省市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文学改革措施。高等教育机构层面,人员上,积极引进先进人才,成立专门的教师教学培训部门,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设备上,积极配置和更新教学设备,竞标高端、先进教学设备,例如开展网络空间学习,建立外国文学学习的资源共享平台,以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安排上,要打破原有的固定性,教师采取轮流制,教材采用推荐制,大班课可改为小班课,充分体现教学的灵活性、人文性。例如,H老师原本只是大学一年级的文学阅读课,每年使用的教材是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美国文学阅读教程》一书。进行改革后,学校允许外语学系或文学院可以根据本院的师资情况,组织专门的外国文学教学组,可分为英语文学教学组、日语教学组……,并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组员的人数,每组教师以轮流的形式去给不同的年级上课;教材的选定实行教师推荐、学生决定的方法。在学生第三课堂方面,学校增加在聘请文学大家到校讲座的力度,并鼓励学生社团举办外国文学知识竞赛、书籍推荐、兄弟院校文学交流会等课外活动。师资管理上,学校定期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要求教师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充电”;下方权利,课堂上,教师自己少说,让学生多说,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对文学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

篇4

不过,刘勰不是简单的指出知音难遇的种种原因所在,他的论述也没有仅仅停留在“知音其难”、“文情难鉴”这些现象层面上,而是建设性的提出了一个相反的理论命题,即“知音”可遇,文情可鉴。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的论述了人们能够克服偏好,作出公正而全面批评的可行性。对此,刘勰提出了具体可行性的方法: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此处,刘勰对鉴赏者在品鉴作品时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至于如何实现这种要求,他提到两个方面:一是批评鉴赏者的修养,一是批评鉴赏者的态度。具体来说,就鉴赏者而言,首先应针对“圆照之象”,提高自己的修养,“务先博观”。所谓“圆照”,是指与偏好相反,能进行全面而合理的批评。要做到“圆照”,必先“博观”。所谓“博观”,则含有多积累、多观察、多体验的意义。鉴赏者还应摆正自身的态度,通过阅读考察大量文学作品及其情状,加以仔细的比较研究,摒除个人的爱憎好恶,评价作品不存私心,鉴赏态度上不带偏见,从而做到“平理若衡,照辞如镜”。鉴赏者的修养和态度,是做好文学批评鉴赏工作的根本条件。但要解决“文情难鉴”的现实困难,最终实现“文情可鉴”,还必须有较为具体的途径可循。接着刘勰指出鉴赏者还应从六个方面对作品进行考察来判断其优劣。其文曰: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一观位体,注重考察作品所采取的体制问题,见于《体性》篇;二观置辞,注重考察作品如何运用辞采的问题,见于《丽辞》、《比兴》、《夸饰》等篇;三观通变,注重考察作品的因革问题,即考察此部作品与前代作品有何承继关系,又有什么独创之处,见于《通变》篇;四观奇正,注重考察作品在奇与正两种表现手法上的表现,即如何“执正以驭奇”的问题,见于《定势》篇;五观事义,注重考察作品如何“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的问题,见于《事类》篇;六观宫商,注重考察作品的声律问题,见于《声律》篇。“这六个方面中,位体、置辞、宫商都是属于形式方面的,通变、奇正、事义三者和内容有关,但又与表现手法有密切的联系。”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篇中提出判断好的诗文作品有“六义”即六条标准,首列“情深而不诡”;在《附会》篇中论述作文的四要点,首列“以情志为神明”。他在《知音》篇中论述评论作品的“六观”,主要着眼于形式与艺术表现,却没有直接提及“文”与“情”的关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刘勰轻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其实,《知音》篇所谓“将阅文情,先标六观”,就是说若要了解文情,先得从“六观”入手,但又不是止于”六观”。《知音》篇又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他要求批评鉴赏者“披文以入情”。位体、置辞等六个方面,主要是就作品的形式和艺术表现而言,也就是作品的“文”;鉴赏者就必须通过“博观”,“六观”,循着作品的文辞去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如“沿波讨源”,是“虽幽必显”的。所以说,刘勰在这方面并没有轻视作品思想内容的倾向。

二、创作者与鉴赏者的潜在交流过程———“情动辞发”、“披文入情”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两句话简明扼要地指出了文学创作过程和文学欣赏过程之间的逆反过程。刘勰强调文学鉴赏过程的实现要以情感投入为前提,这是非常独到的见解。诚然,不管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鉴赏,都是饱含情感的精神活动,而正是在这一契合点上,鉴赏者通过阅读与创作者也才有了潜在交流的可能。历史上众多的文学鉴赏实践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世说新语•豪爽》言:“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边尽缺。”引文所载,晋朝大将军王敦与曹操一样,有着老当益壮的雄心壮志,故常常吟咏曹诗来宣泄一己之情怀。南宋文天祥读杜甫诗时,亦有同样的切身体验。其《集杜诗自序》云:“凡吾所欲言者,子美先代为言之,日玩之不置,但觉为吾诗,忘其为子美诗也。”至于刘勰将“知音”作为文学鉴赏活动的目的,强调鉴赏者与创作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沟通,更是精到之见,对后世影响很大。如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序》云:“吾读杜十年,索杜于杜,弗得;索杜于百氏诠释之杜,愈亦弗得。既乃摄吾之心印杜之心,吾之心闷闷然而往,杜之心活活然而来,邂逅于无何有之乡,而吾之解出焉。”意谓不能以杜解杜,也不能单从别人的诠释中领悟杜诗。揭示了鉴赏者与创作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性。然而,文学创作过程和文学欣赏过程又是相区别的。就创作者而言,应先“情动”,有了思想感情,然后“辞发”,并把它体现在一定的文辞形式中;就鉴赏者者而言,首先“披文”,接触的应是作品的文辞形式,然后“入情”,通过它来领会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即是所谓“沿波讨源”。二者的过程虽然相反,但文辞形式这个要素对于创作者和鉴赏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作者必须凭借优美的文辞形式来表现思想感情,从而实现打动和教育读者的目的;鉴赏者只有仔细考察文辞形式,才能较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度,最终对作品的优劣作出合理而公正的判断。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谈文学的创作问题,刘勰在《镕裁》篇就有所论及,提出了“三准”之说:“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馀于终,则撮辞以举要。”所谓“三准”,是指写作过程中的前面三个步骤,也就是先假定作者已有了一定的思想感情,然后考察如何采取恰当的文辞形式来表现它。与“三准”说不同,刘勰《知音》篇的“六观”,是从批评者的角度来谈文学鉴赏问题的。鉴赏者接触的首先是作品的文辞形式,因此必须通过文辞形式来探求作者的思想感情。除了“六观”之外,刘勰还指出了关于鉴赏者的鉴赏能力问题。他说:“事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弃?”刘勰认为,能否真正做到觇其文而见其心,关键不在于作品的深奥难鉴,而在于鉴赏者“识照”能力的高低。所以他又说:“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这样,刘勰便把鉴赏者主观方面的能力问题作为鉴赏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提了出来。正因为在文学作品和鉴赏者之间,鉴赏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他提出“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的问题。所谓“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是说由于鉴赏者“识照”能力不够,导致文学作品鉴赏中典雅深奥的作品遭弃,而平庸浅薄的作品却得以兜售的不良现象。在刘勰看来,这是由于鉴赏者修养、识见低下所致,因而他提倡鉴赏者自身鉴赏能力的培养。因为只有提高鉴赏能力,才能正确地进行鉴赏并且获得艺术美感的享受,也只有这样,文学作品才能充分显现出它的艺术魅力。至此,刘勰的《知音》篇为我们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一个包括创作者、作品和鉴赏者之间的互动交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作者“情动辞发”是该系统的重要前提,鉴赏者“披文入情”是关键途径,“觇文辄见其心”则是鉴赏活动的最终目的。

篇5

当前历史特别是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使我们不得不考虑从教学思维、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乃至教学评价的全方位的转变。在短期内,影响历史教学的大环境不能发生根本的变化,这就意意味着在学习动力系统中学历史的需要和动机也不会有根本的变化,要寻求学的动力,我们只能从影响历史教学的小环境,从学的兴趣入手。而历史学科的特点也为此提供了可能条件。

从上期开始我和另外两位老师承担了一项如何提高学学习历史的兴趣的科研课题。课题的重点在于寻求提高学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手段或教育模式,以达到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能的目击的。在科研过和中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历史知识的文学化

1、故事化

许多学对先人的丰功伟绩、各种事件的动人故事怀有浓厚的兴趣,因而普遍希望老师

能以讲故事的方工来讲述历史。据我们课题组对初一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50%的学欢迎的教学方式是讲故事。诚然,老师讲故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将课文作一改编,使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中去,这样,既能使学生引人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这种方法对老师的语言表研究室能力、文字驾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2、诗歌化

在古文学中,诗歌是高度凝缩的文学。优秀的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能很快把人带入历史情境中去,并迅速产生共鸣。如讲三国鼎立这一课时,由苏轼的赤壁怀古引入,使学的思绪随着滚滚的长江飞向樯橹灰飞烟灭的古战场,从而迅速切入主题。在讲乐府诗时着重讲十五从军征一诗,通过老师饱含激情的朗诵和讲解,使学生体会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从而总结出乐府诗的特点。

3、戏剧化

讲台是教师的舞台,也可以是学生的舞台。初中历史的事性为学生扮演历史中的人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战国七雄那一课讲商鞅变法,可以编一历史短剧商鞅舌战公孙龙,找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商鞅和公孙龙,辩论是变法这是守祖宗之法;讲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可以让学生扮演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或自述历史,或二者、三者对话。通过戏剧化的过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热情,使学生临历史的情境中去感受逝去的久远的历史,从百增进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历史知识的形象化文物(模型)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文物是史实的实证,历史图片是史实某一瞬间的再现。前者以如山之铁证,后者以具体形象,给学生形成历史观念,历史概念提供丰富的可靠的想象根据和判断根据。并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记忆。历史文物反映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教学中运用历史文物,能有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工艺术修养。通过历史图片,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1、幻灯教学

幻灯教学是当前普遍运用于历史课的电教手段。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有关的文物图片、历史地图或历史图表等在课堂上的放映,便于教师配合图像进行讲解。它的作用虽类似挂图,但是,比挂图更迅速、更准确、更逼真地反映历史图像。因此,教学效果远远超过演示挂图。

2、录音教学

近年来录机已迅速普及,在历史教学上应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以加强历史的生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其运用方式除上述放映幻灯时,用磁带配上解说或音乐,以增强视听效果外,还可收存与教学有关的声响资料,以配合使用。

3、电视和录相教学

电视和录相教学是声音和图像的最佳结合,它能使历史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它能以多种方式剌激学生的大脑,能把已逝去的历史现象有血有,肉的复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记忆的效果。当然,以上的一些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不过这是一个正在探索的领域,也是我们在教学手段研究中的一个重点。

三、历史知识的个性化

历史知识个性化的特点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讨论会、演讲会、写历史论文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历史,独立地作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价,它强调学生的活动。

1、专题讨论会

为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由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些报刊上有争论的,又有教育意义的材料或直接就书上的人物、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展开讨论。专题讨论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形成历史思维,从而培养分

析归纳能力和从现象在场看本质的能力。

2、历史演讲会

在学生讲故事的基础上,选择内容较好、思想性强的材料,由表达技能较高的同学,举行历史故事演讲会,并进行评比。这对普及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都将起一定的作用。

2、历史论文

对初中学生而言,历史论文属较高要求,在此略去不讲

篇6

2009年4月,全民参与的选秀运动——“快乐女声”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一路被评委看好的实力唱将郁可唯最终杀进4强。但在这之后4进3的比赛中,输给李霄云,位列第4。“快乐女声”评委之一巫启贤于8月25日在其博客中发表文章“快女四强,是强”中谈到郁可唯的失利时说,她“虽然把《玫瑰人生》唱得如痴如醉,却让一个把《斗牛》唱得普普通通的李霄云P了下去,虽然我们很痛心,好音乐又一次败在热闹激情的手下,但是因为这比赛不只是有专业评委,还有大众评委的投票左右大局,他们可能是因为选手的一句话,一滴泪,或一个故事就会把票投过去,而跟选手的演唱表现毫无关系,时常令我们有一种挫败感。”在“快乐女声”这样一个商业化色彩浓重的选秀节目中,我们不排除大众被商业利益操控的嫌疑,但巫启贤谈到的“专业评委”和“大众评委”的差别却是指出了精英与大众在面对艺术对象时的关键不同。大众常常因主观感情的偏好等因素而在对艺术对象进行审美判断时加人更多个人化的因素,而专业精英则更注重理论、技巧的运用,更具学理化色彩。艺术如此,文学亦如此,这最明显地体现在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关系上。

90年代以来,《第一次亲密接触》、《告别薇安》、《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涌现出来。2008年11月,中国作协指导、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与中文在线联合举办了“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这次活动集中了《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长篇小说选刊》等20余家文学名刊的资深编辑参与审读和评点,最终推出十部网络文学佳作。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所发生的深刻变化,网络文学,正如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网络文学研究专家欧阳友权所说:“这个一度连‘正名’都困难的‘野路子’文学,已经实实在在地走进了社会的文化视野,步人了时代文学的殿堂。”在福州参加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的作协主席铁凝、副主席陈建功也认为,网络文学的兴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铁凝说,网络文学的兴起,颠覆了纸质传统媒体的话语霸权,它是一个完全平民、自由的平台,给每一个喜欢写字的人以相对平等的机会。可以说,这是一个全民参与的文学现象。相对于掌控在少数统治者或精英人士手里的传统文学,网络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空间,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及文学批评像现在这样繁荣这样无拘无束。

但是,一些学者在众生喧哗中提出质疑。白烨在《文学批评的声音太弱了——有关文坛现状的问题与建言》中明确指出:我国当代的网络文学实际上处于“无监管、无批评、无引导”的“三无状态”。网络文学这样一个新生的事物,由于其充分的自由:参与主体身份的自由、“说什么”的自由、“怎么说”的自由,以及网络技术造成的文学环境的极端宽容,促成了这样一个喧嚣与热闹的文学景象。在网络上常见有高水平的作品出现,但一些文学水平低、思想道德水平低的作品也混杂其中,甚至由于商业化、社会化等原因引起了媒体和大众的热捧。在网络文学的鉴赏和评判中,大众由于充分地参与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而他们,如同巫启贤所说,“可能是因为选手的一句话,一滴泪,或一个故事就会把票投过去”,他们更关注选手或作品的“切身相关性”,而忽视一部文学作品应具有的文学价值。因此,本文认为,网络文学迫切需要文学批评,尤其是传统文学批评、专业文学批评的引导,使其及时准确地调适自己前行的路标,以便用业绩和品质历史地证明自己。

表面上看,网络文学是有自己的文学批评的,如谭德晶的《网络文学批评论纲》一书便是专门分析网络文学批评即大众文学批评方式所出现的特征的,但是这种批评方式并不完全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虽然其中有一些具有真知灼见、理论色彩浓厚的批评,但它们大多是以直觉感性评价为主,多数只是一两句的点评,既不规范,也无章法。更重要的是缺乏明确的批评标准与专业的学术理念指导,更注重充当“自我表现”的角色,因而不能真正发挥文学批评应有的功能。而在此时迫切需要站出来发挥作用的传统文学批评却在面对驳杂庞大的网络文学面前出现了失语的状况。传统文学批评的权威身份崩溃了,消费主义、感官享受主义、趣味主义风盛行,没有人理会谁是经典、谁是大师,没有人耳提面命地说“***是工农阶级的代表”,也没有人愿意正襟危坐去听权威老者说经论道,网络成为一个消费欲望、寻求的平台。传统批评家所倡导的时代使命、文学使命与网络相隔甚远。在这样吵吵嚷嚷的环境下,即使有几个大师发出呐喊,也很快消失于茫茫网海,这是传统文学批评面临的困境。如何在网络文学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我认为,传统文学批评一方面要坚守传统文学批评的使命,引导文学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一方面须调整自身的不合理因素,适应时代的变化,必要从大众文学批评中提取可借鉴的因素。

一、树立人文主义精神、坚守文学使命

人文主义精神可以简单地定义为一种非宗教性的以人的精神、理性、文化价值为基点的对极权、物质、肉体、流行、当下的一种超越,它往往在“天下汤汤”之时提醒人们留意于这些基本价值,批判统治者或芸芸众生那种非理性的极端和狂热。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商业文化、消费文化的膨胀,网络文学中弥漫着大众文化流行的趣味主义、享乐主义、感官刺激,网络上的大众批评方式也是如此,虽然有一些怀着人文主义精神进行批评的作品,但多数大众常常凭个人喜好,常常通过评论作品来抒写一己情怀,这是由于大众对主观内心世界的过度关注造成的,这些都在无情地消解着理想、崇高、英雄主义,消解着一切绝对、终极、本质的形而上价值,而作为传统批评家则应在网络文学面前承担更多的责任。

“解构主义中,批评家被告知,他们并不具有启蒙资格,只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操作,一种标志职业身份的手段。”我认为,文学批评活动绝非白娱自乐地操作,当然批评家也不仅仅是对作家的创作和读者的阅读进行解说,而更应该重点通过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作家的创作取向等等方面来告诉人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是,目前部分传统文学批评家成了商家谋取商业利益的筹码,而批评者本人由于利益的驱使,也甘当筹码,把粗制滥造的作品说得天花乱坠,出现吹捧式批评和炒作式批评。这一方面是批评家个人道德素质水平高低的反映,助长了不良社会风气的形成;一方面混淆大众对文学作品的评价,使得精品的浮出和流传愈加困难,这一点是值得文学界引以为戒的。

二、批评策略的转换

不可否认,在网络文学面前,传统文学批评缺乏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理论性太强,批评术语太多。甚至有些晦涩难懂。游荡在网络上的读者上网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娱乐,试想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看一个轻松的笑话、一部声色并茂的电影、几页故事曲折离奇的小说,这种诱惑下,有几个人能静下来心去读懂传统批评家的理论术语?福柯曾断言“话语的真理性不仅在于它说什么,而且在于它怎么说,换言之。话语是否被接受为真理,不仅与它的内容有关,而且还与话语使用者的意向有关”。传统文学批评应在批评策略上,语言的言说方式上向大众文学批评学习。当然,大众文学批评的通俗易懂多是由于批评者缺乏理论修养,不能熟练地掌握文学批评术语而不得不采用这种方式的,但是它的确在客观上使得文学批评开始摆脱沉重的说教,开始变得富有个性了。对于传统文学批评,尽量使文学批评通俗易懂,容易为大众所接受,相信它会拥有越来越多的读者。

篇7

二、消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封建意识浓厚。历经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封建统治遗留的家长制、等依然影响着青年人的思维。青年本应该是最具有创新力,最具有活力的时代,家长制在极大程度上讲禁锢了青年创新思维的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国人保守的作风。受“中庸之道”的影响,中国人处事保守。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保守的思想并不能更好的实现民族复兴,创新能力的发扬和培育是发展的必然选择。创新能力的发展有两点要求。第一,大学生对新奇事物的接纳与探索。青年是思想最为活跃、心态最为纯净的时候,面对新奇的事物,青年往往有不一样的思虑和考量。然而更深入的了解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厚实的知识基础。第二,高校教育条件的配备。当代青年生活丰富,高校应该为大学生的创新道路创造更多的挑战。青年喜欢探索未知的事物,良好的竞争环境更利于青年人的创新思维的成长。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人,正应该是充满朝气和活力,充满创新力和奋斗精神的年纪,保守的思想很容易使青年丧失活力。因此,为了避免这些消极影响,面对庞杂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的继承发扬。

三、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构建中国梦

传统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引领,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向有着指导作用。中国梦的构建就是要求青年将自己的梦与中国梦相结合,为了自己和国家的未来不断进取,最终实现双赢。同时潜移默化的将奉献精神、爱国主义节操、团体荣耀等优秀的品格融入青年的思想行动中,使社会文化焕然一新。

(一)建立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体制

孔子云“君子不器”而中国的应试教育使得很多大学生成为了学习的工具,学习的仅仅是知识。这种“知识”被视为大学生未来走向社会得到工作的唯一机会。而极少注重学生思想素质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应该讲求“德才兼备”高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开拓,更要重视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培养。薄弱的信念无法支撑沉重的中国梦,只有坚定信念,并不断的为之付出努力,中国梦才能实现。同时,高校也应该注重营造良好的环境,培养大学生明辨是非,发现真善美、往真善美的优良思想。

(二)引导大学生思想方向

大学生作为活跃的青年群体,必将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思想观念有助于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有助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更加深入。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带来的不仅有新鲜的食物,还有浮躁的气息。懒惰的思想、逃避责任的做法、不诚信的现实同样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此时如果有着正确思想的引导,大学生就会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可信的。同样也会知道自己应当怎么做。这样导向性的思维会逐渐在大学里形成并发扬,会让大学生更好的树立自己的理想;更好的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更好的实现中国梦。

篇8

二、融入传统文化对民族的意义

我国的传统文化,其将我国上下几千年的民族智慧聚集在一起,将前辈们不断创新、时间的经验予以继承,形成了我们现有的优良文化,这其实是我们最金贵的资源,其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涵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融入,不仅能够继续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还可以树立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提高文化的自觉性,在学习和继承中汲取优秀的精神财富,使我们的整个民族充满不竭的动力,保持旺盛生命力。

三、视觉元素层

在设计教学中运用传统文化视觉的符号,采用的形式为设计课题来表达设计的创意。设计应用的过程中,将我们的现代表现手法与设计思维融合到一起,以求避免不加思考地、简单地描摹与挪用。可以从各个不同的程度来尝试对符号元素予以分类分解、概念同构,或者是重构等艺术加工。以传统文化的视觉符号,保障学生对此的熟悉,并以此促进学生认识和了解视觉元素中所有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的修养,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加之,我们采用熟悉的传统文化视觉元素作为载体来搭建信息传递,能第一时间吸引眼球,引发观者内心的共鸣,激发默契感,达到印象深刻和快速交流的效果。比如说在传统春节期间,元宵节的彩灯,那就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吉祥物品,彩灯集特有的光、色、形为三位一体,为我们营造出一种有着我国民族特色的那种节日氛围,可以说其实这就是传统文化中一种典型的视觉符号。元宵彩灯是以纸和竹条为基本原料的,不仅构造手法独特、种类多样,而且有着丰富的寓意。在设计教学中应用民间文化的视觉元素,使得传统民俗文化在设计作品中有所体现,丰富设计者的一种情感体验。

四、设计经验层

能够顺利地、成功地完成一个设计,最重要的保证就是丰富的项目设计经验,传统文化所为我们提供的,其中有许多设计经验都是超具价值的。计成是明末一位杰出的园林设计师,在他的《园治•掇山》中说到了不同场所叠石、假山营建的目标效果与设计方法,为园林设计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予以借鉴,《园治》中,不但有相关的实践层面规则和经验,更高的一条艺术规则也被提出:“构园无格,体宜因借。”营造园林,要与实地的气候环境、地理相宜;与园主人的知趣、财力、身份相宜。书房室内环境的设计,就拿明中晚期文人的书斋来说,那更是有着独到的追求,与完全不同的见解。功能上讲:书斋——当时文士“怡情悦性、修行养生”的私人空间,它的功能有别于卧室、厅堂等其他的一些空间场所。书房环境的设计,最需要体现的是:陈设品的位置经营与选择。排列物品讲究排偶、参差、错综等,来使室内空间的灵性与意蕴得到提升;选择陈设品要从色泽、形制、工艺、质地等方面来考量。书房的陈设总体来说不是一成不变的,能够进行更换陈设物品,或者对布局进行调整,可带来生气,改善心境。设计教学过程之中,要能够实时对学生的感受与理解,予以巧妙地引导,将见过的、学习过的设计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

五、哲学观念层

每个时代都有象征他那个时代的精神,我们民族时代精神结晶,毋庸置疑那就是——中国哲学。尤其是儒道两家,他们的精神深深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儒道互补,共同在传统文化的演化与传承中起作用。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的,它们的核心观念都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一观念对传统设计理念与造物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能够实现“工巧”需要的是考量的合理巧妙,能够合理利用材料品质,根据地理环境和季节气候等天然因素,去实现的。去雕饰的追求,对天然人造物的追求,要求我们不能人工雕凿,另一方面说也是能工巧匠感受自然之美而做出的最佳直接的追求。从艺术教育的角度来说,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真正高层次的追求是能够培养出思考设计问题从哲学层面的人才。

篇9

        关键词:传统识字教学、经验、展望 

        识字教学是阅读、写作教学的基础。我国传统的识字教学有着优秀的教学经验,也有着令人产生争论的问题。下面让我们就其具体的问题进行简略的研讨。望有兴趣的研究者多多给予指导。 

       一、对传统识字教学的弊端进行辨析 

        除对我国传统的识字教学的基本经验的了解之外,还应对传统识字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一下。因为尽管传统识字教学有其很多优点,但也难免无任何其他缺失。下面来看一下这方面有关传统的识字教学辨析,从而使我们对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进行简略的了解。 

        1、有些学者认为应先进行学汉语拼音的学习后进行学汉字的学习。

因为认识了拼音,就可以看拼音识字,知道这个汉字怎么读,才能知道自己写得什么字,记得更牢。

        2、有些学者认为应先学习笔画少、字形简单的汉字。 

因为这样的汉字对小学生来说容易写,容易记。

        3、有些学者认为应先从“看图识字”开始学识字。

因为图要比汉字更形象,知道图上是什么,再去学习汉字应更容易些。 

       4、还有些学者认为应随着年级的升高,增加识字量 

        许多教育学者在教学中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汉字比高年级的学生学习效果好、学得快、记得牢。

        二、 传统识字教学的展望 

        前面我就其传统识字教学的基本经验,方法等进行了有关相应的叙说。下面简单的对传统识字教学的优缺点进行总结。我们知道,识字教育是一个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研究课题,可以说汉字的历史有多久,识字方法研究就有多久。 

        在我国传统识字教学中,古人开蒙,很在注重朗读和背诵,而蒙书句式整齐、句句押韵,很适宜诵读、朗读和背诵,不但练习了阅读、增加了文化积累,而且还帮助了汉字记忆,起了巩固识字的作用。但是在识字的方法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极影响儿童识字的效率,因而不得不对这些问题进行辨析,从而让我们对此加以认识,以便更正。

篇10

随机选择2013届高职护理11班(48人)作为实验组学生,2013届高职护理12班(50人)作为对照组学生。两组学生所用教材,教学大纲,授课教师,教学目标,教学课时,各个章节的授课教学均相同。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入学成绩,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成绩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实验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法加以病例教学法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具体方法是教师针对相应的章节内容设计典型临床病例,把学生分组提前一周布置任务,让学生联系学过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学院图书馆的各类医学期刊和计算机网络查阅学过资料,协商并制定解决方案,然后课堂学生主讲,教师点评,师生互动,课堂学习气氛浓厚,有些病例采用角色扮演法演示所给定的情景,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对照组按传统教学法逐步系统讲授,课堂教授,多媒体辅助教学,观看电教以及临床见习等方式授课。

2病例的选择以及注意事项

2.1病例选择要紧扣教学大纲

将病例从患者发病,就医,住院,手术到出院的全过程分阶段编写,针对患者的住院的整个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编写3~4个相关临床护理问题。牵涉的临床护理问题要突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易出现,易忽略,易失误的问题和知识点来设计相关病例,并要求侧重于临床护理操作。外科的治疗大多是通过手术完成,学院特别重视模拟手术室的建设。

2.2编写病例的注意事项

病例选择最好来自于临床实践的真实病例,也可以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病例。教师设计的病例必须做到。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表达简洁,内容丰富。案例的内容与教学时间要相适应。病例中的问题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典型到一般,循序渐进。教师应尽可能地把平时教学中学生反馈较多的问题以及属于学科前沿或者是有争议性的问题引入病例教学,做到针对性强且具有实用性。

3病例教学法的实践环节与实践内容

3.1实践环节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操作是外科护理学教师迫切关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通过设置具体生动的病人病情,具体全面的辅助检查,实施具体的护理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

3.1.1选编病例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备课时根据外科护理学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及目标的需要,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系统性的临床真实病例,加以修剪设计,编写成准确,严密。重点突出的教学案例,再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围绕病例创设一系列难易适度,有思考性,启发性的问题,且问题要能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3.1.2学生预习教学内容

课前三天将典型病例及创设问题发给实验组学生,要求学生预习相关课本内容,查阅有关资料,寻找问题答案,最好能提出新问题,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3.2实践内容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扼要讲解相关概念,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根据所授章节内容选择临床典型病例,病例采用角色扮演法演示所给定的情景,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主要内容选择护理专业常见的实际操作项目;如外科手术前的准备,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护理,穿脱手术衣,各种手术部位的消毒,外科洗手法,识别器械,绷带包扎和心肺复苏等。

4考核与评价

4.1考核

两组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按大纲要求命题考试,采用教考分离,统一安排考试,按标准答案,由课题组老师统一改卷,学生技能考核成绩每项操作成绩按百分制计分,将各项操作考试成绩相加计数平均分即为技能考核成绩,然后对理论考试成绩和技能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

4.2问卷调查

本课程结束后,采用自制的问卷,调查两组研究对象自主学习情况及学习效果。该问卷内容包括学习积极性等15个方面,各项目分好,一般,差3个评价标准。调查问卷统一发放,当场收回,收回率100%。

4.3统计学处理

考试成绩与调查数据以SPSS13.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研究分析;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自主学习情况以及学习效果评价均存在明显差异,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C<0.05)。

篇11

一、传统文化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一)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好课程。中华民族不但拥有广阔的国土、秀美的丛林、壮丽的山河、勤劳勇敢的人民,而且拥有光辉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与讲解,可以培养其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可以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以及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还可以让他们了解过去祖辈们所创造的辉煌文明,让其明白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需要他们这一接班人不懈地拼搏与争取,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大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树立良好思想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是大学生德育培养的思想教材宝库,其根本内容就在于教育人、引导人以及塑造人,其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善良、正直、有价值的人。同时,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讲气节、讲礼仪、讲奉献等道理,更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有助于其建立优良的思想品德。

(三)培养认真务实心理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讲究严谨治学、韬光养晦、虚心请教、务实致用等一系列治学心态。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能够很好地克服当前大学生浮躁的心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与实践态度,对于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是很有益处的,尤其是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认真务实的求学心理。

二、传统文化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素质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人文素质则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人类在文学、历史、政治、哲学、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能力与综合素养。人文素质从本质上讲就是做人的基本素质。人文素质是个人外部状态与内在气质的综合性体现,更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的表现。人文素质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关键素质,而当代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其具备做人的基本品质与素养。

当今大学生由于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内心压力剧增,加之高校教育急功近利的现状,致使部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低。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缺乏扎实的人文知识。人文知识主要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历史、道德等人文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一系列知识是大学生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与要求。而当今大学生在此类知识的掌握方面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缺乏宏伟的志向、意志力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急功近利、心态浮躁、拜金主义等多方面。二是家庭与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当代大学生相当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其多在长辈溺爱中成长,久而久之养成了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盲目消费、过度享乐、不懂合作等消极习惯。这类问题不仅与家庭教育紧密相关,同时也折射出了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尤其是高校长期重技轻文的教育观念,致使大学生虽然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与高超的操作技能,但却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社会观。所以,提升传统文化教育中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当前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三、提升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具体途径

(一)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我国传统文化历经上下五千年时间的洗礼,具有深厚的人文根基与底蕴,在世界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精神、爱国、团结等教育的最佳素材与资料,尤其是中华民族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优良传统美德,对强化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例如,在课程安排方面,应该将传统文化教育设置成公共必修课,让广大学生认识、了解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树立人文意识。所以,促进传统文化教育中人文素质的培养,极其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编写科学的传统文化教学教材

中国传统文化科目在多数高校中只是被作为选修课,而且对其教材的编写也未予以足够的关注与重视。通常所用的传统文化教材,有些过于专业与繁杂,而有些则又过于简单与贫乏。这些极度不认真、不负责的教材编写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所以,编写符合大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是当前我国高校传统文化教学所急需解决的任务之一。另外,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糟粕部分则要予以科学地摒弃,例如,专制色彩浓重的“三纲”以及性别歧视的“男尊女卑”等思想都要坚决舍弃。同时,在讲授传统文化的时候要结合当今时代的特征,适当地予以变通,促使传统文化能够最大化地为我所用。总之,传统文化课程教材的编写不能过于呆板,应根据时展的需要,讲究科学地融会贯通,进而使其更好地为培养现代化人才所服务。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板书教学、多媒体技术教学等都是实施传统文化教学所必需的手段,而要想激发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就需要采用更多形式的教学模式。比如,开展讨论活动,让学生相互探讨、切磋传统文化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定期让学生撰写传统文化方面的论文,鼓励其围绕课题进行实际调研,搜集相关的资料、数据、文献等,丰富其人文知识;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著名的传统文化遗迹或遗址,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气息与韵味,领略古代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经久沧桑之感,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崇敬之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