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8 20:06:2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二年级下数学教学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本学期,二年级人数35人,来自不同层次的农村孩子,为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 积极向老师们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教学。
二、工作收获体会
1.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时,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教法,根据教学学内容及学生实际,设计课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作了详细的记录,每一课做到“有备而来”,并制作了有趣的教具,课后及时作出总结,写课后记,并认真收集各课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上课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条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师生交流,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尽量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尽量多,同时照顾各个层次的学习能力,让各层次的学生得到提高。
3、虚心请教其它教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上积极征求其他教师的建议,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们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
4、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常常收集资料,并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批改作业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进行透彻析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后进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更重要的是思想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它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他们的求之欲和上进心,从而自觉把身心投入到其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了,使学习成为他样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方法,提高他样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补缺。
一、基本情况
学生基本情况:二年级两个班共90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有很强的自主学习性,所以平常的教学就比较省力。部分后进生的成绩也有极大提高,且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 这是培优补差方案的显著成效。例如这学期的期末考试,此次数学成绩还算不错,两个班平均分均在91分以上,优秀率提高,且不及格率大大降低。
二、经验反思
(一)夯实基础,努力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一个学生如果大部分时间都被作业塞满,就没有了思考的时间,没有了智力活动的时间,而缺少了智力生活,学生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但在小学低段教学中,计算、操作等基本技能对孩子的后期学习非常重要,如何让孩子既能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又不会负担过重呢?本学期,我作了一下几点尝试:
第一、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充分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重营造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争取每节课都留有一定的时间供学生练习巩固,验证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当堂解决。
第二、及时巩固与定期复习相结合。每节课新授知识都会在当时当天及时巩固,第二天进行适当复习,一段时间后进行第二次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第三、作业布置与批改。本学期我准备了多套教辅资料,精选练习,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地布置作业,力求使每一次练习起到最大的效果。针对不同的错误分别采取个别辅导和集体评讲的方式及时补救,做到有的放矢。
(二)关注全体,尽可能兼顾学优生的培优和学困生的辅导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最难兼顾的是优等生的培优和后进生的辅导。我严格执行“培优补差”方案,在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中关注他们的成长:
1、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为后进生创造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为优等生提供思考空间;在课堂练习中,对优等生提出有挑战性的要求的同时,加强个别辅导,不让后进生掉队。
2、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同时加大对后进生的辅导,不仅是知识上补缺补差,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学习方法的指导。首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其次是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增强学习自信心,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3、加强家校联系,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让家长成为个性化教育的有力支持。
三、不足之处
1、继续提高教学能力。在参加县优质课大赛的过程中,我有幸聆听了众多优秀老师的精彩课堂,从中收获了很多有用的教学技能与方法,自身也得到了锻炼,获得了成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该更加注重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多吸取有用的知识,多反思,多改进。
一个学生如果大部分时间都被作业塞满,就没有了思考的时间,没有了智力活动的时间,而缺少了智力生活,学生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但在小学低段教学中,计算、操作等基本技能对孩子的后期学习非常重要,如何让孩子既能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又不会负担过重呢?本学期,我作了一下几点尝试:
第一、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充分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重营造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争取每节课都留有一定的时间供学生练习巩固,验证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当堂解决。
第二、及时巩固与定期复习相结合。每节课新授知识都会在当时当天及时巩固,第二天进行适当复习,一段时间后进行第二次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第三、作业布置与批改。本学期我准备了多套教辅资料,精选练习,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地布置作业,力求使每一次练习起到最大的效果。针对不同的错误分别采取个别辅导和集体评讲的方式及时补救,做到有的放矢。
二、关注全体,尽可能兼顾学优生的培优和学困生的辅导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最难兼顾的是学优生的培优和学困生的辅导。因此,我努力在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中关注他们的成长: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为学困生创造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为学优生提供思考空间;在课堂练习中,对学优生提出有挑战性的要求的同时,加强个别辅导,不让学困生掉队。
(二)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同时加大对后进生的辅导,不仅是知识上补缺补差,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学习方法的指导。首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其次是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增强学习自信心,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加强家校联系,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让家长成为个性化教育的有力支持。
三、边教边研,取得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本学期,我们班每天的数学作业,中等学生基本都能轻松地独立完成。在作业批改中,很少有集体性错误。
(二)在课后辅导时发现,几个学困生学习成绩进步很大。
创新教学方法是让小学生对以往的教学印象改变认识的方法之一。小学数学是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学习的数学大多数以加减乘除为基础的运算,这些基础性知识主要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数学推断能力、基础数学的应用综合能力,教小学二年级的老师在教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教学方法,通过有特色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培养学生的判断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意识,为学生学好未来的学科打好基础。
一、传统小学二年级数学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方法一般都是学生没有自主意识学习的灌输性教学,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与主动接触新知识的兴趣,之所以应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因为一部分小学数学老师认为,处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还不适合没有老师的监督学习习惯,并且认为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过于简单没有什么逻辑应用题,只是对简单的数的认识和基础算法的掌握,所以只要学生背会了基本的乘法口诀就可以解决加减乘除题。还有一点就是,小学的一部分老师在专业学术方面也存在教学缺陷。处于小学阶段的大部分老师认为小学数学是所有数学学习中最简单的阶段,校方认为只要能够教会学生熟练应用加减乘除的老师都可以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就因为如此,使得小学缺少专业的教学生学习数学的老师,使得不少开始接触数学的学生由于老师的授课不专业导致学生从开始学习就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开始厌恶学习数学。特别是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虽然简单,但是这阶段的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阶段,所以要想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需要老师从小开始抓起。
二、创新教学方法
(一)应用创新型的情景教学方法
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应该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将教学思想融入情境中,例如,小学老师可以将应用数学乘法口诀解决运算问题的题引入生活中,摆脱学生因为不理解或者不对书上的枯燥的知识感兴趣带来的困扰,如,小学数学老师可以让学生在提前一天调查自己家的楼层有多高,每一层有几间房子,平均每户住多少人,等到学生调查清楚的时候,老师可以将他们引入他们熟悉的住宅区域中,教他们计算这一栋楼一共住了多少人,从而使学生不仅开始热爱学习数学,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应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数学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处于向外界学习的状态,所以,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现代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媒体动态图片,让他们学习数学的运算,例如,老师可以利用现在小学生都喜欢看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让学生学习数学基础运算,如,草坪上有喜羊羊、暖羊羊、美羊羊、沸羊羊、懒羊羊五只羊,突然灰太狼来了抓走了暖羊羊和懒羊羊,问学生剩下几只羊?老师还可以为了调动课堂气氛应用游戏的方法让学生合作完成,采用开始动手、运转大脑、动口等操作形式,调动课堂气氛,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例如,为了学习如何画圆,老师可以让学生开动自己的大脑利用自己的经验来画圆,当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器材来画圆,那么到底应用怎样的方式才能画出规定中的圆呢?这样积极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丰富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开始对数学感兴趣,乐于在数学中学习。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动活泼的年级,他们对生活中的一切都很感兴趣,但是如果引导他们的教师应用的方法不正确就会导致学生对所接触的事物失去兴趣,开始转移目标,重新选择感兴趣的东西。为了让处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作为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老师而言,老师应该为学生创建快乐的感兴趣的学习氛围。老师可以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带学生进入学习课堂,例如,在上课三分钟的时候老师可以问学生今天早上吃了什么,一共用了多少钱?每一份早点多少钱?假如早点的美味总分为十分,选十个人分别让他们对自己吃的早点打分,平均下来是多少分?这种结合实际又能够让学生对自己所接触的生活开始计算的方法来接触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能够对课堂所学的知识有渴望,从而开始对数学感兴趣,开始认真学习
知识。
总之,小学数学的学习可以说是一名学生学习基础数学的启蒙阶段,在这个时期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对一个人一生的学习都有重要的影响,并且这个时候所学习到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学生个人总结到的学习方法都可能是一个人一生受用的方法之一。
【分类号】G623.5
在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概念性知识是非常丰富的。学生只有掌握扎实的概念性知识,才能巩固和提升自身的整体数学水平,才能优化和提升小学生的整体数学认知,才能有助于学生更长远的数学学习。但在二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过分注重理论性教学,以及学生自身对概念性知识的认知存在偏差等,使得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容易出现概念性错误。为了提升小学数学的整体教学水平及小学生自我的认知能力,必须注重提升和优化小学生的概念性知识的教学工作,及时纠正小学生在概念性知识学习存在的主要错因,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
一、小学数学低段概念性错误的分析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尚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小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有限,在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概念性知识是非常系统且非常深奥的,如果小学生不能理解性地学习概念性问题,那么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势必会形成概念性问题。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概念性错误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概念教学过于笼统,学生理解受限
在小学数学低段概念性教学过程中,教师仍采用传统的主导模式,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教学进度来开展教学工作,忽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这就使得很多概念性的知识和理论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概念性知识的真正含义,自然容易造成概念性错误。同时,学生作为概念知识的接收者和理解者,在概念性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过程中,未能有效地将概念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就容易造成理解偏差,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知识的运用,也容易造成概念性错误。如在小学二年级“平均分”的概念性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平均分的过程中,仅仅是按部就班地通过计算、理论教学等来进行教学工作,这就容易增加学生的思维负担,使得学生死硬背“平均分”公式,在实践中直接套用,造成概念性错误。
(二)学生概念知识的认知中存在“舍近求远”
概念知识是小学二年级的重点内容,由于概念是一种认知,因此教师在概念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强化学生对概念的认知,这使得不少小学生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存在着比较强的类比性,即通过其他概念的引入和对比,来形成对所学概念的认知。这种方式虽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但却容易“舍近求远”增加学生的思维负担。如“吨”的概念学习中,学生习惯性地运用立方米等相关概念来进行对比和衡量,这种对比式的学习方式,虽然有助于强化记忆,但却不利于直观性地感受“吨”的概念。在概念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体验的方式来,直观深入地理解这一概念。如通过等比缩小“吨”的重量,借助于实际物体的体验,可以直观性地体验“吨”的变化,进而演变成为不同吨位之间的换算。
(三)概念遗留问题较多得不到及时的完善
概念知识是一种认识,一旦学生形成概念错误,要想通过纠正等其他手法来改变学生的认知,那么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当前小学二年级概念教学中,学生很容易因无法体验,或者死记硬背中出现的差错,从而造成持续的概念性错误。如“最小的一位数是1不是0”,但不少学生在学习位数的过程中,将这一概念混淆,将位数等同于最小的数,就容易出现严重的概念性问题。
二、小学数学低段概念性错误的解决对策
概念性错误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严重影响着学生后续的数学知识的架构和学习,因此,一旦学生出现概念性错误,必须及时分析概念性错误的错因,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以纠正和纠偏学生概念性错误。
首先,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可以实行寓教于乐的概念性教学方式。将学生喜欢的游戏融入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和参与、体验等,来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强化对学生的认知。如“平均分”的概念性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围圈抱团等方式来进行教学。将学生按双数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的命令下,两两抱团。通过这样游戏教学,能够提升学生对“平均分”的认知。
其次,利用分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体验。概念本身属于一种抽象的东西,教师为了提升学生对概念的认知,应该注重采取分组合作的教学模式。通过分组合作来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共同思考和讨论,共同研究和分析。同时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增加学生的体验,将学生身边的事物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以提升学生的整体概念认知能力。
总结:
在概念教学中,小学二年级学生因自身的认知能力不足及后天学习方法不当等,往往容易产生比较严重的概念性错误,为了提升概念性教学的整体质量,为强化学生对概念性问题的整体认知,必须分析概念性问题的错因,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
一、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
知识和思维是互相联系的,在进行某种思维活动的教学之前,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 什么是知识结构?一般人们认为:在数学中,包括定义、公理、定理、公式、方法等,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人们从一定角度出发,用某种观点去描述这种联系和作用,总结规律,归纳为一个系统,这就是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进一步了解思维水平,考虑教新知识基础是否够用,用什么样的教法来完成数学活动的教学。
二、考虑学生的思维结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
1.中学生思维能力之特点
我们知道,中学生的运算思维能力处于逻辑抽象思维阶段,尽管思维能力的几个方面的发展有所先后,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初一学生的运算能力与小学四、五年级有类似之处,处于形象抽象思维水平;初二与初三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属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高一与高二学生的运算能力的抽象思维,处在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的急剧转化时期。从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命题能力和推理能力四项指标来看,初二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的新的起步,是中学阶段运算思维的质变时期,是这个阶段的关键时期。高一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阶段中趋于初步定型的时期。高中之后,学生的运算思维走向成熟。总的来说,中学生思维有如下特点。
(1)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但初中学生的思维和高中学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学生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而高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则属于理论型的,他们已经能够用理论做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也只有在高中学生那里,才开始有可能初步了解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
(2)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一、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这意味着他们的思维趋向成熟。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他们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来进行适当的思维训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2.数学中的几种思维形式
(1)逆向型思维。与由条件推知结论的思维过程相反,先给出某个结论或答案,要求使之成立各种条件。比如说,给一个浓度问题,我们列出一个方程来;反过来,给一个方程,就能编出一个浓度方面的题目。后者就属于逆向型思维。
(2)造例型思维。某些条件或结论常常要用例子说明它的合理性,也常常要用反例证明其不合理性。根据要求构造例子,往往是由抽象回到具体,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思考过程。例如:试求其反函数等于自身的函数。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18-01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里的"总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情感态度"已经作为小学数学学习四大目标之一,在情感态度方面强调了"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能通过激趣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呢?根据本人多年的小学数学总结的经验,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就能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去、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能创设贴近我们生活实际的生活问题情境的话,更是能有效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如何通过使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呢?下面我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课本78页表内乘法(二)解决问题例3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效果为例,谈谈我的看法。
1.根据学生年级特点,科学创设情景
比如在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课本78页表内乘法(二)解决问题例3教学内容的备课中,我就考虑到二年级上册学生年龄在7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比较适合用游戏、讲故事等的教学情景,我就考虑用儿童最喜欢的卡通动物喜洋洋与美洋洋作主角,以帮助喜洋洋与美洋洋为主线的故事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2.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
乘法口诀部分知识,在整个数学知识领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内容似乎枯燥无味而又简单。在教学设计中,我就以故事:美羊羊看见同学们那么聪明很高兴,因为它今天碰到一个难题,需要同学们的帮忙:准备到"六一"儿童节了,美羊羊想买一份礼物给喜洋洋,但它不知道要付多少钱,需要同学们帮帮它,大家愿意帮助它吗?作引线巧妙的导出新课,不漏痕迹的发挥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的好态度。
3.充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
课件出示文具店图片。师说:美羊羊领着着大家去文具店,课件出示超市各种各样的商品。美羊羊看中了文具盒,它想买3个文具盒,大家帮它算算一共要多少钱?文具店情景的有效创设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熟悉的环境中,从而自然的融入到数学的学习状态中。
小学一二年级是学生开启正规知识学习的起始阶段,也是承接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小学生还具备很大程度幼儿时期的特性,但是一二年级的学习是将来学生学习发展的基础,在这一阶段养成的学习习惯和培养的学习能力都对学生的整体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从一二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不仅对当前阶段的学有裨益,也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帮助。
一、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性
自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通过自己对教材进行学习,初步掌握部分知识。自学能力是学生学习生涯中必备的技能,不仅仅有益于学生的学习,更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大帮助。然而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差,学生掌握知识完全依靠教师的灌输。在进入大学后,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转变,学生自学能力以及自制能力的缺乏导致其学习效果明显下降。因此,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未来学习和工作的关键。另外,自学能力不仅能够应用于学习,还能提升学生的生活技能。日常生活中随时都需要人们进行自我提升,例如掌握先进的科技知识、操作新型设备等。倘若人们缺乏自学能力,任何新鲜事物的接受、掌握都需他人的教授,那么人们更难以提高生活品质。因此,从学习的起始阶段就进行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能够为学生的生活技能提高奠定基础。
二、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案
1.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自学最好的引导者。一二年级学生的年龄较小,正处于好奇心强、爱玩闹的阶段,如果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那么学生就会自动进行自主探究、主动学习。因此,开发教材的有趣内容、创新教学方式、营造有趣的课堂氛围等都是教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可靠方案。首先,知识教学以教材为依托,教师对教材兴趣内容的开发直接决定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其次,教师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学习欲望;最后整体的课堂氛围决定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材中长度单位的学习中,教师一般都会留给学生动手测量的时间,但都是在教师的指示下完成的,这无法完全激发学生对测量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完成教学任务安排的测量范围后留给学生更多的测量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测量身边的物体。这既可以活跃课堂的氛围,又能够对教师讲解的知识进行巩固。
2.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受传统教育影响,我国师生关系向来身份分明,教师对于学生而言是规则的制定者和行为的规范者。尤其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师生之间的距离是遥远不可触及的,除非是天生性格十分活泼的小学生,一般的孩子对老师都存有一种敬畏心理,面对老师时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这种疏远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十分不利,学生只会在课堂上掌握教师讲解的部分知识,需要课下完成的自学部分则效果不佳。为了让学生意识到自学与课堂学习的同等地位,教师需要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朋友的身份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转换知识灌输者的角色,还学习的主动权于学生,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更加柔和,课前表明自己是同学生一起进行探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发言机会并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并多使用积极性语言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在适合自学的部分引导学生自己学习等。
3.打造竞争性班级文化
争强好胜是小学生的天性,尤其是一二年级这个低年级阶段的小学生尚处于喜爱游戏、乐于竞争的阶段。小学生会因为自己的任务得分低于他人而更加努力地进行下一个任务,也会为了维持自身排名靠前的地位而更加努力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这一性格特征在日常的教学中营造一种竞争性的课堂氛围甚至是班级文化,以此来激励学生争先恐后的学习。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性格以及实际情况对小学生进行分组,根据课堂发言的情况公平的为每一小组计分,定期对小组得分情况进行公布、表彰和鼓励,新学期开始之前对上学期的小组得分情况进行汇总和奖励。这一套分组激励办法能够使得学生更加积极的进行课堂发言,从而便于教师进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4.预留充足的自学时间
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都需要教师进行督促,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时需要为学生预留足够的自学时间和空间。一二年级的学生自制力较差,且家长的监督力度不同,这导致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课下自学任务完成效果差异较大。因此,教师在进行自学能力培养时应该确保学生拥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以及进行充分的自学实践。课前预习是学生进行自学的重要过程,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对新知识进行了自学,并能够初步掌握基础知识。因此,教师应该着重强调预习新课的重要性,同时在课堂上为学生预留充足的预习时间,并对学生的自学效果进行抽查。学生预习自学需要较多的时间投入才能保证自学质量,因此在课后作业的布置方面,教师应考虑到这一客观事实,布置少量机械性作业,增加预习等自学内容的作业时间安排,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以及作业安排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小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能够保证当前阶段的学习质量,更是为将来学生的学习奠定基础,也是提升学生生活能力的有效措施。因此,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自学能力培养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它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和事实经验基础上,运用非逻辑或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一种合理的推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肯定了猜想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猜想,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
2016年6月,区新教师课堂教学的考核内容为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一道复习题,要求进行完整的课堂教学,时间为20分钟。刚开始接到这个课题,协助学校新教师备课的我第一反应是一道题讲这么长?因为在低年级40分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一般普通的一道习题花20分钟教学很少见到。而真正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才发现这一题极不普通,20分钟甚至都讲不完。
一、仔细观察,理性分析是猜想策略教学的基础
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367+143= 842-159=
过渡: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有变化且相关的两道三位数加减法算式的规律。
【设计意图:复习学生在这一单元学习的重点内容:1000以内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了解学生熟练进行1000以内的计算的掌握程度,这是学生开展本次猜想策略教学的知识基础。】
(二)整体出示题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观察讨论,因为二年级的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有限,不能一次到位,需要教师分层、见机进行引导。
(1)谈话:我们先来看第一组算式:835-538=
(2)提问:这里的减数与被减数有什么关系?
(3)那297+792=这道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又有什么关系呢?
(4)现在我们把这两道算式看成一组,主要看等式的左边,你又有什么发现?
(5)小结:这一组算式是先将835的百位与个位互换得到538,再把835与538相减得到差是297,然后将297作为第二个算式的数,再将297的百位和个位互换得到792,再将297与792做加法得到1089。
(6)我们再来看第二组算式,这两个算式之间又有什么关系的,能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吗?
(7)现在我们把这两组算式放到一起,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把握方向,大胆猜测是猜想策略教学的关键
教学环节:谈话:我们来看这两组算式是两个不同的三位数,经过相同变化和计算最后都得到了1089,你有什么大胆的推测?(会不会所有的三位数经过这样的变化,最后都能得到1089)
三、动手操作,探索验证是猜想策略教学的关键
教学环节:首先请同学在0到9中任意选择你喜欢的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然后按照上面的方法计算,看看结果是多少。交流汇报。
四、发现问题,反思猜测是猜想策略教学的升华
教学环节:质疑,着重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所写的三位数能不能是相同的3个数字,为什么?
(2)写的三位数末尾能不能是0,如可以是760吗,为什么?(因为颠倒后无法得到三位数)
(3)如果一个三位数三个数位上的数颠倒次序之后,算出的差是99。
再次质疑:你还有什么想法、意见可以补充?
五、得出结论,学会思考是猜想策略教学的延伸
教学环节:教师总结:除了我们上面讲的特殊情况的三位数以外,其他任意一个三位数按照上面的方法计算,都能得到1089。
拓展延伸:教师小结:其实数学中还有很多规律等着我们去探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推理能力培养的主要阐述是“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力的发展不等同于知识预计的获得,不是“懂”了,也不是“会”了,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悟”出道理和思想方法,这种“发现”只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素材,舍得花时间,舍得放手,给学生创设探索交流的空间和时间,组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探究、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并把培养学生能力有机地融合。用“猜想”成功叩开儿童数学学习的信心之门,实现从教“会”到教“慧”,这才是数学教师追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早在1957年,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就开始研究小学教学改革问题,着重解决教学与学生的发展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理论问题。与此有联系的是建立小学各科教学的新体系。1957年开始实验,到1961年,学生用4年的时间除学完原来小学四年级规定的算术内容外,还学了五年级的一些内容。以后继续进行改革实验,结果以3年的时间学完原来小学四年的算术内容,还多学了一些代数初步知识,从而初步建立起小学三年的数学教学新体系。后来他在实验总结中谈到他的新教学体系有以下几个特点:1.把教学建立在高难度的水平上(当然要严格掌握难度的分寸);2.高速度地学习教材(也要注意速度合理,能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3.提高理论知识的比重。这些教学思想的改变,对当时传统的教学思想是个很大的冲击,对后来算术教学的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 60年代末至70年代一至五年级数学教材的改革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有较快的发展,1957年卫星上天是一个重要的标志。随之而来对数学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如后来公布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所指出的,“要求学生在数学的发展和知识、技能、技巧方面,必须为他们学习在现代生产条件下从事实际活动,为他们学习较高水平的课程(物理、制图、化学等)以及进一步在高等学校学习达到一定的水平。”当然,1958年以后,美欧各国的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对于苏联的改革也有一定的影响。
1964年末开始了起草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工作。1967年初公布了小学(改三年制)数学教学大纲(草案)。大纲中吸收了赞可夫以及其他专家的实验研究成果。1968年公布了中学(四至十年级)数学教学大纲(草案)。1969年小学一年级开始使用新教材,1970年四年级开始使用新教材。后来对大纲曾做了一些修订,相应地各年级数学课本也做了一些修改。
(一)这一时期一至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
一至三年级:在算术方面,除教学多位数四则运算,分数的初步认识、常用的计量单位外,还增加了一些作为口算加、减、乘、除法的基础的运算性质,如和加上一个数,一个数减去和,和乘以、除以一个数等。新增加一些代数初步知识,如不等式,用字母表示数,求代数式的值,简易方程,列方程解应用题等。在几何初步知识方面,同原来的大纲相比,增加了圆的认识,图形的分解与组合,但删去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移到中学)。
四、五年级:除了把原来的中学算术内容学完(只教正比例),在代数知识方面,增加正负数,一元一次方程;在几何知识方面,增加的比较多,如合同图形,角的二等分线,补角,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的分类,对称,平移,简单的尺规作图等。此外,还增加了集合的初步知识,如子集、交集、并集、集合的分类等。
可以看出,前五年不再单纯地学习算术,而编入一些代数,几何的一部分知识,并适当增加现代、近代的数学知识,形成一个综合的数学课程。这同原来的算术课程相比,是一项重大的变革。另外同欧美各国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后的五六年级相比,数学水平仍是比较高的。
(二)这一时期一至五年级数学内容的编排体系在编排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减少整数的循环。例如在小学取消了20以内的四则运算这一圈,删去20以内的乘除法,而把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并入100以内的加减法;把原来小学四年级的整数四则运算的系统整理并入新的四年级(中学第一年)。
2.加强知识间的联系,算术、代数和几何齐头并进,相互配合。在小学,以算术知识为主,适当出现一些代数、几何初步知识。讲10以内加减法时,就出现最简单的方程,如x+5=8,x- 3=5。以后还出现列方程解一步应用题,二、三年级逐步增加难度。一年级还出现直线、线段、多边形、直角。二年级出现折线、圆、图形的分解与组合等。三年级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四、五年级则以算术和代数知识为主,配合几何知识,把算术和代数打通,按照数概念的发展统一编排,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四年级首先讲自然数和自然数四则运算,结合除法出现分数概念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同时配合出现等式、不等式、解方程、角、长方体体积。然后讲小数概念和小数四则运算,配合出现米制计量单位、百分数、比例尺、统计图、角的度量、三角形内角和及面积、尺规作图等。五年级先讲正负数,把数的范围扩大到全部整数。配合出现集合的运算、合并同类项、解方程、对称、平移、几何作图等。然后讲有理数,以正分数运算为主,适当出现一些负分数四则运算,还配合出现比例、圆的周长和面积,以及一些几何作图。在具体安排每一部分内容时也注意知识间的联系。例如,10以内的加减法,改变传统的加减分编的方式,使有关的加减法互相穿插和对应。对简单应用题,则把有联系的加以分组,适当集中教学。
3.按照理论知识指导数学概念和计算的原则来安排教学顺序。有些概念如角、邻补角、合同图形等用集合观点来定义,把这些知识放在集合的初步知识之后。讲口算加减法是以“和加一个数”、“一个数减去和”等运算性质作为算理的依据,就先通过直观讲有关的运算性质,然后再讲口算方法。
4.统一了编写体例。60年代,小学算术课本基本上采用习题汇编的形式,对新知识举例讲解比较少;而中学算术专有课本系统地讲解新知识,另外有一本习题汇编供做练习用。这次统一采取了以习题汇编为主、适当讲解新知识为辅的形式,只是四五年级讲解的部分比小学的稍多一些。
这套大纲和课本经过几年的使用,出现了不少批评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新增加的内容,学生难接受。例如,一年级要求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二年级出现含有两步运算的方程,如72-(54-x)=52,学生形式地接受了,但不理解。四五年级教学集合的概念,并用集合的观点定义一些概念等。有些专家认为,“不应该把集合理论作为阐述中学数学的基础。”第二,教学内容过多,学生负担过重。第三,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有所削弱。
1978年开始对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和课本做了一些小的修改,主要有:一年级完了只要求学好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并能解答简单应用题,不要求必须学会解答两步应用题,同时把列方程解应用题移到二年级;二年级删去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三年级删去和差积商的变化,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四五年级数学涉及中学数学全部课程内容,由不同单位拟订了几个大纲的修改方案,因为争论比较大,没有确定下来。
三 80年代一至五年级数学教材的改革
进入80年代,苏联对一至五年级数学教学大纲和课本进行了较大的修改。
1981年,苏联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数学教学纲目。一至三年级,强调数学课程的任务是“学习自然数的算术运算及其对最简单的量的应用,直观地介绍几种几何图形及其性质。”这就是说,代数初步知识不再作为小学的一项主要教学任务。只在教求每种运算的未知项时出现方程的形式。同时对除数是二、三位数的笔算除法适当降低了要求。四五年级数学课程的任务,强调“对小学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和发展,为学生学习系统的代数和几何课程做准备,学习代数和几何的极其初步的知识。”这就是说,降低了代数、几何的要求。具体调整的内容有:删去了有关集合的知识,等式的性质,几何的变换,较难的尺规作图(如把线段二等分,作角的平分线,根据所给的条件作三角形)等;简化了对称、解方程(改按已知数和得数间的关系来解),增加了最大公约数、球的认识,以及已知两点的坐标求它们的距离。1982年公布了新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不再以集合论的观点处理中小学数学,较多地注意发展和巩固计算技巧。具体内容与1981的教学纲目基本相同。
1984年,苏共中央制定了《苏联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决定把小学学制延长一年,提早到6岁入学。1985年2月苏联公布了普通学校(小学4年,中学7年)的标准教学计划。稍后,又颁布了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其中四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是在原三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定的,教学要求和程度基本相同,但是为了适应四年制小学提早入学的特点,把教学进度放慢,大体上把三年制小学前两年的内容安排在三年内学完,一年级改为每周4课时。二、三年级改为每周5课时。四年级的内容和教学要求与三年制小学三年级的基本相同,每周都是6课时。此外,大纲中还有以下几点修改:1.在10以内数的认识前面加强了准备课,主要增加比较物体大小、长短、形状,认识空间方位,初步认识时间,物体群的比较等;2.把11—20各数的认识和计算单划为一个阶段,加强了进位加法表和相应的减法的教学;3.100以内两位数加减法,教口算的同时增教笔算;4.进一步简化方程,小学只出现最简单的,如x-356=478,6×x=426之类,用方程解应用题也只限一步的;5.适当加强了简便算法;6.有些内容推迟出现,如大于号、小于号改在二年级教20以内加减法时出现,线段和用字母表示点、线段、角移到四年级。经过这样修改,切实降低了难度,减轻了学习负担。但是目前仍是少数小学试行,大多数小学仍实行三年制,七岁入学。在制定四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同时,对三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也做了相应的修改(第一部分准备课没有变动)。新学制五、六年级数学教学大纲则在原来四、五年级数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主要有:1.删去对称、合同图形;2.增加反比例的概念;3.增加计算器的初步知识。
1986年起,按照新大纲编写新课本陆续出版了一部分。这些课本除了在内容上符合新大纲要求外,初步看到还有以下几个特点:1.内容的编排更加系统,前后联系更加紧密。比过去的课本重点更为突出。例如,过去几何安排较乱,同算术知识联系较差,现适当集中,同算术知识联系有些改进。2.增加了例题,加强了新知识的讲授。四年制小学课本还部分地改变了习题汇编的形式,教学新知识与学生的练习适当分开,题量也适当减少。3.注意适应学生的差异。如另编有练习册或在原课本中编有难易不同程度的练习题,供选择。
总的来看,80年代苏联一至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和要求,发生以下几个较大的转变:1.从算术、代数、几何基本上并重转为以掌握系统的算术知识为主,学习一些代数、几何初步知识,为系统地学习代数、几何做准备;2.从重视理论知识忽视技能、技巧转为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并重;3.从强调用集合论的观点、变换的思想等处理教学内容转为删去这方面的内容。但是这些转变并不意味着恢复到六十年代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以前的情况。由于加强了算术和代数、几何之间的联系,采取了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并重,扩展知识面的同时注意了降低难度、减轻负担,不是使改革全部后退,而是使改革更符合当前苏联的实际,同大改前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前进和提高。
四 近二十年来一至五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苏联一至五年级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
一、学生基本情况:本班是复试班,分为两个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二年级有两名学生,孙晓娜和苏宇湘,两名学生年龄都比较小,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需要老师督促,能够在老师的督促下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较好。三年级有3名学生,王天红、田园和孙立芳,他们几个都很用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而且都很聪明,学习成绩都很好。
二、学习目的要求:
视障二年级数学第4册教学目的要求:1使学生能正确熟练掌握乘法口诀。2能熟练背诵1——9的乘法口诀,并能利用口诀求积。3能利用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能正确扎写算式并能正确摸读算式。5、能利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6能正确认识万以内的数,能计算万以内的加、减法。7能认识米和千米。
视障二年级语文第4册教学的要求:1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常用词语的意思,并能正确熟练扎写词语。2能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3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背诵指定课文,能正确扎写指定段落。4能熟练摸读并能流利地朗读课文。5根据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6会记录简单的日记。
视障三年级数学第6册教学目的要求:1使学生能掌握分数的知识,理解分数的意义。2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3掌握面积的概念,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4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5使学生掌握小数的知识,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6、能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视障三年级语文第6册教学目的要求:1继续提高学生摸读和书写盲文的能力。2能正确、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背诵指定课文,能正确扎写指定段落。4能熟练摸读、默写课文。5根据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6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7结合语文学习,学习应用多种感官观察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三、语文教学措施:
本学期在顺利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跟上学期一样,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并且加大力度。初步设想如下:
1、在日常的教学中,灵活处理教材,加强课内、课外的联系,努力创设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以课本作为桥梁,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课外读物,努力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
根据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情感的激发、语言的感悟及创新意识和精神的培养”,竭力加强语文综合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让学生认识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体会读书的趣味,享受读书的快乐。
2、灵活布置课后作业,少做机械性的重复作业,将剩余时间留给学生。
3、加强写作训练,使听说读写得到更加完美的统一。定期进行写作指导,结合阅读内容布置写作题目,使学生有计划,有方法的进行写作训练。结合开展的课题实验活动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4、注意听说读写的练习。要让学生通过新闻记者学表达,从读中学写。用好例文,让学生从中学到写作的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写的,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