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万圣节的真正意义

万圣节的真正意义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9-04 16:47:2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万圣节的真正意义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万圣节的真正意义

篇1

一、万圣节前夜的由来和文化习俗

1.万圣节前夜传说

万圣节定在每年的十一月一日,称为All Saints'-Day。旧名叫Hallowmas,不过万圣节的同根词Halloween更为响亮,一直沿用到现在,意思是“万圣节前夜”,即十月三十一日夜晚。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这一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节”。 最早时,年轻的人们成群集队,戴着各种怪异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punpkinlantern南瓜灯系后期习俗,古西欧最早没有南瓜),他们游走于村落间。这在当时其实是一种秋收的庆典,也有说是“鬼节”。传说当年死去的人,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据说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鬼魂看到圆满的收成并对鬼魂呈现出丰盛的款待。为了摆脱鬼魂的纠缠,万圣节这天晚上人们会把家里的炉火灭掉,营造一个寒冷阴森的环境,并把自己打扮成鬼怪的模样,大声怪叫。即便吓不走鬼魂,也要让鬼魂分不清谁是活人、谁是鬼魂,从而无法找到替身。万圣节前夜到处有女巫和鬼魂的说法就是这么开始的。至今在欧洲某些与世隔绝的地区还有人相信这是真的。

2.西方人的万圣节文化习俗

如今在西方,尤其欧洲和北美洲,人们都把万圣节前夜看作尽情玩闹、讲鬼故事和互相吓唬的好机会。于是人们不再把这节日仅仅用来赞美秋收,而是让它变成一场真正的“狂欢”。而脸谱化妆是万圣节传统节目之一。美国的街上四处可见精彩的现场表演、戏台上演的幻觉魔术、逼真的游尸和鬼魂,及各种恐怖电影的放映。喜爱发挥创意的美国人,在这一天所有人都可以则极尽所能的将自己打扮得鬼模鬼样,让鬼节变得趣味多了。

对于孩子们来说,万圣节是一年中最开心的日子。在学校时,他们会制作万圣节的装饰品:各种各样桔红色的南瓜灯。你可以用黑色的纸做一个可怕的造形:一个骑在扫帚把上戴著尖尖帽子的女巫飞过天空,或者是黑蝙蝠飞过月亮。这些都代表恶运。当然黑猫代表运气更差。有时候会出现黑猫骑在女巫扫帚后面飞向天空的造形。在万圣节的晚上,孩子们会穿着一些各式的鬼服提着用南瓜制成的灯笼,戴上面具和口袋外出。小一点的孩子必须和他们的父亲或母亲一块出去,大一点的孩子则一起到领居家,按他们的门铃并大声喊道:“恶作剧还是招待!”邻居们会评价孩子们们的化装。有时还会和孩子们一起玩,假装被鬼或者女巫吓着了。但是大人们通常会带一些糖果和花生放进孩子们的“恶作剧还是招待”的口袋里。如果没人回答门铃或者是有人把孩子们赶开,孩子们就捉弄他们,通常是拿一块肥皂把他们的玻璃涂得乱七八糟。有一个典型的万圣节花招是把一卷手纸拉开,不停地往树上扔,直到树全被白纸裹起。除非下大雪或大雨把纸冲掉,纸会一直呆在树上。这并不造成真正的伤害,只是把树和院子搞乱,通常会让大人们哭笑不得。最后孩子们各自回家,数数谁的糖果最多,和家人一起欢庆节日。

二、中元节的由来和文化习俗

1.中元节的传说

中元节,即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又称鬼节。 关于这个节日,有一个重要的佛教传说: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目连,看到他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过着吃不饱的生活。于是目连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他的母亲不改贪念,一见到食物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连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于是讲述了《盂兰盆经》,嘱咐他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供养僧众以祭其母。

这里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说是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

2.中元节的文化习俗

如今在北方的民间,中元节这一天, 人们会从很远的地方回家扫墓,在墓前摆上饺子、白酒、瓜果,烧些纸钱等祭奠已故的亲人。如果因路途遥远而无法回家的人,会在路边画上圆圈烧些纸钱祭拜。由此可见,在中国,“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祭祀方式简单但不失庄重,基本上保存了鬼节淳朴的意义。同时向后辈及自己对这个特殊的节日阐述了感情的延伸,以及对未来的提醒,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

三、中外“鬼节”文化差异

同样都是“鬼节”,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从综上所述的传说中我们就不难理解对于美国及西方人而言,万圣节的意义是扮鬼装鬼搞怪,是一个庆祝夏天这个季节结束迎来丰收的秋季的节日。

而中元节则是把我国的本土文化――“孝”文化的再现。它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是人们对祖先的一种思念、一种崇敬,还有一种畏惧,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中国文化与中国孝意识、孝行为的内容与方式,及其历史过程,政治性归结和广泛的社会衍伸的总和。

这也同时要求我们课堂教学中在向学生们介绍外国节日时,要结合外国的文化习俗,同时结合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底蕴,通过探讨和发现,是学生能够在了解并丰富对本国文化的理解的同时,加深对外国文化的认识。

参考文献:

篇2

一、节日的概念和作用

节日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除了传统的庆祝活动外,节日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一些节日源于传统习俗,如中国的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等。有的节日源于宗教,如基督教国家的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等。作为文化的载体,节日的庆祝方式和内涵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悄悄变化,而世界各国、各民族间的文化融合和交流,也因为节日而变得更加频繁和便捷。

二、清明节和万圣节的起源、习俗及意义

1.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清明节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都在此时远离冬日的寒浊,迎来温暖的春日。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习俗非常的丰富有趣。在这一天,人们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扫墓,表达对祖先和已故亲人的缅怀之情。同时,因为清明节也被称为“寒食节”,所以这一天要禁火,为了减少寒食冷餐对身体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所以大家还要一起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清明节通过对祖先和亡人的追思和缅怀,教育人们要珍视和尊重生命,引发人们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同时又充满了踏青游玩的欢笑之声,强健体魄,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正是这特殊的形式和重要的意义,使得清明节成为了中国最富有特色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

2.万圣节

万圣夜,英文称之为“Halloween”,为“All Hallow Eve”的缩写,是指万圣节的前夜。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天主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传说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把这节日提前一天,即10月31日。他们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严酷冬季开始的一天。那时,人们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着的人则惧怕死魂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灵吓走。这也就是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灵精怪的打扮来庆祝万圣节的原因。

时间流逝,万圣节的意义逐渐起了变化,由以前的逐鬼驱魔变得积极快乐。“死魂返世”的说法也渐渐被摒弃和忘却。到了今天,象征万圣节的形象、图画如巫婆、黑猫等,大都以卡通形象出现,变得友善而滑稽。喜爱发挥创意的美国人,在这一天则极尽所能地将自己打扮得“鬼模鬼样”,让鬼节变得妙趣横生,而万圣节也成了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最受欢迎的节日之一。

三、清明节与万圣节的主要差异

1.习俗差异

清明节和万圣节在习俗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清明节虽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但时至今日,在炎黄子孙的心目中,它更是重要的祭祀日。清明节当天,亲人们要结伴而行,携带纸钱、果品、酒食等到墓地,首先,为祖先的墓地“打扫”,如擦洗墓碑,拔除野草、添加新土;其次,陈设果品美食,点燃香烛为他们“送钱”“送食”,同时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兴旺、子孙健康。通过祭祖扫墓,人们主要表达的是对祖先及亲人的哀思。而且在举行扫墓仪式时,往往气氛严肃,步骤繁复。全程需双膝跪地,表达对祖先的敬畏。仪式结束后叩头行礼,并共同将剩余的酒食吃完,意为与祖先共同进餐,然后回家。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国的万圣节仅保留了一部分原有的习俗,原有的祭祀仪式逐渐被人们所忘却,节日的宗教色彩也逐渐变淡,并不断向着奇特、怪诞和狂欢的方向发展。在这一天,小孩子们提着南瓜灯挨家挨户地要糖,成年人也举行各种各样的狂欢活动,戴着鬼神面具,成群结队,“装神弄鬼”相互恐吓,他们游行在大街小巷之中,在稍显恐怖的气氛中,尽情寻找和创造着欢乐。“鬼节”在美国成了一年之中仅次于圣诞节的第二大民俗节日,万圣节成了一年一度真正意义上的狂欢节。

2.内涵差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手工劳动就成为了人们主要的劳作方式和经济来源。而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劳力的多少往往会决定一个家庭兴旺与否。而在祭祖扫墓之时,家人要全员参与,能增强人们的家族观念,同时提醒家人“人丁兴旺”的重要性,体现了封建社会浓厚的宗族血缘关系。

与拥有悠久历史和封建传统的中国不同,独立战争之前的美国深受欧洲资本主义推崇的自由、民主、平等观念以及14、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倡导的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他们相信,只要足够虔诚,就会与上帝建立联系。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财富多少,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等级之分,也无贵贱之别,人人都是上帝的子女。因此,在万圣节来临之时,几乎所有人都戴起面具加入狂欢,尽情释放,展现和张扬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其传统的祭祀仪式已难觅踪迹。

四、结语

通过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及美国的传统节日万圣节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中美两国在节日文化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发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他国的节日文化,并与本国的节日文化进行对比,使我们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弘扬本国节日文化,同时为吸纳他国节日文化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 盖国梁.节趣.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篇3

把南瓜雕空当灯笼的故事,是源于古代爱尔兰。故事说有一个名叫JACK的人,为人既吝啬,又喜欢恶作剧,还经常喝得醉醺醺的。一天JACK喝醉了就,碰见了一个恶魔,他把恶魔骗到了树上,随即在树桩上刻了个十字,让恶魔无法从树桩上下来,并恐吓恶魔答应他提出的条件,一番讨价还价之后,恶魔和JACK达成了协议,恶魔答应施法让JACK无论做什么,法律都无法制裁他。JACK死后,由于他是和恶魔做过交易的人,在人世时又品行不端,所以他的灵魂却既不能上天又不能下地狱,于是他的亡灵只好靠一根小蜡烛照着,并指引他在天地之间倘佯。

本来在古老的爱尔兰传说中,这根小蜡烛是放在一根挖空的萝卜里,称作“Jack Lanterns”,据说爱尔兰人到了美国不久,即发现南瓜不论从来源和雕刻来说都比萝卜胜一筹,而且外形也比萝卜漂亮,而且接近脸的形状,于是南瓜灯就逐渐代替了萝卜灯成为万圣节的宠物,也因此,南瓜灯又叫杰克灯(Jack-O-Lantern)。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南瓜灯是万圣节的标志,而南瓜是橘红色的,因此,万圣节的标志颜色就是橘红色。

故事二:为什么万圣节要戴面具呢?

公元前五世纪,当时居住于爱尔兰的凯尔特人将10月31日这天定为夏末,亦象征一年的结束,他们相信在新旧岁次交替的前夕,所有时空的规律也会暂时停顿,灵界大门在这晚会打开,令所有鬼魂趁机游走于人间,到处找寻适合的替身,藉此得以重生的机会。所以,凯尔特人为怕成为鬼魂的目标,便于当晚熄灭家中炉火,装成没有人在家。同时,戴上狰狞可怕的面具,并打扮成鬼怪模样一起走到街上巡游,营造喧哗吵闹的气氛,以驱赶那些游魂野鬼。

渐渐地,这些传统习俗已演变成今天年轻人的庆祝活动,大家尽情在这晚扮鬼扮马,过一个开开心心的节日。参与其中的有大人有孩子,不限年龄、性别,不分阶级、国籍,即使你是胆小鬼,也可加入他们的行列。尤其是孩子,他们大多带着巫师帽,披着小斗篷,类似电影《哈利波特》小魔法师的造型,在街上和大人一起巡游,在西方国家,到了万圣节,整条街上就犹如一个盛大的化妆舞会的现场,十分热闹。

故事三:万圣节的起源是怎样的?

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天主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ALL HALLOWS DAY)。“HALLOW”即圣徒之意。传说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CELTS)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们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

那时人们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着的人则惧怕死魂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灵吓走。之后,他们又会把火种烛光重新燃起,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传说那时凯尔特人部落还有在10月31日把活人杀死用以祭奠死人的习俗。

到了公元1世纪,占领了凯尔特部落领地的罗马人也渐渐接受了万圣节习俗,但从此废止了烧活人祭死人的野蛮做法。罗马人庆祝丰收的节日与凯尔特人仪式结合,戴着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动物或鬼怪,则是为了赶走在他们四周游荡的妖魔。这也就是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灵精怪的打扮,来庆祝万圣节的由来。

时间流逝,万圣节的意义逐渐起了变化,变得积极快乐起来,喜庆的意味成了主流。死魂找替身返世的说法也渐渐被摒弃和忘却。到了今天,象征万圣节的形象、图画如巫婆、黑猫等,大都有友善可爱和滑稽的脸。

独特的美国万圣节习俗在万圣节,按照美国的风俗,一般家庭总要买些南瓜和孩子们助兴。人们家门或花园前都会挂着一串串形式各异的鬼神,这些装饰都是掏空南瓜后,并在外面刻上各式活灵活现的鬼脸制成的。有的家里还布上蜘蛛网,有的则挂上各种不同类型的鬼火神灯,有的门前草坪上还立上许多墓碑。

不过,现在的这些“妖魔鬼怪”已经非常世俗化、普遍化,看上去也不是那么吓人,反倒为这个特定的节日增添了不少节日的色彩,神秘而惊喜。

在华盛顿,万圣节不仅是儿童的节日,也是青年人狂欢之夜。入夜,成千上万的青年化妆得千奇百怪,从首都的各个角落涌往位于市西北的乔浩城,在那里尽情狂欢直至深夜。纽约曼哈顿区的格林威治村是各种思潮、流派的人都愿意在那儿“表现”一番的地方。10月31日晚,这里成为万圣节的活动中心,几乎所有的参加者都化了妆,看上击酷似一场“魔鬼盛会”。

篇4

他们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那时人们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着的人则惧怕死魂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灵吓走。之后,他们又会把火种烛光重新燃起,开始新一年的生活。传说那时凯尔特人部落还有在10月31日把活人杀死用以祭奠死人的习俗。

到了公元1世纪,占领了凯尔特部落领地的罗马人也渐渐接受了万圣节习俗,罗马人庆祝丰收的节日与凯尔特人仪式结合,戴着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动物或鬼怪,赶走在他们四周游荡的妖魔。这也就是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灵精怪的打扮,来庆祝万圣节的由来。时间流逝,万圣节的意义逐渐起了变化,变得积极快乐起来,喜庆的意味成了主流。

象征物――南瓜灯

万圣夜的象征物是南瓜灯,南瓜灯原本不是南瓜灯而是芜菁灯。据说是有一个叫杰克的爱尔兰人,因为对钱特别吝啬,死后不让他进入天堂,而是被打入地狱。但是他老是捉弄魔鬼撒旦,所以他被踢出了地狱,罚他提着灯笼永远在人间的夜里行走。

也有说他是个恶名昭著的酒鬼和骗子,曾经把魔鬼撤旦骗上树,然后在树干上刻下十字架的图案,把撒旦困在树顶上下不来,杰克要求他以后死了不入地狱当交换条件,撒旦答应了才放它走。杰克死了以后无法上天堂:但他又和撒旦讲好不进地狱,所以地狱也不收他。恶魔只给了杰克一支微弱的柴火照路。

还有一个版本是说爱整人的杰克有一天和撒旦去酒吧喝酒,因为两个人喝完后没钱付帐,他让撒旦变成六便士的硬币来付帐,但杰克并没有拿它来付钱,反而用符咒镇住撒旦,撒旦哀求杰克放走它,杰克说只要撒旦一整年不吓他,他就放它出来,撒旦答应了,但是这一年还没过完杰克就死了,天堂拒绝收他,于是他来到了地狱,可是撒旦已经答应不骚扰他了,无处可去的杰克坚持不肯离去,因为路实在是太黑了。于是撇旦就丢给他一块烧着的炭,他把炭火放在一个挖空的芜菁里,好让这支即将熄灭的火光能够燃烧久一点,这就是杰克的灯笼。

不管是哪个版本,爱尔兰人将这个习俗带到美国之后,发现美国盛产的南瓜比芜菁更好用,因此杰克的灯笼就改成用南瓜来做了。

不给糖吃就捣乱,小鬼当家

万圣节的一个有趣内容是“Trick 0r treat(给糖还是捣乱)”,这习俗却并非源自爱尔兰,而是始于公元九世纪的欧洲基督教会。那时信徒们跋涉于僻壤乡间,挨村挨户乞讨用面粉及葡萄干制成的“灵魂之饼”。据说捐赠糕饼的人家都相信教会僧人的祈祷,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护,让死去的亲人早日进入天堂。

这种挨家乞讨的传统已演变成了孩子们提着南瓜灯笼挨家讨糖吃的游戏。见面时,打扮成鬼精灵模样的孩子们都要发出”不给糖就捣蛋”的威胁。而主人自然不敢怠慢,忙声说“请吃!请吃!”同时把糖果放进孩子们随身携带的大口袋里。

化妆舞会,群魔乱舞

古代高卢、不列颠和爱尔兰的祭司――德鲁伊德有一个赞美秋天的盛大节日,从10月31日午夜开始,直至次日11月1日持续整整一天。他们认为,在那天晚上他们伟大的死神――萨曼会把那年死去人的鬼魂统统召来,这些恶鬼要受到托生为畜类的惩罚。当然,只要想到这种鬼魅的聚会,就足以令当时那些头脑简单的愚民胆战心惊的了。于是他们点起冲天的篝火,并严密监视这些恶鬼。

在整个欧洲,人们都把万圣节前夜看作尽情玩闹、讲鬼故事和互相吓唬的好机会。于是它变成了一场真正的”狂欢”。

在中世纪,人们穿上动物造型的服饰、戴上可怕的面具是想在万圣节前夜驱赶黑夜中的鬼怪。现在,孩子们带着开玩笑的心理穿戴上各种服饰和面具参加万圣节舞会,这些舞会四周的墙上往往悬挂着用纸糊的巫婆、黑猫,鬼怪和尸骨,窗前和门口则吊着龇牙裂嘴或是面目可憎的南瓜灯笼。

随着万圣节的娱乐化,化妆舞会日益热闹起来,每逢万圣之夜来临,很多地方都会办一些舞会或万圣节嘉年华,让一群吸血鬼、僵尸、巫婆、科学怪人等齐齐现身,鼓励市民到场参观,到会者不限年龄、性别,不分阶级、国籍,即使是胆小鬼,也可加入他们的行列,来个热热闹闹的人鬼嘉年华会。

其实这些鬼怪都是人扮的,所以并不可怕,相反有些小鬼脸非常可爱,令人陶醉其中。

在各式各样的装扮角色中,扮演女巫僵尸的人最多,而那些专卖万圣节用品的店铺也特别准备这类衣饰出售,以迎合大众所需;与此同时,生产商每年更会把当年大热的人物造型包括面具及衣物推出市场,务求令更多人投入这西方传统节日的热潮里,如在电影哈利波特的小巫师造型,已是许多孩子必选的扮演角色。

节日巡游

公元前五世纪,当时居住于爱尔兰的凯尔特人将10月31日定为夏末,亦象征一年的结束,他们相信在新旧岁次交替的前夕,所有时空的规律也会暂时停顿,灵界大门在这晚会打开,令所有鬼魂趁机游走于人间,到处找寻适合的替身,藉此得以重生的机会。所以,凯尔特人为怕成为鬼魂的目标,便于当晚熄灭家中炉火,装成没有人在家,同时,戴上狰狞可怕的面具,并打扮成鬼怪模样一起走到街上巡游。营造喧哗吵闹的气氛,以驱赶那些游魂野鬼。

格林威治村的万圣节巡游始于1973年,由一位木偶演员发起的,据说最初他带着朋友和孩童一起在邻居处游行,后来渐渐演变成整个村的大型活动,而活动中当然少不了大型木偶表演。同时,巡行的目的更希望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所以即使人们只是抱着想看热闹的心态,当你踏进村子里,很快便会被邀请参与巡行,成为他们的一份子。

纽约市的万圣节巡游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的纽约人和游客参加,而巡游会在格林威治村举行,各队伍约在晚上七时从第六大道与春天街交界起步,一直游行至第二十三街为止。

无论是来自亚洲,南美,非洲,欧洲,以至中东地区的参观者,都可以把自己装扮成各式各样的人物,亦可带简单乐器,即时演奏本土的独特音乐,融合无疆界的风土文化。

万圣节食物

南瓜派是美国南方的深秋到初冬的传统家常点心,平常就有人吃,特别在万圣夜的前后,成为一种应景的食物。另外烘干的南瓜子也常被当做万圣夜的食品。

由于万圣夜临近苹果的丰收期,焦糖苹果(caramel apple、toffee apples)成为应节食品。做法是把苹果从果蒂部直插入竹签,然后手持竹签把苹果浸在糖浆中沾上一层糖衣,有时再黏

上果仁、棉花糖、小饼乾、爆米花等,有时会添加一些肉桂粉,成为精巧的‘零食,有时也会浸入巧克力来做,外头再黏上彩色的巧克力米。苹果的酸甜和外头的糖衣很配,焦糖苹果从万圣节到圣诞节都算是节庆食品,在全美流行。

在美国各家各户在万圣夜都会准备焦糖苹果送给上门讨糖果的小孩,但曾发生有人把针和刀片放入苹果中蓄意伤害别人,送焦糖苹果的习惯从此逐渐消失。虽然大部分都只是恶作剧,真实个案中小孩也仅受轻伤,但是不少家长仍然很不放心。

和苹果有关的还有一个热苹果西打(cider),西打就是苹果汁或苹果酒,这种饮料是用苹果酒加热再加入肉桂、丁香、糖熬煮而成,酒精在加热时已经挥发得差不多了。这种饮料在欧美的冬天都很盛行,一路喝过圣诞节到春天,热红酒也常常在这个时候喝,做法颇为类似,就是把苹果酒换成红酒。

万圣夜晚上小孩子和青少年都会化妆成鬼怪沿街要糖果,因此各种糖果也算是应景食品的一种,这时候商店里卖的糖果较受欢迎的是各种鬼怪造型的糖、和以万圣夜常见的橘色、棕色或黑色为包装的糖。

现在的万圣节

万圣节流传到今天已经完全没有了宗教迷信色彩,它成了一个孩子们的节日,也是年轻人化妆舞会的节日。

社会对节日的活动也一直做着正面的引导:要求大人教育孩子们不做恐吓性的恶作剧,也要求大人带孩子一起出门(一般是大人架车停在路边,小孩去敲门讨糖)。大人们要求孩子只许去门口有节日布置的并点了灯的人家,而其他的人家则不去打扰。

篇5

2021关于万圣节的小学生优秀作文600字1听到学校要组织万圣节活动的消息,我的心情激动得都不能用言语表达了!对了,万圣节活动中,怎么能少得了南瓜灯!我也得做一个!

说干就干,妈妈从商店中买回一个南瓜。我们对它切了又切,挖了又挖,终于把南瓜掏空了。好了,我们把南瓜的表皮挖了几个洞,做成了眼睛和嘴巴,妈妈还别出心裁地给它做了一顶帽子呢!

我把南瓜灯带到学校,立刻就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因为我的南瓜灯是以一个叫“苦力怕”的游戏角色作为原型的。再看看别人的南瓜灯,有呲牙咧嘴的,有笑容可掬的,甚至还有开怀大笑的。用的材料也各不相同,有的还不是南瓜呢!柚子、西瓜、萝卜,还有桔子,说实话,我真是佩服有些人的手工技艺。

中午,真正的狂欢终于开始了,同学们穿着各式各样的万圣节服装,戴着巫师帽,披着黑色袍子,罩着鬼面具,有一部分人还拿着魔杖呢!还真有几分像下界的魔鬼。现场有许多游戏,比如套圈圈,甩便签纸,要凭游戏劵才可加入哦!(做南瓜灯、小报的人都可获得游戏券)呀,那不是我们班的刘铮吗!他正在甩便签纸呢!只见他身上贴满了便签纸,他左甩右甩,上下蹦跳,终于掉下来一些。半分钟过去了,可他身上的便签纸还有一大半呢!没办法,他只好“手舞足蹈”,这“火烈的舞蹈”啊。逗得我们大家都哈哈大笑!时间到!嗯,刘铮身上的便签纸还剩五个!

他们玩得这么开心,我也得把游戏券用掉,去画脸吧,结果被画成了小丑!左眼有爱心,右眼有星星,更重要的是,还有两撇胡子!大家看我这副模样,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我还讨了糖呢,一颗棒棒糖!

时间过得飞快,狂欢很快就结束了,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操场。这次活动,也让我体验了万圣节的气氛,了解了万圣节的习俗,真期待下一次活动!

2021关于万圣节的小学生优秀作文600字2到了每年的十月十一日这天,这天的意义不言自明。十月十日,是让大人和小孩们的疯狂起来的节日;是大、小“鬼”们“重见天日”的日子;是恶灵们出现的日子!万圣节就是我们的狂欢节!让我们一起度过这一个万圣夜吧!

在这一天,我和同学在我家中制作“面具”,有的做了南瓜头;有的做了猫面具;有的做了蜘蛛面具;有的做了幽灵面具。这些面具数不胜数,我们也搭配好了相对应的服装。哇,化妆完后展示时,宛若一个个邪恶、神秘的妖精降临人间!做完后,我欣喜若狂,拉着朋友就往外跑,我们在路上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晚上的“鬼”出动活动,有的说要去小姨家“吓人”;有的说要去表姐家“吓人”……不过,经过我的再三考虑,还是选择了去小姨家“拜访”,我狡黠的想:毕竟还是大人的糖会多一些嘛!

来到了“第一站”——小姨家。我们蹑手蹑脚的来到小姨家门前,我们唧唧喳喳的议论着到底谁来敲门,“哎”我想“她们也太胆小了吧”最后还是得我亲自出马,我重重地扣着门板,发出“噔噔噔”的声响,小姨边走边说:“谁呀,大晚上的?”我们连忙发出“不给糖就捣蛋”的声音,“哦,我说是谁呢,原来是你们这群捣蛋鬼啊!”小姨这才恍然大悟。我无语的想:幸好小姨还存有一点智商,不然我们可就要在外面被冷死了。小姨面容一转,变成了亲切的表情,说“来,我给糖,你们可别捣蛋哦!”“好”我们乖巧的回答。我们离开小姨家后,便迫不及待的数着自己的战果,我的糖果有:黏牙的玉米软糖、可口的瑞士糖、黑白相间的牛奶糖!

我们都各自说了说自己的战果,都开心得不得了,接着,我们各自分道扬镳,我嘻嘻的想:我们真的是开心过头了,连句再见都没说,不过,这也是情有可原嘛!

好开心的“狂欢节”,没有仍何顾虑,就这样开心的度过了这个夜晚。今年的万圣节真的真的好开心啊!

2021关于万圣节的小学生优秀作文600字3当天学校组织每个班做一个南瓜灯,我班的南瓜灯看似小巧玲珑,其中也带着一些阴森恐怖。它的眼睛奇形怪状的,嘴巴张的大大,像似要吃掉我们一样。

一转眼就夜幕降临,我们把闪闪发亮的南瓜灯摆在中央来照明我们。(当时没开灯)接着我们就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鬼抓人”游戏。我带上那流着鲜血的面具,开始像鬼一样的尖叫起来。我和一位“土薯人”埋伏在一位女生后面,我拍了拍那个女生的肩膀,而“土薯人”却学着鬼的冷笑。这个女生颤颤巍巍地转过脸来,我们一齐尖叫起来,这个女生吓得脸色发白,“啊”的一声捂住脸飞似的逃走了,而我们却幸灾乐祸地在冷处暗笑,庆幸自己成功地吓走了一位女生呵。另一方面,杨老师正披着一件披风,哪位同学上来她就把谁头蒙上,谁一但被抓住,其他的鬼魂也会来帮助这个“大魔头”一起把这个不幸的家伙扔在门外,并派两名“护魔鬼卫”守住这个“监狱”,不让他再次进来,玩着玩着,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了一个“要糖队”,专门向老师或同学要糖果,而且阵容越来越大,在小学部中循环。我叫同学都去加入这一行列,并说要想法向别人讨糖果吃。这个队的“领魔”带着我们这群“小魔”毫不留情地闯入一个教室,“领魔”高喊一声:“口号!”“小魔”们便一起高声呐喊起来:“给我糖!给我糖!给……”这个场面真是壮观,老师把一把糖果扔在教室中间,所有“小魔”一拥而上,挤的挤,推的推,抢的抢。最终我抢到了一颗牛奶糖,没抢到的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

回到班级里,我数了数今夜的收获,嗯,非常好,一共得了十五粒糖。 可惜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愉快的万圣节结束了。

2021关于万圣节的小学生优秀作文600字4盼望以久的万圣节终于来临。学校组织每个班做一个南瓜灯,我班的南瓜灯看似小巧玲珑,其中也带着一些阴森恐怖。她的眼睛奇形怪状的,嘴巴张的大大,像似要吃掉我们一样。一转眼就夜幕降临,我们把闪闪发亮的南瓜灯摆在中央来照明我们。(当时没开灯)接着我们就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鬼抓人”游戏。我带上那流着鲜血的面具,开始像鬼一样的尖叫起来。

我和一位“土薯人”埋伏在一位女生后面,我拍了拍那个女生的肩膀,而“土薯人”却学着鬼的冷笑。这个女生颤颤巍巍地转过脸来,我们一齐尖叫起来,这个女生吓得脸色发白,“啊”的一声捂住脸飞似的逃走了,而我们却幸灾乐祸地在冷处暗笑,庆幸自己成功地吓走了一位女生呵。另一方面,杨老师正披着一件披风,哪位同学上来她就把谁头蒙上,谁一但被抓住,_的鬼魂也会来帮助这个“大魔头”一起把这个不幸的家伙扔在门外,并派两名“护魔鬼卫”守住这个“监狱”,不让他再次进来。玩着玩着,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了一个“要糖队”,专门向老师或同学要糖果,而且阵容越来越大,在小学部中循环。

我叫同学都去加入这一行列,并说要想法向别人讨糖果吃。这个队的“领魔”带着我们这群“小魔”毫不留情地闯入一个教室,“领魔”高喊一声:“口号!”“小魔”们便一起高声呐喊起来:“给我糖!给我糖!给……”这个场面真是壮观:老师把一把糖果扔在教室中间,所有“小魔”一拥而上,挤的挤,推的推,抢的抢。最终我抢到了一颗牛奶糖,没抢到的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回到班级里,我数了数今夜的收获,嗯,非常好,一共得了十五粒糖。可惜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愉快的万圣节结束了。

2021关于万圣节的小学生优秀作文600字5纽约市也特别在万圣节晚上举行巡游,让一群吸血鬼,僵尸(zombie),女巫,科学怪人等齐齐现身,还欢迎市民到场参观,到会者不限年龄、性别,不分阶级、国籍,即使你是胆小鬼,也可加入他们的行列,来个热热闹闹的人鬼嘉年华会。

其实这些鬼怪都是人扮的,所以并不可怕,相反有些小鬼脸更非常可爱,令人置身其中,就如参加大型化装舞会一样。

在各式各样的装扮角色中,以女巫僵尸一族最多人扮演,而那些专卖万圣节用品的店铺也特别准备这类衣饰出售,以迎合大众所需;与此同时,生产商每年更会把当年大热的人物造型包括面具及衣物推出市场,务求令更多人投入西方传统节日的热潮里,如在电影的小巫师造型,已是许多孩子必选的扮演角色。

篇6

一、为何在班会活动中引入西方文化

1.引入西方文化活动的现实问题分析

由于教育制度以及升学压力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小学生基本上将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学习上,而动手实践以及生活情感价值的培养相对不足,这是我国小学传统德育教学所缺失的方面。相对而言,西方小学教育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为了弥补传统教育模式带给我国小学德育的缺失,本文通过尝试将西方文化与班会活动互相融合,提升小学生在德育方面的教育水平,使其不仅能够收获文化知识,还能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提升其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2.利用学生猎奇心理开展班会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生对西方文化了解相对较少,因此,在班会活动中融入西方文化可以充分发挥小学生的猎奇心理。通过一种完全陌生的文化活动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例如,可以以西方万圣节为班会活动开展背景,以万圣节节日中常见的西方活动(如雕刻南瓜、幕布涂鸦等)贯穿于整个班会活动的始终,使学生能够接受一次别开生面的文化洗礼。在班会活动中引入西方文化的目的,旨在丰富小学生生活体验,培养其对生活热爱的德育情感。

当然,融入西方文化只是开展班会活动的一种形式,通过学生的大量实践、主动参与以及丰富的亲子活动,构建良好的学生、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平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丰富其文化娱乐生活。

二、将西方文化与班会活动有效融合的实施策略分析

1.选择特定西方文化主体,设计班会活动实施方案

在班会活动中融入西方文化,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工作,首先是特定西方文化主体的选定。西方文化涉及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选择西方文化主体时,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另一方面还要考虑班会活动的内容、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在这里本文建议可以选取一些特定的节日作为班会活动的主体,所有活动围绕节日展开相对简单,可操作性也较高;其次,是活动内容以及活动时间的设计。根据选定的西方文化背景设计活动内容以及活动时间,在活动内容选定的时候应注重具体内容的可操作性以及小学生的接受度,尽量以游戏、动手实践等简单易行的形式展开;再次,则是活动的实施步骤以及班会活动的其他方面。在实施的时候应保障学生的参与度,同时还应保障必要的活动道具等等。总之,将西方文化与班会活动进行融合应做好前期的设计工作。

2.以选定的西方文化为背景,做好班级活动的实施过程

根据既定的实施方案进行班会活动的实施,整个班会活动的实施过程应在趣味性和实践性方面有所保障。以“西方万圣节”为例,在具体的班会活动实施过程中,可以选定常见的万圣节活动,如,万圣节化妆服的制作、万圣节面具涂鸦、雕刻南瓜灯等三个内容进行展开,班会活动可以分为两大块内容来进行,首先是各种道具的制作过程,其次是道具的穿戴以及“过节”的内容,在具体的班会活动实施过程中尽量减少文化背景的叙述以及讲解内容,以学生动手实践以及游戏为主。总之,班会活动实施过程是西方文化融入班会活动最关键的步骤,也应引起格外重视。

3.邀请家长共同参加,提升班会活动的互动性

在具体的班会活动实施过程中,可以邀请家长共同参与,通过亲子活动,增强班会活动的互动性,同时也能够保障教师、学生以及家长之间的沟通性,共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当然,家长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辅助工作方面,班会活动的实施主体还是应围绕学生来开展,生本理念是班会活动最重要的原则。除了邀请家长参与之外,还可以倾听家长对于班会活动以及其他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共同来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4.做好西方文化背景下班会活动的总结

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班会总结应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在班会活动结束之前,应做好本次班会活动的总结,可以通过询问学生在整个班会活动中的参与项目、对于这种形式班会活动的喜爱程度等内容展开。另外,还应对本次班会活动的西方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说明,使学生能够有所收获;其次,则是课外的班会总结,教师应对班会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总结,总结整个活动的得与失,为下一次开展类似活动做好铺垫,同时,对于一些高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可以将本次的班会总结作为一种学期性的大作业进行展开,如通过开展万圣节班会活动,使其自我学习万圣节,如,万圣节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培养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学习的能力。

5.其他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

开展西方文化与班会活动的融合并不是进行完全的西式教育,而是以西方特定文化为表现形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塑造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而不是成为学习的机器。当然,西方文化中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文化,对于小学生的成长都是极其不利的,在西方文化主题选定时应格外注意。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育活动中,要做到西方文化与班会活动的有效融合,应从班会活动的设计、实施、总结、家长的参与等方面共同进行,以西方文化为载体,有效地拓展小学生知识面,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篇7

一、我国的中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普遍存在的困难

在我国目前的中学英语课堂中,大部分的英语教师都存在一种比较保守的教学观念,认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最为重要。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更为注重英语语法如何应用,词语的基本意思的教学讲解。而另一方面,在跨国文化素质方面,负责教学本身的教师就不具备过高的素质,对英美等以英语为主体的国家的文化内涵理解不深,无法使学生更多的了解当地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所以我国的中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还普遍存在以下困难:

1、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我国学生是在汉语单一语种的环境中学生英语的,除了每周有限的几节英语课外,很少有接触英语的机会。他们的语言学习的主要环境就是课堂,而在目前大部分英语课堂中,仍是那种教师一支笔、一本书、一言堂、一板书的形式,缺少学生创造使用目的语的氛围和场合。口语练习是一种教师控制的、机械的操练,缺乏师生间思想上、信息上、情感上有意义的交流。

2、教师口语水平低。英语教师的口语素养是教师的最基本素养之一,其口语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所教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英语教师的口语素养在英语教学的课堂上非常重要,然而目前不少英语教师的口语水平偏低,语音语调不够准确,不能流利自如地用英语教学,这对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是很不利的。

3、班级学生人数过多。培养听说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反复练习,每个学生都要有足够的听说实践机会。而我国绝大多数中学班级容量大,一般在60-70人左右。班级人数过多就难以组织有效的口语训练活动,使学生开口实践的机会少,口语的能力自然难以提高。

4、听英语的机会太少。说英语的能力必须建立在大量的听英语的实践基础之上,而我国学生由于教师的口语水平较低,电化教材设备和资料较差等种种的原因,学生听英语的机会少,这直接影响了说的训练。

5、心理障碍的影响。不少学生由于英语基本功不够扎实,如语音、语调不够正确规范,词汇、句型、语法不够准确,朗读、背诵基本功不到火候等。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心理,以致形成心理障碍。所以,对开口讲英语总有一种惧怕心理,怕出错、怕受老师责备、怕被同学耻笑,这种恐惧心理常常使学生进行口语表达时显得焦虑和紧张,影响他们正常的思维和顺利的表达。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就是学生平时缺乏练习的机会,在开口时没有一种自主感,同时又过多考虑所说的词句是否符合语法规则。“恐讲心理”阻碍了口语的进行。因此学生开口难,连贯叙述更难。越怕越不敢说,越说越不敢说,导致恶性循环。

二、外教教学对中学英语教学的作用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已受到了时展的强烈挑战。如何寻求英语口语教学的新途径,以期更快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的英语人才,已成为中学英语教学值得思考与探索的问题。近几年来,招聘外教教学的方法为提高英语口语教学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尝试。那么,外教教学能对中学英语教学产生哪些有益的作用呢?我将结合自己所接触过的外教老师,谈谈他们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1、外教注重“寓教于乐”,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外教课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 在每个外教的教学前,他们都会在适当的时间安排恰当的游戏,他们她们所设计的游戏不仅有启发性和灵活性,而且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有一定的目的性,能为教学服务。在教学的过程中他们还加入大量的游戏,利用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学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2、注重西方文化的渗透,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要真正学会一门语言,必须要了解其所代表的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常常造成学生理解上的误区。所以,外教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西方的风土人情等知识的渗透,让学生充分了解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同点。例如,在介绍万圣节时,课文中只是简单介绍It's in autumn. Children wear scary clothes . They go to people's houses and scare the people , then the people give them sweets .综合所有的信息,也只让学生们明白万圣节在秋天,是来吓人的,孩子们能获得糖果,如此而已。孩子们不知道万圣节具体在哪一天、万圣节的传统习俗是什么、南瓜灯又是怎么回事……因此,外教提前收集了有关万圣节的相关图片、视频、介绍,甚至让孩子观看万圣节的创意广告以及脍炙人口的万圣节歌曲This is Halloween 。这样,让孩子完全了解万圣节,满足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同时有渲染了气氛,提高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重视文化知识的渗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有利于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之间的差异,对其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使交流和沟通不至于受到影响,以达到良的交流效果。

3、外教营造一个纯英语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外教能够自觉地营造一个纯英语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英文惯性思维能力。用英语组织英语教学,用英语教英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英语教学成败的关键。用英语教英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有利于向学生提供大量的说英语的示范,便于学生口头模仿,有利于激发学生说英语的欲望,并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些外教还善于运用英文电影这一媒介来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英文电影作为融视、听、说于一体的媒介,能为学生创造最佳的英语学习环境。英文电影语言内容丰富、地道、通俗,是最接近生活的会话语言。它弥补了课本的硬式语言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泛、生动、逼真的视觉直观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有利于学生感受真实的交际语言,提高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增强跨文化学习的意识。外教经常会在课堂上播放一些地道的英语本土电影,比如《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等。优秀的原版英文电影是促进学习地道英语和提高英语听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电影中的语言情景真实而立体地展现了所学语言的背景和使用的环境,它能为学生创造出摆脱母语束缚、调动人的感觉器官及大脑对语言信息的综合反应,并自然地吸纳语言的环境。而且原版英文电影所提供的语言信息语境丰富,电影的语言源于生活、接近生活,经过提炼加工后,生动、地道的言语表达再配以对话的环境及会话人物的神情、姿态等,便会产生一种使人身临其境的直观效果。在电影中可以看到西方真正的背景文化、生活模式、语言模式和结构。

篇8

说到传统节日,最重要的一定是除夕。贴春联,放鞭炮,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团圆饭、守岁,满满的温馨和幸福。除夕之后,就是春节了。我至今依然留恋小时候回老家过春节,跟着爸爸挨家挨户拜年,那种热闹喜庆的气氛,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拉近了许多。

中秋节在传统节日中的重要性,是仅次于过年的。一家人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而中秋又恰值庄稼成熟的季节,对于农民而言,则又多了一份收获的喜悦与满足。

除了中秋与过年,至今得到较好继承的,就是元宵节了。说起元宵节,我们脑子里马上会跳出“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火树银花不夜天”“东风夜放花千树”等诗句,并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古代时元宵节的热闹与欢快,以及元宵节放烟火、观灯三日的隆重,足见元宵节在古代的地位。我们还会随之联想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有趣典故。发展至今,元宵节流传下来的放烟花、吃汤圆、观灯、舞龙、猜灯谜等习俗,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节日,自然是跟历法密不可分的。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是根据阴历而定。而阴历,是根据月亮的亏盈规律制定的。但也有一个重要的节日,是根据节气而定,那就是清明。节气属于阳历,与现行的公历对应契合,是按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制定的。这说明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便推算出了阴历与阳历关系,这充分反映出我们祖先的伟大智慧。祖先给节气取的“谷雨”“芒种”等名字,在农耕时代具有非凡的意义,对农事起着很好的指导作用。近日,欣闻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更应该好好地继承与珍惜。

篇9

一、幼儿园开展节日教育的科学性和重要性

1.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其中,有很多民间的传统节日都非常有特色,其形式多样内容多彩,十分丰富,也是我国历史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被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节日的发展也日益与国际融合。节日内容丰富多彩,许多世界性节日也逐渐走进我们的视野,“圣诞节”、“万圣节”等一些节日也成为我们节日教育的重要内容。

从这些中西传统的节日能够看出,中国传统节日偏重于世俗性,以岁时节令为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表现着人们之间的美德与风尚, 尊老爱幼、互叙亲情,是中国民族传统美德的充分体现。而西方的节日则具有较强的宗教性,更多的是关注宗教的人物和事件,体现出人们以自我为中心,推崇个性的张扬,表现出一种互动性、参与性与狂欢性。所以在对幼儿的节日教育中,要注意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对中西方文化进行理解,以免用本国的价值观对异国文化进行衡量与评判,使自己鉴别、鉴赏异国文化的能力有所提升,同时能够更好的认识与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文化基础。

2.适应幼儿的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因此要更加注重幼儿园节日活动的选择,既要有创新和发展,也要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找到自己的喜好。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活动相行详细的设计及组织,要有所创新,改变传统的智能一元化支配做法,找寻与每种智能相应的核心线索,根据幼儿的实际生活活动,使他们能够轻松的解读和获取这些线索,以此来激发出幼儿各种智能、激励多种智能的组合,意义与效率兼备。

二 幼儿园开展节日教育的环境与原则

1.重视节日教育的环境创造

(1)重视节日活动环境的创设。“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马拉古奇曾说:“教育是由复杂的互动关系所构成的,也只有环境中各个元素的参与,才是许多互动关系实现的决定性关键。”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节日教育就主要依托于环境的作用与影响,这与社会教育的要求相辅相成。因此在进行节日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环境的作用,教师要与孩子一同创造出良好的节日环境,使孩子们能够充分的感受到节日的气氛,体会到节日的幸福感。同时,新闻传媒等作用也不容忽视,要加强对节日环境的气氛渲染,让孩子们在节日的氛围中体会到真正的快乐,通过多种方式综合使用来达到节日教育的作用。

(2)家长资源的利用。在对孩子进行节日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幼儿园的作用,同时家庭的节日教育也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家长与老师配合,共同完成节日教育的过程。首先,家长要充分的配合幼儿园的相关活动,例如协助幼儿完成调查表,帮孩子准备节日礼物,给孩子讲解节日知识,使幼儿能够真正的体会到节日的氛围。在节日活动完成以后,还应当对孩子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与鼓励,要为每一个孩子设立成长档案。其次,家长的助教十分重要。可以根据幼儿园的教育内容,邀请家长进行现场指导。比如中秋节的活动中,可以邀请家长来现场表演制作月饼的方式,使孩子们能够亲手制作一块月饼。另外,家长要积极的参与幼儿园的亲子活动,包括中秋节的月光晚会、重阳节的与祖辈一起游戏等相关活动等。只有通过家长的积极配合与参与,对幼儿的节日教育活动才会变得更加的有意义,使幼儿的生活能够更加丰富多彩。

2.节日教育的原则

(1)科学性。节日教育的开展,应当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知识,以保证活动内容的准确性、科学性以及真实性,使活动具有真正的价值。所以,在选择节日教育的活动时,教师们应当以幼儿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

(2)生活性。对幼儿的节日教育一定要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活动使幼儿的生活经验更加丰富,使幼儿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使幼儿能够全面的健康发展。

(3)活动性、趣味性。由于幼儿群体的特殊性,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生理及心理特点都有所不同,所以在活动的安排上要更多的考虑到多样性及趣味性等,吸引幼儿的参与。

(4)与社区、家庭相结合。幼儿园的教育要与家庭及社区进行密切的配合,这样才能够使幼儿能够在生活中全面发展。因此,要综合利用各种资源,为幼儿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条件及氛围。

(5)开放性。开放性是节日教育过程中应当重视的问题。所以在活动开展时,对于课程要注意新内容的空间,将显性内容与隐性内容并重,提升教育的价值所在。

三 幼儿园开展节日教育的课程设计

1.中秋节案例

中秋节活动主要是通过双语联欢会的形式,使幼儿能够了解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了解中秋节的来源,并了解中秋节的重要食品是月饼。同时,在活动当中,幼儿能够与同学一起过中秋,体会节日气氛。会前,要准备好活动道具及活动用品,如月亮(圆形、月牙形)、月饼、柿子等。首先可以使幼儿通过图片来认识中秋了解中秋,让幼儿知识月亮有圆的也有月牙形的,中秋节时月亮是圆的,同时使幼儿明白中秋节要吃月饼和柿子。随后,可以由老师教孩子们一起念一首中秋节的儿歌:“八月十五中秋节,月亮婆婆过生日。甜月饼,红柿子,送给婆婆过生日。”同时,各个班级还可以举办中秋儿歌比赛,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接下来可以通过分享美食来让孩子体会到节日的快乐。可以鼓励幼儿在音乐中找朋友,并将自己的美食分享给好朋友,大家一起欢度中秋,一共分享节日的快乐。

2.万圣节案例

万圣节是欧美人集体狂欢的一个西方节日,在每年的10月30日,在中国通常被称为“万圣节”或“鬼节”。那么,万圣节的活动可以提高幼儿的多元化发展。万圣节由于其诡异、惊奇、刺激的色彩而深受欧美人喜欢,那么对于幼儿来讲,可以通过制作南瓜灯、无拘无束地装扮自己,还可以吓吓人、邀上好友一起去要糖果,这与孩子们好玩好新奇的天性相匹配,所以很受幼儿的喜爱。那么对于这个节日,幼儿会显得相当的兴奋,在这个环境下,幼儿们看到怪物、鬼都会尖叫,其实这也是一种情绪的宣泄。这个教学活动受到家长的高度赞许,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节日礼物,同时孩子们还制作了自己的万圣小包,与家长及小朋友们共同分享自己的劳动成同以及带来的美食,共同感受节日的快乐。

在积极的环境中,使幼儿的学习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通过听、说、演等综合训练使幼儿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避免死记硬背式的教育方式。同时,还可以将语言融入到教学中,可以通过英美风俗节日活动,使幼儿在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进一步提高。

四、小结

(1)在未来的活动中,应当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性格特点,设计出科学的教育内容及教学方法。现在我们已经探索了节日教育等相关方法,研究对象也相对单一,还没有对不同年龄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安排。

(2)在幼儿的节日教育中能够使幼儿的社会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的测试,因此也没有可靠的证明,没有充分的证明其对课本的完善性。所以在未来的研究中,要更加重视对节日教育的分析与研究。

(3)在对于节日教育的研究上,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记录,同时文字工作的记录,而不单是收集图片资料。同时还要加强案例的整理工作,以便于今天更好的开展深入研究。

篇10

――随大流过洋节

到了年底,城市中的潮男潮女们又开始摩拳擦掌,搋好荷包,准备扑向一个又一个的专卖店、精品店、潮牌店……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各大品牌在每年圣诞节前夕推出的限量版商品。这些平日里游走于城市中高档写字楼的白领们,已经将年底的这个西方节日“视如己出”,甚至是作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来过,圣诞节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那么圣诞节对城市男女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英文里有一句谚语叫“Less is More”,意思是“少就是多”。这些发行量少而有限的产品,往往引来更多的关注。这条时尚界的金科玉律,放在现在的城市白领中,绝对是“购物准则”,限量版的商品,就是这样成为市场宠儿的。

LINDA是北京某高档写字楼里的时尚白领。现在的白领说起来好听,但实际上,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白领,也是一项技术活儿。“其实我们这些小白领当的特别身不由己,当年大学毕业刚来北京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也不觉得情人节、圣诞节和我有什么关系,每年最重要的节日就是春节,因为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团聚。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周围的人开始钟情于过洋节,每到年底,公司要举办大型的圣诞舞会,万圣节还有化妆舞会,尽管我们并不是外企,大部分的人对这些节日也不了解,可是每个人都很热衷,并且花钱购置行头,如果你表现得不感兴趣或是不知道,就会被人说是‘土人、农民’,所以我只好随大流跟着过节了。”现在的商家一个比一个精,他们吃准了中国都市白领的这种“崇洋”心里,不失时机的趁着每个节日推出所谓的“限量版”商品,并标上“全球限量XX个”“中国仅有XX只”“只接受预约”等等字眼,刺激这些年轻人赶紧购买,仿佛谁手里没有几个圣诞版限量品就会丢人似的。

“其实很多限量版也不过就是换个包装或是换种颜色。皮包、球鞋之类的还好一点,起码在设计上有些特别之处,但是像化妆品、香水什么的,每年的限量版就是将一年中比较好卖的单品装进一个盒子里,再送个手包什么的,就算是新品了。”LINDA对于限量版也是又爱又恨,“但是如果不买,举办舞会或是和同事、朋友出去玩的时候,就很跌份,整个人都好像落伍了一样,坐立不安,如果我拿了一只限量版的手包,走到哪里,都会有一种享受‘特权’的感觉。”

“特权”,也许就是限量版的魅力所在。美剧《欲望都市》中,萨曼沙为得到一款限量版包包不得不排队等候3年,而当她抬出明星刘玉玲时,三天后就将该包包拎在手上招摇过市了。你总希望你所拥有的东西是惟一的,这大概也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而限量版的相对惟一性,正是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拥有者的某种特权,也因此满足了拥有者的虚荣心和占有欲。在圣诞节这样一个充满了聚会的节日,拥有一两款限量的商品,绝对是满足虚荣心最好的时机。

限量版的魅力还不仅如此,“对我来说,圣诞节什么节的,过不过真的无所谓,但是现在好像已经成了一种风气,谁不过,谁就过时,就在朋友圈子里失去人气,就算是为了交朋友,这些节也得过,而且得过好。”在LINDA看来,限量版的名牌商品、丰富的社交网络和没完没了的圣诞派对,已经成了一种“圈子”活动,成为你是否能够在职场中受欢迎的衡量指标。

热闹、好玩儿、自由

――充满创意的洋节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爱过传统节日而喜欢这些“洋节”了呢?这其中的原因,恐怕和过节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过春节多没意思啊,除了在家和七大姑姨吃饭唠嗑,就是和四叔五舅打麻将,哪儿也不能去,一出去老妈就叨叨个没完,过节难道就是吃饭吗?”在一家夜店做DJ的小武一说起春节就一肚子的委屈,“你说本来春节就放那么两天假,加上我工作性质决定了越是过节就越忙,平时也没有时间和同学朋友聚会,春节又被老妈绑在家里,哪儿也不许去,没办法,只好在万圣节、圣诞节的时候连工作带聚会一起过了呗。”

小武觉得这些西方的节日之所以过的风生水起,很大程度是因为这些节日的自由度和玩乐度最高,只要不违法乱纪,想干什么都可以,家里的父母也不太了解,所以成了年轻人聚会、放松的最好时间。“你想想,中秋啊、春节啊只能在家里过,不是吃月饼就是吃饺子,完了就是在家里呆着。而且每个人都一样,就是自己跑出去了,其他朋友也出不来,大街上也没有人,商场、酒吧都没人。洋节就不一样了,所有的商场都在搞活动,打折的东西很多,酒吧和夜店也是通宵狂欢,人越多越热闹,也不愁找不到人出来玩儿,化妆舞会什么的特别活动也很多,当然喜欢的人多啦。”

在中国的大城市,像小武这样的年轻人人很多,过传统节日的时候就装乖宝宝在家里守着爸妈,过洋节的时候就跑出来和同龄人大肆购物、泡吧,两种完全不同的过节方式让很多人有了更多的选择。

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除夕夜是只属于家人的,绝不会邀请外人,即使最知己的朋友也很知趣,不会在这一晚闯入别人的家宴,要拜年也得挨到天明之后,这几乎成为约定俗成的风俗。在中国,所有的节日最重要的就是团聚两个字。从年初的春节开始,往下的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无一不是强调家人之间的互相照应和关心,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游园、赏灯、祭祀等活动,这些节日多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典故与文化积淀,节过的也颇为讲究,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吃什么不吃什么都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

而西方的很多节日大多有着很深的宗教色彩,无论是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或是感恩节,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中形成的,过节的形式也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很大的区别。西方的节日更注重邻里之间、朋友之间的情感维系。如万圣节就是居住在同一个社区的孩子拎着南瓜灯挨家挨户的叫嚣“不给糖就捣乱”!感恩节也是要在社区内举行一系列的活动,并以这样的居住区为一个整体,当然也欢迎所有加入到这个团体中的人,而不论这些人是不是之前就熟识、或是有没有血缘关系。这一点与中国过节的方式有很大的区别,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更喜欢西方节日的原因――不用和家里的老人在一起、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同龄人在一起,没有了繁文缛节以及各种讲究,过节方式更加自由多变、丰富多彩。

攒钱、血拼

――以过节的名义消费

以圣诞的名义,这确实是个比耶稣还要聪明的借口。抓住任何一个节日的名义挖掘商机尤其为商家所擅长。圣诞节时,商场、酒店、酒吧、茶座、歌舞厅等各种购物和娱乐场所都无一例外“客满”,商家也都在挥着大笔改写着历史“销售额均超过黄金周销售”。

“我这一年攒下来的钱都交给商场啦,哈哈!”刘倩表示。刘倩是一家事业单位的普通职员,每个月的薪水少的可怜,勉强能够维持生活,刨去房租、水电、吃喝,基本上就“月光”了,就算是这样,她依旧每个月坚持攒一些钱出来,留作年底的血拼用。“我现在都找到规律了,”她略带得意的说,“一些大牌一年里打折最狠的时候就是圣诞节,平时看着眼红的东西,到这个时候只要一半甚至更低的价钱就能买到。一到过节,所有的商家都跟着热闹,你说,能不盼着过节吗?”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欧美等国家把由感恩节到圣诞节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称为一年中的黄金月。据统计,在美国这段时间内,零售业的销售额占全年的40%。而在德国、英国等国家,圣诞节前一个月就已开始食用圣诞果料面包等圣诞节的食品,圣诞节时几乎家家都要食用这些食品,成为节日不可缺少的内容。此时的商家忙得是不亦乐乎,这是他们一年中最繁忙、最热销和最关键的时段。

近几年的十一黄金周之后,入冬之前消费市场很难形成消费,商家都憋足了劲要在圣诞节炒作一把,引爆节日市场促销的力度空前。另外,各种娱乐、餐饮场所也都见缝插针抢占商机。诸多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造成了营业额圣诞超黄金周的现象。

可以说,是商家集体导演了这场圣诞商机。以前关于哪个节日的商机最大的争论过多地集中在表面上,事实上,商机的挖掘一要靠市场,二要靠人为。对于导演圣诞商机的成功尝试,让商家们看到了解救市场疲软的一条有效途径。

洋节日成了“抢钱”的节日。那么,有没有人买账呢?这似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其实不仅是圣诞节的集体大促销,基本上在每一个节日,都会有商家适时的推出主题活动。比如情人节,现在商家过情人节的方式每年都在推陈出新,巧克力展览、玫瑰花派对已经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万人相亲”“千人接吻”“百人集体婚礼”等一系列的活动的举办,一方面为商家带来了人气,为生产企业带来了免费的广告效应,更是将一种全民参与的过节模式推广了开来,配合着商品促销活动,看起来倒是一场双赢的战役。

篇11

《中职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不仅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同时要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大纲》强调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对语言的学习起着制约作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从事服务性行业。如导游、跟单员、等熟悉运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的人才。因此,在中等职业教学中,应该把英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语言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一、渗透文化意识的重要意义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我们人类思维工具。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含着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感受该民族多彩的文化形态。关于文化的定义,英国人类学家Tylor曾给出了一个被学术界誉为“经典定义”的广义界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义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关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人们历来推崇的观点是,语言和文化互为渗透。第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第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语言不能脱离于文化之外。因此,作为英语语言的学习者,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英语。

二、英语渗透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

文化教学是指对学生进行跨文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累英语国家文化的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张晓光(2002:164)建议采用以下途径进行外语文化教学:(1)在教材里加入有关西方社会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内容:(2)利用录像和电影进行教学,然后组织讨论;(3)鼓励学生与外国人交流沟通;(4)让学生读一些短篇故事或剧本,要求他们记下有意义的文化细节;(5)让学生多读一些有关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书籍,帮助他们提高对文化差异的理解;(6)举办有关文化习俗方面的讲座,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对比与其他国家不同的风俗习惯。基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应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1.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文化因素。

在现有的中职英语教材中,包含着许多文化因素.如能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将给课堂增加无穷的乐趣。在教材中,出现最为频繁,也最易于学生接受的文化因素之一是词汇。在汉英两种语言体系中,有些对应词本义大致相同,但不同的文化内容却蕴含不同的词汇。只有在熟知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词汇隐含的文化含义。

以颜色为例,由于历史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的不同,不同的颜色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譬如,绿色在汉语里象征新生、希望、活力等,而green在英语里可以让人联想到嫉妒或稚嫩的,例如:green with envy表示非常嫉妒的,greenhorn表示缺乏经验的.green band表示新手;蓝色在汉语里的引申义较少,但在英语中blue却饱含意义,如get the blues表示忧郁,once in a blue moon表示罕见,blue blood表示出身贵族。汉语中的红色代表吉祥、如意,与“红”搭配的词大多为褒义,如“红火”、“红利”、“红娘”等等;在英语中却相反,搭配的词大多为贬义,如Red ink(亏损),Red flag(提示危险警告的旗)。此外,“红”在汉语中还具有“正义”,“革命”的含义,但在英语中却根本没有。

2.创造使用教材,渗透文化意识

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在把语言材料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必须重视文化的导入。在教学中,应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点,适当穿插一些生动的英语故事情节、国外的风土人情等内容,使枯燥的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活泼。教师在教授关于西方文化节日的课程时,可以进行拓展。潜移默化地增进学生对异域文化的兴趣度和认知感。例如,笔者在讲到圣诞节时,教师可以讲述关于圣诞节的起源,基督教的历史,圣诞节的主要活动等。又如,在讲到西方饮食时,教师可以比较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并让学生归纳了哪些是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在老师进行潜移默化教学时,学生渐渐形成一定的文化意识.教师也不再拘泥于照本宣科,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