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2-29 12:58:2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信息技术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篇1

二、注重教学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集技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学科,而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又是很快的。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我们更加应当注重与时俱进。除了要求学校配置普及最广泛的Win7系统外,教师在教学时也要注意对教材内容进行审核,对于过于老旧的教学内容完全可以剔除,以最新版本的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作为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传授。为了有效缓解学生对枯燥的软件学习产生的疲劳感,在课程的安排上也可以为学生穿插一些计算机的发展史作为扩充知识,以及结合时事新闻,讲述计算机一些特殊的用途,为学生增长见识,扩展知识面,以此达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效果。在这里作者举一个Powerpoint的教学例子:在对该软件进行教学之前,作者首先用课件向学生详细介绍该软件的功能和作用,并多次进行演示,并将Powerpoint的相关功能进行归纳和总结,分多个课时进行细致讲解。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更相信这个软件的实用性,作者在课后布置作业时让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与学生的语数外等主科挂钩,如让学生用Powerpoint将当天语文课所讲述的内容做成幻灯片,配上图文,重点以不同颜色标注,当做今后考试复习时的资料,这样既让学生熟练了软件的操作,同时又在制作表格和笔记的过程中温习了其他科目的课程,促使学生加深印象,也使学生逐步意识到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和学习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

篇2

二、整合学科,全方面发展

计算机为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提供了可能,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就要充分把计算机知识和其他各科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计算机知识在生活中能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让学生的每一门学科的知识都能做到学有所用,例如,在讲解Word时,教师可以利用Word对作文进行创作和修改。当讲解图画软件时,教师就可以结合美术,让学生通过网上绘画进行图画练习。当学到互联网知识时,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语文、数学、英语等资源,为这些学科的学习提供便利。这样的学习既为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可以完成其他学科的学习任务。这样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计算机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爱好,也同样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创新思维得到加强,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会主动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和学习它。我们应该加大教学的新颖性,以此来引导学生,使学生这种兴趣长盛不衰。小学生尤其如此,多媒体技术使数学字母变成了图画、声音,对学生的视觉进行刺激,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习中去,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互动活动中去。例如,在进行“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我便通过Flash做成直观形象的图画:第一辆车的车轮是方的,第二辆车的轮子是是圆的,但是车轴却是方形的,并且车子行驶起来往往是颠簸的,第三辆车子的轮子也是圆形的,而车轴是圆形的,车子在路上行驶的时候,非常平稳。于是,我便针对这一情况提问学生:为什么第三辆车子行驶起来非常快和平稳呢?学生针对这一情况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四、充分利用动画展现规律,提高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以动画形式给学生展示了直观,形象的事物规律,它把声、光、电融于一体,利用多媒体的各方面功能,闪烁、移动地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理解概念的内涵。例如,在两位数减一位的退位减法中,在画面上出现了三捆小棒和五根小棒,让学生减去九根小棒,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试着自己操作一下,找出简单的方法来。这时画面上出现了一只小熊,小熊首先把一捆小棒分开,从分开的小棒中拿出四根小棒和五根小棒放在一起,去掉九根小棒,等于二十六根小棒。在小熊摆放小棒的时候,加上音乐,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亲自观看了整个过程。看完之后,学生可以反复操作,不断观看,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关键是不够减得向前借一,在个位上加十再减。这种利用多媒体的特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的思维形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信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篇3

(二)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而言,特殊的信息化性质使得这一学科的软硬件环境极为重要,不仅需要条件良好的网络教室,数量充沛的教学设备,先进的软件资源,还需要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但纵观当前小学信息课程的整体教学环境,城市地区的小学在软硬件设施方面虽大多能符合要求,但一些问题也是存在的,教室设备陈旧,故障频发,软件资源匮乏,这些都极大束缚了教学效果的发挥。同时,对于条件较为落后的城郊和农村地区,软硬件设施满足日常教学都较为困难,更无从谈及网络教室、计算机、软件,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无法实现,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课堂安排不合理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而言,一个重要的教学特征就是前紧后松,即一堂40分钟的课程,教师往往用15-20分钟授课,剩下的时间由学生自行练习、活动。这种授课模式对于自觉性好、主动性高的学生来说较为适宜,便于他们发挥学习热情,自行探索学习中的问题。但对绝大多数处于好动年龄的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活动时间更是一种放松和游戏的时间,他们将此作为奖励,利用自由练习时间聊天、玩游戏、浏览网页。加之教师在学生自由练习时间的监督和指导不足,对教学密度和难度的掌握不够,极易造成课堂管理的失控和学生学习态度的散漫。实际教学中,也有一些教师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提前部署了一些课堂活动,但由于对整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不妥,很多练习都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到设计、创造、交流以及反思的热情不高,课堂成效不大。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和发展的对策

切实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定位,并提出切实的发展对策,不仅有利于促进各项教学活动的课程,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有利于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课堂的驾驭和掌控能力,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有效性。

(一)注重软硬件环境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课程离不开软硬件环境的支持,针对一些小学在软硬件环境方面匮乏的现状,学校及上级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适度倾斜资金,保证学生学习所必备的环境,完善网络教室、计算机以及相关软件设备,同时强化对信息技术教室的培养,不断提高其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促使其能够更好胜任工作,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效率。

(二)明确培养目标,采取分层目标教学策略不管信息技术课程是否纳入考试范围,学生和教师首先要明确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小学的信息技术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竞争要求,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此学科的重视,科学合理地组织和开展教学合理。鉴于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参差不齐,教师应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的熟悉程度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而采取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开展不同层次的检测,从而在提高教学针对性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自我满足感。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水平分开教学,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结对互帮的等形式,强化授课和指导,突出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交流,促使各个层次学生都能全面发展。

篇4

二、小学数学课堂信息技术运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首先,形式主义突出。一些教师简单地认为在课堂上加入了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就万事大吉。这种为了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的形式主义做法背离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规律。有的教师将其他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直接拿过来使用,学生课上大饱眼福,课下懵懵懂懂。这种不经过审慎思考的“信息”教学模式无异于新型的填鸭式教学。其次,学生差异问题难以处理。受家庭资源、个人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存在着不同的层次。有的学生家里网络条件好,对计算机操作也有一定基础,教师一点即知、一教就会。个别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兴趣主要在于游戏方面,对于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不感兴趣。存在在学生之间的信息技术差异无疑给教师造成了诸多困难。再次,忽视师生交流。有的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甚至产生了高度依赖。结果,课堂上正常的师生交流遭到冷落,学生被迫对着电脑进行学习。教师的角色成了信息技术操作人员而不再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监督者。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三、小学数学课堂信息技术应用的优化策略

(一)革新信息技术应用理念

无论信息技术如何进步,它都仅仅是教学活动的“助手”而非“主宰”。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当中的应用总是需要教师来完成的。因此,教师理念至关重要。小学数学教师要适应新课改要求,主动革新信息技术应用理念,积极借鉴优秀教师在这一方面的经验,推动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二)实行分层次教学

组织开展信息技术素养调查,根据学生信息技术差异尝试进行分层次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要有目的地进行预先测试,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登记管理。对于信息技术突出的学生,要发挥他们的特长和引导作用,塑造互帮互进的课堂风气;对于信息技术水平中等的学生,要注意课堂内容与其自身素养的匹配;对于信息技术掌握程度相对较差的学生,要给他们创造表现和改进机会。有条件的,可以考虑在课余时间设置信息技术兴趣小组,进一步延伸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空间。从中也可以看出,分层次教学是个性化教学的前提,是改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益路径。

篇5

二、网络资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增加信息来源,丰富学习素材

网络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数学课堂的学习素材。课堂上,运用网页浏览与上传下载技术,改变信息来源,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为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的自主建构提供了有力地保障。

2.优化学习工具,搭建个性发展平台

在常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工具只有课本、作业本、笔和尺,再好一点就是增加剪刀、胶水和纸等工具。而在网络环境下,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可以使学生寻觅不同的教育方式,各取所需,学生可以沿着自己的途径,按自己的节奏接受教育与学习。这样,可以让学生享受最佳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掘自己的内在潜力,培养独特的个性和人格。

三、处理好教师、学生和信息技术的关系

篇6

比如,在进行“小行为大环境”的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系列的生活故事:人们随意往下水道倒油;很多孩子用石头或者是弓箭射死小鸟;有的孩子在经过树林时,从树上揭下一块大树皮等等。故事就在学生身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很感兴趣,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这些行为对吗?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很快进入讨论话题,能够从保护环境、生态平衡等角度去分析问题,从而让学生理解了环境的重要性,很多学生表示要从自我做起,注重对环境和对动植物的保护等,大大提高教学实效。

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教学难点,通过动画课件揭示科学规律,实现高效教学

科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学生接受起来很困难。要想突破这些教学难关,仅仅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强调,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为了有效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与常规教学仪器进行有机整合,或者是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动画展示,通过直观信息和动画效果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主动思维,轻松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提高科学教学效率。

篇7

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以及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操作、浏览等工具,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而且提高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那我们又如何来整合呢?一方面,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指导小组中安排一个信息技术教师,作为学生的信息技术顾问。当学生或是教师有技术上的问题时,信息技术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培训。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课上设计了专题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会应用技术来学习的方法与策略。主题化教学时,学生在一种学习资源环境下的教学,如果缺少知识资源,教师较难达成预计要实施的目标,自主学习更是不会达到。那么,可以制作一些关于这些主题学习活动的网站,让信息技术性和文化性紧密地结合,在信息技术课中构建一种学习的环境。所以,多媒体教学光盘我们也要充分利用上,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声有色”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课堂教学的多媒体化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从教材的使用者到教材的开发者

新课程观认为,教师与学生才是真正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实施者。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与教师开展各项学习活动的重要载体,所以教师要对教材的内容、价值取向等有准确的定位,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新的课程观的引导下,教师与学生对现有的教材,做出有效的处理。以互动生成的先进理念挑战教材,发挥教材的“特殊功能”。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把这门课程同于数学、语文等的学科看待,教学目的实施、教学方法以及考试模式都很大程度上受这些学科的影响。所以有时会感到索然无味、枯燥。目前,有的省市的教材还很单一,条件好的学校甚至已经从一年级就开设信息技术课,这给我们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要求我们能够创新地使用好这些教材,让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小学信息技术有很多的内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画图、文字处理、网络基础知识等,在教材的编写体系上,这几个模块是相互独立的,而且教学顺序也有严格的要求。但实际情况是,如果我们教师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话,学生肯定会丧失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认为,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打破各模块之间的界限,但每个模块要有所侧重,只要学生能够乐意接受。例如,教学“文字处理”时,我把上网的一些基本操作教给学生,从而为学习后面的内容提供方便。目前,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我们如何在这样的新标准下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我认为,要强调信息技术的学习在于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救赎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与学生生活实践的整合,特别是在综合实践中的应用。在整合成风的今天,信息技术掺杂了太多的元素在里面。因此,信息技术的“本”,到底是什么?“本”还应落在交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并能用这些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信息技术的知识上。

篇8

二、巧借摄像技术再现实验过程

小学科学的实验有很多种,同一实验中也有不同的操作方法与结果。如果把这些实验都一一做出来或者给学生演示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我们可把实验进行录制,再逐一对比。在演示之前,先让学生学习操作方法,让他们处于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实验,还要告诉学生将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就初步了解了对比实验的基本方法。然后,再由学生进行实验,学生的分组由学生自己支配,各组自行设计与操作。让学生在实验中记录下自己的过程与结果,并对这个结果进行分析,实验是不是成功,影响成功与否的因素有哪些,从而设计对照组与实验组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最后通过实验自己得出因果关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既存在着不足,也存在着很多闪光点,为了帮助实验结果的分析,把实验过程拍摄下来,等结束之后再进行回放对比,从而找出发生的问题,这对于学生加深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篇9

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为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提供了最为有效的途径,它们蕴涵着大量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以及动画信息,视觉的触摸产生的效果绝对远胜于文字的表达,动态的信息让学生直观感受并记住了故事的内容,可以最大程度地增加课堂的信息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量。这些媒体信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抽象的知识,对他们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七颗钻石》一课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将水罐五次不同的变化非常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充实了学生学习的各种思维,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兴趣点.让学生以强烈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研读中。这样,就拓宽了学生视听渠道,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记忆水平。

(二)有效整合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的整合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凭借网络的优势,可以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培养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上网络教学课件的应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收集资料、自主学习等等,在探究的实践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更深入地了解,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通过小组讨论、网上答疑等方式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有效整合提高了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有效整合,帮助教师更好地解释重难点内容,较好地达成三维目标。例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时,由于学生没有去过西沙群岛,对它的情况不了解,我出示了西沙群岛的相关视频,并让学生在网络上对西沙群岛的图片等信息进行简单搜索,使他们对丰富的特产和美丽的景色有了深入的了解,身临其境,再结合文章的自主研读与教师的引导分析,很容易地把握了文章的写作方法和特点,让他们很快理解了本课重点,突破了难点,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有效整合提高了综合素质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应用能力、思维水平、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对其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调整都有很大的帮助,更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整体上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有效整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中的困难和误区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误区,根据我多年的从教经历,将整合的误区总结如下。

(一)对技术应用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很多教师排斥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农村的年龄较大的教师,对课件制作等信息技术技能掌握较少,或者学校的硬件设备无法支持多媒体教学,因此,很多教师不愿意或者无法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其实,真正的整合是将教育理论、信息技术与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相结合,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来选择我们所需要的资源,从而确定需要我们了解哪些技术。如果自己的技术无法完成,可以选择和其他有能力的教师合作进行。总之,不要让技术成为整合的障碍。

(二)教学方法和思想上的误区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上,重视演示现象、传授知识,忽视揭示过程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有的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否应用信息技术,我们都应该遵循新课改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促进者,用教师的智慧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对教学资源应用上的误区

部分教师对网络资源过于依赖,忽视其他教学资源,未使用网络等资源,忽视教学目标和效果,过分重视助教的资源建设,从而忽视了助学的资源建设。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一切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资源都应该是有效的教学资源,而不是仅仅限定一定是数字化资源,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选择适合教学的教学资源并加以应用,让教学资源真正的为教学服务。

篇10

什么样的学习模式才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教学实效呢?探索信息技术有机融入音乐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们参与共同制作课件,通过师生之间互动、信息技术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一起来完成一节课的学习任务,这样才能形成最合理的学习模式,切实提高教学实效,取得最有效的教学效果。目前,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了我们的音乐课堂,有了这个载体,师生之间的交流多了,信息的反馈也及时了。

如艺术课《拉拉钩》的学习。我组织孩子们自己动手查找有关友情的资料,平日里同学之间吵架和和好的场面,用相机拍下,以课件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出来,他们知道了同学间要团结友爱,对友情也有了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互动学会了搜集、提取和整合信息,这是传统的教学无法实现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呆板单一的,如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就能将学生轻松、自然地吸引到创设的歌曲意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就拉近了。如教学《拉拉钩》一课时,我精心设计一个环节———“和好如初”:预先录制班里几位同学想对好朋友说的心里话,插入到课件中。在课堂上,学生唱到了“我们都是好朋友呀”这句歌词时,教师提问:“想听听好朋友间的心里话吗?”“想!”“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但是有的时候也会有矛盾。

有几位同学委托老师,想将心里话跟他们的好朋友说出来。认真听听是谁呢?”班级立刻安静了下来,几十双眼睛紧盯着屏幕。课件播放着,我看到同学们眼里泛着的泪光,我知道他们被感动了!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时,任何的解说都是多余的了。《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师应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视听结合、声像一体、资源丰富等优点,为教学服务。因此,在设计《鸟儿的音乐会》这一课的课件时,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依靠学生自主操作,互动学习,结合视听进行欣赏。在课件中的歌曲范唱,用同学们喜欢的卡通鸟儿形象,制造音乐学习氛围。学唱歌曲反复播放,以加强学习者对主题旋律的记忆。如果学生能够在计算机教室上这一节课,效果更好。两人一台计算机,在教师的控制下,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在电脑的画面中,获得了鸟儿的相关信息,如珍稀鸟类、鸟类生存环境、如何保护人类的好朋友———小鸟等知识。他们边听边看,自由选择课件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主动参与到本课的学习中,学生乐学、爱学,教师也不需要大量的讲解,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引导孩子学好歌曲,寓教于乐。

二、“求同”与“个性”

篇11

音乐是人类最早创造的艺术,是没有国界的语言。它能渗入心灵,陶冶情操。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比较喜欢音乐但对音乐课不感兴趣。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世界各国的教育为了迎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都把信息技术作为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音乐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发展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开展音乐教学活动,这为传统音乐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一、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音乐知识的传授单凭教师的讲解往往只是片面的、空洞的、枯燥的,所以音乐课应努力创设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环境,将相关的知识编制成融声、像、文字于一体的教学软件,则更有效地浓缩了时间和空间范围。运用网络教育技术为学生学习音乐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如,利用校园网络,围绕阶段学习主题,把丰富的知识资源组织起来,建立一个有质量的、有个性的音乐学习网站,让学生随时可以欣赏音乐,查找有关资料。让学生在这个“大环境”中,能够自然地接受音乐的熏陶,享受音乐,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通过多媒体手段,用声音和画面的同步作用,增加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来自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形象具体、形象新异的事物容易引起兴趣。学生只有经历了赏心悦目的活动过程,才会有令人愉快的活动结果。只有利用艺术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并富有创造性地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参与活动,学生才能真正地拥有和保持艺术所给予他们的愉悦。

二、与信息技术整合,培养学生能力。

小学生具有好动和善于模仿的特点,容易被具体的场景所感染,较易产生兴趣。根据这一特点,运用信息技术联系生活实际,将游戏、音乐、歌谣、游戏图片、音乐相结合,开发音乐感知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协作式的学习。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将学生置身于网络的海洋中,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让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就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要让学生不仅听音乐,还要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以及视觉、触觉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音乐和表现音乐。多媒体信息网络的情境性完全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式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挖掘孩子们在音乐表现上的创造潜力。而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美。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平台,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老师是转述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音乐教育要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发展,突出“以人为本”。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这就是说,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听从教师摆布。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处在发展音乐技巧、掌握音乐知识和树立对音乐的态度的关键时期,他们极易被新生事物所吸引,并且能以批判、比较的方式对事物进行理性的思考。因此,他们有潜力去探索那些远离他们生长环境的音乐文化。旧观念、旧思路、旧方式下的学校艺术教育,关注点单一,学生被动参与、兴趣寡然。随着媒体、网络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教师完全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从传统的课堂学习,转变为课内外相结合,将课内的教学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自由地、综合而富有弹性地安排学习时间,培养他们个别化学习的能力。而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提供了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了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了知识的保持时间,开阔了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