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文化课教学

文化课教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7-03 20:43:5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文化课教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文化课教学

篇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199-02

在中职学校开设的专业技能课程和文化课程对学生的发展都非常重要,其中文化课对学生的专业发展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现在,中职学校的文化课教学面临困惑,如何改善文化课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是每一位中职学校文化教师应认真考虑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文化课的教学现状

1.学生方面。中职学生文化底子薄弱,很多学生的学业未能达到初中合格水平,甚至有些只有小学五六年级的水平。他们对文化学习兴趣不大,提不起精神来,同时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信心不足,目的性不明确,因此就造成了许多学生对文化课学习产生厌恶心理,上课聊天、睡觉或者偷偷躲在下面看小说、玩手机等现象时有发生,学生以“混”的方式来打发学习生活。

2.教师方面。文化课在中职学校的地位很尴尬,文化课教师也是人微言轻,对自身教学地位有点无奈。大多数文化教师认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程度远远超过对文化课的兴趣程度,并且由于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方法和习惯不良、教师教学方法欠佳等原因,课堂上常出现教师提问而学生没有回应的现象。因此,文化课教师会感到无奈、尴尬,无法正常组织课堂教学,教学显得被动低效。同时中职文化教师还普遍存在教学任务较重的现象,教师上课就更苦更累了。

3.教材方面。大多数中职文化教材多年一个样,老格式,老模样,一味强调系统周全性,较多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切近生活实际,与学生生活、学习脱节,缺乏必要的趣味性和科学性,实用性差,学生一看就不喜欢,没兴趣。同时教材内容繁杂,可读性不强,加上中职学校每周实际文化授课时数少,使得文化课的教学出现“教”与“学”的不适应问题。

4.学校方面。各个中职学校对文化课重视程度不一,缺乏统一的考核评价体系,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特别是学生的学习都缺乏必要的压力。中职学校的文化课,特别是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应该达到的能力要求在不同的学校,甚至是同一所学校里,都有不同的观点。这种观念上的混乱,给中职学校的文化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严重影响了中职学校文化课的教学。

二、分析中职文化课现状的原因

1.学生方面。中职学校的生源历来就是普高择优招收结束之后,才由中职学校招生,甚至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学生初中还没毕业就来上中职学校,这种招生程序决定了中职学校出现普遍存在的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差,并且许多学生也没有良好的行为、学习习惯,同时中职学生的学习动机非常复杂,有很多学生认为到职业学校来学专业课,是为日后就业做准备的,他们认为文化和专业是两码事,学不学无所谓,就对文化课缺乏兴趣。还有一部分学生是迫于家长的压力被动地到中职学校求学,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和积极性,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成为文化和专业的双困生。

2.教师方面。首先,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师的主要来源有三:一是大学毕业生,刚走上讲台,既缺乏经验,在大学里接受的又是普通中学的教材教法的学习和训练,其二来源于初中,其三来源于普通高中,职业教育意识相对较弱,较早从事中职文化课教学的教师或走上学校领导岗位,或跳槽到普通中学,导致长期从事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的教师较少,整体的职教意识和改革意识不够强。教师在教学中讲授的往往只是教材上的知识点,缺乏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理念。同时中职学校里的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交流普遍较少,缺乏对专业方面知识的认知。其次,中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导致中职学校师资非常紧缺,包括文化课教师。很多文化教师每周的教学任务达到了18节以上,教案也在3个以上,教学工作非常辛苦。同时大部分文化教师还兼了班主任工作,除了上课还要处理班级事务,因此会感到工作压力大、工作任务重,无暇顾及知识更新和教学改革,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教材方面。各学校的学生水平有差异,开设专业不尽相同,很难以找到统一合适的教材。因此文化基础课教材的内容很少与专业课程相联系,教材内容和专业课知识缺乏联系使得文化课教学显得更加抽象、枯燥,学生对文化课学习就缺乏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难、厌、怕、弃”的现象。其次,文化课教材内容的编排和学校专业课课程安排也存在矛盾,各专业对文化基础知识的难度和深度的要求也不太一致,这使得文化课知识的教与学滞后于其在专业中的应用,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专业提供服务。

4.学校方面。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没有哪一位学校领导不重视教学质量的,许多中职学校强调以专业技能为核心,文化课切合学生实际,务实而又灵活地为学生的专业服务。但是,在现实中有两种偏颇,一是把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狭隘地定为专业技能考核和专业理论考核,置文化课的教学质量于不顾;另一种是过分扩大了文化教学质量的权重,对专业教学质量管理不够热心,把抓文化课教学质量当作首要任务。

三、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1.强化中职文化课教师的职业教育意识。中职学校有必要把教师的职业教育意识培养作为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一项业务考核,督促树立并强化执教意识。从目前来讲,中职文化课教师急需树立两种意识:首先是文化课教学的职业素质观,把文化课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的角度来认识,只有价值取向正确,教学才能有针对性;其二是发展的激励的全面的学生观,要以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职高学生,挖掘亮点,激励特长,保护个性,绝不能只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

2.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使中职学校的文化课符合“必需”、“够用”的原则,激发中职学校的文化课教学的原动力。中职学校的教育是为社会输送具有职业能力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因此文化教师必须认清文化课的基础与工具作用,注意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把握住“必需”、“够用”的原则,在培养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目标的促使下,根据综合职业能力课程理论对中职文化基础课进行定位,精选能全面培养学生的文化课素养,以适应未来工作和继续学习的内容为必学知识,挑选与专业相关,能同学生的职业能力联系得上的内容为选修知识,以能拓展学生视野,启动学生思维和感受能力的文化课内容为任选知识。对教材进行精心筛选,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以更适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实实在在地达到学有所长,教有所用,从而切实提高文化课的教学质量。

3.教学模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生动活泼、行之有效。这是文化课改革的关键。一套教材再好,教改组织再完善,老师的教改热情再高,如果学生厌学,不学,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废蜡。所以,好的教学模式和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教师一定要摸清中职学生的心理及学习特点,想法找出他们学习的兴趣点,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但因为学生的文化底子相对薄弱,学习行为和习惯也不可能一下子得以改进,所以我们对学生的期望不能过高过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修改相应的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的传授要“浅”一点,讲授的步子要“小”一点。多给学生鼓励,让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不断实现预期目标,从而增强自信,不断进步。教师对各种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法都要充分利用,同时要加强学习研究,借鉴他人优秀做法,在教学过程上多运用互动式、问答式、启发式等全员参与的形式,在检测上多使用客观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方式,大胆地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探索试验,创新求异。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自发地学习,在探索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让我们中职学校的文化课堂气氛活起来,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教学的最佳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取决于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理解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出现的大多数错误都是由于对概念理解不清,所以我们教师要注重最基本概念的讲授,向学生系统传授基本可行的解题方法,教会他们如何在阅读中、做题中理解概念,避免片面追求“灵活技巧”的解法。杜威说过:对手段的不考虑就是对目的的不严肃。只要手段对了,方法得当了,中职生一样学得津津有味。

4.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如校园里的名人名言、励志格言等都能对学生起到耳濡目染的教化作用。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每位教师保持情绪饱满的状态,要充满对学生的信任,对学生探究学习的行为和成果要给予充分的鼓励,激发学生对学习的良好兴趣。在课堂上要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并建立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同时在课外积极开展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如读书活动、学术讲座、学习经验交流会等。不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学生通过活动,能获得许多在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技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其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最后,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让他们在愉悦、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用自己的情感体会来接受学习。因此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错误、遇到挫折时,教师要多用鼓励的言语和动作。当学生有进步时,教师要及时表扬和肯定。当学生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教师更要耐心地进行交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即使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不正确的想法,教师也要尽可能肯定其合理的方面,并恰如其分地进行肯定、赞许和鼓励,这样不但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教学持续有效地进行,师生共同讨论,共同发展。

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的现状警示我们在加强专业技能教授的同时,一定不能忽略对学生基本文化素质的培养。本人相信,尽管目前中职学校的文化课教学情况不容乐观,但经过多方共同努力,在不久的将来,中职学校的文化课教育教学的现状一定会大有改善,最终展现它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季红.浅谈中职文化课的教学改革[J].广西教育,2010,(9).

[2]孙秀琴.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的思考[J].教育界,2012,(4).

篇2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0(C)-0254-02

随着社会的变革与经济的发展,教育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和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全面展开,而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却相对滞后,无论在教育观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文化基础课教学问题尤为突出,面临尴尬,亟待改革。

一、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生源质量偏低使文化基础课教学遭遇尴尬

随着我国教育格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人们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处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夹缝”位置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初中生,而且绝大多数是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数学、语文、理化、英语、政治等科目加起来都不足百分。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是为了“混张文凭”好找个工作的思想,他们对文化基础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直到很反感,提起文化基础课就“头疼”。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大多数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学习没有热情,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大酱碟”,需要了就“沾一口”,否则就弃之一旁。文化基础课教师也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人,相对专业课程而言,文化基础课教学情景甚是尴尬。

2、教育系统内部认识偏颇使文化基础课教学被“忽视”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一定的专业教育为基础的,专业技能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抓手”,也是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所在。中等职业教育为抓住这根生命线,人为地使得“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缺乏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素质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除了对口升学班级外,一般都比较忽视文化基础课程的开设和实施,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陪衬。在课程设置和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非常突出“专业课”的地位,甚至提出“文化基础课要为专业课服好务、让好路”。为了满足专业课时数,任意删减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由于时间、学制等方面的限制,在过于强调“专业课”的同时便忽略了文化基础的全面提高。结果只注重单一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文化基础方面的教育被忽视,培养出来的人才发展不够全面,心理素质较低,缺乏自信,转岗再就业能力低。此外,由于忽视基础文化素质的提高,专业技能发展本身也受到很大的制约。难以进行自我教育与提高,使以后职业生涯的继续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

3、教学评价问题使文化基础课教学缺乏“分量”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成为重中之重,人们的目光都盯在学生专业课程的成绩上,专业课程的成绩好,就业安置相对就容易得多。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已经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完善的学校、社会考核评价机制,各种等级证书的考核使各专业知识的评价厚重有力,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把能否取得专业等级证书作为评价这个学生学习优劣的标准。而文化基础课教学则缺少强有力的外部评价机制,内部评价机制又不够完善,对教师而言,其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监控与评价无疑是“宽松”的;对学生而言,其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检测与评价更是“宽松”的,这便导致了文化基础课教学的考核评价缺乏“分量”,起不到激励作用。

4、学科定位模糊使文化基础课迷失方向

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究竟以初中补习为主还是按教学大纲要求安排课程是各中等职业学校共同存在的难题。中等职业教育的对口升学压力相对来说要小得多,能够参加对口升学的学生又是少数,这部分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需要相对大一些。而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在教学实践中难于把握教学深度,如果严格按教学大纲安排教学,教学几乎无法进行,如果弃教学大纲于不顾,又何谈保证教学质量,正所谓“教深了不行,教浅了还不行”。如何按“职教性”特点定位文化基础课教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途径与对策

1、摆正“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

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是学习的主旋律,由于就业的需要,很自然的就把专业课的砝码加大了。其实,“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宽厚的文化基础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条件,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中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必须注重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实现“文化高移、基础宽厚、技能复合、素质全面”的中等职业教育目标。通过课程整合、弹性学制和必修、选修结合等多种方式组织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实际需要,加强文化基础素质的教育,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要克服重专业课轻文化课,重专业技术培养轻文化基础培养,重眼前谋职轻终身发展的倾向,处理好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相互关系,使学生全面发展。

2、准确定位文化基础课

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学科定位问题应放在整个中等职业教育系统中来考虑。要根据生源状况,改革、完善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提高对文化基础课教学的认识。它在学生培养上应兼顾升学与就业,而侧重在就业;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要致力于教会学生谋职求职的能力和素养;它不仅是工具性和基础性的统一,而且还是职教性的体现。只有明确了这一定位问题,才能使文化基础课教学更具有目标性、方向性和针对性。

3、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认识

造成“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认识不够。教育系统内部那种认为学生生源差,文化基础课能学多少算多少的思想的存在,导致了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不高,教师缺乏教学激情。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加强对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的认识。文化基础课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还关系到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技巧型、技能型人才从而解决就业问题,更关系到学生潜能开发、终身发展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提高对文化基础课教学在中等职业教育中重要性的认识,将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安排放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课程结构中,使文化基础课程真正体现其学科价值。

4、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针对性

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的针对性,是摆脱目前尴尬状况的重要途径。首先,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不搞一刀切,可以试行分层教学,对基础好的学生鼓励参加对口升学考试,对基础差的学生要善于激发培养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勤奋学习,自我发展,以切实提高整体素质。其次,要把文化基础素质与现代科技意识的培养很好结合起来,在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中要突出和强化实用性。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强教学过程的形象性、趣味性、参与性,丰富教学内容,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5、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评价

篇3

(一)“教”的问题。我校作为士官教育院校,坚持“院校教育必须适应军队建设和打赢未来战争的需要”的教育方针,面向全军培养上岗顶用、部队满意的适用型汽车士官人才。学校致力于服务全军部队车辆勤务建设,为“能打仗、打胜仗”提供强有力的公路军事运输保障。但是目前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已无法适应新变革,基础课程大都停留在传统的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轻实际应用,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脱节,学员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后续专业的学习。

(二)“学”的问题。首先,士官大专学员的学习能力不强。它们大都是从地方高中毕业后入伍的,在部队磨练几年后来到我校学习,期间中断学习好几年,高中知识遗忘很多,而新知识的学习又必须以高中知识为基础,从而导致他们的学习效果不好。其次,士官学员缺少学习的主动性,部分学员入伍之前就对学习毫无兴趣,加之没有升学的压力,所以对于学习他们只是被动的接受,缺乏主动性;此外,学员上课之前不能很好的预习,课下又没有充足的时间复习,这也是导致学习效果差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认清文化基础课的地位

(一)文化基础课是提高学员军政素质的基础。士官教育的对象无疑是活跃在战争第一线的综合型人才,对此类人才的要求是讲求应用创新和指挥能力,因此必须用“适应军队建设和打赢未来战争的需要”的标准来要求和培养他们。他们的这些种能力从何而来?应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二是创造性思维。创新并非异想天开,而是在扎实的基础上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运用创造思维,举一反三,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试想,一个文化基础课都学不好的士官学员,怎么会有创新能力?因此,文化课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二)文化课是学好专业课的基础。没有经过士官教育的士官,他们没有基本的科学常识,连简单设备的电路图都看不懂,试想,这样的学员怎么能打胜仗?科学知识只是文化基础课学习的一个方面,除此以外,还在于提高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为今后的专业知识打好基础。士官学校培养学员不是师傅带徒弟口耳相传,各专业既有理论教材,也有实践操作。在专业理论教学中,学员常常抱怨专业课听不懂,教材读不通。很显然,要学好专业,都得有一定文化功底做保证。很难想象一个几何作图能力很差的学员,他能顺利地看懂机械、汽车结构所需的图纸。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培养得来的,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和灌输,而这正是文化课的所长。文化课教学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受教育者具有人文意识和逻辑思维,它涵盖了人的基本素养和思维方法。

三、提高文化课的实效性的方法

随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基础课的课时进一步减少,那么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量,来充分发挥文化课的基础性作用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篇4

一、中职教育文化课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我国教育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们的教育需求得到了满足。有的学生文化课学得不好,考不上普通高中,家长由于盼子女成才,寻找另一条出路,于是让子女报考中等职业学校。而这些孩子考不上高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文化课不过关,大多数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水平普遍偏低,来到了职业学校后,对文化课也没有学习兴趣,看到文化课程就恐惧,甚至对数学、语文、理化、英语、政治等科目产生厌恶心理。学生的思想有了固定的模式,避开文化课,他们来到中职学校就是想学一些专业技术,为找个好工作打基础,因此大多数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学习没有热情,文化基础课教师也就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人,相对专业课程而言,文化基础课教学情景令人担忧。

对于文化课教师来讲,面对学生极差的文化基础,极易产生急躁情绪,因为他们不明白学生为什么连这么简单基础的知识都掌握不了,并以对普通教育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职校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成果,在无法达到预期时,往往会产生厌烦倦怠心理,而这种心理又反过来影响学生仅有的一丝学习热情,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 深刻认识中等职业教育,改变自己的学生观

(1)中职教育责任重大、前景广阔。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仅需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还需要在各行各业进行技术传播和技术应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这一艰巨的历史重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中职学生将成为技术工人的主要来源,他们的素质决定着中国技术工人的整体素质,这就对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肩上责任重大。

(2)清晰认识培养对象。我们现在的学生文化基础课成绩差。我们该如何教育、评价他们呢?分析他们成绩不好的原因:一般他们都是从小学时就跟不上文化课学习,被落下的知识越积越多,到初三想追也追不上。但他们还是有继续学习的想法,或想在中职学校学一门专业技术,毕业后可以凭自己的专业特长找份工作。可以看出,他们还是有上进心的,而且在文体等非文化课方面也有很多可取之处。

(3)内强素质,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教师的综合素养和精神面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这同时也是在实现自己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先教会学生做人,再教会学生学技术”。

三、进一步明确文化课在中职教育中的地位

篇5

    一、企业文化教学探讨价值之当下定位 

    1.满足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大学教育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著名管理学大师程思危曾指出:“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是缺少资金和技术,而是缺少管理,缺少现代企业管理。”当今世界正在实现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转变,与工业时代经济增长边际递减效应相比照,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经济增长呈现几何递增现象,因而注重管理中人的因素成为一种趋势和抉择,成功的企业无不是在此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智慧,企业文化管理也应运而生。企业文化管理克服了传统管理中重视物的因素,而注重管理中人的因素,是一种发散人的思维、激发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管理,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日本二战后的发展奇迹中可见一斑。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也曾指出:“国家的富强靠经济,经济的富强靠企业,企业的发展靠企业文化。”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备受国际资本和市场煎熬的同时,也正在利用全球化的浪潮,全力以赴地以后发展国家的优势来发展自己,成为全球制造大国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企业要强大,实现管理的“跨越式”发展,在全面推进科学管理的同时,文化管理是不可或缺的。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承担着为社会培养管理人才的责任,对高校企业文化课教学模式的思考,有利于促进高校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管理人才。 

    2.满足大学生就业的需求。目前的大学教育模式是传统式教育占主导,往往既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大众教育模式下大学卿顶利就业的需求,其主要原因正如保罗·罗莫所认为的那样,“我们的大学体系没有培养私有企业所需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我有卫见在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模式仍然是学术模式,科学家和工程师仅仅是他们的教授的复制品。”一方面是社会急需大量的人才,一方面是大批大学毕业生找不着工作,处于待业和半待业状态。出现这种就业和需求两难境地,原因很多,在这里不作理性的梳理,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大学的教学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需要改革。企业文化作为一门管理专业的课程,对其教学进行理性思考,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提升大学生的素质,保证顺利就业。 

  3.满足大学教学改革的需求。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涨,企业文化虽是纷繁复杂的大学课程中的一门,但作为一种对现代教学模式的一种探讨,是共性与个性相连接的。对其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的思考和凝炼,对其他课程乃至推动高校的教学改革,实施“再现型”教育向“发现型”教育的转变,实现教育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提升,有较大的借鉴和推动意义。 

    二、企业文化教学之当下困境 

    1.主体实践基础缺乏。受我国高考招生制度的影响,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基本上是在校园里度过的,所谓“十年寒窗”,作为接受知识的主体,缺乏企业的工作经历和感性知识,有些人连企业最起码的印象和概念也未具备,给企业管理类课程教学增添了难度。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现代教育教师角色将“从知识的供应者转换成学习活动的组织调停者”,企业文化是实践性和社会性极强的学科,教师丰富的实践知识是不可缺少的,但大部分高校教师,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历,平时可利用的企业“资源”也很少,只能实现从书本到书本的往复,理论和实践脱节,苍白无力。 

    2.课程体系和教学环境成熟度不高。企业文化是个新兴学科,十几年前才引进中国,要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完备的体系还需要时日,有很多尚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首先,可供实习的单位较少。在目前的中国,特别在内陆地区,企业文化做得好的企业很少,原则上企业文化教学实习单位可以随机选择,但要真正把握企业文化的塑造真谛,到优秀企业进行文化实习是最好的选择。其次,可供教学选择的国内案例较少。国外虽有不少优秀的案例,但总的来说,“他山之石”味道较浓。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健全,一些优秀企业企业文化的发展也同样不成熟,今天是企业明星,明天就可能陨落,如三九文化与赵新宪等,给企业文化教学经常带来尴尬和无奈。特别是企业文化还没有被普遍接受和认可,很多企业还是建设真空。

    这些困境和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交织在一起,迫切要求我们打开思路,规避误区,抉择出一条有效的教学路径,此乃本文立论之根本所在。

    三、企业文化教学之当下对策

    对企业文化教学对策进行探讨,不仅在于对探讨价值和当下困境的解读,同时也建立在对企业文化两个基本特点的认识之上。其一,企业文化的人文性和艺术性。 “一半科学、一半艺术”,这是对管理学的真实写照。管理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企业运作,牵涉到环境和人两个方面,而环境和人都是变化的,形成解决问题途径的不唯一性,这也就是管理的艺术性。企业文化作为管理学与文化学的结合,在强调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同时,其艺术性更强,个人的创新思维和人格魅力更突出。其二,企业文化的实践性。企业文化教学提供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一种思维范式,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突发和多变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鲜明的实践性。

   当我们把关于企业文化的这些认识和感悟,放到现代教学理念的背景下来思考,也就是定格在学习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时,那么教学改革方略便很清晰了,“企业文化课的受训目标应放在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上,重在创造性思维与实际相结合,并将人文素质的提升与审美艺术的引导渗透其中”,为此,应将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教学、多媒体技术和科学考核融为一体,构建多维立体化教学平台。

    1.艺术化课堂讲授。每门课都有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运用讲授法能够使传授知识系统化,在较短的时间内教给学生全面系统的知识。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底蕴,在给企业文化课讲授者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饱满激情的同时,也增添了驾驭难度。讲授中要把握要领和技巧,做到繁简得当,方式多样,抓住问题链,层层深人。有些章节以口头激情表述为主,以增强学生的兴趣,体现企业文化的特点,如企业文化的功能、企业文化的体系等。有些章节要增加信息量,以多媒体课件展示为主,如企业使命、企业价值观的讲解,企业ci的设计等。有些章节枯燥无味,没有提炼价值,为避免引起学生听课的厌烦,可采取学生自主探讨式。

    2.经常化案例教学。管理实践的无限性和管理者接触实践的有限性是一个很难协调的矛盾,作为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案例教学诞生了。案例教学起源于哈佛大学,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案例教学可改变课堂呆板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被德国心理学家称为“顿悟”和“发生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内化知识、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解决hills教授所阐述的nih现象,即书本知识的时滞性。企业文化强烈的主体艺术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在教学中要经常性地开展案例教学,把随堂开展和专堂进行相结合。案例要具有新颖性,难度要适中,篇幅要适宜,答案要有启发性,不求唯一解。案例的选择要宽方位,做到国际(如丰田、ibm、微软)和国内(如海尔、联想)案例相结合,成功和失败案例(如“太阳神”的陨落、“巨人”的败北等)相比照,经典案例和人为设计案例相补充。

    3.多样化实戏环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教学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引导学生把外在的社会认识变为内在的社会经验的过程。企业文化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应多样化,主要应采取两种形式。其一,请有经验的企业管理者开展讲座,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如我们在教学中就聘请江淮汽车公司有关人员来校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讲座,效果较好。其二,抓好教学实习这一关。针对目前学生实习时间短,实习经费较少的这一现状,某些学校采取的“分散实习—相互交流—总结提高”的实习模式很有借鉴价值,可广泛利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在教学中,可把这种形式与重点实习基地建设、模拟实验室建设结合起来,做到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现场实习与虚拟实习相补充,构建立体化的实习模式和效果。

篇6

我们在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中凸显改革特征,精选教学内容,并形成了独特的课程教学体系,即分模块进行专题讲座,模块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按专题讲授传统的哲学思想,以儒学为主,兼涉其他重要的哲学领域。下篇按专题讲授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文学、教育等,使表层文化和潜层文化充分融合,使学生真正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内化,让每一个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正像张岂之教授所说:“惟其如此,才能有辨识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更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经过四年的实践教学,这种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体系的做法深受学生欢迎,取得了良好的实效。

现在很多高校的传统文化课教学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依然是传统的授课方式,“一位教师,一本教材,一根粉笔”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教师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就算完成任务,这种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潜在能动作用和接受心理,缺乏课堂互动,气氛沉闷,学生渐渐的失去了对这门课的兴趣,甚至逃课,因此也就失去了开设本门课程的意义,要改变这种状态就必须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首先,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中国传统文化课内容丰富浩繁,传统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服饰等都是必讲的内容,这些内容大都有图片存在,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把这些图片通过大屏幕清晰的展示给学生,然后再配以文字的说明和老师的讲解,这样授课内容就言之有物,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使学生感同身受;另外,有的内容可以配以影音,使课件图文并茂、声形并举。如在讲传统音乐时,很多乐器学生都可以“看其形,闻其声”,“埙”是首先要讲的中华民族古老的乐器,学生对此很陌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个乐器,除了展示图片外,还让学生看到和听到演员的吹奏,学生会被埙所发出的空旷悠扬的声音深深感染,他们的思绪会穿越时空隧道回到远古时代,感叹远古先民的伟大,民族自豪感亦会油然而生,自然也牢牢记住了这一古老的民族乐器。另外,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浩繁,要想把精选的教学内容系统、全面、深入的传递给学生也需要用多媒体教学,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板书的时间,有助于把丰富的教学内容讲得更加透彻,这是传统教学手段难以做到的。由此可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讲授中国传统文化课,无疑大大增加了这门课程的直观性、生动性、趣味性,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授、受双方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其次,创造文化环境,让学生感同身受。

中国传统文化课不能只是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要想让学生将这些理论知识内化,真正领悟到传统文化的精髓,终身受益,就要采用立体化教学模式,多举办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主题活动,使学生亲自参与实践,这样效果更好。如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大学生艺术节等活动,举办书法、绘画比赛,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到自己的作品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其人文素养。另外,亦可组织古诗词比赛或参与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还可举办汉服文化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汉服背后的文化内涵,还可以在校园中设立诵读广角,每天早晨组织学生诵读经典韵文,如《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等,这样长期的耳濡目染,传统经典美文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养分”,有助于学生陶冶情操、丰富想象、提高人文素养,塑造完美人格。另外,高校校园文化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具有强大的功能,是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赋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正如加拿大斯蒂芬•利考克在《我见之牛津》一书中所指出:“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环境”,这里的环境主要是指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包括“软”文化和“硬”文化,“软”文化主要指各种文化活动,“硬”文化主要指体现传统文化的硬件设施,如校园内的雕塑、文化长廊、路牌、校训等,校园文化彰显中华文化的内涵,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很多高校校园内都有历史名人塑像,四大发明的雕塑,历史文化长廊,甚至有的高校校园内的路名都选自儒家经典词句,以吉林师范大学为例,校园内的路名有:“大成路”,语出《诗经•车攻》:“展也大成”;“诚信路”,语出《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思路”,语出《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艺苑路”,语出韩愈的《复志赋》:“朝骋骛乎书林兮,夕翱翔乎艺苑”;“光华路”,语出《尚书•大传•虞夏篇》:“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些路名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对学生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学生漫步在校园的林荫大路上,品味着路名的涵义,滋养着学生的心田,教育学生在康庄大道上茁壮成长。目前全国各高校都有自己的校训,这些校训多源于传统文化,它深含民族精神和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给学生以启迪和鞭策。

结合专业特点,采用适宜的教学手段。目前多数高校的中国传统文化课为共同课,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开课,这样受众对象就有很大的差异,除了文理的差异,还有各专业的差异,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用什么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也是这门课程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因材施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即根据每个专业的不同特点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如音乐、美术专业的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坐不住板凳,很难耐心的听完一节课,特别是这种文化课他们不感兴趣,那么教师在授课时就应该在传统音乐或绘画等授课内容上下功夫,接近他们的专业,从他们的兴趣点切入,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向学生传递传统文化知识,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中文、历史、哲学等专业的学生,由于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掌握和了解的比较多,可以采取学生自己讲解和讨论的方式,这样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为了使不同专业的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特点,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课作为高校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它的教育功能是不可小视的,要真正把这门课的知识系统、全面的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消化、理解、吸收,切实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为此,在讲授这门课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使这门课程达到最佳效果,实现开课的目的。

作者:夏宇旭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篇7

 

随着社会的变革与经济的发展,教育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和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全面展开,而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却相对滞后,无论在教育观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文化基础课教学问题尤为突出,面临尴尬,亟待改革。

一、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生源质量偏低使文化基础课教学遭遇尴尬

随着我国教育格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人们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处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夹缝”位置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初中生,而且绝大多数是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数学、语文、理化、英语、政治等科目加起来都不足百分。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是为了“混张文凭”好找个工作的思想,他们对文化基础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直到很反感,提起文化基础课就“头疼”。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大多数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学习没有热情,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大酱碟”,需要了就“沾一口”,否则就弃之一旁。文化基础课教师也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人对策,相对专业课程而言,文化基础课教学情景甚是尴尬。

2.教育系统内部认识偏颇使文化基础课教学被“忽视”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一定的专业教育为基础的,专业技能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抓手”,也是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所在。中等职业教育为抓住这根生命线,人为地使得“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缺乏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素质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除了对口升学班级外,一般都比较忽视文化基础课程的开设和实施,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陪衬。在课程设置和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非常突出“专业课”的地位,甚至提出“文化基础课要为专业课服好务、让好路”。为了满足专业课时数,任意删减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由于时间、学制等方面的限制,在过于强调“专业课”的同时便忽略了文化基础的全面提高。结果只注重单一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文化基础方面的教育被忽视,培养出来的人才发展不够全面,心理素质较低,缺乏自信,转岗再就业能力低。此外,由于忽视基础文化素质的提高,专业技能发展本身也受到很大的制约。难以进行自我教育与提高,使以后职业生涯的继续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

3.教学评价问题使文化基础课教学缺乏“分量”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成为重中之重,人们的目光都盯在学生专业课程的成绩上,专业课程的成绩好,就业安置相对就容易得多。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已经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完善的学校、社会考核评价机制,各种等级证书的考核使各专业知识的评价厚重有力,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把能否取得专业等级证书作为评价这个学生学习优劣的标准。而文化基础课教学则缺少强有力的外部评价机制,内部评价机制又不够完善,对教师而言,其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监控与评价无疑是“宽松”的;对学生而言,其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检测与评价更是“宽松”的,这便导致了文化基础课教学的考核评价缺乏“分量”,起不到激励作用。

4.学科定位模糊使文化基础课迷失方向

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究竟以初中补习为主还是按教学大纲要求安排课程是各中等职业学校共同存在的难题。中等职业教育的对口升学压力相对来说要小得多,能够参加对口升学的学生又是少数,这部分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需要相对大一些。而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在教学实践中难于把握教学深度,如果严格按教学大纲安排教学,教学几乎无法进行,如果弃教学大纲于不顾对策,又何谈保证教学质量,正所谓“教深了不行,教浅了还不行”。如何按“职教性”特点定位文化基础课教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途径与对策

1.摆正“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

篇8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3.018

1问题提出“三步曲”

1.1源于学生体质“长跑之殇”

2012年11月份以后,学生长跑问题频繁见诸报端,全国30余所高校更是取消长跑项目。体育活动与学生体质直接相关,而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主要来源于体育课,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体育课的问题何在? 2011年9月2日上午在北京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在北京联合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体质状况继续缓慢下滑,反映出我国大学生体质总体状况依然令人担忧[1]。

1.2“12年”体育教学质量反思

现行教育体制下,学生一般要经历中、小学12年以及大学2-4年的体育教育,理论上无论在体质水平、健康状况的眼前近效应上,还是在锻炼习惯、终身体育的长远后效应上都应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然而事与愿违,1985年、1991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先后开展的6次全国性的大规模的国民体质监测表明事实上学生体质不容乐观。这一问题与学生体育活动最为相关的学校体育教学有着最直接的关系,体育课首当其冲。

1.3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实践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工作、职责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科研工作。科研工作者文化程度、学术科研能力相对较高,并能从教学工作中得到第一手的学生反馈信息,对教学实践工作最有话语权。作为教育工作者,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教学工作的条件,积极寻求科学方法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遏制学生体质下滑。

2比较与分析

与文化课学习比较而言,学生虽然对体育课拥有较高的兴趣,喜爱程度、参与积极性也较高,但重视程度、认真程度偏低,学习效率及效果较差,未能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两者同属于高校教学的基本内容,缘何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如何借鉴文化课教学的优良之处,则需要从教学过程的众多影响因素出发进行比较与分析,得出结论。

2.1教学内容之特性区分

2.1.1“双基”、“三基”的差异性

知识是识别万物实体与性质的是与不是,是经验的固化,是人类的认识成果,是学校课程教学中最基本的组成内容,无论文化课还是体育课都不能脱离传递知识这一共性。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传授技术则成为高校课程教学中另外一个基本构成部分,如,文化课教学中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体育课教学中的中长跑技术的教授等等。以上这便是文化课中所谓的“双基”。

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对于体育课来说,“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的最终目的是(不断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2],运动技能的形成便伴随 “以身体练习为手段” 通过重复练习充分体现。这便是体育教学有别于文化教学“三基”之一。

2.1.2体育课教学“语言纽带”的独特性

语言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教、学纽带的角色,不同的教学活动需要相应的“语言”纽带来维系,不同的“语言”则需要相应的载体来进行承载与传递。

对于文化课教学来说,主要以文字符号为主要的表达语言,表现出“文字语言”的特性。而对于体育课教学而言,体育课在进行技能教学时维系教、学的纽带则表现出其独有的特点,即肢体语言作为主要交流方式在师、生之间进行传递;“教”的主体要多次向“学”的主体展示规范化的技能模板,肢体语言则无可替代地出现,成为体育教学的独特“语言”。

2.2“教、学”主体的辩证思考

2.2.1“灌输式”、“教师主导”与“互动式”、“学生主体”

在“教”的过程中,文化课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发生与完成中起到“主导”地位,学生处于接收知识状态,知识由教师输出向学生输入,但在体育课堂中,教师的任务由传授变为纠正与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过程监督,保证学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师生之间、学生个体之间频繁交流互动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实时引导,而学生成为练习的主体。

2.2.2“主动”与“被迫”的博弈

现行教育体制下,学生在通过期末考核、评优、专业学习的递进性等压力下,不得不“被迫主动学习”以通过考核;对于体育教学来说,“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门长线学科,历届大学生们,在经历了中、小学12年的体育教育后再接受2一4年的高校体育教育”[3],从九年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均无升学与考核压力,大多数学生未养成主动性学习的习惯,学生大多被动学习,“不得以而为之”,与此同时,学生在体育课学习过程中又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以及练习中来。

2.3教学“软”、“硬”条件差别

教学条件是学校教学活动有序、有效进行的客观物质基础与保障,其中包含了“软”、“硬”两个方面的内容。

就“硬”件来说,体育课教学活动较其它学科教学表现出其特殊的部分—“室外性”;而文化课教学一般是在相对安静、舒适的室内环境下对认知能力的提高,需要减少外界对于教学产生的干扰因素以提高课堂学习的质量;“软”件上,在师资力量方面,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文化教学所需的教师专业素质确实呈现递进式的需求,教育层次越高,文化课教师的专业素质越高;体育课教学,我国小学、中学、大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始终进行体育的基础内容教学,小学、中学、大学体育教师教学实际所需的专业素质水平相差无几。

2.4教学形式之差异甄别

现代教育,单一的教学形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学校教学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各育全面发展的要求,文化课、体育课教学均表现出多种形式配合的多样性。而在学习形式方面两者差别较大。

首先,在文化课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间表现出“自主性、独立性”学习的特点;对于体育课往往需要进行分组或者集体练习,使得体育课教学在学习形式上具有“合作学习”的特点。

其次,从整个教育的时限纵向来看,文化课教学内容呈现出“递进式学习”的特点,而体育课教学“课程内容重复”。

最后,“21世纪各类学科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课内外的有机结合”[4],并且已成为现代教学的普遍现象。不同的是:文化课教学过程中,“课外为了课内”;而“体育课要以运动技术的传授与学练为主旨,其客观效果则是为强化体能提供了手段保证”[5],换句话说,体育课堂所学内容最终要为学生课外参与体育而服务。

2.5“考核”之关键地位

2.5.1体育课之“考核”功能缺失

“考核”在文化课教学评价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质量主要通过考核,并以量化成绩的形式得以展现,同时考核结果将最终记入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以及学校对于学生在校学业水平以及评优的过程。而多数学校体育课往往使考核在教学过程中丧失了“激励学生”的重要功能。在部分体育课成绩参与“评优”的学校,经验和研究都表明,学生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动机得到极大的激发,有效地推动了课堂的学习。

2.5.2测评方式的差异是体育课教学的最大弱势

文化课教学,一般采用“考、学分离”,“统一测评”的形式。“考、学分离”,简单说来,教学过程与考试测评的过程是相互分离,在实际操作中要使教学与考试的氛围、条件、环境等相差异,以更加客观、全面地检测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水平。“统一测评”是指相同科目的班级、学生同时进行测评,以公开,以保证检测的客观、严肃,类似于高考性质。对于体育课而言,一般情况下由任课教师自行考核,教师主观因素较大,其考核中“技评”部分完全由“考官”主观决定,测评过程中很难排除感情因素对于成绩的影响。

3几点启示

不难发现,体育课与文化课教学存在着诸多共性以及各自特性;而特性才是两者存在的生命。通过两者特性的辨析为体育课教学获得了以下几点启示:

3.1体育课教学“技术学习、技能练习”的本职特性

从体育的本质功能——健身功能出发,明确教学过程中以技术学习、技能练习为基本内容的特点。

3.2教与学的主、次关系一定明确体现

体育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主、次关系,切实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使学生既参与了体育活动,又产生了主动参与的兴趣。

3.3充分发挥体育课室外环境的特性,体现体育的教育本质

与文化课教学相比,体育课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外界刺激对人影响的特性。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明确其“室外”特性,并充分利用“室外性”对教学实施干预,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3.4充分利用体育课“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特点,使“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发挥体育教学“课内合作学习”的作用促进“课外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设置“递进式”的学习过程,有效刺激学生对更高层次技能学习的欲望。

3.5体育教学也需要“强制性”

对于教学过程,不能一味追求发展兴趣、娱乐而完全忽视体育的健身功能,需要完成一定的运动量,达到一定运动强度。当活动内容在学生兴趣范围之外或不能完全理解其价值所在时,便不会积极主动参与其中,这时要求体育课上部分内容带有“强制学习、灌输学习”的色彩,这类比于文化课教学过程中的“必考内容”。

3.6考评是一把“利剑”

要使体育教学有效开展,提升学生重视程度,考评这把“利剑”一定要用好,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考、学分离”,“教、考分离”,“统一测评”,并把体育成绩纳入学业考核以及“评优”体系中去,制定更加有效的量化标准体系,将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待体育的态度、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邢文华.大学生体质在下降[N].光明日报,2011.

[2]王宗平,赵国梁,庄惠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走向[J].体育与科学,1999,20(117).

[3]王宗平,庄惠华.大学体育教学内容适应性发展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1999,20(118).

[4]张洪潭,从体育本质看体育教学[J].体育与科学,2008,29(2).

[5]王宗平,庄惠华.重健身淡竞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J].体育科学,2001,21(1).

[6]傅绪明.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及对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3).

[7]尹小俭,季浏,杜建强,熊建萍,季成叶.中国大学生体质健康变化趋势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9).

篇9

关键词:中职教育 文化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一、前言 

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文化课是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的重要区别之一。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培养适用人才,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得力措施,是帮助贫困家庭子女就学,特别是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的有效之举,同时缓解了高考压力,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中等职业教育中文化课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1.生源质量不高,大纲要求高于学生实际水平,文化课教学面临尴尬。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高中的普及,中专卫校的生源素质逐年下降,文化基础普遍较差,文化课的教学因此出现“教”与“学”不适应的问题。 

从各科看来大纲要求几乎都不比高中逊色,并且加有与专业相关的内容。以数、理、化为例,高中生学习这些课程用5-6学期,而中专生则用1-2学期将其学完,显得课时少、内容多、要求高。而学生的实际水平则是:入学前文化基础差,学习能力欠佳、学习兴趣差、意志力薄弱。而过高的教学要求,不仅对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作用不大,反而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厌烦。 

2.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要不适应。教学内容的设置有两个出发点:一是希望能通过文化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扩大知识面,陶冶学生的情操,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终身教育的需要打好基础;二是为学生学习医学课程打下文化基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职教系统内部认识偏颇,使文化基础课缺乏分量,得不到学生重视。中等职业教育是以一定的专业教育为基础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是学习的主旋律。为了抓住专业技能这根中职教育的生命线,从主管部门到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和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都非常突出“专业课”的地位,人为地使得“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间失去平衡,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 

4.文化课教师负担过重,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中专卫校扩大招生,班数增多而教文化课的教师并没有增多,文化课学时减少但内容并没有减少,这就使文化课教师负担加重,教学质量下降。而文化课教学的评价机制不完善也不被重视,所以对教师而言,其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监控与评价很宽松;对学生而言,其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检测与评价更是宽松。这便导致了文化课教学的考核评价不够客观,起不到激励作用。 

三、中职教育文化课教学的改革方向 

1.结合实际调整教学内容,注意将文化课内容与医学知识结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例如,护理专业物理课的电磁学部分中“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这一知识点对专业学习帮助不大,教学过程中可将类似的内容删掉;原子能级是在化学课已经学过,物理课就可以不作重复教学。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应注意结合医学实际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医学知识的学习要有文化课的知识作基础。例如,在物理的教学中将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和体温计相联系,用气压的知识去讲血压计的工作原理;将光学知识与生理、病理知识有机渗透,使学生学到光学知识的同时明确透镜知识与眼的成像、近视、远视的矫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知道光学发展对医学发展的促进作用等等。当然,这就要求文化课的教师学习一些医学知识,丰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便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需要结合。 

2.摆正“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中职教育要根据生源状况来改革、完善文化课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对文化课教学的认识。文化课教学不仅关系到培养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还关系到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技巧型、技能型人才从而解决就业问题,更关系到学生潜能开发、终身发展的问题。因此,要将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安排放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课程结构中,使文化基础课程真正体现其学科价值。 

3.教师要有新的教育观念,树立教师“教”是为了学生“学”的思想。根据学生实际能力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重点内容专门设复习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内容,指导学生练习,并及时获取反馈信息,纠正出现的错误;非重点内容结合医学实际大胆取舍,或以简单的图表归纳比较,降低教学难度。 

4.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质量。根据文化课内容多、课时少的特点,教师可发挥现代在教学手段的作用,以增强学生直观认识,提高课时利用率和教学质量。 

例如,在语文课《雷雨》一文的教学中,播放话剧《雷雨》的一些片段,让学生对文中的人物,故事的背景等有直观认识,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数学课在讲授复合三角函数图象时,将复合前简单的三角函数分别画在不同的投影片上,根据需要组合,得到复合函数的图象,解决以往课堂上板图耗时的问题,提高了课堂利用率;物理课在《血液流动及血压计》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动态效果、血管的动态变化过程及血流声响效果与解说相结合,让学生轻松、愉快地从生动形象的画面中接受知识。 

四、结束语 

劳动者文化水平的高低,既是民族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劳动者素质高低的标准之一。中职教育的生命线是传输专业技能,是短期行为;而提高文化基础知识是提高专业技能的保障,是长期行为。学校不但应该根据终身教育理念来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还应该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端正学习态度,解决对学习的认识问题。 

 

参考文献: 

篇10

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已逐步在侧重专业减弱文化学科比重上形成了共识。现在职校诸多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所开设的文化课几乎都是同一种方案,这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成长是不利的。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对各文化学科知识的需求是有所区别的。要充分利用文化课这一阵地来辅助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就有必要综合分析行业需求,大胆进行课程设置改革,构建一套与专业课结合更紧密、更贴近学生实际专业需求的课程设置方案。

现行的文化课教材学生都不太喜欢看,更不喜欢学,其内容不够生动,不贴近学生,不接近社会。课程改革也可尝试以专业为模块,整合基础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为专业技能课服务。每个专业都有一套切实可行适合学生实际的文化课教学模块,即所开设的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等文化课与所学的专业需求相结合。这就要求开发适合本校的若干课程,也就是我们提出的职校文化课教学应有专业化倾向。

二、依据岗位需求,选择教学内容

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实用型人才,因而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学内容,在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为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必须突出实用性。以实用、适用、够用为宜,即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力求切合职业学校的实际,适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就业的需要。

如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具备多种能力,既要有输入信息的倾听能力,更要有输出信息的说、写能力。一个合格的导游,必须要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广阔知识面,但该专业对各学科知识深度挖掘的需求显然不及对广度的需求。因而该专业在教学内容甚至科目上就应拓宽教学内容广度,降低教学内容难度。

三、变革陈旧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职校学生相对普高学生来说,普遍存在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对枯燥的理论式说教方式,容易产生厌倦、腻烦心理,但乐于实践、乐于动手。作为文化学科教师可以适当尝试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走入实验室、走向社会,让理论知识的学习融入到相关实践活动中去,努力把文化讲授课变为实践课。

以前我们常说教材要讲体系,教学要讲完整,但对职业学校学生来说,教材不一定讲体系,只要存人文知识和实用知识就可以了,教学也不一定要完整,只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足矣。课堂能激发学生兴趣,能吸引学生参与,就是一堂好课了。开展案例教学,其目的就是以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开展自主学习,案例就是一个有悬疑的案子,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成功的诱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每位任课教师每节课必须备好一个案例,并且能融合有关知识。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对相关专业必须有足够的了解。

以酒店服务为例,工作岗位可以是迎宾服务,前厅接待,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娱乐服务,结账服务等。我们英语教师就可采用“角色扮演”方式将学生带入模拟餐厅组织教学活动。在角色扮演活动中老师充当课前的设计者,学生充当了顾客、各个岗位等不同角色模拟进行口语训练。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颇有特色的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的参与欲望应该大有提高。

四、完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发展

对于职业学校学生文化课的评价,如果说还是沿袭初中基础教育阶段只以书面考核为标准的话,对学生的管理和特长发展以及专业发展都会带来不利的一面。我们可以考虑结合多种方式进行。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要有学生自我反思的评价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评价方式、方法应多样化,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中的变化与发展。

如结合旅游专业的实际,旅游学校就尝试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期末考试这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图示措施如下:

五、了解相关专业课,争做“双师型”教师

为了促进文化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有效整合,文化课的学习为专业学习提供帮助与服务,就必须对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目标上进行引导与转变。一方面要不断研究学生个性差别,另一方面还需要对相关专业有所了解。通过找到学生现有学科知识基础和专业岗位知识需求的切合点,来寻求更适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教学方式。

可采用鼓励文化课教师根据自身所长和学校需求,学一门专业知识与技能,使文化课教师也掌握一门专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让文化课教师也成为“双师型”教师。

篇11

关键词:中职教育 文化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一、前言 

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文化课是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的重要区别之一。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培养适用人才,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得力措施,是帮助贫困家庭子女就学,特别是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的有效之举,同时缓解了高考压力,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中等职业教育中文化课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1.生源质量不高,大纲要求高于学生实际水平,文化课教学面临尴尬。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高中的普及,中专卫校的生源素质逐年下降,文化基础普遍较差,文化课的教学因此出现“教”与“学”不适应的问题。 

从各科看来大纲要求几乎都不比高中逊色,并且加有与专业相关的内容。以数、理、化为例,高中生学习这些课程用5-6学期,而中专生则用1-2学期将其学完,显得课时少、内容多、要求高。而学生的实际水平则是:入学前文化基础差,学习能力欠佳、学习兴趣差、意志力薄弱。而过高的教学要求,不仅对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作用不大,反而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厌烦。 

2.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要不适应。教学内容的设置有两个出发点:一是希望能通过文化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扩大知识面,陶冶学生的情操,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终身教育的需要打好基础;二是为学生学习医学课程打下文化基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职教系统内部认识偏颇,使文化基础课缺乏分量,得不到学生重视。中等职业教育是以一定的专业教育为基础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是学习的主旋律。为了抓住专业技能这根中职教育的生命线,从主管部门到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和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都非常突出“专业课”的地位,人为地使得“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间失去平衡,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 

4.文化课教师负担过重,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中专卫校扩大招生,班数增多而教文化课的教师并没有增多,文化课学时减少但内容并没有减少,这就使文化课教师负担加重,教学质量下降。而文化课教学的评价机制不完善也不被重视,所以对教师而言,其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监控与评价很宽松;对学生而言,其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检测与评价更是宽松。这便导致了文化课教学的考核评价不够客观,起不到激励作用。 

三、中职教育文化课教学的改革方向 

1.结合实际调整教学内容,注意将文化课内容与医学知识结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例如,护理专业物理课的电磁学部分中“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这一知识点对专业学习帮助不大,教学过程中可将类似的内容删掉;原子能级是在化学课已经学过,物理课就可以不作重复教学。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应注意结合医学实际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医学知识的学习要有文化课的知识作基础。例如,在物理的教学中将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和体温计相联系,用气压的知识去讲血压计的工作原理;将光学知识与生理、病理知识有机渗透,使学生学到光学知识的同时明确透镜知识与眼的成像、近视、远视的矫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知道光学发展对医学发展的促进作用等等。当然,这就要求文化课的教师学习一些医学知识,丰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便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需要结合。 

2.摆正“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中职教育要根据生源状况来改革、完善文化课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对文化课教学的认识。文化课教学不仅关系到培养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还关系到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技巧型、技能型人才从而解决就业问题,更关系到学生潜能开发、终身发展的问题。因此,要将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安排放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课程结构中,使文化基础课程真正体现其学科价值。 

3.教师要有新的教育观念,树立教师“教”是为了学生“学”的思想。根据学生实际能力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重点内容专门设复习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内容,指导学生练习,并及时获取反馈信息,纠正出现的错误;非重点内容结合医学实际大胆取舍,或以简单的图表归纳比较,降低教学难度。 

[1] [2]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质量。根据文化课内容多、课时少的特点,教师可发挥现代在教学手段的作用,以增强学生直观认识,提高课时利用率和教学质量。 

例如,在语文课《雷雨》一文的教学中,播放话剧《雷雨》的一些片段,让学生对文中的人物,故事的背景等有直观认识,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数学课在讲授复合三角函数图象时,将复合前简单的三角函数分别画在不同的投影片上,根据需要组合,得到复合函数的图象,解决以往课堂上板图耗时的问题,提高了课堂利用率;物理课在《血液流动及血压计》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动态效果、血管的动态变化过程及血流声响效果与解说相结合,让学生轻松、愉快地从生动形象的画面中接受知识。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