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数控顶岗实习个人总结

数控顶岗实习个人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6-01 10:57:1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数控顶岗实习个人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数控顶岗实习个人总结

篇1

多元化就是任何在某种程度上相似但是有所不同的人员的组合,在很多场合上,人们常常倾向于将多元化联想到容易识别的特性。多元化的教学是中职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根据教学培养目标、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及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提出的,多元化的教学体系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评价等方面所反映出的内容,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的需要。所以中职学校数控专业的多元化教学需要尽快实施起来,实施方法如下:

一、采用数控仿真系统加以教学,强化学生的操作和编程能力

1.“数控仿真系统”的应用。数控专业的仿真系统就是模拟真正的机床操作,模拟性的系统在数控专业教学中必不可少,学习数控不仅要在理论上弄懂,其实践性操作显得更重要,数控车床编程和实训、数控机床维修等编程的操作受益于“数控仿真系统”,教师可以通过仿真系统在课上对操作过程进行讲解。

2.强化编程能力。数控能否被学生学好,其关键就看这个学生的编程学得如何,编程时需要注意到很多技术性问题,在编程过程中,学生要按照加工工艺的各种流程,根据图片进行详解,并能够通过一些缜密的计算,获得刀位的数据等加工工艺的流程。编程如果出错,最后加工出来的产品必然就不会合格,这样的结果就是既浪费材料又浪费时间,学生也会慢慢地对编程有畏惧感,失去学习数控的兴趣,所以要强化学生的编程能力。

3.强化操作。仿真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强化的本身就是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性锻炼,仿真系统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编程的时候也就能通过电脑中的检测对自己的操作做出判断,不断地进行检查和分析,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强化操作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日常所说的“理实――体化教学法”,也就是需要教师打破传统的灌输理论的过程,曾经的数控教学将理论实践及实训课分得特别清楚,这样就会显得课程具有很强的分块话化,很多知识根本得不到灵活运用。采用相融合、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很快地适应企业的各种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1.教师渗透理论知识。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理论知识,为后一步学生的操作能力的提高奠基,教学的场所可以是普通的教室,也可以是实验室或者实训的车间,只要教师认为能够更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即可。师生之间边学边教、边学边做,在讲解中可以适当地加入实践内容,具体化和抽象化的知识联系在一起理解,理中有实,实中有理,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与后来的操作训练对号入座。

2.参观实习,走出课本。很多知识都是课本上学不到的,在校内和课堂实训的基础上,学校应当安排学生去工厂参观实习,但是每次的实习都必须有很强的目的性,而且在实习过后应当有很好的实结。通过大规模企业的参观实习,学生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并且在实习过程中自觉地并且高效率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3.参加顶岗实习。中职学生一般都是两年制的,在校两年之后,大部分都需要进行顶岗实习,这是学生转变成员工不可忽略的环节。在定岗实习的过程中,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数控专业,并且学到相应的感性知识,拓宽知识面,通过操作掌握企业的工作方法,形成担任技术工作的能力,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多元化教学离不开多元化评价

数控专业在过程评价体系中,根据中职教育培养适应性人才的教育特点,将学生的自我评定和教师的评定相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对学生的学习实践进行综合性评价。评价的功能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和日常的表现及时地反映给学生,促使学生对学习过程积极地进行反思和总结,数控专业的评价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自我评定为主。学生必须很好地进行自我评价,对自身学习过程中完成的任务和学习经验等情况进行自我总结和思考。数控专业应当根据中职教育的特点,以企业的员工工作过程为脚本,在评价的时候适当地加入“工作日志”,让学生在填写过程中了解自己的任务内容、任务完成的情况、未完成的工作和已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及个人的经验总结,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工作日志了解学生的大体情况,使得学习情况得到及时交流和反馈。

2.教师评价为辅。教师应当适当地对学生做出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出勤情况和作业的完及数控操作。对学生在项目学习中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四、结语

中职数控专业教学应当遵循科学的教学规律,优化教学结构中的各个环节,多方面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控技能。

篇2

我国世界制造业加工中心地位逐步形成,数控机床的使用、维修、维护人员在全国各工业城市都非常紧缺,再加上数控加工人员从业面非常广,我们机电一体化专业里也开设了数控技术这门课程,为了提高我们的就业能力,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数控技术水平,让我们更清楚更明白更真实地学习数控技术,第十七、十八周,我们在学校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数控实习,经过两周的学习我对数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学习到了不少数控知识和技术。

还没开始实习的时候,我就在网上搜索相关知识,了解到数控技术是指用数字、文字和符号组成的数字指令来实现一台或多台机械设备动作控制的技术。它所控制的通常是位置、角度、速度等机械量和与机械能量流向有关的开关量。数控的产生依赖于数据载体和二进制形式数据运算的出现。

现在,数控技术也叫计算机数控技术,目前它是采用计算机实现数字程序控制的技术。这种技术用计算机按事先存贮的控制程序来执行对设备的控制功能。由于采用计算机替代原先用硬件逻辑电路组成的数控装置,使输入数据的存贮、处理、运算、逻辑判断等各种控制机能的实现,均可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完成.

在实习过程中,老师耐心地给我们讲解数控软件上面每个指令的使用,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很快就上手了,踏入了数控这个门槛,还适当地给我们布置些作业,我们也积极认真地对待,认真完成每一次老师布置下来的任务。在完成任务之余,我们还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自己尝试着车一些自己想要有图案零件,效果还不错。

时光总是匆匆而逝,很快两个星期就这样过去了。大三了,我们就要步入社会,面临就业了,就业单位不会像老师那样点点滴滴细致入微地把要做的工作告诉我们,更多的是需要我们自己去观察、学习、总结。不具备这项能力就难以胜任未来的挑战。

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会有很多领域是我们未曾接触过的,只有敢于去尝试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两的数控实习带给我们的,不全是我们所接触到的那些操作技能,也不仅仅是通过几项工种所要求我们锻炼的几种能力,更多的则需要我们每个人在实习结束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感悟,去反思,勤时自勉,有所收获,使这次实习达到了他的真正目的。

编辑推荐:

小编推荐:标准实习报告格式

暑假实习报告

篇3

(一)专业岗位认知实习

大学第一学期,刚刚踏入学校大门的新生,对自己的专业充满了好奇与疑惑。大家都想了解一下自己的专业到底是学习什么的,毕业以后自己都可以干些什么。针对这些疑问,需要我们的专业老师给予解答和指导。由专业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专业的相关知识。毕业以后该专业都可以从事哪些岗位,相应的岗位又需要哪几门相应的专业课程。指导老师安排时间和同学们座谈,专门解决同学对本专业的疑惑。另外,大一初期安排学生到工厂或是实习车间进行一次见习,让同学们对本专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专业岗位技术性实习

第三到第五学期,学生已经了解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这一阶段要进行相应的实训,我们称之为“专业岗位技术性实习”,机械工程类专业要开设相应的实训项目,如金工实训,钳工实训,电工实训,数控车床实训,数控铣床实训,普通车实训,PLC技能实训等,根据具体专业开设相应的实训内容。通过实训,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各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足够的技术理论基础、较全面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必需的多种技能。反之亦巩固了相关的理论知识。

(三)就业前的顶岗实习

第六学期,学生基本掌握了必要的专业知识,略有一种“学有所成、想小试牛刀”的感觉。在就业前安排一次顶岗实习,对学校、学生的检验和企业的需求来说,意义显而易见。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作为主体在校内指导教师、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联合指导下,主动融入企业的生产氛围,以实际操作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根据企业所需,返补专业知识所缺;学校总结企业的前沿生产力和学生的反馈信息,修正学校的课程安排和教学计划,做到教研与社会生产相适应。

二、顶岗实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未是真正毕业走向社会的企业员工,现时身份仍然是在校的学生,但人身却又实实在在离开了校园进入了企业,脱离了校园管理的视线。对学校或企业来说,在对学生的管理上都存在着些难度或矛盾。所以,学校作为“顶岗实习”中第一责任管理者,要协调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利益,注重细节,规范管理,才能使“顶岗实习”可持续地顺利进行,使各方在当中收到实际的效益。

(一)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对学生的管控

在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务必加强对学生的管控力度和保证管控的不间断性。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具体管理和指导者分为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两者有着共同的管理对象不同的责任分工。校内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工作动态的管控。可以借助电话、网络等通讯手段加强保持和学生的交流,帮助学生解决顶岗实习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通过要求学生填写实习手册、撰写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等方式来控制“顶岗实习”的质量;对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变动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在对学生的管控上一定要作出清晰明了的制度化文件(如《顶岗实习手册》、《实习鉴定表》等),对具体的联系频率都要有明确的规定,是每周一次还是有必要每天一次。企业指导教师主要负责顶岗员工现场的技术指导和安全教育工作。生命安全的重要性对于每一个人都是至上的。大多数机械工程类学生的工作环境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比如机械行业企业,常说“空中有吊车,地面有钉子,面前有飞屑”,对安全意识一时疏忽,可能就造成对身体的伤害。所以企业指导教师务必给学生进行入厂前的安全教育,提醒学生时时刻刻牢记把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再者,企业指导教师负责实践环节的考核,注重纪律的重要性。在业务指导的同时还应提醒学生注重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维护学校、企业甚至是个人的形象和声誉三方共同努力,为“顶岗实习”的可持续性尽力。

(二)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自我要求

由于环境的变化,从校园到未来憧憬的企业环境;身份的变化,从“学生”到可能拿到了职业生涯中第一份薪水的“企业职员”,学生难免很兴奋,甚至是得意忘形。此时,尤其要注意自我的纪律性和谦虚的个人修养。保持平常心,不卑不亢,从基层做起,虚心请教前辈,按时完成自己企业的工作和实习报告。这些都是学生高质量完成成顶岗实习的关键。

(三)校企合作,符合三方利益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联合相关部门,优化区域政策环境,完善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通过地方财政支持等政策措施,调动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制度化”。可见校企合作是政策方向,明确各方职责和权益符合各方利益。校方应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走“顶岗实习”可持续之路。如校企在顶岗实习中的协议,应重点保护好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和应有的劳动权益。由于顶岗实习时间短,校企共同为学生制定顶岗阶段性计划,有利于避免近几年新闻常出现的“使用学生廉价劳工”现象。当然,学校也应该维护好企业的运营利益,强调学生的行为规范和纪律性,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和企业成本。校企双方可以探讨顶岗员工的人才备案,制定就业优先双选机制;产研合作共同开发教材、开展项目课题,推动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总之,只有三方利益均得到保护,才能让“顶岗实习”可持续下去。

篇4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1专业综合实训

自2012年起,学校经过多方面调研,将各专业课程设置作了重大的改革,开设了专业综合实训,即在学生外出顶岗实习前,针对实习岗位的素质、技能要求,以及学生在校所学技能,进行综合性的应用,就像一次实战前的“练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特点

(1)针对性强:学生顶岗实习前,学校已安排好了对口实习企业,有了明确的工作岗位要求。“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就是针对实习岗位,将企业的培训课程前移至校园,根据学生特点“订制”而成,针对性强。通过综合实训,提高适岗能力,更快融入工作。

(2)综合性强:综合实训的项目,不是一个单个的零件,而是一个较综合性的产品,所以比单项训练难度大,需要用到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查资料,综合性强。

(3)真实性强:综合实训的项目,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具有实用性和挑战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不纯粹是“纸上谈兵”的项目。在实训过程中,也要以真实的生产过程为导向,安排好从设计、生产、检测的各个环节,符合真实的技术要求,以保证质量。

(4)协作性强:综合实训的项目,由于工作量大,一般采用分组完成。由组长组织3~5位同学,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任务。这也能充分锻炼“团队协作”精神。组长安排得好,同学齐心协力,任务就完成得又快又好,若全组只是靠一两个同学“单打独斗”,实训效果就差。

(5)能力性强:在综合实训中会碰到新问题,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空间。

3专业综合实训实施步骤

3.1制订专业综合实训实施方案

为保证专业综合实训的顺利实施,必须制订详细的计划,具体包括:

(1)选定实训项目。实训项目的选择非常重要,做到实用性、真实性、综合性,既适合岗位需要,最好是一个典型的产品,又要能激发学生兴趣。比如数控专业的综合实训,任务就是每组完成一套冲压模或注塑模。

(2)明确实训要求:首先对学生,强调纪律要求,明确完成的任务,上交的材料,让学生知道做什么。其次对实习指导老师,强调工作规范,要对问题有预见性,哪些地方是有特别要求的,容易出错的,及早提醒学生;指导学生搜集资料、自学攻关,教育学生怎么做;把握好质量关。

(3)实施组长负责制:确定分组名单,实行组长负责制,做好组内人员主要工作安排。

(4)推进工作进度:各组作好计划,确定时间、工作内容、负责人。

(5)实行考核评比:按照过程考核、结果考核相结合;自评、互评相结合;以100分制,并评出优秀组、优秀个人。

3.2分组实施

按照产品生产的工作流程,分工协作。如机电类产品,先设计零件图,再小组讨论确定加工工艺方案,评分标准,经指导老师审核,再进行加工,还要确定QC人员,自评零件加工质量。

3.3完成项目书

设计统一格式的项目书,如机电类产品项目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项目简介;画装配图;画零件图;制作零件加工方案、评分表;组员分工;个人总结;小组总结;小组考核表;个人考核表。

3.4组长答辩

以组长为代表,制作课件,对完成实训情况进行10分钟总结陈述,并回答评委老师提问,时间不超过5分钟。

3.5考核评优

(1)实训完成后应交的材料:产品、项目任务书。

(2)学生要写个人总结,组长要写小组总结,按填写实训鉴定表,作为学生成绩存档。

(3)实训成绩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为小组得分,由作品质量和项目任务书完成情况评分,占60分;另一部分个人得分,占40分,应包括学生的职业素质、劳动态度、劳动纪律、工作量、实践技能等内容。实训成绩通过自评、组评、教师评定。

4结语

中职学校在学生离校前开展专业综合实训,是一项重大教学改革,是积极应对企业需求,十分必要,很有成效。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新课题。怎样把这一门没有教材的综合课程,上得学生满意、学校满意、企业满意?做到既训练学生核心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又注重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还要做到岗位针对性强,综合实训项目的开发,需要教师的智慧。学校开设综合实训课程不仅培养学生,同时培养“一专多能”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形成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篇5

作者简介:姬瑞海,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李存霞,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字控制工程分院、高级工程师;;潘荣江,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是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等六部委主办的国家级一类技能竞赛,从2004年开始,每2年举办一届,至今已举办四届,是国内的品牌竞赛之一,受到国内各级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的大力关注。

全国数控技能大赛设置职工组、教师组、高职组和中职组,每个组别均设置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3个项目。通过浙江省内选拔,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每届都有选手参加,4届累计获得高职组12个冠军中的6个和2个第二名,2个教师组冠军。邵树峰老师2008年获得加工中心项目冠军,2009年又获得央视“互动空间———数空超人”桂冠;2011年,中国首次派队参加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的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盛国栋同学经过层层选拔,代表中国参加数控车项目竞赛并获得优胜奖。

多年来,学校向社会输送了大批数控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其中一部分已成为所在单位的高端技能人才,占据着重要的工作岗位。有的在企业管理岗位担任领导职务,有的在机械加工车间从事产品、工艺设计工作,有的能独立操作价值上百万的数控机床,有的在职业院校担任专业教师。岗位不同,却在相同的专业领域取得了骄人的工作成绩。朱佳龙同学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2006年毕业后到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工作,5年多来,由一名数控机床的学徒工蜕变为能独当一面的数控高端技能人才,现在是价值3000多万元进口大型数控机床的主操作手,“杭州市技术能手”、“浙江省技术能手”、“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等一枚枚奖章是其工作业绩的真实写照。每年临近毕业时,数控专业尤其是参加市级以上技能竞赛获奖的学生,成为省内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和中等职业学校争抢的香饽饽,学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9%以上。招聘企业反馈信息表明,学校培养的数控专业学生技术全面,不仅懂工艺、能编程、操作熟练,而且职业素养高,首岗能胜任,转岗能适应,发展有后劲,短时间磨练培养就能成为企业需要的高端骨干技能人才。

通过分析和总结,上述成绩的取得无不得益于“教、学、做、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数控高端技能人才

1.数控高端技能人才定义。

关于高技能人才的概念,专家学者见仁见智、各有见解,至今尚没有一个权威的界定。但是,诸观点都强调了高技能人才的共同特征,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兼备;精熟的操作技能和超强的创新能力;层次多样性和贡献多元化等[1]。由此,笔者认为,数控高端技能人才是在机械加工生产一线,掌握精深专门知识、具备精湛操作技能[2],能解决实际工作中发生的多种问题,具有较强工作适应性和良好职业素养的创新技能型人才[3]。

2.数控高端技能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基础。

根据数控加工相关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以及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分析梳理出数控高端技能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基础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加工操作和机床维护三个方面。由于在实际中,三个方面的知识相互融合、相互交错,不能分得清楚,所以这里只是把重要的知识列举出来(见表1)。

3.数控高端技能人才最重要的工作能力。

数控高端技能人才应有的工作能力有很多,通过分析比较,最重要的8项工作能力如表2所示。

二、“教、学、做、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1.内涵。

以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实践教学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项目型课题为驱动,以做中教、做中学一体化教学为基本教学方法,以校内技能文化节和各级竞赛为平台,“教、学、做、赛融合”培养数控高端技能人才。如图1所示。

2.教。

“教”是指教学,是以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学生为核心,以教师为主体,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为依据,多种形式、多种方法所实施的教学活动。

(1)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以学校为发起单位,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联合地方72家大型骨干企业和培训机构,构建以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为牵头单位的绍兴市职业培训联盟[4],实施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深度产学研合作机制。利用职业培训联盟平台,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与企业共同制订“双重角色、任务引领、阶梯渐进”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图2所示。此方案的特点就是将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划分成若干模块,每个模块都基于工作过程、任务引领、注重技能、知识够用,并由浅入深、由基本技能到专项技能、再到综合技能,阶梯渐进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强调学生、员工双重角色,强化质量意识、成本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和职业素养,注重专业与产业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以及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

(2)构建与企业岗位接轨的课程标准。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积极探索并实施“1+1”课程建设模式,即由学校一方和企业一方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标准、优化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协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一体化专业教材和教学资源;改变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注重过程考核,重视职业素养,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3)多举措建设“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建立、完善师资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坚持实施“高层次人才梯队”工程、“双师素质”工程、兼职教师资源库工程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工程;定期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吸纳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教学机制,推进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的制度化建设,提高技术服务能力;破格招聘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冠军获得者留校任教,打造冠军实训指导教师团队;突出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

(4)创新进行教学设计。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技能培养,知识够用为度,实践与理论课时按1∶1比例设置。传统的教学设计已严重不相适应,为提高教学质量,加快人才培养,创新实施“课程周”、“三班制”、“6S管理”,确保学生在实训期间做到“一人一机一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组织过程中,紧密结合本校实际和社会发展情况,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破解校企合作时空障碍;积极尝试并推行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和“CMM情景”教学法。“一体化”教学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专业课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一体,要求教师同时取得数控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具有“双师型”素质;第二是教室与实训室一体,要求实训室既能进行实践教学,又能进行理论教学;第三是教材与实训指导书一体,要求理论够用为度,实训指导简单、清晰、明了。“CMM情景”是客户会见机械师(CustomerMeetsMachinist)并签订加工技术合同的情境,“CMM情景”教学法就是在数控加工实训过程中,以教师扮演客户,以学生扮演机械师;教师向每个学生提供不同的产品图纸和技术要求,并签订加工技术合同;学生加工完成后,教师以加工技术合同为依据,视产品质量情况和学生实训过程的整体表现,进行实训成绩评定。“CMM情景”教学法突出加强学生质量意识、职业素养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3.学。

“学”就是指学习,包括在校期间全部有组织的活动,但与传统的学习又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构建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网络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库,开展网络教学与答疑,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

(2)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和兴趣可以自主选择参赛项目和学习内容。校内实训基地实施开放性运行机制和“超市式”管理;依据职业资格标准,开发出由系列“技能模块”、“知识模块”等组成的“学习包”;也可以根据学生要求,量身定制培训内容[4]。学校经常性开展不同内容的“第二课堂”,学生也可以自由组建不同形式的兴趣小组,专业教师适时培训和指导,全方位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4.做。

“做”的含义是做事情,这里泛指在校期间所从事的一切实践活动,主要指校内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1)政校共建实训基地,开放、共享,各取所需。2006年,地方政府和学校合作共建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现已成为国家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4]。先进的设备仪器、开放式的运行机制、“超市式”的管理和包容多工种的“学习包”,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条件。

(2)实践形式丰富,注重提高质量。校内实训、技能竞赛、企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使学生实践变得丰富多彩;“一人一机一岗”、“CMM情景”教学法、“课程周”则使学生实践落到实处,在实践中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做中教,使学习过程变得更有趣味并保证教学质量。

(3)课内课外相结合,以人为本促发展。教学计划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个人兴趣与技能竞赛相结合、学校实训与顶岗实习相结合,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

5.赛。

“赛”的含义是竞赛,这里泛指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和学科竞赛。国家级的竞赛例如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等;世界级的竞赛例如世界技能大赛、机器人竞赛等。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成才在国内职业教育界已形成共识,并得以蓬勃开展。据统计,近两年全校学生获省级以上各类竞赛奖项达471人次,获得的国家级竞赛奖项133人次;连续四届获得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桂冠、勇夺CCTV互动空间数空超人、赢得世界技能大赛优胜奖,一连串骄人成绩的取得在全国无以比肩,同时也充分证明了“教、学、做、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正确。

(1)搭建竞技平台,实施“五个对接”。从2008年开始,学校搭建竞技平台,每年都举办以技能竞赛为主要活动的技能文化节;竞赛项目和内容涵盖所有专业,竞赛形式多样,70%以上的学生参与其中,已成为学校的一个品牌学生活动项目。竞赛项目的设置以技能为主、理论为辅,注重与企业工作岗位(群)、职业资格标准、专业课程、市级以上各类竞赛、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五个对接,校企合办、企业赞助、企业冠名等已成为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

(2)营造“竞技、精技、乐技”文化氛围,培养良好职业素养。结合学校技能文化节和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学校还经常性开展技能竞赛冠军宣讲会、技能大讲坛、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等活动,技能促进就业、技能改变人生已植于学生心中。

(3)完善竞赛制度,激发学生学习。制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实施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和学分顶替,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做、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性

多年来,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紧密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探索,总结提炼出“教、学、做、赛融合”的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并深入实践,证明行之有效。我们认为这是工学结合、学做一体人才培养理念的细化和扩展,具有融合性、循环性、自检性、适应性等多项特性。

1.融合性。

在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初期、或对于初级工的培训,教、学、做、赛循序渐进,具有顺序性;随着学生知识的扩展和技能的提高,顺序性逐渐淡化,融合性逐渐加强。融合性是与顺序性相反的一种特性,强调教、学、做、赛各个环节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或缺,有目标、有反馈,相互作用。

2.循环性。

教、学、做、赛各个环节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像一个车轮,每循环一次,就前进一段距离,操作技能就提高一个档次。循环性从参加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的选手上可以明显看出,从校内选拔、到省内选拔、最后参加国赛,每晋级一次,技能水平都会有质的提升。

3.自检性。

如果说教、学、做三个环节是反映人才培养的过程,那么通过赛的环节,一般就能检测出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技能竞赛是一种特定条件下的实际生产过程,综合考核的结果,直接明了地说明选手技能水平的高低,具有明显的反馈特征。自检性便于我们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改革并最终解决问题。

4.适应性。

“教、学、做、赛融合”不仅适应于数控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而且适应于其他类型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不仅适应于工程类,也适应于服务类,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四、结语

篇6

1背景

数控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世界各国制造业广泛采用数控技术,以提高制造能力、适应市场能力和竞争能力。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全面与国际接轨,并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进入了一个空前蓬勃发展的新时期,这必然对掌握现代化制造技术的人才、特别对一线数控技术工人形成了巨大的需求。到2008年,我国的数控机床年产量将达到4万台,数控机床的普及率也将大为提高,因此数控技术的应用将是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但目前我国机床的数控化率还达不到3%,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数控人才的匮乏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现阶段,职业学校以及数控专业的现状是这样的。数控技术作为机电应用技术的专门化学科,应按照支撑岗位核心能力的知识、技能课程的需要为原则,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和优化,要突出数控技术的特点,不必过于苛求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特别是面对中职学生,基础相对差、领悟能力低等诸多方面不利因素。所以,在安排课程上有时宜专不宜博,这样才能做到数控技术的专业化。根据中职学校现阶段的情况与数控专业未来的发展,数控理论课、仿真教学、小型数控机床、实体生产用机床结合穿插教学使用会对职专学生数控机床的学习和使用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

2理论

学习是基础理论课是基础,没有理论指导,就谈不上学习数控加工,但理论学习一定不能与实际脱节,要使学生理解今后要使用的设备,而不单单是图片。比如在介绍刀具时,可以把一些典型的刀具拿到教室,让学生知道各种刀具的形状、参数、用途,这样,学生不至于一头雾水,而真正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讲数控机床时,应该引领学生进入实训车间,让学生真正认识各种数控设备,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又有什么样的不同。这样学起来,学生才有兴趣,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效果比老师在黑板上写定义好得多。

3仿真

软件承前启后仿真软件是作理论课的升华,在讲一些比较抽象、晦涩的知识点或者是具体零部件时,仿真软件可以起到一目了然的作用,例如在讲解典型零件时,利用软件素材库,调出实物的平面、立体图,甚至是动态图,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此外,在讲解刀具的安装时,零件的组装可以通过软件模拟仿真来进行实现,编程与加工过程,仿真软件的优势就更加能够突显,编写程序可以通过仿真系统演示出来,对程序编写的错误就能及时发现,特别是使学生对程序中复式循环指令的理解就更加容易。另外仿真软件可以达到学生与机器1∶1的的使用率,不会因为设备不足,影响课堂效率。再有数控加工仿真软件都具有多系统、多机床,且能逼真反映机床加工过程等功能。

4小型数控机床保证动手操作

教学用小型数控机床是近几年的一种新型教学器材,也是今后职业学校机电专业、数控专业实训课动手实践的趋势。根据职业学校的现状,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从占地面积来讲,不可能大量购买大型实际生产用数控机床,一般情况是一个学校有几台数控设备,条件好一点的学校可能会有加工中心这样的高级机床。老式的教学方法中,实习设备都是实际生产用大型设备,学生实训通常是几个人一台机床,实训操作时间短,有的甚至都没有办法接触到机床,无法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往往只有理论基础。那么,学生需要多操作与机器数量少不能满足学生要求,学校资金有限与多投入这两对矛盾就越发突出。“多实践”是欧美发达国家多年的教学心得,也是我国跟他们教学的最大差距,他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那种理论和实践都具备的复合型人才,企业也非常喜欢聘用这样的毕业生。欧美国家职业院校在教学设备投入方面考虑的因素是:①是否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科学性)。②设备是否绝对保证学生的安全(安全性)。③设备是否可以达到训练的目的(功能性)。④设备故障率以及是否能够及时排除故障(稳定性)。⑤设备的外观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心理学特征)。⑥设备的单价以及是否占地少、消耗少(前期投入以及后续使用的经济性)。教学用小型数控机床教学正适合这种教学模式,也是大势所趋。机床虽小、五脏俱全,以几分之一的投入就可产生常态的教学效果,既切实解决现实教学中资金和场地不足的难题,又同时让学生踏出校门那一刻,有更足的底气面对社会。降低采购成本,加强教学密度、降低实习消耗、提高教学实效、多种安全设置提高操作的安全性,解决前期阶段数控教学难题,在保证安全稳定,节能环保,高效减耗,规模化教学,增加机时的同时,学生安全,减轻老师负担。

5大型设备做辅助

职业学校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职业技能,与企业达到零对接,教学中小型数控机床是学生实践的主力军,在学生实训操作也一定要让学生有机会实践实际生产设备,要让学生真正明白构造,布局,使用方法。不能让学生在这个方面产生盲区,使今后学生步入社会,步入工作岗位能更好更快地适应。职业教育不像普通高中,职业教育办学要适应社会需求,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教什么样的课程。国家现在需要的就是懂专业,会操作的技术人员,那这就应该是我们的办学方向。不能让学生只有理论知识,动起手来却完全是个门外汉,如果那样,就失去了职业教育的意义。对于数控加工这个专业,社会、企业需要的就是走出校门就能顶岗。如何把这点做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时常总结与反思的,我们就应该克服困难,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一名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40-05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0-0014-02

2004年2月,教育部先后在湖南永州、湖北武汉、江苏无锡召开了三次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相结合经验交流会。这一方面表达了教育行政部门强力推进高职教育产学研相结合的意愿和决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相研结合还有很多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实践证明,“办得好的学校,都是跟企业有了广泛合作关系,产学研搞得比较好,比如上海第二工大等等”[1]。所以周济部长说:“产学研相结合是高职高专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的指导性方向……以前,大家总觉得产学研结合是我们做好高职教育的重要措施,我个人认为这不是一般性措施,而是一条必由之路,根本之路。”[2]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产学研结合的实践与探索――“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

一、建立股份制、市场化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这类人才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从知识分类的规律来看,这类人才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即操作能力,包括技术、技能、技巧等;而怎么做的知识的掌握按知识的转移规律来讲主要是靠实践教学获得。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工学交替”的学习过程,这样才能使学习者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的实践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教与学[3]。因此学校应提供“工学交替”的教学载体,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实习提供方便。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在总结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围绕行业,紧联企业,市场机制,股份运作”新机制的要求,在部分专业进行了“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产学研相结合模式的探索,即在专业建设与改革的过程中,运用市场机制,采取股份制方式,引进社会、行业、企业的人力、物力、智力、信息资源,同校内资源进行整合,成立股份制公司。公司既是教学实体,又是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和研发的经济实体,师生既是教与学的主角,又是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和研发人员,公司的技术人员既从事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和研发,又是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实践证明,这一新机制为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注入了活力。

二、股份制、市场化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与探索

1.学院产业的概况

近三年来,按照“围绕行业,紧联企业,市场机制,股份运作”的要求,学院先后组建了九个股份制的产学研结合的公司(企业)。机电工程系围绕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与原孝感市四方模具厂成立孝感市鄂职四方模具有限公司,围绕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成立孝感鄂职汽车维修有限责任公司;人文艺术系围绕广告艺术设计与建筑装饰技术等专业,引进原金艺柯达公司成立了孝感市富通广告有限公司,围绕印刷技术专业将原校办印刷厂改制为孝感市恒益印刷有限公司;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围绕计算机类专业成立了旭升计算机公司;医学院围绕医学类专业成立了惠济康复中心;护理系围绕高级护理专业成立了安琪尔美容美颜中心;科技开发总公司围绕数控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临床医学等专业引进孝感市机床厂等企业组建了孝感市鄂职九州数控机床有限责任公司、孝感市亚光医用电子有限责任公司。这九个公司(企业)的注册资本近2 000万元,其中四家公司由学院控股,五家公司由校外企业法人控股。

2.管理体制

专业实体化公司的管理体制概括来讲就是股份制和市场化。具体表现在:(1)专业实体化公司是主业,具有教学和生产双重功能,而非副业,以生产为主。(2)专业实体化公司按公司法进行组建、注册,按市场规律进行经营管理,按常规商业公司进行运作,自负盈亏,依股分红,按劳计酬,保持其经营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减少了学院的负担,规避学校直接经营企业的经济和法律风险。(3)资金按股份制方式进行筹集。如富通广告公司资金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进的合作企业出资,二是学院根据专业建设所购买的设备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投入资金,三是吸引相关专业骨干教师出资。出资形式可为货币、实物、技术及其他无形资产。(4)专业实体化公司实行董事会和监事会监督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经理部负责公司经营、业务拓展、教学科研、实习培训等管理。经理部由企业方和教学系派代表共同组成。公司管理业务、技术员工主要从社会和校内教师中招聘,一律采取聘任制,严格实行合同管理。(5)公司除了正常商业运作所需的业务部门外,增设一个实训、培训部,主要负责专业教学的实习实训安排与调度、校内外人员的培训与管理、课题探研、成果推广等。(6)在处理学院利益和公司其他股东利益时严格按照公司章程和市场法则进行,学院的利益和公司各股东的利益在利润这一点上能得到统一[4]。公司生产追求利润,为教学服务也是获利的途径之一。学院和公司两个法人主体通过签订实习合同的方法平衡双方的利益。合同中要明确学生实习的质量标准和应支付的费用。

3.运作方式

各专业实体化公司运作方式各具特点,整体上看大同小异。其核心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和企业生产规律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其关键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要处理好教学和生产的关系,找准教学实习和生产之间的矛盾所在,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如机电工程系在构建数控人才培养模式时,认为关键是要解决学生上机床操作难和保证学生顶岗训练时间难两个问题。为此在有公司人员组成的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根据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考虑劳动组织形式的时空特点,按工作过程组织教学,从整体上架构任务驱动、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设计时以数控技术应用为主线,按生产流程分层递进,设计课程模块,重构课程内容,并实施了“数控技术人才四阶段培养模式”[5]。

解决学生生产顶岗训练时间难的核心就是强化约束机制,把学生作为工人来使用。这样既可以节约成本,相对延长了工作时间,也不影响工作进度,更重要的是学生上机操作时间有保证了,独立工作能力也随之加强。为此公司经过研究有针对性地解聘了多名职工。现在的格局是一个师傅负责5台机床,指导15名学生,先期成为熟练工的学生也协助师傅带后进来的学生,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的训练时间有保证了,技能提高也加快了,公司也达到了生产的目的并降低了产品成本,真正实现了“双赢”。

三、实行股份制、市场化产学研相结合的效果

1.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全面训练,就业率明显提高

学生是“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最大收益者。他们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和创业能力得到提高,就业率和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每届毕业生都能全部就业,其中03届毕业生的平均月薪已达1 500元。其他采用该模式的毕业生就业率也都达到95%以上。2004年8月学院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为主体,组队参加了湖北省首届数控技术大赛,获得骄人的成绩。有5名学生分别获得车床技术的第一、第二、第七名和铣床技术的第三、第八名,学院代表队取得全省大中专学生组总分第一名,同时荣获团体一等奖。其中,肖仁、范锦蜂同学入选湖北省代表队参加了全国比赛。

2.教师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教科研能力进一步增强

首先,学院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专业实体化公司顶岗训练,指导生产实习,促进了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了教师的动手能力和教学能力,加快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其次,通过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教师提高了科研能力。如教师为鄂职四方模具公司设计了七套模具,解决了生产的需要,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再如生物组织脱水机系列是学院教师和公司技术人员联合攻关的成果。其中ZT-12生物组织脱水机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被湖北省确定为高新技术产品。

3.专业和课程建设成效显著

专业实体化发展得好的专业其专业建设与改革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同类专业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如在专业建设方面,高级护理专业是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广告艺术设计专业是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电子印刷技术专业是院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在课程建设方面,广告创意课程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妇产科护理学、网页设计、数控编程技术、诊断学是省级精品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方面,机电工程系有数控人才的“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护理系有“一个平台,多个方向,两个系列,三个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文艺术系有“校企同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等等。

4.新模式得到了社会的认同

通过“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专业实体化模式的运作,抢抓机遇,建成了国家级数控和护理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并于2004年4月29日和华中数控共同承办全国数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作会议,学院就其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经验交流,并被确定为参观现场。2005年4月29日在数控基地的落成典礼期间,建设“活”的数控基地的思路和做法得到了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和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同行的高度评价。《中国教育报》2005年7月21日第一版发表了《基地建得好,职教快步走》的文章,介绍了学院的基地建设经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第19期发表了专题报道《依托专业办产业,兴办产业促专业》介绍了学院专业实体化情况[6]。这一切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5.学院、企业双赢

就学院而言除上述四点外,还增加了办学经费的来源渠道,产业收入改善了学院办学经费的结构,有利于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如2005年学院各类产业总收入为3 600万元,实现利税640万元。就企业而言,公司的业务也得到扩张,如模具公司的主导产品丁基胶塞模具行销江苏、湖南、浙江、山东和湖北等省,产品供不应求;亚光医用电子有限公司被湖北省授予高新技术企业,其主导产品脱水机已占全国市场的70%。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中国高职教育走向[J].高等技术教育研究,2004(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第三次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张炼.论高职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J].煤炭高等教育,2004(4):99.

篇8

Our school offers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mechanical experiment class

【Abstract】Along with our country occupation education fast development, secondary occupation education is facing more and more problems, secondary occupation education reform has been crunch time. How to innovate the teaching application, innovative professional design, innovative educational pattern, lets the student" in simulated training environment for learning, the skills of learning environment",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secondary occupation education reform. My school from mechanical professional start, offer through mechanical class, to deepen the education reform of mechanical speciality are explored. Through practice of a few years, obtained initial effect, also caused some of our thinking.

【Keywords】The experimental class; skills training; practice; exploration;

为积极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议精神,我们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以技能为核心,以训导为途径”的职教理念,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在教育模式、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深化中职学校教学改革已到了艰难而关键的阶段,只有从全方位、多角度去思考,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逐步走出改革的困境。为此,我校于08年开设首届机械实验班,对深化机械专业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与实践。

1 思路的产生

“淡化理论、注重技能”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共识。但要真正实施“淡化理论、注重技能”,突出“以技能为核心”这一职业教育特点,却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一是各中职学校目前普遍实行是“2+1”的教育模式,即第一年文化基础、第二年专业理论+技能、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文化课、专业基础及专业理论课开设的仍然较多,课时比例较大;二是各中职学校的实验实训设施、实验实训设备、实训指导教师等教学资源不足,难以承担过大的实践教学任务;三是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尚不完善,难以有效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因此,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进退两难,举步维艰,尤其工科专业面临困境。面对中职学生的现状,如何对现有中职教育的教学计划、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如何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如何搞好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实践。为此,我校选择了以机械专业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以开办机械实验班的形式进行教学改革尝试。

2 具体做法

2.1 选拔实验班学生。

机械实验班的学生是从机械专业各班中选的。我校07级机械专业共有10余个班级,为了搞好选拔工作,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教学校长为组长,由教学部门和学管部门参加的选拔小组,并进行了广泛地宣传动员,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考核组经过对第一学年课程考试成绩、机械制图比赛成绩、个人兴趣及综合表现等因素进行认真考核,选拔出2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成立了首届机械实验班。

2.2 明确实验班目标和任务。

中等职业学校开办实验班,是一个新生事物。要办好实验班,必须对实验班进行合理定位,明确其目标和任务。

机械实验班的目标:使每位同学都能熟练掌握《车工》、《维修钳工》、《数控车床操作工》等工种的操作技能,一年后都能取得相应工种的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为机械制造业提供“素质高、潜力大、有技术、会操作”的中、高级技术工人。

机械实验班的任务:一是不断地强化技能训练;二是协助老师指导其他班级学生实训;三是备战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四是探索中等职业教育实训教学改革之路。

2.3 加强实验班的管理。

学校制定了实验班的管理机制,即实行动态管理和双班主任制。动态管理是指对班的每位学生定期进行行为规范考核和技能训练考核,实行优胜劣汰;双班主任制是指实验班设两个班主任,一个由实训指导教师担任,专门管理实验班的学习和训练;另一个由聘用班主任担任,专门管理实验班的生活、纪律及日常事务。两个班主任分工不分家,齐抓共管,共同负责实验班各方面的工作。争取让每个实验班的学生都能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做一个严守纪律的人;注重行为规范培养,做一个讲文明的人;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做一个有能力的人。

2.4 合理进行课程设计。

实验班处在在校学习的第二年。在实验班的课程设计上,以“必须、够用”为度,大力精简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优化内容,压缩课时,增加技能训练时间,突出“以技能为核心”这一职教特点。在这一年里,我们针对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培养目标制定专业基本理论教学计划,只开设了与机械操作直接相关的《机械加工工艺学》、《数控编程》、《数控仿真》、《AUTOCAD》等骨干课程及解析几何、三角函数等必须内容,精简了课程及内容,将压缩出来的时间让渡给实训教学。

2.5 强化技能训练。

强化技能训练,是实验班教学的突出特点。实验班实行日常实训教学在车间,业余理论教学在教室的工学结合模式。技能训练搞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实验班的成败。因此,对技能训练必须合理安排、精心组织、加强考核。首先是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按照既定的目标任务,制定出各工种的训练计划,训练计划中应包括时间、内容(课题)及任务;其次要加强训练过程中组织与管理,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明确、任务明确;最后要加强训练考核,实行定期考核与日常考核相结合,总结经验、找出问题,不断整改。确保整个训练过程科学、规范、有序地进行。在实训安排上,我们将学生就被分成车工、钳工、数控等几个组,每个组在一个工种实习一段时间,当学生熟练掌握了该工种的操作技能后,再交换到另一工种实训。他们在达到一定的操作水平后,就开始了指导其他班级的实习,当起了“师傅”,通过这种既当学生,又当老师的形式,实现教学相长,促进了他们学技能的劲头。在学与用、练与教的过程中,他们又会碰到的很多问题,促使他们去学习相关专业理论,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3 教学成效

07级机械实验班学生现已全部走上顶岗实习的岗位。他们在实验班学习的一年里,领导重视、老师敬业、个人勤奋,每个学生在思想品德、职业素质、生活情趣、技能训练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达到了培养目标。基本实现了开办实验班的预期目的。

3.1 在做人上,实验班的学生思想健康、品行端正、团结友爱、积极向上。营造了团结、勤奋、求实、进取的和谐氛围。

3.2 在学习上,勤奋学习、刻苦训练,职业技能能力大幅提升。他们全部参加了职业技能鉴定,均取得了《车工》、《维修钳工》、《数控车床操作工》等工种的中级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获证率达100%。

3.3 在劳动上,分工协作、踏实肯干,既当学生,又当“师傅”,较好地协助老师指导新年级学生实训,实现了教学相长。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我校实训指导老师不足的问题。

3.4 在竞赛上,积极参与、勇于拼搏,取得了优异成绩。机械实验班选手分别参加了安庆市、安徽省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在《车工》、《数控车床操作工》、《维修钳工》等工种比赛中分别获得了一、二等奖的好成绩,反映了我校办学水平及教学改革成效。

3.5 在就业上,学校推荐与学生自荐相结合,70%以上的机械实验班学生对口顶岗实习,预示着对口就业率的大幅提升。

4 开设机械实验班带来的思考

4.1 教学模式和课程改革的思考。职业教育主要通过教、学、做三位一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实验班的主要特色是加强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当学生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后,又凸显出专业理论的重要性。课程设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如何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来开设课程,需要思考。

4.2 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职业教育必须以基地训导为途径,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教育的必然。我校实验班的经验表明,中职学校应以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为基础,建设与学校办学规模相适应,基础设施配套、功能齐全、设备先进,集教学、实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并具备面向社会进行技术培训与服务的实训基地。如何搞好实训基地“硬”、“软”件建设,做到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管理规范,需要思考。

篇9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0101-02

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各高职院校一直在探索符合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可使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受益,实践表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有效的。

广西在推进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对北部湾地区汽车、机械两大先进制造业和铝业、制糖造纸两大资源型产业和现代港口物流两大新兴特色产业的重点扶持和大力发展,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相关专业群的人才需求很大。为满足汽车、机械制造业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迫切需要,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于2008年起与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柳州五菱工业公司合作开办“五菱班”订单班,至今已经合作共办5届,为这两个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一两百人,目前大部分学生已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

一、校企合作“2+1”订单式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2+1”订单式教学模式是指企业与学校签订的顶岗实习协议,前两年由学校制定培养计划,第三年在企业顶岗实习,由学校企业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双方互享有利资源,达到企业所需的人才培养目标,顶岗实习期满,企业再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学生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这种培养方式解决了企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同时又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培养了大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动手能力的技能人才。

“2+1”教学模式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改革尝试,就是将3年制分为两段,前两年主要在学校完成专业必需的基本教学任务,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后一年,主要着重职业技能培养,紧贴就业市场的最新动向,按照意向企业的人才需求,通过顶岗实习强化目标岗位所需的操作技能。

“2+1”订单式培养模式优势有:一是企业岗位目标明确,根据岗位需求招聘技能型人才,而学校的培养目标也是明确的,根据已确定企业岗位针对性地制订培养计划,学生在学校有了就业目标,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因此培养的人才很受企业欢迎。二是“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时间设置为2年在校学习,1年在企业中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利用了学院和企业的教学场所、生产现场、教学设备、生产设备、教师、行业专家、技术能手等优势,使校企资源得到有机地整合与共享,并且按照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时间,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三是在实习期间,贯穿的《企业文化》、《安全生产管理》等内容,使学生建立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以企业为家、荣辱与共的思想,增加了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与责任感。

二、校企合作“五菱班”订单班教学方案制定及实施

自从2008年以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与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办“五菱班”,在实施过程中,根据企业需求,不断调整教学方案。

(一)教学方案制定及实施

通过与五菱公司有关负责人沟通与探讨,共同制定教学方案及实施细则,根据企业顶岗技能要求,订单班在第三学年开设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其中专业理论课课程为:工厂供配电技术、AB系列PLC控制技术、数控机床维修与诊断。理论课由机电专业派出专业教师与企业相关工程师共同组织教学活动,实习单位负责提供教学场所、设施及相关技术人员配合,由企业与学校安排恰当时间。实践课包括供配电技术综合实训、工业控制系统控制技术实训、数控机床维修与诊断实训、控制系统设备维修保养、自动化生产线维护及故障诊断等五门综合性实践课程,主要由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专家等主讲及指导,本专业相关专业教师配合,根据企业需求灵活安排贯穿整个实习期。此外,在一年的实习期中贯穿企业设立的企业文化、安全生产管理、品质管理、汽车生产工艺概况、系统标准与规范、设备操作规范、设备安装与维修规范等模块相关内容,由企业人力资源部、车间等共同实施及考核。这些课程与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原专业教育、毕业教育等内容共同构成品行教学计划。

(二)考核方式及实施

考核方式包括:一是理论课程考核方式,视企业生产管理安排由机电专业派出专业教师带试题于第五学期到学生实习单位组织考试。二是实践课程考核方式。实践课程考核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用人单位对学生在实习期间工作表现的评价;另一部分是学生实践课题完成情况。由机电专业组织专业教师与用人单位交流商讨后进行综合评价并确定成绩。

三、校企合作“五菱班”“2+1”订单班学生管理

自愿参加五菱公司面试筛选、并通过考核,最终录用学生组成了“五菱班”。要求学生进入企业之前要与系部签订协议书,要求:一是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自觉接受企业管理。二是认真完成学习班的学习任务,自觉接受学院的学习安排和考核,服从系部管理。三是主动接受企业、学校和家长的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在实习期间不准到江、河、湖、海游泳,不得参与传销、赌博等各种非法活动。四是学习班设班委会,负责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学习班成员每个月写一份学结,向班主任报告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由系部组织教师进行指导。五是班委会每周向班主任电话汇报班级工作情况不少于一次,紧急情况立即报告;每两周书面报告一次,分别以电子邮件和邮寄方式向班主任汇报。六是班主任负责将学习班的情况向系部报告,系部每月委派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了解学生情况及到车间进修学习1次,每次时间不少于一周。七是机电专业老师担任学习班的班主任,负责学习班的各项工作,与五菱公司保持沟通联系。

四、校企合作“五菱班”“2+1”订单班教学改革实施的效果

(一)教学目标明确

实施订单班教学改革以来,机电一体化专业定位目标更明确,专业根据企业岗位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很灵活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企业订单的需要,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制定、指导教师、教学组织都可以根据企业订单需要进行调整,灵活处理,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能力并重的企业所需的实用人才。

(二)资源共享,深度合作

每年企业都提前到学校挑选优秀的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企业能提前聘到需要的人才,保证有稳定的人才供应。引进的学生岗位适应性更强,有大部分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就能独立上岗,实习期满企业与实习生签合同时,实习生就是一个熟练工,大大缩短了培训时间,节省了大量岗前培训费用。当然,在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都投入各自的师资、财力,企业提供相应的教学设施及实训场地,是一种合作、互利的共赢关系,企业可以全方位、深层次地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样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保证了质量。学校和企业可以发挥各自优势,紧密合作,共同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

(三)产生社会效应,促进专业的招生就业工作

在实施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来,机电一体化专业受益匪浅,学校近年的招生填报率、报到率都很高,入学高考平均分数超出三本30分至40分,有一部分已经超出二本分数线,个别接近一本分数线。

参加“五菱班”学习的学生,除非个人原因,最后全部都和企业签下就业合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量体裁衣”培养人才,校企双方共同培养人才,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企业得到了急需的人才,企业为学生解决就业的同时,也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了很好的宣传。2012年,上汽通用五菱公司除了和机电专业继续合作办班外,同时还与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数控专业、机制专业合作共建“订单班”,带动了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其他专业学生就业,提高就业率及就业质量。

实践表明,“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强的优越性,通过企业宣传,产生很好的社会效应,在高考生源逐年减少的情况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填报率和报到率仍然很高,录取分数线很高,好的生源又促进了教学和管理,培养出企业满意的人才,步入了良性的循环。当然,在实施“订单”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2+1”订单班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时间只有两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高职规定的教学计划学分,才能达到毕业要求。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学校要安排老师管理、还要负担学生的住宿费,从人力、时间、财力上考虑,要比正常的培养成本要高很多,这是实施“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出现的主要问题。学校培养社会合格人才,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校企合作需不断探索,寻求平衡点,以达到校企共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逢晓娟.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6(33)

[2]潘建林.探析校企合作订单培训的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7(33)

[3]王丽华.如何提高“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大参与度[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187-02

1说课思路

教育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从传统的教学观念转变到现代职教的先进理念,是新时期对职教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技能方面得到提升,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如何真正转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轨道上来,是职业院校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把课程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它既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又是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薄弱环节所在。通过说课,理解课程性质、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更加透彻,把专业核心课程的典型教学情境分解为现场教学、课堂教学、实训教学,让教师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真正解决“教什么,谁来教,在哪教,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从而使工学结合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使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按照课程设计的一般流程理顺说课思路,涵盖内容包括:课程定位、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教学保障条件、考核方式、教学效果等。在说课设计过程始终关注一下热点:

1.1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目前高等教育所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学生的消极学习态度。积极探索如何实现从封闭的教学过程向开放的教学过程转化。 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快乐学习,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开发学生喜闻乐见的专业课程非常必要,打破传统的缩减本科课程和教材内容作高职课程设置的教学模式。参照真实生产环境、按照真实生产过程,开发生产实训课程和教材,设置实训教学内容,在真实的生产车间进行实训教学,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真正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1.2 课程与教材匹配要又快又好的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关键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开发适应高职教育的课程和教材,以激发高职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尽快掌握具备适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职业技能,为进入职业领域作准备的技术与职业教育应为工作能力强、愉快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使学习者获得某一领域内的若干职业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核心技能,使个人在选择职业时不至于受限制,且能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从一个职业转到另一个职业;同时为初次就业包括自谋职业,及就业后的培训提供充分的专业准备;在知识、技能和态度诸方面提供一个基础,以便在个人职业生涯中的任何时侯都能接受继续教育,提高就业质量和个人职业具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1.3 课程设计“三接轨”专业核心课程设计与就业需求接轨、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与国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接轨。首先应考虑到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并按照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其次将劳动部门的职业标准融入我们的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未来可能从事职业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另外,将课程的设计与国际人才的标准接轨,也是我们不断探索与追求的一个目标。

2说课内容

2.1 课程定位

2.1.1 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研究通过调研典型企业、行业专家和已毕业到企业就业的学生,了解相关业务规格、能力目标及满意度,不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等方式,充分听取意见,以此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符合企业职业技能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经过这种方式制订出的教学计划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培养出的学生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群)的需求。

2.1.2 职业岗位通过分析得出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职业岗位及能力要求:①数控机床装调:能胜任数控设备的生产、检测、装调等工作;②数控机床维护:能胜任数控设备的检修、维护及日常保养工作;③数控机床销售及售后服务:能胜任数控设备的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工作。

2.1.3 人才培养模式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以校企共建专业为人才培养实施途径,创新完善“三标耦合、三级递进、五个共建”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以提高数控机床使用企业和数控机床生产企业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岗位所需的数控机床机械装调、电气装调、联机调试、维修维护能力为核心;将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的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岗位标准要求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提炼、规整,再结合专业调研与本院实际情况、依据职业认知和职业成长规律,构建职业能力“三级递进”的人才培养方案;然后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根据各学习领域组合课程,编写课程教学标准,完成职业资格标准、企业岗位标准、课程教学标准的“三标耦合”,实现教学内容的标准化、系列化。通过实施职业基础能力培养、职业专项能力培养、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三级递进”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典型企业深度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建专业课程、共建实训教学基地、共建师资队伍、共建教学课堂。

2.1.4 课程体系数维专业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数控机床装调生产实训》属于职业专项课程,先修课程包括《数控原理与系统》、《机械测试与装配技术》、《机床电气控制与PLC》、《机床拆装测绘实训》等课程,后续课程有《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顶岗实习》等。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十分重要,起承前启后的连接作用。

2.2 教学内容与设计

2.2.1 教学设计理念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按照职业工作岗位,以“真设备、真项目、真要求”为基本要素,使课程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的职业要求同步,在真实的生产车间进行实训教学,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真正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点关注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养养成;以校企共建为平台:上课教室为校企共建基地之车间;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育人,实现优势互补,体现其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2.2.2 课程目标分析《数控机床装调生产实训》课程主要培养数维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具体内容如下:

2.2.2.1 专业能力:①掌握整机装配、调试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②能够根据用户技术参数要求正确配置系统;③能按工艺标准装配数控机床机械及电气连接线路;④能正确设置数控系统、伺服系统参数;能进行数据备份和恢复操作;⑤规范的使用工具和检具,自觉地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及环境保护的工作要求;⑥能进行机床精度检验及补偿,正确使用精度检测仪器;⑦能进行机床的机电联调并排除机械故障、电气故障;⑧熟悉机床检查验收流程。

2.2.2.2 方法能力:①抽象与逻辑思维:能有逻辑地解决问题。②信息判断与选择:能在众多信息中,判断并选择有效、有用信息。③学习的思想:随时学习,随时准备学习,并愿意深造提高。④系统认识:能对复杂问题,进行准确的信息处理、计划,并执行。

2.2.2.3 社会能力①身心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强烈的事业心和浓厚的工作兴趣,对工作和生活有追求,有继续努力的恒心。对社会的适应性,行为的社会规范性。②团队协作:能与人合作,能考虑团队成员的想法,不会一意孤行。③交流沟通:能较快与陌生人交流沟通,较好的亲和力。④表达说明:能用书面和口头形式,有条理地表达较复杂事物。

2.2.3 教学内容选取根据数维专业的岗位要求充分考虑课程的针对性适用性,以配置FANUC 0i数控系统的三坐标数控铣床为教学设计载体,选取《数控机床装调生产实训》课程内容分为四大教学情境:企业安全与文明生产、数控机床机械装配钳工、数控机床电装工、数控机床调试工,以便完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如2.2.2所述)。

2.2.4 教学内容规划教学内容规划如表1所示。

2.3 教学方法每一个学习情境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都会经历“资讯(信息收集)计划(拟定方案)决策(制定方案)实施检查评估(总结分析提高)”六个阶段。在六步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指导教师起引导、答疑和示范指导作用,多种教学方法的交替使用,使得教学过程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乐趣。同时将素质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①咨讯:采用引导文教学法,准备相关教学资料、技术资料和网络资源,让学生明确任务:学什么?做什么?②计划:采用讲授、演示教学法,通过对学习任务分析,分组讨论,制定学习方案将各种不同方案比较、选取优秀方案。③决策:通过方案分析,推敲方案实施细节,由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决定最终实施的方案。④实施:采用演示、互动、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学生分组具体实施工作计划,完成工作任务,指导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团队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互相帮助、共同提高。⑤检查:通过学生自我检查、同组学生相互检查、小组之间学生交换检查,指导教师教师最终检查验收,观察学生任务完成情况。⑥总结汇报:采用激励教学法,通过学生对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的自我评价、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及指导教师的总结讲评,肯定成绩,总结学习经念,改进学习中的不足,以期不断进步。通过对每个教学情境的精心组织、策划,按照六步教学法认真实施、总结,完全可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2.4 教学保障条件

2.4.1 师资队伍《数控机床装调生产实训》课程由具有双师资格的高职教师和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念的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实施,达到理论实践的紧密结合,理论支撑实践技能的提高,实践技能验证理论的指导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4.2 实训基地《数控机床装调生产实训》课程的教学实施地点是与学院有深度校企合作的数控设备生产企业的数控机床装调车间进行,让学生在真实生产环节学习,感受企业文化氛围,实现学习与就业的零距离。本课程在生产车间实施教学已经进行三届,教学效果良好。

2.4.3 教材及参考资料

2.4.3.1 实训企业为学生提供相关实训器材和工具量具和以下技术资料:①数控机床装配(图纸、工艺、装配说明等)资料;②数控系统硬件连接说明书;③数控机床参数说明书;④数控机床维修说明书。

2.4.3.2 专业教研室为学生提供相关教材、专业课程网站及图书资料和实训报告册。①学院与数控设备生产企业、数控系统生产企业、数控设备使用企业深度校企合作,开发适合本课程的专业教材《数控机床装调生产实习指导书》;②相关学习书籍:《数控机床构造》、《数控机床装配调试与故障诊断》、《数控机床结构原理与应用》等;③院级精品课程网站的《数控机床装调生产实训》课程及相关专业网站。

2.5 考核方式①过程考核。分小组对学习效果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学习态度、团队协作及安全操作等情况);每组集体讨论,完成项目学习心得体会并汇报,对项目给出定量评价。②结果考核。以学生个体为单位对实训内容随机抽取项目进行实操和答辩。

3结论

《数控机床装调生产实训》课程是数维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说课设计,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4个转变,即:由单纯的职业技能教育目的观转变为基础加有限职业技能教育目的观;由一次性教育观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教育观;由做事教育观转变为做事教育与做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观。①进厂学习模式很受学生欢迎,学习效果很好。②学生的操作技能得以增强,综合素质有较大的提高。③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很快,对学生的指导能力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编.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仲瑞敏.关于制约高职教育学生就业的因素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4,(1).

篇11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69-02

一、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

职业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包括: 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其中职业素质包括: 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沟通表达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协调能力,职业素质就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专业技能包括综合技能和单项技能,专业技能包括操作技能、技术技能、知识技能,是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就是为社会培养培训高素质、高技能型紧缺人才,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保障。

二、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建设的思路

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实训中心的建设紧紧围绕专业建设改革思路与目标,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营造真实职业环境,筹划建设集教学、培训考证、生产经营、职业素质训练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综合实训基地。建设内容包括:一是进行实验室环境建设、实验设备采购等工作;二是引进企业管理方法,建立一个先进合理的管理机制;三是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氛围,让学生在校内也能够完全体验企业的真实环境,体验企业文化;四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让教师在实训中心的管理中,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及科研能力。

(二)建设的具体内容

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满足机电一体化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数控维修方向)、机电一体化专业(机器人方向)等三个专业方向的所有实验实训内容,体现设备的先进性,同时针对学生人数多的现状,满足批量教学要求,以及满足学生双证率、对外培训、技术研发及竞赛要求,实训中心已经先后建设及准备筹划建设的实训室如图1所示。

三、实训基地建设对接

(一)实训基地建设与行业企业对接

本专业坚持“职业教育要面向先进制造业服务,面向生产业”的目标,主动适应地区经济发展,定位于北部湾地区汽车、机械两大先进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制糖造纸两大资源型产业和现代港口物流两大新兴特色产业等。引入现代企业先进的“5S”行为管理模式,建立“校中厂”,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五个内涵与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相结合。在遵循职业管理规律的基础上,细化管理标准,完善日常管理、学生实训管理等各项制度。

引入广西春茂电气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入校,建立“校中厂”,聘用学生到“校中厂”进行生产实习,与上汽通用五菱公司、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建立“厂中校”,合作开办“2+1”订单班。与这些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共管、共用校内外实训基地,互派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制定教学内容,共同培训学生、教师、员工,构建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引进人才评价标准,建立真实的生产环境与氛围。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推动了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深度对接。

(二) 实训基地建设与课程体系对接

本专业除共享学院基础技能实训中心、电工电子自动化实训中心外,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基本涵盖了本专业所有课程的实验实训内容。同时与上汽通用五菱公司、柳州五菱汽车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共同开发基于生产过程控制的项目化课程,共同建设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运行维护、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保养等优质核心课程,编写工学结合、行业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教材。

(三)实训基地建设与职业标准对接

依据岗位要求,考核学生职业技能,实训基地提供多工种的职业资格鉴定平台。可以选取PLC系统设计师、维修电工工种、数控维修工种、机电一体化助理工程师认证等相关证书的职业资格考核。鼓励学生参与区内、国内电子产品设计、工控组态软件应用、数控维修大赛、自动线安装与调试、机器人安装与调试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综合技术能力。近年来,该实训中心已经为区教育厅、区工会等上级部门承担过多个赛事比赛,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广西赛区高职组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电梯安装与调试,区企业职工维修电工技能竞赛等,并能顺利圆满完成。

利用实训设备,从企业聘请行业专家、技术能手担任实践性强的课程,加深学生对行业的技术标准与规范的理解。如蒂森电梯有限公司主动提出无偿到学校开设电梯日常维护保养规则等课程,介绍电梯行业标准规范、日常的运行、维护与管理等,针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电梯电气维修)认证标准,组织有意向的学生在校考取电梯维修证,介绍电梯行业特色文化,满足该企业用人需求,最后半年,学生进入企业就能带证顶岗实习,在这过程中学生就业目标明确,增强了主动性,使学生能够“零距离”上岗。

(四)实训基地建设与终身学习对接

1.搭建全程订单育人平台

建立校企一体化办学机制,建立开放学习机制。依托与企业深度合作,围绕校企订单培养、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师资、联合开发课程和教材、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等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办学实践。探索开放、自主、互动、立体化的学习机制,推进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构建。逐步建立无障碍入学和弹性学习制度。制定并完善学分积累、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实现学员灵活学习、自主学习、自由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目标。

2.职前―职后全程订单人才培养

职前“个性化”订单人才培养。按照订单企业个性化用人需求,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职业技能考核、共同完成顶岗实习就业,量身打造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008年起与上汽通用五菱公司合作开办的“2+1”教学模式订单班,前两年在校内完成,后一年在实习单位组织教学活动,实习单位负责提供教学场所、设施,具体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由双方共同协商确定。理论课及实践课主要由本专业教师及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专家等配合,根据企业需求灵活安排。学生在一年的实习期中贯穿企业设立的企业文化、安全生产管理、品质管理等相关课程,由企业人力资源部、车间等共同实施及考核。至今“五菱班”订单班已经开办5年,目前大部分学生已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

职后“多元化”订单项目合作。利用校企资源优势和信息共享机制,通过专业教学向企业延伸,企业培训向学院延伸,推动了校企共同开展职业资格鉴定、员工学历教育、函授教育。培训基地共建和产学研合作等订单项目的开展为毕业生及企业员工的终身学习提供了保障,构建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技术职业教育终身学习平台。近年来,已经为上汽通用五菱、柳钢、玉柴等企业员工进行维修电工中级培训、维修电工技能竞赛等项目培训达二百多人次。为满足企业需求,专业团队准备筹划为企业进行技师培训、高级技师培训。

大学生“回炉”学技,增强就业竞争力。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以帮助学生“回炉”,为他们提供一个回归的渠道,以促进其自身发展。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大学生“回炉”是一个技术性的提升,更容易塑造成复合型人才。

3.中高职对接全新灵活的招生机制

广西提出要实施职业教育“立交桥”工程,即各层次职业教育互相贯通,包括学分互认、课程衔接等。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实施中职、高职专科和高职应用本科分段培养、校企延伸培训及顶岗实习与就业,实现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中职与高职专科、高职专科与高职应用本科的有效衔接。从2010年开始,本专业已经与广西大学合作专本衔接教育,该专业专本衔接在校生人数已达250人,已经有部分同学获得了本科学历学位证书。下一步考虑中高职衔接招生,“2+3”学年制、单独招生等全新和灵活的招生机制,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中高职教育在层次上的有效衔接和深化,在拉动中职教育发展的同时,推动高职教育发展,提高高职教育质量。

经过几年实训基地建设的不断完善,实训室执行了开放式的管理模式,面向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实验设备进行设计、安装、调试,加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积极踊跃参与全国、区级各层次各项目技能大赛。近年来,曾获全国西门子杯自动化挑战赛华南赛区一等奖、全国总决赛三等奖;全国高职院校维修电工竞赛一等奖;多次荣获全国职业院校“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技能大赛二等奖、区竞赛一等奖;多次荣获“亚龙杯”全国高职院校“自动线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团体二、三等奖、区竞赛一等奖。

尽管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实验设备硬件及内涵建设的开发、运用还不够充分完善,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硬件设备建设,加强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及提高设备资源的质量,加强实验室开放监管,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资源和互动平台。加强对外的培训力度,发挥实验设备资源共享的作用,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心将建设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和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具备“基础技能训练―职业专门技能训练―综合应用训练”三级递进的实践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