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7 07:44:4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小学感恩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今天,我观看了一部于丹老师专题讲座《中小学生感恩教育》,才恍然大悟,学习固然重要,可比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会感恩,学会做人!感恩你我他,将快乐装进口袋。
其实现在的我都莫以为然的接受了长辈那无限的爱,却忘记了自己因有的职责——感恩他人,早已把感恩从心灵深处挤走,把那无限的爱视为理所应当,当看了于丹老师专题讲座《中小学生感恩教育》才知道我错了,我在希望别人给予时,没有动自己的感恩之心,就像于丹老师说的故事一样“一个小女孩在看电视,她的妈妈手受伤了,拿给她看,她一手推开了妈妈,说;别打扰我看电视!”就这一个我们以为一个微乎其微的细节,却伤害了我们最爱的妈妈,其实完全可以换种方式,温柔得吹吹妈妈的伤口,问一问还疼不疼?其实这样的小动作还有很多,都发人深思。我们也曾有过许多这样的案例,妈妈的唠叨,爸爸的严厉,都是为了谁?在所有人心里都是严父慈母,我也不例外。妈妈总是顺着我的性子,那代表性的唠叨也尾随其后,当我难过时会安慰我,当我失败时会鼓励我,当我受伤妈妈比我更痛苦;爸爸不会跟妈妈一样嘘寒问暖,但那严厉的神情中流露出爱,至今我还记得那天,我被一个男生欺负了许多次,爸爸忍无可忍,星期五爸爸找到他和他的家长处理了这件事。以前我还以为他们不在乎我,甚至还发过脾气,现在想想真是可笑之极。我想感谢亲爱的爸爸妈妈,是你们生了我,抚养了我,呵护了我,没有你们就没有我。
我还有感谢教育过我的人,感谢帮助过我的人,感谢伤害过我的人……
感恩你我他,路漫漫,要经历的还有很多,先学会感恩再说。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160-02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对中华儿女的品格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不断的提炼,孝文化中的糟粕不断被剔除,留下来的文化精华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塑造高尚的品格,更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目前,中小学教育工作人员充分意识到了孝文化对于塑造学生品质,培养其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意义,利用孝文化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已经成为相关教育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 孝文化的基本内涵
孝文化自古有之,作为一种积极的意识形态,孝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孝文化涉及社会的所有阶层,为人子女最重要的就是要善待自己的父母家人。尊敬老人、孝敬长辈、承智耀亲都是传统孝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子女不仅要在生活上给予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还要在立业等方面多遵从父母的意见,袭承祖志,光宗耀祖。
自近代以来,中国孝文化经过了不断的扬弃,不断剔除其中的文化糟粕,使子女在尊敬孝顺父母的同时,养成了自身的独立品格,对事物形成了自身的独立的判断。当今社会,孝文化已经成为评价一个人道德素养的重要标准。孝文化讲究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一种和谐平等的关系,父母应该身体力行为儿女做出表率,儿女必须要孝顺父母,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与心理情感。
二 中小学感恩教育的发展现状
所谓感恩,就是要感激别人给予自己的恩德,孝文化体系下的感恩是指为人子女一定要感激父母对自己的养育和教化之恩。中小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有限,他们的思想观念尚不成熟,在这一阶段对其进行品德培养与教化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并不成功,其中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很多学校虽然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长期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常会忽略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更不用谈教会学生感恩父母、感恩生活。教师对于感恩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既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也与自身的教育能力和方法不足有关。很多中小学校的教师在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都是通过解读书本故事这一形式,感恩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这种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只是将这些课本内容当作一种硬性的学习任务,很难真正了解并学会感恩。感恩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书本中,更应该将其转化为一种实际行动,使感恩这种心理情怀变得更加真实。
除上述原因之外,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付出,以及家庭感恩氛围的缺失也是造成部分孩子缺少感恩情怀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的物质生活越加丰富,父母竭尽所能地为孩子提供一切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家中的长辈更是对孩子无微不至地照料。对于感恩父母这一环节,很多家长虽然赞同,但是认为孩子还没有长大,他们照顾子女是理所应当的。久而久之,部分孩子认为父母的付出都是必须的,他们只懂得享受父母为其带来的便利条件和物质,对父母的辛苦付出却一无所知,失去了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也不懂得如何奉献和分享。虽然近年来,学校和家庭越发重视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但仍有部分中小学生对父母缺乏感恩。
很多学校非常注重创新感恩教育的具体形式,通过为学生和家长布置交流沟通任务、举办演讲比赛、召开班会等形式进行感恩教育。但是由于并未构建起一个充满感恩氛围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缺乏潜移默化的教育,导致这些感恩活动只能在短时间内发挥效果。而且学会感恩,对父母有感恩意识并不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的一项硬性标准,虽然在进行考试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问题涉及对父母的感恩问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学校并未设立起一种关于感恩父母的具体要求。因此,很多学生只懂得理论,但是却不具备将感恩落实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三 孝文化影响下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
感恩是每个人一生都应掌握的生活哲学,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都值得人们欣赏和感激,只有心怀感恩,才能做一个善良、快乐的人。感恩的对象具有明显的多样性,作为子女最应该注重的就是对父母的感恩,只有学会感恩父母,才能塑造更加高尚的品格。为了实现对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学校必须充分利用孝文化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首先,学校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感恩环境,创建一种充满孝文化的校园环境,比如张贴宣传画报、出黑板报,组织学生进行孝文化故事比赛或者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等。这样一来,在学校就会形成一种浓厚的孝文化氛围,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孝顺父母、感恩生活的重要意义,并充分学习通过哪些方式可以实现对父母的感恩。
其次,学校教师的个人素质应该进一步提升。教师是学生最主要的模仿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学生学习并模仿。因此,让教师担当起感恩父母的表率是非常必要的。相关教育研究者曾提出,“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树立感恩的道德榜样。”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要在言语中渗透关于孝文化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意识到父母养育之恩的伟大,让他们学会感恩。同时,教师应该整合与孝文化和感恩教育相关的教育资源,在进行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其中蕴含的孝文化知识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念。
为了强化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很多学校都在不断尝试与努力,对相关的教学方式进行了不断的创新。比如,某中小学开展的情景体验教学,让学生组织班会或是进行话剧表演,通过角色的表演,让学生对父母的良苦用心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有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相关活动,比如“给妈妈洗脚”,在活动后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不仅加深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也使子女对父母的辛劳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同时,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也要注重家庭环境对学生品质的影响。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他们对于世界的观点大部分来自于家庭。因此,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学生的感恩情怀的塑造是非常必要的。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应该注重对子女进行教化,要让他们了解到自己所享受的优越物质条件并非凭空而来,要让他们对父母的辛苦付出有深入的了解,让他们对父母的养育恩情充满感激。家长应该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与孩子形成一种亲密无间并且知心交心的平等关系。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用中国传统孝文化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品格的重要方式。只有懂得孝顺、懂得感恩,学生才有立足于社会的根基,才能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郝振君、苏亮亮.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5(8)
[2]邵珠玲.感恩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1)
从2011年9月开始,我们在北京市丰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支持下,在北京市芳古园小学四年级和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初中一年级相继开展学生亲社会行为促进的活动,得到了两校的大力配合。本文将汇报感恩教育课程开发的部分实证研究结果。
一、感恩教育的具体目标
我们的感恩教育主要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次上展开。对应的目标是:第一,使个体在接受他人的帮助后,能意识到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并在内心加以肯定和认同;第二,使个体将由此产生的愉悦和温暖情感转化为回报恩情的驱动力;第三,使个体将感恩的意识和回报的动力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并形成习惯。[7]
从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三个层次的教育目标出发,我们将感恩教育细化为五个环节,分别是知恩、识恩、谢恩、报恩和施恩。[7]“知恩”指个体能够意识到“他人的帮助是对我的恩惠”;“识恩”是在知恩基础上,使个体不仅知道并认同他人的行为是对自己的恩惠,而且还能了解他人的恩惠会对自己产生哪些积极影响,以及他人在帮助自己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谢恩”指个体对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表示感谢,这种感谢可能通过外在的言语表达,也可能是内部的情感体验;“报恩”指个体从行动上来报答他人所给予的恩惠;“施恩”指个体跳出了现有的互动框架,对“报恩对象”以外的第三方施以恩惠或给予帮助,即在更大范围内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二、感恩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实施程序
1.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根据上述五个环节设置的,细述如下:
1)知恩和识恩
帮助学生从代价和恩惠两个角度出发,意识到他人对自己的帮助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并且自己是会得到恩惠的。通过下列活动训练学生的认知评估能力,使其产生更多的感恩体验。首先,为学生呈现一段视频,讲述一棵树与男孩的故事。男孩小时候与树一起度过了欢乐的时光,男孩逐渐长大,对树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而树每一次都满足他,奉献出自己的树枝、树干甚至是树桩。男孩则心安理得地接受了树所有的帮助。让学生展开系列讨论,“这棵树在帮助男孩的过程中,付出了哪些代价?”“大树为男孩付出了很多,它的感受是什么样的?”“男孩得到树的那么多奉献,他的感受是什么?”“你觉得男孩会感激树对他的帮助吗?如果你是那个男孩,你会怎么做?”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意识到树在帮助男孩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和男孩所得到的恩惠,提醒学生认识到男孩应该懂得对树感恩。最后,让学生思考“视频中树的形象会使你想到谁?”从而将故事与生活联系起来,启发学生发现身边那些像树一样默默为自己付出的人。
在讨论完树与男孩的故事后,引导学生思考身边的人在帮助自己时付出的代价,让他们画出属于自己的“感恩树”。学生要在树干上写上帮助过自己的人,在树叶上写上对方帮助自己时付出的代价。这个活动可将代价的概念与生活中的具体人物与事件相联系,加强学生对代价的理解。在我们的感恩教育活动中,学生画得最多的是对父母的感恩树,他们在树叶上写满了父母为自己的成长所付出的健康、时间、金钱、精力,等等。
2)谢恩
训练学生通过言语或行动对帮助自己的人表示感谢。让学生给同班同学、教师和家长各写一张感谢卡,对他们帮助自己的某件事表示感谢。在课堂上,将感谢卡送给自己想要感谢的同学,读出卡片上的内容,同时选择合适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活动开始时,学生们都能写出感谢卡,但却羞于表达。在反复鼓励和引导下,特别是在引导员的示范下,他们开始相视微笑、相互握手、相互拥抱,逐渐变得真诚开放,可以很大方地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活动结束后,再通过一些问题的讨论与引导,使学生意识到对帮助自己的人表达感谢,会使双方都感受到满足和快乐。所以,当得到别人的帮助时,不要吝惜感谢,应该选择舒服的方式及时地向对方表达感谢,使双方都体验到快乐。
今天,我看了于丹老师的讲座,十分有感触。他教给我很多对我有帮助的人生道理。
节目的开头讲的是一个小故事。把父母比喻成大树,小孩每天去大树下玩,可是有一天,小孩愁容满面地对大树说:“别的孩子都上学了,并且有好玩具,可我没有。”大树说:“你把我的果子卖了,你就有玩具了。”以后每年秋天孩子才来。过了几年,小孩成了青年,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有房子,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我的树枝砍了做房子。”又过了几年,青年成了中年人,他对大树说:“别人都飘洋过海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我的树干砍了,做独木舟。”中年人把独木舟推进海里走了。后来,中年长出了一根根白发,他来到树桩前,树桩问他:“我已经是一个没用的树桩了,你也不会理我了吧?”这个人说:“不,我会一直陪你晒太阳。”
这正是父母完成了对孩子一生的成全。在我们的一生中,无私又不求回报的养育着我们。
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有孝心,有爱心,有自信心的人。
河南新乡红旗区向阳小学四年级:喜欢萌学园
周六早上,我观看了于丹老师的感恩教育讲座,其中大树与调皮的小男孩的故事,对我的触动很大。
从前,有个孩子喜欢在一棵大树下玩,他每天都来,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满面地对大树说:“你看别的孩子都上学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没有。”大树说:“你把我结的果子摘了去卖,你就有玩具了。”以后,孩子只有秋天才会来到大树下。过了几年,小孩长成了青年,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有房子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我的树枝砍了盖房子。”又过了几年,青年变成了中年人,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漂洋过海了,作为中年人我也应该到别处去看看。”大树说:“你可以把握的树干砍了做成独木舟。”中年人把独木舟推进海里走了。渐渐的,中年人长出了一根根白发,他来到树桩前,树桩说:“我已经是一个没有用的树桩了,你更不会理我了吧。”他说:“不,现在我只想陪你一起晒太阳。”树桩开心极了。
这个人的一生都在像大树索取,而大树所要的回报仅仅是他的陪伴。大树就像我们的父母,都是无私的,为了儿女,给予他们所有的一切。
百善孝为先,我平常对父母索取的多,对父母的体谅少,常常因为饭菜不可口就大发脾气,由于父母不答应我的要求就大哭大闹,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势,现在我知错了,应对父母怀感恩之心,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孝心常在。
山东滨州博兴县第一小学三年级:李思毅
在学校教育中,可以把感恩教育与学科进行联系。通过教材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感恩,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教育,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知世界,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与德育相联系,理论联系实际。通过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开展教育,把思想教育渗透到学科学习中。
比如在《思想品德》学习中,教师多会从家与爱入手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自己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让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报父母、回报社会。比如在语文教学中,"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的故事都是在告诉我们要学会感恩。连动物都能够做到的事情,我们人更应该做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学会思考,再进行自我反省。俗话说的好:"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当别人帮助你的时候,你应该怎样回报他人。教师可以以这样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涌泉与滴水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引发学生在大小事物上的深思。把感恩的事迹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在心中种下感恩的种子,给它浇水、施肥,让感恩之树成长。
2.利用教学方式多样化,促进感恩教育
2.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去学习感恩。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一次给爸爸妈妈洗脚的任务,让学生把这次的体验写成作文上交。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父母捧在手里怕坏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教师可以让家长配合学生,让家长也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力量,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生活是酸甜苦辣都有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教师可以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学生的情感更加的细腻,这样他们才能够有意识地去感恩。
除了要对父母感恩以外,学生要感恩的对象还有很多。学校每年都会不定期的组织学生到户外进行小广告的清理,这其实也是一种感恩活动。环卫工人是城市中醒来最早的人,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要打扫街道,我们干净的生活环境都是他们的功劳。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会有乱扔垃圾的现象,让学生参与到清扫活动中可以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能够怀有感恩的心去面对环卫工人辛勤的劳作,了解了环卫工人的辛苦,学生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用善意的眼光看社会、看身边的人,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2.2教学内容与社会相结合。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教学活动都是与社会需要有关的。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时,需要在社会中进行实践。把感恩教育推行到社会中,让学生在社会中学会感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课堂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有全新的认知。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熏陶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在学习《我的成长树》一课中,教师可以在班级布置"我的成长记录"活动,学生可以在上课前收集有关自己成长的东西。遇到不知道的事情可以问家长,与家长一起回忆童年的趣事。在课上可以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成才经历,可以是自己出生的证明、可以是周岁的照片、可以是父母给你拍的DV,这些都是体现学生成长的经历,学生可以在分享时体会到自己成长的过程。学生可以很好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避免教师枯燥的讲解,把生动的事件呈现在眼前形成道德观念,培养学生树立感恩的价值观。
3.加强感恩教育宣传,组织学校活动
在感恩教育活动中,学校可以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感恩小组"对整个感恩教育的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为了让感恩活动落实到实处,学校可以组织班主任在班级内进行活动,比如开设"感恩主题班会",让班级的学生可以参与到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感恩活动进行评价,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各个班级还可以相互交流经验,促进感恩活动更好地推广。
学校可以组织在国旗下讲话、学校的宣传栏、黑板报等方式,对感恩教育活动进行宣传,让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标语来感受感恩。在班级中可以组织感恩文章阅读评比活动,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表达感恩,可以是舞蹈、绘画、讲故事、唱歌等多种形式。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会增加对感恩的理解,给予孩子精神食粮,唤醒学生感恩的意识。
学校还可以组织传统文化的活动,比如"孝文化",让学生可以在传统文化中受到精神文明的熏陶。学校可以组织诗歌朗诵、让学生寻找经典篇。宣传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帮助老人过马路等,让学生可以学会感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学校可以把感恩教育与礼仪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校园中形成讲文明、树新风、感恩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做礼貌的人,对老师、同学、父母都怀有感恩之情。从小事入手,让学生有感恩的意识。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念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除了父母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外,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要多帮助学生。让学生能够有感恩的意识,在平时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创设感恩情境,让学生可以体会到感恩。比如教师在听写时拿学生的书,在使用完之后,对学生亲切地说"谢谢",学生说"不客气"。这样简单的举动,也会感动到学生。让学生知道每个人在寻求别人帮助时,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念。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德育。利用德育的教学原则,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学校中多开展有关感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可以面向社会,加强学生感恩的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不知不觉中,西方的节日文化已跨越了地域与民族的界线,逐渐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十六七岁的中职生尤其喜欢过这些西方的洋节。然而,学生热衷于过洋节只是图新鲜、热闹,却不用心体会节日背后的文化含义。感恩节作为西方节日中一个重要节日,其本身文化富含的正能量对于今天的中职学生来说尤其需要好好学习。
感恩的由来
1、国外的感恩活动
“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在美国,自1941年起,感恩节是在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并从这一天起将休假两天,原意是感谢印第安人,感谢上天赐予的好收成。像中国的春节一样,在这一天,成千上万的人们不管多忙,都要和自己的家人团聚。
2、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元素
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就具有感恩教育的元素:“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羔羊跪乳”“ 乌鸦反哺”“粒粒皆辛苦”,还有“古代二十四孝图”等等古训流传至今,说明感恩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二、中职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素质普遍不高,学生思想上不求上进,存在厌学情绪,上网成瘾、早恋、打架等现象屡禁不止。学生普遍缺少感恩意识: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和雨露,却在肆意破坏着朝夕相处的环境;面对父母的哺养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已大打折扣,甚至很淡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惟“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
最令人痛心的是学生对父母都失去了应有的感恩之心。我的班里有38名学生,年龄在15岁至17岁之间,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学生只知道父母在家里种地,却不知道地有多大,地里种什么作物;80%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所有的学生都没有给父母洗过脚、做过饭。父母在家省吃俭用,学生之间物质攀比,过度消费,认为把父母每月给自己的生活费花光是应该的,全然没有节省意识,没有为父母分忧的想法。
三、学生感恩缺失的原因分析
到底是什么使孩子失去了感恩之心呢?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我们的教育也值得反思。让孩子知道感谢爱自己、帮助自己的人,是德育教育中重要的一个内容。然而,在一段时间内我国对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只注重空洞的说教。而当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金钱和利益的权衡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相助,人们普遍太自我关注,不在意与别人的关系,也不在意社会的发展,渐渐地淡忘了我们永远不可能孤身取得幸福。为此,媒体上有关缺少感恩心和加强感恩教育的事例越来越多。
实践证明,教育孩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奏效的,尤其是德育教育,依然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感恩教育的成功,仅仅依靠学校一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
(一)家庭教育中,父母缺乏对教育的正确理解。
在家庭教育方面,很多父母缺乏对教育的正确理解,许多父母的教育思想是认为分数决定一切,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重要。因此为了孩子用功读书,取得好成绩,他们可以不惜任何代价。还有现在绝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在家庭处于“中心”地位,是家里的“小皇帝”。父母和老人大都是围绕孩子“转”,认为“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久而久之,学生从思想上逐渐产生了偏激的想法:我上学是给“父母”上的;父母生我养我是应该的;我“指挥”父母也是理所当然的。学生思想品德的引导和教育都被家长忽略了。 所以,孩子根本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认为自己的任何作为都是理所当然的。
(二)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由于受社会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校园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现在许多学生对于父母的辛劳一无所知,却受到社会上追求奢华、虚荣的不良风气的影响。经常听到学生在争论:我的衣服比你们穿得漂亮,贵得多。而另外的学生会马上反驳:我的衣服是某某名牌;我的手机是某某新品,我的手机有多少新功能。许多学生认为让自己过上舒适的生活是父母的责任,是天经地义的。因而当父母无法满足其舒适生活的要求时,他们就开始抱怨。前一阵网上出现一则新闻:一个青年男子被朋友的豪华婚礼所刺激,埋怨父母 “没有一百万生吗?”。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的学生甚至做出伤害亲人的事情,在我们的身边也屡见不鲜,这是让我们感到悲哀的,同时也是值得引起我们反思的。另外受功利思想的影响,许多学生变得自私,而且在同学交往上把金钱放在第一位。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感恩教育更显重要。
四、时时提醒唤起学生的感恩之心
目前的现状说明,学生的感恩之心需要老师、家长的时时提醒,让他们明白自己不能脱离别人、脱离世界而独自存在,明白自己的生存、进步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
提醒感恩是提醒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也许生活中真的有很多不如意之处,但是换个角度去审视它,以一颗感恩的心去迎接它,学生会发现心情明朗许多,就不会再有严重的焦虑心理。
关键词:渗透;感恩;兴趣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挖掘数学自身内在的美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它处处充满美的情绪,美的感受,美的表现,美的创造,正是这些构成了数学的美:对称美、统一美、简洁美、奇异美、曲线美等。在教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笔者就向学生介绍了著名的“黄金分割”的知识。从而揭示了一种审美的线段比例关系,然后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按黄金分割构造的事物。如中外名建筑、窗帘的束带、女孩裙子的腰带等,使学生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我还经常让学生用哲学的眼光从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感悟一些人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列夫托尔斯泰也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一个人的实际价值好比分子,他对自己的评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值越小。让学生从这样浅显的数学知识和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阐述出这样深刻的做人道理,才是我们数学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我觉得,只有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愉悦地学习数学、鉴赏数学的美、感悟人生真谛,才能陶冶出学生高尚的情操。二、结合数学知识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应用题的教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解决,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结构,处理数据资料,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抽象推理,建立数量关系,合理推理求解,检验校正结果”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将来在急剧变化和剧烈竞争中的适应能力;结合数学计算的正确性、解决方法的简洁性、图形结构的和谐性等特点,来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结合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产生活中节约原料、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数学问题,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勤劳简朴、快捷高效的行为习惯,为他们将来能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优良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坚信,只要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充分挖掘出小学数学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点,做到有的放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就一定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作为一名教师希望自己能调出各个方面优秀的人才,每个家长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聪明伶俐的,教育教学的本质也是追求成功,成功既是一个目标,更是一个过程。但我们不难发现,现在大部分的孩子虽然聪明、伶俐,但身上缺少了一份宽容、一份大度,一份付出。他们只会接受爱,而不会给予爱。只会饮水,不会思源。只会索取,不会奉献。总之缺少一颗感恩的心。作为一名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更应该引导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生活。
我们应尽可能地带领他们到社会实践中体验,我们可以给他们布置感恩的作业。如开展“向周围曾帮助过你的人送上一封感谢信”“到老年人活动中心为他们打扫环境”“到孤独老人家送去温暖、关心”……引导学生走进社会,接触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了解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与价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懂得关爱社会,回报社会。
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需要鼓励、表扬。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好教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行自然的渗透。例如,“Good morning!”“How are you?”“Hello!”“Nice to meet you!”“Thank you!”“Sorry.”等表示问候、礼貌的句子,是学生学习英语最初接触的内容。只要在教学及日常交往中反复使用,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学生自然就学会了在英语中礼貌用语的运用。例如,“Thank you.”(谢谢你)这一常用的礼貌用语,在教学中,教师也应注重培养学生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并时刻加以提醒。如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要说“Thank you.”;接受别人的赞美时,要说“Thank you.”;接受别人的礼物时,也要说“Thank you.”。即使是对自己的父母,也别忘了说“Thank you.”。在学习“New Year’s Day”的时候,教师可引申到“Women’s Day”、“Mothers’ Day、”“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等节日,回家后,要求学生用英语向父母及祖父母祝福。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同时也明白了应该体贴父母、关心他人。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在教学“I’m sorry.”这一礼貌常用语时,由于这个短语在我们生活中的出现率较高,所以对于它的读音、意思教师都不需要太多地解释,而应重点讲解如何正确地使用、什么时候使用。我创设了以下几个不同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表演。情境一:下课的时候,你不小心碰到了正在写作业的同学,你该怎么做,怎么说呢?情境二:如果你和其他同学约好去动物园,可是你迟到了,该说什么呢?学生们在可爱的头饰面前,争相扮演角色,并进行极为生动的表演。
如:――I’m sorry.
――That’s all right./You are welcome.
通过表演学生可以知道应用的场合极多,并且大多数是用来表达自己做错事时的抱歉心理。由此学生们在情境表演中能养成讲礼貌的习惯,并知道做错了事应该诚恳地道歉,从而逐步养成理解、关怀的情感品质。
学生都有爱听故事的特点,因此我在教学Numbers时,设计了一个情景:让学生画树、画花、画草……将黑板布置成一个大森林。“森林”里有鸟、有动物的家等。有一天,小白兔生病了,小动物们都来探望它,然后逐一呈现动物:小猫来了,来了几只?(How many cats can you see?)让学生学会数词。紧接着出示手里拿着的几个气球的小狗、提着一篮装满多少只苹果的篮子的小猴,以及鼻子上卷着几只香蕉的大象和爬行了几小时才到小兔家的多少只小蚂蚁。然后请学生表演这个故事。在这一系列的情境活动中,一幅幅充满关爱、温馨的画面一次次展示在了学生的眼前。学生们不仅兴趣盎然地学会了数词,而且感受到了友谊的美、大自然的美,从而在心底自然涌现出热爱大自然、保护小动物、关心身边的每个人等一系列情感。
四年级第四单元学的是关于动物的名称,如dog,pig,duck,lion,monkey,tiger等,光学这些单词并不难,但如何渗透感恩教育呢?在这节课中,我采用的是唱歌的形式来完成教学目标的。通过学动物的名称及“I like...”句型,培养起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意识。这种环保意识正好和当今社会呼吁的环保问题相吻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运用多种媒体手段,如电子琴伴奏唱歌谣,戴动物头饰让学生扮演动物并学动物叫声、模仿动物的动作,再设计游戏来落实新授句型,使学生能说出自己喜爱的动物的名字。我再通过活动挂图分析、对比,使学生能对保护动物的行为表示赞赏,对有文明行为的小朋友表示喜爱,对不爱护动物、不文明的现象表示反对,并能帮助他们改正错误,从而运用学会的新句型和语言知识培养起正确的道德情感和保护动物、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激发学生主动热爱小动物并愿意和动物交朋友这种美好的情感和兴趣。
How to infiltrate the Thanksgiving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
Li Rui
【Abstract】Primary school stage is the stage of education starting life, some behavior is then developed, which affects the life of a child. Learn Thanksgiving, learn to know, to understand the ex-rearing parents, teachers teach grace, the help of friends of grace. Let the students learn to be grateful, to make them look at each and every life vision of equality, respect for each ordinary ordinary labor, but also greater respect for themselves.
【Key words】Products wanted to morality; Thanksgiving education; necessity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宗旨是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感恩,就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那么,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如何渗透感恩教育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从教学内容入手,激发感恩之心
教师要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用耳朵去倾听,用眼睛去观察,开动脑筋去思考,敞开心灵去感受,迈开双脚去实践。当学生在对生活的世界进行观察、探索、思考时,教师要耐心地等待着学生的成长;在学生需要帮助时,教师要伸出援助的双手;在学生有了惊喜的发现体会时,教师要给予欣慰的微笑和积极的鼓励。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教师要利用导语引导学生去想自己的家乡究竟是什么样子?家乡有哪些独特的环境和风土人情?让学生去感受家乡的乡音、乡情和独特的家乡文化,去探究和了解自己的家乡。然后转向让学生知道是家乡的父母、乡亲、水土养育了自己。所以,要热爱自己的家乡。要学会去感恩自己的父母,感恩自己的家乡。然而,当代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只懂得享受,不懂得付出,对别人的关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不懂得感激。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对父母的爱不领情,不道谢;对教师的付出,也认为是天经地义,情感淡漠;对同学的帮助,往往是理所应当,习以为常,从而形成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懒惰、不懂得关心别人、社会责任感差等性格弱点。针对这些,小学思想品德课内涵极其丰厚,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在教学中我们要认真挖掘课本内涵,积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从身边的事、身边的人、身边的活动等方面去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茹苦含辛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
二、从组织讨论、收集资料入手 ,激发感恩之心
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收集资料是教育学生感恩最好的方法之二。引导学生发言,使学生明白感知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知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通过学生说、听、评、议,使他们明白了谁是他们最可爱的人,他们应该去感谢谁,从而以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
三、从实践活动入手,激发感恩之心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要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了我们。我通过让学生去春游、拍照、采访等活动,感受家乡的美景,积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先让学生人人动手设计、办班刊,举办例如“为父母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为长者让座”等活动。并表演自己的做法,使学生在体验中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
例如,我结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吃穿从哪里来》课文内容,开展了“感谢妈妈”的主题活动。活动中,孩子给妈妈的一句关心体贴的问候,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无不演绎着人间亲情的温暖。学做父母,体验辛劳。通过亲身体验的活动,学生们从真实的感知,深深体会到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与欲望!
四、谈谈感恩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做好榜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言行一致的道德形象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理解道德观念的实证,使学生可以具体形象地理解道德观念的含义,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模仿的范例,使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学习模仿教师的道德行为,以形成自己的道德行为习惯。对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而须从周围的环境去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因此,在平日的学校生活中,教师不仅要充当教育者的角色,还首先应该是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是懂得感恩、懂得报恩的人。
2.教学内容向社会开放。“走出教室一步,就意味着对学科的超越: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学生的感恩之心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只有不断反复实践,才能逐渐形成。因此,才能变认识为行为。在教学《我的成长树》一课时,我开展了“调查自己成长历程”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课前采访父母,收集儿时物品,回忆童年趣事。课上学生带来了采访父母的录音,出示自己的出生证、纪念币、胎毛笔、成长册,反映自己一步步长大的经历,进而充分感悟到长大是一个丰富的过程。以学生的直接参与学习实践代替教师单调乏味的空洞说教,在社会活动中形成道德观念,不断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二、将感恩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
记得在教二年级《品德与生活》第一课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说说暑假里最有趣,最快乐的一件事这一环节时,同学们个个举起稚嫩的小手,有的说:“我暑假吃了香喷喷的肯德基。”有的说:“我了芜湖方特游乐园……”学生说得兴奋,我听得认真,可是陈飞同学说的话,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他说:“我最快乐的事,是妈妈在我生病时,为我做了一碗热腾腾的馄饨,我感觉是我暑假中最难忘的事,也是最快乐的事,那是妈妈爱我的心,我要感谢妈妈,谢谢妈妈为我做了可口的馄饨。”听完之后我心头一热,被眼前这个相貌普通的孩子的话感动了,震撼了。于是我迫不及待地让全班学生对陈飞报以热烈的掌声,掌声热烈而持久;对他进行了表扬,表扬他懂得孝敬父母,懂得谢谢父母,懂得感恩。于是我借这个时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教育学生要学会感谢老师的批评教育,因为老师使你一天天懂事起来,是老师给了你智慧,给了你知识……要学会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帮妈妈拿一双鞋,一句问候“妈妈辛苦了……”感谢同学在你摔跤时扶你起来等。总之要感谢的事有很多,在你受到帮助的同时,别忘了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进行感恩教育,使感恩教育在每个学生身上得以体现,就像三月的阳光洒满校园的每个角落,因而受到广大家长与校领导的好评,都说我品德与生活这一课程上得好,教得“活”,抓得“实”。
三、开放空间,引领感恩实践体验
“冲破课堂约束,参与社会实践,打破课程局限,做到各科相互渗透”,使品德课与其他学科,与家庭、社会、外界进行信息交换,成为深受学生喜欢并乐意接受的课程。感恩教育更需要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从而成为学生感恩之情激发的基石。
1.立足学校教育,拓展教育的渠道。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而且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最直接的场所。因此,我们要“以校为本”,在学校中的各门学科、各项活动中渗透感恩教育。(1)在校园文化中渗透每个学校都有属于自己学校特色的德育特色,我校突出“心存感恩,至诚致远”的主题,开展了以“感恩父母,感谢老师,感谢同学,感激祖国”为主题的感恩教育。学校在运动场的长廊上,设计以感恩为主的古今中外人物图片和以故事为主的连环画,如孔融让梨,诗人孟郊的作品《游子吟》等,在教学楼的走廊上,设计了感恩语录墙……感恩教育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了熏陶,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2)与大队活动相结合为了引导学生感受传统“孝”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汲取精神营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校为了大力宣传敬老孝老道德模范事迹,在全社会弘扬尊老敬老的良好风尚,在学生中开展了一次“我给爷爷奶奶写一封信”的活动。各班级积极响应,学生热情很高,全校共征集到书信500余封。教导处对书信进行筛选,办出三幅宣传面板,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亲。诸如此类,由于学校对此项活动高度重视,做到了认真部署,精心安排,活动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品德教师也以此项活动为契机,参与其中配套学校共同过好传统节日,丰富校园文化,感恩之氛围非常浓厚。
2.配合家庭教育,培养感恩的习惯。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他认为,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离不开“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我们要将感恩教育延伸到家庭,将感恩习惯的养成贯穿于学生的生活,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感恩习惯。如在一年一度的“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全体学生在少先队大队部的倡导下,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感恩三八节”活动。为了使活动有效进行,大队部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充分发挥家校合作功能,增强活动效果。
四、配合家庭教育,培养感恩的习惯
孩子正处于一种发展性的自我中心阶段,难免表现出“小气”“霸道”等,家长要了解幼儿的这一年龄特征,允许他们表现出这种与感恩相悖的行为,以避免幼儿产生强烈的逆反的心理;同时,又要善于抓住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培养其感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