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网络管理实习工作计划

网络管理实习工作计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5-06 09:18:2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网络管理实习工作计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网络管理实习工作计划

篇1

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具备实践技能,仅仅凭显性知识的课堂教学很难使学生掌握实践技能,而这个过程可以通过顶岗实习来实现。顶岗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顶岗实习,学生能够尽快将所学专业知识、岗位技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在学期间与企业、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顶岗实习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顶岗实习这门课程又不同于一般的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顶岗实习的教学活动的实施场地不在学校,学校的教学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学生处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上,使得这项教学工作的管理变得非常复杂,而且效率不高。如何加强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确保顶岗实习各项任务按质按量的完成,是目前高职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有不少高职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了有关顶岗实习实践教学管理的研究,但研究成果主要还是局限在制度管理的大框架内。

一、顶岗实习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的高职院校对顶岗实习实践教学的管理主要是制度管理模式。全国每所高职院校都制定了相当完善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形成了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的整体性顶岗实习规章制度,包括学生顶岗实习指导书、教师实践教学指导工作规范、安全管理制度等。这种管理模式在制度上是完善的,但是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根据调研,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工作难度大

学生实习地点分散,学生之间和教师之间信息传递困难,同时学生的日常生活都在实习单位,管理主要由实习单位负责,学校基本上处于遥控管理状态,这样,往往会出现学校与实习单位脱节现象。例如顶岗实习工作单位变更申请,学生往往是先斩后奏,给管理带来很多麻烦。再如实习过程中,需要传递学生的信息和文档,由于受学生获取相关信息和文档渠道的限制,传递非常麻烦。尤其是部分学生责任心不强,教师需要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相关工作,同时学生容易养成懒惰、依赖的职业工作习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开发了专门的顶岗实习网络管理平台

(二)重视程度不够高

目前,许多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还是倾向于将课堂传授知识作为首要甚至是唯一的教学任务,而认为顶岗实习就是学生找到了工作,不需要什么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企业、实习情况及实习效果不闻不问,很少到顶岗实习企业进行现场指导。

(三)考核标准不合理

许多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考核评价内容分为实习纪律、实习内容、实习报告等几个方面。程序是首先学生自我评价,然后学校指导教师参考企业指导人员的意见综合打分。这种考核方式看似合理,考虑到了学生、学校、企业三方,但实际上学校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人员沟通很少甚至不沟通,导致考核方式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

二、顶岗实习网络管理平台功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尝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了专门的顶岗实习网络教学平台。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17个专业均建立了顶岗实习网络课程,具体功能如下:

(一)总体功能

学生可以通过顶岗实习网络课程平台查看消息、新闻,提交月结,提交更换实习单位申请等资料;可以给教师、同学发信息、在线交流等;指导教师可以查看信息、新闻,监控学生实习情况,批阅月结,发送或者回复学生信息、申请;网络课程管理者可以信息、新闻、管理本班学生的实习、就业资料,监控学生实习情况。

(二)模块功能

1、顶岗实习工作计划提交平台

要求学生在到达顶岗实习单位后,要在企业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按照本专业实习指导书要求,在一周内完成顶岗实习工作计划,并通过网络平台提交给学校指导教师。工作计划至少包括各阶段实习岗位、实习内容,实习结束后应该形成的工作效果。教师在一周内必须与学生沟通交流,完善工作计划,形成切实可行工作计划,作为学生实习结束后考核的依据。

2、月结提交平台

学生实习过程的管理与记录,要求学生每一个月上交一份月结,月结至少包括学生的实习地点、单位与岗位,实习内容,工作经验总结,是否达到实习计划预期目标,下一月的工作计划。

3、实习单位更换申请平台

学生调换实习单位的审批程序,学生在向实习单位提交辞职申请前,需先向学校指导教师提出申请,经指导教师同意后,方可向实习单位提出辞职申请。严禁“先斩后奏”,对于不履行手续的学生予以通报处理,通过网络课程使每一个学生明白制度的严肃性。

4、教师与学生交流平台

包括及时通知、公告、自由意见的论坛和方便学生与教师信息交流的平台。要求教师在一个工作日内必须回复学生提出的问题。

5、顶岗实习考核平台

方便校外指导教师查看学生实结报告,保证报告的真实客观性,杜绝学生抄袭,真正参与到学生考核当中,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避免传统考核方式中校内外指导教师评价考核互相脱节的弊端。

三、顶岗实习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一)管理方便有效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与学生交流方便及时,能够随时掌握学生工作状况,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同时可以准确掌握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单位,杜绝私自更换实习单位的情况。

(二)总结报告客观真实

学生将实习岗位的工作内容、岗位职责、工作流程、经验体会等整理成一份技术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必须与实习月结的内容相一致,使得学生必须认真总结实习期间的工作岗位、体会,从而避免传统顶岗实习考核中月结与总结报告同时上交,造假抄袭严重的现象。

(三)生产实践密切结合

学校教师通过批阅月结以及实习报告能了解企业生产一线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等,有利于教师更加了解行业企业发展动态,积累实践教学素材。

虽然我们开发了顶岗实习网络教学平台,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他也有自身的缺点。因此我们还要积极配合实习单位工作,加强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实习单位表现情况、工作完成情况等。同时,教师要到学生实习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巡回检查,与企业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不断完善网络教学平台中不足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刘峰,张岸杨.基于三层体系结构顶岗实习管理监控网络平台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9,(04).

[2]罗金梅,罗恩华.高等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

篇2

作为一名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我对未来所要从事的工作充满了热情,迫切希望能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但由于工作经验较少,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才能独立开展工作。8月份我们到公司报道后,经领导安排在运维部和市场部各实习半个月,实习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通过一个月的实习,我熟悉了公司各部门的运作过程,对自己未来的工作职责也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实习过后,我被分配到了运维部传输数据中心工作,在这里,通过同事们的指导和自己的实践操作,我已基本掌握了自己所需要的工作技能,能够较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我的工作是初级维护,主要负责是对二干传输设备的维护和电路资料的整理。二干传输设备的维护工作包括:

一、SDH设备运行环境、状态

包括对温度,湿度、清洁度、设备表面、机架与配线架清洁,列头柜电源熔丝及告警设备风扇状态的检查与清洁,还包括机房巡检,DDF,ODF接头目测。

二、WDW设备运行环境、状态

设备运行环境的温度、湿度、机房清洁度,机柜顶端指示灯状态,光监控通道和设备风扇状态检查和清洁,设备、ODF标签整理更新,机房调度尾纤、法兰盘、衰耗器,工具、仪器等。

电路资料主要是二干、本地网电路资料的整理与更新。接手工作后整理了所有本地网的DDF标签,把用笔修改过的都改成符合DDF标签规范的,然后打印出来重新贴在DDF架上。查清了以前遗留的电路资料不明的地方,重新做好标签。如电信的81条电路,只有传输端,没有交换端,我经过仔细检查后,将这些资料补齐,使整个本地网的DDF架上的标签都清晰明了,并能够达到以下具体的要求:(1)根据干线和本地网网络拓扑图与骨干层/汇聚层的电路开放资料和传输系统的纤芯资料要与DDF和ODF吻合。(2)干线传输机房和2个基站的ODF架及设备侧尾纤要按照规范要求布放,ODF要标识清晰完整。每一次开通和跳线都要保证电路资料的更新,DDF架的电路资料准确率要达到98%。

另外,我还整理了一整套传输机房北电设备和华为设备的波分图,完成了以前没有做过标签的ODF资料。

在努力工作的同时,我也认识到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还有一定的不足,因此积极从书本、从同事们身上学习新的知识,而公司也为我提供了许多很好的学习机会。在这半年里,由公司安排,我们接受了省公司举办的城域光网络技术MSTP培训和IP路由技术培训。在这两次培训中,我了解了城域光网络组网技术和STP网络管理及优化,掌握了IP网上相关常用协议,为自己以后的工作积累了更多的知识,使自己的工作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

掌握了一定的工作技能后,我协助同事开新的基站,在外工作了一个星期,以配合11.2期工程建设扩容的相关工作。11月份,参加了随州移动传输机房电源割接工作。

篇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2-0000-02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Collehe

Ye Weihua

(Hunan Judicial Police Vocational College,Changsha 410131,China)

Abstract: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school running characteristics of sex,practical and professional skills,strengthen the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i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the key.Therefore,to discuss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ut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base,basic characteristics,construction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dea is an important issue.Based on the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raining base for example inside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o explore new ways of practical base construction.

Keywords:Training base;Basic features;Construction plan

高等院校专业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强调生产性、体现教学做一体,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适应工作岗位的职业素质;校外实训基地结合就业岗位,使学生亲历职场,在校期间得到上岗能力训练。校内校外相结合,缩短学生与就业岗位对人才需求的差距。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如何获得适合的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同样,校内实训基地也存在如何建设才能更好地符合教学的要求。下面以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就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及实践提出一些建议供以参考。

一、高职院校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其特征是“技能型”、“应用性”。培养技能型、应用性技术人才需要加强实践教学,要根据生产和社会实践一线岗位技能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根据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建设相适应的校内外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

(二)建立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有利于对学生共性化教学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可以增强学生综合实力。实训基地建设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一项常规性训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发挥个性。缩短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差距,使大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实现“零缝隙”对接。

(三)建立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建设一支“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四)建立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可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开发出能够培养学生实际产品工作能力的实训设备,有利于发挥基地效益,增强教师科技开发能力。

二、高职院校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特征

(一)建设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筹资方式多样化。实训基地建设必须有行业企业的参与,必须引进企业的设备资源或人才资源进行共建、共享,实现建设主体多元化、筹资方式多样化,其中实训基地的运行必须引入市场机制,达到校企双赢;实训设备的真实性、先进性和共享性(开放性)。

(二)管理模式的企业化和实训工作的情境化。生产性实训必须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按照生产的工序流程来布置。生产性实训必须体现“学做合一”,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真实的项目经过提炼加工后作为实训的主要内容,并在实训中能生产一定的产品,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降低实训成本。

(三)实训基地功能的多样化。生产性实训既有产品生产的功能,又有技能实训的功能,还可以有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功能,成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鉴定中心;还可以承担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的功能,成为区域内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中心。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内外实践基地范例――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一)建设思路。实施三位一体“公司+平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使学生在具有职业氛围和仿真环境下进行各种计算机网络类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同时承担司法行业干部职工以及当地从业人员的计算机应用培训工作,并与周边院校实行资源共享。扩大校外实训基地数量与规模,建立有稳定和长期合作关系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进行工学交替、岗前培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实践提供场所。

(二)建设内容:(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根据专业特点,本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实施三位一体“公司+平台”建设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式通过合作公司、系办公司和虚拟公司组成“三位一体”的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基地通过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麓谷)信息产业园、江西泰豪软件股份公司、福建星网锐捷有限公司、上海浦东软件园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的设备捐赠、师资支持,借助合作公司(湖南宏梦卡通传播有限公司)、系办公司(律助信息服务中心)的场地和管理平台,再建立一个生产型的虚拟公司(计算机实训中心)。使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以“生产性”实训为主,以“虚拟型”实训为辅,进行岗位技能实训、实习实训及在工程人员和教师的带领下完成项目设计和工程外包,并完成学生的企业认证的培训、考试;实训基地同时还是教师进行项目设计、软件开发、教学研究的基地。学院为合作企业、系办公司和校内虚拟公司提供管理平台,确保专业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2)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内容。依托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麓谷)信息产业园合作成立的“湖南宏梦卡通传播有限公司”。下设:实训部、业务部、技术服务部、培训部。从参与合作的公司引进外包项目和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以企业技术人员为主干带领部分优秀学生,组成网络工程设计、施工、售后技术服务小组。通过参与合作公司,源源不断地带来新的项目、最新的网络技术和工程管理经验,教师和学生在公司环境中得到了项目实战的锻炼,教师和公司人员定期进行双向流动。 “律助信息服务中心”是信息工程系自办的一个经济实体。主要从事学院信息化建设及校园网的管理维护,应用软件开发,同时与福建星网锐捷有限公司合作,开展计算机网络工程设计、安装、调试、售后服务等IT业务;让学生学习岗位型专业核心课程、掌握岗位核心技能、并通过企业认证考试。同时还为教师提供一个集产、教、研为一体的生产性平台。通过合作公司、系办公司、虚拟公司与学校的有机结合,构建三位一体“公司+平台”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如图1所示。

图1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三位一体“公司+平台”建设模式

通过合作企业(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麓谷)信息产业园、江西泰豪软件股份公司、福建星网锐捷有限公司等)建设一个生产型的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内参照生产型实训基地建立一个虚拟公司(计算机实训中心),加上合作公司(湖南宏梦卡通传播有限公司)、系办公司(律助信息服务中心)建立一个三位一体“公司+平台”的校内实训基地;学院为合作企业、系办公司和校内虚拟公司提供管理平台,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合作公司、系办公司为学生提供真实生产环境,虚拟公司为学生提供仿真实训环境,按照(教学、生产、研发、培训、鉴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建立“生产型”、“产学结合型”、“虚拟型”的三类实习实训基地,实现职业技能实习实训基地、专业技能实习实训中心、基本技能实训场(室)“三级实习实训保障体系”,保证专业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3)进一步完善实验实训条件。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与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麓谷)信息产业园、江西泰豪软件股份公司等共建湖南宏梦卡通传播有限公司、律助信息服务中心的力度,经过两至三年的建设,本专业在原有1个公司、1个中心、6个实训室的基础上,新增3个实训室,建立一个功能完备的生产型校内实训基地。将全面满足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

(三)建设措施:(1)建立由教学专家、行业专家等组成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小组。(2)制定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召开基地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进行论证,形成实训基地建设的实施方案与工作计划表。(3)采用招标方式,购买硬件设备看;根据教学与实训室功能需要,通过购置或企业捐赠配备所需的教学软件。(4)完善校外和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定期交流,加强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联系。(5)选派具有一定网络管理和网络软件开发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担任实践教学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聘请网络行业具有丰富网络管理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基地兼职实践指导教师;并开发相应的实验教学教材。(6)为使校内外实训基地建成后发挥较高的效率,在管理体制上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突破原有的管理模式。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体制,建设产学研三结合的综合型、职业化、开放性实践基地。

四、结束语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效的实践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是组织实践教学的前提,对于经费相对紧张、技术相对薄弱的高职院校,不但要加大融资力度以改善办学条件,更要从规划、发展和管理的角度,切实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效果,多渠道着手,全方位着力,探索实践教学体系,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强化学生操作技能,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和个人发展潜力,打造专业特色品牌,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薛峰,李伟.浅析应用型高校发展实训基地的策略创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2]首珩.共享型国家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4

[3]朱建军,信丽华.普通高等院校实训基地设备更新的探索[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6

篇4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工学结合;企校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告诉我们,高等职业教育不是一个教育层次,而是一种教育类型,这种教育类型的作用对于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是其它教育类型所不能替代的。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与重组,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供需关系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原先按普通高校方法管理及教学的经验已不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2003年国家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强调教师的双师型,提出了企校联合办学的理念。2005年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一次明确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企校合作的培养模式”,即职业教育要彻底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走“工学结合、企校合作”之路。

发达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案开发中习惯性的思维定势具有很强的冲击力,促使人们用新的视角、新的理念进行新一轮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

基于这一形势,我院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工学结合,企校合作”方面进行了探索。

1.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1.1 职业面向及能力结构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主要面向计算机应用的基层单位,在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系统管理、技术维护和运行,应用软件研发等技术或管理工作。根据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与素质,总结出该专业的能力结构的总体要求如下:

专业能力:计算机维护维修、网络管理、网站建设、软件开发

社会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调能力、职业道德能力

方法能力:项目构思、设计、工作计划的制定能力;结局世纪问题能力;学习、创新能力

1.2 教学过程

依托合作企业,在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标准开发、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在实践“讲一练二考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创新“2+2+1+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逐步建立起与合作企业的长效培养机制:

第1、2学期:学习基本技能(校内实训、教学做一体化),培养专业基本能力。第3、4学期:学习专业技能(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培养专业能力。第5学期:工作室项目实战/顶岗培训,培养面向职业技能(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第6学期:企业顶岗实习,实现就业与岗位零距离对接(职业素质培养)。

1.3 实训设计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地位。技术技能的培养需要环境,需要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来保障。本专业实训环节安排如下:

第1学期: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一周

第2学期: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局域网组建与维护实训一周

第3学期:校内实训基地进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开发实训两周

第4学期: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网页设计与制作实训两周

第5学期:校企合作进行实训,网络技术、网站建设与、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各四周

第6学期:企业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及论文答辩

1.4 师资配备

根据教学设计要求,配备不同工种教师情况如下:

计算机组装维护教师2人,须熟悉主流计算机硬件,熟练DIY计算机,熟练运用各种维护工具

网络管理教师3人,须熟悉当前主流网络技术,熟练掌握各种网络设备及服务器的使用

网站建设教师4人,须熟练掌握当前主流网站建设工具,掌握至少一种主流网站开发技术

软件开发教师4人,须熟练掌握当前主流软件开发工具,掌握至少一种主流软件开发技术

2.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

2.1 实施准备

制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管理办法》、《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项目评价与考核办法》、《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文件,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制定《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办法》、《企校合作实习实训管理细则》等制度,完善企校共建专业模式,为专业建设提供全面的制度保障。

以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依托,聘请省内相关专业知名专家,成立系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与监督教学整体解决方案的实施,并研究专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2 实施过程

(1)首先,专业教研室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制定本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制订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案。

(2)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活动进程表所安排的6个学期的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活动、实习与实训活动、考试考查时间与方式等进行具体化,如确定内容、确定老师、确定具体时间和具体要求。

(3)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每个学期的实训环节进行具体安排与落实。

(4)从第一学期开始,由专业委员会对每个学期按人才培养方案规定进行严格的监督与检查,以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实施。

(5)第五学期,组织学生分别在校内、校外的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工学交替等。

(6)第六学期,组织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训和毕业实习。

(7)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所有环节获得学分,方可毕业。

(8)负责对学生所取得的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的学分进行审核,并将审核结果上报学校教务处。

2.3 实施效果

本方案自实施以来,效果显著。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坚定贯彻“工学结合,企校合作”的课程体系,使学生的就业优势比较明显。

(2)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职业综合素质高。由于学生在校期间能按照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培养锻炼,重视实验课、课程设计、专业实习、项目实训等实践环节的锻炼,我系学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强。

3.结语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网络信息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课堂课外教学实验法等科学研究方法,探索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企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研究过程中,主要以我院资源为依托,研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工学结合、企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实施以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我系学生在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山东省计算机技术技能竞赛、齐鲁软件设计大赛、山东省大学生优秀创业大赛等一系列赛事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2)多年来我系学生就业效果显著,就业率连年达到90%以上。

综上所述,本专业方案的成功实施,对于各高职院校开展计算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企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具有积极的意义。(作者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志春,孔凡菊,蒋卫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圈, 2007.14(66)

篇5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158-02

“实境耦合”是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在研究和借鉴国内外高职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经过实践探索提出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把教学和实训过程从传统的、封闭的学校教育情景中解脱出来,最大限度地置于真实的职业环境之中,通过与社会实际的嵌入式结合和校企合作培养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经验给我们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以深刻的启示。这种办学模式的特点是:①所设专业与社会和企业需求、发展有机藕合②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企业藕合。③人才培养过程与社会、企业藕合。④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社会、企业藕合。学校与社会、企业的深度耦合,最终使企业与职业学校实现了双赢。牢固树立职业教育为地区、社区经济服务的理念。

1实境耦合的特征

“实境”与“耦合”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的教学过程,具有四方面的特征:一是全面促进学生职业素质提高的过程;二是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三是学生在校内外教师的指引下,发展职业能力,形成职业品格,提高职业素质的过程;四是面向社会职业需求、内外结合的有机整合过程。

2实境耦合的实践探索

2.1现状分析:现代社会各行业广泛使用图文编排、视频处理编辑,对计算机多媒体制作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那么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如何与社会需求的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呢?学校要依据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制定培养方案。形成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情境相吻合的实境训教过程,与职业能力标准相匹配的考核评价办法。

2.2课程体系开发重构: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依据,结合中职人才培养规律,将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与专业理论与技能进行整合、提炼,形成训教项目及训教内容。结合专业理论知识,校企合作编写校本讲义。

2.3实训实习系统设计: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设置实训实习,主要有职业岗位见习、课程单项实训、课程综合实训、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顶岗实习等环节。实训实习内容融入专业学习领域训教项目,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单项技能、基本技能、岗位能力、职业领域能力逐步提升,职业素养逐步养成。

形成实训实习系统;各环节的目标要求与技能和职业能力提升要求相一致;在校内校外实境中,由专兼职教师指导完成训教任务。

2.4校企合作实境训教:以学生为主体,校企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共同在校内校外实境中实施行动导向训教。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分三个阶段进行训教:

一是到广告公司、企业跟班见习。了解计算机相关技能、软件在公司企业中的应用,初步了解计算机专业岗位需求;回校后,校企教师进行专业理论训教,提高学生对电脑软件在社会应用的基本认知。

二是在校内实训室实境训教。设计典型项目,学生组成4至5人的学习小组,根据教师提出的项目要求,完成项目讨论、编制工作计划、分工电脑流程、完成电脑设计、作品实用价值、训教过程评估。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又掌握了实际操作技能。

三是返回企业实训。掌握设计生产线运行管理知识和调试能力。在一线岗位技能训练过程中,以企业导师为主,校企双方共同完成学生的考核评价。

2.5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采取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展示演示法、模拟教学法等多种形式,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法,避免单一教授法带来的单调和学生的惰性。将课程搬到实训室、搬到企业、搬到社会,教师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采取多种答疑方式,并列为考核和督导内容。

2.6制定配套管理制度:实行四学期年历和弹性休假制度。将寒假、暑假作为冬季、夏季学期,同时实施教师弹性休假,以保证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研修。学期制改革使训教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协调一致,也为训教计划符合“实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提供了保障。

顶岗实习系统管理制度。按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校制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顶岗实习手册》实施精细化管理,规定相应的学分,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考核,同时签发《学生工作经历证书》。为解决顶岗实习学生工作岗位分散不易管理的问题,采取建立网络管理平台、设立专兼职相结合的职业指导师等措施。

等级制考核评价制度。为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训教成绩,提高人才培养评价效度,推行基于等级制的过程考核。等级制考核由校企训教团队制定考核方案,确定考核指标和评价标准,通过目标与过程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他评与自评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校外实训实习以外部评价为主等方式进行考核。

教师团队建设制度。校企共建“双师结构”训教管理团队,将专兼职教师选聘纳入人力资源管理,按恰当的比例配置专兼结合的专业带头人、基地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建立教师(员工)发展学校,实施教师(员工)素质提升计划,校企发挥各自优势接受教师(员工)研修和培训,在实境中提升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和技能水平。

2.7建设实境训教基地:课内的实验训练基本是任务式、作业式,训练内容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

在学生入校开始就把学生进行分组,分别跟学校的文印室、微机室及校外的打字复印店、电脑公司、摄影楼、网络公司等进行挂钩。第一学期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到这些挂钩的实验基地实地调查、打杂务,了解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各工作岗位职责及岗位工作流程等等。通过观察学习,在对岗位职责和人际关系熟悉后,学生就可以参与具体实务的操作。这种“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的“零距离”工作岗位锻炼,是课内学习的拓展与扩充,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知识的认识,增强行业知识的渗透,拓宽知识视野,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劳动态度、服务意识、合作精神和人际关系处理方式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篇6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当前社会,就业岗位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课程设置必须以岗位的职业能力为主要依据。

1 我国中职教育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所突显,而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大多还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模式,这种模式有着明显的不足,不能适应就业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对发展学生职业能力极为不利。

1.1 追求专业设置的“热潮”带来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很多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一味的追求“潮流”,不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的长远需求和自身的办学条件,课程设置用同类高等专业院校的课程结构,过分重视学科体系,理论性的内容偏多偏深,并且实训条件根本无法保障,加上对大学生与中专生在认知能力、心智发展、培养目标上的差异欠考虑,培养出的学生自然缺乏中专生特色,人为造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不能满足企业就业岗位的需求。

1.2 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脱节

很多职业学校都在各自封闭的环境中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课程设置不考虑企业对技能的要求,缺乏适应知识经济的特征,内容陈旧,新观念、新知识、新科技、新技能的补充较迟缓,针对性不强,完全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脱节,学生走出校门仍有“学了用不上,要用的没有学”的遗憾。这些弊端直接影响到中职计算机教育培养的人才的质量。

2 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

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是计算机专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其就业前景很好,但是对就业者的能力要求比较高,特别是职业能力。所以对该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中相关层次人才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析非常重要,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2.1 职业能力概述

所谓职业能力就是一个人在学习活动职业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职业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体素质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职业能力一般包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才能顺利地完成职业活动和履行好岗位职责。计算机网络专业是中职计算机发展的新型专业,那么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能力呢?

2.2 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分析

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论是在专业技能上,还是在工作环境中的各种事务处理,以及新知识的学习上对人的能力要求都很高。

2.2.1 社会能力分析

社会能力是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工作大多是集体协同工作,企业要求员工善于工作中的人际交流(伙伴式的交流方式、利益冲突的处理等)、公共关系(与同龄人相处的能力、在小组工作中的合作能力、交流与协商的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劳动组织能力(企业机构组织和生产作业组织,劳动安全等)、群众意识和社会责任心。

2.2.2 方法能力分析

方法能力是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的能力,如在给定工作任务后,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把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到新的实践中等。企业要求员工能够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过程和产品质量的自我控制和管理以及工作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2.2.3 专业能力分析

专业能力是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的学生可在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网络工程的销售、建设及维护;中小型网络的管理、维护和桌面技术支持工作;中小网站的建设、、维护管理;从事IT产品的销售和技术服务工作。要适应上述岗位要求,该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职业能力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计算机设备采购、组装与维护的能力。

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软、硬件相关的内容,特别是计算机各种组成部件的型号、性能、市场行情等,熟悉计算机维修基础、计算机软件的安装和测试等知识;在专业技能上能够识别并采购各种常见的计算机及其相关的设备,具有计算机及其设备连接能力,能够熟练的组装计算机并能够维护,能够进行软件安装、测试和故障排除。

(2)具有中小型计算机网络工程设计与实现的能力。

需要掌握计算机网络与应用知识,熟悉流行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工程、网络设备等相关的知识,了解信息化法律、法规等知识;在专业技能上根据项目主管的指导下对用户需求进行描述,依据工业标准和行业规范制作标书、施工图以及施工报告,能够对网络操作系统进行相关配置管理以及对常规问题排除,能够自行制作网线、进行连通性测试与故障点的查找,能力识别网络设备并对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进行正确的配置。

(3)具有网络管理与维护的能力。

要求学生理解TCP/IP等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掌握网络设备配置、网络操作系统和信息与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了解信息化法律、法规知识;在专业技能上要求能够使用网络管理软件进行网络监视与数据过滤,具有对网络设备进行基本配置与简单调试能力,具有备份各类数据能力以及当灾难发生时对具有初步恢复备份数据能力。

(4)具有小型网站建设与管理能力。

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理念,熟悉数据库基础知识和网站开发以及管理知识,了解简单的色彩搭配、美术欣赏等基本的美术常识;在专业技能上要求能够熟练的使用流行的软件进行静/动态网页的设计,具有网站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3 建立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模式

根据对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主干岗位群职业能力的分析,可以构建每一项核心专业技能培养的课程群,每个课程群的课程反映掌握相关技能从易到难的训练过程,也是理论知识学习的简到难的过程。在课程设置中可以把每个课程群看作一个大型工程项目,把每门课程(模块)看作整个项目的子项目,可以将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分解成若干更小的项目或任务。使学生体验实际完成一个完整项目的过程。不同的课程群之间形成横向的课程之间的相关性,一般第一学期为相关理论知识的认知和专业基本技能的掌握,第二、三学期要集中掌握关键性的专业技能及其相关理论知识,第四学期进行整个专业的综合性的专业技能的训练和技术认证,第五、六学期在相关的企业进行专业岗位见习和专业岗位的实习(具体见下图示)。

4 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面对种类繁多,不断升级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以及飞速发展网络技术,我们在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的探索中,对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以下几点思考:

4.1 课程设置必须符合企业就业岗位需求的职业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企业培养一线的熟练工人,课程设置必须和企业沟通,通过对企业就业岗位需求的职业能力深入的分析来决定开设怎样的课程框架体系,以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学以所用”。

4.2 课程设置必须处理好“专业化”和“宽口径”的问题

由于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以极快速度的渗透,各种专业化、行业化的应用软件不断诞生和变化。过去大而泛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已经很难培养出合格的“中职人才”,毕业生大都是“样样都知道一点,样样都不会”状况,根本无法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已经失去计算机的“专业化”。计算机网络专业方向恰恰又是走计算机网络这个“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突出的就是“专业化”,使大多数学生在网络这一领域“学专、学强”。但问题又来了,专业化导致学生毕业以后就业面变窄、限制了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所以课程设置过程中必须考虑设置丰富的选修课夯实课程体系。

4.3 课程设置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单纯地进行口授,学生以被动听讲,记笔记的形式进行知识学习,教学内容表现为形式单一、不生动活泼,缺乏新颖性,很多学生一开始就失去了对课程的兴趣。而现代职业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能力本位”育人思想,所以中职学校在科学的课程设置的同时必须关注教学改革,教师要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面对课程设置,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为主体”,采用项目教学法等适合中职专业课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使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真正体现出来。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努力实现其培养目标。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依据一种新的课程设置原则设置的课程,不仅符合学生能力结构的要求,培养出的学生还具有相应就职业岗位需求的素质和技能。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2] 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 邹永忠,谢新明.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模式的探讨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34)

[4] 张克慧,李文英,袁胜昔.谈中职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 计算机教育 2004.1

篇7

一、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中职计算机人才

1.关于人才观的看法。

企业与学校对人才的评判标准是不同的,或者说是视角不同。企业除了根据自己的组织结构和业务需要进行一些岗位细化外,还有一些外在的因素,比如企业文化、面试者对人才性格的感情认同、直觉等来决定用人标准。其中职业素养要求相当重要,包括候选人才的道德观、责任观、诚实守信等。物超所值的人才永远是企业所渴望的,所以复合型、具备大局观、系统化思路强的人才或者说具有相应学习能力和潜力的人才是企业非常愿意聘用的。

2.企业需要的中职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

首先是技术能力。包括与人性有关的素养,例如自信心、勇气、胆量、敢于尝试、沟通技巧、开放思维和行为方式、幽默、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等。

其次是与岗位有关的素养。例如网络管理员应该掌握的基本工作目标和工作性质,软件开发工作的代码编写人员所具备的基本要求,销售支持人员所应该掌握的工作内容,等等。

二、中职校计算机人才培养质量现状

在培养初级软件人才、各行各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需的网络管理员等方面,中职教育较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成本、时效、从业者就业满意度、企业人力成本等方面,有显著优势。但同时,它也存在许多不足。

1.硬件条件严重不足。

主要表现在人均计算机台数、互联网、网络设备师资数量不足、知识陈旧,没有行业从业经历,职业实践经验不足,缺少对企业生产实际的了解,缺少对日新月异的IT技术和行情的灵活应变能力。

2.专业与课程设置不合理。

专业名称混乱,办学重点不突出,与社会需要脱节;课程内容陈旧,落后于实际,也没有反映生产实际对学生能力的实际需求。

3.适合中职的计算机课程教学资源不足。

教材资源奇缺,大部分中职校采用偏重理论的大专教材,这些教材理论性较强,有许多知识对于中职校的学生来说难度太大。还有许多知识对指导实践的意义不大;软件企业开发的职业教育教学资源数量少、质量差。

4.教学、实习方式不合理。

中职校的课堂教学总体原则是适宜、有用、有趣。许多学校存在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的现象。学生希望“所学的东西现在就是有用的”,或是“在生活中是有用的”。中职校应在专业分布、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等方面加快改革步伐,更好地适应国家的信息化进程。

此外,学校的实训基地不够完善,缺少企业实训基地。

三、中职校对计算机人才培养定位的基本原则

中职校应把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操作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

1.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这一点最值得借鉴的是德国“双元制”。

2.以企业需求为基础,以就业为本位。

加强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了解社会,明确学习的目的与方向;让学校随时掌握市场动态,根据需求调整专业方向;让用人单位选择到急需人才,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化、合理化。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专业与课程设置没有瞄准变化的市场需求。

3.改善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

通过课程开发,建立职教课程体系改进和更新的机制,让课程开发成为职教发展的动力,贯彻让“学生有一技之长”的主导思想,在课程设置上应多开设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增强应用技能培养,知识面不要求太广,但一定要突出专业特色。

在专业划分和课程设置上,应考虑职业需求,按专业化、行业化设置构想,对不同专业所需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知识和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进行取舍,注重社会实效性,注重学生实际操作应用能力,注重开设实用的应用软件课程,除必须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外,减少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课程,以及一些被淘汰与将被淘汰的理论和软件课程的开设,按各应用专业的特点,开设相应的课程,选择和讲授各专业计算机相关的应用软件。

4.以学生为主体,加强能力培养和能力考核。

计算机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教师应注意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根本,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课程设计者、学习过程中的教练、指导者、导师和顾问。完善专业实验室建设,如计算机软硬件安装、调试、维护等机会和场所;鼓励学生多参加竞赛活动;利用假期完成小论文、设计小程序等,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适当减少闭卷考试科目,安排具体实践项目,通过更多的实验项目和实施成果对学习成绩进行评定,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理解、掌握、应用知识的实际情况。

引入校企合作、订单培养、项目教学、学分制等理念,建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田,加强与企业合作形成三方沟通互动,适当安排学生在校期间到对口公司实习,发挥自身优势,为今后就业作好铺垫。

三、中职校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需采取的措施

1.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观念需要清晰定位。

了解整个人才市场的需求,然后对人才培养策略做出清晰定位。最大限度地贴近企业需要,最大限度地弥补学生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之间存在的传统鸿沟,缩短学生适应职业生活的时间距离和心理距离。

2.对职业院校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教师要具备很强的再学习能力。计算机技术是更新特别快的一个专业,教师一定要有很强的再学习能力,尽快吸收新知识、新技能。同时还应加强社会实践的积累,即通过校企合作,大量参与工程,提高教师授课的实用价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改变成动态圆桌式的教学环境,增加学生职业素养中的主动、团结、协作的性格力量。

3.实行产教结合,推行订单培养模式等新型的校企合作机制。

行业企业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行业企业。反映企业需求,成立董事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注重其在人力资源需求分析、行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发挥的作用。根据企业用人“订单”量身定制,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机制。

4.按照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1)课程决策分权化。

中职课程设计多方参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单位、教研组、专业组或专业部门牵头,聘请行业(企业)与用人单位,以及教育、科研部门的有关人员参加,建立专业管理委员会,研究制订专业发展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在发达国家,中职校、行业等共同参与制订教学计划比较普遍。

(2)课程目标综合化、具体化。

总目标表述参照行业特点,分目标与子目标尽可能行为化。目标必须合理,经反复研究,能充分反映职业能力、岗位(群)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多方面需要。

(3)课程理论适度化。

对理论课的要求是少而精,够用为度,大胆进行取舍。

(4)课程设计动态化。

根据客观需要,新的知识、技术成果,以及职业岗位要求予以调整修正。

(5)课程结构模块化。

知识单元化、操作模块化,达到模块最大利用,方便动态管理。

5.建立课程开发和教学内容更新机制,使课程开发成为职教发展的发动机。

采用校企合作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根据实际任务、过程和工作情况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与训练项目;支持教师到企业或用人单位见习或实践,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教学与训练项目开发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6.以学生为主体,提升职业能力。

在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模式,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利用“项目教学”法,即确定任务―制订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让学生充分体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任务所需的流程。

7.加大实验实训基地的投入,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其基本功能为:完成实训教学与职业能力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技能鉴定的任务。中职校与普通高中不同,实训基地的数量、实验设备的先进性,对中职校学生技能的培养至关重要。一个良好的实训基地,是为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打好夯实的基础。同时实验实训基地的人文环境也很重要,实验室内多张贴一些励志性的标语,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也是有利的。

8.加强人文关怀,提供职业规划服务。

学校可以独立完成,或由校企联合完成。配有专职的职业经纪人,分析学生心理特点、基础素养、性格偏好,按照市场上的岗位要求,帮助学生制订中长期职业规划,提供短期职业机会(实习、首次就业、跟踪服务)。

参考文献:

[1]顾可民.计算机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7,(10).

[2]秦虹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现存的主要问题.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1,(4).

篇8

2.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育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11)

摘要:分析现有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弊病,提出动态调整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方案,阐述构建完善合理的能力递进课程体系。

关键词 :课程体系;职业能力;能力递进:教学方法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17-0068-05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能力递进课程研究”( ZJB2012072)。

第一作者简介:成亚玲,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工程,13063052@qq.com。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是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职业教育需关注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岗位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定位;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基础。

1 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高,出现了企业招工难、学生就业难,尤其是对口就业难的局面,造成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社会认可度较低,大量从事着与本专业不完全对口工作的情况。导致这种情况的深层次原因是,目前大部分计算机应用专业是基于“学科(或知识)本位”理念进行课程设置,过分强调各学科的分段和独立,造成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与呼应,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情感体验与能力、健全人格的形成,不利于学生关键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

鉴于学科本位主义存在的弊病,我们以“能力本位”课程观为指导思想,对计算机应用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在融合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等职业资格与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确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该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倡以能力为基础,以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为目标的课程组合形态,以职业岗位的要求为目标取向,在进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将职业能力量化和分割成若干模块,然后进行课程开发和实施培训,使学习者或受训者具备从事该职业的能力。

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与核心课程的质量标准,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与课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和考核建立必要的基本规范。以就业为导向,校企深度融合,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解构重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针对岗位练技能,全面推进“三阶段、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第一阶段:前两学年,依托校内学习环境,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将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与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相融合,达到掌握基本职业技能,培养基本职业能力的目的。第二阶段:第三学年第一学期,依托校外实训基地,以校外为主,校内为辅,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联合授课,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真实项目实战相融合,做到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方式情景化、教学环境职场化、工作过程流程化、组织管理企业化、教学做考一体化,实现由学生到准员工的转变。第三阶段: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全面参与企业工程项目实施,培养职场意识,达成就业意向,将顶岗实习与就业相融合,实现从准员工到员工的蜕变。

2 构建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

职业技术教育以能力培养为基础,要求毕业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术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同时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吃苦耐劳、竞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精神素质。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构建合理、完善的能力递进课程体系是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基础。

能力递进课程是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教学设计分层递进,教学内容编排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教学组织梯度推进的教学框架。职业能力一般包括专业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它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要求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时基于专业核心能力设计教学模块,基于实践工程项目设计学习项目,基于工作任务(工作流程)设计教学项目内容,基于岗位要求和个人成长需要培养职业素养。

在能力递进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将职业教育课程划分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和人文素质培养、职业能力训练两类课程。课题体系在纵向方面由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人文素质培养等文化基本素养教育向人文素质拓展训练递进;职业能力训练由基本职业能力向岗位核心能力再向职业拓展能力递进。基本职业能力属于职业入门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本专业所有岗位(岗位群)的基本规律和通用标准。岗位核心能力是指完成某一岗位较为复杂的工作任务的能力。若干典型工作任务训练,使学生获得能够胜任一定岗位工作的较为系统的职业知识、技能和素养。职业拓展能力是指创造性地完成较为复杂的工作任务的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通过设计较为复杂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职业知识、技能和素养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注重与他人合作,具备反思和革新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课程体系在横向方面按照成长认知规律、职业能力递增的方式合理设计教学项目。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以计算机组装与调试、计算机故障诊断与维护、局域网组建与维护、文档专业排版等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课程体系,采取“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完成基于工作岗位和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改革与课程重构,构筑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始终的教学全过程。

2.1 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课程体系建设目标是以计算机组装与调试、计算机故障诊断与维护、局域网组建与维护、文档专业排版等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机组装、故障诊断与排除、小型局域网组建及文档排版等能力。校企共同完善基于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共同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开发核心课程微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2.2 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以实践工程项目为载体,我们精心遴选课程教学内容,优化内容体系;积极推进教学模式创新、教法改革,采取项目载体、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将职业技能鉴定、各种竞赛所需知识技能融合进来,课内外学习相互结合,在线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真正体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2.3 课程内容设置

我们根据计算机应用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核心能力设置教学模块,基于作品(产品)设计训练项目,基于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课程内容采用“递进式”方式进行设计,课程教学任务按适度递增的方式设置。以行为导向为主,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完成知识点的学习,通过拓展知识的学习,提高新技术的学习能力、资料文献信息的检索与处理能力、工作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能力、工作结果(自我、他人)的评估能力。

如局域网组建与维护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我们采取“递进式”的课程内容设计:根据学习认知过程及制造业信息化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等岗位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将本课程教学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优化重构为计算机网络认知、对等网组建、部门级局域网组建与维护、中小企业局域网组建与维护等4个教学项目,如图3所示。

3 专业课程的实施

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设计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基于专业核心能力分层递进设计教学模块,基于实践工程项目设计学习项目,基于工作任务(工作流程)设计教学项目内容,基于岗位要求和个人成长需要培养职业素养。

3.1 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我们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教学过程设计,基于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以实践工程项目为教学载体,以学习任务为导向(驱动),遵循“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进行科学的教学过程设计,让学生在项目学习的实践活动中,掌握专业知识,习得职业技能。

3.2 课程教学方法的实施

针对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我们以项目载体、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实践;同时结合翻转课堂式等多种教学模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2.1 项目载体、任务驱动教学法

局域网组建与维护课程教学项目为:计算机网络认知、对等网组建、部门级局域网组建与维护、中小企业局域网组建与维护。我们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组织教学,主要环节如下。

(1)提出任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课前设计好教学项目,即目标和要求,在教学活动时下发项目教学任务单。

(2)分析任务: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以组为单位对项目教学任务单进行交流信息与相互讨论,并提出完成项目的初步思路。

(3)项目分工与实施方案编制:根据项目教学任务单及需求分析,初步确定项目解决方案,然后经教师检查后,最终形成项目实施方案。

(4)分工协作与实施任务:项目实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选定项目经理。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的组织与协调,每位组员轮流负责项目团队中的各个岗位,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身份角色,担任不同工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5)项目展示、总结:项目完成后,学生以项目团队的形式进行项目展示,介绍项目的分工、设计思路、关键技术和项目结果,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其他项目小组对该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提问和点评。这种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表达、展示自我的能力。

以上5个环节构成了项目驱动式教学的关键步骤,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项目本身的难易程度,进行适当的重复或简化。

3.2.2 翻转课堂教学法

部分课程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将原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微型课程体系。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将知识进行碎片化、情景化、可视化处理,使其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便携式终端提供内容服务。每个微课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可以满足通过微型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学习,实现“人人皆能学、处处皆能学、时时皆能学”的愿景。学生可以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参与互动活动(释疑、解惑、探究等),按照自己的步骤、节奏进行学习(个陛化学习),提高学习绩效。

3.2.3角色扮演法

在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完成不同的工作,如在中小企业局域网组建与维护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既扮演网络工程师又扮演客户等角色,让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完成多角色工作任务,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协同工作等方面能力。

3.2.4分组讨论法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教师让学生先讨论,然后再引导,最终求得对问题的解决。

3.3 课程考核与评价考核

基于课程培养目标,我们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由企业专家与校内教师共同进行,主要从学习态度、职业能力、职业规范、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价项目权数见表1。

4 结语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最为关键的构成要素,我们基于“能力本位”(或能力递进)的教育理念,按照基础课程服务于专业教学需要、专业课程定位于职业能力培养需要、专业拓展课程服务于素质教育需要的原则,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优化了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能力递进的专业课程体系有利于强调职业教育的职业化、岗位化,有利于职业院校更好地对接IT产业,融人行业,服务企业,增强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有利于推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星,李志远,刘建华,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37): 190-191.

[2]许丽婷,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2(12): 149-150.

[3]谭爱平,陈超,杨幸.基于装备制造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09(12): 140-144.

[4]张宁林.侯冬梅,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2(13): 89-92.

[5]闫英战,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7): 152-154.

[6]孙辉.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4(26): 253-254.

[7]李伟明.浅述职业学校高职学生技能的递进式教育[J].信息通信,2012(2): 279-280.

[8]陈晓兵,多层次递进式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科技教育创新,2012(9): 180-182.

[9]赵呈领,徐晶晶,刘清堂.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 70-76.

[10]陈子超;蒋家傅.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 112-117.

篇9

2、必须注意个人卫生。工作人员仪表、穿着要整齐、谈吐文雅、举止大方。

3、机房用品要各归其位,不能随意乱放。

4、机房应安排人员值日,负责机房的日常整理和行为督导。

5、进出机房按要求必须换鞋,雨具、鞋具等物品要按位摆放整齐。

6、注意检查机房的防晒、防水、防潮,维持机房环境通爽,注意天气对机房的影响,下雨天时应及时主动检查和关闭窗户、检查去水通风等设施。

7、机房内部不应大声喧哗、注意噪音/音响音量控制、保持安静的工作环境。

8、坚持每天下班之前将桌面收拾干净、物品摆放整齐。

二、机房保安制度

1、出入机房应注意锁好防盗门。对于有客人进出机房,机房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负责该客人的安全防范工作。最后离开机房的人员必须自觉检查和关闭所有机房门窗、锁定防盗装置。应主动拒绝陌生人进出机房。

2、工作人员离开工作区域前,应保证工作区域内保存的重要文件、资料、设备、数据处于安全保护状态。如检查并锁上自己工作柜枱、锁定工作电脑、并将桌面重要资料和数据妥善保存等等。

3、工作人员、到访人员出入应登记。

4、外来人员进入必须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全面负责其行为安全。

5、未经主管领导批准,禁止将机房相关的钥匙、密码透露给其它人员,同时有责任对信息保密。对于遗失物品的情况要即时上报,并积极主动采取措施保证机房安全。

6、机房人员对机房安全制度上的漏洞和不完善的地方有责任及时提出改善建议。

7、禁止带领与机房工作无关的人员进出机房。

8、绝不允许与机房工作无关的人员直接或间接操纵机房任何设备。

9、出现机房盗窃、破门、火警、水浸、110报警等严重事件时,机房工作人员有义务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时间到达现场,协助处理相关的事件。

三、机房用电安全制度

1、机房人员应学习常规的用电安全操作和知识,了解机房内部的供电、用电设施的操作规程。

2、机房人员应经常实习、掌握机房用电应急处理步骤、措施和要领。

3、机房应安排有专业资质的人员定期检查供电、用电设备、设施。

4、不得乱拉乱接电线,应选用安全、有保证的供电、用电器材。

5、在真正接通设备电源之前必须先检查线路、接头是否安全连接以及设备是否已经就绪、人员是否已经具备安全保护。

6、严禁随意对设备断电、更改设备供电线路,严禁随意串接、并接、搭接各种供电线路。

7、如发现用电安全隐患,应即时采取措施解决,不能解决的必须及时向相关负责人员提出解决。

8、机房人员对个人用电安全负责。外来人员需要用电的,必须得到机房管理人员允许,并使用安全和对机房设备影响最少的供电方式。

9、机房工作人员需要离开当前用电工作环境,应检查并保证工作环境的用电安全。

10、最后离开机房的工作人员,应检查所有用电设备,应关闭长时间带电运作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的用电设备。

11、禁止在无人看管下在机房中使用高温、炽热、产生火花的用电设备。

12、在使用功率超过特定瓦数的用电设备前,必须得到上级主管批准,并在保证线路保险的基础上使用。

13、在危险性高的位置应张贴相应的安全操作方法、警示以及指引,实际操作时应严格执行。

14、在外部供电系统停电时,机房工作人员应全力配合完成停电应急工作。

15、应注意节约用电。

四、机房消防安全制度

1、机房工作人员应熟悉机房内部消防安全操作和规则,了解消防设备操作原理、掌握消防应急处理步骤、措施和要领。

2、任何人不能随意更改消防系统工作状态、设备位置。需要变更消防系统工作状态和设备位置的,必须取得主管领导批准。工作人员更应保护消防设备不被破坏。

3、应定期进行消防演习、消防常识培训、消防设备使用培训。

4、如发现消防安全隐患,应即时采取措施解决,不能解决的应及时向相关负责人员提出解决。

5、应严格遵守张贴于相应位置的操作和安全警示及指引。

6、最后离开的机房工作人员,应检查消防设备的工作状态,关闭将会带来消防隐患的设备,采取措施保证无人状态下的消防安全。

五、机房用水制度

1、禁止将供水管道和设施安装在机房内。

2、应格遵守张贴于相应位置的安全操作、警示以及安全指引。

六、机房硬件设备安全使用制度

1、机房人员必须熟知机房内设备的基本安全操作和规则。

2、应定期检查、整理硬件物理连接线路,定期检查硬件运作状态(如设备指示灯、仪表),定期调阅硬件运作自检报告,从而及时了解硬件运作状态。

3、禁止随意搬动设备、随意在设备上进行安装、拆卸硬件、或随意更改设备连线、禁止随意进行硬件复位。

4、禁止在服务器上进行试验性质的配置操作,需要对服务器进行配置,应在其它可进行试验的机器上调试通过并确认可行后,才能对服务器进行准确的配置。

5、对会影响到全局的硬件设备的更改、调试等操作应预先通知,并且应有充分的时间、方案、人员准备,才能进行硬件设备的更改。

6、对重大设备配置的更改,必须首先形成方案文件,经过讨论确认可行后,由具备资格的技术人员进行更改和调整,并应做好详细的更改和操作记录。对设备的更改、升级、配置等操作之前,应对更改、升级、配置所带来的负面后果做好充分的准备,必要时需要先准备好后备配件和应急措施。

7、不允许任何人在服务器、交换设备等核心设备上进行与工作范围无关的任何操作。未经上级允许,更不允许他人操作机房内部的设备,对于核心服务器和设备的调整配置,更需要小组人员的共同同意后才能进行。

8、要注意和落实硬件设备的维护保养措施。

七、软件安全使用制度

1、必须定期检查软件的运行状况、定期调阅软件运行日志记录,进行数据和软件日志备份。

2、禁止在服务器上进行试验性质的软件调试,禁止在服务器随意安装软件。需要对服务器进行配置,必须在其它可进行试验的机器上调试通过并确认可行后,才能对服务器进行准确的配置。

3、对会影响到全局的软件更改、调试等操作应先通知,并且应有充分的时间、方案、人员准备,才能进行软件配置的更改。

4、对重大软件配置的更改,应先形成方案文件,经过讨论确认可行后,由具备资格的技术人员进行更改,并应做好详细的更改和操作记录。对软件的更改、升级、配置等操作之前,应对更改、升级、配置所带来的负面后果做好充分的准备,必要时需要先备份原有软件系统和落实好应急措施。

5、不允许任何人员在服务器等核心设备上进行与工作范围无关的软件调试和操作。未经上级允许,不允许带领、指示他人进入机房、对网络及软件环境进行更改和操作。

6、应严格遵守张贴于相应位置的安全操作、警示以及安全指引。

八、机房资料、文档和数据安全制度

1、资料、文档、数据等必须有效组织、整理和归档备案。

2、禁止任何人员将机房内的资料、文档、数据、配置参数等信息擅自以任何形式提供给其它无关人员或向外随意传播。

3、对于牵涉到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的重要信息、密码、资料、文档等等必须妥善存放。外来工作人员的确需要翻阅文档、资料或者查询相关数据的,应由机房相关负责人代为查阅,并只能向其提供与其当前工作内容相关的数据或资料。

4、重要资料、文档、数据应采取对应的技术手段进行加密、存储和备份。对于加密的数据应保证其可还原性,防止遗失重要数据。

九、机房财产登记和保护制度

1、机房的日常物品、设备、消耗品等必须有清晰的数量、型号登记记录,对于公共使用的物品和重要设备,必须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借取和归还制度进行管理。

2、机房工作人员应有义务安全和小心使用机房的任何设备、仪器等物品,在使用完毕后,应将物品归还并存放于原处,不应随意摆放。

3、对于使用过程中损坏、消耗、遗失的物品应汇报登记,并对责任人追究相关责任。

4、未经主管领导同意,不允许向他人外借或提供机房设备和物品。

十、团队精神和相互协作

1、机房工作小组人员应树立团队协作精神。

2、任何将要发生的给其他人员工作和安排产生影响的事情,或需要与其他工作人员互相协调的事情,应先提出和协调一致,禁止个人独断独行的作风。

3、工作分工要明确,责任要到位、工作计划要清晰,工作总结要具体。

4、小组人员有义务服从工作安排,并有义务对工作安排提出更加合理化建议和意见。

5、营造民主协作的工作环境,任何人员有权利和义务组织、联络其他小组成员、主管领导等展开讨论、开展会议、及时反映问题、做到相互沟通、协同工作。

机房管理制度(二)

一、机房管理

1、路由器、交换机和服务器以及通信设备是网络的关键设备,须放置计算机机房内,不得自行配置或更换,更不能挪作它用。

2、计算机房要保持清洁、卫生,并由专人7*24负责管理和维护(包括温度、湿度、电力系统、网络设备等),无关人员未经管理人员批准严禁进入机房。

3、严禁易燃易爆和强磁物品及其它与机房工作无关的物品进入机房。

4、建立机房登记制度,对本地局域网络、广域网的运行,建立档案。未发生故障或故障隐患时当班人员不可对中继、光纤、网线及各种设备进行任何调试,对所发生的故障、处理过程和结果等做好详细登记。

5、网管人员应做好网络安全工作,服务器的各种帐号严格保密。监控网络上的数据流,从中检测出攻击的行为并给予响应和处理。

6、做好操作系统的补丁修正工作。

7、网管人员统一管理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完整保存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的驱动程序、保修卡及重要随机文件。

8、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的报废需经过管理部门或专职人员鉴定,确认不符合使用要求后方可申请报废。

9、制定数据管理制度。对数据实施严格的安全与保密管理,防止系统数据的非法生成、变更、泄露、丢失及破坏。当班人员应在数据库的系统认证、系统授权、系统完整性、补丁和修正程序方面实时修改。

二、计算机病毒防范制度

1、网络管理人员应有较强的病毒防范意识,定期进行病毒检测(特别是邮件服务器),发现病毒立即处理并通知管理部门或专职人员。

2、采用国家许可的正版防病毒软件并及时更新软件版本。

3、未经上级管理人员许可,当班人员不得在服务器上安装新软件,若确为需要安装,安装前应进行病毒例行检测。

4、经远程通信传送的程序或数据,必须经过检测确认无病毒后方可使用。

三、数据保密及数据备份制度

1、根据数据的保密规定和用途,确定使用人员的存取权限、存取方式和审批手续。

2、禁止泄露、外借和转移专业数据信息。

3、制定业务数据的更改审批制度,未经批准不得随意更改业务数据。

4、每周五当班人员制作数据的备份并异地存放,确保系统一旦发生故障时能够快速恢复,备份数据不得更改。

篇10

2、事务繁杂:教务处的工作包括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实施、合理科学地安排和使用教师,日常教学的管理,教师工作量的统计和调整,教育教学情况的检查,调课安排,教研活动安排,各种考试的组织,课程设置的研讨,这些工作无不包含着巨大的劳动。

3.矛盾众多:有来自于教学计划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来自于上级临时工作与学校常规工作的矛盾,教师在教育教学和实习工作中遇到急待解决困难的矛盾,对教师教学情况检查,考核和管理的矛盾等。这些矛盾贯穿着整个学年,种种棘手的矛盾均需在日常工作中予以解决。

4.批评集中:由于工作繁多,难以周全,加上生源素质差的影响,学风和教风均有待提高,招致“管理难,难管理”等方面的批评。

在董事、院长的领导下、其他各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教务处取得了初步的成绩,维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为学院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但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和任务还很艰巨,很多管理和人员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走向正轨,亟待我们去共同解决。总之,本部门的工作重要、繁杂,且处在风口浪尖上。本人将就我校筹备至今的工作概况和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问题向领导汇报,以进一步使我校的各项工作走向正规化,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贯彻我校“培养创造性、实用型”的人才培养观念,针对如下几个方面作总结报告,不妥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

一、教务处工作职责分析和编制状况:

教务处负责全院专科各专业的教学安排、服务和督导工作,具体负责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教务方面:教务管理、学籍管理、教学与试卷管理;教学质量、教研、考务管理;教学简报编辑;教材管理,教学设备管理,实验与实训等。

2、计算中心与网络方面:网上招生、全院网络管理、英语电台管理和节目刻录、教学设备运行维护;计算中心的运行管理;语音室与多媒体教室的运行维护,金山学院网站建设、网页设计更新与网站管理维护工作。

3、图书馆筹备工作(略)。

4、直接负责领导含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制图、体育、应用文等公共基础课教师及其教学工作。

除了专职教师以外,教务处共需人员约12人,目前在岗受聘的仅8人,缺编4人。尽管如此,但周总和院长还是给教务处配备了精兵强将,并让壮秀琴主任协助教务 处长工作,费小利同志也大力协助教务处的工作,使得教务处在这一个学期里,比较圆满地完成了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教务处工作取得的主要业绩:

坚决贯彻学院领导的办学理念和指示,为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实施规范化的教学管理和形成优良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做好了教务处的各项服务工作。

主要工作含: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选定了适合高职高专的优秀教材并及时供应,排定了一目了然的便于检查操作的各类课表系统,制订了一系列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行了公平合理便于量化操作的期中教学质量检查和教师教学评价,组织了秩序井然的期末考试,根据情况变化和需要临时组织了计算机、外语的因材施教计划和强化训练计划;严格实施了计算机中心、图书馆、现代教育中心的规范化管理和制度建设;建立了金山学院网站向社会广泛介绍我院,并不断取得了社会上大量的教师应聘我院的效果,加之人事部门的共同努力,有一百多名教师、职工来积极应聘。开始研发新的网页和网站,提供我院已更新的面貌和更详实的材料及时报道于社会;开辟了教务处各项工作的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研发和积累,使我院的教务管理、学籍管理、教材管理等与办公自动化接轨,并为全院局域网的开通使用、院内教学情报资源共享建立了相应的工作平台和界面;提出并研发了计算机计费系统,确保了教学设备100的完好率并杜绝了严重教学事故的发生,建立了稳定的教学秩序;编辑了两期教学简报;组织、申报新的专业和三年教学计划。

进行的教学质量评价表明,我院教师95以上受到学生和同行的广泛好评,均在优良以上,只有一名教师被评在优良以下。教务处直接领导的基础部(含高数、体育、制图、应用文写作)的全体教师均被评优。其别突出的基础部教师如马长娟等还受到学生与同行的一致好评。教务处组织了高数、外语、计算机三大课程教考分离,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教务处的服务工作,也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通过服务育人、教育育人,让学生感到教务处的老师对广大学生的关爱。

教务处的集体是一个团结协作、乐于奉献、富有创意和开拓进取精神的团体。如王军、戴娅婷、黄云飞等每人都承担了两人的工作量,经常主动加班加点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黄云飞还自买电脑为提高图书馆工作的计算机管理水平作准备。王军牺牲大量休息时间,与史亚军一道,每周为学生剪辑和播放4-6部电影,以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为了提高教职工的办公自动化水平和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教务处委托安排王军为我院教职工举行了首期计算机培训班,王军、薛丰刚等青年教师还手把手地为几名老教师扫计算机盲,形成了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互帮互学的和谐气氛。原先对计算机一窍不通的老教师如张传兴等老教师经过几个月的培训班学习,现在已经能够亲自打印包含中、英文与数学公式的考卷,并初步了解了电子文档与多媒体讲稿的制作过程,比过去只能上网看新闻的水平的确有了很大的进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根据教务处的指示,杨礼枫带领陈晔等人,一套人工、一套自动先后设计安装了两套不同的计算机计费系统并投入使用,取得了比以前的系统更好的效果。王军联合陈晔、杨礼枫等人,在彭如海建立过的金山学院网站()和网页内容(20__年7月22日以前的内容,主要面向招生、人才招聘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了金山学院第二个网站(),并增加了新的网页内容(20__年9月做的)。此外,他们还为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准备和安装了全套相应的软件系统和杀毒软件;期末还进行了全校的模拟等级考试并基本取得了成功和找出了存在的问题。戴娅婷、王军二人身兼数职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条不紊地做好各项本职工作。经过了几个月的工作,他们已经分别掌握了教务、教学管理检查和教材管理、网站建设、教务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等工作的全过程运作程序和方法,他们任劳任怨,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受到了广大教师好评。张琴既负责教务处的学籍管理与学生成绩管理工作,还要兼顾我院基建的档案资料管理工作,她的工作的原则性、灵活性和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的作风,以及工作效率都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认可。

教务处的各项工作都在稳步地运行,工作成绩取得了领导和师生的好评,成绩的取得主要归功于教务处的各位同事能团结协作,不计较个人得失,乐于奉献和积极创新,也归功于院领导不失时机的关心支持和指导。

三、教务处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当注意的方面:

1、需要进一步树立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克服随意性、机动性太大的倾向,遇事要多想领导请示,决策要多与同事、教师商量,防止越级请示和自作主张的行为发生。

有的同志(已离院)不经过教务处长与院长的同意就自作主张订了中学教材又发不下去,增加了教材科王军的不少麻烦。

2、机房管理要进一步规范,网站建设要加快步伐。机房管理要机房的管理一定要规范化,网站建设要加快步伐。

3、尚未放假就有不少学生离校。期末考试尽管已经安排的很周密,但是如果能将英语排在最后一天,就更加科学。这样就能防止一部分学生提前擅自离校,而导致另一部分还要考试的同学不安定的局面的发生。这次安排有欠妥之处,学生部分过早离校(注:专科班全体学生无一人缺考),也与教务处安排考试次序不当有关,这是今后安排考试时要注意吸取的教训。

四、20__年上学期工作安排要点:

1、继续发扬第一学期教务管理工作中的规范管理,保持稳定的教学秩序和优良的教风、学风与校风等方面成功的做法,教材征订、教务管理、学籍管理、考务管理、期中教学质量检查与教学评价、期末考试安排等常规教务工作仍然沿袭第一学期的做法来安排。

2、完成三年教学计划(含16个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这三大文件的补充、健全与修订工作,并形成三本正式的教学文件。

3、组织全院教师与教务处同事学习苏教高[20__]29号文件“关于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 ,对照其实施方案,制定出我院迎接省教育厅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标准和找出差距,提出达标的期限和相应的措施,报请董事会与院长批准后实施。

4、组织好我院首次参加的省级计算机一级水平考试工作,力争使每一个报名参加考试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平,考出好成绩。从技术方面确保万无一失,教学方面探索和积累参加等级考试的经验。

5、网站建设方面要出现新的局面,做到及时更新网页内容,网页设计要新颖、生动、详实、图文并茂、静动配合,中英文网页并存,目前的两个网站实现资源共享,内容合一,力争使每一个点击“金山学院”网站的人能看到一个全新的金山学院,并且可以通过点击“中文简体”、“中文繁体”、“英文”三种格式的网页界面。

6、注重师资队伍、课程建设:优化教师队伍,改善教师缺编情况;实施“导师制”以老带新,引导教师进行教研活动,探讨教学方法,实行教师以在职培训为主的培养模式;设立优秀教学质量奖,优秀与精品课程建设奖的标准;推动优秀课程建设工作,培育精品课程并到网上;推动旨在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各类比赛活动。

7、申报20__年各专业招生计划,迎接20__年的招生工作,加大网上招生宣传的力度,从技术上要保证网上招生录取工作的顺利实施。制定好两届学生同时在校的20__年下学期教学安排。

8、实验室建设与图书馆建设:提出并推动电工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计算机拆装实验室、汽车拆装实验室的建设,制定出相应的实验教学大纲;开辟实训基地,将实验与实训纳入教学计划;建立图书的采编系统和借还图书的刷卡自动操控系统,提出达标的图书订购计划,在20__年5月完成图书馆装修工程的同时,同步准备好图书馆的书架、借还、阅览等管理系统。

9、按学院工作计划和思路及院长的指示,及时调整教务处的工作内容。

篇11

一、引言

电气自动化技术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集电工电子技术、电机拖动、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伺服驱动技术和网络控制技术于一体,是适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每个学生的独立动手操作机会很少,实验教学只能按老师的要求和实验台的功能进行,实验的数量和质量受到极大限制,无法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在整个实验教学中缺少一个贯穿于整个自动化控制技术领域中实验、培训、开发的环境,很难实现综合素质较强的电气自动化方面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针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模式的局限性,基于开放式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所涉及到的技术层面和社会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规格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一个柔性实验教学平台——可反复重构的硬件、软件构成积木式柔性实验教学平台,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式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实验教学平台。学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进行基础性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专业操作技能的训练与考核,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开发与设计等。柔性教学平台可根据人才的规格要求和学分制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组合。

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能力要求

根据技术发展的规律和需求,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和其他技术人才一样,人才的培养是根据社会、企业不同的需求而分层次的。由于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复杂性,一般来讲,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根据企业需求分两个层次,如图1所示。

图1 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规格及知识能力要求

“蓝领层”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要求能够承担电气自动控制模块(PLC、单片机等设备)的简单编程,自动控制设备的安装、维护与调试。“金领层”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要求在掌握安装、维修和调试的基础上,能根据需要对具体的电气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必要的二次开发和改进,使原有系统的功能更加完善。

三、柔性实验教学平台的建立

1、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平台

首先根据人才培养规格来设计理论知识结构模块,然后在此基础上来建立实验硬件平台、软件评价平台,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

图2 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平台

(1)文化基础知识模块:主要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文化基本素质,是学好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形成的基础,也是个人提升层次、转岗、变岗的基础,应保证打好文化基础。

(2)机械基础知识模块:主要是学习机械方面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它包括机械基础、机电工程制图、气压与液压知识、机械加工等方面的知识。

(3)计算机应用知识模块:主要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WINDOWS操作系统基本使用方法、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和Internet入网方法、数据库管理系统基础知识和WORD文字处理系统的使用、VB使用等方面知识。

(4)专业基础知识模块:主要包括电气控制的基础知识、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与变压器知识、传感检测应用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5)电气控制技术模块:主要包括交直流调速技术、工厂供配电技术、PLC应用技术、变频器应用技术、电工EDA技术、自动控制基础等方面知识。

(6)电气设备维护与维修模块:主要包括常用电气设备维修、数控机床维修技术、设备大修工艺的编制等知识。

(7)电气控制系统开发与设计模块:主要包括PLC、变频器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单片机系统的开发、人机界面的开发、普通机床的数控化改造等知识。

(8)网络软件技术应用模块:主要介绍局域网的开发应用知识、局域网管理知识、工业控制软件(如组态软件)的应用知识、PLC等控制设备网络通讯(以太网、局域网)等知识。

2、硬件实验平台的搭建

通过对上述人才知识结构的分析,便可构建柔性实验教学硬件结构平台,如图3所示。

(1)金工实训室:由台虎钳、普通钻床、普通车床、常用的工量具等组成,学生可以进行钳工技能训练,学会锯、锉、钻、铰、攻丝等技能,学会钻床、车床的基本操作技能,工量具的使用方法等知识。

(2)电工基础实验室:主要由电工实验台、电工基础实验模块、电工仪表等组成,学生可以进行电工技术相关的实验操作。

(3)电子技术实验室:主要由实验台、模拟电路实验箱、数字电路实验箱、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组成,为学生提供模拟电子、数字电子技术的实验、电子制作等实训操作。

图3 实验教学硬件结构平台

(4)电机与变压器实验室:主要由实验台、交直流电机实验装置、变压器实验装置、电工仪表等组成,为学生提供交直流电机、变压器等实验。

(5)计算机应用实训室:由若干台计算机和一台投影机组成,为学生提供常用操作系统和基本软件的使用训练、计算机组装训练、计算机程序设计训练、网络维护训练和CAD软件使用训练等。

(6)液压气动实验室:主要由液压传动实验台、气压实验台等组成。为学生提供液压、气压控制技术训练。

(7)电工基本技能实训室:主要由电力拖动实训台、电器控制电路板、电机等组成,为学生提供电气控制线路安装、电子技术安装等训练。

(8)电子EDA模块:由若干台计算机、一台投影机、EDA虚拟电子工作平台系统、印制电路板制作系统组成,为学生提供常用电子EDA软件的使用训练、电子线路的设计、模拟调试及电路板制作等。

(9)电气控制模块:主要由PLC实验室、变频器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传感器实验室、数控实训室、工业过程控制实验室、故障检修实训室等组成。为学生提供PLC、单片机、变频器、传感器、数控技术等专业技能训练,学习工业过程控制知识,学习组态软件等知识。

(10)MPS实验室:主要由MPS柔性生产线、计算机等组成。为学生提供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实习,学生可以学习PLC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气动控制技术、软件编程技术、接口技术、通讯技术等多种控制技术有机结合的应用技术。

(11)电气技术开发实验室:由计算机和一些电气控制元件、接口板、控制卡、驱动单元、步进和伺服电机、工业软件等组成,主要为教师和水平较高的学生提供开发、设计、改造电气系统的场所,同时可进行一些光机电一体化实验。

四、柔性实验教学软件结构平台搭建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以及硬件实验平台的正常运转,做到统一协调,有条不紊,柔性实验教学软件平台包括以下内容。如图4所示。

图4 柔性实验教学软件平台结构图

软件结构平台中各种软件的功能:

(1)电气教学管理软件:负责理论与实践教学计划的管理,监督整个柔性实验教学平台的运转情况,检查一体化教学执行的情况。每个实验室的工作计划在学期开始之前就输入到管理系统中。

(2)专业应用软件:根据电气技术人才规格培养的要求,应配套相关的正版专业软件,如AutoCAD、EWB、Protel 99SE、组态软件等。

(3)仿真系统软件:根据教学需要配套相关的电气控制技术中仿真系统软件,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通过软件的仿真调试与操作,使学生可以对PLC、单片机等进行仿真调试,从而减少设计周期。

(4)学生考核评价软件:本软件主要负责学生考核成绩的管理。根据不同层次人才规格及学分制的要求,给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建立一种新型的培养质量评价方法,尽量采取计算机统一考试、统一评分,现场测试、操作、现场打分的考试办法,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技能考试和比赛,并给予奖励和学分。

(5)网络管理软件:负责管理局域网的正常运行。

五、特色精品课程的建设

在构建教学平台的同时,应该注重精品课程的建设,因为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具体体现,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它可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促进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试方法的改革,促进师资队伍、设备和设施建设,最终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通过我们对我系相关课程的研讨,可将PLC、电子技术等课程建设为精品课程。另在建设精品课程时建议多引入仿真技术,例如在PLC课程建设时,可以开发一套与教学课题相配套的仿真动画(组态仿真),这样学生就可以模拟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