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4 15:04:3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人生的境界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欲求的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一个“欲求的境界”占主导地住的人,只知道满足个人生活所必需的最低欲望。孔子的弟子告子所谓“食色、性也”,大概就是指的这种境界。这种人往往未脱离动物状态。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其“异于禽兽者几希”。因为这种人沉醉于低级趣味,自然无自由可言,更谈不上什么人生价值和意义。
求知的境界。也称作“求实的境界”。处于求知境界的人,不再单纯满足于生存的欲望,而是有求知欲。要求理解外在客观事物的秩序和规律,由此催生出科学求实精神。一个人有了知识,把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将得到大大的提升。那些科学家都居于这种境界。那些酷爱发明创新的天才,也有这样的境界。
人生的道德境界与求知境界几乎同时发生,但从实现人生意义、价值角度和精神自由程度而言,道德境界高于求知境界。因为人在道德境界中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主客观的外在性,而获得了更大的自由。但道德总是以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为前提,道德上的“应该”就是这种差距的表现。在哲学家看来,我日常对“他人”所持的“推己及人”“同情”“怜悯”等人生态度,只是一种“俯视他人”的低层次的道德境界。一个人只有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对他人负责。才能上升到高层次的道德境界。
生活越简单,离这样的境界越近。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他所谓“六一”是:“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宦海沉浮,看透了人间冷暖之后,欧阳修深切体会到人需要返璞归真,回到最简单的状态。物质越是简单,精神世界越是丰盈辽阔。这样的状态,是人生的最佳状态,删繁就简,摒弃了所有负累,只剩下简单。这样的人生就如同一幅写意山水画,寥寥几笔,境界全出,韵味无穷。
美国作家、哲学家梭罗,是19世纪非常有世界影响力人物。梭罗为了自己的信仰,28岁时来到瓦尔登湖畔,建了一个小木屋住了下来。他在那里住了两年,过着劳动与学习的生活,并在此后根据自己在瓦尔登湖的生活观察与思考,整理并发表了两本著作。隐居瓦尔登湖期间,梭罗在湖水、森林、月光、鸟鸣的世界里,静静地思索着人类应该有的生存状态。他说,多余的财富只能换取奢靡的生活,而心灵的必需品是无需用钱购买的。他倡导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隐居期间,一张床、一张木桌、三只凳子,就是他的全部财富。后来,梭罗结束了离群索居的生活,回到原来的村落,仍然保持着自己简朴的生活风格。梭罗诗意地栖居在这个世界上,因为生活简单,所以才能够腾出时间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261-02
一、民主教学理念――课堂的灵魂所在
纵观魏书生的这堂课,不难发现民主教学理念是其教学成功的灵魂所在。
在课堂的开头,魏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开场热身,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尊重学生的意愿和想法。比如:让学生管理老师的上课时间,由学生决定做不做题,在教学任务完成后,让学生自己谈谈对这堂课的想法与收获等。学生愿不愿意做什么事,自己说了算,老师不能强迫学生,相反是为学生服务的。而得到的相应的教学效果则是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学生活跃开阔的思维、新颖创造性的解答和主动要求延长课堂时间的学习积极性等。掩卷深思,不难发现,在其炫目的成功光环下有着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民主教学理念的实施。
什么是民主?就是“教师是公仆,要为学生服务”,就是“千方百计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千方百计地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它就像“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心桥’就越坚固,越宽阔”,这就是魏书生眼里的民主。通过他的这一课堂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言行无一不体现着民主的思想。
首先,他努力克服“教师中心意识”。正如魏书生所说:“教师要树立教学民主的思想,就要控制我中心意识,就要明确对学生指责、埋怨、强迫命令,就等于在师生心灵之间挖鸿沟,只能增加师生之间不理解、不信任的程度,只能降低教学效率。”在这一课堂教学案例中,魏书生在很多个教学环节主动询问学生的意愿与想法,始终以一个平等的参与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引导等,都是在对其民主教学的理念贯彻和实践。其牢固的教学民主思想,不仅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更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不仅有做学生公仆之心,更有做学生的公仆之行。
其次,他努力启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魏书生不止一次地说:“教学民主,主要是解决学生愿学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有许多教师,为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只是在如何提问、如何组织讨论发言上冥思苦想,而唯独不在如何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上下功夫。在此课堂案例中,魏书生为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真诚地与学生交心,努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尊严和人格。
再次,他实行教学决策民主化。魏书生的教学,既立足于与学生商量,更立足于尊重学生意见,哪怕是不正确的见解,也要引导学生在试验、实践中去领悟正、误之所在,以此实现真正的教学决策民主和教学过程民主,实现培养学生的主人意识和当主人的能力。
二、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内涵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属性之一,离开了人文性的语文就不是语文,语文教学如果抽调了人文内涵,只一味地训练语言文字的形式,那么语文教学就失去了生命而黯淡无光。《语文课程标准》在给语文课程定性时,除了继续突出语文课程的交际工具性质之外,还强调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质,语文的内涵进一步拓展了,由过去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质转向重视语文的双重性质,彰显了语文课程鲜明的时代特征、全新的价值取向和先进的教学理念。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从该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魏书生的课堂非常重视语文课程人文性内涵。
首先,他注重课文本身对学生思想的熏陶感染作用,他引领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及思想的基础上,端正自己的某些观点甚至人生态度。如他在让学生明确四种人生境界的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白道德境界的可贵之处,并巧妙地引入《道德经》,鼓励学生应该学会为家长做事情。学生在这些微小的言行中,感受到的是魏书生的一颗拳拳的真性情之心,在无声的感染中触动学生心灵最柔软的角落,这比起一般教师进行大篇幅的说教,更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
其次,他注重细节的力量和微小的言行对学生意识及习惯的影响。如在课堂上,魏书生会鼓励男生谦让女生,鼓励个别差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他没有选择讲台所在的位置,始终站在学生阵营中,和学生平等交流,在是否做习题和讲解习题的环节时,主动征求学生的意见等。他总注重微小的一言一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融进语文课堂,融进人文世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意识到这就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所以自觉地以主人翁态度与精神参与语文课堂的建构与学习。
最后,他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学习内容,大胆地质疑解难,而不是一味接受老师的讲解与灌输。如在讲到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的含义时,他鼓励学生在不看课文注解的情况下,表达自己的见解,无论正误,他最后都给予了一定的肯定与引导,这样,学生通过调动自身思维得到的认识与见解远比老师单纯的灌输得来的深刻,在这样日复一日的“亲身参与”中,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得到持续的拓展与丰富,让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收获了感受事物的敏锐度,体会到了亲历事物的重要性。
三、“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未来文盲下过这样的定义,“未来的文盲不是不会读不会写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么学的人”。因此,21世纪的人才,不只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会自己获取知识;不是只会吃现成的鱼,而是要掌握“渔”法。授之以“渔”,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结合本课堂案例来看,魏书生很巧妙地教会了学生如何去读书的方法。学生读书可以有不同的读法,但是把握关键词,抓住文章中最要的信息才是关键。首先,魏老师的课,没有让学生使用预习、默读等我们常用的方法,而是采取找词、解释、提炼信息等方式让学生反复地查阅浏览课文,让学生在竞赛的状态中熟悉了课文,又在老师的点拨下懂得了如何筛选信息,怎样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其次,他在课程的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白了学习内容,学习内容非常简明,这样就使学生能够对自己所学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有利于学生课后的查漏补缺。最后,良好的课堂时间控制使学生处于一种高效的学习氛围中,意识到时间的紧迫和宝贵,从而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课堂状态,最高效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因此魏书生不仅是在带领学生学习新的课本知识,更是有意识地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良好的学习状态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如何去学的能力。
四、“名师效应”的剂作用
如果说魏书生天才般地实现了一个个教学奇迹的话,那么他身上耀眼的名师光环则在很大程度上成就着这些教学奇迹。
我们看看魏书生在教育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当代教育家,省优秀班主任,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写了85本500多万字的日记,发表文章120多篇,代表性论著有《班主任工作漫谈》、《心灵的轨迹》等38部。他身兼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等38项社会兼职。讲学足迹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台湾、澳门地区及马来西亚、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作报告2200多场,听众逾200万人次。
试想一下,这样一位身份尊贵、地位显赫的专家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他对学生产生的强大的积极地心理影响和精神激励绝对不容忽视。因此,名师光环应该是成就魏书生教学奇迹的不容置疑的助推器和剂。那么,在魏书生的课堂上,他的名师光环究竟产生了那些效应呢?
首先,其名师光环具有潜在效应。在这个于魏书生而言非常陌生的课堂上,他的名师光环时刻潜在地影响着学生,因为他为人们所热爱、敬仰和信赖。他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既如细雨无声,自然渗透,又似磁场的引力,吸引属性在无形中产生。学生在这一耀眼光环的辐射下,全身的细胞都最大程度的进入到最亢奋状态,学生的兴趣被不断的激发,思维才能得到无限的拓展,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B2M模式是怎样的呢?
江会鼎:B2M,B代表企业,M代表职业经理人。这种模式与以淘宝网为代表的C2C模式、以亚马逊为代表的B2C模式和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B2B模式,有很多不同。它把其他网络商务模式的被动,转化为较主动的网络营销模式:通过在全国各地组建由众多职业经理人构成的营销团队,与企业和消费者点对点双向沟通,产生有效互动,使企业主动参与商务活动,使企业与消费者都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你公司的发展目标是什么?你想如何实现?
江会鼎:公司的目标是成为“空中沃尔玛”。我们对供应商的要求很严,商家在德商网上推广是免费的,但前提是企业的三证必须齐全,而且我们有专人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进行把关,严格控制质量。一旦发现质量问题,我们将最先面对消费者――德商网采用率先赔偿政策,即消费者提出异议,一经核实,即时赔付,尔后再对供应商进行相应交涉,按原则办事,我们有网络律师。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帮消费者维权,保护消费者应有的权利。
请说说生意和生活在你心中的地位?
江会鼎:说句笑话,作为男性,如果没有成功的事业,就没有经济地位;没有经济地位,就没有社会地位,最终就没有家庭地位。应该说,没有事业的男人,生活肯定会淡而无味。
你如何界定人生的成功?
江会鼎:所谓的人生成功,第一是健康,男人的健康是为整个家庭和企业,健康投资是必要的考虑因素;第二是和谐的家庭关系,千万不能后院着火。我始终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律,内心一定要充实,情商一定要提高。当企业做到一定程度后,要多为员工着想,要对员工负责。你的公司罕见地有
一个员工的娱乐大厅,为什么?
江会鼎:我对员工的首要要求就是积极向上,心态一定要阳光和健康,要相信事在人为。公司创造条件让员工工作之余可以打球、唱歌、跳舞、读书,是希望建立一种良性的、快乐的企业文化,让个人价值都得到体现。员工的心情舒畅了,工作能不努力?
你是儒商交友沙龙的创始人,又是优秀的企业培训师,现在即将华fig转身为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的CEO,能适应过来吗?
江会鼎:人生的挑战无所不在,关键看你以怎样的心态面对。我是两年前加盟德商网的,之前,德商网只是我的一个客户,因缘际会,一次海阔天空的纵论以后,我被选为这家企业的上海CEO。事实上,我的成绩有目共睹。对我这个50多岁的人来说,现在要学的东西太多了――IT技术、风险投资、与PE过招,等等。我很欣慰,企业的发展状况很好,而我,希望能在企业最终上市以后,回到我深爱的培训领域。在生活中,你的兴趣是什么?
江会鼎:闲下来,我有两大爱好,一个很俗一看滑稽戏,爱看毛猛达、王汝刚、周柏舂等上海名家;另一个很雅――国学与西方文学,我在管理培训课上,经常会脱口而出《呼啸山庄》、《安娜・卡列尼娜》等名著里的精彩段落,“过去我无谓地消磨时间,现在时间无情地消耗我的生命”。也会和同学们分辜《春秋》、《老子》、《论语》。近两年,一部《水浒》成了我反复研读的著作,我会把《水浒》里的智谋、人性的多面性,融入我的企业管理讲座中。你有没有发现,宋公明的用人之道是可圈可点的,我希望,将来德商网也要有自己的最优秀的团队――德商的一百单八将。
第一种是职业境界,在这个层次上,追求报酬,追求待遇。
第二种境界是专业境界,就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追求成就,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同,要荣誉,要证书。
第三种境界是事业境界,即把教育当成为社会为人类谋福利的一项事业,讲奉献,不怕多干,无所求,无所欲,这是教育人生的最高境界。
其实,在现实当中,我们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每个教育人的人生境界。
从年龄和成长过程来看,年轻时每个人在创业阶段,要成家、要立业,必然要关心报酬的多少,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以及职称评聘等方面的要求,要使自己的专业水平达到一定层次,并被社会认可,追求荣誉,追求证书,无可厚非。而真正进入事业境界的人生,就在四十岁以上,或是事业有成,或懂得了舍得。达到这种境界的教育人似乎并不多。有些人干到老了,也还为柴米油盐斤斤计较。但还是有一部分老师达到了这种境界,不为报酬而唠叨,不计名利而奔波,能够恬淡从容地生活,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
屹立在海平面上的古泰山经过近20亿年的长期分化剥蚀,地势渐趋平缓,到距今6亿年前左右的早古生代,华北地带大幅度平稳下沉,古泰山又沉沦于大海中。
经过几番沧海桑田的变化,巍峨壮伟的泰山就以它拔地通天、影照大海的雄姿屹立在欧亚大陆的东方,磅礴于太平洋的西岸,横空出世!
泰山自古以来被成为“天下大观”、“天下奇观”。无论以时间的历程或空间的形象,以及精神文化的结晶而言,泰山都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古人曾云:“善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由于泰山自然山体之宏大,景观形象之雄伟,赋存精神之崇高,山水文化之灿烂,形成历史之悠久,使泰山不仅成为封建帝王的精神支柱,文人墨客、志士仁人、平民百姓,也无不把雄伟高大的泰山看作中华民族壮美形象的化身。尤其是那些迁客骚人,或负笈仗剑壮游天下,或仕途失意漂泊齐鲁,或宦海沉浮途径海岱,或沦落底层浪迹江湖,总把登泰山看作是一生幸事,能与泰山对话共语,确实是人生一段奇情。泰山也总是能够把他们的生命意志激发到“与天相齐”的境界。他们登泰山以抒怀,凌岱顶而寄傲,思情风发,才华泉涌,往往大笔淋漓,豪气冲天。
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说:“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孟二人生活的时代不同,其学说思想却是一脉相承,孔子曾登上泰山,俯临八荒,心胸变得无比开阔,志向变得无比远大。这种感觉无数次地被无数人在岱顶体验过。
公园742年的暮春,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循着当年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的路线登上泰山极顶,他站在南天门之上,不禁大声高呼:“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在天风徐徐吹拂之下,李白顿觉得渺小了,于是放声高歌:“旷然小宇宙,弃时何悠哉!”
一、儒、道二家处世之道浅析
历来学者大都认为孔子的思想主要是“仁”,其主要目的是恢复周礼,而我拙以为孔子的主要目的在于实行“道”,“仁”只是实行“道”的一个内在要求。“道”是孔子一生的追求,“朝闻道,夕可死也”;“道不行,乘浮桴游于海”。实现“道”是孔子一生的奋斗方向,而要实现这个“道”,就要积极入仕通过统治者施行。在道家,老子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根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但他又说“道法自然”,所以也有人说道家追求的是自然。庄子认为人应该不为外世的功名利禄所累,人也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应该逍遥于自然之中。庄子在《齐物论》中就认为这个世界原本无是无非,无所谓对与错,又何必纠结于人世的得与失呢?所以总的来说,儒家的处世之道主张一种积极的任重道远的有为人生,道家的处世之道追求一种相对消极的自适逍遥的无为境界。儒家的思想是现世的人生应该做些什么,要有为,而道家的思想是主张个人在精神层面上的修养,做到游心乘物。
儒家思想,对自古以来的中国文人士大夫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影响。人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固然有多种实现途径,但是,在封建社会,商人、手工业者等往往处于“下九流”的地位,儒家认为最为高尚的职业是通过读书从政,“学而优则仕”, 孟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汪洙的《神童诗》前几句大家都耳熟能详,“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这两句诗形象的道出了士大夫的心理。道家尚任自然无为的主张也对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影响,如中国文学作品中对山水进行崇拜摹写和士大夫对自然的亲近,中国的隐士之风等等。如果说儒家思想是一个涉世未深对未来满怀抱负、对人生充满憧憬,渴望作出一番成绩的年轻人,那么道家思想更像是一个谙尽人世布满沧桑的老者,深谙功名利禄到头来是一场空,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人裸的来到这个世界还是裸的走走了,“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按照正常人的思维,一个人基本上在年轻的时候充满激情,怀揣着对事业和爱情的希望与激情,但在经历的社会多年之后,则慢慢激情消退。
二、儒、道合奏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生理需求是人类的第一级需要,指能满足个体生存所必须的一切需要,如食物、衣服、等等。 生理需求是最基础的,是金字塔的基石。而自我实现的需求处于金字塔的顶端,按照马斯洛的观点,人只有一一由低向高去满足和实现这些需求,儒家就比较现实,他鼓励人们积极入仕,即使像颜回,虽然生活不富裕,也是“一箪食,一瓢饮”,可以满腹。庄子理想中的神人却是不食人间烟火,吸风饮露,这显然不切实际,但他穷困到一定程度也还是要向人借米,他的自我实现理想太高以至于忽视生理满足这个基础。金字塔怎么能没有一个厚实的基垫?
所以一个人活在当下应该以儒为基础,以道为修养。金玉满堂你可以视之为粪土,但没钱却逼得英雄好汉!荆轲不愿受恩于别人,俗话说“出来混的,拿的都得还”,但时势所逼,燕太子丹要他去刺杀秦王,即使他料得此去凶相多,吉相少,“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任凭前面是刀山火海也得纵身一越!庄子说,人之所以为外物所累,就是欲望太多,可是一个人要生存,面包就是最基本的需求,如果不能自给自足,就要有求于人。孔子就深谙这个道理,他也更为现实,他的主张主要就是为统治者服务,因为他要“取悦”于统治者,只有统治者给予他官位俸禄,他才能获得物质满足,进而实现理想抱负。试想如果每个人都像庄子那样没有欲望,每个人都满足于柴米油盐,那么这个社会恐怕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社会就不会进步!
但是在追求面包的道路上,能一帆风顺毕竟是很少的一部分,在追求名利的独木桥上挤了太多的人了,难免就会有许多人掉下去,也有在中途觉得不得意而自愿跳下河去的,如陶渊明。此时,他们可能很郁闷,心中很纠结,但是人的本能是要求生的,所以此时他们又从老庄那里寻求安慰。就像老子说的,“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道德经》)在你得势的时候不要张扬跋扈,应为这是不长久的,要处下不争,在你失意的时候,要告诉自己,月满则亏,月亏则盈,“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道德经》)地球是在运动的,一个人不可能总是处在倒霉的位置上,这样,就不至于钻牛角尖,走上不归路。再学学庄子的潇洒神人,吸风饮露,苏轼被贬海南曾经一度饥饿,就是这样过的。这样,你就可以心平气和,一个人心态好了,反而做事就没有压力,可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也有想不开的,如屈原。很多文人都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如王安石前后期诗风的转变,仕途上的两仕两罢之后,一改往日的热衷于功名政治,转而为“荆公”体,但表面上的闲适却难掩深沉的悲痛。“年少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许多人在年轻是多是受儒家思想影响,所谓年少轻狂。而在年老识尽人事之后却认为道家更是炉火纯青的处世原则。
三、小结
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基本上是在中国的知识分子身上并存着,只不过有的隐有的显,或者表现出来的程度不同。坡的形象在文人士大夫当中可谓是典范,儒、道思想同时在他身上呈现,如他的有关写赤壁的诗文中就出现了三家的痕迹。《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仰慕周瑜的豪杰风流,“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自己却“早生华发”,人生如梦,政治报复还没实现,却又因“乌台诗案”而沦落至此,自比周瑜显然是从儒家的角度来比较的。而《前赤壁赋》中后段的文字又体现出“七情六欲随缘生色”的佛家思想。以及庄子的相对论思想,“...物与我皆无尽也”。当仕途顺利时,统治者用他他就全心全意做好政治工作,而遭遇不幸时,他在贬谪地依然尽自己的能力为百姓做事实,如在徐州治水和杭州整治西湖,但是他能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态,以雍然大度的心态泰然处之。他的文章中不仅表现出儒家的入仕的思想,也反映出道家羽化而成仙的思想。许多人喜欢他欣赏他的境界大多是佩服他可以在得意和失意时处理的那般自如。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处处开。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苏轼诗文中那种闲适自放的状态是许多人都羡慕和憧憬的生活情趣。许多文人士大夫做不 到这一点,如果屈原像苏轼一样,他就不会在痛苦中百转千折而自投汨罗,柳宗元和刘禹锡具有相似的从政经历,二人同被贬谪是,刘禹锡却郁郁而终,而柳宗元则游山玩水,比刘禹锡长寿许多年。从二人的诗也可以看出来。所以一个人处于世应该将儒、道二家的思想结合起来,用无为的境界去统摄有为的人生,则可游刃于人世的浮浮沉沉而安然自处。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承载着国家社会劳动者的塑造,作为社会劳动者的个体人,社会生存规律最关键的是自主生存的路,社会职业工作的劳动者,需要理性协作的做人,严谨有序的做事。每个人面对社会职业的要求,要成为人生自由的劳动者,自主生存的状态,不是天生天赋的,而是在后天成长过程中学习磨砺凝聚形成的。而我们现实的年青一代,他们生存环境是信息发达,经济活跃,物质丰实,家庭溺爱的环境,任性而为已成习惯,寄生享受已成自然,做人做事的成长淡弱无关,崇尚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职业教育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需要与现实的两难境地。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自主生存的人生自由呢?
笔者作为一名中职教师面对学生人生自由的问题,做了一个探讨和尝试,在从事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传递和剖析了人生自由的思考,话题就是著名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学生对诗歌的答复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宝贵,追求爱情要付出很多所以价格很高,如果不能自由自在的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社会生活,那人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所以干脆什么都不要了。针对学生的理解回答,我认为是对的,因为学生是站在自身生活阅历的基础上来认识的,理解没有错,但是,对人生自由的认识境界是有限的,对人生自由的价值理解是肤浅的。
“生命诚可贵”,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宝贵的认识是对的。但这只是对人的生命自然属性的认识。俗语讲:“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有自身的自然规律,生老病死是物质存在的自然现象,新老更替、新陈代谢是物质生存的自然法则,人的生命也不能例外,所以生命存在只有一次,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独立生存应该自我认同的,需多多珍惜爱护。但是,人的生命不仅限于自然属性。因为,人的生命物质需要维护,而维护需要的物质条件不是一个人能创造满足的,诸如: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这些需要众多个体人的劳动创造来满足的。众多个体人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在需求和交换活动中形成人类特有的社会属性。人的生命因社会属性而成为具有价值的物质体,即一个人能为其他人的社会需求做出较大的贡献,那么他的生命就体现出社会价值的意义,生命价值高就是人类社会最宝贵的生命体。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独立生存应该共同认同的,需多多崇尚尊重。“生命诚可贵”,生命是物质体,自然的限制,社会的价值,都表达着生命的宝贵。对于生命的自然属性,我们只能无奈的叹息,因为自然规律的制约,生命物质的存在终结;对于生命的社会属性,我们却要崇敬的惋惜,因为社会规范的塑造,需要生命价值的存在延续。珍惜生命就是奠定自立生存的物质基础,崇敬生命就是自立社会的价值贡献。
“爱情价更高”,爱情要追求,所以价更高。异性的结合可以创造新的生命,这是自然物质延续的规律,人类生存繁衍也不例外。但是,作为个体人来讲,追求异性的爱情也具有自然与社会两种属性。自然属性体现为异性个体两情相悦,相濡以沫,连理开枝。两个异性生命体的爱慕,以至结合,最终的目的是相互支撑,寄托情感,抵御生存压力,延繁新的生命体。也就是说两性之间的爱情不仅是物质的需求,还有精神的需求。个体需求范围的扩张,导致压力增大。所以,爱情价更高。社会属性则体现为异性个体的社会地位、权势和背景的比较,形成以异情的面纱,去权衡利益的得失。“门当户对”是社会属性制约爱情的精神安慰,要冲破这种社会市俗的精神安慰,要经历数不清的感情磨砺,以至于要付出宝贵生命作为代价,比如:国内千古绝唱的爱情典故――梁山伯与祝英台;国外家喻凄美的爱情典范――罗密欧与朱莉叶。“爱情价更高”,爱情是人类美好的两性眷恋,自然的结合,社会的契合,是我们人类爱情的理想。对于自然属性,异性自由相吸,两情自主相融,实现生命的升华和繁衍;对于社会属性,志同道合相携,比翼双飞相伴,体现人世的温馨和繁华。追求爱情。享受爱情,是人类生命流传的精神寄托,也是人类社会昌盛的理想期待。
[中图分类号]B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4-0032-05
程林(1963-),男,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信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河南信阳 464000)
冯友兰先生是中国现代哲学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冯友兰是带着对人生的思考开始他的求学生涯,又是带着对人生的思考开始他的哲学研究的。终其一生,人生哲学始终是他思考的一个重点,或者说终极关怀,他的哲学体系中最为重要和最为深刻的部分就是人生哲学。建立一套完整严密并给予人生以指导的人生哲学,是他一生学术努力的方向。20世纪20年代,他的博士论文《天人损益论》及后来出版的《人生哲学》即是他的人生哲学的最初发轫;而40年代出版的《新原人》则是他人生哲学研究的一个高峰;到了晚年,他的人生哲学的最终归宿是“仁”的境界。这期间,冯友兰的人生哲学也经历了一个从前期到后期的变化,他对人生的思考也在不断地深化,而他的人生哲学的精髓即是“人生境界说”。
一、哲学与人生
人生哲学是冯友兰哲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哲学思想中最具独创性和魅力的学说。冯友兰认为,哲学是对人类精神生活的反思,是对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他在《人生哲学》中提出,人生理想即是哲学,此哲学并为人类生活提供一种理想的样式。他说:“理想人生是最好至善的人生,故人之行为,皆所以实现其所认为之理想人生。”因此,哲学的功用及目的“既在于确定理想人生,以为吾人在宇宙间应取之模型及标准,则对于宇宙间一切事物以及人生一切问题,当然皆须作甚深的研究”。他在《新知言》中说:“假如我们只用一句话,说出哲学是什么,我们就可以说,哲学是对于人生底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他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绪论》中亦说“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从冯友兰多次为哲学所作的定义可以看出,他是把哲学当着研究人生问题和解决人生问题的根本学问。
一般认为,哲学包括三部分:宇宙论、人生论和知识论。这三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但又以人生论为其重点。冯友兰认为:“哲学以其知识论之墙垣,宇宙论之树木,生其人生论之果实,讲人生哲学者即直取其果实。哲学以其论理学之筋骨,自然科学之血肉,养其人生论之灵魂,讲人生哲学者即直取其灵魂。”冯友兰把人生哲学比喻为“树木之果实”、“人生之灵魂”,这正说明了人生哲学在他的哲学中之地位。
对于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冯友兰在前期有过很多精辟的论述。在他看来,哲学是对人类精神的反思,可以改良人生,并为人类生活提供一种理想的样式。他在《一种人生观》中说:“哲学之功用及目的,即在确立一理想人生,以为批评实际人生,及吾人行为之标准。哲学即所谓人生理想(life ideal)。”他认为哲学的功用及目的即在于实际的人生之外,求理想人生,并且作为批评人生及行为之标准。因此,人生理想即是哲学,这种理想人生是至善的人生,人之行为皆所以实现其所认为之理想人生。这样,冯友兰就说明了哲学的主要对象是人生,人生可以通过哲学的指导加以改善。
后来,冯友兰又提出了哲学的功用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冯友兰认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他说:“人能依知识而知超乎具体世界的共相世界,依道德而人超乎具体世界的共相世界。”也就是说知识可以使人认识共相世界,而道德则可以使人进入共相世界,这就是为学与为道的区别。由于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学哲学不单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且是要养成这种人格。哲学不单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体验它。这样,他对人生哲学的看法又与前期有了很大的区别。
总之,冯友兰哲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人生与文化之根本问题。人生问题乃个人“安身立命”之究竟,文化问题乃国家民族前途之如何。前者就个人言,后者就群体言,实则人生问题与文化问题密切相关的,按照儒家的说法即“内圣外王”。因此,冯友兰的哲学就是要为此两问题提供解决的方案,这也就是他常常把哲学称为“内圣外王之道”的原因,也是他一生致力于人生哲学研究的动力。
二、觉解与境界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9-0123-02
最近拜读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陈继英先生的新著《语文教学的战略思维与艺术》,这部书内容厚重而大气,高擎起“人生语文”的大旗,彰显了语文教育的大境界。
其境界之大在于大视野。诚如陈先生书中所言,当今语文教育功利化泛滥成灾,教学和评价都在围着考试转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多数教师打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旗号行“应试教育”之实,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为应试分数而教,为了0.1的平均分师生们也得拼个死去活来,语文教学完全沦为考试的附庸。对于这种短视、功利的语文教学现状,对于这种连教育教学常识都被社会挤压的现实,陈先生站在战略的制高点,把目光聚焦于为学生人生长远的发展为目标,并从人生发展的角度观察思考,“人生发展需要什么语文能力,国家需要语文学科为未来人才培养哪些能力,人才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是怎么形成的,语文教学教什么,怎么教”。他以语文研究专家的敏锐洞察力,发现当下我国的语文课堂教学普遍“缺失的是对学生人生发展智能和精神境界提升的重视与引导,缺失的是对语文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缺失的是对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认识能力的重视与培养,缺失的是对学生实际语文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视与培养,缺失的是对百分之八十多的学生基本阅读和基础写作能力的重视与培养,缺失的是对学生这一群体学习语文的特殊心理与规律及其个体差异性的重视与研究,缺失的是对中华经典文化名著阅读的重视和有效阅读方法的指导与研究”, 而这些正是人生与人才发展最需要的素养和能力。陈先生正是以语文教育的大视野提出了“人生语文”教学理念,“明确了语文教学要从促进学生人生发展的视角实施教学,注重从人的语言、思维、文化、精神等人生发展所需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实施教学,丰富人生智慧,提升人生境界”“突破了语文教学与学生人生体验隔离的现状,打通了语文与人生密切关联的路径,为语文教学实践注重人生智慧的启迪起到了奠基与导航作用”。如此看来,较之那些围绕着高考转悠的所谓“教学改革”与仅限于一招一式的“技术化研究”,“人生语文”直抵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我们不得不由衷赞叹陈继英先生的语文教育大视野。
冯先生完成《新原人》的著述于民国三十一年三月,写在新理学、新事论之后,被称为“继新理学”。被冯先生称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见《新原人》在贞元六书中的地位。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说与今天中国人追寻中国梦有共同之处。实现人生境界的提升需要“觉解”和“行动”,同样中国梦的实现同样需要实干,正如所说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因此,研究人生境界,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自然境界:顺习顺才是践行中国梦的第一境界
冯先生在《新原人》中对自然境界中人的特征进行了这样描述:“在此种境界底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底”。处于自然境界中的人具有“才”与“习”的共同属性。习者,人之社会属性是也,就是指个人的习惯和社会习俗。才者,人之自然属性是也,就是指个人自然天性。此所谓顺才而行,“行乎其所不得而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遵循人的生理的自然要求而行事,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以致人尽其才;顺习而动,循规蹈矩,即不自觉的按照传统照章办事。对此,冯先生用古诗“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来描述处于自然境界中的人的心理状态。“帝之则”可以是天然界的法则,也可以是社会中人的各种行为的法则。这些法则人都遵奉之。但是,人这种遵奉高于动物之处在于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不是完全不识不知,而是“于凿井耕田时,他亦自觉他是在凿井耕田。”不过此时觉解是懵懂的,是不识不知的。在冯先生看来,“有此种境界的人,并不限于在所谓原始社会的人”,就是在高度现代化的今天,此种境界者颇多。虽然他不是“日出而作,日入而食”,“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但他却亦是“不识不知,顺帝之人”。同时,“有此种境界的人,并不限于只能作价值甚底的事的人。”在学问艺术方面,能创作的人,在道德方面能做“惊天地,泣鬼神”的事的人,往往也是“行乎其所不得而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莫知其然而然”。这种境界仍然是自然境界。这种境界中的人,其自然属性是第一属性,首先应该满足的衣食住行,这是作为人的最起码的自然需求,任何社会都应该尊重人的基本需求,顺应人自然需求和人性的发展,满足人的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自然境界中作为社会一分子,其本质属性应该是社会属性,这种社会属性在自然境界中的表现就是“顺习而为”,照章办事。正如冯先生所说“一社会内之人,必按照其所属于之社会所依照之理所规定之基本底规律以行动,以维持其社会之存在。”遵章循据是做事做人的基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中国梦从根本上说也是个人梦之集合与超越,中国梦的实现同样离不开个人梦的实现,个人梦的实现必将最终推动中国梦的最终实现。因此每个人个人梦的实现都在体现着“顺习顺才”的自然境界。身处自然境界中,作为社会个人,能力各异。但是追逐个人梦却是我们整个社会赋予个体的权力。因此对处于自然境界的人,应首先满足个人梦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使个人能够追梦,社会能够做到人尽其才,从而保证“顺才”的社会物质条件,这也是体现对自然境界中人的自然属性的尊重。从当前社会现实看,国家和社会要主动回应与解决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所出现的实际问题,尤其是人们日益关注的房价、就业、医改、儿童教育、养老、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属于人生境界中的关于人的自然属性的问题,也是我们国家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面对的问题,更是跟老百姓的利益、生存与发展密不可分的问题,是广大民众的最基础的需求,也是处于自然境界的人的自然表达和合理要求。所以,对于民众的自然要求,国家和社会不仅要予以尊重,而且还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解决这些问题,这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也是国家梦确保个人梦实现的前提。但是践行中国梦仅仅是“顺才”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顺习”。顺习固然要吸取传统道德与传统文化赋予国家的优良习俗,而且还须要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废除“旧法”,创立“新法”,完善各项法律法规,让民众有法可遵,有习可顺,为民众创造一个顺习顺才的优良环境。在这种优良的环境下,个人梦与国家梦相互激荡,共同前进,共同发展、变化。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在变化,这一切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作为个体必然去面对,适应,在变化中寻求个人的超越与进步。对此,冯先生有云,“其境界常不变者,只有圣贤与下愚。其余人的境界,则是常变的。”觉解的提高,境界的变化,会带来个体的变化,作为个人主体的变化,面对世界万物的新变化,我们既要遵循又要创新,要善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适应社会,才能做到在社会中游刃有余,如鱼得水,才能充分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个人梦与社会梦、国家梦是在自然境界下是互动发展的,个人梦的实现有力地促进社会梦、国家梦的实现,而社会梦、国家梦的实现又为个人梦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进一步实现更大更好的目标创造更好的条件。古往今来,个人梦在“顺才”的境界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个人的人尽其才的境界,首先可以满足个人的需要,同时亦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另一方面,个人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当中,必然受到一定社会环境的制约,所以“遵习”才能确保“顺才”的实现。冯先生的自然境界可贵之处在于它对于前人的超越,他看到了个人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的“觉解”,那就是个人对自然和社会超越,这个“觉解”和超越就是创新与发展,即个人梦的实现和社会的进步。所以我们今天倡导的中国梦,它不是什么“空中楼阁”,而是每一个人的梦想的伟大集合。
二、功利境界:生物之理趋“利”――践行中国梦第二境界
冯先生主张“照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说,自然境界不是人之所应该有底”。因此,人必然会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即功利境界。功利境界的特征的表现是:“在此种境界底人的,其行为是‘为利’的。所谓‘为利’,是为他自己的利。”冯先生认为功利境界中的人对“利”的觉解与自然境界中的“利”是有区别的。功利境界中的“利”包含“名”和“利”两方面,前者指精神性需求,后者指物质性需求。在冯先生看来,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对于做“自己”和“利”,有清楚的觉解。他了解他的行为,是怎样一回事。他的行为,或是求增加他自己的财产,或是求发展他自己的事业,或是求增进他自己的荣誉。其行为虽可有万不同,但其最后的目的,总是为他自己的利。而功利境界中的人追求“利”的方式可以是消极的努力,也可以是积极地奋斗,还可以为之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当然,最终的目的但最终目的就是为自己的“利”。显然,功利境界中的人对自己的行为已经有一定的觉解,但是具有局限性,就是只对“自己”和“利”觉解,这种觉解局限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实现自己的利益和名誉,即觉解到了“生物之理”,但对于作为人的“人之理”却并无觉解。这种觉解的意义在于以自己为中心,即便对是对社会和他人有好处,但最终的落脚点依然是自己,正所谓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既然,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的物质利益和精神财富的需求,所以,作为国家和社会就要重视人们“为利”的一面,也应该尊重人的“私心”的一面。因为,从另一个角度看,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自己的自我价值,所以我们要积极创造有利于自我价值实现的平台,为个人梦的发展创造氛围,这既是对处于功利境界人的内在价值的承认,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因此我们倡导正确取利,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不是唯利是从。对于依靠个人奋斗、合法渠道、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实现的个人梦,国家和社会要大力弘扬和推崇。相反如果以利为一切,为了利不顾一切,损害社会和国家之大利,那么此利应予以杜绝。所以,于利而言,“孰可得,孰不可得”,其理在此,古今如是。
个人梦的实现固然是中国梦实现的前提,但是个人梦的实现不能只局限于“自己”和“利”。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社会性和人对现实的觉解。中国梦之所以伟大而宏远在于它对于个人梦的引导和超越。因此中国梦引领下的个人梦必然实现功利境界中的“自己”和“利”的超越。中国梦与个人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中国梦是共性,是基础。也就是说个人的奋斗离不开国家,离不开国家梦的实现。同时,个人梦是个性,体现每一个个人的价值追求,是国家梦得以实现的力量之源。国家梦的实现,特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又有赖于每一个人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发挥出来。所以,就功利境界而言,个人梦要突破“自己”和“利”之瓶颈,要学会谋国家梦之“大我”与“大利”,同时,作为国家也应该利用社会发展的大好条件,为个人实现梦想创造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众志成城,积沙成丘,十三亿中国人共同奋斗必然会汇聚成一股气势磅礴的力量。这股力量既可以为民族复兴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可以为自己创功立业创造难得的机会。正如说的那样,“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国梦与个人梦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实现中国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必由之路。只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真正实现每个人的个人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每一位中国人创造了实现个人梦的机会和条件,只要愿意干,实干,个人梦就会有实现的机会。
中国梦不是虚无缥缈的梦想,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诉求。实现中国梦固然可以满足个人的利益需求,“大河涨水小河满”,中国的强大与复兴必然会带来中国人的利益满足的最大化,但具体到每个人的利益的实现可能会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冯先生指出,个人对于“利”的“觉解”在于舍“小利”为“大利”,个人梦服务于社会梦、国家梦,只有确保社会梦和国家梦的实现,才能有个人梦的实现。
三、道德境界:尽伦献义――践行中国梦的第三境界
践行中国梦是一个不断进取,不断超越的过程。它必然要求人实现从功利境界向道德境界的超越。显然,功利境界有自己的局限性,必然会由于人的进取和努力而被超越,这种对自我的超越就会让人进入另一个更高的人生境界,冯先生称之为道德境界。道德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行义的。义与利是相反亦是相成的。求自己的利的行为,是为利的行为;求社会的利的行为,是行义的行为。在此境界中的人,对于人之性已有觉解。”从道德境界中人的觉解来看,显然,道德境界高于功利境界。功利境界的觉解侧重点在于“取己之礼”,从而造成个人与社会的对立;相反,道德境界的觉解侧重点在于“行社会之义”,这样导致在社会与个人关系上是统一和谐的关系。在道德境界中的人知道社会的存在,社会和人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社会包含个人,个人隶属于社会,二者不可分离。正如冯先生所言,“社会是一个全,个人是全的一部分。部分离开了全,即不成其为部分。”道德境界中的人把行义作为自己最大的觉解,就是要遵循社会道德规范,做社会道德规范规定之事,行义之目的在于“利大家”,做“好人”,这种“好人”意识就是以他人和社会为中心,展示了人格的社会性的一面,实现了在功利境界对自我的超越。行社会之义,谋他人之利,此乃真正“好人”也。道德境界中的人是社会的人,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才能发挥自身的作用,才能得到自我的完善。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个人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个人和社会的发展相互促进。
道德境界中的个人、社会、国家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核心在于社会和国家的价值观。“义”和“利”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当个人梦与社会梦、国家梦相统一的时候,对于个人而言,既可以得“利”,亦可以获“义”,这是个人的满足、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三者的统一;另一方面,则需要道德的约束和“义利”的抉择,正如孟子所说的,“义,我所欲也,利,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我舍利而得义者也”。当然,冯先生在这里对于“义”和“利”的觉解在于道德的力量。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道德伦理的民族,中国也是一个礼仪之邦,中国人更是经受中国传统道德熏陶和培育个人,因此在义和利的选择上,首先考虑的是民族与国家之大义,然后才是个人之小利。当然,在这里我们也绝对不能忽视个人之利益的满足,因为离开个人利益的满足,国家大义也是一句空话。所以,冯先生的道德境界为国家梦的实现提高了道德支撑。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中国梦与个人梦是辩证统一的。个人梦只有坚持尽伦献义,重“义”和“与”,国家梦才能顺利实现,从而成“社会之全”和“国家之全”,国家梦的实现反过来保证和促进个人梦的实现。正如冯先生说的那样,“人必在社会的制度及政治的道德规律中,始能使其所的于人之所以为人者,得到发展。”中国梦很大,它可以凝聚亿万人民的心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中国梦很少,它也离不开每一个中国人的“尽伦献义”。中国梦的“实力特征”就是国家富强,主要表现就是综合国力居世界前列,目前我国虽然已经是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离第二个经济强国相差甚远,十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一步目标的实现需要亿万中国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梦的“文化特征”就是民族复兴,就是要复兴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复兴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地再现古老的中华文化,而是中华文化在当代的创新与发展,重新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和先进文化之列。这同样离不开每一个华夏子孙对中华文化的再吸收与再创造。中国梦的“幸福特征”就是人民幸福,人民幸福是中国人的人生追求,之所以上升到中国梦的追求,在于中国梦最终目的还是实现人民幸福,为人民谋福祉。中国梦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和幸福相连,所以献身于中国梦的实现的旅途,不仅是一种道德价值观的抉择,更是为了个人幸福的实现所作出的努力,同时也是社会与国家的最高呼唤。
四、天地境界:天地合一――践行中国梦的最高境界
曾经说过,“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毫不利己之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但是,冯先生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还不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人应该还可以追求比道德境界更高的境界,也就是冯先生所说的天地境界。天地境界的特征是:“在此种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事天’底。在此境界中的人,了解于社会的全之外,还有宇宙的全,人只有知道宇宙的全时,始能使其所得于人之所以为人者尽量发展,始能尽性。”天地境界高明之处在于它的觉解,这个觉解高于其他三个境界。此即是说,作为天地境界的觉解,他已经完全知性,因其已经知天。既然已经知天,所以他知道人不但是社会的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宇宙全的一部分。不但对于社会,人应有贡献;即对于宇宙,人亦应有贡献。人不但应在社会中,堂堂地做一个人;亦应于宇宙间,堂堂地做一个人。人的行为,不仅与社会有关系,而且与宇宙有关系。天地境界的觉解之宏大在于:人虽有七尺之躯,但可以“与天地参”;虽上寿不过百年,而可以“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当然,具有天地境界的人格是冯先生的一种人生境界的终极追求和一种人间大爱的展现。“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的追求是无止境,追求更高境界的过程亦是无穷尽的,“超越自我,铸就卓越”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想。虽处平凡,但不甘于平庸,追求卓越,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国家才会更加强大。
中国梦不仅仅是个人梦、社会梦、国家梦,还是和平梦、发展梦、和谐梦、世界梦、宇宙梦。中国人追求中国梦不仅要有对个人、对国家要有贡献,更要对世界、对宇宙更要有贡献。作为天地境界中的人不仅具有人的最起码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而且还同时具有宇宙性,这种宇宙性是对其他三种境界的超越,它着眼整个宇宙,展现人的宇宙性的人格。如果说自然境界是一种本能的善,功利境界是一种个体的善,道德境界是一种社会的善,那么天地境界就是一种宇宙的善。因此可以说,宇宙之善,至上之善。处于此境界的人,其觉解也是至高无上的。这种觉解就是“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人是宇宙的一员,人必须处理好人和宇宙的关系,真正实现“天人合一”。然而,放眼当今世界,全球性问题扑面而来,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严重挑战和危机。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海啸、地震、飓风频发,这些问题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是巨大的、骇人的。而且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活环境也随之恶化,人类生存最起码的饮用水、干净的空气,放心的食物都成了难得的奢侈品。人类对于自然与宇宙的恶已经招致大自然和宇宙的报复,所以必须该思考大自然与宇宙与人类的关系了,这种关系的再思考就是一种天地大善,就是一种天地境界。所以中国梦的实现在于求中国与世界的善,善待地球,善待宇宙,实现中国与世界和谐,实现整个宇宙的和谐,这是“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最高境界。
五、结语
梦和境界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追梦是一个过程,我们将以什么样的境界追梦,必将决定我们的梦的实现程度和我们最终所能达到的什么样的境界。梦的实现和我们的人生境界所要达到的高度归根结底取决于我们的觉解。觉解的变化促进我们人生的境界的变化。冯先生的四种人生境界从低到高,给人以不断追求不断超越的欲望。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学识的拓展,我们可以轻松地达到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从一个自然的人向一个现实的人的转变,这是毫无疑义的,也是我们应该做到的。但是追梦是永无止境的,进取是没有上限的。为了我们心中的中国梦,我们需要不断进取,坚持不懈,艰苦奋斗,实现人生与事业的双重超越。因为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则需经过人的努力才能产生的觉解。为了实现这种更高层次的觉解,我们要努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同时具有天地境界的宇宙人。冯先生通过哲学的方式向我们诠释了“人是什么,人生是什么”。对此,冯先生指出,哲学的任务就是教人超越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而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前两者是人生来就有的,而后两者是人经过培养才能达到的,我们既要尊重自然的人和现实的人,又要培养道德的人和宇宙的人。显然,人的境界的提高有利于梦的实现,而实现中国梦,必将有助于我们个人境界实现从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向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跨越。
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说不仅从哲学角度界定了人生的四种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更可贵的是他也指出了人生境界实现的途径。“求道德境界,或天地境界的主要功夫,就是致知用敬。用敬靠力,致知需才。”这一点与中国梦的实现如出一辙,那就是行动、实践、道路。“凡物的存在,都是一动。动息其物即归无有。人必须行动。人的境界,即在人的行动中。”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中国梦的实现和人生境界的提升都必须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才能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 冯友兰著.三松堂全集(第4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2] 陈来.北大哲学经典文萃[M].冯友兰选集.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