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期刊知识 > 科技期刊影响力与影响因子的关系

<

科技期刊影响力与影响因子的关系

时间:2022-06-18 08:52:46

影响因子是评价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评价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筛选出优质期刊,展示优秀科技成果,优化科技信息的传播路径。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与影响因子应该是为期刊评价服务的,不宜用于学术评价。学术评价可以模仿期刊评价的方式,在充分分析期刊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设计出“作者影响因子”等评价指标来衡量作者的学术影响力。

0引言

期刊影响因子牵动着期刊界和学术界的神经,影响因子直接关系到刊物的学术生命力。在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的主办单位主要为高校、政府机构和科研院所、企业、学会、协会等,其中大多为非营利性公益机构,虽然没有硬性盈利指标,但是大多优秀期刊都非常看重期刊影响因子。因为影响因子越高,优质稿源就会越多,进而期刊质量会稳定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对于学术界的教师、学生、学者等研究人员,影响因子也关系到其学术能力展现。

1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与影响因子概述

1.1概念界定

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一般指期刊在一定时期内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在某段时间里促进相关学术研究与应用之发展的能力。学术研究成果应该有两个层面上的影响力,一是推动所对应领域科学研究的理论发展,二是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推广和应用。文章对相关领域理论和应用的影响能力,可以抽象概括为学术影响力。影响因子(ImpactFactor,IF),又称期刊影响因子,是指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ISI)创始人尤金·加菲得(EugeneGarfield)在1960年代创立,是汤森路透(ThomsonReuters)所出版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CitationRe-ports,JCR)中的一项数据,是一个相对统计量,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现今,影响因子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的公式:IF=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中被引总次数/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

1.2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与影响因子的关系

在阐释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与影响因子的关系之前,有几个概念值得关注:引文(Citation)即一篇文章的参考文献;来源文献(SourceItem)即该篇文章;来源出版物(SourcePublications)是刊载来源文献的期刊或专著丛书等;被引作者或引文作者(CitedAu-thor)是参考文献的作者。众多期刊评价指标都是由不同时期引文数量和来源出版物的发表文献数量之间的换算组合。影响因子是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之一。期刊影响力忽略了不同文献所产生学术影响的定性差异,计量某个统计年度内出版的某些源文献引证期刊的次数,可以在统计学意义上反映期刊在该统计年度产生的影响力。期刊影响力一般采用一系列评价指标来定量测定。参考《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7版)》系列标准,主流的评价指标有复合总被引、复合影响因子、复合他引影响因子、复合即年指标、可被引文献量、可被引文献比、基金论文比、被引用半衰期、被引期刊数、他引总引比、互引指数、Web即年下载率(万次)、总下载量(万次)、平均引文数、引用半衰期、引用期刊数等。其中简单而常用的计量指标有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总被引频次(TotalCitations,TC)表征广延量,评价对象为期刊已发表的所有文献,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该指标可以客观地说明该期刊总体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影响因子表征强度量,评价对象为期刊在统计年之前两年发表的文献,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即年指标(ImmediacyIndex,II)是一个强度量,表征期刊即时反应速率的指标,评价对象为期刊在统计年发表的文献,主要表述期刊发表的论文在当年被引用的情况。影响因子是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CI(CloutIn-dex)的两个指标之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期刊众多的评价指标自由组合,形成了不同的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该指数的高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征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大小。2015年,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首次了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CI(CloutIndex)。CI是将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结合起来进行期刊评价的一个复合指标,它受发文量的制约。CI是反映一组期刊中各刊影响力大小的综合指标,它是将期刊在统计年的总被引频次(TC)和影响因子(IF)双指标进行组内归一后向量平权计算所得的数值,用于对组内期刊排序。CSSCI期刊评价将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进行加权汇总,总被引频次的权重是0.2,影响因子的权重是0.8,方法简捷,值得借鉴。综上所述,影响因子是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虽然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众多,评价模型也很多,但是影响因子在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以致于期刊界和学术界在评价某期刊的影响力时,唯影响因子马首是瞻。

2影响因子在期刊评价和学术评价中的作用

2.1影响因子的最初用途

2.1.1思想源头。1927年,格罗斯夫妇在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期刊筛选方法的文章。这篇文章阐述了这对夫妇试图解决在图书馆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为学生购买可供查阅的化学期刊应该参照什么标准的问题。他们选取了发表于1926年的《美国化学学会期刊》上的247篇文章,对其中的3633条引文进行统计,并按引用次数对来源文献的期刊进行排序,然后将此排序结果与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相对应,图书馆可以参照排序结果购买学术影响力相对较高的化学期刊。这种方法后来被广泛地推广到各个领域。2.1.2创立。1955年,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尤金·加菲尔德博士在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引文索引用于科学》的论文,提出将一篇论文的被引次数作为影响因子。尤金·加菲尔德最初提出影响因子的目的是为CurrentContents评估和挑选期刊。无论是从思想源头,还是从创立原因来看,影响因子都是评估和挑选期刊的依据。

2.2影响因子的现今用途

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现今的用途比较广泛,它可以为作者、编辑出版人员、读者提供权威的参考。①科技期刊的作者主要为科研人员、高校教师和学生等,这些作者为了任职、评职称、升学毕业等原因,需要参考期刊的影响因子来挑选学术影响力较大的期刊,例如: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SCI)、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核心)等收录的期刊。被SCI、CSSCI、北大核心收录的期刊,被简称为“核心期刊”,这些核心期刊都拥有比较高的影响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作者论文的质量和研究能力。②科技期刊的编辑和出版人员。编辑可以借助影响因子了解本期刊在本研究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为制定办刊计划和目标、筹集办刊经费提供参考依据。出版人员可以依据影响因子掌握出版动态和机会,为策划提供参考。③科技期刊的读者和订阅人员主要为上文提到的科技期刊的作者群体、图书馆工作人员等。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可以依据影响因子制定文献收藏计划和经费预算,向读者推荐高质量的期刊。

2.3影响因子的局限性和消极影响

影响因子最初是为了评价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并不是一个完全公正客观的评价期刊影响力的标准,它有自身的缺陷。虽然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高,期刊的影响力就越大,但它不具有对学术质量进行精确定量评价的功能,只能对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做一个粗略的评估。例如:对于一些综合类、应用技术类研究领域来说,因为研究的领域广、人员多,期刊数量多,故引用率会比较高;对于一些传统的基础学科研究领域,引用率会较低,因为学科已经比较成熟,可研究的空白比较小,可研究出新论点的可能性小,研究人员数量有限,且同领域的期刊数量较少。相较于数学、物理等传统的基础学科,生物、化学、医学类等注重应用和技术的期刊比较容易有较高的引用率。这表明影响因子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其学术质量的优劣,但影响因子与学术质量间并非呈线性正比关系,故不能说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一定优于影响因子较低的期刊。现今,许多期刊为提高影响因子而采用了一些非常规化手段,严重干扰了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计算公式看,影响因子与被引次数和论文数相关,故有些期刊通过3种途径来提高影响因子:做大分子,即提高引用率,鼓励作者引用本刊已发表的论文;做小分母,即减少论文数;做大分子的同时,做小分母。期刊影响因子越高,期刊收到优质稿件的概率就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就会越大,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期刊影响因子变低,期刊收到优质稿件的概率就变小,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就会慢慢减弱,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故影响因子很容易引起期刊界的马太效应。虽然目前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价体系有很多种,有学者建议将定量和定性评价结合起来科学合理地评价期刊,但是定量评价仍占主导地位,因为定量评价更加公正客观。影响因子的核心是来源文献的期刊被引次数。用影响因子的高低或是否被著名引用索引报告收录来公正客观地衡量作者学术水平的美好意图,如今在某些场合被误用了,产生了消极影响。例如,许多高校对于那些在Science、Nature、TheLancet等在国际上具有高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教师给予几十万的巨额奖金,有些科研机构常以影响因子达到多少作为量化标准来对研究人员进行科研绩效考评。这会导致有的研究人员可能因影响因子没达到要求而不能评职称或评定奖金。有些大学在招聘教师的时候,明确要求应聘者需要在近3年内在C刊或北大中文核心上发表规定数量的文章。这会导致具有高科研能力的人才流失。一旦这些评价指标和标准脱离其初创时的意图,就会被异化,甚至被错误使用。影响因子高的文章不一定都是内容质量高的文章,有可能只是某一领域的学术热点。有些文章被引频次高,有可能是综述性文章,因为综述性文章涉及的学术面广、涵盖的问题多,容易产生高引用率。比起综述性文章,研究性文章往往质量更高,因为研究性文章的创新性和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比较突出,所以更能表征作者的研究水平和科研能力。

3作者影响因子计算公式的设想

影响因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量化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在期刊评价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影响因子可以表征期刊的影响力,但是不能用来表征单篇学术论文的研究价值。从根本上来说,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单位不能仅仅凭借科研人员是否在被SCI、CSSCI、北大核心等权威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过文章,来评价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并以此作为任职、录用、奖励等的依据。笔者认为,研究人员可以设计出一套作者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模型来评价个人的学术能力。目前影响因子主要指期刊影响因子,反映了某一期刊在某一段时间内被引用的情况。笔者建议针对作者个人设计一款“作者影响因子”的计算公式,以此来表征作者的学术影响力。作者影响因子计算公式应该包括两个重要数据:被引用量和下载量。作者影响因子=(被引用总次数×下载总次数)/发表文章的总篇数该计算公式中,分子为被引用总次数×下载总次数,分母为发表文章的总篇数。此外,除了通过作者影响因子来量化科研水平外,也可以同时结合同行评议来综合评价科研人员的学术影响力。通过这种方式,作者不一定要在世界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而是可以寻找更适合自己、发表周期较短的期刊来发表文章,这样减少发表文章的难度,缩短文章发表的迟滞时间。世界顶级期刊发表难度较大,国内很多核心期刊发表周期比较长,这些都可以成为阻碍论文及早见刊的速度。很多科技类的论文都有很强的时效性,作者如果能迅速找到合适的刊物发表,利于推进科学技术的传播。如果能改变现在“以刊代文”的学术评价模式,作者在发表文章时,可选择的余地会大一些,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高质量学术论文外流的问题。

4作者影响因子与其学术影响力的关系

作者影响因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其学术影响力。作者要想表征自己的科研水平来实现升学、晋升和申请项目基金等目的,就可以向学校等科研部门提交作者影响因子。作者要想提高自己的影响因子,最根本的方法是提高自己所有论文的质量,而不是凭借所刊载的期刊来表征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如果作者发表的文章越多,论文的被引总次数和下载总次数就会相应变高,但是这两项数据不能表征作者的学术影响力。在设想的计算公式中,分母为发表文章的总篇数。也就是说,作者想通过增加论文的总篇数来提高自己的学术影响力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因为论文总篇数越高,计算公式中的分母就越大,分数值就会变小。这会有效遏制部分作者提高论文总篇数以滥竽充数的现象发生。这种计算方法,可以引导作者认真对待自己所发表的每一篇文章,因为质量不高的文章也会拉低分数值。对作者的学术评价不再依赖于期刊评价,大量作者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论文的写作上,而不用为在哪本期刊上发表浪费太多精力。目前的学术评价过于依赖于期刊评价,导致我国每年大量的优质论文流向国际期刊市场。因而,设计出作者学术影响力评价模型,采用作者影响因子等多项评价指标来量化作者个人的学术能力至关重要,有利于推动我国科技期刊的健康发展。

5结语

评价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筛选出优质期刊,展示优秀科技成果,优化科技信息的传播能力。期刊影响因子是表征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但不能成为表征科研人员研究能力的评价指标。笔者认为,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与影响因子应该是为期刊评价服务的,不能用于学术评价。而学术评价,可以模仿期刊评价的方式,设计出作者影响因子等评价指标来衡量作者的学术影响力。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