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探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27 10:23:01

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探究例1

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仙游县榜头学区:李志刚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基础教育改革必须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此《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创自主探的机会 ,放手让学自主探究知识 ,使他们在自动探究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思想和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 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 。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比如,上《瀑布》这一课时,要学生背对讲台,播放录像让学生仔细听,尔后问:“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 声音,想想这声音像什么?”有的学生回答:“哗哗的流水声,就像大海的惊骇浪。”有的说:“像洪水从山上直泻下来的声音。”这时,教师说:“瀑布为什么会发出这么巨犬的声音?瀑布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们转身看录像。”这时,学生迫不急待地转身来看瀑布,当学生看得如痴如迷时,教师满怀激情地朗读诗歌第2、第3两节。“山路忽然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在这里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又特意让学生背着讲台听,激发着联想,也激发着探究瀑布伟大景观 的欲望的。为了解瀑布的景观打下思维定势。当学生转身看到瀑布的景象时,如身临其境、听其声、观其境,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欢乐的心态中学习知识。 二、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路开阔了,思维火花闪现了,这时教师如果没有给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学生又成为接受知识 的容器,这样会严重阻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尽量是开放的,探究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 ,那就是要变先.讲后练为先尝试再点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再创造,有利于学生猜测与验证。如教学《鸟的天堂》群鸟齐飞、众鸟齐鸣这一部分时,我是这样组织的:“你们喜欢写鸟的哪些句子,为什么?”这时,有的学生回答说:“我喜欢‘我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这句话。它使我想象此时此境,鸟儿飞得很快,看不到鸟儿的具体形态和数目,只能听见它的声音,看见它们的影子掠过,我觉得这样写非常。”有的说:“我喜欢大的、小的、花的、黒的、有的站在枝头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说明各种颜色的鸟很多,我见都没有过。”另一个接下说:“我也喜欢这句,从叫、飞、扑这几个描写鸟的动作的词,我觉得鸟生活得很快乐。”还有的说:“我喜欢描写小画眉的那段话,那只小画眉样子真可爱,叫声非常悦耳。” 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中,学生的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学生以积极主动态度参与探究。 三、善于质疑、敢于想象。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抒疑问,即使是无疑也要寻疑,将自身置于特定情境之中,给自己提出问题。宋朝思想家张载说:“于不疑处读书,定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喜悦。”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学《穷人》一文后,让学生再读课文质疑,这时,一个学生提出:如果不写“桑娜焦急地等待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这一段,文章一开头就写桑娜发现邻居寡妇死去,把两个孩子抱回抚养如何?这时,教师不急于回答,而是组织学生讨论要求学生大胆想象,这样即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我们认为:“一是要适当点拨。当学生在思维的转折处,或知识的重、难点处经过自身的努力,还感到无法解决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给学生某种启发性启示,拨开学习上的迷雾,使学生看到光明,看到希望。点拨的关键是要符合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能顺利进行探究。如教学《跳水》第4段,学生细读后,教师提问:“船长用什么办法来救他的孩子?”这时学生回答后,教师又问:“除了船长的这个办法,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救孩子?”这时,学生们有的说:“可以给孩子送上绳子,让他们抓住绳子溜下来。”有的说:“可以在甲板上铺上厚棉被。”有的说:“可以派直升飞机去救他下来。”等等,大家各抒己见,但都停留在用什么办法救孩子上,这时我感到需要适时点拨、诱导。于是,又问:“这些方法来得及准备吗?为 什么?”这样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自解其难,进一步认识到跳水是使孩子脱险唯一安全有效的办法。    在学生探究时,教师应做到引中有探,探中有引。同时,还要把握“引”的度,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逼近结论。 五、注意反思,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可能一下子获得整个系统知识,也不可能在探究知识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每次都是科学的,为此,学生们在课堂探究结束后,必须反思自己学习的行为所获取的知识。在每节课结束后,都要问一问:刚才的学习,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最成功的探究方法是什么?通过反思,让学生把思维过程上升到 一定的高度,找到科学的探究方法,探究规律,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总之,我们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学生的主动参与,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努力把知识的传授课变成研究课、探究课。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创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学生自主探究例2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式学习,看重的是学生探索世界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一句话,看重的是过程。”因此,我们的科学课教学应以探究为重心,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用探究的思维去认识世界,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科学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同学们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体验到科学的价值和学习科学的乐趣,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出发,把科学课变成学生求知的乐园,让学生在乐园中寻找学习的乐趣并获得知识和能力。

有一次,我上《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上课了,我带上两个大小不一的马铃薯,一杯100毫升的清水,一杯100毫升的浓盐水,走进了课堂。他们都把目光投向了我所带的材料,那种求知欲望的眼神着实打动了我。我趁机提出问题:“如果老师把马铃薯放入这两杯液体中,你们猜猜它是沉的还是浮的呢?”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测:有的说沉,有的说浮。意见不统一怎么办呢?我抓住这有利时机进行实验,把两杯水放在讲桌上,将小的马铃薯放在清水中,把大的马铃薯放在浓盐水里,大的马铃薯在一个杯中沉,小的马铃薯在杯中却是浮的。大家看了都觉得神奇,但都无法找到正确的答案,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当时同学们的热情非常高涨,都想争着来探究其中的奥秘。我就抓住这有利时机,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动手超作。这位同学把小的马铃薯放在浓盐水里却是浮的,他又将大的马铃薯放在清水中而是沉的。这又达到了一个高潮,这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大家谈论得非常热烈。有一位同学特别喜欢看课外书,他从课外书中得到有关“死海”的知识,他认为死海的水中含盐份很多,造成了死海水的密度比较大,甚至大于人体的平均密度。这样人在死海中收到的浮力和重力相等的时候,排开死海水的体积肯定小于人体的体积,也就是说会浮在海面上。这才使大家恍然大悟,原来问题出在水上。我就因势利导抓住水让他们来探究,又给大家设下一个疑问,看起来这两个杯中的液体体积相同而且都是无色透明的,你能想个办法证明这两个杯中的液体真的不一样吗?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大家认为可以用嘴尝、用鼻子闻一闻、用加热的方法……学生设计验证方案。学生的这些验证方案可以得到肯定,但告诉大家不知名的液体千万不能用嘴尝的方法。根据大家的方案进行筛选,大家一致认为用加热的方法比较合适。我就给每个小组发两块铁片,酒精灯,并讲清方法。从两个杯中各取2到3滴液体,分别滴在铁片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通过实验发现两个铁片留下的痕迹不一样,让大家猜一猜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是什么液体?大家马上得出杯子里可能是盐水,糖水、味精水……根据猜测请几位同学用盐、糖、味精使马铃薯浮起来的实验,往杯子里一次加一勺固态,并搅拌,固态溶解后,放入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最后几位同学做的实验结果马铃薯都浮起来。除了上述还有哪些固态使马铃薯浮起来?同学们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得出了结论:在液体中溶解了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这次实验使同学们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增强了对科学课的兴趣。实验过程给我的感觉是不够安静,纪律明显不合我的意愿。当时我又叫学生上来说说哪些固态使马铃薯浮起来,引入了本课的主题,大家就忙开了,都纷纷举手想要显示一下自己的能耐,有的人就开始争论了起来,我怕课堂纪律乱了,也怕驾驭不了自己的课,就三言两语把孩子们讨论的气氛压了下去。之后,孩子们就不敢随便发表自己的意见了,一堂课下来,一点也没有了科学课的气氛,当时真的感到异常失落。

下课后,我把一个开始时比较调皮的男孩叫到了我的办公室,笑着问他:“你一开始好象什么事都想试试,为什么后来就不怎么说话了?”“老师,我真的很想试试,但怕惹你生气,就不敢说了。”这话让我震惊了。

针对这节科学课,我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不难看出,我的脑子里还是那些老套,传授知识,按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让学生按部就班。当孩子们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各抒已见,讨论研究的时候,我却三言两语把孩子的探究欲望压了下去,这难道还是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课吗?课程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那么科学教师就更应该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其中的乐趣,《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的开头是那么好的一个机会呀!可就是因为我没能好好把握,没有深刻理解课程标准下的基本理念的真正含义,致使后面科学课的气氛没有延续下去。

总之,作为教师要时刻关注、大胆放手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要为学生创造优越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自主探究例3

2.让学生尽可能去“看” “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CAI 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如学生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3.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 如上一年级的《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就明白了风是不能直接把它画出来的,只有通过其它事物在风的作用下来表示这一要点,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4.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 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

5.让学生尽可能去“做” 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在期末复习成语时,改变以往老师将一册的成语找出来,让学生抄、读、记等,而是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积累,还要求学生比一比,谁能将一册中所有成语全找出来。这样学生在自己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学生自主探究例4

“探究活动”选取的材料贴近学生生活,来自社会现实,易于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并从中了解、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学习之前设置一个或者若干个探究,让学习者对知识先有一个具体的感悟,并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上升到哲理性的认识,符合人类认知的规律,重视学习的过程和知识的生成。在2008年3月版教材第5-6页有这样一个探究活动:一位先生收了两个学生。一天傍,先生给每个学生一个铜钱,说:“你们立刻买样东西来,把这间黑暗的房间完全装满。”一个学生买了很多干草,满满地塞了一屋子。先生摇摇头,叹了口气。另一个学生买了一只蜡烛,整个房子一遍光明。先生笑了:“这是装满屋子的最好的方法。”设计两个问题: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两种不同的解决方式?想一想,思维方法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探究活动”中的实例让人感觉就像身边发生的事情一样,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学生明白世界观指导方法不同,人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就不同;生活需要理性的思考,需要智慧,需要哲学。在教材第73页有这样一个“探究活动”:“蔷薇花总是有刺。我相信,天上可爱的天使,她们也绝不会没有瑕疵。天幕上最光洁的星辰,要是伤了风,也会坠入凡尘。最好的苹果酒常常带着木桶的味道,太阳里也会有黑点看到。” 通过这首诗,同学们真切地体会到事物的矛盾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存在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的哲学道理。探究寓深刻的道理于浅显的生活中,有利于吸引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学生自主探究例5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播,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建构主义理论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感受、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建构起自己合理的认知结构。《新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正是以此为基础的,指的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那么呢?

一、寻求有趣的问题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深有体会地说:“打开一切科学钥匙,都是毫无异议的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此,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问个‘为什么’。”因此,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作为让学生主动探究起来的突破口。其中最关键的还是产生真实的问题。所谓真实的问题,就是学生自己产生的问题,而不是教材规定的问题,不是教师所决定的问题,更不是为了提问题而提问题。在教学中,假如学生围绕教材规定的或教师提供的问题展开研究,他们内心往往缺乏那种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意愿,学习则变得比较被动。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问题的情境,为学生提供研究方向,让孩子自己决定要研究的问题,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的情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

在教学第十二册《凡卡》第一课时时,我就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中。先询问学生:“在你童年时,都能干什么?到了节假日,还能做什么或得到什么?”然后播放悲哀的音乐(《流浪者进行曲》),师感情叙述:“童年,无忧无虑的岁月;童年,享受父母关爱的时光。然而,一个小男孩,一个可怜的、才九岁的小男孩却在人们忙着准备圣诞礼物的前夜提笔给他唯一的亲人——爷爷写信。他在信中写道:‘亲爱的爷爷……可怜可怜我这个不幸的孤儿吧……’。”在恍如身临其境中,学生的情感得到调动、激发,纷纷表达自己的感想,有的说这个小男孩好可怜,有的说他的命运太悲惨了,还有的说把自己的快乐分给他一些。为了让学生自己决定要研究的问题,我于是引导:此时此刻,你心里产生了哪些疑问?学生思维活跃,问题自然产生,有的研究“为什么要叫爷爷带他离开这个地方,而且越快越好?”有的研究“他说带他回村子里去,村子里有什么好?”有的研究起“他是爷爷的亲孙子,为什么请爷爷带他离开要用‘跪下了’、‘永远为您祷告上帝’、‘看在基督面上’?”然后,依据学生想研究的问题,根据自愿原则,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主动参与,学习的自主性实实在在地发挥了出来。

二、提供操作的空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操作并非手工劳动课、常识实验课的专利。在语文教学中,也应根据需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材料、操作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自己的设想,运用材料,放手让他们搞一搞,试一试,从而经历真正的“自主探究”过程。

《詹天佑》一文中,有关修筑居庸关、八达岭和“人”字形线路是教学的难点。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少,光借助图来理解还有一定困难。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探究起来呢?我借鉴一些老师的做法,搬来一些沙子,让学生当小工程师。在学生充分读熟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把沙山分别当作居庸关、八达岭和南口,来演示詹天佑的开凿过程,再现设计思路。学生积极性异常高涨,或独自斟酌,或同桌探讨,不懂的再来个四人合作。在老师的导演下,在自主探究中,学生不仅了解了开凿方法,还进一步体会到了詹天佑的才能和技术。

三、开放学习的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素材,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材料,不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现代教育要求每一个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即能够提出、发现和解答与日常体验有关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唯教材,而应正确、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放教材,努力使自己的课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为学生自主探究拓展途径。

开放教材,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打破教材不能改动的神话,根据培养目的、需要,将教材内容适当增删、重组。如《凡卡》结尾没写寄信的结果,就让学生展开想像,续写《信寄出以后》。此文还可与《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扬科》、《小珊迪》等文章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比较中探究出共性的东西。二是加强各学科间的联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教材多样化的策略,提倡并鼓励教师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因而教师在教材使用中完全可以打破学科间的隔阂,自组教材或自编教材,进行综合教学。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可以和常识《认识方向》组合,《树叶画》可以和美术课《秋天的画》组合。由于探究内容、途径的多样化,学生的探究非常投入,一些问题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学生自主探究例6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有效地促进聋哑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聋哑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充分调动聋哑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允许聋哑生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使聋哑生“愿学”、“爱学”、“会学”、“乐学”,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聋哑生参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情感,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发展,使学习成为聋哑生自主探究的行为。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屏幕上出现两个人同时相对而行直至相遇的动画,由于问题情景直观、醒目、新颖,聋哑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且电教媒体能形象逼真地展示问题背景,教师原本用手势语难以表达清楚的概念直观地呈现在聋哑生面前,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思维,主动探究,创新意识不断激发。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中,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既要操作教具,又要打手势给学生解说,难免手忙脚乱,费时耗力,教学程序繁琐松散,学生思维过程不够连贯,难以达到理想的目的。但利用电教媒体,当屏幕上出现一个个色彩鲜艳的长方形、正方形时,聋哑生的学习兴趣便被激发,在愉快而轻松的学习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轻松自如地掌握知识,享受到学习和思考的乐趣。

二、引导聋哑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聋哑生的学习过程是经历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是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许多独创性的想法都是在小组交流中产生的。在大部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实例中,小组交流是基本的因素,创造性人才通过相互交往而成为独立的人。如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聋哑生已有2-7的乘法口诀基础,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给聋哑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通过以下四个层次让聋哑生组成小组思考、交流、探索。(1)猜想(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每句都有哪个数,在哪个位置);(2)试编(让聋生自主探索编出口诀);(3)交流、讨论(交流编写经验、体会、讨论结果);(4)应用(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在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聋哑生经历了口诀的编写过程,加深了对口诀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了探索精神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聋哑教育必须加强对聋哑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聋校中高年级以上的课堂教学中,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设计组织引导聋哑生进行小组讨论,并给予时间上的保证,这样可以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从而使自己的理解更加深刻、全面。这是发扬教学民主的生动表现,也是聋哑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的途径。

三、实施开放课堂教学,让聋哑生作学习的主人

鼓励聋哑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使其能自学理解课文,对此教师可采用师生角色互换的做法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自读,根据学习目标划出文中重点、难点加以思考理解,并在课堂上讲述,这样教师和聋哑生都可以提出质疑,让“小老师”解答。为了使教学真正成为聋哑生主动活动和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我在教学中一改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形式,倡导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小组合作,让他们亲身体验、感觉“合作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如在上《用2-6的口诀求商》一课时,我就尝试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主动提出读了本例题你读懂什么,学习之前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等问题,然后以小组汇报的方式把问题汇报上来,接着再以小组的形式互相讨论研究,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则由全班学生共同研究解决。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们很喜欢,大家都愿意提问题,都希望自己的问题被解决,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很活跃,整个课堂成为学生交流、研究的场所,形成了信息流动的“场”。实验证明,学生的小组学习效果要比个别学习效果好,即使是弱智儿童也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体会和经验。教学中的讨论、小组合作,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自主解疑的意识明显增强,而且师生、生生之间形成了信息的多向交流与反馈,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了时间上的保证,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的同时,更强化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引导参与,激趣

学生自主探究例7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199-01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探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必经之路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因此教育者不仅要掌握探究性学习的实质和方法,还要了解影响探究性学习的因素,这样才能避免探究的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一、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探讨、研究为主要特点的学习方式。与以往的接受性学习相比,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多了,教师的讲授相对少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教师的要求降低了。相反,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更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角色需要。探究性学习离不开教师的设计、参与和指导。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素质,教师对于如何安排探究,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授重要指导教师的哪些方面,如何指导以及何时介入等问题,都应有自己的思考。如果教师不具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那只能说盲目探究,形式上的探究。范文澜老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犹如歪嘴和尚念经,念一句歪一句。”由此可见,教授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关系着教育教学效果。

二、学生的基础储备

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他的最有影响的著作《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可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对于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若没有充分的思考基础――基础知识在生活中的积累,而欲开展有效的探究性学习,那简直是无法想象的。因此每个老师都必须重视学生的思考基础的储备。必要地基础知识一定要让学生学懂、学扎实。有了基础,才能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而不能像现在的某些课堂,完全舍弃的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整节课搞什么自由讨论,成果展示等形式上的自主学习,这样的课堂简直就是做给别人的看的,并不会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学生的探究兴趣

探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不带强制性,完全是学生的自主行为。他必须以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好奇心、兴趣)为前提。试想,让学生对一个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问题去自主探索研究,将是什么样的结果。所以学生的探究兴趣对于实施探究性教学非常重要。特别是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一旦对探究问题不感兴趣,就会自我失控,出现搞小动作、开小差,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以外。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否则这种表面热闹的课堂只能流于形式。

四、学生的个体差异

新课程理念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把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素质教育的前提,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但在课堂上,常常看到这样一种想象:在小组讨论或汇报结果的时候,往往只是少数的好学生在充当“代言人”的角色,一部分在随声附和,还有一些学生干脆一言不发。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具备探究能力,一些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俨然是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如果教师意识不到这一点,最终那部分学生将被边缘化,使精英化的培养模式下移到小学。这将与我们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学生自主探究例8

1.换位思考、探究从备课开始

进行自主性探究教学,让学生进行探究,教师在备课时应首先进入探究的角色,备课的过程应成为我们探究的过程。教学实践中我们摸索了这样的备课探究思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研究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基础设计问题寻找探究点设计课堂具体探究过程。备课时我们要以课程标准的理念备课,根据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拟定课堂要解决的重点难点。

为使探究教学在课堂中有效地实施,我们的备课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注意依据知识呈现的方式设计探究的过程,陈述性知识只能采用部分探究,实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采用完整探究。二是注意学生能力发展,由于探究性教学对学生的自主性程度要求比较高,它应该遵循引导、合作、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三是注意探究的方式,可依据教学内容,采取“问题”驱动式探究,小组互动式探究,实验探究等。

备课时应强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是学生的活动过程,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要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在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时,要将教师组织活动和学生自主活动进行对照、比较,看看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情景、问题、探究点的设置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法是否建立在学法基础上,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下面是我们设计的“细胞增殖”教学中,实施“情景――问题”驱动式自主探究过程的部分片断。如:(1)从细胞变化的角度分析,生物体为什么能由小长大?(2)情景铺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物体大都是由许多体积很小的细胞组成的,而且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会发生细胞分裂或者不再继续生长呢?

这种探究性教学的设计,以学生认知结构内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生物事实材料,创设铺垫型的问题情境。学生一般能从问题出发,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的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联想,变化发展出不同类型的新问题,从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合乎情意的推理能力有重要作用。

2.巧妙导课、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优秀的课,必须重视导引的设计。探究性教学的导引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如在学习“矿质营养”前,可以这样设问导课:①“户养的花为什么要定期松土?为什么要选择肥料?”②有条件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郊区蔬菜或花卉基地了解“无土栽培技术”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活动,促使学生在好奇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并发现新的问题。

3.恰当设问,激活学生的思维

探究始于问题,课堂教学中要设计有启发性的的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提问要适“度”,即学生通过思维能够解决问题。有些较难的问题应补充适当的辅问题,把大题化小,分步提问,引导过渡,帮助学生克服思考难题中的障碍。不要设计太难的题目为难学生,这样会使学生无所适从,长此以往,会极大地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其厌学;但过于简单的,甚至只要求学生回答是与否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也不宜当作探究性教学的问题。

4.适时调控,使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探究

对于目前的大班制授课,课堂教学中进行“自主探究”的活动,使活动完全按照预定轨道运行是不可能的,也是没必要的,否则就称不上“自主探究”。课堂上,只要不偏离学习目标就行。只有在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才能真正实现“自主探究”。

自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及时调控,做到收放自如。鼓励学生自由准确表达,帮助学生流畅表达,使学生有信心表达,并学会与他人沟通。鼓励学生多方面发现,鼓励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有自已的思路,均应给予鼓励;如果学生的回答偏离教育目标甚远时,也不要给予绝对地否定,应巧妙地引导,将问题留到课外继续讨论,使学生探究的兴趣延伸到课外,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当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要适时给予引导启发,降低问题的难度,设置低一个层次的探究点或子目标,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调控的宗旨是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

5.小结应做到归纳与发散并举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小结,都应努力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者的“角色”上,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多讨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课堂结尾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

学生自主探究例9

课堂教学的导入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兴趣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起点。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最近发展区,为本节课要掌握的问题或内容设计问题情境,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责任在于提供各种学习条件,给予点拨、激励,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使他们从“教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到“我会学”的主动状态,引他们“入景入情”,让他们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求得快乐。如:我在教指数概念这一节课时,手拿一张纸,然后问学生:我把它对折,并无限次对折,你能猜出它将会有多高吗?当学生听到将会超过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时,大吃一惊,兴趣也随之大增,学习的情感和认知需求即被唤起。又如在引进函数知识时,我先举学生很熟悉的例子:买铅笔,一支铅笔五角,买五支铅笔需多少钱?学生立即得出了答案。我接着问:买n支呢?学生还是很快得出了答案。我说这里面就反映了函数的关系(买铅笔所花的钱与买铅笔的支数之间的关系),激起了学生急于想知道函数概念的求知欲望。就这样,每教授一个知识点,我始终精心设计问题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课堂中来,使学生的大脑处于最兴奋的状态之中,让学生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使学生的思维火花也被点燃,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给予学生自由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起到主导作用。教育家蒙台梭利的学说认为:“对学生的自由活动采取何种态度,是区分教育好坏的分水岭。”她对传统教育压抑学生自发冲动的做法给予了尖锐的抨击,认为:“纪律通过自由而来。”的确,要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就应把课堂上的学习自由“还”给学生。为做到让学生独立思考,热烈讨论,踊跃交流,我的尝试是: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进行思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积极为学生创设展示思维的条件和机会,有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展示思维,激励其主动探究问题。同时也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创造思维活动。如:在探索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专门安排了一节课让学生研究一次函数的图像与k和b的关系。因为这个问题要分类讨论,部分学生有困难,于是进行了分组合作讨论。在学生探索了三十分钟以后,我请小组派代表交流,有不同意见的再作补充,最后我来小结。我深深体会到这样的效果比平时讲的效果好得多。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空间,能够在思维活动中体会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真正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我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激起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三、培养实践操作,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其主体是学生,教学的效果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身操作和实践才是最有效的。教师要设计带有启发性、探索性、开放性问题,通过让学生实践操作、回答、板演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准备、实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有时是编剧,有时是导演,有时是观众,学生不仅是演员、是观众,而且是修订、补充剧本的编剧。教师应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做,错误原因让学生说,方法与规律让学生归纳。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点拨、引导,促进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凝炼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敢想、敢说、敢做、敢冒险、敢标新立异的人格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如我在上初二课题学习《拼图与勾股定理》时,大部分课堂时间由学生“动”,让学生先制两付五巧板,然后利用五巧板拼出书上的图形,并让学生自己验证勾股定理。在此基础上再鼓励学生拼出其他的图形来验证勾股定理,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另外还让学生拼出“青朱出入图”等图形来进行验证。学生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下课了还感到余兴未足。这样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自我设计、自我活动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找到了用武之地。

学生自主探究例10

“很好。现在离下课还有五分钟,老师抓紧时间给大家布置本周的英语作业。本周除了要完成老师留给你的口头作业之外,还有一些手工作业要做。”我一边说一边瞟了挂在墙上的钟一眼。

“什么手工作业呀?英语以前好像没有手工作业的喔?”同学们脸上都露出诧异的神情。

“别急,是这样的,我们小学部英语组要举行‘西方节日文化集锦’活动,要求每个年级负责筹办一个节日,负责制作收集与该节日有关的资料、吉祥物等,我们须筹办的是复活节,需要做兔子面具或彩蛋。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传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第三天复活升天。后来教会规定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3月21日~4月25日之间)为纪念日。象征生命的蛋、火、水、兔等成了复活节的吉祥物。在复活节中,父母要特地为孩子们准备制成鸡蛋、兔子形状的巧克力糖。亲友间要互赠彩蛋。人们把成百的蛋壳涂上彩画制成彩蛋并互送礼物、贺卡庆祝复活节。在复活节这一天孩子定会收到兔形礼物。……”

“老师,耶稣是谁呀?”

“老师,耶稣为什么要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老师,人死了是不能复活的,为什么耶稣会复活?”

“老师,……”

……

我一看,讲台下的学生早已按捺不住了,都把手举得高高的,站起来向老师发问。

怎么办呢?如果解答他们提出的所有问题吧,时间上来不及了,如果只回答一部分问题,那还是不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如何是好?此时此刻,我真有点进退两难。

“我知道,老师,上次我在网上看到……”教室一角传来稚嫩的声音。

“是啊!”我茅塞顿开:“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很多小朋友家里都有电脑,我们完全可以自己试试上网查找答案。好的,这个星期你们回家就去寻找答案吧,下星期回来后将你的收获告诉大家,看谁知道关于西方节日习俗的故事最多,好吗?”

“铃……”下课铃声响了。

星期一回来,又是英语课,当我一踏进教室门,学生就嚷开了。

“老师,我从《圣经》里知道耶稣是谁了!”

“老师,我从网上知道了耶稣为什么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了!”

“老师,让我来说说耶稣复活的原因吧!”

“老师,我还知道西方好多其他节日,让我……”

一双双期盼的眼睛里流露出的是急于表现自我的激情。

“好吧,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上个专题课――西方节日文化习俗,而且,今天我要从你们中间请出一些小老师来为大家解答问题。”

于是,一个个小老师站出来了,一个个有关西方节日文化习俗的故事也从孩子们的嘴里出来了。这些故事,有的来源于互联网,有的来源于《圣经》或其他书籍,还有的来自爸爸妈妈的口中,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是孩子们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了解到的与西方传统节日有关的内容。

学生自主探究例11

如在阅读前让学生观看图片或者录像,将学生引入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一般可设计以下问题:What can you see? What do you think the text is about?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对课文的预测,或通过语言的描述、出示教具以及表演等模拟情景,从而达到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目的。如Module 1 Unit 1 “Lifestyles” Lesson 4 “City and Country”这一课,就可以利用城市和乡村图片的描绘,针对题目, 请学生模拟描述,从而使学生对即将阅读的课文内容有一个比较正确的预测,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

二、采用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Module 1 Unit 2 Lesson 1 “Modern Heroes”, 我展示一些著名人物的图片,让学生对这些人物进行描述,然后出示杨利伟和的图片,提出了几个问题: (1) Who is the first astronaut flew in space in China? (2)Who transformed the country into a major power through his policies? (3)How do you feel about them? 启发他们谈论heroes和history makers的不同。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自然地进入课文的学习。课后,我还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神舟5号”和杨利伟的信息,包括宇宙飞船起飞和返回的时间、地点以及杨利伟在太空中所做的一切等。通过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不仅使学生明白了heroes和history makers的具体含义,全面了解了杨利伟遨游太空的知识,还成功引导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三、优化课堂设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当今英语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把眼光停留在“我们应该教些什么”,而应该是“促进英语习得的条件是什么”和“应该如何在英语教学课堂中创设这些条件”。学习Module 5 Unit 15 “Learning” Lesson 2 “Different Schools”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What 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schooling? (2)What 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3)Which education would you prefer to,traditional or alternative? Why? 上述问题中,问题(1)(2)可以引起开放性的讨论。

四、走进生活,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教学Module 1 Unit 2 “Heroes”时,我布置学生一个写作任务:Please write about a hero/ heroine in your mind, but don’t tell his/ her name . Then read the passage to the whole class. Let them guess the answer.让学生写身边的或者自己熟悉的心目中的英雄,进行功能性引入,开展以生活为中心的任务活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使他们能说感兴趣的话题,描述喜欢的事物,运用所学知识交流传递真实的信息,讲述生活中真实的经历等,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语言的运用上。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对探究内容的理解深度,为进一步自主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